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周考卷7
永州市综合职业中专师范专业课题组长陈民福老师编写2016年3月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周考卷7
社会教育活动方案的写作训练题
(考试类型:闭卷; 时间:90分钟;总分:195分)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活动目标的写作题(24分)
1.讲述活动是以培养幼儿语言表述行为为主的活动。请写出各年龄班不同的讲述活动的目标。(12分)(1)《我能行》小班社会活动目标:
(2)《五星红旗》中班社会活动目标:
(3)《我们节日六一》大班社会活动目标:
2.对下述主题的活动目标进行评价并修改或补充(12分)
教案<<男孩女孩>>(大班社会)
活动目标:
1、建立性别认同,了解男孩女孩在各个方面的不同特征。
2、激发幼儿互相欣赏男孩女孩不同的优秀品质,增强自信心,初步促进其社会性情感的发展。
二、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写作题(36分)
1.请根据下面的活动目标、准备及导入部分,写出这一主题活动的基本部分(至少写两个教学片段)。(12分)
《认识交通工具》
活动目标:
学习根据交通工具的不同特征和用途进行分类;了解交通工具的不同停靠点及交通规则;培养初步的创编儿歌的兴趣,体验成就感.材料准备: 各种交通工具模型,汽车站 飞机场 港口 医院等各种背景图 指导要点:
一.猜谜引题:将各种交通工具编成谜语,幼儿猜对一种出示一种。永州市综合职业中专师范专业课题组长陈民福老师编写2016年3月
2.请根据下面大班社会活动《节约用水》的活动目标与准备,写出它的开始部分,并提出相应的问题组织幼儿讨论。(24分)
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节约用水
请写它的活动目标与活动准备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水的有关性质及水的用途。
2、萌发幼儿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发展幼儿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汶河位于家乡而自豪。[活动准备]
1、请家长配合生活中注意节约用水并有意识引导幼儿节约用水。
2、实验用的小瓶、杯子、颜料、可乐、醋、透明的塑料细软管。
3、(1)被污染水的挂图。(2)正在滴水的自来水管。(3)河里的鱼、虾、面临死亡的挂图。
三、阅读下列活动设计方案的目标与准备,写出它的活动过程。(40分)
大班社会教案——神奇的条形码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记录、对比,让幼儿了解条形码的特点。
2.感知条形码在超市中的应用。
3.能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和购买物品的活动,进一步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活动准备]
1.观察记录表《神奇的条形码》每人一份。
2.衣服、书包、杯子、药瓶、像框、化妆品盒等有条形码的物品每人一件。
3.与超市联系,请工作人员为幼儿介绍条形码在他们工作中的应用。
4.请每位家长为幼儿准备五元人民币。
[活动过程] 永州市综合职业中专师范专业课题组长陈民福老师编写2016年3月
四.写出下列活动方案的教学过程与方法进行评价。(40分)
设计生活标志(大班的社会)
[活动目标]
1.通过讨论知道在生活中标志的作用。
2.能够迁移对各种标志认识的经验,进行大胆地设计。
[活动准备]
1.在此活动之前幼儿已对交通标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2.孩子们收集的各种与生活有关的标志的图形、照片、绘画作品及实物。水彩笔、白纸若干。投影仪一台。在活动室内的墙上张贴交 通标志图;教室内可以悬挂各种孩子们自己制作的交通标志。
[活动过程]
一、对收集的生活标志进行分享。
先请幼儿和邻座的小朋友交流自己所找到的标志。然后再请个别幼儿用投影仪将自己发现的生活标志展示给大家看。(收集的标志:小心滑倒、小心触电、请将垃圾投入箱中、公用电话、静等标志)。
二、对生活标志作用的讨论。让孩子们知道标志的作用有警告、提醒、提示的作用。标志是无声的语言。
三、讨论: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醒呢?(洗手、进餐、喝水、解便、睡觉)在幼儿谈到环节中具体需要的标志设计时,才能有意识地进行指导。
四、设计标志。师:你会设计什么样的标志来提醒大家在洗手的时候要注意的问题呢? 警告的标志是什么样的?(三角形、黄边)禁止的标志是怎样的?(红圈、斜杠)提示的标志是怎样的呢?(正方形、蓝边)现在我们就开始设计吧。幼儿进行设计,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教师在了解了幼儿的设 计意图后,鼓励幼儿大胆想像,设计出和别人不一样的标志。
五、交流与分享。绘制完毕后,请孩子们进行交流,然后将所设计的标志贴到教室里的相应位置上。在贴上孩子们设计的标志以后,鼓励孩子们按照标志改变自己的行为,并及时做出评价。
【活动延伸】
1.鼓励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和爸爸妈妈一起设计有关的标志,督 促家庭成员执行。
2.将孩子在家庭中的设计图收集后进行分享和交流。
3.对公共场所所需要的生活标志进行设计并到公共场所中进行宣传、张贴自己的生活标志。永州市综合职业中专师范专业课题组长陈民福老师编写2016年3月
五.写出下列主题的活动设计方案。(60分)
《我的好妈妈》(大班社会)
第二篇: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通过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来实现的。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上课、游戏、劳动等。这里着重探讨有目的有计划地按集体形式组织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拟定活动目标及策划活动过程几个部分。设计则是将以上思考的过程文字化,即写成教案。一份完整的社会教育活动教案,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几个部分。活动的指导则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方式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实施文案的过程。下面分别阐述。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与拟定
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制定最直接的依据是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一般是根据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本园同年龄班教师一起讨论制定的。通过哪些课题的活动来实施这一目标,也是各班基本统一的。而具体的每个教育活动目标,则需要每位带班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根据本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包括近来幼儿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来拟定。一般要考虑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发展几方面的情况。当然,根据具体活动,目标会有所侧重,有的是潜在隐性的。表述时应做到简洁、明了,可操作。如中班活动“我们的国旗”目标的设计,可依据总目标中“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及分类目标中“引导幼儿感知我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激发幼儿初步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制定为“让幼儿知道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培养幼儿初步的尊重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里主要表述为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目的,社会行为的目标是潜在的,即通过类似主题的活动,幼儿在生活中能做到尊重国旗,升旗时要立正、不讲话,向国旗行注目礼等。这个活动的目标就是幼儿能掌握有关的社会认知,从而激发出初步的社会情感。
二、活动的准备
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和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幼儿社会认知的增加,社会情感的激发及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不是靠教师空口说教就能达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易于幼儿理解和学习。因此,活动的准备在整个活动设计中不是一个辅助的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实现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有力保证。在中班“我们的国旗”活动中需要考虑的准备,包括一面国旗、有关升国旗仪式的资料、图片或录像;当然幼儿如有参加升旗仪式的经验则更好。活动准备中的有些材料是现成的,有些则需要教师进行绘制,有的情景表演准备需要教师事先安排好,保证能为活动所用。
三、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活动的指导
(一)在活动的目标确定后,就要思考通过哪些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来实施目标。活动过程的设计则是将这种思考书面化与细致化,一般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
1.活动的开始部分,是引导幼儿活动的第一个步骤,起到初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的作用。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一般有讲故事、引导幼儿看图片、欣赏录像资料、情景表演等。如是外出参观活动,则在开始部分告诉幼儿参观何处,提出参观的要求等。
2.活动的基本部分。这是完成目标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学习和练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应放在这里。
3.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可改变原先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通过其他符号系统的参与(如音乐、美术、身体动作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自然而然地结束。如要在结束部分对活动进行小结评价,应做到简洁、精练,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宽容积极的态度进行评价,对问题本身应留有一些思考的余地,使得活动能够有效地延伸,幼儿能够保留对活动的兴趣,体验到活动带来的快乐,以企盼的心情和态度等待下次活动的到来。
(二)活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应是实实在在地为达到目标服务的。
活动过程的设计只是静态地保证了活动目标的实现。真正能够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作用,还有赖于对活动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指导是关键。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各个活动步骤、内容的需要,恰当地选择,灵活地运用。通常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以发挥其综合作用。活动过程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的或大组的集体活动,也可是教师指导下的比较松散的小班活动和个别活动。通常是几种组织形式交替综合使用。如《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大班的“今天我是值日生”活动中,第一步骤是引导幼儿“说说值日生该做哪些事?应该怎么做?”是全班集体活动;第二步骤是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当好值日生?”则可以按固定小组活动;第三步骤是“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值日生的职责”,又是全班集体活动;第四步骤是“分组练习做值日生,体验为班级服务的快乐”,则可以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以自选小组的形式活动。
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时“有环顾左右而言他”的现象,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活动的目标把握不透,在设计时心中无目标。这种缺点是务必要克服的。在活动步骤的安排中,要十分重视前一步骤向后一步骤环节的过渡,使内容和目标自然连贯,促进幼儿的学习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发展,保证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活动的延伸。符合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行为技能的产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情感上是不够的。良好的社会行为技能的产生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通过某一个活动就能形成的。为此,社会教育活动的活动延伸的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延伸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游戏或其他形式的活动,让幼儿继续学习巩固活动中所了解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利用家庭、社区条件,帮助幼儿学习社会知识,锻炼社会技能等。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幼儿园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包括哪几个层次?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如何? 3.选择和组织社会教育活动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应如何具体运用?
4.学习重点运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特殊方法,设计2~3个活动。
本 章 附 录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
一、总目标
(一)引导幼儿初步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二)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的规则,培养幼儿基本的社会技能。(三)引导幼儿初步接触、观察和关心周围的社会环境及社会活动。(四)引导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产生初步的爱集体的(五)初步培养幼儿的良好品德行为和习惯,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六)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以及初步的爱好和平的情感。
(七)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中华民族和世界的优秀文化,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分类目标(一)人际关系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有关自己成长的最基本的知识。
2.初步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性,以及最基本的自我控制和应变的能力。3.使幼儿逐渐了解父母、老师、同伴及其他社会成员,引导幼儿逐渐学会同情、关心他人,并乐于帮助他人,激发幼儿初步的爱父母、爱长辈、爱老师的情感。
4.引导幼儿积极地同他人交往,并培养幼儿合作、交往、分享、谦让等方面的基本社会技能。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所在的集体,使幼儿逐步适应并喜欢集体生活,初步产生对集体的关心、喜欢之情。
6.初步培养幼儿的诚挚、勇敢、守纪律等基本品质,培养幼儿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社会环境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家庭、幼儿园,初步认识主要的生活机构和设施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2.引导幼儿观察和感受周围的主要自然景观,初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所在地的名称。
4.引导幼儿感知我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初步了解我国几个主要的民族及几个主要的风景名胜区。激发幼儿初步的爱祖国的情感。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重大的节日和重大的社会事件。
6.使幼儿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民族,激发幼儿爱和平的情感。
(三)社会行为规范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公共卫生规则,并初步养成讲卫生的习惯。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基本的公共交通规则。3.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各种学习活动的规则。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并逐步掌握生活中的各种规则。6.引导幼儿初步懂得要保护环境。
7.引导幼儿初步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劳动的情感。
8.引导幼儿初步懂得正确与错误,激发幼儿初步的是非感、爱憎感。
(四)社会文化
1.引导幼儿初步感受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文化。
2.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人文景观、文化精品和民间节日等。
3.引导幼儿初步感受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的艺术作品,引发幼儿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三、阶段目标(一)小班
1.引导幼儿初步了解自己身体主要部分的基本特征和功能,初步学会自我保护。2.使幼儿知道自己是幼儿园的小朋友,初步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
3.引导幼儿逐步熟悉幼儿园的环境,认识幼儿园中的同伴和成人,初步了解他们与自己的关系,使幼儿初步适应幼儿园生活。
4.使幼儿保持愉快的情绪,愿意与他人交往,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集体生活。
5.引导幼儿初步掌握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使幼儿初步学会有礼貌地同他人交往,见了老师和长辈会鞠躬、问好。
6.使幼儿初步了解和掌握基本的卫生要求,养成初步的卫生习惯。
7.使幼儿初步懂得最主要的交通安全常识。
8.引导幼儿遵守最基本的学习活动规则,初步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9.激发幼儿从事简单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兴趣,引导幼儿初步了解父母和老师的劳动。
10.使幼儿初步懂得不提无理要求、不无故发脾气的道理。11.教育幼儿与同伴共同活动时不争夺或独占玩具。
(二)中班
1.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和他人的异同。
2.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与他人的情绪,初步学会同情和关心他人。
3.培养幼儿最基本的自我控制能力,使幼儿初步懂得不侵犯同伴的道理。
4.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周围主要的社会机构、社区设施,初步了解它们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最初步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5.引导幼儿初步了解重大的节日,感受节日的快乐。
6.初步激发幼儿与他人交往的愿望,引导幼儿在与同伴或成人交往时,学习使用准确的礼貌用语。
7.引导幼儿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初步学会分享和谦让。8.引导幼儿了解周围成人的劳动,鼓励幼儿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幼儿初步养成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的习惯。
9.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幼儿初步学会克服困难;鼓励幼儿坚持有始有终地做一件事。
10.引导幼儿初步学会评价自己与同伴,并勇于承认错误、改正缺点。
11.引导幼儿初步养成诚实、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1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我国的民间艺术及传统文化精晶。(三)大班
1.使幼儿初步了解自己的成长和成人为此付出的劳动,激发幼儿爱父母、爱老师及其他长辈的情感。
2.引导幼儿初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初步学会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方法。3.引导幼儿了解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初步懂得应为幼儿园做有益的事;培养幼儿初步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4.引导幼儿主动、准确地使用礼貌用语,以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5.引导幼儿主动照顾、关心中班和小班的小朋友。
6.引导幼儿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初步了解各社会机构成员的劳动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引发幼儿尊敬、热爱劳动者的情感。
7.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的民族,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物产,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8.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国家间的友好往来,引发幼儿爱好和平的情感。
9.引导幼儿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初步懂得应向好的榜样学习,激发幼儿初步的爱憎感。
10.使幼儿能遵守各种行为规则,初步学会以规则的要求对照自已或他人的行为;使幼儿喜欢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初步懂得爱惜劳动成果,爱惜公物。
1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家乡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引发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及保护自然、社会环境的初步意识。
12.引导幼儿初步感知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艺术精晶,培养幼儿对世界文化的兴趣。
四、教育内容 幼儿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人际关系 1.自己
自己的姓名、性别及年龄;眼睛、耳朵的作用;自己的身体特征;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在家里及在幼儿园的不同活动;不说谎,不怕困难,遵守规则,说话算数。
2.同伴及同伴交往
同伴的姓名、性别及年龄;同伴的外貌特征;同伴的爱好;同伴的优点和缺点;与同伴愉快地从事共同的活动;与同伴友好地讨论和商量事情;同伴间轮流游戏、阅读、玩玩具;同伴间分享食品、玩具、图书及高兴的事;关心有困难的同伴或比自己小的同伴;能用礼貌的语言与同伴交谈,注意倾听同伴的讲话;与同伴产生矛盾和冲突时会讲道理,会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同伴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会帮助同伴改正缺点。
3.集体
自己所在的小组、班级及幼儿园的名称;小组成员的姓名、性别及年龄;小组长及值日生的姓名及职责;小组经常进行的集体活动;自己小组的优点和不足;班级的环境特点;幼儿园的环境特点;幼儿园其他班级的名称;幼儿园里工作人员的称呼以及他(她)们的活动。
(二)社会环境 1.家庭 家庭的住址、电话;有关自我安全保护的知识;家里主要的生活用品、娱乐工具和学习用品;家庭成员与自己、邻里的关系。
2.幼儿园
幼儿园的名称、地址;幼儿园的环境和设施;集体活动的基本规范;自己的班级和小组,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及其与自己的关系。
3.社区
社会主要机构(如银行、商店、邮局、政府部门、消防站、体育馆文化站、图书馆、农贸市场、学校、敬老院等)的名称、工作人员、主要活动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社区的交通设施,包括码头、桥梁、车站等。
4.行政区划
所在省(市)、区(县)、街道(乡、镇)、街(村)的名称,家庭和幼儿园的门牌号。
5.祖国
国名、国旗、国歌、国徽、首都;我国的人种特征;主要的民族,如汉、藏、蒙、维吾尔、回、满族等;一些主要的风景名胜,如长江、黄河、黄山、长城、故宫、兵马俑等;一些主要的特产,如茶叶、文房四宝等;中国人民解放军海、陆、空三军等。
6.世界知识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有关世界和平的最粗浅的知识。7.重大节日和重大社会事件 知道一些重大节日的名称、时间、意义及庆祝方式,如元旦、“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教师节、“十一”国庆节以及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等;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及其影响,如抗洪救灾,大型运动会等。
(三)社会行为规范 1.公共规则
公共惜物规则,如爱护公共财物、节约粮食和水电、保护植物、动物及环境等;公共卫生规则,如不随地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等;公共交通规则,如走人行道、看红绿灯等。
2.集体规则
集体活动的一般规则,如服从集体意见、遵守集体指令、愿为集体服务等;学校活动规则,如保持安静、不影响他人、会同他人合作、勇于发表意见、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等。
3.交往规则
使用礼貌用语;对老师、长辈行鞠躬礼;礼貌待客,礼貌做客;注意倾听他人说话,不无故打断他人说话,会合作和谦让。
4.甚本道德准则
知道别人的和集体的东西不能占为已有;能分清是非;诚实、守信;能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等。
(四)社会文化 1.社区人文景观
所在社区著名人文景观的名称、特征及有关的故事、传说。
2.民间节日
一些重要的民间节日,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它们的名称、时间、主要特点。
3.民间艺术
本地的一些主要工艺品,它们的名称、用材及简单的制作方法;本地的一些天然工艺品;本地主要的地方剧种及其韵调;一些健康有益的民间歌谣、故事等。
4.文化精品
本民族的文字,中国书法;我国的1~2个主要剧种;有关中国民乐、国画等方面的最基础知识。
5.世界文化
世界主要著名文化胜地,如敦煌莫高窟、金字塔、凡尔赛宫等;世界上流传最广的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艺术形式,如油画、雕塑等;世界有名的儿童文学作品,如格林童话等。以上四方面内容,大部分被系统组织在社会教育课程中,也有一部分渗透在语言、音乐、美术等其他领域的教育内容中。
第三篇:第7章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五章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第一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概述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幼儿园社会教育是指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为目标,以增进幼儿的社会认知,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的社会行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它把社会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把社会领域教育作为幼儿园课程。(一)人的发展的需要
社会对人的生存和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人类(尤其是儿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又是其发展的内容。人的发展,不仅是指知识技能的增长,也指他的社会性的发展,包括掌握所属社会群体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行为习惯;学会与他人积极交往、友好相处;学会按照社会群体的期望和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个人和群体的关系,等等。这种社会性,是在幼儿与周围人的交往中,在与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社会也应是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内容。
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幼儿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是指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因此,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教育,也必然成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幼儿园工作规程》为建立和完善幼儿园社会教育提供了法规,政策及理论的空间 在1996年国家致育委员会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提出了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四大目标,其中涉及到幼儿社会教育。如“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通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这一目标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基础和方向。它不仅涉及社会环境认知,还涉及幼儿的个性、品德和情感等方面的发展。
此次颁发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不再规定幼儿园教育的科目或领域,就意味着一切有利于促进幼儿德、智、体、美方面发展的课程组织类型都是可以采用的。这为社会作为一个专门的幼儿园教育领域提供了法规依据。
幼儿园工作规程》还对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进行了定位,指出“幼儿园的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以及各项活动之中。”还强调“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尤应注意根据幼儿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这些也为幼儿园社会领域课程的出现以及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提供了依据。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不同子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等同子品德教育
幼儿园社会教育不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这是因为,以往常识教育中的社会常识,更多地体现了社会内容中的知识层面,且更多地局限于社会环境中的社会机构、社会成员等方面。因此,它不能完整培养幼儿的社会认知,更不能全面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不只是对以往常识教育的取代,实际上也代表了一种观念的革新和变化。这一变化是与整个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相一致的。传统教育将知识的学习放在首位,技能的掌握列其次,态度能力的获得居第三位;而现代教育在处理以上三者的关系时,将态度能力的获得放在首位,技能的掌握为其次,知识的学习放在第三位。现代社会更强调健康人格的培养。生活中的大量事实也证明,那些懂得学习的方法,能与人合作愿意共享的人,才是生活得健康、成功、快乐的人。书呆子型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处处碰壁已屡见不鲜了。幼儿园社会教育也不等同于幼儿品德教育。这是因为,幼儿园社会教育是以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为目标的,而社会性是指人在形成自我意识、进行社会交往、内化社会规范、进行自我控制及进行其他社会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品德是个人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与社会道德密切相连的,是社会道德在人身上的具体化。由此可见,品德不能代表社会性,只是社会性中与社会道德相关的部分。它不可能泛指或涉及所有个人生活的社会属性,只能包含在社会性之中。社会性比品德有更宽泛的内涵。
三、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教育的核心在于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个体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三个方面。社会认知主要是指幼儿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活动的认知,以及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的认知;社会情感主要是指幼儿在进行社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依恋感、自尊感、同情心、羞愧感、是非感、爱憎感等;社会行为技能主要是指交往、分享、合作、谦让、助人等方面的技能。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是相对独立的,在不同的教育活动中侧重点有所不同:有的活动目的主要在于增长幼儿的社会知识,有的活动重点在于激发幼儿的情感,还有的活动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如小班活动“红灯停、绿灯行”,就侧重社会认知;大班活动“高兴的事儿大家听”则侧重社会情感的培养。但这三个方面又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它们彼此之间互相渗透。可以说,在任何一个社会教育活动中,都存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的整体影响或相互渗透,只是三者中有的明显突出,有的潜在不明显。社会认知在社会性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只有在社会认知的基础上,才能表现出稳定性的自觉性。社会情感是社会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只有社会认知没有社会情感,社会认知就不能深化,社会行为技能就缺乏真正的力量。稳定、深刻的社会情感往往以深刻的社会认知为基础。同时,有了社会情感,社会认知才可能转化为社会行为。社会行为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的集中表现,是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如果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只停留在社会认知、社会情感方面,幼儿的社会性也就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因此,在设计和实施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时,必须注重这三者的协调统一,把这三方面的教育看成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整体,不可偏废,以确保幼儿社会教育的成效。
第二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一)目标制定的依据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促进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幼儿的社会性是在自身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即生命个体从呱呱附地的那一刻起,社会就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对其施加影响,期待他们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同时,幼儿为了自己的自下而上和发展,也总是在积极地适应社会,逐渐接受与内化社会规范、道德准则和行为方式,并在自己的个性中显现出来。这就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由此可见,确立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必须依据社会的要求、幼儿的发展及学科本身等几个方面。1.社会的要求
每一个社会都有一定的社会宗旨,这一宗旨要在各个教育领域里贯彻落实。未来的一代应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是幼儿园社会教育领域担负的责任。所以,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要反映社会的要求和愿望,并关注社会的变化,关注社会的未来和世界的未来。如对对话、沟通、融合已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新态势,全球科技革命使人类生活日新月异,人类间的物理距离相对缩小,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间的相互依赖性、制约性正在加强,人类的命运日益受到一些共同因素的制约,“地球村”、“地球公民”等名词反映了人类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社会的发展突出了学会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这些社会的变化势必要求幼儿园社会教育作出调整(有的可能是低层目标的调整,有的是总目标的调整),使得人类的下一代了解这个世界、关注这个世界,进而理解这个世界。2.幼儿的发展
幼儿的发展是幼儿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幼儿社会教育必须注重幼儿的发展,虽然社会化是一个长期的连续不断的过程,但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因而至关重要。幼儿的发展,尤其是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确定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社会成员应具备的许多重要品质,都与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有关。尤其是幼儿健康人格的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塑造,都与幼儿情感——社会性的培养紧密相关。幼儿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和社会行为技能的发展,表现出大致的规律和特点,这些反映了某个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总体水平。因此,制定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必须依据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大致特征,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3.学科本身
幼儿社会教育涉及的学科众多,如历史学、社会学、地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等等。每一个学科中的基本目标或启蒙性目标,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选择和确定。如社会学中关于了解和理解一定的社会角色,参与社会交往等目标,都将以最基本、最启蒙的形式影响幼儿社会教育目标的确定。又如人类学中关于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应理解其民族文化自身的合理性,并学会尊重他人的文化,这也会以最基本、最启蒙的形式体现在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系中。
当然,从以上三个根据出发,无论是社会的、儿童的还是学科的等方面都可列出许多教育目标。因此,在具体制定社会教育目标时,应从我国教育的现实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上,审慎考虑。
(二)目标的结构及其分析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结构,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较为稳定的组织形式。它包括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单元目标、教育活动目标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是以社会教育目标的概括性程度高低加以区分的。即越上层的目标概括性越高,越下层的目标概括性越低,越具体。1.总目标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确定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是对《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有关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目标的阐发,主要是关于自我意识和社会行为方面。这一目标是幼儿园社会教育目标最概括的表述。2.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
(1)分类目标,是对社会教育不同的侧面、类别确定目标,即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的目标。不同类别的目标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并不自然地衔接和连续。(2)阶段目标,是把社会教育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年龄阶段,是各个年龄阶段社会教育应达成的最终结果的表述。它依据社会教育的总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和深入。不同的阶段目标之间是连续的、衔接的。
社会教育的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都属于第二层次的目标,这与其他领域有所不同。这是因为,在不同的社会教育方案中,社会教育的目标体现在对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的处理上是有差别的。有的先有分类目标,然后才有阶段目标;有的先有阶段目标,然后表现各阶段的分类目标;有的把两者结合起来,只呈现阶段目标,分类目标融于阶段目标之中。
(3)单元目标,既可指时间单元目标,也可指内容单元目标。以时间为单位,如按学年、学期、月等划分的,称时间单元;以内容为单位,如按主题、中心划分的,称内容单元。两者都是把阶段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单元之中,是对阶段目标的具体化,即多个以时间或以内容为单元的目标的相互联系、逐步递进,便构成年龄阶段目标。同时,单元目标为具体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指明了方向。
(4)教育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目标,它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和展开,必须与前三个层次的目标保持一致性、对应性。教育活动目标的主要特点是具有可操作性、可验证性,可以通过具体的教和学的行为,通过师生及环境的相互作用得以实现。如大班活动“国戏——京剧”的目标为“使幼儿大致了解京剧的特点,知道京剧是我国特有的剧种;初步培养幼儿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这一目标与总目标中“激发幼儿初步的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以及分类目标的“社会文化”中“引导幼儿初步了解我国主要的文化精品”及阶段目标中大班的“引导幼儿对民族文化的兴趣”是一致的,相对应的,它把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进行了具体化。通过这一活动,丰富幼儿的社会认知,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这里未提及单元目标,因为单元目标可由各个幼儿园依据以上两个层次的目标自行制定,教材附录中也无法具体到这一层次。但不管怎样,有了单元目标,就使得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制定有了更直接的依据。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是指幼儿园社会领域所包含的特定现象、事实、规则及问题等基本的组成部分。它们依照一定的原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实现社会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一)对社会教育内容的分析
在教材附录中,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分为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人际关系、社会环境、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文化。
人际关系指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中人(家长、老师、小朋友等)的交往过程形成的相互关系。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内容,主要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规则、交往技能,以及交往中形成的自我意识、他人意识和相互关系。这些教育内容主要存在于各种各样的交往活动中。如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同伴间的交往,与教师的师生交往,以及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间的交往所提供的榜样方式对幼儿产生的影响。幼儿园与家庭相比,有着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的诸多有利条件。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帮助幼儿从小学习如何积极地对待别人、认识自己,如何与人和睦快乐相处,懂得分享和尊重别人,如何正确处理分歧和纠纷。
社会环境指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角的一些社会组织形态、社会机构和其中的社会角色。如家庭和家庭成员,幼儿园和幼儿园工作人员、小朋友,商店和售货员、顾客,医院和医生、病人,以及家乡(城市、农村)、祖国和她的建设者、保卫者等等。选择这方面内容,是为了帮助幼儿了解和熟悉自己的生活环境,了解和熟悉与自己生活有关的人及他们的劳动,从而丰富其生活经验,扩大视野,初步感受人们(包括自己)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性。
社会行为规范指幼儿在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各种行为准则。如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不随便打扰别人,不损害别人的利益,举止要文明,待人有礼貌,诚实、守信等。选择这方面的社会行为规范作为教育内容,是为了使幼儿从小就懂得社会生活是有一定的规则的。通过学习,习惯于按照这些准则去行动,从而逐渐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按道德标准行动的自觉性。社会文化指幼儿需要了解的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主要包括:社区文化,我国主要的文化精品、民间节日、民间艺术,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优秀的艺术作品等。选择社会文化作为教育内容,为的是引导幼儿从小熟悉民族的优秀文化,认同它们,使爱国主义情感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深深扎根于他们幼小的心灵之中。同时,世界优秀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学会尊重它们,鉴赏它们,有利于开阔幼儿的视野,培养广阔的胸怀。(二)选择和组织社会教育内容遵循的原则 1.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厂由近趋远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首先应从幼儿生活周围的知识开始,选取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易于幼儿理解的内容,挖掘其教育价值,逐步向四周延伸和扩展,以保证幼儿的社会学习有相应的经验支持。这一原则主要运用于幼儿社会环境方面的认知学习。如自己——家庭——幼儿园——社区(城市、农村)——祖国——世界。这样的教育内容选择与组织就体现了这一原则,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能起到教育效果最大化的作用。当然,由近趋远的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应根据幼儿的现实水平加以灵活把握,尤其是当今信息化的社会,知识的远近显然已大大不同于以前的概念。2.由易至难,逐步深入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指幼儿园社会教育的内容安排应以比较简单容易的开始,逐步提高难度和要求,幼儿学习起来较为困难的一些内容应该安排在最后。如了解与自己有关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大致遵循这样一个顺序: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其他亲属及其他伦理关系。同时,这一原则还是对由近趋远原则的补充。如按照由近趋远是家庭——社会,但在由易至难的原则指导下,认识社区中与儿童有关的社会机构,如儿童医院、儿童活动中心等,则可以早于“初步理解家庭的基本伦理关系”。我们知道,社会教育的内容来源于众多的学科,是从众多的学科知识中吸取而来的,这些知识本身有难易之别。因此,这一原则是就一个教育内容体系而言的,不同于从学科逻辑上所言的由易至难。3.关联与系统的原则
这一原则的主要含义,是指不同部分、不同层次的社会教育内容之间应该相互联系,使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以提高社会的成效。社会教育的内容涉及面很广,与众多的学科相关,又跨及广泛的时间和空间。这一特点决定了社会教育内容的整合和系统化尤为重要。只有通过整合和系统化,才有可能使这些来自不同学科的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使这些知识之间产生多种联系,才能使它们对幼儿产生一致的、整体的影响。如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小、中、大班中所列的教育活动内容,包括了幼儿社会教育内容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内容以相互联系的活动内容交替出现。这样的组织安排,能使幼儿获得深刻、正确的理解,容易牢固掌握,并成为统一的形成人格的力量。4.渗透性原则
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因此,凡是有利于达到增进幼儿社会认知,培养社会情感,促使社会行为技能发展目标的,均可以被看作是社会教育的内容。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认为,幼儿社会教育的内容应渗透在幼儿日常的生活和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渗透在各个领域的学习之中,互相结合,给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以整体的影响。做到正规社会课程内容与非正规课程内容协调一致,显性社会课程和潜在的社会课程内容协调一致。同时,选择和组织的教育内容还要做到具有时代感,即使是民族传统化方面的内容,也要从时代需要的角度去挖掘其积极意义,使之符合现代先进的价值观。做到所选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发展价值,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三)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
幼儿园社会教育的方法,包括一般的教育方法和专门的教育方法。1.幼儿园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1)语言传递教育法,包括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
①讲解法。它是向幼儿说明一些简单的道理、规则及其意义,使幼儿明辨是非,懂得应该怎样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方法。讲解法是社会教育活动中运用得非常普遍的方法,无论是幼儿对人际关系的了解,对社会环境的认知,还是对社会行为规范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吸取,都需要教师用生动浅显、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启发和引导。
②谈话法。就是教师与幼儿相互提问、对答的教育方法。谈话法的运用可以使教师借助恰当的问题,帮助幼儿分拣、提炼原有的社会知识经验,使之系统化、明确化。谈话法中幼儿的提问与回答是其真实思想活动的反映,有利于教师把握其思想实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提问的内容应以幼儿熟悉的社会认识经验为主;
2)提出的问题应具体明确,富有启发性、发散性;提出问题后应给幼儿足够的思考时间; 3)如果是集体谈话,教师的提问应面向全体,通过各种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幼儿的提问以及幼儿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无论是简单幼稚,还是复杂成熟,教师都应耐心倾听,并用发展的眼光作适当小结。
⑧讨论法。它是教师指导幼儿就教育活动中,对某些具有社会性的问题、观点及认识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交流意见的教育方法。这种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和感受,帮助幼儿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懂得不同的人对待问题的看法不同,有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使用时应注意:
1)幼儿有足够的社会知识经验,并已具备交谈的基本技能;
2)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自由的气氛,让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要通过提问调节讨论的节奏,使讨论不走题;
4)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不轻易、简单评价,鼓励幼儿对问题以及其他幼儿的意见发表自己的看法;
5)讨论结束时,教师简明阐述正确的观点,引导幼儿对问题作出正确的小结。(2)直接知觉教育法,主要包括演示法、参观法
①演示法。它是指教师将实物、教具直接展示给幼儿看,或者引导幼儿通过实际表演,思考或表现对社会知识的理解,使幼儿从中明白一些道理。社会教育活动中常用情景演示法,由教师展示一些社会情景,让幼儿对其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明白社会规范。展示给幼儿的情景可以是图片中的情景,也可以是幼儿或幼儿与教师共同表演的情景。这种方法的运用,能增进幼儿对社会教育活动的兴趣,提高活动的效果。②参观法。即根据社会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组织幼儿在园内或园外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思考,获得新的社会知识与社会规范的教育方法。它能使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与其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通过身临其境,耳闻目睹,接触社会,得到教育。(3)行为练习法
行为练习法即组织幼儿按照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去进行实践的一种方法。它能使幼儿明白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形成和巩固幼儿社会行为习惯。行为练习法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教师人为创设特定的情景,也有教师组织的多种实践活动,如修补图书、做值日生、劳动等,还有在各种生活情景中教师组织的幼儿行为练习,如来园和离园的礼貌行为练习,文明用餐的行为练习等。运用行为练习法时要注意,教师要让幼儿明确行为练习的内容和要求;练习的内容应是幼儿可以接受的,做到循序渐进;行为练习的要求应前后一致,长期坚持以便幼儿能持之以恒形成习惯;无论以何种形式进行行为练习,都要注意激发幼儿练习的愿望,发挥其主动性;活动中应给每个幼儿提供练习的机会,练习的时间不宜太仓促,要让幼儿真正在练习中体验到快乐,达到练习的目的和效果。(4)行为评价法
行为评价法是指对幼儿符合社会言行的表现给予褒贬判断,从而使幼儿受到教育。行为评价法可分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前者对幼儿社会性言行有着强化作用,能提高幼儿的积极性,激发幼儿亲社会的言行出现;后者对幼儿社会性言行有负强化作用,能纠正和制止幼儿不良的社会行为和后果。无论采用哪种评价方式,都应尊重幼儿、信任幼儿、理解幼儿,注意用发展的眼光纵向评价,注意及时评价。(5)陶冶法
陶冶法主要利用人际关系、行为环境、社会风气、情感气氛等来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行为和亲社会情感。它包括环境陶冶法和艺术感染法。①环境陶冶法,即通过优美的自然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师有意识创设的教育情景,对幼儿进行社会化培养的一种教育方法。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对事物、问题尚未形成积极稳定正确的认识,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教师有必要引导幼儿感受与体验外部环境的熏陶,并有意识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幼儿社会性情感、社会习惯得到良好的培养和陶冶。②艺术感染法,即利用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的感染力,渗透幼儿心灵,使幼儿得到心灵的感染与熏陶,激发幼儿的情感,并使之化作行动的一种教育方法。艺术感染法主要运用于社会领域教育的社会文化教育活动中,因为社会文化中的人文景观、文化精品、优秀的艺术作品等,本身就体现了较高的艺术性。幼儿在学习、观赏中获得了直接积极的情感体验,有利于社会情感的激发与培养。运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选择有利于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潜力的作品,努力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艺术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与社会性发展有关的积极的情感体验。
2.幼儿园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1)移情训练法
这里的移情,指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位置和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他人的感情和需要。移情训练法是通过故事、情景表演等形式使幼儿理解和分享别人的情绪体验,使幼儿在日后生活中对他人类似的情绪体验会主动地、“习惯性”地产生理解和分享的教育方法。它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是一种很重要的教育方法。在移情训练中,教师往往通过让幼儿想象、表演,以及实际地作用于被理解对象的行为等方式,使幼儿介入对被理解对象特殊情绪反应的关心、安慰等过程。这样,一方面强化对特定情绪的理解和分享,另一方面使移情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导出良好的社会行为。如《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的大班教育活动“他为什么哭?”就是一个生动的实例。教师通过让幼儿观看情景表演展开讨论“小明、小华为什么会哭?”进而提出“你什么时候会哭?”“你哭时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让幼儿进行回忆、想象,以唤起自己伤心、委屈、不被他人尊重时的情感体验,帮助幼儿理解小明、小华不愉快的感受;接着提出“我们该怎么做?”使幼儿产生愿意关心、帮助别人的社会行为;最后让幼儿分组商量设定情景:“发生了什么事,大家该怎么关心、帮助?结果如何?”以巩固幼儿良好社会行为的产生。移情训练的主要途径有“讲故事、续编故事、情景表演、生活情景体验、开展游戏等。(2)角色扮演法
这里所说的角色,指社会中有相应职位、承担一定责任且遵守特定社会规范的个体。角色扮演法即教师创设现实社会中的特定情景,让幼儿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使幼儿表现出与这一角色一致的且符合这一角色规范的社会行为,并在此过程中感知角色间的关系,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感受、行为经验,从而掌握自己承担的角色所应遵循的社会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如《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中的大班活动“我是小记者”,也是一个很好的实例。通过让幼儿自己扮演小记者进行采访,知道与人交往时要态度诚恳,使用礼貌用语,提出一些他人感兴趣的问题等。幼儿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往往十分投入,故而能够体验到新角色应有的情感,学到相应的行为模式。3.观察学习法
观察学习法指幼儿通过模式模仿或观察学习,直接学会新的行为模式,获得相应的社会行为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幼儿立即学习新的行为模式,可以激励将隐藏在内心的行为倾向变为外部的实际行动,可以通过对行为模式的模仿,改变、消除或强化个体原有的行为模式。它的核心是替代性学习和替代性强化。替代性学习即幼儿通过观察模仿直接习得新的行为模式;替代性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对示范者——榜样的强化及其引起的行为变化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行为趋于正强化,避开负强化。即如果学习者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就会增强产生与他人出现相同行为的欲望;如果看到别人的行为受到惩罚,则会削弱或抑制产生这种有可能受罚行为的欲望。运用这种方法时要注意,教师应根据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和特点选择观察、模仿的内容,还要根据模仿内容所涉及的行为规范,确定强化形式。幼儿社会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正确选择与灵活运用,从而有效地推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开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有力地实现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
第三节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社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是通过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来实现的。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有上课、游戏、劳动等。这里着重探讨有目的有计划地按集体形式组织的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一般步骤,包括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拟定活动目标及策划活动过程几个部分。设计则是将以上思考的过程文字化,即写成教案。一份完整的社会教育活动教案,一般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和活动延伸几个部分。活动的指导则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活动方式和运用一定的方法实施文案的过程。下面分别阐述。
一、活动目标的设计与拟定
具体的社会教育活动的目标制定最直接的依据是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一般是根据总目标、分类目标和阶段目标由本园同年龄班教师一起讨论制定的。通过哪些课题的活动来实施这一目标,也是各班基本统一的。而具体的每个教育活动目标,则需要每位带班教师发挥自己的才能,根据本班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状况,包括近来幼儿在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具体情况来拟定。一般要考虑幼儿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发展几方面的情况。当然,根据具体活动,目标会有所侧重,有的是潜在隐性的。表述时应做到简洁、明了,可操作。如中班活动“我们的国旗”目标的设计,可依据总目标中“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劳动的情感„„”,及分类目标中“引导幼儿感知我国的国名、国旗、国歌、国徽„„激发幼儿初步爱祖国的情感”,初步制定为“让幼儿知道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培养幼儿初步的尊重国旗、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里主要表述为社会认知和社会情感的目的,社会行为的目标是潜在的,即通过类似主题的活动,幼儿在生活中能做到尊重国旗,升旗时要立正、不讲话,向国旗行注目礼等。这个活动的目标就是幼儿能掌握有关的社会认知,从而激发出初步的社会情感。
二、活动的准备
包括物质材料的准备和知识经验的准备。幼儿社会教育活动有其自身的特点。幼儿社会认知的增加,社会情感的激发及社会行为技能的培养,不是靠教师空口说教就能达到的。直观、形象、生动的形式易于幼儿理解和学习。因此,活动的准备在整个活动设计中不是一个辅助的可有可无的部分,而是实现社会教育活动目标的有力保证。在中班“我们的国旗”活动中需要考虑的准备,包括一面国旗、有关升国旗仪式的资料、图片或录像;当然幼儿如有参加升旗仪式的经验则更好。活动准备中的有些材料是现成的,有些则需要教师进行绘制,有的情景表演准备需要教师事先安排好,保证能为活动所用。
三、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活动的指导
(一)在活动的目标确定后,就要思考通过哪些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来实施目标。活动过程的设计则是将这种思考书面化与细致化,一般包括开始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1.活动的开始部分,是引导幼儿活动的第一个步骤,起到初步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及调动幼儿学习主动性的作用。教师组织活动的方式,一般有讲故事、引导幼儿看图片、欣赏录像资料、情景表演等。如是外出参观活动,则在开始部分告诉幼儿参观何处,提出参观的要求等。
2.活动的基本部分。这是完成目标的主要部分,主要是教师引导幼儿进行感知学习和练习。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应放在这里。3.活动的结束部分。教师可改变原先的活动方式,引导幼儿通过其他符号系统的参与(如音乐、美术、身体动作等),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自然而然地结束。如要在结束部分对活动进行小结评价,应做到简洁、精练,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以宽容积极的态度进行评价,对问题本身应留有一些思考的余地,使得活动能够有效地延伸,幼儿能够保留对活动的兴趣,体验到活动带来的快乐,以企盼的心情和态度等待下次活动的到来。(二)活动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应是实实在在地为达到目标服务的。
活动过程的设计只是静态地保证了活动目标的实现。真正能够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作用,还有赖于对活动的实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的组织指导是关键。幼儿社会教育活动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根据各个活动步骤、内容的需要,恰当地选择,灵活地运用。通常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以发挥其综合作用。活动过程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全班的或大组的集体活动,也可是教师指导下的比较松散的小班活动和个别活动。通常是几种组织形式交替综合使用。如《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社会》大班的“今天我是值日生”活动中,第一步骤是引导幼儿“说说值日生该做哪些事?应该怎么做?”是全班集体活动;第二步骤是组织幼儿讨论“怎样当好值日生?”则可以按固定小组活动;第三步骤是“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值日生的职责”,又是全班集体活动;第四步骤是“分组练习做值日生,体验为班级服务的快乐”,则可以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以自选小组的形式活动。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实践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设计活动的过程时“有环顾左右而言他”的现象,尤其是青年教师,对活动的目标把握不透,在设计时心中无目标。这种缺点是务必要克服的。在活动步骤的安排中,要十分重视前一步骤向后一步骤环节的过渡,使内容和目标自然连贯,促进幼儿的学习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发展,保证活动目标的有效实现。
(三)活动的延伸。符合一定社会行为规范的社会行为技能的产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关键。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如果只停留在增进幼儿社会认知、激发幼儿情感上是不够的。良好的社会行为技能的产生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通过某一个活动就能形成的。为此,社会教育活动的活动延伸的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延伸的方式多种多样,如通过游戏或其他形式的活动,让幼儿继续学习巩固活动中所了解的社会认知和社会技能;利用家庭、社区条件,帮助幼儿学习社会知识,锻炼社会技能等。
第四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及设计》考试试题与答案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及设计》考试试题与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师幼通过对话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向幼儿提出问题,也可以解答幼儿的问题,不受时间、地点和人物的限制。在课内、课外、个人或集体都可以采用,这一方法是(B)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观察演示法
2、在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中,教师依据社会教育目标,向幼儿出示的实物、图片、直观教具、录像等可以是他们被感知的材料,使幼儿通过观察获得相应的社会知识、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的一种教育方法是(D)A、讲解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观察演示法
3、评价时考虑活动目标是否完整、是否分解到位、是否以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等因素为依据、是否落实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中、是否适当地确定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否明确有层次、是否易于操作和是否可以检验,这属于(A)A、评价活动的目标 B、评价活动的内容 C、评价活动的准备 D、评价活动的过程
4、关于排队公平等待规则、轮流规则、集体服务规则等内容属于(D)A、基本道德规范认知 B、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认知 C、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的认知 D、群体活动规范的认知
5、在社会活动日中将各民族、各国的朋友请进幼儿园,与儿童一起联欢,共同进行分享和体验活动属于(D)A、自我教育活动 B、社会环境与规范认知活动 C、人际交往教育活动 D、多元文化教育活动
6、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主体对自己和自己心理的认识,这一概念是指:(C)A、个性 B、社会性 C、自我意识 D、社会化
7、评价者应当主要考虑;教师所选择的教育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社会性教育的需要,是否符合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幼儿来说,教育内容是否为幼儿必须的,是否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幼儿是否愿意接受,属于(B)A、评价活动的目标 B、评价活动的内容 C、评价活动的准备 D、评价活动的过程
8、关于文明的言谈举止、使用礼貌用语、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集中注意倾听他人讲话等内容属于(B)A、基本道德规范认知 B、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认知 C、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的认知 D、群体活动规范的认知
9、个人试着设身处地地去扮演另一个在实际生活情景中不属于自己角色的行动过程,从而形成角色所需要的某些经验和行为习惯,这一方法是(A)A、角色扮演法 B、移情训练法 C、价值澄清法 D、强化评价法
10、教师事先拟定一系列儿童关心的问题,让全体儿童一起来表示自己意见的一种方法。(A)A、价值表决法 B、谈话法 C、观察法 D、问卷法
二、多选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幼儿自我控制能力主要包括(ABCD)A、自制力 B、自觉性 C、坚持性 D、自我延迟满足
2、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一般包括(ABCD)A、确立活动目标 B、选择活动内容 C、设计活动过程 D、拟定教育活动方案
3、家长的教养方式分为(ABCD)A、民主型 B、专制型 C、溺爱型 D、忽视型
4、教师在精神环境的创设方面尤其注意:(ABCDE)A、教师应以亲切的语言、赞赏的目光、友善的态度、平等的身份与儿童交往 B、理解儿童的各种需要
C、允许儿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D、教师还应创设良好的班级气氛 E、引导儿童的人际交往
5、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有(ACD)A、针对个性原则B、目标性原则C、过程性原则D、全面性原则
三、判断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幼儿园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促进幼儿认识自我,逐步形成自我概念,如小小的我或我长大了等主题。(√)
2、评价活动的目标的内容包括:活动目标是否完整、是否分解到位、是否以幼儿社会性发展水平等因素为依据、是否落实在活动内容和活动过程中、是否适当地确定了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否明确有层次、是否易于操作和是否可以检验。(√)
3、幼儿园社会教育总目标是社会教育活动所期望的最终结果,是学前阶段社会教育任务和要求的总和,是对幼儿社会教育目标最为概括的陈述,是其他层次目标的依据和基础(√)
4、强化评价多种多样,一般常用的是正强化和负强化。(√)
5、幼儿园教育评价主要就是对活动过程的评价。(√)
6、幼儿价值观是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与周围人和事的接触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待人处事的态度,即通过幼儿内部心理活动进行价值选择、价值确定,然后付之于外部行动的过程,这一方法是价值澄清法。(√)
7、在专制型的教养方式下,父母不允许幼儿违背大人的意愿,不容忍幼儿有自己的想法,给予幼儿的温暖、同情较少,幼儿容易变得顺从、压抑、自卑、(√)
8、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已有相关知识体系不应该成为选择教育内容的依据。(×)
9、幼儿园教育教学内容不考虑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情绪情感的发展需要,也不考虑幼儿的个性、道德以及社会性行为等方面发展的需要(√)
10、活动延伸是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准备通过哪些途径使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得以延续和巩固。(√)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任务。
答:(1)是总结历史发展中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思想及实践经验。以为今天学前儿童社令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2)是研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基本问题,揭示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基本原理与规律。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核心任务:(3)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提高幼儿教师从事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水平和效果。这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研究的最终任务。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1)幼儿能逐步学习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2)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 称。(3)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4)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懂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5)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6)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3.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4.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答: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速了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关系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五、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
1.东东在午睡后想和小丽一起玩。不巧的是,小丽刚刚醒,只想单独呆着。出于沮丧,东东变得具有攻击性,最终诉诸身体接触来引起小丽的注意。行为从轻轻碰升级成用力推,然后就是打。小丽嚎啕大哭起来。
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帮助他们?请说明你的理由。答:处理建议:
当小丽哭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去安慰中。
因为小丽此时不能用语言表达他个人的需要,所以老师最好选择让东东离开,并解释不能让东东打小丽。老师可以冷静地把东东带到隔壁的方面说:“打人会痛的。”并告诉孩子:“等你准备好了用你的语言而不是拳头后,你就可以回去了。小丽受到伤害了,他需要感到安全。”
这样老师并没有命令东东多长时间不许接近小丽,也没有利用成人的权利来作所有的决定,相反老师可以让孩子自己把握需要多少时间。并让东东反思自己的行为,并判断何时控制自己的感情。这种方式可以帮助东东为自己负责并且能变得更加自律。
第五篇: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曹中平教授——《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实践1:
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方案
一、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要求
(一)教育目标与内容
说明: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大、中、小班三个年龄段分别设计一个社会教育活动。
根据主题确定教育目标(注意层次性:直接目标与间接目标;主导目标与次要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目标),精选内容(基于主导目标筛选教育内容),收集素材(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贴近幼儿生活经验选择适宜的教育材料)。
1.幼儿的多元文化生活。通过分享不同的文化背景,如家庭习俗、语言、食物、音乐、价值观、家庭关系、生活类型、文化庆祝和民族遗产等,提供给幼儿必要的技能、知识,发展他们对自己的良好接纳以及对别人的积极认识,理解在快速变化的、复杂的、独立的社会中生活的丰富与合作。
2.幼儿的心理和价值观。社会和物质环境以尊重为关键特征,为幼儿提供一个属于他们的位置。特别关注幼儿独立
意识的发展;如何处理嫉妒、害怕、攻击性的情感、与别人玩的能方和友谊的发展;如何控制他们生活中的想象角色的发展等方-面;同时,也关注幼儿道德发展的三个方面:对道德的思考、自我评估及抵抗偏差想法和行为的意识,从而促进幼儿的道德行为。
3.对历史的感知。幼儿的过去(个人历史或生命历程)、遗传、家庭历史及其他幼儿的家庭历史都是幼儿历史教育有效的手段。幼儿在活动中建立起对历史理解的同时也建立起对时间的理解。
4.地理。在幼儿园阶段,地理学习主要把焦点放在三个方-面:解释不同区域(地区、国家、世界)的人和地方有什么不同;描述和评价物质和文化世界的关系(人类大陆的关系,包括环境保护和守恒);确定由物理和经济因素造成的问题(包括人口的分布和密度)。
5.幼儿作为消费者。社会科学课程选择了10个经济概念用于学前儿童学习:消费欲与需要、缺乏、区别资源(人类资源、自然资源和资本财力)、计划、目标排序、购买的先后、主次)、商品(我们买的东西)和服务(别人为我做的事)、买者和卖者、生产者和消费者、钱(知道钱的作用,认识和命名钱)、选择(消费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每个人能用他们有限的资源做出最可能的选择)。
6.幼儿对年龄、衰老和死亡的认识。幼儿缺乏对这三个
概念的清楚和正确的认识。社会科学课程给予幼儿情感支持;对幼儿关于年龄、衰老和死亡的问题给予正确的事实回答;帮助幼儿鉴别关于年龄、衰老和死亡的公式化的人物与神话;让幼儿知道死亡是生命循环的一部分;增加幼儿关于老龄的信息;促进幼儿对所有年龄的人的尊重;给幼儿提供训练倾听、自我表达、同情和价值判断的机会。
(二)教育模式与方法
说明:
基于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选择最匹配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
每个教育活动确定一个教育活动模式,但同一种模式下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构成教育过程的不同环节。
1.教育模式
主题教育模式、方案教育模式、区域教育模式、旅行教育模式
2.学前社会教育的一般方法
实践练习法、社会调查法、参观法、表演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
3.学前社会教育的特殊方法
价值澄清法、移情训练法、观察学习法、角色扮演法
二、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格式
(一)活动名称
(二)设计思路(教育模式与方法的选择依据与实施活动的教育意义)
(三)教育目标
(四)活动准备(材料准备、经验准备)
(五)活动过程(基于教育内容及其进度划分若干环节或步骤,包括每个环节或步骤的教育指导方法;文字描述困难时可以配合情景图)
(六)参考资料
(七)附件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设计的撰文要求
(一)以小组为单位,明确责任、分工合作,集体讨论,组长负责整理文稿并且注明每个成员在设计中的任务及其贡献。
(二)每个小组在指定范围内选择一个主题(不得重复),设计一个系列活动(大中小班各一个)。整个系列活动的字数控制在4,000-5,000字之间。
(三)注明教育活动设计过程中的参考资料及其出处。
(四)教育活动中设计的辅助材料一律作为附件,附在正文 的后面。
(五)完成时间: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