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 2五年级
传统文化备课
五年级上册
1、《声律启蒙》
(一)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所《声律启蒙》的相关知识,对押韵有初步的认识,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
2、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对押韵有初步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声律启蒙》是古代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的启蒙读物。按韵分编,包罗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物、器物等的虚实应对。从单字对到双字对,三字对、五字对、七字对到十一字对,声韵协调,朗朗上口,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从单字到
多字的层层属对,读起来,如唱歌般。较之其他全用三言、四言句式更见韵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声律启蒙》。
二、范读、带读《声律启蒙》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三、释读
1、师读、讲解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
讲解:三尺剑:《汉书》高祖为黥布流矢所中,医曰:可治。高祖曰:吾提三尺剑取天下,非命乎?命在天,虽扁鹊何益。六钧弓:《左》定公侵齐,士皆坐列,曰:颜高之弓六钧。皆取而传观之。
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
讲解: 清暑殿:《阳宫殿簿》内有清暑殿。广寒宫:《明皇杂录》明皇与申天师中秋夜游月宫,见榜曰广寒清虚之府。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一起说文意。
3、了解知识链接
三、朗读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云对——雨,雪对——风,„„”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拓展活动:师生交流,明白诗句的押韵。
五、总结课文
2、《声律启蒙》
(二)教案
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
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
3、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诗词和对联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学形式,两千多年来一直薪火相传,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古代,自私塾的幼童起,就开始这种文学修养的训练,对声调、音律、格律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声律启蒙》。
二、范读、带读《声律启蒙》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三、释读
1、师读、讲解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讲解:矶:水边突出的岩石。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讲解:舒:伸展;玑:不圆的珠子。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讲解:边衣:汉唐以来四边多事,故从征者众。当秋寒,妇念其夫,则寄征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莎: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在潮湿地区和水边沙地。
2、师生交流文意。
3、了解故事链接
三、朗读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来对——往,密对——稀,„„”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拓展活动:搜集名师名对。
五、总结课文
3、《声律启蒙》
(三)教案
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
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
3、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声律启蒙》在写作上的特点是很鲜明的,它把常见的韵字组成韵语,而这些韵语又都是富有文采的符合格律的对子;同时又巧妙地杂糅了大量的历史故事与成语典故,这样在音韵上读起来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句型上整齐对仗,对启人思路;内容上海阔天空,鸟兽草木鱼虫,入作者笔端,把人们带进了一个极为丰富多彩的天地。
二、范读、带读《声律启蒙》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三、释读
1、师读、讲解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讲解:凸:山高出貌。凹:山缺貌。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
讲解:陶秫:秫,即今高梁。陶潜为彭泽令,种秫百亩。邵瓜:邵平种瓜长安城,有五色,甚美。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讲解:竹根:酒杯名。桐叶:茶盏名。七碗:《卢同茶歌》七碗吃不得,但觉两腋习习生清风。
2、师生交流文意。
3、了解故事链接
三、朗读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优对——劣,凸对——凹,„„”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拓展活动:学习故事链接。
五、总结课文
4、《笠翁对韵》教案
教学目标:
1、大体了解所含典故的内容
2、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节选部分,大部分学生能背诵。
3、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诵读、感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对传统文化学习的兴趣。教学过程:
一、开场白
今天我们要学习《笠翁对韵》。作者是清代文人李渔。知道《笠翁对韵》作何解释吗?“翁”就是李渔自称。“笠”就是下雨天穿的蓑衣。“对韵”就是古代人对对子,讲押韵。
二、范读、带读《笠翁对韵》
老师先范读一遍课文,请同学们认真听。
下面请同学们伸出右手的食指开始指读。老师读一句,你们齐读一句,并用手指跟着朗读的节奏移动,朗读到哪个字手指就停在哪个字上,标点符号跳过去不指。听明白了吗?同学们,跟我念。
三、释读
1、师读第一段
讲解第一段 重点点拨:山花对海树 苍穹 下响 高舂 青春
2、学生一起说文意。
三、朗读
1、分组读(分两组,每组读一章,进行小组比赛)
2、老师说上句,学生对下句。“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3、多种形式朗读,来争取当堂课背诵。
四、拓展活动:
1、读一读《古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收集对联。
第二单元诗词诵读
(一)第五课《登金陵凤凰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比较、想像、联想、品味关键词语等方法鉴赏诗歌。教学重点:把握诗歌景与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能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对诗歌进行鉴赏。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路漫漫在屈原脚下求索,诗悠悠在汨罗江畔飘零,秋雨是杜甫笔下的残梦,月亮是李白头顶的乡愁.我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通过诗人更加深对诗歌的理解,今天让我们走进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世界.二、介绍诗人李白及其有关写作趣事: 介绍李白(略)写作趣事:
黄鹤楼与凤凰台
黄鹤楼与凤凰台同为中国历史名胜。它们的出名,是与两位诗人分不开的。传说崔颢游览黄鹤楼,留诗云: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久,李白登黄鹤楼见到崔颢的诗,非常欣赏。当时有人要李白题诗,出于对崔颢的尊重,李白谦虚地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无作而去,为巨匠敛手”。文坛因而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
然而,李白毕竟属于那种充满创作天才的诗人,在登临黄鹤楼时没有尽情尽意,于是他“至金陵,乃作凤凰台诗以拟之”。也就是过后不久,李白在游览金陵凤凰台时,步崔颢原韵,作《登金陵凤凰台》。诗云: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一出,马上博得了“与崔颢黄鹤楼相似,格律气势未易甲乙”的赞许。确实,崔颢的《黄鹤楼》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同为登临怀古的双璧。不过,细读起来,不难发现李诗的概括力和意境都比崔颢高。李诗前两句概括了崔诗前四句的意境,腾出第二
联怀古,丰富了诗歌的思想内容。崔颢怀古为“思乡”,而李白怀古却是“忧国”,两者相比,李白的思想境界也要比崔颢的高。
四、朗读诗歌(反复读)
五、翻译诗歌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讲解:
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战国时楚威王曾置金陵邑,故名。凤凰台:故址在今南京市南。相传南朝宋元嘉间有异鸟集于此,时人以为凤凰,遂筑此台。
颔联意谓:当年吴宫的繁花茂草,均已埋没在这幽静的小路旁;东晋的名门望族,如今也只剩下一片坟场。吴宫,三国时孙吴曾建都筑宫于金陵,盛极一时。晋代,东晋也曾以金陵为首都。丘,坟墓。
颈联意谓:那遥远的三山,地半如在青山的;大江的二支,左右共夹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名。二水,秦淮河流经金陵时分两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白洲,《寰宇记》载:“白鹭洲在(江宁)县西三里„„在大江中,多聚白鹭,因名”。
浮云蔽日:阴云遮住太阳,比喻奸邪贬抑忠良。
赏析:本诗熔名胜古迹与眼前景物于一炉,寄寓伤时之感于怀古。
高步瀛云:“太白此诗全摹崔颢《黄鹤楼》,而终不及崔诗之超妙,惟结句用意似胜。”
六、拓展活动
读一读杜甫的《咏怀古迹》
七、小结:
意境是古代诗歌特有的一个美学范畴,它主要由诗中的“景”和所要抒发的“情”所构成。一首优美的诗,其外是美丽动人的景,其内是深邃感人的情。只有“景”和“情”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构成摄人心魄的意境。
第六课《古诗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4、熟读、背诵《汴河怀古》《题乌江亭》
教学重点:
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
教学难点: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隋炀帝时,发河南淮北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经黄河入汴水,再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以达淮水。故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呼之为汴河。隋炀帝开大运河的动机,不外乎满足一己的淫乐,大量耗费民脂民膏,成为他最著的暴行。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是吟咏这个历史题材的,大都指称隋亡于大运河云云。今天我们来学习和大运河有关的一首诗。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汴河怀古》 介绍诗人:
皮日休(834至883),晚唐著名文学家。他的诗,包括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语言平易近人,以《正乐府》10首、《三羞诗》3首为代表。《三羞诗》其二写人民所受征兵之苦,其三写人民遭旱蝗而流离饥饿之苦,《正乐府》的《卒妻怨》、《橡媪叹》、《贪官怨》、《农夫谣》、《哀陇民》写人民种种不同遭遇之苦,具体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他同情人民、抨击暴政的态度。另一种诗,走韩愈逞奇斗险的一路,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沈德潜说皮、陆“另开僻涩一体”(《唐诗别裁》)者即是。至于所谓“吴体”和回文等作,则大都缺乏现实内容。朗读诗歌(反复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讲读诗歌
汴河怀古 皮日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汴河:即通济渠,隋炀帝时开挖的大运河的一段。隋家:隋王朝。水殿龙舟:当年隋炀帝出游时所乘的船只。不较多:差不多。
2、学习《题乌江亭》 介绍诗人:
杜牧(803-853),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祖居长安下杜樊乡,因称“杜樊川”。文宗大和时中进士后,曾为黄、池、睦、湖等州的刺史,也在朝中做过司勋员外郎、中书圣人等官。一生仕途并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
他的诗、赋和古文都极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高,后人称为「小杜」,以别于杜甫。又和李商隐齐名,并称「李杜」。杜牡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并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之中。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不务奇丽,不涉习俗。不古不今,处于中间”。(《献诗启》),咏史诗成就颇高,其中多有诗人深沉的历史感。
朗读诗歌(反复读)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讲读诗歌
《题乌江亭》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此诗借古抒怀,诗人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
六、拓展活动
读一读王安石的《乌江亭》体会与《题乌江亭》有什么不同?
七、小结:
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腐败,已走上亡隋的老路,对于历史的鉴戒,一般人的感觉已很迟钝了,而作者却有意重提这一教训,是寓有深意的。此诗以议论为主,在立意的新颖、议论的精辟和“翻案法”的妙用方面,自有其独到处,仍不失为晚唐咏史怀古诗中的佳品。
第七课《诗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
2、注重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重点难点 :诗歌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散套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以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西塞山怀古》
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他是中唐时期杰出的诗人、进步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晚年曾任太子宾客,后世称刘宾客。讽喻诗、竹枝词、怀古诗是刘禹锡诗集中最有成就的作品,尤其是后两者在中国诗歌史上更有突出的地位。刘禹锡一向反对藩镇割据,渴望四海统一,《西塞山怀古》就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
朗读与背诵课文。
范读——学生齐读——自己读——背诵 讲解诗意
解题:西塞山,在今湖北大冶东面的长江边,形势险峻,是六朝(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是我们熟悉的对南京的美称。六朝古都,是指东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六个政权曾在南京建都;十朝都会,则是除了前述六个政权外,还有南唐、明初、太平天国、民国时期把南京作为首都。)有名的军事要塞。长庆四年(八二四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沿江东下,途经西塞山,即景抒怀,写下此诗。赏析课文:
1.怀古:
首联写出了什么气势?那两个字用得好?
词前两句写西晋王濬率领着高大威武的战船,顺江而下,讨伐东吴,金陵城中的士气黯然消失。一“下”:符合地里形式——上有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西晋攻下了东吴;一“收”,东吴的望风披靡,自孙吴以来,凡是建都金陵的王朝,都相信自己占据了这龙蟠虎踞的有利地形便可以永保江山稳固,所谓的“金陵王气”对统治者都起过强心作用。事实呢,在王俊军队的强劲攻势下,“金陵王气”黯然收敛,孙吴王朝彻底覆灭了。不仅东吴,东晋、宋、齐、梁、陈个个短命。
颔联:思考此联把晋吴之战的形势从哪些方面作了形象地描绘?什么手法?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向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对比的手法。煞费苦心的“千寻铁锁”也不能挽回败局,长长的铁链极不情愿地沉入到江底,投降的白旗却寂静冷清地挂在石头城头上。“沉”和“出”两个字也极其细腻传神,点出孙吴政权气息奄奄、日薄西山之颓势和溃败时的惊慌失措之丑态。这四句诗简洁,洗练,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
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
然而,诗歌本义并不在描写这场恢弘的战事。我们更深一层想,一个既具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又拥有强大的防御工事的要津,为什么在转眼间就化为乌有了呢?
我们从作者的另一首诗歌《金陵怀古》中就可以找到答案:“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民心所背,任何“天堑”都会是“得民心者”的通途。这两联都是咏史诗的叙述部分,首联是总叙,声势逼人;次联是具体描绘,形象生动。
2.感今: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或许并不仅仅指上文西晋王濬进攻东吴的事,金陵经历了若干的朝代的兴亡,这样的兴亡交替都让后人浩叹,升起伤怀之感,但金陵古城却“山形依旧枕汉流”,那么一个国家兴衰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
一个国家的兴衰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地势的险要而是人事的治乱。“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包佶的《再过金陵》正是这句诗的最好注脚。
尾联含蓄地表达了怎样的深意?
这里有赞颂,有庆幸但更深层次的是提醒,是警诫。安史之乱使唐朝岌岌可危;乱后,河北,山东藩镇割据局面愈演愈烈,时刻威胁着唐王朝的安全。眼前的升平景象不知道哪天会被烽火打乱;如今长满芦苇的故垒,不知道哪天又会变成战争的前沿。
曾经的“金陵王气”,曾经的“西晋楼船”,今天都成为了一片荒凉之地;曾经雄踞一方,不可一世的割据势利,今天也只是人们“伤”的陈年往事。诗人在纵横开阖,酣畅流利的叙事描写当中,对重新抬头的割据势力做了迎头痛击——历史的大流永远是“大一统”,民心所向,不以割据者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分裂国家,发动战争,最终也不过就是徒让后人“伤往事”而已。
(二)学习《西塞山怀古》 1.作者简介。
张养浩:元代诗人,散曲作家。字希孟,号云柱,济南(今山东省)人。曾任监察御史、礼部尚书,为人刚直,敢言时弊,后辞官归隐。其诗歌、散曲对当时的社会黑暗有揭露。2.题解及中心思想。
“山坡羊”,曲牌名,“潼关怀古”是标题。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
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3.教师范读后,学生反复诵读。4.结合课文小注,翻译本文。
像是群峰众峦在这里会合,像是大浪巨涛在这里震怒。华山在腹,黄河守门,好一条潼关路。遥望长安古西部,思绪沉郁又起伏。途经秦汉故地,引出伤感无数。万间宫殿早已化作了泥土。唉!一朝兴起,百姓受苦;一朝败亡,百姓还受苦。5.分析结构特点。(学生讨论后回答)
全曲分三层:第一层(头三句):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第三句写渲关位于群山重重包围、黄河寒流其间那除隘之处。
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黄河水是无生命的,而“如怒”则赋予河水以人的情感和意志,一个“怒”字,写出了波涛的汹涌澎湃。本层描写潼关壮景,生动形象。第二层(四一七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第四、五句点出作者遥望古都长安,凭吊古迹,思绪万千,激愤难平。第六、七句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官阙万间都做了土”,概括了历代帝业盛衰兴亡的沧桑变化。秦汉的一宫一阙
都凝聚了天下无数百姓的血和汗,像秦王朝的阿房宫,但它却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而化为焦土。王朝的兴替固然令人伤感,但作者最伤心的却是百姓之苦。
第三层(末四句):指出历代王朝的或兴或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这是作者从历代帝王的兴亡史中概括出来的一个结论。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形成一体。全曲景中藏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怎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句话?
“亡,百姓苦”好理解。王朝灭亡之际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兴”,怎么也“百姓苦”呢?王朝之“兴”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百姓不堪其苦。像秦王朝兴起时,筑长城,开驰道,造官室,劳役繁重,百姓受尽了苦
三、拓展活动
找一找张养浩其他的做品,读一读。
四、小结:
第八课《诗词两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
2、注重诗中的用词。
3、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境界,通解诗意然后背诵。重点难点 :诗歌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采纳丞相李斯的奏议,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搜集焚毁儒家《诗》、《书》和百家之书,令下之后三十日不烧者,罚作筑城的苦役,造成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化浩劫。
焚书坑据传是当年焚书的一个洞穴,旧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县东南的骊山上。章碣或者到过那里,目之所触,感慨系之,便写了这首诗---《焚书坑》。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焚书坑》
介绍诗人:
章碣(836—905年),唐代诗人,字丽山,章孝标之子。唐乾符三年(876年)进士。乾符中,侍郎高湘自长沙携邵安石来京,高湘主持考试,邵安石及第。章碣赋《东都望幸》诗:“懒修珠翠上高台,眉目连娟恨不开,纵使东巡也无益,君王自领美人来。”表达了对科举制度的不平,广为人们传诵。章碣首创“变体诗”。在律诗中,一变通常只需偶句押韵的格律,要求偶句、单句平仄声各自为韵。一时赶时髦者竞起效仿。有《章碣集》一卷传世。章氏三代,皆以风雅著称,浙中一时传为佳话。朗读诗歌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讲读诗歌
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这首诗就秦末**的局面,对秦始皇焚书的暴虐行径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无情的谴责。
诗一开始就接触主题。首句用略带夸张的语言揭示矛盾:竹帛化为灰烟消失了,秦始皇的帝业也就跟着灭亡了,好象当初在焚书坑里焚烧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这一句夹叙夹议,明叙暗议,有实有虚。“竹帛烟销”是实写,有形象可见。“竹帛”是古代写书的材料,这里指书。“帝业虚”是虚写。这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极富韵致。
次句就“帝业虚”之意深进一层,说是虽然有关河的险固,也保卫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宫殿。“关河”主要指函谷关与黄河,当然也包括其他关隘、河流,如散关、萧关、泾河、渭河、崤山、华山等。贾谊《过秦论》:“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说“关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险阻。秦都咸阳四周虽有这许多关山河川包围着,但仍然锁守不住,所以《过秦论》又说:“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再坚固的“篱笆”也挡不住起义军队的长驱直入。诗以“关河空锁祖龙居”一句总括了整个秦末**以至秦朝灭亡的史实,言简意深;并且以形象示现,把“帝业虚”这个抽象的概念写得有情有景,带述带评,很有回味。“祖龙”指秦始皇。这里不用“始皇”而用“祖龙”,决非单纯追求用典,而是出于表情达意的需要。《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一项传说: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对秦使者说:“今年祖龙死。”使者回报始皇,始皇听了,好久不讲话,过后自作解释说:“祖龙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孙万代诸“龙”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龙”一词正话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对秦始皇的绝妙讽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诗歌用语韵味。
第三句点题,进一步用历史事实对“焚书”一事做出评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书”看成是祸乱的根源,以为焚了书就可以消灾弭祸,从此天下太平。结果适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风雨飘摇、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夸张的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实际上从焚书到陈胜吴广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前后相隔整整四年时间。
末句抒发议论、感慨。山东之乱持续了一个时期,秦王朝最后亡于刘邦和项羽之手。这两人一个曾长期在市井中厮混,一个出身行伍,都不是读书人。可见“书”未必就是祸乱的根源,“焚书”
也未必就是巩固“子孙帝王万世之业”(《过秦论》)的有效措施。说“刘项原来不读书”,而能灭亡“焚书”之秦,全句纯然是揶揄调侃的口吻,包含着极为辛辣的讽刺意味。从“竹帛”写起,又以“书”作结,首尾相接如环,显得圆转自然。
议论性的诗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显示意象,委实很不容易。这首诗采用了近乎喜剧的表现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处于自我否定的地位。这样写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静,其实反对的态度和憎恶的感情十分鲜明。如果说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现,那么,它也不失为一种成功的艺术手法。
(二)学习《永遇乐 经口固亭怀古》 介绍诗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朗读诗歌
1、请一位同学朗读诗歌。
2、范读诗歌。
3、指导全体学生朗读诗歌。
4、自读诗歌,了解诗意。讲读诗歌
千年的风雨侵蚀之后,镇江的高山大江依然如故,而曾在这里建都的吴国君主孙权,却已无处寻得了。当年亭台殿阁之间的流风余韵也都已被岁月洗涤净尽。二是写刘裕,传说当年刘裕就曾居住在京口的普通街巷之中。东晋时,刘裕就是从这里起兵去平定桓玄之乱,又率军北伐,战胜鲜卑等军事力量,扫平中原,建立于南朝刘宋王朝。作者对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人物的仰慕,对他们所创立的赫赫战功的赞扬,其情感是那么炽热、强烈,这正说明了作者人到老年仍旧壮心不已的精神、气概。
下片先是对南朝元嘉年间一段历史的评议:宋文帝好大喜功,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贸然出兵北伐,结果是仓皇败阵,落得个无功而返。有人认为作者写这段历史是以古喻今,是针对韩侂胄的以北伐邀功而发的,他主张要有备而战,反对草率出兵。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这一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紧接着,作者的笔锋开始转向了自己,他登高远望时,竟引出了对43年前一段经历的回忆:在他21岁时,曾经穿越过那战火纷飞的扬州古道,奔驰南下。长江北岸在历史上乃是被北魏太武帝占领后建造行宫的地方,后来就成了太武帝的祠庙。那里也记录着北宋末年统治者纷纷南逃的耻辱与仇
恨。可是,如今佛狸祠前却是祭神赛社,烟火不断!在这里,作者又是以古讽今,批评人们居然舍弃了被金人占领的国土,忘记了国恨家仇。这番议论正气凛然、言语犀利,正是作者爱国真情的体现。写到这里,作者不禁义愤填膺,他觉得自己来当这个镇江知府简直是被捉弄了,当权者哪里有一星半点要重用自己的诚意!他很羡慕战国时赵国的老将廉颇,廉颇因被人陷害而逃奔魏国,后来秦军攻打赵国,赵王想起老将廉颇,曾派人前去探视,看他能否再带兵出征。而自己呢?虽然雄心不减当年,仍然切望为国效力,但到如今却连个前来问讯的人都没有,所以说自己的运气还不如廉颇。这个结句是作者在叹息,在呼喊,这是极富个性的、英雄气十足的叹息和呼喊!是全词苍劲、悲壮的最高音!
三、拓展活动
读一读《鹧鸪天 代人赋》体会一下其中的田园情趣以及描写重点。
四、小结:
第三单元 魅力汉语 第九课 《对联》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有关知识,如起源、特点、种类等。
2、学会拟写简单的对联。
3、了解对联的有关题型,基本上学会做。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对联常识的介绍;
2、难点:对联的练习。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先给学生看电影《唐伯虎点秋香》的片段
一乡二里共三父子不识四书五经竟敢教唆七八九子十分大胆
十室九贫凑得八两七钱六分五厘四两尚且三心二意一等下流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恰恰 风风雨雨花花叶叶年年暮暮朝朝 十口心思,思君思国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师生共同分析对联妙处,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
1、对联起源
2、对联特点
3、学对歌诀
4、对联种类
(三)、讲析目标:
1、对联起源:
对联是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2、对联特点: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举例: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学对歌诀:天文 天对地,地对天。日月对山川。祥云对瑞雪,暮雨对朝烟。北斗七星三四点,南山万户十千年。
地理 溪对谷,水对山。峻岭对狂澜。柳堤对花苑,洞壑对峰峦。舟横清浅水村晚,路入翠微山寺寒。
时令 朝对暮,夏对春。五戊对三更。重阳对七夕,冬至对秋分。三百枯棋消永昼,十千美酒赏芳辰。
国号 今对古,汉对唐。五帝对三皇。三国分吴魏,六朝有宋梁。虞夏商周为四代,禹汤文武是三王。
食馔 茶对酒,饭对羹。美酿对香粳。炮羊对脍鲤,煮笋对餐英。雪夜烹茶真韵事,春初煎韭见交情。
4、对联种类:按内容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名胜联,书画联,行业联,其它联等。
按形式分: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
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四)、学生自主提出探究问题
1、关于对联的小故事还有哪些?
2、对联有哪些特点?
3、如何撰写对联?
4、人们为什么要写对联?
5、对联和书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6、对某一类对联感兴趣
(五)合作与交流:
小组讨论,确定探究方向
确定探究专题; 阐明选题缘由; 介绍组内分工; 说明展示方式。(六)、拓展活动: 读一读,做一做。
第十课 《谜语》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谜语的来历、发展过程和分类及形势特点,并学会猜谜语。
2、在自我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上,与大家进行学习资源的整合。
3、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了解及学习谜语的兴趣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了解谜语的来历、发展过程和分类及形势特点,并学会猜谜语。
2、难点:谜语的制作要求和不同的分类。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中国在腾飞。(猜化学名词)谜底:升华
师生共同分析谜语,导入新课。
(二)教学目标展示:今天我们要学习:
1、谜语的来历
2、谜语的构成
3、谜语的发展过程
4、形势特点,5、学会猜谜语。
(三)、讲析目标:
1、谜语的来历
谜语是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隐语。谜语来原于中国古代民间,是古人集体智慧创造的,无法把谜语的发明权落实到某一个人。
2、谜语的构成:
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有些运用迷格制成的灯谜还由迷路。如:第一个教室(学校用语),谜底:先进班级(作“最先进入班级”解)。这里“第一个教室”是谜面,“学校用语”是谜目,“先进班级”是谜底。节约能收(秋千格)(地理名词)谜底:省会(作“会省”解)。这里的“秋千格”是迷格以下具体介绍灯谜各组成部分。
3、谜语的发展过程
谜语最初起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是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是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表现。最早的谜,先由民间集体创作,口传心授,当初并未引起文人的注意,所以在文字上没有反映出来;这样就形成了长期流传在不识字的劳动人民口头上的民间谜语;另外主要是在上层社会和文人中流传的文字谜,由书面传播。
4、形势特点,一般地讲,谜语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叫事物谜,就是常说的谜语;另一类叫文义谜,也就是常说的灯谜。
(1)事物谜
也叫做民间谜语,儿童谜语。除了少量的字谜以外,事物谜的谜底大都是一些我们生活中常见常用的“事”和“物”。比如动物、植物、各种器具、用品、人体器官、自然现象、宇宙天体……它常常采用朗朗上口的民谣或者短诗歌的形式。(2)文义谜
文义谜也叫灯谜。它的谜底是表达任何一种意义的文字。所以谜底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单字、各种词语、词组、短句等等。
5、学会猜谜语。
谜语的猜法多种多样,比较常见的有二十多种。属于会意体的有会意法、反射法、借扣法、侧扣法、分扣法、溯源法;属于增损体的有加法、减法、加减法;属于离合体的有离底法、离面法;属于象形体的有象形法、象画法;属于谐音体的有直谐法、间谐法;属于综合体的有比较法、拟人法、拟物法、问答法、运典法。
会意法 总体理解谜面的意义,扣合谜底。例如:脸上长钩子,头角挂扇子。四根粗柱子,一条小辫子。(打一动物:象)
反射法 即反其谜面意思而猜之。例如:莫用小人(打一中草药:使君子)
借扣法 不用谜面原意或多意、反意,借用谜面别解成新意,用来扣合谜底。例如:开明(打一唐代文学家:元结)“开明”别解为“明朝的开始”,即元朝的结束,因此谜底为“元结”。
侧扣法 不正面理解谜面原意,借用多义从侧面烘托扣合谜底。例如:江枫渔火(打一《儒林外史》人物:双红)这里“双红”是从“枫”、“火”得名,“枫”和“火”都是红的,因此“双红”扣合谜面。
分扣法 谜面的字分别扣合谜底的字,有的一字扣一字,有的一字扣多字,也有的多字扣一字。例如:望穿(打一昆曲剧目:十五贯)“望”俗称“十五”,“穿”与“贯”有同义之处,分别扣为“十五贯”
溯源法 “溯源”及追溯谜面的来源以及与其原出处的上下关联,然后再扣合谜底,也有叫它承上启下法的。例如:桃花谭水深千尺(打一成语:无与伦比)这则谜以“桃花谭水深千尺”的下句“不及汪伦送我情”,扣合谜底。
加法 将谜面提示的部分字的笔划予以增加或将某些字相加,来扣合谜底。例如:好山好水(打二字:崔,淮)这里“好”扣“佳”,“好山”及“佳山”,自身相加得“崔”;“好水”及“佳水”,自身相加成“淮”。
减法 将谜面提示的部分字的笔划减少,或用某些字相减来扣合谜底。例如:池中没有水,地上没有泥(打一字:也)将“池”的三点水去掉的“也”,将“地”的土字旁去掉也得“也”。
加减法 按谜面的提示,有的字增加笔划,有的字减少笔划,既有加有减,最后扣合谜地。例如: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本谜“去”为谜眼,分为上下两部分即可组合成谜底。答案是:至。因:“至”的上头是“去”的下头,“至”的下头是“去”的上头。“至”的中间是“去”的两头,“至”的两头是“去”的两头,“至”的两头是“去”的中间。所以是“至”!!
离底法 此谜,谜面反映的是谜底的拆离。猜时,将谜面合成,然后再扣合谜底。例如:七人(打一县名:开化)
离面法 将谜面某些字拆离,去扣合谜底。例如:诧(打一成语:一家之言)
象形法 根据事物的特征,汉字的结构(相形),进行拟人拟物,加以形象化,使人引起联想,增加趣味。例如:冰上两点嫌它多,石头压水水爬坡.(打一名词:水泵)
象画法 此谜是根据谜面整体具有图画意味去合谜底。例如:远树两行山倒影,轻舟一叶水平流。(打一字:慧)
直谐法 制作谜底时,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来应该用的字,把人的注意力引开,达到隐藏谜底的目的。例如:增加十两(打一城市:天津)“增加十两”及“添斤”,与“天津”谐音。
间谐法 先将谜中的某些字拆变,再谐音扣合谜底。例如:二者规格不同(打一字:鞋)
猜时,先将“鞋”拆为“圭”、“革”两部分,“圭”与“规”谐音,“革”与“格”谐音,切合谜底。
比较法 是将形状、字义相近或相反的词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而扣合谜底。例如:加一笔不好,加一倍不少(打一字:夕)
拟人法 将谜面的字词人格化,扣合谜底。例如:有位小姑娘,身穿黄衣衫,你若欺负她,她就戳一枪.(打一动物:蜜蜂)
拟物法 将人或人体某部分物化,或者将谜面字词语义或所言之事物化,扣合谜底。例如:
枕头.(打一成语:置之脑后)
问答法 此种谜通常是用提问式的谜面,回答式的谜底。例如:八十万禁军谁掌管?(打一成语:首当其冲)
运典法 词类谜语以人们熟悉的成语、口语、诗词、典故作谜面,而将意义别解,从而扣合谜底。例如:宝玉求婚(打一美国历史人物:林肯)
排除法 就是排除一面取一面,排除多方取一方,排除容易而取难的。例如:说不叫说,拿不叫拿(打一字:最)这里排除“说”而取“曰”,排除“拿”而换成“取”。
四、拓展活动:
结合课文师生共同交流。五:作业
搜集有趣的谜语。
第二篇:五年级传统文化
五年级传统文化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硕鼠》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硕鼠》的意义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硕鼠》原文。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介绍《诗经》及《魏风·硕鼠》。
四、活动广角。
1、背诵《硕鼠》这首诗。
2、说一说你对《诗经》了解多少。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同桌交流。
《黄鸟》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买椟还珠》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买椟还珠》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1、了解《韩非子》这部书的作者及内容。
2、体会书中故事的教育意义。
四、活动广角。
1、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吧?请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2、和你的朋友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
五、成长阶梯。做好自我评价。
《曾子杀猪》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填写好三个项目。
《 塞翁失马》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塞翁失马》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谈谈你取得好成绩时或得到老师的表扬时是怎么做的?遇到困难或失败时呢?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后羿射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后羿射日》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你若喜欢这个故事,就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后有什么感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千金求马》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姜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姜尚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姜太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管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管仲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管仲的话既精彩又好记,试着背一背。
2、你对“终身之计,莫若树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小组内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去找一找资料,谈一谈你对管仲的了解。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孙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孙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孙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搜集孙武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你最喜欢哪一篇?
3、从《孙子兵法》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孙武精神。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司马迁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司马迁受了这么大的磨难,还写出了《史记》,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2、你对司马迁还有哪些了解?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苏 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苏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你还想了解苏武在北海的情况吗?那就赶快读读《苏武传》吧!
2、把你知道的苏武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3、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 名胜佳境
泉城济南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省会济南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
一、学习顾炎武的《济南(节选)》。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这首诗成诗的原因。
三、活动广角
1、把你知道的济南的著名景点小组内交流一下。
2、把自己搜集的有关济南名胜的资料整理交流。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佛教名山——千佛山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千佛山有一定的了解,能说出它的著名景点。教学过程:
一、学习翁方纲的《千佛山(节选)》。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这首诗成诗的原因。
三、活动广角
把你知道的有关千佛山的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名泉之冠——趵突泉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趵突泉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
一、学习《趵突泉》这首诗。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3、谈谈你对趵突泉的认识。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这首诗成诗的原因。
三、活动广角
1、背一下你另外找到的有关趵突泉的诗。
2、你知道下面这副对联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吗?读一读并讲一讲对联的意思。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泉城明珠——大明湖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省会济南的大明湖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
一、学习曾巩的《西湖二首(其二)》。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这首诗成诗的原因。
三、活动广角
1、根据这首诗想象一下宋朝时的大明湖是什么样子的。
2、现在的大明湖又是什么样子的?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海上名山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崂山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
一、学习丘处机的《鳌山》。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崂山为名山的原因。
三、活动广角
1、把你搜集的有关崂山的资料小组内交流一下。
2、通过崂山实地旅游或搜集相关资料,把你的所见所闻和感受说给大家听。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崂山名瀑——龙潭瀑
教学目的:让学生对崂山有名的龙潭瀑有一定的了解。教学过程:
一、学习蓝祯之的《八水河玉龙瀑》。
1、背诵这首诗。
2、对照注释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二、仔细阅读温馨点击,了解龙潭瀑名字的由来。
三、活动广角
1、你还知道哪些瀑布?把龙潭瀑与你知道的其他瀑布比较一下,你觉得龙潭瀑有哪些特点?
2、这么美的景色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请你为崂山风景区设计几条环保广告吧!
四、认真填写成长阶梯。
五、教师小结。
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妙联集锦
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对联的由来及妙趣。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艺海拾贝,体会对联的妙趣。交流你喜欢的对联,并说出它妙在什么地方。
二、品读温馨点击,对对联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活动广角:
1、把这些对联读几遍,同桌试着对一对,一定很有趣。
2、讲出下面对联中包含的七个人物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如果讲不出就去请教别人或查找资料。
四、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师小结。
读书名联
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有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联。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艺海拾贝,体会这些读书名联。交流你喜欢的对联,并说出它妙在什么地方。
二、品读温馨点击,对读书名联的来历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活动广角:
1、同桌比一比,看谁能先把这组名人读书联背下来。
2、自己动手把这些对联做成书签。
3、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副作为座右铭。
4、你能看出以下两副对联是哪种商店的吗?请你也去抄录所在社区、街道商店的对联,和同学们评一评哪副写得最好,也可以试着写一副。
四、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师小结。
成语探源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各种来源。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艺海拾贝,对照书边的注释体会文章的意思。读后你有何感想?快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二、阅读温馨点击,知道什么是成语?它的来源有哪些?阅读成语故事有什么好处?
三、活动广角
1、把“指鹿为马”这个历史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试着用一用这个成语。
2、下面这些成语都来源于史书上有记载的历史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不清楚的你去查阅一下资料。
3、下面这些唐宋诗句,都与成语有关,你能写出这些成语吗?
四、教师小结。
成语诗画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根据成语故事来为成语配上图画。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艺海拾贝,体会书上为成语配画的方法。看后你有何感想?快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二、阅读温馨点击,知道“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来源及有关它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一读、演一演“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故事,并查阅一下它的来源。
2、你知道下列成语故事吗?能从中选一两个给它配上诗或画吗?
3、搞一个成语大接龙的比赛,看谁的龙最长!
四、教师小结。
第三篇:五年级传统文化
硕鼠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经典驿站”单元第1课《硕鼠》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让学生了解《硕鼠》的意义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重点与难点】
让学生了解《硕鼠》的意义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背诵《硕鼠》这首文章。
2、说一说你对《文章经》了解多少。
3、想《硕鼠》这样反应当时人民生活、表达人民不满情绪的文章歌,在《文章经》中还有很多呢!快找出来,读一读吧!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硕鼠
《文章经》是中国最早的文章歌总集。
黄鸟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经典驿站”单元第2课《黄鸟》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古代殉葬制度的残忍。【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古代殉葬制度的残忍。【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文章经》中还有许多名句,我们读一读吧!(1)投我以桃,报之以李。(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3)逃之夭夭,灼灼其华。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黄鸟
挽歌 殉葬 买椟还珠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经典驿站”单元《买椟还珠》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读了这个故事,你一定有许多话想说吧?请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2、和你的朋友一起把这个故事演一演吧!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买椟还珠 《韩非子》
做事情千万不能舍本逐末,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
曾子杀猪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经典驿站”单元《曾子杀猪》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做事必须要言必信、行必果。
【板书设计】
曾子杀猪
做事必须要言必信、行必果。
秦西巴纵麑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经典驿站”单元《秦西巴纵麑》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做人要善良、诚实的道理。【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以及做人要善良、诚实的道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淮南子》中海收录了“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你能给同学们讲讲这些故事内容吗?
2、《共工怒触不周山》这个故事也收录在淮南子一书。自己试着读读这个故事,了解古人是怎样认识自然现象的。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秦西巴纵麑
做人要善良、诚实
后羿射日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经典驿站”单元《后羿射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使其喜欢神话故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后羿是怎样射日的,使其喜欢神话故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你若喜欢这个故事,就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后有什么感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后羿射日 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千金求马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经典驿站”单元《千金求马》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学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诚信和恒心。【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千金求马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诚信和恒心
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经典驿站”单元《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明白热爱祖国就要关爱人民的道理。【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赵威后问齐使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姜尚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名人长廊”单元《姜尚》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姜太公的治国韬略。【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姜太公的故事。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姜尚
政治家 军事家
管仲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名人长廊”单元《管仲》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管仲的治国韬略。【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管仲的话既精彩又好记,试着背一背。
2、你对“终身之计,莫若树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小组内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去找一找资料,谈一谈你对管仲的了解。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管仲
终身之计,莫若树人
孙武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名人长廊”单元《孙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孙武的《孙子兵法》。【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搜集孙武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你最喜欢哪一篇?
3、从《孙子兵法》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孙武精神。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孙武
《孙子兵法》
司马迁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名人长廊”单元《司马迁》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史记》这部划时代的巨著。【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司马迁受了这么大的磨难,还写出了《史记》,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2、你对司马迁还有哪些了解?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司马迁
《史记》 划时代的巨著
苏武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名人长廊”单元《苏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
2、了解文章的大意,了解苏武牧羊的故事。【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你还想了解苏武在北海的情况吗?那就赶快读读《苏武传》吧!
2、把你知道的苏武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3、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苏武
苏武牧羊
济南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名胜佳境”单元《济南》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歌。
2、了解文章歌的大意,感受泉城济南的湖光山色。
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呢?小组内交流。
2、尝试背诵这首文章,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济南
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出芙蓉。西来水竇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
佛教名山—千佛山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名胜佳境”单元《佛教名山—千佛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歌。
2、了解文章歌的大意,感受千佛山的湖光山色。
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千佛山吗?你对千佛山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千佛山,看看千佛山有多美。板书:佛教名山——千佛山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趵突泉有哪些了解?
2、你还能说出趵突泉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3、有机会亲自去趵突泉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4、尝试背诵这首文章,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佛教名山—千佛山
舜耕山 泉城明珠—大明湖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名胜佳境”单元《泉城明珠—大明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歌。
2、了解文章歌的大意,感受大明湖的湖光山色。
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大明湖吗?你对千佛山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明湖,看看千佛山有多美。板书:佛教名山——大明湖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根据曾巩的这首文章,想想一下宋朝时的大明湖是什么样子的?
2、大明湖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大明湖传说、文章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泉城明珠—大明湖
海上名山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名胜佳境”单元《海上名山》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歌。
2、了解文章歌的大意,感受崂山的独特魅力。
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崂山吗?你对崂山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崂山,看看崂山有多美。板书:崂山—海上名山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崂山有哪些了解?
2、你还能说出崂山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3、有机会亲自去崂山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4、尝试背诵这首文章,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海上名山 神仙之宅,灵异之府 崂山名潭—龙潭瀑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名胜佳境”单元《崂山名潭—龙潭瀑》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歌。
2、了解文章歌的大意,感受龙潭瀑的独特魅力。
3、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够与同学合作,尝试进行文化名胜游览和当地传统文化考察活动。【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文章。【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听说过崂山吗?你对崂山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崂山,看看崂山有多美。板书:崂山名潭---龙潭瀑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译文,理解文章意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文章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提示学生可以结合选文中的插图,也可以看看选文后的“文意”,当然,你还可以结合温馨点击中的提示来说。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3、理解文意:现在你能说出这首文章的意思吗?教师相机出示译文,并指名朗读,进一步加深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你还能说出崂山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2、有机会亲自去崂山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3、尝试背诵这首文章,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崂山名潭—龙潭瀑
妙联集锦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艺术乐园”单元《妙联集锦》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对联。
2、让学生明白对联的由来及妙趣。【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对联的由来及妙趣。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温馨点击,了解对联的由来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温馨点击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把这些对联读几遍,同桌试着对一对,一定很有趣。
2、讲出下面对联中包含的七个人物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如果讲不出就去请教别人或查找资料。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妙联集锦
对联的特点:对仗
读书名联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艺术乐园”单元《读书名联》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对联。
2、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有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联。【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有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联。【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温馨点击,了解对联的由来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温馨点击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同桌比一比,看谁能先把这组名人读书联背下来。
2、自己动手把这些对联做成书签。
3、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副作为座右铭。
4、你能看出以下两副对联是哪种商店的吗?请你也去抄录所在社区、街道商店的对联,和同学们评一评哪副写得最好,也可以试着写一副。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读书名联
古今第一联
成语探源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艺术乐园”单元《成语探源》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对联。
2、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各种来源。【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各种来源。【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温馨点击,了解对联的由来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温馨点击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把“指鹿为马”这个历史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试着用一用这个成语。
2、下面这些成语都来源于史书上有记载的历史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不清楚的你去查阅一下资料。
韦编三绝
悬梁刺股
洛阳纸贵
四面楚歌
夜郎自大
请君入瓮
3、查一查下列城成语的来源,写在相应成语的后面,大家交流。
1)画饼充饥2)水落石出
3)春风得意
4)高山流水5)杯弓蛇影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成语探源
指鹿为马
成语诗画
【教学内容】
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传统文化》教材小学五年级“艺术乐园”单元《成语诗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对联。
2、让学生学会根据成语故事来为成语配上图画。【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根据成语故事来为成语配上图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一)、正确朗读,读出韵味
1、自由朗读:让学生反复朗读,一直读到通顺了为止。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看他是否读得正确。(适时表扬停顿正确,读得有板有眼的学生。)
3、师生合作齐读:每句话前两个字学生读,后面老师读,然后师生互换再合作读。
(二)、借助温馨点击,了解对联的由来
1、引导交流:在学生反复诵读温馨点击后,引导学生汇报你都读懂了什么?
2、质疑问难:
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之后,梳理、筛选出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三、巩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读一读、演一演“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故事,并查阅一下它的来源。
2、你知道下列成语故事吗?能从中选一两个给它配上文章或画吗?
3、搞一个成语大接龙的比赛,看谁的龙最长!
四、梳理小结
总结谈话: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成语诗画
杞人忧天
第四篇:五年级传统文化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名胜佳境”“艺术乐园”四个单元。“经典驿站”:学习、了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分为四个部分《诗经》、《韩非子》《淮南子》《战国策》
“名人长廊”:学习和了解古代历史名人,借鉴他们为人处事的方法。本章节主要介绍了“姜尚”“管仲”“孙武”“司马迁”“苏武“五位历史名人的故事。
“名胜佳境”:了解济南、崂山等名胜。在教学时,适当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课外资料,引导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艺术乐园”:步入民族文化的艺术殿堂,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绚丽缤纷,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信心。本章节主要分为“对联”和“成语”两个部分。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温馨点击”(借教师之口将作者的思想和教学的意图呈现出来,提出学习依据,明确学习要求);“活动广角”(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尝试、交流中完成学习活动)
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感受传统文化的继承,树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使其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感悟继承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
3.养成良好品德。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自强不息、以德化人,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出正直、顽强、善良、对社会有用的人。此外,在道德培养方面,中国文化强调气节,所谓“士可杀不可辱”;强调情操,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强调礼义,一举一动要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强调廉耻,要有所为,有所不为;强调奉献,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强调良心,就是要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道德之人,不做伤天害理事。所有这些,在今天的素质教育中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
1、感悟继承传统文化。
2、养成良好品德。
四、教法学法
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3.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层次性,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4.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学习。
5.加强学科的交叉和渗透,拓展学科知识,改善知识结构。6.开发和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性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五、教学措施:
1、诵读,记背。再慢慢品尝,感悟。
2、对其中感兴趣的话题,展开研究。
3、将这本书扩展出去,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夯实我们民族的根。做一个真正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六、教学进度 :
周次
内容
硕鼠
黄鸟 2
买椟还珠 3
曾子杀猪 5
秦西巴纵麑
后羿射日 7
千金求马
赵威后问齐使
姜尚
管仲
孙武
司马迁
苏武
泉城济南 12
千佛山
趵突泉 13
大明湖
崂山 14
龙潭瀑
妙联集锦 16
成语探源 17
成语诗画
复习巩固
复习巩固
检测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诗 经》
第一单元 经典驿站
《硕鼠》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硕鼠》,深刻体会比兴的艺术手法,把握《硕鼠》中,复唱的特点。
2、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3、运用诵读法,让学生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性。
4、熟读并背诵。教学难点:
1、品味诗歌的语言,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及诗中所隐含的寓意。
2、熟读并背诵。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板书“鼠”,齐读,思考:看到这个字,你会想到什么?
师在“鼠”字前加上“硕”字,齐读,思考:这个字什么意思?
猜想题目的意思。(大老鼠)
二、新授:
(一)、师范读,生听清字音,体会诗中节奏。(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拍)
(二)、生自渎,借助注音读通句子,读出诗的韵律来。
(三)、指读,生生互评。
(四)、默读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生:在读的时候,我们发现它一共分为三章,三章结构上非常相似,句子大部分都是重复出现(重章、叠句、四言),只有几个词不同。师总结:正是因为它是重章、叠句。所以读起来更有节奏感。
(五)、学生自己读,体会其节奏感,再全班齐读。
(六)、学习第一段:
这篇诗经在讲什么?让我们一起先来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逐句理解。
(1)“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黍”:黍子,一种粮食; “无”通“毋”:不要,不。
B、将第一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大老鼠大老鼠,别在吃我的黍子。
(2)“三岁贯女,莫我肯顾”。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女”通“汝”:你。
“贯”:侍奉。
B、讲解句式:
“莫我肯顾”:应为“莫肯顾我”(宾语前置)C、将第二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三年侍奉你,都不愿意对我照顾。
(3)“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适”:舒心;
“逝将”:发誓要。
B、将第三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发誓要离开你,到那舒心的地方。
(4)“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A、这里哪个词难以理解,指出来。
“爰”:才,才能。
B、将第四句连起来,试着讲一讲。
生:舒心的地方,舒心的地方,才能得到我的住所。
3、再读,边读边试着理解整句话。
4、背诵此段内容。
(七)、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二、三段。
用学习上段的方法,学习二、三段内容。
(八)、汇报,师适时点评。
(九)、全班齐读全文,背诵。
(十)、思考:诗中的硕鼠是不是就指大老鼠?
(不是,比喻贪婪成性的统治者,运用了“比”的艺术手法。)
(十一)、讨论:从这首诗中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
(农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幻想美好的生活。《诗经》中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与民,不修其政,贪而喂人也。”
(十二)、古今对比,珍惜美好生活。
(十三)、齐背诵,结束全课。
黄鸟(《秦风》)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黄鸟》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挽歌,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用这样的句式来写首小诗。
2、古代人奉行“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你认为这处观点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五、成长阶梯。
做好自我评价和组内评价。
《买椟还珠》教案
教学目标: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联系现实,探究寓意。重点难点:
1.借助书下注解和工具书读懂课文。2.多角度探究寓意。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好文言文字典。教学过程: 一.引入:什么是寓言?
寓言的特点是什么? 你熟悉的有哪些寓言故事呢?
二.请一位学生带读课文《买椟还珠》。
三.学生讨论,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解读懂课文。
请同学上黑板写出有哪些不理解的字是借助字典查到的。然后让学生进行逐句翻译,理解全文。
四.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人物点评,多角度探究寓意。争辩:支持楚人的做法和反对其做法的理由。怎么看待郑人“买椟还珠”的举动呢? 五.联系现实,课外拓展。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买东西的话,作为消费者可以从这则寓言中得到什么启示?你会在什么前提下买下匣子,退还珠宝呢?假如你是个生产商,你又可以从中领悟些什么?推广开去,这则寓言还能给我们哪些启示? 六.学生归纳,谈本节课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撰写《新买椟还珠》。
曾子杀猪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曾子杀猪》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四、活动广角。
1、展开你想像的翅膀,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周围的人听吧。
2、读读方框中的文字,从中受教育。
五、成长阶梯。填写好三个项目。
《塞翁失马》教案
导入
1.抢答成语:
学生看图说成语,比赛抢答——井底之蛙、画龙点睛、对牛弹琴、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亡羊补牢。2.导入新课: 刚才同学们看图抢答的这六个成语,均来自于中国古代的寓言故事。所谓寓言,通常采用借此喻彼的手法,通过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代的寓言故事《塞翁失马》,看看这个寓言假托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给予我们怎样的启示? 二.初读——读准确,读通畅
学习文言文,同学们可能感到有些困难。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要求字正腔圆,即要求字音准确
2.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要求读得抑扬顿挫(要注意停顿,要分出轻重,读出语气)。
三.再读——通文意,理关系,析情节
要理解寓言故事,首先必须疏通文意,了解故事的内容。
1.通文意: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在自读的基础上,小组合作学习。如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决。2.理关系: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
请指出“塞翁”、“善术者”、“其父”、“其子”、“父子”各指代谁?(如果能
启发学生自己提出,并由此引起争论效果就更好)
3.析情节:此故事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情节各部分的内容: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4.复述故事:采用比赛形式,让学生对照图片进行复述(创造性的复述)课文,以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故事情节,为下面研读课文作准备。四.研读——提问题,探寓意
这篇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塞翁失马得马、儿子折髀、父子相保的故事,那么这个故事寄寓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味深长的道理呢?
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分组合作讨论来探究寓言的寓意。1. 教师指示思考的角度 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从塞翁对这件事的态度来看,从坏事和好事之间的关系来看。
2.合作研讨,全班交流。学生可能研讨的角度:
(1)从寓言故事情节的发展来看(福祸得失的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什么道理?)
讨论、点拨: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因为祸中往往隐藏着福的因素,福中也常常预伏着祸的先机。福与祸、得与失、好与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此应当用辩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从“塞翁”能沉着冷静的静观事情的变化来看(面对一系列变化,塞翁为什么能处变不惊?)
(紧紧抓住“塞翁”那三句话来思考。也可让学生读读那三句反问句,通过揣摩语气来达到目的。)
讨论、点拨:因为塞翁是一个“善术者”,能推测人事的吉凶祸福,他好像洞悉人间世事的变化之玄机,懂得祸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转而相生的道理。因此,面对这一系列变化,他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乐天知命,不因祸福而悲喜,不以得失为怀。正因为如此,我们认识事物应当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3)在“塞翁”看来,坏事能变成好事,好事能变成坏事,难道就不要一定的条件就可以转化的吗?
讨论、点拨:转化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果胡人居住的地方没有马,坏事能变成好事吗?如果“塞翁”之子不喜欢骑马,好事能变成坏事吗?如果胡人不入侵边境,坏事能变成好事吗?“胡人居住的地方有马”,“‘塞翁’之子喜欢骑马”,“胡人入侵边境”,这些正是好事和坏事相互转化的条件。
由此我们可知:这则寓言通过假托“塞翁失马”的故事,寄托了这样一个寓意——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世上的任何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简要板书,见上)老师可以顺势点拨:这就是“塞翁失马”这个成语的意思。与此相关的有老子所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还有俗语“塞翁失马,焉(安)知非福”。(黑体字板书)
五.联读——联生活,谈体会
你是否也有过类似“塞翁失马”的经历?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这则寓言还可以给我们哪些启示。讨论、小结:
1.世上的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应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2.对待生活,我们应当积极乐观,不应消极悲观,应“不以物喜,不以已悲”。3.因为好坏、福祸、利害是相互转化的,在考虑问题时,我们应当考虑周全,处事要谨慎,要防患于未然。
4.要因势利导,变祸为福;要创造条件,把坏事变成好事。
5.现实生活中,身处顺境时,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要心存忧患,居安思危;身处逆境时,我们不要气馁,要安之泰然,处逆不惊.„„„„
六.积读——背课文,积成语 1. 背读课文。2. 积累成语。
请学生比赛列举含“马”字的成语,读记成语。板书设计:
塞翁失马
失马————得马————折髀————相保
(祸)??(福)?(祸)???(福)
寓意:福祸得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后羿射日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后羿射日》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我们的祖先真是了不起!你若喜欢这个故事,就把它讲给你的家人听。
2、你还知道哪些神话故事,读后有什么感想?与同学交流一下。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千金求马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千金求马》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在小组里谈一谈,你如何评价这位内侍的做法?
2、想一想,如果你是这位国君,你还有什么办法得到千里马?
3、把你知道的益智故事讲给大家听。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
赵威后问齐使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赵威后问齐使》的原文及译文。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谈感受。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查阅资料,思考一下,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君王与人民谁的作用大?是谁创造了人类灿烂的文化?
2、与你的小伙伴一起,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救助周围有困难的人。
五、成长阶梯。认真填写。授课时间:
第二单元 名人长廊
姜尚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姜尚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姜尚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姜太公是怎样出山的?
2、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有关姜太公的书,领略他的远见卓识吧!
3、在班上开个故事会,讲讲自己所知道的姜太公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管仲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管仲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管仲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管仲的话既精彩又好记,试着背一背。
2、你对“终身之计,莫若树人”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在小组内谈一谈你的看法。
3、再去找一找资料,谈一谈你对管仲的了解。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孙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孙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孙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搜集孙武生平资料,在小组内开个交流会。
2、《孙子兵法》有十三篇,你最喜欢哪一篇?
3、从《孙子兵法》中选取一段,同学们合作演一演,重现孙武精神。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司马迁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司马迁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司马迁受了这么大的磨难,还写出了《史记》,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2、你对司马迁还有哪些了解?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吧!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苏 武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苏武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苏武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你还想了解苏武在北海的情况吗?那就赶快读读《苏武传》吧!
2、把你知道的苏武的故事讲给同学和家长听。
3、你还知道哪些有气节的英雄人物的故事?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
第三单元 名胜佳境
1、泉城济南 教学目标:
1、把文章读通顺。
2、想一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
3、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增强学生阅读积累,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教学难点:增强学生阅读积累,陶冶学生的品德修养。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你们都到过哪些地方旅游?你知道哪些旅游城市?听说过济南吗?你对济南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看看济南有多美,看看济南有哪些旅游景点。板书:泉城济南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两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2、活动广角:你知道哪些著名的景点呢?小组内交流。
五、成长阶梯:
1、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2、学习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济南 落日天边见二峰,平临湖上出芙蓉。西来水竇缘王屋,南去山根接岱宗。
2、佛教名山——千佛山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
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听说过千佛山吗?你对千佛山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千佛山,看看千佛山有多美。板书:佛教名山——千佛山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简介千佛山。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千佛山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千佛山的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请听这幅对联:“秋水一湖,满贮五三烈士血;佛山万仞,可作国耻纪念碑。” 理解这幅对联的含义。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千佛山有哪些了解?
2、你还能说出千佛山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3、有机会亲自去爬一爬千佛山,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4、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板书设计: 千佛山 山对济南城,人言帝舜耕。登临记晚秋,几案与云平。
3、名泉之冠——趵突泉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过程 :
一、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听说过吗趵突泉?你对趵突泉有哪些了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趵突泉,看看趵突泉有多美。板书:名泉之冠——趵突泉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简介千名泉之冠——趵突泉。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趵突泉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趵突泉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趵突泉有哪些了解?
2、你还能说出趵突泉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3、有机会亲自去趵突泉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4、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4.泉城明珠—大明湖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过程:
泉城明珠大明湖介绍;位于济南市中心偏东北处,公园面积八十六公顷(1290亩),其中湖面四十六公顷,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五十三。湖水来源于城内的珍珠泉、濯缨泉、王府池等诸泉,水源充足,有“众泉汇流”之说,平均水深两米,最深处约四米,是繁华都市中一处难得的天然湖泊。大明湖历史悠久,见诸文字已有一千四百多年。早在北魏年间,著名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注>>记载:“泺水北流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则湖。”其位置在今五龙潭一带。另有史料记载,那时的大明湖称历下波或历水波,南至濯缨湖,北至鹊山和华不注山,也就是说现在的大明湖、五龙潭和北园是相连的一个大湖,湖阔数十里,平吞济泺。六朝时,因湖内多生莲荷,曾名“莲子湖”;唐时又名“历水波”,宋代称“西湖”。宋时著名文学家曾巩曾有诗道:“问吾何处避炎蒸,十顷西湖照眼明”。可知当时此处已是消暑游憩之地。北宋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曾巩任齐州(今济南)知州时,为防御水患,修建了北水门,引湖水入小清河,使得湖水经年水位恒定,并在沿湖修建了亭、台、堤、桥,使之渐成游览景观。至金代,诗人元好问在<<济南行记>>中始称大明湖。明代重修城墙,大明湖遂初成今日形貌。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大明湖历史文化悠久,把你知道的有关的大明湖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大明湖有哪些了解?
2、你还能说出大明湖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3、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每一句话的含义理解的不够好,学生交流之前教师可以提前指点一下,或提示一下,这样什么也不说完全放给学生,学生掌握不了。
崂山----海上名山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素有“海上名山第一”的崂山位于黄海之滨,主峰1133米,它拔海而立,山海相连,雄山险峡,水秀云奇,自古被称为“神仙窟宅”“灵异之府”。齐记中亦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记载。昔日秦皇汉武帝登临此山寻仙,唐明皇也曾派人进山炼药,历代文人名士都在此留下游踪,号称“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盛时有九宫、八观、七十二庵,崂山道士更是闻名遐迩。山上奇石怪洞,清泉流瀑,峰回路转。人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的崂山,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名胜景区之一。进崂山可分为中、南、东三线,其景色各异。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1、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活动广角:把你知道的有关的崂山传说、诗句、对联等讲给同学听。
五、成长阶梯
1、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崂山有哪些了解?
2、你还能说出崂山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3、有机会亲自去崂山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4、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教学反思
学生对诗每一句话的含义理解的不够好,学生交流之前教师可以提前指点一下,或提示一下,这样什么也不说完全放给学生,学生掌握不了。
崂山名瀑——龙潭瀑 教学目标:
1、能背诵这首诗。
2、通过阅读,使学生欣赏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山山水水和我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足迹,领略千百年来中国的民族艺术,逐步了解和感悟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难点:通过阅读,使学生感悟到中华民族语言的魅力。教学过程:
一、激发学习兴趣
二、指导学生自学
1、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说一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试分析一下每一句话的含义。
3、读一读:温馨点击: 崂山八水河中游,于百尺悬崖飞流直下,喷珠吐玉,状如龙舞,故名“龙潭瀑”。潭中碧水凝寒,清澈见底。山雨过后,洪涌瀑注,飞腾叫啸,蔚为壮观。
北九水
白沙河上游河流,因山有九折,水有九曲得名。以北九水疗养院“九水界桥”为界分内九水外九水。“九水明漪”为崂山十二胜景之一。源于巨峰北麓之水,流入峡谷,一路群峰竟秀,万木争荣,佳景迭出,美不胜收,故有“九水画廊”之美誉。
三、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小组交流上述三个问题。
四、全班交流、拓展
集体交流,教师适时订正,指导。
五、成长阶梯
1、你还能说出崂山的哪一些著名景点?
2、有机会亲自去崂山看一看,并把历代名士的题词、题句抄录下来。
3、尝试背诵这首诗,可以同桌背,也可以小组背。
第四单元 艺术乐园 妙联集锦
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对联的由来及妙趣。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艺海拾贝,体会对联的妙趣。交流你喜欢的对联,并说出它妙在什么地方。
二、品读温馨点击,对对联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活动广角:
1、把这些对联读几遍,同桌试着对一对,一定很有趣。
2、讲出下面对联中包含的七个人物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如果讲不出就去请教别人或查找资料。
四、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阅读上,知识积累上需要加强。
读书名联
教学目的:让学生明白古往今来有哪些有关读书的名联。教学过程:
一、学生阅读艺海拾贝,体会这些读书名联。交流你喜欢的对联,并说出它妙在什么地方。
二、品读温馨点击,对读书名联的来历有进一步的了解。
三、活动广角:
1、同桌比一比,看谁能先把这组名人读书联背下来。
2、自己动手把这些对联做成书签。
3、选自己最喜欢的一副作为座右铭。
4、你能看出以下两副对联是哪种商店的吗?请你也去抄录所在社区、街道商店的对联,和同学们评一评哪副写得最好,也可以试着写一副。
四、交流学习心得。
五、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阅读上,知识积累上需要加强。
成语探源
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成语的各种来源。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艺海拾贝,对照书边的注释体会文章的意思。读后你有何感想?快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二、阅读温馨点击,知道什么是成语?它的来源有哪些?阅读成语故事有什么好处?
三、活动广角
1、把“指鹿为马”这个历史故事讲给别人听,并试着用一用这个成语。
2、下面这些成语都来源于史书上有记载的历史故事,你知道这些故事吗?不清楚的你去查阅一下资料。
3、下面这些唐宋诗句,都与成语有关,你能写出这些成语吗?
四、教师小结。
教学后记:学生比较感兴趣,但是在阅读上,知识积累上需要加强。
成语诗画
教学目的:让学生学会根据成语故事来为成语配上图画。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学艺海拾贝,体会书上为成语配画的方法。看后你有何感想?快和同桌交流一下吧!
二、阅读温馨点击,知道“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的来源及有关它的知识。
三、活动广角
1、读一读、演一演“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故事,并查阅一下它的来源。
2、你知道下列成语故事吗?能从中选一两个给它配上诗或画吗?
3、搞一个成语大接龙的比赛,看谁的龙最长!
四、教师小结。
第五篇:五年级传统文化(DOC)
——崇德
尚学——
小学五年级传统文化备课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第一课《声律启蒙》
(一)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人间清暑殿,天上广寒宫。两岸晓烟杨柳绿,一园春雨杏花红。
两鬓风霜,途次早行之客;一蓑烟雨,溪边晚钓之翁。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出事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这是一首对子诗,描写的是什么。
四、活动广角。
1、背诵这首对子诗。
——崇德
尚学——
2、仿照这这首对子诗,自己写一首小诗。
3、本课所选的《声律启蒙》片断中,空、虫、宫、红、翁等在读音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赶快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吧。
五、成长阶梯。做好自我评价。
第2课《声律启蒙》
(二)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来对往,密对稀,燕舞对莺飞。风清对月朗,露重对烟微。霜菊瘦,雨梅肥,客路对渔矶。晚霞舒锦绣,朝露缀珠玑。夏暑客思欹石枕,秋寒妇念寄边衣。
春水才深,青草岸边渔父去;夕阳半落,绿莎原上牧童归。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崇德
尚学——
读知识链接,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这首对子诗。
2、对对子可是古代小学生的必修课,像李白、杜甫这样的大诗人小时候也是从对对子开始学习作诗的,和同学的比比,看谁知道的对子多。
五、成长阶梯。做好自我评价。
第3课《声律启蒙》
(三)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优对劣,凸对凹,翠竹对黄花。松杉对杞梓,菽麦对桑麻。山不断,水无涯,煮酒对烹茶。鱼游池面水,鹭立岸头沙。百亩风翻陶令秫,一畦雨熟邵平瓜。
闲捧竹根,饮李白一壶之酒;偶擎桐叶,啜卢同七碗之茶。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崇德
尚学——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故事链接,和同学说一说,从故事里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陶渊明的诗诗。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2、了解诗的大意。
五、成长阶梯。做好自我评价。
第4课《笠翁对韵》(节选)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文章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
寒对暑,日对年。蹴踘对秋千。丹山对碧水,淡雨对覃烟。歌宛转,貌婵娟。雪鼓对云笺。荒芦栖南雁,疏柳噪秋蝉。洗耳尚逢高士笑,折腰肯受小儿怜。
郭泰泛舟,折角半垂梅子雨;山涛骑马,接蓠倒着杏花天。
2、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短文,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崇德
尚学——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了解知识链接,和同学说一说,从链接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拓展活动。
1、背诵李白的诗。
古风 【唐】李白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中贵多黄金,连云开甲宅。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蜺,行人皆怵惕。世无洗耳翁,谁知尧与跖。
2、了解诗的大意。
五、成长阶梯。做好自我评价。
第二单元
诗词诵读
(一)第5课
登金陵凤凰台
教学目标:体会诗歌通过写景、怀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崇德
尚学——
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出示注释: 吴宫:三国时吴国建都金陵,故称。晋代:东晋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门贵族。丘:坟墓。
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长江边,因三峰并列、南北相连而得名。半落:形容 三山有一半被云遮住。
一水:一作“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白鹭洲:古代长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门外。洲上多集白鹭,故名。今已与陆地相连。
浮云蔽日:比喻奸邪当道. 2、出示译文。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鸟来这里游憩,而今凤凰鸟已京飞走了,只留下
——崇德
尚学——
这座空台,伴着江水,仍径自东流不停。当年华丽的吴王宫殿,及宫中的千花百草,如今都已埋没在荒凉幽僻的小径中,晋代的达官显贵们,就算曾经有过辉煌的功业,如今也长眠于古坟中,化为一抔黄土。我站在台上,看着远处的三山,依然耸立在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隔成两条水道。天上的浮云随风飘荡,有时把太阳遮住,使我看不见长安城,而不禁感到非常忧愁.
(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故事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故事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咏怀古迹》是唐代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读一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咏怀古迹 唐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6课 古诗两首
——崇德
尚学——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文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这两首古诗,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注释: ⑴汴河:在今河开封,是隋朝时大运河的一部分. ⑵赖:依靠.
⑶水殿龙舟事:隋炀帝下扬州调动了不计其数的人力财力,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⑷共禹论功:作者在这里肯定了京杭运河的积极意义,是可以和大禹治水的功绩相比的。
⑸乌江亭:在今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⑹不期:难以预料。
⑺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耻的胸襟气度。⑻江东:指江南苏州一代。
——崇德
尚学——
2、出示译文
(一)都说隋朝亡国是因为这条河,到现在它还在流淌不息。如果不是当时修龙舟的事情,(杨广)功绩和禹大概也比得上了。
(二)战争的胜败是很难预料的,能够经受失败、挫折等羞辱的考验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江东的子弟中藏龙卧虎人才济济,如果当年重返江东再整旗鼓,有朝一日卷土重来也是说不定的。(1)学生自读译文。
(2)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3)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王安石的《乌江亭》诗表达了与杜牧诗不同的看法,他是怎样看待项羽失败的?
乌江亭 宋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崇德
尚学——
第7课 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词,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理解诗文。
1、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注释: ⑴ 王浚句:王浚,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⑵ 千寻句: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⑶ 千寻:古时八尺为一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⑷
降
幡
:
降
旗。
⑸ 石头: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⑹ 四海
为
家
:
意
即
天
下
统一。
⑺ 故垒:指西塞山,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崇德
尚学——
⑻ 山坡羊:元曲牌名。潼关:关口名,在今陕西省潼关县东北。⑼ 峰峦:山峰和山峦。
⑽ 山河表里:指潼关地势险要,外(表)有黄河,内(里)有华山 ⑾ 西都:指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⑿ 意踌躇:思绪起伏翻腾的意思,也指陷入了沉思的状态。⒀ 经行处:经过的地方。⒁ 宫阙:泛指宫殿。
⒂ 兴:兴盛,与下边的“亡”(灭亡)相对,指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2出示译文。
(一)晋代王浚乘楼船自成都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从此四海一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二)华山的山峰好像从四面八方奔集起来,黄河的波涛汹涌澎湃好像在发怒,潼关外有黄河,内有华山,山河雄伟,地势险要。我遥望古都长安一带,内心想得很多。(心情很不愉快)令人伤心的是经过秦汉宫殿的遗址,看到了无数间的宫殿都变成了泥土。封建王朝建立百姓受苦;封建王朝灭亡,百姓还是受苦。(1)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
(1)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诗词,理解诗词。
三、温馨点击
文中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读一读张养浩的怀古作品,体会一下他的思想.山坡羊 骊山怀古
元 张养浩
——崇德
尚学——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yíng)纡(yū)。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第8课 诗词两首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诗词的意义、译文及要表达的中心。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1、读原文。
2、多种形式朗读(齐读、男生读、女生读、指名读、小组读比赛)
3、练习背诵。
4、品读解意,边读边试解释内容,教师相机点拨。
5、学生谈感受。
(1)通过读古诗词,你知道了什么?(2)同桌内、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感受。(3)老师小结。
二、出示译文。
1、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注释]学生自读诗词,对照注释,理解诗词。
⑴焚书坑:秦始皇并吞六国,统一天下以后,为了巩固其统治,曾焚毁书籍,实行文化专制主义。诗即指此而言。⑵章碣:晚唐诗人。⑶竹帛:代指书籍。
——崇德
尚学——
⑷关河:指潼关与黄河。祖龙:指秦始皇。祖龙居指秦的都城咸阳。⑸山东:太行山以东地区。⑹刘项:刘邦、项羽。
⑺京口:今江苏镇江,因临近京岘山,长江口而得名.孙权曾在此建都,迁都后,于是地置京口镇.
⑻风流:这里指英雄遗风,即英雄人物在历史舞台上所创伟绩带来的意义上的影响,所谓流风余韵。
⑼气吞万里:豪气简直能吞没万里江山,形容气概非凡。
⑽草草:本来是杂乱不齐的样子,这里引申作草率马虎。⑾北
顾
:
回
头
向
北
望。
⑿可堪:哪堪,怎堪,也就是怎能忍受的意思。⒀神鸦:指在庙里吃祭品的乌鸦. ⒁社鼓:祭祀时的鼓声. 2出示译文
(一)坑中的书籍烟消云散的时候,秦始皇的帝业也开始虚空了,关河也不能锁着帝王之气的地方 .烧书的坑灰还没有冷,崤山以东各国已纷纷造反,最后推翻秦国统治的刘邦和项羽原来是不读书人.
(二)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当年的歌舞楼台,繁华景象,英雄业迹都被历史的风雨吹打而随时光流逝了。(如今)夕阳照着那草木杂乱、偏僻荒凉的普通街巷,人们说这就是(当年)寄奴曾住过的地方。回想当时啊,刘裕率兵北伐,武器竖利,配备精良,气势好象猛虎一样,把盘踞中原的敌人一下子都赶回北方去了。
——崇德
尚学——
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便仓皇失措。四十三年过去了,(现在)向北遥望,还记得当年扬州一带遍地烽火。往事真不堪回想,在敌占区里后魏皇帝佛狸的庙前,香烟缭绕,充满一片神鸦的叫声的社日的鼓声!谁还来问:谦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1)对照译文,理解短文的意思。(2)反复对照译文,反复读译文。
三、温馨点击
文中诗词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知识链接。
说一说通过读这个“知识链接”,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活动。
读辛弃疾的《鹧鸪天 代人赋》体会其中的田园情趣以及描写重点.
鹧鸪天
代人赋 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第三单元 魅力汉语
第9课 对联
教学目的
1、了解对联的起源及含义。
2、了解对联的特点.。
——崇德
尚学——
3、掌握对联的种类。教学设想
对联作为一种应用文体在2004年高考试题中出现,在此利用一个课时让学生了解对联的含义、起源和特点。学会对联的写作。
一、导入对联 : 请同学们看下面两幅画,说出门上贴有什么?
二、对联的起源。
最早人们在门上贴的并不是对联,而是在桃木板上画上神荼、郁垒这两个门神。远在周代就有用桃木来镇鬼驱邪的风俗。桃符本来是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方三寸的桃木板,后来在上面画上这两位门神的像为符。每年正月初一,家家户户换上新符。说明神荼、郁垒在此,妖魔鬼怪胆敢前来,就抓起来去喂虎,以保来年平安吉祥。北宋王安石曾在<<元日>>诗中描写了这种古老的风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歌剧<<白毛>>中喜儿唱道:“门神门神扛大刀,大鬼小鬼进不来。”可见,这种风俗流传久远。到了唐以后,有人开始把桃符上的门神神荼和郁垒换成了秦琼和尉迟恭。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叫,以告群臣。秦琼和尉迟恭戎装立于门外,夜果无事。于是令画工画两人像,悬挂宫门左右。后世沿用此习,秦琼和尉迟恭就成了门神。后来,因为用桃符的人多,而画像又不易,所以就干脆把秦琼、尉迟恭甚至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写在桃板上,悬挂在大门两旁,这就将桃符上的画变成了文字,也就产生了对联的基因。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的思想不断进步,认为写上几个人的名字还不如写上一些押韵上口的喜庆吉利的诗句,这样就出现了第一副对联: 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寿--------五代时期后蜀王孟昶作 在明太祖的倡导下,——崇德
尚学——
对联蓬勃发展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如解晋、祝允明、唐寅等对联高手。例如解晋的: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毛泽东引用来给具有主观主义态度的人画像)清朝才子纪晓岚更是作对联的高手。有一次,乾隆见纪晓岚闷闷不乐,便问他有何心事。纪晓岚请乾隆猜,乾隆以上联回答“十口心思,思家思民思社稷.。”纪晓岚见皇帝直猜到他心里,非常激动,马上叩头谢恩,以下联道谢:“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传说,有一次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见到一户农家正在操办喜事,乾隆一时兴起,便派人送去几个铜板和一副上联“三个铜钱贺礼,嫌少勿收,收则贪财。”他满以为这半联会使对方难堪。没想到这家的大人还没来得及回答,只见一个十一二岁的顽童上前答道“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则好吃。”回答的工整巧妙,反而使乾隆举足不前,左右为难。还有一次乾隆和和珅、纪晓岚在一起,乾隆高兴便出了上联:四方台台四方四方四方四四方(乾隆);万岁爷爷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和珅)对联经过了这么漫长的历史阶段,已逐步变成了美丽的装饰品。文雅的交际手段和给人以美的享受的艺术形式。
二、对联的含义
对联(雅一点叫楹联,俗一点叫对子。)就是两两相对的句子。(或是一种应用范围极广的文学形式应用文。它是由上下两部分字数,句数完全相等,内容相关,词性相同或相近,停顿节奏一致,平仄协调的文字组成的文学样式。)例如
秀山轻雨青山秀; 香柏鼓风古柏香。
三、对联的特点
1、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
——崇德
尚学——
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四、对联的分类
1、春联 高天冬去苏万物 大地春回放百花 爆竹两三声人间是岁 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2、婚联 欢庆此日成佳偶 且喜今朝结良缘 百年恩爱双心结 千里姻缘一线牵
2、寿联 体健身强宏开寿域 孙贤子肖欢度晚年 寿比南山松不老 福如东海水长流
4、晚联
烟雨凄寞,万里名花凝血泪 音容寂寞,清溪流水是哀声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 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五、拓展活动。把对联补充完整。
1、扫千年旧习__________(树一代新风)
2、祖国江山好 __________(大地气象新)
3、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湖
4、删繁就简三秋树 领导标新()月()
六、总结:对联是一朵小花,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一朵精巧别致的小花;对联,是一条小溪,是我国古老文化长河中一条清澈的小溪。它以
——崇德
尚学——
工整的对仗,和谐的音调,特有的书法,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这种文学形式在世界各国中是独一无二的,是我国特有的瑰宝。希望同学们发扬光大。
第10课 谜语
一、导入新课。
谜语是暗示文字、事物,让人猜测后知道的答案。谜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源远流长,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
二、谜语的概念及种类。
谜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的谜语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义谜即“灯谜”;另一类是事物谜即狭义的谜语,也称民间谜语、儿童谜语等。
1、文义谜
文义谜也叫灯谜。它的谜底是表达任何一种意义的文字。所以谜底的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它包括单字、各种词语、词组、短句等等。请看下面的一些文义谜:
庄稼人(打作家名一)谜底:田汉。归心似箭(打称谓一)谜底:思想家。以德服人(打辽宁省地名一)谜底:抚顺。高速抽杀(打音乐名词一)谜底:快板。指头触电(打字一)谜底:摩。
灭鼠运动(打军事名词一)谜底:消耗战。遥望祖国宝岛(打体育设施一)谜底:看台。
2、事物谜(民间谜语)和文义谜(灯谜)的区别
——崇德
尚学——
事物谜和文义谜都是谜语,它们有共同的地方。比如,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也就是说都有谜面、谜目和谜底。先看一个民间谜语:
谜面:七层褥子八层被,一个黑儿里头睡,有个红儿来叫门,蹬了褥子踹了被。谜目:打一娱乐用品。谜底:爆竹。再看一个灯谜:
谜面:留发。谜目:打成语一。谜底:置之不理。
三、猜灯谜。依山傍水(打一字)
凸眼睛,扩嘴巴,尾巴要比身体大,碧绿水草趁着它,好像一朵大荷花。(打一动物)
春穿绿衣秋黄袍,头儿弯弯垂珠帘,从幼到老难离水,不洗澡来只泡脚。(打一植物)千里相逢。(打一字)
四、拓展活动、编编谜语
1、老师找了几个有趣的谜语,(左一片,右一片,隔座山头不见面,猜不着,你在听我说一遍。等几个谜底是人的器官的谜语)
2、今天,我们学的谜语,谜底都是人的器官。你能照着这几个谜语,编一个谜底是鼻子的谜语吗?(左边一个洞,右边一个洞,是香还是臭,问它它都懂。)
3、第11课 谚语和歇后语
——崇德
尚学——
一导入新课。古代劳动人民是勤劳而富有智慧的,他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穿凿了谚语、歇后语这些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
二、了解谚语。
1、概念。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不断的劳动中总结的语言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谚语是由生活在社会下层的鄙里之人口头创作的。谚语主要是利用口头传播的,因其
2、谚语的特点。
谚语的一些本质特点。首先,它具有通俗性、定 型性的特点。它起源于民众,又流行于民间,它一经确立,一般不再轻易改变。其次,从它表达的主要功能上看,谚语重在总结经验,喻事明理。它通过陈述人们日常习见的具体事情,来揭示和说明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与道理。
4、谚语的分类。常用,才
能
长
久
地
流
传
下
来。
(1)知识学习实践经验 如:.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2)意志、干劲、科学态度 如:有志者 事竟成。
无志山压头,有志人搬山。志在顶峰的人,不在半坡留连。
(3)智慧、策略、工作方法
——崇德
尚学——
如:鸟靠翅膀,人靠智慧。
打虎要力,捉猴要智。
要捉狐狸,就要比狐狸更狡猾。(4)哲理、法则、人的作用
(一)如:青山长在,细水长流。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刀不磨生锈,水不流发臭。(5)天气谚语 如:云下山,地不干。
云绞云,雨淋淋。
黑云接驾,不阴就下。
三、了解歇后语。
1、歇后语的概念。
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例如:
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 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
2、歇后语的结构。
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崇德
尚学——
3、歇后语的来源
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
4、为类。第一,谐音类。如:
空棺材出葬 - <目(木)中无人> 小葱拌豆腐 - <一清(青)二白> 第二,喻事类。如:
弄堂里搬木头 - <直来直去> 冷水发面 - <没多大长劲> 第三,喻物类。如:
秋后的蚂蚁 - <蹦达不了几天> 棋盘里的卒子 - <只能进不能退> 第四,故事类。如 楚霸王举鼎 - <力大无穷>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四、拓展活动。
很多歇后语都是来自看历史故事或神话故事。读一读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尝试着再举出几个有关三国人物的歇后语。曹操下江南--来得凶,败得惨
——崇德
尚学——
张飞扔鸡毛--有劲难使 诸葛亮征孟获--收收放放 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张飞使计谋--粗中有细 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曹操遇蒋干--倒了大霉
第五单元 饮食文化
第17课 茶
教学目标。
茶了解茶的基本内容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培养幼儿对中国文化的亲近感。品评茶文化,拓展知识面
教学过程
一、了解茶(主要由学生介绍)
1、茶的起源、历史 — 中国是茶的故乡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中国是最早发现和利用茶树的国家,被称为茶的祖国、茶的故乡,当之无愧。有文字记载表明,我们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经开始栽培和利用茶树。经过多年,才逐渐见诸文字记载。
唐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茶文化的全盛时期,社会上饮茶成为时尚,以茶为雅事,精心操作,还懂得用茶具之美来烘托茶味之佳.人们对茶的经验,经过长时期的积累,代代相传,从局部地区慢慢扩大开来,茶艺开始由此普及全国,并逐渐传播至世界各地。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饮茶的习惯都是从中国
——崇德
尚学——
传过去的
2、中国十大名茶
1、杭州龙井
7、白毫银针
2、苏州碧螺春
8、武夷岩茶
3、黄山毛峰
9、安溪铁观音
4、庐山云雾
10、普洱茶
5、六安瓜片
6、恩施玉露
二、了解茶知识
1、茶与文化:
①茶的起源?谁最早种植了茶树?
②与茶有关的名人?
③关于茶有哪些诗词与诗句?以茶为名的书有哪些?关于茶的对联有哪些?
④什么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茶道?
⑤中国有哪些茶道?
⑥功夫茶是怎么一回事?
⑦绿茶和红茶是怎么分的?
……
2、茶与健康:
①茶的保健功能有哪些?喝茶能增强免疫力吗?可以抗衰老吗?
②茶叶有哪些成份和功能?
③世界三大饮料咖啡、可可、茶,哪一个更有利于健康?
④喝白开水和茶水哪个好?
——崇德
尚学——
⑤饭后可以马上饮茶吗?
⑥淡茶和浓茶哪个好?
⑦与茶叶有关的美食是什么?
……
3、茶叶百科:
①我国的十大名茶是什么?
②我国哪里的茶最多最好?我国有哪些绿茶?
③春茶、夏茶、秋茶是怎么分的?它们有什么区别?
④怎样区分新茶和陈茶?
⑤茶叶受潮怎么办?
⑥怎样可以更好地贮藏茶叶?
⑦茶叶有哪些其它用途?
三、感受茶韵
配乐散文《悠悠茶韵》
作者:
肖 敏
朗诵:叶青
北方人爱酒,辛辣、烈性,那直呛嗓子眼的老白干一喝下去,两朵红云飘上了脸,人就变得俊美,豪放。南方人喜茶,大街上随便走走,五步一阁,十步一轩,售茶、泡茶、品茶,随处可见。我曾留心过厦门的茶室,装修多古色古香,名人手书的招牌镶嵌在门脸上,风格独具。木格门,小轩窗,各式瓷瓶、书画点缀其间,自是端庄典雅,别有洞天。有茶室处便芳香四溢,有茶室处便风韵别致古风犹存。
初来厦门串门儿,看到主人盛情烫杯泡茶,总有些受宠若惊。殊不知这是闽南最常见的礼节,寻常巷陌,妇孺皆会。看到人们用那小如美女薄唇的茶杯盛茶,心中常不免暗暗叫苦,那么一点点,哪儿够喝呀。其实这“喝”字理解得极不准确。闽南人泡茶不是为“喝”,而是为“品”。小
——崇德
尚学——
心翼翼地捧起一盅茶,缓缓送到唇边只那么轻轻一啜,悠闲洒脱,幽雅之至。品茶者的感觉大约也赛过神仙了。在厦门,泡茶不单单是为了解渴,倒是一种习俗,一种礼节,一种文化,一道风景。
四、拓展活动。
1、读元稹的诗《茶》
茶
香叶,嫩茶。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鞠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净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2、试着把所列茶叶品种与其产地连起来。祁门红茶 福建 普洱江 苏龙 井安 徽碧 螺春 云南 铁观音 浙江
第18课 酒
教学目的:了解中国的酒文化。教学过程
一、了解酒。
——崇德
尚学——
就是用粮食、水果等含淀粉或糖的材料发酵制成的含酒精的饮料。我国是世界上发明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传说酿酒的鼻祖是夏朝的杜康。
二、补充资料。
杜康所处时代不详,相传生活在夏商时期,属今洛阳市汝阳县杜康村人。据说他幼年常牧羊于家乡四周的空桑洞(今杜康村西南),偶然发现自己吃剩放在桑树空洞中的米饭(秫)有非凡的香味,于是受到启发,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发明了酒。江统在《酒诰》中也说:“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宋人朱翼中在《酒经》中也有同样记载,“杜康作秫酒”,“空桑饭,酝以稷麦,以成醇醪,酒之始也。”可以看出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今天,在汝阳杜康村一带,仍有酒泉沟、空桑洞、杜康河这些地名,成为杜康造酒的历史佐证。杜康创造的“秫酒”酿造方法,奠定了中国古代白酒酿造的工艺基础,对中国酒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秦汉以后,杜康酒多被作为宫廷御用,历代帝王对杜康也多有加封,尊他为“酒仙”。于是,大家都把杜康奉为造酒业的祖师爷。
三、酒与礼仪。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饮酒作为一种食的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
合乎礼节的饮酒,往往是一个人的教养和人品的象征。虽然和诗仙李白,草圣张旭的狂傲不羁,有很大的出入,但是这种礼节,才是华夏五千年,饮酒礼数进化发展的表现。
四、酒文化。
——崇德
尚学——
文人好酒,以唐朝大诗人李白为最,其次: 欧阳修是妇孺皆知的醉翁。
苏东坡是著名的文学家,也是著名的酒徒。东晋的陶渊明,他的诗中有酒,他的酒中有诗。白居易是位大酒徒。
《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五、拓展活动。
古诗中有很多的内容与酒有关,你还能找到那些与酒有关的诗呢?古代酒令也很有意思,你知道那些古人行酒令的故事?
第19课 四大菜系
教学目的
了解中国四大菜系的分类及特点。
——崇德
尚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国幅员辽阔,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在一定的地域内,由于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风俗的不同,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烹饪技巧和独特风味,我们称之为一种菜系。
二、菜系分类。
鲁菜、川菜、苏菜、粤菜是社会所公认的四大菜系,也是我国最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地方菜肴。
1、鲁菜也称山东菜,由济南菜和胶东菜两种不同的风味组成。济南菜讲究清香、鲜嫩、味纯,并以善于制汤而闻名。胶东菜则以烹制海鲜见长。宋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长期以来鲁菜成为北京菜和东北菜的组成部分,清代宫廷菜的发展与鲁菜的关系密切。直到如今,北京菜以及仿膳菜中仍保持着鲁菜的某些特色。鲁菜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一整套烹调技法,其中尤以爆称最。鲁菜的爆法可分为油爆、汤爆、葱爆、酱爆、火爆等多种。爆制菜需旺火速成,故为保护食品营养素最佳的烹调技法之一。特别是油爆菜,必须是旺火快炒,连续操作,一鼓作气,瞬间完成。鲁菜在烹制海鲜上有独到之处,尤其对海珍和小海味的烹制,堪称一绝。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
2、川菜历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誉。从秦朝到三国时期,成都逐渐成为四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使川菜得到不断发展。川菜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以其
——崇德
尚学——
麻辣味闻名于海外,一句“麻辣烫”,既道出了川菜的风格,也道出了当地人的性格,素有“食在中国,味在四川”之美誉。川菜重视选料,讲究规格,主菜与配菜配料细致,主次分明,鲜艳协调,烹制考究,调味多样。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区菜系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麻辣味、家常味、咸鲜 味、五香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酸辣味等23种。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代表菜肴品种有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鱼香肉丝、宫保鸡丁、干烧岩鲤等。
3、淮扬菜集江南水乡扬州、镇江、淮安等地菜肴之精华,是江苏菜系的代表性风味。淮扬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早在南宋,“沙地马蹄鳖,雪中牛尾狐”就是著名菜肴了。淮扬菜的烹制特点是:选料广泛,鲜活鲜嫩,营养调配;制作精细,因料施艺,注意刀工,体现出较强的科学性;调味清淡,强调本味,重视调汤,风味清鲜;色彩鲜艳,清爽悦目;造型美观,别致新颖,生动逼真;讲究火功,重油重色,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其烹调时擅长于烧、焖、炖。著名菜肴有:叫花子鸡、糖醋鳜鱼、芙蓉鸡片、盐水鸭、清炖蟹粉狮子头、清蒸鲥鱼、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
4、广东菜也叫“粤菜”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季秋力求清淡,冬季偏浓醇,粤菜餐谱绚丽多姿。烹调技法精良,并以其用料之博而著称粤菜风味的特在足重清淡。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辣、咸、——崇德
尚学——
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谓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猥、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著名的菜品种有:“三蛇龙虎大烩”、“五蛇羹”、“蛇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碌”、和“冬瓜盅”等
三、温馨点击。诗礼银杏。
四、拓展活动。
中国有些菜名,经久不衰,流传至今,许多菜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如东坡肉、宋嫂鱼羹、陈麻婆豆腐等。你还知道那些名菜的故事?跟同学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