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解读
新课标中阅读教学目标及内容的解读
贺兰县回民小学 司彩霞
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所涉及的问题极为广泛的一门教学,对它的研究与认识是永无止境的。往往是旧的问题尚无定论,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反思与发现,回顾与展望,这些都是在研究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出现的现象。应该承认,对阅读教学的规律,我们的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日渐增强,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断出现,给社会语言生活带来巨大变化,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对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带来新的挑战。时代的进步要求人们具有开阔的视野,开发的心态,创新的思维,对人们的语言文学运用能力和文化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语文教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课题。今天,我就个人对新课标下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认识与大家共同交流、分享。由于个人水平有限,不妥之处还希望得到同行们的批评指正。
一、阅读和阅读教学
(一)阅读
2011版新课标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和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是有很大区别的。(1)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在意义目的上,在要求和任务上,在方法过程上,在价值取向上,都有它各自的特点和规律。(2)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吸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
(二)阅读教学
2011版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新课标强调:
强调1: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强调2: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强调3:阅读教学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强调4:阅读教学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强调5: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由此可见阅读教学就是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语文课本为凭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并且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文阅读实践活动。
二、新课标各学段的阅读目标和内容
第一学段(1、2年级)阅读目标和内容:
1、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阅读目标和内容: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感情,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文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阅读目标和内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褒贬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述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得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以上是2011版新课标三个学段语文阅读的目标和内容。与旧课标相对照,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标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了学生的阅读方法、阅读积累、进一步扩大学生课外阅读面,增加了背诵量。(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有各自的规律,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我们也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我们才能教学有法,依法施教。)
三、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的教学策略
1、阅读教学各学段都要重视朗读
在阅读的过程以及阅读的方法上,《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将其贯穿于各个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中:
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学段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学段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见,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必须要朗读,这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要“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个要求,是不能相互分割的,是不能分开来要求的,而是要以一贯之,全面落实。因为朗读注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是一种复杂的心智过程,它有助于学生掌握每个汉字的音、形、义;有助于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把握文章的层次结构;对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再加上每篇课文都是编委们精心选取的,文质兼美,内容丰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力、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感情,陶冶学生的人格。朱教仁教授说过:“讲解是死的,如同进行解剖,朗读是活的,如同给作品以生命;讲解使人知道,朗读使人感受。”所以,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一个孩子才真是最大的财富。
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引导让学生自读、评读。“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文中精髓,也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评一评,哪读的好,哪读的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有这样的认识:只听老师滔滔不绝地讲述,不闻学生琅琅书声的阅读课,不是好的语文课。
2、阅读教学不能忽视词语教学
词语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没有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教材内容。但随着中高年级学生自学活动的开展,教师们对词语教学的重视程度有相对减弱的趋势。认为学生能自学了,老师应该放手。表现在备课上也有依赖思想:学生能使用工具书了,不懂的词语查查字典就行;自己手中有参考书,上课前看看就行。这种缺乏“引导”的做法,已给词语教学带来了不良后果,词语的正确含义没有弄懂,思想教育也受到很大影响。这是必须引起重视和加以改进的问题。
怎样改进呢?我认为最主要的还得从认真备课做起,只有老师在备课中花力气,想办法,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加深对词语的理解。主要方法有: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运用比较法理解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演示法(学生演示、教师演示、多媒体演示)理解词语、设置情境展开想象理解词语、游戏法、分析词语的形体构成理解词语等
3、阅读教学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方法是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的整合。传统的阅读教学一直都强调精读,也比较注意朗读和默读,但往往忽略了略读和浏览。
“略读”和“浏览”都是粗略地大致地读。按照一般的理解,略读是侧重于主要内容的了解和把握,是粗知文本大意;浏览是侧重从阅读材料中找所需要的内容或关键信息。它们的优势在于快速捕捉信息,在于发挥自觉思维的作用。
从《语文课程标准》对略读、浏览的叙述来看,是把它们作为阅读教学的目标来定位的。《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二、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学习略读和浏览的要求。课标要求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略读、浏览,到初中阶段要达到熟练运用,这就显示了略读和浏览在语文课程中的价值和意义。因此也可说略读和浏览是阅读教学必须完成的一个重要教学任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重略读和浏览。
既然《语文课程标准》把略读和浏览定位为阅读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教师就要在课堂的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略读和浏览的培养,并让学生在课内外进行实践,尤其是要在课外阅读中运用略读和浏览。
4、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学生只有具备了广泛的阅读兴趣,才会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才会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不断扩大自己的阅读面,增加自己的阅读量。由此可知,阅读兴趣能促使阅读能力的形成和阅读水平的提升,换句话说,兴趣是阅读的首要条件。
那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如童话、故事、文学作品、科普科幻作品以及一些历史文化等读物,以此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使其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从而培养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其次,要进行多样化朗读。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比赛朗读等。通过多样化的朗读形式,让学生得到充分的阅读审美的享受,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再次,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正确看待每位学生,充分肯定每个学生的进步,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阅读成功的乐趣,从而促使每个学生都养成阅读的兴趣。
5、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品质
阅读品质是指阅读行为、阅读作风上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等的本质,它包括阅读的习惯、阅读的价值观、阅读的感受、理解和体验等方面,是阅读的重要构成因素。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因此,要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独立性,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个性体验,积极促使学生阅读品质的养成。
首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是完成阅读目标的根本保证。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引导学生从最根本、最普通的事情做起,严格按照良好阅读习惯的要求,循序渐进,不放松任何细节,从而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阅读文本时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不是阅读教学的附加任务,而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贯穿于阅读教学始终的。《语文课标》要求学生“对作品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要培养学生在阅读时的正确价值取向,是不能靠一味地灌输,只能是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特点,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形成对文本的正确价值取向。再就是要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新课标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语文教师的责任应引导学生去挖掘课文的感人之处,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让学生走进文本,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这样以知促情,知情交融,必定会促进教与学。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可以播放有关桂林的风景纪实录像片,让学生直观感受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和水的静、清、绿的特点。学生看着绿水群山,听着那潺潺的水声和讲解员的动听介绍,深切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美妙,体会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描写的生动与形象,学得就会趣味盎然。于是再引导学生“走出”课文,让他们自己来交流对文本的阅读感受,内容和形式不限,学生自由选择。这一下他们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选择自己的强项露一手。善于绘画的同学通过简笔画来体现桂林山水的美;善于书法的同学通过板书来反映桂林山水的美;喜欢朗读的同学通过朗读其中的一段话来展示桂林山水的美;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同学通过“当小导游”,来赞美桂林山水的美……在这里,教师把原来要由老师讲解的内容转化为学生形式多样、自主生动的交流活动,有优美的图画、精心的板书、饱含情感的朗诵、抑扬顿挫的演讲……在这里,学生充分展开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接纳,情与情的交融,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创造的乐趣,成功的满足,感受到阅读独特的价值,感受到心灵成长的愉悦。
6、阅读教学要实施对话策略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强调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绝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阅读教学中包含着四个层面的对话关系: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学生与教科书编者的对话。这样的多重对话,并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以学生个体为主体与文本直接对话为中心的关系,其他的对话都只是为了给学生的个体阅读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萧伯纳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互相交换各自得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思想。”的确,学生与学生,就学习内容进行平等对话,互相借鉴、自己原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激活,又各自生成自己新的认识,显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如:在教学《狼和小羊》时,老师要求学生用一句话说说狼的本质。甲生说:“狼很狡猾,善于欺骗”;乙生说:“狼花言巧语,善于伪装”;丙生迟疑了一下站起来说:“我却认为狼很聪明,因为它找茬儿的能力很强”。在上述课堂中,老师充分营造了一个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感态度,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形成独特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层浪,丙生的回答引起同学们激烈的争论。教师在此恰如其分地肯定了丙生的回答,这无疑是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发表自己见解的一剂良药。如果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善于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的文章说出自己不同的感悟和见解,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显其个性之趣。
语文课程的阅读教学,是学生接触古今中外大量优秀范文的好时机。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向老师求教,而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讲解给学生听,也不应该是教师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拆成若干小问题来步步紧逼的向学生追问,最终是让学生被动的认同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总之,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与课本直接对话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要让学生从“被动接受”和“被追问”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自主阅读。
7、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教学是密切联系的
阅读教学和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教学,同时又是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的教学。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口语、习作三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
阅读教学离不开听、说。比如,课堂上的复述、问答、讨论等,既是理解书面语言的训练,又是听说训练。这样的听说,既反映了学生的理解,又体现了学生对理解的表达。离开听、说,阅读教学则无法进行;阅读教学,又为听、说训练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极好的机会。为学生的说提供了材料。读得懂,则有利于说得明白,有利于听得懂;说得明白,听得懂,又会促进学生对课文语言的理解,理解与表达的训练,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训练,就是这样自然地融合在阅读教学之中的。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形象地体现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是说,阅读是吸收,是积累,是基础;写作是在阅读的吸收与积累的基础之上的表达。在阅读训练中,学生可以得到词、句、段、篇的训练,学会怎样读懂一篇文章。与此同时,逐步积累词语,认识句子表达思想感情的种种方式,了解写文章怎样确定中心,怎样选择材料,怎样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等,并从中学习观察,分析事物的方法,使认识能力得到发展。从阅读中学习写作,是习作的一条重要的途径。同样,习作教学也会对阅读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观察、去思索、去表达,其结果就会比在阅读中得到的认识又提高一步,再去阅读,他所关注的不仅是文章表达了什么,还要关注文章是怎样表达的;了解这样的内容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形式来体现,就会把理解文章内容和理解表现形式变为自觉的阅读行为。
8、阅读教学还要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小学1—6年级背诵篇目增加为75篇。而且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从这一连串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学习语文重在阅读且重在扩大读书面,增大读书量。为了体现新课标这一理念,完成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就不能固于课本上的几篇文章,学生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广泛阅读各种有益的知识,日积月累,才能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让学生“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二是要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课外阅读量。新课标规定一个学生在六年要完成累计140多万字的阅读量,教师就必须在阅读的数量和时间上给学生做出一个大致的规定。当然,语文阅读的学习很难做到一蹴而就,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没有积累,就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绝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就学不好语文。因此,我们只有做到“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四、阅读教学的评价
阅读的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关注其阅读兴趣与价值取向、阅读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1、朗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2、诵读的评价
重在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在不同学段,可在诵读材料的内容、范围、数量、篇幅、类型等方面逐渐增加难度。
3、默读的评价
应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4、精读的评价
重点评价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第一学段可侧重考察对文章内容的初步感知和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积累;第二学段侧重考察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达情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第三学段侧重考察对文章表达顺序和基本表达方法的了解领悟。
5、略读的评价
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
6、浏览的评价
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的信息。
7、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感受形象、体验、情感、品味语言的水平,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第一学段侧重考察学生能通过朗读和想象等手段,大体感受作品的情境、节奏和韵味;第二学段侧重考察在阅读全文基础上对重要段落和语句的细致阅读,具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语言;第三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以及自己的体验,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8、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阅读的评价
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9、课外阅读的评价
应根据各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察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
总之,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应该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之下不懈努力,准确把握和理解新课标,解读新课标,不步入阅读教学的误区,使课程改革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不断发展。新课标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契机,也为语文的阅读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我们应该趁着这股东风,认真领会新课标的实质内容及要求,从阅读教学的人文性出发,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理解,努力开创阅读教学的的新方法。
第二篇:解读新课标中的写字教学
解读新课标中的写字教学
苏州市相城区北桥中心小学 吴林萍
【摘要】
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人文素养,教学目标,量化指标,反映了写字能力在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突出地位。写字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表现。写字教学,教师要在原有写字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注重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为当下课堂上学生的书写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关键词】
解读 新课程标准 写字教学 人文素养 教学目标 量化指标 教学评价 【正文】
我校把写字作为实施素质教学的突破口,把写字教学落实在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上并作为课题进行研究。“构建学校写字教学特色的实践研究”是我校的十二五研究课题。作为课题组组长,我参加了区骨干教师的新课程培训,回来后认真研读了《语文新课程标准》,发现它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令人振奋。也坚定了我对学校十二五写字课题研究的信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写字则是语文素养的重要部分。人们都知道字如其人之意。其实,一个人字的好坏常常也反映一个人的素质,由此我们便能悟到写字教学的重要性,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的“要重视写字教学,教育学生认认真真地写字,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更是把写字教学提到了一定的高度。下面是我对《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写字教学的解读:
一、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人文素养。《语文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旨在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要在语文教学中增加文化内涵,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汉字的造型独特优美,内涵博大精深,它以丰盈无限的灵性记录中华民族睿智的观察、细腻的体验、卓越的思考、恢弘的景象、精确的表现,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汉字的书写由于汉字特有的形体美和艺术魅力,使它成了人们领悟祖国语言文字美、发挥创造力和发展个性的极好工具。因而写字训练自古以来一直是兼有养性修身功能的好事。人们常常把“一笔一画写好字”和“一生一世做好人”联系起来,这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们应该好好发扬。
写好字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项基础工程。长期认真地写字,可以陶冶情操,形成审美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提高文化素养。在27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字写得好的学生均学习好,各方面表现好。细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不是偶然现象。写字教学有其特有的德育价值:有经验的老师会通过抓写字,促使一些学生性情的转变,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从而提高孩子学习成绩„„我就有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学生浩调皮好动,只要一有空便在班级里惹是生非,任课老师和同学们人见人怕,作为班主任,我实在没办法,便叫孩子拿来一张作文稿练习写“人”字。当然,一开始,我一本正经地教孩子学写“人”:“人”字很简单,一撇一捺,写起来却十分不易。孩子嘴一撅,三下五下写完了。只是写出来的“人”字,就像两根支撑起来的小棍子。我一笑,随手在孩子本子上写了一个,“看看,谁的漂亮些呀?”孩子撅着的嘴弯了一下,我迅速打开电脑上事先准备好的笔顺,还耐心引导孩子观察电脑画面上的笔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这“撇”像什么,“捺”像什么,有了生动的视觉感受,有了如此形象的比喻,“人”这个字在孩子的心中已经不再抽象了,而变得生动可感起来。比喻,充分激起学生写字的热情,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尝试着写了起来。紧接着,我趁热打铁,教育孩子“一笔一画写好字,一生一世做好人”。从此,孩子像变了个人似的,有空便会把用心写的“人”字给我评。我结合着评字评孩子,孩子居然作业自己逐渐端正了,学习成绩也提高了,当然,个方面的素养也不断提升,没过一个月,孩子便令同学刮目相看了„„
由此可见,重视写字教学决不只是重视技能训练,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教学目标。之前《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是“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而《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定为“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 10 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在今天这个鼠标大行其道,软笔被遗忘,硬笔被疏远的信息化时代,加之《写字》教材的不完善,学生子对写字兴趣不浓,教师偏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写字教学中行为习惯的培养及相关精神品质塑造„„我们发现达到大纲“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要求的学生仅占一小部分。如何有效地在实践中构建学校写字教学特色,改变上述令人堪忧的现状?在不断地调查、反思中,我们认为:除了在广大教师中进一步加强对写字教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改进各科课写字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外,还得积极研究探索一整套构建学校写字教学特色实践研究的方法和策略,较大程度地提高师生写字水平,让“翰墨传承文化,特色孕育人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每天上课练字的时间,对写字教学进行了进一步强化,我觉得这是很合理也很必要的。其中几个关键词“基础、贯穿、10分钟、天天练”,终于对写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具体的要求便于操作,这一建议,对当下课堂教学重说轻写的普遍现象作了有力的更正。让语文教师重新认识写字的基础性作用,并告诉我们怎么去操作,真是大快人心。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他不仅继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对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直接作用。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要把写字教学作为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它的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它既是当今每个小学生应具备的一项语文基本功,也是一个学生对民族语言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能力的重要体现。
三、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量化指标。《语文新课程标准》调整了写字量的学段要求。虽然到第三学段(六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这一总目标未变,但降低了小学生会写汉字的要求。减少了中低年级会写字的量的要求,它要求三、四年级学生须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而之前的《语文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 “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同样,新课标对一、二年级学生会写字的要求也从原来的800到1000字统一至800字。而高年级相应增加了写字量。这就意味着原来要求第一第二学段会写的400个左右汉字,放到了第三学段。
写字量虽然减少了,减少了低中年级会写汉字的总量,更适合中低年级学生是年龄特点,且减轻学生负担,但写字时间增加了,对写字的要求提高了,写得正确匀称,写得美观,数量上降低是为了质量上有所提高;意义定位更高,明确指出“练字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的养成过程”。“课标之所以这样修订,或许是因为那几百个字不常用,没必要非让学生会写。”教育专家分析。部分老师则认为此举是出于减负的考虑,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增加灵活运用的知识。《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减”和“加”,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更具科学性。
四、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教学评价。《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把原来“不能简单地用罚抄的方式来达到纠正错别字的目的”删除了。对各学段评价的重点也明确说明,针对性更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四学段还要关注学生基本行楷字的书写和对名家书法作品的临摹。”我认为,评价是对教学的监督,而对于写字的评价,新课标仅给了一句极其不明确的建议:“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需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写字教学的要求落实很容易落空。比如“硬笔,毛笔,汉字美”,如此评价要求太笼统。尽管我校是写字教学示范基地,但现在的写字教学现状是:六年级学生还是写铅笔字,对此没有明确要求。而“毛笔”只是几个写字兴趣班学生的专利,一般的学生只能望洋兴叹。很多学校的学生根本就不写毛笔字,“汉字美”更是很难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落到实处。大部分同学对汉字的魅力望而却步。究其原因,首先是写字教学评价体系不明确,其次是教师对学生的书写重视度不够。所以,个人认为对写字教学的评价体系需要明确化,比如在期末测试或者升学考试卷中直接加入硬笔书写题目并赋分,我想这应该是不错的导向措施。
„„
解读《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写字教学的新变化,反映了写字能力在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突出地位。写字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重要表现。写字教学,教师要在原有写字要求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加注重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为当下课堂上学生的书写提供了更有利的保障。
【参考文献】 2011版 《新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许红琴 《解读课标变化 思考小语教学走向》 2012年11月讲座 3 薛丽芬 《小学语文互动场构建的实践研究》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1年4月
第三篇: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解读
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解读
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教以来,对于作文教学的目的,作文教学的内容及方法至今还是很模糊的。近日重新翻开了新课标,认真研读了作文教学目标,有了点新的认识。
《课程标准》总目标第8条关于作文的表述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第一学段写话标准: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习作标准: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
第三学段习作标准: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原7条,现5条)范、整洁。
从以上引述的新课标中关于作文目标的说明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
1.注重写作兴趣、习惯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首先遇到的是写作兴趣的问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有“三怕”一说: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在小学阶段,学生何尝不是“谈作文而色变”的呢?正是意识到作文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标准在作文目标中将作文的兴趣培养放在了第一位。从第一学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到第二学段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再到第三学段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的作文兴趣从起初的兴趣到自信,到为生活中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需要,根据年段和心理的特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需要。这种作文是有别于课堂作文的,它将学生的作文引向了生活这个源头,以超越了一时的兴趣,必将影响学生终身的写作态度。
相对于兴趣,作文习惯的养成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焦点。具体而言,重视培养这样几个习惯:一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以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二是在作文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好词佳句的习惯;三是在作文中主动修改以及与人交流的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知“写什么”是目前学生作文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难题?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给我们的启示是,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指导中应将学生的取材引向生活,“发现自我、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学生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少观察的训练。
第二个习惯以及主动修改的习惯其指向是作文语言的表达,重视生活积累与作文,特别是阅读与作文的关系。
第三个作文习惯:主动与人交流,其实也是在兴趣培养中最终极的目标:完成作文的交际需要的功能。
以上三个习惯的培养,个个针对作文的关键,作文前的准备,作文中的修改,作文后的交流,是对作文过程的揭示。
2.注重作文的生活化、交际性,文体的多样化。
作文按其不同的作用也具有了不同的目的,考试时作文的目的在于取得高分,作文课上作文为的是完成教师的作业,走向社会写自我鉴定为的是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作家写作是为了表达思想、发表的需要。作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为生活的需要,为交际的需要。注重作文的生活化和交际性,在作文内容上就是上面所说的将学生作文引向生活,在作文的目的上就是实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体裁上表现为文体的多样化。在文体的多样化上,统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实际需要的常见应用文,如书信便条;简单的写实作文(主要是记叙文体);简单的想象作文;读书笔记。最终达到“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3.注重在习作中语文知识的运用。
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课程标准中将知识教学融于写作过程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在修改中达到语句通顺,没有明显错误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从新课程标准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语文知识:
一、常见的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
二、语法,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出掌握什么语法知识,但在表述中不难看出主要有词及句式两方面。
三、书写的规范: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说明,其实质就是强调这些语文知识在作文中的实际运用,最终实现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教学新理念的阐述,为我们进行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但具体操作上我们还是感到不知从何入手。主要表现为,我们的语文教材是以主题编排的,而不是依据语言表达,年段作文目标不是很清晰,需要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不断丰富,这似乎已超越教师的能力。所以导致的后果是,能教好作文的只有那些少数的特级教师和名师。
第四篇:“新课标”解读
“新课标”解读
湘西州民族中学
瞿宏富
一、背景
1.对数学的发展及其价值的认识
(1)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①数学思想对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数学思想应包括两个部分:论证的思想和公理化的思想。论证的思想是逻辑地论证,不是一般地归纳,对于一般地归纳出来而没有加以证明的结论只能作为猜想。
公理化思想是对一些在实践中或理论中得到的零散的,不系统的知识和方法进行分析,找出一些不证自明的前提(公理),从这些前提出发,进行逻辑地论证,形成严密的体系。
论证的思想和公理化的思想是数学最重要的特点之一。②数学是探索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基本规律的工具和语言。③纯粹数学的重要作用。恩格斯十分精辟地说过:正因为数学可以暂时脱离物质形式而进行研究,所以它在这里提出,却可以在另外的地方应用,这是数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2)教育上的启示
①向被教育者提供参与社会生活与建设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数学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重要的,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从数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认识到: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包括问题是怎样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证明的思路和计算的想法是怎样形成的;而且在有了结论以后,还应该理解结论的作用和意义。
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应该包括上述几个方面,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理解“来龙去脉”,要学会分析想法,只有既会熟练的计算和逻辑推理,又能理解“来龙去脉”和分析思考的脉络,才能真正理解数学,才能使学生在需要应用所学的数学时能够比较自如地应用它。
学生还应知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与生活、生产是密切联系的,了解数学应用及其应用的可能性,逐渐形成应用意识。由于大多数学生将来并不会从事纯粹数学的研究,而将投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建设中,他们应该认识到数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手段和工具,即使是将来搞纯粹数学研究的学生,知道这一点也是有好处的,特别是随着现代数学应用的日益广泛及数学技术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者使他们受到这方面的初步训练;这在几乎所有的数学教育工作中都比以往更加重要和迫切。因此数学课程应该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树立数学的应用意识。当然为了培养应用意识,必须使学生学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知识和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会成为空洞的说教。
②向被教育者提供必要的智能训练和思维工具,提高思维水平。③向被教育者展示数学对于社会发展的多方面的作用,从而使其认识数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④向被教育者提供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
历史证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是推进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数 1 学教育要培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做相当数量的习题,包括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坚决排除偏题、怪题,并且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于学生更好理解和掌握数学是必要的。
数学界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共识:学好数学的有效途径是“做数学”。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就是在理解课程的基本内容的基础上多做习题(这是必要的),包括独立地做一些较难而有启发性的习题。因为习题只给了条件和结论,甚至只给了条件和问题,那么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较难的习题经常需要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索,这种再创造过程自然可以培养创造能力;而一段时间的反复思索则可以锻炼学生的坚持性,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
当然,数学的价值是多方面的,数学教育应努力全面体现数学的价值,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
2.社会对数学的需求
(1)数学素养是一种基本的文化素养(2)普通大众在生活、工作中需要数学(3)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数学(4)人的终身教育和发展离不开数学
3.数学课程发展的国际比较 4.对我国数学课程发展的认识
(1)我国数学课程的优点:
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数学理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常规计算等技能比较熟练。
(2)我国数学课程的不足与问题。
①课程的单一性。
②忽视数学课程的教育价值。
③忽视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和理解存在过分形式化的倾向。④教研活动缺乏活力。
二、课程的理念与目标
1.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10项基本理念)
(1)构建共同基础,提供发展平台。(2)提供多样课程,适应个性选择。
(3)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还必须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力求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再创造”的过程。
反思以往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过于把数学学习等同于数学解题。数学解题固然重要,但是不能把解题看做数学学习的唯一方式。首先,问题从哪里来?提出问题是数学学习的重 2 要组成部分,更是数学创新的出发点,其次,数学问题的求解不能只归纳为程式的套用。程式从哪里来?需要探索,从实践中包括从错误中进行自主的思考。再有,依靠记忆公式、题型、结论、规则解题也是不够的,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思考,自主地开拓和发展。(4)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育学的有关研究表明: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自己的活动经验和知识积累,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每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是不同的,数学课程应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水平,进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全面的数学能力。为此,数学教学必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不仅是行为上的参与,更要有思维上的参与,通过个体积极思考,与别人讨论疑难问题,发表不同意见等方式,激活思维;通过促进学生在心理活动、变化中的同化和顺应,深化思维,不断地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5)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6)与时俱进地认识“双基”(算法、向量等)(7)强调本质,注意适度形式(8)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
(9)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10)建立合理、科学的评价体系
2.课程目标
(1)总体分析与认识
高中数学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这个总目标与国内外的数学总目标相比,有新的发展和进步。
总目标明确了数学教育进展的方向,即:“进一步提高作为未来公民所必要的数学素养,以满足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课标》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求、处理上,都有较大的变化,增加了算法、统计案例、推理与证明、框图等新的内容,对原有内容作了若干删减,在处理方法、要求和侧重点上也有较大的变化,强调数学课程的数学价值和教育价值,突出学生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明确提出了六条具体目标。
这六条具体目标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知识与技能;第二个层次是过程与方法,具体体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把握方法、形成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发展意识,比如应用意识、创新意识;第三个层次就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种对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这六条目标之间又互相联系,互相融合,是一个整体,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有机结合。因为方法的把握、能力的形成必须以知识作为载体,以技能作为基础,而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形成又依赖于方法的把握和具备的各种能力;在发展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意识,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认识数学的价值和数学的教育价值,崇尚理性精神,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的有机结合,是《课标》的基本理念。(2)具体目标及其相互关系
①以发展的观点认识“双基”,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课程目标对知识、技能的基本要求。
与时俱进的认识“双基”,强调了双基的形成过程。明确提出了要了解概念、结论产生的背景、应用,通过不同形式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希望通过数学知识、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本质,在反复对数学本质 3 的认识过程中,提高个体的数学素养。这就不仅要关注知识本身,而且要关注知识的发生、发展,即背景的来龙去脉。在展现数学的发生、发展中才能感受数学的价值。
②提高空间想像、抽象概括、推理论证、运算求解、数据处理等基本能力是课程目标对数学能力的基本要求。
③提高数学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表达和交流能力,以及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是《课标》对数学能力的进一步要求。
表达和交流是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和发展这一能力,例如:让学生尝试着提出问题;让学生陈述某个定理结论的发现过程或证明过程;作一个读书报告;写一篇小论文;在小组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各组对某个问题展开辩论。
“提出问题”是我国数学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的学生会做题,会做现成的题,但是不会提问题,《课标》在内容中将“数学探究、数学建模、数学文化”作为贯穿整个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活动,渗透或安排在每个模块或专题中,正是呼应这方面能力的培养,就是希望强调如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不同的层次进行,例如:可以改变命题的条件或结论,或是对结论的推广;可以在不同的维度进行类比,如平面几何与立体几何之间的类比;从一维到多维的推广;也可以是针对某个问题进行数学建模活动等。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想得非常仔细,有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一面。由于教师教得很细,学生就养成了过于依赖教师的习惯,他自己就不知道怎样去安排自己的学习,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把所学内容搞清楚,并自己思考,自己去归纳,更不会反思自己的学习,这就很难认识和理解数学的本质。从某种意义上说,发展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斩能力比数学能力本身更为重要。
④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让学生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
⑤在数学课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包括下面几个方面:
(a)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自信心则是我们完成任何事情的重要因素之一,自信会产生力量。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兴趣是主体性学习的内在动力,也是学好数学的基本保证。(b)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在高中数学课程中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他们有机会经历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在学生遇到问题或困难时,帮助他们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不轻易放弃对问题的解决,鼓励他们坚持下去,这样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独立钻研的习惯,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进而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c)开阔数学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体会数学的美学意义(d)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习惯、崇尚科学的理性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师应鼓励学生善于对他人的、书本上的甚至权威的观点合理地提出疑问,甚至是批判性的意见,当学生对同伴、教师、教材等的结论、思路、方法有疑问时,应鼓励他们为自己的疑问寻找证据,以否定、修正或证实他人的结论作为思考研究目标。当事实证明学生的怀疑被否定时,应指导他们理性地放弃怀疑,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但对他们的敢于质疑的精神、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
三、课程框架与内容 1.课程框架设计思路及其说明 2.必修部分
3.选修系列
1、系列2 4.选修系列
3、系列4 5.数学探究、数学建模和数学文化
四、课程的实施
1.教学的理念与实施
(1)如何认识数学教学的本质
在教学论中,对“教学”的一般界定为“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相长。相应地,“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在这个活动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①数学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包括情感参与、思维参与和行为参与),进行在教师引导下的“数学化”过程、“再创造”过程,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知结构,把客观的数学知识内化为自己认知结构中的成分。我们要通过创设反映数学事实的恰当情境,通过逻辑或证实的方法,通过对话与多种方式的交流,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设计者、组织者,而且是学生的合作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要给予启发指导,在情感上给予鼓励和充分肯定,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②数学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课标》的一个基本理念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而新课程的实施又必将为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会,这对我们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是一种挑战。我们既要努力促进学生装的发展,为学生装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和教育修养,发展成为富有创新精神并且具有独特个性的优秀教师。
数学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以发展的观点来认识并进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有意识地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感悟数学的思考方式;要通过数学推理过程培养学生说理、批判、置疑,求真求实的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通过数学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在解决挑战性大的问题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顽强意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我们的学生装在未来的人生历程中,即使有很多人会忘记具体的数学内容,但是数学留给他们的思考方式、精神和态度、意识和观念,将使他们终身受益。
③数学教学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如何认识数学?如何看待学生?
对数学的界定有很多,很难给出一个形式化的定义和大家认同的答案,我们提出这个问题是想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力求对数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数学是科学,是语言,是工具,数学也是基础的,有广泛应用的科学,它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财富。
数学有两个侧面——数学内容的形式性和数学发现的经验性。数学的基本要素——逻辑与直觉、分析和构造、一般性和个别性。数学是一门动态的、发展的科学。
如何看待学生?那就是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我们首先要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 5 的人,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每个学生都有其发展的潜力,我们要关注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和态度的变化、学习数学的信心、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认识的发展水平等。
○教师要实现从较为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向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多种角色的转变。
有效的教学是引导学生的学习,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力,帮助学生构建和发展认识结构,使学生学会该如何学习,为当前的学习、今后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师要设计和组织好课堂教学,就是要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和组织,要使它能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思考空间。例如,在课堂上开展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名副其实的交流,鼓励讨论和各种观点之间的真诚交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这是发展思维的最好途径。在讨论和交流中,教师就要扮演包括顾问、辩论会主席、对话人等方面的角色。
教师要在了解和把握学生认知基础、对数学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刻提出有意义的、击中要害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再比较各种方法,讨论它们的优缺点。在这种主动的、富有生气的活动中,教师要充当“模特儿”的角色既有从正面给出的示范,同时也要有充当反面角色的部分,反面角色带来的值得思考的问题往往会给学生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
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当学生学习的欣赏者,评判者的角色,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具有面对挑战时克服困难的勇气。在学生取得成绩或有进步时,欣赏他的成果,并激励他要有不断进取的目标和精神。
○教师要实现从较为单一的课程的“执行者”向课程的实施者、建设者、研究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等多重角色的转变。
过去我们在讲概念的时候,往往是举个例子,进行“一次性归纳”,或者直接把概念摆出来,然后就开始拿一些例题来演练,再就是布置作业,复习巩固。现在这么做就不够了,你必须针对你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反映数学内容的情境,这就需要有对数学更好的认识和理解,需要更多地观察现实世界中与数学有关的事实,需要不断地积累,需要更多地研究和创造。
(2)如何把握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
①体现选择性、多样性的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合理选择课程,制定学习计划。
②以发展的眼光,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打好基础,发展能力。教学中要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
③注重联系,提高对数学价值和数学教育价值的整体认识。④注重数学与实际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⑤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促进学生科学观的形成。⑥改善和丰富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地学习。
○把握新增内容的教学。如算法是新增内容,对这部分内容的定位就是:结合具体实例,感受、学习和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学习和体验算法的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言;并将算法的思想方法渗透到高中数学的有关内容中,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实际问题(如求最大公约数或最小公倍数,用二分法或切线法求方程根的近似值等),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等过程组织教学。着重强调使学生体会算法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用内心的体验与创造来学习数学。在备课时不仅要备知识,把自己知道的最多、最好、最生动的东西教给学生,还要考虑如何引导学生 6 参与,应该给学生一些什么,不给什么;先给什么,后给什么;以什么样的形式能给他带来最大的思考空间;在什么时候提什么样的问题,等等。
○借助几何直观提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使学生认识几何直观在数学学习中的意义和作用。
几何直观能启迪思路、帮助理解。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来学习和理解数学。例如,在函数学习中,有些对象的函数关系只能用图象来表示,如人的心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心电图,某地在一天内的气候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等;又如在导数学习中,我们可以借助图形,体会和理解导数在研究函数的变化(是增还是减、增减的范围、增减的快慢等)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认识和理解为什么由导数的符号可以判断函数是增是减,为什么由导数绝对值的大小可以判断函数变化得急剧还是缓慢。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到几何直观可能带来认识上的片面性,不能用几何直观来代替证明。
○处理好形式化表达与提示数学本质的关系。
还是以“导数及其应用”为例,这部分内容的处理,《课标》中有全新的变化:不讲极限,直接学习导数概念及其应用。我们会对这样的处理不适应、不理解——不讲极限怎么讲导数?导数是特殊的极限。《课标》说明了这样做的原因: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导数的本质,懂得为什么用导数去研究函数的性质更一般、更有效,体验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这种让学生在经历从平均变化率过渡到瞬时变化率的过程中,体验和了解导数概念的实际背景,认识瞬时变化率就是导数,体会导数思想及其内涵的处理方式,可以避免因对形式化极限概念理解困难,影响对导数概念本身的理解。
○针对不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和学的方式。
⑦恰当使用信息技术,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2.评价的理念与实施
(1)评价的理念
(2)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①注重学生对数学价值认识的提升过程
②注重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优良学习品质的形成过程 ③注重学生思考方法和思维习惯的养成过程
④注重学生参与数学学习,和同伴交流、合作的过程 ⑤注重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反思与改进的过程(3)正确评价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理解与掌握
①对数学基础知识理解的评价 ②对基本技能掌握的评价(4)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评价
①对发现问题和通过抽象概括提出问题能力的评价 ②对有效收集信息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③对表达与交流能力的评价(5)评价的开放性与多元化
①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②评价方式、方法的多样化 ③评价标准的开放性
④评价结果呈现的多样化。
2007年8月6日
第五篇:新课标解读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从“仰视”到“平视”的蜕变 ——浅谈《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解读
这次有幸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学科的读书汇报,与领导和学校教师的经验交流等活动,收获很大。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让我在思想观念上也有了一定的转变。通过学习,使我对如何进行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有了更进一步较深刻的认识。下面我就浅谈一下这次读书活动的一些收获。
一、从理论上提升了自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认识。
1.《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后,我认识到了《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门课程开设的重要性。国家的繁荣,民族的兴旺,靠的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每一个公民,它不仅就是知识的传承与发展,还有我们每个公民的道德素质等,这些方面的事件折射出我们教师责任之重大。民族的希望在于孩子,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成为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我身边的同事们认识到开设《小学品德与社会》这一课程的重要性。
2.提升教学水平,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我们应该努力地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了解到了一些关于教学设计要考虑的几个要素:如设计的意图,资源的开发等,学生、家长、教师、社会人士等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学校中的资源,儿童家庭和社区中的资源,自然界中的资源等都能为本课程提供资源。我们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在优化课堂结构,还有活动设计与实施等应注意的问题及怎样去做,都给予了我们一定的指导。品德与社会课不光要上,还要有课堂实效,孩子的成长需要“感动”,有效教育的支点是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艺术创新最难的是打动人的心灵;学术创新最难的是启迪人的思想;教育创新最难的是改变人的一生。
鉴于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实施有效教学,我们教师首先要在以下方面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
1.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理念是灵魂。教学理念是指导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对于教师来说,具有明确的先进的教学理念,应该是基本的素质要求。在推行新课程中,教师必须以新观念来实施新课程。
2.丰富个人知识储备。课堂上,如果教师对教材的理解缺乏深度广度,那么教学就会肤浅,学生学习就无法深入。可见,作为新课程直接实施者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内涵。知识的厚度增加了,课堂就能深入浅出,左右逢源。
3.做一个有反思力的教师。叶澜教授有一句著名的话: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可能成为名师。教师应在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螺旋式上升中,实现专业成长。其次,要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可以从课前的准备、课堂的组织、课后的练习等几个环节来提高实效性。
二、在实践中创设活动,使活动形式与实际情况相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兴趣偏好等等,在教学中,我创设活动时,是从这几方面着手进行的:
1.根据教学内容确定活动形式。不同的教学内容决定不同的教学形式。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有切身体会的内容,适宜表演活动。一些社会事例,则更多的侧重于搜集采访和交流活动。例如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中“关心你,爱护他”学习单元,在该单元的教学中,我采取了“采访搜集+交流”的活动形式,大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四月初我在参与式培训中讲授了《生活中的各行各业》。这一课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时的内容。这一单元的主要内容是我们每日的衣、食、住、行需要的生活用品是怎样来到我们生活中的。依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教学要求,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各行业,并对各行业调查。使其了解各行业的种类,并把它们分类。运用学生每天面对教师的职业吸引学生走进各行业的话题,学生汇报家长及其身边的人的职业,自然而然地引入本课主题。紧接着从学生实际生活入手,初步了解家庭成员及周围人所从事的职业。愉快的采访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交流、记录、归纳能力。通过采访使学生了解各行业的种类,并向学生介绍课外知识:我国现有行业的种类。学生汇报采访记录并让学生自己分类,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观察生活小组讨论:从课桌的生产说起,讨论一张课桌的生产过程与那些行业有关系。让孩子们明白各行各业的重要性。通过身边同学周围人们对他们职业的对话,引导学生知道不管是什么行业,只要是正当的,都是社会上必不可少的,都是为社会作贡献的。我们要尊重他们。让孩子们反思思考:假如有一天他们都停止了劳动,我们的生活会一团糟。体会劳动者是辛苦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这些行业。让孩子们学会感恩: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总结出要尊重、感谢他们。我们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人,他们每个人都很重要。通过小组合作议一议 :“有人认为,当科学家、工程师就光荣,当服务员、清洁工就低贱,你是怎么认为的?”把教学目的的两个重点设计成两个讨论题,而且这些讨论都来自生活。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作用,尊重学生主体,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深入到学生的小组中进行辅导,又可以照顾到后进生,也可面向全体,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把课标的知识点理解得很透彻,又让课堂气氛显得轻松愉快。畅谈理想:不管从事什么行业的工作,都是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引导学生想成为哪一个行业的状元。畅谈理想,并向自己的理想而努力学习。让孩子们做到知行统一。
2.根据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学生的品德形成是螺旋上升的,学生的知识形成有其阶段性的不同。应根据学生知识形成阶段设计活动。例如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期与下期中都有对家庭生活关注的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内容,上期的要求是体会父母工作的艰辛和不易,下期则侧重于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参与和对父母家人爱的表达。因此,上期适宜开展观察和交流活动,而下期开展实践汇报活动更为合适。
3.根据学生年龄特征设计活动。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多具直观性,注意力集中时间短,以有趣、有情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是有效的组织方法,如游戏活动、动手操作、小竞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学生逐步提出较高的要求,加强意志、情感、动机等的培养,不仅给学生提供外显的直观活动,更要注意思维层次方面的活动的开展,如开展尝试活动、整理活动、探究活动、辨析活动、自学活动等训练习惯,使活动具有实效性。活动教学中,大量活动的使用,对学生的要求首先就在于行为习惯的训练上。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动手、动口的广阔空间,为他们施展才能提供了机会,如果不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训练,也许学具就成为玩具,合作学习就变成自顾自的诉说,表演,甚至会损坏东西,互相责怪。在学生探讨活动中,我要求学生不仅听老师的讲解,更要学会听取同学的意见,从中找到与自己想法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进行比较,发现同学的闪光点,弥补同学的不足,同时,也完善自己的想法。按这样的要求探讨活动取得了更好的效果,达到课标要求。
总之,品德与社会课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格局不会改变,变化的是目标与过程的与时俱进。教材的编写思路更拓宽了,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了。留给我们教师与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更大了。它真正地完成了从让人“仰视”到“平视”的蜕变。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全面把握课程标准,注意自身角色转变,让自己由管理者变为组织者,由传授者变为参与者,由控制者变为帮助者,由教育者变为研究者,不断学习不断改进,与新版课标一路同行!谢谢大家!
王红慧 2013年9月10日
创精品学校
建幸福校园
小学品德与社会读书汇报
实验小学 王红慧 2013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