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教案定
1.4.1 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
授课时间:2006年9月26日
授课地点:初一228班教室
授课教师:郑德芳
授课方式:班级授课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2、能应用运算律使运算简便;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对运算定律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逐步发展到理性认识,合理构建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规律的欲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二)难点: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律简化运算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直观讲授法、引导法、练习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有理数的乘法法则是什么?
2、在小学里学过的正有理数的乘法有哪些运算律?
(二)探究新知
引入:在小学里,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例如5×6=6×5 还满足结合律,例如(3×4)×5=3×(4×5)那么大家想想引入负数后,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否还是成立的?
探究1 比较大小
让学生计算:5×(-6)与(-6)×5 5×(-6)=(-6)×5=-30 得出结论:一般的,在有理数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乘法交换律:ab=ba 注:a×b可以写成a·b,还可以写成ab 探究2 比较大小
让学生计算:[3×(-4)]×(-5)与3× [(-4)×(-5)] [3×(-4)]×(-5)=3× [(-4)×(-5)]=60 得出结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乘法结合律:(ab)c=a(bc)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因数的位置,也可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乘。
探究3 比较大小
学生计算:5×[3+(-7)]与5×3+5×(-7)5×[3+(-7)]=5×3+5×(-7)=-20 得出结论:一般的,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乘法分配律:a(b+c)=ab+ac 根据分配律可以推出:一个数同几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几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三)应用新知
练习: 下列各式中用了哪条运算律?
1、(-4)×8=8 ×(-4)
2、[(-8)+5]+(-4)=(-8)+[5+(-4)]
3、(-6)×[2/3+(-1/2)]=(-6)×2/3+(-6)×(-1/2)
4、[29×(-5/6)] ×(-12)=29 ×[(-5/6)×(-12)]
(四)探究新知
111计算:--5-0.253.5-2
424引导学生分析:三项中,有一个共同因数-14,所以可逆用乘法分配律求解。
说明: 乘法分配律揭示了加法和乘法的运算性质,利用它可以简化有理数的运算,对于乘法分配律,不仅要会正向应用,而且要会逆向应用,有时还要构造条件变形后再用,以求简便、迅速、准确解答习题.注意事项:
1.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只涉及一种运算,而分配律要涉及两种运算。
2.分配律还可写成:ab+ac=a(b+c),利用它有时也可以简化计算。
3.字母a、b、c可以表示正数、负数、也可以表示零,即a、b、c可以表示任意有理数。
(五)应用新知
111例、用两种方法计算12
462 解法1:解:原式 32612 121212 =112 12 =1
解法2: 解:原式 121212
141612 =326 =1
学生思考:
1、比较上面两种解法,它们在运算顺序上有什么区别?
2、解法2用了什么运算律?
3、哪种运算量小?
解答:解法1先做加法运算,再做乘法运算。解法2先做乘法运算,再做加法运算;解法2用了分配律.解法2的运算量小,因为解法1先要通分计算三个分数的和.(六)巩固练习:
用简便方法计算
1(1).(2)(7)(5)()7111(2).()(12)
234(3).(84)30263302(20)302练习:课本33页
(七)课堂小结: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
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重要的方法:运算律很重要关键是在计算过程中,要灵活运用,使计算过程简便
(八)布置作业:
教材38页7题的(1)、(2)、(3)39页 14题
五、板书设计
1.4.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一、1.乘法的交换律:ab=ba 2.乘法的结合律:(ab)c=a(bc)3.乘法的分配律:a(b+c)=ab+ac
二、练习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
第二篇:有理数乘法运算律说课稿
有理数乘法运算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地位、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有理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有理数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的过程,发展学生观察、归纳等能力
2、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分配率
3、能运用乘法运算律简化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重点、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乘法运算
运用乘法法则和乘法运算律进行运算
二、说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我将采用探究发现法、讲授法等。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教师并适时运用电教多媒体动画演示,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来达到对知识的发现,并自我探索找出规律,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下,通过教师的启发点拨,学生的积极思考努力下,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发现的过程,使学生掌握了知识,体现了素质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达到教学的目的。
四、说教材程序:
第一步
现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解一下这几道题:
6×13 13×6(—5)×6 6×(-5)—4×(-1/2)-1/2×(—4)提问:观察一下这两组式子和结果,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每组的计算结果一样,我们可以得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有理数中依然成立。
乘法的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式的位置,积不变。
ab=ba 第二步
现在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大家解一下这几道 【2×(-3)】×(-1/3)2×【(-3)×(-1/3)】 提问:大家又能发现什么规律
乘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ab)c=a(bc)技能训练
(-10)×(-1/3)×0.1×6 20×1/4×(-8)×1/20 第三步
大家再试试这2道题
(-4+5+1)×6-4×6+5×6+1×6 你发现了什么?
一个数与几个数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几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乘法分配率 a(b+c)=ab+bc 总结:我们发现小学学过的乘法三大运算律在有理数范围内同样适用。配合例题,规范解法
例、用两种方法计算(1/4 + 1/66/12)×12 =-1/12×12 =-1 先通分加减之后再做乘法
解2:原式=1/4×12+1/6×12—1/2×12 =3+2-6 =-1 省去通分的麻烦
技能训练,先动手试一试,再讲解
70×14+89×14+41×14 29 24/25×5 20 1/5×5 解:原式=14 ×(70+89+41)解:原式=(30-1/25)×5解:原式=20×5+1 =14 ×200 =30× 5-1/25× 5 =101 =2800 =150-1/5
三、巩固训练,熟练技能 =149 4/5 30×(1/2-2/3+0.4)5 24/13×12 19 23/24×24(1/3 + 1/4-1/2)×12
四、布置作业 P33练习
新课堂作业P20第8题
第三篇:有理数乘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教学设计
课题:2.92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交换律和结合律)课型:新授 主讲人:禹文改 时间:2017年9月 学习目标
1,理解有理数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学会应用. 2,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重、难点: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和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学习方法:读、议、展、练 学习过程
一、知识回顾:
在小学里我们知道,数的乘法满足交换律,例如:5×3=3×5 还满足结合律,例如:(5×3)×2=3×(5×2)
那么引用了负数以后,这些运算律是否成立呢?也就是说,上面两个等式中,将3、5和2换成任意的有理数,是否仍然成立?
二、合作探究:
(一)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1)(-5)×2= 10
2×(-5)=10 比较它们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再换一些数试一试.探索
1、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图形内,比较两个计算结果。□×○
○×□
我发现:它们的结果
。计算下列各题,并比较它们的结果: [2 ×(-3)]×(-4)=24 2 ×[(-3)×(-4)]
=24 比较它们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再换一些数试一试.探索
2、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内,并比较两个计算结果:(□×○)×◇
□×(○×◇)我发现它们的结果
。概括:(1)乘法的交换律是:
用字母表示为:
(1)乘法的结合律是:
用字母表示为:
二)讲授课本例1
计算:
×(-10)×0.1 ×
解:6 ×(-10)×0.1 ×
=[(-10)×0.1] ×(6 ×
5)65656
=(-1)×5
=-5
从例1的解答过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发? 试直接写出下列各题结果: =
6(-6)×(-10)×(-0.1)×
=
(-6)×(-10)×(-0.1)×
()= 6 ×(-10)×(-0.1)×
观察以上各式,你能发现几个不等于零的有理数相乘时,积的符号与负因数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一般地,我们有:
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1)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2)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你能看出下式的结果吗?如果能,请说明理由.7.8×(-8.1)×0×(-19.6)解:原式=0 数0在乘法中的特殊作用:
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三、巩固练习
(1)(-4)×(-7)×(-25)
(2)(-3)×(-)×(-)×(-)(3)(-)×5×0×(4)(-5)×(-8.1)×0×3.1
四、课堂小结
1、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1)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偶数时,积是正数;(2)当负因数的个数是奇数时,积是负数。
2、几个数相乘,如果其中有因数为0,积等于0.3、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乘法交换律:ab=ba
4、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乘法结合律:(ab)c=a(bc).五、布置作业:
课本51页
练习2.9 第3.4两题
3478564514
第四篇: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教案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
————第1课时 乘法运算律及简便运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例
1、例2,第13页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体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并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准备】
实物展示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下面就请同学们利用加法的运算律来填空。
1.利用加法运算律填空。
45+56=56+□
(25+49)+51=25+(□+□)甲数+乙数=乙数+□
(10+△)+c=□+(□+□)学生独立完成后,抽一名学生反馈结果。
2.这两组算式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谁来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用字母该怎样表示? a+b=b+a
(a+b)+c=a+(b+c)
3.设疑激趣。
看来同学们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都掌握得非常好,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想一下,在乘法运算中有这样的运算律吗?
同学们都很有胆量,敢于猜想,那乘法中到底有没有这样的运算律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吧!
[点评:复习加法运算律,引导学生对乘法相应运算律的合理猜想,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为学生自觉运用类比推理能力,为概括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做好认知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识
1.教学例1,乘法交换律。
(1)出示例1。
请你仔细观察例1的情境图,要求一共有多少个鸡蛋,你能列式并解答在草稿本上吗? 反馈:9×4=36(个)4×9=36(个)
为什么要用9×4呢?(横着看,一排有9个鸡蛋,有4排,就是有4个9。)为什么要用4×9呢?(竖着看,一列有4个鸡蛋,有9列,就是有9个4。)
无论是横着观察,还是竖着观察,虽然方法不同,但是都得到一共有多少个鸡蛋。
(2)观察算式特点。
9×4=36,4×9=36,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呢?
两个算式中的因数位置交换了,但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
板书:9×4=4×9。
(3)举一反三。
同学们,你还能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板书学生举出的等式。如:6×4=4×6 29×8=8×29 25×7=7×25 ……
(4)归纳特征。
同学们举出的例子还真不少,如果继续写下去,能写完吗?请你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看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请大家把自己的发现给你的同桌再介绍一次吧!
(5)用喜欢的方式表示。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不用具体的数据,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好吗? 学生独立尝试,然后反馈。
预设: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
a×△=△×a ……
看来大家想到的形式还真是丰富多彩呢,真棒!那如果用a,b表示两个数,我们又应该怎么表示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a×b=b×a。
在数学中,我们就是这样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的。
[点评: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等式。然后让学生列举出一些相同特征的等式,并从中发现、概括出乘法交换律。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发现、概括的过程中获取新知识。] 2.教学例2乘法结合律。
(1)猜想。
刚才我们共同发现了乘法交换律,接下来谁来说一说你心中的乘法结合律又是怎样的呢?(2)验证。
到底是不是这样的呢?下面我们就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去验证。
出示例2的情境图,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要求这个小区共有多少户,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并解决吗?
①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导。
②反馈学生的算式,并说出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
6×24×8 =144×8 =1152(户)
先算出每幢楼有多少户,再乘8求出这个小区一共有多少户。
6×(24×8)=6×192 =1152(户)
先算出这个小区一共有多少层楼,再乘6求出一共有多少户。
③大家能运用不同的策略来解决问题,真棒!那请你们再认真观察这两个算式的数据和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反馈:数据的位置和运算的符号没有变,运算的顺序变了,但结果一样。板书:6×24×8=6×(24×8)。
(3)算一算,比一比。
①下面我们再来算一算这3组算式的结果。
16×5×2=
35×25×4=
12×(125×8)= 16×(5×2)=35×(25×4)=12×125×8=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反馈结果。
②请你仔细观察这3组算式,每组的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3个数相乘,数的位置没有变,结果相等。
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板书:16×5×2=16×(5×2)35×25×4=35×(25×4)12×(125×8)=12×125×8
③像这样的式子,你还能举几个吗?如果继续写下去,能写完吗?(4)小结。
请你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说一说什么是乘法结合律吗? 如果用a,b,c分别表示这3个数,乘法结合律可以怎样表示呢? 板书:(a×b)×c=a×(b×c)
学生齐读。
3.勾画重点。
请同学们翻到教科书第12~13页,把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文字和字母表示勾画出来,并读一读。
[点评:通过从实例引入,写出等式,再观察等式两边的数据特点及表现形式,写出具有同样规律的式子,进而概括特征,并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这样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形成获取知识的策略。]
三、巩固运用
1.课堂活动第1题。
(1)刚才我们一起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我说等式,你们来说出运算律,有信心正确完成吗?师生活动,共同完成。
(2)还想继续玩吗?请同桌两位同学像刚才一样活动,看看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好。
2.练习四第2题。
(1)学生独立填空,并思考应用了什么运算律。
(2)反馈结果。
3.练习四第1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学习了这些运算律,对我们的计算有什么好处吗?(可以使有的乘法计算更简便,还可以利用乘法交换律对乘法的计算结果进行验算。)
大家说得很棒,现在请大家先计算下面两道题,再利用乘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16×17
25×140 学生独立完成,反馈过程。
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知道了可以用乘法交换律来检验结果是否正确,以后要常运用哟!
[点评:通过填空等活动,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的乘法运算律知识,使运算律的特征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让学生运用运算律去检验计算结果的正确性,使其能很好地体验到学好运算律的价值,从而获得成就感。]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我们是怎么获得的?
乘法运算律能否给乘法计算带来简便呢,我们下节课再进行研究。
[点评:通过对本节课知识、方法的回顾,使之内化为能力。通过提问,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第五篇:《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公开课教学反思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教学反思
海口市荣山中学黄永平学分帐号60555
2016~2017学第一学期第五周星期三上午第二节课,我在本校(即海口市荣山中学)上了一节区域数学工作坊(即中学数学覃荣学工作坊)的交流公开课。上公开课的课题是七年级数学上册P46~49《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第一课时)。课后认为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内容设计是合理的,符合当下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思路是清晰的,教学是有条理的。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启发的教法教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比较、计算、化归、概括的方法来学习,基本上调动了多数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显示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基本上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在这次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多媒体使用不当的问题,导致了一些教学内容无法按原先的设想来上,影响了师生互动的效果。因此,今后在教学上,要注意正确使用多媒体来上课,把本人所教的数学课上得更好一些。
2016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