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满井游记 教案2(模版)

时间:2019-05-12 23:01: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9满井游记 教案2(模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9满井游记 教案2(模版)》。

第一篇:29满井游记 教案2(模版)

29满井游记 教案

郑常红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重视诵读,理解作者写景的特点。

3、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重点:

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钟情于山水的情感。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独特的文风与性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作者作品介绍

三、检查预习。

1、听朗读。(注意:字音、重音、节奏、感情)

2、检查字音词义。

3、学习“之”、“然”用法。

四、自读感知。

(生通过自读课文能够找出本文的游览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五、朗读品味。

1、生默读课文划分课文结构,拿不准的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

2、根据结构总结作者的感情发展。

六、细读课文。

1、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作者在描写中渗透怎样的感情?

2、本文在写景时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如何理解“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知也。”

七、拓展引深。

八、作业

就自己在生活中的游览,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在行文中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景物描写方法。

第二篇: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

2.体会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掌握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难字、难词和一词多义。2.掌握比喻的运用。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本文是一篇文字清新的记游小品。满井是明、清两朝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文章用极精简的文字记游绘景、抒情谕理。历历如画的景物描写,透出京郊早春的芬芳气息,勃勃生机。作者借景抒感,给读者以人生哲理的感悟。

二、解题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三、朗读课文,归纳段意

1.要求: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重音,读出作者喜悦的 感情。(投影。)(1)读准字的音,特别是一些难字。廿鹄鬣蘑蹇倩髻鬟浃乍澈面 曝呷(2)对一些较长的句子能恰当地断句。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如/倩女之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3)归纳加点词的意义。①局促一室之内

②髻鬟之始掠 ③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吾欲之南海何如

①呷浪之鳞,悠然自得

然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

③吴广以为然 . .

2学生先朗读后回答,老师归纳:

“之”的用法主要有三种_.(1)当助词,可译为“的”,也可不译,如①②;(2)当代词,第三人称,可代人。,也可代物,如③;(3)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④。

“然”的用法主要也有;_种:(一)用在形容词词尾,表示“……的弹子”,如①;(2)用在词头或句首,表示转折如②;(3)。“正确,对”的意思,如③。

(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并纠正自己的错误。):,四、自读课文,疏通文意

(投影。)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1.第1自然段。j„冻风时作:冻风.冷风。作,起。局促一室之内:局促,拘束、局限。

每冒风驰行:驰行,坐车出行。

未百步辄返:辄,总是,就。2.第2自然段。

廿二日天稍和:和,暖和。

土膏微润:土膏,肥沃的土地。膏,肥沃。润;滋润,润湿。

于时冰皮始解:于时,在这时。冰皮,河床上结冰的表面。泼色乍明:波色:水波的颜色。乍;初:始。

鳞浪层层:鳞浪,像鱼鳞似的浪纹。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晶晶然,亮晶晶的。然,形容词词尾。新开,刚打开j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样子。

如倩女之hui面而髻鬟之始掠也:hui面,洗脸。掠,梳掠。

柔梢披风:披风,在风中散开。披,分开,散开。

浅鬣寸许:浅嫩的麦苗高一寸左右。鬣,兽颈上的鬃毛,这里形容麦苗。

泉而茗:用泉水煮茶喝。泉,用泉煮。茗,泡茶喝。泉、茗名词活用为动词。

而歌者:端起酒杯唱歌的。,酒杯,名词用为动词,端起酒杯。

红装而蹇者:蹇,本文跛足的,引申为驴,用作动词,骑驴。

凡曝沙之鸟:瀑,晒太阳。曝沙,在沙滩上晒太阳。呷浪之鳞:呷,吸而饮。鳞,借代鱼。

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毛羽鳞鬣,鸟的羽毛,鱼鳞鱼鳍。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未始,未尝。3.第3自然段。

夫不能以游堕事:堕,坏,耽误。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潇然,心中没有牵挂的样子。惟此官也:此官,当时作者任顺行府儒学教授,是个闲职。

而此地适与余近:适,正好。

恶能无纪:恶,安、怎么。无纪,没有记游的文章。

五、集体朗读,思考讨论(投影。)阅读思考:

1.北京一带早春气候有什么特征? 2.写城中余寒景象表达作者什么心情?第l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第2自然段描写初春景物,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分析作者描写了哪些景物,怎么描写的? 4.第3自然段表达了作者什么愿望?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用了很多比喻句。有的是以物比人,有的是以人比物,有的以物比物。试举例说明。

讨论明确,归纳要点:

1.气候特征是“余寒犹厉”“冻风时作”“飞沙走砾”。

2.表达作者“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的无奈心情。作用是:用烘托、反衬的手法,欲扬先抑,写出燕地的气候特征,暗示作者渴望出游的心情,为后文做了铺垫。

3.先写全景:“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及其独特的感受:“若脱笼之 鹄”;再以独特感受为审美中心,分别描写“冰皮”“山峦”“柳条”“麦田”“游人”“鸟”“鱼”等种种景物,抓住了初春的特征,运用新颖生动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幅生机勃勃、喜气洋洋的画卷。在景物的描写中也寄寓了作者欢快、恬适的心情。写得景中有情,情景交融。

4.“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是全文的主旨所在,既高度概括了上述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的内容,表现了作者的欢快心情,也反映了作者对哲理的追求。从这次出游他认识到城居时所以不知有春,是因为自己“局促一室之内”,而实际上春已降临人间。这是思想境界升华的表现。这就表明:美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由于这样那样的限制而看不到它,这是很可惜的。懂得了这个道理,人们才能自觉地摆脱某种限制,不断地去扩大自己的视野,去发现生活中本来就有的美好的东西。表达自己将以这次游览满井为起点,在公事之余继续出游的愿望。

5.(1)若脱笼之鹄:以人比物(把人比作物)。

(2)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物比物。(3)如倩女之酿而髻鬟之始掠也:以物比人(把物比作人)。(4)麦田浅鬣寸许:以物比物。

六、自读小结

1.本文是写景的小品。小品是散文的一种,特点是:在说理上深入浅出,在记叙上简明生动。明清两代这种体裁最为盛行。这篇游记短文,在写景状物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白描的笔法。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2)拟人的写法。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人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

(3)生动的比喻。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2.袁宏道反对复古,并努力实践,他写文章强调。„性情”,强调自然、天真、趣味。他主张自然地流露个性,语言流利净洁。这篇游记,就是他这种主张的实践范例。他的缺点是题材狭窄,往往只是写些风景名胜之类,因而成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3.我国游记的传统写法,在末尾写出作记的原故,同游者姓名,游览的时间。本文选人课本时,末了几句话删掉了:删文大意是作学务这种闲官,没有什么心中牵挂的事,游满井仅仅是开始而已。于此可见袁宏道为人的闲适之致。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三题。2.选用《作业设计》。资料链接

一、作者简介 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万历进士,曾任空部郎中等职。明代著名文学家。宏道诗主妙悟,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重视通俗小说和里巷民谣,作品以小品成就最高,内容多写身边琐事和自然景物。有《珂雪斋集》二十四卷传世,后人辑为《袁中郎全集》。因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时人称之为“公安派”,称他们的诗文为“公安体”。

二、公安派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地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第三篇:《满井游记》教案

29、满井游记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知人论世,理解作者丰富而微妙的思想感情。过程方法目标

朗读法,合作探究。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感受北方早春宜人的春色,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点:体会本文写景的技巧,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生动传神进行描写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的丰富意蕴。教法学法: 1.讨论点拨法。2.比较阅读法。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国南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前面我们在柳宗元的陪同下游览了湖南永州的小石潭;与范仲淹相伴,登临岳阳西北的岳阳楼;在欧阳修的指引下观赏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今天,我们将“挥师北上”,看看北京东直门的满井一带又有什么好看的景致,走,我们一起踏青去,走进春的世界,花的海洋。

在众多的绘春描春作品中,清代文学家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是不能不读的。

二、解题及介绍作者:

满井,明清时期北京东北郊外的一个游览地。袁宏道于万历二十年中进士,但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万历二十六年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受予顺天府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年的春天。

作者 袁宏道明代文学家。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人。与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都有文学成就,被称为“公安三袁”。

三、生字

燕yān 廿niàn 砾lì 鹄hú 娟juān 鬟huán 鬣liâ 辄 zhã 妍 yán 茗míng 蹇jiǎn 呷xiā 浃jiā 曝pù 堕huī.靧 huì

四、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读:读三遍,第一遍注意字的注音,第二遍注意写景层次和比喻,第三遍注意文章整体的感染。

六、疏通课文,列出疑难句,师生合作解决。

东风时作:作,起。土膏微润:膏,肥沃。

娟然如拭:娟然,美好的 样子。泉而茗者:茗,茶。这里名词用作动词,品茶。未知之:不知道这情况。而此地适与余近: 适,正好。恶能无纪?恶能,怎能。纪,纪事。

七、学生自读自译课文。

八、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并翻译。

第二课时

一、准备阶段

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绘写春天的诗词曲赋,观察春天的景物变化。

二、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初感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到作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满井早春图,同时也知道了作者是一位无意于政治进取的小官,他最大的爱好就是游览观光,寄情山水。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又将随作者细腻而又富有诗情画的笔调,去领略大自然赋予我们的那份圆润丰满的自在自得。

三、深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1、现在请同学齐读课文,在大脑中再现美丽的春景画面。并思考文中描绘了哪些景?

2、学生齐读课文。

3、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

4、、学生自说个人所喜欢的句段,说明喜欢的理由,并展开想象口头描绘画面。

5、作者这样写是抓有代表性的景物来写的,这属于对点的描写,(板书:分)除了分写,作者还进行了总体的描绘,即是对面的描写。文中哪一句是对景物的总写?(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扳书:总:满井全景)(面)

6、体会课文第一段的妙处。

课文在写出游之前,却从不能出游写起,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文中先写不能也游的苦恼,表现在城中余寒犹历的气候上,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为下文写出游喜悦的心情作了一个很好的铺陈,形成了较好的对比,这实是一种欲扬先抑的写法。(板书:城中余寒——欲扬先抑)

四、品读课文,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王国维语: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作者要在文中表达什么感情?在文中何处可以足见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文句?

2、学生交流讨论,师生明确并引导体会。板书:点明主旨——郊田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明确:这反映了作者对城市、官场的厌弃和投身于大自然怀抱的欣喜之情,暗含着“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人生哲理。(联系作者的意趣和生平来理解。)

3、理解“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内涵。

同学们,作者在文未点明寄情于山水的意趣,用以收束了全文,那么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4、以小组为单位,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指名学生发言。

明确;作者重在抒写“性灵”。

此句表明自己和庸人的区别。“不能以游堕事,”是以那些热衷于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有不虚此行的满足心情,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他在官场感到孤独,大自然给他以慰藉,山水鸟鱼都成了他的知已。这可是一种物人交融,人和物的相映成趣的美好境界。

五、赏读课文,体会作者写景的妙处。

1、体会文中白描手法。

(1)出示有关白描手法的句子,让学生回顾白描手法。并引出白描手法这一写法在文中的运用。

(2)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白描手法的句子,引导学生加以品味。明确:这种写法能使所写景物鲜明如画,笔法简练。

2、体会比喻和拟人修辞在文中的运用

2(1)问:文中那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请在文中找出来。(2)学生交流讨论找出句子,引导学生加以赏析。

3、小结本课。

此文属于一篇绘写春景的优美散文,在语言表达上运用了白描、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章法上采用了欲扬先抑,结构上先总后分,点面结合,内容上物我交融,人和物相映成趣。值得我们细细玩味。

六、拓展延伸

1、学生小组展示有关写春的诗句,教师展示补充,引导学生积累。

2、学生练笔写春,进行交流讨论。

3、比较阅读,感受袁宏道游记散文的独特魅力,总结全文。

①教师提示:这个单元有四篇文章均为山水游记,试将本文与前三篇课文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学生思考,同桌之间交流。

明确:前三篇课文,如柳宗元《小石潭记》、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重寄托重理念。袁宏道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教师可指导学生就创作动机、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作一些比较,然后集体交流,达成共识。

②请两位同学对课堂学习进行总结,其余同学补充评议。

七、作业

绘画春景。情景要求:假设你此次与袁宏道结伴同行,一同来到满井,你将看到些什么?你又会写下些什么呢?请你以绘画形式把画下来。板书设计

满 井 游 记

袁宏道

城中余寒(欲扬先抑)

总:满井全景(面)

满井春色 分:水—山—柳—麦—人—鸟—鱼(点)点明主旨:

(白描、比喻、拟人)郊外有春意,只是未出游

抒写性灵 表明寄情山水的意趣(自傲、自嘲)

第三课时 同步练习

一、狠抓基础

1.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

A.茗背jiá .míng 罍.lãi 髻鬟..jì huán 汗出浃.B.偕然juān 飞砂走砾.jiē 膏.gāo 娟..shîo C.蹇女qiàn 脱笼之鹄.jiǎn 靧.huì

倩..hú D.呷.xiā

廿.niàn 明媚.mâi 羽鳞鬣.liâ 2.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局促一室之内()②土膏微润()...③娟然如拭()④泉而茗者()..⑤红装而蹇者()⑥然徒步则汗出浃背()..3.《满井游记》是一篇记游小品。当时作者____________为官清闲,于早春二月出城游玩,感受春回大地的气息。他是明朝“____________”的代表人物。4.下列对本文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松散自由,是一典型的山水小品。B.本文文辞清丽简洁,作者直抒胸臆。

C.本文虽然表达了一种封建士大夫的闲情逸致,但也掩饰不了作者失意的苦闷。D.本文比喻新鲜、贴切,洋溢着作者游览时的轻松喜悦的心情。5.翻译下面的句子。

(1)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简要回答

(1)本文是从哪些方面写出城游玩的喜悦之情的?

(2)本文要写“满井”,第一段却不着一字,反而抒发作者郁闷的心情,用意何在?(3)找出表明全文主旨的句子。

二、强攻阅读

①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②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贵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8.第①段中体现“燕地寒”特征的语句是哪些?

9.从全文看,第①段采用了什么手法?

10.第②段从哪些方面写满井春色?

11.描写初春景色的句子,写山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写水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写树好麦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2.写游满井的时间是____________,这一天的天气____________,这燕地余寒的特征是____________。13.翻译下列句子。

①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第四篇:满井游记教案

小编寄语:为了让同学们对满井游记一文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下面小编整理了,供大家参考。

一、整体感知

袁宏道始终无意于仕途,万历二十年(1592)就中了进士,但他不愿做官,而去访师求学,游历山川。他曾辞去吴县县令,在苏杭一带游玩,写下了很多著名的游记,如《虎丘记》《初至西湖记》等。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甚至不惜冒险登临。他曾说“恋躯惜命,何用游山?”“与其死于床,何若死于一片冷石也。”(《开先寺至黄岩寺观瀑记》)在登山临水中,他的思想得到了解放,个性得到了张扬,文学创作的激情也格外高涨。

明神宗万历二十六年(1598),袁宏道收到在京城任职的哥哥袁宗道的信,让他进京。他只好收敛起游山玩水的兴致,来到北京,被授予顺天府(治所在北京)教授。第二年,升为国子监助教。本文就写于这一年的春天。

袁宏道生于江南(湖北公安)。北国的寒冷,多少阻住了他的游兴。文章的第一段,就写了这种欲游不能的苦恼。早春二月,乍暖还寒,这对北方人来说本不足为奇,但对一个在江南长大的人来说,却是不可忍受的。作者从理性上知道“燕地寒”,但“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则是他亲身的感受和体验了。一个“余”字,一个“犹”字,两相映衬,把寒流不肯罢去的情状描述无遗。那么,其具体表现是什么呢?作者用了极其简练的语言来描绘:“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不说“寒风”“冷风”而说“冻风”,意在说明寒冷的程度,也表明作者对“燕地寒”的敏感。这样恶劣的天气,只好“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从“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来看,作者不知做过多少次尝试,都无奈而归。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郊游的所见所感。“欲出不得”的压抑并没有打消作者出游的念头,反而激发了他出游的热情。等待“天稍和”,作者就偕同“数友”,如脱笼之鸟,飞出城门,来到郊外。但见长堤高柳,大地回春,空旷辽远,一派生机。作者写景,主要写了水光山色,柳条麦田,以及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其中写水写山的部分是重点。作者先用白描的手法刻画,“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绘出初春水光;“娟然如拭,鲜妍明媚”画出春山之态。然后,分别用两个长句作喻,水如新开之镜,山如髻鬟始梳,新奇而生动。写柳条突出其“将舒未舒”的姿态,写麦田说其“浅鬣寸许”,都是典型的早春景致。写人虽寥寥数语,却颇为传神。“泉而茗者,而歌者,红装而蹇者”,将品茶、饮酒、骑驴观赏诸画面合为一组镜头,虽曰“未盛”,已是热闹非凡。更有晒太阳的鸟,吸水戏浪的鱼,它们的快乐不亚于游人,仿佛羽毛鳞鳍之间“皆有喜气”。最后作者总括一句:“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这一句回应首段,是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并对“城居者”困坐京城不知大好春光表示惋惜。

文章最后一段以议论作结,再次表明作者寄情山水的兴趣。“不能以游堕事”,这是对那些热衷仕途功名的官僚而言的。至于作者本人,本无意于在政治上进取。何况他现在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教官,当然可以“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惟此官也”,既是自嘲,也是自傲。“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记?”这完全是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口吻。但所不同的是,柳宗元果然一游再游,写出了《永州八记》;袁宏道也许再没有重游满井,因为第二年八月,他就告假回乡,过上了隐居的生活。以后虽又出仕,终非所愿,年仅四十二岁病逝。

二、问题研讨

1.郊田之外未始无春:一个孤独者的漫步。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为作者不经意之谈,是在为自己出城郊游找借口,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受官,请假归家,又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访师问学,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袁宏道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遗落世事,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白描的笔法。

作者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为“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3.拟人的写法。

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这种表现方法,可以增加景物的动感或“灵气”,同时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把景物拟人化,是袁宏道常用的写景方法。如他说苏州虎丘“如冶女艳妆”(《上方》),写杭州西湖为“山色如娥,花光如颊”(《初至西湖记》)。在《满井游记》中这种写法也很突出。

4.比喻的妙用。

比喻的表现方法虽然很常见,但袁宏道运用起来自有他的新奇之处。在这篇游记中,比喻大多是用来写景的,如上文分析过的写水写山的句子;但也有的是写人(自身)的,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脱笼之鹄”。这些比喻都很恰当,因为是出自作者深切的体会和感受。

练习说明

一、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本文写景的特点。

文中这样的景物描写还有几处,如“土膏微润”,写冬去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无不渗透了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赞美。

二、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比如作者将初春旷野中的自己比作“脱笼之鹄”。你能从文中再找出几例吗?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本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比喻句的用法,体会其恰切生动的表达效果。

文中这样的比喻句还有几处,如“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如“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峦,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如“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三、下列三组短语中的“之”字,有的表示修饰关系,可译成“的”;有的表示限定关系,可译成“以”;有的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试加以辨析,并说说这些用法现在是否还在用。

设题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课文中助词“之”的用法,体会它在结构或语气上的作用,并作一些古今对比,加深印象。

一室之内郊田之外(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还常用,如“四海之内”“国门之外”。)

脱笼之鹄曝沙之鸟(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的”。这种用法现在的书面语中也常用,尤其保留在成语中,如“惊弓之鸟”“一丘之貉”。以上两种,也都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但主要起结构作用。)

倩女之面髻鬟之始掠(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不译。这种用法现在已不用。)

教学建议

一、学习本文,应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个性化的写景抒情风格,并结合完成课后练习,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教学中,可以以提问的方式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解说或订正。

二、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作比较阅读,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三、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有关资料

一、参考译文

北京一带气候寒冷,花朝节过后,冬天余下的寒气还很厉害。冷风时常刮起,刮起就飞沙走石。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不可得。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二十二日天气略微暖和,偕同几个朋友出东直门,到满井。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光才闪烁发亮,像鱼鳞似的浪纹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中射出来一样。山峦被晴天融化的积雪洗过,纯净新鲜,好像刚擦过一样;娇艳明媚,(又)像美丽的少女洗了脸刚梳好的发髻一样。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土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用泉水煮茶喝的,拿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风力虽然还很强,但走路就汗流浃背。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鳍当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我这)才知道郊野之外未尝没有春天,可住在城里的人(却)不知道啊。

大概说是不能因为游玩而耽误公事的,流连忘返在山石草木之间的,只这个官儿罢了。而此地正好离我近,我将从现在开始出游,怎能没有记录?(这是)万历二十七年二月啊。

二、公安派(胡小伟)

明代文学流派。代表人物为袁宗道(1560—1600)、袁宏道(1568—1610)、袁中道(1570—1623)三兄弟,因其籍贯为湖广公安(今属湖北),故世称“公安派”。其重要成员还有江盈科、陶望龄、黄辉、雷思霈等人。

公安派成员主要生活在万历时期。明代自弘治以来,文坛即为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及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所把持。他们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大历以后书勿读”的复古论调,影响极大,以致“天下推李、何、王、李为四大家,无不争效其体”(《明史·李梦阳传》)。其间虽有归有光等“唐宋派”作家起而抗争,但不足以矫正其流弊。万历间李贽针锋相对提出“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和“文章不可得而时势先后论也”的观点,振聋发聩,他和焦、徐渭等实际上成为公安派的先导。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是:

①反对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②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③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公安派在解放文体上颇有功绩,“一扫王、李云雾”(《公安县志·袁中郎传》),游记、尺牍、小品也很有特色,或秀逸清新,或活泼诙谐,自成一家。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消极避世,多描写身边琐事或自然景物,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因而创作题材愈来愈狭窄。其仿效者则“冲口而出,不复检点”,“为俚语,为纤巧,为莽荡”,以至“狂瞽交扇,鄙俚大行”(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后人评论公安派文学主张的理论意义超过他们的创作实践,是为公允之论。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三、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读袁宏道《满井游记》(马瑞芳)

袁宏道(1568—1610)是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针对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必盛唐”,字摹句拟,制造赝鼎伪觚的风气,他大声疾呼:创作要充分发挥自己个性,不要从人脚跟,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不肯下笔”。(《小修诗序》)他把死学古人的做法斥之为“粪里嚼渣”“顺口接屁”“一个八寸三分帽子人人戴得”(《与张幼宇书》)。他强调文学要“真”,要有真知灼见、真情实感,要从“假人假言”,也就是从“文以载道”的封建文学观中解放出来。这种尊重个性、要求解放,反对传统的文学主张,使他的创作充满着由儒、道、禅混合的自由放纵思想。袁宏道一生创作了大量山水游记,在他笔下,秀色可餐的吴越山水,堤柳万株的柳浪湖泊,风清气爽的真州,春色宜人的京兆,皆着笔不多而宛然如画。这些山水游记信笔直抒,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物我交融,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利,俊美潇洒,如行云流水般舒徐自如。《满井游记》可算其代表作,我们试对此文作一粗浅分析。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名为“游记”,下笔不写游,而写不得游,宕开一笔,背面傅粉。以“出不得”,引起人们对出游的关注。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笔锋一转,进入游记实写。交代了时间:廿二日,地点:满井。满井系北京东北郊的地名,据《帝京景物略》记载:“该地有一古井,„„并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

简捷而准确地点明游记的时间地点后,作者便由远及近,由面及点,层次分明地记游: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这是满井鸟瞰。只用十二个字,就凝练、洒脱、富于感情色彩地把春景勾勒出来。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寥寥数语,完成了面的描绘,即移步换形,以细腻而充满诗情的笔调,东鳞西爪地点染满井的秀丽风光: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始写水;继写山;后写田野。三组优美的特写镜头,勾魂摄魄地凸现了早春二月独有的特点。作者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真切观察,抓住了最能体现早春生机盎然特点的景物:河面浮冰刚刚溶化;山峦积雪刚刚消融;柳条鹅黄初染,麦苗冬眠初醒。另一方面,借助于遣词用字的高度技巧,突出这些景物的个性,加重早春色彩。“冰皮始解”,一个“始”字,使时间性更加鲜明,柳条将舒未舒也是早春的特点,不会是暮春的景物。这些特征性景物组成一幅层冰解冻、波光粼粼,山川氤氲,田野生机勃勃的图画,给人以高度谐和的美的享受。作者意犹未尽,更给这些景物一些生动、贴切的比喻,使之可感、可触、可信:一池春水清亮得如同新开之境、出匣宝剑;座座青山秀丽得好像晨妆少女。正写侧写并用,辞采藻饰渲染,“如剥蕉心,愈剥愈出”,明媚秀丽的满井如在目前。

唐朝张彦远《论画体》说:“夫画物特忌形貌采章,历历具足,甚谨甚细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袁宏道的《满井游记》便符合这种艺术辩证法。他不是把满井春景纤毫毕露地一一罗列,而是攫取最具典型性的事物,“以少总多,情貌无遗”(刘勰语)。只用山、水、田野三个点,与“一望空阔”的面结合,便尽形尽致地写活了初春的满井。

良辰美景,令作者如“脱笼之鹄”。

随后,作者写出了移情入景的神来之笔:

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真是珠排字字圆!袁宏道的山水游记善于把人的感情与景物水乳交融,此文则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这就是黑格尔讲的:“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人把他的心灵的定性纳入自然物里。”(《美学》)清代江《彦冲画柳燕》诗说的:“柳叶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本无质不上纸,巧借柳枝相形容。”(《服堂诗录》)以有形状无形,曲径通幽。《满井游记》中“毛羽鳞鬣”的“喜气”,曲折、巧妙而韵味十足地表达了作者对春景的欣慕喜悦之情。这也是一种夸饰手法。王充《论衡·感虚》说:“瓠艺鼓瑟,渊鱼出听;师旷鼓琴,六马仰秣。”以生物的反映极写音乐的魅力;“曝沙之鸟,呷浪之鳞”的喜气,更显出春光的和煦。有“树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意味。

古代散文家常有意无意地在文章中塑造自己的形象,散文如折光镜,映出作者,映出时代。袁宏道清新俊逸的山水游记恰如他任性而发、狂放不羁的为人。他把做官看作是“猢狲入笼中”,“世人莫道乌纱好,君独垂头思丰草。”(《述内》)《满井游记》是他晚年之作,写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其时,他在礼部作官,虽然官务清闲,不像当吴中县令时“苦瘦苦忙”“进退狼狈”,但污浊的官场仍使他尝尽百暖百寒、乍阴乍阳的人间恶趣。春在溪头芥菜花,当他偶见嫩柳迎风、鱼翔浅底的青山绿水时,他仿佛恍然大悟:人间不是没有春光,人生不是没有乐趣!在游记的最后,他便直抒感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而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袁宏道之弟袁中道说中郎的文章“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颖,萧萧泠泠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甚至说袁中郎晚年之作“无一篇不警策”。这或许爱屋及乌,有过誉之嫌。但《满井游记》的确当得起“健若没石之羽,秀若出水之花”的赞语,是一篇令人百读不厌的山水小品。

第五篇:《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

一、导入

师:上学期我们学过了《湖心亭看雪》,大家还有印象吗?谁写的?明末清初人,张岱。张岱曾说:古人写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也就是说:古人写山水文章最好的是郦道元,其次是柳宗元,与他同时代的就是袁宏道了。师:你怎么知道是袁宏道呢?

生:根据课下注释。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袁宏道的代表作《满井游记》。

二、走进文本及作者

满井,是地名,在北京东直门外东北三里,明清两朝是京城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因有一口古井,“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而得名。

袁宏道(1568—1610),明代文学家。字中郎,湖广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与兄宗道、弟中道,并称 “三袁”,为“公安派”的创始者。他生性酷爱自然山水,写下了很多著名的山水游记。作品风格率真自然,清新清俊。今人钱伯城整理有《袁宏道集笺校》。

公安派 袁宏道与兄宗道、弟中道合称“三袁”,因籍贯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公安派”。“公安派”在创作上坚决反对摹拟古人,强调写自己所想所感的东西,也就是“独抒性灵”。他们的作品,文字清新活泼,意趣盎然。万历二十七年(公元 1599),袁宏道再次做官,任顺天府教授,终日又得和拜谒酬答打交道了,这使他颇感苦闷,更使他感到苦闷的是有政见却得不到申诉。好在袁宏道所担任的职务比较清闲,有空暇游览北京附近的名胜古迹。《满井游记》就作于此时。

三、诵读课文,疏通文意

师:跟着古人游览名胜,有两道门槛必须迈过去:一诵读课文;二疏通文意。昨天,布置大家回去预习了课文,下面我们就从这两方面入手。

1、注意生字词

2、听泛读

3、生自读,疏通文意及回答问题。(同桌之间可以讨论)

四、品读全文

师:迈过了两道门槛,我们终于可以和袁宏道一起游满井了。谁来翻译第一段? 一生翻译第一段。

师:听说过花朝节吗?在我国古代,花朝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农历二月十二日是百花的生日,人们会举行各种活动来庆祝,比如结伴赏花,踏青,游园,唱歌,跳舞„„《红楼梦》里有一个人的生日就是这一天,林黛玉。可见作者是多么偏爱他的林妹妹,居然点她为百花的主人。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过花朝节了?

生:忘了。

师:近几年我们是很重视传统文化的,中秋节、清明节还有了公休假。生:花少了。

师:是花少了呢,还是我们少了赏花的心情? 生:少了一份闲情雅致吧!

师:可见我们更多的关注了与人有关的节日,却忽略了身边的花,忽略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

师:花朝节后,北方的天气很寒冷。哪个字看出是北方? 生:燕。

师:寒到什么程度?请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生1:余寒犹厉。生2: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生3: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师:“局促”怎么解释?生:拘束。师:人受拘束是什么感觉? 生:压抑,无奈

师:谁来读这一句?读出无奈的感觉。生:读

师:明确“先抑后扬”以前学过《蝉》。

师:备受压抑的袁宏道终于选了一个良辰吉日走出来了。哪天? 生:廿二日。师:天气情况: 生:天稍和(暖和)师:与谁去的? 生:同几个朋友 师:具体路线:

生:家里—北京城东直门—到满井。师:他看的是?感觉怎样?

生: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师:怎么翻译? 一生翻译。

师:还未写春,我们已经感受到浓浓的春意了,谁能用四字词语描述春天? 生:草长莺飞、冰消雪融、鸟语花香、师:我们不难想到此时的作者心情怎样? 生:愉快、高兴、兴趣高涨。

师:“一望空阔”能不能改成“一望无际”?

生:“一望无际”只是写出了看到的广阔。“一望空阔”除了写看到的,还写出了作者的心情开阔。

师:袁宏道从笼中飞出来,一路飞来一路看,他都看到了哪些景物? 生:水、山、柳、人、动物、麦田。师:作者是怎样一一来描述的?

生:读“于时到乍出于匣也。”用明镜比喻春水,突显春水之美。

生:读“山峦为晴到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把山比喻成刚刚梳洗过的美少女,突出春山之美。

生:读“柳条到寸许。”由山水写到麦田,处处给人以初春的气息。师:接下来又写了什么?

生:写游人,泉茗、罍歌、骑蹇。师:最后写了什么?

生:鸟、鱼儿、禽、兽。概括了大自然的一切生物在春光中悠闲自得。尽情享受春天的美。师:看到如此美景,于是他长叹一声,发出了一句警醒后人的肺腑之言,大家一起读出来。生齐读: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师:谁来翻译这句? 一生翻译。

师:回应段首,对自己冒寒出游的肯定,对“城居着”困居京城而不知道有如此美得春景而感到惋惜。注意这的双重否定表肯定。师:大家齐读最后一段:抽生翻译

生:理解

师:惟此官也?是指清闲。表明他与庸俗之人的区别,及是自嘲又是自慰,流露出他寄情于山水,厌倦都市官场生活。

五、拓展延伸

本单元的几篇散文都属游记,试比较本文与其他散文的不同。提示: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更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也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如《小石潭记》借景抒贬官失意的孤凄之情;《岳阳楼记》借景抒忧国忧民之情;《醉翁亭记》抒发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九十多篇,成就很大。课外可收集一些来阅读欣赏。

六、总结、归纳

师:现在我们回头看看作者的感情变化: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抑郁、烦躁)—— 若脱笼之鹄、游满井(轻松喜悦)——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感叹赞美)师:本文的写作特色

白描:写景不堆砌词藻,而是用极为简练的笔法勾勒出来。如写水为“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这种表现方法,没有夸张,渲染和烘托,而形象却鲜明如画。

拟人:作者写山,用倩女新妆作喻,写鱼鸟,说它们洋溢着喜气,都是用了拟人的写法,增加了景物的动感和灵气,也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感。

比喻:如形容自己出城游玩为

“脱笼之鹄”;写水波“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

师:我们现在评价一下袁中郎,他是一个——的人。生:他是个热爱自然的人。生:他是个崇尚自由的人。生:他是个很浪漫的人。

生:他是个很悠闲地人。生:他是个高雅的人。

生:他是个潇洒地摆脱官场的束缚的人。

师:我们还得感谢袁宏道,因为他给忙忙碌碌的我们一种深刻的人生启示,我认为这是一种:回归,这种回归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心理,(出示PPT)生齐读: 这是对轻松自然的崇尚,这是对自由和谐的向往,这是对欢乐生命的礼赞。

七、作业

1、就自己在生活中的游览,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在行文中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和景物描写方法。

2、背诵全文。

下载29满井游记 教案2(模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9满井游记 教案2(模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语文的学习旨在通过语文的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 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了解虚词“而”“之”的用法。 2.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能力训练点情景想像、朗读。 (三)德育训练点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美......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与积累文言文词汇。 2、体会本文作者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3、加深对文言文虚词“而、之”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重点难点: 重点:......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学预案 骆驼坳中学卢胜兰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文中生字词,积累常见实词和虚词。 2. 能力目标:重视诵读,读出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情趣,学会细致观察景物,并能......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教案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 重视诵读,在朗读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 体会本文比喻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把握......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词语,增强文言语感。 2、了解这篇游记描写的北方初春景物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3、体会白描手法和比喻、拟人手法的运用。4、学......

    满井游记 教案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

    满井游记教案

    《满井游记》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郊游时欢快的心情。 2、进一步掌握一些常用的文言字词和一些简单的文言句式。 3、学习本文层次分明、准确生动地描绘景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