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研究》
《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研究》 《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研究》 《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研究》 《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研究》 研 究 报 告 ———绵阳市实验中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当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超过了所有人的想象力,现代教育技术将推动教育进入信息化的新时代。面对世界范围的网络、教育信息化改革浪潮,国务院作出了《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这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获取、加工处理、呈现交流的技能。这是通过对学习者进行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与应用实践训练来培养; 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 学会利用网络通讯工具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 学会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创作平台,进行实践创造的学习。
五、研究方法:
(一)、采用方法措施: 在实验研究的方法上明确:“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以“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作为学习与研究活动的主线;强调“协作学习”;强调“教学再设计”;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评价标准;根据国家新课程标准设计教学活动项目;对教学目标、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对象的非智力因素等进行设计;组织学生掌握和运用网上及其它学习资源的收集和利用;新型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量规的设计、新型评价方式的实施。
(二)、研究步骤: 1.选择课题项目学科 我校是省、市级现代教育技术示范学校,经研究讨论参加项目培训和教改实验研究将学校各个学科教学进行该课题实验研究。我校具备现代教育技术一类装备水平和应用研究能力,具备校园网络或教师上网电子备课、阅览室。能对课题组教师进行培训,保证完成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教改实验研究任务。我校所选学科骨干教师已具备相当的信息技术和较好的信息技术条件。
2.举行《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骨干教师培训班,使课题主研骨干教师能够:明确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对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作用与意义,并能主动地、创造性地在自己的教学生活中运用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转变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能够在研究型学习的基础上将课程与信息技术恰当地整合,能够掌握实现这种理念的新型教学设计方法。了解在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环境中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教学方法,体验通过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来促进学习方式的变化。理解和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相关的社会、法制和道德问题,并自觉地遵循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其培训主要内容为:教学设计的分析与反思;教案再设计;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问题设计;教学策略设计;概念图与可视化教学;教学资源的查找与利用;家庭作业的再设计。
3.进行信息化环境教学设计创新教案模拟设计。
4.开展交流、研讨。5.进行献课观摩。6.拟定《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能力检测标准、并进行检测。7.修订培训电子教材,并在校内交流。8..主研骨干教师在本校向下扩展培训。9.我校学科教师结合实施新课程标准,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研究,应证《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主题思想,应证中小学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在教学实践中的可行性。10.总结,处理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在研究方法上,本课题主要采用教育研究中的“行动研究”法、“技能检测”法、“数据分析”“实验研究”等,辅之以少量“文献研究”和“问卷调查”等方法。具体时间安排: 1.调查研究西部地区中学经济、教育现状、信息技术现状以及,与发达地区的主要差距。
2.研究基于教育城域网的中学校信息技术环境建设多层次方案体系及其实施策略。
3.对在我校选择的中学中青年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创新设计培训,通过培训,转变教师的教学设计观念,帮助教师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主题思想和方法,结合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立足于现行学校教育和教学活动,自我创新,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优化教学过程。4.通过培训、考核确定我校四十名各学科青年教师为项目研究实验教师。5.已经过《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首期培训的实验教师进一步深化学习、理解培训内容后,对本学科教师进行扩展培训。各项目学科组的培训计划和培训过程资料及时上报学校课题组。6.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完成各学科或多学科教学单元计划3—一5项,刻写光盘提交课题组研究、交流。作好教学计划实施的准备.工作。7.按课题研究计划认真组织实施教学计划,教学实践中忠实地记录下教师和学生学与教的整个过程,积累信息化教学创新设计方案及其多媒体教学资源。8.总结本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教学效果,进—步修改、完善教学单元计划,在上级组织下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总结。9.分析处理课题资料、数据,探索信息化教学创新设计及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形成有一定创新并与现实教学能较好结合的教学策略。10.总结,形成课题报告。1 1.汇集成果,刻制光盘。1 2.申报课题结题验收。
(三)、组织形式: 本课题一经确立,应取得市电教馆、区教仪站的全力支持、帮助与合作。同时应得到区教育委、区教研室、市教科所等领导的极大关心和支持。为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根据课题研究内容的需要,我们在聘请以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博士为主的顾问小组,同时校内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其中包括研究组成员和实验人员,共同研究专项小组的实施计划,并操作实验过程和检测过程,最后完成专项研究报告。
1. 课题领导小组: 曾乐云、付国昌、熊山、陈兵、姜晋普、王朝义、雷震、张文川、左强
2.研究人员: 主研人员:熊山、林晓勇、付祥国、雷震、王敏、龚石磊、冯洋、麻莉、古犁、蒋俊英、范晓红、左强、何贵明 参研人员:左强、汪建平、王朝晖、王定、李普平、唐凯、黄新民、赵倩云、樊世川、吴克峰、张巍、龙文超、顾德银、张建友、何苏 3.顾问:黎加厚、于应和、吴明友、魏先和、谢吉林、吴畏、佟漪
4.活动记录及资料搜集:林晓勇
(四)、经费来源: 学校专项资金,合计需经费:三万元
六、预期成果:
1.“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研究”总体报告及有关论文。
2.“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行动方案设计30例。
3.“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系列校本教材1本。
4.“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课例录象带或VCD。5.“西部地区城市初中信息技术环境与教学设计创新”实验专集校刊2期。
七、有利条件:
1、学校优势: 绵阳市实验中学是在全国素质教育的春风吹拂下,诞生的一所由政府投资兴办的高起点、新机制、现代化、纯公立新型学校。学校芳草如茵,花团锦簇。环境优美。现有41个教学班,2500余名学生。教师师德高尚、教艺精湛、年富力强、爱岗敬业,其中特级2人,高级24人,中级88人;领导班子团结、务实、高效、实干。学校以“负责、奉献”为校魂,立足“三让”的教育观。与时俱进地实践着“着眼未来,追求一流,以德为魂,;以认为本,全面发展,突出特长”的办学思想,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三适应”的现代杰出人才。自九三年创办以来。在上级领导的关怀和全市人民的厚爱下,全体实中人用自己的勤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绵州教坛佳话,学校迅速成长为巴蜀教育百花园中一枝奇葩。己连续七年升学考试居绵阳市区第一,并且培养出了就读国家教育部理科实验班学生14名。参加各科竞赛学生获奖达5000亲人次。其中国际、国家级的已超过l000人次。艺体、科技屡获大奖,刘娅同学获国际金奖。易志鹏同学获全国100名“科学小院士”称号。学校先后获得了“中国数学实验学校”、“全国科技教育活动示范基地”、“全国少年军校示范校”、“绵阳市示范初中”、‘‘涪城名校’等三百余项殊荣。九九年五月,《人民教育》用数百万字的长篇报道盛绵阳市实验中学是:神州教育的一面奇迹。
2、管理优势: 我校作为四川省第一所被省教委授予“四川省现代教育技术示范校”的城市单设初中,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开展一直处于省内同类学校的前茅,学校现代教育技术处作为绵阳第一个在学校建立的职能处室,拥有较为完善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在人员上既有业务能力强的专职教师,又有一大批勇于探索的优秀中青年学科教师,优秀的师资是课题顺利开展的基础;学校所在的涪城区是教育部全国信息技术实验区,区教仪站、区信息中心与我校长期有业务指导联系,使该课题有更广泛的实验学校;设备上我校有一流的计算机设备,并接入绵阳市教育宽带网,共享含迈达威、科利华、中教育星等九套教育资源和整个绵阳市各中小学教育资源,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软硬件保障平台。现代教育技术处(执笔:熊山、林晓勇)二○○三年六月
第二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初识Excel》
上传: 周小富
更新时间:2012-11-27 10:35:35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基本信息
课题 作者及工作单位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认识Excel的工作界面及其组成;认识行、列和单元格;并能准确录入数据。让学生掌握修改数据的方法和修改工作表标签的操作。通过本节中录入数据的实例,掌握制作数据表的基本方法,为本章的学习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技巧,这些知识与技能为本章Excel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很少或从未接触有关数据处理的知识,对Excel的学习是有一定的兴趣,但是由于学生的学习受到学生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抽象思维的影响,因此在Excel的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Excel的基本功能;
(2)学会启动和退出Excel的操作,认识Excel工作表的编辑环境;(3)理解工作表的行、列和单元格和区域的概念;(4)掌握单元格数据的录入与修改的操作;(5)学会修改工作表标签名的操作。2.过程与方法
通过在Excel数据表格中录入数据,初步掌握制作数据工作表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现代信息管理意识,知道使用电子表格进行信息管理可以做到有条理,规范化和高效率,激发学习Excel知识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Excel窗口的组成,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难点: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区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初识Excel》 樟树市义成中学
教师:展示表格、数据管理、图表等Excel
学生观看数据图 设计引入,并通过身边的例子来让学生对 了解Excel的截图。
表,了解Excel软Excel软件的功能有初步的认识。激发学基本功能
引入:如果要制作这样的数据表可以通过
件的基本功能。习兴趣。
学习本章节后制作出来。启动Excel的方法
学生上机操作实提问:启动Excel软件的有哪些方法?
践后回答,并演示引导学生掌握Excel软件的启动方法。启动过程。播放Excel软件窗口组成的视频给学生观看,并提出问题:
1.Excel软件的窗口由那些部分组成?
认识Excel的窗口 2.与以往学习过的软件不同处是,该软件多了哪些部分? 提问:
1.什么是行、列?
2.一个工作表中最多有多少行?多少列?
3.什么是单元格,活动单元格? 布置任务一:输入课本中的范例工作表“趣味运动会比赛名次”,教师巡视,并提出可录入和修改工能遇到的问题:1.单元格的数据输入出作表数据
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掌握录入和修改单元
作,并回答问题。
错该如何修改?2.A1单元格中的文字输格数据的方法。
入时为什么会“跑”到B1,C1单元格中去?一个单元格最多可以存放多少个字符 提问:
1.如果想单元格A1不“侵占”后面的单元思考、实践后找出格,那么该怎样操作呢? 解决的方法,并演通过自主学习掌握调整表格列宽的操作,调整表格列宽
如果学生发现了解决的方法,请学生演示示调整列宽与行并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调整行高的的办法。
调整表格列宽的操作,否则由教师演示。高的操作。2.如果要调整的是行高,该如何操作? 一个Excel工作薄文件内往往包含多少个工作表?我们可以把电子表格的工作簿看作一个作业簿,簿内有多个页面,每个页面就是一个工作表。工作表默认名为给工作表标签改名 Sheet1,Sheet2...为便于识别,可给工作表标签改名。布置任务二:
将工作表标签“Sheet1”改名为“初一运动会”。
思考:你能发现有多少种修改工作表标签名的方法?
保存文件与退Excel 提问:如果文件已经录入完毕,需出 要退出,那么必需先做什么工作?该如何操作?
完成书本后面的实践
1.在工作表Sheet2中输入初一计算机成综合练习 绩。
2.把工作表Sheet2标签分别改为“初一上机操作。计算机”。
3.把工作簿以文件名“计算机成绩表”存盘。
板书设计
综合应用,巩固技能。
思考、回答问题,根据以往学习的知识迁移到Excel文件的并上机操作。
保存和退出。
学生认真听讲,并通过比喻,促进学生理解工作簿与工作表上机操作修改工的关系,通过探究,发现和学会修改工作作表标签名。
表标签。
学生上机实践操
阅读课本,找出答通过自主学习,理解Excel软件的行、列案。
和单元格的概念。
观看视频,并结合通过视频的观看,直观地掌握Excel软件教材,找出答案。的窗口组成。
1、启动Excel的方法
2、认识Excel的窗口
3、数据的录入,修改。
4、调整表格列宽
5、给工作表标签改名
6、保存文件与退出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一)填空题
(1)Excel工作表中的一格称为__________。为了标识表中的每一格,根据其所处的位置,每格都有一个名称,如图1所示,我们将当前选中的格称为__________。
(2)在Excel工作表中每一格默认的宽度是8个字符,最多可以存放到3200个字符,即每格最多可以存放_________个汉字。
(二)选择题
(1)Excel是一种_____ A.系统软件 B.程序语言软件
C.应用软件 D.操作系统软件(2)以下_____不是Excel的功能?
A.制作表格 B.各种复杂运算及分析
C.数据管理 D.图像处理(3)Excel的电子表格文件也称为_____
A.工作袋文件 B.工作簿文件 C.工作表文件 D.工作夹文件(4)Excel文件的默认扩展名为_____
A.ppt B.wps C.doc D.xls
(三)判断题
(1)第一次新建Excel电子表格文件时,标题栏内显示的缺省文件名是“sheet 1”。
(2)在Excel工作表中包括了许多行与列,其中列标号为1、2、3…,行标号为A、B、C…。(3)在Excel工作表中行标号为1、2、3……,最多可以到65536行。
教学反思
本节课作为Excel电子表格的第一节课,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了解Excel软件的窗口,录入和修改单元格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工作簿与工作表的区别。本节课采用了探究学习方式进行组织教学,学生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1)课堂的引入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创设了良好的情景。
(2)教学任务明确,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操作能力。
(3)本节课对基础差的学生的辅导不足,未能很好地体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教学,如基础差的学生,对工作簿与工作表的概念的区别,工作表标签名的更改出现差错,这还有待改进。
第三篇: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与反思
主题八 畅游因特网 任务一 准确地搜索信息
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教科书 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主题八。网络中的信息浩如烟海,如何在信息海洋中搜索到自身所需的资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获取、传输、处理、应用网络信息的基础条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节课主要介绍关键字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两种搜索方法,旨在引导学生发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类型、工作原理,了解并正确使用“关键字”,掌握基本搜索技巧,并能根据信息需要选择最有效的搜索方式。
二、学情分析
考虑到七年级新生在网络知识、能力方面的群体差异,如原就读于城镇小学的学生学校及家庭都拥有电脑,能经常上网,对网络有一定的了解,能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简单的资料查找,而原就读农村小学的学生由于学校信息化建设较落后,对网络特别是网上信息查找较为陌生,教学需由浅入深。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搜索引擎的概念、类型及工作原理;能在实践中掌握关键字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两种搜索方法,并能根据信息需求选择最有效的搜索方式,能主动探求搜索引擎的帮助信息,提高搜索信息的效率。
过程与方法:能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对关键字进行合理选择和提炼,掌握一些适合自己学习和操作的搜索技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搜索引擎给生活和学习带来的极大便利;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观,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关键词的选择技巧、了解常用的搜索引擎。教学难点:掌握基本搜索技巧。
(一)激情导入
1.播放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动画片《十二生肖》片段,要求学生利用网络搜索自己的生肖传说。
(学生动手搜索并七嘴八舌说出自己所属生肖传说。教师借此机会了解学生网上搜索技能的现状。)
(二)出示课题,询问学生都用了哪些搜索工具
解释大家之所以如此快速找到信息,是因为这些网站都有搜索功能,就势引导学生进入搜索引擎学习。(在情境创设下引导学生进入本节学习。)
(三)分组练习
请各小组按要求利用网络搜索生肖传说,第一、二组使用百度,三、四组使用Google或腾讯搜搜等。学生分组体验几种搜索引擎的使用过程,了解搜索引擎的工作原理和类型。组长演示并讲解关键字的使用及搜索过程。通过分组练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自学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明确概念
师:什么是搜索引擎?搜索引擎都有哪些基本类型?什么是关键字?关键字在搜索中的作用?请列举一些常用的搜索引擎。
(教师提示:为提高搜索效率,多数网站将全文搜索和分类目录搜索合并使用,比如大家常用的“百度”、“谷歌”、搜狗等。
学生按照考教师指导进行网上搜索,并认真体会、仔细观察,以进一步明确搜索概念并掌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五)搜索技巧妙用
1.关键字、词选择技巧。师:关键词越精确,查询范围就越小,结果也相对准确。
2.分类目录搜索。师:要查找某类信息,可单击网站相应栏目或到权威专业网站进行查找。
(遇到困难可利用搜索引擎的“帮助信息”。学生根据教师要求进行网上搜索,并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的选择技巧。)
(六)探究与交流
师:是否是搜索到的网页(网站)数目越多越好?为什么不同的搜索引擎搜索到的结果不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七)课堂小结
网上讯息五花八门,鱼龙混杂,大家要增强网络道德观,努力成为网络文明小使者。引导学生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增强网络道德观。
五、板书设计 搜索引擎的类型:全文搜索、分类目录搜索。搜索查找方式:关键字搜索、分类目录搜索。
关键字搜索:是指在查找信息时,利用网页上提供的搜索信息的文本框,输入最能突出主题内容的词语或词组,进行信息搜索和查找。进行网络搜索的用途:获取我们所需的学习资料或生活常识等。
六、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个人回顾教学内容并进行思考和总结,填写学习辅助表。小组对各自成员进行学习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教师。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引领他们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中得到快乐,在尝试中有所发现,在讨论中明白事理,在合作中享受成功,在思想中发现自我,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根据学生能力差异,我使用了分层教学策略,分层次设计学习任务并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完成学生任务。在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以最快的速度查找到最准确的信息,从而使教学过程相对顺利,教学重难点均有所突破。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即是没有全面拓展学习内容,学生虽然已掌握搜索方式、理解搜索含义,但没有深入领会搜索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所应处的位置。
第四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促使教育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教育信息化,从而促进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乃至教育理论、教育体制的根本性变革。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资料可以采用文字、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媒体形式呈现,使得教学内容多元化。信息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准确的信息、最灵活的方式和最佳的效果更新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始终保持科学性、直观性、趣味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特点。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教学,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学生则可以通过网络听课、搜集资料、请教问题等,打破了时空的界限限制,使教育形式更加开发化。
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条件和保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决定学习的内容及顺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学习具有鲜明的自主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个人的习惯和技能,选择有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利用网络进行教学等。这些教学形式和手段能根据教学内容,从文字、图表、动画、声音等多个角度去刺激学生,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同时,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比如美国启动了“国家教育技术工程”,欧盟发布了“信息社会中的学习:欧洲教育创新行动规划”,新加坡推出了全国教育信息化计划,马来西亚启动了多媒体走廊计划,我们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校校通”工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等。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强调了信息技术了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信息技术有着强大的信息承载功能,可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的呈现形式的活泼新颖,可以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利用信息媒体强大的交互功能,可以完成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利用信息技术无可比拟的网络优势,可以让学生自我调控、自主发展。
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教师应借助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在我校“十五课题”——《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模式》成功结题的基础上,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全方位营造学校教育的数字化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探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各学科教师角色的转换,把学科教学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探索出现代先进的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方式的形成,以促进学习质量的提高并形成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
3、研究学校如何在信息技术环境下为师生创设条件,营造氛围,以推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不断深入。
4、结合我校实际和已有特色,把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与“心灵艺术教育”、“数字化校园”有机结合。
三、研究目标:
1、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创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我校创建市级名校、省级名校。
2、通过课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组织科学实施,初步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通过课题实践,探索并总结信息化时代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获取、分析、利用和处理信息的综合实践能力。
4、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年级班组,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全新的学习习
惯,在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在全国有影响的报刊发表相关的研究成果。
5、课题研究深入进行,出版相关专著,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涌现一批相关课题的研究型教师,学生学习成绩明显提高。
四、理论的指导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建立都需要有成熟的理论基础,符合一定的教育理念。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活动的开展,主要依据现代信息论、建构主义理论和现代认知心理学。
1、现代信息论认为: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信息获得的过程。传统课堂教学过程中,知识以信息形式存在,教师是唯一的信源,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一辐射模式,这样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全方位地获得信息,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具有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交互性强等优点,优化传递信息的渠道,建立教师、媒体、学生三者间立体、交互的传递,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愉快合作、成功体验、和谐发展。
2、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主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它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老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应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获得的主体。从此理论来看,学习环境能有效地形成意义建构。而信息技术所具有的特性,能促进意义建构。
3、现代认知心理学:现代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积极的知识探求者和信息加工者,同时,在人脑与计算机之间进行类比,把人脑看作为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它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就是人对外部或内部信息的加工过程。因此把人脑看作为一个信息加工系统,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是怎样获取信息,存储、操作和使用信息的。而“信息获得模式”正是从这点出发,把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视为信息获得、加工的过程,通过接收、存储、处理、检索、传送等环节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信息获得的能力。
五、本课题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思路:
从现实存在问题入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填鸭式、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注意教学系统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环境建立自主式、合作式、研究式的课堂模式,应用信息技术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改进学习方式。综合运用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坚持理论构建与实践探索相结合,实证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二)方法:
1、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是行动研究法。教师要将行动与研究结合起来,教师参与研究和实践,并根据研究中遇到的具体情况,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教育教学方法。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三)创新程度
本课题的研究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培养学生创新人格的需要。
1、具有革新性,强调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的革新。
2、具有系统性,要求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进行实验研究,强调软件和硬件的整合,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理论和实践的整合。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的产物,它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的简化形式,表述一种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容易被教师掌握,并能具体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同时,它是将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融为一体的综合体系,可以帮助教师预见教学活动所预期的效果,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操作策略。从而,构建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彰显人文精神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
第五篇: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
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特别是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各个领域运行和发展的模式,改变了社会成员的生活方式和教育方式。面对21世纪的挑战,教育必须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工具和手段,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本文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建构主义的理论,在网络环境下提出一种新的主体性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自主探究学习、基于情境的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过程
随着教育技术理论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应抛弃纯主观主义的认识论,提倡“主客观相统一”的认识论,教学过程中应将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 体现相结合。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其主导地位,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把握教学目标,保证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师 为之创设的与学习主题相关的学习情境、信息资源以及有组织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环境中,利用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策略,进行主动、积极的学习,使他 们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习动机得到有效激发,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是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素质教育思想为指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为前提,以个人独立学习结合小组合作 学习为形式,以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而构建的新型教学模式。
1、该模式的实施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指导与监控阶段、重点讲授 阶段和组织评价阶段。
(1)、在实践研究中论述了“自主—合作—创新”教学模式是利用多媒体教学网络,围绕“发现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为主线展开学习,是一种教师与网络、学生与 网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元互动、教与学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依据不同研究阶段采用了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和问卷调查法等不同研 究方法,其中行动研究是主要的研究方法。正近几年来,我校积极探索有效 的教研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促进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了学校品质。
(2)、具体来说,就是学校采取“靠教研打基础、以科研为路标”的教育研究策略,鼓励 教师投入到教育教学的研究当中,并从研究问题发展到研究课题,不断提出新问题、研究新思路、制定新方法,直至出现新成果。现将我校教研中的具体做法“问题 式听课评课”、“专题式教研活动”、“说评式集体备课”、“驱动式课题研究”、“教师自主学习”、“教师互动反思”作简要阐述、采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来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把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使信息技术作为构建自主、探究学习环境的重要要素来支持学习。在课题研究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完全为数学学科的教学服务,学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使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一种需求,并且对这种工具的使用要像铅笔、橡皮那样顺手、自然。这样的整合模式正好给学生搭建了一个开放性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基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理念,任务驱动式是其基本的教学模式,这样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自主学习。
2、网络环境下开展自主学习,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1)借助网络这个虚拟平台, 学生与老师之间和同学之间进行顺畅坦诚的交流。在网上参与交流学习体会,可以使平时比较内向不敢发言,表现欲较低的同学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地看法,通过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宽松自然的学习环境。
(2)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举例讲解后,设立一个情景让学生自主学习创作。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启发,引导学生自行创作,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造力和创新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创作性思维活动。
(3)分组合作,把全班分几个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布置一些较平时难的作业,让每个小组内部成员间配合完成。每个学生信息技术水平不一样,使学生在上机学习时能互相带动,互帮互学。各个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分工,有的负责上网收集资料,有的文本输入,有的负责图片处理等等,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4)把学生完成的比较出色的各类作品在网上向其他同学展示,利用学生的自豪心理,培养学生对该教育课程的兴趣;让学生通过比较其他同学优秀的作品,从同学中学习,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方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积极构建多向互动的学习活动流程。(1)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教学的需要,选择有关课件,或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自行编制课件,并在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过程和组织的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
(2)教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包括学习方法指导。
(3)教师通过媒体授课或指引学生利用媒体学习,师生与媒体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多向互动。学生通过网络自学,自创,教师巡回辅导,因材施教;必要时,教师面向学生群体进行指导,把教师的讲授和学生个别自学结合起来,把个别指导与群体指导结合起来。可以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讨论,还可以进行形成性练习和自测自评,开展反馈——矫正活动。
(4)归纳,总结,并提出课外自学要求。
二、研究效果
1、通过研究,教育观念得到转变,一是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把信息化作为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载体,信息技术的应用要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转变成了学习的方式,发挥了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势。
2、通过研究,初步建构了在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学生具有一定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得到不断提高;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不断养成。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学会了利用资源进行学习;学会在数字化情境中进行自主发现的学习;学会利用网络进行协商交流,合作讨论式的学习等。
4、在玩游戏中上好信息技术课。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游戏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一种不可缺少的乐趣,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游戏走进了许多孩子的课余生活,得到了很多孩子的青睐。在当今社会下,也只有兴趣才是促使学生持久学习的动力。因此,我们应让电脑课的学习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能够“寓学习于游戏”,从游戏中开始,把电脑操作的技能训练寓于游戏当中,使小学生从电脑游戏中熟悉电脑键盘操作,掌握各种操作技能,真正使电脑成为小学生的良师益友。
5、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以课题教学为主线的研究性学习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习惯的培育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