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余映潮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3 04:1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后一课》余映潮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后一课》余映潮教学实录》。

第一篇:《最后一课》余映潮教学实录

余映潮<老王>课堂实录

余老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深沉情感的,写人记事的文章《老王》,一起来了解作者杨绛(展示课件)读:

杨绛,作家,文学翻译家,著名学者钱钟书的夫人,已经过了103岁的生日,仍然在坚持写作,著有《杨绛全集》。这个故事,它所记叙的生活发生在文化大革命时期。

(展示课件):文革:全称“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政治运动。那时候的知识分子是要被打倒的,所有人都不工作了,整人、抄家,是个混乱的年代。这个文章里面还有个词叫干校。(展示课件):干校,特指“文革”中接收干部和知识分子劳动改造的农场,亦称五七干校。

干校就是改造知识分子和干部的地方。像种田、住牛棚。杨绛和钱钟书都曾在干校呆过,当他们平反之后从干校离开回到北京的时候,钱钟书带着两麻袋书稿回来。在那个劳动改造的时代,还坚持写书。这篇文章里面还提到了个有趣的词语。“老王就是常常给人家运冰,他运的冰比人家大”有冰箱难道还用冰吗?哦,这个冰箱是人们用来藏冰解暑的用具。

(展示课件):冰箱,指当时人们用来藏冰解暑的用具。其实就是一个纸盒子或是木盒子里面铺上棉絮,把冰放在里面,把需要保暖的保质的东西放在里面,这就是同样的一个“冰箱”的词,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我们千万不要以为在那个时候人们还用上了现代的冰箱,那是不可能的。好,我们一起来把课文里面的生字词来梳通一下,荒僻,齐读(展示课件):荒僻:荒凉偏僻

取缔: 明令取消或禁止

镶嵌: 把一物体嵌入另一物体 翳: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攥:用手握住

伛;弯(腰)曲(背)滞笨:呆滞笨拙 愧怍:惭愧(同学们齐读)

作者在最后说到:想起老王就心生愧怍。这些词语里面有些词语要注意,取缔,取缔是带有权利行为的动作,不是个人行为,你不要说我来取缔你的什么……。取缔是政府有关的组织它明令这个事物不能做了,就叫取缔。取缔这个词在课本当中是很有深意的,当时老百姓就是那些踩三轮车的工人,连踩三轮车的自由都没有了,都取缔掉了。

好,我们这节课是散文欣赏课,我们给同学的任务就是话题研讨

(展示课件):散文欣赏话题研讨,分析论析

上节课给大家的一个教学抓手是句。这节课给大家的一个抓手就是词,我们只抓几个词就可以把这篇文章能够进行深入地理解,并且训练同学们通过抓词品析这个词来品读文章深意的能力。所以品析的方法是扣词品析(展示课件):扣“词”品析

好,给大家第一个话题:“三轮” 二字,非同小可

“我常做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据老王自己讲: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了……”“三轮”一直延续到课文的大半部分,所以同学们要思考的是三轮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每位同学独立思考三分钟

(课件展示):话题一“三轮“二字,非同小可(独立思考三分钟)

三轮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同学举手发言)

男同学:三轮是老王唯一活命的用具,从侧面体现老王生活的艰辛和当时社会的苦难。

余老师:说的多好啊,三轮首先表现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业 一个工人,通过三轮,看到三轮后面的东西。

女同学:我觉得第一句的三轮可以表现出作者和老王非常的熟悉,也为下文老王给我们家送冰作出铺垫。

余老师:分析的多好啊!“我常坐老王的三轮“(用手比划)这就是关系。我是他的顾客,我坐他的车,我还建议你看后面一句话“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闲话二字很重要啊,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老王和我说闲话的时候我了解的。你们看,扣一个词就可以观察或者了解到很多内容。

男同学:三轮说明了老王只有靠这么一个工作没有其他工作。余老师:他只能靠三轮维持生活,所以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很难挣到钱的一个人,你这里品析的很到位,他只有靠三轮很难挣到钱,而且三轮又被取缔,这就为后文送香油送鸡蛋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衬托作用。我还告诉大家一个内容,老王在蹬三轮的时候在职业上是没有组织的,没有组织实际上就是没有单位,没有人管他,没有人帮助他,没有人呵护他,他永远是孤身一人的在那里踩三轮。在文革时代没有组织是很可怕啊。好,你来

男同学:我觉得三轮二字像一根绳子一样,把全文都系了起来,使全文变得更加通顺。

余老师:两个字,同学们都知道的。三轮二字就是全文的线索,它贯穿全文,他有多方面的表达作用、表现作用,其实在后来的送香油送鸡蛋的时候已经没有三轮了,但它仍然表现老王的忠厚老实,我觉得你太厉害了,有许多八年级的学生都无法说出来这两个字的意思。

女同学:第七自然段可以体现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老王只能靠三轮活命,而他的载客三轮又被取缔了,所以我觉得当时这个社会是很黑暗的。(同学们笑声)

余老师:有那么一点吧。连载客三轮都取缔了,一个普通的拉三轮车的工人,又有残疾年纪又大了,他的生活可想而知。所以从三轮二字能依稀看见当时的社会状况。深刻啊!还有人来吗?

好,我们来梳理一下,三轮二字到底有什么作用?老师说三轮二字非同小可,(小结)第一,三轮表现了老王低下的地位和卑微的身份。所以杨绛写的故事是普通人,或是比普通人境遇还要差的人的故事,因此感人。三轮表现了老王的贫困、生活窘迫与生计艰难。这样一个连自己养活自己都很困难的老人,生活都无法维持的人为了感谢杨绛一家人的关怀,他居然在临死前给杨绛送去了不知道哪里弄来的好礼物。三轮表现了老王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的品性,故事里面也有细节,他搬得冰都比人家大,他甚至还问我们有没有钱,好像他很有钱似得,讲仁义,就表现在课文后面那个重要的故事上。三轮表现了“我”的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以及对老王的关心照顾,课文中讲到我女儿给老王买了鱼肝油,我们常常坐他的车,与他闲聊,这都表现了我们一家与他的交往以及对老王的关心和照顾,(课件展示):三轮表现了: 老王低下的地位和卑微的身份 老王的贫困、生活窘迫与生计艰难 老王老实厚道、重感情、讲仁义的品性 “我”的一家与老王的交往以及对老王的关心照顾

余老师:三轮”一词非同小可啊,每扣一个词我们就可以把文章读的很深很深,每抓一个词我们就可以把文章抓的很深。大家还说一下你觉得哪个词很重要,先给大家一点点时间扫描课文,看一下课文内容,你觉得还有哪个词也很重要,“我抓哪个词就可以了解很多内容“ 余老师:这么快就举手啦!(递话筒)

女同学:我觉得前面的几处“一只眼”,也体现了老王的生活艰苦。因为老王是一个拉三轮车的,他一只眼看不见,可以体现出他很可怜。也可以表现他生活的窘迫。

余老师:这眼病是他年轻的时候留下来的。同时也写了他眼病都没有办法去治,那么可以说他原来就是一个很穷很穷的人。这就看见了背景。

男同学:第四自然段那个“破破落落“可以体现老王的贫穷.余老师:是啊,“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写出老王住的地方根本不是好地方,环境差啊,甚至有一个句子都让我们觉得老王的苦难。我问起那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啦,他没有说他的家在哪里,他不愿意说他有家,他并没有家,他只有一个人。

男同学:第四段的“荒僻的小胡同”也体现他家的贫穷。余老师:荒僻,离城市很远啊,住在这个小胡同里面。这个“荒僻”让我们很有感触,它离城这么远,请同学们想一想,他给我送鸡蛋送香油之后是怎样回去的呢?那么远,而且第二天就死了,这留下的空白让我想老王是怎样坚持走很远很远的路回去的,荒僻二字很重要。男同学:我从第五自然段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这里看出老王是一个老实的人。

余老师:他的心思从来没有要去欺骗一个人,或者欺负一个人,他只是靠自己的体力去赚一点钱,所以他并不会说:啊,我送你的冰是大的钱要贵一点,他压根没想这点,老实人啊,本分人。

男同学:我觉得这个“闲话”两字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这个故事的体现都在他和老王说的那些话。

余老师:闲话一词也可以在课文中找到不少照应的地方 例如刚才我们所说“后来我在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问起那里是不是他们的家”就是照应说闲话的,说的太好了 好,最后让你来说一下

女同学:我从16段的“滞笨”可以看出来,老王是在身体很不舒服的情况下依然给我们送鸡蛋送香油,可以体现出我们和他的关系以及老王对我们的好,为下文作者的愧怍做铺垫。余老师:说的太美了!

滞笨是什么意思啊?人快死了,他走路可能都是僵直的,他再也很难迈步了,所以,用“滞笨”一词写了他临死之前身体状况。

说的多好啊!

现在大家再来品析一个词,病了二字,作用重大(课件展示):病了二字,作用重大 这种情况下给我们送来了新鲜的很多的大鸡蛋,这里注意语感,“大”字的作用,那个时候,鸡蛋在哪里买的呢,鸡蛋在那个时候是很珍贵的东西啊,我们真的不知道老王是在哪里买的香油和鸡蛋的?

男同学:“病了”还可以体现老王的艰辛和辛苦。

余老师:病了并没有人能够照顾他,因为他是一个人。而且我知道老王病了,还是通过人家传来的信息才了解到的,但是老王居然在那个日子里来到了我们的家,这怎能不让人感动? 男同学:“病了”二字说明老王身体非常不好,把大鸡蛋送给我,不给自己补营养,表明和我们关系非常好,是那种姐妹兄弟一样的。

余老师:这就叫做得到了人家一点点关照恩惠就始终记在心里,然后还要报答人家,这就叫做感恩之心。

男同学:我觉得“病了”可以体现出老王对我的关爱,因为他身体已经很差了,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但是他还是坚持过来送了好香油和大鸡蛋。余老师:好香油,大鸡蛋。

这里面读出了两个很关键的词,一个是“直僵僵”,直僵僵就是这个人已经不像活人了,镶嵌就是表现直僵僵的,就在门框里面站着,他原来是伛着背的一个人,现在直僵僵地站在那里,完全没有活力。就是这样一个濒临死亡的人给我们家送来了香油和鸡蛋。这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让我们去想象。女同学:我觉得病了可以从侧面体现出老王重感情。讲仁义。因为他即使病了还是为了感激我们家人对他的照顾,病重时给我们送来了鸡蛋和香油。

余老师:他一定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了,一定知道自己快死了,所以就在想着怎么感激这一家人对我的照顾呢,于是就有了这感人的一幕。

男同学:我觉得病了这个词可以为下文做铺垫,可以表示出他已经活不了多久了,他已经十分虚弱了,病了这个词还可以与老王在临死前给我们送鸡蛋送香油这个事产生鲜明的对比。余老师:人竟然要死了都不能动了,居然还能出来给我们家送点东西,而且重病之中还要去买东西呀,很多故事背后的东西可能更让人感动。

男同学:“病了”表示老王他自身本来就不方便,但他并不把自己的病当做自己的阻碍,还是一心要为人民做贡献,表现了老王舍己为人的品质。(同学们的笑声)

余老师:嗯,这话有点说大了,他不是舍己为人,他是感谢人家。

女同学:“病了”也可以看出老王非常善良,因为他病了,这个鸡蛋他自己不吃还送给别人,感恩别人,同时也可以看出老王非常可怜,因为他社会地位本来就低下,又病了,这使他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余老师:老王到哪里弄来的钱呢?那钱怎么不用来看病呢?他也许是用了他终身的积蓄不知道费了多大的周折买来了好香油和大鸡蛋。

好吧,继续做读书笔记。

余老师小结:病了二字,作用重大,我们来看一看,作者是怎样怀着非常沉痛的心情来写老王的。

(展示课件):用了五个“直”字:三个“直”僵僵,两个“直着脚“ 用了五个“直”字生动地描述老王濒临死亡的状况,用了五个“直”啊,三个直僵僵,两个“直着脚”,直着脚走路是怎么样子啊?已经没有知觉了,机械地迈动步子,多么心痛的描写。但是作者写老王送香油、送鸡蛋,用了三个表示赞叹的字“多、好、大”,那么多的鸡蛋,那么好的香油,那么大的鸡蛋。(展示课件)作者写老王送香油、送鸡蛋,用了三个表示赞叹的字“多、好、大“

(教师小结):“病了”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故事情节来看,从整篇文章来看,它是故事内容情节的重要转折。是故事事件的重要转折。

(展示课件):“病了”在全文中的作用:是故事情节的重要转折。

重病之中、临死之前还心念旧恩,极真实极感人地表现了老王的感恩之心。老王的这种病是一种极端的表现,它不是一般的病,他马上就要死了,还来给人家送好香油大鸡蛋,没有别的,就是感恩之心。一个渺小的人,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他的良心在闪光。

第三,老王病了,纯美人性,不带一点污染,不带一点杂质,淳美的人性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表现出来,现在我们明白了,这篇文章前面写了这么多老王和我们家的故事都是铺垫,都是为了这个故事的出现而来的,如果一开始就写老王给我们送鸡蛋送香油,一点感染力都没有。所以前面形成两个字 “铺垫”,从开头到送鸡蛋前面都是铺垫。大家以前学过《我的老师》没有啊? 全体学生:学过

余老师:巍巍写的他的老师那前面都是铺垫,铺垫的情感最浓烈的时候就是自己梦里去寻他的老师,到了高潮,没有前面的铺垫专门写梦,就没有感染力,就没有后文的感人,而且我觉得这不是梦,是幻觉,幻觉比梦更有感染力。

老王病了,他给我们家送来了好的礼物哇,但是作者在以后的日子里想起来很愧疚。

她在写自己没有送老王下楼时就已经愧疚了,她说很抱歉。作者用了一个含有深刻情感的、深厚情谊的词“抱歉”,抱歉是和愧怍呼应的。大家马上就可以阐释了作者在课文结尾处用的愧怍一词含义是十分丰富的,这就是第三个话题——“愧怍”一词,含义丰富(展示课件):“愧怍”一词,含义丰富,请结合“送香油、送鸡蛋”的描写部分进行阐释。独立思考三分钟

愧怍”一词,含义丰富,我们大家再来细读“送香油、送鸡蛋”这一部分,根据这一部分来阐释作者多年之后想起这个事来心中愧怍的理由 好吧,思考一下!

作者想起来就愧怍,理由何在啊,“愧怍”一词有着非常深刻的含义。

再来交流一下吧!

(把话筒递给最末尾排的男同学)

男同学:愧怍就是在老王病了的时候作者没有给老王送鸡蛋和香油,反倒老王来送鸡蛋和香油。

余老师:说的多好啊,不仅没有送,我想起了他病了我都不知道啊,所以内心总是充满了深深的遗憾

男同学:在老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时候我有点认为他是在向我要钱,余老师:我也是尊重他,知道他穷,给了他钱,但是老王的本意是来——? 学生接口:感恩的

余老师:对,感恩的。所以我对自己的误会让我永远的不得解脱呀。女同学:我觉得愧怍一词是照应上文老王给我送大鸡蛋送香油,但是我却没有请到屋里他坐坐、喝口茶。

余老师:多么抱歉啊,我居然没有把老王送下楼,我没有看见他怎样直着脚一步一步离开我的家,这是想起来心里愧怍。女同学:愧怍是说老王对于我是报恩,但是我帮助他却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是老王给我送好香油大鸡蛋却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余老师:嗯,对。老王这样一个人,而且在快死的情况下怎样才能买到鸡蛋和香油呢,他又经历了多少困难呢,想起来让我愧怍啊。

男同学:我就觉得作者给老王那一点钱是很愧怍的,因为老王在病的时候很辛苦去买鸡蛋送过来,然而作者却给了他一点钱,就像平常老王给我送冰之类的,把老王的关爱什么的当成了往日送货的一样。

余老师:没有真正理解到最后一次送油的老王心里本来的想法,也就多多少少带了一点误会吧,而且在作者来说也是应该的。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因为给了钱,所以心生愧怍呀!男同学:老王重病时用最后积蓄给他买来了鸡蛋。作者居然不知道,而且还没有送他下楼。

余老师:对,真的是很愧疚,而且还要注意一个细节,当我知道老王死了以后,老王送给我的鸡蛋都还没有吃完,这想起来更难受,这人送我的东西都还没吃完,就走了,而且走了很多日子啦。男同学:愧怍一词,我的看法和刚刚其他几位同学意见一样,我认为老王送我礼物,我居然没有请老王进来喝茶,送老王下楼,就是因为我没有去帮助一下生病的老王,让他就这么走了,所以,这么多年了我感到愧疚。

余老师:老王已经死了,而我还幸运地活着,这也是一种愧怍。有人说,幸运这两个字有着深刻的含义“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在这里,幸运的人指的是(学生回答作者)作者,她感觉到老王对自己就像亲人一样,但是“我”对老王还没有到这种情感,这就是幸运的人对不幸的人的深刻含义。

女同学:我觉得作者感到愧疚的原因,老王对她做的事是认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一样,而作者认为像坐他的车这种事是很平常的一样,可老王却把它看成一种恩惠。

余老师:是的。人的用心程度不同。所以,她(作者)认为没有领会老王的深意所以愧怍。

有非常多的内容例如老王死了十多天还不知道,后来也没看看去,都是愧怍的理由.啊,那么一个普通的人,那么一件小小的事,居然让作者心生愧怍。

那么愧怍二字写出了什么呢?

(课件展示):“我”对自己不曾真正了解老王的心意而愧怍 “我”对自己不曾真正了解老王的心意而愧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课件展示):老王来的时候,我没有请进,老王离开的时候我没有送下楼,我因此而愧怍 他死了这件事让我想起来心中不安,(课件展示):我还活着,尽管生活是多么艰难,但老王却死去了,我甚至还不知道他是如何死去的,因而愧怍

我还活着,尽管生活是多么艰难,但老王却死去了,我甚至还不知道他是如何死去的,因而愧怍。一个身边很熟悉的劳动人走了我还不知道,因而愧怍。

(课件展示):回想起来,我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为他做的事太少,所以愧怍

回想起来,我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为他做的事太少,所以愧怍。反过来想,杨绛他们在文革那个残酷的年代里又能为老王做些什么呢?

很多很多很多理由,作者都在愧怍之中。

作者的愧怍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作者的愧怍是悲悯情怀的表现,彰显了纯美人性,老王这篇课文,从两个角度两个人物表现的都是一个共同内容,那就是纯美人性,真情实感等同于纯美人性,这是本文最富有内涵的意蕴所在。在我们的生活中很难有见到到这种纯美人性的机遇,文章给我们

(课件展示):作者的愧怍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待苦难人们的悲悯情怀,彰显了纯美人性,这是本文最富有内涵的意蕴所在。谢谢同学们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我要告诉大家的是,现在又回到了我们语文课堂上来,扣词品析是一种美妙的研读方法,当然,你也可以扣句品析,扣段品析。这样你就变得眼光非常犀利,思维非常的敏锐,这就叫品读、欣赏,而不是谈所谓的感受。

(课件展示):扣词品析是一种美妙的研读方法,当然,你也可以扣句品析,扣段品析。

好!谢谢同学们,谢谢你们的老师,也谢谢你们的语文老师。下课

第二篇:余映潮教学实录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声说同意)

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

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

师: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啊!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铺垫”。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作用。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

师: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师:接下去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 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

(生齐声朗读)

师: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学生看书、思考,大约5分钟)

生1: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我”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贼”、“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生2:我欣赏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生3:我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有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师:对,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生4:我想说,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

师:对,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层递。

生5:我也想说“对比”,菲利浦夫妇在金钱面前态度前后变化非常大,他们在船长面前彬彬有礼,而对于勒却非常差,避之不及。

师:菲利浦和船长交谈是讨好式的,由远的地方开始谈;菲利浦夫妇谈到于勒,则是暴怒、生气。

生6:我想说说船长,他是个重要的人物。船长不认识于勒,还背后骂于勒,说他是老流氓。

师: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不可能确认,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见于勒的地位卑微、遭遇悲惨。亲人又不认他,更悲惨。

生7:我要说“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第20段中我的父亲“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很菲利浦的心理活动。后来菲利浦不相信那个卖牡蛎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师:很好!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啊!

生8:我要说的话题是“千姿百态的说”。文中“低声地说”、“吞吞吐吐地说”,还有船长“冷冷地说”,也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还有“在心里默念”、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都是为了人物的心理,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们形态各异,但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都一样紧张。

师: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这就是若瑟夫的“看”。

生9:我要说的是若瑟夫眼中的“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我”的叔叔穷苦的形象。

师:若瑟夫两看“于勒”。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前面一处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

师:好的。八个话题的讨论就到这里为止。老师来总结一下: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屏幕显示:

1.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2.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3.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4.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5.欣赏短篇小说丰富表现的手法

师:这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来展开故事情节。作者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儿童的眼晴里、耳朵里来表现是有深刻的含义的。毕竟成人世界情与儿童世界不一样,成人、儿童为人处事也不一样。

小说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来展开故事情节,长篇小说的场景可以转移,短篇小说的场景常常要在一个地方。《孔乙己》的故事场景只是一个小柜台,《社戏》的场景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看戏的地方——船上。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大起大落的:父亲第一次发现于勒时是不相信的;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能确定;到船长那里打听,确认了面前的就是于勒。这其中的情节就有“波澜”。

于勒和菲利浦的性格都很生动。

对比、衬托等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第三篇:教学实录集——余映潮

余映潮教学实录汇集(1)

1.《我的叔叔于勒》 2.《云南的歌会》 3.《说屏》

4.《记承天寺夜游》 5.《狼》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声说同意)

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

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

师: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啊!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铺垫”。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作用。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

师: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师:接下去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

(生齐声朗读)

师: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学生看书、思考,大约5分钟)

生1: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我”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贼”、“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生2:我欣赏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生3:我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有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师:对,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生4:我想说,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

师:对,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层递。

生5:我也想说“对比”,菲利浦夫妇在金钱面前态度前后变化非常大,他们在船长面前彬彬有礼,而对于勒却非常差,避之不及。

师:菲利浦和船长交谈是讨好式的,由远的地方开始谈;菲利浦夫妇谈到于勒,则是暴怒、生气。

生6:我想说说船长,他是个重要的人物。船长不认识于勒,还背后骂于勒,说他是老流氓。

师: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不可能确认,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见于勒的地位卑微、遭遇悲惨。亲人又不认他,更悲惨。

生7:我要说“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第20段中我的父亲“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很菲利浦的心理活动。后来菲利浦不相信那个卖牡蛎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师:很好!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啊!

生8:我要说的话题是“千姿百态的说”。文中“低声地说”、“吞吞吐吐地说”,还有船长“冷冷地说”,也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还有“在心里默念”、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都是为了人物的心理,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们形态各异,但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都一样紧张。

师: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这就是若瑟夫的“看”。

生9:我要说的是若瑟夫眼中的“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我”的叔叔穷苦的形象。

师:若瑟夫两看“于勒”。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前面一处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

师:好的。八个话题的讨论就到这里为止。老师来总结一下: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屏幕显示:

1.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2.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3.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4.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5.欣赏短篇小说丰富表现的手法

师:这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来展开故事情节。作者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儿童的眼晴里、耳朵里来表现是有深刻的含义的。毕竟成人世界情与儿童世界不一样,成人、儿童为人处事也不一样。

小说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来展开故事情节,长篇小说的场景可以转移,短篇小说的场景常常要在一个地方。《孔乙己》的故事场景只是一个小柜台,《社戏》的场景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看戏的地方——船上。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大起大落的:父亲第一次发现于勒时是不相信的;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能确定;到船长那里打听,确认了面前的就是于勒。这其中的情节就有“波澜”。

于勒和菲利浦的性格都很生动。

对比、衬托等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余映潮老师《云南的歌会》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上课!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三句话这样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断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评:这是匠心独运的课始。开场即道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直入主题,简捷明晰。尤其是在这里,教师将自己颇具个性化的研读所得,巧妙地传达给学生,在学生心中荡起涟漪,引起共鸣,体现了教师研读教材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也表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细节上处理运用的艺术,令人耳目一新。)

师: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文,然后来谈谈你感觉到的这一篇课文的特色。(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以“《云南的歌会》特色概说”为话题说话。(教师提示:所谓“特色”,从小处理解就是“特点”。)(学生速读课文。自由发言。)

生1:这篇文章的语言生动自然,读起来很有亲切感。师:特点之一,语言很生动,很亲切。

生2:这篇文章用了许多四字词语,读起来充满诗情画意,节奏感强。师:你体会到了课文的用词之妙。

生3:这篇文章多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突出云南这一地方人们联系语言的特点,也为后文比赛、比拼才能、唱山歌这些情节作铺垫。师:啊,细节描写生动。生4:这篇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文章有三个部分,从这三个部分可看出云南歌会非常热闹,而且具有民族色彩。

师:是啊,山野里的对歌、山路上的漫歌、歌会里的传歌,三个部分组成云南的歌会生动的、纷繁的、美好的画面。师:好。老师来讲一讲。(屏幕显示)课文线索清晰 生活内容丰富 语言别有风味 片段描写精彩

师:(边读边讲述)这篇文章的特色表现在多方面。第一,线索是清晰的,歌会、唱歌贯串全文,全文由唱歌联系起来,因此文章有一条线索。第二,生活的内容很丰富,有各种场面的赛歌、唱歌、传歌、学歌,还有各种不同人物、不同身份的人来参加这些活动。第三,语言别有风味。待会儿我们展示一组词,这是在云南歌会生活里所特有的。第四,片段描写精彩,几乎每一个大的段落里都有很好的描写细腻的语言片段。

师:我们再来体会它的语言风味。你们看,这些词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很少见。它们既有地方特色,又有生活气息。大家一起读起来。(屏幕显示)

蹲锯 酬和 譬喻 柞木 熹微

淳朴 龙吟凤哕 箍桶 阉鸡 忌讳(学生齐读词语。)

师:同学们要注意这些词的读音。好,再自由自在地读一读。想一想,它们在我们生活中是不是很陌生?是不是都是很有特色的词语? 师:咱们再来看它的语言描写方面的特色。(屏幕显示)特色概说

“事物描写”片段 “情景描写”片段 “人物描写”片段 “景物描写”片段 “动物描写”片段 “场面描写”片段

师:(边读边讲述)“事物描写”片段,大家看这样一段话: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这是描述对歌是一件什么事。“情景描写”片段,大家看: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人物描写”片段: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啊,描写人物太生动了。“景物描写”片段: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动物描写”片段,写戴胜鸟,还有云雀。还有“场面描写”片段: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这些都是“场面描写”片段。一篇文章里像这样有事物、情景、人物、景物、动物、场面等多种描写很少见。

师:现在,大家再自由朗读这几个片段,初步感受文章的特色。

(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一个教学活动。它表现出形式简约、内容厚实的特点。教师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没有带领学生诵读课文、概括文意、划分层次、体会手法,而是用“特色概说”这一精当的主问题替代以上繁多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初略感受课文鲜明的“特色”,既具简洁之妙,又有新颖之美。)

师:下面,我们来围绕第二句话活动——这篇课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啊!(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美段是多么精彩啊!

请同学们精读课文,对第四段文字进行“美点欣赏”。师:我们来看课文第四段,首先一起朗读。(学生齐读第四段。)

师:这篇课文的美段写得多么的精彩。精彩在哪儿?要由我们自己来发现,发现课文的写作之美,这样的方法和过程,叫作“美点欣赏”。师:下面请同学们钻研、体会课文第四段,发现这一段中某一个方面的美点,然后向大家进行介绍。开始读书,开始思考。(学生自由朗读、品析、交流。)师:好,各抒己见。

生1:我觉得这篇课文里一些动词生动精彩,比如第四段中“向碧蓝天空中钻去”的“钻”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云雀伏摇盘旋而上的姿态,活灵活现。

师:“钻”既写出飞行的路线直,又写出飞行速度快,表现出云雀的轻捷。

生2:在第四段中描写戴胜鸟“郭公郭公”的叫声精彩,用拟声词将戴胜鸟的叫声写得十分生动。

师:啊,你模仿一下吧。我想听“郭公郭公”是怎样叫。(生笑)找你呢,他能代替你来叫。师:(生模仿“郭公郭公”地叫)哦,他坐着叫比站着叫好听。(生大笑)好,继续。

生3:大家看“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这一段话,这段话其实有很多点都值得我们钻研。比如,“小山坡”“土坎边”这两个地点让我们看出,云南这地方处处绽放自然美,作者通过这种特别新颖的描写,渲染出十分欢悦的气氛,给人真的是唱歌的感觉。再看,写报春花的颜色是“粉蓝色”的,这与后文“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联系在一起,使人产生联想,报春花的蓝色与天空的蓝色交织,给人一种意象美,让人身临其境。还有“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看那些报春花啊鸟啊,都十分活跃,让人情不自禁有一种快乐的感觉。

师:品得好。我再将你的发言升华一点点,那就是“这条路通过的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这是写“面”;写粉蓝色的报春花是写“点”,有点有面,笔法多么高妙啊。你还说写“小山坡”“土坎边”等等都写得很小很秀气,我觉得微风也是,轻和的微风,多么惬意的风啊。

生4:我体会的是“呼朋唤侣”这个词,首先用拟人,把鸟语说成人;另外,“朋”和“侣”是指朋友和情侣,这两种人都是美好的,能让人联想到这是充满感情的、充满美的地方。

师:是啊,将各种美好的小鸟歌唱声说成“呼朋唤侣”,具有人的感情,多美妙,多生动,多简洁。

生5:从“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一直到“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这一大句话用分号隔开,前面说的是静止的植物,后面说的是动态的歌声,一动一静,很能让人联想到当时的境界。

师:她是对刚才同学发言的补充和升华。这些静景和动景,都是为“我”听悦耳动听的山歌服务的。这么美的地方,有小鸟的歌声,同时还听到赶马女孩子唱歌。美景啊美人啊,多么惬意!

生6:这一段用拟人手法,作者还将声和色都写出来了,有一种诗情画意的感觉。师:有声有色。

生7:在这一段里,我还看到赶马女孩走的一路上,有静景有动景,静的有树林、柞木林、竹子林还有花草,动的有女孩子的歌声和鸟的叫声,整个这一段丰富多彩,有声有色。师: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物。

生8:本段主要围绕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描写了三种歌声,有云雀、赶马车的女孩和戴胜鸟的歌声,而且赶马车女孩子的歌声是具有淳朴本色美。

师:另一种歌会形式是大自然里的歌会。这一段用大量的篇幅写自然风光,对赶马女孩的唱歌有什么作用呢?我们也可谈一谈。生9:文中写戴胜鸟有一连串动词“矗”“瞪”“掠”“飞”,生动写出了戴胜鸟的可爱形象,而且戴胜鸟好像也对歌声产生了兴趣,一个“才”字,写出戴胜鸟对唱歌的喜爱,连云南的鸟儿都喜爱唱歌,何况人呢。

师:而且形态描写也漂亮,不是毛茸茸的而是花茸茸的,多好看。

生10:我想提一个问题:文章主要写云南歌会,歌应该是重点,但很多地方写了鸟,而且写得细致,并没有很详细写歌声。

师:是的,文章有大量篇幅写自然景物,有什么作用呢?后面的同学能不能解答一下? 生11:我试着给他解答。我想,这样可以从侧面写出歌声的美妙动情,你想,连鸟儿都陶醉在歌声中,那么更不用说人了。师:这里的景物描写起烘托作用,文中有一句话强调“在这种环境气氛里”什么歌都是好听的,因为这里太美了。因此,作者这样写是有用意的。如果将赶马女孩的唱歌再生动地描绘一下,第一段生动地描写对歌,第二段生动地描写唱歌,第三段生动地描写传歌,那么文章节奏就没有多少变化,而这一段以景物描写来烘托歌声,文章就有了一点波澜。

生12:我分析最后一句话,这句话用先抑后扬的写法,前面写歌声沙哑,后面又写歌声具有淳朴本色美,这样写强调了歌声的美。

师:还是美啊。即使是发哑带沙的歌声,也具有本色的、朴实的美,一种生活的美。

生13:这一段中,作者首先写钻向天空的云雀,然后写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这也是用拟人手法,而且天空中的云雀是在接受草丛中的云雀群的鼓励,才更有动力的,有种和谐的感觉。文中小流星的比喻也很形象,像“钻”字一样,写出小鸟飞下来时笔直轻捷。整个片段都给人一种和谐欢快的感觉。

师:这是极漂亮的细节描写,句与句之间联系紧密,一气呵成,写了一个生动的、灵活的、轻松活泼的画面。继续来。

生14:这一段对动物描写得好,我最喜欢“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一句,“坐”字将鸟写得可爱、机灵,表现戴胜鸟轻松、快活的特点。师:这一段中很多单音节动词很恰切。

生15:我又找到了动物描写也是从两方面写: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扶摇盘旋”很容易让人想像那种意境,“一面不住唱歌”又扣在“歌”上,这有声有色描写得更加美好,而且前面景物描写和动物描写都从两方面写,有形有色,让人感觉更加轻松。

师:她说写鸟扣住了唱歌。我们再来看这一段:云南到处一年四季是有歌声的,戴胜鸟对歌唱产生了兴趣,小云雀是边飞边唱,赶马女孩走在山路上也在唱歌,“唱歌”这两个字也是这一段文字的线索。

师:好,把刚才大家的发言串起来再讲一遍。(屏幕显示)美在“有声有色” 美在“有点有面” 美在“有高有低” 美在“有动有静” 美在“有人有物” 美在“有详有略” 美在“有景有情” 美在“有线有珠”

师:(边读边讲述)这篇课文美段是多么精彩啊。美在“有声有色”;美在“有点有面”(提示:这是文学性的概括,我们刚才是在阐述,现在是概括。)美在“有高有低”,写了低处的景色,也写了云雀钻向高空轻盈可爱的情态;美在“有动有静”;还有美在“有人有物”,用景物、动物的描写烘托人物的活动,来营造人物活动的美好场景;美在“有详有略”,略写人的活动,详写景物;美在“有景有情”,作者的喜爱之情流泻在笔端,不管是用词还是写句还是运用的修辞手法,都表现了作者喜爱的情感;美在“有线有珠”,叫做“一线串珠”,“线”是唱歌,它串起了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这一段的主线是唱歌,串起了很多生活中漂亮的细节,这就叫有线有珠、一线串珠,就像闪亮的珍珠,用一条线索把它串连起来,文章的结构就很紧凑了。(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二个教学活动。它表现出多角反复、品读细腻的特点。教师将视点集中在文章最精美的段落,引领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多角度赏析的方法,徜徉于语言文字之中,在“美点欣赏”这一高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言、习得语感,提高阅读欣赏水平。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的点评精彩纷呈,或肯定褒扬,或补充阐释,或提炼升华,或风趣幽默,学生的“品”与教师的“评”交相辉映,师生互动达到和谐美妙的境界。)

师:好。下面我们来完成第三个任务:我们来发现这篇文章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说文章的生活是多么的有趣。(屏幕显示)

这篇课文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

请同学们寻读课文,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师:请看屏幕,老师给大家列举几个例子。(屏幕显示)课文采风 如:

“最……的风俗” “最……的场面” “最……的衣饰” “最……的歌师傅” ……

(老师读例子。学生再读课文,自由发现。)

生1:我说是最和谐的场面。第四段里构造出一个自然和谐的环境,在那种环境里,赶马女孩子发哑带沙的声音也具有淳朴本色的美;而且大白天十分沉默的戴胜鸟,也在晨光熹微中,看到这环境的美丽,也“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可以这样理解:在那种环境下,无论什么样的声音都可称为歌,都是和谐的。师:因此是最和谐的美好的生活。

生2:我认为是最热闹的场面。在第五段写道: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可看出人很多,很热闹,而且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最好听的曲子,体现了热闹的场面,更极力渲染了当时淳朴的风情和风俗。

师:是啊,风土人情。尤其是这一句话写得真漂亮: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摇荡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生3:我觉得是最逼真的场面。在第二段里,我们能看到年轻妇女打败三个对手之后胜利的表情。

师:是啊,因为她赢了,她最快乐了。

生4:我说是最有群众基础的歌师傅。第五段说那些歌师傅中,有摆小摊卖酸泡梨的、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有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赶马女孩子、还有老太婆,甚至于年过七十而牙齿脱光的吹鼓手,这些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都能参加歌会中来,可见歌会在当地很有影响力,已深入到云南人的生活里,成为当地最普遍性的风俗。

师:很有生命力。参与人多,而且代代相传。

生5:我说是最热情的歌师傅。那最出色的吹鼓手,年纪很大,牙齿也脱光了,但他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这说明他很热爱唱歌,而且特别热情。师:歌师傅唱的是绝活,样样在行,是一个歌库啊,不简单。

生6:我说是最没有条件限制的唱歌比赛。从第五段可看出,参加歌会的人很多,而且无论唱什么都不犯忌讳,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唱,所以是没有条件限制的歌会。师:非常自由,非常轻松。

生7:我说是最美妙的情景。在第四段,这里描写了迷人恬静的自然风光,有可爱的动物还有人们婉转悠扬的歌声,在这样的环境里,天与人交融在一起,歌声映衬美丽的景象,景色映衬美妙的歌声,无论什么声音,都是最美妙的天籁之音,天人合一,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真是最和谐美妙的情景。师:(生鼓掌)好像有点哲学意味。

生8:我说的是第五段,有一句话是: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这是一个人物细节的描写,能体现出这里人们的生活情趣。另外,还有这几句: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在照规矩传歌,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这里可看出云南这地方有古老的传统,这种传统影响这里世世代代的人们,也看出在唱歌的过程中始终充满欢乐的气氛。师:这种传歌是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它也是生活的一个侧面。师:好,看老师给你们的总结。(屏幕显示)最有诗情的生活 最别开生面的对歌 最热闹的“金满斗会” 参与面最广的活动 最奇妙的传歌方式 最出色的歌师傅 最漂亮的银饰围裙 最特别的打秋千的习俗 最悠游自在的“赶车” 最淳朴本色的“超女”

师:(边读边讲述)最有诗情的生活,作者在文中说到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能听到美妙有情的歌声,因为一年四季早晚都有歌声,所以是最有诗情的生活。最别开生面的对歌,对歌是我们这儿所没有的,作者说这是生面别开的场所,都互不见面,但是对歌还击败对手。最热闹的“金满斗会”,“金满斗”这个比喻多生动,实际上是传歌集会的名称。在“金满斗会”上就有参与面最广的传歌活动,那么多人,他们不同年龄,不同身份,来自不同地方。最奇妙的传歌方式,这种传歌方式是一代一代人通过人唱其他人听学会往下传,而且是整套整本往下传的,所以它是智慧的。最出色的歌师傅,那老掉牙的吹鼓手,有那么高妙的技能。最漂亮的银饰围裙,云南姑娘美啊,她们的围裙是钉满小银片的扣花葱绿布围裙,让我们想像到人物的美,这也是一种生活的习俗。还有漂亮的女孩子在大年初一到各个村子里特别的“打秋千”的习俗。还有最悠游自在的“赶车”,要赶火车了,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多里路,还在路上看风景、唱歌。还有最淳朴本色的“超女”,是谁呀?赶马的女孩。她们在山路上总是快乐地唱歌,是最淳朴本色的“超女”。师:有那么多的“最”,咱们再回头看开头的话题“特色”,反映了云南地区有特色的生活,这种特色的生活成就了这篇有特色的文章。再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篇课文是节选,有空同学们可以看看《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全文。

今天的课咱们就学到这儿。谢谢同学们。再见!

(评:这是本节课的第三个教学活动。它表现出情趣盎然、灵巧生动的特点。教师充分利用和挖掘课文中的特色内容、趣味因素,于平中求奇,在俗中觅雅,新巧的创意令人叫绝。寻读“课中之最”这一有趣高雅的学习活动,激活了学生思维,开阔了学生视野,也拓宽了课文学习的广度与深度。可谓一“最”激起千层浪。学生精妙绝伦的发言,课堂开朗明快的情境,掀起了教学活动的高潮。)

(总评:这是一节别具特色而耐人寻味的好课。这样的课,教学目标简明,教学线条简洁,教学环节简单,然而教师精心的设计,又使这样的课,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丰厚,教学语言丰满。其中所表现出来的如下鲜明的特色,尤其让人赞不绝口。

特色之一是简约、高效的课堂教学结构。“特色概说——美点欣赏——课中之最”三个话题纵横连贯全篇文章的教学,支撑起三个活动丰富的教学板块,加强了综合,简化了头绪,突出了重点。整节课又以“特色”二字为主线,串起“感受特色”“品味特色”“探究特色”三个丰厚的教学内容,可谓一线串珠。

特色之二是创新、实在的课堂教学手法。教师在此创造了一种崭新的话题式手法、“主问题”的教学方式。在这样的课堂中,每一个话题、每一个主问题都形成一次长时间、大面积、深层次的阅读活动,都引领学生尽力抵达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都激发起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个性。

特色之三是精细、深刻的提炼归纳艺术。教师善于提炼归纳课文中最简、最优、最美的内容,又善于用最有效的方法将提炼归纳的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简化、优化、美化了课堂教学内容,提高了课堂教学之效。)

余映潮老师《说屏》课堂实录

老师使用多媒体平台展示各种各样的屏并介绍。

师:锦屏,比较华丽;石屏,比较典雅、庄重。这叫挂屏,它已经失去了屏的功能,作为一种工艺品,装饰在家庭或者厅堂里。好,咱们再来看“屏”是什么,一起读一下。生齐声:屏:大门内或大门外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

师:原来,“屏”,它的古老的意思就是“墙”。而且是特定含义的“墙”,遮挡大门。再看看词义的发展。再读。

生齐声:屏风:室内外用来隔断视线或挡风的用具。

师:啊,由墙这样一个物体,把它变成了一个工艺品,一个用具,放在室内来遮挡视线。屏风,它的词义还在发展。再读。

生: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

师:你看,这个概念就大了。“像屏一样的东西”,“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孔雀开屏”的“屏”就是这个意思,咱们这个“屏幕”也是这个意思。然后又回到它的原始意义上来,还有一个含义,再读。

生: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师:“遮挡”,强调“遮挡”。然后把它再引申一下。山,作为一种屏障,它也是这个意思。咱们中国的文字就是这样含义丰富,而且不断发展。好,这节课咱们干什么? 师打出幻灯片:“本节课的主要活动:精选” 师:什么啊? 生齐声:精选。

师:想一想,精选什么?看一看课文。生默读课文。

师:好,表达一下你的看法。老师提出了一个悬念,精选,精选什么啊?试试看,你认为精选什么?哪位同学先来? 生举手

师:好,谢谢你!

生:我觉得是精选出一些写“屏”的一些内容 师:并且来……欣赏它。好,谢谢。

师;他已经说出了一层意思了,谁再来?哪一位?这篇课文我们怎么精选呢?还有人发言吗?我来请你来。

生2:我觉得应该是精选一些不同的用处

师:精选一些关于介绍屏的用处的内容,让我们了解。好,你来说一下。生3:我觉得应该介绍一下关于屏的种类啊,还有,还没想好。师:还没想好,继续想,师:还要考虑,这个问题很难啊 生4:我觉得应该精选一下屏的摆设 师:嗯,怎么使用屏。

生5:我觉得应该精选一下屏的作用吧。

师:嗯,理解它的作用。其实说的都挺对的,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选呢?老师的建议是,很简单,选几个词读一读,选几个句子说一说,选一个精段品一品。下面,就开始第一个精选。积累语言。学习语文,这么好的课文,这么美的语言,怎样精选一些你认为,在这一课里面我要学到的要积累的词语。好,速读课文,圈出你所认为在这一课里面你要学到哪些词语。好,开始吧!生默读课文。师巡视。

师:你的精选,说一个词,说两个词,都可以。好,又是你带头。生:我觉得,在119面第三段那里有一个“韶光贱”,师:韶光,(第二声)“韶光”两个字是一个词。

生:虽然不知道什么意思,不怎么懂,不过我觉得这个词用字用得很准。师:嗯

生:然后,还有

师:我觉得他非常好,他找出了一个他不懂的词,老师先跟你说一下,韶光,这两个字是一个词。好,你再说。

生:还有一个,也是119页的“伧俗”,师:嗯,这有注解

生:它那个下面的注解说是“粗俗卑陋” 其余学生纠正说“鄙陋”

师:呃,注意读音。呵呵。

生:不过,作者在这里不用这些比较平凡的词,而是用更加优美的词去点化它。师谢谢你,他找得很准啊。谢谢你!你来。生6:我要的找是第三段里面的一个词就是“缓冲”。这个词呢,可以说是物理学里面的一个名词来的,但是用到这个文章里面呢,很有它的独到之处。就是……就是…… 师:反正用得很有意味。再来,继续来。发表你的见解。生7:我觉得“雅俗之别”这个词语用得很好。

师:“雅俗之别”,多好,言短意长,一个雅一个俗,一下就区别开来了。生8:我觉得第一段的“销魂”。师:“销魂”,魂都没有了。生:我比较喜欢。

师:就是说,那情景一定很动人的。生:嗯。

师:还有那边呢,哪位同学来?

生9:我觉得呢,第一段,有一个“流萤”,我认为蛮诗情画意的。

师;对,“流萤”,萤火虫在草地上低飞,“流萤”,你看,有动感,他找出来了。师:还有吗?这边的,你来,试一下。生10:我觉得第一段的那个“似隔非隔”,师:似隔非隔

生:有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师:这四个字,就写出了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

师:同学们已经找出来一些了,老师建议你们,要注意这些词语,读起来吧。开始读。生齐声:微妙:深奥玄妙,很难捉摸。

擅长:在某方面有专长。

点缀:衬托,装饰,使更好看。帷幕:舞台上起遮挡作用的幕布。

韶光:美好的春光,喻指美好的青春年华。造型:塑造人或物体的形象。

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休憩:休息。师:休憩。好吧,再读,继续大声地读。

师:这些词,但是我们常用的,很雅致的词。比如说“得体”两个字,我们就常用。我们的行为举止要得体。你说出来“得体”两个字,人家就会说:哎呀,这小孩很不错。再比如,“微妙”这个词,用得非常广泛。咱们小孩子们长大以后,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最近很微妙。这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微妙。这个,某一个事业的发展前景很微妙。都可以用上。再比如“帷幕”,我们学校的运动会开始了,换一个文雅的说法,就是咱们学校的运动会拉开了“帷幕”。为什么有“开幕”有“闭幕”呢?就是跟“帷幕”有关系。“造型”,不仅仅是房屋的造型,风景点的造型,现在还扩展到咱们吃的食品造型,一碗菜,上来,一个造型。包括咱们的发式,头发,也有造型。这但是咱们需要用到的。咱们这一课里有这么多的好词,我们就要选出来,知道,理解,然后运用。好,再读一遍。开始吧。生齐声朗读词语解释。

师:这个“韶光”这两个字要注意,它常常这样用。(板书:韶光易逝)韶光易逝,什么意思啊?就是青春的年华容易流逝,有时候,“光”字换“华”字,韶华易逝。光华,韶华易逝,一样的意思。

师:好,再来看第二个精选,这个就难了。这次选句的要求是:你选择的句子要能概括文章的要点。下面,我讲讲操作方法。概述课文的要点或者概括文章的要点,一般的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第一段什么意思,第二段什么意思,第三段什么意思;第二种方法是引用课文原文进行介绍。我们现在练习的就是,引用课文原文进行介绍。大家想一想,咱们这篇文章是介绍屏,那么应该介绍屏的什么、什么、什么呢?就在课文中的每一段去寻找句子。开始。

师:小声地和你周围的同学交谈一下,同桌之间交流一下看法。师:你认为课文里面哪些句子可以概括课文的要点?好,好,请你来谈。

生11:我觉得是117页倒数第三行: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师:讲道理。

生:他这里说,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而这篇文章又是一篇说明文,它也介绍了屏的巧妙,巧妙性,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比较能够概括。

师:嗯,很好。但是,我认为,如果用你这句话的话,也许就会把这句话放在首位了。要点呢?开头第一段的要点呢?那么,我一开始就说:屏是很巧的,在逻辑上就有点问题了。好,继续发言。生12:我觉得这一篇文章写的是“说屏”,所以我觉得第一段的第一句就是整个起到概括作用。因为他已经说了“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就告诉我们 师:什么是屏,嗯。

生:告诉我们这些读者,我这篇文章要写什么。

师:嗯,这就是要点。他的要点就可以放到后面了。对不对?什么是屏,然后告诉我屏是很精巧的,然后,再怎么样,再怎么样,你看,这就是思维的方式,一层一层往下走。好,这边呢?刚才这位同学举手了。

生13:我说的是118页的第三段的第一句:“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有屏,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主要是这个“屏者,障也。”一句。

师:嗯,屏是可以缓冲视线的。那么再往前走呢?有句什么话呢? 生:屏者,障也。师:还往前走呢?

生:从前女子的房中,一般都有屏。

师:你看,前面有个句子,这个句子你要念一下。生: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

师:啊,不错啊。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你看,什么是屏?屏是很精巧的,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好,继续走,接着来。哪位同学再来谈你的发现。哦,你来试一下。

生13:我觉得就是在119页第三自然段倒数第二行上面,那个“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还有第四段那个倒数第三行,“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师:啊,屏的摆放。我就建议你呢,从刚才你的第一句话说的地方,再往前面走一下。生:按屏的材料

师:声音大一点,对。

生: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师:这是干什么的? 生:介绍屏的种类。

师:你看,我们再来回头看一下:什么是屏,屏的精巧,屏的作用,她现在找出的是屏的种类。好,继续往下走。

生14:还有第四段,屏也有大小之分。就是说屏的大小。

师:嗯,前面那个种类,谈的是质地、质量,这个种类谈的是大小之分。好继续来,往下边看。

师:还有一个很关键的要点,哪位同学来试一下。师:好,好,要求再一次发言。

生15:第五段的第一句,就是说,屏可以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师:好,就是说屏有一种闲适之感。好,看老师把大家的发言综合一下,然后,我们就感受人家写文章的层次,人家的思维是多么的严密。什么是屏,一般都知道屏风是空间上起似隔非隔作用的神秘东西。出来了,这给你们读了,读起来。

生齐声:屏的作用: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屏的种类:按其建筑材料和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师:读一遍,再回到课文中,开始我们的第三个精选:精选美段。我们看看课文第一段。说明文居然有这么美丽的开头,有什么意味呢?要读一遍,读出感情。

师:下面我们一起读一下,读的要求是要带感情。你看,“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你看一个“很”字,这是你的感情啊。还有,“以后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向往之情啊,读到诗句就向往。读出感情来。下面,我们读一读第一段。

生各自大声朗读第一段。

师:拿起笔,找一个地方,对它进行点评和欣赏,哪个词,哪个句子,哪个手法用得好,或者简练,或者生动。默想一下发言内容。好,请你来。

生16:我选第二句,放在开头,说明作者小时侯就对屏有兴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师:妈妈是文化人,从小对我文化熏陶。用了引用手法。

生17:我选这句:“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到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似隔非隔”,很神秘,富有魅力,让人有想象空间。“微妙”用得好。师:“因为研究古建筑”,交代了作者的身份。你来。生18:“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写出了“屏”既有用,又有美感。

师: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表达能力。功能与美感,把屏的美好表现出来了。生19:与方洁一样,喜欢那两句诗和“销魂”一词。师:“总要背诵”,真够令人“销魂”。请你说说。生20:我喜欢“微妙”这个词。师;嗯,写出了很难捉摸的意思。

生21:我想说对这段的整体感觉。这段文字是文章的总起,让我们对屏有一定的了解,用优美的文字开头,巧妙引出要说明的内容。

师:这就叫“蓄势”。“微妙”一词,确实对读者有强烈吸引力。

师:总结一下,选词,是为了增加我们的文字积累,选句是为了让我们学会从文中提取主要的信息,选段是为了增强我们的阅读欣赏能力。我们同学们学得很努力,谢谢大家!下课!

余映潮《记承天寺夜游》课堂实录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熟悉课文

师: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课文。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幻灯展示相关资料(学生读)

1、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2、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湖北黄州。

3、(在黄州)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单以能写出这些绝世妙文,仇家因羡生妒,把他关入监狱也不无道理。

(林语堂 《苏东坡传》第16章)

4、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1984年第2期《青年文摘》)

三、教师表明教学目的和任务

有味地朗读 有味地分析 有味地欣赏

四、有味的朗读(学生齐读,教师指导,反复四遍)

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 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 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 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 生齐读

师:朗读不够舒缓,要表达一种闲适之情。我们再试试。生齐读

师:语速过快,读时仿佛娓娓道来。同学们再读读。生齐读

师:有进步,但有点像现代文。文言文怎么读?有几个字要读得较长:念、盖、但。同学们再试试。(生齐读)

师: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吗?读出一点快乐味。哪几个字表现了作者的快乐? 生:欣然、相与、亦未寝。

师:好,我们最后来读一遍。(生齐读)

五、有味的分析

师:请试将课文进行变形(生无措)

师:现在我要为难一下大家。别看这篇文章只有一段,其实是可以分段的,可以分为两段,也可以分为三段,也可分为四段。你们选一种分一分。

学生认真阅读思考。(一分多钟后)师:同学们交流一下道理。

生1:我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相与步中庭”这里写作者邀请好朋友去承天寺,第二段“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描写庭中的月色,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是抒发感情。

师:有道理,但你这个会有人跟你商量的。

生2:我也分为三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这里写作者月夜难以入睡,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邀朋友赏月,第三段是“何夜无月”到“如吾两人者耳”赏月的感受。

师:好的,你的看法与那位同学的看法有点不同。生3:我分四段,第一段,“元丰六年”到“欣然起行”是叙事,第二段,“念无与为乐者”到“相与步中庭”邀人赏月。第三段,“庭下如积水空明”到“盖竹柏影也”是描写月色,第四段是最后一句,抒发夜游感慨。

师:我很喜欢你的发言。我提出一个假说,将你的四部分合成两个部分,你想想再告诉我。

(请生3坐下。)

师:你们学过《一步再走一步》吧,一共两段,一个是故事,一个是议论。《狼》共5个段,前4段是故事,后一段是议论,凡是遇到这样的文章,我们都可以分为两部分。

生3起:我想了一下,两段可以这样分,第一段,从“元丰六年”到盖竹柏影也,这是记叙事情经过,最后一句是发表议论。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请把这样的词眼读一遍: 幻灯片展示: 叙事、抒情

记叙、描写、抒情 起、承、转、合

六、有味的赏析

〔幻灯展示〕请谈谈自己欣赏到了课文中的一点之美。如:一字之美,一词之美,一句之美,结构之美,层次之美,描写手法之美,表达方式之美,情感之美,等等。

学生思索。师:好的,同学们之间还要继续地交流一下。(片刻)师:请同学们发表“课文观感”

生:我觉得“相与步中庭”中的“步”字看出作者和朋友张怀民的悠闲默契之情。师:很好,谢谢你看得这么细微的地方。

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最美是“空明”,写出了月色在庭院中的朦胧之美。

师:画面之美、宁静之美、色彩之美。

生:“盖”原意是“原来是”,可看出作者欣赏景物时很沉醉,沉入进去了,觉得那些月色就是积水,倒影就是水草,好一会才发觉是竹柏影。

师:沉醉其中,产生幻觉。

生:“闲人”二字可见作者被贬的忧愁,但对现在的生活持乐观态度。师:呵呵呵,不只是对现在的生活,对未来的生活也是很乐观的。

生:我认为“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但”字笔锋一转,表达了一种失落之情。

师:这位同学发言的优点在于他运用了术语――笔锋一转。生:――

师:他看到了一个更深沉的问题,不仅看到了作者的处境,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环境,这也是言之有理的。

总之,我们可以明确这篇课文有“六美”

1.美在内容的精致。一个完整的故事竟是用84个字表现出来的。

2.美在内容的丰富。写了一晚、一游、一景还有一感,这么短的文章却有着这么丰富的内容。

3.美在结构的灵动。别看只有一个段落,但起承转合,起伏有致。4.美在月色描写。特写镜头,写月色而不露痕迹。5.美在情感的波澜。6.美在“闲人”的意味。

七、小结

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做了三件事:读背,分析,欣赏

《狼》——余映潮

“思路”这个词在词典中的含义是“思考的线索”,通俗地理解为“想法”、“可以实现的策划”等。说阅读教学来说,我们借用“思路”一词来表现对教学进行思考、进行安排的过程,也借用它来分析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走向。

于是我们就常常说到“教学思路”。所谓教学思路,是指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实施的教学流程。在教师的教学设计中,教学思路的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常说的“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就往往体现在这教学思路上。由于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讲究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讲究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所以不管是从“科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人们都可以从“思路”上窥见设计者的水平、风格、特色。一般来说,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主要分为四大类:1.线索式思路,2.板块式思路,3.反复式思路,4.迁移式思路。其中最能为语文教师所接受、最易操作而又具有一定教学艺术性的思路,就是板块式思路。

下面我们看一看板块式教学设计思路的教学设计。

示例:余映潮关于《狼》的教学设计

预习要求:

①对照注释理解课文,读课文,理解语文的批注。

②从语言理解的角度,每人就“……写出了……”、“……表现了……”准备说一句话。

教学环节如下:

一、教学铺垫(3分钟左右)

1.导入。

2.抢答(检查预习)——作者,体裁,形象,层次……

二、读——读准字音。(5分钟左右)

1.同学们齐读课文,老师听音。

2.请同学们注意如下字词的读音。

三、读——读懂词意。(6分钟左右)

1.同学们读课文,读注释。

2.请同学们向老师自由提问,看还有哪些字词不认识,哪些字词的意思弄不懂。

3.教师强调如下字词。(重点在第四段)

①指出用法:止()犬()洞()隧()

②理解词意:去()股()盖()耳()

③理解词意:少时()顷刻()变诈()几何()

④辨析词意: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恐前后受其敌盖以诱敌

四、读——读顺句子。(6分钟左右)

1.同学们杂然地习读课文,要求做到不掉字,不换字,不倒字,不多字,不“哽”字。

2.教师重点辅导两个句子的读法。

①两狼之并驱如故。②其一犬坐于前。

五、读一一读懂故事。(14分钟左右)

1.全班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课文中的编者已写好的评点。同学们从屠户的角度、从情节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2.全班同学再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一个同学读自己写的课文评点。同学们从“狼”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3.同学们继续分段朗读课文,每读一段之后,老师自说对课文的评点。引导同学们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理解课文内容。

如此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形成的内容如下: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品评一:写屠夫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品评二:文章开门见山,写两狼追一人,揭示险恶的情境,扣人心弦。

品评三:文章言简意赅,开门见山,记叙的要素交代清楚,渲染出令人紧张的气氛。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品评一:写屠夫俱粮,表现屠夫的迁就退让和狼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品评二:狼得骨而不止,使人感到屠夫面临巨大危险;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屠夫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

品评三:描写细腻、生动,投、复投一表现屠夫一再退让;“并驱如故”——不仅表现了狼的贪得无厌,而且表现狼懂得配合作战。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放,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品评一:写屠夫御狼,表现屠夫的判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

品评二:狼穷追不舍,屠夫在情急之中迅速占据有利地势,人与狼形成紧张的对峙局面。

品评三: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屠夫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设法与恶狼斗。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大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只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品评一:写屠夫杀狼,表现屠夫的勇敢警觉和狼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品评二:狼的一走一留,“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

品评三:“一狼径去,一狼犬坐于前”--表现狼另有图谋和牵制屠夫;“意将隧入以攻其后”——表现狼迂回包抄的狠毒。“数刀毙之”、“亦毙之”充分表现了屠户的勇敢果断。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品评一:作者发表评论,点明故事的主题。此为第二部分。

品评二:结尾仅20字,从实到虚,将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寓意丰富而深刻。

品评三: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六、读——品读意味。(8分钟左右)

1.讨论题:怎样理解课文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2.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

3.同学们发言的主要内容有:

晚:说明当时已是路上无人,屠户处于无援境地。

途中:写出了特定的环境和地点。

缀行甚远:写出了狼紧跟人的时间之长,距离之远,写出了狼的险恶用心,也写出了狼对屠户的力量还不知底细,还在进行观察,这初步表现出狼的狡诈。

一屠、两狼:对比,屠户单独一人,狼是两只,写出了屠户身处险境。

投以骨:与前文相照应,又为故事的发展起了推动波澜的作用,也写出了屠户在想办法摆脱险境。

投,复投:表现屠夫一再退让。

仍从:写狼的贪婪,狼的胆子越来越大,得寸进尺,步步紧追。

后狠止而前狼又至:甩不掉狼,形势紧迫,屠户面临受到攻击的巨大危险。

并驱如故:表现狼的贪得无厌,也表现狼知道配合作战。在这个时候,屠户的险境丝毫没有改变,反而更加危险,屠户好像到了山穷水尽、无路可走的地步。

窘、恐:写屠户的心理;也写屠户更加陷入困境,气氛更加紧张;还写屠户已在重新考虑自救的方法。

恐,顾,奔,倚,弛,持:一连串的动词传神地写出了屠夫的心理、动作和神态,写出了他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抢占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同时让故事情节稍稍得到舒缓。

弛担持刀:写屠户准备奋起搏击。

敢眈相向:写出了狼眼光的凶残与贪婪,写出了两狼伺机进攻、双方处于决一死战的相持阶段,气氛异常紧张,动人心魄。

一狼径去:“径”字用得巧妙,留下了悬念,为写狼的狡诈埋下了伏笔。

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这又是一个悬念,狼的表现简直令人不可思议。仅12个字便淋漓尽致地刻画了狼制造假像、伪装悠闲的神态。狼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实际上是在实施阴谋。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写屠户机警果敢,不失时机,迅速出击。

转视:把惊心动魄的情景展现在眼前,把情节推向高潮。

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原来“一狼径去”是为了前后夹击。直到禽兽“顷刻两毙”,文章中的悬念才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屠夫的醒悟,更写狼的狡黠。教育人对狼一样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

结尾:卒章显其志。

……

4.教师就最为重要、最为精彩的内容小结,学生记录:

课文语言简洁生动。如开头20字,写出了故事的时、地、人、环境,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又如结尾20字,点出主题,寓意深刻。中间100多字,写出了一个波澜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凡写人、狼的动作神情之处,无不表现人、狼的性格特点。文章正是通过一连串简炼生动的描写,把狼的“变诈”、屠夫的机智,表现得淋漓尽致。

七、读——演读情境。(3分钟左右)

1.师或生试用湖北评书或者读故事的语调朗读课文。

2、课堂小结,完成板书:狼 黠一一笑

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全新的设计。

新意之一:没有串讲,没有翻译,有的只是:朗读。

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是指出声的诵读。“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的教程既表现了教者思路的科学严密,更表现了教者是真正地在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意蕴。

新意之二:没有分解,没有切割,有的只是:评点。

读读评评、评评读读,三读三评”是本教例最有特色最有创意的闪光点。师与生融为一体,用“多角度反复”的方法评点课文,阅读视点的变化引来了课文的三维的立体的动感。这既是优美的教法,也暗含着学法的熏陶。

新意之三:没有大段的讲解,没有滔滔的分析,有的只是:品味。

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这个有力的教学问题引发出学生对课文每一个细节的咀嚼品析,学生在此时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此时也酝酿了教学的高潮。

上述教学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板块式”思路:读懂词意——读顺句子——读评故事——品读意味——表现出极为清晰的呈板块层进式的教学思路,给人一种清晰明了、一目了然的感觉。这种板块式教学思路能够很好地解决课堂教学中“无序”的问题,不管是对于无经验的年轻教师还是对于比较成熟的教师,都有实实在在的运用价值。由于“板块”二字的出现,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老师们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不仅如此,由于简洁明了的“板块”组合中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这就能有效地遏制教师的过多讲析,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这也就落实了教学大纲对我们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湖心亭看雪》教学实录

——王 君

师: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生兴致勃勃背诵“孤山寺北贾亭西”,背诵“水光潋滟晴方好”)

师: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点评:三言两语的导入,留下了悬念】

师:请一位同学朗诵全文,同学们仔细听,粗步感知一下课文内容。(生陈熙之读,很有感情,师生简评。)

师:再请一位同学读一遍。这次朗读的要求高了一点儿:这篇短文中啊,作者犯了一个颇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请你把它找出来。(生惊诧好奇)(一同学举手要求读,也还不错。)

生:老师,我找出来了,文中开头是说“独往湖心亭”,应该是一个人,可是后文又出现了一个舟子在说话。

生:还不仅有舟子呢,前文还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底是多少人啊,这几处都是矛盾的。师:同学们好敏锐!名篇名作怎么可以前后矛盾呢?我们是不是应该和张岱商量一下让他改改?

生:我建议先不急,等咱们深入钻研了课文再作定夺,说不定这其中另有奥妙呢!(大部分同学表示同意)

师:来,我们一起来再齐诵一遍,这次要求更高了。文中啊有一个词语可以形象地概括出张岱的形象,请你找出来。

(生齐读,老师适时多次幽默提醒:没有陈熙之读得好。学生会意,迅速主动调整。)生:老师,我找出来了,这个字是“痴”。(学生纷纷表示赞成,老师板书“痴”)

【点评:三次朗读,次次要求不一样,抓矛盾是为下文留下伏笔,抓“痴”是抓全文切入点。三次朗读为学生深入入文本作了准备。】 师:“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讲啊? 生:傻,笨!

生:呆。反正就是行为举止不同常人。

师:对,这个张岱啊,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呆人。大家再自由读两遍,咱们讨论一下,他哪些地方表现出特别的呆气了。(生自由朗读,讨论,纷纷举手。)生:“是夜更定”,他居然在凌晨的时候去看雪,真不可思议!生:还自称是一个人驾船去的,胆子可真大。(众笑)

生:还不是一个普通的冬天的凌晨,是“大雪三日,西湖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师:你把这句子有感情地,稍微夸张地读一遍。

(生动情读,有意识地夸大处理了“大”字和“绝”字,师生颔首。)师:想想,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 师:什么声音都没有。师:用一个成语表达如何? 生(想了想):万籁俱寂。

师:这是从哪个感觉器官来描写的? 生:听觉。

师:能从其他角度来写吗?

生:湖上白茫茫的一片,白得刺人的眼睛,人呵出的气,到空中马上就被凝固了,耳边是呼呼的风声,空气都是冰凉的。

师:想象得还可以。也能用一成语来表达吗? 生:天寒地冻。

师:好。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你会在家干什么? 生:烤火。

生:缩在被窝里看书睡觉。生:喝热茶热咖啡聊天。

师:可是张岱,居然在这样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你看他,是不是有些“怪异”啊?

生:就是,痴人首先是行为痴。(众笑)师:妙!(板书:行痴)

生:还有老师,你看张岱,他眼中的西湖雪景我觉得也挺异的。师:你有感情地读一遍,说说异在哪儿?

(生读,还挺有感情。但是抓耳搔腮说不出来)师:来,咱们一起读这两句,细细体会一下。(生读,摇头晃脑的,有些韵味儿)

生:这幅图嘛,反正就是觉得很不一样,一会儿大一会儿小的。(众笑)

师:不着急,我来帮你。老师觉得呀,这一句问题也挺多的。你看“天与云与山与水”多拖沓啊,古人不是说要惜墨如金吗?一连用了四个“与”,我看一个都不用也行。生:不行,老师。

师:为什么不行?你看我读。

(师去掉四个“与”,很认真地读了)生:效果不对了。

师:哪点不对,你得说服我。(大家仿佛表达不出来一样)

师:那我们对比读一读。先去掉“与”读一遍,然后再把原文读一遍。(生对比读了一遍)生:哦,老师,我感觉出来了,这四个“与”并不多余,它让“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和在了一起,如果去掉,好像它们就有界限似的。

生:四个“与”字就造成了一种天地苍茫的浩大气象。有这四个“与”,后文的“上下一白”才显得更有气势。

师:好样的,有眼光!来,咱们读出天地苍茫的景象。(生拖长音调读,摇头晃脑,韵味儿十足)

师:还有一个地方,老师不解啊。你说文中那些量词怎么这么怪啊?明明应该是这样的嘛: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湖中人两三个而已。生:不好,显得好大哟!

师:大有什么不好吗?看得更清楚有什么不好吗?

生:前面的大和后面的小形成鲜明对比,这样才“异”嘛!(众笑)

师:哼,不仅是量词有问题,我还觉得顺序也有问题呢,如果我来写就这样安排“湖上影子,惟舟中人两三个、余舟一艘、湖心亭一座、长堤一条”,你看,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清晰,符合人的心理要求嘛!生:不好,味道全没有了。师:啥味道?

生:好像作者要把自己融和进苍茫宇宙的那种味道。

师(惊喜的):漂亮!咱们读读最后一句,把那个“而已”的味道读出来。(生反复读“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教师反复指导“而已”的读法)师:感觉到这“而已”的言外之意了吗?

生:景啊,人啊,不过是这沧海一粟罢了,在苍茫天地中,他们都似有似无,“天人合一”了!(师生惊喜,热烈鼓掌)

师:哦,这同学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痴人眼中有痴景,是因为有个“天人合一”,融入宇宙的愿望啊!(师板书“痴景”)

【点评:一翻虚拟假设性的对话,一步步引导学生品味痴人之“痴景”,读得细腻读得丰满,读出了内涵读出了妙处。】

生:老师,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突然又写喝酒聊天什么的,是不是意境全破坏了?

师:问得好。说不定这后边还藏着关于“痴人”的秘密呢!咱们先到对话中去找。来,请一同学读读“大喜”一句。

(一生起,读得回肠荡气,神态语气俱佳)

师:客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此人”是哪种人,咱们用文言文说出来。生:湖中焉得有此雅兴之人。生:湖中焉得有此豪情之人。生:湖中此人,知音也!

生:志同道合,三生有幸!(众笑)师:如果张岱要回答,用文言如何回答? 生(抱拳):彼此彼此!(众大笑)生(抱拳鞠躬):幸会幸会!(众笑)

师:是啊,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可是,老师有一疑问啊:饮酒之前不问姓氏,饮酒之后才问;问却避而不答姓氏,只说“是金陵人,客此”,然后不留地址,不留电话不留E-mail,这段奇遇,是不是张岱处理得太草率了。(众笑)

生:应该是故意的吧。正如舟子所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文中三人都是痴人,何需留名,一留反而就俗了。

生:我想起《还珠格格》中的一个细节,小燕子的哥哥才出现时,尔康他们问他姓名,他不答,只说“一箫一剑走天涯”。(众笑)

师:这样看来,张岱追求的人生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啊? 生:他不愿和人深交,他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

他只愿融入自然中,和自然为友,而不愿进入世俗的生活。师:我们现在来看最初我们发现的那个矛盾,是张岱数不清楚人数吗?是张岱一不小心犯了一个可笑的错误吗?

生:我懂了,根本就不是失误,根本就是因为他“眼中无人”,知音尚且不顾,何况舟子。(生鼓掌)

师:那他的眼中只有什么呢?

生:只有自己的心,只有自然,他是属于自然的。

师:哦,同学们一点拨,老师懂了。世上居然有如此痴人,视世俗世界而不顾,一心要把自己融入自然之中。可是张岱笔下的自然如此清冷,如此浩大,如此孤独,这其中会不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子说他痴,他会辩解吗? 生:不会。师:为何?

生:舟子没有文化,不可能懂他。师:当时他会是怎样的表现?

生:他一言不发,摇着头,脸上有一丝琢磨不透的微笑。生:他一脸端庄而严肃,眼睛如深潭般深邃。在又起的漫天大雪中凌寒独立,一言不发。(生鼓掌)

师:此时此刻,他心里会说什么呢?(生蹙眉思考)

师:开始上课时,老师说张岱心中有寒冰,同学们,找找这个迷,就在全文第一句第一个词语,还有注释一。(生急看,恍然大悟)

生:他想:你怎知我心!大明已亡,我岂可因那繁华红尘忘记故国? 生:他想:我无力改变这天下,那我就在这山水之间来度过余生罢。

生: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我张岱,绝不媚俗失节,一湖寒冰,就是我的志向。(生鼓掌)

师:同学们,老师非常佩服你们。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终于透过痴行痴景触摸到了并且走进了张岱这位痴人之痴心。(生板书“痴心”)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古代文人啊,他们在现实中被压弯了腰,他们在现实中透不过气来了,于是,他们只有在大自然中来伸一伸他们要被压垮了的腰杆,在大自然中来深深地呼吸一口干净的空气。他们宁愿自己是山是水是树是花是草是一朵云是一片冰。他们不仅仅是寄情于山水,而且是寄情于阔大宁静清寒灵动之山水。他们在这片山水中来寻找心灵的归依,寻找心智的独一。同学们,正如那位同学所说,雪是其节,冰是其志,苍茫天地是其归宿,凝寒独立是其人格。让我们回顾大家非常熟悉的柳宗元的那首《江雪》。(师生齐诵《江雪》)

师:同学们,孤舟一寒士,独品满湖冰。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有一名诗,送给大家,你们再细细去品张岱之痴吧: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谁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在动情的朗读中结束全文)

【点评:巧设情景,让学生过了一把应用文言文的瘾。痕迹不露的引导、巧妙自然的回扣、水到渠成的点睛都让人感觉酣畅淋漓。】 【教学感言】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语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课例点评】

文言文到底该如何教?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焦点。通过王君老师的《湖心亭看雪》,我们似乎可以作一些有益的思考。

第一,文言文也需要定位。就《湖心亭看雪》而言,这篇明末清初的文章在语言上几无难点,而作者高超的素描技巧及其景中情事中情却引人玩味,耐人琢磨。所以,本堂课教师要作的是引导学生走进一类特殊的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感受一种别样的审美情趣和人生抉择。

第二,本文的一大亮点是老师的引导很到位。教师是重要的教学资源之一,课堂上没有教师的作为,就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学生的一大难点,因此,教师的“导”显得十分重要。课堂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诱导学生在讨论中提升层次和境界。几个设疑,深入浅出,非常圆满地突破了难点,解决了问题,“得来全不费功夫”,显出了王老师驾驭教材的功底。

第三,教师重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并善于运用阅读期待来推进学生的探究性阅读。例王君老师的导入:“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呢,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里故意设置一个悬念,让学生进入阅读期待,产生阅读文本的愿望,一下子就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实录中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整个阅读教学就是在不断地解决旧的阅读期待和产生新的阅读期待的过程中完成的,而解决阅读期待的过程就是探究的过程。

第四,就学习文言文而言,朗读毫无疑问地应该也必须成为解读文言文的最重要的一把钥匙。在这个方面王君老师做得很好。整个教学的三个板块都是由“读”引领的。围绕着解读痴人之“痴行痴景痴心”,王君老师采取了丰富多彩的朗读方式一步步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内核。这其中有想象性朗读,有虚拟性朗读,有创造性朗读;有集体读,有个人读、自由读;有朗读,还有诵读,整个教学过程的推进和难点的突破都是以“读”为载体完成的。从这个教例我们可以看出,只要应用灵活恰当,朗读完全是有能力承担起解读文言的重担的。

第五,文言文和现代文的教学并非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因为同为语言教学,它们之间在许多方面是可以相互对话互为启示的。在王君老师的这一教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寻找巧妙切入点作为主问题提挈全课,设置非常之问激活学生思维,以联想想象拓展学生情感张力,以多样朗读搭建理解桥梁,点题追求水到渠成戛然而止余音绕梁。文言文教学和现代文教学心心相印,相得益彰。因为品读细腻,所以整堂课情趣盎然,让人回味的地方颇多。

这堂课不足的是教师没有注意把问题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结合起来,没有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同学生一道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感受问题情境,从而生成问题,提高他们探究质疑的水平。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王方鸣

第四篇: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

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

师:我们开始上课

生齐:起立,敬礼,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莫怀戚的美文《散步》。现在一起来进入课文。这节课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赏析,教你怎么分析课文。第二,在这里面进行我们阅读能力的训练。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该怎么说呢,有什么呢? 生1:这里有一家人。师:有散步的三代人。

生2:这里有美丽的田园风景。师: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生3:这里有浓浓的亲情。师:你告诉了我情感。

生4:这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还有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师:那样美好,那样光明啊!这样,一起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读。

生齐读:这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更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这里有——

生齐读:——春意,亲情,孝敬,关爱,呵护,温馨瞬间,还有中年人的责任感„„

师:读得好!下面,我们就开始课文赏析。品情,品味字里行间的情感。怎么做呢,老师告诉你。(品析能力训练之一)话题,深情渗透在这一句。拿起笔,根据全文的内容,欣赏文中的一个句子。好,开始各自的认真思考。生在书中勾画,思考。

师:刚才我观察到了两个聪明的动作:第一个动作,划下来;第二个动作,写旁批。好,现在谁来说说。好,你是第一个举手的,谢谢你。

生1:我找到的是第六自然段的倒数第二句和倒数第一句:“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间还长,我说‘走大路’。这句话的情感是:我对母亲的孝敬。师:申请渗透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之上。好!

生2:我觉得深情渗透在第七自然段的环境描写上。我觉得这里不仅写出了儿子觉得这里的环境很有意思,还写出了散步时祥和的气氛以及浓浓的情义,让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亲情。师:作者带着欣赏的眼光观察景物,写得那样得美好啊!生3:请同学们看到第五自然段。深情渗透在这句话:“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我从这句话当中体会到了家庭的温馨,幸福还有和睦感。

师:好像让我们听见了那个小家伙的可爱的,快乐的,幼稚的叫喊声。

生4:我从第三自然段的“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一句话体会到了深深的真情。我从“熬”这个字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在冬天这么寒冷的天气里作者十分担心母亲的身体,我体会到作者对于母亲的担忧,但同时又庆幸母亲熬过了这个严冬。师:“熬”字用得好啊!妈妈在过严冬,而我们的心,也在伴着妈妈的健康而跳动。这个“熬”字为什么用得好啊?这要联系到我们的南方。南方冬天又没有什么取暖的设备,所以“熬”字用得恰当。

生5:我从第七自然段的第一句“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说:‘还是走小路吧’”,我从这句体会到,母亲疼爱孙儿,虽然自己不愿意走小路,但还是依着孩子,说明亲情的力量是无限的。可以看出母亲对孙儿的疼爱。

师:还要说的细一点。“摸摸”这个词用得好啊,多么温柔,多么疼爱的样子!

生6:我觉得是第二自然段“正因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里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关爱和母亲对儿子的信任。还有小时候我很听母亲的话就写出了他对母亲深深的爱。师:这句话容量很大。“他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他的话一样”,写了漫长的年代里的母子之情。

生7:我认为第八自然段的“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他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里写出了母亲和儿子对我们的重要性,好像世间万物一样。这里写出了他们的亲情比任何的事物都要重要。师:“背着”,背的是世界,背的是整个世界,多重要啊,多么的有责任啊!

生8:请大家看到第八自然段的第二句“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这里表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的无穷意味。

师:要细一点。这个“蹲”字用得好啊,蹲得稳稳当当的。这个味道出来了没?好,谢谢大家!有个非常美丽的句子,我们没有看出来的——“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作者没有说“我们三代人散步”。就这样富有诗意的表达,显得意味深长。大家看到了它的奥妙没有啊?从孝敬的角度讲,他应该说“我的母亲,我,我的妻子和儿子”,但是作者把我放在了前面。你觉得为什么啊? 生1:我觉得他是因为我的责任最大,我的母亲已经老了。我的妻子对儿子的责任也很大。所以就是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师:我,上有老,下有小,我是整个家庭的顶梁柱。我要呵护老的还要照顾小的,所以把我放在前头。下面的内容,就请同学们读一读—— 生齐读:“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这句话写母子关系,母亲命理,儿子孝顺,相映成趣,情意浓浓。师:“相映成趣”,好,把它写在旁边。好了,继续读。生齐读:“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这句话充满了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师:又是四个字“生活情趣”,请大家把它记在旁边。好,再念出来,“母亲——” 生齐读:“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摸摸,多么慈爱的动作,变了主意,多么无私的做法,‘还是走小路吧’,写出了‘我的母亲’对孙儿的深深疼爱。” 师:这句话可以看出“深深的疼爱”,深深疼爱之情,渗透在这一句。还有一句话,读起来—— 生齐读:“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句写出了呵护,写出来温馨,写出来责任感。

师:五个字——呵护与温馨。这就是一副画面,温馨之情荡漾在画面之外。给大家一个奖励的词,你们,能干!继续。继续我们的学习。赏景。哪一位同学知道我们要赏的内容呢?对,“南方初春的田野”,就是我们要欣赏的内容。(品析能力训练之二)话题,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念一下这一段景物描写。

生齐读: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师:语速慢一点,语调轻快一点。(教师范读了两小句)。这南方——起。学生按指导又读了一遍。

师:现在考大家一下。这边这一组读第一层,这边这一组读第二层。观察一下。心里有底了吗?敢不敢?同起读。你们读完第一层最后一个字,你们就马上接着读。“这”——读。生齐读至分号。

师:啊,非常遗憾!再思考一下。好,再来一次。生齐读至“水泡”。啊,这一遍对了。你们观察这标点符号:“有的浓,有的淡”,分号,“树上的嫩芽也密了”,分号,一句话都没有说完,怎么能分开呢?现在弄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师:好,“这”——读。生分层朗读。

师:这一遍就对了。为什么这样读呢?第一层是„„ 生:写景。

师:第二层是„„ 生:抒情。

师:第一层写景,第二层抒情,或者第一层写景,第二层议论。很多很多的文章都是采用这样的方式。请你用竖线把它的层次划开,这样你就能明显地看出它的层次。各位现在的任务是,把这一段背下来吧。(生准备)好了,新绿,嫩芽,冬水,分号,把这句话的层次写得清清楚楚,然后一句抒情的话。好背起来,“这南方——”(生背诵)。好了,下面就要开始写你的欣赏文字。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美好在哪里呢?写上一两个句子吧。生准备。我刚刚观察了一下,每位同学都在用心地作旁批,咱们现在交流。好,从这一组开始。

生1:我认为景物描写写出来春天的美好,生命的美好。一切都刚开始就生机勃勃的,生命刚开始的样子。

师:生命的美好,在这里是不是也能表现心情的美好和快乐呢。

生2:这句话我觉得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是衬托,它衬托了散步时气氛的祥和,第二个是暗示,它暗示了母亲熬过了严冬,获得了生命的美好。

师:这位同学的发言有一个很重要的词——作用,扣住了作用来谈。两个层次的作用,说得多好啊。那么是不是说,这一个新春,暗示着妈妈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呢?也许有那么一点意味,但更重要的是向我们表现生命力的美好和可贵啊!

生3:我觉得通过这一段写出了生命的美好,更能衬托我们一家浓浓的亲情,和那种温馨。师:“衬托”这个词语用得好!我觉得这更是一个散步的背景,这绿色,充满生命力的背景,衬托着我们走在田野上的一家人。

生4:我觉得这段话既写出了春天的到来,也写出了冬天的离去。并且我也体会到了生命的美好,并且嗅到了生命的气息。

师:优雅的表达。冬天终于过去了,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呼应着前面的一句话,春天终于来到了。

生5:这里体现出了初春生命的跳动,而且走在田野上,我觉得很幸福。

师:生命力的律动。一家人走在这样的充满绿色的田野上,亲情也是明朗的。

生6:我觉得中间也有个过程的。终于熬过了一个严冬,迎来了春天,在春天到来之后春意盎然的感觉。

师:这是一个很美好的画面,这个画面没有人,但是能让我们感受到这个画面后的人,他们的温馨,他们的安详。

生7:这里面写的新绿,嫩芽,冬水也咕咕地冒着水泡,预示着冬天已经结束了,和第三段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里的“严冬”形成了对比,说明现在冬天已经过去,春天已经到来,同时这样一幅很美的画面也同我们一家人,祖宗三代去散步的心情一样温馨。师:“祖孙三代”,我很敏锐地听出了你的一个字。哈哈!注意,一定要注意她所说的一个对比:冬天是那样的严酷,春天是那样的温馨,这里就是散步啊!我们走出了我们的家,来到了美丽的田野,这个画面,写的不就是散步吗?还有吗?大家往后面看看。“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什么呀?

生齐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师:好了,没有这一段春意的描写,后面这一段出来是不是很突然啊?这就叫“铺垫”和“照应”。没有前面的描写,哪里有后面眼随小路望去这样重要的照应呢?啊,景物描写的作用真美好啊!好,老师给大家小结一下,作课堂笔记,把这些内容全部批在这段旁边。这一段描写洋溢着春的气息,它是散步的美妙的背景,它的非常重要的作用师增加文章美感,讴歌生命力,表现一家人欢愉的心情。最有味道的是,这里暗扣“散步”作者没有写“我们走在田野上,我们看见了„„”,直接地抒写,直接地抒发感受,这里真巧妙啊!还有我们刚才所说的,和前后文的照应啊,这里照应着前后文,实在是美妙的一笔。读《散步》一文不好好地品味这一段,那真是太可惜了。好,继续我们的学习。析意——品味揣摩一个段落的意味,(品析能力训练之三)话题:这一段文字意味深长。这是对大家的第三次训练,这一段文字意味深长,大家看出了那段文字吗?一起读起来——

生齐读: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师:嗯,我终于又发现了一个你们朗读的弱点了:情未够。重要的原因之一是语速快,还有几个地方没有注意读好。现在拿起你们的笔,把这样一些地方圈下来:两个蹲字要读得稍微重一点,很神圣的蹲字。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的儿子,两个蹲字要读好。还有两个短语,慢慢地,稳稳地,就是要读得慢慢地,稳稳地,你读快了就不好了。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虚词,走得很仔细,这个“很”,要强调。最难读的地方是最后四个字,要读得如梦如幻,要读得很重却轻。(教师范读)似重若轻,好像重,其实轻轻的。最后两个字要轻轻地拖一下,这就有了悠长的韵味了。好,我们来一起试一下。生再次齐读。

师:多好啊,这就叫做“以声传情”。好了,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问题,这个问题现在就简单了。这一段文字意味在于„„同学们的手马上举起来了。

生1:我感觉这一段话师想告诉我们母亲和儿子都不是很重,但是我们后面再看一下,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那母亲和儿子又非常地重。其实这里的重,是写出来我们对于母亲和儿子所给予的亲情,以及我们之间的亲情。师:意味在于责任很重大。

生2:作者认为母亲和儿子很重要,走得很仔细,体现出了深深的关爱之情。师:意味在于关爱与呵护。

生3:我认为意味在于尊老爱幼,上有老下有小的人他们感到温馨。师:责任自需背负啊!这也可以说是意味。

生4:慢慢地,稳稳地,和一个很字,可以体会到儿子和母亲就是我和妻子的珍宝。不能让他们受到伤害,所以走得十分得慢,十分得仔细。师:意味在于呵护与无微不至。生5:“我”是我的母亲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我的儿子又是我的妻子身上的一块肉,他们就非常珍惜,珍爱,捧在手里怕坏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师: 你说的都是家常话,但是很好听啊!

生6:慢慢地,稳稳地,可以看出我们不光背着他们对我们的爱,还有他们对我们的信任。“整个世界”也可以看出,他们就是我的全部,是我的生命力最重要的东西。生7:他们没说前面的,“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两个蹲字,很细致,表现了我和妻子对他们的关心,构成了一副充满亲情温馨的画面。师:一个呵护,一个关爱。这个动词,平实而又美好的动词。好同学们,继续作笔记,这一 4

段话,意味在于担负责任,意味在于尊老爱幼,意味在于走向美好,意味在于一路同行,意味在于生命的传承,意味在于对于中年人,老人和小孩,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意味在于升华了文章的意境。所以这个结尾给我们回味无尽的味道。同学们,在我们就要走出美文《散步》的时候,让我们深情地吟诵着文中的最后一段。生齐读。

师:好,谢谢同学们,再见!

第五篇: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

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 作者:执教:余映潮 整理:汪中苏

发布时间:2002-11-27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两位同学将《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分别读给老师听一下。

(生甲朗读《过故人庄》。生乙朗读《游山西村》)

师:呵,读错了一个字,两个字读反了。再读的时候节奏要分明一点,不能读断。你们听我读:“故人具鸡泰,邀我至田家。”(学生齐读《过故人庄》《游山西村儿老师板书:朗读》

师:读文言诗词,重要的是吟读。(板书:吟)吟读,是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要读得比较慢,有时候有拖音。吟读和朗读的味道可不同啦。你们听老师把《过故人庄》吟读一遍。

(老师示范吟读《过故人庄》)

师:你们看,吟诗和朗读,吟读的味道就是足一点。好,下面请同学们学着吟读《过故人庄》。

(学生大声地自由吟读《过故人庄》)

师:“斜”字可以读为“xiá”,“家”、“斜”、“花”是押韵的。好,咱们再来吟诵一次。

(学生齐吟《过故人庄》)

师:“合”字读得特别好,”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但第三句情感没有读出来。

(老师吟读:“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师:后一句是相邀,要读慢一点,读得意味深长。好,再试读一次。

(学生再次吟读《过故人庄》)

师:这一次味道就读出来了,老师为你们喝彩。同学们带着这种体会,揣摩揣摩,自己吟读《游山西村》。

(学生自由吟读。老师请一女生吟读《游山西村》)

师:“夜叩门”三个字还要读得有意境一点。

(老师吟读:“从今若许闲来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要读出叩你家的门到你家来作客的快乐情感。

(学生齐声吟读《游山西村》)

师:读得好,朗读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进行译读。(板书:译读)大家不要以为“译”很容易,老师给你们出个难题,什么叫译读呢?以诗译诗,译出来的现代文也要有点韵脚,也要像一首诗。下面请同学们做一下“预备动作”,将两首诗的注释好好读一下,然后根据注释口头翻译课文。

(学生们各自进行译读活动)

师:现在咱们再做一个“预备动作”,老师先以《游山西村》为例进行示范。大家读,老师译,注意听老师对“押韵”的处理。

(学生吟读,老师示范)

生:“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师:莫笑腊月里农家的那一杯浑酒,丰年有足够的鸡和猪把客挽留。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师:一重重山啊一道道水,好像是无路可走;谁知花明柳暗又一个村庄在前头。

生:“策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师:策声鼓声紧紧追随,春日的集会就在前头,那简朴的衣服头饰说明古风尚存。

生:“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师:今后若有月下漫步的闲情,说不定什么时候拄着拐杖来敲你的门。

师:下面你们来译《过故人庄》。我来读诗,你们译。先来试一下,看看它应该押什么韵。

(学生依据课文注释译诗)

师:建议你们翻译的时候,将“家”、“斜”、“麻”、“花”用来押韵,但不一定用这几个字,“家”、“花”可以用,中间“斜”和“麻”怎样翻译押韵,第四句和第六句怎么翻译,想一想,把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以诗译诗了。

(学生讨论。老师吟诗,学生再译)

师:“故人具鸡泰,邀我至回家。”

生: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我来到他家。

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生:远处有青色的山崖。

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生:边喝酒边谈论庄稼。

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生:到重阳时还来欣赏菊花。

师:这一句我是这样翻译的:“到了重阳节那一天,再来喝酒和赏菊吧。”这样朋友相邀的味道就出来了。

师:刚才同学们翻译的还差一点诗味,现在老师来润色一下,大家读,我来译。

(学生吟诗,老师翻译)

生:“故人具鸡黍。”

师:老朋友准备了丰盛的饭菜。

生:“邀我至田家。”

师:邀请我来到秀美的田家。

生:“绿树村边合。”

师:村外绿树环绕。

生:“青山郭外斜。”

师:村外远处有青青的山崖。

生:“开轩面场圃。”

师:打开窗户面对场圃和莱园。

生:“把酒话桑麻。”

师:边谈论着庄稼。

生:“待到重阳日。”

师:等到重阳节的那一天。

生:“还来就菊花。” 师:再来赏菊和喝酒吧。这样译诗就上了层次。

师:以诗译诗可以培养同学们的情味。好,下面一个学习环节是背读。(板书:背读)背呢,也不能让你们轻易过关,先提一个问题。老师把这两首律诗放在一起教学,肯定有原因。原因是什么呢?这两首律诗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地方,同学们想一想,商量一下。

(学生商量、讨论,准备回答)

生甲:这两首诗都是律诗。

生乙:这两首诗都是写作客。

生丙:这两首诗都是写农家生活。

生丁:这两首诗都是写景的。

师:这句话必须限制性地回答两首诗中的某一句都是写景的。

生戊:这两首诗的押韵都在最后一个字上。

师:这两首诗都是按格律押韵的。

生己:这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淳朴农家生活的喜爱。

生庚:这两首诗都写了对农家生活的留恋。

师:还用肉,还用鸡。老师再提示一下,这两首诗首联都是写什么?领联都是写什么?

(学生讨论,分别回答,教师总结)

师:首联都是写作客原因,颔联都写旅途见闻,颈联都是写到农家作客,尾联都写作客的留恋。先表达心愿,写作客原因,再写所见所闻,然后就相邀。你们看,根据这样的思路,我们背诵这两首诗不是很容易了吗?

(学生齐声背读)

师:下面的活动就更有意思了,也更难了——我们要进行说读。(板书:说读)说读是对诗人说话,就是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很多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你看“青山郭外斜”只五个字,我们可以把它说成一个长句子。“开轩面场圃”——他们在打开窗户说话的时候,打谷场上堆着金色的谷子,大公鸡在喔喔地叫,鸭子也在嘎嘎地叫,还有花香从窗户飘进来„„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师:我现在做一个示范,我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进行这样的“说读”——诗人啊,一个明朗的春日,你在青山绿水中漫步,清澈的山泉在曲折的山谷间汩汩穿行,山路蜿蜒,一路春光,啊,又一个美丽的村庄在前头。

师:同学们准备分小组说读《过故人庄》,每一个小组就只说读一联。

(学生分组讨论,每小组分别选派一名代表说读)

师:“故人具鸡柔,邀我至田家。

甲组一名学生:诗人啊,老朋友准备了饭菜,还冒着热气,邀请你到山水如画的田园乡间作客。

师:“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乙组一名学生:诗人啊,一棵棵茂盛的绿树把村子围了一个圈,小鸟展开翅膀在蓝天中飞翔,亮着自己清脆的喉咙,欢快地歌唱着,一只大公鸡在悠闲地漫步,村外有青青的山峰斜立着。

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丙组一名学生:诗人啊,你轻轻地打开窗户,一缕和暖的阳光照.在窗子上,空旷的打谷场上,不时走过大公鸡,菜园里蝴蝶在飞翔,花儿把菜园子装扮得那么美丽,你手里拿着酒杯,在和朋友畅谈今年的好收成。师:“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丁组一名学生:诗人啊,这山村的景色太美了,欢迎你下次再来饮酒赏菊花。

师:老师再来接着说说尾联吧。——诗人哪,喝着谈着,谈到以后的生活,可能是诗人说了一句,到九九重阳那一天,我再来喝菊花酒吧。这话说得好直率,犹如儿童般天真。也可能是主人说了一句,到重阳节这一天,再邀你来喝酒赏菊吧。这话说得好真诚,细心而热情的主人一定想到了:到那时篱菊已开,又别有一番悦目的情趣了。

师:对诗人说话特别有趣,可以让我们神思飞越。

师:同学们,我们这一节课实际上是一节学法课。老师给它取了个名字:一诗四读。(板书:一诗四读)以后你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读古诗。这是文言诗词的一种学法。(板书)

师:课外作业:说读《游山西村》,对诗人说话。

附板书:

律诗二首

朗读

译读

背读

说读

(余映朝:湖北荆州市教研室。汪中苏:湖北通山县教研室。)

转录自《语文教学通讯》2002年A刊第11期

下载《最后一课》余映潮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后一课》余映潮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余映潮一节作文课教学实录

    育星教育网 http://www.xiexiebang.com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余映潮一节作文课教学实录 【教育感言】 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

    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

    余映潮《律诗二首》教学实录 师:今天学习《律诗二首》。这课咱们没上过,把两首诗放在一起上,会有另外一种韵味在里面。诗歌最重要的学习方法是朗读。下面请两位同学将《过故人......

    草_余映潮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草:余映潮《纪念白求恩》教学实录 课前板书  《纪念白求恩》阅读指导----感知一篇 精读一段 背诵一节 师:同学们,我们对白求恩这个名字是很熟悉的。多少年来,这个名字作为......

    《诫子书》教学实录(余映潮)(精选五篇)

    《诫子书》(诸葛亮)教学实录 执教:余映潮 齐读: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品格高洁,才学渊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提醒学生记笔记) 生齐读:《诫子书》,家训,家书。高度概括了......

    余映潮的《荷叶母亲》教学实录

    时隔多日,回味余映潮老师的《荷叶母亲》课堂,仍然衷心叹服!一堂课,风格极其简约。而内容却特别丰富,“简”与“丰”,这对矛盾非常和谐地统一于课堂的每分每秒。用听课者的反应来......

    余映潮《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余映潮《 济南的冬天》教学实录 执教:余映潮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的……(师以手指屏幕) 生齐:济南的冬天 师:很好,这第一个动作就说明你们很聪明首先,我们来看背景材料(......

    《木兰诗》余映潮 教学实录(含5篇)

    《木兰诗》教学实录 著名语文教育家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 (开课:生齐读课文) 师:读得好听,下面我们就进入课文学习。大家把屏幕上的材料读一读,《木兰诗) 读一 (屏显,全班......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实录(余映潮)一、熟悉课文 师:同学们,我们先把课文读一遍。 (生齐读) 师:好的。我听见你们的朗读了。不错。有一个字的字音注意一下:“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