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13: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

历史课程对于刚从小学升人中学的孩子们来说是陌生的,如何激发孩子们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并保持后续学习的热情,第一堂历史课对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相当重要,为此,我们结合华东师大版历史课改实验教材教学内容设计了第一课——《中国远古人类》。

一、导入设计

第一堂历史课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双方彼此陌生,却都有互相了解的强烈愿望,以往的开课,教师一般仅限于介绍自己姓名,却忽略孩子们民主、平等的主观意识,孩子们被动、附属的地位在一开始就被确立了。因此,如何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第一课就要解决的。

初一的孩子对“历史”是什么、“历史课”讲什么是很疑惑的,第一堂历史课就要让孩子们对这一课程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如何设计这一感性认识内容也是我们教学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远古人类》开课的第一部分内容是关于“人类的起源”问题,孩子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元认知识是什么?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这是本节教学分析的重要内容,也是教学导入的切口。设计怎样的导人才能把以上的几个问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呢?

我们是这样设计的:教师开场首先从“我”说起,教师不单单介绍自己的姓名,而是真诚地介绍自己的出生地、家庭环境、个人成长的历史,包括成功与失败、兴趣与爱好等,这一举动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教师借此也让孩子们介绍自己的成长史或个人家庭史。这一师生互动交流的方式打破了师生双方的陌生感、距离感,实现了师生地位的互换,建立了良好的民主、平等学习气氛;这种互动方式扩大了孩子们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加了孩子们之间的了解;这种形式也为孩子们了解什么是“历史”提供了感性认识,孩子们会感到历史就在自己的身边,历史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历史是真实的。

二、关于“人类起源”的教学设计

“人类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一个深刻而奥秘的主题,人类自古以来就在苦苦追寻和探索。这个问题对于孩子们来说同样好奇、感兴趣,他们会经常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从哪里来的?”这与孩子们的生活十分贴近,因此我们结合课前孩子们的个人史、家庭史的介绍自然导入“关于人类的起源”,在此我们设计了思维性的探究活动。

我们的设计是这样的:从小“我”到大“我”,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那么“你知道人是怎么来的吗?”或者“你知道你是怎么来的吗?”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孩子们的发散思维,孩子们会说出很多很多的想法,如妈妈是怎么说的,传说中的故事,某些科学的推断或假设等等。多种信息和结论在孩子们中间传播,孩子们会对它们探讨、判定,最后选择一种比较科学的结论: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转化而来的。接着推问:“人类是怎样从古猿进化到现代人的呢?在这个演变过程中起作用的因素是什么呢?”从而导入关于人类进化问题的探究,关于这一主题,我们以“北京人”为典型来引导孩子们探究。

三、关于“北京人的生活”的教学设计

我国是世界人类起源地之—,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北京人”,它给我们留下的遗址能够反映人类进化过程的一个阶段,因此,我们结合教材中“北京人的生活”内容设计教学。

为帮助孩子们探究学习,增强直感,我们利用多媒体相继投影了《从猿到人的演化示意图》、《北京人头部复原像》,找一名学生上前与“北京人”并排而示,让同学观察、比较“北京人”与现代人的不同之处,感知由猿到人的漫长过程。教师借此引导:“北京人又是怎样一步步向现代人进化的呢?”“想象一下,那时的北京人生存环境怎样?他们是怎样生活的呢?”教师根据孩子们的想象和描述,针对不同的议题进行探究,如“北京人”的衣、食、住、“北京人”的取火和保存、“北京人”使用的工具、“北京人”之间的关系等。关于“北京人”打制石器,我们设计了实践探究活动,以小组合作形式(在课上或课下)让孩子们动手打造石器,并展示他们的作品,说明制作过程及用处,谈谈过程体验。

对于不同问题的探讨及实践,孩子们会从中细细体味到“北京人”生存的艰难,更深刻理解人类从猿到人的转化中历经漫长、坎坷、劳苦的过程,更好地明白劳动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课后探究问题的设计

这样一节历史课对于孩子们来说是丰富多彩、趣味盎然的,它会引发孩子们很多的兴致,但是时间有限,课上难以满足。为此我们设计了几道探究题目供孩子们课后根据自己的喜好有选择地进行探讨。

(1)你认为人类是怎样起源的?根据你的探究、观点写一篇小论文(可上网查资料)。(2)写写你的个人成长史或你的家庭的历史。(3)试着打制石器并使用,谈谈你的体验。(4)谈谈第一堂历史课的感受或你对历史的兴趣。

以上四题任选其一,孩子们的作品做好后存入个人档案袋内。(大连实验区 孙磊 唐丽媛)原始农耕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要求学生掌握以半坡遗址为代表的北方农耕文化和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的南方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了解南、北原始聚落不同的生活状况。2.能力培养

(1)分析半坡鱼纹彩陶盆的结构及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用黄泥制作陶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介绍半坡尖底瓶的设计构思及原理,让学生设计一个取水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3)依据中国北方与南方的气候条件,分析、比较半地穴式与干栏式建筑的成因,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1)原始农耕文化的形成是中国农业文明的开始,也是中华文明的起点,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都是中华文明的摇篮。

(2)由采集、狩猎发展到原始农业和畜牧业,原始先民生产方式的转换,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定居创造了条件。

二、教学要点 1.重点

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成因及特征。2.难点

分析半坡遗址与河姆渡遗址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比较中国南、北原始农耕文化的异同。

三、教学设计建议 探究法

1.北方的农耕文化

(1)参照第1课中的“我国境内重要的原始人类化石和遗址的分布图”,指出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是当时南、北农耕文化的两个典型例证。

(2)讲述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发明过程时,可适当补充骨耒(播种农具)等农具发明的小故事,并强调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粟的国家之一。在此基础上,分析探究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与定居生活及原始制陶业发明等的相互关系,使学生懂得农业是畜牧业与手工业发展的必要前提。(3)分析课文中鱼纹彩陶盆的结构及制作程序,指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进行实践探究,用黄泥制作陶器,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历史。

(4)关于课文中的“动脑筋”习题,教师可先组织学生讨论半坡尖底瓶的结构与原理,鉴于初一学生尚未涉猎物理学知识,教师可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加以讲解。2.南方的农耕文化

(1)强调河姆渡遗址与半坡遗址处于同一时代,是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它的发现打破了江南地区发展较晚的传统看法,证明长江流域很早就孕育着中华民族的古老文化。

(2)强调河姆渡遗址使用骨耜(翻地农具)种植水稻,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培水稻的国家之一。(3)如时间许可,还可适当补充: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草编织物与骨哨,说明南方长江流域的远古先民们已经懂得原始审美艺术。

(4)讲完南、北衣耕文化两个子目后,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再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探究劳动工具的改进,劳动形式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互相之间的关系。然后由教师总结:劳动工具的改进使劳动效率更高;劳动形式的变化反映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越强,社会生产力就越高,社会进步步伐也就越快。3.原始聚落

(1)提问学生:原始聚落形成的原因是什么?然后指出: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为定居生活提供了经济条件。人类开始向适宜农耕与畜牧的山前、低地迁移,搭屋建房,形成聚落,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是中国原始聚落的典型代表。

(2)配合课文插图,介绍北方半坡遗址的半穴居房屋、南方河姆渡遗址的干栏式建筑,引导学生探究南、北两大遗址不同建筑风格的成因,让学生懂得建筑样式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点。如时间允许,可介绍“姜寨遗址原始聚落复原图”,让学生对原始聚落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3)利用榫头、拼板等实物模型,讲述河姆渡遗址先民使用榫卯固定横梁、企口拼接木板的工艺,以直观教具说明长江流域的远古先民们早已懂得原始的木工技艺。传说战国时期的鲁班是中国木匠的祖师爷,其实河姆渡的先民们才是真正的木匠始祖。设计二:表格法

依次出示下列表格,讲述北方与南方农耕文化的不同特征。

(1)分析北方农耕文明的成因,帮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大小字体,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北方农耕文明的主要特征。北方的农耕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

类 别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 始 手 工 业 原始纺织业 原始制陶业 原始建筑业

表 现 栽培谷物粟、黍和蔬菜 饲养猪狗 纺轮制作麻布 制造彩陶 建筑半穴居房屋

(2)分析南方农耕文明的成因,帮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根据课文的大小字体,以表格的形式归纳总结南方农耕文明的主要特征。南方的农耕文化的代表——河姆渡遗址 类 别 原始农业 原始畜牧业 原 始 手 工 业 原始捕鱼业 原始制陶业 原始建筑业

表 现 栽培水稻 饲养猪狗 渔猎 制造彩陶 建筑干栏式房屋

第二篇:一堂历史课的教学反思

一堂历史课的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

2009-04-30 00:00:00.0

面对必修三《汉字与书法》这一课,我一筹莫展。以往在讲这节课的时候,老师讲的累,学生也听的累。现在是否还要重复以前的老路呢?这时,我脑中出现了一个设想,何不试试?我将“汉字字体演变”这部分内容做了如下处理:事先用不同字体(甲骨文、小篆、行书、楷书、草书)分别在纸片上写上“鱼”字,上课时,并不是按部就班,而是先让学生看课本中的不同字体,找出不同字体的特点。趁此机会,我将准备好的纸片贴在黑板上,之后,让学生上来“揭榜领鱼”,揭对的,就把那只“鱼”送给他。同学们热情高涨,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在此活动中,学生不仅掌握了汉字演变知识,也对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初步印象。紧接着,我适时地启发学生观察、揣摸汉字演变的规律,最后得出结论:汉字由象形到抽象,由繁到简,由单纯表象到艺术化。可以说,这堂课上的很成功。

应该说,讲好历史课,很难。而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如此理想,实在出乎我意料。课后,我进行了反思,着重分析了这堂课成功的因素。不难看出,这节课的亮点就在这几张小纸片上,它们把一堂课演绎“活”了。由此,我得出了几点认识:

一、历史课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社会。

二、增加历史课的趣味性,丰富历史课堂,利用多种手段将课堂激活。

通过这次实践。我认为,教学反思的对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有助于教学研究的深入。教师可以通过对问题的研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积极探索新思想、新途径,从而推动历史教学研究的深入。

二、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随机应变,调整教学策略,使自己的实践智慧永远处于发展、生成的过程之中。

总之,历史课的创新虽难,但只要我们用心琢磨,总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三篇:新课程下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新课程下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历史就是一门死记硬背的学科,只要把知识点记牢了,就能得高分。然而这种陈腐的观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已经行不通了,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历史考试越来越灵活,对老师和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 “教师上边讲,学生下边记”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求了。因此,在《新课标》下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如何让学生掌握历史史实并能学以致用,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笔者就新课程下如何上好一堂历史课,作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课堂中,通常是“老师讲,学生学”,整个课堂老师是主体,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教互学、主动开发、共同提高的双向交往互动的创造性过程。因此要上好一堂历史课首先从转变自身的角色开始,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从课堂的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在历史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历史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情趣和智慧。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讨论、观察时,认真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同时,教师还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 的安全,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使学生真正“动”起来。

二、注重新课导入的艺术性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针对学生爱听故事的心理,教师收集、编写有针对性的故事、典故、寓言等。用耐人寻味的故事导入新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拓展思维,丰富联想,开启心智,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领悟到人身哲理。如我在讲“商鞅变法”一课时,用了“徙木立信”故事导入。故事是: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实行变法,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黄金?”还有人说:“这大概是左庶长有心开玩笑吧。”大伙儿你瞧我,我瞧你,就是没有一个敢上去扛木头的。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高到五十两。没有想到赏金越高,看热

闹的人越觉得不近情理,仍旧没人敢去扛。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到了北们。商鞅立即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子,一分也没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老百姓说:“左庶长的命令不含糊。”通过故事,同学们明白了诚信的道理,急切地想知道商鞅的新法令的内容,由此进入新课的学习。

此外还可借助典故,学生学过的诗词,熟悉的歌谣、歌曲等导入新课。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教学开一个好头。

三、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今天的课堂教学手段已经不再是一本书,一支粉笔,许多学校已实现了电教化教学。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高科技设施,采取先进的教学手段。如在《秦朝统一》一课中,我就采用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将教学重点和难点用ppt展示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同时用视频资料和图片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化解难点。

以视频资料作为新课导入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不仅直观、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能刺激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在《秦朝统一》一课中,我选取的是电影《英雄》的片段,视频资料生动地再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霸气和秦国军队的威风场面,接着提问“战国七雄中,为何秦国最强?”让学生自由发言。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

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但是在选取视频资料时应注意,首先要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所选取的视频应为后面的教学服务,真正起到导入的作用。其次,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不然学生看完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就没有达到教学的目的。最后,选取的视频资料不宜过长,不然会起到喧宾夺主的效果,学生完全沉浸在视频中,不利于后面教学的开展。

图片和漫画故事帮助学生化解难点。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统一是《秦朝统一》这课重点也是难点,对于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以及统一的好处,学生很难理解。为帮助学生理解,本课首先让学生阅读漫画故事《孔虚经商》让学生了解货币、度量衡和文字的不统一给漫画中的人物带来的麻烦,然后引入本课内容。接着用图片展示秦朝的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在没有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时,我们应充分利用手中已有的教学资源,去挖掘它所蕴含的价值。现在我以“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这一课为例,进行了以下尝试:

首先注重课本中图片和照片的使用。学生自学本课第一部分:河姆渡人的生产生活情况,然后让学生结合课本所给图片思考:出土的骨耜、碳化稻谷、猪纹陶盆分别能说明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观察猪纹陶盆图片得出以下结论:河姆渡人会制造黑陶;开始养猪;家猪由野猪驯化而来,有了装饰的情趣。从碳化稻谷图片得出:河姆渡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谷;碳化说明河姆渡人已经掌握了用火技术。骨耜的用途学生估计能答出的较少,这就给学生留下了疑问,激起他们继续

探究的欲望。

其次,让学生“动”起来,手脑并用。在本课中让学生根据想象画出河姆渡人干栏式房屋的简图并说明这样设计房屋的好处。一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了简图并作了以下的解释:这种房屋和当地气候湿热的环境相适应,稳定牢固、通风、防湿性好。通过让学生绘制干栏式房屋图,不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充分调动想象力思维力和动手能力。

再次,充分利用与历史相关的生活实物。在讲半坡人时,我找了几株狗尾巴草,首先让学生认识我手中的实物,接着,让学生将其与我们食用的小米联系在一起,起初多数学生感到诧异,但是知识面广的学生知道谷子由狗尾草驯化而来,接着我再将学生引入教学内容。从狗尾巴草到认识粟,从生活中的直观实物过渡到学生不熟悉的课本内容,可以引发及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的转变

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学”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教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历史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分组讨论法和情景教学法等。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秦的统一》一课中,为化解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一难点,就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师生共同融入情景模拟当中,首先让学生充当“臣子”,给“秦王”嬴政取合适称号,由于气氛的渲染,学生反应积极,“天皇”、“帝皇”、“天子”“天地皇”“大王”都是学生积极思考的成果,学生在给出称号后还作了简短的解释,既合理又有趣。接着以给秦始皇寻找帮手的契机下,通过举行“中央官员招聘会”,让学生积极竞选。竞选是初中学生喜爱的形式,可以将历史形象化、具体化,且对其人格成长有益。学生根据各自的喜好和才能积极竞选,表现非常活跃。有的竞选太尉“我喜欢军事,我懂一些兵法,我能够带兵打仗,使我们国家更强大”有的竞选丞相“我很聪明,他们都说我赛过诸葛亮,有我在,能为陛下分忧解愁,出谋献策”还有的竞选御史大夫“我很正直,为人刚正不阿,能够帮您出奸邪,去腐败”。这一环节的设置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锻炼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同时将整堂课的气氛推向了高潮,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化解了“中央集权制度”这一难点。

辩论法的应用。在讲述《法国大革命》中的拿破仑帝国时,学生对拿破仑是英雄还是战争狂人争论不休,我随机改变教学思路让学生课堂即兴辩论:“我看拿破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纷纷参与,一个个都成了小辩手,成为课堂的主人。此次辩论学生不仅得出了自己心中的满意答案,知道了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为以后的历史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教学内容与现实社会相结合

“以史为鉴”,将本课教学内容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教会学生“以古论今”的方法和观念。

如在《秦的统一》一课中,将秦朝的“统一”与我国现实国情相联系,讨论“台湾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不强,接着向学生灌输“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台湾必将回归祖国”的理念。以此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秦朝统一货币和文字的这一环节,则选取两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来引入,即“假如你想出国旅游,去哪个洲最方便?”和“为什么国家提倡人人都要说普通话?”这两个问题,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很快做出正确回答,并能够将其同本课内容联系起来,明白货币和文字的统一有利于人民的交流从而引入本课内容。通过这一环节的设置将僵硬的课本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使知识更加灵活、生动。

把新闻时事和历史联系起来,不仅可以让学生时刻关注发生在身边的事,还能让历史教学真正达到“读史使人明智”的目的。在讲《唐朝的民族关系》一课中,提到唐朝和吐蕃的关系时,可以将2008年发生在西藏拉萨的“打砸抢”新闻事件引入,列举新闻中的相关报道,将新闻事件与历史史实相结合,让学生明白,西藏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藏独分子的分裂行为是可耻的,是不得人心的,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主动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与任何分裂分子作斗争。

六、让学生“读史使人明智”

新课程下历史教学,重要的不在于学生掌握多少历史史实,而在于学生通过学习历史,有多少收获,获得了怎样的启发。在历史新课教学中,我设计使用“读史使人明智”教学环节,取代常规教学中的“课堂小结”或“知识归纳”环节。一般都设计这样一个问题“通过本课学习,谈谈你的收获、感想和启示。”学生的热烈讨论加上教师的肯定鼓励和适时点拨一个启发式、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局面就形成了。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2课 “贞观之治” 后,很多学生谈感想和启示时谈到“国家要重视人才,重视发展生产;政府要厉行节俭,反对贪污腐败”,更有学生谈到“政府要关心人民的生活,特别要减轻农民的负担”。学习“灿烂的宋元文化”时,学生都充满了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有的学生谈到“要努力学习,立志成才,将来为国家发展作贡献”;有的学生谈到“向毕升和司马光学习,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精神”。学习“明清经济发展与‘闭关锁国’”后,不用老师点拨指导,不少学生就能谈出“闭关锁国会使国家落后,应坚持对外开放,要注意学习其他国家的先进技术”。

“读史使人明智”教学环节的设计和使用,主要在于为学生搭建一座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真正展现历史作为一门科学的生命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总之,在历史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只有转变观念,采取多种多样且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同时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更重要的是将课

本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书本知识变“活”,才能在实际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达到预期的目标,才能把一堂历史课上好。

第四篇:历史课教学设计

历史课教学设计(500字)

历史课教学设计

课题:第15课 明朝君权的加强

课型:新授课 教法:导学法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属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这一专题,在封建社会君主专制的确立、巩固、发展、强化过程中属于最后强化阶段。教学重点: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对八股取士的认识评价 学情分析:学生已学习了秦汉隋唐元各朝代加强君权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明朝的措施比较好理解,通过科举制的前后比较,也能学会一分为二地认识历史事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明成祖加强君权的措施;了解靖难之役和迁都北京。

2、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历史事件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用前后串联历代君权的加强措施引出明朝。

2、采用阅读、分析、合作交流、归纳、对比等手段,学习明朝君权的加强措施。

3、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借鉴电视综艺节目形式,采用男女生打擂台比赛的形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主持历史小知识擂台赛,共准备十个历代加强君主专制的题目,分男女两队,每队五名同学以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师导语,提出问题,复习串联:从秦皇汉武到唐宗宋祖,到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后继者,历代封建帝王家天下,他们想方设法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君主专制.秦汉唐元各封建政权是怎样加强君权,巩固统治的?学生回答,教师强调板书,前后对比引出明朝.

二、传授新知识 师问:明朝是怎样建立的?学生齐读课文第一段,找出明朝的建立者建立时间都城,出示板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位特殊的帝王,你知道朱元璋哪些小故事?学生回答课前搜集的内容:出身贫贱,放过牛羊,做过和尚,参加起义军,足智多谋,作战勇敢,最后灭掉元朝等. 教师导语, 出身贫贱的朱元璋登上最高权力的宝座,叫化子一朝暴富,他是如何改革行政机构,加强君权的?.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回答,.教师重点强调\讲解\前后联系\反问,学生读课文加深理解.1朱元璋为什么要废除丞相?相权过大,威胁君权.

2教师解释六部的职责

3学生读小字内容,加深对锦衣卫的理解.4教师补充锦衣卫的特务活动事例.教师导语:为选拔官吏,明政府仍采用科举考试形式,为加强君权,从考试内容到考试形式都发生很大变化----------请学生回答明朝科举考试的特点,教师讲解强调,考试内容是四书五经,不准发表个人见解,考试文体是八股文.问:明朝八股取士培养了什么人才?学生回答,教师强调:从小钻研经书,没有实际学问,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有几句话形容的好:走路摇头摆尾,便道是圣门高足;张嘴之呼者也,自以为读尽圣贤文章.其实是四肢不勤,五谷不分----教师进行前后联系,为从思想上控制人民,历代封建帝王挖空心思,各出奇招:秦---焚书坑儒;汉---独尊儒术;明---八股取士,清---文字狱.学生巩固朱元璋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师过渡:采取种种措施加强君权的朱元璋仍不放心,又把众多的子孙封到各地做藩王,授以军事大权,用你所学历史知识回答,这样会出现什么后果?引出建文帝与靖难

之役.学生读课文小字内容.教师过渡:以藩王身份夺取君权登上最高权力宝座的明成祖又会怎样做呢?师生共同总结,板书:迁都北京,继续削藩,设厂.三、课堂小结 经过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两代人的努力,明朝的君权得到空前加强,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高度强化的表现.明朝的统治是不是可以长治久安呢? 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做到长治久安呢

荐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全集 荐中

荐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

川教版(500字)荐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全册

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案(3000字)

第五篇:第一节课历史课

第一节课历史课

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课,对于各位同学来说,我是你们的新老师。按照惯例,我首先应该作一个自我介绍,“画中将士弓常张,月下品茶泯茉莉”,我叫虽然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教学时间很宝贵,但是今天我不准备上新课,而是想与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一些精彩的小故事,好吗?(调动一下课堂气氛:生答:好!师:来点掌声鼓励鼓励老师。学生热烈的掌声。活跃了气氛。拉近了我与学生的距离)

二、讲故事

第一个故事:快乐是一种能力

快乐是一种能力:

那是一家跨国公司策划总监的招聘,应聘者云集,考核也异常严格。层层筛选后,最后只剩下三个佼佼者,最后一次考核前,三个应聘者被分别封闭在一间被监控的房间内,房间内各种生活用品、家用电器一应俱全,但没有电话,不能上网,三人的手机也都被收走。考核的方法没有告知三个人具体要做什么,只是说,让几个人耐心等待考题的送达。

最初的一天,三个人都在略显兴奋中度过,看看书报,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只是在做饭的时候,因为都不太擅长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但手忙脚乱中三个人还都快乐地把饭吃到了嘴里。第二天,情况开始出现了不同。因为迟迟等不到考题,有人变得浮躁起来,有人不断地更换着电视频道,把书翻来翻去,甚至连吃饭也草草地应对了事。有人不停地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眉头紧锁,一脸凝重,夜里翻来覆去难以入眠„„。只有一个人,还跟随着电视情节快乐地笑着,津津有味地看书吃饭,踏踏实实地睡觉„„5天后,考核方终于将三个人请出了房间时,那两个焦躁的应聘者已经形容枯槁,只有那个始终快乐着的应聘者还依然神采奕奕。就在三个应聘者凝神静气等待主考官最后出题时,主考官说出了考核最终结果,那个能够坚持快乐着生活的人被录取了。主考官对三个同样诧异的应聘者解释道:”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在任何环境中都保持一颗快乐的心灵,就更有把握走向成功!”

师小结:快乐是一种能力。带着智慧出发的时候,也带上快乐,有了快乐,就已经成功一半了。俗话说得好: “人逢喜事精神爽”。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心情愉快时会信心百倍;心情沮丧时信心也会低落。成功似乎也更垂青快乐的人,失败却常常纠缠失意的人。但快乐与失意往往取绝于人对事情的积极心态。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位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了洗衣店的老板,一个嫁给了雨伞店的老板。老太太关心女儿家的生意所以天天发愁:雨天担心洗衣店里洗的衣服晒

不干,晴天又担心雨伞店的雨伞卖不出去。后来一位邻居的一番话让她再不发愁,转忧为喜。邻居说:“老太太,你真是好福气!下雨天,您有一个女儿会财源广进;大晴天,您有一个女儿会生意兴隆。对您老说,哪一天都是好日子啊!”

同一件事,从另一个角度去看待,心情也会不同。下边这个实验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有位心理学家在一个中学里做了一个实验,她问学生:“你们最喜欢的事情是什么?”有的同学说:“我最喜欢打电子游戏了,可好玩、可过瘾了!”这时研究者就说:“看得出你真的喜欢,你在说到这件事的时候,你的表情显得非常兴奋、神采飞扬、眼睛都放着光”。接着问:“你最不喜欢的是什么呢?”有的学生就说:“我最不喜欢学习历史了,枯燥无味,无聊极了,我也很讨厌我们的历史老师!”这时研究者又说:“你看在说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你是另一副表情,满脸的沮丧,还皱着眉头,眼睛黯淡无神”!研究者接着说:“那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尝试,你试着用打电子游戏的表情去上历史课”!这时学生在想:老师给我们开玩笑吧,我怎么能用打电子游戏的表情去上历史课呢?研究者说:“大家试一试,坚持一段时间,你们就会发现惊人的变化。”并要求学生记录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试着用打电子游戏的表情来上历史课,一节课下来,学生们说自己的满脸的肌肉都僵硬了,感觉自己皮笑肉不笑。可是慢慢地,学生说自己特别讨厌的历史课原来也有一些有意思的内容,历史老师有时也挺幽默的,学生觉得历史课不再是令人望而生厌的了!

师小结:情绪是人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的、良好的情绪能促进学习的进行,而不良的、消极的情绪则会极大地障碍学习。所以个人的情绪状态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因素。因此,面对初二繁重的学业,希望你们积极快乐的面对!

只有你能欣赏我:

第二个故事:

开学第一天,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说:“今天,我们只做一件最简单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个人把胳膊尽量都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们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们:“每天甩手300次,哪些同学坚持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再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同学只剩下8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这时候,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成为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的柏拉图。

学生讨论该故事后,师小结:成功在于坚持!

第三个故事:有个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巧纯熟,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异的问他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干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学生讨论:小孩聪明吗?为什么?

师小结:重要的还在钓技。学习,不能只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第四个故事:石头做汤

如果我告诉你,石头能做出汤来,你可能会惊讶地瞪大眼睛?怎么可能呢?请看下面的故事。

一次战争过后,有三个士兵从前线回来。他们来到一个村庄,想留下来,却发现村民们都在哀叹战争使他们缺衣少食,难以度日。三个士兵商量了一会,其中一个士兵说:“我们有一个生存的诀窍,想让大家共同分享,那就是用石头做汤。

村民们感到非常好奇。不久他们就点起了一堆火,架起了一只大锅。士兵们往锅里放了三块光溜溜的石头,一个士兵说:“一会儿就能煮成美味的汤。”另一个士兵说:“不过,要是放上点盐,再来点芹菜,它的味道就会更加鲜美。”一听这话,一位村妇说:“太巧了!我正好想起来什么地方还剩下一点盐呢。”于是,村民们一个个都想起了什么东西。不一会儿,萝卜、牛肉、奶酪纷纷添到了大锅里。实在是什么都拿不出来的村民就主动去拾柴禾,或者负责挑水,或者负责熬汤。在大家的努力下汤终于熬好了,在准备坐下来喝汤的时候,有人还推来一桶酒。村民们欢聚在一起,喝着美味的汤,忘记了战争带来的苦难。

学生讨论。

师小结: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愿意与他人分享,只是我们可能像故事中的村民一样担心没有什么像样的东西能够拿出来,奉献给他人。“石头做汤”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积极参与合作,就可以取长促短。即使是再微不足道的东西,在众人的奉献与分享下,也会发挥出让我们为之惊奇的作用。人类社会也正是通过人与人的合作,才完成了一项项奇迹。

四个故事,老师要送你们四句话:(新学期寄语:板书)

相信自己,快乐面对。

养成习惯,重在坚持。

注重方法,培养能力。

互帮互组,双赢策略。

下载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最满意的的一堂历史课

    我最满意的的一堂历史课 我曾经上过一节历史课复习我首先提问五四运动的背景、内容、意义。学生对答如流,接着我问:“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该从五四运动学生身上学到些什么呢?今......

    第一堂体育课教学反思(推荐)

    第一堂体育课教学反思 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 郑 冰 首先,认真备课。主要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法以及学情学法。 其次,体育课必须得有序进行。新学期第一节课我们要进行起始教育,......

    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之我见

    初中历史课教学设计之我见 【摘要】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注重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进行好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本文对新课标指导下的历史课从学科内容体系、学生学习过程、方法、价......

    一堂作文课教学设计

    作文课教学设计 岷县麻子川学区引大希望学校六年级语文王小琴 知识与技能 1、学生学写下雪前天气变化的片断; 2、学生自由发挥下雪时的情景。 3、学生学写下雪后景物描写的......

    复课第一堂

    复课第一堂,老师讲什么4月24日,十中的初三年级学生返校了。过了一个这么特殊的超长假期,复课后的第一堂课,老师会讲些什么内容?下面,请听一听老师的不同说法。“第一堂课最好是收......

    第一堂计算机课

    第一课 教学目标: 能够收集到学生真实的信息,知道学生真实的水平,了解学生的需求,根据学生情况展开今后的教学工作。 教学思路概述:(1)教师自我介绍;(2)学生自我介绍(问卷调查);(3)介绍计算......

    新学期第一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

    新学期第一节历史课的教学设计 第一节课:教师讲故事,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一.自我介绍: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是新学年的第一课,对于各位同学来说,我是你们的新老师.按照惯例,......

    历史课教学反思

    历史课教学反思 客路中学冯腾玉 七年级历史教学主要讲述是中国古代史的内容,时间间隔长,学生了解不多,尤其是其中一些古文材料,七年级学生的能力看不懂,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