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推荐]
《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新词的意思。
3.初读课文,利用课题,理清文脉,重点感受青海高原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候。4.指导学生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初步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身处逆境的柳树表现出来强大的生命力.5.指导学生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想象能够初步感知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一篇课文,认识我吗?不认识,我做个自我介绍,我姓王,是运粮小学的老师。你们一会上课的时候就叫我?()好,对的。那么,晚上回去,你的爸爸妈妈要问,今天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给你们上课的呀,你怎么说?
概括:说到外貌,夸观察仔细。说到性格,追问,你怎么知道的?有理由吗?有学生能说到眼睛最好,如果不能,就说:我有一个习惯,看一个人,首先看他的眼睛。知道为什么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看着她的眼睛,我就猜想她是一个„„。(说两三个,看时间。)好,我们休息一会,准备上课。
一、导入。
刚才说了,(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章的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要关注文章的标题。
1.青海高原上有一株柳树。怎么读?指名读。听出来了!这里长了一株柳树!(点“柳”)古人说: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常“折柳赠别”。很多文人墨客以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如唐朝的贺知章的《咏柳》„„
齐读课题,对,就是这样的,强调是柳树,不是别的树。
2.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很多吗?(不多)。怎么读?强调“一株”。对,是一株,而不是一篇柳树林。再读课题。
总结:非常好,很了不起。我们要学会从文字中捕捉信息,一起读课题,从课题你还知道了什么?(这是一株长在青海高原的柳树。)非常出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一读这篇文字,走近这颗柳树,再读——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那就让我们捧起书,走进这篇文章:
PPT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课后生字表或者工具书读准字音,自由轻声读课文,读正确。2.一边读,一边画出课文里描述柳树的词语。检查预习:
看大屏幕,这些词语你认识吗?
望而生畏 伫立 深邃 凝滞 广袤无垠 瞅见
锻铸 赭红色
虐杀
劈断 灞河
名贯古今 摧毁
吟诵 卓绝
畏怯
婀娜多姿 韧劲 萌发 一茬一茬(词语不必出示这么多)相机解释:望而生畏,深邃,卓绝,广袤无垠等。
3.课文里,有一个细节不知道你们注意到了没有?出示:“当我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时,看见了这株柳树,我有一个反应——我哦了一声。”
板书:哦。
这个“哦”没有加标点,你知道它背后是什么意思吗?我听出来了,你这样读得意思是明白了,知道这有一株柳树。
你这样读,是表示惊讶,青海高原上居然有一颗柳树。你这样读是赞叹,这棵柳树生命里如此旺盛。
„„
4.课文里还有许多描述柳树的词语,你找到了吗?交流。教师板书学生说的词语。这就是青海高原上的一株柳树,它(指着板书上的词语)5.一起再读课题。那么多的诗人写柳树,那是因为它美呀!这种美是我们常见的一种美,在我们这儿经常看到柳树,你在哪儿看到过柳树?(太平常了)练读第1节,读出“平常”。(在我们这儿见到柳树,真是太平常了!)文章中哪里也写了这样平常的柳树?PPT引出第8小节,更何况,作者家乡灞河柳是以柳树名贯古今的,指名读该小节。
读后师说:于是,在看管了灞河柳树的作者眼前,这样一株柳树就更加显得平常了,再读第1节,读出“极其平常”。
6.可是,作者又说了,这是一株——引读第二自然段。它为什么神奇,为什么让我望而生畏?青海高原,为什么生长在青海高原的柳树就让我觉得神奇、甚至望而生畏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高原呢?课文里也有一些词句介绍它,读一读。
会读书的人,读书时脑子里能出现青海高原的景象!去读吧!PPT出示两段文字。交流画面:读着读着,你好像看到了什么?透过这些词句,你看到画面了吗?
预设:a、如果生有难度,可启发:那儿的山?(光秃秃的山一座连一座,山上没有 草)那儿的地?(地非常开阔,草很多但没有树)那儿的天、云?
b.可铺垫可渲染:这里海拔4000多米,非常寒冷,有时零下几十度;异常干旱,有时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冻土多,土地质量差„„这是一幅“荒凉图”啊!想着画面读,感受会更深!
指名2生读,读出苍凉。7.这里是贫瘠的,是恶劣的,是苍凉的,作者不禁提问: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是怎样一方独立的风景呢?PPT出示第5节。
一生读第一句,读出柳树的粗实;一生读第二句,读出枝干和树枝的坚硬;一生读第三句,读出叶子的浓绿;是啊,这株柳,狂风吹不到它,暴雪压不倒它,齐读第四句。8.是啊,这株柳树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要知道命运给予它的却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板书: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一片绿阴)作者在观察惊叹之余,头脑里作了一番猜测与想象,默读第6、7小节,让我们追随作者去想象命运给予这株柳那“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9.这株柳为保存生命要付出怎样难以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下面我们来看黑板,把“哦”加进去,要用什么标点符号?齐读课题。
三、小结
真好,你看,我们围绕课题,将课文进行了梳理,对柳树有了一个比较清楚地认识,所以,抓住课题理解课文内容是一个非常简单,但是又非常有效的读书方法。
同学们读书很用心,找到了课文中描写柳树的所有词句,但是课文可不是这儿说一句,那儿说一句地乱说,它很有条理的,下面请大家浏览课文内容,你能根据老师的小标题,找出相关小节,给小标题归归位呢?
(降低难度,根据打乱的提示给课文分段)
• PPT:“问”柳——一片绿阴哪里来
“看”柳——一片绿阴在眼前 •
“想”柳——九十九条死亡之路 • “赞”柳——不抱怨,不畏怯
2.这样,我们就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抓住了文章的题眼,找到了文章中的一些关键词,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我们距离文章的心就更近了。
3.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命运„„”
【总结下课】这句话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呢?我们下节课再去慢慢品味。
板书:
哦!青海高原一株柳 极其平常 神奇 望而生畏 顽强 不可思议 巍巍然 撑立 „„
第二篇:青海高原一株柳第一课时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吉利希望小学孔鹏鹏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将课文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工具书或以和同学合作的方式学会本课的新词。
3、能初步感知青海高原这一株柳的形象,并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将课文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教学难点:
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这株柳的形象。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前布置: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绕题质疑
1、创设情境:同学们课前有没有认真预习课文?能不能经得住老师考验?今天老师给大家设置了许多关卡哦!
师生一起进入“冲关我最棒——生字比拼”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陈忠实的作品《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围绕文眼质疑。
二、绕题读文,整体感知
过渡:那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背上智慧的行囊,到文中去寻找答案吧!
1、一读课文,学会认读
⑴、投影出示自读要求,学生根据要求轻声读课文。⑵、投影出示检测题,学生先自读,再开火车读。⑶、交流:文中哪些段落是直接描写这株柳的?教师检查朗读效果。剩余的段落同桌合作检查并指正。
2、二读课文,学会生词
⑴、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有疑问的词语旁做上标记。
⑵、小组交流难解的词语,并自主解决。
⑶、抽生交流以下几个词语:
伫立、抑制、望而生畏、目力所及、艰苦卓绝
⑷、再读课文,在朗读中揣摩词语的意思。
3、三读课文,积累语言
⑴、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用心读课文,你会发现这篇文中也不乏好词好句,边朗读课文,边划下自己喜欢的词句吧!
学生放声朗读课文,边读边划下好词好句。⑵、学生将自己喜欢的词句同给同学们听。
⑶、进入“冲关我最棒——智慧积累”,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予以等级评价。
⑷、试着将智慧积累的词语连成一段话,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⑸、交流:()的柳树(说出自己的理解)
三、交流收获,课尾画问好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收获。
2、那么文章仅仅为我们介绍的一株柳吗?它想给予我们什么?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
神奇
勇敢、顽强
第三篇:青海高原上一株柳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上一株柳 主备教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进而能够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教学难点:
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教学难点:
理解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命运作抗争的人生哲理。教具准备: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课时编号:045
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大意。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作业:
1、读熟课文
2、课后收集描写柳书的古诗。
第四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推荐)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两河中心小学 陈 艳
一、设计思想。
陈忠实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是篇借物抒情的散文,课文文质兼美,但是词句的理解却有难度,尤其需要学生感同身受地去理解青海高原柳树顽强生存、不懈拼搏的毅力与勇气更是有困难,毕竟这些小学生身在蜜罐里,长在温室中。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中指出: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一是把握文章的谋篇布局,结构顺序;二是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表达效果;三是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说高年级阅读教学既要引领学生理解课文写的什么,还要引领学生领悟课文是怎么写的。那么,要把这三者作为一个整体目标进行训练就必须强化篇章意识,注重整体联系。紧扣“神奇”展开教学,这是明线,以作者的情感深化为线索,“望而生畏”这是暗线。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着重渗透三个理念。第一,尊重学生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解,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想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从课题质疑提
出问题来导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课堂教学的民主意识。另外,让学生分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讨论、交流,根据学生能理解的程度加以点拨。第二,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三,继续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教学第七自然段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训练其想象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在教学第八、第九自然段时由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的对比引出写作方法-----对比反衬、借物喻人,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②体会重点语句所表达的感情。③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①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②掌握对比反衬和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③展开想象,来理解文章语句及中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
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②能从课文中的柳树品格联系自身,在自己心中种下坚毅、顽强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流畅,用词华丽,情景交融,理解好文章中的句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尤其是课文5-7自然段,需要指导学生通过想象去感受柳树的不屈。
四、教学难点。
课文表面看是写物,但是作者实际是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对于课文内涵的理解,柳树这种在逆境中不屈生存的斗志和勇气是每个人必须的力量,这是我们要在教学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学生读熟课文,疏通字词,理解课文中的词语。
2、观察柳树,找找江南柳树的特点。
3、课件制作准备
六、教学过程。
(一)由课题质疑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陕西大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文章《青海高原一株柳》。板书:15青海高原一株柳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了解什么?
生汇报,师板书重点问题(a、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 b、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c、这株柳树是怎样成长的?d、作者为什么要写这可柳树?)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好,提出了这么好的问题,那么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读课文,分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这些问题吧。
(二)分小组读课文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师:各小组的同学做的都很好,我很想听一听你们讨论的结果。哪位同学来给我们说说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
1、感受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1)学生汇报青海高原地理环境。(师板书: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2)看图片感受青海高原。
a、师:的确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的、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b、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起了哪些古典边塞诗词? 学生说,出示幻灯片,配乐指名选择读诗句,谈感受,体会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
c、师:游遍大江南北的陈忠实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
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然而他却看到了这棵神奇的柳树。(教师板书:神奇)谁来说说这是怎样的一棵柳树?
2、认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外形特点
(1)、生汇报,师相机板书:粗壮、高大、苍绿(2)、朗读指导
(3)、师:是啊,这苍茫、悲凉的土地,怎适宜树木在此安家落户?但恰恰是在这片土地上,偏偏有一株柳树,谁来汇报一下这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难以相信想象的艰苦卓绝的努力?
3、感动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长历程
(1)、学生交流,师相机板书:干旱 严寒 风雪 雷电(2)出示幻灯片
a、读:“干旱和寒冷绝„„”
场景想象: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
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
b、读:“它无疑经受„„”
场景想象: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
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 c、出示幻灯片教师配乐朗读第7段,学生感受
师:这棵柳树生长在青海高原上历经干旱、严寒、风雪、雷电却长得如此高大粗壮,难怪作者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
d、出示幻灯片句子“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 理解“望而生畏”(板书:望而生畏)
师:既然陈忠实对高原上的这株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又为何对家乡的柳树如此怀恋,用上这么多笔墨呢?
4、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
(1)、出示幻灯片第8段,指名读,说说理解(对比反衬青海高原一株柳,板书:坚毅、顽强)
师:如果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移植到江南,会怎样?(一语点到:成为一棵普通的柳树,不可能长得这么好,越是在恶劣的环境中越能够激发它的生机勃发。)
(2)、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甚远。青海高原这株柳树(出示幻灯片“命运给予它„„”)理解句子体会作者感情
难道作者只是仅仅赞美、敬佩这棵柳树吗? 师:点出借物喻人写作手法
(四)、拓展训练
师: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司马迁,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负重,含辛茹苦,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你呢?你想到了哪个人?出示:站在这株柳的面前,我不由的想到一个人(),他(她)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
()。
(五)总结课文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电轰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今天,我们再一次认识了柳树,一株值得我们敬仰的树。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在人生的道路上,生活和命运不可能绝对公平,但只要心中一直充满希望,凭借自己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去努力,生命就会产生奇迹。此时此刻让我们用这首歌来唱唱这棵柳树吧。(播放《好大一棵树》)
(六)、作业
用本文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写一篇文章 附板书:
生长环境 广袤无垠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
青海高原一株柳 外形特点 高大、粗壮、苍绿 坚毅、顽强
神奇
生长历程 干旱、严寒、风雪、雷电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
纵观本课的教学,我较为满意是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 8
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第五篇:《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穆村小学
李瑞芹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以酣畅淋漓的笔触介绍了生长在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粗壮的柳树,这棵柳树虽然是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但是又是一株令人敬而生畏的、有着顽强精神的、神奇的柳树,告诉人们面对人生的困境和艰难,不能抱怨命运,应该以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与生存环境抗争。
全文首先用两个自然段点明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其次从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生长环境的恶劣和这株柳树的巍然撑立写出其强大的生命伟力,继而猜测和想象那株柳树存活、长粗的生长过程,进一步体现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毅力,接着又写了家乡灞河柳树的极易生长,从侧面烘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敢于与命运抗争。最后以震撼人心的话语点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从而揭示出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文中7个生字
2、通过拓展资料阅读、画面观察、想象感悟、视频观看等手段,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广袤无垠、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意思,进而认识到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
3、通过品析、理解第3自然段中的重点词语,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高大、茂盛、神奇。
4、借助画面,想象说话,感悟到一株柳生长过程的不易,命运的艰难,体会它的顽强精神。
5、通过助学案资料库中的“灞河”,观看视频对比感悟,想象说话,体会内心,认识到青海高原一株柳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进而感悟“生命需要顽强”的人生真谛。
6、在朗读理解中初步领悟作者想象、对比的写作方法。【学情及教法分析】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为人们展示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对生活于平原中的孩子来说,青海高原的自然环境是他们所不熟知的,柳树的平常与司空见惯又已成为他们意识中的惯性,如何在感悟到青海高原恶劣环境的同时,领悟到这株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将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同时课标中指出,“要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渠道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已的阅读面”,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习惯、方法,为此,本课教学中,应在学生调查、搜集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将“青海高原、灞河等相关拓展资料,青海高原原野、山峰、天空、高原天气、高原柳等相关画面,青海高原与灞河柳视频,《苏武牧羊》、《沃尔塔瓦河》、《春野》、《阳光总在风雨后》等音乐,风声、雷声音频”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在视听结合、画面感悟、想象说话、音乐渲染、感情朗读中,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力与理解力。【教学重难点】
感悟青海高原恶劣的环境,体会到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领悟以顽强的毅力与韧劲与人生作斗争的人生哲理。【教学准备】 1.多媒体教学课件 2.视频《青海高原》《灞河柳》,音乐《苏武牧羊》《春野》《沃尔塔瓦河》《阳光总在风雨后》,音频“风声”“雷声” 3.学生助学案设计 4.教学练习设计 【教学过程】
一、读诗引文
(设计意图:由边塞诗的悲壮、苍凉,引出青海高原)
1、(播放《苏武牧羊》音乐,课件出示两首边塞诗《出塞》和《凉州词》)
师: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首歌,两首诗,让我们伴着音乐,有感情地读一下。(指名学生感情朗读)
2、师:读了这两首边塞诗,你想到了哪个地方?(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说不到具体的地方,可能只会想到战场、边关等较笼统的词,这时候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某个省、市去说)
3、师:老师想到了青海高原。(板书青海高原)
二、资料拓展,观看视频,了解青海高原的环境与天气情况
(设计意图:将助学案中及学生搜集到的青海高原资料、画面感悟、情境理解、视频观察、文本语言等有机串接在一起,让学生对青海高原的恶劣环境及天气情况有深刻、完整的认识,让感情朗读水到渠成)
1、师:通过我们课前搜集到的资料,你对青海高原有了哪些了解?(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行为预设:如果学生没有回答到不利于高大植株生长这点,要相机引导,让学生阅读助学案资料库中青海高原的相关资料,并板书“不利于高大植株的生长”)
2、师:课文中是如何描写青海高原的?(指名学生朗读有关文字,课件出示)
师:现在,让我们认真地看着这段话,让我们透过文字去想象画面。我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一片原野,这里的原野-------(随机指名学生回答),向远处看,我们看到了一座座山峰,这里的山峰-------(随机指名学生回答),抬头往上看,我们看见这里的蓝天-----,这里的白云------(随机指名学生回答)(学生行为预设:如果学生在说自已所看到的画面时,用了自已的语言,及时表扬鼓励,指导学生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巧用词语。)
3、①师:让我们走进画面看一下。
(设计意图:在画面及叙述性语言中,理解重点词的意思。通过层次递进性语言,加深学生感受。)师:(出示青海高原原野图片)
放眼望去,广阔的原野望不到边际,上面覆盖着一层青草,这就是------(出示词语,学生接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师:(出示青海高原山峰图片)
一座座山峰布满原野,上面堆满了石头,让青草无处可生,这就是------(出示词语,学生接读寸草不生、青石嶙峋)师:(出示青海高原天空图片)抬头仰望,蓝天是那样的深远,朵朵白云聚在一块,好像静止不动,这就是------(出示深邃、凝滞,学生接读)② 师:(出示青海高原原野图片)
继续往前走,依然看不到绿树红花,映入眼底的依然是-----(出示文字,学生接读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师:(出示青海高原山峰图片)
这里怎会如此的荒凉呢?没有鳞次栉比的大厦,没有摩肩接踵的人群,最多的是一座座------(出示文字,学生接读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师:(出示青海高原天空图片)
这里的天空和白云与平原的如此不同,那是-----(出示文字,学生接读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③师:(课件出示文字“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凝滞的云团)
继续往前走,看见的依然是------(随机指名学生感情朗读)
4、这是怎样的青海高原啊?(指名学生回答,板书苍凉、环境恶劣)
5、师:让我们一起坐着车走进青海高原看一下(播放《青海高原》视频,并请学生感情朗读)
6、师:除了这段文字,课文的6、7自然段还提到了青海高原的环境,哪位同学发现了?(指名学生回答,板书干旱、寒冷、高原风雪、雷轰电击)(设计意图:认识到青海高原这四种特殊天气情况,为下面理解一株柳生长过程的不易做好铺垫)
① 师:谁来谈谈对干旱的认识(指名学生回答)(课件出示青海干旱图片及文字)
② 师:今天的天气冷吗?是啊,寒冷的冬天来到了,我们穿上了厚厚的棉袄,生起了炉子,可是,这样的天气在青海高原是不算冷的。(课件出示青海寒潮图片及文字)
③ 师:还记得前几天我们这下的雪吗?大吗?有多大?(指名回答,课件出示青海暴雪图片及文字)
④ 师:在青海高原,雷轰电击也是常有的事(课件出示图片及文字)
7、小结过渡:现在,我们看,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气候,何止是不利于高大植株的生长,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想在这生长都是困难重重。但奇迹却在这产生,在这样的青海高原之上,有一棵生长了许多年的高大的柳树。(板画柳树)
三、品析第3自然段,初识一株柳的高大、茂盛、神奇
(设计意图:在感悟青海高原荒芜、苍凉、环境恶劣的基础之上,品析第3自段段中的重点词语,让柳树形象印入学生心底。)
1、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啊?(指名学生读有关文字,课件出示第5自然段文字)
2、师:自已读一下这段话,看看它与我们平常所见的柳树有何不一样?
(学生行为预设:在说高原一株柳与自已所见到的有什么不一样时,学生可能不知从何种角度去说,可指导学生运用“我们平常所见的柳树的(树干、树叶、粗细)是-------,而这株柳树它--------”这样的句式练说,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交流不同之处,根据学生的回答,运用动作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事例说明,理解“百十余平方米”的概念;借助实物感悟“生铁铁锭”的“粗实坚硬”;通过对比分析,理解“苍郁深沉”“锻铸”“巍巍然”等词,进而感情朗读)
3、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啊?用一个词来形容它吧?(板书高大、茂盛、神奇)
(指名学生感情朗读此段)
四、想象经历的磨难,再识一株柳的顽强
(设计意图:在画面展示、音频渲染中,进行想象说话,引导学生入境悟情,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概括能力,感悟柳树“顽强”精神)
1、师:在这样荒凉、恶劣、随时都可能发生干旱、寒冷、暴雪的青海高原之上,长成如此高大、茂盛的柳树,该经历了怎样的磨难啊?作者没有亲眼见过,但他进行了猜测和想象,(板书想象),让我们也一起通过画面,想象一下。
2、①(课件出示干旱图片)师:你看,烈日炙烤着大地,一连半年不见一滴水,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这株柳树多么渴望得到雨水的滋润啊,我们看到它的叶子----,它的枝干-------(指名学生看图想象回答)②(课件出示暴雪图,播放“风声”音频)
师:你听,刺骨的寒风刮起来了,铺天盖地的暴雪下起来了,风卷沙石,其它小树都被风连根拔起,我们看到这株柳树的身子-----,它的枝干-------(指名学生看图想象回答)
③(课件出示雷轰电击图,播放“雷声”音频)师:“轰隆隆”,惊雷在天空响起,闪电无情的劈向了这株柳树,我们看到它的叶子------,它的枝干---------(指名学生看图想象回答)(学生行为预设:在回答仿佛看见的柳树的样子时,学生说的角度可能比较单一,此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多种角度去想象)
3、师:它经历的磨难很多很多,想象一下,它可能还经历过哪些磨难?(指名学生回答)
4、课件出示改写后文字:“它经历过无数天冷酷无情的干旱与寒冷,它经历过无数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它经历过无数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师生齐读)
5、师:这是一株怎样的柳啊?(指名学生回答,板书顽强,百折不挠)
五、对比感悟,想象说话,体验一株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及拓展资料阅读,在对比中感悟一株柳命运的坎坷,同时通过想象说话,角色体验,认识到一株柳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1、师: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为了生存而苦苦撑立,拼命挣扎,孤独地煎熬时,它的同类灞河边的柳树却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播放灞河柳视频,进行相关文字讲述:它生活在历史悠久的西安灞河旁,据《西安府志》记载,灞桥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游人争相观看,为长安之壮观。在这里,灞河边的柳树,沐浴着阳光,在肥沃的土地里汲取着营养,吮吸着甜美的雨水,听着游人的赞美,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2、师:同是一株柳,它们生活的道路何其不同啊,高原柳的命运何其坎坷啊?可是,它抱怨了吗?它是怎样做的?(课件出示最后一段第一句,齐读)
师:是啊,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①(出示干旱图片)
师:当火辣辣的太阳像火一样烤着它的身体,让它饥渴难忍时,它对自已说------(指名学生想象说话)②(出示暴风雪图片)师:当狂风夹杂着暴雪重重地打在它身上,无情地撕扯着它的枝干时,它对自已说-------(指名学生想象说话)③(出示雷轰电击图片)师:当闪电无情地劈断它的枝干,让它疼痛不已时,它对自已说------(指名学生想象说话)
3、(课件出示改写句子,播放音乐《春野》,师生合作读)
课件文字:即使风再狂,雪再大,闪电再无情,它都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即使高原环境再恶劣,高大植株的生命中布满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依旧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只要有一线希望,它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
4、(课件出示改写文字,播放音乐《春野》,指名学生读:正是因为拥有这种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的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它才能够熬过干旱,躲过寒冷,被冻死又-----,被劈断枝干又--------,它一次又一次被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它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5、师:同学们,这是一株怎样的柳树啊?(指名回答,板书与命运抗争)
(学生行为预设:学生可能依旧只会用“顽强”一类的词语来概括,此时,可用这样的话语引导“它的命运如此坎坷,但它都没有畏怯、没有退缩,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命运抗争”)
六、小结提升,感悟人生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性语言,引导学生进一步理清课文情感线索。回升感悟,领悟人生真谛,会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
1、师:初识一株柳,我们看到了它的高大、茂盛;想象一株柳,我们认识到了它的顽强、百折不挠;对比灞河柳,我们感悟到了它与命运抗争的精神,它带给我们的感受何其之多啊。面对这株柳树,作者是望而生畏。(课件出示文字,齐读)面对这株柳树,你是一种什么心情?(指名学生回答)师:带着这种心情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指名学生读,播放音乐《沃尔塔瓦河》)
2、师:面对这株柳树,你想说些什么?
3、课文的最后,老师要送你们一首歌,一段话。(播放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教师朗读,出示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