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附答案)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划。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 简洁越好。
2、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4、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 集体 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 合作 意识。
5、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 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 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6、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 结果 和 标准。
7、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 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8、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 学习。
9、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答: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解决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3、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答:(1)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养生实践能力。
(5)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得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6)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4、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答:(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
(2)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
信任;
(4)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
(5)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5、新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6、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答:《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三、辨析题:
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教师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开发的课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答:正确。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都是课程资源。
2、《摆》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
(2)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答:同意。课时目标的制定中能从科学三维目标来考虑,关于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制具体而又结合科学课的具体内容,操作性强。
3、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答:错。家庭也有许多与科学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
4、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答:正确。从科学教学的目标考虑,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都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成长的。
四、观点论述题:
1、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要点: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其联结点在于教师。教学方法必须体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上,教师起主导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又受制于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
2、探究问题的设计应首先关注“儿童的问题”,面向生活,面向社会。请你根据下面的案例,谈谈你对王老师处理方法的观点,并说说你打算如何来处理?
第一节课还在下雨,第二节时就停了。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出现一些小水洼。刚刚做完课间操的一群小学生蹲在花池旁,热烈地议论着什么。还有几分钟就要上第三节课了,教小学科学的王老师从工具库中提着一大包下节课要用的教具朝教室里走去。经过花池时发现他的学生还未进教室,他低头一看,原来他们正对草丛中的两条蚯蚓感兴趣。
“他们为什么从泥土中钻出来了?”
“是因为缺氧。下雨时,小鱼也会从水中探出头来呼吸。”
“现在的雨都是酸雨,把土都给腐蚀了,蚯蚓在土里呆不下去了。” “土里有空气,下雨后土里灌满了水,没有了空气,蚯蚓憋得慌。蚯蚓不喜欢太湿的地儿。”
“他们出来让雨给他们洗个澡。”
王老师一看表,马上就要打上课铃了。他招呼同学们进教室准备上课,这节课他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声音的产生”。他很高兴同学们对自然界保持着的积极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遗憾的是,涉及蚯蚓的探究是在下一学期探究“动物与环境”的一课后。在那一课里,将引导学生主要探究“蚯蚓适于生活在什么环境里?明亮的地方还是阴暗的地方?潮湿的地方还是干燥的地方?”
作为教师,他还没有随意改动教学进程的权利,否则在上级进行教学检查时就可能受到批评。走进教室里,他发现同学们仍在小声地议论着蚯蚓的事。因此,他上课时不得不把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从蚯蚓上移开,转到本课的探究题目上来。不过他对同学们说:
“我刚才已经注意到同学们对蚯蚓的兴趣,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研究,你们可以把今天的发现记下来,日后会用得到。不过,这节课,老师打算与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
答:要点。案例中王老师虽然关注了学生对蚯蚓提出来的一系列问题,而且告诉学生把发现记下来以便日后研究,但是他还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没有真正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身上,想想学生在做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而是让学生去探究教学进程中的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教师应该有权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可以随时插入临时性的单元或课题。一学期多数探究主题将是预先确定或设计的,但应该允许少数例外。
我们的课程首先就要关注这些真正来自儿童和属于儿童的问题,教师要注意了解儿童最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教师应该是关注对学生自己的问题的探究,并允许学生对问题先自主进行一些非指导性探究,而不应该对学生说:“对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学期探究。”也不应该总是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你们刚才提到的那个问题以后再说。”
因此,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第二,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即时兴趣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还可以每学期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来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3、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答:提示: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径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径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径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径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4、教育专家提出:“听”会忘记,“看”会记性,“做”才会理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答:要点:这句话运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光讲授、学生倾听,应该多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科学课中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五、案例分析
1、[案例描述] 《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
生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生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
[案例分析] 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答:值得。原因:(1)“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一堂课中,如果教师直接进行反驳,告诉学生结论,学生显然是不信服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后续探究活动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拓展。
(2)学生去搜集树叶,比较树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观察探究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趣的,主动进行的。
(3)在第二节课堂中学生通过搜集到的大量树叶的比较,自己得出了“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的结论,这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更好。虽说了要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花了比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教学方法是十分可取的,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比较、概括等多种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中所倡导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体”、“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等教学理念。
2、[案例描述] 激趣导入(略)
画月亮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
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
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生动笔画)
说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变变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排月亮
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变化的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
(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
看月亮
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
大家出出主意吧!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实际看一看。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么看?晚上出来看月亮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看多长时间?很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么记录?(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案例分析]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要点:这一课的教学策略:
通过教师的提示指导、学生的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及讨论交流来学习。学习的途径: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对月亮的认识→画出记忆中的月亮(画月亮)→在讨论交流中表述自己的一半是记忆一半是画出来的月亮(说月亮)→按记忆和逻辑顺序把画出来的不同的月亮排起来(排月亮)→寻找解决“不同排列的正误”的依据→观察模拟的月相→观察真实的月相(看月亮),即采用了“学生对月亮的认识从记忆中的月亮向现实中的月亮发展的过程,过程的每一步都经过观察(或实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策略,结合实际生活并且是从生活出发达到了解科学观察的必要性和方法的结果,完成教学目标。
对教学策略的新认识:
1、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已经设计好了。
2、教学策略包含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就是说,要指向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3、教学策略包含一定的教学理论成分,是对一定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受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支配和制约。这一具体化以教学模式为中介。
4、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基于对现实的教学活动的认识。因此人们认为它是对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
5、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进行推进的措施。因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6、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第二篇: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提纲及答案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一)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2、小组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
3、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和过程,也是教学的(方法)和(过程)。
4、传统的科学教学目标一直以(认知)为中心,教师大多关注怎么教可以提高(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方法)(情感体验)等。
5、探究法的基本程序有(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订计划、(观察实验)、收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6、科学中的实证意识即(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可以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实证意识即是思想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涉及哪三方面?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其主要维度或基本要素有①对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应用。②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的了解和实践。③对与科学相关的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课程目标就是以这三大维度为脉络来进行表述的
2、怎样才能使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1)把握“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教师定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规范“小组合作学习”的行为,营造合作的良好氛围;(3)形成“合作学习”的评价机制,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3、《教育大辞典》对教学方法的定义作出了哪两种解释?
①某种教学理论、原则和方法及其实践的统称。可运用于一切学科和年级。②师生为完成一定教学任务在共同活动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途径和手段。
4、判断课堂生成教育资源是否有益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或探究欲望;第二,判断其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第三,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对科学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纯熟的教育机智。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因此,科学课中每堂课都必须进行探究。错误。科学新课标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但我们也 要明确,探究不是惟一的学习方式,科学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来恰当选择教学方法,而没必要每堂课都采用探究的方法来进行教学。
2、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传统的讲授法完全可以摒弃。错误。科学新课程提倡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不等于摒弃传统的讲授法。因为学生的主动学习仍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与引领之下进行,离不开教师的指导。而教师在对学生的指导过程中,传统的讲授法有时依然显现出了简便有效的优点,因此不能也不可能完全摒弃。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小学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应如何突出“科学味”?
科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突出“科学味”,也就是要突出科学教学中的科学的本质。小学科学课可以从以下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二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三是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实证意识:即科学是讲求证据的,科学的结论可以经得起证实,也经得起证伪。实证意识即是思想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科学方法论的重要内容。
逻辑思维: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质疑精神:即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对此了然于胸,才能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关注点滴,注重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在教学目标中的突出“科学味”。
2、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整合科学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的推进过程中,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三维目标整合是一个难点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最大的担心莫过于知识和技能的弱化。尽管现在的教材都已经把知识的数量和难度降下了,教师仍然感觉课时不够用。要想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者上有所发挥,就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为了给学生一个探索的过程,以前一句话就能教会的知识和技能,现在必须给学生让出三五分钟。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可能也要单独花一些时间来讲,或让学生来体验,这样一来,课堂就不易完成知识和技能目标。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是硬性的,可以量化的,而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多的是隐性的。我们还很难看到,后两者的积累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这也是教师抱着知识本位不放的原因之一。教师之所以会有上面的担心,是因为他们把三者割裂开来,看作是一个个单独的目标,而没有看到有时一个好的学习活动,就可以融合全部的三个目标,达到理想的教学状况:学生在兴趣盎然中,掌握了知识和技能。(需举一、二个实例来加以说明。)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生1:人为什么会有指纹? 生2:为什么指纹是一圈一圈的? 生3:为什么我的指纹不一样? 生4:为什么透明胶可拓印指纹? 生5:指纹有什么用? 生6:怎样才能去掉人的指纹?
生7:人的指纹从出生到长大会发生变化吗? 生8:动物有指纹吗?
生9:为什么指纹可以帮助警察破案?
生10:除了书本上介绍的3种指纹外,还有没有其他形状的指纹? 生11:人拿过东西后为什么会留下指纹? 生12:双胞胎的指纹是不是一样的? „„ [案例分析]
在《奇妙的指纹》一课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提想研究的关于指纹的问题时,学生提出了如上的问题,假如是你在执教这一节课,你接下来会如何处理,请你写出处理的设计过程。
提示:
1、引导学生正确审视分析自己在探究中提出的问题;
2、帮助学生区分课堂探究问题与后续探究问题。
复习提纲
(二)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
3、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4、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5、逻辑思维就是(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
6、质疑精神是指(即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学方法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
(1)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2)尊重别人的发言;(3)小声交流等等
3、教学方法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哪三类?
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哪些?
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一个都不能漏掉。
错误。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
2、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错误。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与点拨,以免学生在讨论中跑题,不着边际。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面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
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及探究材料(包括教材文本)三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比较隐性的有利的教育资源。有的是因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偶然因素引发的,有的则是隐含在教材文本中,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才能外显出来„„由于这样的教育资源有潜藏性、瞬时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未必能明确。对于这样的教育资源,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判别或适时激活,才能使其产生“意外”教育效果或“应有”的教育意义。
在课堂上遇到类似的“偶发事件”,我们首先判断其是否能成为有益的教育资源。其标准为: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或探究欲望;第二,判断其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第三,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对科学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纯熟的教育机智。
2、从教学目标入手,比较《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常识大纲,它们有什么不同?
常识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和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和常识大纲的突破: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
[案例描述]
一节题为《液体》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金龙油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
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案例分析]
请你结合下面这个案例,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探究的一般步骤谈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1、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自主探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学生只能随教师而动,虽然也在动手、观察和动脑,但活动目的不明,动机不强,探究的问题也不是学生提出和学生迫切所要求解决的,学生成了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接受者,2、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à设计实验à实验操作à分析实验数据à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是关键。
复习提纲
(三)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2、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3、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4、科学课程资源,广义地说是指(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5、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般需要制订(独立思考的规则)、(分工合作的规则)、(交流的规则)等规则。
6、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科学探究);二是(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三是(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课时目标设定时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
因为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映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因此主张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谓语应该是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表述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测量的弊端。因此,我们在拟订教学目标时应该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3、什么是预设与生成,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预设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预先设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生成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师对预设的调整。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具有对立统一的发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要消除对立,保持统一,从认知角度来看,就是要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究的基础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或者出乎意料的。
正确。探究的目的是检验和证明各种假设与猜想,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成功的探究与失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同样重要。
2、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正确。这是科学课程的理念,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倾听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请你谈谈你是怎样来认识“倾听”的?
(1)教师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更易作出决策。
(2)重视学生之间的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
2、试论述在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有效调控,促进合作竞争的良性运行?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具体阐述
(1)有效引导,确立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2)有效引导,保证小组合作活动正常开展:(3)积极评价,优化合作竞争的后续性„„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胡萝卜、卵石等11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觉得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1:和物体的不同材料有关。
师:很会动脑筋!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材料因素,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2: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
师:那你的意思就是“大沉小浮”?(师板书:大沉小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生齐说:正确。
师:在没有验证以前,我们暂不要妄下结论。想一想,除了可能和大小有关外,还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3:可能和重量有关。重量重的沉下去,重量轻的浮上来。
师:哦,和重量又发生关系了,重沉轻浮。(师板书:重沉轻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生齐:(迟疑,声音略轻)正确。
师:认为两者都正确。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研究,请看大屏幕,老师用电脑把这11种物体的大小给排出来了,请一个同学根据刚才的观察记录把这11种物体标上沉(↓)浮(↑)记号。(一学生根据小组观察记录操作电脑)师:你发现了什么?(生踊跃举手)生4: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师:应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生纠正重复)
生5:胡萝卜最大,在水中是浮的;卵石比它小,在水中是沉的;可牙签最小,却又是浮的,所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
师:你说得真仔细。就是说“大小无关”了?
生齐肯定:对。(师跟着“大沉小浮”后面板书“大小无关”)生6:那只有和轻重有关了。
师:是么?老师用电脑排出它们的轻重,你来标出它们的沉浮记号。(电脑自动按从重到轻排出顺序,生操作电脑标沉浮)师:你发现什么了?(生又踊跃举手)生7:和轻重也没有关系。„„
师:奇怪了,物体的沉浮看起来居然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一下。(学生看似激烈地讨论了2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么有关?(学生面面相觑,无人举手,沉默半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真的和它的大小、重量没有关系吗?(学生还是沉默)生8:老师,我觉得还是和轻重有点关系的。
师:对呀,在什么情况下和轻重就有关系了呢?比如说,统一一个标准„„ 生8:大小一样。
师:好,老师这儿有5个大小一样的乒乓球,把它们放入水中,你推测一下,沉浮可能是怎样的?„„
[案例分析]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请你从教师如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1、教师的主导不是牵引,教师的主导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最近发展区域;
2、教师应具备材料结构性意识,教师给学生学具材料的呈现过程应能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科学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四)Ⅰ 新世纪教师素养
一、判断题(在括号内打上“√”或“×”。共5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5分)
1、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这是检验教育者是否坚持“育人为本”的一块试金石。()
2、师生之间的伦理关系与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核心。()
3、师爱是教师道德情感之本,师爱既可“育人”,又可“交人”。()
4、对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学生的信件,教师可以拆看。()
5、平等、民主、合作是新型师生关系的基本理念。()
1、×
2、√
3、√
4、×
5、√
Ⅱ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二、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
1、____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A、1999年6月
B、1997年9月 C、2000年3月
D、2001年6月
2、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是()
A、推行素质教育 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C、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
D、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3、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第三项具体目标主要是()A、关注课程内容的改革
B、强调课程功能的转变
C、强调改革课程结构
D、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
4、新的课程体系涵盖()
A、幼儿教育
B、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
C、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
D、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
5、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体现课程结构的()A、均衡性、综合性
B、均衡性、选择性
C、综合性、选择性
D、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6.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A、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体育等课程
B、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体育、外语等课程
C、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D、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7、《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课程标准是____的依据。()A、国家管理和课程评价
B、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C、国家管理、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
D、教材编写、评价课程和考试命题
8、新课程强调,幼儿园教育要依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规律,坚持____为基本活动的原则。()A、保教结合和以游戏
B、家庭和社区密切配合
c、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D、保护和启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9、新课程倡导自主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的核心品质是()A、主动性 B、独立性
C、过程性
D、开放性
10、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工作方针。()A、民主参与、科学决策
B、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
C、分层推进、滚动发展 D、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1、D
2、A
3、A
4、D
5、D
6、C
7、B
8、A
9、B
10、B
Ⅲ 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教材分析处理
三、单项选择题(共10小题,每题1分,满分10分)
1、下面哪种物质能在水中溶解()A、奶粉
B、食盐
C、菜油 D、肥皂
2、下面这些工具都是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属于省力杠杆的是()A、剪刀 B、镊子 C、老虎钳 D、火钳
3、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是()A、口腔 B、胃 C、小肠 D、大肠
4、不同食物中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不同。营养学家为人们的健康饮食设计了“食物金字塔”,提倡每天的饮食要均衡。下面哪类是属于塔尖的食物。()
A、谷类 B、肉、蛋、豆类
C、蔬菜、水果类 D、油脂类
5、根据“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写出的食物链正确的一项是()A、蝉→螳螂→黄雀 B、蝉←螳螂←黄雀
C、植物→蝉→螳螂→黄雀
D、植物←蝉←螳螂←黄雀
6、下列蔬菜中,我们通常食用茎这种器官的是哪一项()
A、山芋、马铃薯
B、竹笋、大蒜 C、藕、洋葱
D、青菜、黄瓜
7、对下面的气象符号描述正确的一项是()A、晴转阴,东北风6级
B、晴转阴,东南风6级 C、晴转多云,东南风6级
D、晴转多云,东北风6级
8.正常人心脏跳动的次数保持在____次/分钟()A、60~140 B、60~100 C、90~110 D、70~140
9、植物各器官的结构与其功能是相适应的,人们根据其功能形象地称为“抽水机”、“运输网”、“加工厂”、“育婴房”。请问,具有“育婴房”功能的器官是()A、根 B、花
C、叶
D、茎
10、下列描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B、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没有受到水的浮力。
C、皮球有弹性,不拍皮球时也有弹力存在。
D、摩擦力阻碍物体的运动,有弊无利。
l、B
2、C
3、C
4、D
5、C
6、C
7、C
8、B
9、B
10、A
四、填空题(共10空,每空2分,满分20分)
1、__地球的自转、_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_地球的公转 _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2、黄山风景区山体主要由__花岗岩_(岩石)组成。
3、能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太阳能热水器把___太阳能(光能)转化__热能
4、种子萌发不可缺少的外界条件为:充足_水分、_,适宜__温度_和足够的氧气。
5、把一块重2千克的普通干木块放入水中,它受到水的浮力是
19.6(20)牛顿。
6、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通过小孔成像的光学实验,阐述了
光线直线传播_原理,成为后代摄影技术的先声;相传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曾利用_热空气上升_原理,制成了一种能升上天空的灯,用它来传递作战信号,后人把它叫做“孔明灯”。
五、解答题(笫1题6分,第2题2分,第3题4分,满分12分)
1、将下列动物与其所属的种类连接起来。
蛇
鱼类
蜜蜂
昆虫
草鱼
爬行类
青蛙
两栖类
鸡
哺乳类
鲸
鸟类
2、请问上面六类动物中,哪几类动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要经过变态。
昆虫、两栖类(2分
3、请问实验室用的温度计在制作过程中,0℃与100℃的刻度是如何确定的。
水结冰(冰水混合物)时的温度定为0℃、沸水(水烧开时)的温度为100℃。(4分)
六、作图题。在图中画出农历二十二、二十八的月相(满分3分)
七、实验题(第1题6分,第2题4分,满分10分)
1、现要求测量“2.5V,0.3A”小灯泡的电功率,提供的器材如下图,请把实验器材连接成实验电路。
①变阻器接法是否正确(1分);②电压表与小灯泡并联,电流表与小灯泡串联(2分);③电压表、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接法正确,分别选择3V、0.6A接线柱(2分);④整个电路要组成一个闭合电路(1分)。
2、请设计两个小实验,说明空气也要占据空间。(用文字表述)①用—个透明的玻璃杯,把一团纸紧紧地塞入瓶底,然后把杯子竖直倒扣在水里,水的深度要接近杯子的高度,取出后,观察杯内的纸是否潮湿;②取—个矿泉水瓶,瓶口塞紧漏斗,观察水能否流进瓶子里。(4分)
八、教材分析与处理(第1题10分,第2题20分,满分30分)
1、这是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请你从新课改新理念的角度,分析这一教学案例的不足,并提出你的修改建议,以帮助这位老师改进课堂教学方式(不少于150字)。
《清清的水》教学实录 师:“水”同学们都很熟悉,现在每个小组的桌上各有三个杯子,其中有一个杯子里装的是水,你能一眼看出来吗? 生:不能。
师:那么你们有没有办法把它找出来呢? 生:有。
师:好,下面请各组同学开动脑筋把水找出来。看看哪组的办法多?哪个办法好?注意:不能用尝的方法!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师:找到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来说说用什么办法的。生:闻(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这一方法)师:你们怎么闻的?做给老师看看(学生演示“闻”)
师:同学们闻得不正确。指导学生扇闻法(演示给学生看:轻轻地用手扇动杯子上方的空气,用鼻子闻此空气。)师:我们用闻的方法找到了水,为什么我们开始没有一眼看出采呢? 生:它们看上去都是一样的。
师:对了。它们看上去都是无色透明的,所以我们不能一眼就分辨出水来。大家看到书28页的“讨论”,同学们思考一下:白酒、白醋都是无色透明的,它们和纯水有什么不同? 生:它们有气味。
师:对了,白酒和白醋虽然和纯净水都是元色透明的,但它们有气味,而水是无味的。这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水的性质之一:无色透明、无味。(板书)师:出示水球(装有一定的水)。你玩过水球吗? 生:玩过(一部分学生没玩过)师:你能把水球变成不同的形状吗?你们试试把水球变变样,你喜欢什么样就变什么样。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水球或塑料袋,装入一定量的水,然后变样。(给学生一定的操作时间)师:谁来变给大家看看。(请一学生上讲台给水球变样)师:大家想一想,为什么水球能变样呢? 生:因为水球里的水可以变样。
师:对了,水球变样实际上是水在变,这说明水有什么性质? 生:可以变——(学生没能说出水可以流动的性质)师:拿到一学生的塑料袋,故意把它弄破,水流了出来。生(大叫):水流出来了。
师:对了,水球可以变样是因为水具有“可以流动”这一性质(板书)。
师:大家再看老师演示水形状的变化(学生观察)——老师把装在圆柱形玻璃的水倒入各种不同形状的玻璃器皿中,水随着杯子形状的不同而变成了不一样的形状。
师:大家看到了水在随着杯子的不同而形状不同,说明水有没有固定的形状啊? 生:没有。
师:水是没有固定形状的(板书)。
师:像水这样,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叫液体。大家看到课本29面,读一读“液体”的概念。师:像水这样的物体大家还知道吗?谁来说说常见的液体。生:菜油。生:牛奶。生:果汁。生:饮料。
师:对了,大家刚才说的这些就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液体。它们都具有什么性质? 生: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师:液体是可以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那么我们生活中有没有不能流动,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呢? 生:有
师:谁来举几个例子? 生:桌子、粉笔、黑板擦。生:杯子、石头。生:笔、尺子。
师:我们刚才说的物体是有固定形状,不能流动的,我们叫它们固体。
师:今天大家的收获可真不少,认识了水是无色透明、无味的液体;还知道了液体是可以流 动,没有固定形状的。生活中的液体很多,大家要留心生活,注意积累。
2、请为《物体的特征》一课设计一则教学设计(粤教科技版三年级下册),要求写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设计意图、板书设计。
三维目标明确,灵活运用处理教材,教学过程环环相扣,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板书设计合理。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五)一、填空。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规则)。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简洁)越好。
2、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教学策略是建立在一定(理论基础)之上,为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方案。
5、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6、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合作)意识。
7、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最大的发展。
8、合作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组建学习小组。组建学习小组首先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性格)、成绩、(能力)、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9、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可操作)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实际),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二、简答题。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是什么?
答题要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小学科学课的总目标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 12 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2、小学科学课三维目标的内在关系是什么?
答题要点:《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科学探究作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获得自信,而且可以使他们识别什么是科学,什么不是科学。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
3、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答题要点: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4、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材料结构有哪几种情况?
答题要点:
(1)因探究式教学模式而安排的材料结构。
(2)根据探究式教学特点安排的无关因素研究的材料结构。
5、有结构的材料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有哪些作用?
答题要点:
(1)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2)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践和探究活动过程中建构认识,学习和掌握知识,形成科学概念。
(3)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和理解教材中的知识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4)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学习和掌握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5)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搜集资料、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6)有利于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学生智力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和共同责任感,有利于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形成。
6、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答题要点:(1)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2)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7、小组合作学习有哪几个方面的特点?
(1)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2)小组成员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
(3)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4)有效地解决组内的认知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加工;(5)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从而来解决问题,理解知识。
8、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答题要点:(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三、辨析题。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观点:错。
答题要点(要求展开论述):家庭也有许多与科学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
……
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观点:正确。
答题要点(要求展开论述):从科学教学的目标考虑,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都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达成的。……
3、教师为满足特定教学过程的需要开发的课件也是一种课程资源开发。
观点:正确。
答题要点(要求展开论述):各种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课件都是课程资源。……
4、《摆》教学目标:(1)过程与方法:能够自己动手做一个摆。对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能够搜集数据来验证自己的假想。(2)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知道影响摆快慢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意识到搜集证据、验证假设的重要性。观点:同意。
答题要点(要求展开论述):课时目标的制定中能从科学三维目标来考虑,,关于科学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设制具体而又结合科学课的具体内容,操作性强。……
四、观点论述题。
1、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答题要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经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 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经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经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经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2、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题要点: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教学方法是师生相互联系的一种方式,其联结点在于教师。教学方法必须体现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活动上,教师起主要的控制作用,这种作用又受制于学生的学法,教法和学法是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学习方法相匹配。
3、教育专家提出:“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答题要点:这句话运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光讲授、学生倾听,应该多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科学课中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五、案例分析。
(一)[案例描述]
《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生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生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说:“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案例分析]
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答题要点: 值得。原因:
1、“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一堂课中,如果教师直接进行反驳,告诉学生结论,学生显然是不信服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后续探究活动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拓展。
2、学生去搜集树叶,比较树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观察探究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趣的,主动进行的。
3、在第二节课中学生通过搜集到的大量树叶的比较,自己得出了“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的结论,这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更好。虽说为了要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花了比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教学方法 是十分可取的,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比较、概括等多种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体”、“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等教学理念。
(二)[案例描述]
激趣导入(略)画月亮
师:看来,大家对月亮还挺熟悉的呢!那月亮到底是什么样子呢?(生都举起了手)师:现在啊,老师不要你们说了,想让你们把心中的月亮画出来,行吗?(生:行!)
师:在下笔之前,听听老师的建议,也许对你们画月亮有所帮助!在每张纸上画一个月亮,想怎样画就怎样画。别忘了,要把月亮画得大大的!明白了吗?(4人一组,每组有10张24开的白纸)(生:明白了。)师:好,那么我们快来画月亮吧!(生动笔画)说月亮
师:一眨眼工夫,一个个月亮在我们手中诞生了!哎呀,画得多美呀!谁拿自己画的月亮到上面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一个圆月,橘黄色的,这是月中时候的月亮,很亮很亮的。…… 师:还有谁画的月亮与众不同?
生:我画的也是圆圆的月亮,不过,我的月亮上有许多环形山。……
生:我画的月亮是姜黄色的,很细很细,弯弯的,像一只小船,荡漾在银河里。…… 生:我画的月亮只有半个,还有一半我们看不见了。师:真好,我们好像看到了她画的月亮在对我们微笑呢!…… 排月亮
师:我们的面前出现了这么多的月亮,同组小朋友互相看看,这些月亮有什么不一样呢? 生:我画的月亮是满月,他们画的月亮有的是细细的,…… 师:是啊,大家妙笔生花,画了这么多好看的月亮。……
师:你们刚才画了这么多不一样的月亮,老师看得真有点眼花缭乱,那我们能不能按月亮样子变化的顺序来给它们排排队呢?(学生分组把10个不同的月亮排起来,并在课堂上交流、讨论,有不同的意见)看月亮
师:刚才,你们组说得头头是道,其他组的反驳也有根有据,那老师该相信谁呢?怎么办?大家出出主意吧!生:做实验!
师:怎么做?是模拟实验还是…… 生:实际看一看。
师:好,大家再讨论讨论:怎样看?晚上出来看月害不害怕?怎样克服害怕黑暗的心理?看多长时间?很长时间能不能坚持到底?怎样记录?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几个问题都落实了,下课)
[案例分析]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看月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说说这一课使用的教学策略,并谈谈你对教学策略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题要点:这一课的教学策略:
通过教师的提示指导、学生的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及讨论交流来学习,学习的途经是,回忆自己生活经历中对月亮的认识→画出记忆中的月亮(画月亮)→在讨论交流中表述自己的一半是记忆一半是画出来的月亮(说月亮)→按记忆和逻辑顺序把画出来的不同的月亮排起来(排月亮)→寻找解决“不同排列的正误”的依据→观察模拟的月相→观察真实的月相(看月亮),即采用了“学生对月亮的认识从记忆中的月亮向现实中的月亮发展的过程,过程的每一步都经过观察(或实验)讨论交流”这样的教学策略,结合实际生活并且是从生活出发达到了解科学观察的必要性和方法的结果,完成教学目标。对教学策略的新认识:
1、教学策略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在设计教学策略时,教学目标、教学模式等已经设计好了。
2、教学策略包含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就是说,要指向已经设计好的教学目标。
3、教学策略包含一定的教学理论成分,是对一定教学理论的具体化,受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支配和制约。这一具体化以教学模式为中介。
4、教学策略的选择要基于对现实的教学活动的认识。因此人们认为它是对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的因素、教学的进程的反思性认知。
5、教学策略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进行推进的措施。因而教学策略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的层次和水平。
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要兼顾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和现有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采取措施,保证教学的有效有序进行。
新课程小学科学设计和案例分析复习提纲(六)
一、填空
1、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演示法、观察法属于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2、对于科学本质的界定,就小学科学课而言,它从(实证意识)、(逻辑思维)、(质疑精神)三方面体现科学本质。
3、课时教学目标设定时应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来表述。4、20世纪80年代苏联对教学方法定义为:为达到教育目的而调整(教师)和(学生)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
5、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讲授、谈话、演示属于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
6、探究式学习的基本方式有:(问题讨论式)、知识发现式、(实验探索式)等。
7、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分别是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的。
8、《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科学探究)、(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
9、《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出:小学科学课程是(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10、(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属于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
11、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选择问题)、提出假说、(实施探究)、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12、科学探究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事实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
二、简答题
1、在小学科学课材料准备中,后续材料有什么作用?
答:(1)使材料的结构更清楚,让孩子们更容易看出其结构。
(2)后续材料可以循序渐进地增加问题的复杂性,并使学生在逐渐复杂的问题中思维活动步步深入,步步推进,继而给人以强烈的探究欲望和动力,促使学生去进一步发现。
2、只有让学生置于互动式的合作学习氛围中才能实现有效的合作,那么教师可以从那几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
答: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关注学生的互动:(1)学生的表达;(2)关注学生的倾听……
3、探究式学习的基本特征式什么?
答:探究式学习以提出(发现)问题作为探究学习的开始;以科学探究活动作为学习的主要形式;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与认识作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以事实和证据作为科学解释的依据;以合作学习作为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以全方位的开放作为探究学习的前提;以探究的过程作为评价的主要对象。
4、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倾听?
答:在探究过程中,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善待批评以审视自己的观点、获得更正确的认识,学会相互接纳、赞赏、分享、互助,等等。
5、科学探究中为什么要强调“教师倾听学生”?
答: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学生的疑惑、学生经验背景中已经拥有和仍然缺乏的东西,从而判断学生理解到的深度,并决定需要由教师补充哪些介绍;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能准确地判断学生们是否已基本充分交流完他们所能想到和理解到的一切,从而果断地决定在何时介入讨论,以何种方式介入;通过倾听学生,教师还能对各学生的理解水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判断由教师分析深入到什么程度是在学生的接受范围之内的。实际上,正是通过倾听学生,通过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通过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做出决策。
6、概念辐射的材料结构性有那几种呈现的方式?
答:(1)、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递进关系,最后形成概念。(2)、材料所揭示的现象是同一个概念。
7、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有什么优势?
答:“小组合作学习”与班集体教学相比,更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8、探究教学中如何关注“儿童的问题”。
答: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作为设计课程时选择探究主题和安排主题顺序的基础之一;第二,每学期都应留出一些“自由探究时间”,供学生探究他们自主提出的问题;第三,日常的课程设计应该根据儿童的即时兴趣做出适当的及时的调整。还可以每学期末集中安排一些课时,与学生一起,通过观察、实验或查资料,共同来探讨一些“学生的十万个为什么”。
第三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答案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答案
一、填空题
1、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2、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方法和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
独特而有差异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文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5、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电教媒体。
6、《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7、《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
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8、《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从“听”、“说”、“写”(小学1~2年级为“写话”,3~6年级为“习作”)、“读”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 语文课程与其他方面形成一个整体”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9、汉语拼音能帮助学生识字,帮助学生说好普通话,帮助学生阅读。
10、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段语文的教学重点。
11、《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12、语文综合性学习应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
13、清晰明确,乃是教学目标叙写的灵魂。
14、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15、学生只有认识了一定数量的字,并且能够正确理解字义,才有可能顺利地阅读书报,学习文化科学知识,提高认识能力。
16、创设情境、实现互动是落实口语交际的主要任务。
17、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习空间,增加语文实践机会,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18、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分解式目标和交融式目标。
19、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20、课程是动态生成的生态系统,因“ 教师、教材、学生”之间不断地相互作用而生长。在这个系统中,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
21、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选择好话题。话题要贴近生活,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使每个学生有话可说,有话要说。
22、阅读教学过程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23、“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
在一起。最大的优点就是叙写方便。补充:
1、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读准 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准确拼读 音节
;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巩固识字的最好办法是复现。
4、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 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5、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二字,注重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中进行。
6、现代阅读观认为,学习者原有的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知识或信息的获得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和过程而建构成的,外部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主体已有的经验作为基础,这种信息对于学生来讲,是毫无意义的。
7、《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8、《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 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9、《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明确指出: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10、“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这种叙写方式,思路清晰,具体明确,便于操作。
11、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结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
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12、《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是:“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13、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4、《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15、课程资源从获取途径看,可以划分为校内资源、校外资源、网络化资源三大类。
16、课堂即时评价对调控教学、激励学生能起到及时调节与导向的作用,又能为终结评价积累素材。
17、课程资源从存在形态看,可以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
18、《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年级“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能学写
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19、汉语拼音教学的要求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0、语文素养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主要分为六个层次:一是必要的语文知识,二是丰富的语言积累,三是
熟练的言语技能,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六是高雅的言谈举止。
二、名词解释
1、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追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2、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3、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
4、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以人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相关人士等。
5、课堂即时评价:在语文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境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质性评价,称为“课堂即时评价 ”,也称“情境性评价”。这种评价主要针对在学生互动为主的多元(师生、生生)状态下课堂教学的过程与结果。评价主体可以是教师、同学、学生本人;评价结论的表现形式可以是激励性评语、体态动作、实物、象征性物品;评价对象可以是学生个体,也可以是学生群体。
6、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以物资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材、校园景观、生活场景都是一种物化形态。
7、体验学习:指个人在人际活动中充分参与并获得个人经验,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新的知识,并将之整合运用于未来的解决方案或策略上,达成目标或愿望。简而言之,凡是以活动为开始,先知后行的学习方式,都可以称之为体验学习。
8、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补充:
1、语文素养:语文素养以语文知识为基础,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文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2、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冬至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4、对话: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就教学问题展开多向的信息沟通与多元的意义重构。
5、动态语文课程资源:以活动过程为载体的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堂上,学生突然喷发的思维火花、一件偶发的事件,学校里进行的各种语文学科的竞赛,孩子们课间的欢娱等都是语文课程的动态资源。
6、“三维目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7、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
8、生字复现:
(一)认字和认人一个道理: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了好朋友。巩固认字最好的办法是“复现”,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多次与汉字见面。
(二)复现生字的途径和方法:(1)充分利用教材在语境中复现生字的特点,让学生多读多看多悟;(2)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创造更多复现机会;(3)重视课外活动引导,在生活的大语言环境中复现生字。
9、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
三、简答题
1、“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答:“学会汉语拼音”的衡量标准是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2、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3、什么是探究学习?请举例说明。
答:“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如:教学《捞铁牛》一文第二段,这一段包括四、五、六自然段,讲的是怀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一只只铁牛。可以这样处理这一部分的:
(1)课前用小木板、木条制作了类似教材插图中的“大船”,还准备了绳子、石块、“铁牛”(用大石快代替)、玻璃缸。(2)然后让学生分组操作,演示怀丙捞铁牛的过程,同时让学生说说他们在捞铁牛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3)最后再读第四自然段,去验证观察的结果。又如:教学《白杨》学生可以抓住重点词语探究,可以抓住爸爸的三次“沉思”:想一想,爸爸在什么情况下沉思,沉思什么?具体是怎么想的?你是通过哪些句子读懂的?(“一思”眼前的白杨,体会白杨高大挺拔的特点;“二思”胸中的白杨,体会爸爸扎根边疆的心意;“三思”未来的白杨,体会孩子们在边疆成长。
4、三维目标的整合有哪些策略?
答:⑴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①明确“导向„的重点是“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②要重视熏陶感染、潜移默化,避免“贴标签”式的教育。③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⑵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①多给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
②善于将课内学习引向课外,将课外学习引入课内,有计划,有意识地做好安排,做好引导。
③课内的“扩展活动”和课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都要注意“量”的问题。
5、与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习作教学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答:①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②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③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④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实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6、《语文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提出了哪些要求?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
7、“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的异同是什么? 答:分解式目标是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进行设计,每个纬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目标。交融式目标是在叙写时不会出现“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几个明显的提示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却极好地把二维乃至三维的目标都交融在一起。而无论是“分解式目标”还是“交融式目标”,它们都将目标的“三维”进行有机整合。无论是由目标导向的学习过程还是由目标指向的学习结果都具有可操作性、可观察性和可测量性。
8、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
答:“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重体验呢?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9、什么是课程资源?
答: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是课程的要素来源。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与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环境,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就属于课程的实施条件。
10、教学目标有哪几种叙写方式?
答:教学目标有两种叙写方式:“分解式目标”与“交融式目标”。
分解式目标: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计,每个维度根据实际情况罗列若干小标题。
交融式目标:在叙写时不出现 “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几个明显词语,但它的每一点目标都把二维或三维的目标交融在一起。
11、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什么意义?
答:《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受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12、新课程倡导怎样的学习方式?
答:本次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对传统学习的挑战,也是依次革命。
“自主”学习是与接受学习相对而言的,是指学生自己有目的的学习,对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有自觉意识和自我控制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引导,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自觉性,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作”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的以共同目标为学习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以合作交流为基本特点,具有明确分工和个人责任的互助学习活动。
“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的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
四、观点论述题
1、有人说“探究学习解放了学生的思维,接受学习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1)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不正确的。(2)探究学习以学生为学习主体,重视学生自主建构知识,解放了学生的思维。(3)接受学习有被动和主动之分,主动的接受学习也发挥了学生主体的能动性,不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2、语文素养就是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答: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把“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6个层次:第一,必要的语文知识。轻易否认语文知识对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容易使语文教学走向非理性主义的误区。第二,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一篇篇具体的范文,这就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第三,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第四,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叶圣陶先生的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第五,深厚的文化素养。第六,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可见,《课程标准》中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3、语文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答:首先,语文是工具,而掌握任何工具的基本途径是实践。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以及一切技能都是一种习惯。凡是习惯都是通过多次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基本的语言能力表现为语感。语感的主要特征是直觉性和自动化。所谓自动化,就是能在不知不觉中进行活动,而长时工作记忆形成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对有关材料非常熟练。熟练语言材料和基本途径是朗读、背诵等语文实践活动。
第三,语言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要掌握这些东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反复多次的语文实践中把它记住,记得的语言材料越多,语言经验越丰富,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越强。
4、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在教学目标中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并非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彼此渗透、相互融合,统一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中。在这三个维度中,知识和能力是基础,是核心,是实现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关两个目标维度的载体。过程与方法是链接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维度的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学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升华。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假如把语文素养比做一座大厦,由三维目标构成,知识与能力就是大厦的基座。
5、有人说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是了,何况我们基层(农村)也没什么语文课程资源。你认为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答:这种观点是不对的。因为,我们一线的许多老师对于“课程资源”的认识比较模糊,总认为语文课程资源建设和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是课程专家的事,我们只要按教科书教完该教的书就行了。其实这也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误区。语文课程资源是教学的基础,是语文实践的必要。语文课程资源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对于小学语文课程,其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很多,可以开发的素材丰富多彩。如:语文教材、学校图书室、实践基地、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相关人士,语文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师生的生活经验,校园课间文化等。因此,作为一线的语文老师,进行语文课程建设和语文资源的开发是必要的,也是有条件的。
6、在当前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中,有许多老师认为新课程特别强调三维目标中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那就是意味着“知识和能力”不重要了。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1)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2)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使每一位学生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只有“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3)“知识和能力”目标在“三维目标”中起着奠基作用,是学生综合素养提高的基础,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新课程并没有否定它的重要性。(4)新课程的教学应在重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达成,同时重视其他两个纬度目标的达成。
7、“汉语拼音是识字的拐棍,只要会认、会拼读就行了,没有必要抄写、默写。”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答:这种说法有些片面。新课标指出,要注意指导学生利用汉语拼音这根“拐棍”大量识字、大量阅读;注意“过程与方法”,不强调知识性地、成人化地学习汉语拼音,培养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书写汉语拼音只要求抄写,不听写,不默写。由此可见,对汉语拼音,一定量的抄写还是必需的。教师要引导喾掌握和巩固汉语拼音,在“四线三格”中按书写的顺序和应占有的位置认真指导抄写(或描红)。
8、语文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为了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多元感悟,许多课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教师想方设法引出学生的各种不同的答案,不管学生的答案与文本追求的价值观是否一致,只要与众不同,教师就给予表扬,甚至称之为“有创意”,结果引起了学生的误解。于是学生绞尽脑汁说出一些“标新立异”的答案,以博得老师的赞赏。新课程追求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对改变唯一答案的弊端无疑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我们应该明确,这里追求的并不是违背文本和社会价值观的个性阅读。当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文本和社会价值观发生矛盾冲突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发挥引导作用,使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如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学生有“我敬佩白骨精”的个性化解读,这其实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应及时引导: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稍一点拨,学生就会发现白骨精的出发点是残害别人,越会动脑筋想办法,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学习。有了这样的提醒,学生们就不会造成价值观的混乱了。对于学生独特体验的尊重、理解应该以不违背文本和社会的主导价值为前提,应该合情合理。我们要尊重学生,但绝对不能丢弃正确的价值引导而是非不分。
五、教学设计题
请为一年级下册课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设计一个口际交际教学片断。
答:本文的宗旨是让学生体会到做人的真谛——诚实。我结合课文设计了以下交流点:
1、雄日的花种不开花时他是怎么做的?
2、看见别人都捧着开满鲜花的花盆,雄日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3、当国王询问雄日时,雄日是怎么回答的?
4、国王为什么选雄日当继承人?先是小组内讨论,并分角色表演,作到人人参与。通过讨论知道做人要真诚。然后以雄日成了国王后是怎样治理国家的为主问题,描述一些雄日当国王期间国内发生的不好现象,请同学们个抒己见说说雄日是怎么处理的?是怎么教育那些不诚实的人的?在百姓的眼里雄日是一个怎样的国王?你们喜欢这样的国王吗?为什么?学生自然是说他公平、真诚。那么你是个诚实的孩子吗?能把你做的诚实的事跟大家谈一谈吗?在坐其余学生可对他所说的发表评论。最后让学生知道美不一定就是好,空不一定就是不好。并送给同学们两句陶行知老爷爷的话:“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铭记做人的真谛——诚实。
请写一两条解决“识字”与“写字”相结合的好方法。
答:继续坚持“寓识于读”、“以识促读”、“识写结合”的做法。所谓“寓识于读”,也就是要把识字寓于诵读课文的过程中,借助课文注有汉语拼音的优势,力求在读书过程中认识生字,不搞脱离课文的、孤立的识字;所谓“以识促读”,则要求我们把认识生字与正确、连贯地诵读课文紧密结合,用识字去促进课文的诵读;“识写结合”的意思是说,要把识字与写字紧密结合,识什么就练写什么,以识字促进写字,以写字巩固识字的成果。
3、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答:
1、我们来认识一对好朋友,谁见过他们?在哪里见过?
2、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读音)同桌互相叫一叫,看谁更能干。
3、看他们的样子,觉得怎么样?(长得很像)哪里像?哪里又不像呢?想个好办法记住他们,不会认错。(左下一个工,右下一个口)
4、他们各自还有哪些好朋友呢?(左边、左手、右耳、右面……)
5、游戏:我点,我点,我点点点。
4、请为下面这段话设计一份教学方案:
长城气魄雄伟。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城墙高8至10米,用大条石和城砖砌成。城墙顶部铺着平整的方砖,五六匹马可以并排行走。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答:教学目标:
1、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万里长城的雄伟英姿,解决文中的难点。
2、指导学生抓住总起句、重点句,利用词语推敲等方法,读懂句子,理解内容,感受万里长城的伟大,激发民族自豪感。
3、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教学过程: 1.、看长城风光片。思考: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听教师朗读,思考:你在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长城的气魄雄伟? 3、学生自学。
4、找学习伙伴交流:可交流自学情况,可朗读体现自己的感悟
5、全班交流。重点句举例:
6、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公里。(1)、学生谈自己对长城雄伟气魄的感悟和理解。
(2)、谈“巨龙”这一比喻运用的巧妙。
(3)、朗读体会。(个人——集体),注重学生的情感表现情况。)
7、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该怎样来读这一句话?
(2)、两组交流:谈自己的处理——现场朗读。(3)、学生评价同学、教师的朗读,加深对句子中蕴涵的感情的理解。(4)、全体有感情地朗读。8、随音乐朗诵课文,表现长城的气魄雄伟。视觉认识:长城气魄雄伟
六、案例分析题
1、《桂林山水》
试从目标把握和目标叙写的角度进行评述。
答:该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目标清晰明确,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明确表述教学目标,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如“合理想象”是在了解景物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的,用“对比手法”学习写作方法。
2、《台湾蝴蝶谷》的教学片段:你认为这位教师的现代媒体使用恰当吗?请加以评述。
答:在本案例中,教师使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并没有合理地使用教学多媒体,以致于在教学中无法发挥教学媒体的优势。老师采用了先呈现画面,再读语言文字的方法,看上去是以画面帮助理解语言文字,欣赏蝴蝶谷的美丽景色,实质上是教学媒体替代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限制了学生富有个性的想像,使学生的思维定格在画面上,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学习应该提倡先阅读感悟,在学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教学媒体,加深学生头脑中的印象,引发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促进学生更深层次的感悟。
3、“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试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
答:设计二比设计一好,从三个方面可以说明:从学生参与来说,设计一的“指名交流”,参与交流的只是几个同学,许多学生只是一个旁听者,有些甚至没有认真倾听。设计二中小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失实在在地参与学习。从学习方式来看,设计二合理地运用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内的学习既有组长的组织,又有组员的积极参与。从语言发展来看,学生得到的训练不只是会用“一起”造一个句子,在交流句子、推荐最佳句子、修改句子、练说句子、汇报交流等各种形式中,学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发展了语言,所以说这种自主、合作是有效的。
4、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 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5、《早操》巩固识字的片段:你是怎样看待以上教学的?请发表你的观点。
答:以上教学片断中,教师并没有充分领会自主学习的内涵,操作上有点华而不实的感觉。《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学习在于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在此前提下自主选择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伙伴,以饱满的情趣展开学习活动,才是有价值的。因此说,自主学习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从物本到人本的提升,从认知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是符合时代精神的儿童学习观。然而凡事都有个适用性,“过犹不及”是大忌。在本片断的识字游戏中,这种看似活跃的“自主”,其结果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虚假的,是华而不实的自主。即使是参与活动的学生也不过随意摘抢一个而已,匆匆而过,期间又有多少思考与选择呢?摘抢后的支配权还在教师手中。学生自主原则的实质在于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有足够的空间思考,有较多的机会实践。惟此,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才是有价值的。
6、《赠汪伦》的思路:请你综合评述这个教学过程。答:(1)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学生的个性有所发展。
(2)目标的达成上,实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
(3)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和空间。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结合,引起学生的思考,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力求“重文本”又“超文本”,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新秩序。
(4)学科间的整合设计看上去是形式多样,气氛活跃,但画画、表演实质上只是使课堂变得热闹而已,对诗歌的学习理解并没有很大的帮助,丧失了语文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四篇:《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答案案例部分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答案(案例部分)
五、教学设计题
1、北京将在2008年举办奥运会,请你以〈〈奥运——北京〉〉为主题设计一个综合实践活动片段。
答:《奥运——北京》综合实践活动片断
1、看:学生查看有关“北京”的相关资料、特别是有关“奥运”的。
2、说:把查看到的资料在班级中交流。
3、画画画你心中的奥运。
4、写:写写我为奥运献计献策。
2、请设计教学片断,让学生学会“左”、“右”二字。
答:
1、我们来认识一对好朋友,谁见过他们?在哪里见过?
2、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出示读音)同桌互相叫一叫,看谁更能干。
3、看他们的样子,觉得怎么样?(长得很像)哪里像?哪里又不像呢?想个好办法记住他们,不会认错。(左下一个工,右下一个口)
4、他们各自还有哪些好朋友呢?(左边、左手、右耳、右面……)
5、游戏:我点,我点,我点点点。
六、案例分析题
1、《找骆驼》中,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概意思后,教师提出:商人找到骆驼后,回来的路上再遇老人,会对老人说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通过自己读课文后,想法很多,例如:1、对老人说:“谢谢,对不起,我错怪你了。”2、不和老人说话,不理老人,自己偷偷走掉。3、一个老头,闲着没事干,出来瞎溜达啥?等等。学生说第一种想法时,教师引导他们从书上找理由,学生较快说出。当学生说到第二种想法时,教师问:“你的理由是什么?”
“这是一个忘恩负义的商人。”一生说。
“对,我童话书里看到很多商人都是坏蛋。”又一生说。
“那如果你看到这样的商人,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教师试图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说出:“老人帮你找到了骆驼,你应该谢谢他。”之类的话,可是学生却说:“这个坏蛋,打他一拳,让所有人都打他一拳。”
……
用学习方式的有关理念对以上案例进行简单评析
答:此案例,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后提出问题研讨,整个进程中,实施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选择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益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及合作意识,同时,对文本的开发起到了促进作用。应该说在学习方式选择上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引导学生探究中,出乎意料,出现了生成。这是很自然,很正常,也是很好的事,她说明小学生虽阅世不深,但知识面正在不断的拓展,他们是非分明,爱憎分明,感恩心切,纯朴可爱,对“知恩不报”、“忘恩负义”的“坏蛋”恨不得“打他一拳”。美中不足的是他们年幼易冲动,有些人还不知采用怎样的方法更好的处理问题,有待于教师正确的引导,故在学生出现对“忘恩负义”者及“坏蛋商人”要“打他一拳”以示打抱不平时,老师应该问:采取这样的态度处理问题,妥当吗?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大家再仔细读读课文,文中的“商人”是不是这样的人,从而让学生回到正确的处理问题上来,回到对文本的深入探究中来,从而实现情感熏陶与知识技能培养有机结合,以此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
2、以下是一位教师执教《在大熊猫的故乡》的教学片段:
师:作为有志于大熊猫保护的我们,能不能为“大熊猫栖息地申遗”做一些我们能做的事情呢?比如设计申遗主题词或策划一个保护大熊猫的宣传广告。屏幕出示:用一两句话来表达申遗美好愿望或设计一则保护大熊猫的公益广告。
师:有困难吗?老师举个例子。比如,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请主题就是“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再比如,中央电视台保护水资源的公益广告是这样的:“如果人类再不节约用水,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自己的眼泪。”这项任务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现在开始。(几分钟后,教师组织学生反馈。)
生:我写了三条:第一条:保护大熊猫,别让大熊猫成为灭绝动物。第二条,保护大自然,让大熊猫快乐地生活。第三条是,别让“活化石”成为博物馆的标本。
师:哇,太棒了,一下子就来了个高产作家!(笑)
生: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熊猫走了,没有再回的时候。
师:哈哈,当代朱自清!(笑,掌声)
生:保护大熊猫,为中国添一份荣耀!
师:掷地有声!(掌声)
生:等到大熊猫灭绝的时候,你的记忆里是否还有它的模样?
师:诗一般的语言。
生:茂密箭竹,绵绵白云,清清泉水,可爱熊猫……
师:一幅画!一首诗!当代小诗人。
生:老师,我还有一条。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成功成为新的遗憾。
师:成功?这个怎么说?我帮你改一下好吗?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新的遗憾。
生:地球已经有很多遗憾,别让大熊猫的离去成为新的遗憾。(掌声)
生:老师,我这个是一幅画,大熊猫妈妈对孩子说“亲爱的,过来吃早餐!”(笑,掌声)
师:哈哈,真好!老师忽然觉得这是个绝妙的广告创意。广告画面是:大熊猫妈妈对着小溪对面竹林里的孩子说:亲爱的,过来喝早茶!(笑)然后响起背景音乐:(教师用新近流行的网络歌曲《两只蝴蝶》的旋律唱道)亲爱的,你慢慢来,穿过竹林来喝小溪水……(全场笑声,掌声,气氛热烈)
试从课堂教学评价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答:“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这一理论在这一课堂评价中得到了很好的落实。老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就要对每个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希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评价观。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关怀,让每个孩子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聪明人,体现出评价是为了孩子发展的理念。但也有个别处引导得不够巧妙。
3、以下是两位教师用“一起”造句的两种不同设计:
设计一:(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指名交流。
设计二:(1)出示范句,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2)独立准备;(3)小组长组织交流各人的句子,选出最佳句子;(4)小组内修改、练说最佳句子,准备参加班级交流;(5)各小组汇报交流,评出最佳句子。
试从学生参与、学习方式转变、语言发展等方面综合评述。
答:设计一是典型的传统教学模式,是师生间单一的信息交互形式,而设计二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合作学习方式,后者较前者无疑是一种进步。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全员参与,个个兴趣盎然,通过说、改、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有效交往,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采用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发挥学生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学生成为能动的学习主体,语文中的合作学习作为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平台,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4、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分析: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传统的习作教学强调学生对生活的回忆,如果没有亲身的经历,学生往往会抄袭作文、背诵作文,乃至是胡编滥造,使得习作缺少学生真实的体验。而该老师精心设计,引导学生投入现实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仅激发了学生习作的愿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同时还能提高学生观察生活、认识事物的能力,养成热爱生活、关注生活、善于思考、大胆创新的良好习惯。
第五篇: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小学美术试题及参考答案
发布者:聘教网 2010-03-10 http://www.xiexiebang.com
《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中小学美术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题
1、美术的分类一般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等
2、中国画用墨的方法大体上可以分为泼墨法、破墨法、积墨法、焦墨法、蘸墨法。
3、课堂教学是教师提高和促进每一位学生发展的主要阵地,建立“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课堂教学设计已成为美术课程改革的主流,谈谈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教学目标多元、教学内容丰厚、教材处理变式、教学问题优化、教学活动有效、教学流程清晰、教学姿态平等、教学评价恰当、教学方法多样、媒体运用恰当。
4、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的“三杰”是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
5、人言“墨分五彩”,墨色:焦、浓、重、淡、清五个浓淡色阶。
6、本次课程改革,要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来划分学习领域。因此,新课标划分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第二部分 简答题
1、什么是美术教育?
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教育门类。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什么是素描?
素描一般是指单色绘画形式。(工具多采用钱币、木炭、钢笔、毛笔等。)运用单一的颜色通过明暗调子、线条来表现物体的特征、神态、形体、结构、运动、空间、调子、明暗、层次、主次、虚实、质感、量感、色彩感等。这种绘画称为素描。
3、什么是案例?
案例是指具有典型性的具体事例,通过它们能印证某种理念或提示某种方法。
4、什么是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它包括自主监控、自主指导、自主强化三个过程。美术课最容易接近自主学习。
5、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学会教学设计的反思,而反思首先是能发现问题,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哪些途径去发现问题?
要点:⑴ 检视教学设计后的教案与教学实际的差距,如问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是否发现了预料之外的问题?是否利用这些问题作为教学资源了?下课后有哪些方面比较满意或有什么困惑与遗憾?。⑵ 请自己的同事进课堂观察自己的教学,然后听取教学设计的问题。⑶ 用录像的手段全程记录自己的教学,分析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6、什么是美术语言?
答:指造型艺术的基本构成因素,如点、线、形状、色彩、结构、明暗、空间、材质、肌理等,以及将造型元素组合成一件完整的作品的基本原理,包括多样统一、比例、对称、平衡、节奏、对比、和谐等。
7、什么是文化情境?
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术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以及特征。
8、教师教学行为选择的依据有哪些?
⑴依据教学目标与教材的特点。⑵ 依据学生的特征。⑶ 依据学习环境的条件。⑷ 依据教师自身的素质与条件。
9、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具有什么意义?
教学目标是教学开始之前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教学目标大体来说具有指导测量与评价、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和指引学生学习三大功能。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对于教学设计来说是前提性的工作、是设计的基础。教学目标为选择教材内容、安排教学主题的顺序以及配置教学时间提供了依据。教学目标也是作为实际教学过程中选择教学内容与程序的直接依据。另外,教学目标还提供了测量学生学习成绩的标准。最后,目标本身还是评价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标准。
10、案例区别于其他文字材料的特征是什么? 案例的来源是课堂教学实践。
案例是教师当前教学中面临疑难的典型事件,有一定普遍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案例必须描述真实的教学情境。
案例必须完整叙述一件事例或一个片断,有起因、冲突、结果等。案例叙述的流畅性。
第三部分 辨别题
1、美术教师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
要点:片面。美术教育是一种学科教育,而任何一种学科教育都是有两部分构成的,一是学科本体,也就是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系统;二是该学科教育的功能,也就是通过对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的心理、行为产生种种良性的变化。美术活动需要感受、体验、情感、想象、创造,通过美术教育也有助于形成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情感、活跃的想象力、大胆的创造力和灵巧的动手能力。同时,美术活动也能作为道德教育、人文教育、社会学习、跨学科学系的工具。美术学科本体始终是教育功能生成的基础;美术学科也应该注重自身教育功能的拓展,尽量增强美术学科对人的身心发展的积极影响;美术本体和教育功能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当然,不同的学科教育的不同层次有着不同的侧重,这种侧重体现了学科教育不同层次的特征。
2、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懂得“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要点:正确。教学是有方法的,但教学方法的选择不能机械地死板地去硬套,而要因内容而异,因教师而异,因条件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如何“学”的活动设计。任何教学方法都是相对的,并且是在不断发展的。教师应以“课标”精神为依据,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灵活地、创造性地、多样性地去发挥,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3.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参考要点:正确。《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一幅美术创作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4.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参考要点:片面。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个性就是创造力。试想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都画的一模一样、整齐划一,那等于就失去了美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及美术课的意义。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关键处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描去画去涂色,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第四部分 观点论述
1.你在美术教育中,如何理解与运用“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的?请联系教学实际进行阐述。
要点:以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更能体现美术学科同属于视觉艺术的特点,人们是通过眼睛的“看”来“感知”和“解读”的。因此运用直观形象传递美术信息,这是美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其包括演示法、观摩法、观察比较法等。如绘画、制作方法步骤的现场示范演示、工具性能及技能特点演示,或实物、范画、录像、课件的展示等。在采用直观形象传递信息的教学方法时,必须做到范画、范作要精选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教师演示的每一个过程、步骤都要让学生看清楚。
2、你是怎么理解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
要点:教师角色的转变:
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① 积极地旁观。学生在自主观察、实验、讨论时,教师要积极地看、听,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② 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采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慰何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③ 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遵守纪律,友好相处,培养合作精神。
教师需要新的工作方式: 学生学习方式带来的挑战:
①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学习②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③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④ 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3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强调了美术的文化学习,是不是就可以忽略美术的基本知识技能?
要点:新课程我们强调了美术文化的学习,但不可以忽视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因为美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是美术文化学习的一个部分,美术文化的学习不能脱离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学生只有在了解了基本的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的基础上,才能学会欣赏、评述和美术文化的学习,才能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4新课程主张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是要求每一节课的三维目标都能均衡实现吗?
要点:不是的,而是要求在全部教学中来实现的。三维目标的出发点在于关注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思想。三维目标只是它的体现。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
1. 水彩画中水、色的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往往不能较好地掌握用笔、用水、用色等要领。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运用水、色的相互渗化时容易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方法。参考要点:
水、色相互渗化会产生丰富的色彩变化,这是水彩画技法的最主要特点。
容易出现的问题:
用笔习惯来回涂、西画用小笔描等。
用水滥没有形,或用水少没有滋润的感觉。
用色厚不透明,用色少,干后太淡,调配颜色脏、暗、灰,用色过火。
解决办法:
用笔:要求流畅、肯定、迅速、一气呵成。要有笔触,养成用大笔处理画面;以小笔处理局部的体和面;最后用小笔画点勾线。
用水:要求饱满,进行笔中含水量不同会产生不同效果的尝试;用先湿润纸面再画的方法,使水分饱满;还可以进行水分流动的尝试,体会趁湿渗化的效果。
用色:了解水彩画要画的干净、明快,首先要熟悉各种颜色的性能;调配颜色要水多色少,为避免色彩灰暗,以两色相混为宜;慎用黑白两色。
2、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评析(参考):
教育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发挥学生身上蕴藏着的创造潜能,设法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的热情。这一节《会过东的玩具》美术课最成功的一点,是这位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始终注意激发、调动学生各自的创造潜能。在教学一开始,老师就紧紧围绕着“滚“字来启发学生。由于教学的对象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物理学的原理不了解。因此,老师通过用可乐瓶、纸杯、盘子当场滚动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但是如果失去平衡,就难以滚动起来的道理,以此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勇于探索的欲望。接着,老师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带来的材料,开动脑筋,设计一个与别人不一样的滚动玩具。由于,学生的材料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所带来的,而不是老师统一发给的材料,这样可以鼓励学生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尽情地释放生命中的创造能量,拓宽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当学生完成了各自的作品后,老师又要求一些同学来谈谈自己玩具的特点,并展示一下,以此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对于学生中那些有独创性和富有个性的作品,哪怕是只有一丁点儿的智慧火花,老师像母亲呵护孩子一样精心地保护,给他们以成功的鼓励。因此,从整个班级学生所创作的作品来看,每个学生的作品都互不相同,真正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最后,老师又拿出一个他自己做的玩具,让学生们仔细观察,去发现其中的奥秘,并要求学生们留着课后去探索、研究。使学生带着问题来,又带着新的问题走,并通过美术可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也正是本次国家课改所提倡的。
3案例: 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
参考要点:怎么看待学生,对学生采取什么态度(即学生观),一直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一个大写的人确立起来!把课改理念提到了时代发展高度,这是历次课程改革从来没有过的,它意味着新的基础教育观是“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把学生看成是有思想、有情感、有权利、有尊严,正在成长发展中的人。这种目中有人的教育观反映在教师身上,就是学生意识的形成。
这节课,教师的角色由原来的训导者、尊贵者、管理者转向引导者、帮助者、激励者、合作者、服务者,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同学们一道寻找真理。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
《会滚的玩具》 上课时,只见同学们的座位前放着上节课老师要求带的各种塑料瓶、铁罐、圆球以及各种五颜六色的彩纸、颜色等材料,还放着剪刀、胶水、双面胶等工具。讲台前,老师放着一块很大的呈斜坡状的板。
老师检查了同学们的材料后,就开始上课了。他先拿了一个空的可乐瓶,放在讲台前的斜板上,瓶子立刻从板上滚了下来。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
“小朋友们,你们注意到了吗?当可乐瓶放在平面的桌上,瓶子就不会滚动,而当可乐瓶放在斜面的板上,就会滚动起来。”
随后,老师又拿了一只纸杯,放在了斜板上,可纸杯只是动了一下,却滚动不起来。老师问同学们:“可乐瓶能滚动,而纸杯为什么滚动不起来呢?”
同学们有的说:“由于纸杯一边大一边小,所以滚动不起来。”也有的同学说:“是由于失去平衡,所以滚动不起来了。”
接着,老师又拿出一只盘子,问同学们会不会滚动。
同学们都认为会滚动。于是,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试一试,可试了几次,都失败了。老师又问同学:“盘子为什么在滚动时容易倒下?”
一女同学抢先说:“由于盘子边的面积太小,所以滚动容易倒下。”
老师随即把两个盘子粘在一纸筒的两头,进行了组合,并在斜板上试着滚动一下,这次成功了。
老师总结道:“圆形的物体能够滚动,但是如果失去了平衡,就难以滚动起来。今天我们大家在做会滚动的玩具时,可千万要注意使玩具保持平衡呀!”
老师告诉同学,今天我们做会滚的玩具,可以先进行组合,然后再进行装饰。装饰的方法可以是剪贴,也可以是绘画。并要求同学根据自己带来的材料,设计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滚动玩具。
3.请结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案例: 变教师“独唱”为师生“合唱”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是每一位致力于课堂教学改革的老师首先考虑的问题,我也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跟着学生走”就是我的一些体会。
有一天,我请同学把高高的讲台搬走,换上了课桌,再搬来了张椅子坐下来,新的一课就这样开始了。我请同学把课本翻到《外国现代绘画》部分,那是一个新的内容,我的要求是:学生先看几分钟书,再把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讨论。五分钟后,一位同学勇敢的站了起来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我实在看不懂凡.高的作品。”我预先准备了一段录像《凡.高的追求》,录像放完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凡高讲艺术家总是用作品来说话,那么凡高用作品对我们讲了些什么?”一名学生感慨地说:“我从画中看到了凡高是热爱生活的,他是用生命在作画。”接着,有同学提出不理解超现实主义的作品。我简单的讲述了佛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并向学生推荐了一本书《梦的解析》。有同学不理解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乐》,我就放爵士乐《“枫叶”拉格泰姆》给学生听,再请同学来讲讲自己的感受。我的课已不在有完整的教案了,最多的是一些粗略的构想。我开始抱着一大堆资料上课,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给予解答,先是讨论,再请同学来解答。事实上,大部分问题通过学生的讨论时能解决的,学生感到了群体的智慧是巨大的。我在资料的收集上花了大量的时间,想象着学生可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需要哪些帮助,而对课怎么上,采用什么方法上,怎样过渡考虑得少了。课堂的走向,情境的发展操纵在学生的手中,随着有质量问题的提出,学生有见解的阐述,使得课堂向广度及深度发展。这里的教学似乎已没有了明确的目标,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学生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只有问题的探究、知识的相互融通和思维的无限扩展……这样,每一堂课都变得无法预料,却充满着新奇。于是,每一次下课我和学生都盼望着下一节课的到来。当有些问题目前无法解决时,我们就一起把目光投向课外,投向未来。我们的课变得活泼了,笑声多了,掌声多了,老师“独唱”少了,师生“合唱”多了。课堂变成了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问题的场所,电教设备、教科书,甚至老师都成了学生的一种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