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资源目录
1.1.1生物的特征 …………………………1 1.1.2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
1、2 1.2.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2、3、4 1.2.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4、5、6、7 1.2.3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7、8、9 2.1.1练习使用显微镜 …………………………9、10、11、2.1.2植
物
细胞 …………………………13、14、15、16 2.1.3动物细胞 …………………………17、18、19
2.1.4细
胞的生活 …………………………
19、20 2.2.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
21、22 2.2.2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23、24、25、26 2.2.3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26、27、28 2.2.4单细胞生物 …………………………
29、30 3.1.1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30、31、32
3.1.2种
子
植物 …………………………
33、34 3.2.1种子的萌发 …………………………
35、36 3.2.2植株的生长 …………………………
36、37
3.2.3开
花
和
结果 …………………………38、39 3.3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
39、40 3.4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 41、42、43 3.5.1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43、44、45 3.5.2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45、46、47、48 3.6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
49、50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第一节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第二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3)阐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技能目标:
(1)能将前面所学概念与本节概念联系起来;
(2)通过讨论与“分角色扮演与辩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能力。3.情感目标:
确立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三、教学难点: 将各个概念联系起来。
四、教学过程:
7
第三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2.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该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五、教学过程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知识难度不大,抽象内容较少,主要靠观察和讨论获得。因此,课堂通过多媒体材料和藻类等植物的实物材料一道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观察、思考、分析、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同时认识藻类、苔藓和蕨类等植物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作用,并关注其生活状况形成爱护植物的思想。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能力目标
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情感目标
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
三、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分析推理、实验观察、自主探究、比较综合、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
四、教学媒体
1.CAI课件(部分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录像;一组展示不同类群绿色植物的图片,苔藓植物成片生长的图片;藻类、苔藓植物及其生活环境的图片,苔藓、蕨类植物及其生活环境对比图片;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的图片;曾经繁盛的古代蕨类植物的生态图;藻类、苔藓、蕨类植物的其他有关资料。)2.各种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实物、标本、挂图、投影片、模型(如衣藻模型、有孢子囊的铁线蕨或其他有孢子囊的蕨类植物标本等)、实物投影仪、显微镜。3.实验材料用具:新鲜的水绵临时装片;新鲜的海带、紫菜(带根状物);盆栽葫芦藓(6~8盆);盆栽铁线蕨(6~8盆)放大镜、培养皿、清水、尺子、小铁铲、水槽。
五、课时分配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一、藻类植物 2.藻类植物与人类关系
二、苔藓植物 1.特征 2.苔藓植物与人类关系
三、蕨类植物 1.特征 2.蕨类植物与人类关系
特征 1.35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⑴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及意义。⑵描述气孔的组成及开闭原理。能力目标:
⑴能够通过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和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实验探究能力。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
和创新意识。教学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气孔的开闭与蒸腾作用的关系。
教学难点:蒸腾作用的概念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蒸腾作用的实验材料和装置
板书设计
第一节、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什么是蒸腾作用? 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体外的过程,叫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蒸腾作用有什么意义?
1、降低植物体的温度
2、促进根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3、促进根对无机盐的吸收和运输
课题: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学会独立设计并完成本章的探究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不断探究新知识的精神及同学之间的合作精神,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光合作用的实质即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公式。教学难点:探究实验的过程。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任务
1、情境导入:生物的呼吸,燃料的燃烧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到缺氧呢?光合作用的产物是不是只有有机物?
2、明确任务:探究光合作用的产物、原料、条件;归纳光合作用的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二、合作探究
(一)光合作用的原料
1、想一想,议一议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121页比利时科学家海尔蒙特所做的实验,并让学生思考: 海尔蒙特对柳树苗的生长作出了怎样的解释? 他是否忽略了其他因素,是什么?
学生在教室指导下思考并得出:绿色植物通过气孔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后来证实,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普利斯特利的实验
学生阅读教材122页普利斯特利的实验,并结合图3-33。之后教师提出问题:(1)通过这个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2)光作用的原料是什么?
学生观看实验,并讨论问题最终得出:
植物能更新由于蜡烛燃烧或动物呼吸而变得污浊了的空气。明确:二氧化碳、水
3、探究: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要的原料吗?
(二)光合作用的产物
向学生课件展示演示实验(金鱼藻释放氧气),并进行说明,之后出示问题进行讨论: 光合作用产生了什么气体?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示氧气具有助燃作用)明确讨论的出:氧气。
教师说明:快要熄灭的卫生香,遇到金鱼藻释放的氧气,立刻重新燃烧起来。这是氧气助燃的特性。这个实验如果在黑暗中进行,则看不到这一现象。说明金鱼藻只有在阳光底下才能产生氧气。可见,光合作用的产物除了有机物,还有氧气。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本124页,并结合图3-34回答问题:(1)光合作作用的实质是什么?(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学生明确: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谁转换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释放氧气的过程。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储存着能量)
给学生2分钟时间,用自己的方式当堂记忆光合作用的实质。
(四)光合作用原理在农业上的应用
在农业生产上,要保证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照。因此,种植农作物时,既不能过稀,也不能过密,应该合理密植(图3-35)。
(五)技能训练
分析实验结果:金鱼藻的实验中,试管离白炽灯的距离不同,产生的气泡个数也不同,观 距离越远,气泡越少,距离越近,气泡越多。结论:光源越强,光合作用越强。
2.如果这个实验在黑暗中进行,你能预测结果吗? 没有气泡产生
三、归纳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四、布置作业: 教材第126页练习
练习册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一、光合作用的原料:
1、光合作用利用水作为原料。
2、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二、光合作用的产物:
1、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
三、光合作用的过程
1、概念
光合作用的实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2、光合作用的公式 光能
二氧化碳 + 水
有机物 + 氧气 叶绿体(储存着能量)
3、光合作用的实质
(1)物质转化: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和氧。(2)能量转化: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
4、意义
维持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含量的相对平衡。
5、光合作用的原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合理种植、间种、套种、轮种等
47
第六章 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我国的主要植被类型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2、阐明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过程与方法:
1、通过调查的方法了解当地的植被情况。
2、通过资料分析,形成爱绿护绿意识,积极参加绿化祖国的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实践及创新能力,学习与他人合作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重点和难点
1、懂得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并能积极参与绿化祖国的活动。
2、唤起学生的危机感,激发起学生爱绿护绿的环保意识。
四、课前准备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图片、洪涝灾害录像、沙尘暴资料、三北防护林资料等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由植物给人带来的美感导入新课。
(二)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我观察、我分析”,四人一小组,仔细观察植被类型图片,讨论分析不同植被的特点,老师给以适当的观察指导,然后让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收获。
让学生了解当地的植被类型。
(三)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让学生分小组展开比赛,“我计算、我比较”,计算分析数据,比较五个国家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占有面积,通过比较认识到我国植被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使学生产生危机感。然后让学生观看1998年特大洪涝灾害录像和沙尘暴资料,以此唤起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
(四)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意义
播放我国政府所采取的措施的录像,补充“三北防护林”的知识,拓展视野,让学生说出防护林的重要作用,使学生认识到爱护植被、绿化祖国的重要意义。由国家到个人,让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就互赠贺卡和使用一次性筷子问题“各抒己见”,并提出有效可行的改善措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五)绿化校园的设计活动
让学生讨论校园绿化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合理的建议。然后,各小组进行环保标语设计比赛,看哪一小组设计的有创意。
(六)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谈自己受到的最大启发,激发学生积极参加绿化活动。
(七)教师寄语
出示一个即将破碎的地球图片,告诉学生人类的家园——地球只有一个,人类的过度开发对她造成极大的伤害,她正在为满身的伤痛而呻吟,也在为人类的贪婪而愤怒,人们应该觉醒了,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拯救我们的唯一家园——地球环境”,使感情得到升华。
荐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1](精选范文)荐生物的分类教案(精选范文)荐荐高初中二
生生
物物
全下
套册
教教
案
案
荐高中生物全册教案集(全)
第二篇: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案(全册)
《致同学们》教案(1课时)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其重点是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由于开学初新生军训了一周,他们对校园环境也较熟悉了,为此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及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发学校的“问题资源”展开教学。同时要非常重视如何组织教学,应制定相应的课堂规则和设计形成性评价方案。如使用档案夹,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讨论时声音不宜过大,别人发言时其他人认真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同时指出这也是获取知识的途径之一。课堂规则和每节课对学生的表现作出评价是课堂调控的重要手段,要充分运用好。同时引入报刊有关科技发展方向及课改方面的信息,让学生明白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及进行课改的必要性,最大限度地争取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配合。
教学目的:教师应按照课标内在的要求,通过教学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及初步了解有关生物学方面的信息,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社会的习惯。材料器具:藤缠树的标本、磁带(校园歌曲)、录音机 实施步骤:
涉及报刊有关信息:列举事例,如:成都七中学生童一在世界生物知识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说明我国学生基础知识扎实,但我国获诺贝尔奖的人却没有,为什么?让学生明白今年课程改革的重要性以及上课方式,培养目标学习方式的变化。
给学生提出当今科技两大革命之一有生命科学技术革命,为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物知识的重要性打下伏笔。
从学生生活实际及学校具体情况出发,让学生思考:学校目前面临的问题并需迫切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1)学校的垃圾问题,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2)学校的厕所问题,怎样解决?哪种方案最好?(想象)
(3)出示:藤缠树的标本。学生受到启发,发现学校某些树木、花草长势不好,原因是什么?(4)学校的沟渠问题,污染较严重,怎样解决?什么途径最好?(5)伙食团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6)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7)为什么政府要制订《禁止焚烧秸杆》的措施?(8)今年天气的变化造成粮食的减产,说明什么问题?
(9)关注学生自身: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长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能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更健壮吗?更聪明吗?(10)列举我校前任校长的肾衰竭疾病,探讨疾病问题,器官移植问题?
师生共同阅读课程《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
1 活离得开生物吗?
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刚才我们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的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结束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生物知识有用吗?作为一个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
对本节课同学们的表现作评价:
因为本节课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交流,所以无论对与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辩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本节课体现了学生自主、主动参与、探究知识的学习方式。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 物 的 特 征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
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②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课前准备
教师: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
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生:①学生观察生活环境,区分生物与非生物。教学设计
1.什么是生物?
观察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挂图,说出其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或实地考察大自然。(适合班额小的农村学校,班额大,需要分小组进行。)
提出问题:
“请举出画面中的物体哪些是生物,哪些是非生物”(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2 展示挂图,启发学生找出图中的生物与非生物(无条件进行多媒体教学的学校可用此法)
教师组织好学生,让其在大自然中认真区分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的特征:
实物对比,通过分析小鸟具有的一些生物特征后,学生拿出自己所带的生物与小鸟对比,说出这些生物具有的与小鸟相同的特征,互相补充,得出生物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观察书中插图,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然后学生分小组,以自身为例讨论人是否也具有书中描述的生物特征,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的共同特征。
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启发学生用对比法比较出生物的共同特征,同时可向学生解释不同生物进行各种生命活动的方式有所不同(如动植物繁殖的方式不同)。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挂图,阅读课文。提出问题:“想想你具有哪些生物特征?”对于一些不易观察到的生物特征,教师可提示学生,帮助分析。
巩固练习
多媒体打出钟乳石、珊瑚和珊瑚虫,学生讨论哪个是生物,并说明理由。
找观察过珊瑚的同学,给大家描述珊瑚和珊瑚虫的关系,大家讨论后得出答案。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生物的特征去分析。
第二节 调查 我 们 身 边 的 生 物
教学目标
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②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③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④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②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难点:①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②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教学设计
学生根据经验举例,说说什么是调查。以小组为单位拿出调查我们身边生物的方案,最后通过对比总结、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项。
3
学生根据经验,分析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通过引导学生举例,说出什么是调查,再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为实例,以小组为单位拿出各自的方案,最后和书上关于调查方法的介绍对比,总结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实地调查
进行校园生物调查。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教育学生爱护生物资源。
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教师应注意安全第一,并注意引导学生爱护生物资源。
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注意引导学生爱护农田。布置课下内容
写一份调查后的感受。
调查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并与全国初一学生相比较。
课后各组整理照片,举办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图片展。
提出要求:身高要求是净高,以小组为单位,注意组员间的通力合作。
以班为单位,请各小组互相协作。
第二章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 生物圈
教学目标
①描述生物圈的范围。
②说出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
③尝试收集和分析资料。
④认同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难点和重点
重
点:
①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条件。
②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我们应当了解和爱护这个家。
难
点:
收集和分析资料(因为收集和分析资料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需要对图片、文字和数字资料进行分析)。教学设计
生物圈的概念
①学生观看生动的课件,然后根据自己在课下收集的资料,共同讨论太阳系中各星球的状况。
4 ②学生们根据自己手中的地球仪,讨论生物圈的范围,然后总结生物圈的概念。
①教师通过展示课件,把一幅美丽的太空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出地球上生物圈的概念。
②教师事先让学生们拿出地球仪,让学生从直观上了解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的范围
①学生分组开展竞赛,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最精确的语言说出生物圈的范围。
②学生将自己的设想记录下来,然后在全班评比最具创造奖若干名,日后进行一次模型比赛。①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竞赛。
②教师布置学生设计生物圈的模型。
学生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且利用手头的资料进行分析,讨论,最后总结出结果。
教师布置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课下作业
请同学们根据今天所学的知识自己设计一个生物圈的简易模型。
第二节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③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④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难点和重点
重点:①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②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教学设计
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①根据经验举例并做出分析,从而归纳出结论。②分析教师举出的例子,从而归纳出结论。
①引导学生根据经验举出影响生物生存的例子,并通过分析,帮助或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教师举例,引导学生分析,并归纳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探究的一般过程
①各小组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各自收集鼠妇为背景,分析、讨论、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②学生分析教师举的例子,最终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5 ①可直接以鼠妇为例来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帮助其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②教师可直接举例,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归纳出探究的一般过程。
制定实验方案及设计实验方案时的注意事项
①各组讨论并制定方案,根据方案中出现的问题引出变量和对照实验。②学生自学,互相答疑,从而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变量和对照实验。
①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的重要性。
②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布置课下作业
①有兴趣的小组可在课下对其他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进行探究。②写一份实验后的心得。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教学目标
①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③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学生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⑤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⑦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为下节课——生态系统的学习做好铺垫。
难点和重点
①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③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教学设计
复习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实例描述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环境因素。②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复习影响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教师启发学生用身边的实例来说明环境和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让学生谈出生物和环境是相互影响的,即生物也能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
①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6 ②教师启发:在讨论了环境因素对生物生活影响的基础上,同学们自然会考虑生物对环境变化会产生什么反应,生物是如何面对环境的变化的,引发学生思考,导出本节新课的内容——适应环境,在适应的过程中也影响着环境。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①学生根据图片说出骆驼、骆驼刺、海豹、旗形树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的关系。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说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典型实例。表达不准确的地方教师注意纠正补充。
③让学生了解在自然界各种环境中都广泛分布着生物。让学生初步懂得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①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分析资料,得出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是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②教师启发学生:哪位同学知道不同的生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而生活的?让学生了解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普遍的。
③教师播放影像资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在学习了“适应的四个典型实例”和“适应的普遍性”后,在解释时要注意符合“自然选择学说”的原理。探究结果交流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①学生展开讨论: a.蚯蚓的益处?
b.为什么我国西部开发强调要退耕还林和退耕还草,谈谈这样做的道理。②学生举例。
③学生讨论,进一步理解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总结:
生物受环境的影响,生物又能适应环境并能影响、改变环境,它们是一个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提炼本节生物学观点,指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作用,互相影响的,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巩固练习
学生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三节 生态系统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7
③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难点和重点
①生态系统的组成。
②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概念
①通过观察家庭水族箱,分析问题,寻找答案。
②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思考:生物与环境之间是什么关系。①教师列举生活中常见实例,如家庭水族箱。
②教师播放一段优美的音乐,朗读一段充满诗情画意的文章,创造一个愉悦的氛围。
生态系统的组成
①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找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并且讨论它们之间的关系。②分组扮演动物、植物、细菌和非生物,并寻找四者之间的关系。
①教师引导:下面大家分析一下书中的资料,看看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②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扮演角色,并且帮助他们寻找其中的关系。
食物链和食物网
①把最近一段时间所吃的食物,通过一系列箭头连接成食物网,观察自己在食物网中的位置。②学生观看录像,讨论分析动物、植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①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学生进行资料分析,通过分析了解食物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同时了解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教师播放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淡水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并且讨论: a、如果这些积累了很多有毒物质的鱼被人吃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b、为什么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的有毒物质越多?
第五节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目标
①会查阅资料以描述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并进行交流。
②能选取多方事例来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③发展收集资料,运用资料说明问题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④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初步具有保护生物及生物圈的意识,拒绝破坏环境的行为。难点和重点
8
重 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而这种习惯的养成更要从小培养,因此学生确立保护生物圈的意识是本节的重点。
难 点:阐明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本节的难点。教学设计
复习什么是生态系统
①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什么是生态系统。
②学生设计:学生根据上节课所学内容,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设计一个可以长时间维持下去的生态系统。
①教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叙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注意纠正表达不准确的地方
②教师假设:假设给你一大片土地,你可以设计你周围的环境及各种生物,那么你要怎样设计才能使你生活的生态系统维持下去?
生态系统的类型
①学生根据生活常识和收集的资料说出各种生态系统。
②学生看各种生态系统的影片,通过影片让学生来认识所看到的各种生态系统。
①教师引导:你认为生物圈中有哪些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
①我爱我家。学生分组扮演各种生态系统,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把各自的生态系统表述出来(组内先交流,然后向其他组同学介绍)。
②团结协作:大部分的生态系统学生比较了解,但有一些生态系统有的同学不大熟悉,这时让学生提出一个他不熟悉的生态系统,由其他的同学帮助他,给他介绍一些通过查阅资料所获得的有关这个生态系统的特点及作用,使学生从其他同学那里获得知识,体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③学生详细介绍几种熟悉的生态系统,其他生态系统的详细资料由学生课下查阅完成。
①教师帮助学生分组,鼓励学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家”。
②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熟悉的问题,同时要鼓励其他同学进行帮助,不全面的由教师来引导和帮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①学生分析:这些生态系统虽然各有特点及作用,但从生态系统的组成上来说都有共同之处。并由学生讨论找出共同点,从而得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②学生分析:假设其中某一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了,会对其他的生态系统产生什么影响?从而得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①学生在分析联系之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②教师引导学生脱离个体,从整体上分析问题,帮助学生进行总结。③教师提出假设,让学生分析,从而由小到大地引出生物圈是一个整体。
9 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学生互相交流在自己的身边有哪些人为的活动对生物圈产生了严重的破坏。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①学生交流:从自身做起,如何保护我们的生物圈。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在组内交流讨论,制定保护校园的方案和实施计划。①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国内外保护环境的例子,并让学生想想我们应如何做? ②教师引导学生保护环境,从校园开始,帮助学生制定计划,鼓励学生在课下实施。
第二单元
生物和细胞 第一章 观察细胞的结构
第一节 练习使用显微镜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①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②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③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重点和难点
重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难点: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要求学生用左眼注视目镜内图像的同时,右眼睁开)。教学设计
①读第二单元开篇语,明确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要想探索 生物的奥妙,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指导学生看书中35页图,提问、朗读,引出主题。)导入新课
让学生思考得出,要了解细胞,必须借助显微镜。
(提示图中细胞,是被放大了百倍以上)1.取镜和安放
2.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指导学生看书37页:取镜和安放。)
强调安放目镜时,手指不要触摸镜头,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引导学生说出显微镜的发明、发展过程。
3.显微镜的构造
学生两人一组,看书对照实物认识显微镜各部分名称。4.显微镜的使用 对光:
10(1)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左眼看,右眼睁。
(3)转动反光镜,看到明亮的视野。观察:
(1)标本放在载物台上,压住,正对通光孔。(2)镜筒先下降,直到接近标本。
(3)左眼注视目镜,使镜筒缓缓上升,直到看清物像。
《情况可能不一,部分同学没看到物像。一名学生边说边演示自己是如何观察到物像的》。
明确应注意的问题后,动手操作,观察。
思考回答: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细胞越大,个数越少;放大倍数越小,看到 细胞越小,个数越多。介绍四种观察标本: ①写有“上”字的玻片; 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 ③动植物玻片标本; 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要求学生先看书,然后指导学生动手观察。(建议先观察2号标本)巡视,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请一名同学上前演示。强调:①用低倍物镜(10X或
8X,即短的物镜)对准通光孔。
②转动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对学生进行爱护显微镜的教育。③纠正:应叫明亮的视野,不叫亮圈。④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 看着物镜。
学生明确: ①物像是倒像
②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X物镜的放大倍数 ③光学显微镜只能观察能被光穿透的物体。鼓励按步骤规范操作,巡视,检查,纠正错误。
练习:
思考,回答。看书39页注意事项后,动手操作,将显微镜放入箱中。学生畅所欲言。
提示:显微镜使用完后,怎么办?
11 小结:
给予评价,并启发: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自制标本,到实验室观察。
第二节 观察植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② 在老师的带领、指导下,尝试改革实验,意识到实验方法是可以发展变化的,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制作临时装片,归纳植物细胞结构。
难点:以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成功地制作临时装片(“胆大心细”是成就一切实验的素质)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尊重事实是生物绘图的前提)。
教学设计 : 观察植物细胞
①:观察、识别
②:四人一组为单位识别
导言: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 ①:多媒体展示各种不同的玻片标片。②:按小组准备永久切片、涂片、装片各一。
实验方法步骤
一、制作临时装片
1.示范
准备 擦→滴
制作临时装片 取→展→盖
提前参加培训的几位学生作为“小先生”示范制片,边示范边讲解。
注:学生提出问题的方向
①擦拭载玻片和盖玻片的目的?若擦拭不净,后果如何? ②滴清水的量如何掌握?水量过多过少对实验有何影响?
12 ③取材的部位、方法、大小?
④盖盖玻片的方法、原因(即目的或避免出现的不利影响)⑤滴染色剂的位置、数量? ⑥吸引染液的方法?
协助介绍、补充说明(尤其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陌生的材料用具,如染色剂碘酒溶液、高锰酸钾溶液等)板书提示制成的主要步骤:擦→滴→取→展→盖→染→吸 引导众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注:应用此策略目的在于让学生自主发现实验当中的“注意事项”和规范操作。
注意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的
方法步骤提问、思考,以解决不解之处,扫除制片中的障碍,以便下一步自行操作能顺利进行。
2.变化制作方法和步骤
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用具考虑取材、染液、染色如何改革一下? 提示:
①取村:黄瓜改“刮取果肉”为“削取薄片”,挑选最薄的一片制片;番茄可挑取果肉或吸取果汁;
②染色剂:尝试用高锰酸钾溶液染色如何?
③染色:可在盖上盖玻片之前直接滴加染色剂染色(黄瓜、番茄不必染色)
3.练习制作临时装片
自行选择一种所给材料及相应的染液和方法,练习制作临时装片。同桌学生互相检查。
及时指导:
发现制作较好的装片,展示。
二、观察临时装片
使用显微镜观察,初步感知细胞,注意根据染色的结果区分细胞的各个结构(参考教材和教具)。同时注意观察制片的效果。考虑:有了污点怎么办?细胞、气泡有什么区别?染色剂对细胞有什么影响?
三、再次制片、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1细胞壁2细胞膜3细胞质4细胞核5液泡(叶绿体)
选取其他材料(相应变化染液和方法),制成临时装片,逐渐熟练操作,加深体会,避免不规范操作,力求完善、成功。在观察了多种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后,讨论、归纳、总结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并适当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提示观察示范镜鼓励
①:通过细胞结构的彩色挂图、模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细胞的结构; ②:有条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植物细胞的立体结构,这样更直观。
13 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1.真实;
2.规矩: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尤其注意点的画法)要规矩; 3.完整:名称标注齐全。
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绘图。注意把握绘图要领。(真实、科学是第一,大小位置掌握好,线要轻轻点要圆,名称标注要齐全。)①:边讲解生物图的画 法和注意事项,边在黑板上 画板图示范; ②:有条件的学校可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铅笔、图画纸示范,更为真实。
第三节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目标
①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②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重点和难点
重点: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难点: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首次观察自己身体上的细胞,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取材关系到实验效果)
细胞结构的观察(与植物细胞相比不易观察,略有难度); 教学设计
(复习: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实验题目: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提出问题:
①想看看自己身上的细胞吗?
②人的细胞与植物细胞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激起疑惑:口腔上皮细胞在哪儿?怎样获得? 提出疑问:生理盐水有什么作用?
方法步骤
一、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
①设计:根据已有的经验,设计实验方案(注意取村、方法、染色剂的变化); ②制作:同组同学尽量选择不同的方案制作临时装片,增加对比性。
二、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14 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然后同学间交换观察。借鉴老师摆放的示范镜。发现由于取材、染色的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效果。
绘制细胞的基本结构图: 1.细胞膜 2.细胞质 3.细胞核
第二章 细胞的生活
第一节 细胞的生活需要物质和能量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说出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
②学生能够认同细胞生命活动具有物质基础。
③学生通过类比、推理的方法,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重点和难点
重点:①细胞含有的物质,以及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②学生能理解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
难点: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能够描述细胞质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在能量转换方面的作用。(学生对于微观的知识缺乏感性的认识,难于理解。)教学设计
复习:细胞都有哪些结构?
导入:植物体和动物体都有许多细胞构成,细胞中不同的结构又有不同的功能。细胞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生命活动,在不知不觉中,有些细胞在长大,有些细胞在变老,有些细胞在死去,同时又不断的有新细胞在形成。从今天开始,我们就一同走进细胞,看一看细胞是怎样生活的。
细胞内的物质与外界环境之间是有交换的。
通过观看课件讨论细胞膜的功能。(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细胞质中有能量转换器
对图片进行分析,得出物体的运动和生物的生活都需要能量。理解加油站和汽车的发动机的作用。
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叶绿体相当于加油站,线粒体相当于发动机。尝试着对能量转换器进行理解。
15 通过练习对本节课知识进行巩固。
提供给同学们教学图片。
能量有不同的形式,汽油中含有的是化学能,当汽车开动时,化学能就被转化成动能,使汽车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汽车的哪一个部件在起作用?
植物体中,叶绿体把太阳光能转化成化学能,这些化学能被线粒体转化成植物生活所需要的能量。因此我们把叶绿体、线粒体称为能量转换器。
第二节 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②尝试描述染色体、DNA和基因的关系,并能举例说出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控制的。
③学生通过资料分析和模拟制作等活动,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从而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模拟制作的能力等。
重点和难点
学生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阐明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
一、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交流汇报收集到的有关克隆的信息。
对学生收集到的资料进行积极地评价。
二、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1.资料分析:小羊多莉的身世。
结论:遗传信息储存在细胞核中。2.遗传信息的多样性。结论: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观看“小羊多莉的身世”课件,经过思考提出有关问题。小组内进行资料分析后在全班交流结果(学生互评)。观察教师模拟制作的一条信息载体。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模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演示“小羊多莉的身世”的课件,鼓励学生针对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组织分析活动并适时评价。板书小结。示范制作一条信息载体。组织和帮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卡片摸拟遗传信息的组成。
三、细胞核中有储存遗传信息的物质——DNA 1.结构2.基因
16 认同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进行调控,最后小结信息的多样性取决于“字母”的不同组合方式。板书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
四、DNA和蛋白质组成
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引导举例:信息的存在及其载体;导入DNA;演示“DNA分子片段”课件;巩固遗传信息存在于DNA上。演示“染色体”课件;常识性介绍染色体的形态;列举由于染色体异常而导致的疾病的例子;引导分析染色体的作用。
第三节 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教学目标
①描述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
②说出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
③说出细胞分裂与细胞生长的关系。
④关注细胞的研究在防治癌症等方面的价值。重点和难点
重点:细胞分裂的基本过程。难点:
①生物体的长大除了靠细胞体积的增大,主要靠细胞数目的增加。
②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诗云:“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你知道这描述的是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吗?生物体为什么会由小长大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其中的奥秘。
认真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同时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二、讲授新课 探究提纲:
首先,阅读本节内容,独立分析、解答探究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在组长组织下,小组成员有计划地讨论交流。
最后,将有疑惑的问题记录下来。
1.你能试着边绘图边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的结果如何?
3.作为生物体结构、功能基本单位的细胞能永远长大吗?
17 4.生物体是如何长大的?
5.阅读“脱缰之马——癌细胞”后,你有什么体会?
出现两种答案: ①染色体数目减半; ②染色体数目不变。
在教师指导下,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得出正确结论。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不同时期染色体变化情况。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三、分层次练习
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的过程吗?
2.有人说单细胞动物的细胞分裂过程其实就是繁殖后代的过程,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四、作业
进一步探究:细胞 远具有分裂能力吗?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细胞分裂过程。独立思考,小组讨论。
利用课件演示细胞分裂过程、分层次提出问题,同时加以适当点拨、引导。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第一节 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组织的概念,能概述构成人体的组织是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的,能识别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3.学生会使用显微镜观察人体四种基本组织装片。
4.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重点和难点
重点:
1.学生能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2.学生能从微观到宏观,从部分到整体,逐步对人体形成完整认识。
难点:学生对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难以理解(因这是一个微观的动态过程,学生由于缺乏感性知识,认识起来有一定的困难)
18 复习导入:动物和人体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评价并引导:动物和人都由许多细胞构成,但亿万个细胞简单地堆在一起是不能成为生物体的,所以,它有严格的结构。它们是怎样构成生物体的呢? 分化:
细胞在发育过程中,各自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它们在形态、结构上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此过程叫细胞分化。
大屏幕展示肌肉组织的形成,然后将该组织放大展示肌细胞,再将肌细胞放大展示肌纤维。引导学生自己分析解答分化的原因。组织: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器官:
不同组织按照一定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脑、胃、心脏等是器官。
问:为何胃、脑、心脏均是由四种组织构成?
皮肤也是一种器官
人体有八大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运动系统 人体是统一的整体
哪些器官系统在起作用呢? 评价并总结
让学生通过学习,自己小结人体的结构层次。并通过大屏幕展示学生的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四种组织永久切片,进一步理解组织是细胞分化形成的。小结并对同学们寄以希望:世界上有很多奥秘在等待着我们去探索,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第二节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
1.概述构成植物体的各种组织是通过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的,会识别植物体的几种主要组织。
2.描述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3.在说明植物体的结构层次时,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4.进一步形成生物体是一个整体的生物学观点。重点和难点
重点:
1.描述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2.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认识植物体,从而使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得到提高。
19
难点:植物的各种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形成。教学设计
复习导入:动物体的结构层次? 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预习提纲
1.绿色开花植物体是怎 样生活的?
2.绿色开花植物有哪些器官,分别有何功能? 3.植物怎样由受精卵形成组织的?与动物一样吗? 4.器官是由哪些组织构成? 5.植物体是一个整体吗?为什么?
根吸收土壤中的水等营
养物质,在有阳光、温度适宜的环境中自养生活。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另小组成员评判。
观察大多数学生完成后,手拿一盆有花有果的观赏植物,开始提问第一题。教师评价,并鼓励其他同学质疑。又鼓励评价,可简单小结。
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受精卵分裂成分生组织。
学生代表发言,其他成员补充。有些学生对输导组织的形成不明白。学生重述导管的组成。
评价,对学生的疑问可拿导管、筛管模型,答疑。并让学生复述。
分生组织分化成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 分生组织分化成根尖中的其他组织。
加深理解随着根的生长,根尖中的各组织均由分生组织分化而来,加深对各组织的理解。
植物体是一个整体。输导组织贯穿于整个植 物体。
第三节 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2.学生会应用显微镜观察草履虫。
20
3.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和实验,提高自身的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实验的能力以及学习的能力。
4.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5.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演示实验体验生命存在的美。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生能说明单细胞生物可以独立完成生命活动。
难点:学生通过学习再次认同细胞构成生物体的观点。
教学设计
学习新知,解决问题
观察教师演示的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提出问题。
演示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单细胞生物的结构和生活:A.草履虫的结构;B.草履虫的生活。
实验操作,观察显微镜下草履虫的形态和运动。
三、小结巩固新知
第四章 教学目标:
描述病毒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运用资料,了解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关注与病毒有关的疾病,认同利用病毒可以为人类造福。重点难点:
重点:病毒的主要特征,与人类的关系
难点:病毒的结构。教学设计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引入新课:为什么“糖丸”能预防“小儿麻痹”?今天课上内容可以解答。艾滋病:
症状、特征、传染途径 艾滋病的预防
每组出代表,谈对病毒的认识,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听老师讲解,同时观察图片,对“艾滋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分析自己收集来的资料。
让每组出代表,班上交流谈对病毒的认识,并引导,从中了解学生现有的水平。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将学生疑问总结性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谈对“艾滋病”的认识。
21 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 “艾滋病”由病毒引起,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提出疑问:艾滋病由什么引起的?
举手回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出示图片:“艾滋病”病人,“艾滋病”预防宣传,“艾滋病”传播途径,“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在让学生谈对病毒的认识过程中,不论涉及没涉及到“艾滋病”,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谈到这一话题,并通过提问。引导,使学生对“艾滋病”的一些知识及其带来的危害有一定认识。)
鼓励其他学生回答,给予评价,同时大屏幕再次快速闪过图片:“艾滋病”病人,及“艾滋病”给人类带来危害的具体数据。(如学生回答不出,师解答:“艾滋病”由病毒引起,使学生确立:“世界绝症”致病源是病毒,感受病毒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疑问:病毒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与细菌一样吗?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进入有目的的学习。认真听,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得出:病毒比细菌小。
明确本课学习目标,内容:学习本课可以对病毒有更深一步的认识,并对你们自己提出的疑问做出解答。
叙述:病毒的发现过程。
引导提问:病毒的发现过程说明病毒具有什么特征? 给予评价
病毒特征:小,纳米计量,电子显微镜下才可见。列举一些自认为能代表病毒与细胞的大小关系的事物。在进一步认识病毒“小”的特征。分析,解释原因: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病毒。
能列举一定的根据说明病毒“小”的特征。
启发:病毒有多小?试着用类比的方法用身边熟悉的两个事物比较病毒与细胞的大小。课件展示讲解:病毒对于细胞相当于篮球与一个摩天大厦。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要用纳米来计量大小。
实例说明:有一次,我的一个同学拿来一份鸡的血液,说可能这只鸡患有鸡瘟,想拿到学校的显微镜下查一查。老师马上说你一定查不到。向学生提出疑问:老师为什么这么说? 病毒形态
病毒结构:蛋白质内部遗传物质 病毒的生活:生活在活细胞内。
与病毒有关的疾病:流感,鸡瘟,口蹄疫,肝炎,烟草花叶。
22 通过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但又符合生物特征,是没
(第二课时)
有细胞结构的生物。
通过收集的资料或其他途径获得的信息
列举病毒引起的疾病。关注病毒带来的危害。观察图片。出示图片:电子显微镜下病毒几种基本形态。大屏幕展示:病毒结构; 动画展示病毒的生活,繁殖。(以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 杆菌为例。着附→注入遗传物 质→复制→释放。)
提出疑问:通过以上的学习,你判断病毒是生物还是非生物,为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生物特征及细胞结构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得出答案。)给予评价
引导:通过各种途径获得的信息还知道哪些病与病毒有关? 大屏幕展示各种疾病图片。
病毒分类: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分析,得出结论: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寄生在动物细胞内,称动物病毒;寄生在植物细胞内,称植物病毒。
通过观察动画,在教师提示下得出:大肠杆菌噬菌体是细菌病毒。会问:为什么称大肠杆菌噬菌体而不称大肠杆菌病毒?
图片展示引导:科学工作者将引起肝炎、流感、口蹄疫这类病的病毒归为一类,将引起烟草花叶病、萝卜、花叶病的病毒归为一类,你知道它们的分类依据吗?(将患病的动物图片、植物图片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引导学生分析。)
大屏幕动画重放大肠杆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
提出疑问:大肠杆菌噬菌体寄生在大肠杆菌内叫什么病毒?(可以告诉学生大肠杆菌是一种寄生在肠内的细菌。)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给予评价并解答:很好,善于动脑,细菌病毒也称噬菌体。调动课堂气氛,联系学生亲身体验打过肝炎疫苗的请举手。问:肝炎疫苗的作用。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疫苗——减毒病毒。转基因,基因治疗。
提问:肝炎疫苗是用来防治病的,怎么会是病毒?
23 用所学到的知识举一反三,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尝试说明“糖丸”的作用。认同病毒可以给人类带来益处。
认同知识的作用,用自己课堂获得的相关知识,信息解答自己提出的疑问并强化学习内容。肝炎疫苗也是病毒?不错,你们只知道病毒能带来疾病,其实病毒也能为人带来益处(解说肝炎疫苗的防病原理)。
引导提示:“糖丸”是一种口服疫苗,想一想它怎样预防小儿麻痹? 病毒不但在疾病预防上有作用,转基因技术也与病毒
有关,还有基因治疗,这些常常是通过病毒作为载体达到转基因或基因治疗的目的。通过人类可以利用病毒的事例,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组织学生解答刚开始课上提出的疑问,给予指导和提示,了解本课目标到达程度。
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节 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
教学目标
1.概述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2.说出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并树立生物体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生物圈中各种绿色植物及其生存状况。重点和难点
1.突出“生物圈”的不同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以及这些绿色植物的最基本特征。2.藻类、苔藓、蕨类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教学过程 藻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探究)
方案一:观察CAI课件(衣藻、水绵、海带等及其生活环境、藻类植物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等),观察模型、实物,发散思维、提出问题、小组探究、讨论交流,寻找问题的答案。方案二:将课前采集的实物课上观察(根据地区差异有选择的采集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植物),也可观察装片以及衣藻的模型。合作探究,提出问题、思考交流、达成共识。探讨课本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
方案三:有表情地朗读课本中的优美诗句,请见过诗句中景象的同学向大家描述介绍一下。观看挂图或书上的彩图。发散性思维,讨论书79页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苔藓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特征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24 方案一:观察CAI课件或录像(葫芦藓、苔藓植物及生活环境等有关资料及图片)。观察后,对比藻类植物,发现问题、提出间题、实验探究、合作交流、逻辑推理,探讨自己发现的问题及书上的讨论题。
方案二:观察实物或标本(有条件的地方可采集葫芦藓、墙藓、地钱等实物),实验探究。方案三:观察挂图或书上的彩图,讨论书上第81页思考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最终达成共识。指导学生观察挂图及课本彩图,并进行适当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蕨类植物 1.生活环境 2.形态结构
3.对生物圈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
方案一:通过CAI课件观察并比较苔藓、蕨类植物的形态特点及生活环境,质疑,制定探究计划,合作实践,进一步观察蕨类植物实物。
方案二:观察标本、挂图或书上的彩图或投影片。小组讨论蕨类植物的特点及作用,并表述、交流。小组将讨论结果归纳,并在全班交流。
方案三:先展示课余收集的有关蕨类植物的资料或实物,表达交流自己对蕨类植物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有关知识。
知识回顾 较比、讨论、综合、归纳。引导学生对三种植物类群进行比较,进一步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与生活环境的适应关系,它们对生物圈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可采用列表等其他方式归纳总结。
第一章 第二节 种子植物
教学目标
1.说出种子的主要结构,描述菜豆种子和玉米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重点和难点
1.运用观察的方法识别种子的结构。2.识别当地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课前准备
教师:观察种子的结构所需的各种材料用具: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图片;
学生:不同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如花生、苹果、桃、梨的果实,松的球果、种子等。教学过程
一、观察种子 ①菜豆种子的结构; ③玉米种子的结构;
③菜豆、玉米种子结构的异同。
方案
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法,4人小组合作实验,通过观察和讨论,说出菜豆种子、王米种子
25 的结构。
方案二:对照老师出示的菜豆种子结构挂图、玉米种子结构剪贴图(自制)看书,同学间讨论交流知道两种种子结构。
二、产生种子的主要意义
方案一:观察课前收集的种子、果实,感受种子植物能够产生种子。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就讨论提纲,实验小组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方案二:观察藻类、苔藓、蕨类三类植物(突出放大孢子)以及种子植物(突出放大果实、种子)的CAI课件,实验小组就讨论提纲讨论、比较得、出结论。
出示讨论提纲如下: 1.孢子和种子哪一个生命力更强?为什么?
2.种子植物更适应陆地环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三、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1.二者异同
方案一:将苹果、桃等果实切开,观察其种子的着生位置。再观察松的种子在球果中的位置,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桃的果实、种子”、“松的球果和种子”挂图,在老师启发下思考讨论,得出答案。1以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共同点是“裸”“被”为启发点,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补充的图片。
2.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一:观察书上的图以及老师补充的图片,认识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识别常见的裸子植物、被子植物。3.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
方案一:在看书自学基础上,与实际相联系,结合常见的被子植物,如梨、杏、蒲公英、苍耳、柳、榆等,小组讨论,得出答案。
方案二:观察“当地几种被子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和途径”的CAI课件,小组讨论,得出答案。出示讨论提纲:
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和种子成熟后,果皮各起什么作用?
2.种子的传播与环境相适应,如借动物、风力、水力传播等,请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第二章 第一节 种子的萌发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的合作探究,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2.结合生活经验及实验观察尝试着描述种子萌发的大致过程。
3.运用对照实验法设计井完成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4.尝试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重点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设置对照实验的训练及实验现象的分析。
26 2.抽样检测时正确的取样方法。
教学设计
一、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1.问题的提出
方案一:描述课前培养的菜豆种子萌发成幼苗的过程,4人小组合作,结合生活经验,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子才能萌发?
方案二: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录像(或CAI课件),4人小组合作,自主性学习,提出探究的问题:在哪种环境条件下种 子才能萌发?
引导学生进行描述,互相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并确定问题。
播放录像(或CAI课件),创 设问题的情景,启发学生提 出问题。
2.作出假设
方案一:4人小组合作,阅读并参照课本上提供的资料,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组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并思考如何检验假设。
方案二:观察教师的实验演示,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合作学习,大胆作出假设。
指导看书,鼓励学生作出假设,设疑:哪些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呢?引导学生对多种假设进行分析、排除某些因素(如肥料等。)
演示、启发学生调动经验储备,进行大胆假设。3.制定计划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在小组内讨论并修订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然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实验探究计划。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二: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围绕教师的指导提纲,4人小组合作制定探究计划。明确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做好实验分工,确定组长,讨论内容记录员,实验主操作人,观察记录员。推测实验结果。
方案三:全班分成4个大组,分别针对不同因素(水、空气、温度、土壤等)设计实验方案,探讨它对种子萌发的影响,每个大组又以4人为1小组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推出最佳方案,并用简图和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
4.实验探究
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课下实验探究,定时观察,认真记录种子萌发的情况。
提出注意事项,督促、检查,随时抽查,适时给予评价,5.得出结论:
环境条件:逅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方案一:各小组代表描述种子萌发实验的现象和结果。
27 方案二:观察录像,相互交流说出实验探究的结果。
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的观察,并进行描述。
6.表达和交流:
方案一:各小组交流探究的过程,并进行分析、讨论、反思,撰写探究的报告。
方案二:组间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并进行评比。评出:最佳方案、创意、假设、选材、观察、报告奖等
7.本探究实验成功的关键
进一步领会“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意义,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设置对照组实验条件的重要性。
二、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1.探究: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方案一:根据课本的要求,自主性学习抽样检测的方法,课上实验操作,课下观察记录。方案二:看书自学抽样检测的方法,合作交流,课下进行实验操作及观察记录。
方案三:事先做了这个实验的生物课外小组同学在课堂上描述实验的过程,展示实验的现象和结果,并提出实验(重点是抽样)的要求。
2.探究的结果:
交流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步骤、现象及计算出种子的发芽率。
强调发芽率的计算方法。
3.种子萌发自身
条件的分析:完整的、活的胚储藏丰富的营养,渡过休眠期
方案一:结合测定种子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及种子的结构,联系生活实际,组间交流,分析出种子萌发的内在条件。
方案二:观察CAI课件(完整的种子、无胚的种子、子叶或胚乳被部分切除的种子萌发情况),结合测定发芽率的实验结果,大胆猜测、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
方案三:演示并观察煮熟的花生、大米粒、豆瓣等在外界条件适宜时的萌发状况,并分析原因。提示、指导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观察、分析对比不同情况下种子萌发的情况,互相交流,得出结论。
三、种子的萌发过程: 胚根→根
胚轴→一连接根和茎的那段 胚芽→茎和叶
方案一:结合实验观察,自学看书,小组之间交流,描述萌发的过程,互相补充。方案二:观察动态展示菜豆种子萌发长出根、茎叶的过程的CAI课件,并描述归纳。第二节 植株的生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描述根的生长和枝条发育的过程。2.初步学会运用测量的方法探究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28 3.运用调查、访谈等的方法与他人交流,了解无机盐与植物生长的关系。4.通过植株生长过程的学习向学生渗透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重点和难点
1.测量数据的方法、数据的分析和处理。2.根尖临时装片的制作及观察。教学设计 根靠根尖向前生长
方案一:课外小组的同学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包括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二: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并描述2种根靠根尖向前生长的演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本组探究根尖生长的实验方案,如何选材和画线,观察记录、结果分析等。
方案三: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在实物投影上向全班展示切去根尖的幼根不向前生长,而未切去根尖的幼根却伸得很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伸长区
方案一:各小组汇报交流测量的结果。讨论:(1)各小组的测量数据出现差异的原因?如何处理?(2)如果探究活动只有你一个人做,只用一株幼苗够不够?为什么?互相交流,解答疑惑。
方案二:各小组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汇报交流各组探究的结果,并进行分析讨论,各组之间进行评议。评议内容包括:设计是否合理、装置是否简便易行、步骤是 否严谨、记录是否详实、结果分析是否科学等。
根的生长:
(1)分生区:增加细胞的数量。(2)伸长区:增大细胞体积。
方案一:透过培养皿的玻璃,观察餐巾纸下面白色的根及毛茸茸的根毛,根尖顶端黄色发亮的是根冠,再用显微镜观察根尖的纵切片。
方案二: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尖的4部分。方案三:观察培育的幼根后,动手制作根尖的临时装片,低倍显微镜观察,记录观察的结果。在此基础上观察根尖永久纵切片。
方案四:观察根尖的结构挂图,区分根尖的4部分细胞的数量和体积的大小。
提出观察的提纲,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后找出很伸长最快的部位。
枝条是芽发育成的 方案一: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过程的CAI课件,并进行描述。
方案二:演示抽拉活动教具,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并仔细观察,最后概括描述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
方案三:观察教师板画的芽发育成枝条的相对应结构示意图,并进行描述。
方案四:先观察动态展示芽发育成枝条的过程的CAI课件,然后在黑板上将叶芽的各分与发育成枝条的相应部分的图用粉笔连接起来。
提出问题,引导观察和探究。
29 用彩色粉笔在黑板上画出芽的结构及相应的枝条图。提供叶芽的结构和枝条的图各一幅,组织学生连出相对应部分。植株的生长需要无机盐:
1.需要量最多的是含氮的、含磷的、含钾的无机盐。2.缺少无机盐时的症状: 3.合理施肥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甲、乙、丙、丁4瓶中分别培养的菜豆正常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
方案二:观察生长正常的叶和缺少氮、磷、钾的叶片的录像,描述现象并诊断病因。方案三:看书自学,观察教师出示的几株幼苗,进行诊断,鉴别幼苗的病因。方案四:观察课本插图,进行描述,联系实际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分析生活中的各种做法,树立环保的的意识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节开花和结果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性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结构。
2.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描述出传粉和受精的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3.模拟人工辅助传粉,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良好习惯。
重点和难点
1.雄蕊和雌蕊(花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2.受精的过程及受精后子房的发育。3.爱花习惯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动。
一、花的结构
1.花托 2.萼片 3.花瓣 4.雄蕊 5.雌蕊 小结: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解剖桃花(鲜花、冰冻鲜花或浸制标本)或当地常见的典型的一种被子植物的花。认识花的各部分结构,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据假设,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桃花模型,认识花的结构,分析、交流,明确雌蕊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验证假设,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三: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性学习,回忆平时常见的被子植物的花,对照彩图进行联想、观察,认识花的结构,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方案四:两人合作,结合书中的插图,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花的结构,对照已经解剖开的桃花(鲜花或挂图)黏贴图,根据疑惑,进一步认识花的结构,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组织学生画花、说花,围绕困惑:与果实和种子形成有关的结构
30 可能是什么?进行学法指导,利用CAI组织学生探究花的结构,巡视指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利用桃花模型质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虫吃掉了,它还能发育成果实吗?请学生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模型,认识结构,检验假设,得出结论。
用优美的诗句带领学生回到那鲜花盛开的季节,充分调动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观察能力,请学生带着疑惑,自学、相互交流,认识花的结构,明确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
用花的黏贴图引导学生思考花是怎样结出果实的?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花的结构。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结构不易看到,在探究时要注意联系实际,用挂图或板图进行说明,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二、传粉和受精
1.传粉:花粉从花药落到雌蕊柱头上的过程。2.受精:精子和卵细胞相融合的过程。
方案一:调动经验储备,运用逻辑思维能力,想像、回忆,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一步了解传粉过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二:根据问题,仔细观看录像(CAI课件),合作交流,描述(虫媒花和风媒花)传粉的过程,在教师指导下,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方案三:课前小组合作排练,课上以小组为单位模拟表演(虫媒花和风煤花)传粉过程,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分析,总结出什么是传粉。
三、果实和种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据问题,调动经验储备,联系生活实际,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最终在合作交流中,进一步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
方案三:针对书中的不解之处,在教师指导下,利用活动教具,黏贴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使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方案四:在教师帮助下,列表回顾种子的结构、果实的组成和子房的结构等知识。
运用逻辑思维和推理的方法,大胆推测果实和种子的形成过程,从而阐明花与果实和种子形成的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花落后能结出果实。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指导学生模拟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分析推理,得出结论。
爱花习惯教育 模拟表演人工辅助传粉的方法,认同花、果实、种子对被子植物传种接代的重要意义,养成爱护花的习惯。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一节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说出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
2.通过尝试解读数据的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观察、比较法进行探究的能力。3.分析资料,并能举例说出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加强对有限水资源的保护意识。重点和难点
1.植物的生活离不开水的原因。2.水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31 3.解读实验数据的技能训练。
(一)水在绿色植物体中扮演什么角色?
1.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分布。方案一:四人小组合作,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全班交流,设计验证干小麦种子是否含水实验方案,分组实验。方案二:动手试从果菜中找到水,设计方案,观察教师演示实验。
2.水在绿色植物体中的含量。方案一:观察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方案二:课前收集有关资料,交流探讨。
对不同意见进行补充和交流。3.水对绿色植物生活的重要作用。
方案一:四人合作,联系生活,调动经验储备,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方案二:根据提示,深层挖掘内涵。
(二)解读小麦对水需要量的实验数据。
方案一:独立计算和画出直方图,实物投影展示,全班交流,谈启发。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计算和画直方图,组间交流点评,谈启发。指导分工,控制时间。
(三)水在生物圈中的分布会影响植物的分布。方案一:展示课前收集过的有关图片资料,阐述观点。
方案二:四人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出水的分布对植物分布的影响。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第二节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说出大量根毛对植物吸水的意义。
2.说明水分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初步了解茎的结构和各部分的作用。
3.运用有关绿色植物吸收水和运输水的器官特点的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相关现象。重点和难点
1.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解释生活生产中的相关现象。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高度认识大量根毛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猜想、归纳,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整体感知本节内容。
方案二:学生观看水分进入植物体的CAI课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大体途径,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方案三:学生迅速浏览课本,概括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整体感知。引导学生猜想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对本节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1.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一: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讲述参与老师培养长出根毛的幼苗的过程,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并分析原因。然后学生阅读课本P111《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二: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结合平日的观察,大胆猜想根适于吸水的特点,然后通过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组讨论归纳确认猜想的正确性。
32 方案三:学生直接观察老师发放的已长出根毛的幼根,结合已有的知识,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方案四:学生直接阅读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四人一组讨论思考题,通过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共同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教师指导课外小组的学生发言,指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确认根适于吸水的特点。
2.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适于吸水的意义。
方案一: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后,暂不下结论,让问题留在头脑中随知识扩展不断完善。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后,小组间进行表达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实际上等于参与了生物圈中的水循环。教师引导学生随着知识增多从生物圈水循环的角度来理解根吸水的意义。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二、水分运输的途径
1. 茎的结构
方案一: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首先结合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猜想茎的结构,再通过观察茎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了解茎的结构,确认猜想的正确性,最后了解茎的结构。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以及本节课最后一个自然段,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
方案三:学生观察教师制作的茎的结构CAI课件或投影片,经讨论、归纳,小组间表达和交流后,归纳出茎的结构。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俗语、日常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茎的横切和纵切示意图或观察实物,让学生初步了解茎的结构。
2.茎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学生通过看本节课的后三个自然段,通过四人小组讨论归纳,小组间合作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
方案二:对学生水平较高的班级,学生可个人看书自学,提出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经同学间的表达和交流,归纳出导管、筛管和形成层的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自学看书,参与小组间合作学习。
3.探究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的实验,经同学间表达和交流,确认最佳方案。通过看课本上的P111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二:先让生物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讲述自己参与教师制作木质部已变红的植物茎的过程以及对所观察现象的思考和分析。学生阅读课本Plll的《观察与思考》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确认导管是水分在茎内的运输途径
方案一:学生个人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说出本节课的知识和能力两方面的收获。最后师生共同小结。
方案二: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学习,经小组间的表达和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知识和能力两个方面)。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小结本节课内容。
33 第三节 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教学目标
1.尝试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临时装片,认识绿色植物叶片的基本结构。2.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3.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重点和难点
1.解释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植物叶片的机制。
2.探讨绿色植物如何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形成保护森林、保护环境的情感意识。教学设计
一、叶片的基本结构 1.练习徒手切片 2.叶片的基本结构。
二人小组练习徒手切片,制作菠菜叶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制作成功的同学介绍经验。注意:不同的切割方向、不同的角度观察的效果一样吗?
方案一:使用显微镜先观察叶片横切面的临时切片,再观察叶片的永久横切片。根据《叶片结构示意图》对比归纳叶片基本结构。
方案二:观察图《叶片结构示意图》或模型自学叶片的基本结构。讨论问题:“菠菜叶片的正面与背面的绿色一样深吗?为什么?”归纳叶片的基本结构。
方案三:四人小组用自己准备的不同植物叶片再次练习徒手切片,用显微镜观察、对比,讨论:“观察到的叶片结构与课本示意图的结构是否完全一样?为什么?”进一步了解叶片的结构。巡回指导、提示,并及时地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肯定。
组织讨论,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同学共同合作。
组织实验,参与学生讨论,对于发表独持见解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
二、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1.探究叶片气孔情况。
方案一:二人小组实验将一片刚摘下的叶片浸在盛有70℃以上热水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并讨论问题:“叶片表面是否产生气泡?如果有,比较叶片正面和背面,那一面气泡数目较多?为什么?”,相互交流,得出结论:一般叶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气孔,而且下表皮气孔数目多于上表皮。
方案二: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菠菜叶上、下表皮的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比较归纳结论。组织实验,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指导学生实验,点拨、引导学生。2.探究气孔开闭机制。方案一:
1.制作菠菜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对比观察新鲜的菠菜叶和萎蔫的菠菜叶制作的下表皮临时装片,主动发现问题“气孔是怎样构成的?为什么气孔可以张开和闭合?是谁来调节的?是否与叶片所含水分的多少有关?”。通过观察和讨论实验结果,了解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含水量与气孔开闭有关。
34 2.显微镜观察蚕豆叶下表皮的永久装片。首先,自己猜想“气孔开闭的机制”。然后在问题“保卫细胞的形状是怎样的?细胞壁的厚度是否均匀?受到拉力时伸展情况是否一样?”的引导下,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方案二:
观看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讨论“当保卫细胞吸水(失水)时,气孔怎样变化?保卫细胞壁有什么特点?”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方案三:
二人小组制作新鲜的幼嫩的蚕豆叶下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滴加5%的甘油溶液(质壁分离),气孔关闭。再滴加清水(质壁分离复原),气孔张开。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讨论推理气孔开闭的机制。阅读课文,P114最后一段,进一步理解气孔控制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进出叶片的机制。
按课本要求画图。指导实验探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问题,通过合作,讨论解决问题。播放气孔开闭机制的动画课件;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加深理解。教师解释甘油的作用,鼓励学生大胆的推理气孔的开闭机制。3.练习绘图
三、认同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促进生物圈水循环的意义 1.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2.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按课本要求画图。
方案一:四人小组根据问题“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水却是往高处流的?动力是什么?为什么在炎热的夏季,树林里的空气凉爽湿润,而操场或马路上的空气就显得燥热呢?”讨论、交流、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提出问题“甲、乙两根枝条染色情况不同,为什么?”思考讨论“蒸腾作用在植物的正常生活中有什么意义?想一想,对植物体来说,蒸腾作用还有没有其他意义?”
归纳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意义。
方案一:观察图3-25“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水循环的过程,构建水循环的图表。各组同学根据课前测量的林地和裸地空气湿度的对比资料,扮演““小老师”分析讲解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
方案二:观察图“生物圈的水循环”,描述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讨论总结绿色植物在水循环中的作用。提示绘图的要求。
组织讨论,鼓励交流,引导学生作出解释。
演示实验(附后)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讨论归纳。
引导观察、构建水循环图表。鼓励各组同学展示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讨论:P116《观察与思考》的讨论题。2. 培养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方案一:
林、爱护绿色植物的重要意义、形成“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校园风气。
35 观看录像、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感受。进一步认识保护森 方案二:阅读课文(Pll6最后两段);谈一谈绿色植物如果被大量破坏,对生物圈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说一说自己应该怎样做。播放录像、展示资料,激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
引导讨论,鼓励发言,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森林的情感意识。附:(演示实验)取甲、乙两枝大叶的木本植物的枝条,摘掉甲枝条全部的叶片,保留乙枝条全部的叶片,将它们插入盛有红墨水的锥形瓶中,移到阳光下照射。待到乙枝条叶脉微红时,取出甲、乙两枝枝条,用清水洗净纵切两枝条,进行观察比较。(可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节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教学目标
①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②运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重点和难点
①探究绿叶能否在光下制造淀粉。
②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对实验的结果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实验 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方案一:参照课本的实验方案,4人小组
在实验小组长带领下做实验。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组内交流课前设计的实验方案,然后讨论、完善,最后确定本组的实验方案,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实验。
方案三:为提高效率,全班分成4个大组,每个大组仍以4人为一实验小组,在老师指导下实验。
指导学生实验,并提示注意事项。
参与小组讨论,对学生的大胆设计予以肯定,并进行适 当启发、引导,巡视指导学生实验。
二、分析实验结果
方案一:各实验小组就老师出示的讨论提纲讨论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二:各实验小组先组内分析实验成
功与否的原因,然后各组公布自己实验的过程,产生的结果,再组间互相交流分析光合作用的条件、产物,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方案三:4个大组各派代表公布自己的实验过程、结果。然后①前二组间进行对比,后二组间进行对比,看看同一种实验材料,实验过程不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②第2组和第4组进行对比,看看使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实验过程相同,其结果是否一样,并分析原因。
启发学生找到产生不同结果的原因,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实验步骤中包含的科学原理。
36 总结出“绿色植物在光下都能制造有机物”这一结论。
三、光和作用的意义
方案一: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了解光合作用意义。方案二:在老师提示下,根据日常生活举 例说明光合作用的意义。
指导学生看书,引导学生作出概括。分析学生举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作出概括。
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教学过程
引 言: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请问:绿色植物制造这么多有机物有什么用呢?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1.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自身。2.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提问:很好。请同学们阅读书123页第二自然段,并分组讨论:有机物是怎样构成细胞和植物体的?
(板书)第二节 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
一、有机物用来构建植物体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 1.从细胞水平看
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蛋白质和脂类
细胞核的主要成分——DNA 这几种物质都是有机物。
2.从器官水平看:通过前面有关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植物的种子中含有有机物。另外,我们吃萝卜吃的是“根”;吃甘蔗吃的是“茎”;吃白菜吃的是“叶”;吃苹果吃的是“果实”。这说明:植物的根、茎、叶、果 实中也含有大量的有机物。
讲述:实际上,包括“花”在内,植物的所有器官都含有“有机物”,以上我们讨论了有机物是怎样构建植物体的。那么,为什么又说“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呢?
二、有机物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放热,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
1.甲暖水瓶的温度为什么高出很多? 2.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发生了能量变化吗?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种子萌发时,它所含有的有机物发生了分解,释放出了能量用于种子萌发,还有一部
37 分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能量变化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点燃枝条烘烤玻片上的水,水分蒸发。说明:枝条中含有的有机物在燃烧中释放出了能量,使水分蒸发。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四人小组同学认真观察。
提问:种子萌发过程中放出的是什么气体?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种子萌发时放出了二氧化碳。科学实验证明:二氧化碳来自于种子里的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产生了二氧化碳,还产生了水。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产生二氧化碳的实验(或列举事例),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学生举例:用塑料袋外套的一盆植物在暗处一段时间后,检验袋中的气体。
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实验”种子呼吸时吸收氧。四人小组认真观察。
提问:为什么蜡烛在甲、乙两瓶中的燃烧情况不一样?
(教师将问题用幻灯片展示出来。)学生思考。
讲述:燃烧的蜡烛放进甲瓶里,火焰立刻熄灭了,这是因为甲瓶里缺少氧气。科学实验证明: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时,还需要氧的参与。甲瓶中的氧气被萌发的种子吸收了。
提问:请四人小组设计另外一种验证种子呼吸时吸收氧的实验,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演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呼吸作用的简单过程,以活的植物为背景,指明细胞是如何进行呼吸作用的),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讲述:有机物在氧的参与下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种变化不只发生在萌发的种子当中,而且发生在所有植物细胞的内部。我们把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提问:你能说出呼吸作用发生在细胞的什么结构吗?
(回答:线粒体)
提问:你能归纳出呼吸作用的反应式吗?
(回答: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板书: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有机物+氧——→二氧化碳十水十能量)
展示CAI课件(课件中展示某食物链中有机物的传递,并由点到面展示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提出观察提纲,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回答:绿色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除了为自己所用之外,还通过食物链,进入其他生物体内,参与构建其他生物体,并为其他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这些生物体内,有机物分解、提供能量的方式与绿色植物体内是一样的,都是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也就是说,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讲述:请阅读书126页“技能训练”,并回答下面问题: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什么影响?请将推理过程有顺序地写下来,并相互交流。
38(回答: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因为:
1.甜瓜的品种相同,甲乙两地的光照条件和栽培措施又基本相同,白天的温度也相同,所以两地的甜瓜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的量应该是基本相同的。
2.甲地的甜瓜含糖量比乙地的高,说明甲地甜瓜消耗有机物的量比乙地的少。
3.生物体内只有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由此可知,甲地的甜瓜的呼吸作用比乙地的弱。4.因为甲地的夜间温度比乙地的低,说明环境温度对呼吸作用的强弱有影响。一般地,环境温度越高,植物的呼吸作用就越强。)
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学习“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了解了“呼吸作用的过程”及“有机物对于生物体的重要作用”。哪位同学能为大家简单复述一下“演示实验2”:种子呼吸时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请一位同学谈谈“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有哪些重要意义?”
对上述两个问题,教师要适当做出相应归纳。
第五章 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学过程 引 言:
一个人一天平均消耗一千克氧气,地球上有六十多亿人,每天要消耗60多亿千克的氧气,同时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为什么我们没有感觉到缺氧呢?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第一部分: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教师出示事先准备好的实验装置,请同学观察金鱼藻在光下放出氧气这一现象。在观察的基础上请学生思考气体的成分,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做出假设,并思考验证方法。(可提示学生:氧气能够助燃。)师生双方根据学生提出的方法对气体的成分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第二部分: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普利斯特利的三个实验。请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
1.把点燃的蜡烛和活着的小白鼠分别放进密闭的容器,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小白鼠为什么死掉?
2.点燃的蜡烛或小白鼠与绿色植物分别从对方那里得到了什么? 3.普利斯特利为什么要设计三个实验?
通过对以上三个问题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的讨论,培养学生综合看问题的意识,并让学生初步得出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的结论。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并参与到小组的讨论中,注意让每一个学生都要参与讨论。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大胆的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科学作风。
探究活动:教师出示讨论提纲:
1.这个实验中除二氧化碳以外能否出现别的变量? 2.如何确保实验中只有二氧化碳一个变量?
39 3.你认为对照实验应该如何设计? 4.你准备选取哪些材料用具?如何应用?
学生根据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每一小组根据自己讨论的结果制定探究计划,实施探究。因为本实验设计难度较大,需注意的问题较多,所以教师在此通过讨论提纲为学生降低学习难度。然而本实验又是本册书中最后一个探究实验,要求学生能较为独立地完成探究活动,以考察学生对各项综合技能的运用情况,所以教师出示讨论提纲后并没有在全班给予统一答案,而是让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理解情况独立设计井完成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在教师主持下学生交流探究报告,教师与学生根据讨论提纲共同分析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及严谨性。教师对每个小组实验的合理方面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的,与其他小组一起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并请他们在以下三种方案中做出选择:(1)否定原来假设,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2)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做一遍,检验自己的实验结果是不是可以重复;(3)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重新检验假设。交流结束后,教师请每一个小组的组员对在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自评与互评,并结合教师的评价作为一个阶段性成绩收录入学生成长档案袋中。
第三部分:光合作用及光合作用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光合作用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为原料,以及光合作用进行的条件和地点)请学生讨论后根据光合作用的实验对光合作用做一个初步的小结。(学生归纳)教师进一步完善光合作用的概念并利用课件展示光合作用的公式。在了解了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公式后,教师请学生思考:由光合作用的公式来分析,同学们能阐述一下光合作用对于生物圈的意义吗?(学生讨论后回答:光合作用可以提供食物,产生氧气供生物呼吸,把太阳能转化成我们可以直接利用的能量等等)教师对以上回答予以充分肯定,然后指出:光合作用除了以上种种好处外,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维持了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接着教师出示129页的系列数据请学生比较分析。(学生比较分析,对于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的重要性有了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
1.碳—氧平衡会被打破吗?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会打破碳—氧平衡?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措施来预防?
2.你认为二氧化碳增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如果环境中的二氧化碳过多,会对生物圈造成什么影响?请你预测一下。
(学生对以上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发言交流)通过对以上问题的讨论交流,加深了学生对绿色植物在维持碳—氧平衡方面重要性的理解,并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部分: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教师利用课件逐一展示,三种不同种植密度的植株结出的果实。请学生分析植株结果情况与种植密度之间的关系,并思考它们这种差异与光合作用的内在联系。(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合理密植会使植物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上的光照,而不会造成浪费。)教师请学生进一步思考:你知道农业上还采取哪些措施来充分利用光照提高产量吗?(学生思考回答)
40 第五部分:课堂小结
教师用亲切的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你认识了光合作用了吗?你知道绿色植物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了吗?让学生对本节课的重要内容再做一个简单的回顾。
第六章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引 言:
现在一起来欣赏一段优美舒缓的音乐片(画面上出现人与自然的景色),创设一种意境,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在欣赏完这段音乐片之后,教师引导思考一个问题:“走在林荫小路上和走在城市的大马路上的感觉是一样的吗?分析原因。”诱导学生通过比较说出“林荫小路上比城市的马路更安静,空气更清新,更湿润,是因为植物可以吸附灰尘,隔离噪音,并且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净化空气,植物有蒸腾作用,可以调节空气湿度”,使学生对绿地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为本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一、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教师先提出问题:“我国有哪些植被类型呢?”使学生明确探究内容。学生虽从未接触“植被”这一名词,但教师略微点拨即可,不必做过多的解释,因为学生完全能根据经验说出。学习植被类型及特点有多种方法,本节主要采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的方式展开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六种植被类型可分开探究。教师先出示我国草原、荒漠、热带雨林的图片,开始时学生会出现不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的困惑,所以要适当引导观察的方法,如“从植被种类、生长高度、疏密或分布地区比较这三大植被的主要特点”,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的进行探究活动了。全班交流的时候,由于观察角度不同会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对植被高度进行比较“草原植被矮小,热带雨林植物繁茂、高大”;有的可能对植被的生长特点或种类进行比较“草原植物生长密集,以草本植物为主;荒漠植被稀疏,种类少,植物耐旱”;有的对植被的生长环境进行比较“荒漠植被生长环境恶劣;热带雨林植物所在地区高温多雨”,学生的所谈正表明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所以对这些观点教师应予以肯定性评价,这样更有利于提高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接下来以同样方式出示我国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针叶林的图片,学生探究结果是:常绿阔叶林植被分布在气候比较炎热,湿润地区;夏绿阔叶林有四季变化,夏天为绿色,秋季树叶变黄,冬季落叶;针叶林生长在寒冷地区,以松树和杉树为主。
因为本节课重点不是知识目标,而是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所以教师应始终注意挖掘本节情感点,积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环境,关注家乡。教师“大家想一想我们生活环境中有哪些植被类型呢?”学生能很快说出:“有夏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并且进一步举例说明。
二、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了解了我国的植被类型,我国的植被资源很丰富,我国资源又面临着许多问题。怎样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这些呢?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比较(横向比较或纵向比较),动脑思考、搞调查研究,自己去发现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情感得到升华,由量变到质变,由意识提高向行为转变。
本节引导学生进行横向比较。教师出示五国森林分布数据图表,如下:
41 国家
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中国 960 15888 129533 日本 37.7 2388.9 12350 加拿大 992.2 26410 2650 瑞典 41.2 2440 830 芬兰 33.7 1988.5 500 森林面积(平方公顷)
人口(万)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 比较与分析。
我国森林分布状况如何呢?四人小组合作分工用计算器计算出各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进行讨论。
讨论题:
(1)从五国的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森林面积来分析,发现了什么问题?
(2)在进行五国比较之后,有什么想法?(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讨论(1):学生通过列表,会很快发现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其他四个国家比较最低,人均占有绿地面积最低。
讨论题(2)学生有的根据书上提到的来做考虑,有的会借鉴资料提到的谈出自己的想法,有的会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谈想法。不管何种回答内容,都展现了心灵的深处,教师要肯定和鼓励学生。
为进一步对资源间题的有深刻认识,课前布置课题,学生四人小组合作选定课题进行调查,从网上、书上或音像店查找资料(图片、VCD、文章、数据),整理后,有的小组还制成了课件,课堂上交流。
课题内容为:
主课题:调查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子课题:(1)我国环境面临的现状及原因(2)我国森林面临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3)98特大洪水发生原因调查(学生小组派代表台前汇报和交流)
子课题(1):我国环境面临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学生网上搜集图片,存在自己的文件夹内,精选后用Powerpoint制成幻灯片(内容为“黄沙漫漫”“草原沙化”两副图片),然后交流“第一副图——黄沙漫漫,讲的是黄土高坡遍地黄沙,每当雨季来临,就会有成堆的黄沙随着雨水从支流流入干流,可原本的黄土高坡并不是这样,那里原来是树木繁茂,野生动物经常出没的地方,后来人们无限制的开垦,放牧,使这里遭到毁坏性的破坏。第二副图——草场沙漠化,原本的草原一望无际,许多生物在草原上生存和繁衍,可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大量养殖牲畜,结果使草原数量减少,造成现在的局面。” 子课题二:我国森林面临的问题及带来的影响
学生从音像店找到了有关的环境VCD,在教师指导下剪辑成以“森林啊,森林”为题的VCD片段,学生播放(内容为由于人类的乱砍滥伐造成森林毁坏,面积日益减少,许多野生动物无家可归。)学生谈体会和感受。子课题三:98洪水及原因调查
42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调查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开阔了学生看问题的广度,使学生在亲身的感受中受到震撼,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对学生的积极地参与教师给以表扬,以肯定学生的成果,提高起积极性。
第六章第二课时
三、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教师出示有关法规资料,先讲述《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的颁布。以提问方式“哪一天为植树节”引导学生积极从行为上转变。“种树不是万能的,但不种树却是万万不能的,所以鼓励大家多种树”。然后,从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关心时事,关心未来社会发展。联系到2008年奥运,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爱国情感及热情,教师引导“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其中水上项目将在青岛进行,奥运主题之一“绿色奥运”,青岛在未来几年里生态环境会产生
巨大的变化,你觉得我们应该为“绿色奥运”做点什么?此时学生情绪高涨,气氛热烈,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巡视。以“畅想未来,从自身做起”为主题,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有的学生提出“要和家人一起参加植树活动”;有的学生提出“不要使用一次性筷子,节日里自己动手制作贺卡”;有的提出“外出旅游时,保护环境,不破坏树木”。
小结:
教师出示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植被的类型及特点,植物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保护植被,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是非常重要的。”提出希望“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参与保护植被,美化家园的活动中来” 布置作业
四人小组合作,设计出“绿化校园”的方案,教师给以指导,并将此项活动作为竞赛,以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参与,下节课交流。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植物和热爱学校的情感,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课前教师布置设计内容及目的,指导学生开展活动,提出评价标准(可将此项活动作为竞赛)。学生课前以4人为一小组,调查校园内植物的品种及分布情况,其他的建筑情况,画出草图,并标明各自的位置,了解有关园艺的知识,然后讨论,设计出方案,制出美化环境平面图。若有条件的学校,可制成幻灯片或用实物投影。课堂上小组之间分别展示各组的设计图及介绍方案。然后各组间相互讨论,评价哪些方案使校园最美丽,哪些方案最合理,最经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之后,一起评出1~2个优秀设计,上交学校,课后指导学生办专刊,进行全校展览。
第三单元复习课
教学过程
导入本课:
课前播放优美的《高山流水》电子琴乐曲。教师提供资料,创设数字情景: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大约需要200 kg水,其中作为组成成分的水为1872g,蒸腾消耗的水为20 2106g。学生汇报课下查找的数字资料:每亩有林地比无林地可多蓄水20立方米,森林降水量比其他植被地带的降水量约多20%。骄阳似火的天气城市露天的气温是35℃时,树阴下只有22℃。引导分析讨论。
第一部分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43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水循环中的作用 第一个复习内容:蒸腾作用。
学生观察“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动画课件。发挥空间想象力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在生物圈中循环的过程。
(提高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
请同学思考问题:绿色植物通过什么生理过程参与了生物圈的水循环?学生抢答:根的吸水和叶的蒸腾作用。
教师出示表示蒸腾作用的“水由根到茎、再到叶、由气孔蒸腾到大气中”的Flash动画,请同学回忆蒸腾作用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语言向同学们描述、讲解:“水由根吸收到茎,运输到叶,变成气体由气孔蒸腾出去”。其他同学对此作出评价并交流。
(提高表达交流能力)
引导学生交流汇报自己在课外进行蒸腾作用的探究:①有的将一盆花的茎部以上部分套上塑料袋,放到光下,过一会儿,塑料袋内壁上有水珠出现。②有的将新买来的蔬菜的叶子套上塑料袋,过一会儿,袋的内层有水珠出现。等等„„小组之间进行评价。
(提高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让学生根据数字资料,联系实际、举例说明蒸腾作用的实例:大树底下好乘凉,夏天到森林里去避暑、度假感到凉爽,是由于蒸腾作用使空气湿润、清新等。
引导:①到了冬天人和动物要加衣服,而北方冬季的大部分植物却为什么要脱落树叶脱衣服呢?②俗语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为什么植物体内的水分却从低处流向高处呢?
分组讨论:①蒸腾作用就像动物出汗,水变成气体时会带走大部分的热量,冬季落叶是为了避免植物体内水分过多地散失。②蒸腾作用像抽水机一样形成一股蒸腾拉力把水和无机盐“抽”上去。
引导实践:学了蒸腾作用的原理你怎样帮助家人、亲友成功地移栽幼苗?
讨论后回答:去掉一些叶子、傍晚移栽、注意遮荫等。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第一次高潮,此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联系实际,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
绿色植物为生物圈的一切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教师创设数字情景:光合作用每产生100 kg葡萄糖可吸收二氧化碳146.7 kg,释放氧106.7 kg,100 kg葡萄糖所储存的热量可烧开4804 kg的15℃的水。学生汇报搜集的数字资料,如:生物圈中绿色植物一年制造的有机物约为1 000多亿吨。学生根据资料分析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以及条件,进行讨论。
教师出示剪贴图:地球,地球上一片放大的绿叶,绿叶周围有人在呼吸、牛、羊等在啃食树叶。请学生据此图进行“看图说话”,说明寓意并根据数字资料分析讨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杂食动物以及人的直接和间接的食物来源是光合作用,生物圈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养活了一切生物,释放氧气供一切生物呼吸需要。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第三次高潮,学生提高了观察分析能力、思维能力)
绿色植物维持生物圈的碳氧平衡 教师创设数字情景:大气中含氧量维
44 持在21%的水平,含二氧化碳量维持在0.03%的水平。学生汇报课下搜集的资料:lha阔叶林在生长季节每吸收1 000kg二氧化碳可释放730kg氧气,每年每公顷森林吸收碳量热带雨林为4 500~16 000 kg,温带林为2 700~11 200 kg,寒带林为1 800~9 000 kg。引导解释碳氧平衡的原因。
引导学生对比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气体变化,描述生物圈是怎样达到碳氧平衡的。
引导质疑: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呼吸作用把光合作用制造的一部分有机物分解了,这是不是一种浪费?为什么?请同学力老师解释现象:刚收获的粮堆为什么发热了?萝卜为什么空心了、变轻了?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特别甜?
分组讨论呼吸作用的意义,代表轮流发言:1.呼吸作用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动力。2.刚收获的粮堆能进行呼吸作用释放出能量使粮堆发热。3.萝卜空心是呼吸作用把萝卜内的有机物分解了。4.新疆的哈密瓜特别甜是因为新疆温差大、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弱。
(至此,课堂气氛出现了第四次高潮。提高了学生联系实际、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
第二部分 三大作用的实现与植物体形态结构的关系
教师出示课件:根尖、茎纵切,叶表皮的结构图,据此启疑:与蒸腾作用有关的结构。学生积极观察、回忆所学知识回答:根毛多,有利于吸收水分,茎有导管运输水,叶有气孔可将水蒸腾到大气中去。
出示“气孔张开和关闭”的动画,叶子的横切片图,请学生回答气孔为什么能开闭的结构特点,绿叶与光合作用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以及光合作用的部位。教师给予评价并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出示几个新鲜的果实,一堆种子和一棵有根、茎、叶、花的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呼吸作用的部位。教师强调提问:呼吸作用在生活细胞的什么结构中进行?在
老师提示下问答:在线粒体中进行并与光合作用进行的部位——叶子的叶绿体作比较。第三部分 三大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引导学生设计表格进行小结,比较蒸腾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吸收作用(教师提示),分小组设计,在教师引导下使学生从部位、原料、位置、时间等几方面进行考虑,每组选派代表将设计的表格放到实物投影上展示井进行自评:说明我们为什么这样设计、这样设计的优点是什么。其他小组给予评价:哪一组设计的表格最好,表现在哪些方面,不足是什么,应怎样进行补充。教师给予每组成员很高的评价并报以热烈的掌声。掌声过后教师作为参与者之一也出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请同学评价。(至此,课堂出现了第五次高潮,同时,难点突破。此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类比归纳概括能力、设计能力)
教师出示检测题,以选择题形式出现,答案有四项,全体学生举手回答:出示一。二、三、四个指头分别代表A、B、C、D。教师根据举手情况掌握达标率并适时补救。
45
第三篇: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册教案
初中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教案
新学期第一课:致同学们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
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三、全班分小组交流、讨论
四、教师作补充,修正和总结,并对同学们的表现作出积极性的评价。
因为是第一节课,学生第一次分组完成不同的讨论项目,然后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无论对和错,应首先给予充分的鼓励,通过交流,辨清正误,这样可以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思考,积极发言的高昂激情,否则,参与的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以致影响以后的教学。
五、师生共同朗诵课文《致同学们》的第一、二段欣赏这两段话,提高文学修养,讨论:生活离得开生物吗?
六、教师启发,通过平常看报、看电视、看书、听广播或在网上查询的资料,谁能说说除了我们刚才讨论的问题以外,你还知道关于生物学的其它方面知识吗?(最后教师补充)
七、结束语:
同学们,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作为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是否应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呢?是否应该具备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呢?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新时代的学习方式。生命的世界真精彩,生物的世界真奇妙,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破译生命的密码吧!
第一单元
生物和生物圈
第一章 认识生物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1.初步认识生物
2.区别生物和非生物
3.了解生物特征
4.通过学习使学生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1.生物和非生物区别
2.生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生物的特征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节
生物的特征
课前准备:教师制作单元页和课本第3至第第6页的图片,学生查找与生物的特征相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1.什么是生物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上,你们知道是什么将我们的环境点缀得如此绚丽多彩吗?
生:花、草、树、山石、河流等等。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我们的环境就是因为有这些花、虫、鸟、兽和它们栖息的环境,才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今天我们就来关注一下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进一步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单元页的照片和图I-6,I-10。
生:欣赏屏幕上所呈现出的绚丽多彩的大自然。
师:请同学描绘大屏幕中的图像。
师:这些形态各异的物体各自具有不同的形态,但是又都具有共同的特征,它们有的具有生命,有的没有生命。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为什么?
生:同学1说:“蓝天、白云、房屋、太阳、山石、车辆等是非生物,因为它们没有生命”。同学2补充说:“还有、流水、土地”。
2.生物的特征
师:出示图I-6,I-1,I-10图片中的狮在追辅斑马,植物光合作用,小鸡觅食等等都是生命现象,到底什么是生物呢?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生:讨论后回答。
学生1回答:“活着的,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
学生2回答:“有感情的物体。”
学生3回答:“生物的存活需要养料,要吃东西。”
师:你们列举一下所知道的生物,看看他(它)都需要什么才能存活?
生:人和动物需要蔬菜、瓜果、肉、粮食等食物,马、牛、羊需要吃草,虎、狼、豹要吃小动物。
师:人和动物需要营养,那么植物需要营养吗?
生:植物也需要营养,它们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中的肥料。
师:给予掌声鼓励。生物只有在营养充分的情况下才能健康地成长。生物还有什么共同特征,请举例加以说明。
生:生物能进行呼吸,如鲸在呼气时产生雾状水柱。(图I-3)
师:很好!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下,植物呼吸吗?
生:植物也呼吸,比如夜晚睡觉的屋子里摆放很多的花,容易使人憋闷,贮存白菜的地窖里也是这样。
师:对,植物在有光的情况下,光合作用强于呼吸作用,需要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大量的氧气,而夜晚正好相反。人是有生命的,进行新陈代谢,排出体内废物,其他的生物会排出废物吗?请大家看图I-4
生:学生讨论后回答。
回答说:“其他的生物也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例如,小动物可以通过出汗、呼出气体和排尿等方式将废
第四篇:初中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初中七年级人教版生物上册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实验课程的第一课,本节教材符合课标的要求,在教材编排上,文字优美,行云流水;安插了先进的科学知识以及许多精美的图片,并就先进的生物科学技术提出了很多问题,设置悬念,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侧重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80%),体现思维和表达的能力目标占15%,知识目标占5%。
课时准备:
1.了解初一新生的基本情况。
2.收集关于生物方面尖端先进的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图片、光盘,如DNA侦破技术,人工智能,基因芯片以及目前受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问题方面的图片、光盘。
3.磁带(如《校园的早晨》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放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或其它如《校园的早晨》磁带)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到课堂氛围的和谐、轻松、愉快、缩短师生间的感情距离,尽量体现师生间的民主平等关系。
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阅读全文。
二、分组:选定小组长(组织教学:制定课堂纪律规则及评价条例)进行小组讨论,再作记录,小组讨论内容。
1.学校的垃圾问题(特别是食品包装袋、快餐盒等)用哪些方法解决,哪种方法最好?分析原因。
2.学校伙食房周围树干与其它区域的树干比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3.校园内麻雀数量比前几年有所增加,为什么?
4.今年暑期发生的洪涝灾害说明了什么问题?
5.关注自我:有的同学长得健康结实,而有的同学长得瘦弱,你知道原因吗?你能简单回答你是怎样由小到大的吗?你希望自己在原有的基础上长得列健壮吗?更聪明吗?
6.你是从什么途径了解克隆和转基因的?你了解哪些。
第五篇:人教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
《百变团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团花的基本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感知,思考,探索及发散思维的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出团花的外形制作方法
通过师生共同演示来解决团花的纹样制作的难点
3、情感与态度:通过欣赏及学习制作团花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对美术学习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团花的外形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难点:纹样的设计和制作
教学策略:
本课以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践活动为主线,重视探究经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学习资源。鼓励学生经过探究,自己发现知识,学生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始终。
课前准备:彩色折纸,剪刀和固体浆糊,课件,展示布置。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全班分为四个小组,在教学中进行纪律评比,纪律好的奖一面小红旗,一节课下来看哪一组的红旗累计最多,最多者奖一幅成品剪纸画。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美术种类——剪纸。若将其拼成一幅画,则别有一番情趣。(板书课题。)
三、新授:
1、讲述:在古时候,印刷还不是很发达,一些年画、版画也不是很好买到,若遇喜事古人是如何美化自己的居室呢?
聪明的同学一定会想到剪纸。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剪纸——百变团花。
2、学习基本纹样的剪法。
一些复杂的图案都是由基本纹样构成的。只有对基本纹样掌握透彻,才能剪出精美的图案。下面是一些基本纹样,我们一起来认识认识:
3、学习剪对称图形。
剪对称图形只需将纸对折一遍即可。
(1)、剪树叶:
(2)、剪鱼:(鱼鳞或用笔画或用刀刻,鱼翅经过剪制后再贴。)
(3)、指导学生将所剪的叶子及鱼拼成一幅水底群鱼图。再添制一些水底景物,使画面更加完美。
4、学习剪团花。
先将纸斜对角折,剪出正方形。再反复对折几次,折的次数越多,剪出的图案越复杂、越精美。
5、学习剪花瓶。
(花瓶其实也可剪成对称图形。)
6、将剪成的团花和花瓶组成一瓶花,再配上绿叶,则更完美。
7、各小组进行制作比赛,看哪一组的优秀作品最多,最形象,所需时间最少,将获胜,获胜组奖一面小红旗,以示鼓励。
8、将各小组的作品贴在黑板上进行展示,以激励大家的学习兴趣。
四、作业:
剪贴一幅百变团花图。
《摆花样》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学习拼摆的知识和方法,对以后学习重复做准备。
能力:锻炼学生设计的能力。
教育:教育学生自己创造美、创设美的环境。
教学重点:如何拼摆物品。
教学难点:创造性的拼摆物品。
教具准备:书、磁铁石(彩色)。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生活中的美其实是无处不在的。在咱们的身旁。比如说,咱们用的彩笔。教师问:这样摆漂亮吗?象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用手中一样的东西来摆出一幅画。
学生回答:“漂亮”。
二、具体讲解
摆花样主要用具就是同一种东西进行摆放,力求一致性。比如,图钉、扣子、彩笔、笔、粉笔、钉子、图钉、钉书钉……等都是可以的。
根据不同的用具拼摆不同的图案。比如,图形。
根据自己的用具拼摆不同的图形,成为一幅好看的画。
三、学生作业
学生自己亲手拼摆物品。老师指导
四、课堂小结
教师指出学生的作品的优缺点。
教师请学生参观各式各样的摆出的作品。大家选出摆出得好的作品。教师和学生表扬好的作品。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摆花样,笔也可以,希望你们的生活美术色彩越来越浓。
《杯子的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杯子各部分结构、材料、功能等方面的知识。
2、欣赏古今中外的各式杯子,丰富学生的视野,认识杯子的文化内涵,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了解设计要素,渗透设计意识,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感悟形象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观察、分析杯子的各部分设计意图,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
教学难点:渗透设计意识,进行初步的形象设计,会在设计中感受、体会功能与形象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2B铅笔或勾线笔(师、生)。
教学过程:
一、感知认识
(一)启发导入
1、谈话: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设计。(板书:设计)
首先请同学们看这一段话:设计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是一种文化;是用设计的语言去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
同学们现在还不理解,希望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慢慢地去体会、去感悟。
2、揭示: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杯子的设计》,当当小小设计师。(课件)
(二)初步感知
1、谈话:请同学们想想,要设计一个杯子必须知道哪些元素?
2、揭示:你们说的很好,老师帮你们总结概括了,他们分别是杯子的结构、形象、纹饰、功能、材料。(课件)
二、观察分析
(一)分析结构
1、谈话:我们首先来了解杯子的结构,请你分析一下杯子由哪几部分组成?(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指示相应的结构)
2、揭示:现在我们回顾一下杯子的结构——杯盖、杯口、杯身、杯柄、杯底。
(二)观察形象
1、谈话: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各种不同形象的杯子。
2、欣赏古今中外的杯子图片,分析杯盖、杯口、杯身、杯柄、杯底各有什么形象特点?
杯盖:超越盖子本来功能,有时和杯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形象整体;有时也能做杯垫。(没有杯盖也可以)
杯口:不再局限于圆形,有方形、心形、不规则形。
杯身:有简单的几何形体、动物或物品的造型;对称形和不对称形;互补形等。
杯柄:有些杯子很有特色,没有杯柄;有些杯柄的形象很简单,用花纹装饰;有的杯柄设计很有个性,瞧!这个耳朵多生动。
杯底:杯子生产的年代、生产商的logo、个性图案等。
(三)了解纹饰
1、谈话:漂亮的杯子都有各式不同的纹饰,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2、欣赏古今杯子图片,总结纹饰特色。
①
纹饰一般出现在杯子的哪里?(身、柄、盖、底)
②
哪个纹饰让你印象深刻?
(四)功能展现
展示图片,揭示杯子在各个时代的不同功能。
古代:酒器、水器
现代:保温杯
磁化杯
电热杯、变色杯、量杯、旅行杯等
(五)熟悉材料
1、谈话:如果我在家里喝水,我用怎样材质的杯子更合适?如果我出去旅游,我用怎
样材料的杯子更合适?如果我在一个古朴的茶馆里和喝茶,我用什么样材质的杯子更合适呢?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杯子的材料有着怎样的变化呢?
欣赏图片
古代——现代
青铜、玉、陶瓷、竹、木、金属、玻璃、塑料、纸、合金、高分子混合(笨重、易碎—→轻巧、卫生、结构稳定)
三、初步设计
1、承上启下:现在你们能够稍稍明白一点“设计是一种艺术表现方式,是一种文化”这句话的含义了吧!
2、小试牛刀
(1)师示范(铅画纸上画出具有观赏性的杯子形象)
(2)提出要求
你是初级设计师
①
先思考形象与功能之间的联系
②
设计一个具有观赏性的杯子形象(大小与作业纸的比例合适)
(3)学生进行初级设计,教师巡视指导
四、展示评价
①
说说你设计的杯子的形象特点,具有怎样的功能?
②
在设计有个性特点的形象时,还要考虑什么?(功能,实用性)
在清楚明白你所设计杯子的形象特点以及功能,并且能将这两者与实用性结合,那就成为一名中级设计师啦!
五、总结延伸
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学习设计图的绘制方法,希望你们都能成为出色的高级设计师。
《大树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的:
1、认知目标:通过回忆、观察,了解大树的基本结构(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儿童画创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人与自然地关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绿色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围绕大树的特点进行充分的想象和表现。
2、画面构思和组织。
教学准备:
铅笔、橡皮、彩色笔、油画棒等用具。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示范在黑板上画出一棵大树的轮廓。
2、问:看了这棵大树的轮廓,你能说说大树由哪几部分组成?
树根、树干、树枝、树杈、树叶等。(通过剪贴的形式,将大树逐步拼贴完成,介绍树的结构。)
3、问:树上、树下、树洞里可能会有哪些小动物来玩?
请孩子上黑板来,将来大树周围做客的小动物添画在黑板上。
4、板书课题。(《大树的故事》)
(二)、赏析探究。
1、讲故事的活动:(翻开书本至17页)
生:围绕书本上的一张作品,同桌互相讨论。
问:你能根据书上的小朋友的作品,讲一讲他们画的是什么故事吗?
问:你是通过哪些信息了解画面故事的?(整棵树、树根
等信息)
2、看课件
对比2幅画,分别画的是大树的什么部分?
1)教师根据作品分析画面表现大树的哪个部位、构思与构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图片的方法分析)
横构图
竖构图
构图要做到:画面饱满、主题突出、富有生机
引导学生构思。
(三)、创作表现。
1、教师黑板示范。
教师在黑板上画一棵椰子树,请同学根据构图来构思一下椰子树的故事。
故事1:小猴子和椰子树的故事
故事2:海鸟的椰子树的故事
2、思考:
1)准备画出什么样的有关大树的故事?
2)你准备表现树的哪部分?
3)画面中有谁?
4)用什么方法表现,绘画或制作。
2、学生作画。
引导学生绘画前先构思,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四)、展示评价。
1、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介绍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
2、推荐画得好的作品。
3、说出理由。
4、课后延伸:大树为什么能保护我们的环境?有关大树的知识还有很多,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
(五)、总结。
《动物乐园》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比、拆装雕塑动物等活动,学生明白了立体泥塑动物的制作要从基本形体入手,要抓住动物特征,采用切割、揉捏等技法创作。
2、能力目标:
在共同探究中明白了泥塑动物的制作方法,通过参考、借鉴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采用揉、捏、粘、切、刻等技法,临摹或创作泥塑动物形象,增强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
3、情感目标:
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通过共同探究、共同创作,学生意识到要热爱生活,保护动物。
教学重点:学习用基本形体塑造动物形象。
教学难点:抓住特征表现出立体动物,作品力争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教具准备:橡皮泥或泡泡泥、泥塑作品、剪刀、小棍、牙签等材料。
学具准备:橡皮泥或泡泡泥、牙签、小棍、剪刀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咱们先到动物乐园去转转(播放视频)。
动物乐园里真是太热闹了,老师把几位动物朋友请到了我们教室,猜猜他们是谁?(展台表演)
美羊羊: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我要好好晒晒太阳……啊,不好了,灰太狼来了,他会吃了我的!
小灰灰:美羊羊,你别害怕,我是小灰灰。
手偶:是啊,是啊,你别害怕,它不是真狼,它是我们捏出来的。我们是谁,你猜出来了吗?--我们就是老师的手指头,我们不光捏出了美羊羊和小灰灰,还有好多动物呢!(展示动物)
你们想不想用自己的双手捏捏可爱的小动物?今天我们就用自己勤劳而又灵巧的小手捏捏小动物,创建一个动物乐园。
二、合作探究:
师:要想把动物捏好,我们要共同创四关,你们有信心吗?
1、第一关:比一比
出示羊、兔、乌龟、老虎、长颈鹿等动物的图片对比图,探究:捏制的动物与生活中的动物有什么不同?
师:捏出来的小白兔与生活中的小白兔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生:颜色更鲜艳……
师:捏出来的小猪与生活中的小猪在外型上有什么不同?
生:外形更概括……
师:蛇与鸡各有什么不同之处?
生:特点更夸张……
师小结:泥塑动物
造型:概括、夸张、突出特点
色彩:更加丰富、图案装饰更漂亮
2、第二关:想一想
(1)以前我们捏过橡皮泥,你们都会哪些方法?
揉、搓、切、捏、刻……
今天,我要为大家展示一种新方法:“剪”把老鼠变成刺猬。
还有很多方法等待我们大家去发现,大家一会儿制作时动动脑筋吧!
(2)以前我们制作过橡皮泥太阳,它与动物泥塑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平面的,一个是立体的。
怎样去做立体的呢?我们进入下一关。
3、第三关:赛一赛
(1)小组比赛:拆一拆泥塑动物,再装一装泥塑动物,看谁动作最快?讨论一下完成泥塑动物需要几个步骤?
学生总结:概括基本形----抓住特征------具体刻画-----美化装饰
(2)老师按照学生总结出的步骤想做一个平面大象,请学生找毛病。
生:基本型是平面的,所以大象也立体不起来了。
教师改正做法。
师:瞧,小马虎本来要做大象,可是鼻子做的太短了,大象变成了小猪。长鼻子是大象的什么?
生:长鼻子是大象的特点。
师总结:所以我们在做小动物时,一定要把基本形做立体,抓住小动物的特征,可不要让你的动物立不起啦呀,或是让大家认不出来!
(3)巩固知识
老师这里做了一些动物,看看你会做吗?(出示泥塑小动物)
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小朋友的作品。小朋友们把自己的作品放入了动物乐园,你想做吗?我们进入第四关。
4、第四关:做一做
说一说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动物?想突出它的什么特点?
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夸张动物的动作表情,让手中的动物更加完整、牢固、美观、生动、新颖。
作业要求:互帮互助捏塑一个自己喜欢的动物。让它到大自然中自由快乐的生活。相信在你灵巧的手下泥塑动物一定能跳起来,笑起来,活动起来。有没有信心?
学生进行泥塑制作,教师进行巡视辅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泥塑过程中你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否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师生质疑解惑。
三、交流评价
感受成功。
1、组织学生交流展示,请学生自评互评:我的动物叫什么名字,我想对它说……
2、教师小结:
动物乐园真热闹,各个动物来报道。
立体动物咪咪笑,造型夸张颜色好。
小朋友们手真巧,捏的动物真是妙。
朋友之间多友好,保护动物要记牢。
大家记牢了吗?
《过春节》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有关春节的文化、历史,欣赏不同地区不同习俗,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体会美好生活的情趣。
2、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和工具来制作春节的小礼物,表达自己美好心愿。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3、将记忆中春节的美好景象用绘画的方式表达出来,画面要体现出春节的喜庆气氛和热闹场面。
教学重点:了解有关春节的历史、、文化习俗,加深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各种小礼物。
教学准备:图画纸、水彩笔或蜡光纸、剪刀等。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春节是我国盛大的传统佳节,也是我们小朋友最喜欢的节日。你认为春节令你最难忘的、有趣场面有哪些?
师总结归纳并介绍春节的一些知识和习俗。
二、新课。
1、欣赏教材44页。
学生仔细观察,比一比,这两件门神作品哪一件更古老?看一看,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中国人过年时有在大门上贴门神、贴春联、贴福字的传统习俗,它表达了人们怎样的愿望呢?
想一想,你能说出门神、春联、福字可以贴在什么地方吗?贴时有什么讲究吗?
2、提问:你们想学学剪窗花吗?
教师演示纸的折法。
画花边。
花边剪法。
3、老师还想教教你们学习制作小灯笼,你们愿意学吗?
教折纸;
教剪纸;
粘贴连接。
讨论:你知道小灯笼、窗花剪纸的共同特点吗?
三、艺术实践。
画一幅表现春节花会、庙会等题材的创作画,或者和小组同学合作制作一件有浓厚春节气氛的小场景。
四、学生创作,老师巡视指导。
五、评议。
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哪些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
《会变的线条》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不同种类线条带给人的美感。
3、通过学习,能用不同种类的线条组织、表现出一定的美感。
教学重点:初步感受、体验艺术作品中线条的美感。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不同种类线条表现美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教师出示一根彩带),这位朋友最会跳舞了,有谁能让它把身子扭动起来?(指名演示)这些线条在同学们的手里能跳出这么优美的舞姿,想不到它有这么多千变万化的姿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会变的线条(板书课题)。
二、审美与欣赏(感受各种线条的形态和性格)
1、欣赏艺术作品中的线条(了解人类使用线条的发展变化)
法国拉斯科洞窟壁画
新石器时代器皿
书法作品
绘画作品中的线
2、线条会变成各种各样的形态,藏在我们教室里。下面就让我们去好好找找吧
3、让我们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找一找它们还躲在哪里?
多媒体出示,自然生活中的线,同时讲到各种线条给人带来的感觉。:直线(建筑)挺拔、曲线(沙漠)柔美、折线(建筑)坚硬、立交桥(螺旋线)旋转。看来线条还真是到处都有。
三、理解和运用
1、欣赏
A、看图蜘蛛网
观察特点
蜘蛛是特别聪明的动物,用简单的线条也能织出自己的家来。
请观察它用了哪些不同的线条?
你觉得蜘蛛的网有什么特点?(有序)
(老师觉得蜘蛛的网有种独特的美感,它的线条既有规律又有变化,而且蜘蛛顽强的织网精神也很令人赞叹。)
想知道它是怎样织网的吗?
(师示范,对比范画说明线条的组织)
小结:线条既要有不同种类的变化也要有一定的秩序的组织在一起才能给人以美的感受,那我们作画得时候也要学习蜘蛛织网的方法。
B、《苗族蜡染图案》
“你觉得这幅图中的线条怎么样?说说你的感受”。
有秩序、有变化、疏密有秩,给人以装饰美感。
2、练习
刚才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作品,老师也想尝试着画一画线条。
看我这有一个椭圆形的图案,请同学们学一学老师是怎样组织线条的。
(师示范)
你想画出试着画出漂亮的线吗?
现在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吧(变一变)。
游戏要求:运用线条有序的变化组织装饰图案,变出不同的效果(分组游戏,每个小组运用同样的图案)。
在画的时候不要忘了蜘蛛织网的本领,线条要有秩序的变化的交织在一起。
奖励每组最棒的小朋友。
四、作业:
新石器时代陶器皿作品。
接下来我们欣赏远古的人们用线条装饰的陶器,观察他们都用了哪些线条组织在一起。
其实老师觉得你们也可以用线条设计出比他们更美的器皿。就在刚才你们已经设计出了好多个呢?
请看(师任意将图案组合成几个陶器)
看你们设计的陶器,每个都很独特,看来你们学到了蜘蛛的本领拉。
请你们运用线条装饰这些器皿吧。
五、展示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
六、拓展
生活中线条装饰的运用。
《会变的小手套》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运用,设计出新的艺术形象。
能力目标:通过想象,欣赏,探究活动,学生能大胆创作。
情意目标: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及动手能力等。
重点:
了解适形造物的方法,发散学生思维,创作出生动的形象。
难点:
创造性地使用手套,设计丰富多样的形象。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手套、课件、教材
学生准备:教材、手套、彩纸、剪子、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大家都带来了漂亮的小手套,把你的手套展示给大家看一看。
看一看,我们的小手套像什么?如果变一变,又会像什么?
戴上手套展示给大家看。
板书:会变的小手套
二、讲授新课
1、欣赏教材中的作品。
2、小组讨论:
这些小东西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怎样能把手套变换成这样的形状呢?
3、把小手套随便摆一摆,看看像什么?
小组同学互相看看各自摆出的小手套,看看像什么?
如何使变好的形象更加生动?(添加)
4、总结方法
三、学生制作
用自己的小手套变一变,会做成什么?
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拓宽思路。
四、小结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手套做出的形象进行表演。
《绘画中的节日》教案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欣赏绘画中的节日场面,使学生初步了解到我国是个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在不同的节日里,人们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而在节日中更多的是体现出快乐、祥和的气氛。在绘画中,如何表现出这种气氛是艺术家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教学内容与目标:
学习欣赏画面,提高通过画面获取信息的能力,会从造型、色彩方面对作品作简单的描述,发表自己的看法。了解不同地域、民族有丰富多彩的节日。培养学生尊重、发扬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观察画面、分析作品,从画面获取信息的方法,谈出自己的感受。了解画家(学生)表现节日题材作品的不同特点。
难点:针对不同作品大胆谈出自己的感受。
学习材料:
少数民族节日图片、绘画作品等。
教学过程:
一、生活中的节日:
1、谈谈我们的节日都是怎样庆祝的?
2、看看书中的节日,他们是怎样庆祝的?(春节、元宵杰、端午节、泼水节)
3、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怎样庆祝的?
二、画家笔下的节日:
1、《枣园来了秧歌队》
2、作品中表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三、小朋友笔下的节日:
1、小朋友的作品中都表现了哪些节日?
2、他们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法?共同特点是什么?
教学意图:培养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开拓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思维。
四、我们笔下的节日:
1、你想表现什么节日?
2、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方法?
3、作业要求:表现一个节日活动,要表现出节日的喜庆、祥和、热闹的气氛。
4、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5、展示我们的作品
6、拓展:了解更多的民族风俗习惯。
《节日的装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与评析,体会节日装饰的不同表现方式。
2、能力目标:结合学生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地想象和联想,了解运用美术方法可以将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美。学习发现身边的装饰,了解节日装饰的特点,尝试运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对节日进行装饰。
3、情感目标:感受节日的欢乐气氛,激发学生运用美术去装饰生活,引导学生对美的发现与追求。了解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包括多元文化。欣赏现代、传统的装饰,体验人们热爱生活的情感。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交流意识,感受成功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初步了解节日装饰的色彩、造型特点,认识各地区不同的节日装饰以及各种类型、形式的装饰方法、描述自己对各种装饰的印象、体验美感。
难点:学习表现节日装饰的造型与色彩。
教具准备:卡通片光盘、课件、环境布置道具若干。
学具准备:作业纸、彩纸、剪刀、胶水、节日相关装饰品等。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问候,学生今天很高兴能和同学一起来上这堂欣赏课。出示图片门神和对联。
二、探究式学习活动
(一)教师出示课题:
-节日的装饰
师:从色彩上看,节日里的人最喜欢选择什么颜色来烘托喜庆的气氛呢?
生:红色
师: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红色是喜庆颜色,它鲜艳、热烈,代表红红火火,吉祥如意。在中外很多传统节日中总也缺不了红色!)
师:节日里除了红色,人们还会用其它大量的颜色进行点缀,使节日的色彩在红红火火中呈现丰富多彩的装饰美。
生:学生回答的内容多样
(二)从形式上分析: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
师:人们为什么要在春节时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呢?春天象征什么呢?
生: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这些风俗习惯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美好的憧憬,人们总是把春天作为一个美好的象征,用春天来比喻新的开始和美好的青春。
师:还可以用哪些形式来表现春天?
生:春联、绘画、音乐、雕塑、歌曲等。学生欣赏。
教师放音乐雕塑、歌曲等的课件。
(三)从地方节日活动中分析:
1、点课件看,这是蒙古族的“那达慕”节,盛装的人们进行射箭,摔跤,骑马等比赛。
2、南方人舞狮:
3、在农村,人们还非常喜欢在家里挂年画来表达美好的愿望。(点课件)大家瞧,这张年画画的是什么?表达人们什么愿望?(莲年有鱼-----连年有余)
学生认真观看课件,认识各个地区不同的节日活动和装饰,以及各个地区的不同类型、形式的装饰方式。
(四)外国的节日活动:1、圣诞节2、复活节3、樱花节
认识各国家、地区的节日装饰。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不同。
三、学生作业: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多种材料制作节日饰品。
自评、互评作品。四、小结:用巧手来装饰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更加美丽!
五、延伸与拓展:从节日的服装、食品、环境等方面感受节日的气氛,学生回家查找资料。
《捏泥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活动中,探究各种泥器物的制作方法,体验泥的特性,感受捏泥给我们带来的乐趣。
2.过程与方法:通过捏泥,体会陶艺的捏制成形方法,尝试制作各种泥器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捏泥巴、玩泥巴,了解祖国古今的陶艺作品,激发创作欲望。通过对玩泥过程知识及技巧的探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及创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简单的陶艺制作方法,体会中国陶艺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以生活为创作源泉进行创作。
教学难点:小器皿的捏制方法及造型设计。
教学工具:不同造型的器皿。
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欣赏老北京的很多有趣的玩意儿,仔细观察说出它们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泥公鸡、兔爷、小泥罐等)展示泥制陶罐,请同学们上来摸摸。泥制的物品摸起来有什么感觉?
引出课题:捏泥巴
二、探究
1、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泥制作的?
(泥面具、泥雕塑、老北京的泥玩具等。)
2、看看从古代到现代陶艺的发展历史。(课件)
中国有这么深厚的陶艺文化,你们想不想也尝试做一做?
3、分小组活动:每组准备不同样式的陶罐,小组成员通过观察、触摸,体会它的制作方法。
三、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陶罐示范制作。
示范捏泥的手法——揉、捏、搓,并将基本形组合成各种奇怪造型。
四、学生作业
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鼓励学生多想办法。
五、小结。
泥塑的技法非常丰富,在我们对不同的物象的创作中,要自己摸索方法,创作方法,才能丰富形象。
《刷牙》教案
教学目的:
1、感受绘画乐趣;通过绘画练习,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2、体验刷牙的乐趣,把刷牙时的有趣样子表现出来。
3、培养审美能力;培养创造想象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
教学准备:牙刷
牙膏。
教学过程:
(一)启发诱导
体验感悟
1、通过儿歌《天天刷牙好》体验感悟。
小牙刷,手中拿,张开我的小嘴巴。
上下刷,里外刷,牙齿刷得白花花。
早上刷,晚上刷,没有蛀牙人人夸。
2、引导学生了解刷牙的必要用具及其特点,出示实物,观察实物的模样。
(二)情景诱导
激活思维
1、结合儿歌引导学生进行即兴刷牙表演,让学生拿着牙刷、杯子,一起表刷牙歌,说一说刷牙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教师给予及时表扬。
2、运用小组比赛形式试着引导学生互相观察,深刻感受刷牙时的动作、模样、姿势等,欣赏刷牙的美感。
(三)欣赏感悟
想象创新
引导学生欣赏同龄学生绘画作品,体验作品创作特色,启发鼓励学生像他们一样想象创作。
引导幼儿回忆刷牙时的有趣动作和趣事,教师给予及时的建议和肯定。
(四)引导幼儿大胆介绍自己作品的有趣场面,教师及时鼓励、点拨和表扬。
《我们身边的痕迹》教案
教学内容与目标:
能够发现、采集不同肌理的材料,并利用材料再创作。渗透学生对生活美、环境美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在感知中采集不同材质的肌理。
难点:拓印的技巧。
教学准备:
彩色铅笔、油画棒、比较薄的纸张。
教学过程:
1、摸一摸,猜一猜。
准备两件质感截然不同的物品,如光滑的盒子与竹编的盒子;平滑的镜子与粗糙的砂纸,让学生触摸感受实物的质。
2、看一看,想一想。
提示学生,什么人用触觉认识文字,什么动物用触角探路,多认识体会一种功能,感受纹理。
3、找一找,拓一拓。
小实物:叶子,钥匙,鞋底,硬币。
大实物:文件架,塑料包装盒,地面,墙角,井盖,木桌椅,纱窗。
4、组织活动。
(1)活动时间,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返回教室,与学生对表加强时间观念。规定活动范围:教室,走廊,操场。
(2)规定活动秩序:避免大声喊叫,影响他人上课,使学生心中有他人。
(3)规定组长责任制:由组长按时带回教室。完成简单管理任务。
5、整理材料。
引导学生把采集的材料用文字简单地编辑一下,注明每块拓品来源于哪些实物,采集的时间、地点。
(1)当你拓完作品,心中有什么感受?
(2)看看你的拓品像什么?
(3)对拓得模糊不清的图案,找一找原因。
(4)想想自己还能做些什么加工,使它更好看。
把以上问题写在拓品的空间里,并用箭头标明方向,使整个作品图文并茂,标识说明性强,初级作品就很完整。引导学生把拓品作为素材使用。帮助他们把拓品的纹理巧妙地利用起来构成画面。
6、后期制作。
《下雨了》教案
教学目标:
1、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条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
2、尝试体验下雨给人与动物带来的不同感受。
3、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回忆下雨时的情景,感受人间亲情、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难点:利用色彩、粗细、疏密、节奏不同的点、线条及细小的形状、创造性的表现不同的雨及雨中的情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示范画。
学生准备:绘画用具。
教学过程:
一、引导
谈谈下雨:
1、为什么会下雨?
2、下雨好不好,为什么?
二、讲授新课
看看下雨
1、回忆你见过什么样的雨?
2、到黑板上画一画你见过的雨。
3、欣赏书中小朋友的作品。
三、绘画练习
画画下雨:
1、提出作业要求:
2、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四、小结。
赏赏下雨:
1、展示自己的作品。
2、让学生谈谈作画的体会。
《小扇子》教案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尝试着采用多种材料来制作小扇子,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进而创造出形状各异、图案不同,可以在不同的场合使用的小扇子。
2、能用各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制作出材料不同、外形各异、美观的小扇子。作品体现出实用性、观赏性。
3、在学习和了解有关扇子的文化、种类及欣赏价值中,激发学生热爱中国传统艺术的情感及对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扇子文化,学习小扇子的设计与制作,体验做扇子的乐趣。
教学难点:小扇子的构思设计,不同材料的选择利用,扇形的创新与装饰。
教具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各种纸材、剪刀、胶、彩笔.油画棒.自己能想到找到的可以装饰的小物品。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试说扇子的作用。
课件出示《西游记》中三借芭蕉扇的图片,引出扇子。
二、揭题
扇子的用途可真多!扇子不仅用途多,还有经济实用、精致美观、携带方便等优点。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体会这小小扇子的魅力吧!
课件
1:小扇子炎炎夏日,手拿一把扇子轻轻摇一摇,就会给我们带来凉爽。扇子除了能给我们纳凉外,还有什么作用?你看到谁用过什么扇子?(生答)
课件2
:房间里挂着大扇起美化装饰作用、舞台上人们拿着扇子跳起欢乐的扇子舞。衣衫褴褛的济公拿的是一把破芭蕉扇。诸葛亮轻摇鹅毛扇出现在金戈铁马的战场上,更显出他运筹帷幄、镇定自若的神情
。还有想象中神奇的扇子,孙悟空过火焰山时用芭蕉扇扑灭了大火。古时皇帝出行时后面有拿着大扇障的宫女,起仪仗队的作用。
三、扇子的历史
谁知道扇子最早出现在哪个国家?
课件3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扇子的国家,距今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夏令时节来临,人们把丹鹊脱掉的翎毛制成扇,,这是我国第一把羽毛扇子。因此,古人据此意造“扇”字,“户”下从“羽”。
四、扇子的材质
扇子的文化历史悠久,充满智慧的人们,利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制作了各式美丽扇子。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4
:出示各种不同材质的扇子
五、扇面画
老师这里有两把扇子,谁来说说它们的形状、材质、大小。
课件五:出示空白的扇面和有绘画的扇面。
如果让你来选择,你会选择那一把?为什么?
扇面可画上什么图案呢?(生答)
六、扇子的形状
我们可以用美丽的图案来装饰扇子,那么扇子的外形可以有哪些形状呢?
1、外形变化
扇子的形有圆形、苹果形、葫芦形,那么还有什么形呢?那些同学到黑板上
来画一画,师作简单点评。
2、超级“变变变”
胖胖的圆形可变成小瓢虫、还可变成什么?学生说,师板画。
课件6
:出示各种图案的扇子。
七、扇子的制作
这些扇子是怎样做成的呢?
课件7
:扇子的制作步骤。
评析:向学生直观展示,给予学生一些做扇子的间接经验,通过小组交流,让学生互相探讨,互相学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创作的方法,通过欣赏课件中的制作方法,为学生的创造表现提供借鉴。
1、作业要求
(1)创新;(2)合作或独立完成;(3)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2、在宽松的环境中自由创作
3、指导学生作业,及时表扬创新“闪光点”
八、精彩瞬间
欢迎同学们来到扇子市场,请尽情挑选自己喜欢的扇子,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如果说的好就可以把它“买”下来,说自己的扇子也行。
九、拓展阶段
请同学们课后和同学们或家人一起讨论:还可以用什么材料和方法制作装饰小扇子,尝试着做一做。
《雄伟的塔》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更多有关于塔的知识,认识各种各样的塔。
2、学生通过会设计简单的塔,加深对塔这一建筑形式的认识,引发对塔的关注。
3、培养他们保护古迹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设计一座漂亮、雄伟的塔。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根据塔的特点,把塔设计的更雄伟。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实践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拼图游戏,揭题
1、拼图、猜是什么
师:小朋友们,玩过拼图游戏吗?老师带了一个拼图,谁愿意上来拼一拼?
看看他拼了一个什么?
生:塔(板书:塔)
2、揭题
师:你觉得塔是一种怎样的建筑?
生:高、大
小结:塔就是一种高耸、雄伟的建筑物。(板书:雄伟的)许多城市和国家都将塔作为一种标志性的建筑物。
三、讲授新课
A.欣赏了解塔的结构、功能
2、分析塔的结构
⑴再看拼图
师:从外面看,你发现了塔有什么秘密呢?
生:每一层都是相同的形状,从大到小,中心对称
⑵认识塔的种类
四、欣赏、设计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设计师,来设计一座雄伟的塔。
1、设计绘画
⑴师:小设计师们一定也跃跃欲试了吧,你想设计一座什么样的塔呢?
生:……
⑵师:想一想,怎样使塔更雄伟?
生:在塔下画一些小汽车、小树等,在塔的上方或者中间画一些云朵……
要把纸撑满。
小结: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老师相信大家都会把塔画得很高,不过要注意,塔虽然高,一定要让塔站稳了,千万不要让人觉得你的塔会倒塌。所以塔的下面底座部分要画得大一些。
2、学生操作
五、展示评价
出示作品,说说谁的塔最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