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核心知识解析及《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片断(张小陆艳)

时间:2019-05-12 23:3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核心知识解析及《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片断(张小陆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核心知识解析及《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片断(张小陆艳)》。

第一篇: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核心知识解析及《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片断(张小陆艳)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核心知识解析和《长征》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苏教版小语第十册第六单元安排了《七律 长征》《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大江保卫战》3篇课文,以及习作和练习,让我们聆听了一组雄浑的“八一壮歌”。

单元教学内容:

《七律长征》和《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都是写长征的故事,前者用56个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以及表现出的英雄豪迈气概。后者讲了彭德怀忍痛枪杀大黑骡子和其它牲口给战士充饥的事,表现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与战士同甘共苦的精神。在《练习6》中,安排了《长征组歌》、《清平乐 六盘山》,可视为长征内容的拓展。《大江保卫战》记叙了人民解放军官兵在大江保卫战中保大堤、战洪水、救灾民的铁汉本色、感人事迹。本单元使孩子们对各个时期的人民军队都有一定了解,感受不同时期的人民军队英勇无畏、乐观顽强的精神气概,以及军民鱼水情。单元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词,能运用部分词语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段落。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朗读品味语言,体会革命军人的品质,感悟“八一壮歌”。

4.通过书籍、上网查询,向家长请教等方式,查阅大量有关长征及体现“八一”军魂的信息资料,培养信息搜集、处理、加工和应用能力。

5.学习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单元教学重难点:

1.理解、运用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朗读品味语言,体会革命军人的品质,感悟“八一壮歌”。

3.学习运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通过具体的事例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作方法。

《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片断

三、品读感悟

(一)过渡:学习诗词,除了能读顺,还要读懂意思和诗句中所蕴含的情感。出示学习目标:(1、了解长征,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任务提示:用心默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教材中的注释,了解诗意,看看哪句话概括了整首诗的意思,画出来。

(二)交流:预设以下几个环节:

 扣住诗眼感知大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过渡: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1、这句话什么意思?

2、哪个词是平平常常的意思?(等闲)

3、红军把什么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板书: 万水千山)

4、扣住“万水千山”体会红军走过的历程。万水千山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万”和“千”是虚指,用来形容红军长征途中经过了许多高山,渡过许多江河,那么在诗中选取了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山和水呢?浏览课文,把山名和水名画一画,交流。(板书: 五岭 乌蒙 金沙江 大渡河 岷山) 品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这几座山这几条河正是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让我们随着毛主席的思绪首先来到五岭和乌蒙。

1、抓字眼“逶迤、磅礴”悟其“难”(1)指名读这一句诗

(2)借助图片悟“磅礴”和“逶迤”。

A.出示五岭图,简介: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

诗中说“五岭——引读:逶迤(着重号标出)”我们还可以说——五岭连绵不断

(师边说边用简笔画画出五岭)理解“逶迤”:

一、字形。这两个字都是走之儿;

二、字义。这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就叫逶迤。不仅可以形容山之长,还可以形容道路和河流的连绵不断。

B.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米。

(用简笔画画出高大磅礴的乌蒙山,结合图理解词语)诗中说“乌蒙——引读:磅礴(着重号标出)”

此时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眼前的乌蒙山,你又会想到哪一个词? 小结:磅礴就是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的意思。

(3)如果现在让你们来翻越连绵不断的五岭,高大险峻的乌蒙山,会有怎样的感觉?(难)是啊,即使是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都是那么的艰难,你们知道红军是在什么情况下越过五岭和乌蒙山的吗?(缺衣少食,红军战士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国民党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每天还要派上几十架飞机狂轰滥炸,红军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4)指导朗读。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爬山涉水,真是——难!艰难!非常艰难!指名读。能把翻越五岭、乌蒙的“难”读出来吗?评一评。

2、抓“丸”悟读红军的“豪迈”

(1)就是这样难以翻越的五岭和乌蒙,在红军的眼里又是怎样的呢?(分别在五岭、乌蒙的简笔画下面画出细浪、泥丸的简笔画)(2)生活中你们见过哪些“丸”?(药丸、糖丸)都有什么特点?细小球形?(3)“走”(着重号)古人指快跑的意思,这里形容泥丸,换用哪个词较好?(滚过)

“腾”(着重号)又是什么意思?

(4)学到这儿这两句的意思懂吗?能用“ 像 ”句式说说吗? 出示句式:

(逶迤的五岭在红军的眼里像腾起的细浪。)

(磅礴的乌蒙在红军的脚下像滚过的泥丸。)(5)指导朗读

在这里毛主席生动地运用了夸张的方法,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把那样大的山“看”小了,正是这样,反衬出了红军战士的形象,他们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形象高大不高大?是啊,红军不怕远征难,高山峻岭只等闲!谁来把这种感觉读出来?(指名读、指导读、评议读、齐读)

3、师:这两句都是写山的,五岭写山之长,连绵起伏;乌蒙则写山之高,气势雄伟,红军长征要经过万水千山,历经千难万险,红军怕不怕?这些在我们红军眼里都只不过是平平常常的事罢了。再读第一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这“万水千山”的艰难,除了越山之难,还有涉水不易。长征途中,红军涉过许多江河,毛主席只选了两条,是哪两条?你知道在这两个地方发生过什么战役吗?

1、抓“暖——寒”悟读

(1)读读这句诗,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一对反义词“暖和寒”)师:这是一组对比。

(2)针对这一暖一寒你有什么疑问吗?(3)借资料理解“暖”。你是怎么理解“暖”的? 交流《巧渡金沙江》资料。小结:除了天气的温暖,还写出心里暖,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4)师:不费一枪一弹,不损一兵一卒,没有想到困难重重的长征路上,也会遇到如此大快人心之事。所以红军战士感到——一引读:金沙水拍云崖暖。(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观看《飞夺泸定桥》相关影像片段,点到为止)

看着硝烟弥漫的天空,看着还在滴着鲜血的铁索,此时此刻,你的心里有怎样的感觉,能说说吗?

(6)小结。这就是“寒”,从“寒”字我们可以读出很多内容:自然环境险恶,令人心惊胆寒;暗示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战斗场面惊险悲壮;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你能把这种“寒”的感觉读出来吗?(7)指导朗读。

两场战斗、两种心情,把这两种不同的感受读出来。(指名读)(8)师:易也好,难也罢,红军战士只把它们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这就是“只等闲”。再读第一句。

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以读带悟

经历了无数的艰险,只要再翻过岷山,长征就要胜利结束了,战士们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个个笑逐颜开。读出这份欣喜,读出这份高兴吧!指名读。

2、“三军”指什么?

3、从哪些词看出高兴的心情?“喜”“尽开颜”。

(三)小结:

同学们,纵有万水千山,纵有千难万险,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只—等—闲——!(板书)

“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闲”中历经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 学生汇报。

对,这些就是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板书)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语文《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25七律·长征

备课时间:2014年10月18日

上课时间:2014年10月21日 班级:五(3)班

一、教学目标:

1、学会3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二、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三:课前准备:

①准备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巧渡泸定桥的VCR。②准备诗配乐《七律〃长征》。

③教学多媒体课件。

四、学情分析:

此诗距离现在学生实际生活较远,结合内容的理解上看注释而理解全诗的意境。而诗的背景和赞颂红军的精神则是重点和难点。基于此,本课有机地与课外相结合,努力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与文本形成共鸣,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同时也深刻地领悟出毛主

席豪迈的诗风。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通过课内外资料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谈话揭题,读通读准诗歌: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让学生自由地读)

2、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3、出示中央红军的长征路线图。(板书课题)

4、根据资料,再读诗歌:

5、同学间读诗心得,交流感受:

6、现在让我们一起感受红军在长征路上所经历的苦难与豪情。读诗

(二)赏读诗句,领略诗境

现在让我们再读读诗句,并结合自己了解的课外知识,说说诗中描写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哪些艰险经历?

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的出示)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交流)

请同学们自由地认真诵读全诗,这两句诗句概括了全诗的主要内

——也就是中心句,请用笔把它划出来。你们都是划的这两行吗?(板书:远征难)

理解“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 逶迤/ 腾/ 细浪,乌蒙/ 磅礴/ 走/ 泥丸”。(出示)

这乌蒙是什么样的山呢?(理解磅礴的意思:气势雄伟)这气势雄伟的乌蒙山怎么是滚动的小小泥丸了呢?红军是怎样面对的?(再次引导学生抓住“不怕”“只等闲”)。

难道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真的如同他们说的那么容易嘛?你想象一下他们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再带着感受读一读,讨论红军其中的辛苦。

(学生齐读、指名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红军不怕艰难险阻的呢?

3、出示:“金沙/ 水拍/ 云崖/ 暖,大渡/ 桥横/ 铁索/ 寒。” 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师小结: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夺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战士葬身于滚滚的大渡河中。

我们胜利了(读)—(怎样读)

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又该怎样读)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面对险要重重的金沙江,我们不费一枪一弹胜利了(读)—(更加明确怎样读)三个句子带着不同的感情去朗读。

现在,你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生各抒己见)出示:铁索度图片

为什么用“寒”字来描写铁索桥呢?由“寒”字你联想到了什么?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

小结: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斗智斗勇,有巧夺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是恶战,多少红军战士葬身于滚滚的大渡河中,知道这个背景指导学生读句子。欣赏红军勇士飞夺泸定桥度视频。你认为该怎样读这句诗?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雾气蒸腾,巧渡金沙,欢快心情)

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泪,不正是体现——(学生自由补充)

4、出示:“更喜/ 岷山/ 千里/ 雪,三军/ 过后/ 尽/ 开颜。” “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师: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么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兴奋不已呢?让我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这种万丈豪情通过声音读出来吧!(生齐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诵读全诗,品悟诗情。

1、过渡:红军长征仅仅遇到了这五个困难吗?他们还遇到了哪些困难呢?你听到过哪些红军长征路上的感人故事呢?

交流:《金色的鱼钩》、《丰碑》、《草地夜行》等让学生讲讲大致的故事情节。

2、这些困难在这首诗中用哪个词语予以表达?(远征难)

3、面对这些困难,我们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么样的?齐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学唱七律诗,升华情感

让我们带着对红军英勇无畏、不怕艰险、乐观向上的赞叹之情,再来朗读全诗吧!

(五)作业布置

(1)出示:填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腾细浪,乌蒙()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梁()寒。

更喜()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2)抄写生字词语,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能背诵。(板书设计:

25、七律〃长征

险山恶水-----英勇、乐观 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通过课文的学习,首先是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现在的小学生对长征是非常陌生的,为使学生理解文本,领悟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我以读带讲,运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感情朗读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提升,素养得到提高,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完课文我让学生高声朗读诗句,再现红军长征的一些英勇场面:如巧渡金沙水、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补充,加以充实,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再现眼前,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整堂课以学生的感悟为主,以感带读,红军战士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就在这里渗透进学生的思想中。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学生们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和想象红军长征途中的千难万险,红军对困难的藐视,红军的伟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想象情景朗读,使学生身临其境,受到感染,对长征的英雄们肃然起敬。

第三篇:小学语文s版《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

授课班级:五年级 授课教师:邹玲

一、教学内容:s版五年级上册

二、教材分析: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从容不迫的自豪感。短短四句诗成为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三、学情分析: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学习诗歌的能力,结合着注释理解诗歌内容应该不是很难,我觉得教学本首诗歌最难得是文本内容距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对长征这段历史了解的不多,而诗的背景,体会红军英勇无畏精神则会给学习带来不小的困难。

四、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五、教学重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教学难点: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

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读关于红军长征的一本书《长征行》,做好PPT,准备与长征相关的视频。

2、学生准备;搜集与长征相关的资料,观看一部描写红军长征故事的电影。

八、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长征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谁能结合着咱们上节课的学习和自己搜集的资料谈一谈你对长征的认识。(自由发言)

小结:长征长——红军战士行程两万五千里,走过了千山万水;长征难——上有飞机轰炸,下有围追堵截,经历了千难万险(描红:难);长征苦——付出了千辛万苦,缺吃少穿,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但红军战士用自己的双脚走过来了,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完成了战略大转移。诗中毛主席用一个词概括出了红军战士不怕难,把万水千山看得很平常?(描红:等闲)

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这首诗要赞颂的就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英雄气概,这两句是全诗的总领句。)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自由读全诗: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怎能一一记叙,诗中为我们呈现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感人画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吗 ?(南五岭、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岷山)

2、小组探究:你觉得哪幅画面最使你感动,最令你震撼?为什么?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下面我们就结合着诗句去感受那些令人感动的历史画面,与那些勇士们一同步入长征的征途:

1、出示: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2)结合板画和图片,引导学生理解:

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出示相关图片)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这“五岭____________。”(峰峦起伏、绵延不断)

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九百多公米,(出示图片)有我们700多层楼那么高。这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高山峻岭)

腾细浪和走泥丸——表现红军战士面对困难,从容不迫、乐观积极的大无畏精神。(总结腾跃南五岭、疾跨乌蒙山)

(3)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4)这么难这么苦的事,在红军眼中却如同等闲一般,所以我们说-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出示: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浊浪滔天的金沙江怕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这么惊险的金沙江为什么会使红军战士们感到暖呢?暖在哪里?

(学生结合资料体会巧渡金沙江的暖)

(2)如果说巧渡金沙带给我们红军战士的是暖,那天险大渡河又给我们战士带来了怎样的寒呢?什么寒?

(学生结合资料体会,抢渡大渡河的难。)(3)读:你认为这两句该怎么读?“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改词)(4)这么艰险的金沙江、大渡河,红军战士既有巧渡的智取,也有强攻的豪情。这一“暖”一“寒”,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3、出示: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你体会到了什么?

(2)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当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读)

(3)红军战士靠着坚定的信念走出了雪山和草地,迎来了红一和红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使中国革命走向了新的胜利。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四)聚焦文本表达——感受诗歌魅力

1、通读全诗,再谈感受。

2、教师小结,诗歌特点。

3、选读诗句,体会诗歌魅力。

(五)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2.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3.长征壮举让世人惊叹,长征精神永世流芳。作为现代的小学生,我们要继承的是红军战士不惧挫折、勇往直前,面对困难,永不退缩!

(五)、作业设计

1、朗诵并背诵全诗

2、搜集关于长征的毛泽东诗词,试着学习并背诵。

九、板书设计

苦 乐

腾跃 南五岭

征难图“ “疾跨 乌蒙山 英勇无畏 巧渡 金沙江 飞夺 泸定桥

喜踏 岷山雪 乐观向上

第四篇:小学第十册数学第六单元统计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 统计

6.1众 数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体验事物的多面性与学会全面分析问题的必要性,培养独立思考,勇于创新,小组协作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求真的科学态度,渗透一组数据的对称美,揭示数学中美的因素。

学习重点:

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学习难点: 能在具体情境中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1.情境引入。

播放课件,请学生观看一则新闻“李叔叔求职记”。

2.让学生利用计算器算一算,想一想,经理是否欺骗了李叔叔? 3.请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数来反映工资水平比较合适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李叔叔在找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帮助李叔叔的过程中感受到在这里平均数和中位数不能真 实反映员工的工资水平,初步感受众数产生的必要性。]

二、探究新知

1.提问:李叔叔最有可能挣到多少钱?

2.揭示:这里的“600”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并请学生猜猜是哪个“zhong”字。

[设计意图:本环节提出这样的问题,旨在使学生通过工资表中出现次数最多的“600”理解“众”的含义,进而理解众数的意义。] 3.小练习:找出下面两组数据的众数。

4.请学生试着说说众数的意义,然后教师小结板书。

三、解决问题

(一)完成例1 1.出示例题:

五(2)班要选10名同学组队参加集体舞比赛。下面是15名候选队员的身高情况(单位:米)

1.41 1.41 1.41 1.44 1.45 1.47 1.48 1.49 1.51 1.51 1.51 1.51 1.52 1.54 1.54 你认为参赛队员的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2.学生小组合作选择6名队员。

3.根据学生汇报,老师课件随机演示选择结果。4.小结:以众数1.51为标准选择队员身高会比较均匀。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小组活动给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他们在思考、探究、讨论、交流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利用多媒体的演示 使学生从直观上进一步充分理解众数的实际意义,感受和体会数学中美的因素。]

(二)分析数据,尝试统计决策

1.根据提供的工资表,帮助李叔叔做决策。

2.根据射击队员的成绩,帮助射击队选择合适的参赛队员。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练习,使学生能灵活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点,并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做出决策。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并从解决问题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热爱数学。] 3.生活中的数学。

四、全课小结 学生畅谈收获。

6.2 《复式折线统计图》 学习目标:

1、感受到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局限性,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2、能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学习重难点: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特点,能对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和推测。学习过程:

一、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对比单式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出示例题2: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如下表: 师:看出两个国家各届金牌数的变化情况,我们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完成它。(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的金牌折线统计图)

问题:这是两个折线统计图,现在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引导学生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

师:那么怎样把两个折线统计图合成一个呢?谁能说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师: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点。(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有局限性,体会到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可以比较方便地比较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xkb1.com 总结: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国则趋于平稳。

问题:根据画好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1)中国和韩国分别在哪一届亚运会上获得的金牌数量最多?(2)哪一届亚运会两国金牌数量相差最少?

(3)根据统计图,简单分析两国在历届亚运会上的表现。(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体会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二、练习巩固

出示“做一做”内容:李欣和刘云为了参加校运动会1分钟跳绳比赛,提前10天进行训练,每天测试成绩如下(单位:次),根据表格中的数据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

(1)李欣和刘云第一天的成绩相差多少?第十天呢?

(2)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呈现什么变化趋势?谁的进步幅度大?(3)你能预测两个人的比赛成绩吗?(4)你还能发现什么?

学生根据要求画出复式折线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统计图,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同时学习分析折线统计图包含的信息。

总结:李欣和刘云跳绳的成绩都呈逐步上升的趋势,但上升的情况不同。李欣是稳步提高,刘云忽高忽低;李欣最后四天的成绩呈上升趋势并且比刘云好,而刘云最后四天的成绩不如自己前几天的最好成绩。由此可以预测李欣的比赛成绩可能会超过刘云。

三、课堂小结

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6.3《打电话》 教材内容分析:

“打电话”所使用的素材是学生所熟悉的,问题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结合,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兴趣。“打电话”这一问题正是为学生提供了可探究的空间,学生尝试寻找“答案”时,不是简单地应用已知的信息,也没有可直接利用的方法、公式。尽管不是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能出色地完成 任务,但是他们都尽自己的思维能力“走”得足够远。很有让学生去研究的价值。

学情分析:

这一内容安排在五年级下学期,从生活经验看,大多学生有通知多个人的生活经历,因此,已有的生活经验足以支持完成此任务。其次,从已有知识储备看,参与完成此任务虽涉及画图表达、计算等综合知识,但都是较简单的计算与表达。从思想方法看,在四年级上册的《数学广角》中教材已安排了有关优化思想的学习。因此可以看出“打电话”问题适合五年级学生。

学习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4、感受猜想与验证的重要性。体会理论上的最优与实践中的最优的区别。学习重点:理解打电话的各个方案并从中优化出最好的方案。学习难点:突破“知识本位”,让学生充分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优化的思想。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板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1:逐个通知;2:帮忙转告)

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说出两大种方法: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从平均分组到不平均分组有一个思维跨度,有时学生是不敢想或不会去想。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锻炼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这也是为等一下的优化方案做铺垫。所以要让学生知道,在想办法时,要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

(设计意图:猜想一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心中有个疑团,提高探索的欲望。二是要让学生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二、探索比较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

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

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讲解。

(设计意图: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空闲。)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接到通知人数1、2、4、8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3)人 3分钟一共通知(7)人

4分钟一共通知(15)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 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四、优化方案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逐个通知

方案2:帮忙转告

(1)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

(2)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

(3)分成4组(4,4,4,3)——6分钟(4)分成3组(6,5,4)——6分钟(5)分成5组(5,4,3,2,1)——5分钟 【教师单元反思】

第七单元 数学广角

课题 《找次品》

学习目标:

1.能够借助纸笔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以“找次品”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3.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

经历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的思维过程,归纳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学习难点:

脱离实物,借助纸笔帮助分析“找次品”的问题。学习过程:

一、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原理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钙片,提出问题:这里有3瓶钙片,其中有一瓶少了3片,你能用什么办法把它找出来吗?

(2)独立思考。教师鼓励大胆设想,积极发言。

(3)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认真倾听并且积极评价各种方案: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秤称(你选择用什么称来称)、用天平称(教师不急于让学生说出最佳方案,给全班学生留出思考空间,但是可帮助发言学生阐 述天平的工作原理和特点:天平大家都见过吗?有两个托盘,如果两个托盘里的物品重量相等,天平就保持平衡,如果不相等,重的一端就会„„轻的一端就会„„)。

2.自主探索用天平找次品的基本方法。

(1)引导学生探索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方法:大家猜猜,怎么样利用天平找出这瓶少了的钙片。我们可以拿出3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教师指导交流方法:一个一个地讲,声音不要太大,能让对方听到就可以了,也可以边讲边演示,让对方可以更清楚„„

(3)全班汇报。一个一个地称出重量(利用砝码);利用推理(教师手托实物模拟天平帮助演示,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你说的是“如果”,那还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教师小结:利用天平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在天平上用砝码称出每瓶的重量再进行比较;还可以在天平两端各放一瓶,根据天平是否平衡来判断哪一瓶是少的:如果天平平衡,说明剩下的一瓶似的少的;如果天平不平衡,说明上扬的一端的是少的。

3.揭示课题。

综合比较几种方法(打开瓶子数一数、用手掂掂、用盘秤称、用天平称„„),哪一种更加快速、准确?(天平)

在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些情况,在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个重量不同的,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利用天平能够快速准确地把它找出来,我 们把这类问题叫做找次品。(板书课题:找次品)接下来我们再请天平来帮帮忙。

二、初步认识“找次品”的基本解决手段和方法 1.创设情景,自主探索。

(1)出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学具自主探索:现在有5瓶钙片,其中有一瓶比较少,怎样利用天平把这瓶钙片找出来呢?我们可以拿出5个学具代替钙片,想象一下,怎样找出少了的这瓶?

(2)独立思考,有一定思维结果的时候组织小组交流。指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方法。

(3)全班汇报。较复杂的方法教师帮助板书示意图。教师在引导语中强调全面考虑可能出现的结果:怎么找?可能出现什么情况?说明什么?

(4)对几种方法的梳理、比较:“分成几份?每份数量是多少?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来?

(5)教师小结:在天平的帮助下找到这瓶钙片有多种方法,可以„„还可以„„。除了利用学具,还可以画出这样的示意图来帮助我们思考。

三、解决9个零件问题,归纳出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1.出示问题:有9个零件,其中有一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你能用天平把它找出来吗?

教师引导分析方法:你可以拿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笔在纸上进行分析,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2.自主探索。在有一定结果以后请一个学生上台展示方法,教师帮助梳理分法:分成几份?每份各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3.反思自己的分法并在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交流重点:看看我们的分法有什么不同?分成了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能保证找出次品?提示学生把可能出现的结果考虑全面。

4.全班汇报。教师引导学生阐述:分成几份?怎么分?怎样找出次品?至少需要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边汇报边板书示意图。

5.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梳理一遍,然后进行比较:哪种分法能保证用最少的次数称出次品?这种分法有什么特点?

小结:把9个零件分成3部分,并且平均分,能够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

四、推测多个零件找次品的解决办法新课标第一网

提出猜测:那么,是否在所有的找次品问题中,这样平均分成3份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所需次数一定最少呢?我们来猜一猜。

学生猜测。

要验证猜想我们再来试一下。如果有12个零件,其中一个是次品,按刚才我们的猜想应该怎么分称的次数就最少而且一定能找出次品?(平均分成3份,即4,4,4)。迅速在草稿纸上分析一下,看看至少需要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

学生汇报:3次。

我们再来看看别的分法能不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还有哪些分法?(2 2 8)(3 3 6)(5 5 2)(6 6)„„

学生选择一种分法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引导学生比较:有没有哪种分法能让称的次数更少而且保证 找出次品?

小结:这样看来在利用天平找次品的时候,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一定最少。

五、巩固练习

完成P136练习二十六的第二题:

有15盒饼干,其中的14盒质量相同,另有一盒少了几块,如果能用天平称,至少几次可以找出这盒饼干?

独立思考,在纸上进行分析。

全班汇报。教师指导学生在汇报时重点阐述: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至少需要几次就可以找出这盒饼干?www.xiexiebang.com 小结:在解决找次品问题的时候,我们把待测物品分成3份,并且平均分的方法能够准确快捷地找出次品。

六、拓展训练

刚才我们我们分析的9、12和15都是刚好可以平均分成3份的数,假如遇到不能平均分成3份的数,例如10个、11个„„又该怎么分呢?大家猜猜,可以大胆地试一下,看看哪种分法能保证找出次品而且称的次数最少。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这个问题。

【单元反思】

第五篇: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七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教给学生写人作文的方法,特别是选材、刻画人物的技巧。指导学生完成本次作文

3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习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谜语

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走路,中午两条腿走路,晚上三条腿走路,什么动物?

2、人是万物之灵,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偶然一面,他(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也会在我们心中挥之不去。

二、悟写人作文的方法

1、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认识了不少人,他们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刻画的?回忆后填空 人物

特点

刻画人物的方法

王熙凤

嘎子

严监生

托德

3、范文引路

是啊,嘎子、凤辣子、严监生、托德,我们本不熟悉,但通过作者的刻画,已经扎根在我们心中,请大家再认识另一位人物。(资料,教师下水作文,《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

从小到大,我见过了多少人?自己无法统计。但是,时时在我脑海中浮现的,却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我的父亲。

记得那是我在城里读书的时候,九月,天气已经变凉了。下了自习,我哼着小曲向宿舍走去。经过操场时,在灯光下,我看见一个人坐在地上,背靠着一棵柳树,一动不动。是谁呢?我走进一看,啊,原来是我的父亲,他已经睡着了!花白的头发,高耸的颧骨,脸上松树皮般的皱纹,刻下了岁月的沧桑。我轻轻地摇醒了父亲。

“下自习了?”父亲站起来,问我。

“嗯,下了。”

“生活费没有多少了吧?今天我到城里卖家具,顺便给你带来。”

父亲一边说,一边把手伸进内衣里,拿出一个皱巴巴的口袋,从口袋里拿出钱,凑着灯光,一张一张地数了两遍,然后塞到我手里。我接过钱,我发现,那一张张钱,已经被汗水润湿了。我鼻子一酸,多好的父亲呀,为了我读书,昨天晚上,他肯定又是一夜未睡,扛着家具,从四十多公里外的老家,步行到城里,卖完了家具,又从城里步行近十公里到我读书的学校来。我仿佛看见了父亲那在山路上艰难前行的身影,听见了父亲在城里沙哑的叫卖声。

“愣着干什么?走,回寝室睡觉去。”父亲打断了我的思绪。

晚上,父亲睡得特别沉。平静的脸上,皱纹全都舒展开了,时而露出微微的笑意。我第一次觉得,父亲身上的汗味是那么香,父亲的鼾声是那么悦耳。

多少年了,我一直在寻找能代表父亲的印记。我找到了,在父亲离开我十年后,我找到了,那就是父亲在柳树下的沉睡,那一卷带着汗味的钱!

思考:

1、文章讲的是谁?他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文章是通过一件什么事情来突出他的性格特点的?

2、文章中,你觉得哪里让你感动?勾画出来,看看作者是怎样进行人物刻画的?

3、有人说,写人的文章和写事的文章差不多,仔细看看本文,为什么说本文是写人的文章不是写事的文章?

4、总结写人作文的方法

抓住人物特点 运用具体事例 把重点写具体 注意开头结尾

三、指导选材

哪些人我们可以去写呢?凡是我们熟悉的、了解的人,我们都可以去写,我们熟悉、了解的人,我们就可以知道他(她)的性格、思想,我们能回忆起他(她)做的一些事情,写出来的文章就会传神生动。

四、指导学生刻画人物

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有趣的测试。老师说一个词,为你们提供一个思考的范围,你听到这个词,最先想到哪个人,你就脱口而出,可以不举手,就坐在位置上,反应要快

——同学

谁?什么特点?什么事例?对照写人作文的要求,哪些地方做到了?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

指导学生还原当时情景:什么地方最重要,回忆当时的情景,越想越细,一要分析当时事情的重点,二要抓住重点,多问问,使他头脑中观察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完全出现在他脑海中。

第二个词:家人

第三个词:老师

五、学生分组交流

请同学们把你头脑中的同学、朋友、亲人、老师都想一想,哪一个人给你的印象最深?他的特点是什么?哪件事能体现出他的特点?同桌互相交流。

六、小结

第二、三课时

1、学生习作

2、展示

3、教师点评

4、学生互评互改

5、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

6、本次作文总结

玉露小学王裕章

2014-05-05

下载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核心知识解析及《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片断(张小陆艳)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六单元核心知识解析及《七律长征》教学设计片断(张小陆艳).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教学设计 杨宇晴 【教学内容】《七律·长征》(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 【教学目标】 1.学会“礴、崖、丸、岷”四个......

    小学语文:25《七律长征》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认识本课的......

    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紧紧追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强调科学探秘和科技应用。涉及到太空探索和互联网络、机器人的想......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四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要求: 1.以“真诚”为话题 进行写作训练。 2.要写出真情实感 ,“真情”要写的“具体化”。 3.要注意细节描写。 重点、难点......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学习目标: 1、会认“谴、惰、俗”等七个字,会写“洪、暴、猛”等11个字。 2、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3、感情朗读课文,感受文中体现出......

    xyy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许英英)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紧紧追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强调科学探秘和科技应用。涉及到太空探索和互联网络、机器人的想象等......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六单元先学后教教学设计

    21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第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围绕“神奇的科技世界”这个专题编排,紧紧追随科技发展的步伐,强调科学探秘和科技应用。涉及到太空探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