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
《台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台阶》是李森祥的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反映出父亲那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落后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学习目标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分析父亲形象。2.理解父亲形象的特点。★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播放背景音乐,筷子兄弟的《父亲》)台阶,在我们看来是极为平凡的东西,而在某些人的眼里,却是他毕生的追求。今天我们就跟随作家李森祥一起,走进他的小说《台阶》,去认识一位有着浓厚“台阶”情节的农民父亲,去感受他那至真至纯的情怀。
设计二:
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可能是清平的,清平到让人不愿在别人面前提起,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得以至于我们无法从人群中分辨出来。他一生的追求在我们看来是那样的不值一提,然而就是这样的父亲带给我们很多深思和感动。下面让我们一齐来理解一下这位父亲。请打开课本。(板书:台阶 李森祥)
二、检查预习
1、让一位同学介绍作者。李森祥,1956年出生,衢州人。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他的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2、检查字词,小组展示。
涎(xián)水
揩(kāi)
尴尬(gān gà)
凹凼(dàng)筹(chóu)划
黏(nián)性
镶嵌(qiàn)
蹿(cuān)上 掺(chān)上
胯(kuà)骨
糟糕(zāo gāo)
撬(qiào)门槛(kǎn)
茬(chá)
倔强(juã jiàng)硌(gâ)
三、概括故事情节
1、大家事先都已经看过这篇小说了,下面老师就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故事情节。给大家半分钟时间考虑。(学生默读课文。)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他不甘心低人一等,决心要盖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但此时的父亲老了,身体也垮了。)
2、本文题目是《台阶》,小说也是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台阶”是全文的焦点。
四、浅谈对人物的初步印象
接下来,请大家交流一下你对“父亲”的印象。用一句话表达,如:“父亲是个……的人”。
(勤劳、要强、老实厚道、有些自卑、渴望得到别人尊重、有着坚韧意志的人。)
五、赏析语句,感知人物形象:
1、“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说明父亲长时间惦记着这件事,他很看重台阶高低这个问题。
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地位也低,他感到没面子,我觉得他有点虚荣。台阶高低其实就是意味着地位的高低,看得出父亲渴望提高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2、下面点评第13自然段。(父亲总是看着别人家的高台阶,可见他有多么的羡慕。上一段说到烟抽够了就能干活,父亲一边看着别人家的台阶,一边老抽烟,他是不是想着快快干活,早点造出让人家也羡慕的有高台阶的新屋。这段写到柳树枝摇来摇去都摇不散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的目光,告诉我们父亲是很专注的,很认真的在想盖新屋的事。)
3、这里的写景就是为了衬托父亲专注的目光,充分表现父亲的羡慕向往之情,表现他决心的坚定。
4、接下来看第21自然段:放鞭炮时父亲“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看出他很尴尬。(父亲不敢放鞭炮,不是胆子小,而是他不习惯。父亲一直都很老实,也没什么地位,人家也没把他当成重要人物。从来不引人注目,现在要让那么多人看他放鞭炮,他当然不好意思不习惯了。)
5、第9段“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现在让那么多人来看他盖了有高台阶的新屋,自然是很不自在。虽然心里高兴,但还是有点尴尬,想把胸挺高些却因为背是驼惯了,无法挺得高。他不是那种张扬的人。
6、最后看第30自然段。(父亲是因为自己老了,不能劳动了,很痛苦。这里写到父亲的“很倔的头颅”,和他失去生机的灰白的头发,看出他一辈子要强,现在不能干活了,很痛苦。)
7、是啊,父亲辛劳了一生,劳动就是他的生命。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他是为不能劳动而痛苦。
8、刚才所点评的那些语句涉及到对“父亲”的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当然,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并非只限于此。文中还有很多语句写出了“父亲”的形象特点。
9、第28段。父亲腰闪了还不让我帮他挑水,说明他很要强。也看出他不愿服老。
10、第11段。看出父亲很勤劳,在努力准备盖新屋。
11、第16段。“父亲就是这样准备了大半辈子”,说明父亲很执著,很有毅力。
12、第15段。父亲不知疲倦的劳动,他是个吃苦耐劳的人。
13、第5段。父亲脚上常年都是泥,他是终年勤勤恳恳的人。
14、归纳一下对“父亲”形象的分析,小说中的“父亲”是个老实厚道、要强、有追求、坚韧不拔、勤劳、谦卑、执著……的人。
六、拓展延伸,思索人生。
1.想象体验。假如自己是作者或旁观者,目睹了这一切你会给人物配上怎样的独白?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给自己的感人瞬间,说说自己的心里话。
七、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希望大家有以下收获:第一,知道本文是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塑造了“父亲”这一形象,他淳朴、要强、坚韧……,令人尊重。第二,学会一些阅读小说的方法:先整体把握故事情节,再抓住有表现力的语句仔细揣摩,得出自己对人物的认识、理解和感悟。
2、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再尝试学习本单元的另外几篇以写人为主的文章,甚至可以运用到课外阅读中。
第二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台阶》教学设计 (6)
<<台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3.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4.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入境生趣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9亿农民。关心国事就不能不了解一下中国广大的农村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今天,我们所学的《台阶》就为我们刻画了一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二、生字
三、自学生疑
1.学生通读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2.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3.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
4.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5.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体会。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四、学习释疑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从父亲苦干大半辈子盖起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生活经历,你受到怎样的启示?你是如何看待父亲这个人物形象的?
五、点难拨疑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4)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六、中心
作者以农民的儿子作为故事叙述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第三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台阶》教学设计
《台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尴尬、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过程与方法目标:
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3.明白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情感。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教学方法:讨论法、导引法。教具准备:多媒体CAI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台阶,许多人渴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正是如此。可是果真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从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中寻求答案(板书课题)。
二、速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字词积累。
凹凼()尴尬()涎水()嵌着()黏性()胯骨()撬开()磕()烟灰
门槛()硌()
2、你知道下列词语的意思吗? 若有所失 : 微不足道: 大庭广众: 低眉顺眼:
3、作者简介。
李森祥,当代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与高峰合著的《王中王》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是该剧的策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的艺术感受能力。
4、整体感知:
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你能用最简洁的语句复述出来吗? 明确: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别人家的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新屋造成了,父亲也老了,身体也累垮了。
三、自读思考,合作研讨。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为了造屋付出了哪些艰辛?小说运用了大量细节描写,找出来,体会其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从文中看,父亲身上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请用“父亲是一个——的人”为内容说一句话。
4新屋造好了,父亲却变得怎么样了?结尾的描写中寄寓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又试图告诉我们什么?
5.围绕中心选材组材是写作的基本要求。试理解:
⑴ 什么写老屋的青石板台阶用了那么多笔墨?
⑵ 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6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四、巩固拓展
1、请以“台阶是父亲的———;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为话题写一句话。
例:台阶是父亲的理想;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青春。
2、谈谈你心目中的父亲。
五、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让我们在刘和刚动听的歌声中结束新课,再见!
六、布置作业
以“父亲”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围绕中心选材、组材。2.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附:板书设计: 台 阶
台阶关注农民命运老屋三级地青石板台阶位新屋九级水泥台阶父亲勤劳、顽强、淳朴善良、谦卑、倔强↓关注农村贫困 教学后记:
第四篇:(部编)初中语文人教2011课标版七年级下册《台阶》教学设计——邓翠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台阶》教学设计
光山县二中 邓翠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清小说三要素,初步养成现代文自主阅读能力;
2、过程与方法: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合作探究小说主题(重点),学习细节描写和围绕中心安排材料的写作手法(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养成对待人生积极健康的心态,以及理解父辈、尊敬父辈、热爱父辈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重点)。
二、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景设置法;
2、范例引导法;
3、适时点拨法。学法:
1、朗读法;
2、讨论法。
三、教学准备
1、预设导学题,引导学生通过课前自主学习,解决生字词、作家作品常识,理清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2、PPT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课前,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导读题,解决生字词、作家作品常识,理清小说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
1、课代表检查字词、作者常识的预习情况。
2、学生分组汇报导学题答案。
(二)成果展示
1、导入:打开PPT课件,在钢琴曲《雨的印记》中,教师朗诵《写给父亲》“都说风能让石头吹裂,都说雨能将钢铁锈蚀,都说岁月能把你的脊梁压弯,唯有你的意志,百折不挠,千磨不变,挑起全家老小一生的重量。”这是一首赞美父亲的诗,诠释了父亲任劳任怨的一生。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也正是如此,然而,果真吗......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进父亲,看父亲是怎样去建构自己的人生高度的。(齐读课题,来看今天的学习目标)
2、过渡语:理清小说三要素,初步养成现代文自主阅读能力是中学应具备的一项基本能力,下面通过对老师预设导学题的完成情况来检测同学们的自读效果。(进入成果展示环节,小组计分)
(三)合作研讨
研讨一:联系父亲一生的生活状态、精神品质和小说的结局,说说你觉得作者是要表达什么主题?作者对父亲寄予怎样的情感?
引导
1、回顾课文,思考父亲为建九级台阶而付出了什么?岁月、青春、健康
过渡语: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作者通过虚构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对社会生活、人生世相的洞察和思考。作者一般将主题隐藏在人物性格命运之中或人物关系背后,需要读者去揣摩感悟。(3分钟自读课文思考。)
明确:父亲用台阶来判断自己的人生价值,并为之努力的一生,表现了农民艰难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台阶”也象征着中国农民乃至整个中华民族在困境中求发展与崛起的一种精神。寄予了作者对父亲的尊敬和怜悯之情。(板书)
3、同学们,假如你是文中的儿子,你认为父亲这样做值得吗?此刻,你想对文中的父亲说些什么?理解、尊重、学习
师总结: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浙东,父亲的使命似乎就是那么多,或造一座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便迅速衰老,再也不被关注,我们衷心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都能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由。经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现在仍然还有一个梦:凝聚在党旗下,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为实现这个梦,国家:关注民生,精准扶贫,而父辈那种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却逐渐被淡忘,因此,希望同学们能够用习总书记的一句话时刻提醒自己:撸起袖子加油干!
研讨二:本文中有哪些细节描写让你印象深刻?试着找出一两处,和同学交流一下它在文中有怎样的表现效果。
点拨:细节描写是对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细致刻画,往往能起到以小见大、画龙点睛的作用。
示例:“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的细节描写,说明了父亲当年身体很强壮,与后文写父亲老了形成对比。
小结:一个个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了它,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因此我们作文时应注重从细处着手,为文章增添神韵。
那么,本文在组织和安排材料上有哪些方法呢?
研讨三: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如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写石板的粗糙、写“我”在石阶上跳来跳去呢?
(明确答案: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足见当年父亲的力气之大,后面写造新屋时父亲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暗示当年经济条件差;
3、写“我”在石阶上跳来跳去,表明“我”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后,“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
2、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归纳:本文紧扣“台阶”这一叙事线索,按照父亲梦想造台阶-准备造台阶-建造新台阶-台阶成人老的顺序安排材料,思路清晰;同时,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凡与台阶有直接关系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关系不大的内容,则惜墨如金,有的则点到为止,这样安排就突出了中心,从而丰富和突显了父亲的形象。
(四)当堂检测
写一段话表现父母对自己的爱,运用上细节描写和围绕中心组织材料的方法。
(五)小组评价(汇总小组表现得分,表彰优胜小组)
(六)感悟提升
1、学了这篇文章,你有哪些收获?(角度:写作/父亲/自己)
2、在《父亲》感情朗读中结束学习。
六、板书设计
11*台阶
吃苦耐劳 善良淳朴
善用细节
敢于拼搏 坚韧倔强
围绕中心
艰难→改变
要强谦卑 渴望尊重
组织详略
崇敬、怜悯
第五篇:部编人教二年级语文下册《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词,熟读生词,了解常见职业名称。
2、根据情境,练习写话。体会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3、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正确的写字姿势。
4、了解谚语这种语言形式,培养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5、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味。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字词,能在句子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学习根据情境写话。难点:了解谚语这种语言形式,懂得助人为乐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我会认读
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做什么工作的吗?能不能简单的给我们介绍一下。(指名说,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1、出示课本上的生字。老师领读生字,学生跟读,开火车读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出示生词,学生自由读生词,同桌之间相互检查生词认读情况,相互纠错正音。
3、请“小老师”带读词语。
4、解释词语意思。结合图片,看图理解词语的意思。
5、全班一起齐读词语,每个词读三遍。
二、我会写话
(一)照样子写一写
1、出示课本短文
景物:田野、云、大树 示例:天上的云
雪白雪白的 好像一群小绵羊
2、你喜欢哪些景物?为什么喜欢它?请同学来说一说。
景物:风景,花草树木,山峰,河流,建筑等都属于景物。
3、指名同学说自己喜欢的景物,引导学生说“…像…”的句子。
提示:鲜花——蝴蝶
小河——飘带
月亮——白玉盘
……
4、写一写。拿出练习本,把自己最喜欢的风景,用上“…像…”的句式,写一写,写一句即可。
5、作品展示。
挑选优秀的作品放到投影下进行展示。
(二)介绍我的好朋友
1、说说你的好朋友是谁。
小组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的好朋友是谁?长什么样子?你们经常在一起做什么?
2、指名学生起来说一说自己的好朋友。
引导学生以“他是谁?长什么样子?你们经常在一起做什么?”这个思路组织语言。
3、出示课本示例。
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按照出示的例子,自己也介绍一下自己的好朋友吧!
4、作品展示。
三、我的发现
1、出示句子,学生自由读句子。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分别圈出两组句子中的“特别”“经过”。
这两句话带点的词语的意思相同吗?分别是什么意思?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问题。
3、指名说说自己的答案,教师讲解。
特别:第一句中特别强调“很、十分、非常”;第二句中的特别强调“与众不同”。
经过:第一个经过是“花费、集结”的意思;第二个经过是“路过、走过”的意思。
4、小结
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思也不尽相同,理解词语的意思,必须把它放进语言环境里,才能理解得更准确。
第二课时
一、我会积累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种句子,这种句子在民间流传,用简单易懂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我们把这样的话称为谚语。(出示3句谚语)
1、互相读一读,并说说你读懂了哪句。
2、读了这些句子,你明白了什么?(要为身边的人伸出热情的手)
3、交流句意。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告诉大家,你给别人带来快乐,你自己也会很高兴。
“平时肯帮人,急时有人帮。”平时你乐于帮助他人,那么当你遇到危急情况时,也会有人来帮助你。
“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与其在别人好的时候去祝贺,不如别人艰难的时候去帮助他。
4、小结。
通过民间谚语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到谚语这种语言形式,学习谚语,让我们懂得当别人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无私的帮助他人,这也会给自己带来快乐。
二、我爱阅读
1、播放短文音频,学生欣赏。
2、学生自由读诗歌,把不会的地方圈点勾画,读完小组交流。
3、老师范读,学生仔细听,特别是自己勾画的地方。
4、分五个小结,指名分小节朗读。教师指导校音。
5、理解诗歌内容。
出示“踮疲倦、挂牵”,理解两个词的意思。放到句子中理解。
“踮”:一个动作,表现出孩子的小心翼翼,生怕打扰到老师
“消除疲倦”:消除疲劳,让老师放松心情。
“牵挂”:时刻的想着我们。
6、复述诗歌内容。
这首诗歌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你能说一说吗?指名复述诗歌内容。
学生把一株紫丁香种在老师的窗前,让老师消除疲倦,表现出孩子对老师的关心和喜爱。
7、师生合作朗读诗歌。
8、尝试背诵诗歌。
三、课堂小结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还有很多有趣的语言形式等着我我们去探索。这些都是古人的智慧的结晶,我们要好好的继承和发展。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田野——绿毯
我的朋友
天空——棉花糖、小绵羊
他是谁?
小河——飘带
长什么样子?
月亮——白玉盘
你们经常一起做什么?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倡导: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使学生获取探究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从知识的阐述者变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从学生学习的角度上去设计教学,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通过自己的朗读、思考和感情,了解和认识到谚语和诗歌的内容与表达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