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知疲倦的人_教学设计_教案(大全)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9个生字:孜 朦 胧 曙 沓 浸 弋 攀 登。积累词语9个,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知疲倦、孜孜不倦、沉浸、游弋”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能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3、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受任何成功的取得,背后都必须有顽强的毅力支撑。
2.教学重点/难点
1、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不知疲倦、孜孜不倦、沉浸、游弋”等词语的意思。
2、了解陈景润抓紧分秒,忘我学习的故事,感受任何成功的取得,背后都必须有顽强的毅力支撑,学会围绕不理解的词语,提出问题。
3.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谁能说说“不知疲倦”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吗?
2、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一位不知疲倦的人。板书课题。
3、齐读课题。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不知疲倦的人”是谁?为什么说他“不知疲倦”?他怎么能做到“不知疲倦”?等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思考读题后提出的问题。
2、交流字词。(1)读准字音,正音纠错。
ménɡ lónɡ
shǔ
dá
jìn
yì 朦
胧
曙光
一沓
沉浸
游弋 pān dēnɡ
zī
xī xī sū sū 攀
登
孜孜不倦
窸窸窣窣
(2)用学过的方法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
3、针对读题后的疑问进行部分释疑。“不知疲倦的人”是谁?(1)板书:陈景润
(2)出示课文第一节,齐读。
板书: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3)引导对“孜孜不倦”提问。
(“孜孜不倦”是什么意思?陈景润是如何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的?)
三、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学习第二小节
陈景润是如何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的?(1)指名读。
(2)在这一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从这里的“已经”和两个“已”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从一个“已经”,两个“已”感受陈景润抓紧时间学习。)板书:早上
已经
已
已
(3)师引读第二节,体会分号的作用,感受陈景润争分夺秒。师:当黎明到来之前,大地还是一片朦胧的时候,生:„„ 师:当人们迎着初照的曙光跃身起床的时候,生:„„ 师:上班的铃声还没敲响,生:„„
3、学习第三小节
师:为了攻克数学难关,陈景润每天都沉浸在书堆里,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忘掉了自己,忘掉了周围的一切。
(1)在这句句子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板书:每天
沉浸
游弋(2)查字典或词典理解词语的本意。沉浸——比喻处于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游弋——巡逻。
(3)谁能说说这两个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沉浸在书堆里”说明陈景润除了看书,几乎什么事都不干,使自己完全处在书的境界之中。“游弋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照字面的理解是在无数的数学符号之中巡逻,意思就是指陈景润从早到晚都在不停地演算求证数学公式。(4)齐读第三节
4、学习第四、五小节(1)指名读第四、五节
(2)出示句子,针对这句句子让学生质疑,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3)联系文章内容填空,出示。
(4)引读第5节。抓住三个“几分钟”展示陈景润与时间赛跑的画面。师:在食堂排队买饭的时候,生:„„ 师:在临开会前,人还未到齐,生:„„
师:外出候车的时候,生:„„ 师:在上班的途中,生:„„
(5)板书:日常生活
几分钟。出示说话练习。照样子,发挥想象,写句子。(6)这是多么平常的几分钟。啊!然而,陈景润却不舍得让这几分钟白白地浪费,他就是在这无数个“几分钟”的时间里,学会了英、俄、法、德四门外语。
课堂小结
四、总结课文,加深理解
1、学到这儿,你觉得陈景润是一位怎样的科学家?(学习刻苦,工作忘我,抓紧时间)
2、齐读最后一节。
课后习题
五、积累课文,完成作业
1、照样子写词语。例:一堆书(书堆)
一辆车()
一张纸()
一条线()一滴水()
()()
()()
2、背诵第五小节。
3、说一个孜孜不倦地学习和工作的人的小故事与同学交流。
第二篇:人是什么(网友来稿)-教学教案
朱新兵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心内容;
2、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意义,加强自身修养。
教学重点:深入探究,质疑思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师生讨论 教学时数:一课时
预习:自读课文,积累下列词语:伫立 挑剔 伉俪 慰藉 暮霭 风烛残年(比喻人到了接近死亡的晚年)格格不入(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风雨不蚀 多愁善感(经常发愁和伤感。形容人思想空虚,感情脆弱。)
完成课后第一大题;并划分全文结构。
(目的意义:整体把握全文,做好名言摘抄)教 学 过 程
一、学生交流《人生的境界》读书笔记,由此思考人生的意义。
二、解题:标题“人是什么”,好像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
三、解决课后第一大题
爱因斯坦: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为社会所支配,人是社会的。/人可以通过自我努力,使自己坚强起来。/做一件合理的事情,生活就有奇异的光彩。评论:这个回答明确而又质朴,能为我们欣然接受。/这个回答使人自强不息。/爱因斯坦一生朝气蓬勃,光霁日月。
雨果:生命是短暂的。评论:非常忧郁,特别暗淡,充满悲观主义色彩。歌德:我这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
评论:诗人的一生实在是富有伟大创造力、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很大贡献的一生。
康德:人是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评论:康德的回答是他一生从事创造性脑力劳动、辛勤耕耘的总结。孔子:生无所息。
评论:不妨赋予崭新的含义,写在我们的旗帜上,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新时代的人应该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生无所息。
讨论: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在谈论“人是什么”这一问题时的态度有什么区别?
雨果、加缪两人的观点是忧郁、悲观、消极的。而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等人的观点是积极乐观的。
讨论:作者说这些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个一致性体现在哪里? 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停下来。
四、划分全文结构 全文共分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中心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
这一部分实质上就是把握现时,后一部分进一步向过去与未来展开,实质上就是向人的心理活动方面展开,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的人生态度为什么在于把握现时,不断工作。
对前一部分问一个为什么,就可以领会前后的联系:为什么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认为人生就是不断工作,他们不畏劳苦的动力从何而来?这样一问,就知道后一部分正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也可以这样理解,前一部分是引用名人格言说明人生的意义;后一部分是阐述自己的观点,人应该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应该是什么。或:第二部分是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个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三个组成部分一一展开论述。学生划分出这三个部分。思考讨论:
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和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
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
五、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思辨)
1、“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一段话中,爱因斯坦究竟认为“人是什么”呢?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
2、雨果的回答是什么意思? 用我们的话来说,人都是要死的,生命或长或短,都是暂时的。雨果是在悲叹生命的短暂。
3、“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 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却是为自己能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
4、“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本身就是一个征候,它表明这是一种无所事事的安谧,一切动机都已停止,感觉以及与此相关的活动也迟钝了。但是,这样一种状态就像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一样,是与人的精神生活格格不入的。”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心脏在动物机体中停止了工作”,便是死亡。“在生活中达到了(绝对)满意”这样一种状态就等于死亡。“达到了(绝对)满意”,就是自满,停顿下来不再前进,什么事也不想做了,“一切动机都已停止”了。正面的意思就是,一件事做好了,就要再干一件事,“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 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
6、为什么说“‘现时’的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在物理学中不可能出现? 在物理学中,时间不断推移,“现时”的任何一个瞬间马上就成为“过去”了,可以说无所谓“现时”。人们把眼前一段时间称为“现在”,只是人们的一种观念,所以说这种“经验是人所专有的东西”。
7、作者把现时看成1,对未来的憧憬看成是0,是为了说明什么? 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
8、为什么说“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 探究学习:对往事的回忆一方面是对历史的总结和借鉴,有利于让人看清现时,意识到当前的处境,才能更好地把握现时,展望未来;另一方面,通过回忆过去的美好,可以用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人们更好地认清和把握现时。对未来的希望就是理想,就是追求,是一个人生命力旺盛的标志之一。有对理想的追求才能激励人更好地把握现时,努力奋斗。反之,如果失去了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反照现时的镜子,就难以看清当前的处境;失去了对未来的希望,失去了对理想的追求,就没有了努力奋斗的动力,当然就难以把握现时了。
9、作者为什么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 往事——现时——未来,是生命的进行曲。人是有思维的,追忆往事、憧憬未来,是生命思考的两个方面,正是这两个方面的思考,决定着怎样把握现时。所以用“往事——现时——未来”这样的思路来阐述“人是什么”,可以从生命的过程上去阐明问题,可以从想和做的结合上阐明问题,可以把前人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阐述得更加深入,可以结合时代的要求阐明我们应该怎样憧憬未来,把握现时,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补充:
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 探究学习: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
2.文章在引述了歌德同爱克曼交谈时的一段话后说:“——读者,这就是人哪!”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探究学习:歌德的那段话的中心意思是,自己的一生基本上只是辛苦地工作,就像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但是对自己一生所经历的路程并不挑剔,无可抱怨。然后作者说“这就是人哪!”意思是告诉读者,这就是歌德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这就是“人”的人生意义。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致的见解”指什么? 探究学习: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
第三篇:人教第十册《燕子》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一、通过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对学生进行美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巩固生字,理解本课生词:俊俏、阳春、盛会、生趣、掠、偶尔、荡漾、光彩夺目、百花争艳;体会比喻、拟人在课文中的作用。
三、让学生懂得本课有层次地描写画面的特点;并通过有顺序地看图和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象力。
四、能有表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课前准备]:一张剪纸。一张燕子的剪影。一张挂图。[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导入。范读课文。自学课文。讲读课文一、二两节。第二课时:复习生字。讲读课文三、四节。总结全文。[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激起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小朋友,春天来了,有一种美丽小鸟从南方飞来了。你们知道那是什么鸟儿?(学生回答后,板书课题,并提示学生写“燕”的“"一短横不能丢。)你们看见过燕子吗?燕子是一种非常可爱的鸟,它在春天里飞翔的情景,可美啦!《燕子》这篇课文,就把这种美的情景写出来了。怎么美呢?听老师读课文。
二、范读课文。
三、读后学生主动谈感受。
四、自学课文。
老师看得出,小朋友很喜欢读这篇课文,现在就请你们自读课文,看你们能读懂多少。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中看不懂的地方,可以先看看插图,看了插图还不懂就做上记号。(复习自学符号之一,表示疑问的:”_____?“
五、指导看图。
小燕子在空中飞着,一会儿飞到东,一会儿飞到西,我们不大容易看清楚,现在就请小朋友先看一看燕子的模样。(出示燕子的剪纸,学生观察。深蓝的底色,黑色的燕子,犹如燕子在蓝天飞翔。如右图)教师提示:注意一下,你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观察后口述。
(结合学生回答,教学”剪尾“"双翼”“两翼”“翼尖”,并根据学生回答,点明观察顺序。)
六、讲读课文。第一节.
1.现在我们来看课文上是怎么来写燕子的模样的。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2.指名朗读第一节。
3.课文上写燕子的模样是从什么写到什么?也就是叙述的顺序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羽毛翅膀尾巴)4.教师指点:也就是从全身写到局部。
5.那么小燕子的全身以及各个部分长得怎么样呢?我们大家一齐轻轻地读课文。
6.你们觉得燕子长得怎么样?从哪些词语里可以看出为,把有关词语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二,表示重点词句的ooooooo)7.“俊俏”是什么意思?“俊俏”即“样子好看”。8.指导朗读:同学们已经看出来了,从“光滑漂亮”“俊俏”“剪刀似的”写出了小燕子外形的美,所以语调柔和一些,声音轻些。(示范)学生各自练习,然后再指名读。9.现在我们来体会体会,这一小节最后一句话在小节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说“凑”成了? 教师指点:羽毛是美的,翅膀是美的,尾巴又是美的,合起来就组成了小燕子完整的美的形象。这一句在小节中起了一个概括的作用,朗读时,音调可提高些,不过那“小燕子”的“小”要轻些,突出“小”,以突出它的可爱。
10.另外,这一节三个量词用得很准,哪三个?(“一身”“一对”“一个”)11.现在我们轻声齐读这一小节,注意这些量词的用法。第二节
1.这么活泼可爱的燕子,在春天里从南方飞来了,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呢?请同学们看图。(出示放大插图)2.指导看图。
提示观察顺序:观察图画,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由近远;由上下)3.现在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情感,同时对教材产生亲切感。)4.谁能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教师提供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5.学生口述。
6.现在我们再来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你们看课文,再对照图,看课文上写春天的美景,写了哪些景物。把主要的词语画下来。7.根据学生回答,板书:雨风柳草叶花
8.请小朋友再读课文,这些景物,我们用最简单的说法,怎么把它们联成句子。(学生回答后出示小黑板:三月,下过雨。风吹拂着柳、草、叶、花,都聚拢来,形成了春天。)我请一位同学念念是,并说说感觉。
9.你们觉得这样写很干巴,没有美感,那么课文上怎么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读一读,再比一比。课文上写的和黑板上的这一段意思相同,但又有怎样的不同呢?
△“三月”,“阳春三月”,“阳春”即明亮的充满阳光的春天。这是春天最好的一段时间。△“下过雨”下过什么样的雨呢?(“细雨”“蒙蒙的细雨”)加上一个“细”,一个“蒙蒙的”我们就觉得怎么样呢?
(这就写出了春雨的特点,学生可能联系到学过的古诗和散文来回答:如烟如雾;春雨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像牛毛、像细针)△“风吹拂着柳”,(通过逐步递加附加成分,引导学生了解这一长句的含义。)①怎样的风,怎样的柳,在前面加上一个字。“微风吹拂着柔柳”加上一个字,就觉得柳枝儿在微风中飘动起来了。课文上它写出柔柳的色彩、姿态、数量,非常生动形象,谁能说说。②微风吹拂着什么样儿的柔柳?(“微风吹拂着才舒展开眉眼的柔柳”,什么颜色的眉眼?“黄绿”的色彩,使我们感到柔柳是那样青嫩。)这里运用了什么的法,这样写给我们什么感觉?(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柔柳也有眉有眼,这样一定就把柔柳写活了,而且好像是才睡醒了一般,舒展开眉眼。)③不是一条、两条,而是千万条,真是美极了。(板画:春风杨柳)④朗读全句,指导节奏:“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舒展开/黄绿眉眼的/柔柳” ⑤这一句描写的情景和学过的哪首古诗意境是很相似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阳春三月,细雨蒙蒙,微风轻轻,柳枝飘荡。课文接着写了草、叶、花,你能在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适当的词语吗?可以是表示色彩的,也可以是表示姿态的,也可以是既表示色彩又表示姿态的,甚至数量的,课文上?quot;各种鲜艳的花“,你也可以具体说说什么花怎么样:()草______________()叶______________()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你们想,我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这春天的花儿草儿色彩?(”光彩夺目“,明亮的色彩非常耀眼。)△这么多美丽的花儿一起开了,好像在比谁最美,我们又可以用一个什么词儿来形容?(”百花争艳“"艳”:色彩鲜明而好看;“争”:比。)△小草儿,绿叶儿,各种美的花儿,都一起赶到春天里来了,课文上用了一个什么比喻?(_____ ______ ______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释:“赶集”,本来是指农民们带着各种农副产品,从四面八方集中到一个小镇上来卖,这叫“赶集”。这里的“集”主是指“集市”。是“赶集”,注意这个“赶”字,有一种唯恐落后的意思。你们看这一句运用了几种修辞手法?说“像赶集似的聚拢来”,我们觉得怎样?教师小结:这样一比喻、一拟人,好像我们也看到了花儿、草儿,一下子都赶到春天里来了。这就写了春天树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满了生气,一下子赶到春天里来了。△指导朗读这几个句子。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这些词语和修辞手法在句子中的作用,读时要突出些。不过突出并不是等于用重音,要根据描写的事物状态的不同,决定轻读还是重读。如“蒙蒙的”“细雨”“微风”“柔柳”是轻柔的状态,应该怎么读呢?而“像赶集似的”“百花争艳”,又应该怎么读呢?(结合示范)△学生练习
10.你们这些小燕子看到这样的美景,心里想说什么?(“赶”)△“赶来做什么”?赶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注意是“盛会”,盛大的集会:什么的盛会?百花争艳的盛会。?quot;百花争艳的盛会“这一组词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启发学生回忆在春天里观察的景象,进行想象,然后加以表达。教师提供导语:我仿佛看到___________。)△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小燕子也赶来参加了,为什么说”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呢? 释:生趣,很有生气,很有情趣。
指点:注意这儿是”增添生趣“。因为春天本身已经很有生趣了,所以说是”增添生趣“。11.指导朗读。这一段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春天的图画,我们怎么来朗读呢?欣赏读,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复习自学符号之三,表示好词佳句的:~~~~~~~~~~)12.现在我们大家再看看图,再体会燕子在春天里飞翔的美景,请一个小朋友朗读。13.指导背诵。
△理清层次,一共四句,第一句,写季节、细雨;第二句,写微风吹拂着柔柳;第三句,写了草、叶、花;第四句,写燕子。练习背诵。
七、练习。
扮演角色口述。(通过表演,在情境中对话,以巩固新课。)同座二人,一人扮燕子妈妈;一人扮小燕子。
要求从春天来到说起,说到小燕子在春天里所看到美景。注意学习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最后说到春天这么美,我们也赶着去参加这盛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生字:俏(俊俏)、伶、俐(伶俐)、唧(唧的一声)、偶(偶尔)复习朗读;轮读一、二两节,读一遍。
二、讲读课文。第三节.
1.导入:课文第一节写了小燕子的形状;第二节写了燕子在春天里飞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那么小燕子为春光增添了什么样的生趣呢?这一课我们就来学习三、四两节。我们再来看看这幅美丽的图画。2.指导看图
我们先看正在飞行的燕子。图上画了有在高处飞的,也有低处飞的,我们可以按照什么顺序观察呢?(由上下)高处的燕子在怎么飞;低处的燕子又在怎么飞呢?
3.看课文上是怎么写的,谁能用最少的字,概括出燕子飞行的特点。(快,美)4.课文中哪些词语告诉我们,燕子飞得快?(板书:掠、唧……的一声、已经……)如果说燕子”斜着身子在天空里飞过“和”掠过"有什
第四篇:《亲 人》教学设计-教学教案[小编推荐]
看图学文是将图画和短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课文类型。图画形象地表现课文内容,课文用文字反映图中的事物,通过看图学文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从看图入手,看图和学文相结合,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学文,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并在提高观察和理解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亲人》这篇课文的插图表现的是苗族老奶奶高兴地用双手捧着“我”的头,热乎乎地脸紧贴在“我”的脸上,笑眯眯地跟“我”说话,院子里挂满了床单和衣服。老奶奶身后立着一根拐杖。“我”身后的竹蒌、脸盆、棒棰和洗好的衣服,展现了汉族和苗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如一家的情景。
教学本课时,应该注意把图和文中的意境关系揭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他们在美中“读通、读懂”课文。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8个生字,在特定的环境中理解词语。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了解我国各族人民是友好相处,亲如一家的,学习课文中“我”和妈妈尊重老要,助人为乐的品德。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理清思路。1、课文解题:(板书)“亲人”指的是什么?你能举例说说你有哪些亲人? 2、激发兴趣:看了这个题目之后,你有什么问题呢?
二、图文联系,导入情境。
1、看图,学习第五、六自然段。(1)、引导学生从远到近。从背景到主要部分观察图画。先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再看旁边的衣物,通过图上两个人的服装,看看他们各是哪个民族的,有多大年纪,在干什么?(2)、联系图上的景物,想想她们会说什么?(3)、看图,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再说说哪些描写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
2、补图。学习第四自然段,这个自然段讲的是“我”的母亲是个热心肠的人,“我”听了妈妈的话,决定多帮老奶奶做一些事,教材中没有描绘出这些情节,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记叙,让学生发挥想象,口头描述画面。(1)、妈妈和“我”为老奶奶具体做了哪些事呢?(指名回答)(2)、从这些小事上,你有什么体会?(可以看出妈妈对苗族老奶奶的细心照顾和体贴)3、绘图,学习一至三自然段。课文的前三个自然段讲的是邻居苗族老奶奶的生活情况,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合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然后集体评议。(1)、指导朗读思考:课文通过哪些方面写出了老奶奶的生活状况?(2)、根据这三个自然段的描写,你能画出一组插图吗?
三、品词析句,感受意境
1、独立学习,自行钻研。课文是用第一人称叙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我阅读,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相互质疑,共同欣赏。课文中有许多词句准确地反映了人物的特性,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提出的疑问进行全班讨论、质疑,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1)、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是)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说明:抓住关键词句,实质上是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最简单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品味出其中包含的意味,丰富语言的积累,使学生能够积极地进行合作学习)
四、朗读升华,体验情感。
朗读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感、陶冶情操、培养形象思维能力起着其他任何教学活动不能替代的作用。
1、有感情地朗读,想一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作题目? 2、朗读谈体会:如果你是老奶奶的邻居,你会做些什么?
第五篇:《人有两个宝》教学设计之三-教学教案
佚名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认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知道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从小养成用手又用脑的好习惯。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人有两个宝
(1)认读生字,读题
(2)“宝”什么意思
二、初读指导
人有哪两个宝?怎样用好他们呢?书上有首儿歌,我们读一读就知道了。
1、配乐范读。
2、学生自由读儿歌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这首儿歌共几句话?
4、指名分句读课文,正音,指导停顿。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
(2)人有哪两个宝?
(3)出示:双手大脑
(4)指导朗读第一句话。
(5)双手和大脑分别有什么本领呢?下节课再学。
2、学习生字。
(1)出示:人个大手
(2)自学生字。看笔顺图,记忆字行、笔顺,分别给他们找个朋友。
(3)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认读生字
二、精读练习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其他同学边听边想: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
(2)齐读,注意词儿连读。
2、学习第二句
为什么说双手和大脑是人的两个宝呢?
(1)指名读第二句,启发学生说出自己的意见。
(2)指导看图,理解“做工”。
(3)启发看图想象,理解“思考”。
(4)齐读第二句,我们怎么用好这两件宝?
3、学习第三句
(1)指名朗读
(2)启发学生领会什么是“创造”。
(3)小结
(三)看图试背课文
(四)指导写字。
课后小结:
这是学习的第一篇课文,学生兴趣比较高,学生在说手脑的用处时,说的很好。但是,刚开始生字就比较多,学生掌握起来有些难度,特别是“用、才”这两个字,学生记得不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