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三)

时间:2019-05-12 22:2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三)》。

第一篇:《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三)

新课程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试题卷

(三)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4分,共24分)

1、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例如学期末或学年来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此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绩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

2、学生参与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广度。

3、思想品德的描述性评语:教师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品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用激励性语言。

4、思想品德的项目评价:按照不同的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5、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与实施课程的基本条件。课程的要素来源,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法等,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包括人力、物力、财力转化为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如教学设施、教学设备、教学媒介等。

6、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与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

二、简答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

1、如何避免评价主体的单一化?

答:在课程与教学评价上,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评价主体需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应鼓励社会及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各种方式的评价。确切地说,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家长、政府部门、专业的研究机构等皆是评价的主体。强调被评价者的主体作用,不仅可以使他们积极配合,还能促进他们通过参与、交流乃至自我评价,主动地、客观地检查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改进不足,进一步完善自我。

2、教学评价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答:(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

(2)、强调教师成长

促进教师成长。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论教

新课程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 “教”的“以学论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

3、思想品德学科中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可从哪些方面进行?

答:可以就自己学习的兴趣、学习的态度、课堂上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习的结果等全方位、全过程地进行评价和反思。

4、在思想品德学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

答:新课标指出:课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新课程要求教师要从注重表演的传授者变为共同建构学习的参与者,使教师自己成为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应成为:

1、学生良好品德形成的促进者;

2、学生学习方法获得的引导者;

3、学生学习内容突破的点拨者;

4、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组织者 ;

5、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激发者。(要求就每一方面作简单陈述)

三、辨析题(2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在于选择和判断。

答:对,每个学习者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教学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度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要给学生的不同见解留有一定的空间。这个世界本身就是多元的,我们为什么不承认多元呢?我们的教学不能把学习者视为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而更应看做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因此,课堂教学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再从教学本体论的观点来看,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基于师生共同活动之上的课堂教学评价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是对现时状况的价值判断,其功能在于在促进学生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地参与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上,促进下一步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所以,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教学,而不在于选择和判断。

2、一味的表扬、激励会使学生对自己没有清醒的和全面的认识,反而不利于他们的进一步成长,因而,在思想品德学生评价中应尽量避免激励性评价。

答:不对。当然激励的语言要注意恰到好处。千万不要言过其实,给人带来虚假的感觉,同时也要注意避免单调枯燥。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1、联系教学,谈谈个人对多元智能的认识?

答:我认为人的智能由七种紧密关联、但又相互独立的智能组成,它们是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

这七种智能显然比智商理论所认为的言语/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更为广阔,更可贵的是加德纳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多元智能理论的广阔性和开放性对于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各种智能只有领域的不同,而没有优劣之分或轻重之别。因此,每个学生都有可资发展的潜力,只是表现的领域不同而已。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终极关怀的参照下,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面去看待每一个学生,而且要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能领域迁移。

2、学生是课堂教学评价主体。

答:学生是教师课堂教学过程和行为的直接接受者,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感受是最直接的,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评价也应该是有一定说服力的,所以学生也要作为评价的主体之一参与课堂教学评价。但评价标准的制定要科学,要适合学生的评价能力和水平。因学生的认知能力十分而有限,比如,让学生评价一个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先进、教学目标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合理等,学生恐怕无能为力,所以在考虑学生评价课堂教学活动的指标时,不管是量化指标还是质性项目的设计上,力求合理、科学、便于学生操作,且对学生对课堂学评教评价的结果,要与评价者(学科专家)的评价、上课教师自评、同伴互评结合使用。

五、案例分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区人大要来学校视察,并说要听一堂课,学校领导高度重视,雷厉风行,首先是定科目定人,由于自然组是学校最强大的,所以,到自然组去选人,选什么人,必须有上公开课经验的老师,那么只有王某,为了给学校争光,八年级自然备课组集体备课,连续试教三次,觉得可以了,领导就放心了,静侯区领导的到来。

⑴上述案例说明课堂教学评价存在什么现象?

⑵你们学校是否有此现象,通常听公开课是怎样准备的? ⑶你认为开设公开课的理想方式应该如何才好?

2、教学片段

在上《孝敬父母》一课之前,教师预先布置了“我为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天,同学们纷纷上台交流)

生1.“我闻到了妈妈脚的臭,但是我不觉得臭,因为她都是为了我。” 生2.“我才知道,妈妈以前为我洗脚、洗澡的时候是多么辛苦呀!” 生3.“洗完脚我还帮妈妈喷香水,喷完后好香好香,感觉非常好!”

生4.“妈妈的脚已经脱皮,变得十分粗糙。这双脚陪着妈妈走过无数的路。” 生5.“我给爸爸洗脚的时候,爸爸一边喝着茶,说要慢慢地洗,享受享受。”(教师不作声,学生继续交流)

生6.“我要给妈妈洗的时候,妈妈说已经洗过了。我说这是老师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洗的。后来我给妈妈洗的时候,发现妈妈是骗我的,不让我给她洗。”

生7.“爸爸很好奇,先问我,为什么要给他洗脚?我说这是作业。洗好了爸爸还给了我5元钱。

(全班学生哄堂大笑,教师不作声,学生继续交流。。。)

请你从“教师是课堂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角度对上述教学片段作个简要的点评。答:学习方式变革中,教师正确的角色是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和促进者。而案例中的教师迷失了自己的角色,使自己成为了旁观者。教师预先布置了“我为爸爸(或妈妈)洗一次脚”的活动,要求写出自己的感受。期间教师没做明确的指导,在同学们纷纷上台交流时,教师既没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也没有做适时的评价,似乎学生的学习活动与自己无关。案例中的教师没有充当权威者的角色,能“放手”让学生自由畅谈,似乎有一种新课程理念,而实际上教师对学生有偏差的回答和体会没有做纠正与评价,没有充当好学习活动的指导者角色,这种旁观者的角色恰恰说明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不适应。教师在学习方式中对自己角色的正确定位,是促进学习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

第二篇:《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二)

《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

(二)一、名词解释:(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思想品德课基本教学策略——根据人的认识规律,为了实现学生在学习上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就必须采取从抽象到具体,再从具体到抽象的基本教学策略。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这一教学策略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来说尤其显得重要和不可或缺。

2、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和体验,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3、教学方法最优化原则——教学方法最优化原则,是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各种教学方法各有特点和用途,在教学中加强教学方法的互补性,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才能实现教学最优化,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征。

5、教学多元评价——教学多元评价包括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教学评价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教学过程;不仅关注学习成绩,更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不仅是教师做出的,更需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家长和社区的合理介入,共同承担评价的责任。评价可以是书面测试、也可以是观察评语,或是定性、或是定量评定等。

6、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特点——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具有多样性、具体性、多质性和潜在性等特点。

二、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为什么要实施新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 答:(1)时代变化的要求。在一个日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重视道德教育,重视以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公民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已经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和走向;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传统价值观正经受时代的涤荡。新形势要求学校道德教育承担起新的责任。(2)学生发展的需要。初中学生处于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在思想品德发展上得到有效帮助和正确指导。思想品德新课程能引领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会分清是非善恶,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锻炼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并且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3)当前中学德育课程的现状。我国目前的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缺乏吸引力和实效性的问题。这次“课改”的目标之一就是“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实施好新的德育课程。

2、课堂问题设计的基本要求?

答:应注意这样几点:第一,问题应当是明确而具体的,问题呈现宜直截了当。第二,问题应当有思维价值,有适当的难度。第三,问题要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第四,教师应精选问题,少做随机性的提问,使其收到实效。

3、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教师需要做哪些工作?

答:首先,教师作为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要与学生一起确定调查的内容,参与学生的调查的策划与分析;其次,组织好调查小组,调查小组的形成以学生自由结合为主,教师适当调整、平衡;再次,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在调查前教师必须进行安全教育,礼貌教育和组织纪律性教育;第四,提出反馈要求,指导学生写好调查报告。

4、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应如何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答:一是课程资源不能“烂”,选取的课程资源要有思想性,要与正面教育的教学目的相结合,要为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体验服务。二是课程资源不宜“滥”,选取的课程资源在一堂课里无需太多,要有精品意识,经得起时空的检验。三是利用课程资源不宜“懒”,随手捞来,不加考证、修正而用之,往往易弄巧成拙或适得其反。

三、辨别题:(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初中设置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思想道德理论知识。

答:错误。初中设置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为了通过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过有意义的生活,并为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思想基础。

2、思想品德课的最大课程资源是学生本身。

答:正确。我们说学生是思想品德课的最大课程资源,根本原因是学生是课程主体之一。一方面学生的存在是课程存在的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具有能动作用,学生创造着课程。从理论上看,课程本身具有“过程”和“发展”的含义,课程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课程来实现建构知识的过程。从表层看,课程由特定的社会成员即教育专家、课程专家或教师设计,但从深层看,课程由学生创造的。课程实施并不完全按照设计者预定的发展路径,学生与课程接触时,时刻都在用儿童独有的眼光去理解、体验课程,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经验,这些鲜活的经验又会给课程带来新鲜血液,成为课程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是最大的课程资源。因此,我们在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时,要坚持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四、观点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1、讨论法和谈话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答: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无论谈话法,还是讨论法,都是通过双向的、或是多向的交流,相互质疑、争论、磋商、感染,有所启迪、有所澄清、有所促进,使问题最终得以解决。都是通过利用外在的力量,刺激学生内在的思维活动,从而达到觉悟的教学过程。都是强调引导学生从自身的体验中去感悟、去思考、去升华。典型的谈话法和讨论法最能体现启发教学的原则。大凡思想品德课其他有效的教学方法,或多或少地也都包含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的基本内涵。所以,讨论法和谈话法是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2、思想品德课的实践资源有着特殊的教学意义。

答: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就必须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以选择的实践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主要应表现为“导方向”、“导思路”,放手让学生根据教材及相关材料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自我探究中主动求知、快乐求知。

真正的道德教育有赖于道德实践。要建立起“社会即课堂”的大课堂教学观,积极地创造和提供条件,根据学生活动的兴趣及教学内容的要求,恰当地安排学生从事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学生实际的处事能力,真正促使每一位学生在生活的课堂中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个体生活的主体和社会生活的主体”。

五、案例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教案例:

教师在讲述《情趣与兴趣》时是这样开始的:(师)从小学到初中,你们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生)学习的科目多了;每天课程都排得满满的,每天骑自行车往返十几里非常累;老师对我们的要求严格了„„。

(师)这样一来,你们是不是觉得“我的生活变得没有滋味”了?(歌词)(生)不是。(师)为什么?

(生)紧张的学习之余,我们还可以从事一些自己喜欢的有意义的事情。(师)那你们喜欢做什么?

(生)踢足球,写毛笔字,绘画,打篮球,养花„„

(师)同学们的业余生活真是丰富多彩,可见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情趣,我们的生活还是有滋有味的,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品味生活。

分析:用“聊天”的方式入课有什么可取之处?

答:以聊天的方式导入,一是可以在教学上诱导学生,这种“自然”导课方式,能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课中,而无任何学业负担,反而常常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为师生平等交流、平等对话创造了一个真诚、民主、温馨、和谐的心理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

2、教案例:

在环境教育中,教师专门带学生实地参观了本地一条严重污染的小河流和卫生状况较好的一个文化广场,并组织学生谈观感。

分析:(1)教师在上列教学设计时,将什么样的内容开发成了课程资源?

(2)对你有什么启发?

答:这堂课中老师将社会考察和学生体验开发成课程资源。给我们的启示有: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要以开放心态,开动脑筋,围绕课标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

第三篇:《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思想品德课程基础性目标

2、思想品德课的综合性

3、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4、设疑导入法

5、自主学习

6、活动型课程资源

二、简答题:

1、思想品德课与中学其他文化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将初中“思想政治课”改名为“思想品德课”有何意义?

3、简述课堂教学中组织课堂辩论的作用。

4、简述《思想品德》各年级教学的核心概念。

5、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指的是什么?优先目标是什么?

6、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三、辨别题:

1、实现道德“认知达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2、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3、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设计学生的“体验”环节是为了考察学生的学习程度。

四、观点论述题:

1、有活力的思想品德课一定是能给学生创设思维机会的课。

2、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3、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课堂规则之间要协调。

五、案例分析题:

1、教学案例:

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设计一幅能反映情绪变化主题的漫画,并给漫画取个恰当的题目、编一个故事。故事要能说清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并为他出出主意,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

分析:你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吗?为什么?

2、教学案例:

这是一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片段:一群头戴稻谷、小草、小鸟、蛇、鼠、昆虫、鹰、青蛙、狮子、羚羊、狼和人等画像的学生正快乐地做着游戏,老师也乐在其中。一团红线球在他们的手中传来传去,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编织着一张“生命网”,当这一条条的“生命网线”举过他们头顶的时候,学生们已经感悟到:大千世界,每一个生命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结”,生命与生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而当其中的某一个结消失的时候,“小草枯萎了”、“小鸟死去了”、“狮子也没法活了”……慢慢地,整张网就坍塌了……。

分析:安排这一游戏活动的作用?组织课堂游戏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3、教学案例:

教师在《诚实守信》在教学时是这样导入的:“当你的生命受到致命威胁,你必须放弃金钱、美貌、信用三者中的两样,才能保全生命,请问你只选择保留哪一样?理由是什么?” 学生1:我选择金钱,有钱才好。学生2:我也要钱,没钱怎么活啊? 学生3:美貌也蛮好,丑八怪一个谁愿意呐。

学生4:(问)老师你选择什么?上次答应我们去郊游,还算数吗?(老师显得有些尴尬)

分析:教师在上列教学情境的设置上存在着什么问题?

第四篇: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一)五、案例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案例:

(师)准备一条拔河绳,一上课,就请班上一个力气最大的男生与三个普通的女生在教室里表演拔河比赛,„„

(问)为什么女生能胜?——学生答:人多力量大。(师)再请六个普通的男生分两组对抗拔河赛后,„„

(问)同样多的人,为何有胜有输?——学生分别答:配合的好坏、心齐与否、组织的好坏„„。(讲)我们有时把心不齐、组织不好、配合也不好„„的一伙人称为“乌合之众”;而把心齐、组织好、配合也好的团体称为?——学生(齐)答:集体!„„

试分析:此案例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有何利弊?

2、教学案例:

在悦耳的背景音乐《青春舞曲》中,同学们陷入了沉思:我们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时光?不久,有的开始奋笔疾书,看着他们自信的面容,我为我的精心设计感到自豪。第一个学生要求发言,谈了自己的青春理想,我及时地予以肯定。接着,更多的学生站起来谈了自己的想法,气氛变得很活跃。这时,我注意到第一排的一个女生,她悄悄地举了一下手,但很快又放下了,随后和自己的同桌小声地说了句什么。根据以往的经验,我知道她一定有自己想说的话。我走到她旁边,诚恳地做了请的姿势。“老师,你总在让我们说我们的想法,为什么您不讲一讲您自己的青春经历呢?”

分析:如果你碰到类似案例中所描述的情况,你该如何处理为妥?

复习提纲

(二)五、案例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案例:

(师)上课前一分钟,先请一学生在讲台上玩电子游戏(大屏幕展示全班学生看),游戏结束时上课铃声已约过一分钟。

(师)不顾上课铃声,再请一学生上讲台继续玩,两分钟后游戏结束。

(连续问全班学生)继续玩好吗?整个上午就玩下去好吗?如果不够刺激,玩输的出钱给玩赢的好吗?

(若已有学生说“不好”时,再问)为什么不好?玩电子游戏不好吗?„„(学生发言)„„。(讲)对,有些游戏本身就是“不良诱惑”,如赌博;有些游戏本身并非不好,但人们玩过了头,也成了“不良诱惑”。生活中后一种“熟视无睹”的“不良诱惑”就更多了。

(问)请同学们说一说,还有哪些(自己有过的)类似的“不良诱惑”?„„(学生发言)„„。(问)这些看似无碍的现象有何害处?„„(学生发言)„„。(问)怎么办?„„(学生发言)„„。

(板书)„„(学生讲一条拒绝不良诱惑的办法,教师写一条)„„。

(边讲边书)„„(把学生讲的多种办法用精练的词汇概括为3至4条)——

1、避开诱因法;

2、„„;

3、„„;

4、„„。(小结)„„。

分析:这堂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哪些原则?

2、教学案例:

在《我与青春有个约会》教学中教师设计的一个环节叫“青春调色板”,要求学生用一种颜色描绘自己所理解的青春。以下是学生的一些描述:

生A:青春是红色的,青春热情如火,朝气蓬勃。引用费翔的一句歌词:我就像那冬天里的一把火,熊熊火焰燃烧了我。

生B:青春是蓝色的,青春放飞理想,犹如放飞蓝天的白鸽。我们拥有太多的蓝色的梦。生C:青春是绿色的,绿色是生命的本色,她象征着青春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孕育着勃勃生机。生D:青春是白色的,它是那样洁白无暇,犹如一张白纸任由我们在上面描绘一幅幅人生的蓝图。分析:请你也续写两条。

复习提纲

(三)五、案例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案例:

在学习《做情绪的主人》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

要求学生设计一幅能反映情绪变化主题的漫画,并给漫画取个恰当的题目、编一个故事。故事要能说清主人公情绪变化的原因,并为他出出主意,帮助他摆脱不良情绪。分析:你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吗?为什么?

2、教学案例:

这是一节《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的教学片段:一群头戴稻谷、小草、小鸟、蛇、鼠、昆虫、鹰、青蛙、狮子、羚羊、狼和人等画像的学生正快乐地做着游戏,老师也乐在其中。一团红线球在他们的手中传来传去,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编织着一张“生命网”,当这一条条的“生命网线”举过他们头顶的时候,学生们已经感悟到:大千世界,每一个生命只是这其中的一个“结”,生命与生命是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而当其中的某一个结消失的时候,“小草枯萎了”、“小鸟死去了”、“狮子也没法活了”„„慢慢地,整张网就坍塌了„„。分析:安排这一游戏活动的作用?组织课堂游戏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参考答案

(一)一、名词解释:

1、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一个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2、《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加强对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教育的德育课程。

3、国情教育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民族精神,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国策,以增强对国家、社会和民族的责任意识,努力肩负起历史使命。

4、教学目标是预期的教学活动和结果要达到的标准。教学目标大体说来具有指导教学策略的运用、指引学生学习和指导测量与评价三大功能。

5、思想品德课启发教学原则: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根源于其“内省”,“灌输”则是其必要的外在条件,但它是一种适合学生认知特点和心理素质的循循善诱,是对学生思想活动以至觉悟的启迪和激发。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遵循这一适应学生学习心理的教学原则。

6、课程资源就是与课程相关的一切资源。具体的说是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过程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教学活动资源。

二、简答题:

1、在中学教育中,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与学校德育工作的关系?

答:中学德育工作包括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形式,思想政治品德课教学则是中学“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和基本环节”,“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和“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2、《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特点是什么?

答:具有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3、简述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景的几种方法。

答:(1)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挂图、图片、漫画、实物、录音、录像、投影等手段,创设一些可知可感、有声有色的直观情景。(2)模拟表演创设情景。通过小品表演、角色扮演等形式,学生或师生用自己的语言、动作、表情等,演示一定的道德行为情节,创设特定的道德情景,体现道德观点。(3)组织短小精悍的游戏、竞赛活动等,创设有一定刺激性的情景,等。

4、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如何提高自己的心理教学技巧与心理辅导技术?

答:由于思想品德课中包含大量的心育要求与内容。因此思想品德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心理教学技巧与心理辅导技术,在更新观念的基础上,通过自学、接受继续教育等途径,进一步系统学习心理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努力使自己具备对事物的认识能力、知识摄取能力、心理调控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技术运用能力、拓展创新能力等。尝试将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渗透到自己日常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之中。在教育实践中,学会一般的观察、调查研究方法,及时发现学生较明显的心理问题;学习运用谈心、咨询等方法解决学生常见的轻度心理问题;适当组织开展一些心理训练活动,开设一般心理问题的辅导讲座以及心理辅导课等。

三、辨别题:

1、教学手段的使用应该为教学方法的实施服务。

答:正确。手段永远都是为目的服务的。有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就需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手段,而不是相反。不论教学手段本身是否“先进、现代”,只有适合教学方法的教学手段才是有效的、正确的。

2、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教师的能力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

答:正确的。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一部分。一堂好的思想品德教学设计,离不开好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能力强的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就能对现有的课程资源做出恰当的取舍,并能结合要求对课程资源进行相应的开发和组合。所以说教师的能力的决定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

四、观点论述题:(要点)

1、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答:思想品德课是“为初中学生的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这正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任务。中学教育、教学的规律、思想品德课的性质,以及中学生的心理、思维特点等,决定了在中学众多的德育工作形式中,思想品德课是初中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答:“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提出问题,意味着学生新的思路的开辟,体现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摒弃传统的“师道尊严”观念,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达到掌握知识,提高觉悟的目的。

五、案例分析题:(要点)

1、试分析:此案例体现了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思路?有何利弊?

答:体现了遵循认识规律的教学设计策略。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出发,引导学生把握正确的理性认识。这样设计,有利于学生直接体验,也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但教师在引导、归纳学生分析时要有耐心,和急中生智的技巧,否则易走样。

2、分析:如果你碰到类似案例中所描述的情况,你该如何处理为妥?

答:(1)放下老师的架子,乐于听取学生的不同见解,平等地参与讨论。要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与见解。

(2)直面学生的疑难问题。学生有自己的情感与思维,有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有自己的疑惑和迷惘。如果脱离学生的思想实际,无视学生的精神需求,只是一味地进行空洞的说教,甚至于回避问题,就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

(3)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恰当的发表自我见解的机会与民主、平等、和谐的心理氛围。

(二)一、名词解释:

1、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性质: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在教学计划、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上与中学的其他课程有许多相似或相近之处,但作为主要承担德育任务的课程来说,其设置和功能不同于一般的文化课程,它是中学德育的专门课程。

2、思想品德课的基本教学环节,不拘一格。根据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识规律,一般可以包括激发兴趣、引导思考、精确认知、启迪觉悟等环节。

3、教学目标的整体性,是指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要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三者的完整统一,它们是整体教学活动中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的统一体,不应割裂开来孤立地理解。确定其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要兼顾其他目标。强调教学目标的整体性还应关注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

4、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基本规范,它反映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共性,具有普遍意义,所以它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

5、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总目标是对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的基本的整体性的要求和规定,它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使学生成为“四有”好公民奠定基础。

6、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其中既包括物力的,也包括人力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既包括传统的教科书、图书资料,也包括现代的网络、科技成果。其中最重要的资源内涵是学生自身的实际生活。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说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答:思想品德课是德育课程。德育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遵循德育规律,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作为学校德育工作主要途径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遵循德育规律,所以,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决定了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策略和基本环节。

2、《思想品德》课程与《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有何区别?

答:两者教学内容既有相互融合,也有各自特色。但两者的课程目的不同,功能不同,具体教学目标也不同。《思想品德》的知识教学目标相对浅显些、简略些;《历史与社会》的知识教学目标更直接、更明确些;前者侧重于(科学的)思想方法(能力)的培养;后者侧重于学习知识的能力的培养;前者的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则更突出、更深刻、直接些,后者的思想教育内涵相对隐含些、间接些,等。

3、如何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讨论课的效率?

答:为提高学生讨论的效率,应把握如下一些规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必须参与小组的讨论,尽量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大力赞扬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与他人共享,将自己的见识转变为成员间共有的经验;组织小组讨论时,应进行角色分工,如主持人、记录员、发言人等,并明确职责;讨论后,应由各小组的发言人把本组讨论情况、结论、观点等与其他小组交流,避免脱离主题空发议论;要教育学生学会倾听,尊重讲话的一方,可以争论,但要注意避免由讨论演变为攻击行为,如斥责、污辱他人等现象。

4、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

答: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实质就是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过程;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又总是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服务的。两者犹如建筑与建材的关系。

三、辨别题:

1、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中,“课程标准”决定一切。

答:错。“课标”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要真正发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必须坚持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教学设计,实现理论原则与学生实际的有机统一。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机械地理解和实施课标,只能使课标的要求走向教条化或空洞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设计也就成了纸上谈兵。

2、思想品德课中采用的教学方法越多,教学就越具有实效性。

答:错。思想品德课常用的教学方法很多,也各有所长,更因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及学生个体差异的多样性,教师选择、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形成满足学生需要的教与学相结合的过程,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无论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规律讲,还是从初中学生的实际出发,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的设计和选择应坚持启发教学的原则。在实际教学中,一般是几种方法有机地组合或交叉运用,具有一定的综合性。但倘若一味追求多样性,忽略优化组合,使教学过程变成展示“万花筒”,往往易使教学环节走过场,学生感到眼花缭乱,注意力分散,甚至不知所云,还是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加强教学方法的互补性,综合而灵活地运用,取长补短,相互协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可见教学方法并非越多就越有实效。

四、观点论述题:(要点)

1、“学生实际”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客观依据。

答:人的认识产生于客观存在,符合客观存在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是一种“观念产品”,要想使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符合中学德育工作的需要,即符合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的需要,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就应把“学生实际”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客观依据,使“课标”要求等理论上的“共性”与学生实际的“个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

2、“思想性”是思想品德课的“灵魂”。

答:思想品德新课程是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思想性”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它决定着思想品德课程的方向,规定着课程的基本特征,是课程的社会主义教育性质最突出的表现;思想品德课程的其他性质,都是围绕着“思想性”这个规定产生,并受其制约。它是思想品德课的根本性质,是本课程的灵魂。

五、案例分析题:(要点)

1、分析:这堂课教学设计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哪些原则? 答:一是生活化,二是思想性。体现了“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的原则、“教学的导向性”原则、“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和“启发教学”的原则等。

2、请你也续写两条。

答:青春是橙色的,橙色是幸福的颜色,收获的颜色,青春有拼搏,也有收获。

青春是灰色的,甚至是黑色的。因为青春期也有很多烦恼,很多问题,很多不开心的事情。„„

(三)一、名词解释:

1、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规律:这是一个在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下,通过生活体验、教育熏陶和自我修养,知、情、意、行相互作用、协调发展的过程。

2、思想品德课程的基础性目标,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

3、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目标具有综合性,既注重知识、能力目标,更注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其教学内容具有综合性,从宏观方面来说,心理、道德、法律、国情等方面的内容都或多或少的、有机地渗透在不同年级的教学要求中。从微观来说,每一方面的内容也都是多元的。

4、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新课程倡导的三维目标之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思想品德课程的优先目标。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还包括爱、快乐、审美情趣等丰富的内心体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还包括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等;价值观则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以及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5、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就是要求设定的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起到支配教学进程的作用,并能够进行相应的目标检测。

6、校内课程资源也就是校内的各种场所和设施、人文环境、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等。比如图书馆、实验室;教师群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还有实验实习、讲座、报告会、文体活动、社团活动、典礼仪式等等。

二、简答题:

1、思想品德课与中学其他文化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其他的文化课以传授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渗透一定的思想教育,而思想品德课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文化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制和心理品质等方面的教育。

2、将初中“思想政治课”改名为“思想品德课”有何意义?

答:初中生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学做人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紧紧围绕他们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思想道德问题进行教育。针对以往初中思想政治课对初中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教育的力度不够,对初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指导也较为薄弱等情况,新课程根据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需要,加大了品德教育的力度,调整了一些与青春期成长关系密切的内容。使用《思想品德》这一名称,更符合初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实际:引导初中学生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政治道德目标,也更能体现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性质。

3、简述课堂教学中组织课堂辩论的作用。

答:辩论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深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培养思维的有序性和独特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间的相互学习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辩论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等。

4、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有什么意义?

答:概括地说,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合理利用具有以下意义:(1)极大地拓展现有的教育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可直接导致教学方法的变革,带动教学形式、教学关系等方面的变革。(3)有利于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4)对思想品德课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能引发教育模式的变革,而且会使全社会的教育意识得到加强,推动学习型社会的建设。

三、辨别题:

1、实现道德“认知达成”是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

答:错。道德“认知”是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没有一定的道德“认知”,就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行为。但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根本目的则是为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不仅仅只有道德“认知”,也包括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

2、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答:正确。探究性教学的主角是学生,不是老师。但采用探究性教学法,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学习创设条件。如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的问题时,应让问题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要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有序有效的学习探究;要营造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要营造自由宽松的探究环境,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创新求异;教师不过多干涉学生的探究活动,但也不放任自流,应多从探究的思路、方法、资料上加以指导、点拨和支持,充当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

四、观点论述题:(要点)

1、有活力的思想品德课一定是能给学生创设思维机会的课。

答: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学生的内省;课堂教学的主体也是学生。启发学生的思维,无论对课堂教学的展开、深入,还是学生自身思想观念的变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不在于通过教学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创设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和机遇。

2、思想品德课教学要“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

答: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增强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就要遵循人的认识规律,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在教学设计中,以学生的视角来关注社会生活,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更能吸引学生对自己生活品质的关注,教师与学生也更易有共同的语言,思想品德课教学也就更具魅力。

五、案例分析题:(要点)

1、分析:你认为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合理吗?为什么?

答:合理。老师通过可操作的活动让全体学生参与进来,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积极思维,通过“画漫画、编故事”可以使学生理解不良情绪的影响,“为主人公出主意”,使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得到了体现。这一教学设计通过愉快的活动使学生在享受中悟理,起到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2、分析:安排这一游戏活动的作用?组织课堂游戏活动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这一游戏活动的安排适合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将比较抽象的食物链方面的知识形象地通过游戏方式展示,激发学生的亲切感与新鲜感,使之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让“枯燥”的思想品德课“鲜活”起来,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感悟生命之间息息相关、环环相扣的关系。这种“学中乐、乐中学”的设计,不仅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更提升了学生的体验。课堂游戏活动的组织首先要注重活动的内在价值。看活动是否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是否对学生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避免为活动而活动。其次课堂游戏活动的组织还必须强调规则性,使每个学生懂得游戏的规则,否则很容易使课堂游戏活动变得闹轰轰,最后不了了之。再次要注意在形式上的短小精悍,操作简便、高效率。

第五篇:《新课程中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专题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中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一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题(6题,每题4分,共24分)

1、什么是科学案例教学法?

2、按《科学课程标准》的规定,中学科学课程是以什么为宗旨的科学入门课程?

3、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有哪些?

4、什么是行为观察?

5、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或指导原则)是什么?

6、什么是学习任务分析?

二、简答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

1、请简述科学课程整合的特点。

2、按“第三代教学设计理论”进行中学科学教学设计时,其主要由哪五个部分组成?

3、简述案例教学的六大特点。

4、简述自主学习的四个特征。

三、辨别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1、你认为案例教学能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请说明理由。

2、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教学设计在设计理由、教学目标、教学分析、策略制定和作业设计、教学过程、效果评价等6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请你从2..个方面对现代教学设计与传统教案进行比较。

四、观点论述(2题,每题8分,共16分)

1、“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严格依据教材进行教学”——教学的本质仅仅是执行教材。”对这种观点你认同吗?

2、有人认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是两码事,不需要相匹配”;也有人认为:“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要绝对相匹配”。请你就此发表自己的观点。

五、案例分析(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案例:(初中一年级科学课)

课间,两名学生正在给大家的课桌上摆放各种各样的蔬菜。一声上课铃,把各色不同衣着、神态各异的一群学生瞬时归入五十多个座位。

‚今天的《科学》课,我们要‘与蔬菜交朋友’。大家看到课桌上摆放的蔬菜了吗?现在就4人一组,认识各种蔬菜,把它们的名字、子叶类型、食用部位等填在你们课本第#页的那张表格里,4人填写的内容不能相同。‛老师微笑着给同学们布置任务。

安静的教室立即热闹了。大家纷纷拿起他们熟悉的蔬菜,有带绿叶子的白萝卜、有大葱、有土豆,等等,真的太熟悉了。但如果要说出它们的学名、可食用部位甚至是双子叶还是单子叶,还是有点难。

‚老师,这是什么?‛ 一个女孩的声音。

‚菠菜。你们没见过吗?‛

‚哦,对了,对了,是菠菜。‛

耳边又传来有趣的对话

‚这是土豆。‛

‚不对,是马铃薯。‛

‚哎,土豆就是马铃薯。‛接着一阵欢快的笑声。

因为每个人都要写与小组其他成员不同的植物,所以,大家必须互相帮忙、互相请教,才能完成任务,而且没有人可以偷懒。

半个小时过去了学生们仍然沉浸其中,老师则轻松地徜徉在学生中间,听他们的讨论,给他们个别的指点。

‚现在,请小组代表发言,把自己认识的蔬菜给大家讲讲。‛

一个被老师观察已久的小组代表被首先叫了起来。

‚韭菜的食用部位是根、茎、叶子。‛话音刚落,周围踊跃的小手立刻举了出来。

‚不对,根不能吃。‛

‚能吃。‛

一个全班性的讨论开始了……

以上案例可以说明:(填序号)。①新课堂,不是教师在表演,而是学生在交流与合作。

②新课堂,不再只是一门课程的“独木”,而是学科知识的“林”。③新课堂,学生不再是接受的“容器”,而是可点燃的“火把”。④新课堂,不再是机械训练,而是注重获取新知识的能力。⑤新课堂,学生评价的功能不是“筛子”,而是“泵”。请你就以上某一论点作一分析说明。

2、重视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对学生学习心理、思维障碍的表现与成因的分析,结合学情考虑学生在学习此内容时的心理特征及遇到的困难是什么?根据学习心理特征考虑是什么原因造成学习困难,像学生的知识准备、思维特征、迁移能力以及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等都值得我们广大教师去研究分析。如:牛顿第一定律教学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用力推桌子,桌子就运动,停止用力,桌子就静止了,于是和两千年前的亚里士多德一样错误地认为:“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为此,教师应善于在教学设计中设置误区,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起学生追根究底的问题意识。

根据以上所述,请你对《科学》(7—9年级)任选一内容设计一个教学(片段)方案。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中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二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题(6题,每题4分,共24分)

1、课程的概念是什么?

2、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什么?

3、什么是学习过程?

4、什么是教学模式的要素?教学模式的要素主要包括哪五项?

5、什么是板书?

6、什么是案例(个案或实例)?

二、简答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

1、请简述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2、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特性方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有效教学的实现有赖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在课堂中的落实。为此,探讨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策略问题是探索有效教学之路不可回避的议题。那么“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呢?请简单例举4例。

3、学习过程有哪些要素?

4、简述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的意义。

三、辨别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1、请谈一下说课与备课的关系。

2、“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就是要培养科学人才”,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请说出你的看法。

四、观点论述(2题,每题8分,共16分)

1、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为本次改革的重点之一,你认为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如何改变学习方式?

2、教学目标设计主体应该指向教师还是指向学生?请亮出你的观点。

五、案例分析(2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案例]: 血液循环

1.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掌握体循环和肺循环的基本途径和关系。

(2)能力目标:学会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学会联系、比较、综合和逻辑推理等思维和学习方法。

(3)思想情感目标:通过对血液循环途径及循环意义的掌握,体会生物体是统一整体的生物学观点。

2.教学模式设计

选择‚谈话模式‛进行本课的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中心‛的模式,也具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性质。

3.教学策略设计

教师设计一系列问题,运用谈话法引导学生寻求答案。教师通过边问、边讲、边绘图的形式完成教学内容。体循环和肺循环的途径采用与课件相结合的形式讲解。

4.教学过程设计(略)5.教学评价设计(略)

请你从“教学设计的程序”的顺序、“教学策略的设计”、“教学目标的设计”三方面对本案例进行案例评析。

2、科学课上,当教师按预定教学方案,让学生分组自行设计实验来检验他们对某种现象成因的猜测是否成立时,却出现了全班学生无人能设计的局面。这时,教师应该采取哪些做法?请写出简明的教学案例。

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新课程中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三

一、名词解释或填空题(6题,每题4分,共24分)

1、试列举中学《科学》教学的基本策略(4例)?

2、什么是学习方式?

3、自主学习的基本含义。

4、教学策略的含义是什么?

5、什么是学习日记?它有哪些特点?

6、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二、简答题(4题,每题6分,共24分)

1、现代教学设计包括哪几个因素?

2、在学科领域,《科学课程标准》认为7~9年级学生应该了解或理解基本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学会或掌握相应的基本技能,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解决有关问题,了解科学在现代生活和技术中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发展的意义。请简述学生应该了解或理解哪些基本的科学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

3、请简述浙江教育出版社版《科学》(7—9年级)实验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4、《科学课程标准》有哪些活动教学要求?

三、辨别题(2题,每题8分,共16分)

1、探究性学?

下载《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课程中学思想品德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题卷(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