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设计
对于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深化知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非常重要,这将会很好地体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小学数学课程中学到的很多内容都和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几乎所有的教学知识都可以在生活中加以应用与实践。这使得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有着很大的发挥空间,也给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检验平台。教师要深化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展开知识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可以有很多切入点,首先,教师要引导大家多在日常生活中对学过的内容展开实践,也可以以生活中一些好的实例来辅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这些都是很适合小学数学课堂展开的教学模式。小学数学课本中涉及的内容都并不复杂,大部分内容都是对学生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基本的数学问题的解答。这不仅使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操作空间,也使教师可以灵活地应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教师要多展开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的创设,这种方法不仅易于被学生理解与接受,也能够更好地凸显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良好应用。
“数的认识”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始,想要让学生对数字的运算及各种相应的规律有很好的掌握,首先要让学生对数有良好的认识。生活中与数相关的例子很多,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与数字有关的典型范例,让学生对数有更好的认识;可以让学生课下数数楼梯台阶的数量或观察校园内教学楼的层数,这样可加深学生对数的意义的理解。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来尝试统计全班同学的人数,然后再来数一数班上男生与女生各有多少。这些都能够帮助学生对数字展开基本认知,透过这些生活化的教学案例不仅能够迅速拉近学生和课本知识的距离,也能够帮助大家对理论知识形成更好的理解与认知。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教学效率。
二、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随着学生接触的知识不断增多,大家掌握的一些学习方法与学习技能也不断丰富,这个时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要善于发现课本知识中的一些关联,并且要合理地利用这些联系进行知识的综合教学。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各个知识点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也是帮助大家将学到的内容融会贯通的一种教学模式。只有深化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让大家在碰到一些复杂问题时能够更好地将其解答。例如,在“近似数”的学习中,学习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四舍五入”法,这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所以很多学生在对数字进行判断时未必能弄清“四舍五入”的原理,做对题目也只是凑巧而已。对此,我让学生自己寻找数字四舍五入的判定方法,有的学生经过仔细的思考后发现了数轴,如果将数字放到数轴上再来进行辨识,这样就变得非常直观。找到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后,之后的四舍五入的判定就变得十分简单了。这便是一个非常好的知识综合应用的案例。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有效地借助学过的知识来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也是对过往内容的一种巩固与深化。只有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综合数学素养才会得到显著提升,大家对课堂教学的知识点也会有更好的理解与掌握。
三、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结合
当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一步深化,大家积累的知识不断增多后,教师应当进一步展开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与锻炼。教师可以将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结合起来,透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这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将会是很好的推动。教师可以设置一些相对复杂的综合性问题来引发学生思考,也可以透过一些开放化的研讨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训练形式,不仅能够给学生的知识应用提供良好的空间,也能够鼓励大家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来思考问题。这才是数学课堂中应当有的收获,只有将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进行结合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才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与提升。
例如,在讲解判断题“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个长方形”时,我设计了讨论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展开讨论,并且为自己的结论寻找足够的证据。学生就这个问题纷纷展开了研习探讨,在一阵翻阅书籍、低声讨论后,形成了对立的两组,一组学生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书本上就有这种说法,另一组学生却不同意,他们认为圆柱的侧面展开后也可能是一个正方形。两个小组间激烈地辩论起来,并且大家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搜寻答案。这才是高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模式,透过这种开放化的问题的思考才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展开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并且有效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结语:在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深化学生的知识实践与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这对学生自身的数学能力的提升将会很有帮助。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灵活展开知识的应用实践,也可以鼓励大家借助自己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还可以透过一些具体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训练形式,对学生综合数学素养的提升将会是很好的推动。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神州路小学)
第二篇:数学综合实践教学设计[模版]
6.利用相似三角形测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和综合运用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条件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测量旗杆的高度,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以课后分组合作活动的方法进行实践以及进行全班交流,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情感与态度:通过问题情境的设置,培养学生积极的进取精神,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体现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重点: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判定、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解决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如何与课本中有关知识相联系. 关键:抓住测量方法,结合所学,进行问题的解决.
教学过程
本课以活动课的方式学习,先集中讨论、确定测量方案,后分散实际操作,最后再集中总结交流.活动的展开主要以“引导发现—学习探究—归纳拓展—分组实践—交流总结” 的模式进行.学生通过猜想、推理验证、实践和归纳等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测量高度的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 拓展思维、探究方法
活动内容: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引导、学生课上讨论,归纳总结出测量一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的方法:
1.利用阳光下的影子来测量旗杆的高度,如图1:
图1 操作方法:一名学生在直立于旗杆影子的顶端处测出该同学的影长和此时旗杆的影长.
点拨:把太阳的光线看成是平行的.
图2 ∵太阳的光线是平行的,∴AE∥CB,∴∠AEB=∠CBD,∵人与旗杆是垂直于地面的,∴∠ABE=∠CDB,∴△ABE∽△CBD ∴CD=ABBD BEABBE 即CDBD因此,只要测量出人的影长BE,旗杆的影长DB,再知道人的身高AB,就可以求出旗杆CD的高度了.
2.利用标杆测量旗杆的高度
操作方法:选一名学生为观测者,在他和旗杆之间的地面上直立一根高度已知的标杆,观测者前后调整自己的位置,使旗杆顶部、标杆顶部与眼睛恰好在同一直线上时,分别测出他的脚与旗杆底部,以及标杆底部的距离即可求出旗杆的高度.
如图,过点A作AN⊥DC于N,交EF于M.
图3 点拨:∵人、标杆和旗杆都垂直于地面,∴∠ABF=∠EFD=∠CDH=90° ∴人、标杆和旗杆是互相平行的.
∵EF∥CN,∴∠1=∠2,∵∠3=∠3,△AME∽△ANC,∴
AMEM ANCN∵人与标杆的距离、人与旗杆的距离,标杆与人的身高的差EM都已测量出,∴能求出CN,∵∠ABF=∠CDF=∠AND=90°,∴四边形ABND为矩形. ∴DN=AB,∴能求出旗杆CD的长度. 3.利用镜子的反射
操作方法:选一名学生作为观测者.在他与旗杆之间的地面上平放一面镜子,固定 镜子的位置,观测者看着镜子来回调整自己的位置,使自己能够通过镜子看到旗杆项端.测出此时他的脚与镜子的距离、旗杆底部与镜子的距离就能求出旗杆的高度.
点拨:入射角=反射角
图4 ∵入射角=反射角 ∴∠AEB=∠CED ∵人、旗杆都垂直于地面 ∴∠B=∠D=90°∴
ABBE CDDE因此,测量出人与镜子的距离BE,旗杆与镜子的距离DE,再知道人的身高AB,就可以求出旗杆CD的高度.
活动目的: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测量某些不能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培养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和用数学的意识.因此首先要明确测量方法.
活动的注意事项:
1、对学生在讨论中的可能的想法要及时予以点评、指导.
2、在总结测量方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运用方法1时可以把太阳光近似地看成平行光线,计算时还要用到观测者的身高. 运用方法2时观测者的眼睛必须与标杆的顶端和旗杆的顶端“三点共线”,标杆与地面要垂直,在计算时还要用到观测者的眼睛离地面的高度.
运用方法3时应注意向学生解释光线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现象.
第二环节 实践活动
活动内容:将全班学生分成五人小组,选出组长,分头进行户外自行寻找测量对象进行实际测量,被测物不一定是旗杆,也可以选择楼房、树等进行测量.
活动目的:通过实践,使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活动的注意事项:
1、教师要提前将学生分组,活动工具必须课前准备好,各小组都必须准备小镜子、标杆、皮尺等测量工具.
2、教师在活动中要加强巡视观察、引导,对学生测量中的不当之处要立即纠正.
3、学生实际测量后回教室进行计算,小组间交流测量结果.
4、在实际测量时,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5、进入小组汇报总结阶段时,应引导学生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寻求最优化意识. 问题: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在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实践过程中,你是否想到最优的方法?
3、在与同伴合作交流中,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4、你的同伴中你认为最值得你学习的是哪几个人?
活动目的:通过活动,使学生对利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进行测量有一定认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注意加以应用并逐步树立数学建模意识,同时在评价自己与他人时学会关注他人.
第五环节 布置作业,反思提炼
课本第1、2、4题
四、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设计理念遵循了三条原则: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手段,以能力提高为目的.在教学前和教学过程中充分设想学生在探究测量原理和实际测量时可能出现和遇到的问题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并给予详细的解答.
2、在探究测量方法过程中,尊重学生的自我发现,通过合作探究,感悟知识,得出结论;分层次设置问题,为学生展现才华提供机会.下图就是学生将第2种方法加以改进后的测量方法.
3、在实际测量时,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
实验小学桂林校区
魏新琴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课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这一领域的设置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经历一些具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是边实践边思考,尽管还有许多的困惑,但也有了些许的体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体会。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应以教材为线索,适当挖掘和提炼
实施课改以来,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以课本提供的内容为载体,善于沟通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巧妙地设计实践活动内容,让其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应用意识。
1、用好教材提供的专题。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册都专门设置了两个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个知识领域中加以延伸。如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二年级上册的“看一看、摆一摆”、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但是上这样的课,往往需要准备很多的教具、学具,而且不作为考试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产生了教与不教都没有关系的思想。其实这种想法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虽然每一册教材只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每册教材编入的两个实践活动,我们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准备教学具,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材在《认识人民币》后安排了“小小商店”实践活动,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小学生推荐出“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售
货员”极力“推销”自己的“商品”,“顾客”争先购买。上这样的一节课,需要我们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加深认识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更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即使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内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师要有主动处理教材的意识。如,二下的“剪一剪”、三下的“掷一掷”等,主题明确,线索清晰,所需的材料也不复杂,课堂实施就比较容易;而二上的“看一看,摆一摆”,四下的“小小营养师”虽主题明确,但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够明朗,课堂实施就比较困难。因此,对于那些主题笼统、脉络不清、素材缺乏内在联系的专题,更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要结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加以利用和再开发。
2、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实践素材
结合平时教学,把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改编和延伸,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生活实践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真实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一年级“认识图形”后,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了拼图案的习题,我认为可以设计一节相应的“拼图案”的实践活动。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搭一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谁摆的物体多。接着让学生按4人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利用学具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物体加以想象,拼出图案。最后让学生按小组汇报。拼了哪几种图案?为什么喜欢?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合作交流。大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即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得到美的熏陶。
3、提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素材
“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像“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所以它的内容是开放的,内容不完全受数学教材内容的限制,它可以是学生所学三大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也可以整合其它各学科的知识,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现象,研究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因此,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应根据这一特点,从生活事例、学生学习生成的资源,以及学校与区域的特色资源中提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实际,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在一、二年级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班级里的数学、家庭变化与数学、图形在生活中的妙用、一元钱的价值、我学当家理财、珍惜时间……
从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探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对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因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应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本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动手操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充分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活动。例如,在《掷一掷》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动手操作。首先我先安排了师生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5、6、7、8、9和1、2、3、4、10、11、12),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接着安排了学生活动,在学生四人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而且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参与,让学生经历猜想、尝试、验证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考。这里,学生通过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自主探索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而不是机械的、程序化的、模仿性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学生独立参与、主动实践。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对“可能性”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有限次实验的结果上,而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逐渐明白了选择了五个数但赢的机会更多的原因。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识的发展。为了保证实践活动的实效性,实践活动通常采用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组员分工合作,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四人小组一人抛骰子,一人计算,一人记录,一人监督;在交流互动时,学会倾听、善于吸纳,善于辨析,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表见解,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教师在参与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要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观察他们的表现,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保证活动有效进行。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形式力求丰富多彩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尝试解决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开放度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程特点,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让活动流于形式。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可以采取课内、课外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数学小调查
数学小调查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
例如:“怎样打电话省钱”,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手段了解话费里的数学问题,然后帮爸爸妈妈算一算,怎样打电话省钱。当然,每次开展调查活动,在准备阶段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调查的主题、调查的步骤以及调查的方法。这样,一旦学生开展调查,他们就会有序地进行活动。
2、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认识和解决某一数学问题为目的,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的学习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和实验研究等。
例如:组织学生跟踪调查连续两周的家庭用水量的情况,研究用水费用的计算方法,组织学生探讨节约用水的策略,并向全班家长发出“节约用水倡议书”。具体如下:
(1)调查你家里两周的用水量情况(查看水表),统计你家里平均每天的用水量。
(2)从你家的用水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3)调查水对地球(包括对人类)的益处。
(4)在家里,如何节约用水?
(5)设计一两句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
(6)围绕以上调查和统计,请写成一篇以“水”为题材的数学小论文。
有些小课题由于问题的难度和知识的综合应用程度大,学生独立研究有困难,可以有若干同学相互合作完成,或教师参与并帮助解决。
3、方案小设计
方案小设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某一项活动方案,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体策划、表达设计、回答质疑等过程的学习活动。方案小设计可以包括统筹安排、优化设计、旅游设计等。
例如:学生学完《两位数乘法》后,教师可假设一个“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专题,设计一个外出秋游的租车方案。四年级6个班360名同学乘车去游玩。包车有两种选择方式: 大车有42座,每辆200元,小车有18座,每辆90元,怎样租车最经济合算?这一活动内容,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多种不同的包车方案,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到最佳方案,既渗透了合理安排和最优化的思想,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
4、数学小游戏
数学活动可以以数学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抽象的数量观念、空间观念与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活动之间需要有适宜的中介桥梁将它们联系起来,游戏活动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已经包含了大量游戏的成份。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小游戏是一种非常适宜的方式,随时都可以进行。
例如:位置游戏: 2人一组,每人准备一个棋子,放在20×20格的方格纸左下角(0,0)处,轮流掷骰子,每次掷出两枚骰子,一枚上的点数是向右方横走的步数,另一枚上的点数是向上方竖走的步数,谁先到达右上角的终点(20,20)谁就赢。每走到一个新的位置,用一个数对把它记录下来。
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去“考察”、去“探究”、去“设计”、去“创作”、去“想象”、去“体验”,不仅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其意义不在于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多么准确和有多大的社会价值,而在于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知识,在于他们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思维的品质,在于他们拥有了这样一个体验。所以 “实践与综合应用” 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个性、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与其他领域相比,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更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活动过程
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乐于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等。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水平,包括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描述具体问题,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是否能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是否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同时,评价要激励为主,肯定为主。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活动,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也同样要用赞赏词语去评价他们,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建立信心。特别是第一学段儿童,他们需要获得做数学的快乐,要获得成功的体验,要实现自己价值,这些对于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实践与综合应用” 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冲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而且给数学赋予了生活的意义。这一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和思考,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落实。
第四篇: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定稿)
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教学体会
实验小学桂林校区魏新琴
实践与综合应用以独立的内容领域进入小学课堂,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也是《课程标准》中目标结构体系的一个特色。这一领域的设置沟通了生活中的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之间的联系,促使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的内容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和必备的数学素养。它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经历一些具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实践与综合应用”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对这一领域的教学是边实践边思考,尽管还有许多的困惑,但也有了些许的体会。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体会。
一、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应以教材为线索,适当挖掘和提炼
实施课改以来,各种版本的数学教材都设置了“实践与综合应用”课,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以课本提供的内容为载体,善于沟通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巧妙地设计实践活动内容,让其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应用意识。
1、用好教材提供的专题。
人教版教材在每一册都专门设置了两个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个知识领域中加以延伸。如一年级下册的“小小商店”、二年级上册的“看一看、摆一摆”、四年级上册的“你寄过贺卡吗?”但是上这样的课,往往需要准备很多的教具、学具,而且不作为考试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就产生了教与不教都没有关系的思想。其实这种想法违背了教材的编写意图,虽然每一册教材只安排了两个实践活动,其意义在于通过它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对数学和数学教育的理解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对于每册教材编入的两个实践活动,我们教师要认真创设情境,精心安排活动内容,准备教学具,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知识实践探索的乐趣,综合应用的价值,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例如,教材在《认识人民币》后安排了“小小商店”实践活动,我在教学时是这样设计的:课前让学生自备各种商品,有玩具、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等等,让他们自己制作价签,贴在准备的物品上,带进课堂中,把教室模拟成“小小商店”,小学生推荐出“售货员”的人选,其余的学生做“顾客”。此外还让学生了解社会中有哪些促销手段,在“小小商店”中进行展示。结果学生的积极性十分高涨,“售
货员”极力“推销”自己的“商品”,“顾客”争先购买。上这样的一节课,需要我们
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加深认识了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更
可贵的是加强了综合能力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提高
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即使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内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线
索,教师要有主动处理教材的意识。如,二下的“剪一剪”、三下的“掷一掷”等,主题明确,线索清晰,所需的材料也不复杂,课堂实施就比较容易;而二上的“看
一看,摆一摆”,四下的“小小营养师”虽主题明确,但涉及的数学知识不够明朗,课堂实施就比较困难。因此,对于那些主题笼统、脉络不清、素材缺乏内在联系的专题,更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创造性,要结合本校和本地的实际加以利用和再
开发。
2、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实践素材
结合平时教学,把教材的例题和习题改编和延伸,深入挖掘教材所蕴含的生
活实践素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让学
生通过身临其境来获得真实感受。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同学生熟悉的生
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如:一年级“认识图形”后,教
材在练习中安排了拼图案的习题,我认为可以设计一节相应的“拼图案”的实践活
动。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带来的学具搭一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谁摆的物体
多。接着让学生按4人小组进行比赛。学生在紧张而又愉悦的气氛中利用学具
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熟悉的物体加以想象,拼出图案。最后让学生按小组
汇报。拼了哪几种图案?为什么喜欢?同学们边操作,边思考,边合作交流。大
大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趣,即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得到美的熏陶。
3、提炼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素材
“实践与综合应用”不像“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
域的学习内容都有自己固有的逻辑系统和预选的“知识”,所以它的内容是开
放的,内容不完全受数学教材内容的限制,它可以是学生所学三大领域知识的综合应用,也可以整合其它各学科的知识,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现象,研
究生活中的现象或者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等等。因此,教师作为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应根据这一特点,从生活事例、学生学习生成的资源,以及学校与
区域的特色资源中提炼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
活实际,调查了解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使课外
学习与课堂学习结合起来。如,在一、二年级可以开展以下实践活动:班级
里的数学、家庭变化与数学、图形在生活中的妙用、一元钱的价值、我学当
家理财、珍惜时间……
从小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不仅能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社会交
往能力和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更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勇气和信心,帮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本身的魅力。
二、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教学过程要重视探究
“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本质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活动,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
进行实践与综合应用,对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因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应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
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突出学生学习的主本性,提高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1、动手操作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我们在教
学过程中应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充分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活动。例如,在《掷
一掷》教学中,安排了两次动手操作。首先我先安排了师生活动,让学生根
据自己的喜欢选择一组数,产生游戏的双方(5、6、7、8、9和1、2、3、4、10、11、12),老师加入到少数人的一方;接着安排了学生活动,在学
生四人小组活动的过程中,给了学生充分活动的时间,而且让每个学生都动
手参与,让学生经历猜想、尝试、验证的过程中学会数学的思考。这里,学
生通过多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让学生体会数
学的作用,培养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自主探索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需要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而不是机械的、程
序化的、模仿性的。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自主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让
学生独立参与、主动实践。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学生通过动手
实践、自主探索,对“可能性”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有限次实验的结果上,而
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逐渐明白了选择了五个数但赢的机会更多的原因。
3、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数学认识的发展。为了保证实
践活动的实效性,实践活动通常采用的是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要求组员分工合作,如上面提到的《掷一掷》教学中,四人小组一人
抛骰子,一人计算,一人记录,一人监督;在交流互动时,学会倾听、善于
吸纳,善于辨析,让每个成员都有发表见解,展示自己研究成果的机会。教
师在参与交流与探讨的过程中,要努力成为一个倾听者,观察他们的表现,引领他们深入探究和体验,保证活动有效进行。
三、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形式力求丰富多彩
“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全面多样的主体实践活动、尝试解决具有现实意义和一定开放度的问题,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中,教师要立足课程特点,不断拓展活动形式,提高活动的实效性,不能为活动而活动,让活动流于形式。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可以采取课内、课外以及课内外相结合的形式进行,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数学小调查
数学小调查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调查专题,主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并作出决策的学习活动。例如:“怎样打电话省钱”,要求学生通过调查、咨询等手段了解话费里的数学问题,然后帮爸爸妈妈算一算,怎样打电话省钱。当然,每次开展调查活动,在准备阶段教师应与学生共同讨论调查的主题、调查的步骤以及调查的方法。这样,一旦学生开展调查,他们就会有序地进行活动。
2、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认识和解决某一数学问题为目的,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的学习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具体包括调查研究、查阅资料和实验研究等。
例如:组织学生跟踪调查连续两周的家庭用水量的情况,研究用水费用的计算方法,组织学生探讨节约用水的策略,并向全班家长发出“节约用水倡议书”。具体如下:
(1)调查你家里两周的用水量情况(查看水表),统计你家里平均每天的用水量。
(2)从你家的用水情况,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出来。
(3)调查水对地球(包括对人类)的益处。
(4)在家里,如何节约用水?
(5)设计一两句节约用水的宣传标语。
(6)围绕以上调查和统计,请写成一篇以“水”为题材的数学小论文。
有些小课题由于问题的难度和知识的综合应用程度大,学生独立研究有困难,可以有若干同学相互合作完成,或教师参与并帮助解决。
3、方案小设计
方案小设计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某一项活动方案,学生经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整体策划、表达设计、回答质疑等过程的学习活动。方案小设计可以包括统筹安排、优化设计、旅游设计等。
例如:学生学完《两位数乘法》后,教师可假设一个“旅游中的数学问题”专题,设计一个外出秋游的租车方案。四年级6个班360名同学乘车去游玩。包车有两种选择方式: 大车有42座,每辆200元,小车有18座,每辆90元,怎样租车最经济合算?这一活动内容,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后,会得出多种不同的包车方案,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得到最佳方案,既渗透了合理安排和最优化的思想,又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
4、数学小游戏
数学活动可以以数学小游戏的方式来进行,抽象的数量观念、空间观念与儿童具体形象的思维活动之间需要有适宜的中介桥梁将它们联系起来,游戏活动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新课程数学教材中已经包含了大量游戏的成份。特别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小游戏是一种非常适宜的方式,随时都可以进行。
例如:位置游戏: 2人一组,每人准备一个棋子,放在20×20格的方格纸左下角(0,0)处,轮流掷骰子,每次掷出两枚骰子,一枚上的点数是向右方横走的步数,另一枚上的点数是向上方竖走的步数,谁先到达右上角的终点(20,20)谁就赢。每走到一个新的位置,用一个数对把它记录下来。
学生在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用“数学眼光”去“考察”、去“探究”、去“设计”、去“创作”、去“想象”、去“体验”,不仅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以充分发挥,而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开展“实践与综合应用”,其意义不在于他们的研究结果有多么准确和有多大的社会价值,而在于他们在亲身经历中体会到数学是一种普遍适用的知识,在于他们在综合应用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提升思维的品质,在于他们拥有了这样一个体验。所以 “实践与综合应用” 的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智力、情感、态度、个性、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
与其他领域相比,实践与综合应用的评价更强调过程性评价。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在活动过程
中的参与程度,包括是否积极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乐于与小组其他成员进行合作,愿意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想法;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自信心,能够不回避遇到的困难等。二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活动水平,包括能否主动运用数学知识、方法描述具体问题,是否能够通过独立思考获得解决问题的思路;能否找到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是否理解他人的思路,并在与同伴交流中获益;是否有反思自己思考过程的意识;是否能提出具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主要策略有哪些,是否有独特的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同时,评价要激励为主,肯定为主。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应该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他们的活动,哪怕是一点点的闪光点,也同样要用赞赏词语去评价他们,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建立信心。特别是第一学段儿童,他们需要获得做数学的快乐,要获得成功的体验,要实现自己价值,这些对于儿童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实践与综合应用” 它不仅拓宽了教师的视野,冲破了原有教材的束缚,而且给数学赋予了生活的意义。这一领域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创造空间,作为一线的数学教师,我们要善于学习和思考,把实践与综合应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加以落实。
第五篇: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记录
梯形的初步认识
兰光小学 余祥凤
活动目标:
1.使学生掌握梯形的特征和各部分名称,沟通梯形与其它平面图形的联系。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的思想,培养学生初步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的概念,认识梯形的底和高并会画梯形的高。
教学难点:整理所有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掌握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其异同点。
活动学具:钉子板、铅笔、彩笔、直尺、三角板、橡皮、小棒、彩纸。
活动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都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啊?(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圆,平行四边形)。
二、理解梯形的意义 首先出示一组图形
教师提问:这些图形是什么形?它们有什么特征?
(1)看到这个名称你能想到什么?(板书:一组对边平行、四边形)教师提问:你认为什么是四边形?你学过的什么图形是四边形的?(2)动手测量.
指名到黑板上用三角板检验一下,每个图形的一组对边有什么特点.
(3)抽象概括.
根据你测量的结果,能说说什么叫梯形吗?
小组先讨论,再让到黑板上测量的同学说出检验与测量的结果,从而引出梯形的确切定义.(板书: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教师强调说明:只要四边形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就是梯形。(4)反馈:判断下面图形哪些是梯形?
(这一环节中,我运用了提问法、实物教学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把数学问题“生活化”——让数学走进生活,生活走进了课堂,学生对于)
2.梯形的的特征和特性(1)教师演示
教师分别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四边形,然后再出示梯形。让学生分组观察并讨论,教师引导出梯形的特征。
学生明确:有且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就不是梯形。
(2)动手操作.
学生自己动手,是否是只有一组对边平行,(3)归纳梯形的特性.
根据刚才的实验、测量,引导学生概括出:梯形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不变形)
(4)对比.这种稳定性在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你能举出实际例子来吗?(如河堤、渠坝等.)
3.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梯形的底和高。(1)认识梯形的底和高.
教师边演示边说明:从梯形平行的的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对边引一条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梯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梯形的底.
(2)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几条高?它位相对应的底各是哪条线段?
使学生明确:从B点画高,它的底是CD;从D点画高,它的底是BC.
(3)画梯形的高
(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能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多种动手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在课堂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快乐。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学生不仅能在表象中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通过小组合作与同伴交流,还能抽象出立体图形的特征,理解掌握了知识,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现展了思维,从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4、巩固练习(关注每一个学生)
1、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如有分歧,可用尺检验)
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
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再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记录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6、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