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推荐]

时间:2019-05-12 23:47: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推荐]》。

第一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推荐]

《生活中的比》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69《生活中的比》。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认识比的各部分名称,掌握比的读写法,掌握求比值的方法并能正 确地求出比值。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3.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 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了解比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唤醒经验,引入新课。

1.创设情境,唤醒经验。

师:(课件出示自己的照片)同学们,认识照片上的人吗?怎么这么肯定是我?哦,像我,没错,就是我,我33 岁了,谁也能告诉我你的年龄呢?(指名说,而后选择11的年龄。)

师:老师选择一个信息:同学的年龄是11岁。看到这样两个信息,从数学的角度,你会想到哪些问题?

生1:老师的年龄比同学的年龄大几岁?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说?

生1:同学的年龄比老师的年龄小几岁?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 33-11=22。

师:就是用减法计算出了老师和同学年龄相差几岁对吗?这个孩子比较了老师和同学年龄的相差关系,还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生2:老师的年龄是同学年龄的几倍?

师:怎么列式呢?

生2:33÷11=3。

生3:还可以问:同学的年龄是老师的几分之几?就用11÷33=。

师:这两个同学是在比较老师和同学年龄的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比较的是老师和同学年龄的倍数关系,用除法来计算。

师:其实啊,数学上,我们把这种用除法计算的关系叫做相除关系。看来,如果要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可以比较它们的相差关系,也可以比较它们的相除关系。

2.揭示课题,目标导学。

师:同学们,生活中像这样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现象很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来研究学习“生活中的比”。

3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

(一)情境一:照片的相像问题。

1、初步感知图形的相似

师:今天的学习,我们就从研究照片开始,老师对这张照片特别满意,所以就在电脑上又制作了4 张,想不想看看?(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几张照片做得不错,为什么?

生1:我觉得照片B、D 做得不错,因为B、D 和A 更像,C、E 的人变形了。生2:我也认为照片B、D 做得更好,因为这两张更漂亮。师:观察照片的变化,你觉得照片的相像或者说漂亮可能和这张照片的什么有关?

生:和照片的长宽有关。

师:那A、B、D 这三张相像的照片长和宽之间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们能不能从数学的角度用数来说明它们相像的原因吗?同学们有信心去探索发现吗?

2、探索长宽之间的倍数关系

师: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的观察,老师把它们放在边长为1 厘米的方格图上,并隐去照片,只留下长方形,请你仔细观察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你一定会有所发现。(课件出示)

生1:我发现A 变成B,长和宽同时缩小了2 倍。

生2:我发现A 变成D,长和宽同时扩大了2 倍。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观察相像的两张照片长和长之间的倍数关系,宽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发现了它们间的倍数是相同的,所以它们比较像。

师:我们再来看看,A 变成C,长怎样变化?宽怎样变化?

生:长缩小2 倍,宽扩大2 倍。

师:A 变成E 呢?

生:长扩大2 倍,宽缩小2 倍。

师:看来变化的方向不一样,所以它们就不像,同意吗?

师:同学们,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观察单张照片,这三张相像的照片长和宽的倍数关系又能不能得到一个结果,来说明它们比较像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师:照片A,长是宽的几倍,我们可以怎样列式?(板书6÷4=1.5。)B 呢?D 呢?(板书除法算式。)

师:你惊喜的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张相像的照片长都是宽的1.5 倍。

师:那宽和长之间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赶快算一算吧。(生口答宽和长之间的倍数关系的除法算式,师板书)。

师:又发现了什么?

生:这三张相像的照片宽都是长的。

师:同学们,瞧,通过计算单张照片长和宽之间的倍数关系,我们也发现了A、B、D 这三张相像照片长宽倍数间的相同点,再一次用数说明了他们相像的原因。为我们的探索成功鼓掌吧。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还能做出跟A 相像的照片吗?能做出多少?只要符合什么条件?

(二)情境二、三:速度和单价

师:接下来,让我们再看生活中这样两组信息:(课件出示)马拉松选手跑40千米,大约需2时。骑车3时可以行45千米。谁快? 9元2千克

3千克15元

12元3千克

哪个摊位上的苹果最便宜?

师:比较谁快要比什么?

生:比速度。

师:你会求吗?要知道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又要比什么?

生:比单价。

师:你也能计算吗?

师:谁快?有结果了吗?你是怎么计算的?(板书算式:40÷2=20 45÷3=15)师:哪个摊位的苹果便宜?怎么计算的?(板书求单价的算式。)

(三)抽象比的意义

1.认识比的意义。

(1)引出比。

师:看,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解决了照片为什么相像的问题,比速度的问题,比单价的问题,观察黑板上我们写出的这些算式,有什么相同点?

生:都是除法算式。

师:知道吗?像这样表示两个数相除关系的式子,在数学上还有一种新的表示方法,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比。

师:比如(点击幻灯片),在求长是宽的几倍时,我们用6÷4 得到1.5,6÷4 我们又可以写成6:4,读作6 比4,表示长和宽的比是6:4(点击课件),其他的几个除法算式又可以看成是谁和谁的比,你知道吗?那就跟同桌悄悄的说一说吧。(学生同桌互相说比。)

师:会说了吗?谁来说说? 4÷6 可以写成——?表示——?

生:宽和长的比是4:6。依次把40÷2、12÷3 改写成比,并让学生会说出是谁和谁的比,教师课件出示。

(2)抽象比的意义。

师:观察我们得到的比,同学们,现在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叫做比了吗? 生1:比是两个数相除。

生2:如果两个数相除,我们就可以写成比。

师:说得真好,两个数相除,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板书概念)让我们响亮自豪的读一遍。看来,比表示的是什么?(两个数量之间的相除关系。)2.认识比各部分的名称。

(1)自学课本 师:打开书69 面,看到“认一认”,跟随智慧老爷爷一起,让我们进一步学习比的知识,看谁的收获多?

(2)汇报完善。

师:同学们手都举得高高的,一定有了新的收获。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以6:4 为例:①板书比的前项、后项。②介绍比号的来历:你认为比号表示什么?你知道比号的来历吗?在十七世纪,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认为,两个量的比,包含有除的意思,但又不能占用÷,猜猜看,他会想到怎么办呢?没错,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的想法不谋而合,把除号中的小短线去掉,就得到了我们现在认识的比号。(课件动态演示变化过程。)③介绍比值的计算方法。你会计算比值了吗?那好,谁来说说这几个比的比值怎样计算?(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口答,并适时追问比值的含义。)完整板书:6 : 4 = 6 ÷ 4 = 1.5

3、对比小结。强调比值不带单位。

(四)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师:学习了比,你觉得跟我们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联系非常紧密?

生1:比与除法联系很紧密,因为比是由除法变过来的。

生2:我觉得还和分数联系紧密,因为除法和分数有联系。

师:同学们都非常善于思考。那比和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们先自己想 一想,然后在小组内说一说。(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比的前项是被除数,后项是除数,比号就是除号,比值是商。

师:哦,这个小组说了比与除法之间的联系,说的很完整,不过老师有个小小的建议,我们可以说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而不说是被除数,大家觉得呢?

师:哪个小组还有补充。

生2:我们小组通过观察6:4=6÷4= 1.5 发现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被除数,分数中的分子,比号相当于除号和分数线,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除数,分数中分母,比值就相当于商和分数值。

师:你们小组既善于观察,又善于概括,真了不起。

生3:我们小组发现除法可以看成是被除数和除数的比,分数可以看成是分子和分母的比。

师:同学们,你们同意他们小组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同学们,经过大家的交流,我们对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有了清晰的认识。如果我们用字母a、b 表示比的前项和后项,那么比与除法、分数间的关系我们就可以写成— —?

生:a:b=a÷b=。(师板书。)

师:可以看出,比和除法、分数可以相互转化。借助大屏幕,让我们再一起看看他们 之间的关系(动态出示:a:b=a÷b=。),看来,比和除法、分数真是密不可分啊。对于这个式子,你有什么要补充的吗?

生:我觉得b 不能等于0,因为除数和分母都不能为0,我猜想比的后项也不能为0.师:你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能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来学习,老师钦佩你!由此我们 得出,在比中,比的后项不能为0。(出示:b≠0.)让我们响亮的读一遍吧。(师板书。)

三、练习巩固、应用提升。

1.说一说:在实际情境中理解1:4 的含义。

问题:苹果和梨的数量比是()。

①出示一个苹果和4 个梨:让学生直接口答。

②出示一箱苹果和4 箱梨:学生口答。

师:看来,1:4 也就是表示什么?这里的1 是指一个吗?4 呢?

③出示2 个苹果:按照苹果和梨的数量比是1:4 的关系,如果苹果有2 个,梨有多少个? 为什么?

④出示12 个梨:如果梨有12 个,苹果又该是几个?为什么?

2.填一填。(PPT呈现,学生全体动笔,集体汇报。)

(1)3:5=()÷()=()/()。

(2)六(1)班有男生26 人,女生24 人,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女 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3)爸爸的身高1.8 米,小亮的身高90 厘米,爸爸和小亮身高的比是()。

3.想一想。

下面的三角形,哪几个相像?从数学的角度,你会怎么找它们相像的原因? 生1:可以找到两个三角形对应边的比,看看比值是否相同。

生2:可以写出每一个三角形各边的比,看看是否存在相同点。

师:太棒了,可以找到两个三角形边的比,发现比值的相同点,还可以写出每一个三 角形各边的比,通过比较发现相同点,这些知识和方法,以后你们还将进一步学习。这不禁让我想起毕达哥拉斯的一句名言:在数学的天地里,重要的不是我们知道了什么知识,而是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师:好了,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梳理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师:这节课,我们走进了生活中的比,比在生活中随处可见,请看,这是老师收集的生活中的一些比:

☆ 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15。

☆ 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是63:27。

☆ 我国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 :2。

☆ 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的比大约是1:1。

师:关于比的知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你在生活中还看到过跟我们这节课学到的不 一样的比吗?

生1:我在篮球比赛和足球比赛中也看过比,比如2:0。(师板书。)

师:看到这个比,你想说什么?

生:为什么这里的后项可以是0?

师:是啊,谁知道其中的原因?

生2:这个比只是记录两个队的得分情况,表示的是两个队得分的相差关系。好像不是我们这节课认识的比,所以后项可以是0。

师:你说得太好了。没错,比赛中计比分中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的相差关系,而我们今天认识的比表示的是两个数的相除关系。

师:课后,请同学们用智慧的双眼去观察,你一定会发现我们的身体里还藏着很多有趣的比呢。

第二篇:新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比例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本单元最大的特点是把“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和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而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按比例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3、认识放大或缩小现象,会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单元学习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2、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单元课时安排:(共5课时)比例的认识 1课时 比例的应用 1课时

比例尺 1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比例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了解比例各部分名称。

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教学重点:

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

掌握比例组成的条件,并能正确写出比例。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像 2 : 3 , 5 : 8 这样的式子叫什么?

什么是比?什么是化简比?你会化简比吗?

2、化简下列的比,你发现了什么? : 5

:10

: 15

15:25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化简后相等的比。(板书课题:比例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比例

1、引导发现,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16页“图片像不像”的情境图)

(1)同学们还记得这张图片吗?这是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学生回忆过去的内容,对照情境图思考照片像与不像的特点。(2)学生汇报预测

2、归纳定义,分清概念。

(1)像12 : 6 和 8 : 4、6 : 4 和3 : 2,化简后相等的比,可以用“=”连接,就是比例。现在谁能总结出比例的定义?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定义,并认识各部分的名称

(2)照样子写出两个比例,并分别指出每个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并订正错误。

(3)小组讨论并交流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刚才我们认识了比例,明白了比例是有比组成的,比和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和比例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师小结:比和比例有联系也有区别,大家一定不要把比和比例等同对待。

(二)学写比例

出示教材第16页“调制蜂蜜水”的表格。

1、根据比例的意义用表格中的数据写出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师小结:根据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来写比例,也可以用化简的方法来写比例。

(三)比例的基本性质

(1)观察下面几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 6 = 8 : 4 : 4 =3 : 2 : 2 = 15: 10

: 2 =15:3(2)你发现的规律是普遍现象吗?你能写几个比例验证码?(3)引导学生吧发现的进行归纳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独立写出比,并作出判断,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7题。

学生独立写出比,并作出判断。小组交流并说清楚自己的判断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经历探究解比例的过程,能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

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过的书,玩过的玩具都怎么处理?

2、同学们有没有用书或玩具和小伙伴进行过“物物交换”?如果有,你们是如何交换的?

3、很多同学在交换的时候都是采用一件换一件的方法,淘气班上的同学也在用“物物交换”的方法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交换的吧。(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出示第19页“物物交换”的情境图

1、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图上两个同学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交换的?(用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

2、用对应的方法解决问题。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1)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2)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3、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1)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有的方法有些繁琐。现在我们一起来尝试用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

(2)假设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那么我们可以写出哪些比?请同学们写出相应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3)我们写出的这些比中,哪些能组成比例?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尝试列出比例,再反馈汇报。

(4)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也列出了比例。你们会解比例吗?先尝试着解“4 : 10 =14 : x”这个比例。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积是10×14=140,两个外项的积是4x,所以4x=140,可以用方程解出x=3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0 =14 : x 解: 4x=140

x=35(5)想一想“14 : 4 = x:10 ”这个比例的解法和“4 : 10 =14 : x”的解法相同吗?

(6)小结:在解比例时,我们常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写成方程的形式,再解方程。

4、解比例

出示第19页下面的比例

(1)请同学们独立尝试解比例,再和同桌交流解比例的过程。

(2)如何判断我们解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曾经学过验算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用来验算比例。请大家把算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验算,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教材第20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两小题,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2)反馈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 10 =14 : x

解:

4x=140

x=35

比例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以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比例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信息:超市在学校的正北方向200米,邮局在学校正西方向100米,书店在学校正东方向300米。

你能根据这段话画出超市、邮局、书店和学校的示意图吗? 学生尝试根据信息画出示意图,并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2、你们所画的示意图是不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呢?咱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画的示意图(出示淘气和笑笑的示意图),他们画的示意图合理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寻找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笑笑画的示意图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来的,所以合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比例尺

1、刚才大家都觉得笑笑画得示意图比较合理,原因是笑笑是按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米来画的。其实这种表示方法就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引导学生齐读比例尺的定义。

2、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谁能说说笑笑所画的示意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是1 : 100吗?

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发现: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一定要统一,所以笑笑是按1 : 10000画的示意图。

3、谁能说一说比例尺有什么特点呢?

师小结:掌握了比例尺的特征,我们就能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以后在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时,也就不容易出错。

(二)比例尺的应用

1、出示笑笑画的示意图

(1)在学校的东北方向400米处,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你们能根据笑笑采用的比例尺,算出在图上应该画多少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请同学们算一算,然后在笑笑画的图中标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图中标出社区活动中心的位置。全班展示,画错的学生订正。

师生小结:求图上距离,先把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单位换算统一后,再用实际距离除以比例尺。

2、出示台湾省地图

(1)同学们请看这幅地图的比例尺,说说他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后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厘米。师解释:笑笑画示意图采用的比例尺是1 : 10000,这种比例尺叫作数值比例尺,而这幅图中所用的比例尺叫作线段比例尺,它们都是常用的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自学第23页“你知道吗?”认识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感受图形的相似。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教学难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视频播放:孙悟空把身体变大变小的情境。画中的人物是谁?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可以把自己变大或变小,那同学们想不想拥有这样的本领?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便就把自己变大或变小。但我们可以把看到的一些景物、图片等放大或缩小。那么如何放大或缩小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索新知

(一)感受图形的放大

1、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

图上都有谁?看了以后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图上有“巨人国”六年级的一个学生,还有淘气。通过观察,我们感觉到巨人比淘气大多了。

2、“巨人”的身高和普通人的身高比是4 : 1,所以他们读书的教室要比我们上课的教室大得多。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例放大,该如何设计?请大家一起帮六年级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想一想。

学生思考,在小组内设计并计算“巨人”教室的大小。

(二)学画放大后的图形

1、同学们通过动脑筋,为“巨人”教室的设计出了很多主意。下面请看图(教材第24页中间的方格图),如果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的4 : 1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1)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方格纸中画出“巨人”的教室。

学生自主画图,教室巡视,全班展示交流。

2、请大家总结一下,如何画放大后的图形?

小结:图形按比例放大时,要使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度的比相等。

(三)学画缩小后的图形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画放大后的图形,那么,你们会不会画缩小后的图形。出示第24页画有三角形的方格图

1、图中是“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尺按1 : 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想一想,应该如何画出。

引导学生根据画放大后图形的方法,思考画缩小后图形的方法。

2、学生独自画出缩小后的三角尺图形

3、引导学生归纳:图形按比例缩小时,只要使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数清每个图形的长和宽所占的格数,分析比较找出需要的图形。

2、完成第25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画一画并同桌交流每小题后面的问题。小结:无论是按比例放大图形还是缩小图形,方法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都不等于边长比。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图形的方法和缩小,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明白了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时,要使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板书设计:

练习二

教学目标:

1、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巩固比例、比例尺以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2、通过用比例、比例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巩固比例的知识,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教学难点:

解决稍复杂的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认识了比例、比例尺,学会画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并且能用比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条理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板书:练习二)

二、巩固练习

(一)想一想,写一写。

1、什么是比例?如何写比例?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全班汇报交流,讨论交流:如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

师小结: 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同,这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两个比组成比例后,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二)解比例

1、如何解比例?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学生独立解比例,教室巡视,然后汇报计算结果。

(三)图形缩放

1、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或放大图形应该注意些什么?

2、出示练习二第5题

引导学生按要求画出缩小或放大后的图形。

(四)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如何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 学生自主解题,教室巡视。全班汇报,纠正错误。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先读题,弄清题意。提出要求:先量一量这个仓库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独立算出比例尺。

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三、拓展提高

学生自主完成完成练习二第7、8题。学生汇报交流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第三篇:新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比例

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比的相关知识并掌握了一些常见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比例的相关知识及其应用。本单元最大的特点是把“数与代数”领域的比例知识和“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图形放大和缩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认识比例的现实素材,而解决图形放大或缩小、比例尺的实际问题要应用比例的知识。单元学习目标:

1、理解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决按比例进行分配的实际问题。

2、了解比例尺,会求平面图的比例尺以及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3、认识放大或缩小现象,会利用方格纸等形式按一定的比例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体会图形的相似。单元学习重难点:

1、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熟练解答比例尺的有关问题。

2、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单元课时安排:(共5课时)比例的认识 1课时 比例的应用 1课时 比例尺 1课时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1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比例的认识

学习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比例的意义,了解比例各部分名称。

2、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探究的全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判断、概括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学习重点:

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习难点:

掌握比例组成的条件,并能正确写出比例。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像 2 : 3 , 5 : 8 这样的式子叫什么?

什么是比?什么是化简比?你会化简比吗?

2、化简下列的比,你发现了什么? : 5

:10

: 15

15:25

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化简后相等的比。(板书课题:比例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比例

1、引导发现,提出问题(出示教材第16页“图片像不像”的情境图)

(1)同学们还记得这张图片吗?这是上学期学习“比的认识”时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联系比的知识,再想一想,怎样的两张图片像?怎样的两张图片不像?

学生回忆过去的内容,对照情境图思考照片像与不像的特点。(2)学生汇报预测

2、归纳定义,分清概念。

(1)像12 : 6 和 8 : 4、6 : 4 和3 : 2,化简后相等的比,可以用“=”连接,就是比例。现在谁能总结出比例的定义?

引导学生归纳出比例的定义,并认识各部分的名称(2)照样子写出两个比例,并分别指出每个比例的外项和内项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并订正错误。(3)小组讨论并交流比和比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刚才我们认识了比例,明白了比例是有比组成的,比和比例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和比例一样吗?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师小结:比和比例有联系也有区别,大家一定不要把比和比例等同对待。

(二)学写比例

出示教材第16页“调制蜂蜜水”的表格。

1、根据比例的意义用表格中的数据写出比例。

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师小结:根据比例的意义,我们可以用求比值的方法来写比例,也可以用化简的方法来写比例。

(三)比例的基本性质

(1)观察下面几个比例你有什么发现?

: 6 = 8 : 4 : 4 =3 : 2 : 2 = 15: 10

: 2 =15:3(2)你发现的规律是普遍现象吗?你能写几个比例验证码?(3)引导学生吧发现的进行归纳

在比例里,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这就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学生先独立写出比,并作出判断,然后集体交流订正。

2、完成“练一练”第7题。

学生独立写出比,并作出判断。小组交流并说清楚自己的判断方法。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学习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经历探究解比例的过程,能运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学习重点:

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学习难点:

用解比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平时看过的书,玩过的玩具都怎么处理?

2、同学们有没有用书或玩具和小伙伴进行过“物物交换”?如果有,你们是如何交换的?

3、很多同学在交换的时候都是采用一件换一件的方法,淘气班上的同学也在用“物物交换”的方法交换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是如何交换的吧。(板书课题:比例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出示第19页“物物交换”的情境图

1、观察图片,获取信息。

图上两个同学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交换的?(用4个玩具汽车换10本小人书)

2、用对应的方法解决问题。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多少本小人书?

(1)这个问题该如何解决?请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说说你的想法,最后全班汇报。

(2)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在小组里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

3、用比例的方法解决问题。

(1)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过有的方法有些繁琐。现在我们一起来尝试用比例来解决这个问题。

(2)假设 14个玩具汽车可以换X本小人书,那么我们可以写出哪些比?请同学们写出相应的比。

学生独立完成后,反馈交流。

(3)我们写出的这些比中,哪些能组成比例?你是如何判断的?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并尝试列出比例,再反馈汇报。

(4)同学们分析得很好,也列出了比例。你们会解比例吗?先尝试着解“4 : 10 =14 : x”这个比例。

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两个内项的积是10×14=140,两个外项的积是4x,所以4x=140,可以用方程解出x=35。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0 =14 : x

解: 4x=140

x=35(5)想一想“14 : 4 = x:10 ”这个比例的解法和“4 : 10 =14 : x”的解法相同吗?

(6)小结:在解比例时,我们常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写成方程的形式,再解方程。

4、解比例

出示第19页下面的比例

(1)请同学们独立尝试解比例,再和同桌交流解比例的过程。

(2)如何判断我们解出来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曾经学过验算的方法,这个方法也可以用来验算比例。请大家把算出的结果代入比例验算一下,看等式是否成立。

学生验算,教师巡视。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20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回答,集体订正。

2、教材第20页“练一练”第2题

(1)学生先独立完成两小题,然后同桌间互相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反馈汇报,集体订正。

四、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比例的应用 根据比例的意义写出比例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 : 10 =14 : x

解:

4x=140

x=35

比例尺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尺的意义,学会求比例尺以及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2、让学生经历比例尺产生过程和探究比例尺应用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体验到比例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重点: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掌握比例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之间的关系。学习难点:

根据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求比例尺、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方法。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信息:超市在学校的正北方向200米,邮局在学校正西方向100米,书店在学校正东方向300米。

你能根据这段话画出超市、邮局、书店和学校的示意图吗? 学生尝试根据信息画出示意图,并在小组内展示交流。

2、你们所画的示意图是不是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呢?咱们来看看淘气和笑笑画的示意图(出示淘气和笑笑的示意图),他们画的示意图合理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示意图,寻找不合理的地方,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笑笑画的示意图是按一定的比例画出来的,所以合理。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板书课题:比例尺)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比例尺

1、刚才大家都觉得笑笑画得示意图比较合理,原因是笑笑是按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米来画的。其实这种表示方法就叫做比例尺。

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作这幅图的比例尺。引导学生齐读比例尺的定义。

2、比例尺表示的是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谁能说说笑笑所画的示意图的比例尺是多少?是1 : 100吗?

学生思考后,引导学生发现:比例尺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单位一定要统一,所以笑笑是按1 : 10000画的示意图。

3、谁能说一说比例尺有什么特点呢?

师小结:掌握了比例尺的特征,我们就能更进一步认识比例尺,以后在用比例尺解决问题时,也就不容易出错。

(二)比例尺的应用

1、出示笑笑画的示意图

(1)在学校的东北方向400米处,有一个社区活动中心,你们能根据笑笑采用的比例尺,算出在图上应该画多少厘米吗?

学生思考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请同学们算一算,然后在笑笑画的图中标出来。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图中标出社区活动中心的位置。全班展示,画错的学生订正。

师生小结:求图上距离,先把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的单位换算统一后,再用实际距离除以比例尺。

2、出示台湾省地图

(1)同学们请看这幅地图的比例尺,说说他有什么特点?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地图,思考后汇报。

引导学生发现: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90厘米。

师解释:笑笑画示意图采用的比例尺是1 : 10000,这种比例尺叫作数值比例尺,而这幅图中所用的比例尺叫作线段比例尺,它们都是常用的比例尺。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第22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自学第23页“你知道吗?”认识比例尺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板书设计:

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意义,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画出放大或缩小的图形。

2、通过观察、理解、动手操作体验图形扩大或缩小的过程,感受图形的相似。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学习重点:

能在方格纸上按一定的比将简单图形放大或缩小。学习难点:

使学生知道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缩小后,只是大小发生了变化,形状没变,从而体会图形相似变化的特点。学习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视频播放:孙悟空把身体变大变小的情境。画中的人物是谁?它最大的本领是什么?

孙悟空会七十二般变化,可以把自己变大或变小,那同学们想不想拥有这样的本领?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不能随便就把自己变大或变小。但我们可以把看到的一些景物、图片等放大或缩小。那么如何放大或缩小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和缩小)

二、探索新知

(一)感受图形的放大

1、出示教材第24页情境图

图上都有谁?看了以后你有没有发现什么特别的地方? 引导学生回答:图上有“巨人国”六年级的一个学生,还有淘气。通过观察,我们感觉到巨人比淘气大多了。

2、“巨人”的身高和普通人的身高比是4 : 1,所以他们读书的教室要比我们上课的教室大得多。六年级兴趣小组准备为“巨人”设计一间教室,按相同的比例放大,该如何设计?请大家一起帮六年级兴趣小组的同学们想一想。

学生思考,在小组内设计并计算“巨人”教室的大小。

(二)学画放大后的图形

1、同学们通过动脑筋,为“巨人”教室的设计出了很多主意。下面请看图(教材第24页中间的方格图),如果图中的长方形表示我们教室的大小,你能按的4 : 1比将图形放大,画出“巨人”教室的大小吗?

(1)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2)按照自己的想法,在方格纸中画出“巨人”的教室。

学生自主画图,教室巡视,全班展示交流。

2、请大家总结一下,如何画放大后的图形?

小结:图形按比例放大时,要使放大前后图形对应线段长度的比相等。

(三)学画缩小后的图形 同学们已经学会了如何画放大后的图形,那么,你们会不会画缩小后的图形。

出示第24页画有三角形的方格图

1、图中是“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将这个三角尺按1 : 4缩小,画出我们用的三角尺吗?想一想,应该如何画出。

引导学生根据画放大后图形的方法,思考画缩小后图形的方法。

2、学生独自画出缩小后的三角尺图形

3、引导学生归纳:图形按比例缩小时,只要使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就可以了。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数清每个图形的长和宽所占的格数,分析比较找出需要的图形。

2、完成第25页“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画一画并同桌交流每小题后面的问题。

小结:无论是按比例放大图形还是缩小图形,方法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图形的面积比都不等于边长比。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图形的方法和缩小,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图形放大与缩小的方法;明白了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时,要使放大(或缩小)前后的图形对应线段长的比相等。板书设计:

练习二

学习目标:

1、在练习中,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巩固比例、比例尺以及图形放大或缩小的知识。

2、通过用比例、比例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习重点:

巩固比例的知识,运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熟练掌握按一定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的方法。学习难点:

解决稍复杂的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这一单元中,我们认识了比例、比例尺,学会画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图形,并且能用比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条理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板书:练习二)

二、巩固练习

(一)想一想,写一写。

1、什么是比例?如何写比例?

2、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第1、2题。

全班汇报交流,讨论交流:如何判断两个比能不能组成比例。师小结: 如果两个比的比值相同,这两个比就可以组成比例;两个比组成比例后,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二)解比例

1、如何解比例?

2、出示练习二第3题

学生独立解比例,教室巡视,然后汇报计算结果。

(三)图形缩放

1、按一定的比例缩小或放大图形应该注意些什么?

2、出示练习二第5题

引导学生按要求画出缩小或放大后的图形。

(四)解决问题

1、完成练习二第4题

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根据信息如何写出含有未知数的比例?

学生自主解题,教室巡视。全班汇报,纠正错误。

2、完成练习二第6题

先读题,弄清题意。提出要求:先量一量这个仓库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然后独立算出比例尺。

求比例尺时应注意哪些事项?

三、拓展提高

学生自主完成完成练习二第7、8题。学生汇报交流解题思路。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二

1、比例的意义

2、解比例的方法

3、图形放大和缩小的方法

4、运用比例、比例尺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四篇: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1、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三个孩子及其父母所具有的相似点;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型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解释;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2、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头发、双眼皮、肤色等;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遗传现象

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作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准备

1、老师准备:多位学生的全家福照片作成多媒体课件,动植物图片,查找有关遗传的谚语

2、学生准备:带只有父母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以前我们已经学过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动物和本身是一模一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生物的遗传现象。(板书课题)

2、我们先来看看书上P14,大家帮这三位同学找找他们的父母是谁?

3、学生讨论后回答

4、为什么他们是他的父母呢?你从哪知道的?(让学生找找这几位父母与孩子的相似特征)

二、学习新课

1、人类的遗传现象

(1)刚才我们已经发现孩子和父母之间多少都有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科学上称为“遗传”。

(2)你有没有被妈妈或者爸爸的同事说过很像你妈妈或者爸爸?(3)我这里在课前请几位同学带来了他们的全家福,我们就来找找他们的父母。

(4)不少同学也带来了父母的照片,那小组间混合一下,看能不能为同学找到他的家人

2、动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15图片,说说这些动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3、植物间的遗传现象

(1)观察P16图片,说说这些植物家庭的成员间有哪些相似的特征?(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不仅人类每代间有遗传现象,动植物也存在同样的遗传现象。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遗传现象的谚语吗?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三、遗传现象的推测

1、观察图片中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2、小组讨论后汇报

三、拓展作业

(1)今天我们观察到的遗传现象主要是外形特征,除了外形特征可以被遗传外,还有哪些可以被遗传?回家问问父母,了解一下性格、脾气、习惯等方面也会遗传吗?

2、生物的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动植物的特征,如颜色、形状等;能对动植物的身体特征的差异性进行分析,并做出解释;会查阅和收集有关生物的变异资料。

2、知道变异也是生物的特征之一,在生物界普遍存在;了解变异有两种: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的变异。

3、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感受生物变异的神奇和美妙。教学重难点

重点:什么是变异现象

难点:了解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张有关玉米、康乃馨和金鱼的图片作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查找有关变异的谚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如果说克隆技术体现了生物的遗传现象,那是不是子代和父母都一模一样呢?

2、你跟父母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再说说差别。

3、相同的地方是生物的遗传现象,那这些不同呢?我们一起来研究生物的变异现象。

二、学习新课

1、了解同学间的差异

(1)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2)比较P17页一张全家福的子代与父代之间的不同。

2、班级差异大调查

(1)选定几个特征作为调查项目,例如“有无耳垂”、“单双眼皮”、“舌头能否卷曲”、“大拇指能否后翘”等。

(2)由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参与,解释清楚每个标准的定义。

(3)我们调查出来的这些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如果有些差异是因为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那这种差异就会遗传下去。

3、动植物间的变异现象

(1)观察P18图片,说说你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2)小组讨论回答

4、、总结

你还知道哪些描述变异现象的谚语吗?例如:“一猪生九仔,连母是个样”等

三、变异现象的拓展

1、出示三叶草的图片,说一说“幸运的四叶草”传说

有条件可以到校园中找找“幸运的四叶草”

2、了解变异的两种形式

我调查一下,有没有同学的父母都是带近视眼镜的?

近视这个现象是变异吗?

3、你来设计一种有关四叶草的纪念品

3、寻找遗传和变异的秘密

教学目标

1、会查阅和收集有关遗传和变异的图片和资料,并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能引用资料编制科学小报。

2、知道人类利用遗传学知识,改善了人类生活并促进了生产;知道生活中很多的农作物也是变异的结果。

3、提供自己获得的资料,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的快乐;感受科技的神奇和美妙;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不懈的探索。教学重难点

重点: 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探索过程 难点: 采用人工进行变异的好与坏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材料,孟德尔的故事,袁隆平的故事,学生准备小报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导入新课

1.我们已经学习了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后代长的既像父母,又稍有不同呢?我们一起来探索遗传和变异的秘密吧!(板书课题)

二、了解孟德尔的故事

1.你知道现在遗传学之父是谁吗? 2.学生讲故事。

3.你听了孟德尔的故事有什么想法呢?试着对实验结果作出你的解释

4.学生小组交流后再全班讨论。

5.但是后来的研究者又发现,用孟德尔的研究理论不能解释另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现象呢?请一个同学继续讲故事。6.你对这个现象有什么解释?

7.教师小结:孟德尔的研究理论只解释了生物间的遗传现象,并没有提到生物自己也可能会产生变异的现象。

三、了解袁隆平的故事

1.我们国家有一位水稻专家,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难题,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水稻专家袁隆平。2.谁知道袁隆平的故事?请同学给大家说说。

3.袁隆平在他的实验中求的是遗传还是变异?为什么说他解决了世界农业科研的难题?

4.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或者阅读教材21页的资料——这些食物跟我们平时吃的有什么不同? 5.学生回答

6.这些都是经过改良的品种,你还了解哪些农作物的新品种?

四、小课堂大辩论

1.讲解要求:本次的辩论会辩题是食用人工变异的食物是否合理,正方观点是合理,反方观点是不合理。辩论双方各3人,准备时间是5分钟,观点陈述为1分钟,自由辩论时间是10分钟,最后陈述时间为1分钟。下面所有的学生都是评委,要投票选出获胜方。有理不在声高,要以理服人。2.分组辩论赛

3.总结:这次的小课堂大辩论的获胜方是*方。在现实生活中,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五、编辑有关遗传与变异的小报

1、要求:小组为单位,分工合理,时间为一星期,在全班评出最优秀奖给予表扬。并且利用墙报进行展示。

第五篇: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英语下册

《Unit2

What’s the Matter, Mike?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读、写本课主要单词或短语:have a cold, have a toothache, have a fever, hurt, have a headache.2.能够听、说、认读单词have a sore throat.3.能够听、说、认读句型:“What’s the matter, Mike? I feel sick

4.能够完成Let's find out的任务.本课时重点是掌握Let's learn部分的六个四会单词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时需要重点掌握有关形容词比较级的单词(V-er):, 1)

将词尾以y结尾的将y改成i加上er;eg:happier 2)

将词尾以e结尾的直接加上r;eg: nicer 3)

有辅音+元音+辅音的要双写末尾辅音字母再加er.eg: bigger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Let's start部分和主情景图的挂图.2.教师准备实物投影录音机及录音带,●○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1)教师放五年级歌曲的录音,学生跟唱

(2)日常口语练习,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 It is ……

2.预习(Preview)(1)have a …

(2)Dictation 轻松活泼的英语歌曲使学生放松心情,并进入英语学习状态。

↘呈现/操练(Presentation/Practice)

Let's learn(1)教师出示Let’s start的教学挂图,说:Look!We have some new friends here.Who are they? What’s the matter with them?„帮助学生回答,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或教师的肢体动作来帮助学生熟悉答句中的新单词和短语。

(2)播放Let’s chant的录音,重点领读句子:I have a headache.I have the flu.(3)教师出示一支体温表,说:This is a thermometer.If I have a fever, it will tell me.Let’s see Mike.Mike doesn’t feel well.He has a fever.指着Let’s learn的图片的Mike,教学“have a fever”。让学生看图片,教授单词和短语:hurt, have a cold, have a toothache, have a headache, have a sore throat.注意headache和 toothache的共同之处,帮助学生简单了解构词法。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单词。

(4)教师让学生读单词,叫到的同学,给他图片(have a fever),问他:“What’s the matter, xxx?”引导学生说:I feel sick.I have a fever.解释sick单词。用同样的方法教授句型:What’s the matter, xxx? I __________.要求学生回答并做出相应的表情。可以让学生两个进行操练。纠正发音一一操练。开两组火车。操练: 活动1.超级对对碰

活动目的:通过图和词组对对碰的游戏,学生巩固所学词组的词义并使他们能够掌握这些词组的书写。

sore throat fever cold headache

单词词组

相对应的词组卡片图 Have a _____

A Have a _____

B Have a _____

C Have a _____

D Have a _____

E 活动过程:将方框里sore throat/fever/cold/headache这些词,它们的旁边为少了一个词的词组结构:have a „, 右边为每个词组所对应的图片。左边的词把它们配对到对应的词组中。右边的图可以给所填的词以提示。连对了,则给学生以鼓励。活动2.哑剧表演

活动目的:巩固新词组,并导入句型“What’s the matter„? / Do you have a „.”

活动准备:准备一些写有词组的小纸片。

活动过程: 把词组写入小纸片,抽到纸片的同学表演动作,其他同学运用“What’s the matter„? Do you have a „.”

提问,要求表演的同学运用“I feel sick./ I have a„”来回答。

通过生活中的常识来激发学生的表演和模仿天份,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运用新短语。

通过玩游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新的短语乃至组建新的句子。↘拓展/巩固(Extension/Consolidation)“看病”游戏。

将学生分成六大组,每组选一张短语卡片。教师戴上医生的帽子提问:Cold, cold, who has a cold? 如第一组选中的是have a cold,这组学生就边做动作或表情边吟唱:Cold, cold, I have a cold.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操练,各组调换卡片继续该活动。

通过游戏加深对本课时的理解。课后反思:从词汇教学中,我发现课堂教学必须保证单词的滚动复习提高本单元的新词的高复现率,让学生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接触新单词,正好比如果我们经常看到一张脸,时间长了,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在学生扩大词汇量的过程中,我们教师不仅仅只能在词汇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更想要真正地扩大词汇量,还需要师生之间的共同努力(学生的作业和课余的阅读量),如果能引导得当的话,将会使学生收益无穷,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还需注意在词汇教学中中操练的方法和技巧,便于更好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掌握好今天的新单词并能巩固所学的单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并通过情境教学,初步掌握重点句型“What’s the matter?/How do you feel?”,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中运用自如。2.能够完成Task time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本课时需要重点掌握的句型是:“What’s the matter?/How do you feel?”,要求学生能替换关键词造新句并能的整个过程中对答自如.2.本课时的难点是“Let’s try部分,听力难度较大”多给点学生提示.三、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部分挂图,单词卡片。●○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建议与说明

↘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播放上次的歌曲

2)学生复习上次可的相关单词与句子练习后,教师展示Let's try部分的挂图问:What’s the matter?/How do you feel? 引导学生回答:I feel sick,I have a... 教师示范完整的答句:

3)Dictation 轻松活泼的英语歌曲使学生放松心情,并进入英语学习状态。↘呈现/操练(Presentation/Practice)

Let's try listen and number(可以看图理解内容进行选择)Let's talk(1)教师说利用上述的句型问学生: 教师先拿出词卡展示给学生,领读单词,学生跟读。(2)教师指导学生做替换练习。Pairs works(3)教师放Let's talk部分的录音,学生听录音阅读。再放一遍录音,学生跟读。教师问: How does Amy feel? 引导学生回笞She feels sick.教师继续问:What’s the matter? 让学生回答Her throat is sore, her nose hurts。

(4)Her throat is sore= She has a sore throat(进行语言渗透)Pronunciation(1)教师出示本部分的挂图,带领学生读字母组合“oa”下面的一组单词。读的时候,有意强调“or”的发音。教师引导学生找出“ou”的发音规则。同法教学字母组合o和oa/ow/ou的发音规则。引导学生看图片理解句意。教师放该部分的录音,学生认真听。再放一遍录音,学生试着跟读。

(2)教师提供一些包含字母组合ar,or,o的单词,让学生试着读一读,检查学生字母组合发音规则的掌握情况。

↘拓展/巩固(Extension/Consolidation)活动-请病假

活动目的:巩固有关生病的词组,以及询问别人身体状况的句子。学会在生活中使用。(3)做本单元A Let's talk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采取对话教学,对作教师我就有更进一步的要求即对教学内容要有一定的背景知识,认真考虑向学生提出哪些问题最好是将前面的内容能有效的融入为今天的课打基础做铺垫,并要积极设想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可能会碰到哪些问题等,需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由于对话教学在我国目前的中小学课堂中应用不充分,我还有待要改进对话教学的策略。对话的成功取决于多方面的能力:从情境要求出发,提出双方感兴趣的话题,保持话题的连续性,适时完成话题的转换;有效倾听,结合“语境化线索”,结合情景更好的对今天所学内容的巩固和提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简单叙述小水滴的旅行过程,并通过阅读进一步熟悉水循环的过程.2.能够理解Story time的故事内容。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再问: Where does the „„ come from? It comes from the „„句型,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对话的能力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注意设计一些真实的情景让学生练习主句型。

二、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一幅本课时的教学挂图。

2、教师准备本课时所需的图片。

3、教师准备单词卡。

4、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建议与说明

↘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日常用语会话。如:Where does the „„ come from? How does the cloud come from?

2.预习(Preview)(1)做“拼单词”游戏:教师提供一些打乱字母顺序的单词,让学生调整字母顺序拼读单词。(2)请几组学生表演B Let's talk的会话。

轻松活泼的英语歌曲使学生放松心情,并进入英语学习状态。↘呈现/操练(Presentation/Practice)

三、篇章教学: Let’s read

1.用简单明了的图片理出文章的线索,分化篇章难点,引导学生边思考边阅读文章。

Before----------have the flu------------after

Task 1.医生建议:

A.Sarah is sick.What things should Sarah not do?

1)Have some rest.2)Take some medicine.3)See a doct or.4)Do sports.5)Drink some hot water.6)Read many books.7)Stay in bed.8)Do some housework.B.Your mother is sick.What should you do? 1)Take her to

.2)Help mom

.3)Tell her to

.4)Make mom

.Task 2.医生开处方:

目的:将口头表达落实到书写上。也可起到小作文的提纲作用。

准备:人手一份图(1)的表格。过程:根据表图上的信息同桌扮演医生、病人,进行提问,然后记录。可以进行全班展示,评选“最专业的诊断证明”。最后以“诊断证明”为提纲,写一篇小短文“诊断书”。象下列表格:

Name: Maggie

Age: 12

Sex: F

Symptom(症状): have a headache,sore throat Reason(原因):played football in the rain yesterday Diagnosis(诊断):have a bad cold

Advice(建议):take some medicine and drink hot water,stay in bed

2.阅读理解

(1)教师再放一遍录音,然后指导学生完成“Finish the sentences”的练习。(2)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四会句子。

用学生熟悉的卡通形象呈现新句子,便于学生理解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的卡通形象激发学生的表演和模仿天份,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运用新句子。

用名片巧妙地过渡到学生介绍自己的真实身份,出其不意。通过玩游戏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掌握新句子。↘拓展/巩固(Extension/Consolidation)(1)看谁说得多

出示这部分的挂图,指定一副进行描述,要求重复前面学生说过的句子。(2)故事大王

可以针对听过的故事进行改编,增加角色。(3)做本单元A Read 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这是六年级新增的一个教学板块,是以阅读理解为主,实际也是测试学生对前两部分词汇量的巩固情况的一个反映,是检测上面两课时掌握情况的的一种小测试。1998年国际教育交流委员会主任库拉基访问中国时曾说:“中国仍然采用以讲课为主的教学方法,学术环境以授课和背书为主,没有多少讨论。”

三、四年过去了,外语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活动形式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学生大面积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局面基本形成。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为了参与而参与。我最初的想法:认为只要课上让学生开口说了,背了,表演了就是一节好课,可是课后抽查的情况反映这实际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我认为,学生有效参与的多少才是上好阅读课的有效前提,才能真正让学生上好阅读课在阅读中获得真知。

第四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说、读、写单词:tired/angry/excited /happy /sad /bored 2.能够运用句型:/ Are you happy„.? How does she/he feel?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

本课时需要重点掌握六个有关心情的单词:tired/angry/excited /happy /sad /bored 2.

本部分着重于由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时动词的变化 3.

难点ed结尾的发音变化 三。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本课时的词卡和图片。2.

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建议与说明

↘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一、引子:以歌曲“If you are happy ” 热身。用各种表情图片改编歌词,在歌声中让学生熟悉本部分即将出现的表情生词happy,angry,sad等(放歌曲时画简笔画)轻松活泼的英语歌曲使学生放松心情,并进入英语学习状态。↘呈现/操练(Presentation/Practice)导入:利用现场简笔画(略)

引出单词:happy/ angry /bored / excited/ sad 操练:

活动1.抢分拼词

活动目的:巩固四会单词

活动准备:图片

活动过程:教师把四会单词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并在图片背面按该单词难易度赋上分值,让各组参加的学生上来选图拼单词抢分。在小组趣味竞赛中复习四会单词。

活动2.Look and tick

活动目的: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活动准备:表格

活动过程:教师把表格分给学生,让学生完成表格。利用QQ表情图来让学生填写 并说明理由

活动3.画脸谱竞赛

活动目的:操练几

个表示情绪表情的单词

活动准备:制作写有happy, sad, tired, bored, angry的卡片,每词一张。

活动过程:请两名学生到黑板前做好画画的准备。另一个学生从单词卡片中随意抽取一张,领全班同学齐读,大家要边说边做动作。黑板前的两人要迅速画出听到的表情。画的正确,无误、优美的人获胜。利用网络上QQ的表情符号来表示,来激发学生的表演情趣,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运用新单词。↘拓展/巩固(Extension/Consolidation)

(1)做本单元 B Let's learn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如果学生有兴趣,可以让他们说出种花的过程.(2)Story time 播放相关录音,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引导学生发音.、教后反思:现在学生中出现学英语的两个倾向: 一是“盲”,只会说, 不会写;二是“哑”, 只会写不能说。因此我们从入学前班那天开始, 即进行听说读写同步的高起点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不仅能听会说, 而且能读会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的开始,学生的兴奋点有时还停留在上节课的内容或课间所从事的活动中。能否把学生由“课下”导入“课上”,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一堂课的成败。因此,为了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和活动之中,使学生的思维尽快达到最佳水平,我们结合小学生爱说、爱唱、爱表演的特点,在课前三分钟开展每课一歌、有谜同猜、绕口令等活动,开发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将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第五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听懂、会说/ Are you happy„.? How does she/he feel?并能在情景中运用。2.做好Let’s try 的听力转换题

3.能独立完成Let's check部分的听力测试。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能在掌握的句型中说明理由运用句型 I’m going to。。

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相应的挂图。2.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建议与说明 ↘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

(1)教师放学生用书第14页上Let's chant的录音,让学生跟录音说唱。(2)日常会话

(3)Dictation(上一课时的短语和句子)2.预习(Preview)(1)完成Let's try部分的Listen and mumber活动。(Check the answers)T-S:learn Let’s talk.轻松活泼的英语歌曲使学生放松心情,并进入英语学习状态。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实际掌握词汇量 ↘呈现/操练(Presentation/Practice)Let's talk(1)

T:How are you ? You look so happy?

S: I’m fine.T-S: Yes ,I’m excited.I’m going to …

(2)板书句型: How are you ? You look so happy?(3)Pairs work

(4)渗透一个句型 failed the test。(5)听Let's talk录音跟读。

(6)同桌之间,进行对话替换操练,然后选几组在班上说一说。活动1.小小情报员

活动目的:全员操练几个表示情绪的词语

活动过程:将全班分成三个或四个组。教师分别对各组第一桌的同学小声说一个句子,如:I am bored.然后第一桌的同学小声告诉后一位同学,依次传递,到达最后座位时,这个同学要边说边用动作表演出来。最先完成且无误的组获胜。

活动2.见物生情

活动目的: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学会用篇章表述自己的情感。

活动准备:身边的小实物。

活动过程:出示一些物品,如:football, toy animal, ice-cream, gifts, examination paper,不同的物体,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畅所欲言。

活动3.感知音乐 活动目的:通过音乐体验,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的情感。

活动准备:录音。

活动过程:播放能表达不同情感的音乐片段,如《二泉映月》《金蛇狂舞》《梁祝》等等,与学生展开对话,让学生充分谈谈自己的感受:How do you feel? I feel sad/ happy/ excited---.用学生熟悉的卡通形象呈现新句子,便于学生理解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的卡通形象激发学生的表演和模仿天份,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运用新句子。

↘拓展/巩固(Extension/Consolidation)

(1)做本单元B Let's talk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2)抄写四会句子

(3)用英语讲述自己心情的故事。

(4)学生搜集自己感兴趣的情感丰富的新闻,到课堂上描述,评选出本最开心、最可怕、最激动、最无聊、最伤心的新闻。

课后反思:直观教具是创设情境最直接、最经济和最有效的手段,它能使英语课堂教学形象化、趣味化、交际化。以汉语为母语的学生最初接触英语时,都免不了用汉语为中介把英语和所表达的事物联系起来,这实际上还是用汉语进行思维;充分利用各种教具直接比照英语的词和句,则可以避免这种心译过程。直观教学缩短了英语与所表达事物的距离,加快了教学的节奏。

第六课时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1.能够阅读植物日记进一步熟悉植物生长过程的讲述。

2.能独立完成Let’s check部分的听力练习。3.

能够理解、认读B Let’s read部分的句子。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本课时需要重点掌握植物日记进一步熟悉植物生长过程的讲述。要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操练逐步自如。三,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景物词卡和B Let’s Read部分的挂图。2.

教师准备录音机和录音带。

4、●○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建议与说明

↘ 热身/复习(Warm-up/Revision)1.

热身(Warm-up)(1)引子:以歌曲“If you are happy ” 热身。教师播放第68页上Let's chant的录音,让学生跟着录

2.预习(Preview)

(1)做“拼单词”游戏:教师出示一张单词图片 轻松活泼的英语故事表演使学生放松心情,并进入英语学习状态。

↘呈现/操练(Presentation/Practice)

用画引出词汇:passes, flies, bounces , kicks和新词汇 goal, another goal.请看图片画

Task time Task 1.明察秋毫

目的:训练学生的听、说、写的能力和记忆力。

准备:多媒体课件

过程:1准备一幅与 “let’s read”相似但不完全一致的图画,先让学 生观察图画,再听,看谁最先找出图片中与听力材料不符合的地方。

2出示活动一中记录员记录出的本课中有关的情感单词或踢足球的动词,要求学生按次序,每人说一句话,最后组成一篇描述观看足球赛的短文。

Task 2.前言后语

目的: 训练学生用英语说句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准备:一张情景图

过程:参考有关的情感单词或踢足球的动词,要求学生按次序,每人说一句话,最后组成一篇描述观看足球赛的短文。请看课堂实 Task 3.招聘“足球比赛解说员”。

目的: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语音语调。

准备:气球,情境图。

过程:(1)全班同学跟读录音,模仿语音语调。

(2)先分小组,组员轮流读课文,组内先选出代表,后班级评出数名高级解说员。

(3)部分同学扮演角色,表演课文内容(气球代替足球),高级解说员进行现场解说,最终评出“超级解说员”和“最佳球员”。

Task 4.Story Relay

目的: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准备:粉笔或纸、笔。

过程:将学生分成三至四个组,并将黑板分成三至四块。教师在每块黑板上写出一个句子,然后宣布每组在自己组那一块编故事比赛。备用资料:It’s sunny today.Let’s play football.(2)教师向学生展示Read and write部分的挂图教师放录音,学生边听边阅读。(2)学生就不懂的地方提问,教师解答。

(5)教师指导学生书写四会句子。

用学生熟悉的卡通形象呈现新句子,便于学生理解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不同的卡通形象激发学生的表演和模仿天份,化枯燥为有趣,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运用新句子。

↘拓展/巩固(Extension/Consolidation)

(1)做本单元B Read and write部分的活动手册配套练习。剧本表演:

目的:在情境、篇章中使用表示情感的单词,训练学生的表述能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提供课本中的关键词,来连成一段文章,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2)做“真真假假”游戏:教师提供几幅内容相近的图片(可以是Let's tall的四幅插图),学生四人一组,——起选择一幅图片。然后,每人用一句话硼图片,其中三人说的是真话,一人说的是假话,请其他学生判断他们找的是哪一幅图片。教学反思: “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只有学生掌握了独立学习的方法,才能达到教师“不教”的目的,如学生的泛读应运用默读的方法,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学生在泛读时要兼顾速度和理解的准确度。精读可采用先默读,学了之后要朗读和背诵的方法。朗读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很有作用,朱熹曾说过:“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

下载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活中的比》教学设计[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的浓厚兴趣。2、消除学生对科学的神秘感,知道“需求”是科学探究的动力和起点。3、能运用多种方法观察身边事物存在的缺点与不足。4、能对......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比例的认识、比例的应用、比例尺以及图形的放大和缩小四部分内容。教材充分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学生......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注重语言积累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自主、......

    六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回顾.拓展二》教学设计 回顾.拓展二(6—7课时) 教学目标: 一、日积月累 (一)重点字词: 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鞭麦寺逛爆瞳 1.应会读字:旬熬蒜醋饺翡拌榛栗筝......

    新课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新课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题 一.填空题 1、 105平方分米=( )平方米 0.06立方分米=( )毫升 3立方分米40立方厘米=( )立方厘米 325 立方米=( )立方分米 2、圆柱的侧面展......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东南西北》教学设计[大全]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 《东南西北》公开课教学设计 执教者:常远海 寿县陶圩小学 2014年3月18日 《东南西北》公开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本册教科书第15-16页“东南西......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特点的过程,能够准确的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特点。 能力目标:能够认识长方......

    北师大版四年级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能够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通过多种形式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月亮,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