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的实际,是语文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终点
学生的实际,是语文教学设计的起点和终点
【摘 要】2012年秋季学期,广西进入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贯彻新课标理念,如何加强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以“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为指导思想,努力践行教学设计应针对学生的实际需要,寻求适合授课班级的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学生实际 语文教学 设计
近来,笔者有幸参加了南宁市2013届高三毕业班语文科视导课活动,其中一所普通高中开设的一节视导课给我的印象特别深。现将视导课的教学流程概述如下:
课例:《鉴赏古代诗歌人物形象》
一、课堂开始:出示2013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古诗鉴赏的两点要求和2013年南宁市一模诗歌考题,引入课题《鉴赏古诗人物形象》。
二、鉴赏古诗人物形象的提问方式、变式提问、实质等。
三、鉴赏古诗人物形象答题要点:1.人物身份;2.性格特点。
四、判断古诗人物身份的方法:
(投影)2013八桂大联考一模考题《中吕?山坡羊?道情》
(投影)陆游《诉衷情》一词
(投影)岳飞《小重山》一词
(投影)唐 胡令能《小儿垂钓》一诗:
以上诗词分析的步骤均为:学生短暂思考,师生问答,教师作引导;出示答案,教师分析。
教师作方法小结:1.借助题目或注解;2.结合背景,知人论世。
五、教师总结古诗鉴赏人物形象的答题方法。
六、课堂小结。
从传统教学的角度来看,这一节课的设计还是比较成功的,思路清晰,而且内容全面,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高考题目分析,总结做题的方法等。可是,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是基于教师的“教”,还是基于学生的“学”,有很多地方值得探讨,笔者在这里只想讨论这一节课涉及主要教学内容的教学环节:
1.关于学生的读书。课例中关于高考诗歌原诗和题目的文字,已经投影,有无必要让学生读?朗读的目的和效果在哪?
2.关于学生的思考。课例中教师在给出题目之后,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都比较短,作为毕业班的复习课,是否达到了让学生“练”的目的?
3.关于学生的练和教师的引导。课例中学生的练都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教师的分析也更多的是从“出示答案并分析”着力,复习是否达到了应有的力度和深度呢?
4.关于总结“答题方法”。课例的归纳环节,目的是总结高考此类题应把握的做题方法,这当然是着眼“教会学生学习”,可是这些方法更多的是教师总结出来的,它们在学生的脑海中能存留多久呢,又有多少方法能够应用于今后的考试中呢?
该课例问题的症结,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自己怎样教,而不是学生怎样学;教师所关注的是预设的内容,而不是考虑学生的实际。这样,教学过程成了纯粹的教学预设展示过程,而不是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
而且,令人担忧的是,上述提到的视导课存在的问题,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普遍存在着。笔者观摩到的语文课,经常出现这样的场面:教师一问,全班响应。接连三问,全部正确。那么教师是否应该反思一下,这些问题教学是学生需要解答的吗?有什么意义?能不能问学生不会的问题?又或者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教师设计的问题太难,即使教师再三引导,学生也很难弄清,课堂由此“冷场”,而课堂变成了教师的“独角戏”。
因此,语文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实际为根本。教师只有真正从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认知倾向出发设计教学,才能选择最佳教学策略,设计最有效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分析寻找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的情感纽带,发现学生语文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教学中寻找恰当的教学策略。针对该课例的问题,笔者不揣浅陋,大胆地做了修改设计:
一、结合学生实际,课前筛选好需要学生当堂完成的练习资料,印发给学生;
二、由课例中提到的南宁市一模考题入手,把学生在考试中出现的问题了解清楚,并选择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典型答题情况投影出来,让学生们自己来点评、修正,教师再结合学生的讨论情况、参考答案作分析引导,让学生在修正过程中提高自己对此类题型的认知程度;
三、结合课前印发的有关此类内容的诗词题目让学生自己动笔练,先让学生分小组自己总结答题时出现的问题,教师再针对出现的问题做进一步的指导,完善学生们的答案;
四、让学生自己来总结出答题模式,老师再作补充完善;
五、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得到强化巩固。
陶行知先生说:“你不知道学生的能力,不知道学生的需要,那么你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好他。”这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本,要根据班级授课学生的实际随机应变、灵活处理。任何一堂课的语文教学内容是无法完全复制的,我们只有“备课”时心中有学生,并从他们的具体实际出发,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生机勃勃,收获精神的喜悦和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冯玮瑛.“以学定教”课堂策略初探[J].湖北教育 2004(12).[2]王荣生.根据学生学情选择教学内容[J].语文学习,2009(12).
第二篇:《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起点和终点》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在第1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有了初步确定起点与终点的意识。学生把恐龙模型的头对齐就是在确定起点,然后比较恐龙模型尾部长短就是在确定终点。
为了公平比较与准确测量,我们必须给每一次比较与测量确定起点和终点。学生在生活中也会有一些确定起点和终点的经历,比如体育活动中的跳高、跳远、赛跑等。本课将通过青蛙跳远比赛的探究活动,要求学生学会确定起点与终点,通过研讨让学生理解确定起点和终点的重要性。
在本课的探究活动中,用在纸带上做标记来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这是一个巧妙的设计。学生将在纸带的一端画青蛙的起跳点,再根据青蛙跳跃的位移在纸带上画出终点的标记,完成表征起点与终点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会思考:终点究竟是在青蛙的头部画线,还是在尾部画线?甚至有学生可能会要求其他同学与自己的标记方法一致,这些都指向比较与测量中的公平与准确问题。另外,用纸带表征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很好地呈现青蛙三次跳远的结果,便于展示、交流。在研讨中,学生将认识到纸带的长度就代表青蛙跳跃的距离,或者说是它移动的距离。教师要鼓励学生改变他们有关长度的表述,从而帮助他们完成从长度到距离的概念转变。例如,如果一个学生说他(或她)的纸带比另一个学生的长,可鼓励这个学生使用“距离”一词,即可以说:“我的纸带更长,表明我的青蛙跳的距离更远。”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建立比较长度的意识,本次课比较青蛙跳远的距离,不再是一个物体的首尾长度,而是一个物体位移的距离。已有认知物体的长度或高度不变,而现在物体的位移每一次都可能不同。学生活动时,反复运用起点和终点,这个“点”演变成“线”,起点是共同的起始线,终点是标记的终止线。因为跳跃的距离没有留下痕迹,当自己的青蛙多次跳跃的距离相互比较,或是与同伴的青蛙跳跃的距离比较或是与小组其他成员比较不便时,表征距离的纸带应运而生。“比较”进阶到“比量”,为“测量”做准备。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青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4.认同客观地记录青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比较青蛙多次弹跳的距离。难点:知道裁剪纸带的方法,纸带的长度代表着青蛙跳远的距离。【器材准备】
为每个学生准备:1只玩具青蛙、1条纸带、1支彩笔、1把剪刀、1个胶棒、1把直尺。
每两名学生:1张对开大纸。【教学过程】
一、聚焦
(一)导入。游戏:跳远比赛
(游戏说明:请高矮不同的两位学生到讲台前的空地进行跳远比赛,其他学生仔细观察。)
比赛完成后,教师提出三个问题:
问题一:你认为他们比赛公平吗?为什么? 问题二:他们是怎么做到公平的? 问题三:怎样知道每个人跳了多远?怎么知道谁跳得更远? 学生讨论,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跳远比赛的活动,学生会认识到确定和标记起点和终点对比较来说是十分关键的。
二、探索:青蛙跳远比赛
(一)试玩玩具青蛙。1.体验青蛙跳远。
教师分发玩具青蛙,每人一个,让学生练习青蛙跳远,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青蛙跳跃一段距离。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让每一位学生都熟悉青蛙的玩法,尝试进行起点和终点的确定和标记,并理解青蛙跳跃的距离就是起点到终点的距离。
2.提问:你怎么知道青蛙跳了多远?
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在青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青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青蛙跳了多远。
(二)确定青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画线的方式记录了青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青蛙的跳远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青蛙跳远的距离,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教师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青蛙,让学生看清青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一条终点线和一个青蛙,让学生注意青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三)青蛙跳远比赛。1.发材料。2.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四)谁的青蛙跳得最远。
1.比较自己青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青蛙的跳远距离。
2.比较小组成员的青蛙跳远距离,确定“哪只青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3.教师在黑板上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并比较“谁的青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青蛙。
三、研讨
1.教师提问:在小组中,谁的青蛙跳得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2.提问:
(1)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们为你提供了有关青蛙跳远的什么信息?(2)你的青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3)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需反复提醒:对齐起点和确定终点。
设计意图:①认识纸带表征距离的作用;②确定起点和终点进行比较的重要性;③拓展思维,学会比量的多种方法。)
【板书设计】
起点和终点
共同的起始线、终点线公平
起始线
【相关表单】
青蛙跳远记录
姓名:月日
第三篇:大学毕业是终点也是起点
大学毕业是终点也是起点
大学毕业,是学生时代的终点,职业生涯的起点。毕业生走出校门时并不是一无所有,他们已经具备了开拓事业的核心能力,适应社会的基本素质,对大学教育有了正确的认识,能够更理智地分析客观就业条件和自身状况。对大学校园抱有感恩之心,有助于毕业生形成良好的就业观念。
上班和上学是两回事儿
走入社会,要在心态上完成“角色转换”,大学毕业生不再是学生,而是职场新鲜人,社会入门选手。学生时代的多数习惯、与人相处的模式、生活理念都可能与社会不兼容,上班和上学是两回事儿。毕业生工作后,会不由自主地做同一件事——怀念学生时代,也许还要加上一句感叹:当学生真好。那么,上班和上学有什么区别?
老板不是我们的老师。毕业生进入职场,最初都抱有“学习”的心态,希望尽快学到技术,得到经验,做到更好的职位,拿到更高的工资,甚至把第一个公司当做职业跳板,学成后就立刻跳槽。有这样一个故事,老虎跟猫学本领,猫教老虎跳跃,怒吼,敏捷地捕捉动物。老虎学会猫的本领后,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吃掉猫。而猫轻轻一跳,跳到了树上。猫没有把爬树的本领教给老虎,所以,它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在商业社会,处处充满激烈竞争,猫与老虎的故事,随时都在发生。所以,不要惊讶老板或上司总是留一手不肯教你们,他们不是我们的老师,不会将自己的知识倾囊相授。
同事不是同学。进入职场,毕业生会发现同事关系非常友好,大家客客气气,在人际交往上不用费太大的心思,学生时代那些意气用事的争吵几乎不会在办公室发生。但是,过不了几天,就会发现同事之间的客气是一种疏远,我们无法与同事保持同学朋友间的那种亲密友爱。再过几天,又会觉得同事关系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一旦涉及到工作利益,办公室立刻硝烟弥漫。所有人进入公司工作都是为了生活,为了拿到更高的薪水,这就注定了要与同事处于竞争关系,有些人会不遗余力地打击竞争对手,大公司还会出现派系斗争。过去在学校,同学之间也有竞争,但同学间的竞争最多是争争奖学金和班级名次,而职场上的竞争,有时会让我们丢了饭碗,丢了名誉。进入职场,不要把同事当做同学,必须认清同事之间的关系:既要合作,也要竞争。当然,也不要把同事关系想得过于冷酷,真诚的人自有真诚的力量,志同道合的同事,更容易互相欣赏,进而成为朋友。
工资不是我们的零用钱
进入职场,靠自己的努力维持生活,孝敬父母,懂得金钱来之不易。房租、水电费、交通费、生活费、电话费„„衣食住行,全都需要钱,想做的事情太多,钱却总是不够用。从前在学校大手大脚,钱包空了可以给父母要,现在全都要靠自己。假期是法定,不是我们定
过去在学校,时间较为自由,每年两个长假不算,平日还能逃逃课,睡睡懒觉。偶尔生病,在宿舍躺上几天,也没有人责备。进入职场,要充分理解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话的深刻含义。上班迟到,扣钱;下班早退,扣钱;有事请假,扣钱;长假只剩国家规定的那几天,就算是到了假期,也因为平日工作太累,只想在家里休息,过去那些悠闲的时光,一去不返。进入职场,必须杜绝懒散现象,让自己习惯一种规律性的生活,习惯这种生活,就能从中挤出时间做自己喜爱的事,享受忙里偷闲的乐趣。现实不是我们的理想
上学的时候,觉得自己无所不能;走入社会才知道,自己能做的事少得可怜。现实与理想的巨大差距,让毕业生满怀失望,甚至产生悲观的心态。怀疑社会,怀疑人生,怀疑自我能力。每个毕业生都会经过一次或几次现实打击,才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地位。一个优秀的学生,毕竟只是学生,比起在职场摸爬滚打数年的人才,自然有差距。但是也要知道,毕业生有青春、有热情、有创新意识、有不服输的个性,这些都能帮助我们迅速成长,进而达到自己的理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是职场的通用准则,只要努力,理想也能变为现实。老板不是老师,但他能够教给我们很多知识,对此,应该心存谢意;同事不是同学,他们时刻与我们竞争,但也需要通力合作,相处的时候多为对方想想,同事的关系也可以很融洽;工资现在还不高,但我们现在的辛苦正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生活;假期虽然不多,但通过巧妙的安排,也能为生活增添色彩;理想还很远,但只要你相信,并且为之努力,终有一天它会变为现实。
第四篇:11月思想汇报:是终点,更是起点
11月思想汇报:是终点,更是起点
敬爱的党组织:
今天迎来了最后次党校的培训课,经过这次对党的基本知识的讲解后,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次我们是学习党章,党章里面讲了很多,同时我们也学到了很多关于成为一名党员的一些基本要求,所以我也是深有感慨的。
党章是党的最基本性的纲领文件,它代表了全党的根本利益和性质,集中体现了党员先进性的基本要求,是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尤其是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我通过对党章的学习,深刻的认识到新党章的涵义以及对我们中国共产党院的职责要求。更加透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组成,因而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和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集中体现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质,结合中国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优秀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中有****觉悟的先锋战士。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看待名利,权利和地位,努力学习,努力创新,甘于奉献,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要使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领导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坚强核心。我们党历来重视通过党章以条文形式明确规定。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党的十七大通过新党章立足于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和党员队伍的深刻变化,对党员的义务和权利增加了一些新的表述,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新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为我们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个政党的纲领就是为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而规定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的道路和方法,所以可以简单理解为纲领就是方向,是一面旗帜,纲领指明了党的奋斗目标,规定了党的根本任务,指明了党的前进道路,纲领就是形象,是一种力量,党以纲领统一思想,激励斗争,凝聚人心。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像灯塔,指引我们前进,正是在这样的纲领旗帜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我深刻明白了党的纲领的重要性和伟大性,纲领就是一面旗帜,他不断地指引我们朝着正确和科学的道路前进,为更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然后老师给我们具体分析了党的最高纲领和现阶段的基本纲领,指出了党的最高纲领是为人民服务,党在现阶段的纲领是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
通过这次对党章的学习,使我对党的纲领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把握。从纲领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是一个民主.科学的党,在以后的学习与生活中,我要以党的纲领的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向党学习,把党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我的一言一行中去。
从一个普通的学生,成长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它意味着党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希望。学生在组织上入党后,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在思想上真正入党,因为组织上入党一生一次,思想上入党却要一生一世。
今天的学生党员,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一代学生党员应该具有时代的使命感,从而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全面发展,肩负起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我觉得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应该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对于学生党员来说,就要能够在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作同学的表率。空袋子永远是立不起来的,如果想真正的站起来,那就需要在各方面努力的学习,积极进取,争取站立着,奋斗终身。
党章作为最根本的党章党法,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结晶,是我们立党治党管党的总章程,是党员保持先进性的行动规范。它涉及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从党的性质宗旨到党的路线纲领,从党的指导思想到党的奋斗目标,从党内政治生活组织生活的重大原则到党员的权利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只有学习好遵守好贯彻好维护好党章,才能更加自觉的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才能更好的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法规制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效推进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各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要严格按照党章办事,凡是党章规定的就要学习。
对于作为入党积极分子的我,要努力的完善自己,用党的思想,党的精神,党的理想与信念来约束自己。中国共产党已经走了90个岁月了。它将变得越来越强大,在这九十年中,也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然而用党的理想与信念坚持下来了。我要为成为一名优秀的党员而努力奋斗,党的理想与信念永远推动着我前进!
汇报人:
XX年11月19日
第五篇:教学的起点、节点和终点
教学的起点、节点和终点
选择做一名教师,需要情怀,也需要勇气。当你踏上教育旅程,你的故事便有了序幕。教育者需要清醒地认知自己的起点和归途,才不至于“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出发”。教学也是一趟精神之旅,只有找准起点,踏实每一个节点,才能抵达最美的终点。回溯20年的从教之旅,在审视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我也渐渐明晰了由混沌到自觉的教学主张。
教学的起点:一切以学生的学为核心
教学的要义何在?每个教育者固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学记》所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旨在阐明教学相长的关系,可见教学并非“师传生受”的闭合回路,而是师生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全景视界。叶圣陶先生主张“教是为了不教”,其意义指向还是学习主体,即“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教授具体的知识,而是教授获取知识的方法”。
用通俗的话来讲,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一切以学生的学为核心,应该成为日常教学的起点。一位“教数学”的教师和一位教学生“学数学”的教师,区别在哪儿?一个教的是机械的数学知识,一个教的是元认知能力支配下的数学思维。在备课和上课的过程中,如何立足于学生的学,如何引领学生走向自主学习的场景,是每位教师应该持有的基本立场。从初上讲台到成为资深教师,我也经历了一次次的适应和超越,多年后才明白,只有心怀学生,才能远行不辍。
教学的节点:建立关系,夯实过程,多维评价
节点一:三方连动的良性关系。所谓三方连动,从人的角度,是指学生、教师、家长;从环境的角度,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如何建立学生与教师、家长之间正向的情感连接,是有效教学的关键一环。在所有关系中,师生关系又是关键中的关键,因为课堂教学直接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优秀教师会用心建立与学生的互动关系,了解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平等对话,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如此一来,教与学便成了双方的需要和享受。
当然,家庭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场所。学校如何开发家庭教育资源,吸引家长深度参与学校教育,建设家校无缝衔接的教育通道,是学校发展的重要课题。
节点二:有效教学的五个常规动作。教学是教师通过实施自己的教育行为作用于学生的过程,虽然核心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但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学效果起着决定性影响。
约翰·哈蒂在《可见的学习》一书中呼吁教师“认识自己的影响力”,教师如何认识并强化自己的影响力,主要通过日常教学行为得以体现。过去我们常把教师的日常工作概述为“备教批辅考”,随着教育情境的改变,这五项工作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新发展。在当前教育生态下,有效教学的五个常规动作可以重新界定为“课前有设计,课堂有状态,课后有反思,课业有批改,课外有辅导”。
课前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全面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和学习情况后的创造性思维活动。教案不等于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为本班学生量身定制的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习活动、评价方式的整合体系,具有独创性和不可复制性。
教师的精神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教师的充分准备、全情投入能让课堂充满吸引力。同时,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状态,既要着眼整体,也要关注个人。如果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课堂参与感不强,教师就要适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向,组织一些互动性强的学习活动,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动机。
再者,课后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助力剂。教师不仅要有反思的自觉性,还要在反思之后不断优化和调整教学行为,如此才能获得更充沛的专业成长力。
此外,教师的功夫还要花在课堂之外。课后的个别辅导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体现着教师的专业关怀和人文关怀。“双减”政策全面施行后,学生校外辅导的时间大幅度减少,校内的课后延时学习为教师的个别辅导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善于通过课后辅导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障碍。
节点三:多维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学习科学的评价方法,慎用或戒用定性评价,多用发展性评价,要认识到学生不断发展的可能性,用“成长型思维”来评价和激励学生;对于终结性评价信息,如期中期末考试数据等,可以作为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参考,但不能作为唯一参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性开发多元评价方式。另外,教师一定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自我实现的成功感和愉悦感。
教学的终点:增长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养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发布,“知识、能力、素养”迅速成为教育高频词出现在公众话语体系中。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知识增长是基础,但仅有知识教学远远不够,知识转化为能力需要通过实践反复训练和检验,这就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活动,设计学习任务群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习得能力。近年来,我引领名师工作室成员探究了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科活动设计的办法,取得了点滴成就,更深感任重道远。
教学是一项动态发展、充满创造力的活动,教师要立足教学的起点,着力每一个节点,将终点(目标达成)作为下一阶段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才能抵达教学的妙境乃至化境。在过去20年的时光掠影里,我时常追问自己何为教育,教学何求?当我再一次站在起点眺望终点,每一个节点都变得意义非凡。如今再道何为教育,我心中有了更清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