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实录几点评

时间:2019-05-12 23:26: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后一课实录几点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后一课实录几点评》。

第一篇:最后一课实录几点评

《最后一课》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其点评

【教学目标】 .通过对比、讨论,感受 “ 最后一课 ” 的氛围。.圈划有关小弗郎士心理变化的词语,理清他的心路历程,并探究其变化原因。3 .精读重点句、段,通过对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的分析及学生的移情来体验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感受 “ 最后 ” 氛围。

课间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及作者生平、背景资料等,渲染气氛。老师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最后一课》。都德 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从 1913 年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已整整九十年了,它也整整影响了我们好几代人。不知有多少人读完这一课后,为之动容,掩面而泣。那么为什么它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为什么它会成为我们脑中挥之不去的经典作品呢?最主要的是它的 “ 以情夺人 ”。

今天我们主要通过对特定的环境以及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的分析来学习表现人物的情感的方法。并体验在这一课中主要人物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文意。

讨论 1 :这篇课文题目为《最后一课》,为什么说是 “ 最后一课 ” ? 教师备案: 11 小节说柏林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只能教德语了。讨论 2 :本该是一堂很普通的课,现在却因加了 “ 最后 ” 两个字而变得特殊起来。同学们 “ 最后 ” 这两个字最能让你们想到什么? 教师备案: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

讨论 3 :课文中最能渲染这种气氛的描写在哪里?找出来,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教师备案:教室里的氛围;来了一些镇上的人;(感觉气氛很沉重也很悲伤)。表现依恋、惜别的在 22 小节。(文章用一种极其朴素的语言述说着你很熟悉但又将要失去的东西。特别感人,给人的感觉却很伤感,以后将是物是人非了啊。小院子、课桌、椅子、胡桃树、紫藤将还在,而 韩麦尔 先生却要走了。)

三、再读课文,抓住心理,捕捉心路历程。

讨论 4 :我们的心也跟着沉重起来。那么在这么一个特定的 “ 最后 ” 的氛围下,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弗郎士的心路历程。教师备案:

上学的路上 —— 看到教室里的气氛 —— 知道是最后一课 —— 鸽子 怕骂、贪玩 ———— 惊诧 —————— 难过、懊悔 ———— 悲愤(幼稚)——————————————(成熟)

讨论 5 :在这一过程中,小弗郎士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幼稚的小男孩一下子成长为一个心事重重的成熟的小大人,童年在瞬间成长为成年。这是什么原因促使的?

教师备案:战争,国家主权的丧失、民族语言的被剥夺。对于一个跟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生活对他来说本来很正常,痛苦的事该由大人去承担,现在却要他过早地面对这残酷的现实。这不禁让我们感到很痛心。除了这些原因,还有就是 韩麦尔 先生言行的影响。

四、品读体验,感悟真情。

讨论 6 :请同学们找出 韩麦尔 先生最能打动我们的一些言行。

教师备案:语言主要集中在 11、18、19 小节,行动 24——29 小节。11 小节主要是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听说是最后一课,就像我们刚才分析的一样,使小弗郎士产生了悲伤、沉重、依恋、惜别等感情。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 18、19 小节。我请一位同学来为我们朗读一下。学生朗读 18、19 小节。

讨论 7 :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话?为什么?

教师备案:自责的话。通过 韩麦尔 先生的自责,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忏悔。让我们感觉到难受,激起人们对侵略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所以也就有了 韩麦尔 先生最后的言行。

讨论 8 :确实,国将不国,这是何等的悲哀。所以也就有了 韩麦尔 先生最后的言行。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课文录音片断。在这一小节中,有 韩麦尔 先生的几个定格动作,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表现了 韩麦尔 先生此时此刻怎样的一种心情? 播放课文录音片断

教师备案: 韩麦尔 先生的定格动作:站、哽、转身、拿起、使出、写、呆、靠、做等,连续几个猛烈的动作,突出表现了 韩麦尔 先生内心的激动和愤慨,说明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时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以至于话也说不出来了。

讨论 9 :我们看一下 25 小节。请我们同学联想一下,此时如果你是 韩麦尔 先生,你会说些什么?

教师备案:千言万语都包含在 “ 法兰西万岁 ” 这五个大字上。

讨论 10 :我们再来看一下课文最后,韩麦尔 先生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这个手势有什么含义?

教师备案:无奈、悲愤、做一个了断等。(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在将成为亡国奴,将失去教本国语言资格之际,他最后的几个形体语言显得苍白无力,但我相信它将成为几个画面长久地定格在他学生的脑海里。)教师提示: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它的最后几个画面。教师朗读(随放背景音乐)。

讨论 11 :同学们,面对着老师的这么一个手势,此时此刻如果你是小弗郎士或者是他的同班同学,你会怎么做,请我们同学静静思考一下,然 后告诉 老师。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点评:这时可能每个人发泄情感的方式会不一样,但老师相信即便是一片寂静,此时也是无声胜有声,是沉默的抗议。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 韩麦尔 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五、迁移提升,拓展延伸中激情。

教师引导:确实,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从喷泉里扬出来的是水,而从一个饱含爱国激情的作家笔下,写出来的却是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篇章。都德 先生的这最后一课以它的 “ 以情夺人 ” 感动了许许多多的人。而跟法国人民类似的命运,却使我国的人民更容易产生共鸣。我们来看一下我们的祖**亲。“ 国土沦亡,根着何处? ”—— 宋 郑思肖

国,就是根,没有国的人,是没有根的草,不待风雨折磨,即行枯萎了。1931 年日本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和众多同胞,他们打着 “ 东亚共荣 ” 的旗号,强迫中国人去学日语。北京的大学生说,若大的华北竟容不下我们的一张课桌。看来在中国的大地上也曾一遍遍地上演过类似小弗郎士的 “ 最后一课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在《四世同堂》里描写的北平被侵略军占领后某学校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时的情景。学生阅读补充材料。

请我们同学思考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找出祁瑞宣老师在这一课上的反常举动。这一系列动作反映了他当时怎样的一种心情?

教师备案:反常的表现说明做亡国奴的痛苦使他失去了平日的镇静,他痛苦得已经控制不住感情了。

讨论 2 :比较一下,韩麦尔 老师 和祁瑞宣 老师有什么异同?

教师备案:他们都是爱国的,都是行动上被迫的放弃,感情上永恒的坚守。讨论 3 :假设你是 祁瑞宣 老师的学生,请描述一下在这一堂课上你的心理变化过程。

学生各抒己见。

教师引导:同学们,国破的痛苦该由全民族共同承担。韩麦尔 先生说得好,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人们在救亡的心态下对祖国文化的认同。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都在迫切地寻求发展。它不靠别人,靠我们自己,特别是靠我们朝气蓬勃的少年。

一百年前,二十七岁的 梁启超 先生写下了当时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少年中国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学生齐读《少年中国说》片断。

教师小结:亲爱的同学们,世界是你们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我们期待着。

点评:

《最后一课》是初中语文的一篇传统课文,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读通它很容易,但读懂它却绝非易事。虽然作品的主题非常鲜明,但主人公的经历毕竟距离我们太遥远,而 “ 亡国之痛 ” 更是一种陌生的情感。因此,如何去设计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饶美红 老师的这堂课曾参加 2002 年 “ 杭州市初中语文优质课评比 ”,并荣获本次活动一等奖。上面呈现给大家的就是这堂课的的教学设计。笔者以为,其特点主要有:

一、以 “ 情 ” 夺人,注重体验感悟,尊重独特感受。

阅读 “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饶 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正是体现了这一特点。

全文五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紧扣一个 “ 情 ” 字展开。“ 入情 ”——“ 移情 ”——“ 激情 ”,整堂课就是在这样一个情感发展的过程中展开的。

首先展示在我们眼前的是,课前在忧伤的音乐声中滚动播放背景资料、作者生平简介的环节,它要营造的是悲伤的情感氛围;开课后,老师立即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初次对话,通过触摸文本,把学生带到一个充满 “ 悲伤、沉重、依恋、惜别 ” 的空间;紧接着,设计了 “ 再读课文 ”、“ 品读体验 ” 的教学环节,使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更加深入,使民族的悲愤之情从阅读感悟中自然生发出来;最后,教师设计的 “ 迁移提升 ” 环节,通过阅读补充材料,使学生由 “ 法语 ” 回到了 “ 汉语 ”,引导学生回到现实,联系实际,体味中国人对祖国语言的感情,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使教学走向高潮,使学生在 “ 激情 ” 朗读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同时,还设计了富有情感的表达语言。如: “ 现在就让我们同学一起跨越时空,来到阿尔萨斯,来到韩麦尔先生的课堂上,再和小弗郎士一起来感受一下当时的情景吧!”“ 亲爱的同学们,世界是你们的,未来在你们的手中,我们期待着。” 教师这些富有感染力的引导与点拨,必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发他们对文本、对社会乃至对人生的深层思考,也必然使整堂课高潮迭起、层层推进。

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活动的多样性和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一个新的理念,就是在教学中要 “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饶 老师这堂课的教学设计,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如阅读的形式有:初读、再读、品读及比较阅读;交流的方式有:独立思考、同桌讨论、四人小组讨论及全班交流等。不难看出,饶 老师追求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能够积极思维、大胆创新表达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再是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积极参与学习、积极发问和答问的课堂学习的主人。总之,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第二篇:《 最后一课》 课堂教学实录

《 最后一课》 课堂教学实录

■ 钱建江

师:著名的当代文学批评家葛红兵说: “ 小说这东西,人人都能读,但是,要真的读出点韵味 却又是非常之难,作家要说的话是从字缝里渗出 来的。”(屏显上述文字)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试 着从字缝里来读一读法国作家都德在小说《 最后 一课》 中所要表达的韵味,好不好?

生 : 好。

(师板书课题、作者)

师: 每次看到“ 最后” 这两个字眼,我的心里 总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就好像是看到了一片废 墟,我觉得它是留给这个世界的最后的印记,而 且,也许用不了多久,这残留的一点印记也会荡 然无存了。今天,当我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 “ 最后一课”,其中的“ 最后” 两个字带给了你怎样 的感受呢?结合课前的预习,来谈一谈 自己的感

受。

生 1 : 我觉得有点“ 不舍”。

师: 对什么的不舍?

生 1 : 对最后一课、对老师的不舍。

师: 嗯,很好。请同学们轻声地读一下这四 个字,读一读这“ 最后” 一词中有没有这位同学所 说的“ 不舍” 之情。请小声读一遍,放松一点。

(生齐读)

生 2 : 还有点“ 伤心” 的感情,因为韩麦尔先 生不能再教他的学生法语了。

师: 你觉得是韩麦尔先生的伤心,对吧?请 你读一读。(生读)还有吗?

生 3 : 还有点“自责”,因为在以前没有很好地教学生。

师 : 你指的也是韩麦尔先生,因为以前没有 完全尽责。

生 4 : 还有“ 后悔” 的感情,因为小弗郎士以 前没有认真学习,还经常旷课,而这是最后一课,他很后悔。

师 : 因为以后不能再学法语了,过去的事情 已经无法挽回了,所以他后悔。

生 5 : 他很“ 遗憾”,因为毕竟韩麦尔先生教 我们这么多年,今天是最后一课,所以有点遗憾。

生6 : “ 珍惜”,因为是最后一课,所以要珍惜,把它留在心里。

师: 非常好!还有很多同学想要交流。就刚刚 几位同学的发言来看,大家的感受能力都非常强,相信学过这篇文章以后,大家一定会获得更 加丰富的感受。下面大家自己小声地读一读,看看是否能体会刚才几位同学所读出来的感情。

(生小声齐读)

[ 以上第一环节。导入课文,以课题为例指 导学生细读文本]

师 : 同学们,课文在哪里告诉我们这是最后 一课?请打开讲义,找一找是在第几自然段。

生7 : 第 1 】自然段。

师: 很好,请大家一起把第 1 1自然段朗读一 下。

(生齐读,师板书: 韩麦尔)

师: 同学们,刚才上课时老师给大家看了一句话,就是葛红兵先生的话,现在我们就一起来找一找“ 字缝” 好不好?你们看,你们先找还是老 师先找?

生(小声): 老师先找。

师 : 那我来找一个: “ 我看见这些情形,正在 诧异,韩麦尔先生已经坐上椅子,像刚才对我说 话那样,又柔和又严肃地对我们说„„” 这里有两个词语,“ 柔和” “ 严肃”,这两个词语(生小声说 : 矛盾),同学说矛盾,或者至少说是相对的,但 是作者为什么把这两个词放在一块儿呢?

生 8 : “ 柔和”的话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课了,“ 严肃” 的话是因为这是一堂自己的国语课。

师:同学们有没有听明白她的意思?她说,“ 柔和” 是因为这是最后一节课了,“ 严肃” 是因为 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了。请允许我追问一下,为什么最后一课,他要“ 柔和” 地来说?

生 8 : 因为他觉得非常不舍。

师: 对什么不舍?

生 8 : 对他的学生,还有他教学的内容,还有 曾经坐满了学生的教室。

师: 有对学生的不舍,对教室的不舍,对教学内容也就是祖国语言的不舍,所以充满着柔情,所以他的语调是柔和的,说得非常好。那么“ 严 肃” 呢,你说这是因为上最后一堂国语课了 能不能像刚才一样解释一下?(生 8摇头)没关系,请坐下。请其他同学帮帮忙。

生9 : 他只想当普通的课来上。

师: 当普通的课来上为什么要严肃呢?你们 老师平常上课很严肃吗?

生 9 : 不是。

师 : 那你从何说起?(生 9默然)没关系,再考虑考虑。

生 1 0 : 因为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他希望他 的学生在最后一堂国语课上好好学习。

师: 希望引起学生们的足够重视,好好学习,所以要严肃。是这个意思吗?(学生点头)那么在 柔和与严肃的背后,我们能不能体会韩麦尔先生别的更为丰富的情感呢? 我们可以试着从后面的字缝里来找,刚刚老师找了,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找。

生 1 1 : “ 我的孩子们,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孩子们”说明韩麦尔先生对待他们 像自己的亲生儿女。

生 1 2 : “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 “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都用了“ 最后” 两个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不舍。

师:非常好!你找到了两个重复使用的词语——“ 最后”,这两个“ 最后” 都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孩子们、对最后一课的不舍,我想请你再仔 细地体会体会两个“ 最后” 有没有不一样的情感,请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生 1 3 : “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表 现了遗憾。

师: “ 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今后不能再上了,是韩麦尔先生希望他们用心学习,珍 惜法语,希望同学们牢记祖国的语言,这是后面 一个“ 最后” 包含的情感。

生 1 4 : 我从“ 只许” 看出来韩麦尔先生的悲 愤,因为他的国家不能教自己的国语,而只能教 其他国家的语言了。

师: “ 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 这位同学 刚刚找到了“ 只许”,可以看出悲愤之情。其实除 了这个“ 只许”,在前后文中,从“ 已经” 和“ 就” 这 些词语也可以看出侵略者迫不及待、蓄谋已久。

所以这位同学从字缝里读出了韩麦尔先生内心对侵略者无比的愤恨。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为

什么只允许教德语而不能教法语了呢?

(屏显本篇小说的写作背景及抗日战争时期的“ 奴化教育” 资料)

师:与之相同的事也发生在中国。看来,侵 略者所想的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妄图永远地霸占别国的领土。

[ 以上第二个环节,以第 1 1段为例,引导 学生细读文本。]

师: 我们说,在动荡昏暗的年月里,知识分子往往是最先觉醒的。那么,大家想一下,韩麦尔先 生是不是一个觉醒者? 生齐: 是。

(师板书: 觉醒者)

师: 同学们能不能告诉我,你们从哪些事情上看出来韩麦尔先生是一个觉醒者呢? 请大家概括一下。

生 1 5 : 在黑板上写了两个大字,表现了他的 爱国情怀。

师:你能不能用更精练的语言来概括这件 事情?越少越好。

生 1 5 : 写大字。

生l : 第2 0自然段中,韩麦尔先生说的几句话。

师: 那是他在干什么?同样概括一下。

生 1 6 : 在激励我们不要忘记自己祖国的语言。

师: 对祖国的语言进行赞美。刚才第一位同

学说“ 写大字”,我觉得大字还不够贴切,他写了 什么?

生: “ 法兰西万岁!”

师: 这可以说是一种——

生: 呐喊、誓言。

师: 那就概括为“ 写下誓言”(板书)。第2 0自

然段是赞美法国的语言(板书: 赞美法语)。还有 没有其他?

生 1 7 : “ 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 ‘ 法兰西’,‘ 阿尔萨斯’,‘ 法兰西’,‘ 阿尔萨斯’。”

生 1 8 : 第 1 9自然段。

师: 概括一下,第 1 9自然段,韩麦尔先生在 进行深刻的——

生齐: 反省。

(师板书: 自我反省。)

师: 我们按顺序来分析。韩麦尔先生怎样来进行 自我反省的?我们同样来找找“ 字缝”。第 1 8 节中“ 唉,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

人最大的不幸”,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师: 同学们,我想问的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 到底有哪些?

生 1 9 : 他们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结果战败 了、国土失去了。

生 2 0 : 只能学习其他国家的语言。

师 : 遭到了文化——

生: 侵略。

师: 他们的不幸是失去了领土,遭到了文化 侵略。有没有比失去领土、遭到文化侵略更厉害 的呢?

生2 1 : 他们没学好自己的国语。

师: 为什么这个更厉害?

生: 因为那些侵略者会嘲笑他们。

师:说明他们之前缺乏学习的意识和觉悟。关于这一点,如果其他同学理解时稍微觉得有点 困难的话,我们可以看一下课文的前面还写到了 一个人物——铁匠华希特。同学们要知道,优秀的作家在作品里是不会无缘无故地来写一个人 物的。在这里,写到铁匠华希特,他在干什么?

生齐: 看布告,对小弗郎士说: “ 孩子,反正你到学校总是挺早的!”

生2 2 : 他想让小弗郎士把布告读给他听。

生2 3 : 为下文写最后一课埋下伏笔。

师: 看来你们训练有素。(众笑)我觉得他就是在和小弗郎士开玩笑,他从布告里已经看到了 接下来将发生的事情,在看到这些事情之后,他还有心思开玩笑。这就是刚才同学说的阿尔萨斯人的不觉悟,大难临头了还开玩笑,这就是比失去领土、遭到文化侵略的不幸更为严重的不幸,就是遭到了文化侵略而不 自知。前两天在微信上 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人生最大的不幸不是淡忘,而是麻木。这话深得我心。再把文中的那句话读一遍。(生齐读)再来一遍。(生再读)

[ 以上重点研读片段一: 自我反思]

师: 接下来,韩麦尔先生谈到了法国语言,我 们来看看他是怎样来赞美法语的? 同样找一下字缝,找几个词来分析一下。

生 2 4 : 钥匙。

师: 这是比喻旬里面的喻体。要想打开监狱 的大门,必须把自己民族的语言学好。

师: 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民族的语言有一 种凝聚力,可以团结广大的人民。请大家一起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齐读)

生 2 5 : 连用三个“ 最”,可以看出韩麦尔先生 对祖国的热爱。

[ 以上重点研读片段二 : 赞美法语]

师:下面看韩麦尔先生作为觉醒者的表现之三——练习字帖。老师有一个问题不太明白,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让我们练习字帖就说明他是一个觉醒者了呢?

生 2 6 : 字帖上写 了“ 法兰西” 和“ 阿尔萨 斯” „„写出了他对外国侵略者的愤恨。

师: 对外国侵略者的仇恨。你来补充。(指生 27)

生 2 7 : 写了“ 法兰西” 和“ 阿尔萨斯”,是想告 诉同学们阿尔萨斯永远是法兰西的领土,不能忘记法国。

师: 还是想让同学们牢记祖国,很好。你有没有想补充?(指生 2 8)

生2 8 : 可以激发同学们的爱国情怀。

师: 激发爱国情怀。而且这里也用了一种修 辞手法?

生(齐声): 比喻。

师: 比作什么?

生齐: 小国旗。

师: 烘托出教室里怎样的气氛?

生齐: 爱国气氛。

师: 所以,这是一种坚定的信念,强大的精神 力量,可见韩麦尔先生也是用心良苦。他希望用 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同学们——勿忘国耻!

[ 以上重点研读片段三: 练习字帖]

师: 下面,请大家齐读 2 5-2 9自然段。

(生齐读)

师:作者在这里用精练的语言刻画了韩麦 尔先生雕塑一般的形象,同时我们的教材也用插

图的方式来再现了这个人物的形象(屏显图 1),以前的人教版教材上也配了插图(屏显图 2),我 想请大家对应刚才朗读的几个 自然段,说说配上 哪一张插图更合适?

生 2 9 : 我觉得这一张(苏教版)好, 因为他不愿意看到学生离开他,所以他面对着黑板。

生 3 0 : 这一幅比较好,我认为他对学生很不 舍,所以流泪了。他背对学生,面对黑板,不想让 学生看到他流泪。

生3 1 : 我认为第二幅(人教版)的好。因为我 从他的脸部表情上来看,看到他似乎很悲伤,我 又从他眼睛里隐隐约约看见他有火一般的爱国 情怀。(众笑)

生 3 2 : 这一幅好,他正对着大家,希望把一 切都留下来,表现了他的不舍。

师: 现在有两种意见,好像每个同学都讲得很有道理。

生 3 3 : 我觉得是人教版的这幅好,因为它表现 了韩麦尔先生的脸部表情,表现了他悲愤的心情。

生 3 4 : 我不同意,我觉得第一张的内容是韩麦尔先生在写着“ 法兰西万岁”,是吸引读者看着 “ 法兰西万岁”,突出了“ 法兰西万岁” 这个意义。

生 3 5 : 苏教版的好,老师不想让别人看到他伤心的表情,所以才背对着他们。

师: 这个问题有没有正确答案?

生: 没有。

师: 大家在课后还可以继续探究,互相争论 一下也行。有没有发现两幅图中的不同?

生 3 6 : 一幅图上没有帽子。

(众笑)

师: 哦!帽子不见了!他应该是戴着帽子的。说明文章在刻画韩麦尔先生时采用了什么描写?

生(齐声): 外貌描写。

生 3 7 : 字体不一样。一个草,一个工整。

师: 有没有其他的地方?

生: 一个写完了,一个正在写。

师: 到底有没有写完?

生齐: 写完了。

师: 这里写了几个词语?

生齐: 一幅两个,另一幅三个。

师: 这里稍微有点差错,大家看得挺仔细的。

最后老师还有一个疑问,这个疑问由来已

久,我比你们还小的时候就读这个故事,那个时 候我就奇怪,怎么小说里面没有去写普鲁士士兵 的暴行,甚至没有对普鲁士士兵的正面的谴责。这是怎么回事?

生 3 8 : 因为小弗郎士是本文的线索,写出了 他看到的景象。

师:这个跟为什么不正面揭露暴行有什么关系?

生 3 8 :因为这样侧面描写,体现出爱国之情。

师: 侧面描写,讲到了一点。和你刚才所讲 的联系起来,我就豁然开朗了。因为是从一个孩 子的角度来表达,文章巧妙地借孩子的视角表现社会生活,这样写,使得那种场景、情节更自然,因为从孩子的眼光看来,普鲁士士兵操练的场景是美好的。到最后写到连孩子都感受到了强烈的 亡国之痛,使得控诉的力量更强烈、更深刻。我懂了,谢谢!我们把最后几句话再读一下。

(生齐读)

师: 我在网上看到,有人说,这个结尾太脆弱 了,应该改成——老师举起拳头,高呼 : “ 法兰西 万岁!” 你们觉得这个(文中)结尾好还是改动的好? 这是最后~个问题了,赶紧发言。是不是太脆 弱了?讲讲理由。

生3 9 : 这样(文中)的结尾给人遐思,像刚才那样的结尾比较直接。

师: 这样的结尾留下了思考的空间。你认为 韩麦尔先生这时的举动是不是表现了他的脆弱?

生4 0 : 更加生动地写出了他的不舍。

师: 还有?

生(齐声): 悲愤。

[ 以上重点研读片段四: 写下誓言]

师: 国土沦陷,知识分子总是会有超越时代、超越常人的苦闷,韩麦尔先生也不例外。今天我 们主要分析了韩麦尔先生作为觉醒者的形象,韩 麦尔先生用一个人的觉醒去唤醒了一群人的觉 醒(板书),爱国主义的火苗必将燃起民族解放斗争的熊熊火焰,废墟之上也会开出花朵。今天的 课就到这里,下课!

第三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电影观后感

星期六妈妈带我和妹妹去看电影<最后一课>,刚进入影院门口,我和妹妹就被那比雷电还要轰鸣的声响吓坏了.原来那就是地震的声音.

画面上谭千秋老师整个身子趴在书桌上,桌底下是四名他的学生.谭老师的血流到了一个大哥哥的脸上,四个哥哥姐姐害怕得又哭又喊,只听见谭老师不断地说:"不要哭,保持体力."哥哥姐姐问"谭老师,我们会不会就这样死去啊?"谭老师说"不会的,不放弃,坚持下去就有希望."不一会,轰轰烈烈的响声传来.谭老师把身子尽量的撑开像伞一样对学生们说:"余震又来了,你们四个紧抱着头挨在一起."最后谭老师给每个学生一个任务当成作业去完成.

听着影片的声音,听着谭老师说的话,我好像正坐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谭老师就像我们的老师一样亲切和蔼.虽然他说的话,我很多都还不太明白,我还不懂生命的意义,也不知道人死了会怎样,但看见谭老师的闭上了眼睛,再也不说话,我的眼泪就哇哇的流个不停.谭老师说的"不放弃"是不放弃活着的机会.我老师平时教我们的"不放弃"是坚持每节课的45分钟"不放弃学习的机会.上课时要认真,集中注意力,跟着老师的思路,不放弃任何一个和文字,数字以及单词做朋友的机会.通过影片我慢慢地有些懂得我们老师所说的话.老师经常对我们说:"老师不会放弃你们任何一个人,不管学习突出的还是暂时落后的同学.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个闪光点,将来能照耀自己和他人.所以,你们也不要放弃自己学习的机会,不要放弃和文字,数字,单词做好朋友的机会."

谭老师通过观看有关你事迹的影片,我懂事了,再也不贪玩了.我会珍惜每个学习的机会,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不放弃学习,不放弃自己.将来努力成为一名有益于人民的人.

第四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

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

4、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主人公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揣摩人物心理,领会小说的思想内涵。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由于其主题表现的深刻与艺术手法的生动,被许多国家选进课本,作为中小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法国文学的教材。教学中,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细读文章,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领会思想内涵;学生领会文章思想内涵后,谈学习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对母语和祖国的热爱之情。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预习

1、搜集作者情况和写作背景资料。

2、熟读文章,处理字词。

3、试划分情节结构,找出人物描写的语句。教学用具

多媒体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世界文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是一篇仅三千字左右,但在文学史上一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它曾给予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读者以强烈的感染,深深得到他们的喜爱,原因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最后一课》,来消除心中的疑问。

二、检查预习

(一)题材特点:小说

小说要素

(二)简介作者(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三)简介背景(生根据自己搜集资料简介,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

(四)字词(课件展示)

哽 赚 踱 捂 惩罚 祈祷 诧异 宛转 郝叟 懊悔 钥匙

生齐读后,合作听记,并用“诧异”“懊悔”“惩罚”三个词连词成段。

三、整体感知(课件出示问题)

(一)最后一课上的是什么课?“最后一课” 的特殊含义是什么?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哪些情感?

最后的教书生涯;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之情;对祖国语言的无比珍视之情;对侵略者的无限痛恨之情;对祖国的无限热爱之情;……

(二)指生说课文结构,师生达成共识。

故事情节

问题一: 你能理清课文的情节吗?小说的情节可分为哪四部分? 上学路上

上课之前

上课之中

宣布散学(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问题二:今天和平时有什么不同?

生读文后详细回答,师生达成共识:气氛不同、学生不同、老师不同。

(三)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只要情节概括准确,语言简洁无误,教师就给予鼓励。)

(四)生用“这是„„的最后一课”句式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

师:德国侵略者强行剥夺阿尔萨斯、洛林人民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和自由,激起了韩麦尔老师、小弗郎士、全体学生和村里老人们的悲愤及爱国热情。他们把法语和祖国视为同义语,爱法语就是热爱法兰西祖国。因此,他们对统治者的恨和对祖国的爱,都凝聚在这“最后一课”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品析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归纳本文的中心和写作技巧。

一、分析人物形象(课件出示问题)

(一)分析小弗郎士

问题一:本文着重塑造了哪两个人物形象? 问题二:谈一谈你对小弗郎士的认识.(在脑海中再现,可以借助想象)

生思考后回答,师生达成共识: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师:在“最后一课”这特殊的氛围中,小弗郎士开始醒悟了,他感到“万分难过”。他动情了,他心中爱国的火种被点燃了,他觉得老师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从怕老师到爱老师,从贪玩无知到恨敌人,从没有民族意识到心中植下爱国的根,小说正是通过对韩麦尔先生的人物描写从侧面细致地表现小弗郎士的觉醒过程,表现了悲壮的爱国的主题。

问题三:作者主要运用什么方法描写小弗郎士?你能从文中找出来吗?

1、几次感到老师是“可怜的人”

2、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评价:深受老师感染有了爱国热情理解尊重老师 问题研讨

1、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先生的形象“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小弗郎士从韩麦尔先生的言行中,感受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失去祖国的痛苦心情。正是理解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小弗朗士觉得他的形象高大了。

2、怎样理解“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表达出我对被迫学德语的怨恨心情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鸽子是自由的,也暗示了“我”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同时在句子中还暗含有对敌人的讽刺和对敌人暴行的愤慨。

小结:啊,那些坏家伙……

对敌人的憎恨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对祖国语言的热爱、眷念

我多么懊悔!

正在觉醒

可怜的人!

对老师的理解和尊敬

他讲的似乎挺容易

热爱祖国语言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对敌人的憎恨和讽刺

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热爱祖国 问题四:为什么小弗郎士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

小弗郎士本质不坏,受到老师的影响,亡国惨痛的震撼,激发了他心中的爱国情感 师:回顾小弗朗士思想感情变化过程 讨论:小弗朗士形象及意义

小弗朗士在小说中是一个变化、成长中的儿童形象。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是他的爱国情感由潜在到成熟的升华过程。

本文以小弗朗士,即“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他又是小说的主人公,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课时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

问题一: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问题二: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问题研讨

1、在最后一课里韩麦尔先生为什么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

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穿上节日盛装,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也是为了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2、“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心中充满爱国之情(细节描写)

3、如何理解课文十八十九两节

4、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他高度赞美法国语言表现了什么?

韩麦尔先高度赞美祖国的语言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并以此唤起人们的爱国热情。

5、“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全句的含义是什么?

比喻

把祖国的语言比作钥匙。把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比作监狱。

牢记民族的语言就有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就有了信心和力量,就能团结人民,最终打败敌人。

6、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对韩麦尔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神态、语言、动作

7、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脸色惨白”?

脸色惨白是他内心悲痛的表现。因为,教堂的钟声宣告最后一课的结束,号声暗示着德语将要代替法语,这两点是对韩麦尔先生的沉重打击,所以他脸色惨白。

8、“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使出全身力量”这句话,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这一系列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国土的强烈愿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9、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为什么?

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他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他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 现实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

问题三: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 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小说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痛苦的表情和手势结尾,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比慷慨激昂的言语更为真实,更为深沉,更能震撼读者的心灵。回顾小结:研读10-29段,勾画描写韩麦尔的语句,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作用,分析人物形象。

服装

表情

语言

动作 小结:写人的几种方法

把人物放在一个大环境里写。

把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把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结合起来。

注意细节描写(极细微的动作,表情,衣饰等叫细节。用来烘托气氛,刻画人物性格,提示主题)。

注意场景描写。

小结1:

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

1、在课文交代出“最后一课”之前有没有暗示?能找出来吗?

2、划出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天气”“画眉”等烘托出小弗郎士贪玩、无忧无虑的幼稚心态。

社会环境描写“普鲁士兵操练”“布告牌”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并设置了悬念(布告牌上到底写了些什么)为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好铺垫。

小结2:

3、写作特点:通过人物语言、动作表现心理活动。通过环境描写衬托人物思想转变,暗示时代背景。以小见大

4、小说主题:

通过描写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等人上最后一堂法语课的情景,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拓展训练

1、以“下课以后”为题,以第一人称为小弗郎士写一则150字左右的短文。提示:利用环境描写或心理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以韩麦尔先生为第一人称,改写课文中从上课到下课部分的内容

以上两题,任选其一,课下完成。

总结:

师: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同样的,我们伟大祖国的语言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丰富美妙的语言之一。它记载了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负载着辉煌灿烂、浩如烟海的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努力学好祖国的语言,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神圣职责。同学们,努力吧,让我们的母语走向世界,让我们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课后反思

《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杰作,不仅由于它在内容上表现了爱国主义思想,还在于它具有卓越的艺术特色。这里凝结着作者的艺术劳动的可贵经验,对我们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在对本文的学习中,第一课时学生在熟读文章的基础上分析情节结构,谈读后感受,教师不做过多的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第二课时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探究深入细致地品味和体会小说的语言、人物心理。对初读印象进行深化和具体化。初读是基础,品读是关键。学生谈对母语的认识培养学生了他们的爱国情感。

第五篇: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泽林中学

陈绪勇

2009.3.11

第二课时

1.让学生朗读第一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提问:“我”为什么想别去上学了,有几个原因?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共有两个原因。一是迟到会受到韩麦尔先生的批评。一是怕老师检查功课,自己完成得很不好。“况且”,是连词,进一步说明情况。这两个原因,促使小弗郎士想逃学。

提问:小弗郎士在上学的路上看到了什么呢?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

看到的是:天气温暖而晴朗,画眉鸟在宛转地歌唱,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士兵在操练,还有镇公所边的广告牌前围满了人。这里揭示的是小弗郎士目睹自然景象和社会现象。自然景象是那么的优美恬静,对一个顽皮的孩子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对社会现象,小弗郎士有的是感到有趣但是不理解(普鲁士士兵的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有的是理解但又令人沮丧(广告牌——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有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这就含蓄地点出了《最后一课》的社会背景,也是小弗郎士思想感情变化的社会环境。

提问:小弗郎士多么想在晴朗的蓝天下,宛转的画眉鸟的叫声中,开心地玩儿,可是他说,“我还能管住自己”。课文中哪些地方表明了他能管住自己?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首先,急忙向学校跑去,不再看普鲁士士兵的操练,还有,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也没有停步;再有,听到华希特跟他开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以上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描述了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心理活动。第1自然段,以独白式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小弗郎士是一个稚气、贪玩、不爱学习的学生。——他闪过逃学的念头。第3自然段,写他在路上看到的景物,但他没有为之所动,“急忙向学校跑去”。这又突出了他性格的另一面:小弗郎士的意志力,他终于战胜了逃学的念头。这些也是小弗郎思想感情变化的基本条件。第4至6自然段,写小弗郎士经过镇公所时的心理活动。这里展示的是他性格的另一侧面,即对敌人的恨——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

这一部分中有两处是为下文埋下了伏笔,一是小弗郎士心里想,“又出什么事了?”一是小弗郎士意识到华希特的话是开玩笑。这都在文章后面得到了呼应,使得文章浑然成为整体。

这部分在直接描写小弗郎士的同时,间接地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的严厉,为下文做了铺垫。

2.引导学生分析第二部分。

(1)请同学读第7至1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跑到学校后,小弗郎士发现有哪些情况不同往常?

讨论,回答。

教师小结:其一,过去开始上课的时侯,总是“一阵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的”,“总”,强调的是一贯性,习以为常了,“偏”显出安静得异乎寻常。其二,平时严厉的老师,今天却“很温和”。其三,老师穿上了遇到重大事件才穿的漂亮的礼服。其四,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特别是郝叟老头还翻开了一本初级读本。这就是小弗郎士跑到学校后,发现的种种不平常的现象,渲染出一种严肃、悲愤的气氛。通过小弗郎士对教室情景的感受,渲染了“最后一课”的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这是第一部分的第一层。

(2)请同学读第11至16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韩麦尔先生的讲话,连用了两个“最后”,它们的含义各是什么?表达了韩麦尔什么样的心情?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第一个“最后”的含义是,韩麦尔先生的教学生涯,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要被迫结束;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的含义是,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的儿童,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不能再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今天的最后一节法语课,将是多么重要,多么宝贵!它深沉,含蓄地表达了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祖国的语言无比珍视,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无限依恋的感情。这种爱与恨交织着的复杂、深沉、浓烈的感情,通过两个“最后”,准确地表达了出来。

提问:小弗郎士听到了这样的话,思想上有哪些变化?

请同学们齐读第12自然段,要把“万分难过”、激愤的心情读出来。

请同学们默读第13、14自然段。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

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你们最后一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听了如晴天霹雳,震动极大。这“最后一课”本身就是抗议侵略者奴役法国人民的爱国举动。在这严肃、庄重、悲愤的气氛中,小弗郎士埋藏在心底的爱国情、亡国恨一齐迸发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之所以独立成段,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话在小弗郎士感情上的强烈共鸣与巨大反响。老师的话,使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思想感情发展的脉络是惋惜—→后悔—→热爱—→依恋。他首先感到万分难过,无限惋惜“再也不能学法语了”;为过去“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去溜冰”而悔恨;对祖国语言、祖国历史的强烈的爱,“语法啦、历史啦„„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对老师——韩麦尔先生的深深依恋,“我忘了他给我的惩罚”,„„这都是因爱国主义激情而起的变化。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15、16两自然段。

提问: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个可怜的人?

组织学生交流,回答。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兰西人,但却不能教法语,他辛勤工作了四十年,由于普鲁士的入侵,被无辜地赶下讲台,不能再教祖国的语言。这实在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韩麦尔先生身着庄重的礼服来告别讲台,既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也强烈地刺激与调动了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激情。小弗郎士对韩麦尔表示了深切的敬、爱,岂只是对老师的敬爱,里面更包含了共同遭遇互相同情等复杂的感情。是以爱国主义感情为基础的。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二层。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三层。

① 请同学们默读第17自然段。

教师讲解:当轮到小弗郎士背书时,他愿意付出任何代价来声音宏亮、口齿清楚地背下来,可当时,开头几个字他就“弄糊涂了”,他“心里很难受,头也不敢抬起来”。这时他想的不再是害怕老师的“训斥”,而是有了一种负疚感,一种羞耻感。

② 请一名同学读第18、19两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韩麦尔说的“总要把学习推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明天总是有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拖到明日的结果是连自己祖国的语言都不会说,不会写,而且由于普鲁士军队的入侵,将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的权利与自由。这当然是最大不幸,这里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十分沉痛的心情。

提问:第18自然段中有两处使用了单引号,其中一处还在单引号中用了省略号,体会一下引号里的内容和标点符号的作用。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第一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像小弗郎士这样的阿尔萨斯人的想法、说法和做法。第二处的单引号里的内容是模拟普鲁士入侵者的口吻,用来说明、强调上述想法、做法所产生的后果,是遭到入侵者的侮辱,他们还能说出许多类似的话来,韩麦尔先生不愿想下去了,更不愿意说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那沉痛的心情,都凝聚在这省略号中。

提问:课文第19自然段又有一处用了省略号,它的作用是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责备自己过去也没有尽到责任,说到这里感到十分的内疚与痛心,特别是已经无法补救这些过失的时侯,他就更感到痛苦,一时说不下去了,所以用了省略号。这省略号中包涵了韩麦尔先生的深刻的自责,也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的责任感。

提问:小弗郎士不能背出书来,韩麦尔先生的态度与语言表现了什么感情?

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是一贯以严格与严厉著称的老师。现在,当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时,他没有严厉的批评,而是真挚、沉痛地总结了以往的教训:

首先,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对小弗郎士的教育,也是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

还有,你们的爹妈对你们的学习不够关心。——这是对家长的善意的指责。这两点都体现了韩麦尔先生的民族责任感,也体现了他从事教育事业的一种使命感。

最后,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这是对自己的严格的自省与解剖。

这三点是韩麦尔对祖国的深情,对事业的忠诚,对民族、对后代负责的集中表现。韩麦尔先生的“赤子之心”表现在他的这种态度与语言中。这都深深拨动了小弗郎士和镇上来听课的人心灵上的爱国感情之弦。

③ 请一名同学读第20自然段,引导同学进行分析。

提问:怎样理解“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是韩麦尔先生针对侵略者禁教法语而说出的话,包含着热爱祖国语言、热爱祖国的深沉感情。

提问: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监狱,人失去了自由,任人宰割,敌人占领的阿尔萨斯正是这样,如同监狱。打开监狱大门,指赶走入侵者,让阳光重新照耀在法兰西的大地上。祖国的语言,是联系人们思想的纽带,共同语言,维系了民族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它能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地激发人们的爱国激情,团结起来,赶走入侵者。所以说语言是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语重心长,含义深刻。

提问:小弗郎士觉得“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为什么?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韩麦尔先生真挚、深沉、语重心长的话,深深地打动了小弗郎士,使他把对祖国的热爱,化为珍惜最后一节法语课的行动,专心,积极,因此他认为“挺容易”,“全都懂”。

④ 请同学们默读第21自然段。

提示思考:这一节中有“字帖”“金甲虫”“鸽子”等描写,体会一下这些描写的表现力量。

教师讲解:韩麦尔先生有意地把字帖上全部写上了法兰西、阿尔萨斯,意思是阿尔萨斯永远属于法兰西,绝不属于普鲁士;这些字帖成了飘扬在孩子们心上的国旗。因此习字时也就格外地专心,教室里安静极了,只是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很容易使人“分神”的金甲虫来“光顾”,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多么专心致志!还有小弗郎士对“鸽子”叫声、产生的联想,是表现了一个儿童对入侵者的仇恨与讽刺。

⑤ 请一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22自然段。

教师讲解:这一段主要写了韩麦尔先生的神态和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

韩麦尔先生的神态,是那么的依依不舍——好像要把小教室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这神态本身就是一种深深的、浓浓的情。

小弗郎士的内心独白,表现了他对韩麦尔先生这种心境的理解与同情。四十年来,这里有他的家园、校园,这里有他从事的而且津津乐道的事业,这里有他熟悉的被他装扮的环境。现在,他必须和它们分别,只因为普鲁士的入侵!他要永远离开这地方了!他是被迫的,是忍痛离开的。他的处境小弗郎士充分理解,使人感受到小弗郎士经过了这“最后一课”由贪玩不懂事,变得懂事了。

⑥ 让学生默读第23自然段。

提问:第23自然段写出了什么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韩麦尔先生站好最后一班岗,上完了应上的法语课和历史课。还写了郝叟老头念法语的情景。特别是写了听到郝叟老头的既发抖又古怪的声音时,小弗郎士感到又想笑又难过。他想笑的是“声音的古怪”,但是只是“想”而没有笑出来;他感到难过的是郝叟“声音都发抖了”。正是这“发抖”和“难过”,是孩子和老人们在爱国这一基点上的共鸣。也可以看出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成长。

这就是课文第二部分的第三层,写韩麦尔老师与学生们在爱国主义精神的鼓舞下,在最后一课中认真教学的感人情景。这一部分写出了阿尔萨斯被普鲁士占领后的最后一节法语课。深刻地展示了形式上的法语课实际上已成为一节生动的、深沉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而且是一节极成功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它促进了小弗郎士这些法兰西明天希望的变化成长,让他们的心头都飘扬着法兰西的国旗;它还促进了郝叟老头——阿尔萨斯人的觉醒。

下载最后一课实录几点评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后一课实录几点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最后一课

    七年级《最后一课》 文段一:1-5自然段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部分的内容。 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想。 2、找出本部分的环境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天气那么暖和„„正在操练......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仙游县教育局杜金育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记重点字词。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情节结构。3.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的语言,揣摩人物心理。4.领会......

    最后一课

    新课标第一网(www.xiexiebang.com)--中小学教学资源共享平台 5 最后一课 教学目标: 1.感受小说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2.充分理解文章表现重大主题的途径和方法......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反思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勘称一篇爱国主义的宣言,至今仍为人们传诵。但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我却考虑到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们能找到与文章的情......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第一课时)教案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内容,概述故事情节。 2、品味语言,分析小弗郎士的形象,感受法国人民在亡国之际的爱国情感 。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教学案例 沙城实验中学沈长亮 一、引言与背景 《最后一课》是一篇经典作品。文中表现的爱国之情和亡国之痛,是同类小说中最有深度和厚度的。以往教学,每次总有不......

    最后一课

    最后一课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作者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本文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

    最后一课(汇编)

    《最后一课》教学设计 授课:颜维奇 时间:2010年9月19日 地点:通扬校区八年级1班教室 【课文解读】 本文是篇外国短篇小说,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叶杰出小说家,《最后一课》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