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克与千克教案及反思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教案及反思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101页例题
1、例题2
二、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重点: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 FFKJ.Net]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四、教学难点:
1.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质量 2.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小组学习的实效
五、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袋装1千克洗衣粉、1台盘秤、两包500克的盐、2、小组准备:一袋1千克的洗衣粉;1千克的鸡精、1千克的水果、一筒1千克的面、一包比1千克轻的绿豆、一包2千克的大米;二分的硬币、1克的药包、1克的茶包、10克的板兰根冲剂、100克的肥皂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 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小强和小丽也到超市里作了调查,他们找到了什么?(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看看数学小精灵想告诉我们什么?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
二、探究体验: 1.认识质量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板书课题 :克和千克的认识)2.认识感知1千克
(1)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2)掂一掂:你们想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并把这种感觉记在心里,比一比哪一小组动作最轻,能做到吗?请小组长轻轻拿出洗衣粉,开始吧。(3)找一找:
①大家把1千克的感觉记在心里了吗?数学小精灵看看大家是不是真的记住了。每一小组还有这几样物品:这样的一袋绿豆、这样的一袋大米、1包鸡精、这样的一袋水果或者是一筒面。四样物品中哪些约重1千克呢?
②看看数学小精灵有什么提示:1将四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同学说一说;3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③请每位小组汇报:你们认为哪些物品约重1千克?
④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袋鸡精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包装袋上有质量标示)
老师还发现大部分小组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质量标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我一手拎着1千克的盐,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
你们掂得准不准我还是得验证一下。老师想请 盘秤 来帮忙。看这儿,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的)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重1千克)那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1、2小组都是西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果然是大约1千克,你们估得真准。像这样大的一个西瓜约重1千克。3、4小组都是香瓜,请你们拿上来验证一下。是1千克,你们也估对了。像这样大的一个香瓜大约重1千克。
第5小组你们是什么水果?也拿上来验证一下。看,像这样的4个苹果大约重1千克。第6小组呢?什么水果?拿上来验证一下。原来,这样的3个梨大约重1千克。
第7、8小组没有水果,但是他们有一筒面,他们认为是1千克,请来验证一下。果然,这样的一筒挂面也约重1千克。你们找得可真准。
刚才有的小组认为这袋大米也约重1千克?你们认为呢?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还有这袋绿豆,你们怎么没有选呢?(感觉比1千克轻)
那咱们也来验证一下。果然比1千克轻。
哪些小组找对了?你们找得还真准,请小组长和保管员轻轻收回物品。
(4)说一说:
刚才大家找到了这么多约重1千克的物品,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也约重1千克呢? 3.认识感知1克
(1)刚才我们知道了1千克有多重,那1克有多重呢?
这样一枚2分的硬币约重1克。(2)掂一掂:
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保管员拿出盘子,将硬币发给组员,请大家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3)说一说:
有什么感觉?(非常轻)
与1千克比呢?(1克非常轻,1千克非常重,相差很远)
对,所以平时我们在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一般用千克作单位。
(4)找一找:
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盘子里就有一些,请同学们用刚才找1千克物品的方法比一比、掂一掂。说说你找到了什么?(药包、茶包)
(5)感受10克、100克
盘子里还有一些用克作单位的物品,10克重的板蓝根冲剂,100克重的肥皂。分别掂一掂,感受一下。
感受完了保管员收盘子。4.克与千克的关系
这里还有一袋盐,也是用克作单位的,请你读多少克?(500克)一袋盐500克,两袋盐合起来多少克?(1000克)板书1000克
我们用秤来称称看。大家还记得这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吗?(千克作单位)
仔细观察指针,指针指到数字几?(数字1)那就是几千克?(就是1千克)板书1千克
同样的两袋盐,包装上用克作单位时是1000克,用千克作单位的秤称时是1千克,那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1千克和1000克相等)
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5.小结: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了称量轻的物品时一般用克作单位,称量重的物品时用千克作单位;
②通过掂2分的硬币和洗衣粉感受了1克和1千克到底有多重;
③知道1千克=1000克 6.认识秤
生活中有些物品的包装上有质量标识,没有质量标示的物品怎样知道它有多重呢?(可以用秤来称量)
这位售货员阿姨正在用秤称苹果,这些苹果有多重?(1千克)
她用的秤你认识吗?(电子秤)
秤是一个大家族,这就是电子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三、巩固拓展
1.的确秤是我们称量物品的好帮手,因此我们要会认秤上的数据。
(1)说说下面物品有多重: 课本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
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先看单位是克,再看指针指到多少就是多少克)
看来我们在认秤时不光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
(2)圈单位:课本第105页练习二十第2题 2.你知道吗?
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数学小精灵要送给大家一个有趣的小知识。
世界上最小的鸟是蜂鸟,约有2克重。2克重,相当于什么呀?(两枚2分的硬币)那得多轻呀。世界上最大的鸟是鸵鸟,约重100千克。100千克相当什么呢?(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它的一个蛋就约重1500克。1500克相当于什么呢?(三袋500克的盐)可真重呀。3.课后调查:
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很大的用处,老师给同学们留下了一个课后小调查。就在课本第105页练习二十第4题。
八、课后反思:
实施新课程以来,人们再次提出了“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活动化”、“学校数学应向生活数学回归”等口号,生活、活动成为数学课程改革中的两个关键词。然而,如何把这两者落到实处,让学生学得有效,是我们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关注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1.通过亲切的谈话让学生重温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人教版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单元主题图,它是对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整体的概括。之前,我们忽视了它的重要性,只是把图中物品包装上的质量标示作为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的引子,没有得到学生的共鸣。之后我们反思再挖掘,发现这幅图蕴含着两层意思:它不仅只是为了呈现出生活中所常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更是想联系生活实际揭示质量单位的产生,从而体现它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解读了教材后,我们重新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介绍购买水果的过程,从而体会质量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和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并帮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了解国际上通用的两个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样导入,让学生倍感亲切,兴趣盎然;深刻的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2.把抽象的质量单位与具体的生活物品相联系,把不直观不具体的数学知识变成了看得见、摸得到的生活表象,让学生在掂一掂、比一比的动手操作活动中充分感受,是非常适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让学生通过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活动,了解1千克大约有多重,把抽象的1千克与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联系,形成表象,从而初步建立1千克的观念。特别是“找一找”这个环节,不仅通过“对比着掂”让学生进一步感受1千克到底有多重,而且在各小组交流找到的1千克物品时,让学生资源共享,形成更丰富的表象,加强质量观念。3.在学生把质量单位与生活表象建立了对应关系之后,并运用形成的质量观念,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对生活的指导意义,从而更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看到物品的质量后,学生能用“相当于两枚2分的硬币”、“相当于100袋1千克的洗衣粉”这样的语言进行描述,说明已经把1克和1千克的感觉深深的记在了心里,说明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活动是有效的,说明我们前面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已经能够用这种质量观念来解决实际问题了。其实,在本环节之前的巩固练习中,学生已经能用这些方法来选择物品合适的单位了。我想从实际生活到数学知识,再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应该就是学习的真正意义吧!而我们正是在精心为学生搭起一座生活与数学的有效桥梁!关注体验活动的有效性:
1.学习材料的选择提高活动的有效性。①本节起始课,除了在相应环节中出示了各种秤的图片外,并没有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称量活动,只把一个台秤请进了教室,且是用于对各小组同学找出的1千克物品的验证及对1千克=1000克的演示上。这样做更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建立1千克和1克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而对物品的估量应该是在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感知经验后完成的,因此并没有让秤出现满教室。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常规课堂。②对于学生小组活动的材料上,采用的是“供料学习”,并且在材料准备上精心设计:有的材料比1千克重,有的比1千克轻,有的和1千克一样重,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加深对1千克的印象;学习材料里有的在外包装上有质量标示,有的没有质量标示,使学生学会用看或者是掂等多种方法来找,体会到学习方法的多样化。
2.体验的方法指导提高活动的有效性。曾经“热闹”的课堂给我们留下了无数思考,反思过后我们高呼:“还数学课堂一丝宁静。” 不论是掂一掂,还是找一找,我们都非常注重对学生活动方法的指导,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数学小精灵的“活动提示”、“静静感受”等的语言指导、对有序活动的针对性表扬……把这种体验的方法巧妙地、不动声色地渗透给学生,从而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有效性。相信长此以往,学生活动的有效不再是一句空话。
我们都知道生活与数学有联系,在它们之间我们要架起一座“有效的”桥梁!另外关于教材的活用说明:
我们在深入研读了教材后,在理解了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基础上,围绕教学目标,作了部分补充和调整。(1)关于练习十八第1题的调整:因为生活中用千克作质量单位的盘秤比较多,因此在原题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用千克作单位的盘秤,一方面更贴进生活,另一方面与前面用克作单位的秤对比,从而强调在读秤时不但要看清数还要看清单位。(2)关于1千克和1克教学顺序的调整:因为1克太轻,学生对1克的感受比较难,因此本节课我们将认识感受1千克放在了1克的前面,对感知1千克的方法指导为学生自主体会感知1克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第二篇:克与千克教案
二年级数学《克与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谭丽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并通过看一看、称一称、拎一拎、估一估、数一数、说一说等活动,逐步积累对克与千克的感受。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难点】: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能力。【教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组准备一些硬币,盐,绳子等实物。
2、多媒体课件一套。【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吧,看看谁的观察能力最强,眼睛最明亮,你们觉得现在我们教室里谁是最重的?谁是最轻的?
教室里最重的是老师,老师的体重是100斤,最轻的是xxx,她的体重的xxx斤,而100斤,xxx斤,这些表示物体有多重的量都叫做质量,而我们说的斤,公斤,千克等都是质量的单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国际通用质量单位
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活动
一、认识新朋友 克
小朋友们,请你拿出纸盒子里的2分硬币,放在手心掂一掂,猜一猜,它有多重呢?那么小朋友猜的到底对不对呢?我们需要用到称量的工具,秤。
1、初步认识各重秤
物体的轻重我们可以用秤来称量,秤的种类有很多,(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在市场上面称量大袋的粮食用的磅秤,有实验室用的天平,有超市里经常使用的电子秤,还有水果店经常使用的盘秤,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根据物体的轻重程度的不同,选择最适合的秤,我们现在要测量的是2分硬币的质量,我们就需要用到电子秤。
2、初步认识1g 我们一起来称量一下吧,那么这个2分的硬币的质量大约就是1克,请你再次用手掂一掂,说一说,你认为质量大约为1克是什么感觉呢? 1克是很轻很轻的,我们用一只手就能很轻松的掂起来,我们在计量较轻的物体时,用的计量单位是克,又叫g(板书:计量较轻的物体——克、g)
3、几粒黄豆大约重1克
老师今天还给大家准备了小小的黄豆,大家拿出一颗黄豆,用手掂一掂,说说,它比1克重还是比1克轻?掂的时候我看见有很聪明的宝贝,他一手拿黄豆,一手拿着硬币,一起掂,真是一个思维敏捷的宝贝啊,那么,你得出你的结论了吗?
对了,黄豆比1克轻,那么,你知道几粒黄豆的质量大约是1g吗?动动小手,掂一掂 谁愿意来分享一下你的答案,那么刚才小朋友的答案到底对不对呢?我们来验证一下,(用天平进行验证)原来6粒黄豆大约重1g。那么5粒对不对呢?也对,6粒小一点的黄豆和5粒大一点的黄豆
4、猜猜我是谁
老师昨天晚上在给大家准备学具的时候,犯了一个错误,我就不知道我称量好的物体谁是谁呢?你能帮帮我吗?
(出示课件)
小组合作,一起掂一掂,猜一猜,请组长说一说 纸巾12g、1元硬币6g、盐500g、细绳比1g轻
生活中也有很多是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小朋友们昨天回去找到了那些以克为单位的物体呢?谁愿意来分享一下(展示课前题单)
活动
二、认识新朋友千克、kg
1、认识1kg 一包盐是500克,那两包盐呢?500+500=1000g,那到底是不是1000克呢?我们就需要用到另一个称量的工具了,盘秤
简单认识一下盘秤,盘秤的单位是千克,指针指向几就是几千克,我们来称量一下两包盐,指针指向1,即为1kg,思考:为什么计算出的答案是1000克,而称量出来的答案是1kg,因为1000g=1kg,刚才我们学习了1枚两分的硬币大约为1g,1000枚2分硬币呢?那么2kg的质量大约会有多少枚硬币呢?1kg到底是什么感觉呢?
请小组长拿出两包盐,放在袋子里,左手掂硬币,右手掂两包盐,小组内轮流掂一掂,说一说,你有什么感觉? 重的感觉,1kg用一只手掂一下就有一点困难了,说明计量较重的物体用的单位是千克,kg(板书: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kg)
现在,我们再来做一个游戏吧,小组一起合作,用手掂一掂,1kg大约有几本数学书,小组长汇报,教师盘秤验证,大约4本书
那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说一说,你找到的生活里有那些东西可以用千克来做单位?老师也找到了一件质量为千克的物体,一起来看看吧。洗衣液净含量5kg,苹果净含量25kg。
这瓶洗衣液的上面写着呢,净含量2kg,那么这个净含量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秤一秤,咦?怎么会比2kg多那么多呢?净含量就是指这瓶洗衣液不包括瓶子的质量是2kg,包含了瓶子就会比2kg多。
(展示课件)
小朋友们,我们学习了克和千克,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吧,看看谁最棒。学生独立完成,展示题单,集体订正。
三、总结
我们学到了什么,请你来说一说。(学生总结,教师点评)
四、拓展
刚才我们上课的时候说了体重,其实我们8岁孩子的标准体重如下:只有在标准体重内,我们的身体才能更健康,长的更高,更强壮,小朋友们,回家后去秤一秤,自己的体重吧,看看你是多少kg?看看你达标了没有?最后啊,老师还有四句口诀来送给大家,我们一起读一读(展示课件)希望孩子们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迎接更美好的明天!下课!
四、附板书设计:
千克
克 计量较轻的物体用克、g 计量较重的物体用千克、kg
kg
g
1千克=1000克
第三篇:克与千克 教案
克和千克
一、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克和千克”。
二、教材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的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本节课学习的就是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将教学目标定位在: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4、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实际观念)
三、学生分析:
这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二年级学生,虽然他们已养成一定的学习习惯,但因年龄小,还是好动、好玩、好奇心强,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教师在教学中以情境教学法为主,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游戏情境、活动情境,让学生充分去感受、发现,获取新知,同时还采用启发式教学、直观教学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创造了良好基础。
为了更好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并优化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法上采用了让学生掂一掂、说一说、估一估、称一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动手、动口、动耳、动脑,在这种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感悟新知。
四、设计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数学教育的价值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数学教育已经从原来以获取知识为首要目标转变为关注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依据数学课程标准,设计了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立足于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活动,使学生不仅参与了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同时也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还可以应用于生活的乐趣。在遵循教材编写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提供现实背景,改变呈现方式,让学生在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游戏导入,背一背。
大家喜欢做游戏吗?请学生互相背一背,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大家。(找三位学生,其中两位体重对比明显。这三名学生互相背一背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初步感知轻重。)(用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2、课件演示,请学生观察两幅图片,说一说哪边轻,哪边重?
3、联系生活实际,掂一掂。
请学生在自己的桌上找出两样物品,放在手上掂一掂,感受它们的轻重,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样为学生提供人人参与的机会,力求激发每个学生学习的欲望。)
4、设疑,导入新课。
看来物体有轻有重,那么怎样来表示物体的轻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克和千克。(用设疑来激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二)操作探究,感悟新知。
1、构建克的概念。
(1)、认识秤。
要想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怎么办?先说说在生活中看到过哪些秤,相机课件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秤。(磅秤、电子秤、弹簧秤、台秤、盘秤、杆秤、天平、人体秤、)接下来让学生认识这些工具,练习读取秤上的数值,教师要做必要的指导。其中重点认识天平、盘秤、人体秤,以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2)秤一秤。
用天平称出1克的2分币。
(3)掂一掂。
体验1克到底有多重。
(4)找一找。
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大约是1克。
(在克的认识这一环节中,让学生通过“秤、掂、找、说”四个层次,让学生认知克是用来秤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单位,通过用天平称出1克,再用手掂一掂2分币,以及让学生举出身边的例子来加深对克的感受,明确克在实际生活中也有许多重要的作用。)2、构建千克的概念。
(1)掂一掂。
让学生用手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
(2)称一称。
让学生用手称一称两袋盐的质量,感知1千克到底有多重。
(3)小组合作秤出质量为1千克的物品,如大约几个苹果的质量是1千克等。再掂一掂。
(4)猜一猜。
为每组都准备了1号包,猜一猜有几千克?再称一称,拎一拎。也可以称称体重:先猜一猜老师的体重,找同学帮忙称一称,再称称其他同学的体重。(可以先让其他学生猜一猜体重,然后再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真是体重)
(通过称一称、掂一掂、猜一猜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来感受新知。)
(5)联系生活说一说以千克为单位的物品的质量。
(这样通过称体重的游戏和联系生活实际,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几千克的质量,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沟通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
(1)利用前面的教学直接揭示,即从两袋盐的质量中巧妙地揭示出克与千克的内在联系,即1千克=1000克。
(2)设计一些习题,解决克与千克之间的简单接换算。如填空题:5千克=()克
3000克=()克等等。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
例如: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一个乒乓球重1()。一袋洗衣粉重1()。一管牙膏重100()。一只鸡重2()。一位小朋友重23()。一个西瓜重3()。
(学生通过填写单位,可以进一步明确质量单位的联系和区别,使认识更加准确。)
2、深化练习:
改错题:爷爷收到了明明写来的一封信,信的内容为: 爷爷:
您好!我已经9岁了,身体长得特别健壮,体重已达50克,每天早上吃一个60千克的蛋,一袋250克的牛奶,中午可以吃掉3个100千克的馒头,晚上吃的更多,和爸爸妈妈一起能把1克的米饭吃光。
爷爷看完后,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来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准!这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要准确使用。
3、课外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回家与妈妈上街买一次莱或去超市购物)。
(将数学知识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到数学离我们并不远,而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以发展。)
(四)回顾全课,畅谈感受。
请学生谈一谈本节课有什么收获和感想,教师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又提出新的要求。
让学生有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同时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的欲望。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依据新课标提出的两个基本理念,在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
一、用活教材,诱发学习的动机
教材呈现给我们是一个静态的知识,它所创设的情境有些离本地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在备课时,教师要吃透教材的编写意图,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问题情境。找准“知识的最近生长区”,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本节课中,我先让学生交流平时购物中的一些发现,学生学会了认识商品的质量标注,从而感受到克和千克的知识是真实的、亲切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为学生学数学建立了充足的信心。
二、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
传统的教学中,知识形成的过程是由教师讲的。教师的讲授代替了学生的操作与思维,学生无法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地给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学生通过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活动,形成了克和千克的表象认识,然后又充分地去掂量、去感受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称一称2分硬币、数学书、1千克重的食盐、书包等,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深刻。学生由最初的表象“克很轻”、“1千克有点重”逐步发展到用弹簧称称物品、估测物品、认识物品的质量,这些生活中的数学不是由教师教的,而是孩子们自己体验到的,并形成了一定的技能,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拓宽学生体验的自由空间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学生称了2分硬币,又称了数学书、文具盒等不足1千克重的物品,接着又分小组称了称超过1千克重的物品。在小组活动中,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同学换物品,有的同学看指针,活生生的一幅“购物场面”得到了再现。更可喜的是,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同学们体会到同是1千克重的物品,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从而拓宽了学生体验的空间。
第四篇:《克与千克》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伊宁市逸夫小学 李秀军
教学目标
1、创设让学生自主发现的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2、通过体验活动,自主建立克、千克的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3、通过合作交流活动,感受克与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4、结合操作过程,养成热情参与、认真倾听、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并知道“1000克=1千克” 难点:通过掂量,感知1克与1千克到底有多重,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教学准备〗
学具准备:一个2分硬币,其它很小的物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每大组2袋500克食盐 〖教学流程预设〗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小朋友,你们喜欢做游戏吗?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找感觉”的游戏好吗?然后邀请2位学生上台作为特邀佳宾(其中一胖一瘦),指名上台分背一背他们,并说一说有什么样的感觉?(谁比谁重或谁比谁轻)从刚才的活动实践得出:物体有轻有重。
2、认识称{出示课件}
师:在日常生活中,要知道物品的轻重,怎么办?(用秤称)师:你见过哪几种秤?指名回答。
教师介绍各种称:一般来说称量比较重的物品会用磅秤;称量很轻很轻的物品就用天平来称;超市、商店、农贸市场卖的商品一般用电子秤或者是盘秤,弹簧秤便于携带,临时用来称物品重量挺方便的;杆秤是农民伯伯卖菜时常用到的秤。
3、认识质量单位,揭题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逛超市吗?下面我们就一起去逛下超市。(课件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在超市里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一壶豆油,是用千克作单位;一包饼干是用克作单位的;一位阿姨在说苹果1千克。)它们用到了什么单位?
对,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个常用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板书:克与千克)
二、点拨指导、自主探究
(一)自主建立克与千克的概念
1、建立“1克”概念
师:那么1克有多重呢?现在,请小朋友从桌上拿起一个2分的硬币来,放在手掌心里掂一掂,你有什么感觉?(好轻哟!)
师:是的,一个2分的硬币真的是好轻。在课前,老师用称称了一下,一个2分的硬币约重1克。现在闭上眼睛,再次把2分硬币放到手掌心,好好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
2、感受几克、几十克、几百克有多重。
师: 1个2分的硬币重1克,那么10个2分的硬币呢? 生1:10个2分的硬币重10克。
师:你们桌上有重10克的“999感冒灵”, 请同学感觉一下10克有多重。(让学生感受10克的重量)师:100个2分的硬币呢?
生2:100个2分的硬币重100克。
师:桌上的4个作业本,大约重100克。大家感受一下100克有多重。(感受100克的重量)
师:像2分硬币、“999感冒灵”这样比较轻的物体,表示它们的重量我们一般都用克作单位。那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好呢?(指名举例)
3、建立“1千克”概念
师:接下来咱们就来体验一下,1千克有多重?。老师这里有一捆食盐(事先捆在一起),也事先称了一下,大约重1千克。(板书:1千克)下边,每个组发一捆,你们一个接一个地传给后边一人,每人都掂一掂,体验一下1千克到底有多重。
师: 体验了1千克的物品的重量,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有点重!师:现在,我把4个大组的4捆食盐合在一起,你们说有多少千克?(4千克)请几个同学来试试4千克有多重。感觉怎么样?(很重)
师:比较重的物体,表示它们的重量咱们就用什么做单位?(千克)师:在生活中,哪些物品可以用千克做单位?
4、巩固练习(自己设计几道练习)
(1)连线
(2)填上合适的单位
(3)判断
(二)自主探究1000克与1千克的关系
师: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应用,下面我们一起来找找克和千克这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老师把每个大组的一捆食盐还给每级第一个同学)师:刚才我们知道这捆食盐重1千克。现在请你们解开它,拿出其中一袋。问:你知道这一袋食盐多重吗?(指名回答)师:你怎么知道是500克呢? 生:这上面写出来了。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重量标注:500克。
师:一袋食盐重500克,那两袋重多少克呢? 生:1000克。(板书1000克)刚才老师说一捆食盐重1千克,现在你们算出来是1000克,那这个1000克的重量和这个1千克的重量有什么关系呢?(指名回答)
师:对!1000克就等于1千克(板书:“=”)咱们一起来读一读。也就是说1000个1克就是1个千克。
四、巩固练习
1、课件出示P88的1、2、4题,结合课本进行练习
2、小老师作文
3、考考你
4、你知道吗?
四、小结
1、从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2、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常用质量单位“克”和“千克”,以后大家去超市里买东西的时候,可以先掂一掂、猜一猜它大约有多重,用什么单位比较好。不用多少久,你就会成为爸爸妈妈的生活好帮手的。
板书设计:
克与千克
1000克=1千克
第五篇:克与千克教案
《克与千克》教案
康巴什新区第二小学:刘建华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在掌握用称物体的方法和过程中,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下,使学生经历估、掂、称等一系列实践活动,在观察与动手操作中形成质量观念,并培养学生估量物体的意识。
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进行学习的能力,在生活实践中发现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6个盘秤、1个天平、课前调查表、课堂上估一估称一称表格,题纸,备用二分硬币,500克的盐、1千克的盐。每位同学一个果冻。
2.学生准备:每人一个2分硬币、一个一元硬币、一袋500克的盐、1袋1千克的盐、一个苹果和任意一种未拆包装的零食。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昨天老师让大家去超市做了调查。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调查结果。
点名回答,其他同学倾听。
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和你的调查,你发现了什么? 生1:发现了大家都是说物体重多少克或多少千克。生2:发现轻一点的物体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
同学们真善于观察。表示物体有多重我们常用克和千克作单位。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两个质量单位。(板书:克与千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克,感知质量单位克
同学们,你们知道1克有多重吗?
请同学们拿出2分硬币,放在手心轻轻地掂一掂。谁来说一说你的感受?
生:很轻、像手中没有东西一样、太轻了......那要想准确的知道一枚2分硬币有多重,我们可以怎么办?谁来为老师支个招? 生:用秤称。
是,要想知道物体的质量,我们可以用秤称。下面老师给大家看几样秤,看看大家见过没有。
出示各种秤,并作简单介绍。
天平是一种精密的秤。常用来两比较轻的或比较贵重的东西。下面我们就用天平来量一量一枚2分硬币到底有多重。
示范并讲解天平的使用方法。
用天平来称量物体的时候,我们要在天平的左边放物体、右边放砝码。当物体的质量小于等于10克时我们就可以不放砝码,通过拨动标尺上的游码来称量物体的质量。
称量出1枚2分硬币中1克。
请同学们把2分硬币放在手中,轻轻地掂一掂感受一下1克的重量,并把着用感觉牢牢地记在心中。
学生感受。
1克有多重大家记住了,那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大于重1克。
生自由说。
教师评价:你真善于观察生活。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老师也称了一些大约一克的东西,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出示图片5粒黄豆大约重1克,十二粒绿豆大约重1克,30粒大米大约重1克。)
2.比感觉
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比感觉的游戏,看看谁的感觉更准。(1)估一元硬币的质量
请同学们把2分硬币放在左手,1元硬币放在右手,轻轻的感受一下,你有什么感受?
生感受并回答。“2分硬币比一元硬币轻”
你能估一估一枚1元硬币到底有多重吗?把估得的结果填在表格中。
到底谁估得更准确呢?我们还是来称一称吧!(2)估一个果冻的质量
学生对比着1元硬币估,并把估得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渗透净含量的知识。净含量20克,加上壳2克,所以一枚果冻大约重22克。
(3)估数学书的质量,小组称一称。
刚刚我们估的都是比较轻的物品。敢不敢估一个比较重一点的?
把我们的数学书放在手上,轻轻地向上托感受一下它的质量。然后估一估它有多重,把估得的结果填入表格中。
我们用托盘秤来称一称数学书的质量。介绍盘秤的用法,并强调数学书一样重,每小组称一本就可以了。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指导。3.认识千克
同学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质量单位“克”,那同学们想不想体验一下1千克有多重。(板书1千克,“千克”用红笔写)
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的500克的盐,放在手心轻轻的感受一下它的质量,你有什么感觉?
生感觉,并表达。
现在老师再给大家提个要求,同桌两人合作把两袋500克的盐放在一只手上,轮流感觉一下它的质量。
同桌合作,初步感受1000克。此刻你手里拿的是多重的盐? 生:1000克。
你怎么知道是1000克的? 500克+500克=1000克(板书)
那再请同学们拿出你准备好的另一袋盐,看看包装这袋盐有多重?
生:1千克。
把这一袋1千克的盐放在左手,两袋500克的盐放在右手,你有什么感觉?
生1:一样重
生2:两袋500克的盐重 生3:1袋1千克的盐重。
哦,大家出现了分歧,我们还是来称一称吧!
原来两袋500克的盐和一袋1千克的盐一样重。那此刻你能用一个数学符号两描述一下1千克和1000克之间的关系吗?
生:1千克=1000克
国际上常常用kg表示千克,g表示克,所以还可以写成1kg=1000g.看着老师手中的物品说一说克和千克之间的关系。(是左手拿1千克的盐,右手拿两袋500克的盐)
请同学们再把1千克的东西放在手上感觉一下,把1千克有多重这种感觉牢牢地记在心中。
4.估估、测测活动
活动一:(1)估一 估你带的水果大约有多重,把估测的结果写在表格中。然后再排队称一称它有多重,把称得的结果写在表格中。(2)以小组为单位先估一估大约几个苹果就1千克了,再称一称你估的准不准。
活动二:(1)估一估你带的东西有多重,把估的结果写在表格中。(2)看一看包装纸,它大约有多重,结果填在表格中(3)再和你的同桌交换一下看看他带的物品有多重。
(三)课堂小结
现在老师想问问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真实学会了不少知识,那老师想考考大家: 昨天老师去超市买了一些水果柯老师不会认秤,谁来帮帮老师?
同学们真棒!那你们会看体重秤吗
先请同学说说该用什么作单位?为什么?
同学们你们真棒,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想请大家帮忙。昨天老师称了一些东西,可是老师忘记写单位了,你能帮老师把单位填上吗?
学生做在题纸上,教师巡视,找同学汇报。找两个说说为什么。
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老师给你们看一封信吧。
学生看信,并悄悄的笑。
谁来说说你们在笑什么?
学生汇报。
看来大家是不会把克与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用错了,那老师在出一道题来考考大家。
先让学生仔细观察题意,再指名回答。
两边一样重的大家会判断了,如果两边不一定一样重你会比较吗?
学生独立做在题纸上集体汇报。
(五)知识拓展
(六)延伸应用
同学们这节课的内容我们学完了没? 生:学完了。
不,没有学完!克与千克在我们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生活中继续了解有关克与千克的更多知识,或者能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板书设计:
克与千克
1千克=1000克 1kg=10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