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地理《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课题】
《农业的区位选择》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判断某地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结合本地区案例探讨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人地协调发展观念,培养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通过对家乡农业区位的分析,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教学难点】 说明主要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以照片导入(不同地域的农业类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讲授:农民选择发展什么样的农业类型,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这就是农业区位选择。所谓区位,有两层含义:绝对区位(事物的位置),相对区位(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农业区位选择就是农民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新授:
板书: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讲授: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类。板书:
1、自然因素。
教师:自然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的呢?请同学们分组结合材料分析。学生活动: 材料一:
A、阳信鸭梨是我国出口水果的主要品种,由于品质优良,价格低廉,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阳信县是我国著名的“鸭梨之乡”,产业特色、地域特征非常明显。阳信鸭梨外型美观,皮薄核小,汁多无渣,香味浓郁,清脆爽口,酸甜适度,素有“天生甘露”之称。B、黄岩蜜橘产自浙江省黄岩区,是世界柑橘始祖之一,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独特的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和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造就了“黄岩蜜橘皮薄而味甘,食不留渣,甘逾萍实”的独特风味,有“果实天下第一”的美名。目前黄岩全境蜜橘栽培面积约9万亩,品种品系180多种,1996年该区被命名为“中国蜜橘之乡”,1999年被列为全国优质柑橘生产基地,2004年,被正式列入原产地域保护。
讨论内容:材料一反映了哪些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农业区位的?请再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材料一的设置是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气候、土壤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材料二:
A、我国江西省泰和县的千烟洲,是一个典型的中亚热带红壤丘陵地区。这个地区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B、在广西省龙胜县东南部和平乡境内的平安村,有一个规模宏大的梯田群,全部的梯田分布在海拔300-1100米之间,一层层从山脚盘绕到山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其线条行云流水,其规模磅礴壮观,被称为“龙脊梯田”。
讨论内容:材料二中,千烟洲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反映了什么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龙脊梯田可以看出,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是否可改造?请举例说明。
(材料二的设置目的,让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人类可以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并树立因地制宜的思想观念。)学生结合课文分析材料,并进行讨论。材料一讨论结果:
从材料一看出,阳信和黄岩分别是温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所以种植的作物不同。两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土壤条件,也使两地的农产品品质优良。
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光热和水分条件不同。由于热量的差异,东北主要是一年一熟,而海南岛可以一年三熟。因为水分条件不同,南方湿润多雨,主要种植水稻;而北方降水相对少,主要种植小麦。
教师归纳:气候中的热量和水分是影响农业区位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不同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的土壤种类,而气候条件和土壤的分布又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应因地制宜。学生结合课文分析材料,并进行讨论。材料一讨论结果:
从材料一看出,阳信和黄岩分别是温带气候和亚热带气候,所以种植的作物不同。两地不同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土壤条件,也使两地的农产品品质优良。
我国南北纬度跨度大,光热和水分条件不同。由于热量的差异,东北主要是一年一熟,而海南岛可以一年三熟。因为水分条件不同,南方湿润多雨,主要种植水稻;而北方降水相对少,主要种植小麦。
教师归纳:气候中的热量和水分是影响农业区位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不同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和不同的土壤种类,而气候条件和土壤的分布又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进行农业区位选择,应因地制宜。材料二讨论结果:
材料二说明了地形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平原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畜牧业和林业。在一些缓坡山地可修筑梯田,改造不利的地形因素。教师:是不是所有的山都能修梯田呢?修筑梯田会不会造成水土流失?
讲授:一般情况下,坡度大于18°就不利于发展种植业,我国政府要求,坡度大于25°的山地不得发展种植业。合理修筑梯田,要在搞好水土保持的基础上,发展种植业。
教师归纳:各地地形高低起伏,多种多样,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而人类可以对不适宜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进行改造,减少不利因素的影响,如修梯田等。递进提问:那么人类能否改造不适宜的气候因素呢? 学生:能。比如采用温棚种植等。
提问:请结合中国地理知识,判断以下地区发展农业生产,需改造哪些自然因素?
宁夏平原
东南丘陵 学生回答:略
教师归纳:宁夏平原气候干旱,发展种植业需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东南丘陵地形坡度较大,发展种植业需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
从上述可知,人们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并确定改造的重点。根据师生讨论板书:
屏幕显示:材料三:阳信县鸭梨栽培历史悠久„„阳信鸭梨终于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在品牌效应的带动下,阳信鸭梨不仅在国内市场独占鳌头,而且产品远销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过渡:根据上述材料,阳信鸭梨近年开始迅速发展,除了自然因素的影响外,还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呢?
学生: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板书:
2、社会经济因素
教师:影响阳信鸭梨生产的主要社会经济因素有那些?
材料四:阳信鸭梨已被列入山东地理标志品牌,是享誉国内外的名牌产品。„„如今,阳信鸭梨的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当家品种。
教师:农产品的销售离不开市场,市场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和价格,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递进提问:除了市场因素,还有哪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材料五:政府健全科技培训网络加大宣传广寻销路(略)学生:政府的支持。
教师:政府政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普遍存在,政府从国家(或地区)利益、国际贸易、区域规划等方面考虑,常会制定出相应的政策,影响或直接干预农业生产,影响农业区位的选择。此外,上则材料,不单说明了政府政策的重要性,还说明了什么因素的影响? 学生:还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投入,信息的获得等。
递进提问:有了资金和技术,又有广阔的市场,要把鸭梨运出去还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交通
教师:交通运输也是影响农业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商品农业的产品需要及时运往销售市场。特别是对容易腐烂变质的产品,如水果、蔬菜和奶制品等。
教师: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市场、政策、交通、资金和技术等。此外,影响农业区位的社会经济因素还有劳动力,地价等。
(通过材料三至六,说明市场、政策、交通、技术等社会经济因素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教师:而且,与自然因素相比,社会经济条件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例如,吉林省延吉市的元葱种植,采用标准化生产,让农民种上放心田。标准化生产较以前的生产方式,体现了市场、政策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通过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农业变迁”说明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变化较快,但人类可通过经济技术条件对自然因素进行改造,例如塑料大棚可以改变温度,修筑梯田可以改造地形。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树立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思想。学生:略
小结:影响农业的社会经济因素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如市场需求的改变,交通运输的改善,政府政策的调整,不同地区劳动力条件的变化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对农业区位的选择也有很大的影响。总之,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实际情况,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合理发展农业生产。
巩固小结
根据师生讨论板书: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既有自然方面,又有社会经济方面,农业的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还应看到,人类认识自然的能力是不断提高的,人类可以对自然条件加以改造,并根据社会经济因素,特别是市场因素,随时调整农业区位。而这样做的最终目的均是为了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从而使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作业设计】
问题探究:调查南京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举例说明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板书设计】
第二篇:2016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地理《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全球气候变化》教学设计
【课题】
《全球气候变化》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教学难点】
1.历史时期和19世纪末以来气候的变化。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多媒体)珠峰、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企鹅照片
老师:据报道,南极地区的阿德利亚企鹅数目从1975年的1.5万对减少到目前的9000对左右。你们知道这与什么因素有关吗?
学生:(学生回答)
在南极考察的美国科学家指出,此类企鹅通常喜欢在海面浮动冰山的顶部群居生活。据统计,南极的平均气温近50年来升高了2.5 ℃,导致浮动冰山顶部的大量积雪融化,淹没了企鹅赖以产卵和孵化幼仔的地方,导致企鹅数量剧减。
据新华社沈阳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004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世界最高峰珠峰雪面高程出现持续下降,世界上海拔最低之一的岛国图瓦卢却因海平面升高而面临“灭顶之灾”,造成两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其实,不仅这几个地区,近年来气温升高,全球气候都有变暖的趋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二、推进新课
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变化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著名的《京都议定书》就是针对气候变暖而制定的全球性文件。我们对气候变化感觉不明显,因为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课前请同学们向自己的家长或熟悉的老年人作了一些调查,他们对气候变化的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从前河里的水在冬季结冰很厚,而现在冬季结冰较薄,说明现在比过去气温升高了。
老师: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地球上的气候从古到今是不是都是这样的呢?
学生:不是。
老师:全球气候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还将继续发生变化。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气候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主要表现在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2.20多亿年来地球气候的变化分为哪三个阶段?
学生:时间跨度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3.20多亿年以来的地球气候,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那么全球气候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多媒体)P49图2.28 老师:请大家看图2.28。图示的时间段为过去1万年。图中的纵横坐标分别是什么?请你解读这个图示。
学生:(合作探讨)横坐标是指距今的年代,纵坐标是气温变化数值。图中展示了1万年来气温的变化(实线)与20世纪初期气温(虚线)的差值。
老师: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合作探究)气温变化呈波动上升。
老师:气温变化曲线说明了气候不断变化的事实。再请大家看图2.26,通过读图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近百年来,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
老师:很好。如果从图2.28中取近百年这个时段来看,气温曲线呈上升趋势,但看不出波动。如果把这个“放大”,如图2.29,就可以看到气温仍然是波动上升的,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将这两幅图对照,可以看出,这反映了教材中讲的“长时期尺度的气候是较短时间气候状态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反映了长时期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老师:下面大家做第46页读图思考:确定全球近百年来两次明显升温的大致时期。
学生:(合作探究)图中可看出,气温有两次高峰,一次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
老师:由此可以看出,气候的确是在不断变化的。
请大家阅读“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的内容,说明气候变化的特点。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老师:大家阅读的内容说明:全球气温的升高并不是每个地区都发生。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思考下列问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由此你将得出怎样的结论?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学生(分组合作探究)(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的气候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气候变暖问题。因为实际的气温变化曲线,比自然变化模拟值高很多。由此可知,影响气候变暖的因素不仅有自然因素,还有其他因素,可以概括为人为因素,而且人为原因的作用较大。
(2)近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近50年来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
老师:课前我们大家通过收集相关资料,请你分析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的人为原因可能有哪些。
学生:近50年来的气候与人类大量使用矿化燃料和破坏森林有关。
(过渡)
师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这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多媒体)图2.31“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海岸”
老师:这幅图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全球气候变暖会带来海平面上升。
老师:气候变暖为什么会带来海平面上升?
学生: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所以海平面上升。
老师:很好。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是长期而缓慢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学生: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
老师:我们前边投影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因海平面升高而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图瓦卢将因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影响农业的生产。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
老师:大家看书,看看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农业的影响是怎样的,并分析里面道理。
学生: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老师:全球气候变暖对水循环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
学生:会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时间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雨供需矛盾。
(过渡)
老师: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对人类有有利的方面,但许多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化害为利?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第三个内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板书)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老师:气候变化是一个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类应该积极地去适应它,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采取应对措施。因此这段内容的标题加注了“适应”二字。
人类对气候变暖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产生的?
学生:主要是在生产活动中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
老师:我们来看P53活动3。
(多媒体)背景资料内容
老师思考:大气中温室气体增加的途径主要有哪几个?
学生: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人口的剧增和工业化的发展,人类社会消耗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急剧增加,化石燃料燃烧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进入大气,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增加。二是森林毁坏使被植物吸收利用的二氧化碳的量减少,造成二氧化碳被消耗的速度降低。(多媒体)思考题
(1)你认为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数量?(2)与同学讨论:应当采取哪些措施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学生(1)(合作探究,答案开放)制定适当的能源发展战略;逐步稳定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加吸收量。
学生(2)(分别详尽叙述)„„ 老师:还有哪些适应对策?
学生:培养农作物的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学生:政策手段:对温室气体排放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
学生:技术手段:节能技术、生物能技术、二氧化碳固定技术等。
学生:(课上模拟不同的社会角色,进行关于气候变化适应对策的动员演说。如对于削减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这一方面,学生可模拟城市环保局的负责人对此做出要求,也可以模拟一个曾排放较多二氧化碳的企业负责人对此做出回应性的演说,等等)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主要是三方面的内容,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作业设计】活动与探究
探究课题:活动2——全球变暖导致生态恶化。
探究内容:对全球变暖将导致的后果进行预测。
探究办法、过程:课后收集资料、整理、分析,有根据地进行预测。探究结果:撰写一篇小论文。
【板书设计】
第三篇:2016安徽教师考编培训地理《俄罗斯》教学设计(小编推荐)
《俄罗斯》教学设计
【课题】
《俄罗斯》 【课型】 新授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在地图上读出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概括俄罗斯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2.能够通过具体的事例分析俄罗斯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产生的影响。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有关俄罗斯的资料和地图,了解俄罗斯的位置、地形等特点,培养读图、用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因地制宜发展的理念。
【教学重点】
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气候、地形方面的特点。
【教学难点】
俄罗斯各自然要素之间及自然要素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查询最新网络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课前搜集、了解有关俄罗斯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初识俄罗斯
教师:课件播放俄罗斯的景观图片(如克里姆林宫、红场、莫斯科景观、芭蕾舞等)。你知道这些景观在哪个国家吗?
学生:俄罗斯。
教师:关于俄罗斯你还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言,最后可以总结:同学们知道这么多有关俄罗斯的知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近俄罗斯,看看会有哪些新的收获。
设计意图:心中有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学习能力,是教学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基础,也是实际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
二、探究深入,走近俄罗斯
(一)横跨亚欧大陆北部
情景一:认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
学以致用,运用前边所学的描述一个国家地理位置和地形的方法来描述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
教师:俄罗斯在哪儿?你能运用前边我们学过的描述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的方法,描述一下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吗?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俄罗斯在世界的位置图。
学生观察俄罗斯位置图,从纬度和海陆两方面描述俄罗斯的具体位置,教师对学生回答情况做出归纳和补充。
教师:从纬度位置来看,北极圈穿过俄罗斯的北部,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处于北纬50°~70°,纬度较高,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从海陆位置来看,俄罗斯横跨亚欧大陆的北部,西濒波罗的海,东临太平洋,北靠北冰洋,陆上与芬兰、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中国、蒙古、朝鲜等国为邻,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教师承转:俄罗斯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请同学们观察下面的俄罗斯地形图,你能分析归纳出俄罗斯地形的特点吗?
学生同桌合作归纳总结:以平原和高原为主,地势东高西低、南高北低。
教师:俄罗斯河流较多,河流与地形的关系非常密切,俄罗斯都有哪些主要的地形及河流?它们是如何分布的?地形会对河流产生哪些影响?下面请同学们再读俄罗斯地形图,完成下述表格:
学生读图完成表格,识记俄罗斯主要地形及河流,一起交流地形对河流的影响。教师:地形影响河流主要是影响河流的哪些水文特征?
学生回答预设:流向、流速、水能蕴藏量。
教师:那么俄罗斯的地形对俄罗斯的河流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略。
师生共同总结:由于俄罗斯地势南高北低,所以大多数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河流流经山区时落差大,水流急,水能资源丰富,适合修建水电站。
教师:伏尔加河流速会怎么样?对航运会有怎样的影响?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生成:水流平稳,适合航运。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前边多个地区和国家的学习,绝大多数已经掌握了描述一个国家地理位置和地形的方法,完全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这既是对描述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的一个复习巩固,也是本节的一个认识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情景二:理解俄罗斯自然环境对人文环境的影响
教师转接:我们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什么样的自然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人文环境,刚才我们认识了俄罗斯的自然环境,这种自然环境给俄罗斯的人文环境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教师:请同学们结合俄罗斯的纬度位置和气候、地形特点,分析它们对俄罗斯农业生产、人口分布的影响。
学生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俄罗斯纬度高,气温均值低,农业不发达,农业主要分布在纬度较低、气候较温暖的国土南部。受气候及农业生产的影响,俄罗斯的人口也应该主要分布在国土南部。
教师:同学们说的不错,那么你知道俄罗斯东部和西部相比较,哪个地方人口密集呢? 学生回答预设:应该是西部人口密集,东部人口稀疏,因为西部地形平坦。
教师出示俄罗斯主要城市分布图,进行验证──确实是西部人口密集,东部人口稀疏,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在西部的东欧平原。
教师:俄罗斯西部的东欧平原人口、城市密集,除受地形影响外,还受到气候的影响。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俄罗斯西部的气温明显高于东部,降水多于东部,所以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西部的俄罗斯欧洲部分面积虽只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人口却占全国的3/4,所以俄罗斯国土虽然亚洲部分占面积大,但历来被认为是欧洲国家。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认识了俄罗斯的地理位置、气候和地形等自然环境的特点,深入了解了这种自然环境对俄罗斯的人口、城市分布等产生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理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自然和人文的关系也是丰常密切的。
【作业设计】
问题探究:中国正在进行西部开发,如果俄罗斯也像中国那样实施开发,应该开发哪个地区?
【板书设计】
海陆位置:俄罗斯位于亚欧大陆的北部,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 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少部分位于北寒带 面积: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
地形分布特点(自东向西):东西伯利亚山地、中西伯利亚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
地势特点:南高北低、东高西低 河流流向:大部分河流自南向北流入海洋
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冬季长而寒冷、夏季短而温暖)植被:亚寒带针叶林 房屋:斜顶的木屋
第四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福泉中学 熊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区位的含义和农业地域的概念。
2.通过活动和案例说明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示意图、地理图片、生活实例分析归纳结论的技能。
2.运用所学原理,综合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合理评价农业区位选择。
(三)德育目标
使学生树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重点】
影响农业的主要自然区位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
【难点】
运用所学原理,合理评价选择农业区位并能分析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 导学法、讨论法。
【教具】
自制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大家来看一下这几幅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图片,大家看了这些图片之后知道我们平时吃的食物归根结
底来自那种活动吗?(学生讨论回答。)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这就是农业。为什么北方和南方所种植的植物不一样?由于生物及自然环境的关系密切,因而农业是受自然环境影响最大的产业。究竟农业区位会受到那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影响以及农业地域是如何形成的?本节我们共同探讨。
(二)教授新课
1.提问:观察、对比图3.1和图3.2,思考两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提示:从两地地理位置、生产对象、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差异思考。)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点拨。
通过刚刚的观察,大家请说明农业区位的含义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区位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绝对区位(即不同农业生产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另一方面指相对区位(即农业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
2.提问: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其实质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通过课件动画展示。
3.教师提供“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各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相关图片、资料等,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并帮助学生归纳总结。
(1)农业区位受气候因素的影响。
气候是影响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自然因素之一,大米一直以来都是我们这儿居民的主食,你知道水稻喜欢什么样的气候吗?(引导学生读下列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训练气温和降水统计图的读图分析能力。)
学生回答: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物,它生长在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教师提醒学生从地图上查找有关的地名,平时注意多积累,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拓展思考:从水稻的生长习性看,我国南方和北方相比哪里更合适种植水稻,为什么?
主要农作物生长所需要的温度
(2)地形、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读图3.7,让学生分析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的丘陵地区为什么采取“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鱼果粮”的立体农业布局模式?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江南丘陵的红壤是酸性土壤,适合茶树的种植。
(3)政策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副食品农业产生的利润远远高于粮食种植,为什么还有许多农民甘于去种粮食呢?
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得出结论:国家的政策会对农业区位产生深远的影响。
(4)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你知道为什么吗?
阅读案例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思考地中海气候区农业产品种类以及消费地有何变化?当地农业区位条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类如何改造其不利的自然因素?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哪些因素在农业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承转:一个地区农业区位因素并不是单一影响的,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当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些综合因素作用于一定的地域而形成的农业生产,就称农业地域。
5.阅读“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形成”的案例,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特点和形成条件。
(1)什么是混合农业?
展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示意图》。
(2)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在哪儿?是哪些区位因素作用的结果?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的形成,让学生推导出农业地域类型的概念和特点。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回归教科书知识: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
(三)布置作业
调查福泉地区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举例说明一个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板书设计】
【教后思考】
《农业区位选择》的教学设计是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依据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节内容在整个章节中的作用来设计的,紧扣教材,尤其是教材活动和案例展开问题的研究,课件提供图片、资料,不断地创设问题情境,环环相扣,激发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去探索、思考,教师抓住适当的时机巧妙点拨,师生互动,强调了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方法和地理观念。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法去识记、理解、归纳、综合,重视对各种类型图,包括统计图、景观图、分布图、联系图、示意图等的读图指导,让学生掌握地理学习中最基本的方法,如:图文转换、比较、联系等。另外,教学中还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最后的作业布置也不是让学生仅仅完成几道题目,而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学会运用地理学原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身边的地理、学有用的地理。
第五篇: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农业区位的含义。(2)理解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3)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分析案例及读图能力,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并学会运用这一理论知识合理进行农业选择。(2)根据本地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学习,增强爱家乡的情感和热爱科学的兴趣。(2)通过对乡土地理与抽象理论的结合,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
二、教材分析
《农业的区位选择》是人教版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节,是农业生产知识的开始,对培养和提高学生区位分析的意识和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区位分析综合性强,依托于丰富的地理背景知识,涉及多学科内容,是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运用区位分析理论能解决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实际问题,应用价值很高。同时区位分析问题的命题素材非常丰富,往容易出能有效考查出学生识记性知识的掌握情况,稍复杂一点能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描述与阐述问题等多种能力,难一些则能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所掌握地理知识,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将知识进行迁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地理素养,容易达到一定的信度和较高的区分度,同时又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地理新课改理念。
三、学情分析
新授课阶段,学生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等识记性知识关注较多,缺乏从整体上对某一地区农业区位进行综合分析的意识与习惯,应用区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本校学生大多住在城郊结合地带,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四、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农业选择的区位因素以及农业区位因素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运用所学原理合理地进行农业区位选择。
五、教学方法与教具
读图法、问题探究法与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等
六、教学课时
1课时
七、主要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风靡一时的QQ农场、偷菜和种植的主要品种导入。
QQ农场是虚拟的世界,它的种植与饲养不同于现实中农业的生产。现实农业的生产活动栽培植物和饲养动物的取决于哪些因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教学过程
学生探究活动一:自主学习——认识农业的区位 资料:
(1)观察四地农业生产活动有何不同?为什么四地农业景观不一样?学生交流、讨论,要求说出判断的理由。同学质疑、纠错。
(2)农业区位含义:一方面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位置;另一方面指农业与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因素的相互关系。
(3)如果我们把荔枝、苹果移到安徽合肥地区种植是否可行?为什么? 不可以,气候不适合。(可以,可以培育良种,但是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4)我们知道在一块地上要种什么,是由谁决定的?人。那么人根据什么来决定在某块地上最适合种什么农作物,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要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来探究农业区位因素有哪些。学生探究活动二:农业区位因素
资料:
(1)结合安徽合肥大圩的草莓和葡萄分析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出示合肥的气候图、地形图、城市分布图)学生分组讨论后展示。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3)原理探索
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什么?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②.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什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
③.农业区位选择的目标是什么?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学生探究活动三: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种稻不如种草莓,种菜不如种葡萄”———在合肥大圩的农村,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会出现农业景观的变化? 资料1:都市田园,美丽大圩
合肥市包河区大圩镇位于合肥市东南,东临南淝河,南望巢湖。古有“合肥粮仓、鱼米之乡”之称。今日的大圩已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安徽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作为全省首批“新农村建设示范镇”,大圩镇已是格田成“井”三万亩,路林交错水相映;建成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区已是鸡鸭百万雪菜鲜,冬瓜个大葡萄甜,创出国家无公害果菜品牌。
近年来大圩以农业旅游,促农民致富,乡村旅游精彩纷呈,连续多年成功举办“绿色大圩”植树节、菜花节、葡萄节。春和景明,“菜花节”踏青之旅,如荡舟于万顷波上,心旷而神怡;夏末秋初,“葡萄节”采摘之行,疑置身于吐鲁番中,眼饱而口福。闲暇中,农家茶舍品茗叙旧事,农科园中观景话未来,垂钓于“十里渔场”,嘻乐于水车木屋,一曲采莲子,舞袖划旱船,尽享农家之乐趣。大圩镇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是“合肥市民的大客厅、滨湖新区的后花园、合肥市的大氧吧”,是全国生态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美丽大圩是都市的田园诗,无论是生活大圩的居民,还是在来大圩观光体验的市民,在分享都市田园中的欢乐的时候,脸上洋溢着的是享受美好生活的愉悦之情。
资料2:
(1)从大圩农业发展的实际中我们得出什么结论?农业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在变化。由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某些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因素的变化。
(2)哪些农业区位因素能够进行改造?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自然因素,有社会经济因素。其中自然因素较稳定,社会经济因素是不断在变化。
学生探究活动四:农业地域的形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材料一:混合农业主要是以耕作业与畜牧业相结合为特征的农业地域类型。澳大利亚是世界小麦市场的主要供应国和世界畜产品的主要产地。
材料二: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生产结构:种植业与畜牧业结合的混合农业。经营方式:家庭大农场。科技应用:划区轮牧、种植优质牧草、轮作制等农业专业化、地域化水平较高。世界主要的小麦、畜产品产地。
(2)学生讨论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灌溉水源;社会经济条件 地广人稀、交通便利、市场稳定、科技、政策等方面分析。
(3)农业生产需要土壤、水、热量、光照等自然条件,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很强,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改造自然环境的能力得到加强,人们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逐渐将自然环境改变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地域。统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
(三)、课堂小结
农业生产要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等各种因素。农业区位选择的实质是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农业区位选择的原则是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农业区位选择 的目标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
八、作业 学生探究活动五:自主探究,学以致用
分小组实地考察合肥城郊地区的农业生产,分析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
板书设计:
农业的区位选择
1、农业区位的含义:
2、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运输、政策、劳动力、科技。
3、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自然因素(稳定)社会经济因素(不断变化)
4、农业地域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