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1课时_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教案)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 的均
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 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 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教具准备】
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
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小结】
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活动与探究1】
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交流现象】
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得出结论】
三种物质都溶于水,得到混合物颜色有差异。【提出问题】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分析小结】
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引导观察】
溶液的颜色是否均一?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 【分析小结】
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归纳出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见板书设计)。【提出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蔗糖溶液、NaCl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交流回答】
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NaCl溶液中,溶质是NaCl,溶剂是水。【提出问题】
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按教材P,27实验9-2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交流现象】
碘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碘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得出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提出问题】
把一种溶液放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活动与探究3】
请同学们按教材P28实验9-3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交流现象】
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振荡后不分层,不沉淀,形成溶液。【归纳总结】
液液互溶,量多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特别提醒:通常水无论量多量少,都是溶剂。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①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②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实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及其性质,以及溶液的组成。【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4.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5.液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量多的称溶剂,量少的称溶质。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本节课是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溶液开始着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基础,通过从宏观现象的领悟到微观分析的提升,认识溶液的本质特征,从而建立起完善的溶液知识体系,通过课堂有效的科学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合作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应用价值,也使学生对物质运动的永恒性等 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得到很好的体现。
第二篇:溶液的组成第二课时
第一节第二课时 乳化现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学校: 辛安二中年级 :初四 科目: 化学教师姓名: 由智莉 使用时间: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4、了解溶液的部分性质和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
力。
【教学方法】
1、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
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具】课本P5活动天地1-2,P7实验探究1-2所需仪器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导航,激发学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
了对溶液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出分类。
【自学互助,合作探究】
二、乳化现象
1、自学讨论P5活动天地1-2,填写三个实验现象。
2、食用油能溶于,却不易溶于。而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例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层,密度小的在上层,密度大的在下层。若加入适当的洗涤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该过程叫做。洗涤剂含有乳化剂,乳化剂的这种作用叫做。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什么叫饱和溶液?
2、什么叫不饱溶液?
3、仔细阅读P7实验探究1-2,填好表格。
【交流展示,诠释疑难】
1、本实验中采用哪些方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的相互转化?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
改变温度()增加溶剂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改变温度()增加溶质
注意事项:⑴理解“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⑵明确“某种溶质”,对该溶质来说是饱和的,对别的溶质来说不一定是饱和的;
⑶“不能继续溶解”是指该溶质在一定条件下溶解的质量到了最大限度,即最多溶解的量。
【梳理归纳,强化训练】
1、衣服和餐具上的油污,用水洗不掉,为什么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就能洗掉呢?洗涤剂起什么作用?
2、练习:用汽油或加入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二者的去污原理相同吗?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说明:①此转化条件适合于大多数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氯化铵等。
②对于极少数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不适合。例如熟石灰,若通过改变温度把熟石灰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而将其由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则需要降低温度。
5、浓、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较少的是稀溶液。对于含不同溶质的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反之亦然。但对于同种溶质来说,在一定温度时,其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
【课堂检测,评价反馈】
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
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下列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6、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
A、用洗洁精洗去碗盆上沾染的油污
B、用洗衣粉清洗就餐时不小心沾染的油渍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沾染的油墨
D、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的配制
二、简答题
1、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试举出三种可以采用的方法.①; ②; ③。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乳化现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乳化现象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布置作业】
A、《伴你学》知识梳理
B、《伴你学》反馈练习【课后反思】
第三篇:《导数的概念》(第1课时)教案1
导数的概念(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曲线的切线的概念.
2.在了解瞬时速度的基础上,抽象出变化率的概念.
3.掌握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它们都是一种特殊的极限,为学习导数的定义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点:切线的概念和瞬时速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在了解曲线的切线和瞬时速度的基础上抽象出变化率的概念.
三、教学用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1.曲线的切线
如图,设曲线C是函数yf(x)的图像,点P(x0,y0)是曲线C上一点,点Q(x0x,y0y)是曲线C上与点P邻近的任一点.作割线PQ,当点Q沿着曲线C无限地趋近于点P,割线PQ便无限地趋近于某一极限位置PT.我们就把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叫做曲线C在点P处的切线.
问:怎样确定曲线C在点P处的切线呢?因为P是给定的,根据解析几何中直线的点斜式方程的知识,只要求出切线的斜率就够了.设割线PQ的倾斜角为,切线PT的倾斜角为,既然割线PQ的极限位置上的直线PT是切线,所以割线PQ斜率的极限就是切线PT的斜率tan,即tanlim2f(x0x)f(x0)ylim.x0xx0x例题
求曲线yx1在点P(1,2)处的切线的斜率k.
解:yf(x0x)f(x0)f(1x)f(1)(1x)21(11)x22x
yx22xx2 xx∴klimylim(x2)2,即k2.
x0xx02.瞬时速度
我们知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它的运动规律可用函数ss(t)描述. 下面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进行分析. 已知s12gt. 2(1)计算t从3秒到3.1秒、3.01秒、3.001秒、3.0001秒……各段内平均速度.(2)求t3秒时的瞬时速度.
解:(1)3,3.1,t3.130.1,t指时间改变量.
ss(3.1)s(3)v11g3.12g320.3059.s指位置改变量. 22s0.30593.059.t0.1其余各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事先刻在光碟上,待学生回答完第一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后,即用多媒体出示,让学生思考在各段时间内平均速度的变化情况.
ss随t变化而变化,t越小,越接近tts于一个定值,由极限定义可知,这个值就是t0时,的极限.
t11g(3t)2g32ss(3t)s(3)2 vlimlimlim2t0tt0t0tt1 glim(6t)3g29.4(米/秒)
2t0s问:非匀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是怎样定义的?(当t0时,平均速度的极限)
t(2)从(1)可见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求非匀速直线运动在时刻t0的瞬时速度的方法如下: 非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ss(t)
时间改变量t,位置改变量ss(t0t)s(t0)平均速度vss,瞬时速度vlim.
t0tt一般地,如果物体的运动规律是ss(t),物体在时刻t的瞬时速度v,就是物体在t到tt这段时间内,当t0时,平均速度的极限,即
vlimss(tt)s(t)lim
t0tt0t例题
若一物体运动方程如下:
2(0t3)(1)3t2 s 2(2)293(t3)(t3)求此物体在t1和t3时的瞬时速度.
2解:当t1时,s3t2 ss(tt)s(t)3(1t)223122vlimlimt0t0ttt 26t3t limlim(63t)6.t0t0t当t3时,s293(t3)2
ss(tt)s(t)293(3t3)2293(33)23(t)2vlimlimlimt0t0tt0ttt
lim3t0.t0所以,物体在t1和t3时的瞬时速度分别是6和0. 3.课堂练习(学生练习后教师再讲评)
(1)求yx32x2在x2处的切线的斜率. 解:yf(x0x)f(x0)
f(2x)f(2)
(2x)32(2x)2(23222)
10x6(x)2(x)3y106x(x)2 xylim(106xx2)10.∴klimx0xx0(2)教科书第111页练习第1、2题. 4.课堂小结
(1)曲线的切线.(2)瞬时速度.
(3)求切线的斜率、瞬时速度的步骤.
五、布置作业
1.求下列曲线在指定点处的切线斜率.(1)yx2,x2处,(2)y231,x0处. x12.已知某质点按规律s2t2t(米)作直线运动.求:(1)该质点在运动前3秒内的平均速度;(2)质点在2秒到3秒内的平均速度;(3)质点在3秒时的瞬时速度. 解:1.(1)k12,(2)k1;
2.(1)8米/秒,(2)12米/秒,(3)14米/秒.
第四篇:教案示例: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之一
教案示例: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之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有关计算。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化学计算能力。难点、重点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及基本计算。教学方法
综合法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我们知道溶液有稀浓之分,它对化学反应关系很大。请看下面的实验:
【投影实验】取两个培养皿分别放入大小颗粒相同的锌粒各一粒,并分别注入4mL浓硫酸和1∶4的硫酸溶液。观察两种现象之不同。【讲解】
溶液的稀浓只能粗略地表明溶液中溶质的多少,但这不能准确表明一定量溶液里溶质的确切含量。例如施用农药于农业生产,需要准确地把握一定量药液中所含农药量。否则过浓过稀都不利于甚至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因此需要研究溶液组成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思考】观察下图(挂小黑板或投影)并回答下列问题。
A,B,c,D四个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哪一杯最浓?哪一杯最稀?哪两杯浓稀相等?你能说出判断的根据吗? 【讲解】
只有在溶液质量相等时比较溶质质量的多少,才能准确判断溶液的稀与浓。因此,我们用溶液组成来定量地表示溶液的浓稀,它的具体含义是指溶质和溶液之间的比值。溶质和溶液的量选用不同单位溶液组成就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初中主要学习溶质的质量分数。【读书】课本
【板书】
二、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如果200g的食盐溶液中有2g的食盐和100g的食盐溶液中有1g食盐。它们的食盐质量与食盐溶液质量的百分比分别是多少?这两个百分比相同吗?
【讲解】为什么相同呢?因为它们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百分比都是1%,那么“质量分数”是什么呢?能否用一个式子来表示? 【读书】课本“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数学表达式。【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定义(见课本黑体字)2.使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应注意的问题:
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而不是溶质质量与溶剂质量之比。这个比必须用%表示。
【讲解】如5%的食盐溶液表示,每100份质量此食盐溶液,其中含溶质5份(质量),其中溶剂(水)100-5=95份(质量);
【板书】(3)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
(4)表达式中有三个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利用这个式子可“知二求一”。【板书】
三、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1.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的计算
【投影】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g溶液,蒸干后得2.8g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提问】氯化钾溶液的质量是多少?溶质质量是多少?如何求它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学生用“测读法”作例1】 【投影】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选种,如配制150kg质量分数为16%食盐溶液,需食盐和水多少千克?
【提问】这题中“已知”是什么?需求的是什么?如何求溶剂的质量?
【板演】一个学生板演例2.氯化钠在20℃的溶解度是36g,计算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讲解】已知溶液的浓度和溶液的质量,因此可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公式先求出溶质的质量,再求溶剂的质量。【教师指导学生用“测读法”看例2,并评讲学生的板书】 【课堂练习】(挂小黑板或投影)(l)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①把15g硫酸钠溶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5%。(×)
②20℃时,100g硫酸钠溶液也含11g硫酸钠,硫酸钠在20℃时的溶解度是11g。(×)(2)课本练习中的填空题
【学生限时练习,一个学生板书,教师巡视并评讲】 【小结】
1.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及基本公式; 3.根据基本公式进行的简单计算。【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溶液稀释(或蒸发浓缩)和混合的计算。2.培养学生的化学计算能力。重点和难点溶液稀释和混合的计算。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表示方法是什么?已知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如何求溶质的质量?已知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质的质量,如何求溶液的质量?
学生板演(列式表示),其他学生练习,教师巡视评讲[新课引入] 在农业生产中,农民常需将买来的农药加水稀释成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后才能使用,那么需要加多少水呢?这就是稀释溶液的计算问题。如例1。
【板书】2.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稀释(或浓缩)和混合的计算
【投影】例1:把50g质量分数为98%的H2So4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H2So4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讲解】在此稀释过程中,哪些量发生了变化?(溶剂质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量未变呢?(溶质的质量)。
溶液在稀释或浓缩过程中溶质的质量不变,是解这类题题的依据。若某溶液Ag,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或浓缩)成为b%的溶液Bg。则有关系式:A×a%=B×b% 【板书】稀释关系:A×a%=B×b% 【指导学生讨论此题解法】 【提问】例1还有没有其他解法? 【板书】另解:设需要水yg 则可列出方程:50×98%=(y+50)×20% 解得y=195g 【投影】例2: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H2So4需要质量分数为98%H2So4多少毫升?
【讨论】体积、密度与质量的关系式是什么?已知是什么?要求的是什么?配制前后什么量不变?
【讲解】解此题的依据是抓住溶液稀释前后其溶质质量不变,由此可列出方程,先求出溶液的质量,再用密度,体积与质量的关系式可求其体积。
【练习】(抽一学生板演,教师评讲)
【投影】例3:把37%的盐酸100g与10%的盐酸200g混合,求混合后盐酸的质量分数。【讲解】
解此类题应抓住同一溶质不同质量分数的两种溶液混合,混合前后溶质总质量不变这一关键。若有两种不同溶质的质量分数(a%,b%)的溶液分别为Ag,Bg昆合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有关系式: 【板书】A×a%+B×b%=(A+B)×c% 【讨论】该题的两种解法
【板书】解
(一)设混合后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x%。100×37%+200×10%=(100+200)×x%
解
(二)可得用质量分数的基本公式求解。
答:混合后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9%。【课堂练习】
1.把mga%的硫酸溶液和ngb%的硫酸溶液混合后,所得硫酸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用两种方法列式)。2.课本。相关练习【讲评】课堂练习【小结】
1.解这类题的关键是抓住溶液稀释(或浓缩)与混合前后其溶质的量不变列方程求解。
2.代入关系式的量都应为质量,若是体积应用密度换算为质量再代入关系式。【作业】(略)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换算。2.掌握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3.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题的能力。重难点
化学反应方程式与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综合计算。教学方法综合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的区别与联系各是什么? 【投影】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练习】填写上表 【讲评】上表 【新课引入】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涉及“溶液”,“溶质”和“溶剂”等概念。由上表可看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那么如何进行“溶解度”与“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呢?
【板书】3.“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换算 【投影】例1:氯化钠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g,计算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提问】溶解度表示的意义是什么?举例说明。【讲解】 由溶解度表示的意义知道,食盐在20℃时的溶解度是36g,即用100g水配成饱和溶液时,溶质的量是36g,溶剂的量是100g,则饱和溶液的质量为100+36=136g。用求溶液浓度的基本公式可解此题。
【教师指导学生用“测读法”看例1。一个学生板书,教师巡视评讲】 【小结】
此题是“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换算关系应用的例题,要好好掌握。能否将它推扩到一般的换算公式呢?如果用S表示溶解度,在t℃时某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w%。请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写出用w表示S的关系式。【板书】4.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与根据化学方程式的综合计算
【投影】例2: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5%的盐酸73g与足量碳酸钙反应,可以制得多少克二氧化碳?
【讲解】利用化学方程式进行汁算时,必须换算纯量代入方程式。因此本题应首先由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公式算出实际参加反应的纯Hcl的质量。写出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板书】解:73g盐酸溶液里含纯Hcl是73×25%(g)设反应后可生成二氧化碳x(g)caco3+2Hcl=cacl2+H2o+co2↑
73×25%(g)
X
73∶44=73×25%∶x
x=11g 答:反应后可生成二氧化碳11g。【课堂练习】
1.在1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4.8%。计算在10℃时,氯比铵的溶解度是多少?(答案:33g)2.65g锌跟100g稀硫酸恰好反应完全。求反应后硫酸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答案:15.l%)学生限时练习,两个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并评讲 【小结】
1.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互换计算,可由它们各自表示的意义及其基本公式计算。
2.溶质的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的有关计算应注意:(l)根据化学方程式求出所需量时,必须换算成纯量代入方程式;
(2)必须找准溶质的量和溶液的量,再代入计算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基本公式求解。选自《新编初中化学教案》
第五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分析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案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通过讲述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讲解指导
1.建议在讲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后,可介绍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
2.可给学生归纳出,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以下知识:
(1)定义式
(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式
(3)溶液的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式
(4)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分数计算,需用到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在详细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在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之后,教材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接着提出一个关系式,又给出两种组成不同的食盐溶液,用图示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它们的不同组成,以加深对关系式的理解。此后,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通过五个计算实例,教会学生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教材最后常识性介绍了其他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如体积分数表示的溶液组成,并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溶液组成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的道理。
关于溶液组成的教学建议
在了解溶液组成时,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的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通过计算不断巩固和发展化学概念,为此,可以做如下的课堂练习,并由老师指明学生练习的正误,随时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
(1)100千克水里加入20千克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2)在20℃时溶解度为21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1%,对不对,为什么?
(3)100克10%的Nacl溶液和50克2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150克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对不对?为什么?
关于如何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建议
在提出溶液组成之后,应把溶液的“浓”、“稀”及“一定量溶液”跟“溶质的量”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切不要过早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多半是由于对组成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为此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溶剂或溶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判断溶液浓稀变化趋势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组成的意义。
例如: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组成怎样变化?等等。这些判断并不困难,然而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过这些训练,会在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教材中例题
1、例题2分别属前两个问题的计算类型,学生只要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清楚,直接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第(3)类计算,实质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的类型,只是溶质、溶剂的数据,要通过溶解度的概念,从题在所给的数据中导出来。因此,只要学生了解应把溶解度和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处理这类问题就不会很困难。
教材中的例题4这类稀释溶液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有关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何种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犹如稠粥加水时米量是不改变的一样,因此计算时以溶质质量不变为依据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
设某溶液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g,则有:Aa%=Bb%。又若用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a%、b%)A、B克,配制中间质量分数c%的溶液,则有:Aa%+Bb%=(A+B)c% 关于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初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很容易跟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相混淆,教学中有必在通过组织讨论分析使之对二者加以区别,下表提供的内容供教师参考。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度量,受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温度要求
一定
不一定
溶剂量要求
00g
不一定
溶液是否饱和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
单位
g
无
关系式
100g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