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片段教案(例题)
片段教案(例题)
__ 级 姓名:_ __ 代码_______
例题:A、B两地相距56千米,甲乙两辆汽车同时分别从A、B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甲车速度为每小时36千米,乙车在遇到甲车后又开30分钟才到达A地,求两车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行程方面的问题.
2、培养学生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二、教材分析:
1、重点:会用列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解有关行程和浓度方面的应用题.
2、难点:如何分析和使用复杂的数量关系,找出相等关系,对于难点,解决的关键是抓住时间、路程、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三者之间的关系的分析设出未知数和列出方程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
四、教学过程:
1、引入(复习引入)
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及其解法,那么有什么用呢?我们知道在求解一些实际问题时会用到一元一次方程,同样也可能会用到一元二次方程,下面结合一道例题来看看如何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实际问题。(面对大家)
2、例题分析
我们先看一下题目(转向黑板边读题边写题),题目要我们求两车出发倒相遇所用的时间,那么,我们就设两车从出发到相遇的时间为x小时,甲、乙两车在C点相遇,我们画图如下:
甲—> <— 乙
由我们的假设和已知甲车的速度为36km/h,则AC=36×x,由题知,乙走完AC所用的时间为0.5小时,所以乙车的速度为小时,因此BC36x0.5x36x0.5,乙车从B到C用的时间为x
。又根据图我们很容易得到AC+BC=AB,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到关于x的一个一元二次方程.
3、例题解答示范
下面我们一起来求解一下这道题:
解:设两车从出发到相遇所用的时间各x小时,根据题意,得
整理,得 18x2+9x-14=0.
4、口头小结
通过这道题的解答,可以知道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来求解实际问题,要深刻理解题意,要善于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还要注意根据实际意义对方程两根的进行取舍问题。
第二篇:片段教学 教案
5.1.3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2.结合图形识别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能力目标
1.通过变式图形的识图训练,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2.通过例题口答“为什么”,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情感目标
1.从复杂同行分解为基本图形的过程中,渗透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化归思想,从图形变化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三线八角”基本图形,使学生认识几何图形的位置美。
学习重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
学习难点:在较复杂的图形中辨认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疑点:正确理解新概念
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讨论归纳三类角的特征,并以练习加以巩固 教学活动
一、温故知新
两条直线与第三条直线相交共形成几个角,观察它们的位置关系。
二、新课讲授
1.学生自学课本第6页,认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2.指出下列图中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
像上图中的∠1与∠2这样的位置的一对角我们称它们为同位角,你认为同位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4.想一想,像下图中的∠8和∠2这样的位置的一对角我们称它们为内错角,你认为内错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像下图中的∠5和∠2这样位置的一对角我们称它们为同旁内角。你认为同旁内角在位置上有什么特点?
三、巩固提升
1.四条直线两两相交可得到多少个角?
2.在这些角中分别有多少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3.如图,∠1与哪个角是内错角,与哪个角是同旁内角?∠2与哪个角是内错角,与哪个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分别是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形成的?
四、检测反馈
1.四条直线两两相交可以的得到多少个角?
2.在这些角中,分别有多少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五、拓展延伸
请辨别内错角、同位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六、小结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的“三线八角”中,判断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三个步骤:
一看角的顶点
二看角的两边
三看角的方位 但这“三看”又离不开主线“截线”的确定
六、板书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同位角概念:在截线同旁,被截线相同的一侧的两角。
内错角概念:在截线两旁,被截线之内的两角。
同旁内角概念:在截线同旁,被截线之内的两角。
同位角的边构成“F”形,内错角的边构成“Z”形,同旁内角的边构成“U”形。
第三篇:片段教学教案
小学语文片段教学教案
梅永小学:廖顺先
研究课题:小学中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学内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灰雀》第3—10自然段。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教学重难点: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挂图。教学过程:
师:请看大屏幕(多媒体出示3—10自然段),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读完以后你想说什么?先跟同桌交流一下吧!
师:黄倩你说,嗯,发现了红色的字是列宁说的,黑色的字是男孩说的。师:噢,你是在字面上有了这个发现。在内容上有什么发现? 师:不错,发现列宁很爱灰雀。师:是呀,你们发现了吗?
师:李萌你说,(稍停)是的,列宁很担心灰雀。师:你读得也非常仔细。这灰雀哪儿去了你知道吗?
师:班长晓婷!“我想一定是被小男孩捉去了。”回答的真不错!
师:课文中没有明确地告诉我们灰雀是被小男孩捉去的,你们会不会冤枉了小男孩呀?“没有”真棒!那就请你再仔细读一读这部分课文,把能看出灰雀的消失和小男孩有关的句子一句一句都找出来,并说明理由让我心服口服,行不行?(板
书:灰雀 小男孩)
师:找完了可以同桌之间交流补充。(稍停)谁想说了?
师:我们的进步之星梅英手举得老高老高,是不是找到了?好!梅英你说说。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师:你找到了三句,能不能挑一句说说理由?
师:别紧张!你慢慢说。“没……我没看见。”“一般说谎的人说的话中会有省略号的。”哇!你考虑得真仔细!
师:你的意思是男孩说的话中有省略号证明他说谎了是吗?说谎时说的话会怎样?
师:温强,你说,“吞吞吐吐”。温文华你的意见呢?“没……我没看见。”他本来想说出来的,可是他又不敢说。
师:他有顾虑是吗?小朋友都看出这个小男孩说谎了(出示:男孩()地说:“没……我没看见。”)你能根据自己或别人说谎时的表现把这种感受融到这句话中读一读,谁想读?
师:黄宁,人都站起来了,好!就你来试一试。师:我觉得还不够吞吞吐吐。再读读看。师:嗯,有点说谎的味道了。师:还有谁愿意来读一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读的时候声音轻起来了。说谎时除了说话吞吞吐吐、声音比较轻以外,还有不同读法吗?
师:美丽的天使,来!男孩(结结巴巴)地说:“没……没,我没看见。”
师:这个词用得非常好,不过中间多加了一个“没”。小朋友根据自己的经历或感受再读读这个句子吧。
师:好,我们继续来交流找到的句子。
师:“那个男孩本来想告诉列宁灰雀没有死,但又不敢讲。”这句说明了灰雀有可能是男孩捉去的,所以他不敢讲。
师:体会得真好。是呀,这一句可以看出男孩知道灰雀的下落,但还不能肯定地说灰雀是男孩捉去的,是吗?谁找到了理由更充分的句子?
李强。(“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从这儿知道男孩捉了灰雀,他还想放了灰雀呢。)
师:你不仅体会到了灰雀是小男孩捉的,还知道小男孩准备放灰雀,你的本领真大。还有其他的句子吗?
(男孩看看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从这儿看到了如果不是男孩捉的他就不会这么说,而且他不会知道灰雀到底死了没有。)
师:是呀,他知道灰雀没有死,说明灰雀一定和他有关系。好,那刚才李强小朋友找的句子中都有“一定会飞回来”,这两句读起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师:看看谁想读?小华的手举的真高!就你来。
(列宁说:“会飞回来的,一定会飞回来的。它还活着。”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师:你觉得她刚才读这两句的语气有变化吗?
师:谁认为有变化,读给大家听听?无人敢试?那老师来读,你听听看,有没有变化?
师:小洪,你是说我读下一句时突出了“一定”和“肯定”,是吗?突出了这两个词,语气变得怎样了?
师:是不是更坚强了?
师:应该是更——坚定。那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句子,把这种坚定的语气读出来。
师:“一定会飞回来”说明了灰雀就是?(稍停)对!是被小男孩捉去的。师:小朋友,读到这儿我们已经知道灰雀是小男孩抓了。小朋友真会读书,把小男孩捉走了灰雀的证据都找到了。那么,男孩为什么要抓那只灰雀呢?
师:请我们的小公主汶丽说说,是吗?是因为小男孩很喜欢那只灰雀? 师:你们觉得是这样吗?是?那老师又想不通了,既然小男孩喜欢灰雀,而课文中也没有人叫他放灰雀。他为什么能下这样大的决心呢?
师:哦,“可能是男孩怕灰雀会冻死。” 师:你是这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师:(因为男孩对列宁说了:“一定会飞回来的。”)班长分析得真不错。师:你的意思是男孩答应了列宁才这么做的对吗?看来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好好研究研究列宁的话。(出示3—10自然段)请你再读读这部分内容,把列宁的话划出来,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怎样?
师:(出示①②③句句子)我们主要来研究这三句话。请小朋友反复地朗读,想想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李强说,(这时,列宁看见一个小男孩,就问:“孩子,你看见过一只深红色胸脯的灰雀吗?”从这一句中看出列宁很关心灰雀。)
师:那李强你能不能把列宁对灰雀的关心读出来? 师:听了他的朗读,同学们有什么新的想法? 师:同学们感觉到列宁很着急。是吗? 师:那廖倩你能着急地读读这句吗?
师:着急的时候一般说话的速度会——?对,很快!那就请你试着着急地读读这一句吧。
师:列宁是多么着急呀。
(列宁说:“一定是飞走了或者是冻死了。天气严寒,它怕冷。”我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当时的天气非常冷。)
师:列宁想到了当时的天气很冷,这说明了什么? 师:你说得真好,很担心灰雀。
师:还有小朋友找了其他有体会的句子吗?
师:李强还是你说说看。(列宁自言自语地说:“多好的灰雀呀,可惜再也不会飞回来了。”)
师:你想说什么?
师:这时候列宁已经有点伤心了?读读看。
师:噢,你读出了伤心的感觉了。谁还想读读这个句子? 师:你为什么这么伤心呀?
师:是啊!本来树上有三只灰雀,在哪儿欢蹦乱跳的,现在只剩下两只了,所以列宁很难过。
师:你很难过,为灰雀感到可惜吧?
师:读到这儿,你明白了吗?到底是什么让小男孩放了灰雀?
师:对,我们体会到列宁很爱这三只灰雀。请同学们再好好地读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一下列宁当时的心情。
师:好,小朋友都体会到了是列宁对灰雀的爱感动了小男孩,使小男孩决定放了灰雀。(板书:列宁 爱)(出示去掉旁白的对话)体会得那么好,相信你们的朗读一定会更好。
第四篇:片段教学教案
片段教学教案(精选多篇)
夜莺的歌声
一、简介时代背景,导入
1941年6月,德国法西斯在已经占领了欧洲许多国家之后,突然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开始了卫国战争。在奋起保卫祖国的战斗中,苏联的敌后游击队非常活跃,积极配合红军奋勇作战,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本文记述的就是这无数事例中的生动一例。
二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快速浏览课文 思考
“夜莺”指的是谁?
“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 找出课文中军官和小男孩的对话 标记处小男孩是如何将信息传达给游击队员的
三 理解,分析课文 分角色朗读课文中的对话 思考从军官和小男孩的对话中,你听出了什么端倪?军官是否聪小男孩口中得到了
他想要的答案。为什么?你从那看出来的。指名读两人间的对话
村子里就剩你一个人了吗?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
我一个!”
我是问这里有么有人?
——“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
指名读句子“他有时候学……”,此时,他学夜莺唱是为了什么?
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小
组读第二部分。
四 学习课文,理解传递情报的过程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三部分,边读边思考,用自己的话来回答。
2、读“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3、小男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4、从“如果我们……不要忘了……”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五 总结 体会思想感情
孩子面对凶恶的敌人,难道他不害怕吗?如果是你你会害怕吗.?
孩子的举动,以及巧妙地对付德国军官的问话,体现了小男孩怎样的品质,及思想感情。
如果,这个小男孩来到你面前,你想对他说什么?
触摸春天
1、在去年的广州亚残运会上,中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185枚金牌、391枚奖牌的优异成绩,名列金牌榜和
奖牌榜首位。一群残疾人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真是一个奇迹。有个盲女孩也创造了一个奇迹,让我们跟随着她一起去触摸春天吧!
2、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安静创造了什么奇迹?
前排这位眼睛亮晶晶的女孩,请你说说。
哦,原来,安静拢住了一只蝴蝶。课文哪里告诉了我们答案? 好,让我们一起来看这句话——安静的手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这真是一个奇迹!如果,当时你就在那儿,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说——真是不可思议!太奇妙了!怎么可能呢?
是呀,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真是不可思议,真是难以置信。千言万语,浓缩成一个词,这真是一个——奇迹。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把感叹的语气读出来。
现在大家都是安静,请闭上眼睛,伸出双手,跟着老师的声音来做动作,想象。“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没有体验过的地方。”你体会到了什么?这真是一次全新的经历。孩子们,拿起书,齐读第4段,让我们来享受这份奇妙的感觉。
3、为什么安静能拢住蝴蝶呢?请大家默读第3段,看看安静是怎么拢住蝴蝶的。我发现有的同学边默读边动笔圈划,这种动笔默读书的习惯真好。
坐在后边的那位男孩,你来说说。
很好,你找到了关键句子“这个小女孩,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流连,理解吗?
是啊,安静是整天在花香中流连: 早晨,她——学生接读:在花香中流连;中午,她——学生接读:在花香中流连;下午她还在——学生接读:在花香中流连。
从“流连”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女孩?这种对春天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赋予她神奇的灵性。
正是有了这份灵性,安静在花丛中穿梭??
正是有了这份灵性,在花香的引导下??
正是有了这份灵性,睁着眼睛的蝴蝶??
4、同学们虽然安静是盲童,但她的内心世界却是那么那么多姿多彩。海伦凯勒曾说“世上除了用眼晴看世界,还有一种内在视觉,那可能是更真实的,那就是用心去看世界。”与其说安静拢住蝴蝶,不如说她是在触摸春天。其实,安静何其只是在触摸春天呢?她更是用心在拥抱春天。
让我们在音乐声中轻声读一读课文,再次享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片段教学教案
百草园占据了我童年丰富多彩的记忆,这座儿时的乐土究竟有什么值得我如此留恋的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
跟随着鲁迅先生的笔端,一同揭晓答案。我们知道,第二段作者就开始浓墨重彩地描写“我的乐园”——百草园之景,那么作者是如何为我们呈现出这种乐景呢?
“点面结合”
1、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具有代表性的“关联词”,并说说这些关联词的作用何在。明确:“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等等。
2、那么,这一组关联词,强调的是“两个不必说”呢,还是“单是”后面的内容呢? 明确:从字面上,我们就可以知晓这里强调的是“单是”后面的内容。
引申:如果说“单是”是集中一个点,并希望通过这一点来辐射整座百草园的话,那么显然前面由两个“不必说”则是试图粗线条地勾勒这座乐园。我们把这种写法称之为“点面结合”。
分析“面”——整体
1、齐读第一个“不必说”,根据老师在黑板上的图示,能不能说说作者观
察事物的空间顺序是什么样的呢?写的又都是什么样的事物呢?从什么感官角度写的呢?
明确:从低到高的空间顺序写的是静态的事物。从视觉和触觉的角度来写。
2、齐读第二个“也不必说”,告诉老师,它的空间顺序是否和前面相同呢,还是有所改变?写的还是与之前类似的事物吗?又是从什么感官角度来写的呢?
明确:由高到低的空间顺序写的是动态的事物。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的。
总结:在整体部分,我们看到作者从静物写到动物,充分调用了视觉和听觉的感官系统。在这幅趣味盎然的水彩画中,这两句话无疑是浓缩精华的重重一笔。
分析“点”——局部“泥墙根一带”
1、借由“单是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一句,自然过渡到下文的局部描写,这部分的景物描写有没有像前面一样富有变化呢?
明确:和前面不同,这里的油蛉、蟋蟀、蜈蚣和斑蝥是属于动态的事物,而何首乌藤、木莲藤和覆盆子则属于静态的事物。所以泥墙根部分是由动物写到静物。
2、那么,这里所写的动物是由什么感觉角度来描写的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明确:从听觉角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抓住了这些动物声音的特点,也写出了这些动物在百草园中自由自在的情态,仿佛在开音乐会,争相献艺,还写出了我对这些可爱的昆虫的喜爱之情。
3、最后,这一段当中所写的静物是由什么感觉角度来描写的呢?其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从视觉角度写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的形状,从触觉和视觉等角度写何首乌根,又从视觉和嗅觉等角度写覆盆子。
其中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覆盆子比作成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形象生动,使读者具体可感。
总结:
这段文字中还有没有你认为比较精彩的地方?说出来和同学们分享一下。
如:准确地使用形容词,无一重复,富有变化,准确生动地将各种生物的特征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富有表现力。比如说石井栏“光滑”,是因为童年的我经常好奇地抚摸它,说黄蜂“肥胖”,不仅是因为它的体态较别的昆虫肥大,也体现了作者以儿童视角去看的特别的感觉。
《人物描写之语言描写》教案
教学目标:
语言描写要个性化、生活化,以传神的细节,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教学重点:
品味并构思传神的细节
教学方法:
指导与训练相结合。
课时安排: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语言教育家吕叔湘曾经这样说:“语言也就是说话。”那说什么,怎么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欣赏细节描写
让我们来看一则材料:
秀才、县官和财主在大雪天不期而遇。财主提议,以雪为题,每人吟咏一句诗。秀才说了一句:“大雪落地似鹅毛。”这位戴乌纱帽的县官听后马上接了一句:“皇家瑞气降人间。”财主笑着说:“下它三年又何妨?”这时正好走过来一位穷人,一听就生气,嘟哝了一句:“放你娘的狗屁。你知道这段经典的语言描写好在哪里吗?
思考:材料中涉及到了四个人,你能揣摩出他们具有怎样的心理?
明确:秀才是读书人,像卖弄文采,用了个比喻来形容;县官只想为皇帝歌功颂德,以图升迁;财主不缺吃,不愁穿,把下雪看作是乐事;唯独穷人,饥寒交迫,听此议论,当然义愤填胸。
欣赏这则作文片段:
我母亲虽识字不多,一生与土地打交道。可在我心中却是个天才的语言学家。有一次我们姐妹三人携儿带女开着俩车回娘家,街坊邻居们都说我母亲有福气。你们猜不到我母亲说了什么,我作了个整理:“要说有福气不假,我这人对歇着没仇,对好吃儿没意见;白面是自个儿磨的,果子油儿是自个儿挤的;菜哪棵长虫,哪棵没药,俺自个儿清楚。能吃能睡能干活,这不是福气啊?!”结果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请你结合材料中的细节谈谈文段是如何表现人物性格的。每个人所说的话都符合他的身份、年龄、经历、教养、气质、习惯爱好和心理状态,以及所处的特定环境,使读者观其言而知其人,闻其声便能明其性。也就是说,语言具有鲜明的个性,写谁得像谁,千万不能写成众口一词。另外语言描写中渗透着人物内在的神韵,传达着人物的精、气、神。语言描写的实质是揭示人物的思想
性格或道德品质。
板书:小小话语见精神——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二、细节描写修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现在让我们一起修改细节描写片段吧!
范例剖析
原稿
关键的比赛马上就开始了,我班运动员吸取刚才失败的教训,大家两手一前一后,一个紧挨一个站定。当哨子大声响起,大家握住绳子拼命拉,总算挽回了一场。
先讨论不足之处,然后对照修改稿谈谈好在哪里。
改后稿
当哨子响起,打头的那位运动员“嘿”的一声响,后面的人身体尽力往后仰,脚就像钉子一样,钉在地上,一动不动。他们两个两眼瞪圆,盯着中间的红线。有的嘴巴紧闭,鼓起腮帮,脸憋
得通红;有的呲牙咧嘴,身体拼命往后仰。
深入探讨:
修改稿有无可挑剔之处?
“盯着中间的红线”,这个细节真实吗?
实践演练
请同学们仿照以上例子为下面的片段进行修改
温馨提示:
可加进语气、语调、动作、表情、神态、独特用词、习惯用语。这样,人物的语言就鲜活多了。
原稿:
爷爷人喜欢喝酒,哪种就都喜欢。别人都知道他这一喜好,逢年过节,别人送爷爷的都是酒。他将每一种酒都仔细打量一番,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放下。爷爷喝酒也很讲究,每次总是拿他的小玻璃杯喝酒。我和饮料都是一饮而尽,而爷爷,每次只是抿一小口,精神十分享受。
改后稿:
爷爷喜欢喝酒,哪种酒都喜欢。小辈儿们都知道爷爷这一喜好,逢年过节,送给他的礼物准是酒。他带上老花眼镜,细细打量这每一样宝贝,想考古学家在研究文物,喊他吃饭都不答应。和爷爷一起吃饭时,我拿着饮料,咕嘟咕嘟地一饮而尽,他却用拇指和中指轻捏着他的小玻璃杯儿,将杯口轻轻送到嘴边,长长地吸一口气,呷上一小口,然后眯缝着眼,啧啧地陶醉好一会儿。
三、任选生活中的一个精彩镜头,比如篮球赛、打饭、商场购物、与好友久别重逢等等,用语言来刻画特定环境中典型人物的突出形象。
交流后多元性评价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分析了人物的语言描写方法,一定要记着啊,语言描写难在个性,贵在传神,精在简洁,活在句法、修饰与环境的综合。也千万别忘了,言为心声,语言服务于心理、思想与品
质。
与老师一起积累一句话——慧于心而秀于言:思想豁达的人,言语就会宏通;心灵聪慧的人,语言自然清雅灵秀。所以,修炼语言,首先修炼心灵。描写语言,定要以形传神。
四、作业
请根据本节课所学知识,完成个人的语言片段修改。
五、板书设计:
个性鲜明生动传神
灵动而丰富
燕子
1、同学们,咱们今天来认识一个新朋友——燕子,请大家看板书,注意燕字的写法
那么我们的这位朋友到底长什么样儿?有哪些特点呢?让我们快快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大家自由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划记描写燕子特点的句子。
好,从同学们的表情中我知道大家
已经读好了,我们一起来交流。
2、谁来给我们介绍一下燕子长什么样? 坐在后边的那位男生,你来
你找的很准确,课文第一段描写了燕子的外形。乌黑光亮的羽毛、俊俏轻快的翅膀、剪刀似的尾巴,同学们这样的燕子可不可爱啊? 瞧,你把燕子想象成了可爱的小绅士,真好。这样的燕子有什么特点啊?哎,活泼机灵。那么请你读出燕子的活泼机灵来。
3、燕子还有哪些特点呢?边上的这位女生你来说说。不错,你从第三段了解到燕子飞行轻快。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第三段。请大家默读,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燕子飞行轻快的特点。
我发现有的同学边默读边动笔圈划,这种动笔默读书的习惯真好。
来,请你说。你真会发现,你抓住了“斜、掠”这几个关键词,让我体会到了燕子飞得又轻又快。
老师想听你们读读,看看谁能读出燕子飞得轻快的感觉。左边那位把小手
举得高高的女孩,你读。有点儿轻快,但还不够。老师提醒大家注意这句话“唧唧地叫着”,从这句话你看出点什么没有?对呀,快乐才叫嘛,就像我们高兴时也会哼点小曲。请大家带着快乐的心情再读。
你还发现燕子的什么特点?
好的,你是从哪里看出燕子姿态优美的?
你认为斜着身子、横掠说明姿态优美。同学们,同样的几个词让他有不同的感受,读书就应该这样,要有自己独特的发现。
来,让我们一起读出燕子飞行的轻快和姿态优美。
4、小结
同学们,分析了这么多,对这位燕子朋友大家已经熟悉了吗?你看,她的外形那么俊俏,她活泼机灵、飞行轻快、姿态优美,多么可爱啊。相信大家已经爱上她了,回去以后请把她介绍给其他,夸夸她。
第五篇:片段案例评析及教案
1、鼎湖山听泉片段案例及评析
师:请大家自由轻声读课文第四段,体会这段课文中最精彩的地方在哪里?
生:那像小提琴一样轻柔的,是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那像琵琶一样清脆的,是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那像大提琴一样厚重回响的,是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那像铜管乐队一样雄浑磅礴的,是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
师:(出示这四句话)请大家再次读这四句话,体会这四句写泉水的话美在哪儿?
生:这里的四个句子都采用了比喻句。
师:(默读课文)这儿四个句子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生:把在草丛中流淌的小溪的声音比作小提琴轻柔的声音;把在石缝间跌落的涧水的声音比作琵琶的清脆的声音;把无数道细流汇聚于空谷的声音比作大提琴厚重回响的声音;把飞瀑急流跌入深潭的声音比作铜管乐队雄浑磅礴的声音。
生:四个句子的句式都基本相同。
生:句子的形式都是“那像_______一样的,是_______的声音。”
[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充足的阅读、思考空间。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感受泉水的美,感受四句句子本身在结构上、修辞上所具有的魅力。]
师:欣赏一段音乐,请大家细细聆听、辨识、品味,听完后用这样的句式说话:(我听到了______的声音,多像______啊!)
[评:利用多种媒体,调动多种感官,创造说话氛围,让学生乐于表达,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通过句式的说话训练,让学生回味课文,为学生背诵课文作下伏笔。]
师:泉声这么美,请自由练读这四句话,读出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
师:(指名读)(分组读):一个组读第一句,增加一个组读第二句,再增加一个组读第三句,最后一句全班读。
[评:小语“新大纲”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学生充分读之后,通过人数递增的形式模拟出不同泉水的不同特点:轻柔、清脆、厚重回响、及她的雄浑磅礴。学生入情入境,情绪高涨,效果颇佳。] 师:文中还写到了哪些泉水?
生:绕过树根、拍打卵石、穿越草丛、流连花间的泉水„„
师:作者在这儿用到了哪些表示动作的词?这样写你觉得好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生:作者通过“绕过”、“拍打”、“穿越”、“流连”把泉水当作人来写。
生:赋予了泉水生命,泉水就像顽皮的小孩。显得非常可爱。
师:默读第四段后小组讨论:作者为什么把鼎湖山的泉水描写的这么美?这给了你什么启发呢? 生:作者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不仅是用耳,更是用心在细细地聆听、辨识、品味。
生:我们也应该用心去聆听、辨识、品味周围的事物,只有这样,我们的作文才会真实感人。
„„
师:同学们,这么美的段落,要是能背下来变成自己的语言,那该多好呀!轻声背诵。评析:
(1)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性学习”,这是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四人小组学习的形式,同学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发挥了他们合作学习的主动性。
(2)人间处处有生活,生活处处有语文。因此,利用语文课这个课堂阵地教会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多看、多听、多思,从身边的事物中获取学习语文的信息资源,这无疑是个很好的方法。另一方面,阅读是一个感悟、积累的过程。积累语言,积淀语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引导学生品味、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更是积累语言的一个重要方面。
2、《黄山奇松》片段案例及评析
师:(板书课题:20 黄山奇松)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黄山奇松是什么样的? 生:写了哪几种黄山奇松? 生:黄山奇松奇在什么地方?(保留并出示:?写了哪几种松树-奇在什么地方?)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课文,找到答案。[评析:课题是窥视课文内容和中心的窗口,这一设计,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师:老师把课文读一下,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待会儿告诉大家。(师范读)
生:我好像看到了迎客松迎风向我招手的样子。生:我好像看到了迎客松精神饱满地站在黄山顶上。
生:我好像看到了陪客松正站在玉屏楼的对面微笑着看人们旅游黄山。
生:我好像看到了送客松挥着它长长的手臂依依不舍地跟游客告别。
[评析:通过听课文,想画面,谈感受,使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得到肯定,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师:大家真会想象,说得真好。接下来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把你认为描写松树奇特的句子找出来读读,待会儿交流。
(学生自由读课文)生:我认为这些句子写出了迎客松的奇特(学生读,老师相机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师:能不能意思不变,给“遒劲”换个词语。生:就是有力的意思。
生:遒劲就是有劲的意思。
师:我们比比看,用哪个词语好呢?为什么? 生:用遒劲好,因为遒劲显得更加有力。师:那谁来把这个词语读好,读出非常有力的样子。生:遒劲。(学生读的声音比较轻)师:还不够有力,谁再来试一下。生:遒劲。(读得很好)
师:我们试着学着他的样子来一遍。(学生齐读)师:想想为什么说迎客松饱经风霜?
生:因为迎客松已经很老了,他经历了风风雨雨,所以说他饱经风霜。
生:因为迎客松站在黄山上,经常受到风吹雨打,还有雪压霜冻,而且脸上有了皱纹,所以说它饱经风霜。
师:你们说得真好。师:(出示迎客松图片)请同学们看看图片,想想“郁郁苍苍”是指这棵松树怎么样? 生:就是指这棵树苍翠茂盛。
[评析:教师紧紧地联系课文语境,通过换词比较、发挥想象、看图理解等多种方法为词语和它的解释搭桥,培养了学生理解、运用词语的能力。] 师:这棵迎客松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真是非常奇特,请同学们试试看,把这句话读好。(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老师肯定表扬)师:还有那些句子写出了黄山松的奇特? 生:我认为这些句子写出了送客松的奇特(学生读,老师相机出示:“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师:(出示卡片:蟠曲-----盘曲)这个蟠曲就相当于盘曲,请同学们展开想象,把送客松蟠曲的枝干画下来。(学生简笔画,指名板演。)师:谁能把送客松的奇特读出来。(指名读,读得很好)
师:我们试着学着他的样子来一遍。(学生齐读)[评析:老师再次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并动手画一画。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语言文字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学得兴趣盎然。]
师:还有那些句子写出了黄山松的奇特? 生:我认为这些句子写出了送客松的奇特(学生读,老师相机出示:“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正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师:你认为陪客松奇特在那里?
生:我认为它奇特在非常高大,像绿色的巨人。师:还有呢?
生:我觉得陪客松的位置很奇特,正对着玉屏楼。师:你们能不能把它的奇特读出来。(指名读,读得很好)
师:我们试着学着他的样子来一遍。(学生齐读)[评析:在学生找到了句子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自己品词析句,由扶到放,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师:通过同学们刚才的交流,我们真的觉得黄山松非常奇特,接下来请同学们练习朗读,待会把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
[评析:学生通过朗读,感情进一步升华,更好地体会了黄山松的奇特。]
3、师恩难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连贯、通顺地复述“我”开学第一课的情景。
3、培养学生尊师、爱师、亲师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紧扣题旨选取典型事例,在叙事之中融入自己真实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特点描写,感悟尊师爱生之情 教学方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课前搜集尊师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1、齐读课题——;介绍了解——刘绍棠。
2、师生交流刘绍棠的情况。
二、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圈、划出来读正确,把不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通顺。
2、检查读词及课文的情况。
3、师:哪位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告诉我们什么事?
4、小结。
三、学习课文,理解重点部分。
(一)解决故事: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田老师是怎样给我们上课的?
2、重点练习朗读和复述:请认真读一读这个故事,然后同位互相讲一讲。请一位同学到前边讲给其它同学听一听。你喜欢这个故事吗?说说理由。
3、田老师上课爱编故事,对“我”有什么影响?请结合着7—10自然段,谈一谈你的看法。
4、教师小结:田老师爱编故事,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入了迷。板书:入了迷。
5、师:田老师爱编故事,除了让我入迷之外,还对我有什么影响呢?
开了窍;怎么让我开窍的?
6、师小结:此时此刻,你就是作者,你取得了这么多成绩,你想对田老师说点什么?(谈感激之情)三个方面,师的评价。
学习理解最后两个自然段。
师:是啊,田老师在文学方面对我影响这么大,我又是怎么做的呢?(感激——行礼,终生难忘)
7、小结总结板书,用自己的话总结——引出“师生情深”
四、总结全文,内化积累,创新提高
1、学完课文你认为田老师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2、说一说你这节课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3、你想对教过自己的老师们说几句话吗?
结语:从幼儿园到现在,有许多位老师教过我们,我们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老师的辛勤教育,所以同学们要尊重每一位老师,不要忘记老师的教诲之恩。
五、布置作业
作业超市:
1、写自己的恩师:
2、阅读:《我最好的老师》(大卫•欧文)《师恩难忘》(梁晓声)
《我的老师》(贾平凹)
3、搜集一些关于赞颂老师的名言,记到自己的“小小笔杆子”本上。板书设计:
师恩难忘
(刘绍棠)
编故事
行礼
让我入迷
感念
让我开了窍
终生难忘
师生情深
4、装满昆虫的口袋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了昆虫学家法布尔小时候的两件事。儿时的法布尔对昆虫充满了好奇,在一天傍晚,他独自寻找“纺织娘”,忘记了回家;八九岁时去放鸭子,他却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昆虫并把捉到的虫子装在了衣袋里,父亲的责骂也没有改变他对昆虫的迷恋。课文并没有写法布尔是怎么成为一名昆虫学家的,而是记叙了他小时候对小虫子非常着迷的两件事。这是课文的重点。
二、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实施方面,把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为教学改革的重心,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应由教学的主宰,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课时设计力图以“自主选择,主动发展”为主要特征,营造主动发展的环境,留给主动发展的空间。
三、教学目标
1、要让学生从法布尔的故事中受到启示,从小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好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体会出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
3、学会搜集资料,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延伸,使课文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同时注意熏陶感染,又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四、教学重点
从学生有限的生活积淀和自身的阅读体验出发,引导学生紧扣文中描写法布尔迷恋昆虫的重点语句,在读中一步步走进人物内心,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注重语文的实践性,把课文和生活感知联系起来,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五、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熟读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教学流程:
(一)、交流资料,,激发兴趣,引入新课
1、听一段录音:《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螳螂捕食蝗虫
2、听了这个片断,你的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所写的《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3、你们对法布尔有什么了解吗?
(学生课前已搜集了很多关于法布尔的资料,对法布尔的事迹有了大致了解。)
4、你是通过什么方法搜集到资料的?
(通过生生之间的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了解资料的获得有多种方法:到图书馆查阅.上网查询等等。)
5、为什么法布尔会取得这样的成就呢?相信我们读了这个故事就会明白。.出示课题::装满昆虫的口袋
指名读、齐读课题
(通过《昆虫记》中的一个片断引入,使学生感受到法布尔富有诗意的语言和他敏锐的观察力。当学生互相交流了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资料后,对法布尔就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字音读准,课文读通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后学生进行评议,评议重点是生字字音是否读准
3、教师出示重点词卡检查:浓厚、训斥、迷恋、怒气冲天。
(本环节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通过自学、学生之间的评议及教师的指导,帮助学生扫除生字障碍)
(三)、整体感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1、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对小时候的法布尔有哪些了解?谁能用最简单的话说一说。
2、通过刚才的读书,同学们对法布尔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让我们走进课文,相信同学们对法布尔会有更多的认识。
(学生在初读课文之后对法布尔有了初步了解,对课文大致内容有了整体感知)
(四)、品读课文,自主感悟
1、自由读2、3段。
你们对法布尔有哪些了解?
说明:依据学生当时的读书感受和情感表达的需要,教师结合重点做相机的调控。师生共读、共议。交流的重点内容及过程如下:
生:我觉得法布尔观察昆虫很着迷。我是从“一天傍晚,暮色笼罩了田野,爸爸妈妈忙完了农活,发现法布尔不见了。不由得着急起来,在田野上高声呼喊儿子。”这句话看出来的,他为了观察昆虫,居然连回家都忘了。
生:我从“三天前,法布尔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出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现在,他终于找了这位‘歌唱家’。”这一句感受到法布尔很执著,三天前听到的声音,现在仍在寻找。我从“终于”这个词感受到他找到这只纺织娘是很不容易的。
师:你们想想,为了找到这只纺织娘,法布尔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
生:草丛里的小虫子叮咬他,他又疼又痒,但为了不惊动纺织娘,他忍着一动不动。
生:他发现纺织娘了,猛地往前一扑,可纺织娘一下蹦走了,法布尔膝盖都摔破了。
生:三天前,法布尔发现了这只纺织娘,连续三天,他每天都早早地蹲在草丛中,观察着它,常常连晚饭都忘了吃。
师:你们的描述让老师好像看到了当时的情景,法布尔捉住这只纺织娘的确是不容易呀。你们能把这种很不容易的感觉读出来吗?
学生练读2、3段(从学生读书的语气中可以听出他们对“三天前”“终于”这些重点词都有了较深的感悟。)
师:看你们读得这么投入,老师也想和你们一块儿读了,行吗?(学生很高兴)
师读第二段,加上录音(呼喊的声音):法布尔!法布尔!法布尔!
生读法布尔的话“妈妈,我在这儿呢!瞧,我抓住了那只会唱歌的虫子!”
师:这只虫子真可爱!三天前,你就告诉妈妈,花丛里经常传来一种动听的声音,不知是谁在唱歌,原来是它呀!你是怎么找到这位歌唱家的?
生:我在草丛中趴了三天,才抓到了它。
师:看来,找到这位歌唱家可真不容易呀!难怪你这么高兴呢!
生练读法布尔的话。(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有的情不自禁地加上动作,好像真的捏着那只好不容易捉来的纺织娘。)
(教师积极创设对话情境,入情入境地与学生对话,激发起学生对话的欲望与热情,在对话中学生自然地走进文本,与法布尔共同感受捉纺织娘的辛苦,捉住纺织娘的那份喜悦,所呈现的是师、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美丽场景。)
学生练读2、3段
齐读2、3段 师:法布尔就是这样,对大自然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出示第一段齐读第一段
(采用变序设计,立体解读文本,第一段并不需过多地讲解,只是当学生通过这件事更深地了解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后,再读第一段,实际上就是把学生零散的印象进行了归纳,但一切又尽在不言中。)
2、法布尔的故事可多啦!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4、5、6段,可以默读,可以小声读,也可以大声读,划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句子,写上批注,并多读几遍。
学生依照自己的情感体验,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并说说使自己感受深刻的原因。
根据学生发言,教师相机出示句子:
(1)每到早晨,法布尔把鸭子赶进池塘后,就一动不动地趴在岸边,静静地观察奇妙的生物世界。
师相机指导:看看书上的插图,想一想,法布尔趴在岸上,都观察到了哪些有趣的自然现象?
(2)他小心翼翼地把甲虫拾起来,放进一个蜗牛壳里,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珍珠一般的“宝贝”。
师(相机互动交流)我觉得这一句有些问题,我想改一下:“„„打算回家再好好欣赏这小小的甲虫。”因为我觉得小甲虫怎么能比作珍珠呢?
(引导学生走进法布尔的内心世界,相机指导读好这一句。)
(3)夕阳快下山时,法布尔口袋里装着放甲虫的蜗牛壳,欢欢喜喜地赶着鸭子回家了。
法布尔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家人的训斥并没有削弱他对昆虫的迷恋,大自然中的一切在他眼中都是那么神秘,那么美好。(引入第一段)
齐读第一段话。
(在对法布尔对昆虫的痴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后,再次回到第一段,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法布尔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第一段在文中是起着总起的作用)
爸爸的训斥削弱了法布尔对昆虫的迷恋吗?
自读最后一段。
大家预习时搜集了很多法布尔的有关资料,资料中有许多关于法布尔迷恋昆虫的事例,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交流法布尔迷恋昆虫的有关资料。
师补充资料:法布尔受到国王接见时竟觉得国王和大臣都很像鞘翅目昆虫。
法布尔研究昆虫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指名读、齐读第一句话。
(这部分语言比较简洁概括,为学生自己创生语言提供了较大空间。教学中,通过资料的交流,使学生对“迷恋”这个词有了深刻印象的感悟)
正是这种兴趣,把法布尔引进科学的殿堂,使他了解了昆虫的世界,甚至了解昆虫的内心世界。
听一段《昆虫记》的录音——花金龟的内心世界
他用自己的笔给人们呈现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昆虫世界,展现出了昆虫世界的奇妙。
师:(配乐)法布尔的一生,是为昆虫的一生,他一生为虫子写出了十卷大部头的书,这些写虫子的书一版再版,先后被翻译成了五十多种文字,直到百年之后还在读书界引起了一次又一次的轰动,这不能不被称为奇迹中的奇迹。他取得的成就,是血汗的结晶,是辛勤劳动的结果,是仔细观察的收获,是深入研究的探察的花朵,更是勤于总结的果实啊!
齐读最后一段
(在音乐声中,教师充满诗意的小结、饱含深情的话语使学生沉浸在一种美好的情境中,这一环节,把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学习情感体验得到自然延伸
(五)、拓展引申文本,追求超越升华
1、再读课题,文章为什么要取这个题目?
2、如果要你为法布尔设计一个雕像,你准备怎样设计?
(教学首尾呼应,形成情感体验的“磁场”,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和感染。)
3、出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件事情产生了兴趣,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进去,做得那么有滋有味,兴趣盎然,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甚至忘记了自己。”
齐读
这是法布尔的精心独白,相信对我们同学们也会有所启迪。
(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去生发,去拓展,去创造,“跳出文本看世界”,使学生受到法布尔细致观察、严谨治学的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4、作业: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办一个主题展览
(在教学中力求多角度拓展学生学习课文的渠道,让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运用语言,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板书设计:
4、装满昆虫的衣袋 生活环境(1)
对昆虫着迷(2-10)
进了科学的殿堂(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