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时间:2019-05-12 18:0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第一篇: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第六节 幼儿量概念的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

学习指南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可以定性区别或测定的属性。量分为连续量和不连续量。不连续量是表示集合中元素多少的量;连续量是表示物体属性的量,如物体的面积、体积、长度、重量等。物体量的测量结果可以用数来表示,即数量。对物体量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学内容。本节就讲述幼儿认识物体量的一般过程和年龄特点,学习物体量教育的设计和指导方法。

学习目标

1.了解幼儿量概念的发展特点。

2.能运用量概念的目标设计与表述、内容与方法的选择、教育活动设计指导策略梳理出简略和详细的教案。

3.结合视频和文本的案例学习,灵活运用幼儿量概念的活动设计思路与组织策略解决量概念教学中的实践问题。

案例导入

案例呈现:皮亚杰把一团橡皮泥先搓成圆球形,然后当着儿童的面将圆球形搓成“香肠”,问儿童圆球和香肠哪一个橡皮泥多。一部分儿童认为圆球的多,因为圆球大,而另一部分儿童认为香肠的多,因为它长。为什么出现这样的认识?

案例分析:幼儿受年龄和思维抽象性发展所限制,在量的比较中容易受外在形式、视觉判断等方面的干扰而不能正确地意识到物体的量,也就是说,还没有掌握量的守恒,所以才会出现这种现象。

必备知识

一、认识物体量的一般过程

1、从笼统、不精确到逐渐精确

物体的量是物体固有的特性,是客观存在的。物体常见的量是我们通过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到的。

儿童从出生起就感知并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物体量的感性经验。但由于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晚于感知觉能力的发展,因此幼儿常常不能用恰当的词来表示物体的量。如3-4岁的儿童常常用大、小的词汇来代替长度等其他变量的准确名称(把粗铅笔说成是大铅笔;把长的毛巾说成是大的毛巾等等)。

儿童在语言、词汇的运用和表述从不精确到逐渐精确的发展特点,启示成人有必要在儿童的知觉活动中帮助他们使用准确的词汇,以促使儿童形成与某一变量相一致的概念,而不仅仅使儿童的数学概念、数学学习停留在第一信号的水平上。

2、从明显差异到不明显差异

儿童在实际生活已经积累了对有关物体量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在早期却常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表现为缺乏分化和不够精确。3 4岁的儿童往往只对量的明显差异能够感知和区分,能够在差异明显的变量中辨别区分出最大的(最长的)或最小的(最短的).而随着其年龄的增长,才逐渐能对差异不太明显的量进行认识和区分,能够根据物体量的差异(如:大小、长短、高矮、宽窄、粗细等)进行数量在10以内的正、逆排序。其认识、区别量的精确性也有所提高。

3、从绝对到相对

儿童在感知、区分量的特征的过程中还表现出一个重要的特点,即对量概念的理解缺乏相对性。长和短、大和小、宽和窄及其他变量,都只有在比较中,在对比两个物体的基础上才能理解和区分。但对这些变量的认识,儿童最初是一种绝对化的认识,他们常常把所掌握的具体物体量的特征(如大小、长短等)看成是完全绝对的,列乌申娜在《学前儿童数概念的形成》一书中曾引用了两个3岁儿童的争论:“就是我们家的狗大”、“不,我的汤米(狗名)大”……由此可见,在儿童感知、区分量的进程中,对量的相对性的认识是比较困难的。只有当儿童在从两个物体的选择、比较,逐渐过渡到三个或更多物体的选择和比较的过程中才能逐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二、认识物体量的年龄特点

一般来讲,各年龄阶段幼儿认识物体的量有以下的特点:

3-4岁的幼儿只能对大小、长短差别明显的物体加以辨别。随年龄增加才能对差异不明显的量进行区分。幼儿在感知和区分量的特性时,对量的概念的理解常常绝对化。

4-5岁幼儿感知物体量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他们不仅能区别差别明显的物体,而且开始区分差别不太明显的物体。他们能对不同大小的物体作出区分和排列,能从一组物体中找出相同大小的物体,比较出一样大的物体,但他们在判断物体的大小、长短时会受到物体的位子和形状变化的影响,还没有形成量的守恒观念。

5-6岁幼儿对量的感知的精确性进一步发展,他们能准确熟练地感知物体的量并且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述物体的量,他们认识到物体的量足相对的,可以测量的并掌握了简单的测量方法。这个阶段幼儿开始形成量的守恒观念,逐步理解物体序列间的各种关系。

三、认识量的教育目标

(一)小班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和表达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差别明显的两个物体。

2、能按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等特性从差异明显的4以内物体中,找出最大(长、高)的和最小(短、矮)的。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或量(如大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行4个以内物体的正排序。体验物体序列的传递性和相对性。(二)中班

1.学会区别和表达物体的粗细、高矮、厚薄等特征。

2.能按物体量的差异,对7个以内物体按照递增和递减的顺序进行排序(正、逆排序)。

(三)大班

1.学会区别和表达物体的宽窄、轻重、远近等特征.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

2.能按规律排列和自由排序以及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个以内物体的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次排列物体之间的可逆性、双重性和传递性关系。

3.理解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4.学会自然测量。

四、认识量的教育内容

认识量的教育一般包括量的比较、量的排序、量的守恒、学习自然测量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量的比较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1.运用各种感官,感知物体的量

幼儿对物体量的认识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的感知,因此,教幼儿认识物体的量可以通过视觉、触摸觉、运动觉等多种方式引导幼儿感知比较物体量的特性。教师应提供各种材料,让幼儿在充分地看、摸、摆弄等活动中进行感知和比较,认识物体的量。其方法是:第一,通过两个物体的比较,认识和区别物体的某个量。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示范并告诉幼儿相应的量词。第二,通过3个以上物体的比较,认识量的相对性。

2.运用重叠、并放法,比较物体的量

重叠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物体重叠在一起进行比较,并放法就是把两个以上物体并排放着进行比较。选用重叠或并放的方法进行比较时,要根据物体材料和比较内容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方法。幼儿动手操作比较时.要提醒幼儿注意物体重叠或并放时应该对齐,例如,比较长短、高矮,被比较的物体应放在同一水平面上。

3.运用寻找法,描述物体的量

在幼儿初步认识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在周嗣环境中寻找哪些物体是大的(长的、粗的等),哪些物体是小的(短的、细的等)。可以先在教师预先准备好的环境中寻找,然后在自然环境中寻找,最后可以让幼儿通过记忆表象寻找,并用正确的词汇描述出来,以巩固幼儿对物体的量的特征的认识。

4.运用游戏法,区别物体的量

可以设计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幼儿区别物体的量,加深对物体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的认识。例如,“相反游戏”、“反义词游戏”、“看谁找得快又对”等。这些游戏可以先在口头上进行。幼儿熟练后,可以同时配合手势,训练幼儿运用量词的能力和思维的敏捷度。

量的排序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教幼儿排序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容:按照物体量的差异排序(如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等);按照物体数量的多少排序(如按数量逐一增加或减少,按数字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按照特定规律排序(如男女间隔排列)。这些内容都可以采用下列方法学习。

1.示范讲解

幼儿开始学习排序时,教师先说明要求并示范,引导幼儿观察老师排序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可以采用先找两端再逐一排中间的步骤为幼儿做出示范,也可以采用先排中间再排两边的方法。

对于排序活动中的重点、难点,教师要重点讲解,向幼儿说明排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明确排序的方向、起始线和规则,例如,高矮排序只能竖排;按长短排序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齐;按形状排序,说明什么形状排第一,什么形状排第二、排第三。

2.动手操作

教师提供各种材料,要求幼儿按成人的口头指示自己完成排序任务。幼儿有一定的排序经验后,教师再创造条件让幼儿自由排序,幼儿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想象自由选择、自定规则,排列出各种序列。

3.探索物体序列中的规律

在进三个物体的排序时,可以通过提问让幼儿思考、讨论,引导幼儿发现序列中的可逆性、双重性和传递性。

排序中的可逆性.是指按一定顺序排列的物体.反过来也形成一定的顺序排列。例如,从大到小排列的物体,逆排列就是从小到大排列。

排序中的双重性,是指按顺序排列的物体中,任何一个元素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元素大,又比后面一个元素小。

排序中的传递性,可理解为如果A>B、B>C.那么A>C,在比较过程中.A和C没有直接比较,而是通过B这个中介将关系传递(推理)过去。

在排序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先小数量排序,再大数量排序;先按量的差异排序,再按数量排序,然后再到按特定规律排序;先参照排序,再独立排序。

量的守恒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量的守恒是指物体的大小、长短等不受物体的外形和摆放位置的变化而改变。量的守恒包括长度守恒、面积守恒、容积守恒、体积守恒等。量的守恒的教学在幼儿认识了相应的量的基础上进行。

1.运用单个物体量的变式

量的变式,即通过变换图示,添加干扰因素,使幼儿做到不受外部因素变化的影响而认识到量的不变件。例如,长度守恒,可用同一根绳子摆出长度的各种变式,作出记录,让幼儿判断它们是否一样长。

2.运用同等量的两份物体进行比较

比较时,先用同等量的两份物体进行比较,确认是一样的,然后把其中一份进行变式,再引导幼儿将变量和原来的量进行比较,以判断它们还是一样的。例如,体积守恒,可用大小形状相同的两块橡皮泥,其中一块捏出不同的形状(变式).让幼儿比较观察,学习体积的守恒。

3.运用数表示量的守恒

有些量的守恒,可以用单位的数量是否相等作出判断。例如,面积守恒,四个小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大正方形,也可以组成两个长方形或一个大长方形,只是排列不一样·其面积是守恒的。

4.渗透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思想

量的守恒教学中,许多量的变式都涉及整体量和部分量的守恒。例如,容积守恒,一大杯水可以倒在两个或多个小杯子中,所有小杯子中的水的总和与大杯子中的水是等量的。

自然测量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1.讲解演示,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

首先引导幼儿通过目测判断物体的量谁大谁小、谁长谁短等等。然后引导幼儿学习用自然物对物体的某一量进行测量。示范测量时要注意演示清楚以下四点。(1)如何开始测量:测量工具的一端与被测量的量的一端对齐。(2)如何做测量标记:每次测量时在测量工具的一端作个记号。(3)如何移动测量工具:测量工具要做水平方向移动。(4)如何统计测量的结果:测量完后记数测量的标记有多少。这是测量的四个要素。

2.操作活动,幼儿自己动手学习测量

幼儿了解了测量的基本方法后,可以让幼儿亲自动手学习测量物体。在幼儿的操作活动中,教师也要注意以上四点的检查。幼儿学习自然测量也可以幼儿自己先动手操作,针对幼儿测量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教师再进行示范讲解,这样幼儿的理解更深刻。在幼儿学习测量时可以先让幼儿用同样的自然物测量不同量的物体,使幼儿发现量的测量中的存在的正函数关系。之后可以让幼儿使用不同大小的测量工具测量同一个量,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与物体量之间的反函数关系。

★案例呈现:有趣的测量——我的尺子(视频)

活动来源 我们班的孩子对标准工具有一些模糊了解,但概念不清楚,同时,也想对测量结果有精确的记录。我想'我们的教学活动,不仅仅要着眼于工具的运用,求得测量的结果,更要注重孩子经验的迁移。让孩子初步了解非标准测量工具与标准测量工具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作用。

活动目标

1.幼儿愿意参与测量活动,体验动手制作尺子的乐趣。

2.能选用自然物,用首尾相接的方法,测量桌子的高度,感知因测量工具的不同所带来的测量结果的差异。会用移动手指做记号的方法,制作自己的尺子并进行测量。知道用数记号的方法说出测量结果。

3.能认真完成测量工作,并做好记录,能清楚地与同伴交流。

活动准备 水彩笔、铅笔、筷子;记录纸;长条形的白色硬纸;书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一、桌子有多高——幼儿选用自然物测量并记录 1.用自然物测量桌子的高

师:上次'我们用测量的方法.知道了桌子的长和宽,但我们还不知道桌子有多高。今天,我们再来量一量桌子的高。小朋友们告诉我,要知道桌子的高,我们量什么地方?从哪儿量到哪儿?桌上,老师准备了铅笔、筷子和水彩笔,还有一张记录表,表上也画了这三种工具,你可以挨个选择你喜欢的工具,按首尾相接的方法,量好后记录在工具后面的空格里。

2.交流分享

师:你用了哪些工具来量?用水彩笔量,结果是几只水彩笔长?用铅笔量,桌子的高有几只铅笔长?用筷子量,桌子的高有几只筷子长?为什么桌子的高没有变化,而量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小结: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所以量出的结果就不一样。

二、制作我的尺子

1.尝试用指头量纸条的长度。

师:我们今天做一个新的测量游戏。老师准备了一根长纸条,请小朋友用我们的一根手指,像老师这样,来量量纸条有多长。试一试,用哪个指头最灵活方便?现在,自己边量边数,纸条有几个指头长?

2.对手指测量的结果进行初步的对比。

师:刚才我们说,测量的工具长短不一样,结果就会不一样,但我们刚才都是用的手指头,大家的手指头都差不多粗细,那结果应该也差不多呀?为什么有的是12个指头长,有的是16个指头长,差得太远。

3.对测量时手指头移动的方法进行示范,同时提示用做记号的方法,引导幼儿比较准确地测量纸条的长度。

4.数一数,我的纸条有多长?

数自己的纸条上有几个记号并记录在纸上。再次对比结果。感知结果比较接近。

三、用制作的尺子测量书

1.师:我们的纸条上有这么多的记号,现在我们拿一本书,把书的长的一边和纸条靠近,看一看、数一数长边在第几个记号那儿。你能告诉我书的长边有多长吗?书脊有多长呢?

2.师:看我们画的记号还可以量书的长度,你认为它像我们平时用的什么测量工具?

(出示尺子)看,他们相同的地方在哪儿?什么地方不同呢? 3.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师:我们平时见到人们都用什么样的尺子?他们如果量桌子的长,不管是用什么尺子,结果是一样还是不一样呢?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尺子的记号,大家也把这些记号叫刻度,这些刻度都是一样长做一个记号,所以,量的结果就是一样的。大家可以用我们自己做的尺子回家量家里的东西。

活动反思:本次活动中我精心设计了自然测量与标准尺认识的结合点,就是自己制作尺子。孩子们开始应用已经获得的测量方法量桌子——引导发现测量结果的差异——了解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结果各异带来的弊病(萌发寻找办法解决问题的欲望)——用手指做记号在长条纸上——比较结果的一致性————尝试测量书本,发现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领悟出这就是自制的尺子——尺子就是为了精确测量而发明的。几个环节,环环相扣,通过这样层层递进,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探索,最后解决问题并顿悟,了解标准尺诞生的原因,以及标准尺制作的初步原理。活动的价值由此得到凸显,孩子们在整个的活动中,参与积极,师生有效瓦动,取得很好的效果。整个活动,我引领孩子在探索中思考,在思考中操作,每一个环节学习经验的逐步积累都为孩子的进一步探索和发现提供了可能。

本次活动的不足之处在于,孩子前期测量方法的经验积累还有差异,活动结束时还有部分幼儿未达到最后的效果,还需要进一步的个别指导,在延伸活动和活动区活动中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机会。

(重庆渝中区区级机关幼儿园 唐杰)

活动评析

本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围绕着测量层层展开,通过幼儿自己动手用不同的自然物进行测量,得出不同的结果,引领幼儿由自然测量巧妙地过渡到标准测量,领会标准尺的制作和来历,巩固了幼儿对单位体系的认识,使幼儿在完成任务之后获得了成功的快乐,活动从充分提高幼儿的自信心这个意义上说具有更大的教育价值。

活动示范(详见视频展示)课后检测

1.幼儿量概念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2.幼儿量概念教育包括哪些内容?。3.举例说明幼儿认识物体量的年龄特点

4、各年龄班量概念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与表述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5、自选年龄班,设计关于量的比较、量的排序、量的守恒和量的测量教案,以合作小组为 单位参与说课、模拟试教、幼儿园现场教学等活动。

第二篇: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件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主讲:唐燕

琼台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关于“三学六法”的理解:

三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

六法:语言

计算

常识

美术

音乐

体育 ★关于五大领域教育活动的理解:

幼儿语言领域教育活动

幼儿科学领域教育活动

幼儿艺术领域教育活动

幼儿健康领域教育活动

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活动 4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指导的知识结构

第一部分:幼儿语言教育的基本原理

第二部分:各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明确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 5

第一部分 

幼儿语言教育的基本原理●幼儿语言教育概述

一、幼儿语言教育的特征:

1、幼儿语言教育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的

2、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特殊的语言教育过程: 具有目的性、计划性、针对性等特点

3、幼儿语言教育的目的是使幼儿主动地获得语言经验,从而获得语言的发展 7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

1、如何看待幼儿的语言发展? 本民族语言的获得

发展潜能

个别差异性

先天和后天的相互作用

2、怎样看待幼儿语言教育? 关注每个幼儿的语言学习

重点在于促进幼儿语言素质的养成

树立完整语言的观念、整合教育的观念和活动教育的观念

8完整语言观

1、目标完整----把听、说、读、写等方面的情感态度、认知和能力的发展,作为幼儿语言教育的完整目标。即培养幼儿听、说能力,良好的听、说行为习惯,以及早期阅读和书写的技能。

2、内容完整----学习口头语言,也要学习书面语言

3、过程完整---在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日常语言教育活动中,随时随地开展语言教育活动,展现给幼儿一个完整的、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整合教育观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是一个整合的教育过程。也就是说,幼儿的语言发展与其他方面的发展是整合一体的关系,幼儿每一个新词、一种句式的习得都是整个学习系

统调整、吸收与发展的结果。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的整合:

——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包括认识、情感与态度、能力与技能等三个方面的要求;

——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幼儿语言学习的内容是社会知识、认知知识和语言知识相互作用的结果;

——语言教育方式的整合;以多种教育活动形式构建语言教育活动,允许多种与幼儿发展有关的符号系统(音乐、美术、动作、语言)参与,让幼儿在体验、玩耍、表演中学习; 10 活动教育观

幼儿的语言是在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发展起来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是一个积极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活动教育观是幼儿园语言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活动的组织形式来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具体表现在:

——提供充分操作语言的机会;

——通过多种形式的操作,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注意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在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与途径 

一、幼儿园语言教育目标及内容要求 

(一)<纲要>中的语言教育的总目标:  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 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 能清楚地说出自己说的事; 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 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12

(二)<纲要>中的内容与要求

1、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符号的兴趣。

6、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收发室的兴趣,培养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7、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13

(三)<纲要>中的指导要点

1、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健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3、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的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14

(四)《纲要》中语言领域的特点:

1、重视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趋势: 

第一次提出重视幼儿语言运用的要求

强调发展语言的关键不是让幼儿强记大量的词汇,而是引导“乐意与人交流,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清楚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淡化语言形式学习,重视语言交际的功能。

2、重视幼儿早期阅读的发展趋势: 

第一次对早期阅读的提倡和重视

提出要“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导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 

3、重视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

充分体现了我国幼儿园语言教育近年来的改革发展趋势 15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途径

(一)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

1、含义: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为幼儿提供与语言进行充分互动的环境,使他们有机会对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零碎语言经验进行提炼和深化,达到对语言规则的理解和有意识的运用。

具体表现为:通过有目标、有计划安排和组织幼儿系统学习语言的专门语言教育活动的过程。

2、类型:

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文学欣赏 仿编创编)

谈话活动(交流 倾听)

讲述活动(倾听 讲述)

早期阅读活动(前阅读 前书写)语言游戏活动(字 词 句)16

3、专门组织的语言教育活动的方案结构 活动名称:

幼儿情况分析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过程 活动延伸 活动评价 语言活动设计的一般步骤

活动名称:写清楚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类型,适合于何种年龄段,具体内容是什么

设计思路:简略概括本班幼儿语言发展水平,教材特点以及本次活动设计意图

活动目标:写清楚通过本次活动应达到的具体目标要求

活动准备:写清楚本次活动需要为幼儿做好的准备,包括:知识准备、语言准备和物质准备三个方面

活动过程:一个经过精心策划的完整的过程在书写形式上应表明 1)活动的起点和终点;

2)清晰的活动过程步骤,以及与这些步骤相关的内容和组织形式; 3)需要重点提出的问题。

活动延伸:设计出本次活动在课堂教学之外扩展和延伸的具体方式和要求。

活动评价:设计好评价的标准和范围,增加语言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便具体的教育活动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价 幻灯片18

(二)渗透的语言教育

1、含义:又称非正式的语言教育活动,是指在日常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各领域活动中发现和利用潜在的语言教育因素随时随地进行随机渗透学习的教育活动。

2、渗透教育的形式:是指在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中将各种内容,各种不同的学习形式与方法加以有机地融合,将其作为一个相互联系而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来对待。

具体表现为:教育活动内容的相互渗透和整合;教育活动形式的相互渗透和整合。渗透形式:

(1)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

(2)自由游戏中的语言交往;(3)其他领域活动中的语言交往;

(4)随机渗透在日常生活环节中的语言学习;

三、幼儿园语言教育组织实施的策略

 策略

一、创设有利于幼儿语言能力发展的语言运用环境

1、要为幼儿提供宽松互动的口头语言交流情境。

2、创设应答性互动的语言环境,给幼儿提供

集体、个人状态下,同成人、同伴交谈的机会,让幼儿体验交流的乐趣。

3、给幼儿提供发展幼儿阅读兴趣和能力的机会。21 策略

二、注重日常生活中与幼儿的言语交流

1、教师应关注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往。

2、教师自身语言要规范、亲切、文明、生动,富有童心、童趣。

3、语速和音量适合幼儿,引导幼儿学会控制讲话声音,培养文明表达的习惯。

策略

三、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正规性的语言教育活动

设计的重点不要放在要求幼儿记住了哪些语言知识、认识了多少汉字、背会了几首儿歌和诗歌,而应注重幼儿语言思维能力、思想情感表达能力的培养。23 策略

四、开展多种类型的语言活动 

1、发展幼儿倾听能力的活动。

 2、建构幼儿语言经验的活动。24 策略

五、渗透在其它领域教育活动中的语言教育活动

《纲要》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 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策略

六、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

在活动区活动中,注重发展幼儿的语言。尤其是在角色游戏中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是最好的途径。26 第二部分

 各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27

一、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1、教育活动应在新旧经验间建立联系的原则。

2、教育活动中主客体交互作用的原则。

3、教育活动中以语言操作为主,各种活动有机参透的整合性原则。

4、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相适应的原则。28 案例

故事活动《城里来了大恐龙》(大班)

设计思路

恐龙,这种神奇的动物是大班孩子们非常感兴趣的。孩子们经常围绕恐龙这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如:恐龙的特征、恐龙和种类以及恐龙为什么会灭绝等等,因此,教师选择了《城里来了大恐龙》这一有关大恐龙的教材。这篇童话童趣盎然、想像丰富,作品中的恐龙形象善良、可爱,能让孩子能做到 爱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生存的情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设计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个幼儿都有充分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培养幼儿大胆想像、积极讲述以及敢于创造的能力。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萌发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

2、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大胆想像。

3、能在集体面前积极说话,形成大胆讲述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表现恐龙堵塞交通情景的故事挂图。

2、幼儿、教师共同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实物等。

3、彩笔、画纸若干。29  活动过程

活动

(一)故事教学 

1、出示画有“恐龙交通堵塞”的教学挂图,引导幼儿讨论: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鼓励幼儿能大胆想像、积极主动的说出自己的看法。

2、教师讲述故事至“城里人感到大恐龙给他们带来了危险”,再次引导幼儿讨论:城里来了大恐龙,交通堵塞了、铁路被压坏了、房顶也被掀翻了。请你们一起来想办法,帮帮这卒城里的人、帮帮这条大恐龙吧!

3、教师讲故事至结尾处,请幼儿讨论故事里孩子想出的办法好不好?故事里的大恐龙与你们印象中的大恐龙有什么不同?你喜欢故事中的恐龙吗?萌发幼儿爱护动物的情感。

4、教师完整地讲述故事。幼儿扮演龙,边听故事边进行表演。

5、引导幼儿续编故事:“如果有一天,城市里建立了一座新的立交桥,不再需要恐龙立交桥了,你觉得大恐龙又会到哪里去?还能给城里做些什么呢?”要求幼儿一段完整的故事,而不是说一两句话。鼓励幼儿与周围的伙伴商量,互相讲述自己编的故事。

活动

(二)恐龙展览

1、老师与幼儿一起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实物等,一起将活动室布置成一个“恐龙展览”。

2、幼儿自由结伴参观。引导幼儿大方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知道的有关恐龙的知识。

3、开展“我是小小解说员”的活动。

 请幼儿的家长都来参观恐龙展览,请幼儿担任解说员,向家长介绍恐龙的内容,鼓励幼儿大胆地解说,声音响亮。

活动

(三)我和恐龙做朋友

1、老师通过谈话导入活动主题:恐龙为什么会从地球上消失?

2、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分组自由讨论:如果恐龙再次回到我们身边,你会想什么办法来帮助他们?教师巡回观察,倾听幼儿的的讲述,及时给予指导。

 各组幼儿推选代表进行讨论:请你们都说一说,你们都想出了哪些办法来帮助和保护恐龙?

3、幼儿集体作画:我和恐龙是朋友。

4、拓展故事中的含义,告诉幼儿在现实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动物,需要我们大家共同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30 活动评析

恐龙是大班幼儿非常感兴趣的动物,恐龙的世界对幼儿来说是新鲜的、有趣的,因此,教师选择的这一故事能深深地吸引幼儿。在故事教学活动中,教师改变了以往故事教学中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故事情节发展的讨论中,给幼儿提供了大量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并能尊重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性想像。在其后的系列活动中,教师通过布置展览和谈话、讨论以及绘画等的形式,让幼儿充分的交流和体验,进一步感知恐龙的特点,使恐龙这一故事形象更加鲜明生动,同时也让幼儿明白我们应该保护大自然中的动物。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始终十分注重培养幼儿大胆表达的语言习惯和创造性语言表达能力。31 附故事:城里来了大恐龙

大恐龙来到城里,它觉得这个地方比它去过的任何地方都热闹。

大恐龙,啪哒啪哒地走在马路上,可是它的身体太大了,交通给堵塞了,汽车排起了长队,响起了喇叭。

大恐龙,啪哒啪哒地走在铁路上,大恐龙的身体太重了,铁路被踩得吱吱响,火车也被震得跳起了舞。

大恐龙,啪哒啪哒地走在胡同里的小路上,它闻到了别人家厨房飘出的阵阵的香味,它忍不住把头伸进窗户,可是大恐龙的脖子太长,把人家的屋顶都掀翻了,大恐龙的心里真难过。城里的人感到,大恐龙给他们带来了危险。这时,一个聪明的孩子说:“大恐龙走了许多路,一定是饿了。”他带着许多小朋友在马路上撒青草,大恐龙沿着这条路边吃边走,大恐龙吃饱了就在十字路口打起了瞌睡。汽车刹住了,从大恐龙的身上、身下开过,大恐龙变成了立交桥。它觉得身上痒痒的,睁开眼睛一看,想不到自己还有这么大的用处呢。大恐龙觉得自己应该为城里人多做点事,因为它是多么喜欢这个地方啊。一辆辆大卡车、面包车、小汽车从大恐龙的身上开过去,一辆辆自行车、摩托车、三轮车从大恐龙身上骑过去,一群群的大人、小孩从大恐龙的身上走过„„城市的马路变得畅通了,大家都说,大恐龙立交桥真好。32

三、各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指导

(一)幼儿园文学作品活动的含义

是以幼儿文学作品为基本教育内容而设计组织的系列教育活动。

(二)幼儿文学作品活动的基本特征

1、幼儿文学作品活动是围绕文学作品开展的一系列活动;

2、整合相关学科的学习内容,开展一个主题的多种形式的系列活动;

3、提供多种与文学作品相互作用的途径;

4、扩大儿童自主活动的范围; 33

(三)幼儿园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教育作用

1、萌发幼儿对文学的兴起;

2、培养幼儿文学理解力和想象力;

3、引导幼儿创造性地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

4、是幼儿获得宝贵的生活经验和丰富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 34

(四)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目标

1、文学作品的认知目标:

(1)丰富作品相关的社会知识;

(2)知道文学作品有各种体裁,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学会标准发音,扩展词汇,了解各种语言句式的表达;

2、文学作品的情感态度目标:

(1)对书面语言有浓厚的兴趣,喜欢文学作品,积极参加文学活动,乐意欣赏文学作品;

(2)体验文学作品中人物的真善美,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脉络和语言美,发展幼儿的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3、文学作品的技能目标:

(1)学会倾听,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

(2)会说、说好普通话。

(3)感知文学作品语言和结构的艺术表现特点,能创造地运用语言,扩展个人经验和想象,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的能力。36

(五)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内容要求

活动材料内容的选择:学儿歌、听歌谣、对歌 谣、学古诗、听故事找图片、故事欣赏、成语故事、神话故事。

1、感知和理解丰富多彩的文学故事

2、学习和欣赏语言优美的幼儿诗歌和散文 37

(六)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基本结构

(一)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要求:导入部分有什么要求?

(吸引注意,引起学习兴趣)

方法:可运用语言描述、设问、艺术渲染等情境来导入活动。38

(二)理解文学作品,体验作品情感

1、理解和体验:

理解:可通过提问法和讨论法,结合图片、幻灯、录像等手段

三个层次提问:

描述性提问:有什么?是什么?

思考性提问:为什么?怎么样?你是怎么想的?

假设性提问:如果这样应该怎么办?假如……

体验:通过表演、游戏、谈话等方式帮助幼儿体验作品。

2、迁移作品经验,以多种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在幼儿初步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后,开展与作品主题相关的绘画、音乐、舞蹈、手工等动手动脑的活动,引导幼儿去表现文学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从而加深幼儿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和情感的理解。

(三)创造性想像和语言表述

开展创编、续编、仿编、谈话等让幼儿尝试艺术性结构语言的活动。

(七)故事教学活动指导

1、幼儿故事活动的选材

题材广泛,主题明确

结构简单,情节有趣

形象鲜明,语言浅显易懂

适合各年龄班的特点

2、故事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要点

教师讲述故事的要求:语言规范、完整、生动形象;

理解故事时提问和讨论的运用;(1)采用灵活的提问方式(2)适当的运用讨论法

激发幼儿用多种方式对作品的理解

给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的机会 42

(八)幼儿诗歌、散文活动

1、选材要求

(1)作品要适合幼儿已有的经验和水平;(2)题材广泛;

(3)构思巧妙,充满童趣;

2、指导要点

(1)导入:创设情景,引出作品;(2)教师示范朗读诗文;

(3)与各种活动结合,重在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文; ——通过图片等教具,帮助幼儿理解诗文; ——通过三层次的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诗文; ——理解难懂的字、词、句; ——理解诗文的情绪情感; ——理解诗文的表现形式;(4)学习朗读诗文;

(5)围绕诗文主题开展相关的活动 ——表演游戏; ——配乐朗读; ——绘画;

——诗歌仿编活动; 44 案例分析:大班语言活动——散文诗欣赏:落叶

设计意图:

在“秋天的童话” 主题活动中,我带领幼儿外出散步,一路上幼儿对地上的落叶十分感兴趣,有的幼儿捡起树叶当扇子扇,有的幼儿说:“我要把树叶带回去送给姐姐,让她夹在书里当书签。”有的幼儿干脆把树叶丢进河里,兴奋的说:“你们看,树叶小船。”„„原来,树叶会给幼儿带来如此丰富的想象力,而散文诗“落叶”文虽短小,却充满趣味,想象力丰富而美丽、动态感强。通过欣赏教学,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奥妙。诗中语句简短而有重复,也是仿编的好教材,于是我设计了以下活动。45 活动目标:

1、理解散文诗的内容,激发欣赏散文诗的兴趣,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

2、能参照原作品进行联想、仿编。

3、大胆质疑,积极解难。

活动准备

1、图片四张(大班上册15号挂图);

2、配乐朗诵录音磁带,录音机;

3、已学过歌曲《秋叶儿》;

4、每人一张画有落叶的供添画用的纸,油画棒。46 活动过程 :

(一)全体幼儿齐唱歌曲《秋叶儿》,引出课题。

(二)欣赏散文,理解散文内容。

(三)教师作仿编的示范,少数幼儿试编。(四)结束活动

小朋友都说得真好,下面,我们来把你仿编的诗画出来然后再讲给大家听好吗?幼儿在落叶图上添画,边画边作仿编诗句的练习。教师巡回观察,可听听个别幼儿仿编的诗句。课后引导幼儿相互欣赏。47 活动反思:

1、能根据幼儿的兴趣生成教育活动,使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幼儿在与同伴、老师的活动中获得了全新的体验。

2、提供了良好的质疑环境,用鼓励的方式引导幼儿大胆提问,踊跃释疑。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的模式。一句“你提的真好!”大大增强了幼儿提问的信心;一句“大家说的真好!”进一步提高了幼儿释疑的兴趣。

3、为幼儿提供了运用语言的机会。在幼儿进行仿编前,采用小组或三三两两自由讨论的方式,让每个幼儿都有说话的机会,他们说话的愿望得到了满足。

4、综合艺术,照顾全体,使人人都能参与想象、讲述活动。用绘画的形式让幼儿把仿编的内容画出来,活动后便于幼儿再次交流。

附: 散文诗欣赏<落叶> 秋风起了,天气凉了,一片片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过来,坐在上面,把它当作小船。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小伞。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躺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看见了说:“来信了,催我们到南方去了.”

●幼儿园讲述活动的指导

(一)讲述活动的特点、类型和教育作用

概念:

讲述活动是发展幼儿独白语言的教育方式,要求幼儿依据一定的凭借物,使用比较规范的独白语言,进行语言交流。

特点:

1、讲述活动有一定的凭借物。

2、讲述活动有相对正式的语言环境。

3、讲述活动有一种独白语言的呈现

(二)讲述活动的类型  看图讲述;  情境讲述;  生活经验讲述;  创造性讲述; 50

(三)讲述活动的教育作用

1、培养幼儿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能力;

2、培养幼儿独立构思、完整清楚地表达意识情感的能力;

3、培养幼儿对语言交流信息进行调节的能力;

(四)讲述活动的组织与指导要点

1、创设情境,引起兴趣------教具表演设问

2、感知理解讲述对象-----依据讲述类型的特点感知理解讲述对象,如图片生活经验情境讲述等方法和侧重点不同.3、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讲述-----集体讲述,分小组结伴讲述,个别之间互相讲述等

4、引入新的讲述经验-----指讲述的思路和讲述的方式。以示范师生共同讨论等方式开展

5、迁移新的讲述经验-----更换角色添加角色更换场景补充情节

□看图讲述

1、含义

看图讲述:指教师在启发幼儿观察图片、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根据图片提供的线索,运用恰当的词句和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图片意思的一种教学活动。

2、指导方法

(1)以不同的方式,引出图片,激发观图兴趣(2)启发提问:(3)以不同的方式组织幼儿进行讲述

(4)指导幼儿开展丰富的想像,完整讲述图片内容(5)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讲述经验

游 泳 大 赛 幻灯片61 □情境讲述教学

1、含义

情境讲述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表演内容,并将所看到的一系列动作、情节及连续性事件等,用完整连贯的语言有条理地讲述出来的一种教学活动。情境讲述活动准备工作:选择教材,组织排练;准备道具,布置场景

2、情境讲述的指导方法

(1)介绍角色、场景,引起幼儿的兴趣,提出观看要求(2)启发性提问,帮助幼儿理解表演内容(3)自由讲述

(4)教师指导讲述

(5)开展迁移想像讲述活动

幻灯片62 案例分析:情境讲述《谁来帮帮我》(大班)

表演教材:

有一棵小树不知为什么正好倒在路中央,它很疼,伤心地哭着:“谁来帮帮我?”一会儿。来了一只穿红裙子的小兔,看见倒在地上的小树说:“是谁把小树撞倒了?……”说完,小兔从小树身上跨过去,蹦蹦跳跳走远了。

又来了一只穿背带裤的小狗,小狗边走边看看书,不小心被小树绊倒了一下,小狗生气地说:“真讨厌!”狠狠地踩了小树一脚,走了,小树痛得直哭。

最后,戴红帽子的小熊做过来,轻轻地扶起小树,为它培土、浇水,小树高兴地笑了。(后来,小树长大了,满树的叶子绿绿地美极了,小动物们在树下高兴地唱着跳着)。

幻灯片63

活动目标:

1、观察角色的动态表情,记住角色的对话,并能用恰当的词句完整而连贯地讲述表演内容。

2、在熟悉表演内容的基础上,领会表演的主题“爱护环境,热爱大自然,助人为乐”。

3、发展思维力和想象力,能根据主题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活动准备:

根据内容编排好情境表演,布置场地,磁带一盒。

幻灯片64

活动过程:

1、让幼儿观看布置好的场地“一棵小树倒在路中央”,引导幼儿展开联想:这棵小树为什么会倒在路中央?这样下去会发生什么事情?启发幼儿自由讨论并讲述。

2、观看情境表演片段:

A、表演第一段表演:(有一棵小树不知为什么正好倒在路中央,它很疼,伤心地哭着:“谁来帮帮我?”一会儿。来了一只穿红裙子的小兔,看见倒在地上的小树说:“是谁把小树撞倒了?……”说完,小兔从小树身上跨过去,蹦蹦跳跳走远了。)

B、启发提问:

小树倒在马路中间,它哭着说什么?谁来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兔?它看到倒在路

中央的小树是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C、观看第二段表演:(又来了一只穿背带裤的小狗,小狗边走边看看书,不小心被小树绊倒了一下,小狗生气地说:“真讨厌!”狠狠地踩了小树一脚,走了,小树痛得直哭。)幻灯片65

D、提问:

谁又来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狗,它边走边干什么?它看到小树后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它这种做法对吗?

E、观看第三段表演:(最后,戴红帽子的小熊做过来,轻轻地扶起小树,为它培土、浇水,小树高兴地笑了。(后来,小树长大了,满树的叶子绿绿地美极了,小动物们在树下高兴地唱着跳着)。)

F、提问:

谁又来了,这是一只怎样的小熊?它是怎么做的?小树后来怎样了?

3、组织幼儿完整讲述表演内容

先让幼儿自由结伴讲述,然后再请2——3个幼儿在集体面前讲述表演全过程,最后教师加以补充完善。

4、讨论:你们觉得故事里谁做得对?谁做得不对?为什么?小树长大了对我们有什么用?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

5、迁移新的讲述经验

出示图片“帮助残疾人”、“小椅子倒了”、“地上很多落叶”等等,让幼儿结合“谁来帮帮我”开展创造性讲述活动。

□生活经验讲述

1、什么是生活经验讲述 

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于一定的凭借物,围绕一个主题,用完整连贯、有条理的语言讲述自己生活中经历的或见过的、具有深刻印象或感兴趣的事情的一种教学活动。

2、指导要点: 

(1)确定讲述主题 

(2)预约摸底

(3)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讲述

①开始部分,激发幼儿对讲述的兴趣和愿望。

②引出讲述的主题后,可出示一定的凭借物,通过提问启发幼儿从多个角度依据凭借物的特点感知和理解讲述对象。

③在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基础上,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讲述自己的生活经验。

④教师以平行讲述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示范。

结束部分,可进行小结或组织评议活动。

□创造性讲述

1、含义

创造性讲述是指幼儿运用凭借物(图片、情景、实物或由操作材料构出讹传能构成的讲述对象),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独立构思,充分想像,编出完整的一段话或一个小故事。

2、类型:续编故事、构图讲述(绘图讲述、选图讲述、排图讲述)、听音响讲述等。69

3、续编故事的指导方法:

(1)开始部分:教师提出活动内容,交代清楚学习要求,让幼儿知道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讲故事.

(2)教师讲述故事的已知部分.

(3)通过谈话,讨论等各种方法帮助幼儿感知、理解故事的已知部分.

(4)指导幼儿续编故事的其余部分.

(5)教师进行指导并组织评议.

(6)结束部分.

案例分析: 大班语言活动——续编故事:老虎来了

活动目标

1、认真倾听故事,较快地掌握故事前半部分的主要内容,发现故事中的合理线索。

2、能根据故事提供的线索,创造性地、合理地续编出故事的结尾。

3、在合作创编故事中,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积极参与创编故事的兴趣,并自信地将自己续编的故事用较准确连贯的语言讲述出来。

活动准备 : 有老虎形象的录像;有大公鸡、小猴、小白兔和小牛在森林里玩耍的录像;汉字卡片《老虎来了》;拉线教具、沙插教具、磁吸教具各若干;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71 活动过程

(一)提出本活动内容,引起幼儿的兴趣。

1.通过实物投影在电视荧屏上出现森林的背景,提问:“小朋友,这是什么地方?”“这森林是谁的家?”

2.播放“老虎吼叫”的录音,问:“听,这是什么声音?是谁来了?你觉得老虎怎样?”并在荧屏上投出:“老虎来了”几个汉字,让幼儿认识。

3.师:“今天老师要讲《老虎来了》这个故事给你们听。”

(点评:开头环节设计有新意,教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较生动地引出本活动的内容,把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72

(二)教师讲述故事前半部分,要求幼儿留心倾听,尽快记住故事内容。

1.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提示:“听清楚故事的前半部分讲了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有谁?它们在干什么?”

2.提问故事名称及上述问题后,教师继续作启发性提问:

(1)“小动物玩得正高兴,突然谁来了?”

(2)“这个故事老师只讲到‘老虎来了’,你觉得这个故事完了吗?如果你是小兔、大

公鸡、或者是小猴、小猫,碰到老虎时你会怎样?”

3.让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观看录像,加深对故事中所提供线索的理解。

(点评:通过老师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和生动有趣的动画故事录像片,帮助幼儿尽快地理解故事的前半部分内容。教师还通过让幼儿代入故事角色的设问,去了解幼儿遇到突发事的心理状态,活跃了幼儿的想象思维。)73

(三)让幼儿合作创编故事结尾,要求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积极参与创编故事,并能自信地将创编故事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讲述出来。

1.教师:“老虎来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接下来请你商量一下,编出后面的故事情节。”

2.让幼儿互相议论,教师巡视指导,然后帮助幼儿归纳出几种可能出现的故事结局。

3.提供插沙、拉线、磁吸等学具材料,按上述不同结局分成若干小组,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小组的活动,提出自己的想法,丰富故事的情节。教师按不同结局的小组提出指导:

(1)小动物想出了什么办法来打跑老虎的?

(2)小动物怎样逃跑才能躲避凶猛的大老虎?

(3)为什么老虎跟小动物们做了好朋友?

(4)老虎是怎样捉到小动物的? 74

4.教师分别到各组指导,对个别自信心不足、胆怯的幼儿给予鼓励,并为他们提供录音机,引起他们的兴趣,鼓励他们将自己的意见录下来。

5.鼓励各组幼儿将自己组所编出来的故事结局向其他组的幼儿讲述。

6.集中幼儿,然后每一组幼儿请一个代表出来将自己小组续编的故事讲述出来,教师作简单的评析。

(点评:提供多种学具材料,让幼儿自选、合作创编故事结局,幼儿的主体性得以充分体现。幼儿互相讲述和向客人老师讲述创编故事的环节,充分为幼儿提供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使幼儿的自信心得到培养。此外,这里除幼儿自由发表意见外,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故事续编,幼儿的合作、商讨等社会性行为得到较好的锻炼。)

活动延伸 :

把各种动物的头饰和道具投放到活动区中,在活动区中让幼儿自由组合,引导幼儿通过扮演角色理解体验动物形象及它们的性格特征。

评析:该活动是“语言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双目标的体现。设计目标明确、涵盖了认知、能力、态度三个层面,形式新颖,整个活动过程包括了引入、理解故事、自由讨论、合作创编等环节,做到层层深入。活动设计即充分体现了教师主导和幼儿主体的关系,又使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自信心得到培养。尤其是教师对个别自信心不足的幼儿给予关注,并提供录音机,引起他们参与学习的兴趣,使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76 □早期阅读不等于早期识字

幼儿自主阅读,决不是指幼儿识了一些字可以自己阅读的意思阅读是在运用语音经验,将之与文字符号对应起来,阅读时幼儿调动口语语法经验来完成认知,可通过听讲故事和阅读图画故事书,培养幼儿语法敏感性,使幼儿对文字符号产生兴趣和探究愿望。77 □幼儿园阅读活动的指导 

(一)幼儿阅读的类型 

1、按阅读形式分:

 集体阅读  小组阅读

 自由阅读

2、图书画面数量分  单页单幅画面的图书阅读;  单页多幅画面的图书阅读

(二)图书的选择

以图为主,图文并茂

 内容丰富、健康,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时代感. 配合幼儿生活经验,以发扬友爱、孝顺父母、热心服务、爱护动物等经验为主  为不同幼儿选择不同图书. 字体大且不求多。由于幼儿识字能力有限,过多文字叙述会造成幼儿阅读上的负担。 插图宜活泼,促进幼儿阅读动力。形象有趣,色彩鲜艳,画面清晰,主要感知对象突出,背景不过于复杂

 有利于幼儿创造与相象。好的看图说故事不仅可以让幼儿天马行空般发挥自己的想像,同时也可以增强幼儿的创造力,让幼儿对阅读产生兴趣。

(三)幼儿阅读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1、幼儿阅读活动的目标

有关阅读情感和阅读态度的目标

(1)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

(2)确立对书的积极态度

(3)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阅读技能的目标(1)理解画面内容(2)连贯讲述图书内容(3)归纳阅读内容 80

(四)幼儿园阅读活动的组织指导

1、阅读环境的创设(1)浓厚的读书气氛的营造

(2)安静、宽敞、明亮、舒适的阅读环境

2、指导方法

(1)激发幼儿看书的愿望,让他们喜欢书并认识书

(2)教会幼儿按顺序阅读,掌握翻阅图书的方法及阅读的一般规则(3)阅读活动中教幼儿读懂图书内容(4)用口语讲出画面内容,能归纳主题(5)知道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有对应关系

(6)鼓励幼儿自己尝试进行与阅读活动有关的其他活动 81

3、幼儿阅读活动的形式

(1)师幼共同阅读

(2)幼儿自由或分组阅读

(3)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阅读的实际水平开展阅读活动

□幼儿园语言游戏的指导

(一)什么是语言游戏

语言游戏是智力游戏的一种,是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以发展幼儿语言为目的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二)语言游戏的分类

1、语音游戏

2、词汇游戏

3、句子游戏

4、描述性讲述游戏 83

(三)语言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

1、创设情境,导入活动 

2、介绍游戏的玩法和规则 

3、教师引导幼儿游戏 

4、幼儿自主游戏

□谈话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1、概念:

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幼儿学习对话语言的教育活动,习的与别人交流的方式、规则,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2、特点:

(1)谈话活动有一个有趣的中心话题。

(2)谈话活动注重多方的信息交流。

(3)谈话活动拥有宽松自由的交谈气氛。

(4)谈话活动中教师起间接引导作用。幻灯片85

3、谈话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活动过程:

1、创设情境,引出谈话主题。

2、引导幼儿围绕我喜欢冬天自由交谈。

3、引导幼儿集体交流,分享同伴间的谈话。

4、阅读幼儿用书,掌握阅读的方 法。

5、引导幼儿拓展谈话范围,建构新的经验 86 ●幼儿园日常生活中的语言教育

日常交谈中的语言指导

1、日常交谈中的几种表现形式:

(1)师幼交谈

(2)幼幼交谈

2、日常交谈中的语言指导

(1)把握日常生活活动,挖掘随机性的谈话契机;(2)创造双相互动的情境,营造口语交际氛围;(3)了解幼儿的语言发展状况,加强个别指导; 幻灯片87 

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专题活动:

1、周末评议(夸一夸、议一议等)

2、天气预报(预报天气、记录天气、提醒注意事项等)

3、新闻播报(播报一日三餐菜单、重大发现、新书推荐、个人见闻、家庭信息等)

4、学做广告(学说广告词、模仿广告表演、创编广告等)

5、专题调查和访问(幼儿访问、专题调查)

6、讲笑话、讲幽默(笑话、滑稽表演、编顺口溜、学相声等)

●幼儿语言教育的家长工作

1、帮助家长明确幼儿语言教育的重要性

2、帮助家长明确幼儿语言教育的目标

3、指导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语言环境

4、引导家长运用科学的语言教育方法。89 案例分析:  【作品赏析】

一只粗心的小松鼠,一段美妙的经历.可爱的小松鼠因为粗心,把房子建在了乌龟背上,故事充满艺术的想象,既有诙谐有趣,又合乎情理,开始设置悬念,把读者带进回荡着风声、海浪声、马蹄声的大自然交响曲中,最后让人会心一笑!

作品既展示了博大美妙的大自然,也让幼儿充分体会到自然与人的和谐美,人与人互助的人情美,同时给幼儿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适合幼儿进行故事改编或续编. 90 幼儿园故事《会动的房子》

 小松鼠在树顶上住腻了,想在陆地上从新建造一做房子。突然他发现了一个又硬又光滑的大石头,小松鼠说我有办法了。他就在又硬又光滑的大石头上建造了一做新房子。天黑了,小松鼠也累了,在新房子里睡着了,“碌碌、碌碌”什么声音?呀!自己是在山脚下,小松鼠说:在山低下挺好,有动听的山歌做伴。“哗哗、哗哗”什么声音?呀!自己来到了大海边,是海浪发出的欢乐得声音。这下小松鼠可乐坏了,小松鼠说:“我的房子会动,我的房子会动。”小松鼠说:“今天我来到哪了呢?”小松鼠推开窗户一看,呀!自己来到了游乐场。朋友们玩着自己喜欢的项目,尽情的笑着,跳着,小松鼠禁不住再自己的房子里跳了起来。“小松鼠你快别跳,你快别跳”咦?大石头自己会说话“小松鼠你真粗心,竟把房子盖到我的背上。”小松鼠低头一看,自己盖的房子,这个硬邦邦的石头原来是乌龟的背。小松鼠脸红了,对着乌龟说:你一定累坏了吧。”乌龟笑着说,“这下咱俩可以做伴了." 91

【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理解作品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特点,学习新词“呼呼呼、哗哗哗、哒哒哒”,学会用语言正确描述出声响.

2、感受作品的诙谐美,体会大自然的美,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 3、开动脑筋续编故事,培养幼儿大胆想象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教学幻灯片<会动的房子>四幅; 2、水彩笔、蜡笔、画纸人手一份;

3、录有风声、海浪声、马蹄声的磁带; 4、幼儿对乌龟尤其是龟背的认知准备; 92

活动过程:

一、导入:从生活经验入手.

教师提问“房子会动吗?”引出故事.导入语:“小朋友,你们家的房子会动吗?你见过

会动的房子吗?今天,老师要说一个会动的房子的故事,小朋友想不想听听?”

二、基本部分:

1、播放录音磁带,教师生动有感情地讲述故事.

2、提问(教师提出描述性问题,帮助幼儿掌握故事大意)(1)故事叫什么名字?

(2)故事中有哪些不动物?把房子盖在哪里?小松鼠的房子先后到了哪些地方?等 3、教师通过幻灯片和录音,第二讲述故事,要求幼儿体验并模仿故事中出现的声音. 4、提问(教师通过提出思考性问题,帮助幼儿理解故事主题)(1)房子为什么会动?

(2)故事里的小松鼠是一只什么样的小松鼠?

5、围绕故事开展相关的语言活动--幼儿表演或讲述故事.

6、提问(教师提出假设性问题,引导幼儿迁移作品经验,进行大胆的艺术想象和创造)(1)小朋友们想一想,会动的房子还会到哪里去呀?(2)小朋友们造房子,你会把房子造在哪里呢?(3)你可以用什么办法使你的房子动起来呢?

7、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大胆地续编故事或创编故事.

三、小结:教师进行幼儿表现评议和知识总结. 93 活动延伸:

一、可安排区域活动:

1、科学区--观察乌龟

2、语言区--续编或创编故事<会动的房子>

3、手工区--创作“我会动的房子”

4、绘画区--“我心中原会动原房子”

二、幼儿户外散步、倾听大自然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94 附: 散文诗《吹泡泡》

清晨,小朋友迎者金色的阳光,

玩起了吹泡泡的游戏。

瞧,小朋友玩得多有趣—— 

一会儿吹出双泡泡,

一会儿吹出连环泡; 

有的连成一串,

有的叠成一堆; 

有的晃晃悠悠,

有的飘飘扬扬„„

小朋友对着太阳吹啊吹,

哈,满天的泡泡圆溜溜,亮晶晶,

五颜六色„„

美极了!

附:小班诗歌活动《吹泡泡》

一、活动目标:

1、感受、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体验作品的语言美和乐趣。

2、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大胆游戏,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3、激发幼儿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 肥皂水、吹泡工具、录制配乐诗歌磁带 96

三、活动过程:

1、情景导入——吹泡泡,引发幼儿的活动兴趣。

2、幼儿自由吹泡,观察发现,互动交流。

 师:我们大家一起吹一吹、看一看,你吹出的泡泡是怎样的?你可以用各种各样好听的话来形容一下。

3、欣赏、感受、理解诗歌,体验诗歌的语言美和乐趣。(1)完整欣赏、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师:“诗歌里说:小朋友吹出了怎样的泡泡?”

(2)分段欣赏,体验、理解诗歌的优美语言和游戏乐趣。

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通过提问、讨论、情景再现、互动游戏等方式进行理解和体验。(3)完整欣赏,有表情地朗诵、表演。 师:“你们听了这首诗歌,感觉怎样?”  师生共同朗诵、表演。

 延伸活动:组织幼儿到操场上再次吹泡,拓展想象,创编诗歌。 师:“小朋友还能吹出更有趣、更美丽的泡泡吗?”  引导幼儿吹一吹、想一想、说一说,创编诗歌。97 案例分析:构图讲述:<有趣的墨迹图>

一、活动目标

1、自制墨迹图进行创造性想像活动,培养幼儿的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2、利用辅助物在墨迹上进行拼砌,发展编讲能力。

二、活动准备

1、教师曾示范制作墨迹图,以引起幼儿操作和想像的兴趣。

2、白纸、颜色水、辅助物、铺垫的桌布。

三、活动过程

1、自制墨迹图,引起幼儿兴趣。

(1)、回忆墨迹图制作的方法。

(2)、提出制作墨迹图应注意的事项。

(3)、幼儿自制墨迹图,教师巡回指导。

2、根据墨迹图上的墨迹进行想像。

(1)、启发幼儿看一看,说一说自己的墨迹图像什么,并说出想像依据。

(2)、转动墨迹图,变换角度看看它还像什么?鼓励幼儿尽量想得和别人不一样。(3)、教师小结:从不同角度看墨迹图,它所表现的内容也跟着发生了变化。

3、利用辅助物丰富墨迹图后进行编讲。

(1)、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像,利用辅助物在墨迹图拼砌,使画面更完整、更丰富,并提出讲述要求,如什么时候?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或在什么地方?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等。

(2)、请幼儿根据丰富后的墨迹图进行编讲。

4、向同伴或老师讲述自己图画中的小故事。

四、活动延伸:(组合编故事)

将幼儿制作的墨迹图布置在语言区中,引导幼儿与同伴的墨迹图组合在一起,编出一个更好听的故事。

第三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6)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包括幼儿绘画教育活动、幼儿手工教育活动和幼儿欣赏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每种类型教育活动的教案设计,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活动延伸等几个步骤。

每个具体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最直接的依据是年龄阶段目标,但要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上次美术活动的情况,目标的内容要考虑幼儿认知、情感和技能三方面的整合,并符合一定的表述要求。

活动准备一般包括知识经验的准备和工具、材料的准备,有些是教师所做的准备,有些是教师和幼儿共同做的准备。

活动延伸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是指围绕本次活动的主题、目标,在活动后的游戏或美工区(角)中,适当安排一些相关的内容来巩固幼儿初学的新经验、新技能。活动延伸还可把绘画活动与幼儿园的其他各科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幼儿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过程,包括创作引导、作业辅导、作品评价几个主要步骤。其设计与指导如下所述。

(一)创作引导

1.导入活动2.讲解示范。3.交代本次活动的具体要求。

(二)作业辅导

(三)作品评价

二、手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一)泥工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

1.导入活动。2.讲解示范。3.作业辅导。采用巡回指导、分层指导的方法。4.评价作品。以积极鼓励为主,教师评价与幼儿评价相结合。重点指导幼儿评价是否按照技能的要求塑造的。

(二)纸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纸工包括粘贴、撕贴、折纸、剪纸等。

导人活动、作业辅导、评价作品同泥工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

讲解示范:

1.粘贴2.撕贴3.折纸4.剪纸

三、幼儿园欣赏教育活动过程的设计与指导

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是对美术作品、自然景物、环境布置的具体可视形象的欣赏。

美术作品的选择,应注意复制品的印刷质量要尽可能与原作接近,并且画幅要尽可能大一些,以便让幼儿能看清楚。

在欣赏活动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很关键。首先,教师要注意调动幼儿审美的积极性,启发要做到饱含感情、充满兴趣

活动开始时,教师不要急于作讲解分析。因为教师的讲解极易给幼儿造成思维定势,影响幼儿自身主动的感知和体验。其次,教师不要过多过深地讲解分析,避免对幼儿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应主要通过提问的方法,对幼儿加以引导·,使他们沿着一定的程序积极地进行思考、联想、感受,提高审美能力。教师的总结应事先设计好,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使幼儿能理解;语言要充满联想,以调动幼儿的情感与想像。

第四篇: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总结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总结

陈文经 经过本学期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学,本人认为要将本课程教学好,作为教师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以下内容:儿童是怎样学习数学的?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简单的理由是,他们几乎在不经意间就学会了数数。尽管开始时是胡乱地数,但逐渐地,他们就记住了正确的顺序,并且还能理解数的实际意义、做简单的加减运算„„这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然而,这对幼儿来说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事实上,幼儿的数学概念从萌发到初步形成,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而这一切都缘于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

一、数学知识的特点

前面已经阐明,数学是对现实的一种抽象。1,2,3,4„„等等数字,绝不是一些具体事物的名称,而是人类所创造的一个独特的符号系统。正如卡西尔所言,“数学是一种普遍的符号语言——它与对事物的描述无关而只涉及对关系的一般表达”。也就是说,数是对事物之间关系的一种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逻辑知识。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并不像记住一个人的名字那样简单,实际上是一种逻辑知识的获得。按照皮亚杰的区分,有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物理知识,逻辑数理知识和社会知识。所谓社会知识,就是依靠社会传递而获得的知识。在数学中,数字的名称、读法和写法等都属于社会知识,它们都有赖于教师的传授。如果没有教师的传授,儿童自己是无法发现这些知识的。物理知识和逻辑数理知识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和物体的相互作用来获得,而这两类知识之间又有不同。物理知识是有关事物本身的性质的知识,如橘子的大小、颜色、酸甜。儿童要获得这些知识,只需通过直接作用于物体的动作(看一看、尝一尝)就可以发现了。因此,物理知识来源于对事物本身的直接的抽象,皮亚杰称之为“简单抽象”。逻辑数理知识则不同,它不是有关事物本身的性质的知识,因而也不能通过个别的动作直接获得。它所依赖的是作用于物体的一系列动作之间的协调,以及对这种动作协调的抽象,皮亚杰称之为“反省抽象”。反省抽象所反映的不是事物本身的性质,而是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幼儿掌握了橘子的数量“5”,就是抽象出了这堆橘子的数量关系特征,它和这些橘子的大小、颜色、酸甜无关,也和它们的排列方式无关:无论是横着排、竖着排,或是排成圈,它们都是5个。儿童对于这一知识的获得,也不是通过直接的感知,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的协调,具体说就是“点”的动作和“数”的动作之间的协调。首先,他必须使手点的动作和口数的动作相对应。其次是序的协调,他口中数的数应该是有序的,而点物的动作也应该是连续而有序的,既不能遗漏,也不能重复。最后,他还要将所有的动作合在一起,才能得到物体的总数。总之,数学知识的逻辑性,决定了幼儿学习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逻辑的思考的过程。它必须依赖于对各种逻辑关系的协调,这是一种反省的抽象。

二、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准备

幼儿从小班开始就能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分类活动。但是在他们的思维中,还没有形成类和子类之间的层级关系,更不知道整体一定大于部分。在幼儿头脑中,整体与部分之间并没有形成包含关系,而是并列的两个部分的关系。他们至多只是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来理解包含关系,而决没有抽象的类包含的逻辑观念。

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观念,这为他们学习数学提供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这些逻辑观念又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它们非常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如果这些问题是和直接的、外化的动作和形象相联系的,幼儿则有可能解决,如果是较为间接的、需要内化于头脑的问题,幼儿就无能为力了。这个现象,正是由幼儿思维的抽象程度所决定的。幼儿虽然能够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但是幼儿的逻辑思维,是以其对动作的依赖为特点的。抽象水平的逻辑要建立在对动作的内化的基础上,而幼儿期正处于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具体表现为幼儿常常不能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而要借助于自身的动作或具体的事物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表象思维是幼儿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幼儿时期的表象能力发展迅速,这对于他们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的逻辑思考有重要的帮助作用。但是从根本上说,表象只是提供了幼儿抽象思维的具体材料,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取决于他们在头脑中处理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总之,无论是形象还是表象,它们都是对静止事物或瞬间状态的模仿,属于思维的图像方面;而思维的运算方面,即对主体的外部动作和内部动作的协调,才是构成逻辑的基础。幼儿思维抽象性的发展,实际上伴随着两个方面的内化过程,一是外部的形象内化成为头脑中的表象,二是外部的动作内化成为头脑中的思考。而后者则是最根本的。

正由于幼儿尚不能进行完全抽象的思考,他们学习数学也必须要依赖于具体的动作和形象。借助于外部的动作活动和具体的形象,幼儿能够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的事物,在抽象的层次上学习数学。

三、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

1.幼儿学习数学开始于动作。

自从皮亚杰提出“抽象的思维起源于动作”之后,这已经成为幼儿数学教育中广为接受的观点,经常能观察到,幼儿在学习数学时,最初是通过动作进行的。随着幼儿动作的逐渐内化,他们才能够在头脑中进行这样的对应。幼儿在最初学习数数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手的点数动作才能正确地计数。直到他们的计数能力比较熟练,才改变为心中默数。

在学习加减运算时,最能帮助幼儿理解加减的数量关系的方法,就是让幼儿进行合并和拿取的操作,让幼儿在实际的动作中理解两个部分如何合为一个整体、整体中拿走一个部分还剩下另外一个部分。而那些不能摆脱实物进行抽象的数字运算的幼儿,正说明他们还需要动作水平上的操作。在这时给予他们摆弄实物的练习,既符合他们的心理需要,也有助于他们的学习。

2.幼儿数学知识的内化要借助于表象的作用。

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开始于外部的动作,但是要把它们变成头脑中抽象的数学概念,还有赖于内化的过程,即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表象的作用即在于帮助幼儿完成这一内化的过程。

过去有些不适当的做法把表象的作用无限地夸大,甚至以为幼儿学习数学就是在头脑中形成数学表象的过程,于是通过让幼儿观看实物或图片、教师讲解数学概念的方法进行教学,试图让幼儿在头脑中“印下”数的表象、加减的表象。现在看来这样的方法并不符合幼儿学习数学的心理。不过,如果能在幼儿操作的基础上,同时引导幼儿观察实物或图片及其变化,并鼓励他们将其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表象,不仅能帮助幼儿在头脑中重建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对于幼儿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有益无害。例如在学习加减运算时,在幼儿进行了一定的操作基础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幼儿观察一幅图中物体之间的关系来理解加减,或者通过三幅图之间的细微变化来表现加减的关系,甚至通过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自己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表象并进行运算,这些都有助于幼儿在抽象的水平上进行加减的运算。

3.幼儿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要建立在多样化的经验和体验基础上。

由于数学知识是一种抽象的知识,它的获得需要摆脱具体事物的其它无关特征。而幼儿对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意义的理解,却是从具体的事物开始的。可以说,幼儿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所依赖的具体经验越丰富,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就越具有概括性。因此,为他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经验,能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的抽象意义。比如在认识数字3时,让幼儿说出各种各样可以用3来表示的物体,而且让他们知道,凡是数量是3的物体,无论它们怎样排列,都是3。这样幼儿就可以对数字3的抽象意义有所了解。

此外,语言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也很重要。数学是一种精练的语言,而语言则是思维的工具。幼儿在进行数学操作活动中同时用语言表达其操作过程,能够对他的动作实行有效的监控,并提高其对自己动作的意识程度,从而有助于动作内化的过程。

5.幼儿数学教育知识的巩固有赖于练习和应用的活动。

幼儿数学教育知识的掌握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幼儿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外部世界,同时也建构着新的知识。以数数的策略为例,幼儿起初是通过直觉的判断比较数量多少,实际上是根据物体所占空间多少来判断。这一策略有时是有效的,但有的时候就会发生错误。我们观察到的有些小班幼儿不能正确比较数量多少,就是因为他用了一个不适合的认知策略来同化外部的问题情境。在这个时候,尽管幼儿知道一一对应和点数也是比较数量多少的方法,但决不会自觉地运用一一对应或点数去比较多少。

在平常的教学中,只有通过自己认真仔细地观察 幼儿对数学学习的特点,才能理解与掌握教材中的理论慨念,通过分析教学活动中的设计指导案例 才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设计出切合实际的高质量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2016年6月

第五篇:如何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如何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设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要真正设计好却是不容易的。这是因为,一个活动的安排 与设计,不仅涉及到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认识,对幼儿数学教育目标的理解,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掌握 ;而且还涉及到活动设计的合理性、新颖性。笔者认为,要设计好一个数学教育活动,必须根据以下的步骤进 行充分考虑和安排。

一、确实把握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

这里所指的发展水平是指幼儿在数学教育方面的发展水平。有的教师认为,自己天天接触幼儿,已经很熟 悉了,对幼儿的了解肯定很透彻,很深刻,其实不然。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因为,幼儿的身体、心理的发展 和成人是不一样的,尽管我们许多教师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但对幼儿的了解往往还是从成人的角度来揣摸。要想真正了解幼儿,随时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教师就应该和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他们进行交谈(包括 集体、小组和个别的交谈),也可以通过倾听幼儿的谈话来了解幼儿。通过对幼儿的了解,我们才能掌握大多 数幼儿在数学知识和技能方面哪些掌握得好,哪些还有欠缺;幼儿最喜欢哪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最不喜欢哪种 形式的数学活动;幼儿最喜欢哪些数学学具,不喜欢哪些学具;哪些幼儿有哪些长处,哪些幼儿有哪些不足之 处等等。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幼儿的发展水平,教师才可考虑具体活动的目标,考虑所选择内容的范围和多少,考虑 设计的合理性与新颖性,才能胸有成竹地去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

二、选择合适的具体活动的目标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总目标(教给幼儿有关数学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 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单元目标(10以内数及加减运算、量、几何 形体、时间、空间五个单元的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在每一个单元目标下,根据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不同 的年龄特点,提出的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在选择具体的活动目标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将总目标时时放在心上,在每一个 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个总目标。具体地说,就是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合理地安排有关内容,使 每个活动设计都包含着知识或技能方面的要求、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培养 幼儿智力方面的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方面的要求。如在“复习6以内加减运算”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 过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的内容体现出幼儿对运算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可以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幼儿在操作时的表现(如取放用具的动作轻、快等)体现教师平时对幼儿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 ;还可以通过对幼儿运算时的速度、准确性等的要求体现对幼儿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方面的培养; 通过幼儿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参与运算竞赛的热情体现教师对幼儿身心和谐的重视程度。当然,不是每一个 活动都能体现总目标的方方面面,如其中的“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这一条,在上述活动中就不可能全部 体现。但是,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都应该或多或少地体现总目标涉及的各方面的内容,都不应该违背 总目标提出的在知识、技能、兴趣、学习习惯、智力、身心和谐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教师要了解有关的幼儿数学教育的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具体活动目标可能 包括哪些目标。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是教师设计具体活动目标的参照物,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 目标来确定具体活动目标,了解自己需要设计的具体活动目标在单元目标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考虑哪些 方面的内容;具体活动目标在本年龄阶段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在其他年龄阶段有哪些相关的要求等等。如上述 的“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这个活动的设计,就可以根据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了解到,这个活动是在大班 下学期进行的,可包括以下的目标:通过复习使幼儿进一步理解6以内加减的含义,正确、熟练、灵活地进行“ 6以内的加减运算”,复习加法交换律。

最后,根据具体目标所包括的内容选择适当的目标。再以上述“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为例,教师可根据 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目标容量。如可将这个活动目标定为:(1)进一步理解6以内加减法的含义;(2)培养幼儿正确、熟练、灵活地进行6以内的加减运算能力;(3)熟练掌握加 法交换律。其中,第2条目标是本活动的重点目标。为什么把第2条列为本活动的重点目标呢?这是因为,这个 活动的名称是“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因此,使幼儿通过复习熟练掌握6以内的加减运算无疑应成为本活动 的重点目标;此外,第1条目标和第3条目标已在其它一些活动中列为教学的重点进行过了,而幼儿虽然已经学 过了6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但没有将这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过加法和减法的练习。

三、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的具体步骤

在选择了合适的活动目标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活动目标和各章的教法提示,先考虑教学内容的范围。还 以“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为例,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应包括:(1)交替出现加减运算的式题,让幼儿进行运算,要求算得又快又准确;(2)请幼儿列出得数不超过6的加法算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加法交换律;(3)在进行 6以内的加减运算时,注意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

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以后,教师就可以设计活动的具体步骤了。在设计时,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 进行。如幼儿的大脑皮质在学习开始时,活动能力较低,以后会逐渐提高。根据这一点,在设计活动时要由易 到难,循序渐进。在开始的活动时要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起幼儿的兴趣,以后再逐渐提高难度,把活动引向 高潮。又如,根据大脑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与抑制过程的运动规律,在安排和设计活动时,难度和份量适当的内容才有利于兴奋与抑制的集中;相反,难度过大或过小,份量过重或过轻的内容不利于注 意力的集中,会加重大脑皮质机能活动的负担。由此,在设计和安排活动时,教师应该注意教学内容的适当(不多也不少),难点不要大多;难点应该安排在活动的中间部分,不宜安排在活动的开始部分和结束部分。

在设计活动的具体步骤时,还要考虑活动的新颖性,并力求使自己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体现出来。如有的教 师善于用语言引导幼儿,在安排活动时,就可以多考虑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和引导幼儿去理解和掌 握数学知识。需要提醒的是,设计的新颖性不是要教师玩花样,不是要教师绞尽脑汁想出什么惊人之举。新颖 性是与合理性、可行性相结合的,离开了合理性和可行性的新颖只能导致教学活动的失败。

在上述的例子中,我们不妨这样设计:(1)根据教师口头应用题的题意列出得数不超过6的加减算式,在列 出算式后必须说出算式中的加数与被加数、减数与被减数分别表示题目中的哪一个数字,表示什么意义;然后 请幼儿算出算式的答案,并说说这个答案表示什么。例如教师可出这样的一道题:“小平吃了3颗糖,小明吃了 2颗糖,小平和小明一共吃了几颗糖?”请幼儿列出算式:3+2=,请幼儿说出算式中的3和2分别代表什么(3代 表小平吃了3颗糖,2代表小明吃了2颗糖);然后请幼儿算出算式的答案:3+2=5,请幼儿说出5代表什么(代表 小平和小明一共吃了几颗糖)。通过对算式中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的分析,幼儿就进一步了解了6以内加减运 算的含义。(2)出现许多得数不超过6的加减运算式题,让幼儿分组,以竞赛的形式进行运算。这部分的内容要 多一些,时间要长一些。一旦幼儿出现运算错误,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分析,看看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在运 算过程中,引导幼儿看清加、减符号,以免算错。(3)请幼儿列出得数不超过6的加减运算式题,然后将其中的 加法式题找出来,请幼儿写出交换加数与被加数以后的加法式题。如幼儿写出3+2=5,教师就请幼儿将3和2互换,问幼儿答案有没有变,为什么不变(因为它们只是交换了位置,数字并没有变)。

四、考虑活动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充实

在活动基本设计好了以后,教师就要考虑设计的是否合理。此时,除了要考虑是否遵循了前面已提及的幼 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外,还要考虑时间的长短是否合适。在小班,数学活动以20~25分钟为宜。在中班和大班,数学活动以30~35分钟为宜。教师要考虑自己的活动设计是不是难点太多,如果太多,就有可能超出预定的时 间;如果没有难点或难点太少,就可能达不到预定的时间。此外,教师还要考虑在活动设计中,是否注重了调动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否安排了幼儿操作活动、参与探索活动的内容,如果没有,势必影响幼儿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

最后,教师还要再一次考虑自己对幼儿的发展水平是否估计正确,预定的教育目标能否达到,教育内容是 否合适,活动设计是否体现了自己的特长,是否合理,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下载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量概念教育活动设计和指导.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试题

    《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试题A 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考试试卷 课程名称:《幼儿社会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考试方式:考查;开卷。 班别:学号: 姓名: 得分:一、 判断题(请将“√”或......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教学大纲

    《幼儿语言教育活动设计》教学大纲总学时数:36学时(第二学年:春季)一、 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是学前教育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它的教学目的......

    如何设计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

    如何设计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 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是幼儿语言教育的纲领,而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目标是为年龄阶段目标、语言教育目标服务的,语言教育目标正是通过每一个具体活动落......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指导》教学大纲

    《幼儿健康教育活动指导》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简单了解幼儿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掌握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知识。 能力目标:有效地为3—6岁幼儿设计和实施......

    《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复习大纲

    《幼儿健康教育与活动指导》复习大纲 复习要点一: 1、幼儿园体育活动与幼儿的身体、心理和社会性发展密切相关。 2、幼儿体育游戏是以基本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游戏活动为主要形......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指导专题讲座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指导专题讲座 大连市甘井子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研训部茅 茵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非常高兴能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共同进行学习和交流。昨天上午亿达世......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2、最近发展区:儿童的任何一个行为......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范文合集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 第一讲 概述 1.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涵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幼儿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