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源与电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电源与电流》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
2、掌握恒定电场和恒定电流的形成过程。
(二)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恒定电流的基础上,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对电源、电流的学习,培养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物理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电源的形成过程及电流的产生。会灵活运用公式计算电流的大小。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自制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教学活动
(一)引入新课
教师:人类通过对静电场的研究不仅获得了许多关于电现象的知识,而且形成了若干重要的电学概念和研究方法,成为电学理论的重要基础。
过渡:从这节课开始我们要应用在上一章已经学过的有关内容,从新的角度来认识我们在初中学过的那些关于电路的知识。(板书课题:§2-1 电源和电流)
(二)进行新课
1、电源
[PPT]闪电图片,万家灯火的照片。
学生讨论:这两种电流的区别?(闪电的电流是瞬时的,生活的照明需要持续的电流)
[PPT]什么是电流?
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PPT]如何让电荷“定向移动”?
[PPT]
分别带正、负电荷的A、B两个导体球,它们的周围存在电场。如果用一条导线R将它们连接起来,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会发生什么变化?最后,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什么状态?R中出现了怎样的电流?
学生活动: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A、B周围的电场、A、B之间的电势差的变化情况。认识到,最终A、B两个导体球会达到静电平衡状态。理解导线R中的电流只能是瞬时的。强调:电流消失的原因是因为导体A和B以及导线成为等势体。
提出问题:如果在AB之间接上一个装置P,它能把经过R流到A的电子取走,补充给B,使AB始终保持一定数量的正、负电荷,情况会怎样呢?
引导学生讨论、解释可能会产生的现象。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学生回答,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师生互动,建立起电源的概念。
[PPT]
一、电源(板书:
一、电源)
[PPT]电源的作用: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势差(电压),使电路中有持续的电流。
[演示实验]自制教具演示瞬时电流和持续的电流。
过渡:从上一章我们所学的电场的知识,我们知道,在导体两端形成电势差,则在导体中一定形成电场,那么在电源作用下,导体中的电场有什么特点呢?
2、恒定电场(板书:
二、恒定电场)
详尽的分析表明,导线内的电场,是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尽管这些电荷也在运动,但有的流走了,另外的又来补充,所以电荷的分布是稳定的,电场的分布也不会随时间变化。这种由稳定分布的电荷所产生的稳定的电场,称为“恒定电场”。
学生参与讨论:宏观上是稳定的,个体上是有变化的。
(板书:动态的稳定)
过渡:恒定的电场 → 电场强度不变 → 自由电子在各个位置的定向运动的速率不变 → 串一个电流表,读数不变 → 恒定电流。
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为什么“速率不变”?
3、恒定电流(板书:
三、恒定电流)
[PPT]大小和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称为恒定电流
教师引导,学生叙述:关于电流的定义是我们在初中已经学过的,我们再来回
忆一下。
[PPT]电流的定义、单位、方向、标量性。
电流的强弱就用电流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电流的定义:物理上把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称为电流。用I表示电流。电流的定义式
I=
电流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是A。
电流的常用单位还有毫安(mA)和微安(μA)。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1 mA=10-3 A; 1μA=10-6 A
1A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如果在1 s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是1 C,导体中的电流就是1 A。即1A=1 C/s,但实际上在国际单位制中,安培(A)是基本单位,也就是说用电流的单位“安培”和时间的单位“秒”来定义电量的单位“库仑”,即1C = 1A·s
[PPT]随堂练习:
1、在金属导体中,若10s内通过横截面的电量为10C,则导体中的电流为
________A。
2、某电解槽横截面积为0.5m2,若10s内沿相反方向通过横截面的正负离子的电量均为10C,则电解液中的电流为_______A。
3.在加有电压的一段粗细均匀的导体AD上选取两个截面B和C,设导体的横截面积为S.导体每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电荷的电荷量为q,电荷的定向移动速率为v,求该段导体内的电流.I=nqSv(要求学生笔记)
4、教材42页例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构建物理模型,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互动:讨论,如果认为电子的定向运动速率就是电流的传导速率,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是否相符?怎样解释?
(三)课堂总结
[PPT]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完成练习册相关内容
【教学过程结束】
《电源和电流》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电学第二章的开篇,从课题来看,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但是从对教材的分析来看,这节课的很多内容,特别是对“电源”和“电流”的两个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理论的层次,特别是要用到学生在上一章《静电场》中所学到的知识去对电源的作用和电流的形成重新认识,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比较高,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讲授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并自制了教具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与理解。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与评委老师以及学生的交流,通过自我反思,形成以下几点得失以自勉。一.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握课堂讲授深度。
在教材上本节课的篇幅及内容相对较少,但是要求学生要从新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平铺直叙的灌输给他们,学生们没法把刚学过的静电场的知识和初中学过的关于电源和电流的知识统一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从生活到课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引导过程。本节有三个知识点:电源、恒定电场、恒定电流。
在“电源”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从闪电的照片到“万家灯火”的照片,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从初中学过的“电流形成的原因”到刚刚学过的“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引领着学生一步步的深入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里,新旧知识的过渡环环相扣,学生的理解与认识顺理成章。
在设计“恒定电场”教学过程时,我发现教材在这一部分有非常大的变化,对原来导体中的电场的形成不做讲解。所以我也大胆的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说明性讲授,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对“恒定电场”的“动态的恒定”进行理解,顺利完成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恒定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及其后果、电荷在恒定电场力作用下为什么做“匀速率”运动等问题,加深学生对“定向移动”的理解,把教学活动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恒定电流”。
在进行“恒定电流”的教学中,教材用了比较大的篇幅解析了一道在微观条件下理解电流的例题。这个知识点历来是一个难点,所以我在讲解时关于“恒定电流”的定义、单位、方向、标量性等问题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然后用了两道有梯度的练习来让学生对电流的定义加深印象,又设计了一道传统的练习让学生认识电流的微观表达形式“I=nqSv”,最后才让学生对书上的例题进行分析和解题。有了前面难度由浅入深的练习的铺垫,学生对这道“难”题的理解也就“难题不难”了。
二.各种教学手段灵活应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发挥自己的特长,一方面制作了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为了课堂演示的需要,自己制作了电路实验的示教板。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在演示时使用了高分辨率的摄像头,多种手段的采用,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我在整节课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理论分析→实验演示→例题巩固的方式逐步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从自然现象开始,提出物理问题,自己分析探究电荷在电场中的发生什么样的移动,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率运动,再通过分层次的问题设计,理解电流的微观表达形式,最后解决教材上的例题。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着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课后认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关于“电源”部分的教学内容花的时间过多,后面讲“电流”时显得太匆忙,有前松后紧的感觉。
二、课堂小结不仅局限于知识点的小结,还要包含学法的小结,本人忽视了这一点。特别应该把这节课中对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的推导与理解的思维方式作一小结,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
通过这一堂课的教学,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我们共同体验到了知识的传授与获取的快乐,这也是我作为一名教师所能享受的最大的幸福体验。
第二篇:《电源和电流》教学反思
《电源和电流》的教学反思
张从东
首先是引入新课,我们往往都认为引入新课一定要采取一些新奇吸引人的手段或情境,其实,对于电源和电流的入门课,最简单的最贴近实际生活的就是最有效的入门,我从谈谈身边的用电器入手来引入新课,学生感觉到现在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要研究的知识就是和我们联系非常紧密的知 识,而且,这个知识并不象平时家长所教育的那么可怕。其次是对于重难点的处理:
1、电流的形成
用课件来展示电流的形成过程,让电流这个抽象的知识变的形象化。非常有助于学生对电流形成过程的理解。
2、电流的方向
通过上课发现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在讲完电路以及电路图后再介绍更好,这样还可以及时地设置相应的练习,例如:指出电路中电流的方向以及标出电路中电流方向的习题等。采用先让学生探索,教师再纠错的教学方法,能起以下几方面作用:
1.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
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到教师注重教学中的变化。开始我们备课考虑的因素不同,我们设计的教学方法会因这个因素而侧重。当我们了解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没有备课中没有重视的。我们在上课时就要机智地去处理,随着因素的改变要改变自己的教学。
本节课是电学第二章的开篇,从课题来看,是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的知识;但是从对教材的分析来看,这节课的很多内容,特别是对“电源”和“电流”的两个概念的理解,上升到了理论的层次,特别是要用到学生在上一章《静电场》中所学到的知识去对电源的作用和电流的形成重新认识,对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的要求比较高,结合学生的特点,设计了“讲授与探究”的教学方式。并自制了教具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再认识与理解。在教学活动结束后,通过与评委老师以及学生的 交流,通过自我反思,形成以下几点得失以自勉。
一、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把握课堂讲授深度。
在教材上本节课的篇幅及内容相对较少,但是要求学生要从新的角度去理解他们已经“知道”的东西,如果平铺直叙的灌输给他们,学生们没法把刚学过的静电场的知识和初中学过的关于电源和电流的知识统一起来。所以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从生活到课堂,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引导过程。本节有三个知识点:电源、恒定电场、恒定电流。
在“电源”的教学活动中,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从闪电的照片,创设提出问题的情景;从初中学过的“电流形成的原因”到刚刚学过的“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引领着学生一步步的深入到这节课的教学内容里,新旧知识的过渡环环相扣,学生的理解与认识顺理成章。
在设计“恒定电场”教学过程时,我发现教材在这一部分有非常大的变化,对原来导体中的电场的形成不做讲解。所以我也大胆的对这部分内容进行说明性讲授,将学生的思路引入到对“恒定电场”的“动态的恒定”进行理解,顺利完成这一知识点的教学要求。最后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恒定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及其后果、电荷在恒定电场力作用下为什么做“匀速率”运动等问题,加深学生对“定向移动”的 理解,把教学活动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恒定电流”。
在进行“恒定电流”的教学中,教材用了比较大的篇幅解析了一道在微观条件下理解电流的例题。这个知识点历来是一个难点,所以我在讲解时关于“恒定电流”的定义、单位、方向、标量性等问题所用的时间相对较少,然后用了两道有梯度的练习来让学生对电流的定义加深印象,又设计了一道传统的练习让学生认识电流的微观表达形式“I=nqSv”,最后才让学生对书上的例题进行分析和解题。有了前面难度由浅入深的练习的铺垫,学生对这道“难”题的理解也就“难题不难”了。
二、各种教学手段灵活应用。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发挥自己的特长,一方面制作了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多媒体课件;另一方面,为了课堂演示的需要,自己制作了电路实验的示教板。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在演示时使用了高分辨率的摄像头,多种手段的采用,使课堂教学的效果明显提高。
三、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能力
我在整节课中,通过提出问题→猜想→理论分析→实验演示→例题巩固的方式逐步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从自然现象开始,提出物理问题,自己分析探究电荷在电场中的发生什么样的移动,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做匀速率运动,再通过分层次的问题设计,理解电流的微观表达形式,最后解决教材上的例题。这一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教师着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 体的课程功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课后认真反思,也有不太如意的地方。
一、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前面关于“电源”部分的教学内容花的时间过多,后面讲“电流”时显得太匆忙,有前松后紧的感觉。
二、课堂小结不仅局限于知识点的小结,还要包含学法的小结,本人忽视了这一点。特别应该把这节课中对电流的微观表达式的推导与理解的思维方式作一小 结,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思维。
三、本节课应该让学生亲手实验,但由于实验器材缺乏,在分析力电流是否让灯泡发亮有先后顺序时,没能实现学生亲身经历通过实验归纳结论的过程。这样,在缺乏实践活动的情况下对电路实验的学习,学生学习显得被动,属于灌输性学习。
2016年4月17日
第三篇:电源和电流的教学反思
电源和电流的教学反思
首先是引入新课,我们往往都认为引入新课一定要采取一些新奇吸引人的手段或情境,其实,对于电源和电流的入门课,最简单的最贴近实际生活的就是最有效的入门,我从谈谈身边的用电器入手来引入新课,学生感觉到现在以及以后很长一段时间要研究的知识就是和我们联系非常紧密的知 识,而且,这个知识并不象平时家长所教育的那么可怕。
其次是对于重难点的处理:
1、电流的形成
用课件来展示电流的形成过程,让电流这个抽象的知识变的形象化。非常有助于学生对电流形成过程的理解。
2、电流的方向
通过上课发现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在讲完电路以及电路图后再介绍更好,这样还可以及时地设置相应的练习,例如:指出电路中电流的方向以及标出电路中电流方向的习题等。
采用先让学生探索,教师再纠错的教学方法,能起以下几方面作用: 1.能充分曝露学生学习上的问题,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2.不约束学生的思维,适合中学生好表现的年龄特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终身探索的兴趣。
3.避免学生以为学生内容简单而掉以轻心。
4.让学生在探索并解决问题过程中,体味成功的快乐。
通过这节课,我感觉到教师注重教学中的变化。开始我们备课考虑的因素不同,我们设计的教学方法会因这个因素而侧重。当我们了解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是没有备课中没有重视的。我们在上课时就要机智地去处理,随着因素的改变要改变自己的教学。
第四篇:2.1.2电源和电流、电动势教学设计
《电源和电流、电动势》教学设计
学校: 泸源中学 学科: 物理 主备人: 王江才 备课组长: 郑仕潮
一、内容及其解析
1.内容
本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①了解电流的形成过程。
②了解电流的微观机理及其定义式,知道电流的方向是如何规定的。
③了解电源在电路中的作用。了解电动势的概念和单位。了解常见电池电动势的大小。
2.解析
学生在学习了第一章的电荷、库伦定理、电场以及电容等相关知识后,对电荷的产、电场的形成及其变化已经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此刻不失时机的引导学生电流,是符合学生心里特点和认知规律的。本节首先向学生呈述了电流的形成过程,向同学们介绍了伏打和伽伐尼对发现电流所作的贡献,然后引导学生分析电流是怎样形成的,以及如何判断电流的方向。并引出了电源和电动势的定义,和单位。最后想同学介绍了日常生活中的电流和电源装置。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设
第一课时 电源和电流
课堂引入:学生看课本41页,思考电流的形成,什么是电源,恒定电流的计算
教师归纳总结
一、电源
1.能把自由电子从正极搬到负极的装置
2.作用: ①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势差(电压)②使电路有持续的电流.二、恒定电场
1.定义:由电源、导线等电路元件所积累的电荷共同形成的。2.特点:导体内电场线与导体平行;电场强度不随时间变化 3.恒定电场与静电场性质相同
三、恒定电流
1、恒定电流:大小、方向都不随时间变化的电流。
2、电流:物理上把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q跟通过这些电荷量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称为电流。表示电流强弱程度的物理量。
3、单位:安培(简称安),符号:A
4、公式:
5、说明 Iqt(1)电流方向的规定: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方向。(2)金属导体中电流的方向与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3)电解液中正、负离子定向移动方向虽然相反,但正、负离子定向移动形成的电流方向是相同的,此时: Iq1q2t(4)电流强度虽然有大小和方向,但不是矢量,而是一个标量。
目标检测:
关于电流,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横截面的电荷量的多少就是电流的大小 B.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C.在导体中,只要自由电荷在运动,就一定会形成电流 D.导体两端没有电压就不能形成电流
E.根据I=Q/t可知I与Q成正比 F.电流有方向,电流是矢量
G.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相等,则导体中的电流是恒定电流
H.电流的单位“安培”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基本单位
四、电流的微观意义 1.引入:
一个粗细均匀的,长为L的导体,两端加一定电压,导体中的自由电荷沿导体定向移动的速率为v,设导体的横截面积为S,导体每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荷数为n,每个自由电荷所带电量为q,求此导体中的电流是多少?
2.电流的微观意义的应用
例:有一个横截面积S=1mm2的铜导线,通过的电流I=1A。已知铜的密度为ρ=8.9×103kg/m3,铜的摩尔质量为6.4×10-2kg/mol,阿佛加德罗常数为NA= 6.02×1023mol-1,电子的电量为e。在这个问题中可以认为每个铜原子贡献一个自由电子。求铜导线中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速率v?
3、三种微观速度的区别
讨论:如果认为电子的定向运动速率就是电流的传导速率,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是否相符?怎样解释?
(1)电流传导速率等于光速,电路一接通,导体中的电子立即受到电场力的作用而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整体而言)
(2)电子定向移动速率,其大小与电流有关,一般数量级10-5m/s。(对每个电子而言)
(3)电子的热运动速率,任何微观粒子都做无规则的运动,其速率与温度有关,通常情况为105m/s。
五、典型例题讨论
如图示,电解液接入电路后,在tS内有n1个一价正离子通过溶液内截面S,有n2个二价负离子通过溶液内截面S,设e为元电荷,则以下关于通过该截面电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课堂小结
目标检测
1.一条导线中的电流为1.6A,在1s内通过这条导线某一横截面积的电子有多少个?
2.原子中的电子饶原子核的运动可以等效为环行电流。设氢原子的电子以速率v在半径为r的圆周轨道上饶核运动,电子的电荷量为e,等效电流有多大?
3.(天津高考)在显像管的电子枪中,从炽热的金属丝不断放出的电子进入电压为U的加速电场,设其初速度为零,经加速后形成横截面积为S、电流为I的电子束。已知电子的电荷量为e、质量为m,则在刚射出加速度时,一小段长为△l的电子束的电子个数是()
A.IleSm2eUB.Ilem2eUC.1meS2eUB.ISlem2eU第二课时 电动势
课堂引入1:
如图所示,在外电路,电流由电源正极流向负极,即从高电势流到低电势,电流在电源内部只能从负极流向正极,即从低电势流到高电势.根据电场知识可知,静电力不可能使电流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反而起阻碍作用.(1)是什么力把正电荷从电源的负极搬运到电源的正极?(2)电源中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电源: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课堂引入2: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电源,如图所示的干电池、手机电池,它们有的标有“1.5 V”字样,有的标有“3.7 V”字样.
如果把1 C的正电荷从1.5 V干电池的负极移到正极,电荷的电势能增加了多少?非静电力做了多少功?如果把1 C的正电荷从3.7 V的手机电池的负极移到正极呢?哪个电池做功本领大?
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 总结
二、电动势
1.定义:非静电力把正电荷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w跟被移送的电荷量q的比值
2.定义式:E=W/q,(E的大小与W和q无关,由电源自身的性质决定的)3.单位:伏特(V), 1V=1J/C 4.标量,电动势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5.物理意义:描述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电势能的本领 目标检测
1.关于电动势E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动势E的大小,与非静电力所做的功W的大小成正比,与移送电荷量q的大小成反比
B.电动势E是由电源本身决定的,跟电源的体积和外电路均无关 C.电动势E是表征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本领强弱的物理量 D.电动势E的单位与电势差的单位相同,故两者在本质上相同
2.关于电动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在电源内部把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非静电力做功,电势能增加 B.对于给定的电源,移动正电荷非静电力做功越多,电动势就越大
C.电动势越大,说明非静电力在电源内部把正电荷从负极向正极移动时,单位电荷量做功越多
D.电动势越大,说明非静电力在电源内部把正电荷从负极移到正极时,移送的电荷量越多 例1 由六节干电池(每节的电动势为1.5 V)串联组成的电池组,对一电阻供电.电路中的电流为2 A,在10 s内电源做功为180 J,则电池组的电动势为多少?从计算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例2 如图所示是两个电池外壳的说明文字.图中所述进口电池的电动势是________ V;国产电池最多可放出________ mA•h的电荷量,若电池平均工作电流为0.03 A,则最多可使用_____h.图中还提供了哪些信息:_____________________.目标检测
1.(对电动势概念的理解)关于电压和电动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动势就是电源两极间的电压
B.电压和电动势单位都是伏特,所以电压和电动势是同一物理量的不同叫法 C.电压U=W/q和电动势E=W/q中的W是一样的,都是静电力所做的功 D.电压和电动势有本质的区别,反映的能量转化方向不同 2.(对电源的理解)关于电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当电池用旧之后,电源电动势减小,内阻增大 B.当电池用旧之后,电源电动势和内阻都不变 C.当电池用旧之后,电源电动势基本不变,内阻增大 D.以上说法都不对
3.(非静电力及其做功的特点)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电源内部和外电路,正电荷都受静电力作用,所以能不断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B.静电力与非静电力都可以使电荷移动,所以本质上都是使电荷的电势能减少 C.在电源内部正电荷能从负极到达正极是因为电源内部只存在非静电力而不存在静电力
D.静电力移动电荷做功电势能减少,非静电力移动电荷做功电势能增加 4.(电池容量的理解)电池容量就是电池放电时输出的总电荷量,某蓄电池标有“15 A•h”的字样,则表示()A.该电池在工作1 h 后达到的电流为15 A B.该电池在工作15 h 后达到的电流为15 A C.电池以1.5 A 的电流工作,可用10 h D.电池以15 A 的电流工作,可用15 h
第五篇:电流的磁场教学设计与反思专题
电流的磁场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电磁体的应用,认识磁与电的密切关系;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电流的磁效应”;(3)通过实验探究知道“通电螺线管的磁场分布”;
(4)会用“安培定则”判定通电螺线管两端的磁极或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 2.过程与方法:
(1)在探究“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转换法在其中的应用;
(2)让学生学会用科学、巧妙的方法记忆和应用物理规律------“安培定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认识磁与电的关系,让学生保持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2)通过对学生进行“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中”的哲学思想教育,说明科学发现中“机遇”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 奥斯特实验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教学难点] 安培定则
具] 干电池两节、导线、开关、大磁针、小磁针、螺线管、硬棒、漆包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巩固“磁是什么”.2.引导学生思考:“磁与电有无联系?”
二、新课教学:
(一)磁与电的关系
1.2.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明确“磁与电有密切联系”。简述:历史上发现“电流的磁效应”的进程
3.教师演示著名的“奥斯特实验”,请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并思考以下问题:
1)给导线通电,观察到小磁针 偏转 ;断开电路,小磁针 不偏转 ;这个现象表明 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这个现象也叫做电流的磁效应。
2)若改变导线中电流方向,小磁针的偏转方向 改变 ,这个现象表明 通电导体周围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单根导线周围的磁性比较弱
(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
1.教师提出:通电螺线管的周围存在磁场吗?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是如何分布的?(1)演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铁屑分布------实物投影展示
2)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通电螺线管的周围存在着 磁场,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分布状态与 条形磁体 类似。
2.学生进行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1)提出问题: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2)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需要的器材及实验方法(a)器材:干电池、硬棒、漆包线、一个小磁针
(b)方法:通过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来判定通电螺线管两端的磁极与电流方向是否有关。
(3)学生进行实验,收集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a)连接电路,闭合开关,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b)改变电流方向,观察小磁针的偏转情况(4)引导学生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a)按照小磁针目前指向,通电螺线管的左端为
极,右端为
极。
(b)改变电流方向,小磁针指向 改变,通电螺线管两端的磁极 改变,这说明通电螺线管的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三)判定通电螺线管两端磁极的办法------安培定则(科学方法的巧妙应用)说明:用右手握住螺线管,让四个手指弯曲方向跟螺线管中电流方向一致,则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 N极------也叫“右手螺旋定则 ”
(1)例1:根据螺线管中电流方向判定螺线管两端的 N、S极;
例2:根据螺线管两端的 N、S极判定螺线管中电流方向。(2)练习(见课件)
三、课堂小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
(1)复习课文(2)同步训练
P71-74
五、板书设计
1.“奥斯特实验”表明了通电导体的周围存在磁场,且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
.通电螺线管的周围存在着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状与条形体类似。
3.学会用安培定则判定螺线管两端的 N、S极
电流的磁场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感到成功的地方主要有:新课程的三维目标有所体现,本节要求的知识技能,通过奥斯特实验知道通电导线周围存在磁场,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知道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磁场,磁场分布与条形磁体分布相似;会判定通电螺线管磁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等,学生都能够达标.本节主要的实验有奥斯特实验,探究通电螺线管周围磁场分布,探究通电螺线管磁极与电流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采取小组实验的方式,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意愿.在做奥斯特实验时, 对学生进行“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中”的哲学思想教育,说明科学发现中“机遇”的意义和作用,体现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感到不足的是:由于受到办学条件的限制,实验的器材比较缺乏,学生实验比较单薄.教师的情绪与学生的探究态度有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