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作者:与水有约 来源:XSK 点击:20846次 评论:0条
-《养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体会到乐趣所在,有所感悟。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作者心情,能将作者高兴处读出。
3、找到你最能体会作者心境的句子,说说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4、在阅读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是什么及养花带来的乐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要用细心的人能够将他们记录。有的时候自己高兴的事儿,越回味越觉得心情愉快,非常想告诉他人,今天这么高兴的人就是老舍。现在让我们一起去分享他的快乐吧!
板书:养花。
二、介绍老舍、老舍养花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 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三、学生自学生字、词和课文
1、按生字表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通读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3、朗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检查自学情况
1、读准字音:拼读,读生字,注意纠正错误。
记清字形,理解词义:有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讨论时查字典并结合课文理解。
秉烛夜游:部首:禾或丿。笔顺:秉,与“乘”区别。词义:秉,拿。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
纠正字音:乐趣、计较、虽然、适当、尽管、倾盆
2、多音字:
3、读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如有不理解的提出来大家讨论。
如:置之不理,置,放。把它放在一边不去理睬。
4、指名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是从哪几方面来讲的?(整体感知)
(养花给“我”带来乐趣。)
5、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质疑。(写养花的乐趣为什么还写忧?)
五、练习朗读课文,读熟课文
六、指名分段读课文,读后说出段意,理清线索。老师板书
1、为什么养花;
2、养什么花;
3、养花要摸门道;
4、养花有益身心;
5、养花使人喜悦;
6、养花使人伤心;
7、养花的乐趣。
七、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读熟课文。
3、想想自己喜什么花草,它有什么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养花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能给人们带来乐趣。
2、给课文编写提纲。
3、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4、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教学难点:
1、了解作者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
2、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教学过程:
一、复习、谈话,引入本课
谁养过花?请举手,说说你的感受。
老舍先生养花有什么感受呢?(乐趣)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读讲课文
1、请你默读课文,看看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写养花的乐趣的?(学生列提纲,教师巡视,发现问题随机解决。)请同学按提纲上的内容读一读相关的段落。
2、请你再默读课文,举例说一说,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自读——批注——讨论——交流)点拨:
(1)为什么只养好种易活,自己能奋斗的花?什么叫“奇花异草”?
教师:这与老舍的性格有关,对花草提出了一个内在的标准,不追求外形大小,色香,要自己奋斗。老舍的一生就是勤勉奋斗的一生。
有感情地朗读。养花的乐趣是什么?(人生启迪:勤勉奋斗。)
(2)“多么有意思”指什么?(在养花实践中摸到门道,花养得很好。)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用一句话归纳作者在养花中得到了什么?为什么养花能得到知识?
(花种类不同,习性不同,对自然环境与管理要求不同)养花的乐趣在哪里?(增长知识)
(3)作者的收获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只有按规律办事,花才能养活,只有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才能摸到门道,增长知识。)
(4)“这多么有意思呀!”指什么?养花的乐趣在哪里?
(养花须付出劳动,但有益身心,有所收获。)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板书: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5)那么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板书:有喜有忧)
“喜悦”是乐趣,那么“忧”也算乐趣吗?
(养花有喜有忧,生活中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样才是有趣的人生,无忧只有喜,生活平淡无味。而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奋斗。)
(6)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的作用,与前面几段有什么关系?(分、总),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照应)养花的乐趣是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3、自己背诵喜欢的段落。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总结养花的乐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找出中心句。(第7自然段)
2、从《养花》中,你对老舍有什么了解?(热爱生活,热爱劳动,探求知识,积极奋斗。)
3、投影出示本课的提纲:
文章中心: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
材料安排:
1、把养花当作乐趣。
2、分述养花的乐趣:
①养自己能奋斗的花——人生启迪 ②养花要摸门道——增长知识
③养花要付出劳动——有益身心 ④养花使人喜悦——有喜
⑤养花使人忧伤——有忧
3、总结养花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写法,选择一种你喜欢的花草写一个片段。要写出它的特点和你为什么喜爱它
1、说说你喜欢的花草有哪些。
2、说说这些花草的特点。
3、比较一下哪种花草最有特点,然后说说你为什么喜爱它。
4、构思。
5、写出来。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两首古诗,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一)(二);
2.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3. 感受乡村生活,陶冶爱美的情趣,养成积累的习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古诗呢?谁愿意背给大家听?今天,咱们再来共同学习一首,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介绍作者。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释题并初步感知课文
1.释题:“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2.教师范读全诗,学生小声自读并思考: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3.指名试读全诗,引导回答上面问题。
三、学习诗文内容:第一首
1.自由读文,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并记录自己的疑难问题。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①昼:白天。②耘:除草。③耘田:在田里除草。④绩麻:把麻搓成线。⑤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⑤未解:不懂。⑦供:参加。⑧耕织:耕田织布。⑨傍:靠近。⑩桑阴:桑树下。
4.引导学生试着解释全诗: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请同学们认真想一想:后两句表现孩童天真可爱的行为,目的是什么?(有力地衬托出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
6.放声自由读诗,想像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五、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诗,预习下一首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范成大极其“田园诗”与前朝的田园诗的异同。
2、进一步了解朗读诗歌的技巧,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位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的古代诗歌的阅读鉴赏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
1、背诵诗歌
2、默写诗歌
二、教授新课
(一)交流材料
互相交流查阅的有关唐代田园诗歌并与范成大的田园诗歌比较
(二)朗诵诗歌体会诗歌意境
指名朗读、分组朗读并进行指导。
(三)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写晚春农村的自然景色。表现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热爱。这首诗歌表现的乐趣在于自然景物。
(四)交流探究
1、诗歌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前两句写了晚春江南农村的景象。
2、怎知道晚春呢?
明确:典型的事物描绘。(金黄的梅子、杏子肥、菜花稀落、雪白的麦花处处)
3、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
4、四句中写“蜻蜓虫夹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如何理解? 明确;以动写静。
5、诗歌的写法
明确:
1、点面结合
2、动静结合
三、练习:1朗读诗歌 2背诵并默写诗歌
四、小结 : 1诗歌的朗读
2、诗歌内容的理解
3、诗歌的写法
五作业:
1、理解背诵默写两首诗歌
2、预习《山中杂记》
教学反思:
《山中杂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基础知识目标:掌握本科生词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力目标: 学习用详略结合的手法叙事。继续学习用平淡、自然、流畅、亲切的语言叙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平和心态以及从大自然得到的乐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小组交流生字词语
驯xùn(驯服、顺从)瞥piē(很快地看一下,大略地看)蹒跚pán shān 槭qì(落叶小乔木)
触chù,不读chǔ 瑰guī,不读guì
词语: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本文是形容小鸟。
庞然大物:形容外表上庞大的东西。玲珑娇小:细致,娇嫩小巧。
弱不禁风:形容身体虚弱,连风吹都禁不住。
热身赛:正式比赛前进行的训练、比赛。
二、交流作家:
冰心:除了《小资料》介绍的外,需要补充的是:冰心女士早年的小说多揭示社会、家庭、妇女等人生问题。代表作有《斯人独憔悴》等。《寄小读者》是她散文最高水平的体现。诗集有《春水》和《繁星》。
班马:当代儿童文学作家。
三、阅读理解
1、《山中杂记》 这篇文章是冰心女士留美期间在山中养病时写的。原来是一组,共十篇,我们学习的这篇是第十篇。
2、略读课文,写了什么?
这篇小文写了作者在山中所见的许多可爱的动物和昆虫的生活情景,写出了它们给作者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也抒发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3、学习重点段:
在具体的描写过程中,作者怎样表现了对动物的关爱、尊重、平等、欣赏的情感态度。边读边画。
小组交流:
写马:温驯地磨动它的松软的大口和齐整的大牙。侧转那狭长而又善良的脸来看我,表示它的欢迎与等待。
它虽然不说话,它必每日地怀念我。
写狗:它看我吓怔了,才住了吠,得了胜利似的,垂尾下山而去。
它竟摇尾走了过来。
它总算助了我不少的胆子。
写猫:它并不抓人,仰卧在草地上,用前面两只小爪,拨弄着玫瑰花叶,自惊自跳,充满了活泼的欢悦。
从上述所举的例子中能看出,冰心笔下的各种动物有情有意,充满人性和灵性,个个都可爱极了。
这些动物为什么这么可爱,作者为什么能从它们身上获得无限的乐趣?是因为冰心始终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对待它们,与它们深交,而不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让动物给自己服务,逗自己开心。这样平等、关爱、尊重、欣赏的情感就是一种博爱思想。
第二课时
一、美文品读
冰心这种博爱思想是因为接受基督教博爱思想的影响和印度的泰戈尔哲学思想的影响,以及所受的家庭教育、个人教养的必然结果,也是她早期作品中所表现的最高理想和一贯的主题。
你认为怎样才能读出作者的所见所思呢?同位练读。
二、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重点写的是小鸟,共用五段文字。作者先写各种鸟,如青鸟、知更雀,说它们是快乐的象征,然后写鸟的形态,鸟鸣,最后进一步详写了鸟的家庭,小鸟破壳,大鸟哺育它们的情景。这部分文字写得亲切、生动、感人,是文字的精华,同学们应该反复品味,从中获取养料。
仔细阅读些小鸟的部分,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1、学生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教师总结。
本文详写了小鸟,略写了小虫,二者结合得恰到好处。文章开头选写了大马、小狗、小猫三种动物,从描写对象的数量看,已经从面上铺开了,然后收笔,集中一点,详写小鸟的各个方面,把文章内容、抒发的情感推向高潮,推向顶峰,最后收笔写小虫们,点到为止。如果再详写小虫,显得拖踏、臃肿、做作,读起来会索然无味.三、全课总结
这篇小文的语言细腻、柔和、含蓄而又清丽,通篇“满蕴着温柔”,充分显示了女性作家的特点,这也是冰心作品的语言特点。爱——对动物的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
四、作业:对比阅读冰心的其他散文,了解写作特点。
教学反思:
《爸爸带我去爬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文章的情节结构。
2、理解文章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带我去爬树的深意。教学难点:体会对比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自然就引出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二.分组讨论,赏析全文。
导入时已经谈到了爸爸带我去爬树这一话题,1、提出第二个问题:爸爸为什么带我去爬树?。
板书“回归自然”,解决本文重点之后,2、提出第二个问题:文章是怎样表现这一主题的呢?
让学生从写法角度入手赏析全文。通过讨论可知文章运用了对比写法,即我与父亲的对比和我爬树前后的心理对比来突出主题——回归自然。解决难点,为后文作铺垫。
三、合作探究,理解主题
文章通过“爬树”来突出“回归自然”,可现实生活中“爬树”又不太可能。引导学生思考:应该怎样回归自然?有没有回归自然的亲身经历和喜悦感受与我们共同分享?顺势我提出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回归自然”?学生分组讨论后得出“回归自然”因为热爱自然,我们应保护自然,有基本的公德和环保意识。这时我板书“热爱自然”、“保护自然”。
四、课堂练习
训练学生把城市人“回归自然”的设想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或把亲身经历和感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
大自然给我们美的享受和陶冶,我们在回归自然的同时,应积极主动的热爱自然和保护自然让我们为保护美好、健康的大自然去共同努力吧!
六、作业:写一篇作文,题目是《爸爸带我去___》。
板书设计:
爸爸带我去爬
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 保护自然
教学反思:
《美猴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课前预习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理清结构层次,围绕课后思考与练习自习课文。
2、合作学习:在预习课文的过程中,提倡小组的合作精神,碰到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通过想象画出心目中的美猴王,同学之间可以相互帮助。
3、探究学习:课文较浅显,学生可以自学,因此,可延伸拓展到整部小说,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查阅有关《西游记》的资料,包括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创作意图以及小说的内容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教师:孙猴子是我国家喻户晓、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我这样说对不对?
学生:应说“孙悟空”,不能说“孙猴子”。
教师:美猴王--孙大圣--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本身有个发展过程。他是神、猴、人三位一体的艺术形象。最初是石猴,由于本来高强,又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便成了猴王,而且前面加了重要的字:美。那么美猴王究竟“美”在哪里呢?我们一起来学习本文。
二、检查学生课前了解有关作者吴承恩以及神话小说《西游记》的简介。
三、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请一名同学主持听写,二名同学上黑板写,其他同学写在课堂笔记本上,完成后让学生自己点评,师生共同校正错误。
听写词语:
镌 迸裂 麋鹿 瞑目 石碣 天造地设 滔滔不竭 力倦神疲 拖男挈女 瞑目蹲身 喜不自禁 抓耳挠腮
第二教学板块: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文章的结构。
课文虽是节选,但情节清晰,内容完整。全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开端,写石猴的出世。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这是情节的发展,写石猴的山间生活和发现水帘洞。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2自然段),写石猴的山间生活。
第二层:(第3自然段),写众猴玩耍,以及发现了瀑布。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写石猴发现水帘洞,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而被拥戴为王。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好猴”到“省得受老天之气”),写石猴发现水帘洞。
第二层(从“众猴听得”到完),写石猴带领众猴迸洞居住,被拥戴为王。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文让学生提出问题,最后经过筛选确定三个主要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
1、本文塑造了美猴王的形象,美猴王 “美”在哪里?
2、他有哪些性格特点?
3、这个形象既有神的色彩,又有猴的的特点和人的思想感情,三位一体,怎样理解?
二、教师深人巡视,参与讨论,由学生回答得出以下的答案。
1、引导学生从石猴的身世、行为、语言等几个方面探讨,得出美猴王的“美”表现在:身世美、行为美和言语美这三个方面(利用多媒体投放出对此的概括)作者通过这三方面生动的描写,主要通过石猴发现水帘洞和带领群猴迸住这两件事的描述,刻画了美猴王这个令人喜爱的形象。
2、学生通过讨论明确:这是个聪明荧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深字众望的猴王。
3、美猴王是猴,是人,又是神。猴,表现了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
三、看看 议议 画画--讲讲--写写,培养听说读写的能力,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摄取有益的东西,提高人文素养,学习美猴王的聪明勇敢、有胆有识。
1、观看录像,放映《西游记》第一集与课文有关的部分,边看边思考:美猴王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
2、讨论美猴王的性格特征。
明确:聪明灵巧、本领超群、有胆有识、探字众望,他是猴,是人,又是神。
猴,表现他的生物性;人,表现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他的传奇性。
3、体验感悟
4、选自己喜欢的部分美读。
教学反思:
《综合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目的:
1、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快乐,使学生知道应该笑对生活中的不如意,做一个快乐的人。
2、学会更好地调节自己,使自己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和情绪。
活动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体验别人的快乐与烦恼,找到快乐的真谛。
活动难点: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寻找快乐的策略来更好地调整自己。
设计意图:
快乐和烦恼常伴随着每一个人,如果总是想着烦心的事,就会改变自身的心境。久而久之,将导致消极的人生态度,不利于学习和生活。本课的设计旨在以“活动”、“体验”为主要教学因素,指导学生如何面对烦恼,找到调整情绪的妙方,学会笑对人生。整个过程让学生多想、多动、多参与、多感悟,力求学生自悟自得,体现心理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烦恼时能够自我调节、自我疏导,甚至自我渲泄,以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活动过程:
一、理解快乐:
1、揭题,播放音乐,教师激情导入:
人人都想和快乐在一起,天天快乐,时时快乐。但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总会遇上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这不,昨天早上,老师骑着自行车来上班,突然,在拐弯口横冲出来一辆摩托车,躲避不及,老师摔倒了,腿摔破了皮。谁知骑摩托车的人丝毫没有歉意,连车都没停,扬长而去。这使老师非常生气,这人既不遵守交通规则,又缺乏应有的社会公德,太不应该了。老师扶起摔倒的自行车,揉着摔疼的腿,心里很不愉快。是啊,生活中,让人生气、让人烦恼、让人痛苦的事情太多了,同学们,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令你不快的事情吗?
2、趁机引导,回忆烦恼:
谁都难免会遇到不愉快的事,请大家拿出小纸片,写出最近遇到的令你烦恼的事。
[活动开始创设切合活动目的的情境,有益于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情感交流的人际氛围,形成一种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老师利用音乐渲染和富有激情的语言自述烦恼,直接把学生带入情境,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和生活中,不论同学还是老师总免不了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趁机引导学生把最近心里的烦恼写在小纸条上,在回忆中体验烦恼。]
二、寻找快乐:
1、教师导语:生活中人人有烦恼,有了烦恼怎么办?请大家来听一个录音故事:《国王长了一只兔耳朵》。
2、播放录音故事。
3、教师引导,打开话题:你有哪些感兴趣的事情?
三、体会快乐:
1从最喜爱的旅游门票中找一张,写解说词。
2、我把学骑车的经过写出来,让大家体会到乐趣在过程中。
3、我画了画还录了音。
思考:你打算怎样体验到快乐呢?
教师小结:不同的想法,对人的影响多大啊!
四、分享快乐:
1、过渡:我们知道,生活中有快乐就有烦恼,有幸福就会有痛苦,请你说说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时,是怎么调整自己的心态的?
2、在小组交流会后全班交流:做自己喜欢的事;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漫画……
3、教师点拨:怎样才能做一个快乐的人?大家的办法真多!
4、教师赠言:面对复杂的生活,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办法去调整好自己的情绪,使自己永远快乐。
五、留住快乐:
1、小组合作,怎样留驻快乐:
同组的学生共同承担义务,共同商议,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和这次活动中了解的方法,鼓励同学尝试排解烦恼。
教师引导:被帮助的同学露出笑脸时,我看到大家都笑得很甜,帮助别人也是一种快乐。
2、教师总结:今天的活动真有意思,也很成功,大家都找到了快乐的小窍门,学会了自己安慰自己。我真心希望看到我们的集体中,人人都是“快乐天使”,同时还要学做为别人排解烦恼的“快乐天使”。
教学反思: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点:
1、对联的常识;
2、说明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找学生介绍长城的知识。
(长城是中华民族攀登的缩影,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万里长城是世界建筑奇迹之一。它东、西、南、北纵横交错绵延起伏于中国辽阔的土地上。东西相距长达5000多公里,因此被称之为万里长城,是月球上“ 唯一能看得见的人工工程”,也是中国第一名胜和中国旅游点的代表,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自燕国开始修长城起,长城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人们今天见到的是明长城,它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鸭绿江边。八达岭是代表性的一段,是长城的高峰,海拔1000多米,是旅游胜地之一。长城城墙高平均7.8米,顶宽7.8米,可以五马并骑,十列并行。经实地考察已证实,横跨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河南、陕西、山东、湖北、湖南、宁夏、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各个时期的长城长度达五万多公里以上。
访问中国的旅游者,莫不想前往登临,一睹长城的雄姿。游览长城,公认最理想的地方是北京郊区的八达岭。出北京往西北方向,汽车行驶约1小时多,便到达海拔1000多米的八达岭。万里长城的居庸关雄扼八达岭的山口。)
2、找学生说说对对联的了解。
二、教师补充介绍有关长城和对联的知识;简介作者罗哲文。
三、出示目标
四、学习新知:
1、师范读对联。
2、生自读,师领读。
3、生再读,指生读。
4、课文分析
(1)这是一副对联,一副全面赞美长城的长联,是对联中的珍品。
(2)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接着指出在修筑长城过程中“将帅吏卒”、“黎庶百工”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的历史、现实意义。
(3)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的雄姿: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如玉带,似明珠,最后指出长城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的丰碑式的地位。
(4)全联句式整齐,对仗工整;音韵和谐,意境开阔;内容博大,意义深远;是对联中的精品,能给长城增色生辉。
5、朗诵课文。
五、小结:对联常识。(附:名胜古迹对联)
厦门集美鳌园
花草春常在 乔木认前痕,劫后能酬经始志
虫鱼万象观 菁莪期远荫,老来犹报济时心
福建厦门郑成功祠
由秀才封王,主持半壁旧江山,为天下读书人顿增颜色
驱外夷出境,自壁千秋新事业,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福建晋江县草庵
万石峰中月色泉声千古趣
八方池里天光云影四时春
晋江五里桥
世间有佛宗斯佛
天下无桥长此桥
六、作业:背诵课文。
教学反思: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2.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二、初读课文
1、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2、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
预设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怎么修建的?
(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有什么特点呢??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作者的感受:“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第二课时
1、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巢穴。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促使学生主动读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2、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3、索桥的故事 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4、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的引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5、小结: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完整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着给课文列一个提纲。
6、列提纲,交流。
板书设计:
《索桥的故事》
勇于牺牲
李兵父子 舍己为人
故事 何公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教学反思: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睹物思人。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再回过头来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攀着 冒着 冲破
英雄的土地!英雄的人民!
教学反思:
《白鹤梁的沉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2.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交流课前查找的相关资料,重点介绍白鹤梁。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二、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
三、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清文章的脉络
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叙述的。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重点部分
1、小组学习
(1)白鹤梁是什么样子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2)人们为了寻找、保护白鹤梁做了哪些事?
(3)白鹤梁经过了怎样的沉浮过程?
2、讨论交流
3、白鹤梁的沉浮给我们什么启发?(从保护野生动物和保护环境两方面谈感受)
4、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
5、摘抄课文中描写白鹤梁沉浮的有关句子。
六、总结
那么在当今社会又有多少野生动物会有如此幸运呢?为了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做点什么呢?
板书设计:
白鹤梁的沉浮
相遇 → 探寻、发现 → 保护、繁殖
教学反思:
《秦始皇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给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2、学会本课8个绳子,理解19个词语的意思。
3、能用“也许”、“似乎”造句。
4、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阵容、神态和它的出土在考古史上的价值。
2、继续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主要内容。准确说出第3自然段的写作顺序和作者观察兵马俑阵容 的顺序。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边揭题边审题。
秦始皇谁知道?(公元前295一前210年),姓赢,名政,是秦王朝的建立者:“俑”指什么?(古代殉葬的偶像)兵马俑又指什么?(古代瓷制成的兵马殉葬的偶像。)“秦始皇兵马俑”你们是怎样理解?(秦始皇安葬时所陪兵马殉葬的偶像)
二、一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字音;
2、划出生字新词;
3、思考问题: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秦始皇兵马俑的。
三、检查一读课文的情况
1、指名认读生字;
2、了解划出的词语;
3、指名回答问题(一读的思考题)并板书(阵容、神态);
4、完成作业本上第1、2两题。四、二读课文
1、自由读,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课文。五、三读课文,给课文分段。
六、学习第一段
1、齐读。
2、课文一开头就介绍了什么?(博物馆的地理位置)
3、让学生知道:西安是陕西省的省会;兵马俑博物馆是陈列1974年从秦始皇陵墓的兵马俑坑中发掘的兵马俑的地方。
4、让学生试着概括段意后,再对照课后的段意,让学生明白课后的段意概括的即简洁又确切。
七、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
2、这一段有外到内分别写了什么?(镏金大字、大厅)为什么说大厅极为壮观。
3、按由外到内的的顺序,用自己的话说说大厅的壮观。
4、这一自然段的段意是什么?
八、学习第3自然段
1、边默读边思考:课文是怎样写兵马俑的军阵的。(用“总分总”的段式,指导学生进行复述。)
2、完成作业本上第6题。
3、结合讲评,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概括这一自然段的段意。(兵马俑军阵威武雄壮)
九、总结学法,齐读1、2、3自然段。
课后小结: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和新词。
二、指名说说第二、三自然段的段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边默读边思考,完成填空,课文是怎样写兵马俑神态的?
①这些兵马俑神态。有的兵俑,,这是久经沙场,屡建战功的;有的兵俑,,这是刚入伍的。
②一匹匹战马,,似乎在倾听雄壮的号角声。
2、引读理解。
这一段作者先总写兵马俑的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再分别写老战士的外貌是(留着胡子),神态是(虎视眈眈,神情十分严肃);写新战士的外貌(束着头发),神态是(一脸稚气);战马的外貌是(膘肥体壮),神态是(竖耳瞪眼)。
①句中“也许”可换成什么词?(或许可能)在句子中表示推测和估计的意思。
②句中“似乎”可换成什么词?(好像)在句子中表示推测,不肯定的意思。
3、齐读第4自然段。
4、概括第4自然段的段意。
5、小结:作者用精炼的语言,丰富的词语描写了兵马俑的外貌、神态,使我们身临其境,仿佛回到远古时代,目睹士兵和战马的风姿,同时由衷地赞叹起塑造兵马俑的古代艺术家那高超的技艺。
6、用归并法概括第2段段意。
四、学习第3段。
1、齐读第3段。
2、讨论。
①“沉睡”是什么意思?“沉睡了两千多年”是指什么?
②“重大发现”已经说明了这个发现的意义之大,前面再加上“最为”两字说明了什么?
3、概括段意。
五、总结全文,独立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1、指名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讲评。
2、同桌互说课文主要内容。
3、做作业本上的第5题。
4、讲评作业,揭示归纳的方法。
六、作业练习
1、完成作业本上第3题后的讲评。
2、做作业本上第4题。
①指名读。
②比较句子,写出带点词语的近义词。
3、指导造句
①“也许”是什么意思?
②造句举例:在这个问题上,他们的想法也许是对的。
③试着造句,讲评。
④“似乎”是什么意思?
⑤造句举例:前段时间,爷爷病了。经过医生的诊治。爷爷的病似乎好起来了。
⑥试着照句,讲评。板书设计:
秦始皇兵马俑——世界第八大奇迹
军 阵(威武雄壮)
老战士 神 态 虎视眈眈
小战士 稚气
战 马(栩栩如生 膘肥体壮)
教学反思:
《综合活动》教学设计
活动设想
家乡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字眼。家乡的文化传统可以反映家乡的历史风貌、文化背景;家乡的风景名胜体现了家乡的自然美;家乡的特色产品或产业为当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也体现着当地的民风民俗,具有深刻的人文内涵。它们的历史渊源、经济价值、文化底蕴,值得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和探索。这种了解和探索有利于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提高审美意识并增强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由热爱具体的家乡到热爱抽象的祖国,这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必由之路。
活动目标
1、通过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风景名胜、特色产品和产业,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家乡的文化,领略家乡自然风光和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利用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培养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能大胆地对事物作出判断,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3、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培养学生做21世纪的社会人,促使学生在本课程的积极参与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创造。
活动内容
分组活动
活动准备
活动内容及过程
活动方式
第一组:寻访家乡的传统文化
学生参与考察活动和实践活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大方地与人交流,积极、自信地参与活动,并引导学生精心进行活动策划。
1.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①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②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并初步了解家乡古代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节令文化等传统文化形式。
2.开展考察活动
①考察家乡的著名建筑及其特点与由来。
②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和遗迹。③考察家乡某些地名的由来。④考察家乡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特点。
⑤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
3.组织学生为宣传家乡的传统文化开展实践活动。
以下一些活动形式可供参考:
①学生编写《家乡民间故事》、《家乡风俗习惯》、《家乡风味小吃》、《家乡名人故事》等小册子,提供给有关文化部门、旅游点。
②与有关部门合作,制作广告牌张挂在家乡显眼处,宣传自己的家乡。
③为社区群众策划一次家乡文化艺术表演或传统游艺活动。
到图书馆查书、把资料抄好、制成一本活动成果录。
第二组:寻访家乡的风景名胜
1.开展此项活动事先需精心组织策划,教师要给学生相应的指导。
2.教师要事先与风景区景点管理部门取得联系。
1.实地考察景点(拉法山、红叶谷等),了解其具体情况,并收集一些资料,如:图片、照片、绘画、景点文字介绍等。
2.开展我为家乡旅游宣传和服务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思考,分享收获,并分组写出考察报告。
4.将调查报告、学生的思考整理成建议书,送交各风景区及其管理部门。
实地考察、活动记录、讨论、交流、整理
第三组:寻访家乡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
培训学生访问的礼仪和技巧;调查计划的格式;调查报告的基本格式等。
1.根据初步活动意向,让学生回家展开自由调查,通过询问亲戚朋友或政府部门,了解本地资源优势、人才优势、本地传统的特色产品和特色产业(花岗岩、大煎饼等)。
2.商讨调查计划。
3.调查,整理资料。
4.宣传家乡特色产业。
①要求学生制作广告宣传画,评出优秀宣传画张贴于街道合法宣传点。②建议学生设计产品包装并评优。
讨论、交流、整理、询问、考察或问卷调查
教学反思:
《可爱的中国》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在反复品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抓注重点词语,从各个角度交流各自的阅读感受。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以情激情,受到爱国的启发和感染。
教学准备
查找有关方志敏的资料。教学过程
一、齐读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方志敏的照片:这就是革命烈士方志敏 板书:方志敏
2、方志敏是谁?你们知道吗?(方志敏生平简介)
听了方志敏的介绍后,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3、今天,我们学习方志敏的被捕时的故事,就是由方志敏作品《可爱的中国》出示课题:“可爱的中国”学生读课题(可爱的中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自学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三、紧扣课题,寻找句子
“课题中,有可爱这个词语,首先,让我们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表示中国可爱的句子。”(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找书上的有关句子。)
交流:(学生应该找到这3段话不按照顺序)
句子1:朋友!中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你们觉得这位母亲可爱吗?我想你们有和我一样的见解,都觉得这位母亲是蛮可爱蛮可爱的。
(谁能来读好这句话?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中国的可爱呢?学生交流读)
句子2:中华民族在很早以前,就造起了一座万里长城和开凿了几千里的运河,这就证明中华民族伟大无比的创造力!
(谁能读好它?你又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中国可爱的呢?教师小结读)
句子3: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的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地携手了。
(一起读好这段话。)
三、自读感悟,圈画句子
“刚才,大家用心读了课文,找了描写中国可爱的句子。这些文字,都是70年前方志敏在监狱中写的。那么,70年前的中国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带着问题再用心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有关句子)
四、介绍图片,了解背景
遵循“文字——画面——文字”原则,老师向大家介绍70年前中国的情况。
(让学生先读课文找句子,再播放录象,老师介绍图片,再让学生交流)
五、精读感悟,组织交流
好的,我们来交流一下70年前中国的情况,也就是书中写到的中国(板书:目前)的情况。
(不按照顺序)
段落1:第2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出示课文内容)
(4个“难道?”变颜色,你从4个难道了解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母亲似乎在骂什么?读学生交流)
(你还从哪里看出当时的情况?具体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读)
段落2:第3小节(只要学生讲到,出示课文内容)
(1、让我们来看这一句。齐读。交流(抓“刻不容缓”)听聂耳在国歌中写到的播放国歌部分
2、听到雄壮激昂的国歌,你会怎样去读好下面的话呢?
3、如果你是当时一个有血有肉的中国人,你会怎样做?学生交流抓住两个“惟一”)段落3:第4小节开头:
不错,目前的中国,固然是江山破碎,国弊民穷,但谁能断言,中国没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呢?
(只要读读就可以了)
在这个过程中,随机完成板书:(屈辱……)(白色)
六、感悟将来,激情朗读
70年前的中国江山破碎,国弊民穷,尽管方志敏在监狱中受尽了苦难,但是他对中国的(板书:将来)来还是充满了希望,你们找到了那一大段话了吗?能用齐声朗读读给老师听吗?(学生齐读)
1、谁来谈谈读了以后的初步感受?
2、欢歌、笑脸、富裕、康健、智慧、友爱、生之快乐、明媚的花园”变颜色,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这些词语都是表示什么的呀?(学生交流)
3、“悲叹、哭脸、贫穷、疾苦、愚昧、仇杀、死之悲哀、凄凉的荒地”变颜色,我们再来读读这些词语,你的心情怎样?这些词语又都是表示什么的呀? 4、8个“代替了”变颜色,当一切美好的事物代替了丑陋的事物,那时候的中国会是一个怎样的中国?(学生交流)
5、(引读)“活跃的创造、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民族就可以——而生育我们的母亲——读)
相机完成板书:(欢歌……)(红色)
七、感悟自信,照应开头
方志敏说这段话的时候,充满了自信。(出示最后一节,从“自信”这个词语你看出什么?(学生交流)是的,这种自信,来自于方志敏对祖**亲爱让我们再满怀深情地读读第一小节。老师小结。(板书:深沉、执着)再读课题。
八、激情总结,写话训练。
1、播放阅兵式和儿童成长录象
2、请学生介绍近几年中国的成就
3、写话训练
4、学生交流
5、老师归纳
九、自主选择,完成作业。
1、把完整的《可爱的中国》这篇文章去读一读。
2、摘录课文中的佳词佳句。
3、写写自己学完课文后最深的感受。
4、为方志敏画一幅画像。
板书设计:
目前
屈辱……
可爱的中国
深沉
执着
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别董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曛”这个生字。
2、理解重点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品味语言,读中悟情。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学以致用。
4、有感情的朗读,并能背诵。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
1.“相见时难别亦难”同学们,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是画,有人说离别是泪水。我们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们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的是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亲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送别诗。生读题,再读,你知道了哪些内容?(1.别。都有不舍得意思,你觉得应该怎样读题。2.介绍高适和董大。)
2.董大和高适是好朋友,在董大受到冷落,失意之时,愤而离开京城,高适为他送行,留下了这首诗。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先读读这首诗,读上2.3遍,(出示课件),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1.预习时大家读过了,2.谁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有一个生字,看他读准了没有。
3.师简评(注意“曛”这个生字,指出形声字。“曛”是日落时的余光,曛黄,黄昏的意思。齐读“曛”)谁再来读。
4.一起来读读这首诗。(齐读)
5.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
(了解诗的意思;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等等)
6.现在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看看这首诗大概讲的是什么意思,然后在小组里说说,在学习和交流中,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先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
7.(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只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指出温故知新。“莫”的意思。怎么理解“知己”的意思。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这里指谁?董大。)
8.理解了重点词语,谁来试着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前两句和和后两句分别写的是什么?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谁再来读读这首诗。其它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诗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节奏。(生朗读)
10.给点评,再提名读,指挥节奏。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
(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过渡:古诗词具有音律美,图画美,但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却不独在于声韵的悠扬,而更在于以声传情。听老师读读。(师配乐朗读全诗))你觉得老师读得怎样?
1.怎样才能读出感情?
(生谈)。最重要的是品诗、赏诗,走入诗境,才能读出诗情。同学们再来读题。
2.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
(生答)谁再来读读这两句诗:(出示课件)读──”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3.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么。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学生画──黄云、白日、北风、雁、雪。)(板书:景)
4.“黄云、白日、北风、雁、雪”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谈:凄凉、寒冷、空旷)这就是景语,景中的语言,把你的感受带入诗中,自己读一读,读出自己的感觉。
5.自由读。
6.提名赛读。评价:这就读出了景中的语言(3名学生)
7.刚才我们在景外观景,现在我们走进景中,孩子们,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出示课件)
8.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谈)
9.这是怎样的悲壮而凄凉啊,师指课题:此景,别董大,这别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出示课件)诗中哪个字写出了别时的心情?用笔把这个字圈出来。
10.(板书:愁)。“愁”。这是怎样的愁?难道这别”愁”仅仅只是来自着眼前这凄凉的景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你又能发现什么?(生在读时提示:可以联系背景和第三句“莫愁前路无知己”来体会)
11.你怎样理解“前路”?(结合理解“知己”)
12.此刻我再来看这个“曛”,这昏黄不明的、迷茫的仅仅是指景吗?这“曛”不仅写出了天色昏黄,也写出了前途昏暗,分不清方向。
(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说得很好,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然而,高适却写下的这样的诗句(课件出示):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板书:莫愁)
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出示课件)(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听。这就是董大当年善弹的那首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川为静其波,鸟亦罢其鸣。)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4.(学生回答后随机评点引导并让学生读相关诗句。)
5.(随机采访)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随机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积极情感。)
6.再来读题,别董大,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去的是愁,留下的是自信、友情)(板书:情)
(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诗人以自己的豪情抹去了朋友的愁情。现在我们再看这别时的路,透过这个白日曛和长啸的北风,纷纷的大雪,你看到的是怎样的前路?(晴朗和阳光。)你觉得应该怎样读整首诗。(全班练读)
2.指名个别读。点评:这景悲壮但不凄惨。谁再来读?提名读。(我又看到了一个小高适,乐观,豪放)(自由读。)再提名读。
3.荒凉的塞漠正因为有了英雄的襟怀才变得壮美动人,读出你的真情,读出你的豪放。(生齐读)
4.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乐观的人生态度,豁达的心胸,对友人的真情)
5.怀着对诗人的敬仰记下这首诗,自己练习背一背。(指2-3人背。)
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
1.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
同学们,在生活中,有相聚,也有分别。在分别之时,你会对你的朋友、亲人说些什么呢?可以用上学过的诗句,最好是自己创作的诗句。(莫愁今日分别离,他日相逢是知己)
2.是啊,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但今天的课堂也许留给我们的不仅仅如此,千年以来,人们也许会不记得董大是谁,也许人们会忘记了这曾是谁留下的诗句,但却永远记住了这激励人生的千古佳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三、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教学反思:
《城市的标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有关张抗抗的文学常识,识记理解重要字词。能力目标:能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喻、排比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城市的标识》一文,增强我们对生存环境保护的意识,从我做起,化作
行动。
学习的重点,难点
重点:用细腻的语言,赋予变化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入新课: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城市的标识》一课,看一看作者把什么当做城市的标识。
2首先来讲解文题。什么是标识?所谓标识,是指用来辨认识别事物的标志。作者在本文中把树当做一座城市的标识,其作用是表达对现代化城市树木的珍爱,提醒和号召人们要自觉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使之与人和谐共存,共同发展。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认生字)
2、解决字词、词语:
遒劲:雄健有力。
馈赠:赠送。
芸芸众生:芸芸:众多的样子。众生:泛指人类和其它一切动物。指一大群无知无识的人。
川流不息:川:河流。息:停止。象河水那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人或车辆,船只很多。寿终正寝:寿终:很大年纪才死去。正寝:旧式住宅的正房。指年老时在家安然死去。比喻事物的自然消亡。
3、作家简介:
全文层次清晰,共分三个部分。
1-5段为第一部分:列举城市之间的雷同现象。
6-15段为第二部分:写树才是城市的真正标识。16-17为第三部分:唤起人们对树的爱护以及作者对自然界的崇尚。
三、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
1、默读课文,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等
2、出示多胞胎,连体人相关句子,写出了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
这一部分里有一个难句,应该用懂它的含义。即“就 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 成一个连体人。”这句话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城市间的雷同,描写中带有讽刺。
3、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
作者就写城市中的树,正面写城市的标识。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标识。
香樟树是杭州的标识;法国的梧桐是南京,上海的标识;榕树是福建或广州的标识;油松是长春的标识;圆冠榆是喀什的标识;国槐榆是北京的标识。
4、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
出示15、16、17段朗诵
作者发出由衷的感慨,树是惟一的不可替代的印记,不可被置换的标识,将成为城市的灵魂,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城市仅存的个性。
5、写作技巧:本文多用比喻,排比,对比修辞手法,语言亲切,优美。
6、总结
教学反思:
《吾腰千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作者生平,积累文学常识。自读自悟文章,理解课文含义。借助译文,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抓住人物对话,展开丰富而合理的联想。
2、通过学生自读自悟文章,培养他们借助译文自学古文,积累文学知识的能力。
3、有感情朗读,培养诵读古文的语感与技巧。
4、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正确处理“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之间的关系。教学重点:
有感情诵读,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理解故事蕴含的深意。教学难点:
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文章主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切中主题。
教师先向学生提问最喜欢什么。如有学生回答喜欢钱的话,可以继续追问:为了金钱,你愿意舍弃什么?生命呢?让我们看看这个永州人是怎么做的。
二、自读自悟,理解主题。
1、简介作者柳宗元,让学生了解其生平既主要成就。
2、给学生充分时间进行自主阅读。先不要参照译文,尽量理解文章内容。
3、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根据词义、句义进行断句;突出重点实义词;叙述与对话感情色彩要有所区别等。
4、对于重点词语,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译文理解、记忆:
氓:古义与今义的区别。
咸:全、都。程度副词。
善:同擅,擅长。可以给学生简单的介绍通假字的知识。
绝:横渡。
济:ji 第四声。渡,到。组词:救济。多音字,ji 第三声。组词:人才济济,指数量很大。
有顷益怠:有顷,一会;益,更;怠,疲乏。
5、进行有感情诵读训练。这一环节的重点是如何处理两人的对话,该用语气、语调的变化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溺水者:贪婪与固执同伴:关切与焦急
6、扫清字词障碍后,要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进行提问:
落水人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
他两次摇头,分别代表什么?
如果你是落水人,该如何去做?
三、展延伸,深化主题
1、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例,通过今天的学习,对这些事例有了哪些更深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节选,为了拓展延伸学生的思维,使文章变得完整,将结尾补上:
“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
3、引学生将本文中的“金钱”与“生命”同“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联系起来,结合自己生活学习实际谈谈如何处理二者的冲突。学生可以讨论交流,只要做到言之有物,层次清晰即可。
4、教师总结:喜爱金钱,无可厚非;追求利益,理所应当,但当这些与其他因素发生矛盾的时候该怎样处理,这又是一个比较严峻的课题。让我们将眼光放得更远一些,毕竟世界上还有许多更为美好,更为重要的东西。
教学反思:
《爷爷的毡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3、理解爷爷对毡靴的热爱以及生活中的事物的关爱及对小作者的影响。教学重点,难点: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值得珍惜的事物,每个人珍惜的事物也有所不同,你想知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的作者的爷爷珍惜的东西是什么吗?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吗?
二、探究新课
1、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2、指名读文,讨论解决字词的问题。
三、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师出示讨论题:
1、我对于爷爷的毡靴产生过哪些想法?
2、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多次出现,意思各有不同,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你怎样理解爷爷的感情。
学生:
1、分小组自学,讨论交流
2、全班汇报。
3、谈感受
四、总结
教学反思:
《野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注重语言积累,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4、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
2、积累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看书,谁来共享一下?
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2)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地7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3).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五、总结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再练笔
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些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
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给同学讲一下。
板书设计
两个故事
小草顽强生命力
号召大众起来反抗 教学反思: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琥珀、飒飒、拂拭、热辣辣、前俯后仰、淹没、澎湃、黏稠、推测、松脂等词语。
2.理解科学家是怎样想象这块琥珀形成的过程以及这样想象的依据。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叙述顺序。
4.培养学生的默读、朗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和必须具备的条件。
2.体会科学家合理想象的依据。
3.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二)难点:理解科学家想象的依据。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
揭题,板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思考:琥珀是什么?课文讲了有关琥珀的哪些内容?琥珀有何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集体交流。(1)自己拿不准的字音或不理解的词虚心向班上任何一位同学请教,答对者给小组加分,激励同学自学、上进的意识,增强小组荣誉感。在同学交流过程中,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2)第3个思考题,小组议答,全班交流。
(琥珀是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本文所讲的琥珀里面裹着一个苍蝇,一个蜘蛛,而且这两个小东西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像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三)(电脑出示琥珀图片)学生对照图片,练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四)听课文录音,动画显示琥珀形成发现的过程,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五)学生复述琥珀的形成和发现的过程
(六)作业
1.熟读课文。
2.自学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明确目标
课文写了关于琥珀的哪些内容?哪方面内容是作者想象的?哪方面内容是对琥珀的真实描绘?(生回答)。
那么作者想象的依据是什么?要形成这样的琥珀必须具备哪些条件?这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究的问题。
(二)精读课文,深入探究
1.默读形成过程部分思考上述两个问题。(点击课件,出示问题)。
(l)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由一人执笔把小组意思记录下来,以便全班交流。)(2)集体交流。
(3)学生交流过程中师相机引导板书。
(4)师生共同归纳形成的条件和想象的依据。
(第一,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第二,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5)出示课件。松脂球——琥珀。直观感受琥珀的形成。
2.科学家又是怎样想象发现过程的?探究想象依据。
(1)学生自学、小组合作、师生交流。
(2)角色朗读此部分。
(3)小结:通过以上问题的探讨,你知道想象合理的依据是什么了吗?
(讨论后学生归纳:要想进行合理的想象,必须根据事物的特点创设情境。)
3.科学家研究这块琥珀有何价值呢?
(l)默读思考最后一自然段。
(2)小组讨论后回答。
4.济览全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并想一想本课与《黄河象》一文叙述顺序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三)感情朗读课文
1.自由练读。
2.分角色朗读。
(四)学生质疑问难
(五)扩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六)布置作业
以《未来的××》为题,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教学反思:
《人生礼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诗歌的感情朗读;体会诗歌所赞颂的奋发向上的精神。
教学过程:
1、简介作者:朗费罗,19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
2、释题:“礼赞”就是“怀着敬意的赞扬”的意思。这个词表明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和全诗的抒情基调。(激励人们永远满怀理想和期望,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激励和感染。)
3、示范朗读诗歌。
4、生自读诗歌。
5、理解内容: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情感。
(1)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用充满激情昂扬的笔调,激励人们在人生“辽阔的战场中”,“壮丽的舞台上”要振作、要奋斗,有追求、有所为,要“永远满怀着理想和期望。”
(2)全诗共五节:
第一节:诗人激昂地发出号召,号召人们在人生的历程中,在人生的舞台上要时刻“当一名闯将”,要战斗,要勇往直前。
第二节:告诫人们要时刻直面现实,勇于乘风破浪,不怕困难和挫折。
第三节:诗人跳跃空间,从人生的成绩角度告诫人们都能向伟人那样留下足迹,留下成果。
第四节:再次变化角度,告诫人们我们要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辉煌的人生成果会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会激起别人的斗志。
最后一节:收束全诗,再次向人们发出号召:人生要有理想,有追求。诗人的这个“行动号召”的深层意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要时刻振奋精神,鼓起勇气,积极生活,怀着理想和追求,不怕任何困难,时刻乘风破浪,最终定能成功。
全诗以第一人称发号召,议论、抒情,读起来亲切,给人以鼓舞。
(3)理解诗中运用比喻手法。如“航程”比喻人的生命全部历程。把人生比作航船等。
6、反复诵读,加深理解:
重点理解下列诗句的涵义。
A、我们不能做任命运驱使的牛羊。
B、伟人的足迹向我们昭示,我们也能使自己一生变得高尚。
C、在生命神圣海洋的航程中,也许还会有别人搁浅,绝望。
7.学习本文,你对人生有了哪些新的认识?结合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8.小结
9.作业:背诵诗歌
教学反思:
《生命奏鸣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能感情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生命奏鸣曲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
3、学生默读思考。
4、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二层(3、4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噶。
第三层(5、6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部分(7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三)探究交流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3、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
(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四)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五)仿写练习
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
五、资源介绍
1、生命的基本功能
2、生命的本质
教学反思:
《孟子语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孟子和孟子的思想;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熟练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准确把握课文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
教学重点:
感知课文,掌握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准确理解“舍生取义”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
“兼得”和“舍生取义”二词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师范读,生体会。
二、介绍相关资讯:
1、作家作品:
孟子: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人。相传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战国时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一书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基本上是继承孔子的仁政思想。为行仁政,他首先提出了人性本善的主张。
2、题目赏析: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本文就以“鱼”和“熊掌”作比喻,巧妙的回答了人在一生中的关键时刻应该如何作出正确选择的问题。
三、再读课文,积累相关词语。
四、师生共同赏析课文,掌握关键词语。
欲:想得到的 亦:也子 得兼:该词位置前后颠倒,应作“兼得”,译作“同时得到”。舍:舍弃
五、师生交流,小组合作写出文章结构提示:
六,生合作探究后总结文章主旨:
本文是孟子的一段语录,以鱼和熊掌设喻,说明舍生取义的道理。
七,处理课后习题。
八,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鱼
熊掌 ——舍鱼
﹜ 舍生取义
生
义
——舍生
教学反思:
本文来源于枫叶教育网(www.fyeedu.net)
原文链接:http://www.fyeedu.net/info/103973-1.htm
第二篇: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长征教学设计
教案示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2、了解课文的大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
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
(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知道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那么,现在我们自由读读这首诗,体会舒适的韵律与节奏。
3、学生自由朗读这首诗。
4、教师小结: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三、再读诗句,质疑解疑。
1、读读全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标画在书上,提出来,我们共同解决。
2、学生质疑。(字词)
3、根据大家的提问,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自学。
4、学生汇报交流,集体解疑。
远征:指两万五千里长征。
只等闲:等闲是平平常常的意思。只等闲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一往无前的精神。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在课文里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向上跳跃,起伏跳跃。
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磅礴:气势雄伟。
开颜:脸上露出笑容,内心充满喜悦。
5、交流解疑后的感受。
四、指导朗读,教学生演唱《长征》。
五、布置作业
1、思考每句诗的意思。
2、把不理解的地方标画在书上。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读全诗,领会诗句的意思。
1、自由朗读全诗,想想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作者在怎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这首诗?
二、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
1、学习首联。
(1)请同学们读读首联,有哪些语句不理解?
(2)学生质疑。
(3)师生共同解疑。
理解“等闲”
表面的意思:等:等于、等同;闲:空闲、闲置;等闲:如同空闲、等于闲置。
引申的意思:把这个词带入诗句中,联系上文说说“等闲”的意思。(平常、算不了什么,无足重轻。)
理解“只”。
投影出示:
(4)读首联,读出语气。
(5)同学之间评读。
(6)红军战士把什么看作平常的事?
(7)长征时,战士们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些词可以体会出来?(理解“千、万”的含义。)
(8)红军战士面对困难,有怎样的态度呢?从哪些词与中可以看出不怕困难?
(9)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含义。
(10)再次朗读首联,想想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精神?(不畏艰险的大无畏精神)
2、学习颔联。
(1)读读这一联,找出哪些是难以理解的词语?(五岭逶迤、乌蒙磅礴)
(2)哪些词是说明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
(3)你是怎样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的?
(腾:翻;细浪:细小的浪花。腾细浪:翻着浪花的细流。走:滚动;泥丸,泥球。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动。)
(4)投影练习: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
把()比作()。
(5)再读这一联。
A.用“不仅„„而且”回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和高大的形象。)
B.朗读颔联。
3、学习颈联。
(1)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
(2)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铁索:大渡河上的13根铁索。暖:暖的感觉;寒:寒气逼人的感觉。)
(3)说说这两句的大意。
(4)质疑:为什么说暖、寒?
(5)讨论归纳:
暖——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金沙江形势险要,敌人控制得很严。但是红军在渡口俘虏了过江侦查的两只敌船,活捉了守卫在对岸的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对岸的阵地,使大部队巧渡成功。
寒——泸定桥高悬在大渡河上,当时桥上的木板已经被敌人抽掉,渡河的勇士们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桥。“寒”表现了红军战士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6)再读这一段。体会思想感情。
4、颔联、颈联的小结
从这两联的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红军不怕远征难”?是怎样看出来的?
(1)讨论后回答。
(2)这里所说的困难仅仅指千山万水吗?
(3)除去这些自然界中的困难,还会遇到那些困难呢?
学生甲: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界的困难,还泛指所有的困难。
学生乙:红军在长征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艰难险阻。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几十架敌机侦查轰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途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
(4)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
(5)这两联在写法上有哪些特点呢?
(6)学生讨论自学。
学生甲:这两联,两两相对,就被称为对仗。
五岭 逶迤 腾 细浪。
乌蒙 磅礴 走 泥丸。
金沙 水拍 云崖 暖,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学生乙:我发现这首诗押an的韵。
(7)自由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1、回忆前三联的内容。
2、想一想前三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
二、学习尾联。
1、读尾联。
2、岷山——红军长征翻过的最后一座山。此时,红军战士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3、读出这种心情。
4、理解:
(1)更喜:对胜利充满信心。
(2)尽开颜:
投影出示:
什么人“喜笑颜开?”
(红一、四方面军以及所有的革命军民)
5、品读。
三、总结全诗。
1、谈谈你学完全诗后的感受。
2、哪些诗句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3、红军战士的哪些品质值得你学习?
四、吟诵诗句,背诵诗文。
1、反复朗读课文,运用停顿、节奏、重音等读音技巧,再现诗中意境。入情朗读。(可以采用配乐朗读。)
2、检查背诵。
五、作业
1、朗读并背诵。
2、预习下一课。
附:板书设计
第三篇: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小抄写员》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小抄写员》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小抄写员》是我们小学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选读课文,这篇小说选自于经典之作《爱的教育》,故事感人肺腑,课文较长,小说对叙利奥的心理描写非常精彩。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仍有部分学生没有掌握方法。此外,对于心理描写体现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穷人》一课中已经初步体会,对于写作方法的学习,仍需要进一步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叙利奥关心体贴父母,主动为父亲分忧解难的美德。
2.学习作者通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让我们来做个人物竞猜游戏,图片出来以后,请你根据提示说说这是谁?
2.这些人物都出自同一种文学体裁——小说。出示小说概念。3.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小说《小抄写员》。(板书)
二、整体感知
师:你能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说。
(方法指导:写人叙事文章,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谁在什么情形下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人物形象分析 1.初步印象交流
师:文中的叙利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懂事、体贴父亲、有责任心)(板书)
这篇小说中,主要是通过哪方面的描写来体现人物形象呢?(心理描写)(板书)2.读书感悟
师:就让我们走进叙利奥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出示要求:请你画出叙利奥面对父亲责备时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形象,批注自己的感受,感情朗读。)3.交流:
(1)叙利奥出世以来第一次挨骂,心里很难受。他想:“不能这样下去了,非停止不可。”
预设:①我从中看出叙利奥想放弃。(师:你感受到他的迟疑了,就请你将他说服自己停下来的这句话读一读。)预设:②我感受到叙利奥受到父亲责骂时很委屈。(师:就请你将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话)
预设:③我从他是第一次挨骂,看出他以前是个懂事的孩子,这次挨骂内心的感受也就更强烈。(你真是叙利奥的知己!我们都有过第一次做某事的经历,第一次的感受往往更深刻,更何况是一向懂事的叙利奥,请你将他第一次挨骂时的痛苦读给大家听。)
(2)叙利奥一声不响地受着责备,忍住了就要流出来的眼泪,心里却很欢喜。
预设:①我看出叙利奥为能帮助父亲感动高兴,即使受到责备,也一声不响。(你是个会读书的孩子,联系上下文,会让我们理解的更深刻。那么就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预设:②我看出叙利奥心里很委屈。(就请你将他内心的委屈读出来)(3)“啊,不是这样!您不要这样说,爸爸!”叙利奥含着眼泪恳求说。他真想把经过的一切说个明白,可是话到了嘴边又咽了下去,心里反复说:“哎呀,不能说,还是一直瞒着下去,帮爸爸做事吧。学校的功课是非学好不可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帮助父亲养活一家人,稍微减轻父亲的疲劳。对,这样做对!”
预设:①我“哎呀,不能说,还是一直瞒着下去,帮爸爸做事吧„„,这样做对!”感受到叙利奥下定决心帮助父亲。”(他是一下子就下定了决心吗?不是,你从哪里看出?反复,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叙利奥,你来读一读这句话,告诉我什么就是反复?从这一遍遍的重复中,你感受到什么?内心是犹豫的、矛盾的,在说与不说中煎熬着,把这段话给你的同桌读一读,感受叙利奥内心的矛盾。同学们,叙利奥内心的这些话仅仅是简单的重复吗?不是!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他要替父亲抄写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终于下定了决心要继续抄下去,就意味着将继续承担家庭的责任。谁来读一读,将叙利奥激烈思想斗争后的坚定读出来。指名读,同学们也试着读一读)
预设:②我从“他真想把经过的一切说个明白”看出,叙利奥面对父亲的责备,很想把真相说出来。(就请你把他这种强烈想说的欲望读出来,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吗?)
预设:③在叙利奥的心里,替父亲分担家庭责任是最重要的。(那就请你读一读这段话,让我没感受到他强烈的责任心。谁还要不同的体会)
(4)叙利奥听了心里像刀割一样。父亲竟不管自己了!就是过去连咳嗽一声都担心得不得了的父亲。“啊,爸爸!没有您的爱,我是活不下去的!——我全说出来吧,不再瞒您了。只要您仍旧爱我。无论怎样,我一定像从前一样用功。啊,这一次我算是下了决心了!” 预设:①我从叙利奥听了心里像刀割一样,感受到他内心很痛苦。(就请你将他内心的痛苦读出来。你还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预设:②我感受到叙利奥离不开父亲的爱。(那就请你将叙利奥对父爱的渴望读出来,你知道叙利奥为什么对父爱的渴望如此强烈吗?父亲曾经很爱他,如果你是叙利奥,除了生病时的担心关怀,你的脑海中还能想起哪些父亲爱你的温馨场面?指名说,然而这一切都不存在了,因为父亲说“我早就不管他了”所以这是叙利奥对父爱强烈的渴求与呼唤,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③这一次我算是下了决心了,我看出他下定决心,不再帮父亲抄写了。(那就请你将他内心的坚定读出来)
四、揭示主题
1.师:面对父亲一次次的责备,叙利奥为什么忍受内心的煎熬,坚持下去,不把真相说出来呢?
2.师:可是一个晚上,当叙利奥再次抄写时被发现了,就让我们看看父亲发现真相之后的表现: 出示相关段落幻灯片。
3.师:终于,叙利奥可以安心地睡了,看着甜甜入睡的儿子,此时父亲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拿起笔,写一写此时父亲的心理活动。
五、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人物心理描写的品析,认识了懂事、体贴父亲、责任心强的叙利奥这一人物形象。心理描写只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之一。
2.拓展。
在小说中往往会通过不同的描写方式去塑造人物形象。希望同学们课下品经典小说,感人物形象!让小说伴我成长!板书设计 :
小抄写员 犹豫
懂事
委屈
有责任心 伤心
体贴父母
反思:在课堂上,考虑到小学生对小说常识了解不多,简单介绍了小说的基本知识。在整体感知故事内容时,注重方法的引导,使学生能掌握大意,并将方法运用到其他文章。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联系上下文等方式去理解、感受叙利奥心理活动的句子,为了使学生的理解更深刻,对叙利奥所有心理描写语句设计引读环节,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更深刻。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因此在学生感受到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后,让学生想象续写父亲内心的想法,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既学习心理活动写法,也加深了对课文主题的认识。但是课堂上感觉有一些不如意的地方。在朗读中,学生没有充分地读出叙利奥反复挣扎的矛盾心理,这是教师的指导方法欠缺。课堂评价语言太单一。没有进行多元评价,激励作用不够,使得学生兴趣不高。
第四篇: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野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注重语言积累
2、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过程与方法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的内容。
2、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的主题、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写了很多诗文来赞美野草,比如国破山河在,成春草木深。你还知道那些诗句?
2、诗句如此,老师这里有一些图片是绝处逢生的植物,这种不落在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现代作家夏衍写的一篇文章《野草》(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野草的种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①课文中的确有几个难读、难写的字,谁发现了? 解剖(注意读音)、韧性的韧注意书写。
②(如果有说野草具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师评:你还透过种子的力大感受到野草顽强的生命力。)随即板书——力大
2、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概括课文中描写种子力大的例子? ①交流(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看书,谁来共享一下? ②总结(针对同学们的回答,师直接总结)
(1)作者用了一个种子试验的例子来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2)通过描写种子生长历程„„
(3)从人们讨论“世界上什么事物的气力最大”的例子„„ 师:总结
课文通过举例向我们说明种子的力非常大。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过渡: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笋的成长吗?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小草吗?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六自然段,感受一下这两种植物的生长历程?
1、这种力如此之大,文中用了三个动词分别是?
2、透、钻、挺是什么意思?
3、那换成这样写行吗?
4、说话要有理有据呀,请你再细细品读着几句话,说说你的理由吧。
5、透、钻、挺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掀翻也给我们同样的感受。
6、学生展示(1人)提问:从他的朗读我感受到了那一棵棵小草,一棵棵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小草,周围是一片黑暗,见不到一丝光明,但是小草们它顽强的成长着,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把我们的心声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齐读)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过渡: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棵顽强不屈的小草,感受到小草那不可抗的力。这种里决不是一种简单的机械力,而是一种——生命力(生齐说)
1、夏衍对种生命力又是怎样解读的呢?指名读。
2、是呀,这是一长期抗战的力,一种有能屈能伸的力,更是一种不达目的不止的力。夏衍的话你读懂了吗?
3、别着急,老师相信此时大家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感受,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资料,相信看完之后你对这句话会有更深的理解。
4、出示资料,配乐朗读:
1937年,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入我国东北等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940年,抗战进入最困难的相持阶段,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抵抗政策,致使大片国土沦陷,日本帝国主义则异常嚣张。在暂时困难面前,有极少数人怕这怕那,甚至想投降日寇,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向日本求和,散布“亡国”的悲观情绪。当时在桂林主持《救亡日报》编辑工作的夏衍写了这篇极富号召力的杂文《野草》。
5、听到这你想说点什么?齐读这段话。
(学生自由读完以后)--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1)男生们,作为一名爱国志士,当你们看到大片国土沦陷时,此时你内心激动的心情,你会这样读,男生们,齐――
2)女生们,作为一名革命勇士,当你看到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正对着侵略者点头哈腰的时候,你们内心的愤慨一时迸发出来,女生们,齐――
3)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局面,我们能坐以待毙吗?难道我们就这样等着帝国主义任人宰割吗? 作为当代小学生,当你看到无数革命先烈战死沙场,与敌人奋力抵抗时,敬仰之心油然而生,我们身上好像拥有着无尽的潜能,力量,这种力是――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就像诗中所说的那样,离离原上草„„作为一名爱国作家,夏衍先后用了110多个笔名与敌人周旋,在此期间写下了《野草》他鼓舞着人们拿起武器奋力抵抗,同时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写道:“第八自然段”(读一遍)
五、总结
1、作为和平年代得我们,生活中有这样像野草精神的人吗?
2、再练笔。
再来读野草,又能得到什么启示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写一些
1、假如你是悲观的种子,飘落在石缝里,此时,你遇到了野草,它跟你说„„
2、假如你是小小的山花,花圃里的玫瑰嘲笑你不艳丽时,你怎么说:
3、假如你是沃土中的一株矮松,你会羡慕石缝间的松柏吗?为什么? 生活中有许多不畏艰辛、奋然向上的人,给同学讲一下。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在加横线字的正确读音下面画“_______”。
解剖(pōu pāo)骨骼(hã gã)机械(jiâ xiâ)瓦砾(lì lâ)特殊(sū shū)瞬间(sùn shùn)
(二)、区别字组词。
械()殊()韧()瞬()戒()残()纫()舜()
(三)、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特殊——()瞬间——()悲观——()
(四)、按要求变换句子。
(1)世界上力气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改成反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改成设问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小草刚刚从土里长出来。(改成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作者为什么要赞颂小草的力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什么只有这种坚韧的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哄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相互订正,教师相机点拨
三、学生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课后反思:
《琥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正确读写“琥珀、飒飒”等词语。
2、了解琥珀形成的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4、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教学重难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领会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
1、琥珀形成过程课件
2、搜集有关琥珀的资料。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插图导入新课。
大家见过这个东西吗?(出示课文插图)谁能说说它是什么?现在,就请大家把搜集到的有关琥珀的资料跟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吧!(指名学生交流收集到的资料。)请仔细观察这块琥珀,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你所观察到的。
在这块透明的琥珀的背后,还有一段耐读的故事呢,你想知道吗?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琥珀》这篇
课文吧。(板书课题)
(1)识记课题。
(2)就课题质疑: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提的问题:琥珀是怎样形成的?怎么被发现的?有什么用处„„(3)解决学生能通过预习解决的问题。
二、学习生字,读通课文。
昨天晚上大家已经预习过了,老师想检查同学们自学生字及朗读课文的情况。
1、检查生字自学情况。(1)小组自学生字。
(2)汇报:主要抓住容易读错、写错的字来谈。
2、检查朗读情况。(分角色个别读课文)
三、学习琥珀样子部分。
1、刚才同学们仔细观察了这块琥珀,也观察得很仔细,下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么描绘这块琥珀的?
2、读文并画句。
(1)找出详细写琥珀样子的自然段。
(2)请大家自由读这个自然段,在文中画出写琥珀样子的语句。(出示)
2、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能找出有关的词句吗?
四、尝试想象琥珀形成的过程。
想必很多同学都跟刚才那位同学一样,很想知道这么漂亮的一块琥珀是怎么形成的。前一课《黄河象》科学家能根据黄河象的化石展开合理的想象,推想黄河象化石形成的过程。今天我们大家都当一回科学家,推想一下这块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五、对照比较。
1、读文中琥珀形成的部分。
2、与自己想象的进行比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识。
出示琥珀图片,生描绘琥珀的样子。
二、了解琥珀的形成。
1、通过这块琥珀,科学家推测了琥珀形成的过程,哪些自然段写琥珀形成的过程的?请迅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2、自由读2-12然段,然后说说自己在读的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汇报,师相机板书。(板:松脂球、化石)
4、请生当科学家,研究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那么具体来说,介绍形成松脂球的是哪些自然段?
(软件出示)我是科学家:找一找,议一议,松脂球形成所需要的条件,并说出理由。
5、学生汇报:太阳光、松脂、苍蝇、蜘蛛、6、默读2-9自然段,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
7、提出汇报要求:
我会读:有感情地朗读你喜欢的句子,再说说原因。
我会演:动手表演写得精彩的部分,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自由发挥。
8、学生汇报。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里快乐地飞舞。后来,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小苍蝇写生动)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地爬过来,想把那苍蝇当做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读出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一切发生得很凑巧)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它们前府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你觉得这两只小动物怎样?谁还想读?那位同学能动作表演“前俯后仰”?师:这么说,就会留下黑色的圆环,这就与我们观察到的吻合,原来科学家是这样推测的。同桌互读。)
9、用朗读的方式汇报的同学读得真棒!不知道表演的同学会怎样呢?请表演的同学戴上头饰表演。
10、如果松脂早滴或晚滴一点会怎样?(这说明事情发生得很巧。)
11、请默读10-12自然段,找一找松脂球变为化石需要哪些条件,画出有关句子。(1)学生标画。
(2)学生汇报,老师相应板书。
12、软件播放琥珀形成的过程。
同学们想看一下琥珀形成的过程吗?请看屏幕,认真观察后要作复述。
13、同桌互相复述,看谁说的好。
14、我们知道,这一块琥珀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家推测出来的,这样的想象有哪些依据?(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海滩发现的,由此想象大水淹没森林,松脂球淹没在泥沙里,逐渐变成化石;二是从琥珀的样子可以想象“它们在黏稠的松脂里怎样挣扎。)
15、小结:想象要合理,要以现实为依据。
三、小练笔:当解说员。
这一个罕见的琥珀现在就放在博物馆里,吴老师昨天上网,看到一则招聘广告,我想:假如我们班有同学被招聘上了,那该有多棒啊!同学们想试试吗?
(出示)招聘广告:
北京自然博物馆招聘优秀解说员,应聘内容:以“琥珀”为题材,运用优美语言,按一定顺序向参观者解说琥珀。
(1)学生练习。(2)汇报。
(3)假如你是馆长,你会招聘谁?(颁发聘书)
五、拓展延伸:
课文中描写的琥珀还有可能是怎样形成的?你是怎样想象的,和同学交流交流。
第三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拼音我会选。连线。
珀 琥 蝇 掸 黏 湃 渗 脂 dǎn yíng hǔ pî zhī nián pài shân
(二)字义我知道。查字典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掸掸翅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渗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松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黏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火眼金睛。用“”画去不正确的生字。
松(脂 指)(佛 拂)拭(掸 弹)灰尘 吉(祥 详)(脂 旨)肪 吹(拂 扶)(掸 弹)药(祥 详)细
(四)、词语乐园。
()地照着()地穿过()地响()地划动()地照射()地挣扎()地飞舞()地腐烂
(五)、词语我会选。
推测 预测 推想
(1)数学老师经常让我们进行()与假设,然后再进行验证,如果验证正确,即为定理。(2)地震是很难()的,所以地震的灾害给人类造成了极大的损失。(3)从那块琥珀化石,人们可以()发生在一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溢出 浸出 渗出
(4)太阳火辣辣地照着松树林,许多老松树()黄色的泪来。(5)池子里的水装满了,都()来了。
(6)深山里有股泉水,天干的时候,人们轮流去舀水,这泉水是从山里()来的。
(六)、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想想本课中的琥珀的形成要哪些必要的条件? 琥珀是古代松脂的化石。所以要形成琥珀的第一条件是要有________________,光有这不还不够,还要有________________,然后要有________和________的出现,而且非常巧合的是两种动物刚在一起,被牢牢地包在________里,又经过很长时间,地质发生沧海桑田的变化,这块松脂球被________,又经过千年万年,变成了一块独一无二的________。
二、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课堂及课外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
课后反思:
《蝶恋花·答李淑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理解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体会诗人抒发的革命情怀和思想感情。
3、展开想象,学习双关和引用神话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交流,体会诗歌意思,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领悟作者对两位烈士的怀念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忆江南》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
2、这是一首词,你知道词是什么吗?
3、生根据资料进行回答。
4、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由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所写的词,题目是——(课件出示题目),学生齐读课题。
解题:蝶恋花是词牌名,答李淑一是标题,意思是答复李淑一。
5、关于毛泽东,你了解多少?请简略介绍。(学生概括介绍毛泽东)
二、检查预习
(一)字音:读准读通。
1、同学们,通过预习,你能正确读出课文吗?请特别注意突出表示的字词。(老师出示课文,将重点词突出表示)
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仔细听,听后评价字音,和节奏停顿。
2、学生朗读。
进行评价:好的地方,不足的地方。(有错的地方纠正后再读)
(二)理解意思,读出节奏。
1、在这首词中,你读懂了哪些句子的意思,能通过理解重点字词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吗?
2、指名抓重点字词理解句意。
生:在第X句中,我知道了XX的意思,就是——,这句话的意思是——。
3、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
4、全班齐读全文。
三、想象画面,体味诗境
1、孩子们,请闭上你的眼睛,用耳朵,用心仔细的聆听,在老师的朗诵声中,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老师配乐朗读,学生听进行想象。
3、好,睁开你的眼睛,你能将刚才想到的画面,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句子吗?(学生默读课文,画文结合,找到句子)
4、指名回答
三、品读句子,感悟情感
1、请大家回到文中,将那些你感受最深的字词圈出来,将你体会到的感情用
一、两个词批注下来。板书:情。
2、学生进行自学,教师巡视、点拔。
3、请将你的自学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互相启发。小组交流,老师巡视、检查,了解情况。
4、全班交流。1、2句。
(1)老师读“我失骄杨„„直上重霄九”这两句时,(课件出示句子“我失„„”)从两个“失”字,我读出了他心里的悲痛。
师:同学们,诗人失去他挚爱的妻子和战友,心里的悲痛无以复加。孩子,你有亲人永远地离开你或是远离你这样的情感经历吗?当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2)从这一句的“骄杨”这个词,感受毛泽东为杨开慧感到骄傲。3、4、5、6句。生齐读
师点拨:这四句,作者借用神话的写法,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把英雄的伟大表现出来。(板书——神话)
指导朗读这四句话。7、8句。
点拨:在最后两句中,感受英烈看到人间取得革命的胜利时激动得泪如雨下的情景。特别是“泪飞”和“倾盆雨”,泪水就像倾盆大雨一样流下来。
因为听到了革命胜利的消息,烈士们感到非常激动,他们的血没有白流,经过艰苦的斗争,终于打败了敌人,建立了新中国。他们的心愿得以实现,可以放心了。所以他们的泪水飞流直下,像下大雨一样。
这是夸张,更好地表现出了他们激动的心情。
同学们,毛泽东这首词,是为了答复李淑一而作。李淑一曾写《菩萨蛮·惊梦》。(课件出示)师配乐朗诵《菩萨蛮·惊梦》。
师:读了李淑一的这首词,你能感受到她是什么样的心情吗?(伤心、悲伤、悲痛„„)
在这两首词中,都写到了同一事物,是什么呢? “泪”。
李淑一写到:(课件出示)“醒忆别伊时,满衫清泪滋。”请女生读这两句话。毛泽东写到:(课件出示)“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请男生读)师:这两种泪,一样吗?
不一样。李淑一的泪中,全是悲伤,哀愁。毛泽东词中的泪水,有喜悦,有激动„„(读句子)师:蝶恋花中的泪,是谁的泪?是怎样的泪?
(1)这是诗人毛泽东的泪,因为他思念妻子,想到妻子和那些牺牲的先烈们,他也很悲痛。除此这外,他也是激动的泪水,经过多少苦难,流了多少鲜血,才换来今天革命的胜利。
教师引读:“忽报人间曾伏虎”——(生齐读)“泪飞顿作倾盆雨。”(2)是神仙的泪。为人间的胜利高兴而流泪。
教师引读:“忽报人间曾伏虎”——生:“泪飞顿作倾盆雨”。
(3)是那些活着的革命者以及中国的老百姓。他们因为看到了革命成功而喜极而泣。老百姓们感激革命者为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流下感恩的泪。
5、教师小结。
一个“泪”字,流出了多少人的心声,表达了多少人的感情,它是对逝去亲人最深切思念的体现,它是对心中激情最痛快地倾泄,它是对心愿得以实现的告慰,它是对革命胜利最直接的赞颂,这泪,如倾盆大雨,飞洒人间。
四、学法指导,情感升华
同学们,刚才在大家丰富的想象中,我们走进了诗人所描绘的意境,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这就是我们学习诗词的学习方法。(板书“学法”),在这首词中,诗人还运用了“双关”和“神话”写作手法,把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我们感受真切。
就让我们在这音乐声中,再次走进《蝶恋花·答李淑一》,全班感情朗读。
四、总结拓展
布置课后阅读: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沁园春·雪》、《沁园春·长沙》和苏轼的《蝶恋花》。
第三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注音。
飏()霄()讯()曾()倾()
(二)、拼写。
jiāo yáng chïng xiāo wân xùn jì mî()()()()cháng ã zhōng hún wàn lǐ cháng kōmg()()()
(三)、解释词语的意思。
轻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倾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填空。
1、《蝶恋花答李淑一》的作者是(),表达了他()思想感情。
2、按原文填空。
我失骄杨(),杨柳()。忽报(),泪飞顿作()。
(五)、句子翻译。
1、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
2、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二、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完成配套练习册。
课后反思:
《生命奏鸣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了解人体各器官的作用,从而掌握人体机能。明确本文主要的说明方法。
2、体会学习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及总分总的写作顺序。
3、教育学生珍爱生命,努力释放生命的光辉。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词语;
2、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板题 生命奏鸣曲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2、指名读文,正音,并引导感知课文内容及说明方法。
3、学生默读思考。
4、引导交流,指导明确以下内容。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关于人体内脏的有关知识,说明人体内到处充满着生命的活力与音响,这些音响组成了一支“生命奏鸣曲”。“生命奏鸣曲”这个题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本文在说明时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非常清晰: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活着的人各个内脏器官都要发出声音,汇成一支“生命奏鸣曲”。第二部分(2—6自然段)分别从三个方面说明组成“生命奏鸣曲”的乐章。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二自然段)说明心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二层(3、4自然段)说明肺脏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第三层(5、6自然段)说明胃肠道发出的声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第三部分(7自然段)说明人体各种音响组成的“生命奏鸣曲”成为人的生命的重要标志。
三、探究交流
1、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生动准确。
2、引导交流,抓住有关词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并朗读重点部分。如:
作者把心脏比喻成“勤劳的鼓手”,因为它以每分钟60—100次的节律发出声音,把肺脏比喻成“管乐队”,因为“肺里有树枝一样分叉的气管、支气管、小支气管、毛细血管”等。这样,通过比喻把人体有关知识形象地介绍给读者,清楚明白而又准确生动,充满趣味性。又如,作者对于不同情况下心脏声音的说明:正常状态下,发出“同、特、同、特”的声音,当心脏受到损伤时,它就急剧地跳动,鼓声就从“同、特”变成了“同、特—特”,说明清楚准确,又生动形象,把心脏跳动的有关知识介绍给读者。
3、知识拓展。
你还知道人体的哪些声音?能根据自己的了解,说出怎样从声音的变化判断一个人身体是否健康吗?(从咳嗽声、打喷嚏的声音、以及嘶哑的嗓音可判断一个人正患感冒、支气管炎、或者咽炎;从人发出的打呵欠的声音可判断一个人疲劳或困倦的程度等。)
四、全文小结
从内容到说明方法作简要概括。
五、仿写练习
结合本文总分总的说明顺序及说明语言生动准确的特点,引导学生自定内容、主题进行仿写。
六、资源介绍
1、生命的基本功能。
2、生命的本质。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自设练习题、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课堂达标练习(自设题)并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课件出示习题
(一)、给下列字注音。
肺()脏()蠕()动 肺泡()黏()膜 痉()挛()分泌()酣()睡 呼噜()
(二)、多音字注音。脏()()泡()()塞()()()
(三)、形近字组词。
肺()吸()胀()狭()泌()沸()阻()沛()汲()涨()陕()沁()拂()沮()
(四)、回答问题。
1、本文采用()的修辞方法,分别写了()()()与人体健康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三、独立完成配套练习册。
课后反思:
《伟大的日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思考课后思考题,并与同学交流。
3、通过学习加深对生命 意义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感受莎莉文对生命的理解尊重和启发,以及莎海﹒伦凯勒对老师的崇敬与感激之情。从而感受“伟大”,激发学生学习海伦﹒凯勒的精神。
2、通过重点词句感受“伟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伟大的日子》。让我们走近一个充满生机的小姑娘,走进一个盲聋过娘不寻常的生活吧,共同感受那个唯独属于她的——伟大的日子。
3、你知道这个伟大的日子是属于谁吗?
4、那么,你对海伦﹒凯勒的了解有多少呢?
5、教师出示幻灯,简介海伦﹒凯勒。
海伦·亚当斯·凯勒又译为海伦·凯勒(Helen Adams Keller,1880-1968,6月1日),美国女作家,残疾教育家。她在19个月的时候因为一次连续几天的高烧,治愈后留下后遗症,被迫失去视力和听力。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她自暴自弃,但在导师安妮·莎莉文(Annie Sullivan)的帮助下,海伦学会用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苦。她热爱生活并从中得到许多知识,学会了读书和说话,并
开始和其他人沟通。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掌握英语、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五种文字的著名作家和教育家。她走遍世界各地,为盲人学校募集资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盲人福利和教育事业。她获得了世界各国人民的赞扬,并得到许多国家政府的嘉奖。1964年获总统自由勋章。她的事迹曾两次被拍成电影。
6、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她那敏锐的世界。
二、分段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概括段落大意。
三、给每段内容家小标题。
1、浏览课文内容,小组内概括小标题。
2、师生共同选择最恰当的小标题。
四、走进“生活”感受“伟大”。
1、读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安妮﹒莎莉文的的教学方法有什么特别之处?请找出稳重的句子来说明。
2、教师指导学生来朗读这些句子,并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局的的理解,深入体会安妮﹒莎莉文对海伦﹒凯勒的特殊关爱以及她与众不同的教学方法。
3、现在大家能不不能说一说,为什么那一天对海伦﹒凯勒是如此的重要,如此的“伟大”?
五、拓展阅读,感受坚强“伟大”。
1、幻灯出示海伦﹒凯勒的名言。只要有阳光,便不会看见阴影。——《冲出黑暗》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世界是美好的,无论处于什么样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不要埋怨别人对你设下困难,只要自己努力一把,克服那些困难,即使失败了我觉得也不会太伤心,但我坚信那只是偶然,而必然则是你肯定会成功!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靠心灵去感受。爱是摸不着的,但你却能感到她带来的甜蜜。不怀希望,不论什么事情都做不出来。
人生最大的灾难,不再与过去的创伤,而在于把未来放弃。
仅仅靠触觉就能感受到这么多的幸福,那么,如果能看见,我会发现多少更美丽的东西啊!
2、指名分别朗读这些句子。
3、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了海伦﹒凯勒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六、布置作业。
1、听写文中的词语。
2、搜集海伦﹒凯勒的的故事。
3、将海伦﹒凯勒的的故事讲给身边的小同学听。
第二课时
课型:
练习课
练习内容:
配套练习册。
教学目标:
完成配套练习册。
教学流程:
一、学生审题,质疑。
二、教师点拨。
三、学生独立完成填写。
四、全班交流。课后反思:
语文天地四
教学目标:
1、积累句子,背诵关于生命的三句名言。
2、社会实践:让学生仔细观察、了解清明扫墓活动,思考扫墓活动的意义。
3、作文:用通顺的语言记述清明扫墓活动。
教学重难点:
安排社会实践活动,指导写好作文。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范文。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归纳本单元课文,思考生命的意义。
1、指导归纳。
2、出示课件总结。
二、学习关于生命的名言。
1、课件出示。
2、领读。
3、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对这些话的理解。
4、课件出示第一句名言的译文,学生做笔记。
5、齐读。
6、提出背诵要求。
三、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1、教师语言导入。
清明节又到了,我们都要去扫墓,扫墓能表达我们对祖先、先辈的缅怀,也能让人思考如何使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
2、安排活动。
3、积极参与学校安排的烈士陵园扫墓活动(机动)或家人的扫墓活动,认真观察扫墓的程序仪式。
4、把所见所闻写在日记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呈现目标(课件)。
三、提出作文要求。出示课件。
四、指导写法。
1、说说自己以前写作文经常存在的毛病是什么?本次作文有什么注意事项?
2、写活动应该写哪些方面的内容?重点写什么?
3、用哪些方法可以把活动写得更具体、更生动?
4、活动的中心是什么?可以用哪些经典的句子去概括?
五、出示范文,讲读。
清明扫墓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又是一个清明节,伴随着纷纷细雨,似乎老天爷也因为这个怀念的日子而哭泣。
我和奶奶、爸爸一早就准备了食品,蜡烛,火柴······去给已去世的爷爷扫墓。
爸爸开了大约40多分钟车,我们就来到墓园,看着两旁漫山遍野的桃花,在阳光的衬托下,显得格外美丽,我的心情也愉快了很多。但是,放眼望去,满山的坟墓,让我想到人的生命是多么脆弱。尤其是来到爷爷的墓前,我们的心情更是沉重无比。奶奶见到爷爷的墓,伤心不已,感慨万千,对着爷爷的坟头,流着泪念叨:“老头子啊,你走的太早了!你一辈子尽受苦了,半天的好日子也没过上!现在生活多好啊,自来水接上了,路都修宽了,顿顿吃好的,咱家去年还买了小轿车,要是你还活着,我们坐车去城里逛逛多好啊… …!”听着奶奶伤心的话,我也不由自主地想起爷爷对我的疼爱。爷爷离开我们已经快六年了!记得小时候,我非常喜欢看秧歌,爷爷总会抱着我去。可是,现在已经再也见不到爷爷的笑容;再也感受不到爷爷对我的爱,也看不见爷爷的样子了。现在,爷爷孤单地躺在眼前这堆黄土里,生命和亲情说没就没了… …
伴着丝丝冰凉的雨,我们返回了。一路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我不禁紧紧搂住了身边还沉浸在悲痛中的奶奶,突然想起一句古诗:“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生命是如此短暂,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每一天幸福的日子和身边的每一个亲人。
第五篇:北师大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矛与盾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对话中的关键性的话语展开思考、讨论。教学难点:弄懂寓言的寓意,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
(板
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
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 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三、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基础性作业: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实践性作业:排练课本剧《矛与盾》
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自主积累4 个以上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课文内容,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教学重点:
1.会认11 个生字和1 个多音字, 会写8 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讲述这个成语故事。教学难点:
感悟课文内容, 知道与人相处时要懂得退让。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学时数:
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 让我们一起看一段动画片。(课件出示《鹊蚌相争》的动画片, 学生观看。)
2.学生思考: 看了这段动画你知道了什么? 有什么问题? 还想知道些什么?
3.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1.自由轻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标画出课文中的生字, 自学生字。
2.出示会认字字卡, 指名认读。组词。
3.同桌讨论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用开火车的方式读生字。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学生评价。
三、精读课文。
1.读读课文, 你认为哪些自然段讲了鹊蚌相争这个故事?(3-6 自然段)
2.精读3-6 自然段。
(1)自己读一读这个故事, 认为有意思的地方画上“一”, 不理解的词句旁画个“?”。
(2)学生汇报。
(3)故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学习第三自然段。
①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 想想这一个自然段讲的是关于谁的故事?这一段有很多表示动作的词语,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吗?
③学生汇报。
④老师指导朗读。
(5)学生自主学习4-6 自然段。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①请同学们找出写鹊和蚌争论的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朗读, 并评一评同桌读得怎么样? 练一练争取让自己读得更好。
②自己读读第4-6 自然段, 想想还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或不懂的地方, 同桌讨论讨论, 还是弄不懂就作个记号,待会儿提出来, 大家解决。(理解: 摆脱、毫不示弱、相持不下、毫不费力等。)
(6)学生汇报。
(7)齐读第3-6 自然段。
(8)试试看, 自己能绘声绘色地把《鹊蚌相争》讲给大家昕吗?
3.同学们, 你们知道吗, 其实这篇课文还藏着一个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快找一找吧!(1、2、7、8 自然段)
4.请想读的同学自由地读读第1、2、7、8 自然段, 想想故事里都讲了什么? 比比谁说得最棒!
5.你知道苏代为什么要对赵王讲这个故事吗?
四、拓展延伸, 联系实际。
1.自由读读全文, 读了这个故事, 你知道了些什么?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在生活中你见过类似鹊蚌相争的事情吗? 课后反思:
小抄写员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文章主人公强烈的家庭责任感。
2.通过学习了解叙利奥的内心变化,体会叙利奥家庭成员之间深深的爱。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叙利奥内心的痛苦原因。
2.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