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煜《清平乐》教案

时间:2019-05-12 23:2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煜《清平乐》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煜《清平乐》教案》。

第一篇:李煜《清平乐》教案

李煜《清平乐》教案 项城一高 史明才

课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词的基本知识

2、扣住作品意象分析作品,评价作者的思想与心理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要养成反复朗读的习惯,要将“别离”的普遍情感运用到阅读之中。

2、从“离情别绪”这一主旨上解读本课词的内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词人浓浓的亲情、友情、爱情,培养健康的情操。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落梅”“鸿雁”“春草”的意义。

2、理解本词所抒发的伤离别恨之情。

3、分析本词的艺术特征。

教学方法:阅读、朗读、引导启发。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题目解说

清平乐,词牌名,又名“清平乐令”“忆萝月”“醉东风”。双调四十六字,前段四句,四仄韵;后段四句,三平韵或三仄韵。这首小令相传是李煜亡国之前的作品。有的研究者甚而指出说,它是李煜请求宋太祖放还他的七弟从善而不可得的时候写的。

二、走近作者

[李煜](937-987),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徐州人。宋建隆二年(961)在金陵即位,在位15年,世称李后主。他嗣位的时候,南唐已奉宋正朔,苟安于江南一隅。宋开室七年(974),宋太祖屡次遣人诏其北上,均辞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次年十一月城破,后主肉袒降,被浮到汴京,封违命侯。太宗即位,进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三年(978)七夕是他42岁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词,命人在宴会上宴会上下药将他毒死。追封吴,葬于洛阳邙山。李煜前期词作风格绮丽柔靡,还不脱“花间”习气。后期词作,凄凉悲壮,意境深远,已为苏辛所谓的“豪放”派打下了基础,为词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宗师,如王国维《人间词旖 》所言:“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语句的清丽,音韵的和谐,更是空前绝后了。李煜本有集,已失传。现存词44首,其中几首前期作品或为他人所作,可心确定者仅38首。

三、阅读诗词、总体感知

1、个读

2、齐读

3、诗词意思的理解

译文:离别以来,春天已经过去一半,映入目中的景色掠起愁肠寸断。就象白雪飘飞的阶下落梅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鸿雁已经飞回而音信毫无依凭,路途遥远梦中要回去也难形成。离别的愁恨正象春天的野草,越行越远它越是繁生。

四、问题探究

1、分析开头“别”字的表达效果。

明确:劈头一个“别”字,领起全文,结出肠断之由,发出怀人之音。

2、词中梅花形象是怎样的?诗人的形象又是怎样的?这两者有何联系,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明确:“落梅如雪”,一片洁白。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白如雪,尽为冷色,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愁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凉么?“乱”字尤语意双关。此时思绪之乱决不亚于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这两句,词人巧妙地将感时伤别的抽象之愁绪,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天真纯情的艺术造型。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是个深情的怀人形象,境界很高洁,拂了还满,而又洁白如雪,十分纯洁。

3、请自选角度,对“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作简析。明确:“砌下”二句,承“触目”二字而来。“砌下”即阶下;“落梅如雪”,一片洁白。向梅是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故春已过半,犹有花俏。“如雪乱”是说落梅之多。梅曰为雪,尽为冷声,画面的冷寂,色调的悲惨,不正是寓示着人生的哀伤,离情的悲衣吗?“乱”字语意双关。“拂了一身还满”,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

4、词的最后两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具体分析。

明确:“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又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叠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喻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复叠:重叠、复沓是我国文学的传统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曲赋中被广泛的应用。到了现代,有的修辞学者将它归为布置类辞格,称作“反复”。

其实二者是不尽相同的,这一点从以下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再则,重叠和复沓虽常并提,却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可不辨。重叠大致包括“叠韵”“叠字”“叠句”和“叠章”,“复沓”则是从音乐的角度针对同一种曲调的反复咏唱而说的。在具体的作品中,它只包括章段的重复而不能包括字、句的重复。层递:是汉语传统的修辞格之一;层递又叫渐层,递进。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的短语、句子、段落表达在数量、程度、范围等轻重高低大小本末先后的比例,依序层层递增或递减的一种修辞技巧。)

五、总结

1、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愁恨的名篇。从作者的创作动因来讲,的确很可能是对景伤怀,怅触了内心深处对某一亲近者(其弟)的想念之情。

2、这首词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明确:这首词多采用白描手法,语言清新淡雅,不事雕琢,恰如清水芙蓉,天然成姿。这首词没有任何典故,也没有堆砌华丽的辞藻。只是借助落梅、鸿雁、春草等意象来直抒胸臆,却达到了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字字写物,句句写景,可是我们却能感受到字字句句都是在写人心。用清新淡雅的语言表达迂回曲折的复杂心情,故能取得清而不淡的动人魅力。

六、作业

完成学案二

第二篇:李煜词教案

李煜词《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李煜的生平和创作。

1、抓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

2、掌握词的文体知识,了解词的四个发展阶段和两大流派。教学重点:

1、体悟词的意境和语言

2、了解词的韵律和章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艺术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笔法。

2、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鉴赏能力。教学方法:朗读法,问答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导入新课 导入语:

中国古代帝王文学是一种十分独特而又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古代帝王也都写一些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我们以前学过曹操的诗大家还记得吗?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还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等,这位帝王在政治军事和文学上都很有成就。但是还有一位帝王,有人这样评价他:“他不是一个政治家,也不是一个好皇帝,但是他确实一个很杰出的诗人”,而且他还被誉为是最有文采的皇帝,他就是南唐李后主李煜。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李煜的这首《虞美人》,共同走进这位帝王的内心世界。请同学们把教材翻开。

二、作者简介:总结学生预习结果,概况作者生平以及本首词的写作背景

三、理清思路,指导学生背诵。隔句相承,三度对比的特点,进行诵读。

四、具体研习重要的文句

1、提问:“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词人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 明确:它的确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随着词人身份地位的改变,这些美好的事物也将在词人的心里改变颜色。原来锦衣玉食,在如花宫女朝歌夜弦伴着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个“阶下囚”的无限悲伤,这样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结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确:“往事”的内容很丰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时的一切活动。如后宫佳丽的簇拥,高坐庙堂、万首称臣的尊严以及为所欲为的自由感等等。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表现用法?请同学们几个这方面的事例。

明确:运用比喻将抽象的感情具体化]。显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样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无怪王国维评价说:“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五、这首《虞美人》充满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强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顾一切,冲决而出之势。一个处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国之君,竟敢如此大胆地抒发亡国之恨,是史所罕见的。李煜这种纯真感情的全心倾注,大概就是王国维说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词”吧,以致他为此付出了生命。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这首词就是这样的不朽之作。

七、板书: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 往事 往事之哀

小楼、东风 故国 故国之思 在 改 亡国之叹

第三篇:《清平乐》教案

《清平乐》教案

《清平乐》教案1

一、复习,揭题。

在四年级的时候,同学们学过了一首主席写的词——《卜算子咏梅》。今天,我们又要学习古代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

“清平乐”是古代词中的一种,它的格式是怎样的呢?大家学了课文就会知道。

二、自读初悟,了解主要内容。

1、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词。并想一想,这首词写的谁?

2、指名朗读。齐读。

3、提问。学生答后,板书:白发翁媪。

三、引导细读,深刻理解词意。

1、提问,讨论词所描写的主要情节。

作者知道“白发翁媪”是谁吗?从哪个词语中看出来?(谁家)

这一对“白发翁媪”在自己的茅屋前干什么?作者知道他们在交谈些什么吗?(他们用“吴音”在交谈。)

2、追问,讨论理解词的主要意思。

作者听不懂他们所交谈的内容,也没有上去进行了解。但是,作者猜到了他们所交谈的内容。大家再细细地阅读全词,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交谈些什么?作者是怎么知道的?

(从词的1、2两句中,可以知道:我们虽然住的是低矮而小的茅房,但是周围的环境是很美丽的——小溪从我们的屋旁流过,岸上草木青青。

从词的下片所写的内容,可以知道:我们还有三个勤劳而又可爱的儿子呢!

这些都是作者观察了周围的情景,猜想出来的。)

3、深问,体会翁媪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这一对白发翁媪居住在这样自在的农村,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里感到怎么样?

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他的心情又怎样?

四、反复诵读,背诵全词。

五、翻译全词。

(一天下午,天气没有中午那样炎热了。我一人走到村旁去散步。忽然,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他们的茅屋前,亲切地交谈着。他们说的“吴音”,我一句也听不懂。我不忍打断他们的交谈,只得站在远处看着……

我向他们的周围看了看,猜到了他们交谈的内容。他们虽然居住在低小的茅屋里,但是周围的景色是美丽的。他们的家庭是幸福的,有三个勤劳而可爱的儿子。这怎么能不使他们高兴呢?

我呆呆地望着……)

五、比较欣赏。

出示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引导比较,找出《清平乐》的特点。(“清平乐”有上下两片;上片每行的字数不等;上下片的韵脚是变化的。)

六、作业。

《清平乐》教案2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了解“吴音”,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借助插图读懂课文,描绘村居画面。运用朗读、想象感受词的意境,体会安宁美好乡村生活。

3.激发学生学习、积累古诗词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

【教学实录】

一、对诗热身,导入新课

师:课前,我们已经见过面了。老师从北方哈尔滨来到江南金太仓,这里的春天真是太美了,大街上到处盛开着樱花。我国古代诗词中就有许多描写江南风光和春景的诗句,你知道哪些?谁能背上几句?

生:“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师:这是白居易的《忆江南》,这首词还有两节: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词中的“吴宫”指的就是苏州。

生: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师: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的《江南春绝句》。真了不起,看来同学们很喜欢积累古诗词。这节课,我们再学一首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上课!

二、释题,猜想“居”意

师:请大家看老师写课题(板书:清平乐·村居)谁愿意读一读?(指名读)

师:读得真好,在这里“乐”读“yuè”。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清平乐·村居”。

师:“清平乐”是词牌名,而“村居”是词的题目。这个“居”在古代金文里是这样写的。(出示“居”象形字)看着这两个象形字,你能想到什么?

生:我能想到一个人住在房子里。

师:你的想象真丰富,人有了房子住,有了立足之地就是“居”。瞧,汉字多有魅力!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看字形就能明白意思。那么,“村居”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呢?

三、初读,知晓词意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读不懂的词标注出来,同桌互相交流。(出示全文)

生:自由读《清平乐·村居》。

师:谁愿意读这首词?(指名读)

师: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流利,比较有感情。

师:你真会评价,哪一句读出了感情?

生:“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最喜”读得好。

师:老师有个问题,你为什么把“剥”读成“bāo”而不读“bō”?

生:一时不语。

师:请同学们,看看字典是怎么说的?

生:去掉物体的皮或壳,读“bāo”。

师:吃香蕉前要把香蕉皮去掉,那叫“剥(bāo)香蕉”;吃芒果前要把芒果皮去掉,那叫——

生:剥(bāo)芒果。

师:文中的小儿在干什么?

生:剥(bāo)莲蓬。

师:你读得这么好,老师奖励你推荐一名同学来读。

生:我推荐王新月。

师:你可不要辜负××同学对你的期望。

生:朗读《清平乐·村居》。

师:读得真好,怪不得××同学推荐你。来,我们全班都来读一读。(齐读)

师:读得字正腔圆,真不错。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生:沉默不语。

师:有没有读不懂的?那老师可要考考你们了?能禁得住考吗?

生:能!

师:词中的“翁媪”指什么人?

生:“翁”指老翁,也就是老爷爷;“媪”指的是老妇人,也就是老奶奶。

师:你怎能么知道“媪”就是老妇人?

生:因为“媪”是“女”字部。

师:你真会学习。这对老夫妻。他们在干什么呢?

生:他们在聊天,在说家常。

师:你是从哪个词儿知道的?

生:吴音。

师:你知道什么是“吴音”吗?

生:我想就是当地的方言吧?

师:真是无巧不成书,“吴音”就是以我们苏州话为代表的南方方言。因为春秋时期这里是吴国的都城,所以这儿的方言又叫“吴音”。谁愿意用“吴音”对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说几句话?

生:欢迎老师们来到太仓,祝你们在这里生活得开心。

师:多好听的“吴音”,老师代台下的老师谢谢你,懂事的孩子。

师:最后一个问题,“无赖”是什么意思?老师注意到你笑了,说说你为什么笑?

生:“无赖”是骂人的话,说人的品质不好。

师:文中也是这个意思吗?

生:不是的,文中是说那个小孩子天真、活泼。

师:理解了关键词的意思,再读这首词,你会有新的收获。(齐读)

师: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辛弃疾的这首词就是一幅村居图(出示插图)。大家看,这是文中的插图。看着这幅图,你读懂了词中的哪几句?

生:我读懂了“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说的是这家人住的茅屋又低又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

师:是呀,你描绘了这一家人的生活环境。

生:我读懂了第二句,描写了老翁和老妇人,他们没什么事,喝着酒,悠闲地说着话,逗乐。

师:词中除了写这老两口,还写了哪些人?

生:还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小儿子很惹人喜爱,一边玩一边剥莲蓬。

师:这幅图有景有人,人景相融。(板书:景、人)

四、品读,感悟词境

师:短短几分钟,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词读准了,读顺了,还了解了大意。那么,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教师配乐范读)

师:你感受到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

生:美丽的村居图。

师:你刚才一定看到许多美景,就请你一边想象美景一边读这首词。(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觉得这是一幅幽静的村居图。

师:你在用心感受,请你读出村居的幽静。(学生朗读整首词)

生:我感受到这是一幅幸福的村居图。

师:你就带着幸福之情读一读吧。(学生朗读整首词)

师:就这样,按照词的韵律,把自己的感受和想象都送到词中去,就能读得有滋有味。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美丽的村居,你是从哪句感受到的?

生: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感受到的。(出示“茅檐图”)师:读了这句诗,你看到什么?

生:我看到了又低又矮的茅屋,屋前还有一条小溪,溪上有青青的小草。

师:这还不够美呀,你试着把“低小”和“青青草”缓慢点读,语气再重一点。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多美呀!置身其中,你仿佛还能听到什么?

生:我能听到溪水声和小鸟的叫声。

师:好,那就请你伴着淙淙的流水声读一读。

生:朗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两句把我们带进了幽静的山乡村野。来,大家闭上眼睛,用力吸气。说说看,你闻到了什么?

生:我闻到了荷花的芳香。

生:我闻到了草香和泥土的气息。

师:好,把我们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都送到句中读出来。

生:(齐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这是大自然的清新、秀丽之美,也是田园风光的朴素之美。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家五口,文中是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醉里吴音相媚好……”。

师:有的同学说这是幸福的村居,你认为这一家五口谁最幸福?

生:我认为翁媪最幸福。因为他们闲着没什么事,不用干活,在茅屋前一边喝酒一边聊天。

师:是呀,老俩口衣食无忧,老有所养,这是安居之福。看着这对幸福的老夫妻,我们不禁会想起他们年轻的时候,那时候,他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呢?

生:白天老翁出去耕地,老妇人在家里织布,做衣服,照看三个孩子。

师:他们互助互爱,相敬如宾,共同经营这个小家。如今他们老了,悠闲地坐在屋前,互相看着,聊着,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在小组里合作,结合翁媪的生活,展开想象,用你们的吴音聊一聊。

生:老伴儿,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多讨人喜欢,你看他那小腿还摇晃呢!

生:是啊,咱们的二儿子也不差呀,聚精会神地编鸡笼呢!

师:多好听啊,像唱歌一样。他们还会聊什么呢?

生:老头子,你看咱们的大儿子多能干呀,就像你年轻时一样。

生:老伴儿,你也很能干呀,这一家人的衣服都是你织的,你做的衣服既好看又舒服。

师:多好听啊!侬侬软语传递着绵绵情意。大家说的,想的都含在一个词中,谁知道?

生:相媚好。(板书:相媚好)

师:听着他们聊天,你觉得这是一对怎样的老夫妻?

生:幸福的老夫妻。

师:请读出幸福之情。(生朗读)

生:恩爱的老夫妻。

师:请用朗读表现老俩口的恩爱。(生朗读)

师:“相媚好“读得真好,表过出恩爱之情。

生:和和美美的老夫妻。(生朗读)

师:老两口恩恩爱爱,悠闲自得,让我们也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生:(齐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师:谁有不同的看法?

生:我认为小儿子最幸福。他无忧无虑,一边玩一边剥莲蓬。(板书:剥)

师:从哪看出小儿无忧无虑?

生:无赖。

师:文中哪个词儿具体表现小儿很无赖?

生:卧。

师:“卧”是什么意思?你能做个动作吗?

生:身体前倾,做趴状。

师:这是俯卧,还可以怎样卧?

生:自由地做出仰卧、侧卧……

师:想一想小儿剥莲蓬时还可能怎样?

生:可能摇着小腿,嘴里哼着歌。

生:可能在地上打个滚儿,玩累了还可能躺在地上睡一觉。

师:这样的小儿,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他?

生:自由自在。

师:读出小儿的自由自在。

生:朗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不够自由啊,你再试试,注意那个“无赖”和“卧剥”。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还可以用什么词形容他?

生:天真活泼。

师:读出小儿那个天真的劲儿。

生: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无赖”读得轻快、上扬,小儿好顽皮呀。他享受着天真无邪的幸福,多让人羡慕。我们都来分享他的幸福。

生:(齐读)

师:三个儿子中,除了小儿还有谁最幸福?

生:沉默不语。

师:文中的大儿和小儿幸福吗?请同学们读一读描写这哥俩的句子。

生:(齐读)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板书:锄 织)

师:大儿顶着烈日锄地,衣服都被汗水浸湿了;二儿子认真地编织鸡笼,手都磨出老茧了。多累呀,哪有什么幸福可言?

生:老师,我不同意你的看法。虽然他们很累,但也是幸福的。大儿子不去锄地,家里就没有粮食吃;二儿子编鸡笼也可以卖几个钱。他们在为这个家忙碌,有了他们俩的辛勤劳动,翁媪和小儿才会那么幸福,挨累也是值得的。

师:也就是说他们享受着劳作之乐,尽孝之乐。不知不觉,大家已走进村居,真是“人在画中游”!同学们,如果你是作者,看到这样乡村美景,看到如此和睦的一家人,你会想些什么呢?

生:这家人可真令人羡慕!

生:看到翁媪他可能想:自己晚年的时候能不能过上这样的生活?

师:好!让我们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入情入境地朗读村居。(配乐)

师:读得真有韵味,同学们的心都已和村居相融,那么,请你加进自己想象和感受再来描绘这幅村居图。(学生试练)

生:在一个小村庄里生活着一家五口。他们住着又低又矮的茅草屋,屋前流淌着清澈的小溪,溪边长着一簇簇青青的小草,溪上盛开着荷花,散发着阵阵清香。屋前坐着老翁和老妇人,老翁喝着美酒,老妇人在缝衣服,他们用方言聊天、逗乐。他们的大儿子在溪东的豆田里锄草,汗水打湿了衣衫;二儿子聚精会神地编织鸡笼;最惹人喜欢的就是小儿子,他哼着歌,摇着腿,一边玩一边剥莲蓬。好幸福和睦的一家呀!

师:你用诗一样的语言描绘这诗一样的画面。

五、拓展,升华情感

师:运用想象,同学们把村居图读活了,如果请你用这首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这幅村居图,你会选哪个字?

生:我会选“喜”字。因为我很喜欢那个小儿子。

师:是呀!这一家人生活得其乐融融,真是一幅乡村喜居图啊!

生:我选“醉”字。

师:你认为谁醉了?为什么而醉?

生:翁媪醉了,他们被美好的生活陶醉了。

师:是啊,面对这山清水秀的田园美景,翁媪怎能不醉?享受这温馨、惬意的天伦之乐,他们又如何不醉?

生:我认为作者醉了,作者要是不醉,怎么能写出这么好的词?

师:言之有理。我们也随着五口之家,随着作者去醉上一回。

生:齐读。

师:这么好的词想不想记住?

生:想。

师:大家看,这首词先写景,后写人,先写老,后写小。理清顺序你会背得更快,练习背诵吧。 (先指名背诵,再全班背诵)

师: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表现童心童趣的诗词还有许多。想一想,你还知道哪一首?

生:我还知道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师:你的积累真丰富。大家可能一时想不起来,老师给大家一点提示,请看大屏幕。(出示: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的题目、作者和每首诗的第一句)

生:背诵其中的二、三首。

师:这些诗词描绘了古人的生活,寄托着他们的向往和追求,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它短小精悍,内涵丰富,是滋养我们心灵的厚土。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而张老师要对大家说“学好诗,我们尽情言。”(出示作业)

自主作业:(可任选一项)

1.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具体描写村居情景。

2.积累描写田园风光或童心童趣的古诗词。

下课!

附:板书设计

清平乐·村居

景 青青草

醉 相媚好 喜

锄织剥

【评析】

五年级古诗文教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明确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我们可以从这一学段目标中归纳出古诗教学的“六字方针”。即:诵读、感悟、积累。

一、诵读有层次

张老师引导学生诵读《清平乐·村居》有三个层次,三个层次环环相扣,呈螺旋上升态势。

1.读正确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通过评读、赛读、推荐读等形式,在自学、互助、互励的状态下,轻松自如地把词读正确,读流利了。

2.读明白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先放手让学生质疑,提出读不懂的词。再运用图文对照、小组合作、猜想释词、借助资料等策略,帮助学生有效解决问题。如:学生说“媪”指老妇人,张老师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指出“媪”的部首是“女”,在学习中浸透学习的方法。

3.读出味

教学中,张老师明确提出“怎样才能把这首词读出味,读出情,读出意境美?”这是师生共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在落实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张老师运用了多种有效策略。

二、感悟有策略

教师综合运用音乐渲染、示范朗读、想象三种方法,引导学生入境,用心感受“这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学生的感悟是正确的、多元的、个性化的。“村居”的意境通过“美丽、幽静、幸福、和谐”等词语与学生相见。接着,教师又引领学生回到文本,品悟语言,去感受那是怎样的美?学生抓住“青青草”,读中想象“看到什么、听到什、闻到什么?”感受田园的清新、朴素之美。最后,张老师以开放而又富有挑战的问题“你认为这一家人谁最幸福?”引导学生品读文本,抓住“相媚好”“卧”等语言点,感悟幸福,解读幸福,从而入情入境地朗读。

学生在读诗和品词的活动中“入境”,张老师又以评诗引导学生“出境”。他先请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村居图”,又请学站在作者的角度,推测作者心中的感受,学生在一入一出中多次与词的意境相遇。

三、积累有主题

有主题的积累,容易把学生单摆浮搁的资源整合起来。张老师根据文本和学情,呈现了两个积累点:田园生活诗和童心童趣诗。又通过课件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新旧结合,课内课外结合,促进学生有效积累古诗文。

张老师的执教的《清平乐·村居》是一节“严谨而朴素,简约而高效”的语文课。

《清平乐》教案3

教学目标

1.通过自由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抽生读等多种形式中达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3.通过搜集诗人资料,教师相机补充介绍背景,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结合注释、联系上下文、看插图等方法教师点拔,大体把握诗意,体会作者的惜春。

难点: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学法

讲授法朗读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使用教材的构想

古诗的学习孩子们已有一定的基础,开课前,我准备让学生先交流一下作者及诗题,并对学习方法简单做了一复习。接下来通过品析语言文字,感受作者情感的变化。开展多种语文活动,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感悟作者的惜春之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在古诗中有很多描写春天的古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黄庭坚的《清平乐》。

二、知诗人和背景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诗歌和书法上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其诗讲究修辞造句,追求新奇,与苏轼合称“苏黄”。书法上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豫章先生文集》三十卷、《山谷琴趣外篇》三卷。

三、初读诗词,扫清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2.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4.明诗意。

作者不知春归何处,一心要向别人请教;无人能知时又向鸟儿请教。问人人无语,问鸟鸟百啭,似乎大有希望,然而词人自己又无法理解,这比有问无答更可叹。最后,鸟儿连“话”都不“说”,翻身飞走。

小结过渡。师:这首诗的意思已经初步理解了。作者在寻找春天的足迹时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呢?下面我们来品读这首诗。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追问:“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运用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追问:作者想要抓住春的行踪,就想到问黄鹂。其实人何尝能够向鸟提问,鸟儿知道“春归何处”吗?从诗人的想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从“百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从“因风飞过蔷薇”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五、小组讨论

思考:词人的思想感情变化经历了哪几个变化?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

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六、总结

《清平乐》为惜春之作。词人以清新细腻的语言,感叹时光去而不返,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表现了对美好春光的珍惜和热爱。

《清平乐》教案4

一、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想听故事吗?

生(立马坐直,目光炯炯):想!

师(满怀激情地):话说宋朝时,金兵大举入侵,国家山河破碎,人民纷纷起义。济南的起义军里有一位智勇双全的年轻人,才二十多岁就承担了拟定全军书文、保管军中大印的重任。一天,有人报告由他举荐的义端和尚偷走军中大印逃跑了。首领大怒,要杀他问罪!这位年轻人冷静地分析义端和尚必定是投降金人了。于是他立下军令状,跨上骏马向金兵的营地飞奔而去。一路上翻山越岭,他终于追上了逃窜的义端。义端跪地求饶:“我知道您是天上的青牛星,力大无比,求你不要杀我。”这位年轻人不为所动,手起剑落,砍了义端的头颅,夺回军印,回营复命。后来,他不断地向朝廷上报拯救百姓的策略;在诗词创作中与苏轼齐名,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这位文武双全爱国青年的名字叫……(故意停顿,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辛弃疾。)

点评:“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故事在教学中有无穷的魔力。它能激发儿童的兴趣,它能抓住全部儿重的注意力,它能营造教学的氛围,它能在儿童心里留下难忘的印象。“故事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它借助故事的人物、情节,在人的大脑皮层留下深深的痕迹,它胜过一切的随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建议在语文教学中多采用“故事思维”的环节。

师:(出示辛弃疾画像)看看过张画像,什么感觉?

生:真是一位威猛的大将军。

生:我觉得可以用骁勇善战来形容他。

师:只可惜英雄无用武之地,意见不被采纳1 42岁时受投降派排挤,被罢免了所有官职。辛弃疾就来到江西的上饶县的一个宁静的小乡村里隐居。一天归家途中,他看到一户农家平静的生活,心中很是感动,就写下了一首词,词题是(板书):村居。

师(出示整首词):看看这首词与口削门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生:以前学过的诗一般只有4句,可这首词有8句,4句之后还空一行。

师:你真细心。词一般比诗的句数要多,像这首还分为上下两片。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首词每行的字数不相等,可以前我们学的诗,每行字数不是5字就是7字。

师:你有一双慧眼。词原来就是配歌而唱的,为了和所配的曲调押韵,所以每行字数不等。这首《村居》原配的曲名是《清平乐》,就是这首词的问牌名。全题是《清平乐?村居》(将题目补充完整)。让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注意词牌名和词题中间要停顿。

(生齐读)

点评:“看看这首词与咱们以前学的诗有什么最大的不同?”这个问题问得好!这是把发现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发现。比教师直接讲词与诗的不同好多了。记得有4~~--育家说过:一个差教师奉献真理,一个好教师教人发现真理。我认为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多还给学生学习的权力、思考的权力和发现的权力。

二、指导诗词,扫除阅读障碍

师:题目就是一篇作品的眼睛,读懂题目,你就读懂了一半。“村居”是什么意思?

生:“村居”就是乡村生活。

师:爱国词人辛弃疾笔下的乡村生活是怎样一幅画卷呢?拿起书,自己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把每个字字音读准了,读响亮了。(学生自读)

师:谁想来读给大家听?他读的时候,大家在心里跟着他一起读,读准每个字的字音。

(生读错“翁媪”,“媪”读成yùn)

师:嗯,不错,课后的三个字都读准了!只有一个词“翁媪”的“媪”没读准,该读什么呢?

生:“媪”ǎo。

师:这下对了,再读一遍,响亮地读给大家听。

媪”ǒo。看看这个词,“翁”什么意思?

生:“翁”就是老爷爷的意思。

师:对!那媪”会是谁呢?可以看看书上的插图。

生:“媪”就是老奶奶。

师:对,“媪”左边一个“女”(相机板书)就是年老的女性,咱们可以称呼她老奶奶、老婆婆,“翁媪”就是这对老年夫妻。记住这个词,咱们一起读“翁媪”。(齐读)还有谁想再读读这首词?

(生“溪头卧剥莲蓬”中“剥”读bō)

师:读得真不错,声音响亮,字字清楚。大家看词的最后一行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

生:“剥”。

师:咱们班同学思维真活跃!一下子就找准了,这个字还有什么读音?

生:bāo。

师:不错,在这里读什么呢?说理由。

(学生众说纷纭,有人读bāo,有人读bō)

生:我觉得读bō,剥皮嘛!

生:我觉得读bao,我们家都说剥bāo了皮吃香蕉。

师(微微一笑):看来这种意思大家都知道。当它表示把物体的外皮去掉的时候就读bāo。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吃香蕉前先bāo香蕉皮,吃桔子前都先bāo桔子皮,要想吃莲子,当然都先把莲蓬的外皮给……

(生齐说:“bāo”了)

师:所以,这句就是“溪头卧bāo莲蓬”。你来读读这一句。(指名3个学生读)

(有两个学生读“莲蓬”的“蓬”读轻声,有一个读第二声。)

师:同学们,听到了吗?“蓬”这个字他读的是轻声。这个词可以读轻声,也可以读第二声。在这首问里读轻声好,还是读第二声好?

(教师范读,学生一听纷纷赞成读第二声。)

师:为什么这里读第二声好呢?

生:这样听起来,感觉更好听,和上一句联起来更押韵了。

师:是呀,词讲究押韵。一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都是押韵的,上片(范读上片,突出韵脚)押ao,下片(范读下片,突出韵脚)押ng。“蓬”读第二声,更押韵,更有韵味,让咱们完整地读读这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读出韵味来。(学生齐读)

点评:“莲蓬”这个单读时,“蓬”应该读轻声,可在这首词中应该读第二声。教师这里处理得很巧妙,让学生在听读中辨析,感受古词句尾押韵,富有韵律关的特点。

师:对于这首词有没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提出来我们一起交流。生:我不知道“吴音”是什么意师:问得好!谁知道?生:“吴音”,吴地的方言。师:作者写这首词时在江西工饶地区,春秋时代为吴国的属地。当地的方言就叫“吴音”,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以及上海浙江的部分地区还在说着“吴音”。比如,上海人早上见到你说:“你好!”(教师用上海话和学生打招呼)听吴音有什么感觉?

生(笑着说):我觉得语速好快,有点听不懂。

师:这就是方言的地域性。

生:我觉得有点像唱歌一样。

师:是呀,说起来柔媚婉转就像唱歌一样,这就是“吴侬软语”,这就是“吴音”。

生:老师,我不知道什么叫“相媚好”?

生:我知道,“相媚好”的意思就是互相亲热。

师:解释得完全正确。你姓什么?

生(腼腆):我姓王。

师:我来跟王老师握个手,这个词很有难度,我一开始也不明白。大家踊跃发言,希望咱们班有更多的“王老“币”“张老”币”……(板书:媚)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

生:就是说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学生卡壳了,说不上来)

师(微笑提示):对!就像咱俩这样,正用吴地的方言在愉快地——

生:聊天!

师:连起来再说说看?

生:这对老夫妻喝的有点醉了,正用吴地的方言愉快地聊天。

师:说得真好!还有不懂吗?

生:老师,我想知道这里的“无赖”是什么意思?

师:这里的“无赖”是和《水浒传》中的高俅一样的无赖吗?读读最后一句,“最喜小儿无赖”喜欢小儿什么?

生:这里的“无赖”是顽皮的意思。还不赶快谢谢你的老师。

生:谢谢“李老师”。

生:不用谢!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无人举手)好,整首词中词语的意思读懂了,再请一位同学来读这首词,这一遍请大家边听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画面。

点评:这一质疑解词的环节,教师处理得比较智慧。“吴音”一词以教师补充讲解、示范发音让学生感受为主;“相媚好”——词在学生猜词义的基础上教师据形解字:“你看,这是一个女孩子弯着眉毛对你笑呢,跟你多亲热呀!”;“无赖”一词,教师和贬义“无赖”作比,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自己体会。这是真正

体现了“教也多术也”“教学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

三、感悟词眼,注重身心体验

师:同学们,在一遍遍地读中有没有读出作者看到这幅画面后的心情呢?它就在词里面,请静静地用心读一读,找出表示词人心情的那个字。

生:喜。

师:“喜”,(板书:喜)这是词人情感的流露。辛弃疾到底看到了什么这么喜欢,这么欣喜?请同学默读这首词。(学生默读思考)

生:辛弃疾最喜欢小儿子,不是“最喜小儿无赖”吗?

师:你是作者的知音,先来读读这一句,相信你肯定能读好。(学生读词)

师:这句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小儿子顽皮的动作?

生:卧。

师:看看图,你能想象他当时顽皮的动作、神态吗?(课件出示课文插图)

生:我们是坐着剥,他趴在地下剥莲蓬,两只脚还跷着,踢踢打打的。

生:我想他的嘴里一定还哼着小曲,多快乐呀,脚上一定是和着嘴里的曲子打着节拍。

师:说不定他趴累了,还会怎样?

生(笑着):他还会打两个滚,仰面躺下。

生:有可能还趴在河边,玩玩水。

师:你会用什么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状态?

生:快乐。

生:自由自在。

师: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真是自由自在呀!看着这个小“无赖”,辛弃疾禁不住会想什么?

生:这要是我的儿子该多好呀!

生:要是我能回到这样的童年该多好呀!

师:是呀,可是你们知道辛弃疾的童年是怎样的吗?他出生时,家乡就已经沦陷,他是被祖父抚养长大的。那里的人民缺衣少食,居无定所,孩子们更是吃不饱,穿不暖。所以辛弃疾除了想自己有这样自由自在的童年,还会想?

生:还会想要是儿时的邻居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生:还会想要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生活多好!

师:作者向往天下所有的人都能这么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么自在的生活才是作者最喜的。谁来读读?

点评:“最喜小儿无赖”一句教学层次十分明显:第一层次是让学生想象小儿顽皮的动作、神态;第二层次是体会小儿此时的心情;第三层次是由这个小儿推想作者的联想;第四层次是和作者童年作比,了解作者博爱之心,希望所有儿童能过上自由自在生活的美好理想。过程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教学设计值得称道。

师:除了最“喜”的,还有没有喜欢的?

生:我觉得大儿子和二儿子,他也很喜欢。

师:喜欢大儿子什么?

生:“大儿锄豆溪东”喜欢大儿子在地里锄豆。

师:注意!这里的“锄豆”可不是指把豆子锄了,古人写词为了押韵,常常会省略倒装。想想大儿子在地里干嘛?

生:在豆田里锄草。

师:是啊,你看大儿种田辛苦呀,有一首诗说——(引背《悯农》)

(学生齐背)

师:同学们,在农村田里有收成,一家子就能吃饱饭了!辛弃疾说过一句话“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他认为人民生活的根本就是种田呀!那喜欢二儿子什么?

生:老二也还不能种田,但可以编鸡笼赚点小钱,有他帮忙农户不仅有饭吃,还可以有酒喝了。

师:这两个儿子多么……

生(纷纷答):勤劳孝顺。

师:(相机板书:两儿勤劳)看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顽皮可爱小儿,这一家子多幸福呀,能不令人欢喜吗?谁来读读词的下片,不仅要读出喜欢,还要读出大儿子和二儿子的勤劳、小儿子的活泼。(学生人情入境地吟诵)

师:除了喜欢这几个儿子,还有没有令词人心生喜欢的?

生(捂着嘴笑):我从这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感受到,那对老夫妻恩爱的样子是作者所喜欢的。他们甜甜蜜蜜的,说着亲热的'话,还喝点小酒,多让人羡慕呀!

(学生听了都笑了)

师(笑着说):是呀,这老两口,有房,有田,还有着两个勤劳孝顺的大儿子和一个顽皮的小儿子,他们在亲热地聊些什么呢?走人词中,你就是老婆婆(指着全班女生),你就是老公公(指着全班男生)。把你和老伴的对话写下来。

(学生先是一愣,既而全乐了,迅速拿起笔来写。)

师:谁先写好就站起来读。

生(一个男孩):老公公会说:“老婆婆……

师:等等,这老公公就是你,你怎么称呼老婆婆?

生(挠挠头):老……老婆。

(全班笑倒一片)

师(笑):可以的,他说的没错。除此之外,年龄大的夫妻之间一般会互相称呼?

生:老头子和老婆子。

生:老伴。

师:对呀!来,别不好意思,接着说。

生:老伴呀,你看咱们的生活多好呀!有了这三个儿子,咱们以后的生活就有了保障。

师:是呀,还是你这个当爹的教育的好呀!

生(一个女生):老伴,你看咱们的小儿子多可爱呀,一点烦恼也没有,真让人羡慕!还有那两个大儿子,多勤劳呀!

师:那还不是你给我生的好儿子,还要感谢你喽!

(全班大笑)

生:老婆子,你看咱家的豆田长得多好,今年一定是个丰收年!

生:老头子,咱家的鸡长得也很肥,今晚我杀一只鸡给你补补身子。

师:那谢谢你了,老伴。来,让咱们再喝一杯吧!这里的“醉”仅仅是酒醉吗?

生:还有陶醉。

师:这就是“酒不醉人——

生(齐):人自醉。

师:此时,陶醉的只有老夫妇吗?还有谁?

生:还有三个儿子。

生:还有站在远处的辛弃疾。

师:还有呢?

生:还有我们。

师:是呀,你、我,咱们所有人都沉醉其中!(相机板:生活和美)一起来醉一醉?

(学生齐读)

点评:读诗词贵在“入乎其内”“心心相印”,让孩子们提起笔走入老夫妻俩的内心世界,想象他俩“醉里吴音相媚好”的亲切话语,一下子缩短了读者和作者的心理距离,仿佛走入了这古老乡村的画面里,走进了诗词翁媪的内心世界里,诗词教学的意境美和情趣美得到了彰显。

师:看着你们读,老师也想来(教师人情地范读,学生一片掌声)

生:我觉得这迷人风景,也是令作者喜欢的。

师(质疑):风景,什么样的风景?你能把词人看到的描述在我们的眼前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词人用了两个青,可见小草非常绿,还有小茅屋,让人很喜欢。

师(再次质疑):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的呢?

生:因为在城市里看不到,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

师(若有所悟):只有这个小山村才有,那此刻他的家乡,此刻的外界,能见到什么?

(学生静默了一会,纷纷举手)

生:百姓。

生:房屋。能看见金兵在四处杀害老能看见金人在焚烧我们的

生:能看见人民在四处逃亡。

师(追问):到处满目疮痍,耳畔只能听见什么?

生:听见刀剑相碰的声音。

生:听见人民在哭喊的求救声。

生(愤怒):听见战争的杀戮声,听见人民在质问统治者。

(全班一片掌声)

师:到处是人喊马嘶,到处是哭爹喊娘的痛苦声。所以,小草虽然普通,但只有这个宁静的小山村才有,再读读词,还有什么是在沦陷区看不到的?

生:还有茅屋,再怎么也是个家。

生:还有一家人能团圆地生活还有田地,还有小鸟在鸣叫。

师:小草虽然普通,茅屋虽然破旧,但却给人感觉?

生:温暖。

生:和谐。

生:宁静。

师:(相机板书:风景、宁静)这才是作者喜欢的呀!谁来通过朗读把这宁静的风景展现在我们每个人眼前?(指名读)

点评:“可是小草再绿有什么稀奇呢?”“那此刻他的家乡,此刻的外界,能见到什么?”这两个问题真是神来之笔,一下了拔云见日。这就叫问得多不如问得巧、问得妙。这样在“刀剑相向”“家破人亡”“哭爹喊娘”的“国破山河在”的战争伤痛、国土沦失的大背景下,“村居”的温暖、和谐、宁静更令人向往和追求了。

师:同学们,一首词就是一幅画。(板书:一幅画)读了《清平乐?村居》,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村居生活图?

生:宁静。

生:和谐。

师:这宁静和谐的村居生活图中更蕴含着词人的一份情(板书:一份情),词人发自内心地喜爱啊,一喜风景宁静,二喜夫妻和美,三喜两儿勤劳,四喜小儿自在。辛弃疾写词抒发自己的心情,我们用读还原词人的喜爱之情。先自己练一练,咱们再来比一比。

(学生自由练读)

师:谁来跟老师比比?

(几个学生跃跃欲试)

(生读得很投入)

师:读得这么好,简直是一个小辛弃疾了。我不敢比了,你们推荐一个来代我比吧!

(全班学生推荐了一名学生,读得也不错)

师:这两人难分高低,最可贵的

他们都读出了自己心中的那幅画卷。让我们一起把心中的喜爱表达出来!(师生齐读)

五、低吟浅唱,升华学生审美情趣

师:同学们,学到这儿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教大家:辛弃疾以爱国词人著称于世,为什么此时的他不去赞美战场上的奋力拼杀,而赞美宁静和谐的乡村生活?

生:因为他厌倦了拼杀,他向往这种平静的生活。

师:噢,只是希望自己能过上这种平静生活?

生:他热爱祖国,向往人民都能过上这种安定的生活。

生:他怀着一颗爱民的心,希望人民都能远离战争。

师:这才是真正的忧国忧民,他希望每个人都能如这户农家一样,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不愧是爱国词人!

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可老师觉得用读这种形式还不能尽情表达此刻词人心中的那份情感,怎么办?生:背。

师:还不够。

生:唱。

生:表演。

师:古人写词原是为配唱而作,因为光读不能表达心中的感动,其实一首词就是一首歌。(板书:一首词、一首歌)咱们可以唱,甚至是手舞足蹈!老师先唱一遍给大家听听,好吗?唱得好,来点掌声,唱得不好呢?

生(齐):也有掌声。

(师配乐《春江花月夜》唱词,学生高兴地鼓掌)

点评:诗词教学应以吟诵为重点,吟诵是对诗词的整体感知;吟诵是对诗词的深入体会;吟诵是对诗词的把玩品味;吟诵是对诗词音律的欣赏。崔老师在吟诵的基础上又向前走一步:“吟唱”。在低吟浅唱间,古典诗歌的形象美,意境美,声律美,情感荚都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古典的诗词应有最契合它的教学方法啊,吟唱法可以算是其一了吧!

师:谢谢大家的掌声,我们一起试着唱一唱。

(全班跟着音乐齐唱)

师:课后,大家可以把这首词唱给父母听,唱给自己的朋友听。辛弃疾传世的佳作分为三类:除了类似这一首描写乡村语,还有英雄气,再去读读更多的词,全面了解词人!

板书:辛弃疾 词 清平乐 村居 一幅画

喜环境优美 一份情

夫妻恩爱 一首歌

两儿勤劳

小儿无赖

总评:

崔老师这一节课颇多新意:

其一,以“喜”字总领全词。我多次听过别人上《清平乐·村居》一词,多是抓“醉”字作为词眼,两相比较,就会发现抓“喜”作为词眼,更高一筹。一喜大儿勤劳,二喜中儿孝顺,三喜小儿无赖,四喜夫妻和美,五喜生活安宁幸福,“喜”才是真正贯穿全词的词眼啊!

其二,板书独具匠心。俗话说板书就是微型教案,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路,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设计,从板书中可以看出教学的重点。“环境优美,夫妻恩爱,两儿勤劳,小儿无赖”这是诗词的重点内容。“喜”是诗词的“眼睛”,“一幅画,一份情,一首歌”是教学的三部曲。这一幅板书,浓缩了教学的精华,把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环节一目了然地显现在学生眼前。

其三,崔老师多才多艺,讲解、故事、朗诵、吟唱样样拿手,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素质优势,把教师素质、教学艺术和教学内容有机整合。这再一次让我感叹: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分钟。打铁还得自身硬。只有自身素质优秀的教师才能上出令学生感兴趣的好课啊!

《清平乐》教案5

教学目标:

1.读准:媚、翁、媪、亡赖、剥。理解“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词的意思。

3.想象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一、导入,解题。

1.板书课题,读题。

2.解题。

“清平乐”是词牌名,并不是题目,“乐”读作“yuè”。词是诗歌的一个种类,因为句子长短不一,所以也称“长短句”。古代的词,都可以伴乐歌唱,词的曲调名称叫词牌。清平乐本来是一种音乐歌曲,后来才用来当做词牌。“村居”才是这首词的题目,意思是“农村闲居的人家”。《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作品。

二、自读全词,正音。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读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媚、翁、媪、亡赖、剥

3.指名读,全班齐读。读出韵律节奏。

三、再读全词,理解词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语意思。

2.交流自己读课文的收获,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茅檐:茅草盖的屋子。醉里:喝了酒后,微微有点醉意。吴音:吴地的方言。这里泛指南方方言。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密和睦的样子。翁媪:老翁、老妇人。锄豆:在豆田里锄草。无赖:音同“无赖”,这里指顽皮、可爱。

3.同桌结合插图和注释,讨论理解句子意思,全班交流:

房子是用茅草盖的,屋矮檐低;门前有一道溪流,岸边长满青草,绿水青草相映,更显得碧清可爱。不知是谁家的两位斑斑白发的老夫妻喝过几杯酒后,醉醺醺地用地道的土语对话,互相取悦,语调柔媚亲昵。

大儿子在河东的豆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编织鸡笼子,只有我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爬着卧着剥莲蓬玩。

四、品读全词,体悟感情。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目想象画面。

2.请学生自由谈所“看到”的画面。

3.再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4.学生配乐朗读,边读边悟。

5.全班朗读,注意表达思想感情。

6.熟读成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

1.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2.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清平乐》教案6

[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观察插图等多种方式理解词句,理解词意,并能够背诵。

2.感受到词人所营造的安适恬淡的氛围、和谐的人际关系。感受田园生活的纯朴和情趣,并能根据自己的感悟读出情趣。

3.激发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师:他在中国的文学史上赫赫有名,是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英雄:在战场上,他所向披靡,英勇善战;在文学的园地里,他著作颇丰,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有许多人追随他,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辛派词人”。他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在他六十八年的人生历程中,先后有二十余年是在江西农村度过的,其间写下的一些反映农村生活的词作,也深受人们的喜欢。今天我们学习的《清平乐村居》,便是其中较为出色的一篇。

2.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乐”的读音,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3.读题。

4.“村居”你能理解吗?(乡村人家)从“村居”一词,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过渡)那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里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文,来读读这首词,一起走进词人所营造的田园世界吧!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1.师:请自己轻声读读这首词,一个要求:“要读得正确、流利”。为了确保能读得正确、流利,谁愿意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字词或哪些地方要注意?

2.自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评,再齐读。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1.师:读完了,感觉怎样?【一个“美”字激荡在心头。优秀的词,不仅内容引人入胜,就是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悦耳动听。不信,再读几遍试试。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词的节奏读出来。】

请同学们拿出笔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用“/”划出,然后试着读出词的节奏美,

2.指名读,师相机评价引导。

四、三读课文,熟读成诵。

1.师:这46个字的词,老师可以不用看书,就能背诵出来,你们能背诵出来吗?想超过老师吗?那我们来比一比。要求:要读出节奏美感。

2.指名背诵。

五、学生质疑,理解词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再将图文结合,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毕竟难懂,到目前为止,你还有什么字词难以理解?

2.质疑。(如果学生能解答,可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3.老师点拨。(重点:吴音;卧剥莲蓬)

(引导):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写这首词,在江西上饶地区,春秋时代属于吴国。现在哪里人还在使用“吴音”?【苏锡常以及上海浙江地区的人还在说着“吴音”。】

相媚好:彼此之间很亲热。

翁:看图,谁是翁?柳宗元的《江雪》中说道:“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翁”就是指年老的男子。

媪:看看部首?明白吧!图上只有一位女性。指的是年老的妇女。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基本上每个词的意思解决了,可是要把它完整地说出来还不太容易。因为古人为了压韵,常常会打乱词序。没关系,试试看。(是哪一家的白发夫妻二老,带着酒意操着吴语两人谈得很亲热)

无赖:这个词的意思最有意思。它和我们现在平时说的“无赖”意思相同吗?究竟是什么?看看插图,这个小“无赖”在干什么?能用词来形容他吗?对,我们可以把“无赖”当作“顽皮”、“调皮”说。

……

(你有一双慧眼,找到了这首词中最有分量、最值得研究的字眼了。)

4.理解了意思,这样读来就更加有味道了。我们男生先来读读看。女同学也来试试。

六、四读课文,读出画面

1.读书时,如果一边读脑海里能一边出现与之相关联的画面,那就真正读进去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做到!下面你们就低低地吟诵,甚至可以闭起眼睛来吟诵,感受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当你在读这首词的时候,你是否读出了词人的心绪?是否读出了一份感动?一份向往?用心地再读上一两遍,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2.学生试着边低声吟诵,边想象画面。

3.指名学生说说,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

*没有世俗的侵扰,怎能不悠然自得?

*一辈子相知相守,这是人生的一大幸运事呀!有一首歌不是这样唱吗?“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想想老夫妻俩会说些什么?

*这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呀!

*小儿虽然顽皮,可是我们看看他的眼睛,你能够读出他的——专心、认真。谁说我没事情做,我这不是正在干活呢?难怪词人最喜欢他呢!孩子的魅力无人能抵挡呀!

……

4、你觉得哪一句最有情趣?为什么?(一老一少)……

5、小结:

清新秀丽的景色让词人心醉,朴素纯真的人们让词人亲切,可爱的孩童又让词人身心愉悦。他是深深地爱上了这片土地,爱上了这里朴实无华的人们。我想他在写这首词的时候一定在笑、在回味。——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词人的情境。

4.配乐朗诵。

七、拓展阅读

1.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首南宋杨万里的诗《四时田园杂兴》。对照注释读一读,想想老师为什么要把这首诗推荐给大家。

2、小结: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延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今天我们跟随着辛弃疾来到了宋代的农村,和他一起感受到那里的田园风光,一起领略了那里的民风淳朴。我想对于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城市人来说,心灵也受到了一次享受。

八、作业: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与国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古诗词语言含蓄,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也就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再读读词,联系插图,加上想象,把最打动你的景或最喜欢的人用几句话写下来。或能不能把你认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过你的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也多了起来,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当然,你也可以写乡村的景色,还可以写大儿、二儿、小儿。

【意图:训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并把内在的言语转为书面语言。】

清平乐村居(改写)

乐余小学五(3)茅宇婷

从前,有一对老夫妻,他们住在一所低矮的茅屋里面。他们的生活虽然很清苦,但是他们感到很幸福、快乐,因为他们有三个孝顺的儿子。

夏天到了,池塘里开出了一朵朵粉红色的荷花,它们有的已经盛开了,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碧绿的荷叶配上粉红的荷花,真可以用一句诗来描写:“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午饭刚过,那对老夫妻坐在屋檐下休憩。老婆婆坐在矮凳上缝补着衣服,老头喝了点酒,有点醉醺醺地对老婆婆说:“老太婆,你看我们的儿子真懂事,大儿子正在豆地里除草,二儿子呢正在编织鸡笼。”“是啊,他们已经长大了,不要我们操心了。只有那小儿子,还是那么顽皮,你看他正卧躺在溪边剥莲子吃呢。”老婆婆应着。“不要责怪他了,还小嘛,等过几年他就会像他两个哥哥那么懂事的。”……

“这正是一幅安居乐业的景象啊!”辛弃疾看到这情景,不由得感叹道,“如果我们宋朝的老百姓都能这样生活,那该多好啊!

《清平乐》教案7

教材简析: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在江西上饶带湖闲居时,写的一首表现农村生活的词作。全词不用“人在图画中”的咏叹来直接抒发主观感受,而是置身局外,静处闲看,移步换景,客观摹状,摄取了特具画意诗情的人物活动镜头。词中以“溪”萦回映带,意脉连绵,情思不断,组合成了江南农村的清秋风景画和劳动风俗画,字里行间表达了词人对安宁平静的农村田园生活的喜爱,抒发了对安居乐业的生活的陶醉之情。

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而语言的发展又只能通过言语实践活动来激发。所以在教学中,我在言语情境中引导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创设了多处的语言实践活动,从而实现课文语言向学生自身语言的内化,充分实践“以读为主线,以口语表达为核心”的组块教学,同时注重引导学生读图,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向课文的更深处行进,受到美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

在教学的时候,由于本词的语言平白而清新,情感真挚而朴素,所以教学时以诵读为主,引导学生以“溪”带人,在情景交融中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从“醉”中体会翁媪的“喜”,在“其乐融融”中体会出“稼轩词的别调”。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凭借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说一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达到熟读成诵是本课的重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理解课题。

1.这节课我们先随着悠扬舒缓的音乐,欣赏几幅功力非凡的国画。

播放一组国画图片

国画是我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它讲究用墨的浓淡,线条的疏密,有时它还留有许多空白,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国画上一般还题上字,盖上印章,使之成为一幅完美之作。

2.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画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画的。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时边板书边说“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词的题目,所以中间要空一格)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它兴起于南朝,成形于晚唐,盛行于宋代;最早是一种配乐歌唱的诗,所以每首词都必须按一定的歌谱填写,这歌谱叫词牌。

4、指导读题:要把课题读好,你认为要注意什么 你能给大家提个醒吗

(“乐”的读音“yuè”,词牌与词题中间要略有停顿)

5.题目的意思能理解吗 (乡村人家)

6、过渡:辛弃疾在《清平乐村居》里描写了怎样的乡村 怎样的人家呢 让我们打开课文,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

第一,在悠扬舒缓的音乐中欣赏精美的国画作品,倾听老师的抒情解说,使学生既放松了心情,又了解了国画的特点——空白,为后面的训练:“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埋下伏笔。

第二,由课外国画引入课文插图,让学生给画取名,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从而轻松地说出了各具特色的画名。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师:老师本来想范读,可今天嗓子不好,你们愿意代老师读吗 代老师读,一个要求“读得正确、流利”。为了确保能读得正确、流利,谁愿意给大家提个醒,哪些字词或哪些地方要注意

你们马上就要代表老师读了,预习时读了几遍 为了替老师争光,把小老师当好,你们把这首词再读两遍,怎么样

2.自读课文。

3.指名读,师生评。

设计意图:

老师以自己嗓子不好创设了一个特殊的情境——请学生做小老师代老师读,为老师争光。这样就给了每个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为了能当好小老师都能积极主动地去读。

三、二读课文,读出节奏。

1.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词的节奏美。要读出节奏美,就要体会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

2.下面请同学们拿出笔来,你觉得在哪些地方需要停顿,用“/”划出,然后试着读出词的节奏美,我相信小老师一定会比刚才读得更好。

3.指名读,师生评。

设计意图:

这一块的教学对学生阅读有了新的要求,为了让学生领会“读出节奏”,老师通过两种范读,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然后摹仿直至掌握。对于整首词的节奏,老师没有作统一规定,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划分出不同的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

四、三读课文,熟读成诵。

1.师:这46个字的词,如果老师范读,一定不用看书,站在讲台前背诵出来,那多自在,多潇洒,也更能体现老师的风采,你们做小老师,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能背诵出来吗 你们再准备准备,好吗

2.指名背诵。

设计意图:

老师利用学生好胜的心理,进一步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高效率地熟读成诵,展示小老师的风采。

五、学生质疑,理解词意。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你已经读了这么多遍了,再将图文结合,一定理解了很多。但古诗词毕竟难懂,到目前为止,你还有什么字词难以理解

2.质疑。如果学生能解答,可让学生说说你怎么知道的

3.老师点拨。

吴音:江西上饶在春秋时期属于吴国,吴国还包括现在的苏州上海等地方。听过苏州上海说话吗,听懂吗 他们说的是地方方言,称为吴侬软语,又叫“吴音”。板书:吴音

无赖的古今义:

现在多指奸刁、撒泼等恶劣行为;游手好闲,品行不端的人:耍无赖、无赖之徒。此人乃是远近闻名的无赖。

卧剥莲蓬。

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疏密有致,学生质疑时提出了很多不理解的词,老师没有一一作答,只让已理解的学生很快地一说而过,重点放在理解“吴音”和“卧剥莲蓬”上。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语言介绍了吴音的特点,使学生真正领悟了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又通过儿童化的语言描述了吃莲蓬的滋味,让学生感知了小儿的“无赖”。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陶冶了学生的身心。

六、读课文,读出画面

1.读书时,如果一边读脑海里能一边出现与之相关联的画面,那就真正读进去了,老师能做到,我相信你们一定也能做到。下面你们就低低地吟诵,甚至可以闭起眼睛来吟诵,感受一下,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2.学生试着边低声吟诵,边想象画面。

3.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4.配乐朗诵。

设计意图:

学生说出画面,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又介绍了这首词的意思,一举两得。

七、五读课文,读出情趣。

1.读到现在,你觉得哪一句最有情趣 为什么 (一老一少)

2.老师范读。(动作表情适当夸张,展现出老人的亲昵、小儿的顽皮)

3.各自练习(可设计动作)

4.指名读。

5.这么有情趣的生活,辛弃疾先生是什么态度

6.对这首词的作者辛弃疾,谁了解 (课件:介绍辛弃疾)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南宋词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值得纪念的民族英雄,也是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之一,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出生时,家乡山东已经被金人侵占。他亲眼目睹了汉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十分渴望百姓能过上安宁的生活。他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一生主张抗金。但他的主张不仅没被采纳,自己却遭到奸臣打击,在江西农村闲居了!这首词就是在那个时候写的。

7.谁能用一句话或几句话说说辛弃疾“喜”什么 联系写作背景想想为什么“喜”?

8.刚才我们给这幅图起了个名,现在能不能在这幅图上题一句话

9.小结:

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延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

老师的范读,把这首词内在的情趣外化了,也让学生再次感受到原来古诗词还可以这样读,并努力尝试着把自己心中的感受也通过朗读外化出来。

八、作业:

抓住空白,展开想象,扩写句子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的文学艺术,在表现手法上与国画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古诗词语言含蓄,给读者留下许多空白,也就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能不能把你认为最有情趣的句子,通过你的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

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也多了起来,老爷爷笑着对老奶奶说:……”当然,你也可以写乡村的景色,还可以写大儿、二儿、小儿。

设计意图:

训练继续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为主,并把内在的言语转为书面语言。

第 二 课 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激发学生对词这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古典文化中的瑰宝。对于古诗我们已经不陌生,今天我们到文化的长河中采撷另一颗璀璨的珍珠“词”。

2.齐读课题。

二、解诗意

引入新课:我们看看辛弃疾笔下的村居生活是什么样的。

1.自由读文。

2.指名读。

3.男女生分上、下阙对读。

4.配乐读。

5.引导学生想象词句所描写的画面,并进行朗读指导。师:不知不觉中我们读了这么多遍,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呢?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仿佛看到了什么?青青草和青草有什么不同,怎样读出这样的感觉?把美好的感觉送到里面读一读。

还有怎样的画面?在整个画面中我们忘了重要的一处景物,它把整个画面连为一体,那就是小溪。这是怎样的一条小溪呢?放溪流声,小溪在——流着,在——流着,在——流着……在静静的溪流声中让我们在一起读词,感受村居生活的美好。

三、入诗境

1.抓词眼,品味“相媚好”和“醉”

1)这里有如画的风景,有劳作的美好,有晚情的温馨,读着读着就产生了感慨,我们给这幅画送一个字,所有的景物都汇成了诗中的一个字(醉),我们都醉了,难怪辛弃疾会醉,在沉醉中,在陶醉中他又听到了什么呢?“醉里吴音相媚好”。

2)谁在说话呢,说些什么,相媚好是什么意思?突出翁媪亲热唠嗑,说着贴心话的样子。

3)翁会对媪说些什么,媪又会对翁说些什么呢?

句式训练

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我仿佛听见翁(媪)夸赞媪(翁)说:“ 。”

4)真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啊。不由得想起了一首歌:“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微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

这么大年龄了还亲亲热热的,难怪辛弃疾忍不住问了,白发谁家翁媪,这是谁家的老公公老婆婆呀?看着他们如此的恩爱,诗人感动了,于是更加的陶醉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觉来读这句话。

2.研读描写三个孩子的话语。

1)“这么多年,你跟我在一起受苦了。现在孩子们大了,咱们俩可以好好地享享清福了。”看,孩子们在干什么呢?翁媪是怎样夸儿子们的?(学生交流。)

出示“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理解。

翁喝了一口酒,喜笑颜开地对媪说:“大儿子可是咱家的壮劳力,地里的活都让他承包了。”

媪笑着说:“这呀,是幸亏没有战争,大儿子才能在地里干活。你看他干得多么认真啊!”

老太婆,你瞧咱家的二儿子,简直和你一样的心灵手巧。

当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翁媪又是怎样的表情?(学生交流)

2)这些是翁媪眼中的儿子,让我们也来端详端详老爷爷、老奶奶的三个儿子,想象一下:他们在干什么?怎么做的?他们会想些什么?(学生交流)

3)理解“无赖”

看到最小的儿子的时候,媪喜笑颜开:“你看咱家的小儿子,可真是个机灵鬼。”

小儿子为什么最让人喜爱呢?(学生交流)

4)俗话说:皇帝中长子,百姓爱幺儿。小儿子偷偷地躲到溪边,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去了,可真是个精灵鬼。指导学生读图:

小儿在津津有味地剥着莲蓬,可能还会津津有味地数着“一颗,两颗……”,让我们好好地端详他剥莲蓬的样子。(学生交流,理解“卧”)这个字用得好在哪里?

一个“卧”字,不仅让我们想象到有趣的画面,还引发了大家的感慨。真是“一字千金”啊!此情此景,你羡慕“小儿”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5)看到“莲蓬”,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指导学生读图)想象小溪里的荷花,看图进行说话练习

清澈的溪水缓缓地流淌,小鱼儿在溪水里追逐嬉戏。小溪里的荷叶像(舞女的裙),又像是(一顶顶绿伞)。大片的荷花,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花瓣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花瓣已经落了,硕大的莲蓬随风起舞);还有的(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时,一些小蜻蜓飞来了,停在了刚刚长出来荷叶上面……

(学生交流)

这使你想起哪些诗来?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四、悟诗情。

1.居住在这样的地方,词人肯定醉了。他陶醉在乡村生活的淳朴之中,陶醉在一家普通老百姓的安居乐业之中,于是免不了要问上一句“白发谁家翁媪?”就让我们来问一问。

综合探究:

这一家老小住在低矮的茅屋里,风一来,茅草就会被风刮走,冬天就更冷了,日子应该说过得很不容易。可是,你看他们怡然自得,其乐融融,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交流)

2.诗人二十多年闲居在上饶老家,写了许多词,形成了“稼轩体”。可是看似居安的他却一直充满忧虑,忧虑着北方战场。他多么希望这种安居乐业不仅仅只是一家两家,更渴望天下所有的人家都能这样安居乐业。所以说这样的农村剪影在词人的心中只是“别调”。他心忧天下,在《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这一情怀。

赏析《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一、初读悟“醉”

1、那么深深地刻在诗人辛弃疾心中的基调是什么?他很多的词被后人称为“英雄词”。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其中的一首——《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这首词哪句写到了“醉”?为什么说这首词是“壮词”?(出示词作)

3、整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洋溢着爱国激情。)哪一句写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可怜白发生”。)

二、探询“醉”的缘由

1、这首词开篇就“醉”,读完这首词想一想:词人因何而醉?

2、俗话说“酒后吐真言。”醉酒之后,诗人念念不忘的是什么?

学生交流,指名读一读。(配上激昂的音乐)

3、读之后说一说,这首词和《清平乐 村居》有什么区别?

《清平乐 村居》是表现田园风光的乡村生活牧歌,《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什么词?(壮词 英雄词)哪里可以看出来?(齐读诗句)

4、诗人由看到一家人的安居乐业,想到了天下:老百姓多么渴望过上和平安居的生活啊!词人多么希望天下所有人都能“醉在村居”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村居”,享受一下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此景、此情、此刻,一句话“醉在村居,醉在村居!”让我们读一读这首词。然后和着《清平乐》的曲子将“村居”唱出来。

五、延伸情:

课后请同学们收集一些田园诗,用心去读一读,让我们的心灵,象诗人笔下的田园一样恬静而充满幸福。

板书:

翁媪 相媚好

(醉===喜)

清 大儿 锄豆 安

平村居 中儿 织鸡笼 乐

乐 小儿 剥莲蓬

课后反思:

《清平乐》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诗人辛弃疾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清新秀丽、朴素恬静,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

词是作者心灵的交融,是内心体验的产物,词的教学应该富有诗情画意,在诗化的语言中去体会词的意境,在音乐中去感受词的韵律美,在想象中去领会词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

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距离学生太远,所以本课的教学注重一个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词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说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乡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字正音,理解字词,连读词句。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小结: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阙,男同学读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观察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清平乐·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

(4)、按这首词的顺序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词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四)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这首词中哪一个字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醉。

为什么而醉?

2、这美景为何令人陶醉?

用你的读书声让我们看到这如茵的绿草、清澈的小溪。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美得令人陶醉?还有什么也很美?——人美。说说哪些人让你觉得美?

预设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喜欢他吗?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真令人羡慕!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一起读这句词。

6、想想看,还有谁会陶醉呢?

3、是呀,面对此情此景,辛弃疾忍不住感叹道:虽然_茅檐低小,但是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幅( )的画面啊!

4、在诗人的感叹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赞叹、羡慕、向往……)

5、那就让我们带着这股微微的醉意,和诗人一起陶醉其中。朗诵全词。

(五)、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请快速默读下面这段文字,说出你的感悟:(出示资料)

2、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正因为经历战火的纷飞,才更深刻体会到安宁祥和的可贵,“醉在村居”,是当时诗人的心情写照。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一起吟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4、配乐背诵。

【板书设计】

景美

人美

《清平乐》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阅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

3、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4、练习把观察到的春天景色写下来,激发学生感受美,热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3、练习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提高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难点:

有理有据的说明问题。写好写作,注意标点符号的使用。

教学准备:

1、课前预习。

2、布置学生“找春天”活动。

课时安排:

四课时

第一课时

读读背背

、阅读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清平乐》,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2、读短文,了解短文的内容,并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2、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教学难点:理解古诗词意思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背诵过不少古诗词了,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背诵跟大家听?

我们祖国的诗词作品浩如烟海,灿若繁星。今天,我们要背的是一首宋词《清平乐》。

二、指导读背《清平乐》

1、复习,让学生说说平时是怎样读背古诗词的。

(学生发言,教师归纳:查阅工具书,读通;反复阅读,读顺;了解大意,读出韵味。)

2、学生按照上述方法或自己的方式自学这首词。

3、自由组合,交流自学所得。

(交流内容:自己解决的生字读音;自己读懂了什么;自学中没有弄懂的问题;课前查阅的有关资料等。)

4、汇报,教师检查学生是否正确、流利的朗读这首词,并相机点拨“吴音”“翁”

“亡赖”

的意思,帮助学生了解该词大意。

5、指导朗读。

低矮的茅屋,青青的野草,一对白日对应的老夫妻,几个各有所乐的孩子,构成了一幅农家天伦之乐的风情画。你认为该怎样读这首词呢?(从语气、停顿、重音几方面指导)

6、快速背诵。

三、阅读短文

1、出示阅读要求:

(1)自由阅读,借助工具书扫清障碍。

(2)有自己的话说说“毛遂自荐”的故事。

(3)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1、学生按照要求自读短文。

2、汇报自学所得。

3、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短文。

4、小组合作,简说“毛遂自荐”的故事。

5、讨论:你赞成“毛遂自荐”吗?为什么?

(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师指导、点拨)

教师小结:

古代的毛遂干预自荐,并脱颖而生,为我们留下了一段佳话。作为今天的我们更应该树立自信,用于展示自我,体现我们新一代少年儿童的风采。

《清平乐》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生字,理解生词;理解并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

3、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教学的重点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法学法

1、教法: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2、学法:

首先,“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其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教学过程设计及理论依据

本课的教学设计,按以下五个环节进行:

一、情景导入,理解课题

1、出示课文的插图,伴着悠扬的古琴曲,让学生给这幅画起个名字,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起这个名字?

2、告诉学生,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词人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画的。板书课题,指出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过渡:辛弃疾在这首词中描写了怎样的乡村,怎样的人家呢?让我们打开课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设计意图:教学以画导入,伴以琴声,创设了恬静的田园氛围,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然后以起名作引,并说出理由,可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对课题的理解。)

二、朗读课文,读出韵味

1、听说学校电视台要招几位主持人,今天我就来选一选,然后推荐给学校电视台。大家有信心吗?然后学生自由读。再指名读,学生评价、打分。

2、告诉学生窍门(假装只告诉刚才指名读的学生一人,其实大家都听到),古诗词的朗读,不仅要正确、流利、有感情,还要注意停顿,读出词的节奏。比如第一句“茅檐/低小”,停顿的地方,读时要做到“停而不断”(老师范读),而不能……(举反例)学生再次自由读,再指名刚才那名学生读,学生再评价、打分。

3、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可以自己读,同桌互读,找自己的好朋友读。)

(设计意图:诗词具有音律美,读来抑扬顿挫。通过自由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以及吟咏的指导,使学生能读出词的韵味。)

三、合作探究,质疑探索

1、通过刚才的朗读,对这首词你理解了多少,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学生分组进行合作探究。

2、学生交流:

着重理解:

⑴“醉”字的似醉未醉,“吴音”的伲哝细软,想象“翁媪”会谈些什么?

⑵“无赖”一词的意思,感受古今词义的区别和小儿的天真可爱。其他地方则相机点拨,一带而过。

(设计意图: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是通过与教师和同伴的共同活动,通过观察、模仿、体验,在互动中学习的。因此,教师不多作讲解,而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讨论,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着力感受吴音的特点,白发翁媪的亲密、浪漫,小儿的调皮、可爱。教学节奏张弛结合,从而实现了能力和情感目标。)

四、感悟词境,熟读成诵

1、教师范读,配乐,学生想象,问:

你好象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学生准备后,指名学生说。此刻学生仅会简单翻译一下。

2、教师点拨:

古诗词语言含蓄,有许多想象的余地。你能不能通过想象,使它变得更加具体呢?比如“几杯酒下了肚,老俩口的话也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当然,你也可以描述乡村的景色,还可以说说大儿,中儿,小儿……

学生边低声吟诵,边想象。再次指名学生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3、配乐背诵。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言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因此,教师结合课文插图再现诗境,让学生在积累体验中,进一步体会到田园的恬静、和谐,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五、总结全文,课外延伸

交流辛弃疾其人其作,推荐学生课外阅读。

结束语:

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婉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一定对宋词有了新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在宋词中尽情遨游,进一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设计意图:以一课引一串,以本课为突破口,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打开学生的诗词的认识之门,树立大语文观。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清平乐》教案11

教学过程:

师:今天第一次和同学们见面,得先打个招呼——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今天,是新的老师和新的你们,还有新的来听课的老师,我们将要一起来学习新的一课。知道今天要上哪一课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因为不知道,所以一切都是陌生的,陌生,就会带来新鲜的感觉。那你们知道老师的名字吗?

生:不知道。

师:不知道好啊,现以就请你观察一下老师,说说我给你的第一印象吧。

生:你像个古人。

师:古人穿长袍子,你看到老师穿着这件风衣,像古人穿了袍子了吧。

生:(笑)

生:你像个闯江湖的。

师生:大笑。

师:嘿,还真让你一眼就看准了,我3年从公办学校出来,到民办学校工作,行走教育的江湖已经三年多了,不过,我可没有变成大侠啊,你看,手中无宝剑啊。

生:学生笑。

生:老师,你怪会搞笑的。

师:笑一笑,十年少,为什么不笑呢?笑里面可是藏着智慧,藏着幽默啊!

师:好了,现在请让我告诉你,请你们翻到《清平乐村居》,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一课。首先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课文。

生: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巡视,倾听,把个别容易读错音的字写在黑板上。请学生看看,再自读课文。

师:马上就到八点了,时间一到,我们的课就开始了,我想请同学回忆一下我们在四年级学的一首古诗,和今天我们今天要学的题目是一样的。你来背背看看。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欲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师:这是一个城市还是乡村的孩子,他给你什么印象。

生:这个孩子很可爱,很顽皮。

《清平乐》教案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并能背诵和默写。

2、过程与方法: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生活,善于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重点难点:

1、给文配画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教时。

教学过程:

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走进南宋爱国将领、著名词人辛弃疾描绘的乡村图景,领略乡村特有的清丽宁静。谁愿意读读课题?

(生自由读,师指名读。)

师:读了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首诗有两个题目。

生:我对刘丹同学的回答有意见,没有两个题目,宋词是一种可以配曲子唱的词,前面的那个“清平乐”是词牌,后面的“村居”才是词的题目。

师:你懂得真多!能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的吗?

生:我昨天预习时也不明白,后来上网查阅资料,才明白。老师,词牌还有很多呢:“醉花阴”、“浣溪纱”、“虞美人”也是的,对了,还有李白“明月几时有”的那个叫“水调歌头”!

师:同学们,刘丹已经懂得如何主动学习了,让我们把掌声送给她。确实,宋词和唐诗、元曲等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它有自己特殊的形式,可以配乐演唱,有点象我们现在的歌词。那么“村居”写的是什么呢?我们来读读

(学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大胆站起来读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响亮,同学想给你提点小意见,接受吗?

生:翁媪(weng ao)读错了!

生:我觉得词和诗一样,要读出节奏来,郭洋的节奏不清楚。

师:你来示范一下好吗?

生: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真好,诗词只有把节奏读正确,才有独特的音韵美,我们一起来读读好吗?

师: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有了怎样的几幅画面?

生:我看到了低低的茅檐下,有老爷爷、老奶奶在聊天。

生:我看到那户人家的大儿子在田里锄豆。

生:还有一幅画面,二儿子在全神贯注地编织鸡笼。

师:“全神贯注”用得好!

生:最有意思的是小儿子趴在溪头剥莲蓬。

师:同学们读懂了词意,才能在脑中形成完整的画面。这些画面有景有人,生趣盎然,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否用你喜欢的方式把画面情境表现出来?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投入到学习中。)

师:能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吗?

生:老师,我最喜欢“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我用画画的方法表现:夏天的乡村,草木丰茂。一条小溪在青翠的小草间蜿蜒而过,溪水淙淙流着,好象唱歌给出溪边的小草听。溪边有一座茅屋,屋檐低低的,还晒着几个大红辣椒。(众人笑)是的,我去过农村,见过的。

《清平乐》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的意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题,介绍词: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朝一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板书: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2、唐诗、宋词、元曲都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词有它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词有各种格式。每一种格式有一个名称。《清平乐村居》这首词中,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初读,整体感知:

过渡:《清平乐村居》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呢?

1、自读。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读课文,细细看看课文中的插图,想一想,这首词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样的情景?

2、听读。我们来听听录音朗读,然后模仿录音朗读。注意:剥的读音。

3、学生再练读。

4、指名读。

三、细读,理解词意:

过渡:同学们,词和诗一样,语言十分精练。我们要想理解这首词讲了什么意思,必须得弄明白每个字、词的意思,并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象词所描绘的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1、自学思考。

2、逐片讨论:

(1)上片的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谁能有条理地说说?

提示:檐、吴音、相媚好、翁媪的意思;作者的思路。

过渡: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2)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提示: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描写三个儿子的行动,刻划他们的形象。小儿剥莲蓬吃的那种活泼天真的神情状貌,最有趣了!

(3)配乐朗读。

四、展开想象,描述词境。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创作了这首词。

1、请同学们选取课文中描写的一个情景,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丰富的想象,把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写出来,或者选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和大家交流。

2、交流。评价。

3、小结: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词也一样。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通过写景与叙事,创造了具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这样的情景作者不但十分的喜欢、而且非常的热爱、向往、羡慕。

五、布置作业:

1、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幅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2、背诵课文。

3、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

附板书:

清平乐

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大儿

中儿

小儿

无赖

《清平乐》教案14

设计理念:

诗词是一种艺术,品读诗词应从形象入手,从意境入手,所谓“情缘景发”、“意与境会”、“思与境偕”,把握诗词韵感,体会诗词美感,领会诗人情感,从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得意、得言、得法。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

2.通过看注释,想象描绘诗中情景的方法,感受一家五口各具情态的形象,体会人情之美和生活知趣。

教学过程;

一、读懂题意

1.今天我们学习的是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清平乐是词牌名,词在当时是配合音乐歌唱的,词牌名其实是填词用的曲调名,他表示一种调子,一种节奏、一种情境,按照这样的说法,猜猜清平乐的节奏应该是急速的还是舒缓的?题目是(村居)读着题目,你觉得诗人会写什么?(农村的景象)可能会写……那词人是怎样将这些农村的景象巧妙地组合在这首词的46个字中的呢?

二、读出节奏

1.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

(1)为什么念“bao”?(去掉物体的皮或壳时念bao)

(2)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eng第二声?

(这是诗词里合仄押韵的需要,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3)翁指的是——媪指的是——(引导从偏旁理解翁媪)

3.词一般分为上阕和下阕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阕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齐读

4.诗词讲究平仄,平声就是阴平和阳平,声音要拉长;仄声就是上声和去声,声音要短促。看着老师的手势我们来试试。

三、读出画面

(一)环境图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清平乐村居也是如此,每一句诗都是一个生动的画面。

——这些画面有些是写景的——请你读(指名读诗句),有些是写人的——齐读诗句。

——让我们先把目光聚焦到第一个画面。

2.出示: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请自由地摇头晃脑地反复读读,读着读着: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甚至闻到了什么?试着连成一段话说说。

——交流:低矮的草房边上,一条清澈的小溪潺潺流动,岸边草儿青青。(指名2生)

——简简单单9个字,却让你有这么丰富的联想,真了不起,请你读一读。

——这是这句诗带给你的丰富想象,请你读。

——这样的农村风光你想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清新秀美、朴素雅静)

——把你的感受送进去,读一读——指名读(这样的风景真令人向往)(指名读)——齐读

——这句诗中,诗人只描述了三样事物,分别是“茅檐、小溪、青草”,那么诗人看到的景象难道仅仅只有这些?为什么诗人单单写了“茅檐、小溪、青草”呢?(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

——辛弃疾真不愧是大诗人,选取了极具农村特色的景物,淡淡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农村风光展现出来。

——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乡村美景,——齐读。

(二)其他图

1.这就是高度凝炼诗的语言,简约却有着极为宽广的想象空间。词中的其他的画面我们也可以用想象的方式去读懂,请你选择下面三句中最感兴趣的一句,反复读读,边读边想象,并把它写下来。需要提醒的是:这些都是写人的诗句,我们肯定要去想象他们的动作、神态、语言,而且诗人描写的角度不同,我们想象的侧重点也要不同。比如,翁媪,你们觉得想象的侧重点应该在哪呢?

2,交流:我们按顺序交流

(1)一对满头白发的老翁老太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只听:……

相媚好——在亲热地交谈,会聊些什么呢?

——执子之手,白头偕老,这样亲亲热热在聊天的场面就是“相媚好”,让我们再一起重温这暖暖的吴音,相媚好的温情。

——指名读——真是好听——齐读

(2)大儿锄豆溪东,二儿正织鸡笼。

——你能用一个词来夸夸他们吗?(勤劳、孝顺、能干)

——请用这句诗来夸夸他们。——指名读

(3)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卧什么意思?还可以用哪个字?(躺、趴、睡)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你觉得小儿可能是怎么卧的?可以趴着,可以躺着,可以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看到这样的小儿,你想到了哪个词?(活泼、可爱、调皮)诗人用了哪个词?(亡赖)我们现在理解的亡赖是……?而在这里呢?(是一种明贬实褒的表达方式)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可能会这样说: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看似责备,实则喜爱。

——你能读出小儿的可爱,读出对他的喜爱吗?——指名读——齐读

(4)在翁媪的三个儿子中,你们觉得诗人最喜欢谁?为什么?虽然都是写翁媪的儿子,诗人却各有侧重,大儿、中儿一笔带过,而小儿描写得形神俱备,喜爱之心不言自明——让我们再来感受这这份浓墨重彩的喜爱——齐读下阕。

3.随着辛弃疾的描述,我们看到了清新秀美的田园风光,听到了翁媪的吴侬软语,看到了他们的三个儿子,他们就这样组成了一幅有声有色、动静结合的村居图,——配乐指名读——配乐齐读——也让我们在脑海中深深地记住这幅村居图——齐背诵。

在你眼里,辛弃疾描绘的是一幅怎样的村居图?(温馨、恬静、安宁、幸福)把这些感受汇成这首词中的一个字,那就是:醉(板书:醉)

醉仅仅是指老爷爷和老婆婆喝点酒,微醉吗?还会是什么?(陶醉)谁陶醉了?陶醉于什么?(翁媪、词人)是啊,宁静、和谐、温馨的生活是我们永远的追求。

《清平乐》教案15

《清平乐·村居》是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一首田园词。它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的形象刻画,抒发了词人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它好似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开篇以素描之法,勾出“茅檐”、“溪上”、“青草”。

只淡淡几笔便形象地描画出江西上饶地区农村的特色,以景物衬托出人物生活宁静、恬适的氛围。画面中的主要人物──翁媪“醉里吴音相媚好”,足见其生活的安详,精神的愉快,接着从远到近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动作。词人尤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等词句形象地刻画出他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

这首词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爱之情,画面感极强。仅用“读诗句”、“明诗意”、“品诗境”、“诵诗句”的诗词四步教学法进行固定化设计,难以使优美的画面“活”起来,“动”起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难以让学生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也就更难以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我们只有采用多种的教学形式,创设多彩的教学情境,才会创造出灵动而有生趣的课堂,才可以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让诗意在课堂飞扬。

乐:课伊始,让悠扬的古琴声把学生带入情境,给学生创设一个恬静的田园氛围。伴着乐声,教师范读,使学生初感全词;伴着乐声,学生品读时描述心中意象,助学生展开想象;伴着乐声,学生诵读全词,让学生心中也涌动着喜爱田园生活的审美情趣。精神在乐声中自由徜徉,情感在乐声中不断升华……

演:“醉里吴音相媚好”是本篇词作的“留白”处。抓住这点,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老头儿和老伴儿三两杯酒下肚,微带着醉意,话开始多了起来。他们会说些什么呢?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理解的词意和课文所提供的画面来演一演。教师则可在学生表演的过程中进行难解词语的点拨指导,如“无赖”等。通过表演让学生在动一动中读懂词句的意义,让表演成为学生内在思维活动的外在表现。

唱:学生读懂全词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吟唱此词。让学生通过自由编曲,古词今唱的形式唱出对词的理解,受到情感的熏陶。

写:写是本课课后要求之一。在充分诵诗全词后,让学生把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写下来,是学生对文本的二度创造。在写的过程中学生走入词人的内心,体会辛弃疾的情感。

新课标指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只有在语文实践的基础上才能获得。以“乐”、“演”、“唱”、“写”等教学活动来感悟如画般的词《清平乐·村居》,有利于使画面立体起来,激起兴趣;有利于文本走进学生的心田,展开对话;有利于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产生共鸣;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营造出多彩的课堂!

第四篇: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

师:板书:清平乐 生:读“清平乐” 师:(将题目补充完整)我们一起来读读题目。生:读“村居”。师:读了“村居”,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农村里的房子。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房子。我想到了一首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真好。他想到了清代诗人高鼎写的《村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我们还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低矮的草屋。师:说具体一点。

生:我想到了山村里的草屋,矮矮的,很少的几户人家。师:引读《村居》。指名读《村居》,相机指导朗读。wēnɡ ǎo

wò bāo

lián pénɡ 翁

卧 剥

蓬 师:为什么念bāo?

生:表示把东西的皮去掉时念bāo。师:“莲蓬”的“蓬”我们平时念轻声,这里为什么念pénɡ? „„没有人知道。

师:同学们,这里是诗词里押韵的需要。你们看,“小、草、好、媪;东、笼、蓬”。

师:词一般分上阙和下阙两部分,朗读时,上、下阙之间要停顿,我们来喘一口气作为停顿。(指导朗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颂诗时往往还会有动作,(模仿古人摇头状)我们加进动作再来读一读。师生齐读。

师:古人读诗时还会手舞足蹈,像这样(有节奏地手舞足蹈),师生齐读。师:读了三遍后,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答看到的画面,教师就用视频出示画面,并要学生读相应的句子。

师:把几幅画拼成一幅完整的画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再仔细看看,画中好像缺少了什么?

生:放流水声。生:少了溪水。

师:对。小溪怎么流的呢? 生:缓缓地流着。生:叮咚地流着。生:潺潺地流着。师:说得真好。绿水村边绕,这溪水把几幅画连起来,成了一幅完整的画面。放音乐,师生齐读。

师:古人用字讲究不重复,可这首词中用了三个“溪”字,重复吗?为什么? 生:不重复。因为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不同的意思。师:具体说说看。

生:第一个“溪”是说在溪岸上,第二个“溪”是说在溪东,第三个“溪”是说在溪头,就是在小溪的上游。

师:说得真好。这里的三个“溪”表示三个不同的地方,并不重复。诗人会在哪儿呢?他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

生:诗人会在屋外。他看到了小溪。生:诗人会在屋里,看到了翁媪相媚好。

生:诗人会在小溪边,看到了大儿在溪东锄豆。师:具体在哪儿? 生:在溪对岸。

生:诗人在溪边看到中儿在织鸡笼。

生:诗人在溪边游玩,看到了小儿在溪头剥莲蓬。师:诗人可能是诗中的人吗?为什么? 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老翁。生:诗人可能是诗中的小儿。师:放溪水音乐,引读。(让我们再来读读,把诗中的人、景印在心里。)师:谁来用一个字概括一下你读后的感受? 生:美。生:爽。生:好。

师:最好能用诗中的一个字。生:醉。师:“醉”字好啊,(板书:醉)村里的景让人都醉了。沉醉不知归路。那咱们就不回去了,和这家翁媪聊聊。引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师:“相媚好”什么意思? 生:互相夸奖赞美对方的好。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怎么夸赞对方的好?

生:我来说翁夸赞媪,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能干,为我生了三个儿子。生:翁对媪说,老伴啊,你真漂亮啊,这么大年纪了还是这么美。„„

师:我们再来夸一夸翁吧。出示: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

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也很能干,家里全靠你一个人劳动才能维持生活。生:读着“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我仿佛听到媪夸赞翁说:老头子,你真能干,三个儿子全靠你来教育,家里的生活全靠你一个人。„„

师:执子之手,白头偕老。唱(《最浪漫的事》)我们来送他们一个“媚”字,一个“媚”字,让人醉了。我们再来夸夸三个儿子。先来夸夸谁?

生:我来夸大儿:你真能干,知道帮爸爸、妈妈干活了。你真勤劳!„„

师:是啊,引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师:也许什么也没说,就这么媚好,就这样让人醉了。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小儿就在溪头莲蓬处。”谁记得关于莲叶的诗句?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小儿是怎么剥莲蓬的? 生:卧在那儿剥莲蓬。师:“卧”什么意思? 生:趴的意思。

师:带进诗中去读一读。生:溪头趴剥莲蓬。师:好不好? 生:不好。师:为什么? 生:“趴”没有“卧”好,不生动。师:还可以用哪个字? 生:躺、睡。

师:带进去读一读,好不好?为什么? „„

师:那你是怎么理解小儿是怎么卧的?可以是趴着,可以是躺着,还可以是侧着身子,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怎么卧舒服就怎么卧。师:看他的小脚丫,你能让它们动起来吗?

引领学生以手代脚丫自在地动,使小儿悠然自得的心情跃然纸上。师:在看他的神情,他怎样剥的?送他一个词。生:聚精会神 生:全神贯注 生:目不转睛 生:专心致志

送一个词给他,他在剥莲蓬时态度怎样?

师:这一动一静,让人醉了。板书:醉 师:那大儿、中儿他们就不喜欢吗? 生:喜欢。

师:你有调皮的时候吗?父母是怎么责备你的? 生:调皮鬼,你怎么不听话? 生:小捣蛋,„„ „„

师:看似责备,实则喜爱。所以说他是“无赖”。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生:和睦的家庭。生:和谐的家庭。

师:我们不是在创建和谐社会吗?这样的家庭你羡慕吗?

师:看到这情景能不羡慕吗?他更羡慕小儿,所以写了(引读)“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师::酒不醉人人自醉。经历了征战二十多年沙场的作者,他会怎么想? 生:要是人人都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多好啊。生:要是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多好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翁:你家这么多人就住在这茅屋里,冬天来了,你们怎么过?你们为什么还总是笑容满面呢?

生:我们虽然住得不好,但是我们一家和睦。

生:我们居住的条件虽然不好,但是我们一家人在一起很快乐。„„

师:茅屋虽小,我住觉宽。物质的富有怎抵得上精神的富有?心安茅屋稳,家贫菜根香啊。师:诗人住在这村子里,他想到了什么? 生:平安。板书:安居乐业 作业

写话

第五篇: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

村居

执教:东海县实验小学

姚彩霞 范围:省中青年教师阅读大赛 地点:东海县海陵影剧院 承办:东海县教育局

教材分析:

这首词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传世佳作。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明快、风景秀丽的乡村生活画卷,展现了一户农家五口人温馨、和谐、宁静、美好的生活情趣。内容浅显,语言清新,耐人回味。

但是,这首词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第一、学生与作者的距离远。如何让学生能体会到7百多年前这位爱国词人写这首词时的情感,这是教学应该关注的一点。第二,学生的生活与词中所描绘的一家五口的生活也相距遥远。如何让生活在城市的现代儿童去感受到古时候人们在乡村田园生活中生活清贫却自得其乐的情感,这也是我的教学关注的一点。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而是心与心的距离。如果教学中,能寻找到也根亘古不变的情感线,将学生与作者辛弃疾、学生与农家的心连在一起,教学就能贴近儿童,走进儿童的内心,给儿童的人生带来深远的启迪。

这根亘古不变的情感线,就是——不论现代人还是古人,也不论是大人还是儿童,每个人都渴望家园美好、生活幸福。

抓住这一根情感线去设计教学,让课堂逐渐走向深入,是我本节课的框架构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词。

2.初步感受诗与词的不同特点,并体悟这首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3.感受爱国词人辛弃疾对乡村田园风光的热爱和对和谐美好生活的向往。4.通过对文本的感悟,引领学生追求幸福生活、诗意人生。

教学过程:

一、读通读顺,了解词的特点 1.导入:(课前播放唐诗联唱)刚才我们听到的是唐诗改编成的歌曲。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古老而灿烂的文化,唐诗、宋词、元曲,都是璀璨的明珠。2.揭题。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宋词。请拿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板书:清平乐

村居)指导读好课题中的“乐”,并注音。3.比读。

看到村居,我们就想起曾经背过的一首诗也叫《村居》。出示高鼎的诗《村居》,读一读,比较一下,诗和词有哪些不同?

清平乐,是词牌名。每一首词都是配着一定曲调唱的,人们给这些曲调取个名字,就是词牌名。村居,才是词的题目。诗每句字数一样,词有长有短。

诗只有一段,而词有两段,叫上片和下片。4.读准。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宋词,把字音读准。词牌名和题目之间要停顿,上片和下片之间有停顿。

指生读词。

指导读好“翁媪”“剥”“莲蓬”。给“剥”注音。齐读。

第一张图片: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出生时,北方已被金兵所占。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21岁的他,就参加了抗金义军。

第二张图片:他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但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他出色的才干,遭奸臣嫉妒。辛弃疾四十二岁时被免职,此后二十年间,大部分时间在南方的江西上饶过着隐居生活。但他一刻也没有忘记北方,在金人压迫下的受苦受难的人民。

二、词境对话,体悟田园情趣 1.释疑。

通过课前的预习,同学们一定弄懂了一些词的意思。现在默读这首词,画出你不懂的地方,等会交流。

生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句子,再互相解疑,师适当点拨。吴音、相媚好、翁媪、无赖、卧剥等词语重点强调。2.赏景。

有位大诗人说:“诗,是永远的生活牧歌。”这首词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生活画面呢?让我们跟着作者的脚步,来到南宋时期的这个农村去看一看。出示课件:没有人的画面 你喜欢这里的环境吗?为什么?

作者给我们描写了哪些景物?读一读词,说一说。

有一处景物,作者是最欣赏的,你能知道是哪个景物吗?(提示:作者多次提到了这个景物)有人说:写诗要避免语言重复,可是作者却多次写到小溪,你知道为什么吗?(播放:小溪声音)

多次写到小溪,让这首词有了声音,有了动感。读一读这首词,读得有声有色。3.对话。

作者不仅给我们描绘了如诗如画的乡村风景,还刻画了一户农家五口人的生活画面。(出示课件:有人的画面)

这家五口人,他们都在忙什么?读一读词,说一说。

我们坐上时空机,穿越700多年的时空隧道,到他们身边和他们聊一下,好吗?你打算和谁聊?聊些什么?生生互相表演对话。重点引导学生聊老夫妻俩: 他们因为什么喝酒?想象。俗话说:“酒不醉人人自醉。”也许他们并没有喝醉,还有什么会让他们陶醉呢? 这老夫妻俩感情怎么样?从哪句词看出来?他们亲热的时候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 老公公说:“老婆子,你和我过了一辈子的穷日子,真是委屈了你了。” 老婆婆说:“

。” 老公公又继续夸老婆婆说:“

。” 老婆婆也夸老公公:“

。” 老公公说:“

。” 老婆婆说:“

。”

总结:看着这家人的生活,你想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师板书:幸福

美好)

三、走出词外,感受词人情怀 的确,“诗,是永远的生活牧歌。”我们透过这首词,感受到了恬静温馨的乡村生活。辛弃疾看到这一家人幸福甜蜜的生活,心里会想到什么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多么美好的理想啊!我们再来读这首词,深深体会作者的情感。

四、回归生活,追寻诗意人生

我们是新时代的儿童,面对今天的生活,我们也会有所感触。先来看一段现代生活的画面。环境: 战争:

在利比亚米苏拉塔法院医院,失去了一条腿的小女孩马勒克抱着玩具娃娃。她的家在战争中被导弹击中。

在利比亚米苏拉塔,人们准备在穆赫辛·阿里·谢赫的葬礼上安葬其遗体。一岁半的穆赫辛·阿里·谢赫在利比亚支持卡扎菲部队与反对派的武装冲突中不幸丧生。在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一名儿童在烈士广场祈祷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的诗人,孩子说出来的每句话都是诗的语言。你们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今天再来读辛弃疾的这首词,我们不仅读懂作者的心声,也触动了我们的心灵。我们渴望,整个地球村家园美好,全世界的人民幸福。

板书:

宋词

清平乐

村居

辛弃疾

(地球)家园美好

(世界)人民幸福

下载李煜《清平乐》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煜《清平乐》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 能通过看插图、联系句子、结合生活实际等方法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3. 知道词的有关知识,感......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教案 www.xiexiebang.com 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通过朗读,联想,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 村居 一、导入新课,理解课题。 1.师: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历来被称为“诗词国度”。老师知道你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好诗,谁愿意给大家来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清平乐六盘山教案

    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并背诵。 2. 理解“长缨、苍龙”等词语意思,进而理解文意。感受毛泽东和工农红军的歌名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 1、正确、流......

    《清平乐村居》教案

    清平乐村居 执教:陆劲松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词,并能够背诵。 2、借助注释理解词句。 3、在诵读的过程中,再现作品描绘的画面,感受到词人所营造的安适恬淡的氛围、......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苏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 26、清平乐 村居 运河街道办事处顺河小学 孙忠国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 3个生字,并且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词,背......

    清平乐 村居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 清平乐·村居 江阴市利港实验小学 陈炎庆 设计理念与特色 本课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

    教案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教学设计 《清平乐 村居》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