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 六年级 圆的认识(一)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1》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圆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直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过程方法:通过折、画、量来计算、推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的数学活动过程,自主探索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体验多种方法画圆的相同之处,发现圆心和半径的作用。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使学生初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教学准备:多媒体一套。学生准备硬币等圆形物体若干;圆规一把、直尺一把、三角尺一副;小剪刀一把;红色、蓝色彩笔各一支。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合作学习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导入:王叔叔要开餐馆,请同学们帮忙选桌子。大家看看图片,你准备选什么形状的桌子?为什么?主菜应该放在桌子的什么地方?怎么找到桌子的中心点?到手试一试。
学生:a.长方形的可以坐多个人?
b.正方形的四四方方,美观。都可以吃到菜。
C.三角形的适合人少。
D.圆形的适合多人,还可以转动。
。。。
人应该坐在什么地方?怎么知道他们到中心点的距离相等呢?动动手看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认识(板书课题),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心
1、中心点就是圆心。我们在数学上用点O表示。
2、桌子的一圈就叫圆。那么这个图形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边都是直的。而圆是一个封闭的曲线图形。)
(二)认识半径
1、从圆心到每个人所在的桌边的每一点就是这种桌子的半径。我们在数学上是这样描述的: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
2、刚才我们用折纸的方法确定圆心时,发现圆上有许多折痕。这些折痕叫什么?有什么特点?我们在数学上是这样定义的: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3、判断是不是半径或者直径。
4、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和直径,看能画出多少条?
5、请同学们用直尺分别量一量自己画出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和同桌的比较一下,你又有什么发现?
6、把自己的发现总结出来。教师板书:(1)d=2r或r= 1/2d
7、我们看到的木板多数是长方形的,把它们做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的桌面之后,是怎么有做成圆形的呢?请大家在一张纸上到手试一试。想想怎么找到中心点?先找到中心点、圆心。(用手转、量角器、钉子和绳子、圆规…..)
你们的方法有什么共同处?圆心、长度不变、旋转一周。
8、在数学上我们使用一个画圆的工具:圆规。它是怎么使用的呢?老师演示。学生练习。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其实就是圆的什么?针尖固定的一点呢?
9、在白纸上点两个点,以它们为圆心分别画一个半径2厘米的圆和一个半径1.5厘米的圆,比比哪个圆大些?想想圆的大小由什么决定?圆的位置由什么决定?
10、口答:画一个直径是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
11、圆的应用:图片展示。
12、为什么车轮是圆的?
三、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四、判断:
1、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是直径。
3、直径是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
五、延伸拓展:在篮球场上要画一个直径6米的大圆,准备用什么画圆?至少要准备一根多少米长的绳子?
数学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圆心 O 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半径决定远的大小 半径 r 半径有无数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
直径d
直径有无数条,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在同圆或等圆内
教学反思:
d=2r或r=1/2d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圆教学设计
认识圆
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掌握圆各部分名称以及圆的特征;会用圆规画圆。
2.能力目标:借助动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掌握圆各部分的名称及圆的特征。圆的画法的掌握。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圆规、直尺等
学具准备:各种不同的圆形实物、剪刀、彩笔、直尺、圆规、圆形、纸片等 教学主要过程:
一、结合实际、谈话引入新课。
谈话引入:今天非常高兴能和六
(五)班同学一起来学习、研究一个数学问题。我们以前已经初步认识了圆,你能找出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是圆的吗?(生举例 师强调——指物品的表面)
师:看来大家平时非常留心观察。课前请同学们画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并把它们剪下来,你们准备好了吗?
师:把它们举起来,大家互相看一看。回想自己画圆、剪圆的过程,你能说说圆是什么样子的吗?(师一手拿一个圆)
(圆是没有棱角的,边是弯的;圆的边是一条曲线。)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圆的边是弯曲的,跟以前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的边是不同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新知。
1.导:圆里究竟藏有什么秘密呢?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实验。把你的圆对折,再对折,多折几次,把折痕画出来,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把你的发现在小组里汇报。最后看看谁的收获多。(1分钟)
2.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几分钟后分别从圆心、半径、直径各方面纷纷展示汇报。(5分钟)
师:你们组观察得真仔细!大家的发现可真不少,现在我们就把刚才的发现整理一下。
3.展示探究结果,结合多媒体课件辅助,完整认识圆的特征。(8分钟)
谁来告诉老师,你有哪些新发现?那是什么原因呢?你怎样发现的?
结合学生交流、汇报探究结果,及时引导梳理。主要从圆的圆心、半径、直径、等方面来认识。这里特别要注意通过板书帮助学生进行新知的有目的的整理。
预设板书:
圆的认识——平面曲线图形。
圆心(o)圆中心一点确定圆的位置。
半径(r): 线段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确定圆的大小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直径(d)线段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长度都相等〈在同一个圆里〉。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d=2r r=d/2。
4.学习画圆(5分钟)
你是如何画圆的?
课件展示如何画圆。然后学生动手练习,并强调画圆时应该注意些什么。——揭示圆大小位置的确定
学校要修建一个直径是20米的花坛,你能帮学校画出这个圆吗?生演示操作。
三、应用拓展。
1.基本练习(4分钟)
〈1〉投影出示,找出下列圆的半径 直径。
〈2〉半径、直径的相关计算。
〈3〉概念的判断和识别。
2.应用练习。(10分钟)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轴应安装在哪?如果车轮制成方形的、三角形的,我们坐上去会是什么感觉呢?结合课件演示
〈2〉你能用今天学习的圆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吗?(举行篝火晚会时,人们总是不知不觉会围成一个圆形,为什么?平静的湖面扔一小石子,会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月饼为一般都做成圆形的,为什么?)
看来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道理,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来认识它,解释它、运用它。
〈3〉同学们学到现在,已经很累了,我们来轻松一下吧。老师给大家猜一个迷语。有一个人在一片青草地上钉了一根木桩,用一根绳子拴了一只羊在那里。(利用电脑配上画面)先请同学们猜测一个字。(很多学生都说可以猜“样”)再学生猜两个字的水果名,学生在启发下猜出草莓(草没的谐音)。
师:羊吃草的情况与今天学的知识有关吗?我们来看一看羊吃草的最大范围有多大好吗?(用电脑演示羊拉紧绳子旋转一周的情况,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原来羊能吃到的草的最大范围是一个圆,拴羊的绳子与这个圆有什么关系吗?(是这个圆的半径)钉在那儿的木桩是这个圆的什么呢?(是这个圆的圆心)如果要让这个羊吃草的范围更大一点可以怎么办?(把绳子放长一点,也就是把半径扩大)如果要让羊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吃草,可怎么办?(可以把木桩移动一个地方,也就是移动圆心的位置),这说明圆的半径与圆心与圆有什么关系呢?(圆的半径决定了圆的大小,而圆的圆心可以决定圆的位置。)
四、总结全课(3分钟)
1.质疑(篮球是圆形吗?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字母可以随意改变吗?)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
不管怎么说,老师觉得同学们的学习表现是不错的,所以我提议:我们一起伸出手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句号是圆形的)
延伸:
1.用圆作画。
2.谈谈我眼中的圆。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数学教案 认识圆(三)
认识圆
(三)教学内容
教材第59页例3 教学目标
1.认识轴对称图形,知道轴对称图形的含义,能准确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2.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提高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轴对称图形的特征。难点:寻找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准备:实物图,剪纸、剪刀、方格作图纸,直尺。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教师让学生拿出准备的各种平面几何图形的纸片,并说明各是什么图形?(2)教师出示树叶、蜻蜓和天平的实物图,大家观察分析一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3)说说在生产、生活中还有哪些具有这种特征的物体。
二、探究新知 1.实验
拿出准备好的白纸,把它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一个图形,用剪刀剪下来,打开,看看得到的图形有什么特点?
2.教师指出:像我们剪得的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周对成图形。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3.拿出准备好的图形纸片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边三角形、梯形等。折折看,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1)学生操作后再交流 2)分组汇报
4.让学生讨论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1)折一折,圆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画一画,圆的对称轴是什么?圆有多少条对称轴? 5.学生小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6.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1)让学生拿出直尺,量一量每个轴对称图形左右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2)你发现什么规律?
3)教师小结:在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侧相对的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三、应用反馈
1.下面的数字,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它们各有几条对称轴?
0 1 2 3 4 5 6 7 8 9 2.下面字母中只有一条对称轴的有()个。
A B C D U V W X a.8 b.7 c.6 d.5 让学生仔细观察,判断,再填一填。
四、课堂小结
在今天的活动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9页“做一做”第2题。2.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第5、7题。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圆2教学设计
课题:认识圆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58页的例
1、例2和“做一做”,以及练习十四第1——4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半径与直径;
2.理解掌握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使学生能正确地较熟练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操作步骤。
【教学重、难点】圆的特征;圆的半径、直径及其关系;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正确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圆形纸片、圆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已经系统的学习了一些平面直线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课件依次出示这些图形);知道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与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但我们周围还有很多物体,如钟面、硬币、VCD碟片、圆桌面、车轮等,它们的形状是直线形吗?(不是)是什么形?(圆形)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圆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板书课题;认识圆。
二、教学圆的特征。
1.通过对比认识圆。
师:(出示圆形纸片)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一起来学习的圆形。请你们比较一下,它与以上我们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圆由曲线所围成的)
让学生在桌面上逐次滚动准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和圆形纸片,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只有圆形纸片易滚动)
出示场景图,问:在这幅图景中,哪些是圆形的呢?除此以外,你还在那些物体上看见过圆形?
2、通过活动认识圆
(1)画圆
师: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学生画出圆,让学生自己说说是怎么画的)
(2)找圆心。
师:我们画出了这么多的圆,它们都有什么特点呢?让学生都拿出已备好的圆形纸片(课前老师分发,可以大小不等),让学生把圆进行对折,使上、下两部分完全重合,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反复几次。
问: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这些折痕都相交于一点)1
说明: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课件图中标出圆心,并用字母O表示;学生在自己画的圆中标注圆心O)
(3)半径与直径。
指出:圆内、圆上、圆外。
让学生用刻度尺量一量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请学生报出测量的结果,并想一想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课件图中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告诉学生这线段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画出几条半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问:你还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可画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都相等。)再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学具圆中的几条折痕,问:通过测量,你又发现什么?(学生得出:这些线段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说明:我们把圆对折时,看到每条折痕都通过圆心。这些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课件图中画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表示)
让学生在自己的学具圆里用笔再画出几条直径,再量一量它们的长度。问:你还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得出:在同一个圆里,可画无数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把有关数据写在黑板上。)
让同桌的两位同学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说明:这两个是等圆。通过刚才的量度,你发现了什么?(在两个等圆里半径都相等,直径也都相等。)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问:“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或者说半径长度等于直径的一半。)
板书: d=2r或r= d÷2
小结: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直径等于半径的2倍。
猜一猜:两个相等的圆里,直径和半径的长度会有什么关系呢?
完成教材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第1题。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运用圆的特点画圆
师:我们了解了圆的特点,就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画圆了。
(1)认识画圆的工具和使用。
师:画圆的工具有很多,我们来看这个工具(出示圆规),这是圆规。圆规有两脚,它的一脚有针尖,另一脚有铅笔尖(或粉笔)。使用时针尖一脚固定在一点上,右手握圆规,左手按住纸,不要用力过大,另一脚旋转画圆。
正是根据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即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我们才可以用圆规来画圆。
(2)用圆规画圆的步骤。
A.把圆规的两脚分开,定好两脚间距离(即半径)。
B.把有针尖的一只脚固定在选好的一点(即圆心)上。
C.把装有铅笔尖的一只脚旋转一周,就画出一个圆。
提示学生注意:在画圆的过程中,定在一点上的圆规的针尖一定不能移动。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在画圆的过程中不能改变。
小结: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的;圆的大小取决于半径的长短,与圆心无关。让学生完成教材第58页上面的“做一做”第2题
订正时让画的不够准确的学生说一说自己错在那里,在让画的比较好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画的,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正确的画圆。
三、应用反馈。
1、完成教材第58页的“做一做”第3题。
1)提示学生想一想,什么是圆心,什么是直径?
2)订正时指明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找的?
2、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4题。
让学生展开讨论,小组交流,指名回报。
3、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的第3题。
让学生拿出直尺,量一量这几条线段的长度,通过操作发现直径是最长的一条线段。
4、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的第4题。
教师可以先演示一遍,再让学生试着测量,巡视进行辅导。最后说一说这是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些什么?
五、课堂作业:完成教材练习十四的第1、2 题
第五篇:六年级《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六上《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执教:宜城市郑集镇璞河中学小学部 余江琴 评析:宜城市郑集镇王洲小学 徐 虎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
教材简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教学重点:圆的特征。教学难点: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2、动手操作,认识圆心。
师:同学们把你所剪下来的圆片对折,打开,换一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师: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些什么?
生:折痕相交一点,交点在圆的中心,每条折痕一样长,交点把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师:你们有这么多的发现很好,这些折痕相交于圆中心的一点,我们把圆中心的这一点叫做圆心,圆心用O表示。(板书)
点评: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发现,主动获取知识。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
3、动手操作,认识半径。
师:你们发现圆心把每条折痕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这是凭眼睛估计的,是否真的相等,请同学们拿出尺子量一量,并记下你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
师:你们的结论,教师不否定。请在你们的圆上任取一点,量一量圆心到这点的长度,多做几次,并记下所量的长度。(学生操作)
师:请同学们汇报一下你所量的数据。
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2.5厘米 生4: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2.8厘米 师:观察你们所量的数据,从你们所量的数据中,有没有规律?若有,这个规律是什么?
生:有,相等。师:相等说明了什么?
生: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点评:老师首先引导学生量数据,然后指导学生看数据,找规律,归纳出同一个圆内半径相等的结论,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
:师:你们所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我们把这条线段叫做圆的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老师板书)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同一个圆内半径有多少条?它们都相等吗? 生:有无数条,都相等。师:回答非常正确。(板书)
点评:让学生回味知识,强化结论,有助于学生对结论的掌握。
4、动手操作,认识直径。
师 :请同学们沿着对折的一条折痕画出一条线段来,观察后回答,画出的线段两端在什么地方?通过圆心吗?
生:两端在圆上,通过圆心。
师: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师: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直径?所有的直径都相等吗?请同学们相互讨论回答,并说出道理。
生: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出无数条通过圆心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所以说,在同一个圆里直径有无数条。直径是由两条半径组成的,同一个圆的所有半径相等,所以,同一个圆的所有直径都相等。
师:很好。(板书)
点评:学生有了这种推理能力,难能可贵。
5、回顾讨论,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讨论回答直径与半径存在着什么关系?并说出你是怎样找到这种关系的?
生1: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我们是通过量来的。
生2:同一个圆里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我们是这样想出来的:
圆心把直径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每一部分是半径,所以说直径是半径的2倍,或者说半径是直径的1/2。
师:你们回答都对。(板书:d=2r或r= d/2)。但找到关系的路子不一样,同学们,哪一个同学回答的好一些?
生:后一位同学回答的好一些,后一位同学是推理出来的,能力高一些。点评:老师这种指导性的提问,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6、尝试练习:课本58页 做一做 :1题、2题。
三、画圆。
1、尝试画圆。
师:你们会画圆了吗?请同学们在白纸上任意画一个圆(不凭借圆形物体)。(学生操作)
师:你们都画出来了吗?若画出来了,请回答是怎样画出来的?并说出画圆的依据。生1:画出来了,是凭手圈出来的,没有什么依据。生2:没有画出来。
生3:画出来了,我是先在白纸中间点一点,把棉线的一端固定在这一点上,把捆着铅笔头的另一端放在白纸上,拉直棉线转动一圈,铅笔头留下的痕迹就成了一个圆。根据是:圆心到圆上的距离都相等,固定的一端端点是圆心,棉线长是半径,铅笔头留下的痕迹便是圆。
师:后一个同学画得对,道理说得好,不会的同学不要紧,请注意看老师示范。
点评:让学生尝试画圆,并让学生说出画法和依据,不仅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规范画圆的步骤。
老师以圆规画圆为例示范。(请同学们注意观察)
画法:
1、定圆心;
2、定半径;
3、画圆。在画圆的同时标出圆心和半径。
3、学生练习画圆,画半径为2.5厘米、直径为4厘米的圆各一个,并说清画法和依据。
4、学生分组讨论:圆的位置、大小是根据什么来确定的?
四、课堂小结。
师:本节学习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答,(略)。
师: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等圆中,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怎样?请同学们课后讨论,回答这个问题。
点评:课堂小结,延伸课外。既注重了本节学习任务的落实,又注重了引发学生继续探索知识的欲望。
五、目标检测。(略)。
六、作业:课本60页: 1题、2题。总评: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求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做到了教师心中有标,教学过程靠标,课堂结束达标。
3、教学的指导思想端正,教师始终处在指导的地位,学生始终处在主体地位,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
4、教法独特。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初步认识圆),根据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体形象——表象——抽象)和认知规律,采取动手操作的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操作(折、量、画、观察、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在探索中分别认识圆心、半径、直径,再让学生分析比较,总结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从而完成对圆的整体认识。
5、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能力上。例如:在认识圆心时老师提出了“对折若干次后,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了⑴折痕一样长,⑵交点在圆的中心,⑶每条折痕一样长,⑷交点把折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学生的发现,无疑是一种创新。老师提出的这个开放性问题,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认识半径时,让学生观察数据组,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同圆的半径相等的结论。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例如:老师让学生回答直径与半径的关系时,注重引导学生推理出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6、课堂教学结构严密,层次分明,并注意了课堂延伸,解决课内的余留问题。
7、基础知识落实的很好,重难点知识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得到很好的落实和巩固。
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力求遵循知识的发展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较好地贯彻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自己分析总结,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促进了思维的发展和能力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