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运算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简便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各自的特点,通过体验、感悟,熟练、灵活地运用它们进行简便计算。
2.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乘法运算定律解决在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灵活应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聪明的小猴子最爱动脑筋了,他正在思考谁能给这个数字找个好朋友,与它相乘是整
十、整百、整千的数,像这样的好朋友,还有哪些?
教师板书: 25×4 125×8 15×2 „„
请同学们要牢记这些好朋友,一会儿它要给我们很大的帮助。
二、新课讲授
1.回忆,我们学习了哪些乘法运算定律?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定律的内容。
我们怎样应用乘法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呢?相信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
2.情境一:导游设关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果子都成熟了,你们想到果园去采摘吗?但在出发前,导游想考考同学们,必须先闯过她设的一道关。比一比,男生和女生谁先坐上车?
符合定律形式的基本题:
8×(125+7)19×37+19×63 教师:看到这个算式,你想到了应用什么定律? 19×37+19×63 “仔细看一看这道题里的两个乘法计算中的因数有什么特点?想一想这道题怎样做才能使计算简便呢?”(两个乘法计算有相同的因数19,另外两个因数是37和63,它们的和正好是100,整百数乘19比较容易。应用乘法分配律先求出37与63的和再乘19比较简便。)3.出示教材例8情景图。
让学生自己观察图上内容,根据问题(1)列出算式12×25,请同学用自己最快方法算出结果,然后展示学生计算方法。
乘法(分配)律:(a+b)×c=a×c+b×c 学生1: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个)学生2: 12×25 =(3×4)×25 =3×(4×25)=3×100 =300(个)
三、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这两个同学做的方法都很好,第一个同学用的是乘法分配律,首先把第一个因数拆分成两个数的和,然后用乘法分配律,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相同因数相乘,然后把两个积相加,变化后可以用口算计算完成。第二同学的方法也很好,他是把第一个因数拆分成两个因数的积,然后用乘法结合律结对找朋友,变化后可以用口算计算出来。
第二篇: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课题:乘法运算定律
内容:教材第33一35页例
1、例2 上课。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简便运算。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
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计算,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媒体 投影仪
一、导入
1.我们原来学过的运算定律都有什么?字母表示是什么? 2.出示第33页主题图。
3.师:植树节快到了,四年级同学去义务植树。
4.师:看图,植树要做哪些事情?
(挖坑、种树、抬水、浇树…)
4.师:这里也有许多数学问题,想学吗?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教学例1。(多媒体出示教材第33页主题图)师: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 生算,小组里交流。生汇报。
生甲:4×25=100(人)
生乙:25×4=100(人)
师:他们算得对吗?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里议一议,交流。(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你能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例:7×5=5×7 20×10=10×20
师: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
生甲: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它吗?
生乙:a×b=b×a
师:总结乘法交换律的概念及字母表示。学生试着背一背。2.教学例2。(多媒体出示主题图)
①师:看图,每组要种5棵树,每棵树要浇2桶水,一共要浇多少捅水?
生小组里交流,并汇报。
生甲:我先计算一共种树多少棵。
(25×5)×2 =125×2 =250(桶)
生乙:我先计算每组种树要浇水多少桶。
25×(5×2)
=25×10 =250(桶)
②师:那么(25×5)×2○25×(5×2)中间填上什么符号?
生:等号。
请你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
生甲:(25×2)×2=25×(2×2)生乙:(l0×5)×5=10×(5×5)生丙:1O×(2×5)=(10× 2)×5 ③师:从上面的算式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师:仿照加法的运算定律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生乙:我叫它乘法结合律。
师:同意这种叫法吗?
师:你会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丙:(a×b)×c =a ×(b×c)
3.比一比,议一议。
师:比较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发现了什么?
生甲:我发现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都是交换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生乙:我发现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改变了题里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
师:你们真聪明,说得好极了。
三、巩固运用,深化提 高。1.课件展示习题,进行巩固练习。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和大家共同讨论?
第三篇:《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乘法运算定律》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4-32页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情景创设,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知识迁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探究和归纳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作用,了解运用运算定律可以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过程与方法: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从中感悟科学验证的方法。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懂得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实验、演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1.学习例5。(1)出示例5(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
4×25=100(人)
25×4=100(人)
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b×a 2.学习例6。(1)出示例6(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5×5)×2
25×(5×2)
=125×2
=10×25 =250(桶)
=250(桶)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b×c)(4)完成例6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3.学习例7。(1)出示例7。
(2)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3)引导学生对解决的问题进行汇报。两个算式有什么特点? 你还能举出其他这样的例子吗? 教师根据学生的举例进行板书。你们能给乘法的这种规律起个名字吗?
板书: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能试着用字母表示吗?
学生汇报字母表示:(a+b)×c=a×c+b×c
a×(b+c)=a×b+a×c
(4)完成例7下面做一做的第一题。3.学习例8。
(1)出示例8。
(2)收集信息,明确条件问题(3)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4)读懂过程,感悟不同方法 方法①:
方法②:
12×25=300
12×25 1 2
=(3×4)×25
× 2 5 =3×(4×25)0
=3×100 2 4 3 0 0 方法③:
12×25 =(10+2)×25 =10×25+2×25 =250+50 =300(5)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王老师一共买了多少个羽毛球?
=30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七的第2题。2.完成练习七的第3题。3.完成练习七的第5题。4.完成练习七的第8题。
四、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第四篇: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
一、乘法交换律
公式:a×b=a×b(目的:通过因数位置的交换,达到将特殊组合数先算的目的。)如(4和25;125和8;20和5等)
例题:
25×7×4
12.5×6×8
=25×4×7
=12.5×8×6
=100×7
=100×6
=700
=600
二、乘法结合律:
公式:(a×b)×c=a×(b×c)
(目的:通过将后算因数进行结合,达到将特殊组合数先算的目的。)
如(4和25;125和8;20和5等)
例题:
4×8×12.5
5.6×125
=4×(8×12.5)
=(7×0.8)×125
=4×100
=7×(0.8×125)
=400
=7×100
=700
三、乘法分配律:
公式:a×(b+c)=ab+ac(目的:通过将复杂数字拆分成简单有利于组合的数字,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
如(8.8=8+0.8;
101=100+1;
99=100-1等)
例题:8.8×125
101×0.45
99×0.36 =(8+0.8)×125
=(100+1)×0.45
=(100-1)×0.36 =8×125+0.8×125
=100×0.45+1×0.45
=100×0.36-1×0.36 =1000+100
=45+0.45
=36-0.36 =1100
=45.45
=35.64
四、乘法分配律(逆运算):
公式:ab+ac=a×(b+c)(目的:通过将分开的数字组合成有利于计算的数字,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
如(98+2=100;
101-1=100等)
例题:98×0.36+2×0.36
101×0.45-0.45
=(98+2)×0.36
=(101-1)×0.45
=100×0.36
=100×0.45
=360
=45
实际操作:
97×0.35+0.35×3
5.6×125
102×0.45-0.45×2
102×0.36-0.36×2
7.2×125
101×0.21
99×0.79
0.72×99+7.2×0.1 99×0.45+2×0.45-0.45
第五篇: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p33-p35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以及整数乘法基础上学习的。本课主要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并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简便。这将为后续学习简便运算以及学习小数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3.12植树情境,提出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由学生列出算式,接着在列出的算式中找到规律即乘法交换律,并用字母表示出这一规律。再通过例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有学生列出算式,并且提出怎么算才能简便,再让学生举出几个相似的例子,并观察,有什么发现。由此得出乘法结合律。
学情分析:从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可以看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对学习本课的知识具有正迁移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3.12植树情境,使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且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简便。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交流、归纳等过程,使学生掌握本课知识,培养学生归纳、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爱护树木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简便。 教学具准备: ppt
教法学法: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我将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引出多种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四、课堂小结,拓展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出多种数学问题。
PPT呈现:
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预设1:每组有几个人?
预设2: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几人?
预设3: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预设4: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
(先解决较简单的问题,再解决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探究新知,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一)探究乘法交换律
刚才我们解决了一些问题,接着我们在来看下面的问题。
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自己独立思考)
在草稿本上列出算式,并计算。抽不同方法的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仔细观察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两个数相乘,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
是不是乘法中都成立呢?我们先来算算下面几个式子。15×2= 14×10= 2×15= 10×14=(计算完后,在由学生举例。)
谁你给这个规律起个名字?(乘法交换律)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并用字母表示出乘法交换律。
【设计意图】通过多个例子使学生感知充分,得出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自己起名字,有加法交换律推测道乘法交换律,提高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探究乘法结合律
同学们都非常厉害解决了刚才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在来看看下面一个问题,老师 相信你们一定你解决。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先独立思考,在本子上列出算式,并计算。
前后四人交流,第一步观察,看你们列出的算式是否一样。第二步,如果不相同,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
(学生讨论)
汇报:我们四个人的算式有两个不一样,分别是(25×5)×2,2×5×25,但是它们的结果相等。
【追问】能说说你列出的算式中,每一步说表示的意思吗?
谁的式子和这两个式子不同? [ 25×(5×2),5×2×25……] 接下来我们来看(25×5)×2,25×(5×2)这两个式子,仔细观察,你发现了 什么? 【小结】三个数相乘,先乘前面两个或者先乘后面两个,积不变。
得出结论后,学生举例。
像乘法交换律一样,给这个规律也起个名吧。(乘法结合律)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
三、巩固练习,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1.连一连。
15×16=16×15(60×25)×4=60×(25×4)3×4×8×5=(3×4)×(8×5)
25×7×4=25×4×7 125×(8×14)=(125×8)×14 25×8=8×25 2.先计算,在运用乘法交换律验算。
×16 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
验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