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张 春 瀛
罗伯特·加涅是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他对学生素质结构构成成分的分析以及他独特的研究视角对我国的素质教育研究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
一、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观
加涅从学生是学习者,而且是可持续学习的学习者这个角度出发,把学生的素质分为先天的、发展中形成的和习得的三类。
(一)学生的先天素质
传统上素质的先天成分主要指一个人的神经解剖学基础。而加涅则主要从学习过程(信息输入、信息加工和信息提取)的角度对学生的先天素质进行分析。
在信息输入阶段,如人的眼睛的视敏度(即视力)有个别差异,这种差异是先天的。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戴眼镜或手术使视力得到提高,但它却无法通过学习而改变。在信息加工阶段,米勒证明,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为5~9个信息单位。短时记忆这种先天的容量限制会影响学习。虽然我们可以用扩大记忆组块的办法来增加短时记忆的信息量,但短时记忆的信息单位数不能改变。在信息提取阶段,亨特运用“减法技术”设计的实验证明,人的信息提取速度有个体差异,这种差异是先天的。
(二)学生在发展中形成的素质
加涅提出两种发展中形成的素质:智力和人格特质。
智力是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在个体发展的过程中,由先天和后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詹森指出,在同种族、同文化的条件下,个体智商的变化75%~80%归因于基因,20%~25%归因于环境。因此智力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人格特质是所有的人共有的、能被人格测验揭示的、个体的一般倾向,也是先天和后天相互作用的产物,它具有长期稳定并不容易受教学的影响的特点。加涅提到的人格特质有焦虑、性格内向、谨慎、冲动、自我满足等。人格特质在量上因人而异,从而构成了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
(三)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
加涅把学生习得的五类学习结果(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作为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
言语信息。相当于“双基”中的基础知识。它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知识,是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能直接陈述的知识。它们以单个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储存在认知结构中。
智慧技能。相当于“双基”中的基本技能.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实质是人们应用符号处理信息或问题的能力。通俗地说就是根据某种语法规则说话或造句,或运用某些数学、物理、化学等规时去解题等。
认知策略。它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的心智加工过程的同步组织起来的技能”,是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如果一组概念和规则支配了人的认知加工活动,提高了其信息加工能力,则他就习得了认知策略。如一位小学教师教给学生一套纠正“四则混合运算”差错的程序:一找,二核,三算,四订正。如果学生每次都能用这套程序纠正错误,我们就认为他已获得了“纠错”的认知策略。
态度。态度是习得的、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其核心成分是情感。在素质教育中,态度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动作技能。动作技能是在运动规则的支配下,因练习和反馈而逐渐变得精确和连贯的实际肌肉运动。如语文课要学会朗读,朗读中有复杂的声带肌肉的协调运动;中学物理、化学课要学会做实验;体育课和劳技课则以学习的动作技能为主。
总之,加涅对五类学习结果的分类并把它们视为学生后天习得的素质的观点,主要强调的就是学生的素质不管有多少种(当然指后天习得的),基本可以用他提出的后天习得的五类素质得到合理的解释,抓住了这五种习得的素质,素质教育就抓到了根本。
二、对我国实施学生素质教育的启示
加涅的学生素质结构分析,对我国实施学生素质教育方面有如下的启示:
(一)教学应该“避免超越人类潜能”
学生的先天素质,教学不仅不能改变它们,而且要想使学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教师在教学中应避免超越它的限制。从学生的学习过程来看,影响最大的是信息加工阶段的短时记忆的容量限制。在短时记忆阶段,新知识本身形成逻辑关系(内部联系),并且新旧知识在此相互作用形成混合物(外部联系),然后进入长时记忆。因此。如何在容量限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短时记忆的作用是教学中应该关注的重要问题。目前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扩大组块的办法来增加短时记忆的信息量;另一种由新皮亚杰主义代表人物罗比·凯斯提出,他认为,短时记忆由操作效率空间和贮存空间组成。学生学习如果操作效率提高了,那么短时贮存的空间就扩大,学习的效果就好。这就要求学生对一些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以及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则的提取必须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受意识控制的心理能量就可以更多地用在其他信息上,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教学应该适应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和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
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特点要求每一个学生的素质都能得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学应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1.考虑学生智力水平的个体差异。
智力是影响学生学习快慢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受经济条件的限制,我国大部分地区基本仍实行大班教学,教师不得不按中等水平对学生施教。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会使高智商学生满足不了求知欲,致使他们可能成为课堂纪律的破坏者;同时也会使低智商者反复受挫,从而丧失学习信心。多年来教育家殚精竭虑,想出了一些对策,如同质分组、掌握学习和程序教学等,即努力创造条件,尽量使不同智商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考虑学生人格特质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如性格外向者对学习新的难度较大的教材感兴趣,能迅速举手回答教师的课堂提问,但课后不爱认真复习,作业马虎。性格内向者在课堂上反应缓慢,课后常花时间复习,作业认真,遵守纪律等等。教育应该尽量考虑到学生不同的人格特质的差异,如非指导性教学、合作学习等就是适应学生不同人格差异而发展起来的教学模式。
3.考虑学生习得素质的个体差异。
学生发展中形成的素质对学习能起到加速或减速的作用,它本身并不构成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既是素质教育的目标,同时也是学生进行新的学习的基础,它们决定新的学习能否发生,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考虑学生原有的习得素质的差异,对教学有重大意义。奥苏贝尔在他的《教育心理学:认知论》一书的扉页上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智力、人格特质和原有习得素质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它们的综合作用就基本决定了学生的学业成绩。即学习的结果=f(智商水平、人格特质、原有习得的素质)。因此,理想的素质教育应充分考虑学生上述三种素质的个体差异,尽量做到“为每一个学生设计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素质教育是对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教育
学生的先天素质不能被教学所改变,教学应避免超越它们;至于发展中形成的两类素质,由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教学只能适应它们。因此,素质教育实际上主要是对学生五种习得素质的教育。
1.根据习得素质形成的规律进行教学。
由于每类习得的素质有其自身独特的学习过程和内外条件,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不同类型的素质进行教学设计,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素质教育的重点和突破口。
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发现,学生习得的五类素质的学习都以原有智慧技能为基础,因此,智慧技能的教学应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点。抓好这方面的素质教育,可为以后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内部条件抓住这个重点还不够,还必须考虑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现在国内教育界已把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是非常有远见的。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把能创造性进行学习的学生习得的知识归结为“四化”:结构化、自动化、策略化和条件化。结构化是指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已达到纵向不断分化、横向综合贯通的程度;自动化是指有些基本的智慧技能应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样才能腾出有限的心理空间来考虑复杂的问题;策略化是指学生能自觉运用认知策略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条件化是指学生习得的知识已达到了元认知的水平,即知道何时何地使用何种知识。如果学生的知识达到了“四化”,那么学生也就成了高素质的“专家”型的学生。
天津工业大学
管理学院
张
春
瀛
2003.12
第二篇: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及其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马静吴良根
【摘要】:正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obert Mills Gagne)结合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知学习心理学的思想,形成了有理论支撑也极具技术操作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该理论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吸收了信息论、系
【作者单位】: 江苏吴江市教育局教研室;吴江市松陵第三中学;
【关键词】: 学习理论 信息加工观点 化学教学 氧化还原反应 加涅 化学信息 学生 认知结构 短时记忆 信息论
【分类号】:G633.8
【正文快照】:
!“#$%’()+,-.1./02.1234563.78 4.9/!5.9/!6.:-7.;’8.=6()-”@,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RobertMills Gagne)结合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认知学习心理学的思想,形成了有理论支撑也极具技术操作的学习理论——信息加工学习理论。该理论以信息加工观
9;《化学教学》征稿启事[J];化学教学;2011年06期 林旺金;;化学教学中初高中内容衔接的探究[J];新课程(教研);2011年07期 孙丽梅;;让学生“不流汗”[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7期 周素洁;;对“原电池”教学的探析[J];甘肃教育;2011年14期 邱福明;胡凯艳;李玲;;氧化还原反应中异价规律的教学与启示[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蔡南芳;;加涅学习论指导下的高等数学教学[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王光芳;;寓环境保护教育于化学教学之中[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12期 孙文姬;;预知学习理论在舞蹈中的应用[J];才智;2011年19期 孔怀祥;;浅议开放的化学教学策略[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田秀萍;;在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第三篇:加涅学习结果分类对教学目标设计的启示
新课改下教学目标的设计
——读加涅学习理论之启示
【摘要】新课改下对教师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我国的教学目标设计却存在着表述含糊的通病,其可测性也不高。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的理论对于教学目标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笔者根据加涅的学习分类理论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提出了几条建议。
【关键词】教学目标、学习结果、分类、言语信息、智慧、认知、态度
新课程改革下对作为教学实践者的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布鲁姆的三维目标成为所有教师争相效仿的“魔棒”,而实际效果却不甚令人满意。认知、技能、情感三级目标很大程度上成了教师应付教案的模糊措辞,并没能为教学效果的评估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反馈提供可靠的依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加涅的学习理论中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对教学目标设计无疑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加涅关于学习结果分类的理论
加涅是美国20世纪中后期很有影响的著名教育心理学家。他吸收了信息加工心理学和建构主义心理学思想,形成了一个新的学习理论体系,是科学心理学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典范。加涅学习理论对我国学校教学有很大启示。
加涅根据人类学习长期以来的经验,创造性地将人类学习所形成的性能概括为言语信息、心智技能、动作技能、态度和认知策略五类。同时,他还指出这五类性能的习得需要不同的学习条件。所有的教学设计必须根据这五类习得的性能及其学习条件为基础进行设计。
(一)言语信息。言语信息代表的能力就是学习理解言语信息的能力和陈述观念的能力,即能陈述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言语信息也被称为陈述性知识,是帮助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例如,我们在学习名称时,可以运用一致的言语反应或者命名来表示一个事物或者一类事物,像“玫瑰”或“老虎”。又如当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个事实时,其反应是口头或者书面陈述两个或更多事物或事件的关系,“哥伦布于1492年发现新大陆”和“长方形有四条边”就是例子。总之,关于言语信息学习结果的实质可以被定义为:按呈现顺序在谈话或者写作中复述一个单词或者一组单词,或者重新建构有组织的语言片段表达,包括主要的观点和次要的观点。
(二)智慧技能。加涅认为,智慧技能实质上是人们运用符号办事的能力,是学习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其中又由低级到高级分别包括:辨别的学习,概念的学习,规则的学习和高级规则的学习。这四种智慧技能的学习明显存在一种层次发展的关系,低一级智慧技能是高一级智慧技能的条件,而这些基本智慧技能的牢固掌握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以学生学习三角形为例:学生在学会识别三角形的特征之前必须能从其他形状中区分出三角形。换句话说,如果学生不能够看出三角形和其他形状如正方形在知觉上的差异,他们就无法识别
三角形。这样,辨别技能就是识别技能的必要的(而且充分的)先决条件。同样,识别直角三角形要求先识别三角形和直角。
(三)认知策略。加涅认为认知策略是一种特殊的智慧技能。智慧技能是处理外界符号和信息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调节和支配自己的注意、记忆、思维等心理活动的内部学习过程的能力。也可称为元认知。认知策略包括一般认知策略和具体认知策略两种。具体策略适用范围较小,也较容易学;一般策略适应范围广,学起来也就困难。加涅认为聪明的胃痛一般善于运用认知策略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人的聪明程度是通过影响人的认知策略来影响学习效率的。
(四)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学习,是为了获得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操作能力。人的动作技能绝大多数为后天习得,如走路、骑车、用筷子等等。加涅认为,动作技能有两个成分:一是一套操作规则,二是肌肉协调能力。动作技能的学习就是使一套操作规则支配人的肌肉协调。比如语言课上学写毛笔字、学朗读都含有复杂的动作技能,而体育课和手工课中学的动作技能就更复杂了。动作技能依赖于学习者身体的反馈。因此,动作技能的学习最好是通过重复练习而完成。
(五)态度。态度的学习,是指学习获得相对稳定的内部倾向或状态,这种倾向或状态影响着个人对某种事物、人物及事件所采取的行动。态度学习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方面。其核心成分是情感方面。如对人、对物、对社会、对自然的热爱的态度决定了人们做出助人、爱护公物、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保护自然环境的行为选择。态度学习渗透于一切学科的学习当中。所以,态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加涅还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影响这五类学习的不同的学习条件。他把学习条件分为必要条件与支持性条件。必要条件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缺少它,学习便无法产生。支持性条件是一般有助于学习的条件。缺少它,学习不一定不能产生,但其效率不高。例如,学习“功=力×距离”这一规则。必须先掌握什么是“力”和“距离”。只有先掌握这两个概念,才能进一步掌握由这两个概念构成的规则。因此,这两个概念的掌握是该规则学习的必要条件。而动机、态度等条件,虽然有助于这一规则的学习,但不是非有不可的,属于支持性条件。
把教学与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和学习条件结合起来研究是加涅的学习分类研究的一大特色。他认为教学就是按照学习条件而设计的符合学习过程的程序化系统,而关于这种程序化系统的预先设计即教学设计。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实际上就是教学目标。在教育目标领域,布鲁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虽然使用的名称不同,但是他们都把学习结果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而且三个领域的划分标准是一致的。
从上述叙述与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的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中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二、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这样一个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教学方式的国家,课堂教学自然是最重要。学校教育系统功能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效果。而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估主要看的就是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可以说,课堂教学始于教学目标,终于教学目标。所以如何准确的提出教学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特别是在新课改对学生认知、技能、情感各方面都提出很高要求的背景下,课堂教学目标作为对学习结果的预期,其提出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就更显出其重要性。而我过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教学目标却存在一些问题。
(一)确定教学目标时存在错误
新课改在素质教育观的影响下,要求教育要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型转向多种能力发展型,教育目标也要以实现学生能力增长为目的。而我国在教学中长期以来认为一般能力即智力是由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组成,并且每一种能力有多种品质。所以在“培养能力为主”的指导思想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提出像“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理解力”之类的教学目标。①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这种提法对“能力”一次产生了误解。心理学家桑代克等人的研究表明人类的一般能力是不受教学影响而发生改变的。因此,不能如此笼统的界定教学目标。
在西方心理学中,能力一词有两种英文表示:Capability和Ability。Capability被加涅称为习得的性能。这种能力包括认知、态度和动作技能,习得的性能是学习者在后天的学习或训练中得到的。我们通常说的阅读能力、会话能力以及一些动作技能如开车、游泳等都属于Capability。具体表现在每个个体身上就是个体所拥有的实际能力,反映了其对某项任务或者活动的现有成就水平。习得的性能属于个体一种内潜的心理品质,可以根据成就测验或者个体外在表现来了解。②而Ability指的是通过心理测量所得的能力,叫潜在能力,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尽可能达到的水平,是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一般环境影响的结果。加涅认为,通过心理测验估计的能力通常是个体稳定的特征,是长期不变的,不易被大量针对它们的教学和实践所改变。而我国教学目标的界定恰恰犯了将习得的性能与自然发展形成的能力混同的错误。
(二)在课堂教学目标提出时用词上存在的错误
笔者在两个月的教学实习中,发现中学教师教案中千篇一律的采用“知道、理解、掌握、了解、体会”等动词。笔者作为一个初次站上三尺讲台的准教师,在看到这些教学目标时,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把握。怎样才算是“了解”,学生学习到什么程度又叫“知道、理解和体会”。可以说,用这些词来确定的教学目标,不仅可操作性差,而且使教学评价缺少根据。好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被清晰的陈述,并使人明确知道学习者在完成学习目标后会发生什么变化,这种变化怎样观察。而现在流行的以“知道、理解”等动词表述的教学目标,既没有明确陈述达到目标的途径,又使教学评价丧失了判断的依据,导致教师凭借经验给予学生是否达到目标的评价,缺乏科学性。
确定并陈述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对于上述两类问题,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理论可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陈述得好的教学目标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第一,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教学目标不应该陈述教师做什么。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图明确、具体、可操作化,不应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目标。
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层次性。如认知领域的目标一般有记忆、理解与运用三个层次。
我国的教学设计不是缺乏这一步,就是做的不好,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缺乏目标导向。加涅的学习结果的分类则有助于我们改善这一状况。
三、对于我国课堂教学目标提出的启示
(一)可以用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提出课堂教学目标
上文已经提到人的能力包括习得的性能和自然发展中形成的能力(智力),而智力是不易受教育影响而发生改变的,所以我们应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人类后天可发展的习得的性能
上。加涅关于学习结果的分类其实就是关于人类习得的性能的划分。以学习结果来确定教学目标,首先,可以改变现行教学中以能力增长为教学目标的错误,而只针对人类习得的性能制定目标,同时也使纷繁复杂的教学目标得以简化。其次,可以简化教师的教学计划,因为每类学习都有其有效地内、外部条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属于的学习结果类型以及使其有效学习的内、外部条件进行教学设计。这样尽管学科的性质不同,但只要教学内容属于同一类学习结果,其运用的内、外部学习条件也是相同的,那么教师就可按同一种模式进行备课,并且还可清楚地知道学习者获得的是哪类知识。
(二)精确陈述教学目标 所谓精确地陈述教学目标,就是当他人看了制定出的教学目标之后,能够明确指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如果目标陈述不能使他人了解如何完成这一目标。那么该陈述就是模糊的。比如,“意识到睡眠对人体是必需的”这样的陈述就是一个精确的陈述,因为该目标使我们明白了学生是否掌握了该问题,正因为加涅将人类习得的性能划分成五类,才使目标精确陈述得以实施。
加涅在其学习结果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了“五成分目标”法来陈述教学目标。五成分目标规定了行为发生的情境、习得的性能类型、行为的对象、学生的具体行动,以及有关的特殊条件。“行为发生的情境”主要指某个问题提出的前提条件;“习得的性能类型”是学习结果的类型,用特定的动词表示;“行为的对象”是学习者行为表现所指向的对象;“学生的具体行动”指的是学生完成目标所采取的外显得行为,也用特定的动词表示;“特殊条件”表示学生行为表现的一些限制条件。例如:学习者将要学习的内容属于智慧技能中的辨别技能,则可以这样陈述目标:给予三个平面图形的图例,其中两个相同,一个不同(情境),通过指出(行动)那个不同的图形(对象),以区分(习得的性能)他们。教师在确定目标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旨在产生哪类学习结果,然后再制定尽可能详细的目标。
运用加涅提出的“五成分目标”法设计教学目标,对于每一门课程或每一堂课我们都习得到一个详细的目标系列表,教学过程得以精确化。这样明确的目标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清楚达到目标的途径。对于教师来说,则可根据目标评估学生的学习,确认学习结果的发生,并可将目标陈述作为教师自编测验的基础。
注释:
①① 姚淑云.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教育探索[J],2001(2).R.M.加涅著,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皮连生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参考文献:
[1]姚淑云.实施素质教育——中国教育的必然选择.教育探索[J],2001(2).42-44 [2]R.M.加涅.皮连生等译.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 M.P.德里斯科尔,王小明等译.学习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4] [美] Margaret.E.Gredller ,张奇等译.学习与教学——从理论到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四篇: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 中小学校长培训平台
作者 标题 关键字
编号:
密码:
当代社会与教育| 当代教育理论| 课程与教学改革| 学校管理| 学校成本效益分析
比较教育| 学校诊断咨询| 学校心理| 教育评价| 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科研| 综合管理实践| 校园安全| 领导科学与艺术| 文化艺术
公文写作| 教育法规与政策| 中小学德育| 素质教育| 公共管理
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发布时间:2008-04-29 02:28:32 作 者:席红霞
来 源:中国知网
【摘要】:由于美国以整个高中阶段总成绩为主要升学依据的考试制度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使得中小学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了实处,所以美国中小学生虽然学习任务较重,但他们并不感到负担沉重;我国要解决减负和素质教育的问题也必须从考试制度改革着手。但由于不具备学习美国的条件,问题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但对高考命题和课程模式进行改革则不失为较为现实的选择。
【关键词】:美国中小学基础教育;素质教育考试制度
推行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大难题。为解决这个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三令五申,理论工作者潜心研究和积极探索,部分学校和地区通过多年实践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总体而言,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突破,这一难题依然严重地困扰着我国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本文试图通过对美国中小学素质教育及考试制度内在关系的研究,揭示我国基础教育中这一难题的成因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美国基础教育中的素质教育与考试制度
美国的中小学文化科学知识教育课程门类非常多。如以中学为例,必修课中英语、数学、语文、自然科学应有尽有,选修课更是五花八门,“科学技术与社会(STS)”课程涉及范围相当宽泛;课程难度也不断提高,如相对论等原属大学教学的内容也进入高中教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信息技术早已成为中学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性课程的作业有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此外不定期还要做一个“项目(PROJECT)”。所谓项目就是学完一个单元或一门课程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做出一个能表达自己已掌握该项学习内容要素的项目,类似于大学生的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除了知识性课程以外,美国中小学还专门开设有培养学生各种能力的课程。比如,从幼儿园到高中,普遍开设演讲课。学生准备一次演讲要查阅大量的资料,确定演讲主题、撰写演讲稿、作模拟演讲等,30分钟的演讲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准备。职业教育课是中小学生必修的课程,在小学和初中,教室里都摆放着供学习裁剪、缝纫的工具,学习文秘的打字机以及学习修理汽车的图片等;高中生还要到社区设立的职业教育中心学习,按个人兴趣选择10个学分的职业教育课程,成绩合格后可获得职业教育证书。毫无疑问,学生掌握任何一项职业技术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没有反复的练习和大量的实践是拿不到合格证书的。如果从学习负担来说,学生既要学习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又要培养各种能力,还要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应当说负担是相当重的。但这些举措却能在美国中小学自觉而有效地实施。事实上,美国中小学的教育就是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素质教育。
那么,美国的中小学为什么能自觉地实施素质教育呢?这与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关。美国高中生上大学的必备条件是高中阶段的总成绩,即各门课的平均成绩必须在B级以上。高中阶段每门课的成绩由三个部分组成:平时的课堂作业和家庭作业占总分的50%;项目(PROJECT)考试占25%;段考和期考占25%。按照这一比例,学生的压力分散在平时作业和每一个项目之中,只要拿到平时作业和项目考试的高分,即使段考和期考成绩不理想也可保证总分在B级以上。学生没有期考的压力,更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所以,学校就可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着重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的平时作业和项目考试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和做大量的习题,考查的重点是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素质自然得以提高。每门课最后的分数不仅反映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美国高中生上大学,特别是上名牌大学还有一个重要的参考条件,即多数学生需要参加一个叫SAT(ScholasticAptitude)学术能力测试的全国统考。是全美在不同地点按统一Test,SAT时间、统一内容、统一考卷组织的考试,考试时间总长3小时,内容为英语和数学两部分,答题以多项选择题为主,总分1600分。考生分数在1400分以上的,可选择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名牌高校,并可申请奖学金。1200分以上的,可选择州立大学等四年制高等院校。而对于那些成绩平平、仅以社区学院为目标的学生来说,则可不参加此类考试,直接进入社区学院,先拿准学士学位,再继续攻读本科学位。在美国进名牌大学的竞争也十分激烈,SAT考试也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压力。但由于在SAT考试的次数和成绩认定上较灵活,从而大大减轻了此类考试的压力。美国学生一进高中就可参加SAT考试,有多次机会,可按成绩最好的那次来申请大学。因此,学生考试没有过重的心理负担。有些初中生也去参加SAT考试,目的是检验自己已有的水平,为高中参加SAT考试做准备。英语和数学本身就是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列为上名牌大学的重要参考条件,这样既可把最优秀的学生选拔到名牌大学中去,又能督促学校加强英语和数学教育。
美国高中生上大学还有一个附加参考条件,即推荐信。这是美国教育体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参与社会实践的措施之一。比如,将来有志攻读医学博士的高中生,可以到医院或诊所去当一段时间的“小护士”或医务助理;想攻读企业管理成为企业家的高中生,可以去站一段时间的柜台或当推销员;想当科学家的高中生,可以去实验室刷瓶子,等等。这些不同社会组织的负责人就会给这些高中生写推荐信,作为进大学的有力参考。为保证推荐的真实性,大学对推荐者和被推荐者的有关情况全都记录在案。如果推荐结论出入较大,推荐者将失去大学的信任。因此,社会组织的绝大多数推荐者对推荐工作极其负责。社会实践与升大学,特别是与升名牌大学挂钩本身,就是一种导向,为高中阶段更高一个层次的素质教育创造了积极的条件。
可以看出,美国升学考试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学生能否上大学和上哪一个层次的大学,主要看学生高中四年在校成绩,全国SAT统考成绩和专家推荐只作为参考条件。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高中教师最有发言权,所以高中成绩是最客观的。以高中成绩为主,辅之以其它条件。第二,像SAT这类测试,在美国一年要举办七次,学生只要交钱就可以参加考试,也可以多次参加考试,直到考到自己的满意的分数为止。再者,学生的成绩是由各高中学校自主确定,这样的招考制度,把更大的自主权放到了学校和学生手中,学校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学生需要,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切实加强素质教育,从而办出学校的特色。第三,高中教育既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满足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学生不会因此而感到负担沉重,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第四,在美国上大学是宽进严出、中期淘汰,不合格的学生即使进到高质量的学校最终还是拿不到毕业证书,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生源的整体素质和中学教育质量。
二、将中学教育的知识取向转移到知识与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对照美国升学考试制度和中小学教育的内在关系,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之所以推行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一考定终身”的升学考试制度。国家一年一度组织的考试,为保证考试的有效度和可信度,更好地实现考试的选拔功能,考试内容只能以客观题为主,而客观题所能考查的仅仅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命题难度来说,限时闭卷的统一书面考试,即使是主观题,也只是容易考查学生的知识,而较难考查学生的素质。我们先分析一下高考试卷中有哪些与素质教育不适应之处。其一,高考试卷只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结果,而无法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仅以高考语文卷中的古诗词填空为例,卷面内容无法考查学生是大量背诵了名篇佳作呢,还是仅仅背会了其中的几首;是对古典诗词浅尝辄止呢,还是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甚至能自己动手写诗填词。其二,高考试卷考查的是学习的共性,评分是以标准答案为基准的。仍以语文科为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成长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很显然,高考试卷不能准确地考查学生在学语文过程中个性化内心体验,在这一点上,高考试卷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脱节。正因为我们的教学和考试方法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因此导致学生厌学恨学现象非常普遍。其三,高考试卷重在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难以有效地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据评卷老师反映,学生在高考作文中假话、空话连篇。限于高考批卷的条件,无法一一核实学生在作文中写的是否为真话,所以也就难以正确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可以看出,高考试卷的内容与素质教育是不协调的,“一考定终身”毫无疑问把中小学生的学习导向了以知识为中心。
但是学生并不能主宰自己的学习取向,学生的背后是家长乃至整个社会,家长和整个社会的期望是学生金榜题名,而唯有以知识为中心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在升学率几乎是学校质量唯一评价标准的条件下,中小学校不得不屈从于社会的强大压力,否则就会失去生存空间。很显然,“一考定终身”的结果必然是学校、学生以及整个社会以牺牲素质教育为代价,把以知识为中心的教育推向极端,形成所谓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
从美国升学考试制度多样化的考试方法、多元化的评价尺度以及多途并行的入学渠道等对中小学教育的影响来看,解决我国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釜底抽薪的办法,是从根本上变革升学考试制度,把考试权下放到高中。但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社会用人机制还是唯学历论,社会条件制约着升学考试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也就是说不可能取消全国统考。因此,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中想彻底解决素质教育的问题是不现实的。这正像社会发展中每一个阶段都不可逾越一样,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教育发展中上述问题是不可回避的,而且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时间才能解决。美国的升学考试制度有其自身的社会基础。一是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美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高等教育的供需矛盾基本上不存在,任何一个适龄青年只要愿意就可上大学。二是社会用人标准已从唯学历论转变到唯能力论。一个人即使没有学历,但只要素质高、能力强,在美国照样有用武之地。所以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工作,只能是通过适当的途径来缓解矛盾,降低问题的负面影响,不切实际和过高的期望值只能带来更大的失望。
为推行素质教育,各中小学纷纷开设了一部分所谓素质教育课程。但由于没有解决以知识取向为中心的问题,只流于就事论事,治标不治本,结果必然是加重学生负担。由于素质教育不到位是应试教育中的知识取向带来的,所以解决问题还得抓住高考改革这一关键问题,通过改革逐步把知识取向转移到知识与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在对中美两国大学入学考试制度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美国大学的考试制度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借鉴意义:
第一,实行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方法,完善高等教育考试制度。目前我国各地区的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各大学的办学水平、特色也各不相同。根据中国高考改革要“有助于高等教育机构选拔人才、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原则,在全国统一高考检查学生学力的基础上,各大学可根据需要采用笔试、面试、小论文、操演、才艺展示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组织第二次学力考试。并可组织专家、学者,根据各高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论证,来确定科学、合理、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次学力考试方式,如通过何种方式考核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社会服务意识以及学习生活态度等等,从而选拔出符合专业性向、综合素质高能力强、具有培养潜质的人才。不仅如此,我国高等教育立交桥的建立,出现了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选拔进入大学的考试、保送生考试、专升本考试、初中毕业生录入大专的“五年一贯制”考试和招收“实践生”的考试等,这都对大学入学考试的方式、方法乃至内容的多样化提出了要求。
第二,建立多元结构的评价体系,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目前的考试体制,不单单是在评价标准上存在着分数与能力、素质不一致的问题,诸如政府与高校的关系处理问题、人才培养上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等方面的矛盾问题等,也都比较突出。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合理发挥高校在大学入学考试中的自主权,建立结构多元的考试评价体系。招生考试自主权是高校办学自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国的实际,在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监督下,在全国统一高考的基础上,各大学可在组织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的考试的基础上,对入学者的学力做进一步甄别,并把两次考试的成绩合理结构,作为录取大学新生的依据。这样既能改变统一高考闭卷比重过大、答案唯一僵硬、束缚学生创新思维的弊端,完善大学入学考试体系,发挥政府对高校的管理职能,保证大学招到想要的学生,又能使学生的兴趣、特长等得以发展,为有专长和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从而实现人才培养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上述高考制度和高考评价体系如果能真正成为教育的现实,能真正发挥现实意义上的理性导向作用,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就有可能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发生如我们所愿的相应的变化,如此,素质教育就不会流于形式,真正意义上的素质教育才可能落到实处。
转自:中国知网
附件: * 说明:请点击以上附件标题或图标进行下载。
网站介绍 | 嘉宾到访 | 网站服务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合作伙伴 | 站点地图
中国教育干部培训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不可转载
地址: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办公楼601 联系电话:010--69248888转3624 3622 网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证050120号
第五篇: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我国素质教育启示论文
论文摘要: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生在美国的一场教育革新运动。其基本目的是,在现代城市一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从根本上改革美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儿童,使儿童真正得到自由的发展。如运动所提出的传统与变革、效率与人性、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等的关系问题,深刻揭示了现代教育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并为解决这些时常困扰我们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无论其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都对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素质教育具有相当的示范意义与借鉴价值。
论文关键词:进步主义教育;素质教育;启示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发生了一场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教育改革运动,史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场运动的目的是为适应美国社会从农业时代向工业化时代、从近代向现代的巨大转变,而在教育领域掀起的一场改革。它从根本上改变了古典教育的僵死传统,彻底地把儿童推向了教育的中心地位,从而使美国的教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确定了20世纪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它提出的教育改革原则措施以及勇敢而大量的教育试验,至今在美国乃至世界上还有广泛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当今我国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以人(儿童和青少年)的改善为出发点、以人的解放和社会进步为目的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显然对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一、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特点
美国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从19世纪末兴起。到20世纪中叶结束,在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下一些基本特点:
1、民主性。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强调以儿童为中心,要求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杜威依据詹姆士的机能主义心理学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要根据儿童本能生长的不同阶段供给他适当的材料,促进本能的表现与发展。因此,教育应该是主动的,应该与儿童的兴趣相联系。强调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自然就要淡化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权威意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性的主导作用,认为那种由上级的权威者把所必须接受的东西传给下级的接受者形成的教育体制,不是教育,而是灌输、宣传。教师的职务仅仅是依据较多的经验和较成熟的学识来决定怎样使儿童得到生活的训练。因此,在进步主义教育家们看来,教师的“权威”只能体现在他的“经验”和“学识上。强调“儿童中心”论,反对教师的权威,不仅适应了美国社会转型的历史要求,也培养了学生的民主意识,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呈现出鲜明的民主性特点。
2、多元性。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多元性是美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首先源于社会各界对于教育的多种需要:城市各种福利组织需要‘社会教育’,商业和劳工界需要‘职业教育’,而标新立异的教师则需要‘一种教学过程的新技艺’,因而,也就随之源于进步教育工作者对于这些不同需要所作的不同理解和反应。”美国教育家克雷明对于运动的多元性,曾指出:“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全部历史技艺意味着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事情;而这种种差异,只能被具有明显多样性的美国教育所包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多元性也意味着运动中教育改革与实验形式的多元性。表现为指导思想的多元性,理论基础的多元性,不同文化背景与思想来源的进步主义教育家,以及运动形式的多元性等等。运动的这种多元性特点,一方面使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无论在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另一方面也是运动结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3、实用性。美国教育的实用性起源于殖民地时代,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也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特点。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家主张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而不是灌输教材。进步主义教育认为传统的学习基本上是在接受知识,这种学习是无用的。进步主义教育认为要使知识有意义的话,那我们必须要用知识来做某事。因此,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家主张“从做中学”。进步主义教育的理论奠基人杜威就尤其强调教育的培养目的,就在于使有个性的人适应社会。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实用性还体现在运动的目的上,如前所述,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是在现代城市一工业文明的条件下,从根本上改革美国学校教育制度,进而最大限度地解放儿童,使儿童真正得到自由的发展。也就是说,运动要努力使教育适应美国社会对教育改革的要求,教育要为社会发展服务。正是在这一点上,运动的实用性特点表现得极其明显。
二、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对我国素质教育的启示
1、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教学上,以克服传统教育所带来的缺陷为出发点,力图使课程与学生的可实现的需要和当前的兴趣结合起来。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整的儿童”。在进步主义教育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被认为是一种智力、社会、心理、身体和精神等方面的有机整体。学生不但要发展智力,社会、心理和身体等方面也应得到发展。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种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力求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点与目前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培养目标是极为吻合的,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改革,它的宗旨就是要让学生学得愉快、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每个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又不能以牺牲教育质量为代价,因此寻找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间的最佳结合,对素质教育的实施是相当重要的。在这方面,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经验与教训,就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步教育运动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自发的群众性教育运动。这就决定了它与教育实践的密切结合,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进步主义教育正式形成后,尤其重视教育的实践活动,重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开展期间,大量的进步主义教育学校纷纷建立,并成为实践与检验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场所,因此,进步主义学校为进步主义教育理论的形成、完善起到了巨大作用。有人说,如果没有芝加哥实验学校就没有杜威。这话或许有点夸张,但由此可以看出教育实践在新的教育理论产生、完善中的巨大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在我国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内一直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而“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既需要理论的补充完善,更需要大量的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步主义教育运动这种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的特点,无疑对我们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范例。
3、强调最广泛的理解和支持。任何形式的教育改革都必须最大限度地吸引教师和家长的支持、理解和参与。否则,任何良好的改革愿望和策略都会在实践中遇到种种障碍。其结果是,或者花费过于高昂的代价去推行改革,或者是改革本身逐渐成为一种形式。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其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就非常强调教师、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参与,求得他们对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理解和支持,确保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目标的实现与完成。尽管进步主义教育运动在后来由于职业化的缘故,早期支持过进步主义者的商人、工会会员、农民和知识分子的政治结合的崩溃,导致运动最后解体。但不可否认的是,运动初期强调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的参与,不仅促使了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发展,也为以后的教育改革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由于我国教育管理体制的特点通常情况下教育改革总是自上而下进行的。鉴于以往的经验教训,鉴于我国不同地域之间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素质教育的实施应注重对教师和家长的解释、宣传,求得广大教师和家长对这一重大教育改革的理解与支持,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渠道,以期促使最广大的教师和家长参与素质教育的各项改革。”也就是说,教师和家长的支持与参与,对实施素质教育就显得尤为必要。
此外,进步主义教育运动也为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作为其理论基础的进步主义教育尽管首先是作为对传统教育的坚决反叛而出现的,但它并不能真正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其次,素质教育没有充分考虑价值和效益这两个教育的根本属性。再次,素质教育没有从大教育的观点综合考虑各种素质的提高。最后,过分强调转变教育观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关键作用,对于通过教育制度变迁、运行机制转换、行为模式变化在实现教育转型中的作用探讨不多。当前我们的国家正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对教育的改革发展提出了许多问题和挑战。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中国正日益走向世界,教育如何为现代化服务?教育如何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在这方面,作为曾经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的进步主义教育运动,无论其成功的经验,结束的教训与原因,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