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君》教案
《原君》教案 黄宗羲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句,把握文意。
2.研读《原君》,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观点:
3.思考与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教学重点:
1、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
2、文言词句。教学难点:对黄宗羲思想观点的认识。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清代龚自珍诗云:“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鲁迅先生也有这样的诗句:“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万马齐喑究可哀”“万家墨面没蒿莱”,这就是我国封建皇权统治时期社会的真实写照。
比龚自珍略早些的17世纪中叶,明朝灭亡,另一个号称“中央帝国”的王朝——满清走向了它的“辉煌”。这个时期,帝制正盛,风雨如磐,谁要是对“天子”有一点点“不敬”,那就是“大逆不道”。而就是有这样一个人,在这腥风血雨、黑色恐怖的岁月,竟大胆地喊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的口号,鼓舞人民把人君打翻在地,掷其皇冠,摧其御座,这是何等的勇气,何等的气魄!要知道,这可是轻则系身囹圄,重则身首异处、惨遭灭门的“罪行”啊!
喊出这个口号的人,就是黄宗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喊出这个口号的战斗篇章——《原君》。
二、作者作品
1、黄宗羲(1601—1695)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余姚人。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出自官僚家庭,其父黄尊素因弹劾权奸魏忠贤而遭害,及长,遂承父志,参加并领导“复社”,坚持同魏忠贤余党进行斗争。清兵南下,曾组织“世忠营”进行抵抗。明亡以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于隐居中专事著述讲学。所持政治思想主张,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曾大胆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并倡以“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对清末改良主义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以一定影响。在文学方面,面对当时激烈的民族矛盾,极力主张反映历史现实,抒写真情实感,反对明代“七子”的模拟之风。所作诗文,多表现高尚节操之作。除《明夷待访录》单刊成集外,有《宋元学案》《明儒学案》《南雷文案》等。今人又编有《黄梨洲文集》。
2、一代奇书——《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的政论和史论专著,是一部具有启蒙性质的批判君主专制、呼唤民主政体的名著。该书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通过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同时,从民族兴衰存亡的角度,对未来社会所应具有的政治体制提出了独到的政治见解,具有鲜明的启蒙性质和民主色彩,被梁启超称为“人类文化之高贵产品”。这部书堪称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在有2000多年封建传统的中国,它不啻暗夜火炬,隆冬春雷。
《明夷待访录》成书于康熙二年(1663)。“明夷”源于《周易》中的卦辞,指有智慧的人处在患难地位。“待访”,等待后代明君来采访采纳。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十三个部分,共21篇文章。《明夷待访录》一书,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阐发了民主思想。《原君》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而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同时,他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对君与民孰为天下之主的问题提出思考,并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不过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这是非常鲜明的民主启蒙思想。
《明夷待访录》对臣子在国家统治中的地位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君臣关系应是平等的,臣并非为君而设,臣的职责是为天下万民,并非为天子一人。这就彻底颠覆了封建“三纲五常”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君为臣纲”,从而建立了一种接近现代民主原则的君臣观。
从“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出发,黄宗羲认为相应的法律制度应该是“天下之法”,而非“一家之法”。这一论断,具有朦胧的依法治国之意。
他还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参政议政的作用,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通过士人的舆论监督,使政府不敢怠侵,兴良政,去弊政。这已流露出议会政治的萌芽思想。
在经济上,黄宗羲突破“重本抑末”的传统思想,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
《明夷待访录》中的启蒙思想,在当时和以后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与黄宗羲同时代的大思想家顾炎武曾高度评价说,他对《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道天下并不是没有能 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三代”时的兴盛可以慢慢复还。《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民权,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中说过:“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对于鼓动民主思想起到了积极的与作用。据说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时,也随身携带《明夷待访录》的《原君》《原臣》两篇,其中的早期启蒙思想光辉,对他的民权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也有启发作用。
三、学习课文
1、整体把握
《原君》指出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由此而成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这明确表达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
同时.他还指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进而对君与民孰为天下之主的问题提出思考,并明确主张天下是人民的天下,君不过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公仆。
2、朗读课文(1)音、形、义
好逸恶劳:贪图安逸.厌恶劳动。仲:排行第二。逐利:追逐名利。经营:筹划办理。博:取得。
惨然:惨痛的样子。屠毒:杀害;毒害。敲剥:敲诈剥削。花息:利息。向使:假如。
寇雠(chóu):强盗,仇敌。雠,同“仇’’。独夫:指因暴虐无道而众叛亲离的统治者。规规焉:狭隘死板的样子。无稽:无从查考;没有根据。
窥(kuī)伺:暗中观望,等待时机。(2)通假字
视之如寇雠雠,同“仇”。
3、疏通课文(1)词类活用
①离散天下之子女离散:使动用法。使„„离散。②独私其一人一姓乎私: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偏爱。(2)古今异义 ①人而又去之者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某地。②亦犹夫人之情也 古义:一般人。
今义:对男子配偶的尊称。③尧、舜是也 古义:这。
今义:判断动}司。(3)特殊句式 ①判断句
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许由、务光是也。
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此我产业之花息也。是故武王圣人也。
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②状语后置句
必千万于天下之人。
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4)课文翻译 译文参考
人类社会初期,人们各个总是自私的,人们各个总是自利的;社会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来兴办它。有公共的灾害也没有人来消除它。有这么一个人站出来,不把个人的利益当做利益,却让普天下的人享受到那种利益;不把个人的祸患当做祸患,却要帮助普天下的人免除那种祸患。这样他付出的辛苦劳累,一定比普天下的人要高出千万倍。以千万倍的辛苦劳累,而自己又不享受那种利益,这就一定不是普天下的人内心里所愿承受的。所以古时候对于君位,有经过思量而不愿意就位的,许由和务光就是这样;有就了位却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难道这些古时候的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其实,贪图安逸,厌恶劳苦,也还是一般人的思想感情。后代做君主的就不再是这样。他们认为决定普天下利害祸福的大权完全掌握在我手里,我把普天下的利益统统归于自己,把普天下的灾害统统归于百姓,也没有什么不行的。他们迫使普天下的人不敢谋取自己的私利,却把我个人极大私利看做天下人的公利。一开始时还有点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汉高祖刘邦所说的“我在产业方面成就的,比起老二来究竟谁多呢”这句话,他那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地充分表露于言辞之间了。
这个没有别的原因,古时候把普天下人看做主人,把君主看做客人,凡是君主所终生筹划办理的一切,都是为了普天下人。现在把君主看做主人,把普天下人看做客人,凡是普天下没有一个地方能够得到安宁的情况,都是为了君主。因此他在没有得到江山的时候,残酷杀戮普天下的老百姓,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求得他一个人的产业,竟然毫不感到惨痛,还说:“我原是替子子孙孙开创基业呀。”当他已经得到了江山的时候,敲剥普天下老百姓的骨髓,拆散普天下老百姓的家庭,来满足他一个人的荒淫享乐,把这看做理所当然。还说:“这正是我的产业应该收取的利息呀。”这样看来,成为普天下人的最大祸害的,乃是君主呀。假如向来就没有君主,老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普天下的老百姓敬爱、拥护他们的君主,把他看得像父亲一样亲,把他比得像苍天一样崇高,确确实实不算过分呀。现在呢,普天下的老百姓怨恨、憎恶他们的君主,把他看得像仇敌,称呼他为独夫民贼,原是应得的下场。可是那些浅陋的读书人拘泥死板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准则笼罩于天地之间,是无法逃避的,甚至于夏桀、商纣那么残暴无道,还要说商汤、周武王不应该去讨伐他们,反而虚妄地传播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死这样的无据可考的事情,使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被屠毒的血肉,跟那腐烂的老鼠一样显得微不足道。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当中,单单偏爱君主那一人一家吗?所以讨伐商纣的武王,是位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代的君主,想要借用“(君主)如父如天”空洞名义,来禁止他人伺机夺取君位的,都认为孟子的话不利,以至废除孔子庙里的孟子牌位,这不就是从浅陋的读书人那儿开的头吗?
四、问题探究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主旨。
【提示】本文主要阐述了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批判君主以天下为私的种种罪恶。首先作者在写作标题的拟定上已基本点明了这一写作倾向。因为“原君”的意思是推论为君之道。正是因为这样,作者首先从人的本性与国家起源的角度分析了君主的产生,指出君主产生的原因是君主顺应时势,凭自己的辛劳赢得了大家的拥戴,而君主的天然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君主与天下的关系应该是“天下为主,君为客”。然而后世之君却颠倒了他与天下的关系,视天下为自己的私产,把天下之利归于己,把天下之害归于老百姓。作者对此罪恶行径加以斥责,从而指出今之君主已成为“天下之大害”,表现出了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倾向。
五、课堂练习基础训练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兴:兴办。B.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居:接受。C.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得:能够。D.某业所就,孰与仲多某:某人。
2.下列各项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公害逐利骨髓腐鼠
B.莫大肝脑惨然创业
C.无稽寇雠利害呜呼。
D.屠毒安宁崩馈窥侍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奉我一人之淫乐
B.不以一己之害为害
C.此其人之勤劳
D.后之为人君者不然 4.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用法。①有公害而莫或除之莫:一———— ②许由、务光是也是:———— ③孰与仲多孰:——一
①我固为子孙创业也为:——
⑤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为:——一———— 5.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①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译文:
②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译文:
③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译文:
④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译文: 答案:
1. D。某:我。
2.D。馈—溃;侍—伺。
3.D。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其他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的。
4.莫,不定代词,没有谁。是,代词,这。孰,副词,哪个。为,介词,替。为,动词,当做。①有就了位却又放弃的,唐尧和虞舜就是这样;有起初不肯就位可到底推辞不掉的,夏禹就是这样。
②一开始时还有点过意不去,久而久之就心安理得了。于是把天下看成无限大的产业,拿来传给子子孙孙,受益享福永远没个尽头。
③假如向来就没有君主,老百姓都能自谋私利生活下去。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原来会是这样的吗? ④所以讨伐商纣的武王,是位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研读《原君》,了解黄宗羲对封建君主的认识及其观点。2.思考与认识黄宗羲观点在当时的进步性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了解本文的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
1、黄宗羲的主要思想观点。
2、艺术特色。教学难点:黄宗羲思想观点的进步性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教学方法:自学法、讨论法、点拨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课文思路
第1段问题:怎样认识古之人君不愿为君? 夫以千万倍之勤劳、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人情所欲居也。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第2段问题:后之人君把天下当作自己的产业,在长期过程中,其思想情态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一段是怎样推理的? 惭——安——荣
权出于我——利归于己——传之子孙(天下——莫大的产业!)第3段问题:“君为主,天下为客”的有什么危害?目的是什么?原因是什么?作者的结论是什么? 危害:
(1)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2)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目的:为子孙创业;取产业花息。原因:视天下为产业。
结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第4段问题:古今人民对待国君态度怎样?对待暴君有哪两种态度?你怎样认识伯夷、叔齐的“耻食周粟”? 明确:古: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为了天下人)今:怨恶其君,视之如仇,名之独夫。(为一己之私)小儒: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间;妄传伯夷叔齐之事。
圣人:武王(伐纣)圣人;孟子(肯定伐纣)之言,圣言。伯夷、叔齐反对武王伐纣,认为臣伐君“不仁”,商灭后,两人“耻食周粟”。小儒称赞两人,是不明“为君之职分”,认为“君臣之义无逃于天地间”。国君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否则是“独夫”“民贼”。伯夷、叔齐的行为是为虎作伥。全文思路:
①古代人君兴利释害,遵循为君职分。②③后代人君背道而驰,违背为君职分。痛斥后之人君以天下为自己的产业。(对比)古今君民客主倒置,罪恶由君而生。君主以天下为产业所带来的灾难。④痛斥后世小儒的谬论。(古今人爱、恨君)(对比)
三、问题探究
请你谈谈《原君》一文所述思想的可贵之处。【提示】《明夷待访录》是作者作为明亡的亲身经历者,在参加一系列抗清活动失败后,总结明亡教训的角度写成的一本光辉著作,其鲜明的特点就是对专制政体做了初步的反思,对封建帝王的专制独裁进行了激烈的批判。《原君》作为本书的第一篇,体现的就是作者这一思想。具体而言,我们认为作者思想的可贵之处在于: ①他对君主职责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提出与历史上已有的观点不相同的看法。指出君主的天职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这一认识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就是在今天来看也不无意义。今天所提倡的‘“公仆”意识,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有与之相近的地方。只不过,今天的“公仆“是对党的干部而言,作者在此是对封建君主而言的。②他对君主专制的危害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比如他总结说:今之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对百姓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等。其批评不可谓不深刻。对生活在封建专制统治下的作者而言,其观点不可谓不大胆,其探索与启蒙的精神不可谓不可贵。
③文中所体现的废除君主专制的思想倾向是本文所述思想中最为宝贵的一笔。作者在痛斥封建帝王专制罪恶中,痛切地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在强烈的反问中表述了作者对设置君王的质疑与否定。
纵观全文,作者这种敢于批评,切中时弊的地方还有很多,其中既有民主思想火花的闪现,也有勇敢与无畏精神的流淌,这些一起构成了本文可贵的地方。
四、艺术特色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对比艺术。
【提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说理是本文在论证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具体而言,作者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
古之君主为天下兴利与今之君主为自己谋利构成对比。作者指出古代的君主是“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而今天的君主则不再“不以一己之利为利”,“使天下受其利”,代之以“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也不再是“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代之以“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两相对比,充分地说明今之君主完全丧失了自己天然的职责,背离了君主产生的本义。
②主与客的对比。在揭示古今君主之所以会形成上述反差时,作者也引入了对比。指出两者差别的根本原因在于.前者是“以天下为主,君为客”。而后者是“以君为主,天下为客”。正是这种主客关系的颠倒,从而使得为君之道不但失去了其本真的意思,反而成为“天下之大害”。
③今之君主“未得天下”和“既得天下”前后的对比。“未得天下”时,是“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而“既得天下”后,仍然是“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天下当成了君主个人的产业。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阐述了君主以己为主,侵扰天下的罪恶。
百姓对待古今君主的不同态度构成对比。作者在文章的结尾段还对百姓对待君主的不同态度进行比较,指出”古人之君“为天下兴利除害”。百姓就会“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后之为人君者”以天下为个人私产,屠毒天下百姓,百姓就会“怨恶其君,视之如寇雠,名之为独夫”。从而充分说明君主有怎样的作为,百姓就会有怎样的态度。本文就是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反复地使用对比论证的手法,从而既充分又深刻地说明了君主的职责在于为天下人兴利、释害。
五、课堂作业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万里寻兄记
(清)黄宗羲
宗羲六世祖小雷府君,讳玺,字廷玺。兄弟六人。长伯震,商于外,逾十年不归。府君魂祈梦请卜之,茫然不得影响。作而曰:“吾兄不过在域内,吾兄可至,吾何不可至乎?”蹑屦出门,乡党阻之,曰:“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府君曰:“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于是裂纸数千,缮写共兄里、系、年、貌为零丁。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卒无所遇。府君祷之衡山,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遇士人,占之,问:“君何所求?”府君曰:“吾为寻兄至此。”士人曰:“此杜少陵《舂陵行》中句也。舂陵,今之道州。君入道州,定知消息。”府君遂至道州。彷徨访问,音尘不接。
一日,奏厕,置伞路旁。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曰:“此吾乡之伞也。”循其柄而视之,有字一行云:“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方惊骇未决,府君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道路观者,亦叹息泣下。时伯震已有田园妻子于道州,府君卒挽之而归。
尝观史传,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岂世无其事欤?抑有其事而记载者忽之欤?
方府君越险阻,犯霜雪,跋涉山川,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汲汲皇皇,惟此一事,视天下无有可以易吾兄者。而其时当景泰、天顺之际,英宗、景皇,独非兄弟耶?景皇惟恐其兄之入,英宗惟恐其弟之生。富贵利害,伐性伤恩,以视府君,爱恶顿殊。可不谓天地纲常之寄,反在草野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而曰
作:站起来 B.伯震过之,见伞而心动。过:拜访 C.觉而以为不祥
觉:睡醒 D.以视府君,爱恶顿殊
视:比较 2.下列加点的虚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汝不知兄之所在,将何之/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B. 而知兄者或见之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循其柄而视之/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D.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小雷府君“挂念兄长”和“为找兄长历尽险阻”的一组是()A.①魂祈梦请卜之 /②逾十年不归
B.①梦有人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汉行”者,觉而以为不祥。/②经行万里,獠洞、蛮陬,踪迹殆遍
C.①见伞而心动 /②饥体冻肤而不顾,钳口槁肠而不恤
D.①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 /②穷天地之所覆载,际日月之所照临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雷府君为找寻出外经商十年未归的长兄伯震,在没有伯震任何音讯的情况下,不
顾别人的劝阻万里寻兄,其情其事,感人至深。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小雷府君终于在梦中获得找寻其兄的线索。然当他历尽艰辛
找到长兄时,长兄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家室,他最终只好惋惜而归。
C.作者认为,自古以来,孩子辗转颠簸寻求父母亲的故事不断出现在史传中,但弟弟
找寻哥哥的故事则没有出现过,其原因并不一定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
D.这篇文章通过写兄弟的友爱,鞭挞了帝王英宵与景皇因“富贵利害”而“伐性伤恩”的丑恶,暴露了统治阶级封建道德的虚伪。5.翻译下列文言文句
(1)吾兄,商也。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吾尽历通都大邑,必得兄矣!
译:
(2)所过之处,辄榜之宫观、街市间,冀兄或见之。即兄不见,而知兄者或见之也。
译:
(3)人子所遭不幸,间关踣顿求父求母者不绝书,为人弟而求兄者无闻焉。
译: 答案:
1.B.过:经过。
2.A.两者均为动词,到,往。B.前者构成“者”字短语,的人;后者为句中停顿,不译。C,前者为连词,表承接,不译;后者为为连词,表假设,如果。D前者为陈述句句末语气词;后者为兼词,相当于“于之”。
3.B.A“逾十年不归”和C“见伞而心动”写兄长。D“出而相视,若梦寐,哭失声”写兄弟二人。
4.B错在“只好惋惜而归”。文中“卒挽之而归”意思是“最后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挽”为“拉,牵引”。5.(1)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的地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要点:“商之所在,必通都大邑”是判断句,“尽历”的理解)
(2)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要点:榜、冀、即、或的理解)
(3)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要点:人子、间关踣顿、闻)文言文参考译文
黄宗羲的六代先祖小雷先生,名叫黄玺,字廷玺,有兄弟六人。年龄最大的叫伯震,伯震在外地经商,过了十年也没有回来。先生心理祈祷,梦里询问,占卜,模糊不清,不能得到伯震的消息。先生站起来说:“我哥哥不过是在国内。我哥哥能到的地方,我为何不能到呢?”他穿上鞋准备出行。乡里的人阻拦他说:“你不知道人哥哥到达的地方,东南西北哪里开始寻找呢?”先生说:“我哥哥是商人。商人在地的方,必定是大都市和县城。我走遍大都市和县城。一定能找到我哥哥。”
于是他裁了几千张纸,写上哥哥的家乡、年龄和外貌,做成寻人的招帖。他每经过一个地方,就将寻人招帖贴在庙宇和街市上,希望哥哥也许能看见寻人招帖。即使哥哥看不见,知道哥哥的人也许能看见。他走了万里路,足迹几乎踏遍了所有的山川和洞穴,四面八方的各个角落,最终没有遇到哥哥。
先生在衡山祈祷,梦见有人吟诵“沈绵盗贼际,狼狈江行”,醒来后认为是不祥的预兆。便求得一个读书人占卜这梦境。读书人问:“你求的是什么?”先生说:“我是为了寻找哥哥来到这个地方。”读书人说:“这是杜甫诗歌《舂陵行》中的句子。舂陵,就是今天的道州。您进入道州,一定会知道消息。”先生于是到了道州。来回不安地访求询问,没有消息。
一天,先生进入厕所,将伞放在路边。伯震经过那个地方,看见伞,心里被触动说:“这是我家乡的伞。”顺着伞把儿看,看到上面有一行字:“姚江黄廷玺记。”伯震正惊诧的时候,先生出来了,兄弟二人相互看着,好像在做梦一样,忍不住放声大哭。路上旁观的人也叹息着流下眼泪。这时,伯震已经在道州有了田产和妻子,先生最后还是拉着伯震回到了家乡。
我曾经看史书和传记。作为孩子遭遇不幸,辗转颠仆,寻求父亲寻求母亲的事不断出现在书中,作为弟弟寻求哥哥的事没有书上见过,难道是世上没有这样的事吗?或者是有这样的事,却被写书的人忽视了呢?当先生穿越险阻,冒着风霜大雪、爬越山川,饿着身体,冻着肌肤而不顾惜,没有吃食,瘪着肚肠面不体恤自己,穷尽天地之间的地方,到达日月所能照到的地方,急迫匆忙,只有寻找哥哥这一件事情,认为天下没有任何事情可以代替哥哥。而当时正是明朝景泰、天顺年间,明英宗和景泰皇帝,难道不是兄弟吗?景泰皇帝害怕他哥哥回到国内,明英宗害怕他弟弟活着。富贵利益和祸害,损害着人的本性,妨害着恩情德惠。用先生寻哥哥的事做比较,仁爱和险恶立刻就表现出不同了。难道不可以说,天地之间的三纲五常所寄托的地方,反而是民间吗?
六、课堂总结
七、作业设计 附录:
《原君》原文 黄宗羲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而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之人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视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译文
自有人类的那一天,人们就各人只管自己的私事,只谋自己的利益。世上有公共的利益却没有人去兴办;有公共的祸害却没有人去革除。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不把个人的私利看作利益,而是使天下人都得到利益;不把个人的害处看作害处,而是使天下人都免除害处。这个人的辛勤劳作,必相当于一般天下人的千万倍。付出千万倍的辛劳,却又得不得利益,就天下人的本性来说,必然不愿意处在那个地位。所以,在古代,人的君主这个位置,考虑了而不愿意就位的,有许由、务光这些人;就位而又离去的,有尧、舜这些人;当初不愿就位,而终于无法离去的,有禹这个人。难道古人有什么特异之处吗?好逸恶劳,也和普通人的本性一样啊。
后世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他们以为分派天下利害的权力都出于我自己,我把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把天下的害处都归于他人,也没有什么不可心以的。(他们)使天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而把我的私利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还感到惭愧,时间一久就心安理得了,把天下看作自己再大不过的产业,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汉高祖所说的“我所成就的家业,同老二相比谁多”这句话,那种追逐私利的心情不觉已充分表现在言语之中了。
这没有别的(原因),古时把天下人放在主要位置,君主放在从属位置;凡君主毕生经营的一切,都是天下人的。现在把君主放在主要位置,把天下人放在从属位置;所有使天下没有一个地方得到安宁的原因,都在于有了君主。因此,在他未得到君位的时候,屠杀、残害天下的生命,拆散天下人的子女,来求得个人的产业,对此竟不感到凄惨,说:“我原是为子孙后代创业啊。”他在取得君位以后,敲榨、剥取天下人的骨髓,拆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个人放纵的享乐,(把这)看成应当如此,说:“这是我产业的利息呀。”然而成为天下大害的,不过是君主罢了,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还能各管各的私事,各得各的利益。唉!设置君主的原因和道理,原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天下人爱戴自己的君主,把他们比作父亲,把他们比作天,实在不算过分。现在天下人怨恨、憎恶自己的君主,把他们看作仇敌,称他们为独夫,这原是他们应当得到的。可是那些眼光短浅的读书人,却拘谨地认为,君臣之间的伦理关系无法逃脱于天地之间,甚至对于桀、纣那样的暴君,也认为汤、武不应当去讨伐他们,因而虚妄地传说伯夷、叔齐那些无可查考的故事,看待千千万万百姓的血肉崩溃的躯体,竟然和腐臭的老鼠一样。难道天地这么大,在千千万万天下人中,唯独(应当)偏爱君主一人一家吗?因此(讨伐纣王的)武王是圣人;孟子(肯定武王伐纣)的言论,是圣人的言论。后世的君主,想要用自己“如父如天”一类的空名来禁绝他人暗中看机会夺取君位,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甚至废除孟子的祭祀,这根由不是从眼光短浅的读书人那里来的吗?
第二篇:原君文言文
有生之初,人各自私也,人各自利也。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有公害而莫或除之。有人者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此其人之勤劳,必千万于天下之人。夫以千万倍之勤劳,则己又不享其利,必非天下之人情所欲居也。故古人之君,量而不欲入者,许由、务光是也;入而又去之者,尧、舜是也;初不欲入而不得去者,禹是也。岂古之人有所异哉?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汉高帝所谓“某业所就,孰与仲多”者,其逐利之情,不觉溢之于辞矣。
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呜呼!岂设君之道固如是乎?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也。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而妄传伯夷、叔齐无稽之事,乃兆人万姓崩溃之血肉,曾不异夫腐鼠。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是故武王圣人也,孟子之言,圣人之言也。后世之君,欲以如父如天之空名,禁人之窥伺者,皆不便于其言,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
虽然,使后之为君者,果能保此产业,传之无穷,亦无怪乎其私之也。既以产业视之,人之欲得产业,谁不如我?摄缄縢,固扃鐍,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远者数世,近者及身,其血肉之崩溃,在其子孙矣。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回思创业时,其欲得天下之心,有不废然摧沮者乎?是故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唐、虞之世,人人能让,许由、务光非绝尘也;不明乎为君之职分,则市井之间,人人可欲,许由、务光所以旷后世而不闻也。然君之职分难明,以俄顷淫乐,不易无穷之悲,虽愚者亦明之矣。
——选自《四部备要》本《明夷待访录》
人类社会开始之后,人都是自私的,也是自利的。社会上对公众有利的事却无人兴办它,对公众有害的事也无人去除掉它。有这样一个人出来,他不以自己一人的利益作为利益,却让天下人得到他的利益;不以自己一人的祸患作为祸患,却让天下人免受他的祸患。那个人的勤苦辛劳,必定是天下人的千万倍。拿出千万倍的勤苦辛劳,而自己却又不享受利益,这必然不是天下常人之情所愿意的。所以古时的君主,考虑后而不愿就位的,是许由、务光等人;就位而又离位的,是尧、舜等人;起先不愿就位而最终却未能离位的,是大禹了。难道说古代人有什么不同吗?喜好安逸,厌恶劳动,也像常人情况一样啊。
后代做人君的却不是这样了。他们认为天下的利害大权都出于自己,我将天下的利益都归于自己,将天下的祸患都归于别人,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让天下的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将自己的大私作为天下的公利。开始时对此还觉得惭愧,时间久了也就心安理得了,将天下看作是广大的产业,把它传给子孙,享受无穷。正如汉高祖所说的“我的产业所达到的成就,与二哥相比,究竟谁多呢?”他的追逐利益的心情,不知不觉已流露于言辞了。
这没有其他原因,古时将天下看成是主,将君主看作是客,凡是君主一世所经营的,都是为了天下人。现在将君主看作主,将天下看作是客,凡是天下没有一地能够得到安宁的,正是在于为君主啊。因而当他未得到天下时,使天下的人民肝脑涂地,使天下的子女离散,以增多自己一个人的产业,对此并不感到悲惨,还说:“我本来就是为子孙创业呀。”当他已得到天下后,就敲诈剥夺天下人的骨髓,离散天下人的子女,以供奉自己一人的荒淫享乐,把这视作理所当然,说:“这些都是我的产业的利息呀。”既然这样,作为天下最大的祸害,只是君主而已!当初假使没有君主,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东西,人们都能得到自己的利益。唉!难道设立君主的道理本来就是这样的吗?
古时候天下的人都爱戴他们的君主,把他比作父亲,拟作青天,实在是不算过分。如今天下的人都怨恨他们的君主,将他看成仇敌一样,称他为“独夫”,本来就是他应该得到的结果。但小儒死守旧义,认为君臣间的关系存在于天地之间,难以逃脱,甚至像夏桀、殷纣那样残暴,竟还说商汤、周武王不应杀他们,而编造流传伯夷、叔齐的无从查考之事,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死,看成与老鼠的死没有什么两样。难道天地这样大,却在千千万万的百姓之中,只偏爱君主的一人一姓吗?所以说周武王是圣人啊,孟子的话,是圣人的言论啊。后代那些想要凭着他像父亲一般、像老天一般的空名,禁止别人窥测君位的君主,都感到孟子的话对自己不利,直到废除孟子配祀孔子的地位,这难道不是来源于小儒吗?
虽是这样,如果后代做君主的,果真能保住这产业,把它永远传下去,也不怪他将天下当作私有了。既然将它看作产业,旁人想得到产业的念头,有谁不像自己呢?于是用绳捆紧,用锁加固,但一个人的智慧和力量,并不能战胜天下要得到它的众多的人。远的不过几代,近的就在自身,他们血肉的崩溃,就应在子孙的身上了。过去南朝宋顺帝愿以后世世代代都不要投生到帝王家中,而明毅宗对公主所讲的话,也说:“你为什么要生在我家!”这话真可痛惜啊!回想他们祖上创业之时,志在占据天下的雄心,哪有不垂头沮丧的呢?因此明白作君主的职责,那么唐尧、虞舜的时代,人人都能推让君位,许由、务光也并非超尘绝俗的人;不明了作君的职责,那么就连市井之间,人人都想得到君位,许由、务光因而绝迹于后世而听不到了。虽然君主的职分难以明了,但用片刻的荒淫享乐,不值得换取无穷的悲哀,即使是愚蠢的人也能明白这一道理的。
第三篇:书画家赵原君简介
书画家赵原君简介
赵原君,法定名赵军航,学者,陕西咸阳人,80年出生,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教育方向法学专业毕业,因崇拜明末旷世大儒黄宗羲及作品《明夷待访录》,故取《明夷待访录》第一篇《原君》而名己。
先生自幼不喜书画,世农耕。青少年时受在咸阳市工人文化宫工作的三伯赵先生尧君启蒙书画,大学时与陕师大曹伯庸老师结缘受益受教颇多,之后幸遇北京故宫博物院金运昌老师训导受益匪浅,眼界更加广远。
先生读《诸子百家》于庄子天下一马,万物一指至理名言深得感悟,事理明朗。读《心经》将“泯相证性”之心得融入书画渐现己貌。
先生近年广结文化道上的君子益友,心灵困惑之时以笔墨解愁,初学柳公权,继学赵孟頫,唐寅,智永等名家碑帖 偶尔也做些诗词为画友刻章治印。坚持国画与书法同修共炼是先生书画事业事半功倍的制胜法宝。
临碑帖及收藏书画过程中即练习学习了书画,同时又读了书,一举两得,然而道理晓通后痛苦随之即来,越是明白越是与世人难处,难入俗流却难逃俗流,故在墨海中畅游、修炼、感悟和成长。
先生作为发起人正在组建中国碑林书画院。
第四篇:简介赵原君书画,基本定稿范文
赵原君书画
赵原君,法定名赵军航,男,陕西咸阳人,1980年出生,陕西师范大学本科法学专业毕业,因崇拜明末三大儒之一的思想家黄宗羲及作品《明夷待访录》,故取《明夷待访录》第一篇《原君》而名己。
先生坚决不入任何协教组织,亦极少参加社贿活动,仅参加过中国国民党举办的书画展一次。现挂职中华民间书画家联合会(香港注册成立的民间、纯专业、非营利性组织)组织部主任。先生自幼不喜书画,亦未生于书香门第,十六岁始历练社会,做过司机(顿号)汽车修理工等,98年时误闯琅嬛之地,渐悟天机,旋即明白伪善良之书,皆为使愚者更愚,而造伪书者皆为坐观渔利者,芸芸众生先被害,再去害人,以此寻求平衡与商机!全凭一张嘴,套用伪文化的道具干尽想干的“好事与坏事”。
先生初读《诸子百家》,后弃《孔子》而只读《诸子九十九家》。近年对思想家黄宗羲的大作《明夷待访录》深入研究亦有“今是而昨非”之感。最有感“天下之大害君而己也!”之句。
二十岁左右时结交了一些书画道上的益友,起先以书画收藏为乐,对高古瓷(顿号)瓦当颇有兴趣。因近墨而黑,闲来无事或心灵困惑之时也玩弄笔墨。初学柳公权,继学赵孟頫,后之唐寅(顿号)智永等数家,受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曹伯庸老师指点开化可谓得益甚多,偶尔也做些诗词自娱,亦为国画,篆刻,小说,杂文等。
临帖中即练习了书法,同时又读了书,一举两得。然而道理晓通后痛苦随之即来,越是明白越是与世人难处,难入俗流却难逃俗流,故在墨海中畅游、修炼、感悟和成长。
先生感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人罪恶远多于文明!然而国人知文明多而知罪恶少。在小班长面前奴颜婢膝的大学生在国中蜂拥而上地砸了几辆国内生产的丰田轿车以示抗日,殊不知相当一部分红旗轿车搭载的是日产尼桑发动机;鲁迅笔下的鬼不但没有退出反而与时俱进了;中国的书读坏了国中人的脑;中国武术是用来使家法专打国人的法宝。看着这一国杂碎!唉!
现如今写大字都卖钱,那些原来写书的唱戏的也拿起了毛笔蘸墨来涂洒金宣并谓高级书法,卖菜的卖药的等等早已转产文化行业并已取得丰硕的成果。先生无路请缨,杀不了仇寇,救不了灾民,与衣食亦常担忧,书画路渐看渐行。
作《无题》自嘲 年当日中天,事业难开言.孟坚故里人,缨枪化笔椽.未读五车书,斥驳伪圣贤.皆因热血荐轩辕,斥吓奸佞离庙殿.学艺皆不精,多学实无成.至今难小康,常带五十圆.唯有一幸事,终日强做欢.家多藏翰墨,时常乐相看.命途真多
舛,婚事陆磨难.昔人皆走远:,回头再百年。.未修百年缘,未得锦衣衔?吾曾问神签,至今未得验.转眼空渡十五年,起起落落泪亦干.回首皆云烟,前行否有岸?我今罔极渭河畔,伤心与谁说由原.浮云卷翔雁,浪花一片片.-------赵原君
燕京九五居,率兽尽食民。开发拆寒屋,拈花笑是谁?
少时我希望自己将来是个机械师,能制造出许多省力的工具,或是个植树人,能栽出结许多种硕果的果树;青年时我希望自己是个检察官,能给奸佞之徒戴上嚼头鼻圈;后来当我与拿着刀枪的社会贼盗对垒时老天却给了我一支毛笔------
第五篇:《原毁》教案定稿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选读》教案 编制: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原毁》
教学目标:
1.掌握、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的特点;
3.通过学习作者忧时伤事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个性化的思考,使学生形成对人对己的个性判断,提高自身素质。教学重点:
1.掌握基础的文言实词、虚词,积累常见的文言句式等文言知识;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滋生“毁”的根源及其危害; 教学难点:
掌握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教法指导:
1.注意掌握论辩文的特征,抓住论的对象,把握辩的过程,明确作者观点;
2.反复诵读,理清文章脉络,分析多角度、多层次对比的说理方法在文中的作用。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文起八代之衰”,这句话是苏轼对韩愈的赞誉,从韩愈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其文学成就看,并非过誉之辞。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的。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代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河南河阳人;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韩昌黎:河北省昌黎的韩氏是望族。韩文公:死后谥“文”。韩吏部:最后的官职是吏部侍郎。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后才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著《昌黎先生集》四十卷。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3.古文运动 :
以复古为名的文风改革运动。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苏轼因此称他“文起八代之衰”。
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文题解读:
《原毁》是韩愈的“五原”(《原性》《原道》《原毁》《原人》《原鬼》)之一。“毁”就是诽谤、诋毁,“原”就是推究、探求,“原毁”就是探求诽谤滋生的根源。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选读》教案 编制: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三、背景介绍:
韩愈生活的中唐时期,朝廷中世袭贵族与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吏相互排挤倾轧,嫉贤妒能,于人求全责备,于己务求宽容,以致发展为后来的“朋党之争”。一般的人士中也存在相互攻讦的情况,才德杰出的人很难不受毁谤。所谓“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韩愈站在中小地主阶级和有德之士一边,为他们鸣不平,希望引起当权者注意从而采取措施纠正这股歪风邪气,于是写下了《原毁》。
四、预习检测
参见《金太阳导学案》P2基础知识1—3和预习检测1—2(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指名学生口头回答问题)
五、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研讨课文第一节 1.自行译读,解释第一段中文中加点的字词:
其责己也重以周(要求;严格;表并列;周密)后世无及焉(代词,他).....其待人也轻以约。(宽容;简约)..重以周,故不怠(懈怠).而我乃不能是(副词,却,竟然).早夜以思(连词,表修饰).
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缺陷;过错).
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代词,这).
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品行良善的人)..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多技能的人)..恐恐然惟惧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助词,取独用法).2.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其为人也,仁义人也(判断句)舜,大圣人也(判断句)3.口头翻译第一段。
4.归纳第一段主要内容,并说明采用哪种论证方法,如何展开论证的?本段阐述的内容是否偏离主题,有何用意?
明确: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形成板书)
这一段似乎离开“原毁”的题旨,实则是树立正面的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的产生,就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为下面的论述作了有力的铺垫。
六、诵读课文后,结合学案解释并疏通课文第二节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周全)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声望)..其待己也廉(少,低).不亦待其身者已廉乎(太,甚).
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叫做,称为).2.口头翻译第二段。
3.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说说该段论证的中心是什么?请摆出“毁”的具体表现。结合第一段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选读》教案 编制: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 1.翻译下列句子:
①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 ②即其新不究其旧
③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
④夫是之谓不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2.诵读课文第一二段,回顾该两段所写内容。
明确:第一段写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第二段写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一、二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二、诵读课文3、4段后,解释并疏通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为是者有本有原(„„的人)士之处此世(助词,取独)..怠者不能修(修养品性).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朋友,同伙).
而望名誉之光(助词,取独)
.
其国家可几而理欤(庶几,差不多)..不若是,强者必说于言(同“悦”).2.指出下列句式特点
怠与忌之谓也(主谓倒装)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判断句)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状语后置)将有作于上者(状语后置)
三、研读文本
1.本段(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用原文回答)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明确: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是“怠”和“忌”,而“忌”是主要原因。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2.对比是本文的主要说理方法,说说本文的对比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明确:“古之君子”与“今之君子”构成贯穿全文的对比。古之君子,责备自己很重,很周全,要求很严格,对待别人,很宽,很随和,毫不苛求;今之君子,要求自己很低,要求别人却很苛刻。这中间,段与段,层与层都采用对比写法,古之君子责己“重以周”与待人“轻以约”,今之君子则相反。“重”与“轻”,“周”与“约”又构成具体的对比。古、今君子的具体行为亦构成对比。逐项对比,使问题的正反两面都得到淋漓尽致的阐发,作者的爱憎褒贬之情也愈益强烈。
四、归纳中心
作论的缘由: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五、巩固练习及布置作业 1.翻译下列句子: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2.《金太阳》巩固案P8(教师版)1-5题和10、11题。(6—8为选做题)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选读》教案 编制: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六、板书设计: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论“毁”与“国治”)
结构层次: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选读》教案 编制: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第一段,先提出古之君子待己“重以周”,待人“轻以约”的原则。然后分三层来论述。
第一层先总论责己、待人的正确原则及其效果。责己“重以周”,所以自己不懒惰松懈;待人“轻以约”,所以别人乐于做好事,从于己、于人都有好处这一结果,肯定了古之君子立身处世的可贵精神。
第二层,举例论证。古代的君子以圣人舜和周公为榜样,在比较中揣摩舜和周公之所以成为圣人的原因,去掉自身不如舜、周公的地方,保持、发扬接近圣人的优点。指出要采取“责”“求”“去”“就”等具体行动。最后以反问句“是不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作结。
第三层,着重谈宽于待人。先从横的方面论对别人的宽厚:“取其一不责其二”,再从纵的方面说明古之君子“待人也轻以约”:“即其新不究其旧”。又写到古之君子只怕别人得不到为善益处的焦虑心情:“恐恐然惟惺其人之不得为善之利。”
◆第一段先树起正面的楷模,说明要根除诽谤之滋生,要向古之君子学习,待己、待人分别采取“重以周”、“轻以约”的正确态度,也为下文破题作了铺垫。
(板)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其责己也重以周:高标准、严要求
其待人也轻以约:低标准、不苛求、与人为善
第二段,写今之君子责人详,待己廉,与古之君子相反。
本段可分三层:
第一层先提出观点:“今之君子则不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作为古之君子的对立面,今之君子由于采取了责人待己的错误做法,所以于人、于己都不利。
第二层谈待己“廉”,自己没有优点,没有本领,却自我满足,自欺欺人。
第三层谈“责人详”,即对别人的优点和本领,视而不见或尽量贬低,以要求圣人的标准要求别人。
第二段开始破题,摆出了“毁”的具体表现,谴责了“今之君子”嫉善妒能的恶劣行径。
(板)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待己廉:低标准、无要求
责人详:高标准、苛责人、惧人闻达
(同第一段形成古今鲜明对比,揭示出当时毁谤成风的情况。)
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现实后果会是什么?
对人求全——压制人才
责己太宽——骄横自是
第二课时
第三段,破题目中的“原”,推究“毁”的思想根源。作者认为“毁”的思想根源在于“怠”与“忌”。分三层来论述。第一层先从道理上作理论性的概括:“怠”的结果自己不能进德修业,“忌”的结果害怕别人进德修业。第二层以破“忌”为主,作者用自身经历作例证,分析“忌”的心理及表现。第三层得出结论:“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由此引发感慨:读书人处于这样的环境,希望名誉光大,道德传扬,太难了!
(板)本文的中心论点?(用原文回答)
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 怠——自己不求进步(不能修)
忌——害怕别人有进步(畏人修)
揭示不正之风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第四段:阐明写作意图,把根绝毁谤提高到治国之道的高度来认识。
作论的缘由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选读》教案 编制: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
韩愈把希望寄托在“将有作于上者”,即统治集团中有所作为的领导者,要他们破除世俗的偏见,不以社会的毁誉取人。这表达了韩愈个人的愿望,也表达了以他为代表的依靠自己的努力而奋斗进取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愿望
五、主题
本文从待人、对己两个方面,通过古、今“君子”的对比,指出他们的不同表现和态度,进而得出“怠”与“忌”乃是毁谤根源的结论。希望能引起上层统治者的重视,抑制诽谤的滋生。
《原毁》脉络
第一段:古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二段:今之君子待人待己的态度
第三段:揭示“毁”的社会根源及危害
根源——怠与忌
危害——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
第四段:写作意图及改变这种风气的殷切愿望
(论“毁”与“国治”)
六、写作特点:
1、鲜明的对比。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本文的重点并非是赞颂古之君子,而是抨击今之“君子”的责人详,待己廉,在于挖出其思想根源,因而文章对此着重予以论述。“毁”的思想有两方面,但主要是“忌”,文章对“怠”一笔带过,而着重分析了“忌”。
3、寓理于形。
虽是说理文,但作者善于运用形象的手法来讲道理。如语言描写,第一段穿插了古之君子责于己的话:“彼,人也„„”如行为描写,“日夜以思,去其不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如情景描写,写作者当着众人的面评论某人为“良士”或“非良士”,众人或表态或不表态,其心情都是嫉妒。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预习《留侯论》 6 赣榆一中高二语文《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主备:闫苏州
审核:朱孔学
编号: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