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试题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试题A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考试方式:考查;开卷。
班别: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判断题(请将“√”或“×”填在题前括号内,每题1分共20分。)
()
1、所谓社会性,就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社会的认识。()
2、幼儿社会化的过程,又称为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就是幼儿逐渐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
()
3、幼儿的交往活动可以分为与同伴交往和与成人交往两大类。
()
4、人际关系的交往质量、成人对幼儿的态度、照顾、引导都是帮助幼儿发展积极的社会行为的必要条件。()
5、由于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低,还不可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自觉的道德行为。()
6、个性和社会性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所以,个性发展好的幼儿难以社会化,社会性发展好的幼儿缺乏个性。
()
7、在幼儿园中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比较大的是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
8、同伴关系可以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甚至大于家庭的影响。
()
9、同伴交往就是与同年龄的伙伴交往,有了年龄差异就不能够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了。
()
10、自我意识是幼儿社会化的核心,幼儿因自我意识而产生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
()
11、幼儿的自我意识,是在成长过程中自然而然形成的,与环境因素、人际交往、参与活动等无关。
()
12、教师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意识,以保证创设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环境,有目的地组织教育活动,并随时注意自身态度、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
13、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教育活动和游戏活动中与同伴、师长的多种交往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与日常生活无关。()
14、从时间角度,《纲要》中的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可具体分解为学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日目标及活动目标。
()
15、从教育范围角度,《纲要》中的幼儿社会教育目标可具体化为大班、中班、小班的教育目标。
()
16、用移情的方法理解他人,或只用语言来设定情境让幼儿通过想象来体验别人的感受,对小班幼儿来说是很难奏效的。
()
17、社会行为可以分为亲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行为。幼儿年龄小,没有反社会行为,只有亲社会行为。
()
18、社会情感可以分为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幼儿无忧无虑,只有积极情感,没有消极情感。
()
19、开展社会教育时,教师一定要给幼儿实践的机会,要让幼儿发现、感受、练习、巩固,避免僵硬的说教或脱离幼儿生活经验感受的主观安排。()20、观察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前括号内,每题1分共15分。)
()
1、“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 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A、父母家长 B、社区环境 C、家庭环境
()
2、“有样学样”的现象说明 因素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A、成人 B、社区环境 C、大众传媒
()
3、一个4岁幼儿说“我可勇敢了!”问他为什么?他说“老师说的。”这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特点。
A、自我评价的依赖性和被动性B、自我评价的表面性和局部性C、自我评价的情绪性
()
4、一个4岁的孩子说:“我是好孩子!”问:“你为什么是好孩子呢?”他回答:“我吃饭吃得好!”这表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 特点。
A、自我评价的依赖性和被动性 B、自我评价的表面性和局部性 C、自我评价的情绪性
()
5、在情绪情感发展方面,有的幼儿过分逞强好胜,不能忍受哪怕很小的挫折,主要是 造成的。
A、年龄太小不懂事 B、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C、家庭环境和成人的态度
()
6、幼儿容易产生退缩、攻击、说谎、性别倒错、破坏等消极行为,以下几个原因当中最为直接的是。
A、年龄太小不懂事B、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C、早期成长的环境不好(主要是人际环境)
()
7、幼儿社会教育的道德教育部分,应以 为重点内容。
A、激发道德情感B、形成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习惯C、培养道德意志
()
8、“了解传统节日——端午节”这一具体教育内容属于 的内容范围。
A、爱家乡 B、爱祖国 C、爱集体
()
9、“了解清洁工人的工作,懂得他们的劳动给大家带来方便和愉悦,懂得尊重这些人以及他们的劳动成果。” 这一具体教育内容属于 的内容范围。
A、对周围环境的认识 B、对自我的认识 C、对周围人的认识
()
10、“学会轮流、谦让、合作、协商”,这一具体教育内容属于 的内容范围。
A、游戏规则 B、家庭生活规则 C、社会公共场所规则
()
11、“知道人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知道犯错误改正了就是好孩子。” 这一具体教育内容属于 的内容范围。
A、社会行为 B、社会认知 C、个性
()
12、成人要求幼儿做一件事,他不一定真正掌握了这件事情的意义,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可能还是不会按照要去做。只有当他自己在生活中主动做了,才能说他真正掌握了社会行为规范,比如:吃饭前洗手;整理图书和玩具„等等。这一现象表明幼儿社会学习具有 的特点。
A、无意性 B、兴趣性 C、实践性
()
13、一位教师经常利用饭堂工人送饭菜的时机提示幼儿“饭堂师傅做出的饭菜真美味,我们要谢谢师傅”,这一做法体现出教师善于根据幼儿社会学习 的特点来开展礼貌教育。
A、随机性和无意性 B、长期性和反复性 B、兴趣性和差异性
()
14、有些幼儿会模仿电视节目上的男女交往的行为,如搂抱、亲嘴、说要和某某结婚„„等等。如果你是老师,你的处理办法是。
A、一笑而过不了了之 B、驳然大怒批评禁止 C、保护好奇心引导正确认识()
15、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言“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这句话提示我们开展幼儿社会教育要注重遵循 原则。
A、正面教育 B实践性C、生活性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纲要》在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提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和说教”;“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这对于教师开展幼儿社会教育很有指导意义。请问:这些文字具体提示了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怎么做?请概括出来。
2、角色游戏是指幼儿以假想的方式主动地、创造性地参与社会生活的活动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请问:通过这类游戏,幼儿可以获得的社会学习经验有哪些?
3、请说说什么是行为练习法,教师在使用行为练习法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至少列举五个方面)
4、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该怎样遵循正面教育原则?
四、分析题(25分)
1、乐乐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游戏时学会了分享玩具,但是回到家后,处在一个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环境中,他又轻易地形成了独占玩具的行为方式。——请问:(1)乐乐的行为体现了幼儿社会学习的什么特点?(2)了解这一特点之后教师应当注意怎么做?(共5分)
2、认真阅读大班社会教育活动《欢欢喜喜母亲节》设计方案,仔细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共20分)。
(1)在这个活动方案的“活动目标”中,哪一条目标是认知目标或情感态度目标或能力方法目标?请在目标后的括号内写明。(3分)
(2)在这个活动方案的“活动过程”中教师主要运用了哪几种社会教育的常用方法?请写出方法名称并写出具体表现的环节内容。(6分)
(3)参照这个活动方案的活动目标,拟定大班社会教育活动《我的好爸爸》的活动目标,写在下面的格式内。(6分)
活动名称:大班社会教育《我的好爸爸》 活动目标:
1/ 目标:
2/ 目标:
3/ 目标:(4)假如请你设计大班社会教育活动《我的好爸爸》,你认为《欢欢喜喜母亲节》这一活动方案的设计思路有哪些可以借鉴运用?列举2-3个方面并简单说明理由。(5分)
附活动方案
大班社会教育活动《欢欢喜喜母亲节》
活动目标:
1、积极准备并乐意参加母亲节的庆祝活动,感受温馨的节日氛围。(目标)
2、为妈妈送上充满浓浓爱意的“亲亲妈妈爱心盒”,表达对妈妈的爱。(目标)
3、在游戏和制作活动中知道妈妈爱自己,自己爱妈妈,加深母子亲情。(目标)活动准备:
1、把前几次活动积累下来的作品装在一个盒子里,取名为“亲亲妈妈爱心盒”。
2、制作并张贴大海报,制作邀请函请妈妈参与活动,讲清时间和地点。
3、布置活动场地:(1)制作背景画面——欢欢喜喜母亲节;(2)座位安排——内圈为小椅子,外圈为大椅子,母子一一对应入座;(3)准备茶水、点心、纸巾、幕布、手印画材料等;(4)人员分工:迎宾员、招待员、主持人,迎宾员佩戴绶带,招待员戴工作帽,主持人简单化妆;(5)音响设备及抒情音乐。活动过程:
1、迎接妈妈。由迎宾员引领妈妈们入座。
主持人:我们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因为我们有妈妈的爱。我们天天享受着妈妈辛勤的付出,在妈妈的呵护下快乐成长。现在,我们已经是大班的孩子了,今天,在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好好地为我们的妈妈服务吧。(请幼儿端上准备好的饮料、点心等,让妈妈们品尝,并与妈妈们自由交谈。)
2、演唱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
主持人:今天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是妈妈们的节日,让我们把最美的歌声献给妈妈。请听歌曲《不再麻烦好妈妈》。(集体唱2遍。)
3、亲子游戏。游戏一:宝宝的呼唤
教师:请所有的妈妈上来,背对大家。老师任意摸一位宝宝的头,这个宝宝就叫两声“妈妈!”,如果妈妈听出来是自己宝宝的叫声,就请举起手来确认并找到宝宝拥抱宝宝。(游戏进行约5分钟)游戏二:妈妈的手
教师:刚才妈妈听到了宝宝的声音,都能猜出谁是自己的宝宝。现在,请宝宝来找找自己的妈妈。请妈妈站在幕布后,将手伸在幕布外面,小朋友上来仔细观察,找一找哪双手是自己妈妈的。等所有的人找到以后,主持人会将幕布拉开,小朋友看自己是否找对了。(游戏分批进行,每个幼儿都找一双妈妈的手。)
4、亲子制作:大手牵小手。
教师指导妈妈和孩子先后在纸上印上手印,使其部分重叠,然后沿轮廓剪下手印,制作成“大手牵小手”,写上“某某和妈妈”。
5、给妈妈献爱心。
主持人:为了迎接母亲节的到来,我们小朋友一直在想办法为妈妈准备节日礼物。这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礼物,我们把自己亲手制作的很多作品精心收集起来,装在这个盒子里,我们给它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亲亲妈妈爱心盒”。现在,请大家将礼物送给自己的妈妈吧!(音乐响起,孩子们给妈妈送上“亲亲妈妈爱心盒”,并与妈妈互相拥抱,一起观看盒中的礼物,享受爱的快乐。)
6、集体朗诵儿歌《妈妈,我爱你!》。
在音乐伴随下,教师组织全班幼儿一起朗诵师生共同创编的儿歌《妈妈,我爱你!》一遍。(在静静的夜晚,我依偎在你身旁。/亲爱的妈妈,你叫我快快长大。/你说花儿开了,草儿绿了,外面的世界真美好。/我说来了,来了,我是你的小宝宝。/妈妈的怀里最温暖,是你把爱给了我。/让我大声地对你说:“妈妈,我爱你!”)
活动延伸:
1、全体妈妈和全体幼儿合影。
2、孩子和自己的妈妈合影。
(选自《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年第3期大班社会教育主题活动《亲亲妈妈爱心盒》之活动四)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试题B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考试方式:考查;开卷。
班别:
学号:
姓名:
得分:
一、判断题(请将“√”或“×”填在题前括号内,每题1分共40分。)
()
1、幼儿在没有成人直接引导的情况下,能主动地以观察模仿的方式学习周围环境中能引起他注意的各种事物。
()
2、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等都是综合的多样的,应当有机联系而不是截然分割。
()
3、幼儿的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师的任务,与家长无关。
()
4、幼儿社会教育应与其它领域的教育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如:给班级科学角的植物浇水,幼儿既能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又能形成关注自然的情感并培养责任意识。
()
5、随机渗透的教育是指教师利用日常生活、区角和游戏活动、节假日等对幼儿进行社会化教育的过程。()
6、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开展社会教育可以在以下生活环节进行:来园、离园、午睡、洗手、进餐、上厕所、以及值日生劳动等。()
7、幼儿园专门的社会教育活动就是指上课。
()
8、幼儿社会教育的谈话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言语沟通,而在于教师在活动前要明确谈话目的和主题,谈话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要更为突出,以引导幼儿朝着某一方向发展。
()
9、讲述活动可以比较适合幼儿获得不可能直接感知的社会知识经验,而且在进行过程中应尽可能结合电教手段、故事、图画或情境表演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幼儿理解。
()
10、情境教育和扮演活动都是“假”的,不利于幼儿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因此不宜采用这种形式开展社会教育。
()
11、直观形象法在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具体采用的方法有:参观法、示范、范例法。
()
12、游戏化方法在幼儿园社会教育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游戏活动教育化、教育活动游戏化。
()
13、故事的形式是语言领域的活动方式,不可作为社会教育的方式,以免混淆。
()
14、开展社会教育时运用讨论法要求幼儿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知识经验的基础,小班和中班初期,应以教师的议论为主,由幼儿适当补充即可。
()
15、开展社会教育活动时,谈话结束后,教师不必做小结,以免影响幼儿的主动思考和深化认识。
()
16、强化法就是教师采取强迫的方法,要求幼儿掌握社会行为规范。()
17、对幼儿的正确行为进行表扬鼓励重在物质方面(如吃、穿、钱)才有实效,眼神、动作、表情等无声的表扬是无效的。
()
18、批评惩罚是对幼儿带有副作用的消极强化方法,因此,不能使用。()
19、教师在组织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时,应多提封闭性问题(回答是或否)少提开放性问题(答案有多种),便于回答,以照顾幼儿经验少认识浅的特点。()20、相对发展幼儿智力的教育而言,社会教育对幼儿将来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所需能力发展的帮助不大。
二、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前括号内,每题1分共25分。)
()
1、随机渗透的社会教育 固定的模式,教师事先 明确的教育目标,只是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内容的进行和变化以及幼儿的需要随机进行,当然,具体如何开展教育离不开教师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时刻做到“心中有数”。
A、没有、没有 B、有、有 C、没有、有
()
2、参观,是幼儿园实施社会教育时 途径的一种形式。
A、随机渗透的教育 B、专门组织的教育 C、家园合作
()
3、参观,应尽量安排在,效果会更好。
A、上午 B、中午 C、下午
()
4、幼儿教师是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的专业人员,在家园合作开展幼儿社会教育的过程中应发挥 的作用。
A、紧密配合 B、互帮互助 C、积极主导
()
5、教师如果运用故事法开展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一般应当注意结合 的手段。
A、游戏法与实践法 B、直观法与讨论法 C、移情法与强化法
()
6、引导幼儿对发生的问题进行讨论,自己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助于幼儿理解和遵守行为规范,培养自我意识。——这属于讨论法中 的类型。
A、感受对比性问题的讨论 B、结论性问题的讨论 C、解难性问题的讨论
()
7、请幼儿设想“假如你是„„,你会„„?”—这是幼儿社会教育 常见的提问方式。
A、移情法 B、角色扮演法 C、强化法
()
8、教师组织实施社会教育活动时,应尽量使幼儿有 式的主动参与。
A、“教师讲幼儿听” B、“教师演示幼儿看” C、“亲自动手操作”
()
9、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目标在全面的基础上,还应以幼儿教育的适宜发展性为原则,把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积极的 和相应的 方面,同时兼顾幼儿社会认知、能力的提高。
A、社会情感、社会行为 B、学习态度、学习方法 C、参与意识、文明礼貌
()
10、评价幼儿社会教育活动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师的教、幼儿的学、以及。
A、环境创设与材料投放 B、教师的教具 C、幼儿的学具
三、简答题(3题选做2题,每题5分共10分。)
1、《纲要》在社会领域的“指导要点”中提出:“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和说教”;“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社会教育)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这对于教师开展幼儿社会教育很有指导意义。请问:这些文字具体提示了教师应当从哪些方面怎么做?请概括出来。
2、教师通过故事对幼儿进行社会教育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3、在评价社会教育活动时,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评价?(至少列举五个方面)
4、教师在使用强化评价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教师在剪纸活动中针对剪下的纸屑对幼儿提的要求是:“小朋友,我们剪下的废纸屑不能扔在地上和桌子上。”请分析教师的要求存什么问题?如果你是这位教师你应该如何向孩子提要求?
2、东东小朋友又打人了,老师对她说:“东东,你怎么又打人,我昨天才批评你了,真是无药可救。”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师对东东说的话存在什么问题,如果你是这位老师应该如何教育东东?
第二篇: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通过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来实现的。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上课、游戏、劳动等。这里着重探讨有目的有计划地按集体形式组织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拟定活动目标及策划活动过程几个部分。设计则是将以上思考的过程文字化,即写成教案。一份完整的社会教育活动教案,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几个部分。活动的指导则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方式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实施文案的过程。下面分别阐述。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与拟定
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制定最直接的依据是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一般是根据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本园同年龄班教师一起讨论制定的。通过哪些课题的活动来实施这一目标,也是各班基本统一的。而具体的每个教育活动目标,则需要每位带班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根据本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包括近来幼儿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来拟定。一般要考虑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发展几方面的情况。当然,根据具体活动,目标会有所侧重,有的是潜在隐性的。表述时应做到简洁、明了,可操作。如中班活动“我们的国旗”目标的设计,可依据总目标中“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及分类目标中“引导幼儿感知我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激发幼儿初步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制定为“让幼儿知道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培养幼儿初步的尊重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里主要表述为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目的,社会行为的目标是潜在的,即通过类似主题的活动,幼儿在生活中能做到尊重国旗,升旗时要立正、不讲话,向国旗行注目礼等。这个活动的目标就是幼儿能掌握有关的社会认知,从而激发出初步的社会情感。
二、活动的准备
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和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幼儿社会认知的增加,社会情感的激发及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不是靠教师空口说教就能达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易于幼儿理解和学习。因此,活动的准备在整个活动设计中不是一个辅助的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实现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有力保证。在中班“我们的国旗”活动中需要考虑的准备,包括一面国旗、有关升国旗仪式的资料、图片或录像;当然幼儿如有参加升旗仪式的经验则更好。活动准备中的有些材料是现成的,有些则需要教师进行绘制,有的情景表演准备需要教师事先安排好,保证能为活动所用。
三、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活动的指导
(一)在活动的目标确定后,就要思考通过哪些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来实施目标。活动过程的设计则是将这种思考书面化与细致化,一般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1.活动的开始部分,是引导幼儿活动的第一个步骤,起到初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的作用。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一般有讲故事、引导幼儿看图片、欣赏录像资料、情景表演等。如是外出参观活动,则在开始部分告诉幼儿参观何处,提出参观的要求等。
2.活动的基本部分。这是完成目标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学习和练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应放在这里。
3.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可改变原先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通过其他符号系统的参与(如音乐、美术、身体动作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自然而然地结束。如要在结束部分对活动进行小结评价,应做到简洁、精练,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宽容积极的态度进行评价,对问题本身应留有一些思考的余地,使得活动能够有效地延伸,幼儿能够保留对活动的兴趣,体验到活动带来的快乐,以企盼的心情和态度等待下次活动的到来。
(二)活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应是实实在在地为达到目标服务的。
活动过程的设计只是静态地保证了活动目标的实现。真正能够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作用,还有赖于对活动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指导是关键。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各个活动步骤、内容的需要,恰当地选择,灵活地运用。通常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以发挥其综合作用。活动过程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的或大组的集体活动,也可是教师指导下的比较松散的小班活动和个别活动。通常是几种组织形式交替综合使用。如《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大班的“今天我是值日生”活动中,第一步骤是引导幼儿“说说值日生该做哪些事?应该怎么做?”是全班集体活动;第二步骤是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当好值日生?”则可以按固定小组活动;第三步骤是“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值日生的职责”,又是全班集体活动;第四步骤是“分组练习做值日生,体验为班级服务的快乐”,则可以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以自选小组的形式活动。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时“有环顾左右而言他”的现象,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活动的目标把握不透,在设计时心中无目标。这种缺点是务必要克服的。在活动步骤的安排中,要十分重视前一步骤向后一步骤环节的过渡,使内容和目标自然连贯,促进幼儿的学习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发展,保证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活动的延伸。符合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行为技能的产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情感上是不够的。良好的社会行为技能的产生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通过某一个活动就能形成的。为此,社会教育活动的活动延伸的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延伸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游戏或其他形式的活动,让幼儿继续学习巩固活动中所了解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利用家庭、社区条件,帮助幼儿学习社会知识,锻炼社会技能等。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幼儿园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包括哪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何? 3.选择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应如何具体运用?
4.学习重点运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特殊方法,设计2~3个活动。
本 章 附 录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总目标
(一)引导幼儿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二)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的规则,培养幼儿基本的社会技能。(三)引导幼儿初步接触、观察和关心周围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活动。(四)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产生初步的爱集体的(五)初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六)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以及初步的爱好和平的情感。
(七)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分类目标(一)人际关系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有关自己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2.初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以及最基本的自我控制和应变的能力。3.使幼儿逐渐了解父母、老师、同伴及其他社会成员,引导幼儿逐渐学会同情、关心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激发幼儿初步的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的情感。
4.引导幼儿积极地同他人交往,并培养幼儿合作、交往、分享、谦让等方面的基本社会技能。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所在的集体,使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初步产生对集体的关心、喜欢之情。
6.初步培养幼儿的诚挚、勇敢、守纪律等基本品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社会环境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家庭、幼儿园,初步认识主要的生活机构和设施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2.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主要自然景观,初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名称。
4.引导幼儿感知我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初步了解我国几个主要的民族及几个主要的风景名胜区。激发幼儿初步的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重大的节日和重大的社会事件。
6.使幼儿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激发幼儿爱和平的情感。
(三)社会行为规范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公共卫生规则,并初步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基本的公共交通规则。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各种学习活动的规则。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生活中的各种规则。6.引导幼儿初步懂得要保护环境。
7.引导幼儿初步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劳动的情感。
8.引导幼儿初步懂得正确与错误,激发幼儿初步的是非感、爱憎感。
(四)社会文化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文化。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人文景观、文化精品和民间节日等。
3.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发幼儿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三、阶段目标(一)小班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身体主要部分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初步学会自我保护。2.使幼儿知道自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初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
3.引导幼儿逐步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幼儿园中的同伴和成人,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使幼儿初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4.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愿意与他人交往,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5.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使幼儿初步学会有礼貌地同他人交往,见了老师和长辈会鞠躬、问好。
6.使幼儿初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卫生要求,养成初步的卫生习惯。
7.使幼儿初步懂得最主要的交通安全常识。
8.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规则,初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9.激发幼儿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父母和老师的劳动。
10.使幼儿初步懂得不提无理要求、不无故发脾气的道理。11.教育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时不争夺或独占玩具。
(二)中班
1.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异同。
2.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与他人的情绪,初步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
3.培养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幼儿初步懂得不侵犯同伴的道理。
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周围主要的社会机构、社区设施,初步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最初步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重大的节日,感受节日的快乐。
6.初步激发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引导幼儿在与同伴或成人交往时,学习使用准确的礼貌用语。
7.引导幼儿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学会分享和谦让。8.引导幼儿了解周围成人的劳动,鼓励幼儿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幼儿初步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9.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幼儿初步学会克服困难;鼓励幼儿坚持有始有终地做一件事。
10.引导幼儿初步学会评价自己与同伴,并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
11.引导幼儿初步养成诚实、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1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我国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精晶。(三)大班
1.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长和成人为此付出的劳动,激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及其他长辈的情感。
2.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学会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方法。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初步懂得应为幼儿园做有益的事;培养幼儿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引导幼儿主动、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5.引导幼儿主动照顾、关心中班和小班的小朋友。
6.引导幼儿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初步了解各社会机构成员的劳动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尊敬、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7.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物产,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8.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引发幼儿爱好和平的情感。
9.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初步懂得应向好的榜样学习,激发幼儿初步的爱憎感。
10.使幼儿能遵守各种行为规则,初步学会以规则的要求对照自已或他人的行为;使幼儿喜欢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初步懂得爱惜劳动成果,爱惜公物。
1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及保护自然、社会环境的初步意识。
1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艺术精晶,培养幼儿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四、教育内容 幼儿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人际关系 1.自己
自己的姓名、性别及年龄;眼睛、耳朵的作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在家里及在幼儿园的不同活动;不说谎,不怕困难,遵守规则,说话算数。
2.同伴及同伴交往
同伴的姓名、性别及年龄;同伴的外貌特征;同伴的爱好;同伴的优点和缺点;与同伴愉快地从事共同的活动;与同伴友好地讨论和商量事情;同伴间轮流游戏、阅读、玩玩具;同伴间分享食品、玩具、图书及高兴的事;关心有困难的同伴或比自己小的同伴;能用礼貌的语言与同伴交谈,注意倾听同伴的讲话;与同伴产生矛盾和冲突时会讲道理,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会帮助同伴改正缺点。
3.集体
自己所在的小组、班级及幼儿园的名称;小组成员的姓名、性别及年龄;小组长及值日生的姓名及职责;小组经常进行的集体活动;自己小组的优点和不足;班级的环境特点;幼儿园的环境特点;幼儿园其他班级的名称;幼儿园里工作人员的称呼以及他(她)们的活动。
(二)社会环境 1.家庭 家庭的住址、电话;有关自我安全保护的知识;家里主要的生活用品、娱乐工具和学习用品;家庭成员与自己、邻里的关系。
2.幼儿园
幼儿园的名称、地址;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集体活动的基本规范;自己的班级和小组,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及其与自己的关系。
3.社区
社会主要机构(如银行、商店、邮局、政府部门、消防站、体育馆文化站、图书馆、农贸市场、学校、敬老院等)的名称、工作人员、主要活动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社区的交通设施,包括码头、桥梁、车站等。
4.行政区划
所在省(市)、区(县)、街道(乡、镇)、街(村)的名称,家庭和幼儿园的门牌号。
5.祖国
国名、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我国的人种特征;主要的民族,如汉、藏、蒙、维吾尔、回、满族等;一些主要的风景名胜,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一些主要的特产,如茶叶、文房四宝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等。
6.世界知识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有关世界和平的最粗浅的知识。7.重大节日和重大社会事件 知道一些重大节日的名称、时间、意义及庆祝方式,如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十一”国庆节以及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及其影响,如抗洪救灾,大型运动会等。
(三)社会行为规范 1.公共规则
公共惜物规则,如爱护公共财物、节约粮食和水电、保护植物、动物及环境等;公共卫生规则,如不随地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等;公共交通规则,如走人行道、看红绿灯等。
2.集体规则
集体活动的一般规则,如服从集体意见、遵守集体指令、愿为集体服务等;学校活动规则,如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会同他人合作、勇于发表意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等。
3.交往规则
使用礼貌用语;对老师、长辈行鞠躬礼;礼貌待客,礼貌做客;注意倾听他人说话,不无故打断他人说话,会合作和谦让。
4.甚本道德准则
知道别人的和集体的东西不能占为已有;能分清是非;诚实、守信;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四)社会文化 1.社区人文景观
所在社区著名人文景观的名称、特征及有关的故事、传说。
2.民间节日
一些重要的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它们的名称、时间、主要特点。
3.民间艺术
本地的一些主要工艺品,它们的名称、用材及简单的制作方法;本地的一些天然工艺品;本地主要的地方剧种及其韵调;一些健康有益的民间歌谣、故事等。
4.文化精品
本民族的文字,中国书法;我国的1~2个主要剧种;有关中国民乐、国画等方面的最基础知识。
5.世界文化
世界主要著名文化胜地,如敦煌莫高窟、金字塔、凡尔赛宫等;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艺术形式,如油画、雕塑等;世界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等。以上四方面内容,大部分被系统组织在社会教育课程中,也有一部分渗透在语言、音乐、美术等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中。
第三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及设计》考试试题与答案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及设计》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师幼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问题,也可以解答幼儿的问题,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物的限制。在课内、课外、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这一方法是(B)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观察演示法
2、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向幼儿出示的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录像等可以是他们被感知的材料,使幼儿通过观察获得相应的社会知识、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是(D)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观察演示法
3、评价时考虑活动目标是否完整、是否分解到位、是否以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等因素为依据、是否落实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中、是否适当地确定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否明确有层次、是否易于操作和是否可以检验,这属于(A)A、评价活动的目标 B、评价活动的内容 C、评价活动的准备 D、评价活动的过程
4、关于排队公平等待规则、轮流规则、集体服务规则等内容属于(D)A、基本道德规范认知 B、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认知 C、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的认知 D、群体活动规范的认知
5、在社会活动日中将各民族、各国的朋友请进幼儿园,与儿童一起联欢,共同进行分享和体验活动属于(D)A、自我教育活动 B、社会环境与规范认知活动 C、人际交往教育活动 D、多元文化教育活动
6、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这一概念是指:(C)A、个性 B、社会性 C、自我意识 D、社会化
7、评价者应当主要考虑;教师所选择的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需要,是否符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幼儿来说,教育内容是否为幼儿必须的,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是否愿意接受,属于(B)A、评价活动的目标 B、评价活动的内容 C、评价活动的准备 D、评价活动的过程
8、关于文明的言谈举止、使用礼貌用语、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集中注意倾听他人讲话等内容属于(B)A、基本道德规范认知 B、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认知 C、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的认知 D、群体活动规范的认知
9、个人试着设身处地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不属于自己角色的行动过程,从而形成角色所需要的某些经验和行为习惯,这一方法是(A)A、角色扮演法 B、移情训练法 C、价值澄清法 D、强化评价法
10、教师事先拟定一系列儿童关心的问题,让全体儿童一起来表示自己意见的一种方法。(A)A、价值表决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问卷法
二、多选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主要包括(ABCD)A、自制力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我延迟满足
2、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一般包括(ABCD)A、确立活动目标 B、选择活动内容 C、设计活动过程 D、拟定教育活动方案
3、家长的教养方式分为(ABCD)A、民主型 B、专制型 C、溺爱型 D、忽视型
4、教师在精神环境的创设方面尤其注意:(ABCDE)A、教师应以亲切的语言、赞赏的目光、友善的态度、平等的身份与儿童交往 B、理解儿童的各种需要
C、允许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D、教师还应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 E、引导儿童的人际交往
5、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有(ACD)A、针对个性原则B、目标性原则C、过程性原则D、全面性原则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幼儿园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幼儿认识自我,逐步形成自我概念,如小小的我或我长大了等主题。(√)
2、评价活动的目标的内容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完整、是否分解到位、是否以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等因素为依据、是否落实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中、是否适当地确定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否明确有层次、是否易于操作和是否可以检验。(√)
3、幼儿园社会教育总目标是社会教育活动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学前阶段社会教育任务和要求的总和,是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最为概括的陈述,是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4、强化评价多种多样,一般常用的是正强化和负强化。(√)
5、幼儿园教育评价主要就是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6、幼儿价值观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周围人和事的接触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即通过幼儿内部心理活动进行价值选择、价值确定,然后付之于外部行动的过程,这一方法是价值澄清法。(√)
7、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下,父母不允许幼儿违背大人的意愿,不容忍幼儿有自己的想法,给予幼儿的温暖、同情较少,幼儿容易变得顺从、压抑、自卑、(√)
8、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已有相关知识体系不应该成为选择教育内容的依据。(×)
9、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不考虑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需要,也不考虑幼儿的个性、道德以及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发展的需要(√)
10、活动延伸是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准备通过哪些途径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得以延续和巩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答:(1)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令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2)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3)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1)幼儿能逐步学习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 称。(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3.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4.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答: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东东在午睡后想和小丽一起玩。不巧的是,小丽刚刚醒,只想单独呆着。出于沮丧,东东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诉诸身体接触来引起小丽的注意。行为从轻轻碰升级成用力推,然后就是打。小丽嚎啕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请说明你的理由。答:处理建议:
当小丽哭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
因为小丽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东东离开,并解释不能让东东打小丽。老师可以冷静地把东东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丽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东东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丽,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作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东东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东东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
第四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包括幼儿绘画教育活动、幼儿手工教育活动和幼儿欣赏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每种类型教育活动的教案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几个步骤。
每个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最直接的依据是年龄阶段目标,但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上次美术活动的情况,目标的内容要考虑幼儿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的整合,并符合一定的表述要求。
活动准备一般包括知识经验的准备和工具、材料的准备,有些是教师所做的准备,有些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做的准备。
活动延伸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是指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目标,在活动后的游戏或美工区(角)中,适当安排一些相关的内容来巩固幼儿初学的新经验、新技能。活动延伸还可把绘画活动与幼儿园的其他各科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过程,包括创作引导、作业辅导、作品评价几个主要步骤。其设计与指导如下所述。
(一)创作引导
1.导入活动2.讲解示范。3.交代本次活动的具体要求。
(二)作业辅导
(三)作品评价
二、手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泥工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
1.导入活动。2.讲解示范。3.作业辅导。采用巡回指导、分层指导的方法。4.评价作品。以积极鼓励为主,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重点指导幼儿评价是否按照技能的要求塑造的。
(二)纸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纸工包括粘贴、撕贴、折纸、剪纸等。
导人活动、作业辅导、评价作品同泥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讲解示范:
1.粘贴2.撕贴3.折纸4.剪纸
三、幼儿园欣赏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环境布置的具体可视形象的欣赏。
美术作品的选择,应注意复制品的印刷质量要尽可能与原作接近,并且画幅要尽可能大一些,以便让幼儿能看清楚。
在欣赏活动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很关键。首先,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审美的积极性,启发要做到饱含感情、充满兴趣
活动开始时,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分析。因为教师的讲解极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其次,教师不要过多过深地讲解分析,避免对幼儿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应主要通过提问的方法,对幼儿加以引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序积极地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教师的总结应事先设计好,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幼儿能理解;语言要充满联想,以调动幼儿的情感与想像。
第五篇:《学前幼儿数学活动设计与指导》试题及答案
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期末试题
姓名:
学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0.5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儿童计数能力的发展一般经历了那些阶段()A.口头数数——说出总数——按物点数———按数取物.B 口头数数—— 按物点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 C.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取物——说出总数
D.说出总数——按物点数———按数取物——口头数数 2.小明现在刚好5岁,请问他大致属于数概念发展的那个年龄阶段()
A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
.B.数词和物体的数量间建立联系阶段
C.数词和物体的数量间建立联系和数的运算初期的过渡阶段
D数的运算阶段
3.选择学前儿童数学的依据不包括()A舍弃不科学的、不系统的知识 B符合学前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 C.适合幼小衔接的需要 D培养技能和习惯
4.作为专门的数学教学活动有益延伸是()A孩子日常社会生活————付费、数楼房车次等 B家庭生活中渗透数学教育 C.分组数学游戏活动 D数学区角活动
5.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能力目标包括()①、发展数学认知能力 ②、技能探究能力
③、数理逻辑思维能力 ④、解决日常数学问题的能力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6.以下哪个特点不是分组教学活动所特别注重的()A综合性 B趣味性 C.目的、计划性 D自然性.处于3----4 岁儿童,在几何形体的认知方面的特点是()
A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B能对平面图形进行配对
C.对相似的平面图形进行比较、找出不同与相同 做到图形守恒、不受大小、颜色和位臵的影响 8.儿童辨别空间方位的难易顺序是()A先左右、再前后、最后认识上下 B先前后、再上下、最后认识左右 C先前后、再左右、最后认识上下 D先上下、再前后、最后认识左右
9.进行分类教育要求时,对大班的要求是()A学会按物体的外部特征进行分类 B能够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
C能按某一特征进行肯定与否定的分类 D掌握“分开”、“分成”、“合起来”等词
10.以下不属于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的标志的是()A能够进行各数群间的等量、互补和互换 B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C掌握十以内数的组成 D掌握十以内相邻数的关系
11.幼儿园中班与幼儿园小班比较,新增加的教育要求是()
A基数概念教育要求 B序数教育要求 C空间认知教育要求 D时间认知教育要求 1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包括()
① 从简单到复杂 ② 从具体到抽象 ③ 从被动到主动 ④ 从零散到体系 A 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13.什么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出发点及归宿()A教育形式、教育目标 B教育目标、教育内容 C教育目标、教育手段 D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14.学前儿童形成数概念的核心是()A掌握10以内的数序 B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C接触20以内的数
D掌握10以内数的实际含义
15.假如幼儿能进行1到5的正逆排序,那说明幼儿(A是中班的幼儿
B理解了数量关系的中的可逆关系 C满足了中班的教育目标要求 D明白了数的守恒)16.小星自编了一道应用题“小雨上午吃了两块糖,下午吃了许多糖,他一共吃了多少糖?”存在的错误是()A.条件不清楚
B.结构不完整
C.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
D.问题不明确
17.在认识“三角形”活动中,老师使用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并用不同方式摆放,其目的在于()A.对图形进行比较 B.渗透图形守恒的教育 C.让幼儿感知图形之间的关系 D.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18.幼儿能以自身为中心判断左右却不能以客体为中心判断左右这主要是受()A动作能力发展的局限 B语言能力发展的局限 C想象能力发展的局限 D思维能力发展的局限
19.幼儿自由地选择材料进行数学活动时教师如要评价每个幼儿选择和操作材料的情况此时收集评价资料的最好方法是()A临床法 B测试法 C作业分析法 D观察
20.早期数学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培养儿童基本的()A.数学能力
B.数学知识 C.数学素养 D.数学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儿童学数学的特点包括()A逻辑思维特点 B学习数学心理的特点
C依靠外部操作和用具体实物的特点 D数学概念和技能学习的特点
2.判断儿童数概念发展的程度可从哪几方面来看()A计数能力、数序的掌握 B基数概念、抽象数概念 C数的守恒、组成
D数的分解、组合的掌握程度
3.以下哪些是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A学习加法比减法容易 B从逐一加减到按数群加减 C从抽象到具体
D从感知动作水平加减直接到概念符号水平4.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基本原则包括()A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结构 B让儿童动手操作 C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D联系儿童实际、重视个别差异
5.现实生活是学前儿童数学概念形成的源泉,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让幼儿()A萌生对数学的主动求知和探索 B体验和发现数学 C活学活用。回归生活
D因材施教、帮助其建构数学知识
6.每个活动都有个名称,那现有的数学活动名称一般有哪些形式命名()A生活化命名 B学术化命名 C教育目标命名 D孩子特点命名
7.在写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目标时,作为老师应从那几个具体目标入手()A认知 B情感 C社会性 D个性发展
8.在制定数学教育目标时,应考虑()A儿童身心发展水平
B社会的发展和数学学科特点 C教师教的特点
D儿童的习惯和家长意愿()
9.以下属于幼儿园中班理解数量关系的教育要求的是(A理解包含关系 B理解传递关系 C理解守恒关系 D理解可逆关系
10.以下属于学前儿童教师“教”数学的方法的是(A启发探索法 B归纳演绎法 C图示建构法))D讲解演示法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2分,共14分)1.什么是数学能力 2.什么是变式守恒法 3.什么是三阶梯教学程序? 4什么是量?
5什么是学前数学教育评价? 6什么是归纳演绎法? 7什么是游戏法?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
1.简述学前儿童基数概念发展体现的几种不同发展水平2.简答学前儿童基数概念发展的规律 3.简答学前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特点 4.简述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 5.请简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6.请简答教师让幼儿进行动手操作时需要遵循哪些原则 7.请简答学前儿童的数学教育的主要途径 8请简答学前儿童排序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6分,共32分)1.请论述在学前儿童各年龄阶段数学教育目标上是如何体现递进性的? 2.请设计一个关于图形守恒的教学活动。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理论与实践
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答案
1—5:BCDDA 6—10:CBDCA 11---15 BDBDB 16--20 :ACCDC
二、多选题:
1—5 :AB AC BC ABCD ABC 6—10:AB ABCD ABD CD BD
三、名词解释
1.数学能力是指儿童在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对事物数量形的认知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连锁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
2.是指通过数量的变式训练使学前儿童形成守恒认知结构的教学方法。
3.是指学前儿童数学教学活动中,根据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思维发展的三级水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前儿童认知能力递进式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由外部感知运动智力逐渐内化为形象表针智力以至达到词语概念智力的过程。4.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的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
5.学前数学教育评价是以学前数学教育为对象,对其效用给予价值上的判断。
6.是指学前儿童运用一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进行推理以获得新的数学知识的一种方法。
7.它是根据儿童好动的天性,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寓于儿童感兴趣的游戏中,让儿童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游戏活动中学习数学的一种方法。
四、简答题
1.第一种水平:不理解有多少物体的提问 第二种水平是:不完全的数数和基数关联 第三种是:完全的数数和基数关联 第四种是:最后一个数词规则 第五种是:儿童不完全的基数反应 第六种是:儿童真正的基数的反应
2.①儿童基数概念的发展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②儿童基数概念的发展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 ③儿童基数概念的发展依赖于感性的经验 ④儿童基数概念发展的社会性建构
3.①学前儿童的思维以具体性和形象性为主要特点 ②学前儿童掌握数概念不稳定,还没有完全形成数量守恒概念
③学前儿童接收和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较差,有待提高 ④数学教育的幼小衔接,主要反映在数学能力方面的不足 4.①激发学前儿童认识和探索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等的兴趣(情感和态度目标)
②引导学前儿童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数、量、形、时间、空间的感性经验。(学习数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③培养学前儿童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数学能力,并学习独立自主选择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检验数学活动的错误控制能力。(解决日常生活数学的目标)
④培养学前儿童正确使用数学操作材料进行数学活动的数学操作技能探究能力,爱动脑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技能和习惯的目标)
5.①数学素养是21世纪儿童必备的科学文化素养之一 ②数学教育能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数学教育能满足学前儿童的认知需要 ④能顺利解决幼小衔接的瓶颈问题 6.①创设良好的动手操作环境 ②加强对学前儿童操作过程中的指导 ③灵活选用不同类型的操作活动
④善于总结和提升操作经验,对操作活动进行综合评价 7.① 数学教学活动 ②分组数学游戏活动
③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教育活动 ④数学区角活动
8.① 3岁学前儿童在完成排序任务时,带有很大的游戏性、任意性和不稳定性
② 4岁学前儿童往往用分组比较法,进行5的排序 ③ 5岁学前儿童排序时,具备一定的目测能力。开始进行10的排序
④ 6岁学前儿童进行10的排序时,目测能力提高并自学利用简便的排序方法。
五、论述题 答案:
1.在感知集合教育要求上,小班的分类教育要求是:探索物体特征,学习讲述物体的异同;区分1和许多的教育要求是:能区别1个物体和许多个物体。
幼儿园中班分类教育要求是:学习按物体的数量进行分类计数和按物体的两个特征进行二元
分类。学习“分成”“分开”“合起来”;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关系的教育:学会对应比较法:重叠法、并放法、连线法 幼儿园大班的分类教育要求是:学会按物体某一特征进行肯定与否定的分类。同时从两个角度或二维来分类。2.在基数教育要求上。小班是感知个数在5以内集合中的每个元素;中班是学会10以内数的顺数和倒数和达到数目守恒。大班是学会100以内的顺数和倒数,认识三个相邻数的数差关系。
3.几何形体的教育要求是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并在生活中找出和图形相似的图形。中班是认识长方形、椭圆形、梯形、正确说出图形名称,进行图形转换。大班是认识长方形、圆柱体、能够正确说出名称并学习等分形体。
4.在量上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运用大小和“长短”等词,说出那个最长等。中班是进行量的区分、比较、排序。大班是能够按照量的差异进行10以内的正逆排序,初步感知序列之间的传递性双重性。
5.在空间认知上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是能说出以自己为中心的上下方位,中班是辨别以自己为中心的前后方位。大班是区分并说出以自己身体为中心的左和右。
6.在时间认知上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是理解早晨、晚上、白天、黑夜的含义。中班是理解今天、昨天、明天的含义、大班是学会看钟表上的整点和半点的时间。
7.在理解数量关系上体现的递进性是:小班是理解1和许多的关系和一一对应的关系。中班是理解邻数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可逆关系。大班是比大班锁互补、互换。包含、传递、函数等。
在小班、中班、大班的不同认知发展水平上有不同的教育要求。其都体现了一种递进性。
2.设计图形守恒的教学活动如下 活动名称:图形守恒
活动目的:①复习三角形名称及特征三条边和三个角,知道不论大小颜色有什么不同只要有三条边和三个角都是三角形。②能从周围的环境中找出与三角形相似的物品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活动准备:几何图形学具盒内装不同颜色、大小的三角形和图形各若干和彩色铅笔每人各1盒练习纸每人1张。教师用三角形图1张。教师尽可能在环境中布臵上三角形物品如三角锦旗、彩旗、三角形的画等。彩色粉笔若干黑板一块。
活动程序与方法:1.步骤复习:三角形 ①操作感知。教师在黑板上画1个三角形。问这是什么图形?如果儿童答不出。教师先不要告知三角形名称应让幼儿通过以下操作感知自己得出经验。如果有人能说出三角形名称教师应再问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呢?接着让幼儿从自己的学具盒中取出1个和黑板上一样的图形请他们仔细看看并用手指抚摸它的面和四周边缘想想它是什么样。
②讨论。请几位幼儿分别叙述自己看和摸后的感受。根据幼儿的回答教师视情况提出以下问题教师手指沿1条边描画这是什么?必要时教师可告之这叫边再指1个角问这是什么?角有几条边?几个角?请几位小朋友分别指出并数给大家听。③小结。幼儿充分发表意见后教师说这叫三角形为什么叫它三角形呢?因为它有三条边、三个角。它们都是三角形。①挑出三角形
a.操作。请幼儿从自己的小盒里把三角形都找出来。b.讨论。这些图形都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它们的颜色、大小、样子都不一样都叫三角形吗?可提示幼儿看看它们的角再看看它们的边是不是一样多是不是三角形和颜色有没有关系?和大小有没有关系?和三角形的摆放方法有没有关系? c.小结。经过讨论让幼儿认识到是不是三角形和颜色、大小和怎么摆都没有关系只要有三条边、三个角都叫三角形。②看看它们都是什么图形 a.教师出示三角形图或在黑板上用彩色粉笔画出各种不同颜色和形状的三角形
自由活动时间可使用小几何图形卡片作自由拼图游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