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补考)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时间:2019-05-12 23:54: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补考)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补考)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补考)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补考)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赵正遂

一、名词

1、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一个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2、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环节:不拘一格,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一般可以包括激发兴趣、引导思考、精确认知、启迪觉悟等环节。

3、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活动和结果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大体说来具有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指引学生学习和指导测量与评价三大功能。

4、思想品德课启发教学原则: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根源于其“内省”,“灌输”则是其必要的外在条件,但它是一种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素质的循循善诱,是对学生思想活动以至觉悟的启迪和激发。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遵循这一适应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原则。

5、思想品德课的综合性: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目标具有综合性,既注重知识、能力目标,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其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从宏观方面来说,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都或多或少的、有机地渗透在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中。从微观来说,每一方面的内容也都是多元的。

6、设疑导入法:是指教师针对初中学生较强的好奇心,围绕教学主题,有意设疑问难,制造悬念,引发思维,以此来导入新课的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二、问题:

1、在中学教育中,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关系? 答:中学德育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则是中学“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和“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2、《思想品德》课程与《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有何区别?

答:两者教学内容既有相互融合,也有各自特色。但两者的课程目的不同,功能不同,具体教学目标也不同。《思想品德》的知识教学目标相对浅显些、简略些;《历史与社会》的知识教学目标更直接、更明确些;前者侧重于(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学习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前者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则更突出、更深刻、直接些,后者的思想教育内涵相对隐含些、间接些,等。

3、简述课堂教学中组织课堂辩论的作用。

答: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深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等。

4、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答:针对性原则、开放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等。

5、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答: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实质就是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过程;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又总是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服务的。两者犹如建筑与建材的关系。

6、为什么说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答:思想品德课是德育课程。德育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遵循德育规律,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要途径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遵循德育规律,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了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策略和基本环节。

7、教学手段的使用应该为教学方法的实施服务。

答:手段永远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需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相反。不论教学手段本身是否“先进、现代”,只有适合教学方法的教学手段才是有效的、正确的。

8、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课程标准”决定一切。

答: “课标”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要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实现理论原则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统一。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机械地理解和实施课标,只能使课标的要求走向教条化或空洞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9、实现道德“认知达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答:道德“认知”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没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行为。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则是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不仅仅只有道德“认知”,也包括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10、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设计学生的“体验”环节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学习程度。答:思想品德课的任务之一是要学生接受一定的道德认知,这就要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和课堂教学规律。一定的生活“体验”正是人的认识的起点,也是学生接受知识(学习)的心理起点。所以,初中思想品德课在教学设计中,一般应以一定的“体验”为起点。尽管这一环节也能考察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其目的则是为了推进学习。

11、学生不是一张由教师任意泼墨的白纸。

答: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课堂的,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验,尽管这种生活和经验是如此简单与肤浅,但忽视其存在,只能使教学产生偏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自己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对外部信息作主动选择与加工的过程。教师的任务在于努力唤醒学生类似的生活经历,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了解社会、感悟社会;指导学生科学地观察社会,研究人生,培养热爱生活的、积极的人生态度,而不能自以为是地灌输。

12、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答: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这正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学教育、教学的规律、思想品德课的性质,以及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等,决定了在中学众多的德育工作形式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13、“学生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客观依据。

答:人的认识产生于客观存在,符合客观存在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一种“观念产品”,要想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符合中学德育工作的需要,即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需要,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就应把“学生实际”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客观依据,使“课标”要求等理论上的“共性”与学生实际的“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

14、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课堂规则之间要协调。答:课堂教学中设置角色模拟、小品表演、竞赛活动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也易造成课堂的失控。在课堂教学趣味性与课堂规则之间应协调处理。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注重活动的内在价值。看活动是否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和学习意义,是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避免为活动而活动。课堂活动的组织必须强调规则,以便使活动有序、高效进行。但同时应注意不要让规则约束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

三、案例分析(略)

第二篇: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思想品德课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与认识过程的一致性、启迪与内省相结合、认知与行为的统一性。

2、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原则

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3、讨论式教学法

指课堂教学中学生以班级或小组形式围绕某一社会热点问题或教材疑难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并进行争论、磋商,以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教学方法。

4、谈话教学法

指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让学生自己获得知识、得出结论的一种方法。

5、思想品德课的人文性

注重以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关注学生成长需要与学生体验,遵循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6、隐形课程资源

指以潜在的方式对教育教学活动施加影响的课程资源,如,学校和社会风气、家庭气氛、师生关系等。

二、简答题

1、思想品德课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什么? 1)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规律。

2)明确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原则和教学策略。3)正确了解和把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2、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如何拟定具体教学目标? 1)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目标。2)把握教学目标的整体性。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3、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选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1)依旧师生实际情况选择教学方法。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依据学科教学的特点。3)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教学方法。4)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

5)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考虑班级、学校及社会环境的实际情况。6)教学方法应注意综合运用与优化组合。

4、初中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包括哪些方面?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5、思想品德课教学原则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教学策略是(遵循教学规律)贯彻教学原则的手段和途径。思想品德课采取的基本教学策略是:抽象—具体--抽象。

实施这一基本教学策略,不仅贯彻了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正面引导与学生独立思考相统一、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及“知识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等一系列思想品德课最基本的教学原则,更有利于贯彻启发教学的设计原则,为教师的“主导”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6、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有哪些基本途径? 1)拓展思想品德课的教材资源。2)创造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资源。3)联接思想品德课的信息资源。4)广辟思想品德课的人力资源。

三、辨别题

1、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培育对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思想品德教学是以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核心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并促进学生真正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宏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奠定基础。教师就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依据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思想或理念,结合自己对思想品德课程的理解,对学生思想品德基础的认识,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把握等,对教学中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进行认真思考和精心设计。

2、思想品德课本身具有德育功能,课程资源的利用不存在导向性问题。(×)

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抽象的教学活动不可能完全解答生活实践的所有问题。唯一有把握正确的方向、掌握科学的方法,才是学生“学会生存、学会交往、学会学习”的基础。教学设计应主要强调帮助学生选择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向学生传授科学的道德修养方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起导向作用。

3、讲授法就是“灌输法”,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不宜使用。

(×)在于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灌输法”,这是一种误解。其实,讲授法只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问题的关键是讲授是否具有启发性,如果能做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同时会取得好的效果。

四、观点论述题

1、道德实践活动能大大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新课程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的实践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实践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内在规定性,离开了学生的内心感悟和亲身体验,思想品德教育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画饼充饥。实践能大大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倡导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性,就应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公共生活,体验社会生活,从而逐步达到思想的升华和道德的内化)。要创设一定的形式和情景,让学生多了解社会,扩大人际交往,参与公共生活,许多良好品德就在此中养成的。

2、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教育者不应代替被教育者进行价值选择。可以根据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就不仅仅是获取知识了,而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当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就会学会学习,在学习体验快乐。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不仅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自学的需要,也是实现人的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成为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载体。

五、案例分析题

1、教学案例:

【新课导入】播放视频《千手观音》(央视春晚版)

【师导】大家了解《千手观音》里那个领舞女孩吗?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千手观音”领舞邰丽华的人生舞台。

【出示】两岁时邰丽华因一次高烧注射链霉素失去了听力;上学后最能打动她的是这里的一门特殊课程--律动课;15岁那年邰丽华被选入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学习舞蹈;17岁那年她就立下志愿要上大学;1994年考取了湖北美术学院装潢设计系,成为一名大学生;今天邰丽华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里的台柱子。【设问】邰丽华的人生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透过邰丽华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树立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明白在挫折面前采取挑战的姿态,不但能战胜挫折,而且能够增长知识、发展能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由此导入新课“挫折面前也从容”。)分析:该节课导入的方法及导入设计的原则。情境导入法。目的性原则。

2、教学案例:

一上课,教师说要做个实验:请三个男女学生将他们的眼睛用黑布蒙起来,同时用棉花塞住耳朵,静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其他同学则一律默读将要学习的课本内容《人生而平等》。三分钟后,再放开三个同学的眼和耳,请他们谈谈自己在这三分钟内的感受。教师根据这三个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关注、理解、尊重弱势群体到平等待人。

分析:此案例设计的优点在哪?突出显示了思想品德课的什么特点? 优点在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动思维能力。体现了思想性特点。

3、教学案例: 教师在设计《做诚信的人》的教学方案时,选择了向学生讲述《国王与种子》的故事,和向学生展示被曝光的“南京冠生园月饼”事件的新闻图片。分析:(1)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利用了哪些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 利用了社会课程资源和文字资源。

(2)为了上好这节课,还可以开发利用哪些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

另外还有校内外课程资源,自然课程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信息化资源,显型课程资源和隐形课程资源。

第三篇:《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思想品德课程基础性目标

2、思想品德课的综合性

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4、设疑导入法

5、自主学习

6、活动型课程资源

二、简答题:

1、思想品德课与中学其他文化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将初中“思想政治课”改名为“思想品德课”有何意义?

3、简述课堂教学中组织课堂辩论的作用。

4、简述《思想品德》各年级教学的核心概念。

5、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的是什么?优先目标是什么?

6、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三、辨别题:

1、实现道德“认知达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2、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3、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设计学生的“体验”环节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学习程度。

四、观点论述题:

1、有活力的思想品德课一定是能给学生创设思维机会的课。

2、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课堂规则之间要协调。

五、案例分析题:

1、教学案例:

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设计一幅能反映情绪变化主题的漫画,并给漫画取个恰当的题目、编一个故事。故事要能说清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并为他出出主意,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

分析:你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吗?为什么?

2、教学案例:

这是一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片段:一群头戴稻谷、小草、小鸟、蛇、鼠、昆虫、鹰、青蛙、狮子、羚羊、狼和人等画像的学生正快乐地做着游戏,老师也乐在其中。一团红线球在他们的手中传来传去,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编织着一张“生命网”,当这一条条的“生命网线”举过他们头顶的时候,学生们已经感悟到:大千世界,每一个生命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结”,生命与生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而当其中的某一个结消失的时候,“小草枯萎了”、“小鸟死去了”、“狮子也没法活了”……慢慢地,整张网就坍塌了……。

分析:安排这一游戏活动的作用?组织课堂游戏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3、教学案例:

教师在《诚实守信》在教学时是这样导入的:“当你的生命受到致命威胁,你必须放弃金钱、美貌、信用三者中的两样,才能保全生命,请问你只选择保留哪一样?理由是什么?” 学生1:我选择金钱,有钱才好。学生2:我也要钱,没钱怎么活啊? 学生3:美貌也蛮好,丑八怪一个谁愿意呐。

学生4:(问)老师你选择什么?上次答应我们去郊游,还算数吗?(老师显得有些尴尬)

分析:教师在上列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存在着什么问题?

第四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小学美术试题及参考答案

发布者:聘教网 2010-03-10 http://www.xiexiebang.com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小学美术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题

1、美术的分类一般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等

2、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蘸墨法。

3、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高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主要阵地,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美术课程改革的主流,谈谈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教学目标多元、教学内容丰厚、教材处理变式、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流程清晰、教学姿态平等、教学评价恰当、教学方法多样、媒体运用恰当。

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三杰”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5、人言“墨分五彩”,墨色:焦、浓、重、淡、清五个浓淡色阶。

6、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新课标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第二部分 简答题

1、什么是美术教育?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什么是素描?

素描一般是指单色绘画形式。(工具多采用钱币、木炭、钢笔、毛笔等。)运用单一的颜色通过明暗调子、线条来表现物体的特征、神态、形体、结构、运动、空间、调子、明暗、层次、主次、虚实、质感、量感、色彩感等。这种绘画称为素描。

3、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例,通过它们能印证某种理念或提示某种方法。

4、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它包括自主监控、自主指导、自主强化三个过程。美术课最容易接近自主学习。

5、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教学设计的反思,而反思首先是能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哪些途径去发现问题?

要点:⑴ 检视教学设计后的教案与教学实际的差距,如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是否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了?下课后有哪些方面比较满意或有什么困惑与遗憾?。⑵ 请自己的同事进课堂观察自己的教学,然后听取教学设计的问题。⑶ 用录像的手段全程记录自己的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6、什么是美术语言?

答: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7、什么是文化情境?

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以及特征。

8、教师教学行为选择的依据有哪些?

⑴依据教学目标与教材的特点。⑵ 依据学生的特征。⑶ 依据学习环境的条件。⑷ 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条件。

9、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具有什么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开始之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大体来说具有指导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指引学生学习三大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是前提性的工作、是设计的基础。教学目标为选择教材内容、安排教学主题的顺序以及配置教学时间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也是作为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内容与程序的直接依据。另外,教学目标还提供了测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最后,目标本身还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标准。

10、案例区别于其他文字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案例的来源是课堂教学实践。

案例是教师当前教学中面临疑难的典型事件,有一定普遍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案例必须描述真实的教学情境。

案例必须完整叙述一件事例或一个片断,有起因、冲突、结果等。案例叙述的流畅性。

第三部分 辨别题

1、美术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要点:片面。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而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是有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学科本体,也就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该学科教育的功能,也就是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的变化。美术活动需要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创造,通过美术教育也有助于形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同时,美术活动也能作为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社会学习、跨学科学系的工具。美术学科本体始终是教育功能生成的基础;美术学科也应该注重自身教育功能的拓展,尽量增强美术学科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然,不同的学科教育的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侧重,这种侧重体现了学科教育不同层次的特征。

2、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懂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要点:正确。教学是有方法的,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机械地死板地去硬套,而要因内容而异,因教师而异,因条件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如何“学”的活动设计。任何教学方法都是相对的,并且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师应以“课标”精神为依据,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灵活地、创造性地、多样性地去发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3.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参考要点:正确。《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一幅美术创作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4.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参考要点:片面。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个性就是创造力。试想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都画的一模一样、整齐划一,那等于就失去了美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及美术课的意义。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关键处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描去画去涂色,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第四部分 观点论述

1.你在美术教育中,如何理解与运用“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的?请联系教学实际进行阐述。

要点: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美术学科同属于视觉艺术的特点,人们是通过眼睛的“看”来“感知”和“解读”的。因此运用直观形象传递美术信息,这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包括演示法、观摩法、观察比较法等。如绘画、制作方法步骤的现场示范演示、工具性能及技能特点演示,或实物、范画、录像、课件的展示等。在采用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时,必须做到范画、范作要精选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师演示的每一个过程、步骤都要让学生看清楚。

2、你是怎么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要点: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① 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②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何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③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遵守纪律,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

①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②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③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④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强调了美术的文化学习,是不是就可以忽略美术的基本知识技能?

要点:新课程我们强调了美术文化的学习,但不可以忽视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为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美术文化学习的一个部分,美术文化的学习不能脱离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基本的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学会欣赏、评述和美术文化的学习,才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4新课程主张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要求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都能均衡实现吗?

要点:不是的,而是要求在全部教学中来实现的。三维目标的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思想。三维目标只是它的体现。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

1. 水彩画中水、色的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较好地掌握用笔、用水、用色等要领。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运用水、色的相互渗化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参考要点:

水、色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这是水彩画技法的最主要特点。

容易出现的问题:

用笔习惯来回涂、西画用小笔描等。

用水滥没有形,或用水少没有滋润的感觉。

用色厚不透明,用色少,干后太淡,调配颜色脏、暗、灰,用色过火。

解决办法:

用笔:要求流畅、肯定、迅速、一气呵成。要有笔触,养成用大笔处理画面;以小笔处理局部的体和面;最后用小笔画点勾线。

用水:要求饱满,进行笔中含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效果的尝试;用先湿润纸面再画的方法,使水分饱满;还可以进行水分流动的尝试,体会趁湿渗化的效果。

用色:了解水彩画要画的干净、明快,首先要熟悉各种颜色的性能;调配颜色要水多色少,为避免色彩灰暗,以两色相混为宜;慎用黑白两色。

2、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评析(参考):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潜能,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这一节《会过东的玩具》美术课最成功的一点,是这位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始终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各自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一开始,老师就紧紧围绕着“滚“字来启发学生。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学的原理不了解。因此,老师通过用可乐瓶、纸杯、盘子当场滚动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但是如果失去平衡,就难以滚动起来的道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欲望。接着,老师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带来的材料,开动脑筋,设计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滚动玩具。由于,学生的材料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所带来的,而不是老师统一发给的材料,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拓宽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当学生完成了各自的作品后,老师又要求一些同学来谈谈自己玩具的特点,并展示一下,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中那些有独创性和富有个性的作品,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老师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地保护,给他们以成功的鼓励。因此,从整个班级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来看,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互不相同,真正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最后,老师又拿出一个他自己做的玩具,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并要求学生们留着课后去探索、研究。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并通过美术可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正是本次国家课改所提倡的。

3案例: 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

参考要点:怎么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把课改理念提到了时代发展高度,这是历次课程改革从来没有过的,它意味着新的基础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这种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反映在教师身上,就是学生意识的形成。

这节课,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训导者、尊贵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服务者,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学们一道寻找真理。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

《会滚的玩具》 上课时,只见同学们的座位前放着上节课老师要求带的各种塑料瓶、铁罐、圆球以及各种五颜六色的彩纸、颜色等材料,还放着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工具。讲台前,老师放着一块很大的呈斜坡状的板。

老师检查了同学们的材料后,就开始上课了。他先拿了一个空的可乐瓶,放在讲台前的斜板上,瓶子立刻从板上滚了下来。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

“小朋友们,你们注意到了吗?当可乐瓶放在平面的桌上,瓶子就不会滚动,而当可乐瓶放在斜面的板上,就会滚动起来。”

随后,老师又拿了一只纸杯,放在了斜板上,可纸杯只是动了一下,却滚动不起来。老师问同学们:“可乐瓶能滚动,而纸杯为什么滚动不起来呢?”

同学们有的说:“由于纸杯一边大一边小,所以滚动不起来。”也有的同学说:“是由于失去平衡,所以滚动不起来了。”

接着,老师又拿出一只盘子,问同学们会不会滚动。

同学们都认为会滚动。于是,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可试了几次,都失败了。老师又问同学:“盘子为什么在滚动时容易倒下?”

一女同学抢先说:“由于盘子边的面积太小,所以滚动容易倒下。”

老师随即把两个盘子粘在一纸筒的两头,进行了组合,并在斜板上试着滚动一下,这次成功了。

老师总结道:“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但是如果失去了平衡,就难以滚动起来。今天我们大家在做会滚动的玩具时,可千万要注意使玩具保持平衡呀!”

老师告诉同学,今天我们做会滚的玩具,可以先进行组合,然后再进行装饰。装饰的方法可以是剪贴,也可以是绘画。并要求同学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滚动玩具。

3.请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案例: 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是每一位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跟着学生走”就是我的一些体会。

有一天,我请同学把高高的讲台搬走,换上了课桌,再搬来了张椅子坐下来,新的一课就这样开始了。我请同学把课本翻到《外国现代绘画》部分,那是一个新的内容,我的要求是:学生先看几分钟书,再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五分钟后,一位同学勇敢的站了起来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实在看不懂凡.高的作品。”我预先准备了一段录像《凡.高的追求》,录像放完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凡高讲艺术家总是用作品来说话,那么凡高用作品对我们讲了些什么?”一名学生感慨地说:“我从画中看到了凡高是热爱生活的,他是用生命在作画。”接着,有同学提出不理解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我简单的讲述了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并向学生推荐了一本书《梦的解析》。有同学不理解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我就放爵士乐《“枫叶”拉格泰姆》给学生听,再请同学来讲讲自己的感受。我的课已不在有完整的教案了,最多的是一些粗略的构想。我开始抱着一大堆资料上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给予解答,先是讨论,再请同学来解答。事实上,大部分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时能解决的,学生感到了群体的智慧是巨大的。我在资料的收集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想象着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哪些帮助,而对课怎么上,采用什么方法上,怎样过渡考虑得少了。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的手中,随着有质量问题的提出,学生有见解的阐述,使得课堂向广度及深度发展。这里的教学似乎已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学生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只有问题的探究、知识的相互融通和思维的无限扩展……这样,每一堂课都变得无法预料,却充满着新奇。于是,每一次下课我和学生都盼望着下一节课的到来。当有些问题目前无法解决时,我们就一起把目光投向课外,投向未来。我们的课变得活泼了,笑声多了,掌声多了,老师“独唱”少了,师生“合唱”多了。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电教设备、教科书,甚至老师都成了学生的一种资源。

第五篇: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新课程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大气压强教学案例分析研究

文章摘要:

新课程在现阶段已得到全面实施,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本文通过对一份优秀的教学案例进行特色分析,着眼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设计,站在教师的角度,体现课堂教学教师的主导地位,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从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递学科知识转为师生探究的场所。并针对案例的特色教学,分析讨论物理课堂教学设计,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加强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最终用科学的课堂教学培养时代所需的创新性人才。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

案例分析

教学设计

创新 第一章 引言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物理可称中将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的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新物理课程希望通过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过程,养成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物理教育本应该传授给学生系统性的认识,使学生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以及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培养积极能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目前,物理课程教学仍然在着眼提高学生的升学率,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方式,对重要概念反复、深刻的讲解,让学生只掌握了支离破碎的科学事实,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获得对物理科学系统性的认识,同时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难以让学生获得拓展性的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第二章

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案例分析与发现

我所选取的教案为2001年陕西省首届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录像课的设计方案,作者荣获了初中组一等奖第一名。此教学案例为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秦春华教学录像的设计方案,由陕西省西安市教委教研室王建国整理,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期刊之上。此教学设计的精彩之处有以下几点,且这些精彩之处也是有必要被广大教师所借鉴采用的科学探究方法:

一、重视学生实验实践,激发自学探究兴趣

本文的设计思想充分体现了作者的教学理念是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的,在整节课中,从一开始学生演示的4个自制实验引入新课开始到问题的提出“为什么大气会有压强”,再到“天平失衡实验”得出大气有压强的原因以及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大小,并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压强的大小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可以想办法用公式PF或者液体压强公式Pgh来求出大气S压强将问题解决,作者始终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发现某些物理量不易测定,可以想办法将实验装置做一定的改装,可以方便的测出这些物理量,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最后得出了与托里拆利实验相近甚至相同的实验装置和方法,并在课堂中加入讨论“大气压强这么大,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不仅充分发挥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奥秘的兴趣。

我们知道,目前,探究式教学已经成为了新课程实施中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实现学习方式根本变革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参与课堂活动实践是实施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而作者的巧妙之处却是将学生的思维放活,让学生的课堂活动成为了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整个课堂贯彻自然、社会和自我有机统一的原则,是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也是我们众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的地方,让学生 更有效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之中。

作者也清楚的认识到物理教学的基础是实验,从新课的引入采用学生自制的4个具有魔力的实验到课堂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突破,采用天平失衡、马德堡半球以及托里拆利实验,这些均是构建在坚实的实验基础之上的,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让学生学会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开放式探究思维,并且作者在教学中借助于多媒体模拟演示现实生活中不易做的实验,让学生在动手的同时充分开拓自己的思维实现动脑的任务,这也是本案例的一个亮点。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观察和实验就会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动手做实验,而且学生也应该做一些有趣的实验,而作者也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自己制作了4个有趣的实验来引入课程,自己将无法完成的托里拆利实验加以用多媒体介绍,让学生从媒介体验实验,并让学生思索、探究原因,重新选用其他材料来设计完成实验,不断让学生实践、活动,将学生的学习兴趣始终调动起来,进而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正是将师生互动实验发挥的淋漓尽致。因此,做好物理实验和如何做物理实验是教学中很关键的,也是值得教师深思和研究的。

二、知识迁移,对比学习,更显探究实质

在本案例中,作者巧妙地采用了对比方法,“空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作用,而且能流动”,作者还用天平进行了试验验证,从而顺利完成了知识能力的迁移,但同时又提醒学生,切记不能不经过分析论证随意迁移,过渡自然贴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从实验教学的内容进行了动态的处理,以真空和空气中进行了对比,发现存在天平的不平衡,从而通过变换条件和环境,变换了提问的角度,经过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联系到现实所学,让学生从不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增强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从表及里,由此及彼不断加深探究的深度,从而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应用,这也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目标,要学以致用,而此种教案设计方式也值得广大的师生借鉴学习。

三、勇于创新,培养真正的动手能力

作者在教案中敢于也善于改革创新,在介绍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时,一反常规,在缜密分析的引导下,从无法到有法,由难办到易办,再由复杂到简单,尽可能减少非必要因素的干扰,最终创造一个环境,自然而然地将实验对象和操作过程理想化,以暴露事物的真相,这种科学思想的逻辑行程对学习科学理论培养科学素质是极为有益的,这也是本文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而新课程课程教育的核心恰是创新教育,用创新教育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实现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用“教为主导,学为主题,疑为主线”的模式核心,即教学过程在教师先采用多媒体介绍实验,发现不能够在现实条件下去探究研究来做实验,从而引导学生发现压强与密度的大小有关,让学生采取其他方法,最终让学生发现思索换用密度较大的水银来做实验,让学生主动学习,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在本节课教案的设计中,教师的活动则是起到一种辅助作用,教师也成为了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融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离开教师可以进行学习,在此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既没有忽视教师的导,也没有忽视学生的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在教师引导下,自觉主动地学,创造性的完成学习任务,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知识的探索去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形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科学精神。

因此,本节课将知识的传承适当淡化,而将本节课体现的思维程序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教给学生一种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尤其是创造能力,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就要重视创新,要做好创新我们必须要深入分析课程和学生,探究的重点是要创新,我们只要做到以下方面才能真正将创新做到实处。

四、引入新颖,魔术表演设置悬念,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本案例作者在教学课程引入中采用“四个魔术——看不见的魔力”创设问题教学情景:

实验1 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 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 稍后, 鸡蛋被吸入瓶内.实验2 给茶杯中装满水, 盖上硬纸片, 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实验3 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易拉罐中, 稍后用面团封住易拉罐的口.发现易拉罐被压得变了形.实验4 给底部扎有几个孔的空可乐瓶里灌入水, 在把可乐瓶提出水面之前问学生水会不会流出来(有些学生回答会, 有些学生回答不会).取出可乐瓶, 通过控制瓶盖, 使水一会儿流下来, 一会儿又不流下来

引入新课——“它们都来自于大气的魔力, 都是由大气压强产生的.” 通过此情景的创设,展现了魔术的魅力,同时使学生产生疑问“”大气为何有如此大的力量呢?能让“瓶吞鸡蛋”、“水不脱杯”、“罐变形”、“流水无序”呢,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兴趣,从而顺利进入到教学过程中,进而开始进行大气压强的学习,使整个课堂在求知探索之中进行,更彰显探究教学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去讨论、去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动手做实验,让学生成为大气压强知识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使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如同研究课题那样去进行。此种创设实质是具有新异性、迷惑性、困扰性、矛盾性等特点的问题性情景创设,能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唤起他们探求和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为,使学生对问题展开积极主动、紧张活泼的思维活动,并在发现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品尝到探求知识的快乐和获得成功的愉悦,从而实现知、情、意的统一。

第三章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转变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们应该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以学生接受能力为线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拓宽知识面,增强趣味性。教材注重知识、技能、智力的和谐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针对新课程的诸多特点及其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设计:

一、加强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一种不断地开创,标新立异,不断地打破常规,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教师直接所能给予的,而是在适宜的教育教学环境中培养起来的。可见,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是要创设适宜学生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教育环境,而中学物理的教学途径主要有两个: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我们就必须从这两个方面着手探究。

一、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创造活动,只有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内外因的作用,教育才能取得成功。而创造一个轻松、愉快、和谐、平等的教学气氛,是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也是激发学生创新的前提。

1、创设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应放下架子,与学生交朋友,使师生间建立起一种信任感,并在最能体现学生主人地位的课堂上,尊重学生,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多给他们创造在课堂上参与表现的机会,使他们能够毫不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学生就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渴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

2、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具有创新精神为前提的,而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而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因此,教师要积极创设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进行训练,使“创新”成为一种行为习惯。

首先,科学而巧妙地设问,训练学生不依常规。“思维永远是从疑问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可精心设计一些探索性的问题,并设置适当的障碍,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探求、去解决,并勇于创新。

其次,适当要求学生讨论,开拓学生思维。课堂上的讨论以至争论,是让学生积极思维,开拓思路,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发挥集体智慧,训练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也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

再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对学生形成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对事物的大胆想象是创新的起点。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对事物的未来大胆进行想象,经常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或“别出心裁”,从而增进他们的创新技能。

总之,通过不同的方法手段创造多种多样的教学情景,反复多次激励学生,使之经常处在“愤”、“悱”状态,使学生常有超越自我的表现,并时常处于“创新”的氛围之中,久而久之,创新便成为习惯,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应用性学科,实验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载体。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人的创新能力.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是在课堂上主要由教师操作,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的实验教学方式。这时,教师是实验的主体,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是观察的主体,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做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对演示实验教学进行创新设计,要发掘物理演示实验中巧妙的构思和方法,以实验为依托,拓宽其思路,挖掘其内涵,通过形式多样的实验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发掘、设计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训练,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中原有的实验并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有些章节涉及的实验也很少。因此,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增加演示实验,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使之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研究、改进演示实验

教材中有些演示实验的实验效果不是太好,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参与对演示实验的改进。这样,不但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可激发学生强烈的科学实践兴趣,进而强化学生勇于进行科学探索和敢于改进前人科学实验方案的创新意识。

3、增强演示实验的趣味性与可见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很好地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提高.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补充做一些典型的趣味实验,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所发生的物理现象,从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4、增强演示实验的开放性

在演示实验的内容上增加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演示,可以把传统课堂这个封闭的小系统有机地融入到社会这个开放的大系统中去,进而开阔了学生的观察视角和拓展了思维的广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将演示实验改为边教边实验(随堂实验)边教边实验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探索问题发生的原因,从而得到结论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操作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故教师应尽可能的将演示实验改成边教边实验的形式。

6、将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

教师可以把某些演示实验设计为探索性实验,使之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因为探索性实验教学比演示实验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极大地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7、用计算机模拟演示实验

中学物理教学内容对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学生在分析问题时常常要借助于实物的帮助,有时因脱离实物便无法对物理现象进行抽象思维。教材又有一部分内容没有与之配套的直观教具,因此无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由于必要的直观演示不足,所以有些抽象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未经感性认识阶段而直接上升为抽象的理论,使得抽象思维较弱的中学生难以认识复杂的物理世界。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演示实验的工具,则可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在传统演示教具中无法涉及的地方大显身手,弥补学生直观感觉的不足, 减少其抽象思维的难度,有益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实验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要载体,只要教师依据创新教育的理念,对每个演示实验认真分析、处理开发,在安全、科学的精神指导下,要鼓励学生手脑并用,不局限于教材中基本实验技能的要求,为学生实施创新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以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迁移能力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所有的概念、公式无一没有迁移的作用,只有通过迁移,才能使已有知识的领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学生获得的知识并不能保证他们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能用于解答问题,因此有必要研究迁移以便排除干扰,促成知识、技能的迁移。那么如何进行知识迁移教学呢?

1、进行有意义的学习,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根本前提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实现有意义学习,避免机械性学习,强调理解对知识保持和应用的作用,即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而学习,而是为了应用而学习,有的学生在学习中重视对知识的机械性、生硬性记忆,其结果是一方面导致对知识掌握程度和效率的低下,另一方面也将严重影响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挥。这些均需要我们变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为“探究”式的学习,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实现有意义学习的关键。

2、构建具有清晰、概括、包容性的认知结构是实现知识迁移基础。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们都持同化论的观点,主张认知结构是实现新旧知识间相互作用的有机场所,通过广域性认知结构(知识网络)的构建,在新旧知识间和所学知识与新问题间建立起实质性的联系,使新知(新问题、新情境)同化、纳入到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并在这个结构中确立其合适的位置。

3、转换问题情境,将问题进行类化。这是实现知识迁移的关键。

问题情境是问题的呈现方式。一个问题的呈现方式与构建的认知结构越接近,就越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在具体的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问题情境的转换。

4、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培养求异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

思维“定势”是指先于一定活动而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定势”的作用有积极和消极性两种表现,我们应该利用“定势”的积极性作用,克服 “定势”的消极性影响。在知识迁移能力的形成过程中,既要培养解决类似问题的“定势”,形成知识迁移的一般性规律和方法,又要形成在遇到用习惯方法难以解决的有关问题时能够从其他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形成发散思维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培养知识迁移能力的重要要求。

知识的迁移要求对知识呈现的情境和知识转换要灵活处理,而不是生搬硬套。在应用旧知识时也不要僵化,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处理,形成从不同角度分析、迁移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创设优质情景

在初中物理学科课堂教学中,创设好的情境,是提高物理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进行课堂教学活动,不但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开启学生心灵,开发学生智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

物理课堂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应得到教师的重视和研究。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在新的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个主讲者,而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和组织者。课堂教学的良好情境,是教师与学生双方在教学的共同努力中创造和形成的,教师要及时、恰当地创设问题情景,用新信息刺激学生已有的认识结构,引发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使他们在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物理是有趣而又有用的,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不可能给学生传授知识面面俱到,大量的知识要靠学生通过思考去分析、理解、掌握,因此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途径。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景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现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力求认识或趋近的意识倾向,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成才的先导,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认真组织教学,挖掘教学中的艺术性,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理解深透、知识掌握牢固。

总之,一堂成功高效的物理课,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创设出来的。教师应积极创设优美,风趣,活跃的课堂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共同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开放、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和谐课堂气氛。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动。同时一个好的教师,重要的是要与学生心灵相通,彼此信任,彼此尊重,与学生和谐相处,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学生才能爱屋及乌。

第四章

结束语

新课程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科学教育中有重要的意义”,教学要有质量就要真正做到“授人以渔”,必须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本文通过对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研究,站在学科教师的角度来探讨初中物理的教学设计,以最佳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并探究将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落到实处。以实验为创新源泉,问题情境为创新动力,实践为路径,进行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实现教学理念的转变,提高教学质量。

教无定法,即使再好的设计也不一定能够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积累经验,不断调动学生学习气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将培养创新人才落到实处。

第五章

附教学案例

“大气的压强”教学设计

秦春华

(陕西省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设计思想

“大气的压强”是初中《物理》第一册第十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压强的概念、压强的公式和单位、液体压强的特点和规律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公式之后, 学习的又一压强方面的知识.这节课主要讲的是关于气体压强中大气压强的初步知识, 与前面所学的固体压强, 液体压强一起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要求学生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会用大气压强解释简单的现象, 并且知道托里拆利实验说明了什么, 知道大气压强的大小.由于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知道压强以及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 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是,对于为什么能用托里拆利实验测出大气压强,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是什么总是不能很好地理解, 这样导致与托里拆利实验相关的一些问题成为学生学习上的一个难点.为此,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 笔者对这一部分的教学模式做了大胆的创新改进, 即在使学生认识到大气存在压强之后, 自己解决问题.学生在设计实验时,不断发现问题, 不断改进实验, 最后逐步引入到托里拆利实验.一、教学前的准备 1.实验仪器

天平, 事先抽成真空的烧瓶, 马德堡半球,抽气机, 托里拆利实验整套装置, 另外还有物理兴趣小组的学生在这节课之前自制的验证大气存在压强的四套实验装置(1)熟鸡蛋, 瓶子, 浸过酒精的棉花, 火柴;(2)茶杯、硬纸片,水;(3)空易拉罐, 面团, 浸过酒精的棉花, 火柴;(4)底部扎有几个孔的空可口可乐瓶.2.自制的CA I 课件

二、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大气的压强’, 在学习新课之前, 请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表演四个魔术——看不见的魔力.”

实验1 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事先准备好的空瓶中, 用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 稍后, 鸡蛋被吸入瓶内.实验2 给茶杯中装满水, 盖上硬纸片, 倒置过来发现水和硬纸片都不下落.实验3 把浸过酒精的棉花用火柴点燃投入易拉罐中, 稍后用面团封住易拉罐的口.发现易拉罐被压得变了形.实验4 给底部扎有几个孔的空可乐瓶里灌入水, 在把可乐瓶提出水面之前问学生水会不会流出来(有些学生回答会, 有些学生回答不会).取出可乐瓶, 通过控制瓶盖, 使水一会儿流下来, 一会儿又不流下来.引入新课——“它们都来自于大气的魔力, 都是由大气压强产生的.” 2.大气有压强

提出问题 为什么大气会有压强? 实验5(教师做该实验)调节天平平衡,称出事先抽成真空的烧瓶的质量, 放入空气后发现烧瓶一端下沉.分析实验 上述实验中天平由平衡到失去平衡, 说明空气有质量.空气也像液体那样,受到重力作用, 而且能流动, 因而空气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这就是大气压强产生的原因.我们把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3.大气压强有多大

提出问题:“既然大气有压强, 那么大气压强有多大?”

实验6(请学生配合做该实验)用抽气机将马德堡半球抽成接近真空, 请几位力气较大的男同学上来用力拉开它, 不行.吸入一些空气后, 就可轻易拉开.分析实验(结合课件中所绘制的马德堡半球剖面图分析为什么抽成真空的马德堡半球难以拉开, 而内部有了空气的半球则轻易地就能拉开)该实验说明大气不仅有压强, 大气的压强还很大.4.如何测量大气压强的大小

引导学生复习前面压强大小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知道可以想办法用公式PF或S者液体压强公式Pgh来求出大气的压强.(注意引导学生分析不能够直接把液体压强公式中的液体密度替换为大气密度、把液体的深度替换为大气层厚度来计算大气压强;同时提醒学生在物理学习中, 有时公式、规律可以迁移,但切记不能不经过分析论证随意迁移.)引导学生理解在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中, 如果能测出相应的物理量就能够测算出大气的压强.引导学生分析验证大气压强存在的实验中, 如果某些物理量不易测定, 可以想办法将实验装置做一定的改装, 可以方便地测出这些物理量.引导学生分析各种改进了的实验装置在测算大气压强时有哪些不足之处, 哪种方法更科学、更实用.通过学生自己分析、自己改进实验装置,学生最后得出与托里拆利实验相近甚至相同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法, 此时再告诉学生该实验叫托里拆利实验, 因为最早是托里拆利用这样的实验测出大气压强的大小的.引导过程如下:(1)从瓶口吞鸡蛋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想到, 如果知道了大气施加给鸡蛋上半部分的压力F 和鸡蛋上半部分的面积S , 就可以利用公式PF算出大气压强.但S这里的压强和面积不易测量, 显然用这个实验装置无法测出大气压强.(2)从马德堡半球实验我们同样可以想到, 如果知道了大气施加给半球的压力F 和半球的面积S , 就可以利用公式PF算出大气压强.这个压力F 与刚好把半S球拉开时的拉力的大小相等, 测出拉力的大小就可以知道F 的大小.由于圆形的表面积不方便计算, 我们可以把半球改装成正方体容器, 这样面积S 能较容易的测出.尽管利用这个实验的原理和装置可以测算出大气压强, 但是, 由于需要很大的拉力才能把半球拉开, 而且刚好把半球拉开的力并不容易确定出来, 所以上述实验缺乏可行性.(3)从倒置水杯实验我们可以想到, 大气压强等于水杯内水的压强与杯底对水的压强之和.杯内水的压强可以很方便的测算出, 但杯底对水的压强无法得到, 显然用这样的实验装置无法测出大气压强.(4)从有孔的可乐瓶能装水这一实验我们可以想到, 大气压强等于瓶内水的压强与瓶内水上方气体的压强之和.瓶内水的压强可以很方便的测算出, 但瓶内水的上方气体的压强无法得到, 显然用这样的实验装置也无法则出大气压强.(5)将上面两个实验结合起来考虑, 我们发现都是水上方的压强无法确定, 那么, 如果我们想办法让水上方的压强为零(这样容器顶不会对水产生压强), 也不让水的上方有气体(这样就没有气体压强作用在水的上方), 于是, 只要我们测出水柱的高, 算出水柱的压强,我 图1 们就能得到大气压强(实验装置如图1 所示).(6)我们遇到新问题是, 当我们试图把装水的容器上方抽成真空时, 水面在不断地向上升, 为了让水不接触容器顶, 容器得不断地加长(放录像: 抽出管中的空气时, 可以把水抽到高达10 m 以上).显然, 用这种方法来测大气压强必须要有足够长的管子和足够高的空间.在新的问题面前, 我们考虑到在这样的装置下, 大气压强等于液体的压强, 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高度和密度有关.在大气压强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换用密度较大的液体, 液体的高度应该会按比例降低.于是我们考虑把水换成水银, 发现当水银上方抽成真空时, 水银柱的高度不到1m , 这证明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另外, 考虑到使用抽气机把液面上方的空气抽成真空既不方便, 也不好实现, 我们想到, 先把一图1段长1 m 左右的玻璃管内装满水银, 再将其倒置于水银槽内, 这样, 当管内水银面下降时, 上方自然成为真空(如图1 所示).这样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最早是由托里拆利设计的, 所以把这样测定大气压强的实验叫做托里拆利实验.5.托里拆利实验

实验7(教师做该实验)第一步: 规范操作托里拆利实验全过程, 得出此时此地的大气压强的值.第二步:倾斜玻璃管, 让学生读出水银柱的竖直高度;第三步: 换用不同的内径的玻璃管做该实验,让学生读出所测大气压强的值.分析实验 托里拆利实验中, 水银柱液面的高度差与玻璃管内径的粗细、玻璃管是否倾斜无关.根据所测得的数值计算出当时当地的大气压强的值, 并让学生了解在标准状况下,大气压强可支持760 mmHg, 此时对应的大气压强的值是1101×105 Pa.6.讨论与练习

讨论1 大气压强这么大, 为什么我们感觉不到? 讨论2 把装满水的量筒浸入水中, 口朝图2下, 抓住管底向上提, 在筒口离开水面前, 量筒露出水面的部分是空的? 是有水, 但不满? 还是充满水? 为什么? 练习1 课本第131 面1、2 题.图2 练习2 如图2 所示是托里拆利实验的示意图, 已知当时的大气压等于760 mmHg 产生的压强, 则A 点的压强、B 点的压强、C 点的压强分别是多少? 7.小结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

(1)通过实验确定大气有压强;(2)托里拆利实验是历史上首次测定大气压强的著名实验;

(3)在标准状况下, 测出的大气压强与760mmHg 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相等.

下载《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补考)复习题及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补考)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