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时间:2019-05-12 23:21: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二首(语文S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第一篇: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二首(语文S版)

21.古诗二首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边观察边想象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与节日有关的古诗。

一 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谁能说出自己知道的与节日有关的古诗句?可以是描写春节、端午、重阳等。2.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首著名的描写节日的的古诗,一首是《寒食》,一首是《清明》。3.简介诗人:韩翃、杜牧。出示诗人资料: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河南南阳)人,唐代诗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著有《韩君平诗集》。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孙,杜从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观察使幕,理人国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 自读诗句

熟读诗句,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三 深入探究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理解字、词的含义。《寒食》

(1)寒食: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春城:春天的长安城。

(3)传蜡烛:寒食节普天下禁火,但权贵宠臣可得到皇帝恩赐而燃烛。(4)五侯:宦官宠臣。《清明》

⑴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在阳历四月五日前后。旧俗当天有扫墓、踏青、插柳等活动。宫中以当天为秋千节,坤宁宫及各后宫都安置秋千,嫔妃做秋千之戏。

⑵纷纷:形容多。

⑶欲断魂:形容伤感极深,好像灵魂要与身体分开一样。断魂:神情凄迷,烦闷不乐。这两句是说,清明时候,阴雨连绵,飘飘洒洒下个不停;如此天气,如此节日,路上行人情绪低落,神魂散乱。

⑷借问:请问。

⑸杏花村:杏花深处的村庄。今在安徽贵池秀山门外。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内容。

4.从哪些诗句中,你可以体会出古诗描写的情景和表达的感情?

四 小结

读了这两首诗,你从整体上了解了哪些? 《寒食》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的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

《清明》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活灵尖现的雨中问路图。

五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由于古诗不易读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可以通过学生早就知道的课文引入古诗,以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你们以前知道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讲节日的。今天,我们学习两首唐代大诗人写的关于节日的古诗。”

2.图画并不能包括古诗所表达的全部感情和意境,在讲解时可采取一边用优美的语句勾勒当时的情景,一边让学生闭眼自由想象画面的方法,从视觉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感受古诗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了解诗的意思。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3.学习古诗,体会诗人描写的意境。

古诗的朗读录音。

一 出示课文中的插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1.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的两首古诗《寒食》和《清明》。板书:寒食

清明。

2.简要概括两首诗的主要意思。

二 检查预习请问读熟这两首诗的同学有多少?读懂的又有多少?

三 深入探究,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注意字音、停顿、语调、语速等。2.边读边想象诗的意境。

3.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画面的内容。4.检查,点拨指导学生理解诗句。《寒食》

(1)“春城无处不飞花”。“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

(2)“寒食东风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

(3)“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

这首诗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诗人对这种腐败的政治现象做出委婉的讽刺。

《清明》

(1)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时节细雨绵绵,路上的行人,心中烦闷,像是丢了魂似的。

(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请问哪里有酒店?放牛的小孩手指着远处的杏花村。5.让学生结合插图和诗中所反映的景与情,谈谈自己的感受。

四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1.由于古诗所描写的事情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很遥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讲些节日的习俗,特别是古代的一些习俗,以此让学生了解古诗,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2.在教学时,可把学生感兴趣的节日故事引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从而很自然地导入古诗词的教学中。

21.古诗二首

寒食

韩翃

春城

飞花

寒食

御柳

汉宫

五侯

百姓禁火关门

皇宫走马传烛

清明 杜牧

雨纷纷

行人欲断魂

问酒家

指杏花村

一、默写《清明》

二、把《寒食》改写成一篇白话文。

一、关于诗中的两个节日

1.寒食节:

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清初汤若望历法改革以前,清明节定在寒食节两日之后;汤氏改革后,寒食节定在清明节之前一日。现代二十四节气的定法沿袭汤氏,因此寒食节就在清明节前一日。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这一天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伴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静静地融入了清明节,介子推所代表的封建愚忠思想也已沉入历史长河,不过寒食所代表的人们对忠诚、廉洁、政治清明的赞许,却是千年如一的。

2.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扫墓祭祖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经历史的发展演变,清明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各地都发展出了不同习俗,而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气象物侯的特点有关,据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这一时节万物“吐故纳新”。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清明节与端午节、春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教学实录

《寒食》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图画了解、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韩食》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所做。

二、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韩翃: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平集》。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

(2)明诗意,感情读。

师:自由读诗,结合注释看能不能说说诗句的含义。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 “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 “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由此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到诗人炼字的功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不过我们也不妨只视之为风俗画。“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3)悟诗情。

师:如果说一二句是对长安寒食风光一般性的描写,那么,三四句就是这一般景象中的特殊情景了。两联情景有一个时间推移,一二写白昼,三四写夜晚,“日暮”则是转折。寒食节普天之下一律禁火,唯有得到皇帝许可,“特敕街中许燃烛”(元稹《连昌宫词》),才是例外。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以得到这份恩典。“谁优先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读到这里,你会想到写什么?

(4)朗读全诗。

三、作业设计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四、板书设计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 教学目标

1、思想情感目标:领略我国古代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品位古代诗歌丰富的内涵。

2、知识目标:初步掌握评价性阅读的知识,学习简单的文艺评论的写法。

3、能力目标:在活动中进行联想和想象能力的训练,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播放课件(课文配套光盘中的图片+民乐《雨打芭蕉》),教师朗读《清明》。并请学生评价这首诗哪些字词用得好。

学生:欣赏图片、音乐及教师朗读,思考并回答问题。

教师:小结,多媒体展示课文对本诗的评价。

“”纷纷”(在周汝昌先生心目中“纷纷”一词正是《清明》绝句中的“诗眼”,那么何谓“诗眼”?)

比较:纷纷之雪──大

纷纷之雨──细

揭示了诗歌形象春雨的特色

比较:春雨:“天街小雨润如酥”

夏雨:“如倾如注”

秋雨:“淅淅沥沥”

小结:揭示了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体会“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独特境界:春雨寒冷,侵袭了开发的花朵,春雨迷蒙,象烟雾般笼罩着柳树。“纷纷”所体现的正是这样一个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通过对“纷纷”这个词语的品味,领会了诗歌所描绘的“景”:春雨的特点与境界。“纷纷”还形容了行人的心情,凄迷纷乱的心情,由何而来

“行人”“断魂”:

通过品味这两个词语,作者体会了诗歌的“情”:清明时节,应当是家人团聚,悼念已逝亲人之际,可自己却孤身行路,不免触景伤怀,又加上细雨纷纷,更增加了愁绪。

小结:通过品味“纷纷”、“行人”和“断魂”,我们体会了诗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这正是我国古典诗歌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种绝艺,一种胜

”遥“

联想:《红楼梦》:”杏帘在望“ 《小放牛》

揭示了”遥“的妙处:不远不近的距离,包含了含蓄无尽的兴味,引起无穷想

”杏花村“

美丽的杏花深处的村庄──增加了诗歌美感,引起无限想象。

小结:诗歌到此戛然而止,可是通过对这两个词语的品味,我们发现诗歌言已尽而意未完,它留给我们一个广阔的想象余地。

(二)、展示信息,引发思考

学生:各小组演示课件,汇报收集整理后的材料。其他学生记录和自己所收集不同的观点。

教师:总结评价,简要概括。

活动依据:开放式教学活动模式,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潜能,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从而让更多学生获得全面、主动、自由、和谐的发展。

(三)分组活动,构图绘画

学生:分四个小组活动讨论,根据自己的想象,给《清明》这首诗配一幅插图。并通过投影仪展示(一般的班级可只谈构思,如艺术班幼师班可展示绘画的草图,烹饪班可进行菜式的设计。)

教师:做适当的优劣点评。

活动依据:在课堂上把“话语权”交给学生,把“表达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拓宽语文学习的思路,把语文学习和专业、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创造的快乐。

(四)拓展探究,迁移提高

教师:课件展示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找出这首诗的关键词进行评价,展开合理想象,口头描绘这幅图景。

活动依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课堂教学要来源于课本而高于课本,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

(五)小结

教师提问:如何评价一首诗?

学生:思考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多媒体展示小结。

1、”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与”诗歌留下的想象空间“,正是作者赏析这首绝句的两个角度。而这两点也是我们赏析其它诗歌的重要角度。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正是通过塑造心物相契的艺术景象来表达情感,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的。因此,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抓住语言品味出景象的特点,进而领会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出诗歌的”味外之味“。

3、一首好诗,要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而我们在赏析诗歌时,要想把握好诗歌形象,领会诗歌的不尽之意,必须张开想象的翅膀,填补诗的空发觉诗的深层意蕴。

第二篇:北京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一)》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北京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古诗二首(一)》教学

设计

教学内容 古诗二首(一)(第1课时)学习《绝句》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1.学会8 个生字(其中1个多音字“行hánɡ”)及新词。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朗读、背诵、默写《绝句》。重 点

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难 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教 具 课 件 学 具 字 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你们高兴吗?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心情和你们一样,也很高兴。有一天,他坐在屋里,透过门窗,看见两只黄鹂鸟在翠绿的柳树梢上欢乐地歌唱,一行白鹭在晴朗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放眼望去,远处的高山上,竟还有千年没化的积雪。多美的景色呀!杜甫高兴地写下了这首《绝句》。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古诗。“绝句”是古诗的一种体裁。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音读准,诗句读流利;边读边用笔划出古诗中的生字。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古诗。

3.现在,谁来试着把古诗读一读?同学们听听他把字音读准了吗? 4.学习生字。(记忆字形,读准字音)(课件出示)“鹂、鸣、鹭、窗(指导书写)、含、泊、吴”

一行白鹭上青天(指导读准“行hánɡ”)

5.再读古诗。生字都认识了,古诗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现在,谁再来读读古诗。(指名读、齐读、老师读)

6.刚才我们反复地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三、抓住重点,精读品味。

1.学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1)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a 指名汇报。

b从“翠柳”一词可以看出是什么季节?(春天)

c你还理解了哪个词?“鸣”是什么意思?“上青天”是什么意思?(2)师:大家仔细听,仿佛听到了什么?再仔细看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3)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4)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的心情怎样?读一读这一句。2.学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1)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a 指名汇报。

b 你还理解了哪个词?“含”是什么意思? C怎样理解“窗含西岭千秋雪”?(2)从这句诗中你看到了那些景物?(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4)师:春天来了,树儿、鸟儿都焕发了勃勃生机。虽然,远处的山上还有终年没融化的积雪,可山下,已经是生机勃勃,春意盎然!

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幅画面,感觉怎样?读一读这一句

3、再读全诗,边读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如果我们把《绝句》画成一幅画,在这幅画中会有哪些景物?会有哪些颜色呢?你们再看诗句,诗中有什么是画不出来的呢?

4.小结:同学们,杜甫诗中的春天多美呀!绿的柳、蓝的天、白的雪,还有那欢乐的黄鹂,自在的白鹭,江边停泊的船只,一切都是那样生机勃勃!诗人看到自己住的草堂前这明媚秀丽的景色,会是怎样的心情?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还可以配上你的动作、表情。

5.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四、课堂小结。

杜甫是多么喜欢春天呀!你们呢?课后,大家也可以用你们的笔,象杜甫这样,写写身边的春天,画一画春天。

板书设计

绝句 杜甫 黄鹂鸣 翠柳

白鹭飞秀丽景色 青天 喜悦心情 千秋雪 万里船

作 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搜集杜甫的诗,读一读,背一背。(第2课时)学习《咏柳》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学会8 个生字及新词。

2.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朗读、背诵、默写《咏柳》。重 点

朗读、背诵课文,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难 点

想象诗歌描绘的景象。教 具 课件 学 具 字典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出示课文中的图)同学们在图中看到了什么?(柳树)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跟柳树有关的诗。出示课题咏柳全班齐读课题。

我们以前还学过一首叫《咏鹅》的古诗。

“咏鹅”是赞美鹅的意思,那么“咏柳”是什么意思?诗人贺知章也和同学们一样喜爱春天的柳树,他用诗歌赞美了柳树。(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诗中的生字借助生字表来解决。2.学习生字。(记忆字形,读准字音)(课件出示)咏柳 碧玉 妆 垂(指导书写,注意笔顺)丝绦 裁 剪

3.再读古诗。生字都认识了,古诗一定比刚才读得更好。现在,谁再来读读古诗。(指名读、齐读、老师读)

4.刚才我们反复地读了这首诗,你读懂了什么?

三、抓住重点,精读品味。

1.学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1)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指名汇报)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中“一树高”是什么意思?这句里把什么比作什么?(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3)“绿丝绦”指什么?为什么说柳技是“绿丝绦”?(想象体会柳技的绵长和柔软)(4)谁来说一说这句诗的意思?

(5)师:诗人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千万条绿色的枝条像美丽的丝绦一样垂下来。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一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6)指名读,师指导

(7)全班看着插图吟诵这两句。

2.学习“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1)看注释,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指名汇报)

(2)说说自己对“不知细叶谁裁出”的理解和体会。(体会柳叶的小巧整齐,体全大自然的伟大神奇)(3)“二月春风似剪刀”又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5)师:这细细的柳叶不知是谁裁剪出来的,原来是二月的春风使柳树长满了细嫩的叶子。想到这里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怎样读这一句?

再读全诗,想象《咏柳》这首诗中柳树的样子。(丛树干、枝条、柳叶的颜色、样子进行想象)

指名说一说

4.在诗人笔下,柳树是多么美妙,请同学们带着喜爱柳树,热爱春天的感情来朗读这首诗。

5.这么美的诗,能试着背一背吗?练习背,指名背。

四、积累语言,尝试运用。

1.诗人为我们描绘了春天中柳树的美妙姿态,春天里除了柳树外还有其他美丽的景色,请同学们说说你想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

2.在古诗中有许多描写春天的诗句,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几句背诵给大家听。

五、课堂小结。

春天是美丽的,《咏柳 》这首诗通过对早春时节柳树生动形象的描绘,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了勃勃生机。

板 书 设 计 咏 柳

贺知章

树 干一树高

枝 条垂下绿丝绦赞美春天 柳 叶细叶

作 业

1.背诵并默写古诗。2.积累描写春天的诗句。

第三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本站推荐)

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

2.挂图、课文朗读带、录音机。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春雨,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

学生谈春雨。

2.导入课文,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情况:你在课外了解了哪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读准下列字音:甫fǔ乃nǎi俱jù苔tái扣kòu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知道杜甫住在成都。)

(3)说一说自己读了诗的初步感受,提出不懂的字、词,在班上交流。

了解下列一些字词的意思:

乃:就。

发生:在诗中的意思是雨降落、降临。

潜:暗暗地,悄悄地。

径:小路。

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也指花儿开得繁盛。重读zhòng。

三、朗读感悟,体会意境。

(一)朗读课文,想一想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和感情读这首诗。

讨论:题目是春夜喜雨,应该用欢喜轻松的语气读,读出对春雨的喜爱。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诗人为什么喜爱春雨呢?诗句中并没有一个喜字,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在哪儿呢?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说说对诗句的理解,体会意境。

1.感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雨知道时节,在这春天正需要它的时候下起来了。这里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

(拟人。把雨拟人化,表现了诗人对春雨的喜爱。)

2.着重体会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学生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2)教师引导:在这夜晚,春雨随风悄悄地飘洒下来,无声无息地滋润万物。大家想想:春雨有什么好处?

(春雨使花草树木庄稼得以发芽、生长,春雨为大地创造了生机,给人们带来了希望。)

春雨有这么重要的作用,但是她润物细无声,她一点也不因为自己的功劳而张扬喧闹、大造声势。你们难道不觉得春雨具有一种可贵的品格吗?

(春雨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3)那么这时诗人心中充满了什么感情?

(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

所以,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好好品读这两句诗吧!(学生有感情地读颔联两句。)

3.学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大家展开想象:诗人可能先是在屋里,听到春雨轻轻洒落的声音,他心情十分愉快。接下来,他怎么做?

(诗人推开屋门走了出去。从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可以看出诗人可能走出了屋,看到了野外、江面的景象。)

说说颈联两句的意思。

4.想象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最后两句也是诗人看到的吗?为什么?

(最后两句是诗人想到的。从晓看知道诗人是在想:第二天早晨可以看到)

说说对这两句的理解。

(2)联想:诗人看到了这场及时雨,他不禁想到第二天早晨,一定可以看到城里的花儿都开了。那一朵朵花沾着雨水,显得沉甸甸、红艳艳的。其实呀,诗人想到的可能还不止这些呢,请同学们大胆想象,诗人可能还想到了什么。如果是你,你还会想些什么?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诗人可能想到农民会在雨后播种,麦苗喝饱了雨水又长高了一截,人们开始踏青赏花了)

三、总结升华,指导背诵。

1.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诗人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么的思想感情?为什么诗人能把春雨写得这么美好?

引导:像诗人一样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并且善于观察,感觉生活中的美。

2.朗读背诵。注意诗的节奏: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四、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

[唐]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五、作业。

搜集古今中外写春天、春雨的诗,自主积累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春夜喜雨》。

2.谈话:春天是诗人笔下永恒的题材。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春夜喜雨》,今天再来学习宋代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板书课题)。

3.设疑:诗中的园是我们常说的公园吗?不值是什么意思?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赶快来读这首诗吧!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板书(或以投影大屏幕显示)全诗,教师范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

3.指名读,纠正读音。注意读准下列字音,同时教师指导理解字义:

应:在诗中读yīng,原意应该,这里是大概可能的意思。

屐:读jī。屐齿:木底鞋下的齿。

苔:读tái。苍苔:指深绿色的苔藓。

扉:读fēi。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4.说说自己读了这首诗的初步印象,知道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难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这一句,教师鼓励学生不懂就问,允许学生存疑。)

[4]

三、再读古诗,读中感悟。

课件出示有关这首古诗内容的图画。学生读诗,结合观察图,思考诗句的意思,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

1.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意思。

(1)怜在这句诗中是爱惜的意思。谁爱惜什么?你怎么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讨论。教师引导:先看第二句诗小扣柴扉久不开,这句诗很容易理解,说说这句诗的意思。(诗人轻轻地敲柴门,过了好久也没人开门。)

诗人敲门,好久没有人来开门,诗人想大概是园子的主人请你根据第一句诗来把诗人的猜测补充完整。

(大概是园子的主人爱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印子吧。我轻轻地敲那柴门,好久了也没有人来开。)

(2)小结:原来怜的对象是苍苔而不是屐齿,这样我们就容易理解这句诗的意思了。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懂得了解释古诗有时不能按字面意思简单地连词成句,而是要联系上下诗句的意思合理地进行解释。

(3)体会诗人的感情。

小扣柴扉久不开时诗人想些什么?心情怎样?

体会这时诗人的感情失望、扫兴、遗憾。

2.感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导入:正在扫兴遗憾时,诗人突然眼前一亮他看到了什么?(引读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这两句诗人用了两处对比的手法,你能找出来并体会这样写的妙处吗?

(满园一枝,关出。作者之所以感叹春色满园关不住,是因为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满园春色是怎样的?想象一下:我们仿佛也和诗人一起站在园外,看到那伸出墙的一枝红杏,不禁想到了园内的春景你能描述一下那园内会是怎样的美景吗?

(3)看到一枝红杏,想起满园春色,这时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惊喜、快慰)诗人可能还会想到什么,还会说什么?

引导:红杏为什么能出墙?高墙大门关不住出墙的红杏,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3.点题解疑,升华情感。

现在,我们知道了题目游园不值的意思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题目的意思是:作者去游园,而主人不在,没有能进到园里去。值是遇到的意思。这首诗赞美了春天里一切蓬勃向上的事物,表达了诗人赞美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字卡:径、俱、晓、苍、苔、扣。

2.指导写字。

(1)观察记忆字形。

这几个字都较易写,可以自学,用拆分部件的方法记忆字形。

(2)写字。

左右结构的字左边的偏旁写得窄一些,右边写得稍舒展。写时,教师巡视,看学生是否写正确,及时纠错。俱注意右边的笔画。晓字,有的学生可能会把晓的右边多加一点,要及时纠正过来。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继续培养良好的写字习惯。

五、拓展阅读,欣赏古诗。

1.互相交流收集到的写春天的古诗,读这些古诗,自主积累。

2.读一读:

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城东早春(唐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板书: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看)一枝红杏(想)满园春色

第四篇: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4.有感情地背诵这二首古诗。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导学

1.走近作者,了解作者: 2.这首诗的作者是,他是唐代伟大诗人,被称为。3.我还知道 《 》 也是他的作品。

二、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

2.我把课后生字工整地抄写三遍,把易错的地方用双色笔标出来。3.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并把意思写下来,:

批: 轻: 托死生: 峻: 堪: 骁腾:

三、自己尝试,理解诗意

我又把这首诗认真地读了两遍,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交流协作:

对学:1.对子互读古诗,正音。

2.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

群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3.讨论:诗句的意思。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展示激励:(一)朗读展示

1.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

2.我要通过重读、停顿等方式读出建功立业,作者的远大抱负。(二)感悟展示

1.通过朗读,我仿佛看到了这样的画面。2.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3.我知道作者描写马的目的。(三)书写展示

我要把这首诗工整地抄写下来:(四)拓展延伸 我又想到了一些描写马的诗句:

五、达标检测

1.读一读,比一比,再组成词语写下来。

宛()骁()峻()凌()苑()挠()俊()棱()2.仔细读《房兵曹胡马》,思考填写下列空白处。(1)这首诗前四句主要写马的,后四句主要写马的。(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杜甫对马 的情感。

第二课时

一、自学导学 1.了解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2.自学生字词。

(1)我把古诗大声地读了三遍,我发现这些字的音容易读错(2)我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钩: 燕山: 走: 金络脑: 3.自主合作学习《马诗》

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画下来,一会儿和对子交流。

二、交流协作

对学:1.对子互读古诗,正音。2.我要把不理解的地方和对子交流。群学:

1.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2.提出不大理解的地方,全班讨论。

3.讨论:“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

三、展示激励

(一)朗读展示:

1.我要融进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2.我要通过重读、语速的变化等方式读出作者的情感

(二)感悟展示:

透过古诗,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

四、深化引领

《房兵曹胡马》和《马诗》这两首诗都是描写了马,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

五、达标测评

1.我会给下面的字注音:

—— ——

——

—— 棱

蹄 峻 2.填空:

所向,真堪。有如此,可横行。“何当,快走。”

从这句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 3.我还能写出一句关于马的诗句:

课后反思:

第五篇:三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学习重点: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美景及特点,并动手画一画。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学生根据词语的意思串讲句意)

(3)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四、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读出节奏感。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板书: 碧水:开、回 望天门山 青山:中断 孤帆:日边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天门山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另外一个地方的美景是什么样的?(读全诗)

二、学习新课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4、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5、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6、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

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7、背诵全诗。(自由背诵然后检查)

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

西湖山水

晴——方好

(比西子)

总相宜

(美)

雨——亦奇

下载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二首(语文S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21古诗二首(语文S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古诗二首——小池》教学设计4(北京版三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 小池 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闲适、欢乐的心情。 2.指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培养学生的想像......

    三年级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探究作业单 课前探究作业: 1、收集李白、苏轼的资料2、我们学过李白的古诗有哪些?课中探究作业: 1、《望天门山》中描写了哪些景物?2、用朗读把你看到的画面分享给大家。课后探......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语文五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古诗二首》教案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四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第3单元 花 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及交流感受的能力。3......

    五年级语文古诗二首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 3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积......

    苏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学反思

    《古诗二首》 教学反思 春晓 低年级学生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黄金阶段,遇到不懂的事总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春晓》教学反思。他们对自己的生活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幻想和各式各......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精选五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永乐镇双溪小学李艳 教学目的 :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全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

    语文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29、《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会写“乞、巧、霄”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