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第1课时《位置》名师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12: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教版五年级上第1课时《位置》名师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教版五年级上第1课时《位置》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教版五年级上第1课时《位置》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位置 育华学校 赵森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题1,是学生在学习了描述简单的位置关系和用方向性词语描述物体的方向后进行教学的。

(二)核心能力

经历在方格纸上用数对表示位置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

1.在教师的引导下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在一个平面上表示位置需要两个数据的必要性,初步认识行和列。

2.在碰撞交流中,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3.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四)学习重点

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五)学习难点

具体情境中理解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位置(第1课时)》PPT课件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谈话

1.提问:这有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2.有的同学从左往右数,还有的同学从右往左数,但都是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

(二)课堂设计 1.谈话导入

师: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板书课题:位置)【设计意图:创设“一排座位”的情境,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由“线”扩展到“面”,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

2.问题探究

(1)认识确定位置的条件

思考: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座位图,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预设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追问: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两个数)

总结: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具体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

(2)认识行和列,统一定位

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教师适时课件显示“行”“列”)

思考: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预设学生回答:第3行第2列;第3行第5列;第5列第3行;第2列第3行。

质疑: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同学说是第2列,也有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总结: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演示PPT课件)

思考:如果我们将座位图抽象成这样的形式,你还能准确地数出行和列吗?(演示PPT课件)

追问:在这幅图中你能在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吗?(3)提炼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也在平面图上标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记录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反馈: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方法)追问: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但想法都很好,都想到了用两个数分别表示行与列。但有的是先表示行,有的是先表示列,还有的只是放在一起。但像这样表示,不仅记录麻烦,还让人摸不着头脑,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统一表示方法)总结:数学里是怎样统一、怎样规定的呢?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里就用(2,3)表示。读作(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追问:张亮的位置是(2,3),我们能写作(3,2)吗?为什么? 总结:这两个数,前面的表示列,后面的表示行,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并在两个数外面添上小括号表示是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例1的座位情境,放手学生尝试探索,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收获和体会,即认识行与列和位置的表示方法。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考查目标1、2】

(4)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①数对(6,4)表示的是王乐同学的位置,你能指出哪个是王乐同学吗?(演示PPT课件)

②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设计意图】通过对数对意义的理解、读法的统一、实际应用,真切感受到数对的实用性很强,同时感受数学的简洁性,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课堂总结

(1)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这节课从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你有什么感受?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回忆,梳理本节课知识点,体会发现、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三、课时作业 1.答案:(1)春(1,2),雪(2,3),花(3,1),土(4,5)。

解析:本题第(1)问是用数对表示指定汉字的位置,第(2)问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考查目标2、3】

2.填空。

(1)刘强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1),表示坐在第4列、第1行的位置;王兵在教室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2,7),表示坐在第()列、第()行的位置。

答案:2;7。

解析:在无座位图的情况下完成解题,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以此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对于数对的表示方法,第一个数表示第几列,第二个数表示第几行,加深理解和掌握。【考查目标2、3】

(3)如果电影票上的“6排9号”用数对记作(9,6),那么“20排11号”记作(,),(7,10)表示电影院的位置是()排()号。

答案:11;20;10;7。解析:在无电影院座位图的基础上,通过对行、列的理解,加深对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的运用,巩固学生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熟练程度。6排表示第6行,9号表示第9列,因此要将电影票上的数据转化为数对的列数和行数,再来表示。(7,10)表示第7列、第10行,转化成电影票上的描述就是10排7号。【考查目标3】

(3)音乐课上,聪聪坐在音乐教室的第4列第2行,用数对(4,2)表示,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

答案:(4,3)

解析:聪聪坐在教室的第4列第2行,明明坐在聪聪正后方的第一个位置上,既然是正后方,表明明明和聪聪都在第4列,聪聪在第2行,则明明在第3行,根据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可得明明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3)。【考查目标2、3】

3.下面是五(1)班部分学生的座位情况,请你用数对表示这些同学的位置。刘方(,);李平(,);罗兵(,); 张强(,);王艳(,);李敏(,);黄伟(,);赵云(,)。

答案:刘方(1,5);李平(1,2);罗兵(2,7);张强(3,4);王艳(4,3);李敏(5,6);黄伟(6,4);赵云(6,1)。

解析:观察图中座位所在的“列”与“行”,并且确定数对命名的规则,从而得到正确的答案。刘方和李平在同一列,那么表示他们位置的数对中第一个数是相同的;张强和黄伟在同一行,那么表示他们位置的数对中第二个数是相同的。【考查目标3】

4.课外思考:想一想,如果在一个立体空间里确定一个点,需要几个数据呢?

第二篇:第1课时《位置》名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位置 随阳管理区中心小学 谢林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9页情境图,做一做及第11页练习二的第1~3题。《位置》是“图形与几何”这一部分的课程内容。《课程标准》要求: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进行“上、下、前、后”这些基本方位的判断或表达。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起始课。同时也为第二学段有关几何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核心能力

“位置” 这节课,通过经历物体之间位置相对性的确认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习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

2.借助主题图,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学习重点

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五)教学难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和用语言正确的表达。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位置》PPT课件、《位置》随堂小测、《位置》课时作业。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说一说生活中什么时候用到“上、下、前、后”,并用“上、下、前、后”各说一句话。

(2)预习课本第9页,说一说图中有什么。思考:它们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

练习:

(1)说一说。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你们家里的人或物品。()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2)看图说一说。

观察图中,都有什么?说一说它们的位置关系。思考:轮船的上面有什么?客车的前面有什么?

(二)课堂设计 1.借助活动,初步感知(1)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2)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刚刚我们用到的“上下”“前后”是我们描述物体之间位置关系的方位词,今天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它们,感受它们的作用。(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

你认为什么是上、下、前、后呢?

小结:指向天空的一方是上面,指向地球的一方是下面,面朝的方向的前面,背对的方向是后面,2.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1)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江上大桥图。

思考1:观察这幅美丽的江上大桥图,各种车辆、船只往来有序,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关系吗?

活动1:学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中的交通工具,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轮船、火车、汽车的位置。

思考2: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通过火车的位置,学生说出()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关系。

思考3:轮船的上面有什么?

学生说出轮船的上面不仅有火车,还有汽车。谁能把话说得更完整一些?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学生在对这幅情境图的观察和表述中,根据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2)认识“前、后” 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思考4:观察图中,你又看到了什么?你能用“前、后”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

活动2:小组交流互相说一说轿车、卡车、大客车的位置关系。

思考5: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通过卡车的位置,学生说出()在()的前面,()在()的后面。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思考6:大客车的前面有什么?小轿车的后面有什么?

学生说出大客车的前面有卡车和轿车,小轿车的后面有卡车和大客车。【设计意图:在对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位置的表述中,认识“前、后”方位。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体会到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由于选择的比较对象不同,造成位置关系不同,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也会不同。】

(3)巩固练习①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在()的上面,()在()的下面;()在()的前面;()在()的后面。

②练习二第1题

(1)说一说:小东的前面是(),小云在小华的()面。(2)小组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3)思考: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③做一做

把铅笔盒放在桌子的上面;把数学书放在铅笔盒的下面;请坐在***前面的同学起立;请坐在***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④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小兔子和小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3.课堂总结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收获。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上、下、前、后这两组位置关系,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在说明位置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三)课时作业 1.说说信号灯。

(1)交通信号灯有()种颜色,()灯在最下面,()灯在最上面。(2)红灯在绿灯的()面,绿灯在黄灯的()面。答案:(1)3,绿,红。(2)上,下。

解析:【考查目标1和2。进一步巩固理解“上、下”的含义和它们的相对性。能用“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小动物爬山。

(1)走在最前面的是(),走在最后面的是()。

(2)小猪走在小松鼠的()面,小老鼠走在小松鼠的()面。(3)用“前后”还能说什么?

答案:(1)小老鼠,小狐狸。(2)后,前。(3)略。

解析:【考查目标1和2。进一步巩固理解“前、后”的含义和它们的相对性。能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分房子。

帮小动物分房子。小猫分在第2层,小猪在小猫的下面,小羊在小猫的上面。小猪在第()层。小羊在第()层。

答案: 3,1。

解析:【考查目标1。能运用“上、下”判断出动物住房。】

第三篇:《位置和范围》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位置和范围》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亚洲的位置和范围是学生进入区域地理学习的第一节,也是培养学生掌握认识大洲自然地理环境一般方法的基础。通过了解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学生学会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展开对自然资源环境的探究。

本节的难度不大,但需要更多运用地图,通过对地图的观察、记忆、分析,准确地描述亚洲的地理位置。通过本节的学习,能将亚洲和其他大洲进行比较,掌握归纳地理位置的方法,尝试从不同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亚洲是我们生活的大洲,可以充分利用视频,图片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第一学期的学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地理知识,在此基础上本学期需要强求学习方法的培养,从第一学期的自然环境总论到现在接触区域地理,学生只是对地理事物有总体的了解,而缺乏提炼、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本课教授他们区域地理学习的方法,对他们今后的学生至关重要。这一阶段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意识。教师如结合学生的特点展开讨论式教学,效果更好。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等资料简述某大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教学目标】

1.以亚洲为例,学会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及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

2.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分析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对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教学重难点】

通过学习亚洲的地理位置,归纳描述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讨论法

/ 6

【教学过程】

播放课件素材《课前导入:亚洲雄风》

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同学们,知道亚洲在哪里?亚洲有多大吗? 阅读材料: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 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任务1 以亚洲为例,学会运用地图描述一个大洲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半球位置及与其他大洲的相对位置。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读“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完成下列活动。1.半球位置

(1)东西半球的分界线是什么?从东西半球看,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全部位于东半球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 6

(2)从南北半球看,亚洲主要位于哪个半球?亚洲全部位于北半球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练习:半球位置:亚洲跨东、西、南、北四个半球,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

2.海陆位置

(1)从海陆位置看,亚洲周围有哪些大洋和大洲?

(2)读图,找出亚洲与欧洲、非洲、北美洲的分界线。

/ 6

练习:海陆位置: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3.经纬度位置

观察计算亚洲所跨经纬度。

练习:经纬度位置:亚洲大致位于26°E ~170°E, 10°S~80°N之间,是南北跨纬度最多,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总结:地理学中,区域地理位置一般包括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请你概括出亚洲的地理位置特点。

归纳:如何描述一个大洲的地理位置?

/ 6

1.半球位置:观察该大洲的主体部分位于东半球还是西半球、南半球还是北半球。

2.海陆位置:观察该大洲主体部分所在的大陆,以及濒临的海洋。利用它所在的大陆、濒临的大洋、相邻的大洲的相对位置来进行描述。

3.纬度位置:查找赤道、北回归线、北极圈等纬线,看看它们分别穿过该大洲的哪个部位,以何温度带为主。、任务2 尝试运用已获得的分析大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对北美洲的地理位置进行分析,做出判断。

阅读教材P3图6.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回答下列问题。

1.读“北美洲在世界的位置”图,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北半球、西半球)

2.读图,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北美洲北部约达北纬81°,南部达北纬10°,经度位置在西经170°至西经20°之间。)

3.读图,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北美洲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海与欧洲相望,南以巴拿马运

/ 6

河与南美洲为界;北临北冰洋,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课堂小结】

【课时检测】

/ 6

第四篇:《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范文)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前门分校 张 艳(初稿)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 邱京莲(修改)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 李燕燕(统稿)

教学目标:

1.认识“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初步感受上与下、前与后它们具有相对性,并能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

2.在学习活动中,借助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抽象出四个方位词,使学生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把学生生活中的位置认识提升到数学化的认识,体会方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发展空间观念。

目标分析: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上、下、前、后等空间方位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经验,但不一定能准确地表述清晰。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将学生的生活中位置经验转化为数学化位置的认识,能用四个方位词准确的表达物体所在的位置。

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上、下”“前、后”的相对性。教学准备: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引入

(一)活动中初步感受上下。

1.学生按要求做:把数学书放在桌面上,铅笔盒放在数学书的上面。

2.说一说:桌面上有什么?数学书的上面有什么?铅笔盒的下面有什么?

(二)活动中初步感受前后。

学生举手发言:自己的前面有几名同学?后面有几名同学?

(三)揭示课题。今天学习上、下、前、后。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活动,初步感受上、下、前、后,从而揭示课题。】

二、交流辨析,探究新知

(一)引导观察,认识“上、下”。

1.课件出示主题图: 江上大桥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观察这幅图,你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上、下”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交通工具的位置吗?

(3)大家一会儿说火车在上面,一会儿又说火车在下面,火车到底在哪里呀?这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有时我们需要说清楚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这样别人才能听明白各种物品的位置。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让学生在对这幅情境图的观察和表述中,根据轮船、火车和汽车三者的位置关系,认识“上、下”方位,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二)认识“前、后”。

1.课件出示动画:汽车图

2.学生观察,交流讨论。

(1)你又看到了什么?

(2)你能用“前、后”这样的词说一说这些车的位置吗?车头开向的方向就是“前”。

(3)大家一会儿说卡车在后面,一会儿又说卡车在前面,这又是怎么回事啊?

(4)怎样才能说清楚呢?

3.小结:在说明位置时,有时需要我们说清楚是谁和谁在进行比较。

【设计意图:在对轿车、卡车、大客车三者位置的表述中,认识“前、后”方位。初步感受“上、下”,“前、后”方位的相对性。体会到对于两个物体,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是一定的;对于三个物体,由于选择的比较对象不同,造成位置关系不同,它们之间“上、下”“前、后”的关系也会不同。】

三、巩固练习,强化认知

(一)进一步认识前后。

1.说一说。

请你用“上、下、前、后”说一说教室里的人或者物品的位置。说清

在 的上面,在 的下面;

在 的前面;

在 的后面。

2.课件:练习三第1题。

(1)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

(2)讨论:小玉在小兵的前面还是后面呢?你是怎样想的?

(3)小结:一般情况下,我们把“面”对的方向叫做“前”,所以小玉的前面是小兵,小兵的前面是小玉。

【设计意图:结合现实活动,让学生对“前、后”有进一步的认识。】

(二)巩固练习:做一做。

把铅笔盒放在桌子的上面;把数学书放在铅笔盒的下面;请坐在***前面的同学起立;请坐在***后面的同学把手举起来;„„

(1)老师提要求,学生做一做。

(2)学生当小老师提要求,其他学生做一做。

【设计意图:将练习转化为在现实空间进行的活动,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正确辨认、使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灵活应用,拓展提升

把附页中的小兔子和小乌龟贴在图中,再看图讲故事。说一说,谁在谁的前面,谁在谁的后面,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

【设计意图:结合熟悉的龟兔赛跑故事以及生活经验,明确指向“终点”的方向是“前” ;同时让学生在“平面图”上辨认“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

五、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五篇: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行、列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语言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抽象成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位置的过程,理解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体会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要用两个数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教学准备: PPT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经验

(一)激活经验

1.导入:开家长会,要求家长做自己孩子的座位,你怎样和家长说坐在那里?我们是五年一班,有两个数字,去掉一个数字可以吗?

我们在以前学习了用方位确定位置,我们在生活中还常常用“第几”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2.提问:这有一排同学,举手的是张亮同学。你能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3.引导:有的同学从左往右数,还有的同学从右往左数,但都是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为什么只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演示PPT课件)

4.提问:怎样表示出周明同学的位置?赵雪同学的位置呢?

(二)引入新课 1.提问:如果不是只有一排同学,而是教室里的座位,你还能只用一个数就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吗?(演示PPT课件)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继续学习“位置”。(板书课题:位置)【设计意图】创设“一排座位”的情境,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一个数可以在直线上确定位置。在此基础上,借用“现成”的情境,由“线”扩展到“面”,将一维空间生长为二维空间,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强烈的尝试和探究欲望。

二、尝试探索,感悟新知

(一)认识平面上确定位置的必要条件

1.观察:多媒体教室中学生的座位情境。(演示PPT课件)

2.思考:你现在怎样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呢?(预设学生回答: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行第几个;第几条第几个„„)

3.引导:同学们的描述各不相同,虽然说法不一样,但是有一点却是相同的,你们发现哪一点相同?(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两个数、确定位置)

4.揭示:要在教室平面内表示出某个同学的位置,只用一个数是不能确定的。要在教室平面内确定某个同学的位置必须要有两个数,这就是在平面上确定位置的条件。(演示PPT课件)

(二)认识行与列 1.统一行与列的名称。

(1)讲述:同学们刚才在描述张亮的位置时,所说的排、行等,都是指的横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行”;所说的组、条等,都是指的竖排,在数学里统一称为“列”。(教师适时板书或课件显示“行”“列”)(2)尝试:同学们,你现在能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来描述张亮同学的位置吗?

(3)预设:预设学生回答:第3行第2列;第3行第5列;第5列第3行;第2列第3行。(教师适时追问:你是怎样数的?)

2.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

(1)设疑:刚才,同学们都说张亮的位置在第3行,但有的同学是从前往后数的,还有的同学是从后往前数的;在说张亮的位置是第几列时,有同学说是第2列,也有同学说是第5列,张亮的位置到底是第几列呢?

(2)归纳: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演示课件)

(三)认识数对

1.自主探索表示位置的方法。

(1)提出问题:我们用行数和列数两个数描述了张亮同学的位置,也在平面图上标出了张亮同学的位置,那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记录张亮同学的位置呢?

(2)反馈交流:组织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表示方法。(用黑板或投影展示学生的记录方法)

2.评价归纳:同学们的表示方法各不相同,但想法都很好,都想到了用两个数分别表示行与列。但有的是先表示行,有的是先表示列,还有的是借助文字、符号、箭头来说明行与列。但像这样表示,不仅记录麻烦,交流时还要请同学们一个一个去解释,你们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呢?(统一表示方法)

3.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

(1)呈现统一的表示方法:对,应该用统一的表示方法!在数学里是怎样统一、怎样规定的呢?张亮的位置在第2列、第3行,在数学里就用(2,3)表示。(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2)理解(2,3)的含义:前面的“2”表示什么意思?后面的“3”表示什么意思?两个数中间的逗号起什么作用?外面添加的小括号起什么作用?(教师演示PPT课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3)揭示数对的名称:像这样用两个数分别表示列和行,前面的数表示列,后面的数表示行,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并在两个数外面添上小括号表示是一个整体,像这样的两个数称为“数对”,这节课学习的就是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师板书或演示PPT课件)

4.数对的读法。

(1)以张亮的位置为例,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2)任意举一例。

【设计意图】延伸复习导入时的情境,承接复习导入中的问题,让学生在新的情境中解决“老”问题,在解决“老”问题的过程中,产生新的收获和体会,直观感受到用两个数可以在平面上确定位置。充分利用例1的座位情境,放手学生尝试探索,让学生经历了三次“统一”的过程:统一行与列的名称、统一行与列的顺序和方向、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在三次“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数学规定相融合。

(四)在平面图上确定行与列

1.将座位情境图抽象成座位平面图。(演示PPT课件)

2.在平面图上标出张亮同学的位置。(演示PPT课件)

三、综合练习,体会联系

(一)数对与位置的对应练习

1.王艳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赵雪同学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看一看有什么不同。

2.用数对表示出周明、张亮、赵雪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3.用数对表示出李小冬、孙芳、张亮三个同学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

(二)体会相关数对之间的联系

数对(6,2)

(6,2)

(6,2)

(6,2)

(6,2)

(6,2)

(1,4)

(2,4)

(3,4)

(4,4)

(5,4)

(6,4)

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

找一找自己在班里的位置,用数对表示。

四、联系生活,实际应用

(一)生活举例(第19页“做一做”)

(二)实际应用 1.练习五第2题。

(1)理解题意:第(1)问是用数对表示指定汉字的位置,第(2)问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

(2)学生独立完成。

(3)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思路。

(4)组织开展“根据数对找对应汉字”的游戏活动。2.练习五第5题。

五、课堂小结,提炼延伸

(一)课堂小结

1.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的学习收获。2.教师归纳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

(二)提炼延伸

1.引导:我们这节课从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你有什么感受?

2.提炼:在“一排座位”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只需要一个数;在“教室平面”里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就需要两个数。这说明在直线上确定一个点,只需要一个数据;在平面上确定一个点,就需要两个数据,也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数对”。(演示PPT课件)

3.延伸:想一想,如果在一个立体空间里确定一个点,需要几个数据呢?

4.拓展。

(1)生活中的数学:经纬线的知识。

(2)知识小介绍:介绍法国数学家笛卡尔。

六、作业练习

1.课堂作业:练习五第1、4题。2.课外作业:练习五第3题。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上第1课时《位置》名师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教版五年级上第1课时《位置》名师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2016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

    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2014学年第一学期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设计 《位置》教学设计(第1课时) 广州市番禺区石碁镇中心小学谢春强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19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五......

    《位置》教学设计1(范文)

    《位置》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在学习本单元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在第一、二学段学习了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也学习了简单的路线等知识。这些知识为......

    《自然环境》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自然环境》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的自然环境是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

    《俄罗斯》名师教学设计(第1课时)

    《俄罗斯》名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地理新教材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七章第四节。因为俄罗斯为地跨亚欧两的国家,......

    五年级数学上第二单元《位置》教学设计(共5篇)

    《位置》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位置”。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已经在一年级上册学习了用上、下、前、后......

    人教新课标数学五年级上第七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备课、2012最新版)

    第七单元备课 单元内容:数学广角 教材简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语文四上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人教语文四上第18课 《颐和园》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