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老师《春酒》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时间:2019-05-12 17:26: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映潮老师《春酒》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映潮老师《春酒》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第一篇:余映潮老师《春酒》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余映潮老师《春酒》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余映潮 整理:徐志耀 评点:王跃平

时间:2012年4月12日 地点:河南省焦作市光明中学

[案例导读]

余老师在光明中学八年级四班执教的《春酒》一课,进行了由浅入深的三次阅读和训练——文意理解、线索探秘和细节赏析,板块明晰,层次井然;课堂上,学生妙语连珠,精彩纷呈。三次训练的设计匠心独具,由文意概括到线索归纳,再到细节赏析,与学生阅读散文的步骤相符,井然有序,循序渐进。

这节课也像一篇散文,始终有一条线索贯穿三个板块,那就是“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文意的概括”需要运用含有“春酒”二字的短语或句子,线索的说明需要运用“先下结论后阐释理由”的语言形式,欣赏细节需要抓住关键词句赏出情味、情趣、情感。

观余老师此课,恰如春日漫步小径,无限风光,目不暇接。课堂流程恰似“柳梢梅萼渐分明”,课堂呈现出“万紫千红总是春”的盛景,也令观者产生“沾衣欲湿杏花雨”的倾慕。

一、简介作者,明确任务。

师:谢谢咱们四班的同学。上课!(起立!)同学们好!(老师好!)请坐!师: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美文《春酒》,散文《春酒》。琦君,我们的同学们的课外阅读会不少,那么也会认识琦君这位了不起的作家。我们读一读她的简介,“琦君——”,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作者简介

琦君(1916-2006),台湾女作家。在琦君50多本文学作品中,童年、故乡、亲人、师友占据了她创作题材的绝大部分。她以中国传统的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营造了一个美好的文学世界。

师:琦君的作品,“温柔——敦厚——,细腻——温婉——”,这八个字在《春酒》中有足够的表现。

评点:化繁为简,言简意深,八字内涵,开章明义。

师:为什么要写《春酒》呢?因为作者四九年就离开了大陆,到台湾,然后到美国。两岸的隔离使她和很多台湾的文学家一样,有一种淡淡的(或浓浓)的乡愁。所以这篇文章实际上是写故乡的,回忆故乡的,回忆童年的,回忆家乡的。

师:好,这节课我们有三次训练活动。(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阅读与训练 《春酒》文意理解 《春酒》线索探秘 《春酒》细节赏析

师:第一次训练,文意理解,训练大家文意理解的能力;第二次训练,认识散文线索的能力,这是比较高层的能力了;第三次训练,细节赏析的能力。

评点:文本主题,一目了然,直接点明,无需多言;总括流程,脉络清晰。

二、训练一——文意理解。

师:下面开始我们的第一次训练——文意理解能力训练。先请大家做一个笔记,什么是“文意”?“文意”就是文章的大意。

(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作品的主要内容、情感倾向、表达目的就是“文意”。

师:噢,我们读文章的时候要理解它的意思,就要概括它的主要内容,领会它的思想情感的倾向,揣摩它为什么要写呢?这就是文意把握。

(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文意理解

请同学们简说课文内容,文句中要含有“春酒”一词。

师:每一位同学都要简说课文内容,怎么简说呢?一个短语,一句话,但是你说的短语和句子里面要有“春酒”两个字。老师来给大家做个示范。

(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春酒情思

师:老师说了四个字:“春——酒——情——思”。你看,她写的是“春酒”,这是主要内容;她的情感倾向、表达目的就是“思念”,是深沉的、浓烈的情感思念。哦,春酒情思啊。

师:好吧,下面就是你们自己的活动了。你怎么写个短语呢?你怎样写个句子呢?开始思考。

评点:先明概念,再出示例。范围方向,了然于心。听写读思,相得益彰。(学生思考约三分钟)

师:好吧,先把见解讲给你的同学听,两个人两个人一起讲。生:(互相讲,气氛热烈)

师:好吧,用一个短语或一个句子来表达你对《春酒》文意的理解,请举手。(一生举手)好,谢谢你。

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讲了我回忆童年时期过年喝春酒时的情景,表达了我对童年的怀念和对母亲的回忆、对母亲的思念。

师:你看,很完整的一句话,核心内容就是“我和春酒的故事”。好,谢谢你。

师:继续,(面对另一生)好,请你来。

生2:我写了一个短语,是“春酒情浓”,就是说借助春酒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她写的不仅是春酒,而且还表达的自己的情感。

师:春酒之后,有深情啊!谢谢,(示意另一生)好,请你来。

生3:我用一个短语,我认为这篇文章表达的是“春酒趣事”,因为这篇文章以春酒来表达了童年的一些趣事。

师:嗯,春酒趣事,春酒所忆。你看,不断地回忆,不断地有回忆出来!“趣事”,你看,这两个字用得多好啊!谢谢,继续。还有哪位?(示意另一生)你来,谢谢。

生4:我写的是“春酒趣歌”,因为这篇课文以春酒为线索,写出了春酒对人、对生活的赞歌。

评点:围绕主题,巧妙点拨,一语中的,点铁成金。师:春酒的什么歌? 生4:趣歌

师:是“趣歌”两个字吗?如果是“趣”和“歌”两个字,就要注意这两个字能不能搭配在一起,再修改一下,谢谢你。

评点:不吝鼓励,不避纠错。有错必纠,收放有节。师:(示意另一学生)请你来。

生5:我写的是“春酒之乐”,因为这篇文章主要是追忆作者童年时期喝春酒的乐趣,表达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对母亲的思念。

师:都是写的小小的乐事。

生5:嗯,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师:对,还有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啊。谢谢。(示意另一学生)请你来。生6:我写的是“忆春酒,恋春酒”,我认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我与春酒之间的一些故事”,文章的结尾处写的是,我已经找不到以前家乡的美酒了,说明我还是依恋家乡的春酒的。

师:大家注意这位同学的发言!他的两个短语是对称的,这就叫“语言形式”!他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就很注意用一定形式表达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

评点:个性特色,一语点破;发现亮点,大加赞赏。

师:请继续!大家刚才说了那么多,都有思想的交流。哪一位再来试一下?(发现一生想发言)好,请你来。

生7:我写的是“春酒追忆”。师:“追忆”,好!这个词用得好!)

生7:因为这里写春酒,是对年味的追忆,是对母亲的追忆,更是作者对美好往事的回忆,所以我觉得,这是作者对母亲做的春酒的最美好的回忆。

师:好!我们来看大家刚才有多少种有诗意的说法:春酒情思啊——,忆春酒——,恋春酒啊——,春酒趣意啊——,春酒追忆啊——”,还有吗?大家看。

(屏幕显示,教师解读)

春酒情思 春酒 母亲 春酒 童年 春酒一杯滋味长 乡情荡漾的春酒 春酒里面是乡愁 春酒中的家乡味 春酒,遥思之中的家醅

春酒——母亲,你看,作者的思想倾向、表达目的就出来了,这个时候就要动笔了。

“春酒——童年”,你看,写春酒,忆童年的美好时光,这就是语言形式。你看,“春酒一杯滋味——长”,滋味啊,春酒的滋味,思念的滋味,浓浓的长长的回忆的滋味,乡情荡漾的春酒。

为什么要写春酒啊?写物抒情,通过写春酒来表达对故乡的回忆,春酒后面是乡愁,春酒里面是乡愁。写春酒,就是写乡愁。什么是乡愁呢?乡愁就是思乡,就是思乡之情。

“春酒中的家乡味”,“家乡味”三个字就在课文里面。

“春酒,遥思中的家醅”,几十年过去了,大半辈子过去了,哪里还找得着妈妈酿的美酒呢?哪里还品尝得到那美好的家醅呢?

你看,这都是作者的表达目的。我们就通过这样的活动,对文章的大意、作者的情感倾向和表达目的进行了初步的理解。同学们,课堂笔记做好了吗?

生:(齐声)做好了。

评点:诗意的总结,营造学习氛围,突出“家乡味”三字,为下面归纳情感线索做好铺垫;归纳文章大意、情感倾向以及表达目的,对应上文“文意理解”的概念,完美地总结了训练内涵。

三、训练二——线索归纳。

师:好的,继续进行第二个训练活动——线索探秘。(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线索探秘

请同学们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 观察、发现、阐释《春酒》的“线索”。

师:读散文、读散文就是要看一看,品一品,是不是有线索。大家都说,形散而神不散。那么这个“神”是什么呢?

生(小声):线索。

师:内在的线索是使文章看起来很散而有非常突出的中心内容。所以,请同学们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观察、发现、阐释你所发现的《春酒》的线索。且慢,再做一次笔记,什么是线索?

(屏幕显示,学生记录)

叙事性文学作品中,贯穿全文的脉络就是线索。

师:脉络是什么呢?就是把一个点一个点联起来成为一条线,这就是线索。比如你们学习过的课文《最后一课》,里面有一个小弗朗士,是不是?

生:是。

师:你看,小弗朗士这个人物把所有的故事情节、故事细节都串起来了,他就是一个线索人物。把小弗朗士有关所有的名字划出来,连点成线,就是一条线索。大家观察一下,《春酒》的线索何在?

评点:以形象的事例解读较抽象的概念,以熟悉的文本引出对本文的思考。师:可以独立思考,可以两人一起研讨,可以四个人一起揣摩。开始吧。生:(讨论交流约三分钟)

师:好吧,我们来交流,各抒己见,(示意一学生)先请你来。

生1:我认为线索是“春酒”,课文通过春酒写出了我小时候过春节、喝春酒的事情,表达了我思念故乡、思念母亲的思想感情。

师:嗯,好的。我们听这位同学的分析,她首先说了“春酒是线索”,她的第二层意思是概括大意。我们来看,应该怎么说,中心句是你认为“线索是春酒”,然后就是理由

一、理由

二、理由三,这样才能说明你所看出的线索真的是春酒。懂得我的意思了吧?

生1:嗯。

师:就是说观点与材料之间要统一。谢谢你,再来。

评点:条分缕析,指明回答问题所在;深入浅出,明确回答问题形式。生1: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春酒,观点一是刚开始先写过年时的一大堆规矩,衬托喝春酒时没有规矩,衬托喝春酒时的快乐;观点二是写她喝春酒时的快乐;第三个观点是喝会酒的时候也有春酒;观点四也是通过春酒怀念母亲的。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春酒。

师:你看,这位同学马上就学会了怎么分析。好,如果再要分析的话可以不说观点

一、观点

二、观点

三、观点四也可以啊,用“我认为线索是春酒,因为„„”的句式也可以的,是不是?好,谢谢你。

继续分析,还有新的表述!(看到有同学想发言)好,请你来—— 生2: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因为春酒是母亲做的,然后文章中说了,我们家吃的东西多,什么东西都吃过,但我最喜欢的是妈妈做的八宝酒,也就是春酒,说明我对母亲是非常的喜爱。观点二(口误,应该是“理由二”)是文中说别人问母亲八宝酒是什么做的,母亲都会告诉别人,这一点说明了我要向母亲学习。所以我认为文章的线索是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师:嗯,说得好!如果还要说一句总括性的话,就是几乎每一个细节都跟母亲有关联。你看,把所有描写母亲的内容圈起来、联起来看,就是线索。

评点:不轻易挑出学生的毛病,而是巧妙地补充说明,使学生对线索的理解更深入、更透彻,对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也会有所发现。这样的巧妙点拨,这样的“宽松”氛围使学生敢说、想说。

师:(看到好多同学想发言,很高兴)好,谢谢,请你来。

生3:我觉得文章是借春酒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用春酒来表现母亲的勤奋,母亲的机智,所以春酒是一个线索,表达对母亲的思念。

师:春酒就是线索,这位同学把春酒与对母亲的描写联系在一起分析,理由是很充足的了。好,谢谢。

生4: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也是作者自己,因为这篇文章中,写了许多与作者有关的事情,而且也表现了作者对春酒的喜欢之情,表达了对故乡、对妈妈的思念。

师:“我”的生活细节贯穿全文。这位同学的观点大家听见了吗?他说这篇文章中的“我”也是线索,那么这篇文章中的“我”也是线索人物了,有道理。还应该有线索。这位同学的发言告诉我们,春酒是线索,“我”是线索,还应该有„„(发现有同学要发言,示意他)请你来说。

生5: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我”的思乡之情。因为这篇文章首先写的是“我”在家乡经历的一些事,“我”的家乡、新年的习俗、“我”的童年,还

有母亲做八宝酒,这里还讲到“我”喝八宝酒的许多趣事。最后的时候写作者为自己的孩子做春酒,但是做出来的酒不是像“我”小时候喝的那种味道,所以这里体现出“我”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所以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之一就是“思乡”。

师:每一笔、每一处细节都有味道,这种味道就是思乡之味。这位同学说的是情感线索,思乡之情贯穿全文。还有吗?好,再听一位同学的见解,请你来。

生6:我认为本文的线索是母亲,因为在第二自然段写道我很怀念母亲做的春酒的滋味,在第四段还提到母亲做春酒请大家品尝,第五自然段提到在喝会酒时母亲拿出自己做的春酒拿给大家品尝,最后的第八自然段写出母亲虽然辛辛苦苦做出自己的东西,她都会分给别人吃。所以我认为本文以母亲贯穿全文。

师:好,也就是说每一个生活的片段都跟表现母亲密切关联,“母亲”一词贯穿全文。分析得真好啊!

评点:学生的回答渐渐深入,文本丰富的细节一一展现。师:所以说,(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春酒》是一篇有多条线索的散文:“春酒”,“母亲”,“我”都可以看作全文的线索。

师:我觉得大家都很了不起,能够这样的分析,难度是很大的。但是我要很遗憾地告诉大家,有一条真正的线索都没有分析出来。再看课文,隐藏在课文里面,有一条明晰的,但是很难把它提炼出来的线索。我提示一下,这条线索与“酒”有关系。看吧,看教材(呵呵呵)。

评点:巧妙设疑,引导学生向更深更远处思索,更高层次的理解。师:哎哟,你们太了不起了!我这么一说,马上就有两个同学举手了,三个同学举手了。那么你们举手,就只说一句话,不分析,我来分析。(面对一个举手的学生)你说,你发现的文章线索是——

生7:我认为本篇文章的线索就是“新年”。

师:不对,不是总是写新年的,新年过后呢?哦,没有发现。(向另一个学生)你呢?

生8:我认为是“时间”。

师:是“时间”?任何一篇文章都有时间呀,这是普遍的表现规律,叙事性的文章都要写时间的,按时间来写。

生9:我认为是“八宝酒制作的材料”。

师:(呵呵而笑)材料怎么能当线索呢?但是,她已经接近问题的边缘了。(又笑,用以减小学生的压力)

生10:我认为是喝春酒时的宴席。

师:宴席?处处都有宴席。我的天啊,这一定也是一个很馋的小姑娘!(众

笑)

生11:我认为这里的线索是“喝酒”。

师:喝酒?到处都有酒喝啊,好(hào)吃的人啊(笑)!生12: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制作春酒”。师:制作春酒?噢,对不对? 生12:制作春酒的气氛

师:好,还有吗?上面所有的回答都不对(笑)。(指着一个学生)你来说。生13: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真正的家醅。师:真正的家醅。妈妈做的家醅叫什么名字? 生13:八宝酒。

师:(笑)他接近了边缘,你继续接近边缘。(指着一个学生)你说。生14:我认为这篇文章的线索是母亲制作的八宝酒。师:对,就是三个字。生:三个字?

师:你们做这样一件事情,这是一个“八宝”(板书),把它圈起来,你们把文中所有的“八宝”圈出来,你们就看出线索。圈吧!这才会真的让你知道了什么是线索。不但要圈,还要把它联起来。什么叫线索?连点成线就是线索了。

生:(纷纷寻找并圈划)

师:好,边圈边数一下,有几次“八宝”?大家一齐告诉我,有几次“八宝”呀?

生:六次? 师:六次吗? 生:七次?

师:七次吗?„„几次?很巧,就是八次,八次“八宝”,你们把它圈起来,就第一次直观地感觉到什么是线索了。

师:我们读书啊,要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作者笔下的春酒是一个很大的概念,不然为什么会有“会酒”呢?那么作者怎样写春酒呢?其实写的是八宝酒。不细细地看,真的看不出来。数出来了吗?是八次吗?(生:是)所以说啊,(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春酒》中最美好的一条线索是“八宝酒”。

师:八宝酒,《春酒》里面最美好的一条线索就是“八宝酒”。没有八宝,所有的情感抒发和细节都出不来,这才是真正的线索,隐藏在字里行间啊。

(屏幕显示,教师解读)

全文一共8次出现“八宝”二字。“八宝酒”几乎与所有写“我”、写“母亲”、写“乡亲”的细节相融。

对“八宝酒”的抒写中,文章展现出悠长的时间曲线,表现出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味,对母亲的怀念,对家乡的思念。

课文各个细节中的“八宝酒”,都隐含着一个含意深刻的“味”字。师:因为写八宝酒,所以课文中个个细节都隐含着一个含义深刻的“味致”。你们把课文看一下,有没有味啊?(生:有)“不是道地的家乡味啊”,那么作者追寻的、追忆的就是家乡的味道、童年的味道、八宝酒的味道,还有两个字,课文结尾的,(生:“家醅”)“家醅”的味道啊。

师:好的,同学们,我们只是初步地理解了文章的线索。

评点:看似普通的细节,却富含浓浓的情思;看似繁琐的勾画,却富含深刻的思考。简单的三个字,使学生的思考再深一层,为后面的赏析做好了准备。

四、训练三——细节赏析。

师:下面我们就进行第三次能力训练——细节赏析。(屏幕显示,教师解释)

细节赏析

欣赏课文细节描写的情味、情趣、情感与表达作用。

通过赏析课文细节描写,来欣赏课文里面的趣味、情趣、情感和表达作用。大家看书后练习一,练习一就是让我们欣赏课文里面的描写,体味里面的情趣。

好,再来做笔记。什么叫细节?(屏幕显示,师读生记)

文学作品描绘人物的细则、描绘事件发展、描绘自然景物、描绘社会环境中的细小的内容叫细节。

师:这个定义下得不是很严整。“细节”这个定义很难下,我们姑且就用这样的定义来了解什么叫“细节”,有人说“细节”是最小单位,好像不是很严密。文学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的细小内容叫“细节”。

评点:定义虽不全面,但用于本文的理解却已足够;教师的阐释不在于面面俱到,而要实用有效。

师:我们下面就来欣赏一个段落。第几段呢?第三段。我们一齐来读一读,“八宝酒——”,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八宝酒,顾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师:这一个片断,极其有赏析的价值,不仅仅是制酒,如果从全文来看,与人物刻画有密切的关系。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大家细细地品味,这一段落写得好在哪里。(学生小声讨论)请让我再来读一读。

师:(再读一遍,满含情感)我已经把味道给你们读出来了,现在我们来欣赏。(指着一个学生)你先来

生1:我觉得从一个“捏”字可以看出了八宝酒对“我”的珍贵。她捏着杯子,但是酒还是洒掉了,我感觉突出了“我”对八宝酒的喜爱和珍惜。

师:对,“端着,闻着”,香啊,真香!是吧?一个词体味出情味。好,谢谢你。

生2:“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说明连小花猫也非常喜欢喝八宝酒。

师:真好啊,通过小花猫写出了八宝酒的情味。谢谢,继续。

生3:“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恨不得一口气”说明这个酒实在好。

师:这个“恨不得”我们怎么看它?一个是酒好,再一个这个酒酿了多长时间?

生3:一个月

师:等待啊,那个等待的情感是多么撩人的心扉啊,总是想喝妈妈酿的好酒,结果一打开,那么香,就是“恨不得”了。好,谢谢!还有吗?(面对另一个同学)请这位同学分析。

评点:比较以上的三次教师点评,点评的内容层层深入。第一次重在点出学生回答中的要点,第二次重在补充完整学生回答中的未尽之意,第三次重在升华突出学生回答中所表现的真情。高妙的点拨,与训练内容息息相关,直接启发学生的思维。

生4:我认为最后一句“我”“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通过这句话赋予了一种“我”的童真,还有“我”时的快乐。我妈妈“只给我在小酒杯底倒了一点点”,我还“端着”“走来走去”,说明我非常喜欢“端来端去”,“走着、闻着”,说明我对酒的喜爱,溢于言表。

师:谢谢!你分析的这个话里面有个“一点点”。这个“一点点”就是写妈妈的。我们往前面看,妈妈是不让我多喝酒的,妈妈说喝多了恐怕伤身体,流鼻

血,于是又有了又一次的细节描写,“指甲缝蘸一点酒舔一舔”,仍然写的是八宝酒,而不是春酒,这个细节就与“一点点”照应起来了,表现妈妈对“我”的关爱。不是倒很多,而是倒“一点点”。你看,“一点点”里面就有母女之情。(面向另一学生)好,请你来。

生5:“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我分析的是“一点点”,即使只有“一点点”,但我还是端着、闻着,说明在我的心里,八宝酒还是十分的珍贵,“走来走去”,说明我得到八宝酒真是十分的得意,十分的自豪。

师:是啊,多陶醉啊,多快乐啊,多幸福啊!这就是童真童趣。你看,为什么要这样地回忆那美好的细节呢?原来都是有表达目的的啊。还有品析的吗?

好,我问大家一个有趣的问题。八宝酒就是八宝酒嘛,怎么还要把原料写得那么清楚呀?是不是另有目的呢?或者说可以不写这些原料呢?(笑)你看马上就有人应对我了,厉害呀。这个问题是很难的。

评点:愈引愈深,对应上一次训练的内容,引出对全文更加细致的赏析品读。师:(面向另一学生)好,请你阐释。

生6:我认为她说这个八宝酒这些原料,感觉这些原料是特别普通,由妈妈制作出来,就感觉非常的好喝,衬托妈妈的这个手艺就非常的好,这个酒就制作得特别好,特别的好喝。

师:分析得太好了!最普通的原料酿成的酒是那样的香甜,原来还有更深沉的原因。(示意一个学生)好,你来。

生7:在文章最后那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的家醅呀,作者虽然知道制作八宝酒的原料,但制作不出道地的家乡味,可以说出她对妈妈的怀念。

师:多好的回答呀。我也是要泡八宝酒呀,怎么就没有那个味呢?其实,除了是美国的酒之外,还有更深沉的含义,就是“不是家乡的味道啦”。分析得太好了!但是她仍然只是靠近了边缘,(笑)两次靠近边缘。但是,答得仍然是很好。过一会儿,只要我点一下,我就觉得你的答案是非常的完美了。

(发现一个学生还想回答)好,你还要说,请——

生8:我觉得可以体现出不仅出这个酒是妈妈泡的,因为我也尝试做八宝酒,虽然原料是一样的,但是儿子说没有家乡的味道,只有妈妈亲手做的八宝酒才更有家乡的味道,更有那种乡情。而我即使集齐了原料,也做不出家乡的味道。

师:噢,你真聪明啊!你为什么不把课文里的四个字读出来呢? 生8:顾名思义(众笑)

师:你一下子又被我弄糊涂了!(笑)一个聪明的人被余老师弄糊涂了!课

文后面有“四个字”,我说是“四个字”,看你聪不聪明?(笑)

生8:如法炮(pào)制

师:哎!“如法炮páo制”啊!如果没有前面细致的写,“如法炮制”就写不出来啊。还有啊,课文里面,人们总是问我的妈妈,你的酒里面有什么“宝贝”啊。你们看,处处照应这四个字说明的内容。所以说,为什么要把“八宝”写得那么的清楚?一定是照应后文,特别是引出“如法炮制”四个字,笔锋一转就引出作者深沉的感慨啊,这就是“家醅”的魅力。

评点:一语中的,前后呼应,总括细节内涵,突出情感力量。

我们来看,我们一齐来把这句话好好地读一下,“读到文章结尾时——”(投影显示,学生齐读)

读到文章结尾时,我们才品味到作者在“八宝酒”上表现出来的伏笔、铺垫、渲染等高妙的表达技巧。

师:我解释一下,伏笔就是写八宝酒详细的原料,然后文章里面处处和它照应,特别是后面点题“如法炮制”和它的照应。如果没有这个伏笔,“如法炮制”这四个字就没有着落。第二,铺垫,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写八宝酒啊,都是为了和后来在美国的八宝酒相对比、相烘托,这就是铺垫。渲染就是反复的手法,不停地表现美好的细节,最后渲染到什么程度呢?感慨永远这、再也没有这样的家醅啦,于是就顺利地点题呀。

评点:三次训练的总结,针对三次训练的内容,各有侧重,但又一一对应。第一次训练突出了“家乡味”,第二次训练归纳出“八宝酒”,第三次训练引导出“如法炮制”,均围绕开头总括出的乡愁而来,层层深入,渐读渐浓,渐思渐浓。

谢谢大家,你们的语文能力,我觉得是很强的啦。所以这篇《春酒》,我觉得是我讲课最漂亮的一次,是因为你们。而且告诉大家,我是昨天晚上给你们专门设计了这个教案,我在其他地方不是这样上的,就是想检查一下、考验一下你们的实力。

五、对句训练,画龙点睛。

现在还有一个关,最后一关啦,“春酒之意八宝酒”啊,这是我们的课堂小结,我们的感悟、我们的感受就是“春酒之忆八宝酒”,你们要对上一句话才完整。“春酒之意八宝酒”——

你先来说。

生1:怀乡之情八宝酒

师:两次“八宝酒”,对不对?两次“八宝酒”,就犯忌,重复了,是吧? 生2:八宝酿出思乡愁。

师:“八宝酿出思乡愁”,前面对不上,对不对?我是“之忆”,你是“酿出”,你是动词了。行了,你们很快的,这个思维。

生3:孩童之趣忆故乡。

师:“孩童之趣忆故乡”,这倒是不错的,回忆这个孩童时候的情趣味道,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好,你来。

生4:八宝之酒思乡情。

师:“八宝之酒思乡情”,又出现一次“八宝”,你再一次靠近边缘。(众笑)什么“之意”思乡情呢?换一下。什么“之忆”思乡情呢?什么“之心”思乡情呢?

千万不要忘记这是谁写的文章呢?(笑)生5:游子之心思乡情

师:你看,“游子之心思乡情”呢,多美啊。我刚说了,谁写的? 生6:琦君。

师:我们来看一看,要挖一下吧。(笑)“琦君之思故乡情”(屏幕显示,师读生记)

春酒之意八宝酒 琦君之思故园情

师:啊,好吧,把这两句批在课文上,春酒之意在八宝酒,琦君之思在故乡情(在故园情)。

评点:诗意总结,动心动情。化用名句,余味袅袅。

好的,这一课我们就上到这,谢谢光明中学八年级四班的同学,同学们再见。生:起立!老师再见!

【实录赏析】

《春酒》是一篇经典美文,乡愁淡淡地化于字里行间,浓浓地蕴于心头笔尖。读此文,如品美酒,入口甘甜,回味绵长;齿颊留芳,余韵悠远。如若解读浮于表面,对于情感的理解也只能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余老师此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板块鲜明。三次思维训练,使学生的思考渐明渐深,对情感的领悟渐浓渐厚,一步步接近作者的内心。课堂中,老师的点评各有侧重,点要素、补余意、出情感;老师的总结环环相扣,“家乡味”“八宝酒”“如法炮制”,前后呼应。这使得蕴于文字的乡愁一点点清晰、浓郁,渗入肺腑之中。课堂中,最大的亮点则是学生的精彩,他们的的体悟,由浅而深,由淡而浓,由概念化、公式化而渐渐深入肌理,渐出真情。难怪余老师在课上也被学生感染,时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余老师在《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指出“对美文的教材处理,手法丰富,角度细腻,在精心思考之中,时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辉闪现”,他具体介绍的“美教”手法中,就包括“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的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这两段话恰恰在本课的实践中得以完美地体现。

余老师的设计如此的精彩,关键在于三条。

其一,时刻关注学生的思维习惯。学生阅读本文,早已明白了主题是乡愁,如果老师还按传统的教法,一步步引导出主题,只能让人觉得故弄玄虚,浮光掠影。余老师则开宗明义,引导学生从文意、线索、细节这三个角度,一步步认识乡愁如何在看似普通的文字中一点点酝酿而出,引发了学生的深层思考,在看似普通的散文中读出情味。

其二,时刻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三次思维训练,各有侧重,特别是在后两次训练中,注重点拨,引导的思考向“更深更远处漫溯”,使学生的思维形成了明晰的链条,从而形成了课堂上绚丽的风景。

其三,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研读。余老师对文本的理解向来令人叹为观止。这一课中,他没有把文本分割成支离破碎的字句,而是以主题为纲,将一个个细节贯穿成线,集腋成裘,从看似普通的文字中读出了别样的情致。读到这一境界,设计阅读训练自然也就游刃有余了。

美文当美教。唯有研“文本”,识“生本”,方能收放自如,从容不迫,“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这当是我们这些后辈学习此课最大的收获。

第二篇: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07年11月3日

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

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师: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在认识《三峡》这一课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

师:看老师的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巴东三峡 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 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绝巘怪柏 巘:yǎn,极高的山峰。清荣峻茂 峻:jùn,高而陡峭。

师:注意“岩”字,这里指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一般说山上的大石头叫岩,这里指山峰。带“山”旁的字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景物方面的魅力,继续来: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素湍绿潭 湍:tuān,急流的水。

悬泉瀑布 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飞漱其间 漱:shù,冲荡。林寒涧肃 涧:此指峡谷。猿鸣三声泪沾裳 沾:浸湿。师:同学们读的是“猿鸣三声泪沾裳(shāng)”,“裳”这个字我建议大家读cháng,这个shāng字你们如果查新华字典,是没有这个音的。衣裳的“裳”读轻声,不读yīshāng。cháng是古人穿的一种裙子,古人的裙子和我们现在的裙子不一样,就用一块布在腰下面围一下,男女都穿这样的裙子。所以这个字读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好,带“氵”的字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景物方面的魅力。好,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屏幕显示:朗读)

(生朗读课文)

师:好,我听了。朗读有什么要求?起码来讲要读出文章的音乐之美。《三峡》的语句是很漂亮的,我们要读出文言课文的味道。怎么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呢?怎么使我们朗读具有音乐之美?老师教给你们三种方法:第一,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第二,读出四字词语的节拍,你看,你们刚才四字词语的节拍没有读出来;第三,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节奏、拖音、节拍、顿音都是音乐术语,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我们朗读就有音乐之美了。(屏幕显示)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师:先看第一个提示: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这个拖音能读出来,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一下。

(屏幕显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生根据教师范读内容的停顿做笔记)

师:好,一起来试一下,注意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次就有味道了,继续来,既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又要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节拍主要就是二二节拍。你们听。

(屏幕显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四个字两两一个节奏,你们再来朗读一遍。注意刚才领起词的拖音的长度还不够,如果稍微夸张一点,你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了。这一遍朗读既要读好拖音,又要读好四个词语的节拍。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遍味道也读出来了,继续来。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你们看: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 四个字要读开,顿一顿,为什么呢?因为写的是四种事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情感要读出来,“泪—沾—裳”三个字之间要顿一下。好,我们把三、四段两段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课文三、四段。

师:有点意味了,再把第四段来一遍。

(生齐读第四段)

师:这个“泪沾裳”意味还没出来,再试。

生读: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味道读出来了。好。我们的朗读训练就进行到这里,请注意朗读这篇课文的三种技巧。

师:下面就动笔听记。

(屏幕显示:听记)

师:听什么,记什么?课文中所没有的注释的意思,边听边记。第一个字,“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在,从,在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这个“自”是“如果”的意思,如果不是亭午夜分的时候。“至于夏水襄陵”,陵:丘陵,小山头,小山包。“或王命急宣”,或:偶或、有时。“虽乘奔御风”,虽:即使、纵然。御:驾着、驾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一般翻译为“认为”,不认为有这么快,不认为它快。我认为在这里最直接的意思是“如”,不如它快。不以疾也,不如它快。“良多趣味”,很多的趣味,确实有趣味。“林寒涧肃”,肃:寂静。“空谷传响”,响:指回声。

(屏幕显示)(教师根据屏幕讲解,学生做笔记)

自:在,从自非:如果不是

陵:丘陵或:偶或

虽:纵然,即使御:驾着

以:觉得,认为良:甚,很;的确

肃:寂静响:指“回声”

师:下面根据老师给大家介绍的课文中没有注释的字再加上课文注释先把第一段翻译一下,各自做各自的,开始说起来。

(学生自读、翻译第一段)

师:说完了看屏幕,看你说的和老师写的大致意思是不是一样,读一下:

(屏幕显示,生齐读)

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层层叠叠的高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师:现在埋头读、译第二段,要说出声音来。

(生自学翻译第二段)

师:好,再看屏幕,读起来。

(屏幕显示,生齐读)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偶或皇上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达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多里,即使骑着飞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师:继续读。

生:(屏幕显示)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师:第四段又要埋头读起来。

(生自学翻译第四段)

师:好,看屏幕,读起来。

生:(屏幕显示)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凉山涧寂静。常有高处的猿猴在拉长声音鸣叫,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好啊,下面的任务就是解决第三段品读的问题。

(屏幕显示:欣赏)

师:怎么欣赏?老师指导:用精段品读的方法品味课文的美点。美点是什么呢?就是表达美好的那一个地方。看话题:我们一起来发现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就是品味它的表达之美在哪里。我们要每个字每一句地去分析。比如说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动态?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静态?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仰视?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俯视?有的是不是写白色?有的是不是写绿色?还有动静之美、色彩之美、高下之美、线条之美,很多很多的美,我们都可以去发现。好,开始在课文旁写上你的批语,欣赏这一段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下来。

(生读课文,做旁批)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

(师生交流)

师:好,让我们一起欣赏你对课文的欣赏,哪位同学先来发言?

生1:第三段主要写春天和冬天的景色,两处互为对比,写出春天是绿色的,冬天是白色的,写出了三峡的秀丽。

师:秀美,秀丽。但是,不是说春天是绿色的,冬天是白色的。这是总说春冬之时景物的特点。

生2:第三段是景物描写,生动描写三峡风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

师:你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的。我们说的是“美点”,哪一点写得好呢?

生3:第三段写“素湍绿潭”,写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潭水,写出了颜色之美。

师:色彩之美出来了,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除了颜色外,还有形态之美吧,湍是急流,潭是平静的水,四个字写得多美。

生4:“悬泉瀑布,飞溯其间”,写出三峡的瀑布动态之美。

师:“悬泉瀑布”,高处的瀑布飞流下来了,还有一个字再品味一下,“飞”字用得美不美?

生4:美。

师:怎么美呢?

生4:写出它的快。

师:写出了速度,还有力度。“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每一个字都值得品味。

生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影子,写出了它的静态之美。

师:绿色的深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是不是?这样很恰切。

生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写出了树的怪异景象,还写瀑布很高,飞流直下。

师:“悬泉瀑布”,写出了山的“高”,“飞漱其间”写出瀑布泻落的动态之美,还有一个“怪柏”的“怪”还可以欣赏。

生7:“怪柏”的“怪”写出形态比较奇异。

师:姿态之美,千姿百态而且形状怪异。我体会这个“怪”字,为什么说“绝巘多生怪柏”呢?为什么用“怪”字?我分析,“绝巘”是很高很高的山,很高很高的山上风速是很大的,在常年大风的吹袭之下,柏的形状一定很怪。因为不是很正常地生长,所以作者用了“怪”字。

生8:“清荣峻茂”四个字从四个方面写了三峡春冬之时的雄奇风光。

师:语言非常地精炼。

生9:回清倒影和悬泉瀑布,一个是回旋的清波,另一个是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两个对比写出了线条的美。

师:都是写水的,但有高下之分,有形态之分,有色彩之分,且作者写这两处景物,观察视角不同,一个往低处看,一个往高处看,八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角度。

师:好,老师给大家小结一下,这一段文字我们怎么欣赏?

首先看到的是层次美,美在层次的清晰。先点时令,“春冬之时”是总写时令。然后写江水, 然后写山岩,最后总说一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其实是对前面景物的总说。总起——分写——总说,层次清晰,情景交融。

美在景物的摄取。就像摄影师一样摄影景物的一角,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之中还有声音;“回清倒影”中“回清”这里面也有声音,这是暗写声音。

美在视角的变化。从俯视的角度写的是素湍绿潭,从仰视的角度写了悬泉瀑布。

美在线条的组合。这个线条需要我们去想象,回旋的清波,是圆的弧线;高山矗立,很峻峭,是直线。怪柏是奇异的曲线,飞瀑跌落是很漂亮的长长的弧线。

美在景物的映衬。本来写潭水就够了,再写倒影,景物的层次就增加了;写山,写山顶就够了,山顶上还有怪柏;写山就够了,但山上还有瀑布。瀑布和山映衬,绝巘和怪柏映衬,倒影和绿潭映衬,这所有的景物都互相映衬。

美在语言的秀丽。“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就很秀丽。

美在语言的生动。“回清倒影”“飞漱”,还有“怪柏”,都很生动。

美在语言的精练。特别“清”“荣”“峻”“茂”四个字给我们概括出了不同景物的美点。

短短的一篇文章,就这么多美点让我们欣赏,让我们品析。

师:现在我们还要完成一个任务,请大家看屏幕。(屏幕显示)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

师:“连绵的群山”后面,老师在这儿打了省略号,请你们将省略号变成五个字,连绵的群山,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其实就是让你们把课文中写的三峡的景点用五个字表现出来。你们可以说“高耸的峭壁”,可以说“回旋的清波”,注意每个人说一处而且不和人家重复。

(学生思考)

师:好,现在请坐在中间的一组同学来说,每个同学说五个字出来,准备好了没有?

生1:飞流的瀑布。

师:飞流的瀑布。“飞泻的瀑布”好一点。

生2:白色的急流。

师:嗯。

生3:怪异的柏树。

生4:回旋的清波。

生5:秀丽的山峰。

生6:清澈的流水。

生7:碧绿的深潭。

生8:倒悬的瀑布。

生9:良多的趣味。

师笑:“良多的趣味”它不是写景,它是总说。

师:还有怪柏没说,还有其它的说法吗?

师:我把大家的说法加上老师的说法形成一篇短文,我们一起欣赏,读起来。

(屏幕显示,生齐读)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雄伟的屏障,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苍翠的怪柏,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

师:大家是不是有了一次美好的三峡之旅?好吧,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再见,谢谢大家!

(实录整理:孙娄中学杨秀雯 王翠霞)

评点:

余老师这次的《三峡》教学尽脱前人窠臼,全是自家新意,别开生面,别有洞天。

听余老师上课,就好比游览三峡一样,眼前全是未见之景,耳畔尽是未闻之声,美景不断,惊喜不断,绝无重复、熟悉的感觉,心中全是新鲜、新奇,只让人惊喜、赞叹不已。而他就是这次游程的导游。“路”由老师指引,“景”全在自己游览、欣赏、品味。

识字环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大部分老师在各种公开课中都是让学生读一读,或写一写,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有这一环节即可,不敢逗留,其主要原因在于识字环节的设计太难出新意,而余老师的识字处理却奇兵突起,让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他充分抓住了本文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生字多的特点,让学生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因为所谓“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顿感新鲜好奇,好玩而又疑窦丛生,“这是要干什么?”待一静下心去看文字,发现果然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竟有这么多字,于是整个识字环节趣味倍增。

朗读教学效果显著,教室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听课者)都深深领略到了此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过程之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由衷地敬佩余老师朗读指导之精妙,这种精妙表现在训练角度的出奇制胜,同样也是让人大开眼界。他抓住了古文朗读的关键所在:节奏、拖音、节拍和顿音,并针对本文特点分三步进行朗读指导: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四字词语的节拍,特别地方的顿音。如此循序渐进,使得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同时,余老师的朗读示范之美也对本环节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文章结尾,余老师读“泪—沾—裳—”三个字时一字一顿,一字一感慨,可谓一唱三叹,意境深远。

《三峡》的语言并非明白如话,因此让学生理解文意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之一,进一步讲,离开了疏通文意,必将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雾里看花之感,导致整个课堂教学的失败。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既指导学生疏通了文意,又让学生的翻译古文的能力有了切实的提高呢?这颇需思量。

对于这个问题,余老师使用了简洁朴实的三个步骤就使得难题迎刃而解。

首先,对于超出初中学生理解能力而书中又没有给注释的词语,余老师直接给了学生准确地解释,如“自非”“虽”等词语,即学生进行了“听记”。

其次,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结合注释独立地翻译文章,学生理解、翻译文言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最后,由屏幕展示准确的译文,使得学生能够明辨正误,纠正自己翻译得不太准确的地方,真正疏通文意。

“听记”的细节设计别出心裁,使得学生疏通文意快捷有效。既提高了翻译古文的能力,又为下一个“欣赏”环节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

《三峡》乃美文,故“欣赏”环节至关重要。那么,文章共四段,欣赏哪一段呢?显然不能四面出击。于是余老师为学生圈定了精彩的第三段。然而欣赏文章的角度五花八门,对于缺乏自主欣赏能力的学生而言又应从哪个角度入手呢?我们请看余老师在“欣赏”环节的过渡语:

“老师指导:用精段品读的方法品味课文的美点。美点是什么呢?就是美好的那一地方。看话题:我们一起来发现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就是品味它的表达之美在哪里。我们要每个字每一句地去分析。比如说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动态?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静态?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仰视?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俯视?有的是不是写白色?有的是不是写绿色?还有动静之美、色彩之美、高下之美、线条之美,很多很多的美,我们都可以去发现。好,开始在课文旁写上你的批语,欣赏这一段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下来。”

我想,这个自然而然随机生成的点拨对这个“欣赏”环节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讲一节课好比写一篇文章,课的结尾如何才能精彩起来呢?余老师的又一奇招是在课文教学收束时把《三峡》变成了一首散文诗。

我想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首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次优雅的训练。

其次,本环节针对全文,弥补了“欣赏”环节没有着眼全篇之“不足”,有了本环节可谓点面结合。

第三,让学生带着对三峡的无限憧憬和美的想象走出课堂。

总之,在老师精心设计的丰富的活动之中,学生们的活动是充分的、丰富多彩的。学生进行了趣味盎然的识字,卓有成效的朗读,简单易行的翻译,精美独到的赏析。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听课是陶醉的,朗读是充分的,思考是深入的,表达是优美的,受益是无穷的。

可以说,本课例是余氏板块式教学的典范之作,是美文美教的经典,值得我们多角度去赏析、探讨、学习。

第三篇:样文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余映潮老师《蒹葭》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

执教:余映潮 评点:杨雪桥

时间:2013年5月3日

地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中学

[案例导读]

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案例导读

师: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蒹葭》。请把导语读一读。(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雎鸠啼鸣,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些景物,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大概会多一层温馨,多一些期盼,多一点幽怨……

师:“雎鸠啼鸣”,是一种意境。“荇菜参差,晨雾朦胧,芦苇摇荡”,这都是景物,也都是意境。见到这样的描写,见到这样的意象,人们都会有一些感怀,或者一些联想。所以说,在心中荡漾爱意的人们的眼中,看到这样的景物,就会有一些感受,读《蒹葭》也是这样。好,大家把《诗经》的简介读一读。

评点:情景再现,诗意导入。语言优美,营造氛围。(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诗经》,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500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师:这是基本的文学常识。继续读。(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师:请把“爱情诗”旁批在课题上。“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这12个字也要做课堂笔记。“婉约”就是“委婉含蓄”,“柔美”就是“轻柔的,美好的”。继续来。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此诗被历代誉为情深景真、风情摇曳的好诗。全诗三章,每章八句,前两句写景,后六句叙事抒情。

师:将“情深景真、风情摇曳”8个字旁批在课文上。“全诗三章,每章八句”,注意这个量词“章”,它不叫一“节”,叫一“章”,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好,我们开始诗歌吟读。

评点:明确类型,指出风格,点明意境,分析结构。宏观把握,提纲挈领。(屏幕显示)诗歌吟读

师:大家读一遍《蒹葭》,我听一下,“蒹葭”,读。生齐读全诗。(语速稍快。)

师:好,语速要略加调整。这是一首恋情诗,写向往、追寻,所以情感的氛围要通过语速表达出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就是轻柔的、充满向往的、充满爱意的朗读。再试一次。“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学生深情地读,语速降下来了。)

师:读得好!你看,这一遍感觉就不同啦。还有几个地方要读好:三句“所谓”,“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涘”,三句都要读出期盼、向往,甚至是赞叹。美人啊,就在那个地方!还有三个“宛如”,好像在那里,本来已经看见人了,但是又好像不在,有点遗憾,“宛在水中央”,这个“宛”字要读得重一点。好,再试。“蒹葭”,读。

生齐读全诗。

评点:三遍朗读,两次指导;根据学情,给出方案:调整语速,读出期盼,读好重音。技巧点拨,四两千斤。

师:读得好!下面我们就细细地读,把字词弄懂。“蒹葭苍苍”,读。(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师:把注释读一读。(屏幕显示,学生齐读)蒹葭(jiān jiā):芦苇。苍苍:茂盛的样子;深青色。

所谓:所念。伊人:那人,所爱的人。在水一方:在水的那一边,指所在之远。溯洄(sù huí):逆流而上。从:追寻,追求。

道阻且长:道路艰险而又漫长。溯游:顺流而下。宛:宛如,好像。师:这一首诗极具表现力,三章都是写追求而不得,而且这种追求是很艰苦的。“溯洄从之”,首先是逆流而上,然后再是顺流而下。所以把逆流而上写在前面,就更加的艰苦。这样的细节就有很好的表现力,继续,“蒹葭萋萋”——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萋萋:茂盛的样子;苍青色。晞(xī):干。

湄(méi):岸边,水与草交接之处。跻(jī):高,道路险峻,需攀登而上。坻(chí):水中高地。

师:这首诗的表现力,表现在追求的时间在不断地延伸。“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实际上都是在写时间。还表现在地点的变化:“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继续读,“蒹葭采采”——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采采:茂盛、众多的意思。已:止,完。涘(sì):水边。右:迂回,弯曲。沚(zhǐ):小块陆地。

师:用三章来表现诗歌的内容,是诗经里面最有意味的一种艺术手法。重章叠句,它的魅力就在于反复、强调,同时增加抒情的效果。只用一章,是绝对没有这样的表现力的。三章其实就是一章。但是,变角度,用反复的方式,用变化的手法来抒情,这就是意味。大家看,多美的结构,多美的文面。这种诗歌的章法摆在我们面前,就是审美的。

(屏幕显示)

蒹 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师:好,继续来,大家读译文。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深秋的芦苇啊莽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啊凝结成霜。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隔着水在那遥远的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宛如在那水的中央。

深秋的芦苇茂盛无边,清晨的白露还没晒干。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在岸边有水草的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难以登攀。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仿佛又在水中高的地方。

师:那是多么美丽的身影啊,让“我”非常的向往,不管她在什么地方,“我”都要继续地追寻她。“深秋的芦苇”,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深秋的芦苇多么茂密,清晨的白露还没全干。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远在水边那个地方。我逆流而上去寻找她,道路险阻而又曲折。我顺流而下去追寻她,她好像到了那水中小洲之上。

师:终于没有见到心中的伊人。咫尺千里的遗憾、怅惘,留在了追寻者的心中。好,我们各自背诵《蒹葭》,开始。

学生背诵。

师:好吧,古人说:“三章只一意。”就是说,三章就是一个意思:寻觅、追求。我们用朗诵的口吻来背《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背。

学生齐背。

评点:理解词语,知晓大意,小步轻迈,平稳扎实。穿插讲析,层层深入,变换节奏,轻盈灵动。

师:谢谢大家。我们继续学习,品析这首诗:美感品味。(屏幕显示)美感品味

师:我们把品析的内容放在最基础、最基本的内容之上,感受一下它的美感。看,三章,重章叠句是一种美感,一唱三叹是一种美感,虚无缥缈是一种美感,追求不懈是一种美感。大家再看,这样一些美感是需要我们进行基本的了解的。“表现出结构与抒情手法美感的一种章法”,什么叫章法呢?就是文章的结构;“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什么叫起兴呢?就是先不直接地写故事,写事件,而是从远远的地方写起。“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写美女的诗句;“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这“五美”都在课文里面。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是这首诗表现意境之美的一个四字短语。好,观察一下,然后读一读课文,我们就可以发言啦。

(屏幕显示)

美感品味

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 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 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 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 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

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 学生默读,思考问题。

评点:设计活动,激发兴趣。六个问题,启迪思维,涵盖全面,突出重点。师:好吧,我们来交流一下,可以举手说话。先选容易的说也可以嘛。生1:表现出诗歌起兴之美的诗句应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和“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师:先言他物,然后再写事情。起兴(xìng)之美,我们有时候错把它读成起兴(xīng)之美,应该读成起兴(xìng)之美,就是先写一种事物,这种事物能够营造出一种意境,然后再写故事,就更有味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茫的,一望无际的芦苇啊,给我们的就是一种朦胧的、阔大的环境,苍茫的环境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无所适从、沉郁,在这样的起兴之下,然后写故事,这种意境就更加的深远。好,继续说话。

生2: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应该是“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师:反复咏唱,“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这就是一唱三叹,用反复的手法表现一种坚持不懈的追求,哪怕面对的是很难追寻的事物。

生3: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应该是“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师:朦胧的美感。还有直接地写美人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流传最为广远的八个字。“在水一方”这四个字在现代生活里面比比皆是,它表现的就是一种意境。那么章法呢?四个字,我说第一个字,“重”。

众生:重章叠句。

师:重章叠句。一章、两章、三章,重章;叠句,“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反复出现;“宛在”“宛在”“宛在”;“在水”“在水”“在水”,都是叠句。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肯定无疑的是第一章,太有韵味了,读起来让人陶醉。

师:最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这首诗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哪位来试一下?它是怎样的一种美感呢?

生4:应该是“所谓伊人”四个字。

师:“所谓伊人”,现在不在课文里面,需要我们概括。其实老师在课文开始的时候就已经暗示了。好,请你来。

生5:朦胧悠远。

师:朦胧的,悠远的,可望不可即啊。看见了,一过去又没有了。好,你来说。

生6:朦胧柔美。

师:朦胧的,柔美的,多好啊!——你来说。生7:我也觉得是这样。

师:哦,一样的,总之就是一种朦胧的美感。生8:我觉得应该是缠绵悱恻。

师:哦,缠绵的,悱恻的。不过,这个时候还没有到缠绵的时候,美人还没有找到,还在追求之中。当然这种情感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很缠绵啦,不断地寻觅,多么执着的追求。

生8:我觉得是婉约柔美。

师:婉约柔美的,多好啊!声调一点都不铿锵,而是表现出来的是那种怅惘之情啊!还有吗?你来说。

生:婉约朦胧。

师:哦,婉约的,朦胧的。——你呢? 生9:我认为是清新怅惘。

师:清新的,多么纯美的感情啊!怅惘的,求之而不得呀!

评点:课堂交流,思维碰撞,如泉激石,轻波微澜;如花绽放,朵朵明艳。师:好,我们来看吧。老师给大家作一下小结:

(屏幕显示)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重章叠句,一唱三叹 师:表现出结构与抒情美感的一种章法是“重章叠句,一唱三叹”,这种章法在现代诗歌里面也比比皆是。余光中的《乡愁》,典型的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所以,重章叠句不仅仅是章法之美,更重要的是抒情。一唱三叹,反复咏唱。

(屏幕显示)表现出诗歌的起兴之美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师:表现出诗歌的起兴之美的诗句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连续三个句子。它们营造的是意境,这种意境是很苍茫的,和整首诗的意境极其吻合。它没有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没有那样一种快乐的、热烈的氛围。

(屏幕显示)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师:表现执着追求之美感的8个字: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屏幕显示)

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师:极具人物形象美感的诗句: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极具人物形象之美的两个字,就是“伊人”,那个人啊,我所爱的那个人啊。“伊人”,在日后的阅读中,人们欣赏为“秋水伊人”,所以说是“秋水伊人,在水一方”,朦胧的、清新的、美好的意境。

(屏幕显示)

最有音韵美感的一个章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屏幕显示)

师:需要我们概括出来的表现意境美感的一个四字短语:“朦胧空灵”,还可以是“朦胧悠远”,还可以有“如梦似幻”。

评点:教师阐释,贯通古今,旁征博引,左右逢源;语言优美,动人心弦。师:好的,下面我们就做一点优美的课堂学习笔记。具体给大家讲五个方面的知识点。

(屏幕显示)

重章叠句 一唱三叹

复沓的章法,递进的层次,时空的变化,往复吟咏的抒情力度,余韵悠悠的艺术效果。

师:复沓的章法,一章一章又一章;表现出递进的层次、变化的时空。这三章里面的时空的变化是很耐人寻味的;因为反复,所以抒情的力度增大,表达出余韵悠悠的艺术效果。这就是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的艺术魅力。

(屏幕显示)

秋景起兴 渲染氛围

景致萧瑟苍茫,氛围沉郁凄清,怅惘之情,笼罩全诗。

师:第二个知识点:秋景起兴 渲染氛围。每一章诗前面的两句,其作用太微妙了。景致萧瑟苍茫,氛围沉郁凄清,怅惘之情,笼罩全詩。起兴渲染出来的氛围是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怅惘的感觉。

(屏幕显示)

意象幽远 手法生动

深秋清晨,芦苇苍莽,露重霜浓,水长路远,伊人难觅,思念难了;以景衬人,情景交融。师:第三个知识点:意象幽远,手法生动。蒹葭是一种景物,在诗里面也叫意象;白露也是意象;又长又远又艰险的道路也是意象。深秋的清晨,芦苇苍莽,露重霜浓,水长路远,伊人难觅,思念难了。这都是以景衬人,于是情景交融。为什么写水呀?水天茫茫;为什么写路啊?山高路远。都是为了写人。

(屏幕显示)

意境凄美 朦胧悠远

秋水伊人,在水一方。但望穿秋水,艰难追寻,可望难即。诗境飘渺、朦胧、迷离、凄美。

师:第四个知识点:意境凄美,朦胧悠远。意境就是作品里面表现出来的一种情境。秋水伊人,在水一方。但是望穿秋水,艰难追寻,可望难即。“秋水伊人”和“望穿秋水”,这两个“秋水”不一样,“望穿秋水”是眼睛都望穿了,但是美人啊可望难即,远远地看着,就是不能走到她的跟前,不能向她表示一下自己的爱意,于是这首诗的诗境就是飘渺的、朦胧的、迷离的、凄美的。

(屏幕显示)

弦外之音 言外之意

追寻的过程顽强执着,永远寻觅,无怨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美的人性。

师:第五个知识点很有意思。难道说一个如梦似幻的女子,真的有人不懈地去追求吗?根本见不到人啊。于是就有人说,这一首诗很有象征的意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表现的是一种坚持,对美好向往的不懈的追求,追寻的过程顽强执着,永远寻觅,无怨无悔!那是一种至真至美的人性。这就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言外之意,非常富有哲理。

评点:生动讲析,学生笔记。写法归纳,画龙点睛。语言工整,诗意浓郁,如锦添花,如画着色,美不胜收,风情摇曳。

(屏幕显示)练习指导

一诗之美

一章之妙

一句之情

一词之味

师:学习蒹葭,把上述五个知识点掌握下来,然后会背诵、会默写,就行啦。现在老师还告诉你们怎么去写赏析文字。

一诗之美”,就是《蒹葭》这首诗,你或者写它的章法之美,或者写它的意境之美,或者写它的含蓄之美,或者写它的哲理之美,等等,你的欣赏的文字就可以写出来。“一章之妙”,比如说第一章,它的起兴之妙,它的音韵之妙,意象之妙,你的欣赏文字也就写得出来。

“一句之情”,比如“重章叠句”,我们专门分析“道阻且长”这样的句子,它所表现出来的那样一种追寻,那样一种坚持,那样一种对爱的不舍,同样的能够写出赏析文字来。

“一词之味”,专门分析一个词,也能够写出赏析文字来。比如《蒹葭》的“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三章一共有六个“从”!这是罕见的语言表达现象,六个“从”,一定是有深刻的意味的,你就专门分析这个“从”字所表现出来的意味、情致和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一篇小小的赏析文又出来了。

所以写诗歌赏析文可以这样:一诗之美,一章之妙,一句之情,一词之味。我们就可以着笔了,就可以开始你的赏析。

评点:一篇一章,一句一词;角度精美,高度凝练;技巧点拨,锦上添花。师:好,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让我们一起吟诵琼瑶改写的《蒹葭》。在水一方,读——

(屏幕显示,学生齐读)

在水一方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

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

却见依稀仿佛,她在水的中央。

……

师:永远的迷惘啊,永远的追求!好,下课!

评点:《蒹葭》改写,歌词收束,齐声诵读,细细回味。浅吟低唱,洋洋盈耳;古风今韵,余味悠长。

[实录赏析]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三百,论意境,再无他诗能出其右。关于诗的内容众说纷纭,“刺襄公”说,“招贤”说,“爱情”说,一直颇多分歧。所以教师须先给这首诗定位,才能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更深入的欣赏。

于是,余老师说:“《蒹葭》是出自《诗经·秦风》的一首爱情诗,风格婉约柔美,意境朦胧悠远,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

“爱情诗”,是的,它把爱情写到了极致。那是花开彼岸的爱情,水月镜花,可望难即,于是才有了痴情人的相思相望、上下求索、不懈追寻。对于情窦初开的初三学生而言,这个定位也是容易让他们产生情感共鸣的。

“诗歌吟读”,这是第一板块。

“吟读”一词,实在妙极。这一“吟”,如清溪浅水行舟,柳荫堤畔闲行。放慢了脚步,才得以仔细欣赏风景。于是,轻拢慢捻抹复挑,吟读中有了思索的时间,诗歌的味道也就在这放慢的语速中渐渐“吟”出来了,“品”出来了。

读一读词语的意思吧,那是理解诗歌的基础。隔了两千年的时光,有些美丽的词语,已经不再是当初的模样。“芦苇”的前世就是“蒹葭”,“蒹葭”的今生就是“芦苇”呀——这样一解释,学生便豁然开朗。

再读一读译文吧,“深秋的芦苇啊莽莽苍苍,清晨的白露啊凝结成霜。我心中思念的那个人啊,隔着水在那遥远的地方……”这不是简单的翻译,这是远古的韵律在今天的回响。这是以诗译诗,灵动简约,音韵和谐,仍有《诗经》的节奏均匀、钟鼓之音。

“美感品味”,这是第二板块。

“美感”这个角度,恐怕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我们对这首诗的万般情感,也恐怕是集中在这一个“美”字上。《蒹葭》,真美!然而,知其美,还要知其所以美,这才是诗歌赏析的佳境。“结构之美,起兴之美,追求之美,形象之美,音韵之美,意境之美。”于是,余老师引领学生踏上了寻美的旅程,引导学生将心中朦胧的美感具体化。随之,学生的发现如鲜花一朵一朵绽放。

“好的,下面我们就做一点优美的课堂学习笔记。具体给大家讲五个方面的知识点。”“重章叠句,一唱三叹;秋景起兴,渲染氛围;意象幽远,手法生动;意境凄美,朦胧悠远;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如果说前面的品味是植了满山草木,这里的讲析便是天上朗月,它的光辉洒向它们,顿时有了空间感,立体感,整节课的内容丰满了起来。

然而,还没有完,居然还有“练习指导”。“一诗之美,一章之妙,一句之情,一词之味。”诗歌赏析的角度,经过这样细致的分解,马上眉目清秀,迁移到其他诗歌的赏析也同样适用。

齐读琼瑶的《在水一方》来收束吧:“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设计既呼应开头的诗意导入,又在浅吟低唱中给学生美的享受,余韵悠悠。

第四篇:余映潮老师

余映潮老师(以下简称师):好,同学们上课!学生(凤岗中心小学五(3)班学生,一下简称生):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美文《威尼斯的小艇》。一起来把白威尼斯的读一读。师出示课件,生齐读: 课文简介: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的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弯西北岸重要的港口。它也是一座文化艺术古城,由118个岛屿组成。威尼斯的风景离不开水,它好像一个飘浮在碧波上的浪漫的梦,永远荡漾着醉人的诗情画意。师:威尼斯的风情离不开水,它好像一个飘浮在碧波上的浪漫的梦,永远荡漾着醉人的诗情画意。《威尼斯的小艇》就是写威尼斯的水的风情的。咱们开始课文学习。重在语言训练。第一个环节,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什么叫联想的方法,你看这个“艇”字,它有舟字旁,这个舟字旁的字有多少啊,你看见情趣两个字,你能不能想到跟情趣意思相近的,情什么呀,请什么呀,一看到祷告一词,你觉得有祷字的词,你还看过吗,用到过吗? 下面开始小组活动,各抒己见。根据这三个词,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同学记录你们的劳动成果,开始吧。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思考讨论学习。师:好的,下面可以向全班同学,向老师们汇报你们的研讨的成果。那组先来?好,请你来。生:和第一个字相近的字有:船般舱稍,和第二字相近的词有一个叫风趣,还有一个和第三个词相近的是祈祷。师:好,这一组完成了一半的任务,你们的? 生:船、舱、稍、般 师:一样的,联想不够丰富,好,继续来。生:情感和情意 师:情趣、情感、情绪、情意 祈祷差不多几乎也是一般任务。这个组呢?没有,有,洗耳而听。这里,你的? 生:艇字就有船、般、舱,情趣就有情意、情况和心情,祷告就有祈祷。师:好,这边的,来请你来。互相推诿,不行。生:舟字旁的有般、船、艘、稍、舱,情趣是风趣、情意。祷告有祈祷。师:好,你们来不来? 生:来。师:好,这一下你们看,还是要批评的。生:船、舱、般,第二个是浪漫 师:啊,怎么说到浪漫那里去了?要不要解释?必须说。生:第三个是祈祷 师:你看,他们差一点吧,他们只是联想到三个带舟字旁的字,这边,没人。哎,你来。生:我们从艇字联想到船、艄、舱,情趣有风趣、情意,祷告有祈祷 师:你看,基本上都能联想,还有那些同学说的?就剩一组了,要不要?说一下 生:艇有船、舱、般、稍、艘,情趣有情调、情感、风趣、情意、情思、情况,祷告有祈祷。师:后来居上。他们说了一个很关键的词:情调,怎么你们没有想到?一起来,你看,这么多啊!读起来。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艇:轻便的小船。舰:大型的战船。航:行船。舷:船两侧的边缘。舫:泛指小船。舱:船上住人聚物的部位。艄:船尾。舵:船尾用于控制行向的装置。师: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一遍 师:情趣读起来 情趣:情调,趣味。情味:情调,趣味。情调:情趣,情味。师:这组同学,还有那组同学说了风趣,在有些时候,他们的意思是很接近的。这个人,他是很有情趣的人,这个人是个很风趣的人,意思也大致相近。你看,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多有味啊,可以使我们的思绪飞扬。还有一个词是吧?祷告读。学生齐读 祷告:向神灵说话,祈求保佑。祈祷:向神灵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 师:好,在课题旁边写上: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这是一种学习方法。

师:我们接着继续用另外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继续做笔记,用撷取创造的方法叙说课文,撷取就是有目的地精选,选出来,选好来,把选出来的内容积聚在一起来叙说课文。方法:根据课文内容,用威尼斯、小艇写一句生动的话,或者用小艇、威尼斯写一句生动的话,你看,这个威尼斯和小艇或者小艇和威尼斯是可以有不同的位置的。你可以选取一种来写一句,先看我的例子。

说到威尼斯就自然会想到穿梭于水巷中的小艇,是不是,前面是威尼斯,后面是小艇啊,这是一种月牙形的平底的小船,乘着它可以饱览这座水城的全景,你看,叙说课文啦。下面,我再换一下。把小艇放在前面:河道上一只只来往自如的小艇,是威尼斯的每一道独特耀眼的风景,一种美丽的风情,下面就是你们的操作了。每个人独立地用词写句,开始吧!

学生开始练习写句,老师巡视并作指导。师:下面我们就来用撷取和创造的方法叙说课文,好先请你来。生:小艇成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主要工具,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这里的人都坐着小艇,在水上做生意。师:多好啊,她的关键词是工具,你看,她用一个句子叙说了课文一个方面的内容。好请你来 生:威尼斯这座城市是水上城市,小艇是这座城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小艇让这座城市,让这座水城充满了情趣。师:这个句子写得好哇,老师要求的两个关键词都写进去了,而且这个句子抒情的味道很浓。好,请你来。生:说到小艇就会想到威尼美丽风趣独特的形象,说到威尼斯就会想起小艇在河道中操纵自如,左拐右拐,穿梭的画面。师:这个句子写得非常好,你们记下来没有,说到什么什么,想到什么什么。这就是创造,谢谢你。你也是一样,也读给我听。生:说到小艇自然会联想到水上城市威尼斯,威尼斯是一座水塔,到处风景优美,风光亮丽。到处都有河道,河道两旁有许多的建筑物,真是一道耀眼的风景啊!

师:你写得更好,你用说到想到之后,然后继续往下介绍威尼斯的特点,关键信息很突出,两部分连接得很紧。好,谁来,你来。生:威尼斯那么美丽,是因为有那些来往自如的独特风趣的小艇。师:啊,独特对象,风趣还是要修改一下怎么样用词,但是这个句子做得很好,第一句就开始赞美。好,请你来。生: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小艇穿梭在一条条威尼斯的河道中,传递着它的无限的风情。师:好,开门见山,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写船夫,好,你来。生:来到威尼斯,就不能不说小艇,那些小艇能在轻松自如地在各个河道上灵活地行驶,就像大街上不能缺少汽车一样,威尼斯是离不开那些像独木舟一样的小艇。师:这个句子把课文里面的好句好词组合在一起了,而且专门说了小艇啊,好,请你来。生:威尼斯的夜晚很宁静,河面上的小艇不动了,连星星的倒影也不会有丝毫的颤动。师:她的角度好啊,写晚上的威尼斯。好,再来一次。生:威尼斯河道上的小艇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风情。师:反复句,两次说。富有情感。哎,你还来一次啊,是不是说法完全不同?啊,看来我摸了你的头发,你肯定又有灵感了。生:小艇,人们,还有,还有月亮,以及城市那些美丽给威尼斯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师:嗯,好,你看他口头造句,他没有写的,啊,又来一次创造。更聪明。好,谢谢大家。描绘了威尼斯的风情啊。抓住威尼斯的小艇来描绘它,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练习二读一读,人家就把威尼斯小艇用进去了啊,威尼斯的小艇读 学生读课文的练习二。师:再来读我给大家撷取的优美的语言,在威尼斯迷人的夜晚读 学生再读老师出示的句子 师:同学们,这就是撷取,创造。再来看,在明净的夜晚读。学生继续读 师:这在你们课文里有没有,没有,你们往后面看,威尼斯之夜,仍然可以从里面找句子啊,这就是创造。你看,老师居然从后面的作录里面找到了好句子给大家组合起来。原来读书是要瞻前顾后的。当然,如果我给大家指点了,我说你们前后都要关注到,你们也一定会从后面的文章里面选取美句来进行创造的。这个学习任务完成得非常好。继续来,用赏析的方法来细读课文。把我们的目光放在最后一段。这一段好在哪里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三种方法,用赏析的方法细读课文。记下来了吗?好朗读课文吧,半夜戏院读—— 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可以说每一个句子都好,都美。我先举例。动词运用之美,你看,一大群人拥出来,簇拥在,摇晃、耸立、笼罩,动词都用得好。我只是举个例子而已。现在各自思考,来谈一谈你发现这一段的美。开始吧!学生默读思考,老师巡视。师:好,我们来说话,怎么说呢?你要说这个地方写得好啊,它写出——,或者说整段写得好啊,它从什么地方写到什么地方,好你先来。生:这整个自然段写得很棒,第一前几句的话,写的就是半夜戏院散场后,人群坐上雇定的小艇时热闹的情景,而等这些小艇都行驶走完之后,威尼斯又变得非常的沉静,安静起来就说更说明了,只要没有威尼斯的小艇就没有威尼斯现在的美丽风趣了。

师:嗯,扣住威尼斯的小艇来写晚上的景色,由喧闹写到寂静,顺序很好。好,请你来。生:这段的比喻句写的很好,因为它把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把它比作人。师:沉沉入睡,比拟的手法,比拟的手法用得很生动的,用得恰到好处。好,继续来。好,请你来。生:水面上渐渐沉静,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挺好的,用月亮的影子作为环境的那种烘托,烘托出当时的环境很寂静。师:不是写天上的月亮,而是写水中的月亮。威尼斯,水的风情,通过月光写出来了。生:这一整段都写得好,它前面都是写那种人群从戏院出来的那种热闹景象,后面就是写那些小艇全都走了很安静,这样就用了对比的手法,前面写得很吵闹,后面写得很寂静。师:用动来衬静,使这个静更加的优美啊,更加的有意境啊!好,请你来。生:我觉得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写得很好,因为它用了拟人句,把威尼斯比作人,那个又沉沉地入睡了就是在说那个天暗下来嘛,给我的感觉是好像进入了仙境。师:嗯,又沉沉入睡了,这个“又”字写得好,今天是这样,明天也像是这样。威尼斯白天有着热闹的时候,傍晚有着快乐的时候,那时候深夜小艇都回家了,于是整个水城一片寂静。好,请你来。生:这一整段都写得很美,因为这段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夜幕降临的美丽景象。师:好,注意,这一段由动到静啊,有一个过渡,它是慢慢的,慢慢的把静写出来,有一个词,水面上“渐渐”沉寂啊,不是突然地,寂寞就来了,寂静就来了的,你看“渐渐”一词也是用得很恰当的。哎,再说啊!生:这一自然段十分生动地写了它们的热闹和寂静,写出了两个极端,而渐渐过渡得非常好。而且这两个极端更是说明了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师:嗯,而这个“极端”这个词呢,可以把它藏起来,可以用更幽默的话来说,写的非常热闹,写的非常安静。于是形成对比,于是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好,请你来。生:我个人觉得呢,从水面上渐渐沉寂一直到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是最美的。因为它是从那个景物来体现的。它是从那个石桥、桥梁啊„„ 师:好,多角度写静,你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从各个方面来写静,然后用几句话结束,寂静笼罩着这个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层次分明,多美的一段啊!那么这一段写出了威尼斯的风情。把它写到课本上,写了风情之美啊。这一段写出了动静之美,这一段表现出描写之美,这一段还运用了一些手法,也就是手法之美。它的动词运用很美。它的句式很美,它的层次也很美,这是段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的。谢谢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语言学习的任务和课文研读的任务。谢谢同学们,下课。生:谢谢老师!

第五篇:余映潮教学实录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声说同意)

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

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

师: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啊!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铺垫”。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作用。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

师: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师:接下去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 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

(生齐声朗读)

师: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学生看书、思考,大约5分钟)

生1: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我”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贼”、“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生2:我欣赏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生3:我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有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师:对,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生4:我想说,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

师:对,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层递。

生5:我也想说“对比”,菲利浦夫妇在金钱面前态度前后变化非常大,他们在船长面前彬彬有礼,而对于勒却非常差,避之不及。

师:菲利浦和船长交谈是讨好式的,由远的地方开始谈;菲利浦夫妇谈到于勒,则是暴怒、生气。

生6:我想说说船长,他是个重要的人物。船长不认识于勒,还背后骂于勒,说他是老流氓。

师: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不可能确认,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见于勒的地位卑微、遭遇悲惨。亲人又不认他,更悲惨。

生7:我要说“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第20段中我的父亲“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很菲利浦的心理活动。后来菲利浦不相信那个卖牡蛎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师:很好!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啊!

生8:我要说的话题是“千姿百态的说”。文中“低声地说”、“吞吞吐吐地说”,还有船长“冷冷地说”,也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还有“在心里默念”、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都是为了人物的心理,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们形态各异,但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都一样紧张。

师: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这就是若瑟夫的“看”。

生9:我要说的是若瑟夫眼中的“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我”的叔叔穷苦的形象。

师:若瑟夫两看“于勒”。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前面一处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

师:好的。八个话题的讨论就到这里为止。老师来总结一下: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屏幕显示:

1.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2.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3.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4.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5.欣赏短篇小说丰富表现的手法

师:这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来展开故事情节。作者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儿童的眼晴里、耳朵里来表现是有深刻的含义的。毕竟成人世界情与儿童世界不一样,成人、儿童为人处事也不一样。

小说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来展开故事情节,长篇小说的场景可以转移,短篇小说的场景常常要在一个地方。《孔乙己》的故事场景只是一个小柜台,《社戏》的场景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看戏的地方——船上。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大起大落的:父亲第一次发现于勒时是不相信的;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能确定;到船长那里打听,确认了面前的就是于勒。这其中的情节就有“波澜”。

于勒和菲利浦的性格都很生动。

对比、衬托等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下载余映潮老师《春酒》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映潮老师《春酒》课堂教学实录及评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浅谈余映潮老师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作者:张世英 zhangshiying88@163.com 1999年10月15日,荆州市教研室中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余映潮在湖北大学主办的“迈向 21世纪语文教改......

    余映潮老师讲座

    浅说语文教师的教学修养 余映潮 第一部分 优秀的学科教师是怎样的人 1.热爱学习的人 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不怕劳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 2.定力强大的人 韧性就是激情,精华只......

    余映潮老师阅读教学

    余映潮老师阅读教学“课中活动”介绍 作者: 来源: 发布于:2012-2-28 点击量: 47 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艺术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学生的课......

    教学实录集——余映潮

    余映潮教学实录汇集(1) 1.《我的叔叔于勒》 2.《云南的歌会》 3.《说屏》 4.《记承天寺夜游》 5.《狼》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

    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范文合集

    余映潮《散步》教学实录 师:我们开始上课 生齐:起立,敬礼,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我们学习莫怀戚的美文《散步》。现在一起来进入课文。这节课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赏析,教你怎......

    余映潮(定稿)

    余映潮-人物简介 余映潮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

    余映潮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

    余映潮

    余映潮: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强烈推荐爱教育的人一读) 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 (一) 我的暑期,比一般的老师来得早,从6月初就开始了;这是因为我没有教学任务的原因。 我的暑期,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