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五年级上册《桥》教案
鄂教版科学五上16.《桥》
教学内容:《桥》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不同形状的桥梁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在承受力等方面并不相同; 2.能够通过实验探究的一般步骤,结合实验数据得出不同形状的桥承受力不同、拱形桥的承受力最大的实验结论;
3.知道科学探究可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教学重难点:
不同结构、形状的桥梁具有不同的特点,它们在承受力等方面并不相同。教学准备:
桥的图片课件,每小组准备10张硬卡片纸、一次性杯子、若干一角硬币以及两个同样大小的字典。教学过程:
一、教师谈话引入课题
1.看到同学们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纯真可爱的笑脸,老师非常高兴。同学们,上课之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在修筑公路、铁路的时候遇到了河流、峡谷要怎么办呢?
2.对,我们会在河流、峡谷上修桥,许多地方都建有桥。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研究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桥的图片,大家想欣赏吗?
二、图片展示,学习新知 1.课件出示桥的图片。
2.看完图片,同学们肯定已经大饱眼福了,那你们在生活中或是外出游玩时看到过桥吗?谁来说一说:你在什么地方看到什么样的桥? 3.老师这里有四座桥,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三、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1.关于桥,你们想研究哪些问题?
2.这个同学的问题非常有价值,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不同形状的桥承受力是一样的吗?就比如我们的红江桥是一座拱桥,风雨桥是一座平板桥。这两种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不同形状的桥的承受力是一样的吗?谁来说说你的猜想。3.同学们,接下来就请大家利用桌上的实验器材,包括:两本大小相同的字典、一角硬币若干、直尺、卡纸,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出一个实验方案。4.请一组或两组学生上台演示讲解,5.提出疑问:我们在做这个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为什么老师要强调桥墩之间的距离要相同呢?这个问题留给大家边做实验边思考。
四、分组合作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观察,2.请五到六组展示实验数据
3.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都获得了实验数据,结合老师黑板上板书的实验数据,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4.做实验之前,老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还记得吗?(桥墩之间的距离要相同呢?)大家找到答案了吗?
5.除了拱形的桥面和平板桥面,你还能设计出其他的形状的桥面吗?小组一起动手试一试。
6.这些桥面的承受力一样吗?咱们再动手试一试。7.学生得出结论,再次验证不同形状的桥承受力不同。
六、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谁来和大家分享分享。
七、作业布置
选择一个你最感兴趣的关于桥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研究。
八、板书设计:
桥
相同点:桥面、桥墩、桥孔
不同点:材质、形状结构(用途、位置等)
承受力:拱形桥图
>平板桥图
数据
数据
第二篇:《桥》教案五年级
《桥》教学设计
执教:市一小 张燕
一、教材简析
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他们让我感动”,其他几篇文章均为革命传统教育故事。本组单元训练重点为两个方面: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很有特色。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合作探究,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体会人物形象,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四、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导读法
学法:读思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准备:课件
七、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走进典型环境
1、师:齐读一次两遍(咆哮 狂奔而来 势不可当 跳舞 狞笑 放肆 惊慌 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乱哄哄 发抖 呻吟)
2、师:很多事情在特定的环境下发生,人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事情往往会有出乎意料的结果。
3、看视频,说一说能到联想页面上的那些词语。
4、师:刚才大家说到的都能结合当时情景来谈自己对词语的理解,那桥这篇课文中,也有对文章环境的描写,我们来看这些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自己读读,看看这些句子给你一种什么感觉?
5、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课件)仔细观察这段的标点,你有什么疑问?(介绍短语的特点)
师:所以像泼像倒这两个短语成句等这篇小小说开篇的一大特点,这一大特点就奠定了全文都在一种什么气氛中进行?急促、紧张、危险、这样的气氛中进行,这就是小小说的特定环境。
二、感悟人物形象
1、在这样的大雨中,山洪注定要爆发,在这样暴雨倾泻,山洪暴发的特殊环境中,人们有怎样的反应,主要人物—老汉又有怎样的反应?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
2、师:大家品一品从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反应中你都读懂了什么?
3、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这样的慌乱中,老汉出现了!我们来看,人们和老汉的反应一样吗?(师生合作读,用心体会当时的情景)
4、师:此时只有一座窄窄的、唯一可以逃生的桥!看,这就是老汉!在这情急之下,老汉只能沙哑的喊话,从老汉的喊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5、老汉就这样不停地喊,在老汉的指挥下,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在撤离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看,老汉在干什么?(抓住揪和推体会老汉的品质)
7、在这场洪水中,老汉一直在喊,他喊起(“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当洪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时,有人提出异议,老汉用自己的行动揪出自己的儿子,他喊(“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当洪水已经爬上老汉的胸膛,木桥发抖,呻吟的时候,他喊(“少废话,快走。”)
8、老汉的声音还在耳边,可是洪水仍然肆虐着
洪水毫不留情第吞没了木桥,吞没了他的儿子,吞没了他自己(课件配乐)师: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世界,这座唯一的挽救村民求生之路的桥被冲垮了,被老汉推上木桥的年轻的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9、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起(全班读)
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他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他儿子,泪眼朦胧之中
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老伴清瘦的脸颊 她听见了人们嘤嘤的哭声,却听不见儿子深深的呼唤。她看见了()却看不见()她听见了()却听不见()
三、感悟内涵,升华主题
1、师:是啊,道是无情却有情,最是无情是山洪,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家人和自己,终于将村民们都送上了跨越死亡的生命桥,此时在人们的心中又筑起了一座怎样的桥折射着老汉的品质?把你想到的词写在书上(不徇私情、无私奉献、舍己为人)这是一座()的桥!
2、此时这座桥是老汉的化身老汉的象征,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这座桥永远留在每个人心中,请大家再读课题—桥。
四、渗透写作方法
1、我们一起回顾这篇小小说的情节,课文为什么到最后才揭示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文章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色设置悬念,前后照应,让人既感到意外,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起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这种写法叫意外法。希望把这种写作方法运用在你的习作中,使你的文章内容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2、请大家看黑板,桥这篇小小说,通过典型环境塑造典型人物,再加上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就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
五、作业
希望你们回家阅读《不可不读的中国百年百篇经典小小说》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教案
课题:小苗的诞生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芽提出两个以上假设。2、能根据假设独立设计实验方案。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假设
三、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
四、教具学具:花盆、小苗、种子
五、教学过程
(一)以激趣引入:种子怎样才能发芽?
(二)介绍种子发芽的背景资料: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猜想种子萌芽的外界条件。
(三)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引导学生讨论种子萌芽需要哪些条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三句提示,思考种子萌芽所需要的外界条件。
(四)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或假设。
(五)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六)布置作业:完成实验。教学反思: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阅读科学在线
一、教学目标
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根据结果完成交流、总结。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方案实验,根据结果进行交流总结。
三、教学难点
交流总结
四、教具学具
收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种子发芽的外界条件有哪些?
(二)提问实验过程中的有关问题,了解实验的有关情况。
(三)各小组交流实验结果,提示学生注意倾听别的小组的发言,比较谁的设计合理,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四)得出结论,达成共识。
(五)阅读“科学在线”,增长科学知识,提高科学兴趣。教学反思:
课题: 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课时安排:第1课时
教学内容:完成活动1和活动2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区别;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总结出某种植物适合哪种植物生长。
2、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教学重点
分清不同的土壤,了解植物在不同土壤的生长情况
三、教学难点
不同的植物适合啊种土壤的生长?
四、教具学具
一盆植物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不同的土壤: 1、从花生生长在不同土壤中的产量不同这一现象导入,启发学生思考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观察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先指导观察教材上三种土壤的图片,训练观察方法。
3、交流自己的发现,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汇报自己组观察的结果。4、提示可以给观察的三种土壤起名,训练想象力。
(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任务。
2、猜想哪一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把自己的猜想填在教材的横线上。3、按照教材给出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
4、根据记录结果让学生分析三种土壤的不同渗水能力,然后反 过来推测保水能力。教学反思:
课题: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2、能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3、能列举出3条以上可实施的有利于植物生长的措施。
二、教学重点
能对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进行假设。
三、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对比实验的关键环节。
四、教具学具
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帮助学生明确研究方法。2、提出自己的假设:指导学生根据研究题目,按照教材提示的研究方法,设计自己的研究方案。
3、设计对比实验,教师作适时的实验方法指导。4、设计记录植物生长情况表。
5、猜想影响植物生长的其它条件,讨论设计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的实验变量的合理性。6、开成果展示会。教学反思:
课题:根和茎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研究根和茎及其其作用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植物器官的特点及生活环境推测器官功能并根据器官特点分类,设计实验验证推测。
2、能根据结果归纳结论。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假设
三、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
四、教具学具
植物的根和茎
五、教学过程
1、课前布置采集植物的根茎以备观察、实验。
2、组织学生仔细观察根茎的形状,找异同,并根据不同特点分类。3、找出它们的共同特征。4、和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分类的标准。
5、看图分析根和茎的作用,并猜想它们有哪些作用。6、设计实验研究它们的作用。7、交流研究结果,得出结论。8、阅读“科学在线”。教学反思:
课题:动物的食物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不同动物所需要的食物。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记录动物的齿和爪的特点,并推断齿和爪有什么好处。
2、能设法弄清一种陌生动物的食性。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制定保护动物的措施。
三、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
四、教具学具
图片以及课前收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分析它们都吃些什么食物。2、按照动物的食性给动物进行分类。、3、得出结论。
4、观察动物的牙齿和爪。
5、记录三种不同类型的动物的牙齿和爪的特点。6、分析这些特点对动物捕食的帮助。
7、采取讨论形式,通过讨论理解保护动物生存环境的重要性,理解保护动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8、针对不同食性的动物需要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一点,讨论、制定保护措施。教学反思:
课题:葵花向阳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内容:研究光对植物的影响
一、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葵花盘的朝向和太阳位置的关系。2、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验证。3、能使用归纳的方法验证其它几种向阳性活动。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假设
三、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
四、教具学具
图片和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闭眼做一件事,谈谈生活与光的关系,从而引向光对动植物的影响。
(二)引导学生观察更多植物的向阳性,举出更多的实例。
(三)提出假设,选择实验器材,决定实验方法。
(四)交流实验感受,搜集其它的向性资料。
(五)让同学们尽可能地将自己知道的信息互相交流。
(六)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好处,启发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为自己的设计打下基础。
(七)鼓励学生发挥大胆的想象,设计捕捉有害动物的创造性装置。
(八)引导学生展开互评,发挥批判性思维。教学反思:
课题:燕子南飞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性。
一、教学目标
通过头脑风暴说出人们抵抗严寒的办法,提出鸟类迁徙相关的问题,搜集迁徙的资料,总结动植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现象。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自己的观察和生活经验提假设。
三、教学难点
写好观察日记。
四、教具学具
课前收集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鸟类的迁徙:
1、以抵抗寒冷的方法导入新课。
2、大略谈谈你知道哪些动物的御寒方法。
3、播放鸟类迁徙的录像资料,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迁徙的习性,让学生猜测鸟类迁徙的原因。
4、鼓励学生多观察鸟类的迁徙,将自己的观察写下来。
(二)动物的冬眠:
1、播放视频资料,问学生是否了解这一现象。
2、介绍动物冬眠的知识。
3、组织学生讨论:“与夏天相比,冬天的一些动植物在外部形态或生活习性上发生什么变化?”
4、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学反思:
课题:仙人掌的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一、教学目标 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的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存环境的。并为推测说明理由。
二、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是如何适应适应生存环境的
三、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方案
四、教具学具
图片、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利用仙人掌和莲的图片或实物,比较在形态上的区别,把结果记录下来。2、指导学生分析这两种植物是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的。
3、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让学生仿照这种方法再分析一至两种植物的形态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4、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两类植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对调后所能出现的情况。并说明各自的理由。
5、学习身体结构的适应性。
6、了解人体结构是如何适应生存需要。
7、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动物身体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实例,并进行分析。8、讨论,可引导学生就骆驼有别于其它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9、总结本课所学。教学反思:
课题: 奇妙的护身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动物为掩护自己、逃避敌害所用的方法。
一、教学目标
能通过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怎样隐藏自己的,并归纳出动物保护自身的特殊方式;能互相讨论找问题结论,感受生物的多样性,从而了解动物保护自己的意义所在。
二、教学重点
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提出假设。
三、教学难点
了解人们是如何利用动物拟态或保护色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学具
课前收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由学生熟识的“小壁虎借尾巴”引入:壁虎容易掉尾巴对其有什么好处?
(二)请描述自己知道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让学生多渠道获取这方面信息。)
(三)观察课文插图:这些动物采取什么方式来保护自己?
(四)组织讨论:“找到好几种动物,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指导阅读教材,初步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
(六)了解特殊的防护:除了用颜色保护外,你还了解有哪些防护?
(七)交流讨论.(八)小结明确:还有放臭气、利用盔甲、声音、避役……
(九)总结 课后反思:
课题:生物的生存环境(专题研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研究当地的生物的生存环境
一、教学目标
能根据当地实际选择或提出一个具有可行性的研究课题;能运用调查法、比较研究法进行研究,并完整地设计实验或调查方案。
二、教学重点
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研究中遇到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说出研究的基本步骤。
四、教具学具
收集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做好周密的组织和指导工作。
2、指导指导学生通过阅读“研究案例”,确信专题研究并不神秘。增强研究信心。
3、指导学生选题:结合客观条件、学生实际水平进行。
4、当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了研究专题后,指导模仿“研究安全”制定自己的研究方案。
5、鼓励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问题确定研究的方法和步骤,选择适宜的资料收集与呈现形式。课后反思:
课题:人对环境的需求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内容:了解人类的衣食住行对周围环境有怎样的需求
一、教学目标
能对过讨论归纳出“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发现动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能在探究中大胆发表自己的想法,愿意对周围的事物进行仔细的观察并有所发现。
二、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
三、教学难点
为什么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
四、教具学具
收集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我们需要它们:
1、积极发挥群体智慧,让每一个都能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想法。
2、阅读文中列举的五个项目,并进行针对性的活动,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通过活动体验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动植物。3、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可将想法写到白纸上。4、让学生分组展示各项目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各自的意见。5、谈活动后的感受。
6、指导学生进行家庭调查:各自回家收集有关“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资料,做好调查记录。
(二)如何适应社会环境:
1、从学生实际出发,启发学生谈出自己对社会的理解和真实感受。
2、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要适应社会的发展有很多事情要做。课后反思:
第四篇:五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单元 小数乘法 一、三峡工程
(一)——小数乘法 信息窗1——小数乘整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2——5页
教材简析
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整数乘法、小数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使学生能在解决与三峡工程建设的有关问题中,学习小数乘整数的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三峡工程的浩大、壮观,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精神。在编排上,重在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理解算理,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会算法。
教学目标
1、结合解决实际问题,学习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得进行计算。
2、经历小数乘整数算理的理解和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验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去过三峡吗?在假期里,老师去三峡旅游了,见到了闻名世界的三峡大坝!还带回来一段录像呢!想不想看看?[放录像](出示信息窗1)
2、生认真观察情境图,读取信息,提出问题。
生1: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生2:10台发电机组又能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每台发电机组15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2004年有多少台发电机组投入发电?26台发电机组可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
3、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有用问题,粘贴在黑板上。
设计意图] 形象的情景教学,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同时把数学知识镶嵌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也有助于学生意识到所学知识的相关性和有意义性。
二、合作探究、理解算理。
解决问题一:6台发电机组每小时发电多少万千瓦时?
1、独立列式估算。
58.6×6= 交流:58.6≈60,60×6=360。
2、竖式计算,小组讨论。
师:你们能不能准确算出正确的得数?
(学生先独立用竖式计算;然后小组交流计算方法。)
3、理解算理算法,总结概括。
(1)汇报展示,学生汇报的同时展示学生计算过程。
教师小结:刚才这两种不同的形式都用到了同一个方法,就是先将小数转化成整数来计算。
(2)多媒体演示转化过程,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58.6 扩大到原来的10倍 586 × 6 × 6 351.6 缩小到原来的 3516(3)直接用竖式计算的,你能看懂吗?说说是怎样算的。
58.6 × 6 351.6
交流方法,加深记忆:先将58.6扩大的原来的10倍变成586,586×6=3516,再将3516缩小到原来的1/10,就是351.6。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的是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乘法,如果小数部分是两位、三位的,你还会像××同学那样用竖式计算吗?
(4)多媒体出示练习:2.47×5= 2.453×2=
学生独立计算后,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订正并说出计算思路。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具体方法,多媒体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及方法。
三、巩固应用,完善算法。
1、独立解决其他问题,简单交流。
2、解决问题二:这个月我家用电45千瓦时,每千瓦时0.62元。应付电费多少元?
(1)独立计算交流方法。(2)一生板演,共同探讨,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注意引导学生算理的表述和结果的化简。
3、说一说怎样计算小数乘整数
[设计意图]通过几个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小数乘整数算理及计算方法的总结,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并熟练小数乘整数的计算,为后续的小数乘小数做好准备。
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多媒体出示火眼金睛辨对错。
2.多媒体出示我帮妈妈算一算。(课本4页第6题)
生独立计算,互相检查,看学生能够根据乘法意义正确列式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整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回顾反思,总结全课
同学们,我们这节课一起研究了什么内容,你能说给大家听一听吗?
六、作业
调查了解电费的单价及各自家庭的用电数量,计算各自家庭的电费,并结合实际谈一谈怎样节约用电。
课后反思
本节课开头利用课件中的情景图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本节课也是在整数乘以整数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使学生明白计算小数乘以整数,是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计算的,这样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联系力求形式多样,并通过调查了解点费情况,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口算练习
(1)观察一下,你有什么发现?
0.37 ×10 0.37 ×100 0.37 ×1000
2.5×4 25×4 0.25×4
(2)看谁又快又准
4.8 ×9 0.12 ×3 5 ×5.8
0.28 ×3 0.165 ×4 7.96 ×7
2、笔算练习
0.32×47 1.6×52 64×0.25 1.37×21
集体订正反馈,找分别找学生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设计意图] 通过口算、笔算等形式考察学生对小数乘整数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也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走进生活。
1、课本第3页第1题,简单的运用小数乘整数解决问题的情境题
(1)指生描述图意
(2)独立列式计算,交流算理
2、课本第5页第六题,根据提问解决生活问题。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如:图1,小男孩从家到学校要走多少米?
图2,跑道长多少米?
(2)独立解答,集体交流
(3)你的步长是多少,你也找段路测一测。(课下实践)
3、你能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吗?自己试一试。
(1)海豚1小时能游2.4千米,25小时能游多少千米?
(2)一头大象每天吃青草0.45吨。照这样计算,36头大象1天能吃多少吨青草?5头大象一周能吃多少吨呢?
(3)已知白萝卜每千克1.20元,豆角每千克4.50元,青椒每千克3.40元。问:
①买1.5千克白萝卜和1.5千克豆角,一共要花多少元钱?
②如果让你来采购,你想买什么?算一算需要多少元钱?
三、拓展提高
刚才同学们当了小小采购员,采购了蔬菜,看看下面的采购任务你能完成吗?
供选择的各商场单价表
1、请帮老师设计一个合理的购物方案,能行吗? 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确定方案,按表格填好。看看那个小组的方案最好。
2、交流设计方案,说明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些什么情况呢?
四、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使学生能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计算能力,同时使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信息窗2——小数乘以小数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6——10页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乘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取了长江三峡景点的情境,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通过学习小数乘整数获取的学习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逐步总结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掌握小数乘整数算理的基础上,通过估算和反思笔算结果的合理性,进而学习总结算法也就水到渠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及竖式写法,明确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
2、体现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1、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及小数点的处理。
2、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1、避免小数加减法和小数乘整数小数点处理方法的负迁移。
2、因数大小的变化与积的关系。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说你们都去过哪些旅游景点? 学生纷纷发言说出自己到过的旅游景点后,出示一组三峡沿途各景点图片让学生进行欣赏。)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里的旅游景点吗?
(可能会有学生说出三峡,如果没有说出就由老师告诉是美丽的三峡风景,这时学生已被美丽的三峡景观所吸引,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出示信息窗2的情境图)
师:通过信息窗2你获取了哪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将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板书出来:
问题一: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
问题二: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
问题三:巴东、宜昌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
师: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你能列出算式解决问题吗?(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
[设计意图] 在实际的问题情境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学会看信息图,并能根据信息图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解决问题。
二、尝试计算,探索方法 先让学生解决问题三:巴东、宜昌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通过问题三的解决,让学生回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为下面学习小数乘小数做好铺垫)
●尝试解决问题一: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
师:求巴东、香溪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怎样列式?
生:53.5×0.5 师:观察这个算式与前面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生:两个因数都是小数。
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小数乘小数)
师:同学们,你们能跟据前面学习小数乘法的经验解决这个问题吗?(这时学生跃跃欲试)
师:请同学们在计算前先估一估结果可能会是多少,然后再计算。(引导学生反思笔算结果的合理性)
1、学生已有小数乘整数的计算经验,可能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
2、学生在尝试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指导和帮助。
3、集体交流探讨思考过程,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分析算法、理解算理。
使学生明确:将小数变成整数再计算。1)两个因数分别扩大了10倍,积扩大了多少倍?(积就扩大了100倍)2)要使积不变,应将积缩小多少倍?(应将积缩小100倍)
4、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积极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建立了小数乘小数怎样计算的方法。
●尝试解决问题二:巴东、秭归两地间水路长多少千米?(通过问题二的解决,使学生发现规律,进而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理解算理。)
1、学生共同研究探讨53.5×1.2的算法。并将有代表性的方法展示出来,让学生简述其道理。可能有学生将“千米”化为“米”,将小数乘法转化为整数乘法来计算,也可能有学生按书上的方法进行计算。教师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沟通两种方法的联系,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2、学生在解决问题一的过程中,初步建立了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这里放手让学生在探讨尝试解决53.5×1.2= 的过程中,进一步验证了上面初步建立的小数乘小数计算方法的正确性。
3、发现规律,及时总结。同桌互相说说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讨论中寻找策略解决问题。鼓励算法多样化,在探究计算方法时,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充分发挥能力的平台,合理利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在这里总结的不仅是计算的方法,还有探究的过程。
三、自主感悟,得出规律
师:通过解决以上问题,你发现小数乘小数有什么规律吗?
1、鼓励学生在同桌讨论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后,将讨论后总结出的计算方法说给全班同学听听。这里可让多个同学站起来说一说。
2、在学生纷纷说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时,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算理,进一步总结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3、组织学生探索因数和积的小数位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体会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
师:你会用刚才总结的计算方法计算0.483×0.06吗?
生:(跃跃欲试)会!
通过计算0.483×0.06 使学生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不够需要补“0”占位。进一步完善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
4、通过前面一系列的尝试练习,学生初步形成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法则,也就水到渠成了。
[设计意图] 通过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充分展示学生的知识潜能及合作能力,并自主获取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理解算理。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方法。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地进行估算、笔算,在培养学生估算和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懂得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学生在尝试、交流、比较、验证中,发现规律,初步完善并总结出计算法则。
四、有序练习,促进发展
1、下面各题的计算不完整,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接着算下去吗?
(试做教科书第8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计算过程和方法,集体订正。
(练习目的:正确判断及确定小数点的位置。)
2、巩固练习教科书第8页第2题。
师:你能正确计算下面各题吗?先估一估计算结果可能是多少,然后再计算。
(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2题)
1)学生独立完成,讨论交流算法,集体订正。2)对计算正确书写工整的同学提出表扬。
(练习目的:在培养学生计算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估算也是检验笔算的一种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3、综合练习教科书第8页第3题
师:你能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下面的数学问题吗?
(出示教科书第8页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新知。强调规范书写竖式。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既加强了学生对小数乘小数的理解,又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五、回顾反思,及时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课后反思
本课学习的重点是小数乘小数计算法则的探讨过程,由于学生初步学会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通过已获取的知识经验来学习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和具有吸引力的现实情境,大胆放手,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讨论中寻找策略解决问题,发现规律总结方法,让学生经历了获取知识的全过程,初步完善并总结出计算法则。在这里,教师作为一名点拨者、合作者在重点处启发引导,帮助学生较好的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及方法。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巩固认知
1、口算训练。先说说积有几位小数再计算。
0.8×7= 0.24×0.2= 3.5×0.1= 0.2×0.4=
0.7×8= 1.5×6= 1.3×0.07= 10.3×2=
2、根据算式填空。教科书第8页第4题。
134×3= 402 56×15= 840
13.4×3=()56×1.5=()
1.34×0.3=()5.6×1.5=()
0.134×0.03=()0.56×1.5=()(1)先让学生独立填空,要一组一组的填。填完后想一想有什么规律?
(2)再全班交流,说说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3、火眼金睛辨对错
8.7 72.9 16.5 12.5
×0.9 ×0.004 × 0.6 + 4.3 8.3 2.916 9.90 1.6 8
重点引导学生说说每道题错在哪里?注意区别小数乘法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二、组织交流,探究新知
1、计算,再把每题的积和第一个因数比一比,有什么发现?
4.9×0.01= 5.8×1.2= 3.15×1.4=
4.9× 1 = 5.8× 1 = 3.15× 1 =
4.9×0.99= 5.8×0.9= 3.15×0.6=
说一说,在什么情况下积比第一个因数大?在什么情况下积比第一个因数小?
明确: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
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
2、先说出每次乘的积比第一个因数大还是小,再计算。
0.5= 8.2=
2.4× 1.02= 0.97× 0.84=
0.98= 0.06=
3、不计算,你能在○里填上“>”、“<”或“=”吗?
教科书第9页第8题。315×0.9○315 0.98×1○0.98
5.42○5.42×3.8 0.58×0.99○0.58
4.16×1.1○4.16 32.5×1.4○3.25×1.4
先让学生独立填空。然后全班交流,重点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三、自主练习
1、基本练习,说一说积是几位小数,再算一算。
3.2×2.1 1.82×0.45 3.1×0.45
2、教科书第8页第5题
(1)学生独立解答。
(2)解答后,全班交流。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3、教科书第9页第6题
(1)学生独立解答,你还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2)解答后,让学生说一说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4、教科书第10页第12题
(1)学生独立计算黑板和数学课本封面的面积后,全班交流。
(2)如果数学课本封面长0.24米,宽0.17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鼓励学生积极动手操作,选择喜欢的物品,测量有关数据并求出它们的面积。
四、趣味探索
1、用计算器计算前三道题,再直接填出后两道题的得数。
0.3×0.3=
0.33×0.33=
0.333×0.333=
0.3333×0.3333=
0.33333×0.33333=
2、找规律,填一填。
教科书第10页第13题
(1)0.3 0.6 1.2 2.4()
(2)3.2 4 4.8 5.6()
(3)0.2 0.6 1.8()16.2
学生自主探讨,全班交流。
四、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课后反思
通过在计算中的比较分析,逐步发现掌握小数乘法计算中的一些规律。
1、体会因数大小的变化了,积有什么变化规律。
2、发现当一个数乘比1小的数,积比这个数小。当一个数乘比1大的数,积比这个数大。在发现掌握这些规律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等能力。在判断改错的过程中,使学生重视到一些易出错的地方。消除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对小数乘法计算的负迁移。
信息窗3——小数连乘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1——15页
教材简析
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整数的乘加、乘减、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选取了三峡工程蓄水后,长江航道运输费用的计算为题材,创设接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密切了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掌握小数乘法运算定律的应用。
教具准备
电脑、实物投影。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老师先看看大家前面的知识掌握得如何,我们一起来做练习检验一下:(投影出示)
1、口算练习
0.7× 0.7 1.1×10 0.24×0.2
3.5×0.1 0.2×0.4 0.6×5
2、计算,并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2×5×3 30×7+85 250×4-320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在计算整数连乘的时候,一般是从左往右依次运算,在计算整数乘加、乘减运算的时候,一般是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在复习准备阶段,利用这两组练习题,帮助学生找准知识的起点,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把握教学起点,定位准确,为学生自主学好新知识作好充分的铺垫。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讲解:从2006年9月20日22时开始,三峡大坝告别135米运行水位,正式实施156米蓄水。蓄水至一百五十六米后,三峡工程的发电、通航、防洪三大功能将全面发挥。(出示情境图)
提问:仔细观察情境图,你从中都能知道哪些数学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问题,组长负责记录、整理,一步计算的题目在小组内解决。
引导学生提出两步计算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
[设计意图]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为学生创设可探索的、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情境,便于学生体验小数连乘的运算产生于解决具体问题之中。
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解决问题1:将6.4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共需要运费多少元?
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
(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对少数独立计算有困难的学生适当给予的指导和帮助。)
小组讨论:观察算式,这道题有什么特点?计算时运算顺序是怎样的?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指名小组进行展示:
第一种计算方法:先算这些小麦运1千米需要多少钱,再算运88千米需要多少钱。计算时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
0.035×6.4×88
=0.224×88
=19.712(元)
第二种计算方法:先算1吨小麦从万州运到忠县需要多少钱,再运算6.4吨小麦需要多少钱。计算时也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0.035×88×6.4
=3.08×6.4
=19.712(元)讲解:这道题同学们想出了不同的方法解答,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是用小数的连乘进行计算的。在计算的时候,都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提问:同学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运费的问题,而且思路清晰,计算结果也是正确的。现在,如果是你来付钱,需要付多少钱呢?为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讲解:
收现款时,通常只算到“分”,所以把19.71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19.71。在生活在中,很多地方都要根据实际情况或者按照要求求积的近似值,因此,要学会灵活应用这一知识。
练一练:
(1)计算并按要求取近似数:
1.4×0.8(保留一位小数)0.43×2.5(精确到百分位)
(2)把这6.4吨小麦从万州再运到巴东,需要运费多少元?
学生集体练习,教师巡视,订正。
2、补充例题:
(1)72×0.81+10.4(2)7.06×2.4-5.7
观察题目,看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
同桌两人分工任选一题解答,集体订正,问:这道题中包含哪些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使学生明确: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设计意图] 新授部分教师大胆放手,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通过适当的引导,实现学生知识的迁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领悟方法,掌握、运用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四、应用知识,自主练习
1、判断对错并改正。(1)5.4×1.95-1.9(2)37.6×0.25+25.8
=5.4×0.05 =0.94+25.8
= 0.27 =26.74
说明错误原因,并改正,教师强调计算时应注意的问题。
2、计算:教材第12页第一题第一竖行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板演,让板演学生说明每道题的运算顺序,重点强调:在计算的时候,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3、列式计算:
(1)3.2与0.8的积乘以1.6,得多少?
(2)5.1与4.6的差乘以3.8,积是多少?
4、实践应用:(1)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2)甜瓜每千克7.5元,妈妈买了2.6千克,付出20元,应找回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形式多样、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的习题,一是让学生对新知识起到加深巩固的作用;二是注重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总结:
谈话: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在进行小数连乘和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时候,你想对同学们说什么?
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特别重视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数学、理解数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重点让学生体会运算的顺序,并结合实际应用的题目,明确每一步算的是什么。练习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符合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内化。
第2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不计算,直接把上、下两排得数相等的算式用线连起来,并且说一说这样连的理由.
7×1
28×(5×4)
(24+36)×5
(8×5)×24×5+36×
512×7
2、在整数乘法中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分别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a×b=b×a
(a×b)×c=a×(b×c)
(a+b)×c=a×c+b×c
3、用简便方法计算.
25×98×125×5×8×4
15×201
学生集体练习,指名板演,订正时重点让学生说明是根据什么进行简算的。
教师谈话:前面我们复习了整数乘法的有关运算定律,灵活运用这些定律,可以使一些整数乘法的计算简便.整数乘法里的这些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适用吗?如果适用,该怎样用?用这些运算定律后能使一些小数乘法运算简便吗?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在复习导入部分,设计了三种形式的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回顾乘法的运算定律及其应用,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奠定扎实的知识基础。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找朋友的小游戏:
每个小组准备写有0.7×1.2、1.2×0.7、(0.8×0.5)×0.4、0.8×(0.5×0.4)、(2.4+3.6)×0.5、2.4×0.5+3.6×0.5六道算式的卡片,每人一张,按算式结果相等来找好朋友,找到了好朋友就握握手。
指名一组学生将卡片贴在黑板上,并将每对好朋友的两道算式用等号连接起来。
提问:这三组算式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采用游戏方式巧妙地复习了乘法运算定律,揭示新旧知识的联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来,实现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气氛。
2、解决上节课提出的问题2:
将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从重庆运到涪陵,共需运费多少元?
问题怎样解决?如何列式?学生尝试自己列式解决。
思考:计算时的运算顺序是什么?每一步分别求的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指名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板演。
第一种方法:分别求出63吨大豆和137吨玉米的运费,然后相加求出总的运费。
4.2×63+4.2×137
= 264.6+575.4
= 840(元)
第二种方法:先求出大豆和玉米的总重量,然后求出总的运费。
4.2×(63+137)
=4.2 × 200
=840(元)
比较:这种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为什么?
3、出示补充例题:
0.25×4.78×4 0.65×201
学生自主练习,指名板演,说说每道题都是运用什么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
提问:在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的时候,步骤是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归纳:一看、二想、三算的基本方法。
[设计意图] 在这一环节,教师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了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探讨,掌握了简算的技巧以及简算的基本思路,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充分体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三、应用知识,自主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
4.2×1.69 = □×□
2.5×(0.77×0.4)=(□×□)×□
6.1×3.6+3.9×3.6 =(□+□)×□
2、用简便方法计算:(教材14页第八题 第一竖行)
自主练习后指名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简算的,重点提问:怎样观察算式的特征?用什么样的运算定律?这样算为什么简便?
四、总结全课,反思体验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学的知识点就记得快,记得牢,同时又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占用过多的时间去讲解,而是巧妙地点拨、引导,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学生参与的是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这样他们对所掘了创造潜能。
第二单元 图案美
课题 : 轴对称图形
一、简介
本节课的主题是:认识轴对称图形、画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关键信息:
1.将学具盒中提供的学习材料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目标较好的完成。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穿针引线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
第一板块:激情导课,揭示课题。1.检查对“对称”含义的理解。课前预习的作业让同学们通过各种手段了解“对称”的含义,谁能讲一讲?用自己 的话说一说。2.找出生活中的对称
根据你对“对称”含义的理解,找一找在我们周围有哪些物体或图形是对称的。
3.揭示课题
【说明】让学生逐一汇报课前调查、课前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初步完成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的一个过程。
第二板块: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课件出示课本中的轴对称图形的实例,根据你对“对称”的理解,这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2.什么是轴对称图形?谁能根据这些图形的特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还有谁能说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3.课件展示定义
【说明】通过生活中的图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自然而然的学会了“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第三板块:应用拓展,练习
1.课件出示P19自主练习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2.分小组讨论课前准备的平面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3.小组讨论交流:在前面找出的轴对称图形中画出对称轴,找出它们的对称轴在数量上的特点。
4.补充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多媒体出示轴对称图形其中的一半,找出它的另一半。
【说明】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自始至终让学生置身于动手操作、探索的氛围中,使学生始终保持高度的学习积极性。
第四板块:自我评价、课后小结
【说明】鼓励学生总结出本节学习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教师对本节课做一个综合的总结。
课后反思
1.在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从理性认识到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又提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归生活中去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了学习之乐。
课题:平移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图形的平移,能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先沿水平(或竖直)方向平移,再沿竖直(或水平)方向平移。
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掌握平移要点,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进行分步骤的斜向平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1、我们以前学习过平移和旋转,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运动时属于平移,哪些属于旋转?(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
2、课件出示:信息窗2的6幅图片。提问:
1、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问题是开放的,教师要把学生的问题归结到“怎样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些图案?”)
2、你认为这6幅图中,哪些是用平移的方法得到的?(明确其中的第2、3、4幅图案是用平移的方法得到的)
揭示课题并板书:图形的平移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图:(5个小正方形的图案)提问:怎样用平移的方法得到这个图案呢? 你能把中间的正方形平移到左上方吗?(适当提示方法:先向哪儿移、再向哪儿移)
2、学生独立思考观察,尝试平移。小组交流平移过程。教师巡视,对学困生适当指点、帮助。
3、集中交流:怎样才能把中间的正方形平移到左上方?(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即可)
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上平移2格;或者先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2格。
4、提问:你是怎么知道先向左平移2格,再向上平移2格,或先向上平移2格,再向左平移2格的?(有困难时适当提示)
讨论交流(以某一点为例:先向左平移2格与左上方的图在同一竖线上,再向上平移2格重合……)
其他点可以这样观察吗?
只能观察一个点吗? 同桌互相另找一点平移练习还可以观察几个点或其他部分。
揭示:平移时要选取一个点或一条边,以此为基准数格平移。
提示:为了清楚地表示平移的结果,我们可以把平移过程中画出的图形用虚线画,平移的最终结果用实线画。
5、小结:将一个图形平移到指定地点要注意什么?(通过对图形某一点(或几点)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
6、学生独立画其它的平移,完成图案。
展示交流,体验成功。(视学生汇报情况,只要合理即可)
三、实践操作应用深化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平移的方法,你都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检验一下吧!
1、课件出示第23页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后全班交流。
2、课件出示第24页第2题。
让学生说说可以怎样平移能够重合?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折扇和手掌由于图形的方向发生了改变,不能通过平移重合。
3、完成第24页第3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小鹅先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再向哪边平移了几格?汽车呢? 你是怎么数的?(让学生选择一个点详细说)
提问:这两幅图还可以怎样平移到现在的位置?同桌各选一题互相说说。
4、完成第24页第4题。你明白题目的意思吗?要我们怎么做?
学生独立画图后,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巡视,对学困生适时帮助。在交流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移的方法:先选择图形中的某个点或边,以此为基准来确定先向什么方向平移几格,再改换方向平移几格。
四、全课总结
谈话: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对什么印象最深?从中你明白了什么? 教师:通过平移可以创设出很多美丽的图案,用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美丽的图案。(优美的音乐声中播放一组由平移或旋转形成的图片,有瓷砖、板报花边、印花布纹、剪纸等,最后两副是通过旋转才能得到的。)
教师小结:最后两幅图片是图形平移后得到的吗?(不是)那是通过旋转后才能得到,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来学习图形的旋转。
[课后反思] 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与动机。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使学生轻松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中。通过出示信息窗的图片,为学生创设问题情景,着重围绕怎样用平移和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些图案的?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图例2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究平移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到平移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课题:旋 转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初步体会图形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这三个基本要素。
2、使学生通过实物操作以及与同伴合作交流,逐步学会在方格纸上把简单图形旋转900,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教师:同学们生活中有很多旋转的现象,你能举例说说吗? 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旋转现象,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判断。教师板书:旋转
二、创设情境,认识按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旋转90°
1、引入:观察这段录像,你能发现什么?
(播放一段录像)汽车经过收费站时,交费后,收费站道口的转杆就会打开,汽车通过后,转杆关闭。
学生交流,发现转杆的打开和关闭就是生活中的旋转现象。
2、提问:仔细观察转杆的打开和关闭的过程,你发现有什么异同点?(播放课件),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相同点:一是在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过程,转杆下端的点是固定不动的,这是旋转的中心(在课件上用红点标出这个点,明确指出来);二是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都是90°。不同点是转杆打开和关闭,旋转的方向不同,正好相反。
板书:中心、角度、方向
3、揭示:转杆打开和关闭的角度相同,但旋转的方向相反。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同的是顺时针旋转,与时针旋转方向相反的是逆时针旋转。
课件出示钟面,时针从12转到3,教师:你能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吗?(时针顺时针转了90°)
继续播放课件,时针从3到6,从6到9,从9到12;然后从12到9,从9到6,从6到3,从3到12,分别让学生说说时针是怎样转的。
教师:你能用手势或动作来表示出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的方向吗? 板书:顺时针 逆时针
4、操作: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纸条(一头涂红点,一头涂蓝点的硬纸条),我们把纸条在方格纸上进行旋转,好吗?
教师:请将纸条围绕红点顺时针旋转90°
学生独立操作后,指名到黑板上演示,有错误的学生进行改正。教师继续提出旋转要求:请将纸条围绕蓝点顺时针旋转90°,围绕红点逆时针旋转90°,围绕蓝点逆时针旋转90°。
学生一一操作,同位交流做法,说说有什么不同。
5、小结:进行旋转要注意什么?(要明确旋转的中心、方向和角度)
三、实践操作,学会在方格纸上将直角三角形旋转90°
1、谈话:(课件出示信息窗2)你能说说这些图案中,哪些是通过旋转得到的?学生指出第1、5、6个图案是通过旋转得到的。
教师:观察第1个图案,基本图形是什么?(直角三角形),怎样用旋转的方法得到这个风车形状的图案?
2、操作感知: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方格纸和有一个30°角的直角三角尺,自己先操作试试,然后小组进行交流:怎样旋转三角尺的?三角尺的每条边旋转前后的位置是什么关系?
3、全班交流,指名到台前用实物投影演示旋转的过程,边讲解边演示。学生会发现两种旋转的方法,一种是通过顺时针旋转的方法得到,一种是通过逆时针旋转的方法得到,教师都要予以肯定。在学生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白是以谁为中心,以什么方向,旋转了多少度,旋转了几次。
4、画图: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这个旋转的过程吗?我们现以顺时针为例画出来。请将三角尺在方格纸中间偏上的位置摆出 的形状,沿三角尺的三条边在方格纸上画出直角三角形,根据刚才的操作,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后的图形吗?
学生画图。完成后,教师引导学生交流:你是怎么画的?(以三角尺的30°角的顶点为中心,先画旋转后的长直角边并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再画斜边,也使之与原来的边互相垂直,长度不变;最后画出短的直角边。)
请将旋转后得到的 继续以30°角的顶点为中心,顺时针旋转90°,旋转两次,画出风车图案。
再在方格纸上画出,然后以30°角的顶点为中心,逆时针方向旋转90°,旋转三次,得到风车图案。教师巡视,对错误的画法予以纠正,对比较普遍的错误要重点讲解。
5、小结:通过刚才把直角三角形在方格纸上进行90°旋转,你发现了什么?(三角形的大小、形状不变,只是方向发生了变化。)
四、巩固练习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关于旋转的知识,你都学会了吗,让我们一起检验一下我们的学习成果吧!
1、完成第25页自主练习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物体是怎样旋转的,并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类似的例子。
五、全课总结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教案范文
鲸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目前、上腭、哺乳、退化、垂直、经验、判断、胎生、寿命”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鲸的特点、进化过程、种类和生活习性等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索海洋动物的举,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4、认识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用多种方法说明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板书课文题目。
有一种海洋里的动物,它要是张开嘴,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鲸的课文。(板书:鲸)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文中的生字,生词多读几遍,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记录不明白的问题。
2、检查生词,检查生词的读音。
3、指导书写。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看哪些生字容易写错,互相提示。重点指导“肺、哺”的写法。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写两遍。
4、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5、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把握。
课文主要讲了鲸的哪些方面的内容?(板书:体形、进化、种类、习性)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认真读课文,找出你对鲸最感兴趣的段落,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把鲸的这种特点表达出来的?再有感情地读一读。
2、学生依据教师要求自学,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三、集体交流,深入理解。
1、体形大:
(1)哪些句子体现出了鲸的体形大?教师结合学生说的内容板书:约十六万公斤,近四万公斤,约七米。
(2)作者在说明时举了许多数字,这种用具体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板书“列数字”)课文介绍的是鲸的特点,可文章的一开始为什么又提到象呢?对,象是我们熟知的动物,但鲸比象大的多,以此来说明鲸的庞大,这种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做对比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叫做作比较。(作比较)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可以应用这样的说明方法,使文章更清楚更明白。(3)朗读课文。
2、这么庞大的鲸,真是一条大鱼呀!老师说错了?鲸不是鱼?为什么呢?那鲸的进化过程是怎样的呢?看来鲸还真不是鱼。鲸的进化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你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
3、鲸的分类:两大类,是根据有无牙齿来分的。
4、生活习性:
鲸的身子这么大,它们吃什么呢?关于鲸的进食,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呢?(列数字,须鲸一顿吃两千多公斤,虎鲸好几十头吃一头三十多吨的长须鲸,只用几个小时。)鲸又是怎样呼吸、睡觉、繁殖生长的呢,谁愿意把自己感兴趣的谈一谈?并说明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你对鲸的呼吸感趣,那好,请你把有关的句子读一读,作者把鲸喷出的水柱比作了什么?比作喷泉,对这种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板书:打比方)
你还想说说鲸睡觉的样子,那你能把它们睡觉时的样子画下来吗?
这么特别的动物,他们的繁殖生长又是怎样的,谁愿意读一读有关的段落?(生读)在这里作者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列数字)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的鲸体形、进化、种类、生活习性几个方面的特点,而且还学习了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以“鲸的自述”为内容写一篇短文。
六、板书设计 形体:大、重、长
演化:陆地(像牛羊一样)——》海洋(像鱼的样子)鲸
齿鲸
种类
须鲸
吃食 食量很大
生长习性 呼吸 用肺呼吸
睡觉 围成一圈
繁殖
落户生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收获、尝尝、吩咐、可贵、榨油、价钱、石榴、爱慕等词语。会用“居然”造句。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4、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能学习作者由落花生领悟到做人的道理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1、由表及里地了解花生的可贵之处,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从中懂得 “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分清文章的主次,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2、把花生的品格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进而悟出做人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设疑入文。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落花生不只是一种农作物的名字,还是我国现代作家、学者许地山的笔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许地山的散文名篇《落花生》。我们看看能否了解许地山笔名的含义,同时还要看看这篇著名的散文到底好在哪。(板书,落花生。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巧解字词,理清脉络。
1、学生按照一定的自学方法自学生字、词。
2、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
3、指明课文,把我段意,明确重点。
谁能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讲了哪些内容。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那些内容是详写的,那些内容是略写的?(板书:主次分明)
三、抓住重点,释疑解难。
(一)自己大声读“过收获节”一段。
1、思考:有谁来参加我们的收获节?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
2、“那晚上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难得。”你是怎么理解?抓住重点词语谈体会。
3、回答:这个收获节是怎么过的?哪个是重点?
(二)默读第二段,划出:有哪些人谈花生?怎么谈的?谁谈的重要?
1、分角色朗读。
2、回答谁谈的重要。
3、指名谈父亲的谈话内容。思考:父亲的话有几方面的意思?
4、赞美花生的什么?学花生的什么?
四、模拟辩论,精炼总结。同学们你们真的觉得“桃子、石榴、苹果没有用处”吗?我们来开展小小辩论会,想做花生那样的人站起来,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坐下面,分成两个阵营,开始辩论。
同学们相信通过这次辩论会你们应该明白在现代社会,既需要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人,也需要像桃子、苹果那样外表美丽、敢于展现自我的人。
五、说板书设计
落花生
种 收 尝 议 主次分明
朴实无华 默默奉献
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父亲的“了不起”。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教学重难点
了解父亲不顾一切抢救儿子的经过,感悟父亲的“了不起”,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2008年5月12日,是我们全中国人难以忘怀的日子,因为在这一天四川汶川发生了7.8级的大地震,有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讲一下你所了解的汶川地震。在1994年,美国洛杉矶也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的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
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同时思考一个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一对怎样的父子?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
2、指明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记叙的。划分文章层次,想一想,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
三、品词析句,读中悟情
1、让学生再次细细地读课文,从哪些语句读出了父亲的了不起,画出来,并在旁边写感受。
2、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指导有感情的朗读:学生读课文然后指名学生扮演消防队长、警察、围观的人等,其他学生则扮演父亲进行对话。在情境对话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父亲因为悲痛,答非所问,不顾一切,只想着救儿子。父爱就体现在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言行中。
3、对比阅读,比较感悟父亲的“失常”与伟大。
教师点拨:面对父亲的坚持,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人们认为他精神失常了。这位父亲真的精神失常了吗?请齐声朗读课文2—11自然段,找出文中描写其他父母的词句,与这位父亲的言行进行对比。
(在比较阅读中,学生从“匆匆赶来、大声哭喊、绝望地离开”等语言,体会到其他父母也是爱孩子的。只是,在特殊的环境下,他们的爱显得理智。而这位父亲,在人们看来是“失常”的,但“失常”得可敬!学生在对比中感悟到:父亲的不同寻常,正说明他爱得更坚强!爱得更执著!爱得更深厚!)
4、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1)读句子,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2)句子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你有什么感受?
四、读写融情,情感升华。
课件出示,汶川地震的一幅幅图片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5.12地震后始终萦绕在我脑海中的一个形象、一个动作、一段语言。天下的父母千千万,爱子之情却一样深。就让我们再一次走近父亲的心,此时此刻,挖掘已进行了36小时,可是儿子还生死未卜。这个深爱儿子的父亲会对心爱的儿子说点什么呢?请你将泪水凝聚在笔端,写在书页的空白处。
六、板书
板书: 地震中的父与子 了不起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1.认识“腼,腆”等7个生字;会写“迪,描”等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腼腆,誊写,出版”等词语;多读并抄写含义深刻的句子,并体会其含义。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父母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的评价。
3. 指导学生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教学重难点
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教学过程
一、对比体会,引入课题
1、教师:同学们,老师这儿有两组词语,课件出示:精彩和糟糕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谁愿意来读一读,你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教师:加上“极了”和“透了”感觉就不一样了。字典上“极”和“透”的解释有很多种,请你们来选一选。课件出示:选择义项。引读:精彩到了极点了,你会怎么读?糟糕的达到饱满的程度了,太糟糕了,你怎么读?请连起来读读。揭题,质疑: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题目(板书课题),大家一起读。读这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出示学习要求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联系上下文掌或者查字典、词典理解词意。(3)标出自然段,划出让你感受较深的句子。
1、初读课文
边读边思考,文题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与课文有什么关系。
先自读,在指名读,最后小老师带读。
2、学习生字词
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带读。老师听写。
小组合作检查,互相帮助学习,教师在一旁提醒应注意的地方。
小组借助工具书合作学习,理解字义,词义。
三、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然后给课文分段。四、品读童年部分,体会父母的不同评价 默读1——14自然段,找一找巴迪写了一首诗,母亲和父亲有什么不同的评价? 2 品读句子。(课件出示)
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了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指名读。
教师:同学们,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你觉得母亲此时的心情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
巴迪此时是怀着怎样的心情等待父亲回来的? 出示句子: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教师范读,你发现这句子的标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用了五个句号,你读懂了什么?(焦急)可是父亲回来了,他的评价是——课件出示句子“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如果你是巴迪的父亲,你会怎么来说这句话? 做动作,感受扔。为什么用扔? 扔掉了什么?
此时,你觉得父亲的批评像什么? 5 巴迪气走了,可父母还在争吵着······ 五 品读课文,体会情感。1 默读15——17自然段,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2 质疑,讨论。
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在交流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一词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巴迪对父母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3 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4 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再读几遍,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六 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教师:课文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时,请同学们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
2再次朗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七、总结全文
通过我们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与领悟,我们知道了作者在很小的时候还不能完全理解父母不同教育方法的良苦用心。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越来越能体会到父母不同的爱使他最终走向成功。八、布置作业
以“父母关心我成长”为内容写写。九、板书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慈母——————严父
鼓励——————提醒
爱
圆明园的毁灭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并学会这种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以悟促读,提高朗读能力;以悟促诵,背诵重点段落,积累语言。
3、情感目标: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毁灭的经过,激发热爱祖国文化,仇恨侵略者的情感。
4、德育目标:教学中渗透近现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读文、感悟、想象,了解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课文蕴涵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质疑问难
1、这节课我们学习第21课,请大家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初读了课文,谁能说说通过初读你都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教师把学生的问题归纳为: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
二、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地讲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第二段(第2~4自然段)主要讲当年的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第三段(第5自然段)写英法侵略军毁灭了圆明园。
三、了解布局,感受宏伟
1、前面同学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呢?我们还得从它当年的布局看起。
2、指读第2自然段,请同学们听读思考,“众星拱月”的“月”指什“星”指什么?
3、电脑课件演示圆明园的布局。(许多小园像星星一样围在圆明三园的周围。)
4、看图,结合图片的内容,你能再说说对“众星拱月”一词的理解吗?
5、圆明园不仅有“众星拱月”般的布局,还有众多独特的景说一说。
四、了解景观,感受宏伟
1、默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这段话中一共用了几个“有”?(一共有七个“有”。)
2、你能不能一口气把圆明园中这些著名的景观介绍给大家呢?大家再读带“有”的几句话。
3、圆明园中的景观仅仅只有这七个吗?
4、各有怎样的特点呢?引导学生具体说。
小结:引导学生读出园内景观的奇异。是啊!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热闹非凡的买卖街,幽静的山乡村野.圆明园的景观真可以说是风格各异。
五、勿忘国耻,激发情感
1、多好的园林啊,可是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了,早被那两个强盗的一把火给烧了。
2、请快速浏览第5自然段,侵略者采用哪些野蛮手段毁灭了圆明园?用书上的词语简要地概括。(从“掠”“毁”“烧”“凡是”“统统”“所有”等词语中,看出侵略者的野蛮、贪婪。)
3、侵略者的罪行令人发指;清朝政府腐败无能,科技落后,实在让人气愤。我们为国家失去这样一座精美的园林而惋惜。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真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侵略者毁掉的不仅是中国,也是 世界的文明史啊!请大家齐读第一段。
六、引发共鸣.提升情感 课件: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自己读一读,文中连用两个“不可估量”说明什么呢?(说明圆明园被毁灭损失巨大,无法弥补。)如今,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已经过去了,圆明园的废墟始终屹立在那里,它记载着帝国主义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也记载着中华民族那段饱受屈辱的苦难历史。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为了让火烧圆明园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让我们时刻记住:“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七、课外拓展
站在圆明园的废墟旁,你想说些什么?
八、板书设计
圆明园的毁灭
宏伟建筑:…不仅…还有… 举世闻名:化为灰烬
珍贵文物:名人字画、奇珍异宝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难忘的一课
教学目标
1、结合语境理解文中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用心感受字里行间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
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曾经学过的《日月潭》吗?它的确是在祖国的宝岛台湾。那你们知道台湾那段屈辱的历史吗?今天我们跟随一位台湾船员,一起走进一所普通的乡村小学,看看有什么等待着我们。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
2.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拼读交流,探究体验。
1.一堂普通的语文课,为何如此让人难忘?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整篇课文最让你难忘的话语是什么? 2全班交流成果。3.细读课文,用“——”画出“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4.再读,想一想,每一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5.全班交流、汇报、体会情感。
第一次,老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写,写得认真吃力,说明什么?(“光复”不久,老师就把自己刚刚学会的祖国文字教给学生,体现了对祖国的爱.)之后练读。
第二次,一遍一遍地读,读得严肃认真,说明了什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情.)之后练读。
第三次,“我”激动地说,表明了什么?(表达了我浓烈的爱国情意,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精神。)之后练读。
四、朗读全文,总结提高
1、你认为课文哪部分最令你感动,就练习读哪一部分。
2、指名读,全班评议,再读。
3、全班齐读,再次体会“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所表达的情感。
五、总结升华,情感延伸
1、“一国两制”的政策使香港于1997年7月1日回到祖国怀抱;澳门于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不久的将来,台湾人民也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因为我们都是中国人。
2、课文学完了,你最想说什么?
六、布置作业
请给台湾的小朋友写一封信,表达你此刻的心情。
七、板书设计 难忘的一课
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
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