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_余映潮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
余映潮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l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评:课始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没有任何赞言,去时前流行之弊,行简洁明了之风。】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l一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
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l一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学生齐声说同意)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黄展、高潮和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
师: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啊!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铺垫”。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作用。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 师: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评:学生的发言有些困难。老师总结了学生的发言,在总结的过程中给学生论释了课文两部分的具体作用,内容易懂易学。记得全国高考试题曾经考过这样 的题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介绍李小二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引出人物,制造悬念。从日常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来看,对课文两部分具体作用的展示及诊释对学生而言意义深远。】
师:接下去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
(生齐声朗读)师: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学生看书、思考,大约5分钟)生1: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我”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贼”、“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生2:我欣赏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 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生3:我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有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师:对,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评:学生的发言比较零碎,往往说不到点子上,老师的总结能够把学生的发言非常巧妙地引到小说欣赏的内容上。称呼表现人物的性格、景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等等文学欣赏的内容出现在老师的点评语中,让学生大开眼界。】
生4:我想说,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师:对,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层递。
生5:我也想说“对比”,菲利浦夫妇在金钱面前态度前后变化非常大,他们在船长面前彬彬有礼,而对于勒却非常差,避之不及。
师:菲利浦和船长交谈是讨好式的,由远的地方开始谈;菲利浦夫妇谈到于勒,则是暴怒、生气。
生6:我想说说船长,他是个重要的人物。船长不认识于勒,还背后骂于勒,说他是老流氓。
师: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不可能确认,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见于勒的地位卑微、遭遇悲惨。亲人又不认他,更悲
惨。
生7:我要说“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第20段中我的父亲“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很菲利浦的心理活动。后来菲利浦不相信那个卖牡蝠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师:很好!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
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啊!生8:我要说的话题是“干姿百态的说”。文中“低声地说”、“吞吞吐吐地说”,还有船长。冷冷地说”,也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还有“在心里默念”、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都是为了人物的心理,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 它们形态各异,但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都一样紧张。
师: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这就是若瑟夫的“看”。
生9:我要说的是若瑟夫眼中的“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我”的叔叔穷苦的形象。
师:若瑟夫两看“于勒”。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前面一处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
【评:在老师的自然而和缓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趋于活跃,欣赏课文也相对“专业”,看问题的视角也不再单一。他们谈论船长的形象、若瑟夫的“看”、父母的神态等等,比完成第一步的学习任务时,有了较大的进步。】
师:好的。八个话题的讨论就到这里为止。老师来总结一下: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屏幕显示: 1.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2.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3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4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5.欣赏短篇小说丰富表现的手法
师:这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来展开故事情节。作者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
儿童的眼晴里、耳朵里来表现是有深刻的含义的。毕竟成人世界情与儿童世界不一样,成人、儿童为人处事也不一样。
小说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来展开故事情节长篇小说的场景可以转移,短篇小说的场景常常要在一个地方。《孔乙己》的故事场景只是一个小柜台,《社戏》的
场景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看戏的地方—船上。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大起大落的:父亲第一次发现于勒时是不相信的;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能确定;到船长那里打听,确认了面前的就是于勒。这其中的情节就有“波澜”。
于勒和菲利浦的性格都很生动。对比、衬托等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在针对这篇小说讨论了一个大话题、八个小话题后,老师再一次对欣赏小说作了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在45分钟时间里学习到了一学期都学习不到的欣赏小说的知识。课堂容量非常大,学生的学习却显得轻松,这就是我们的大师上课的特点。】
【总评:这是一节文学欣赏讨论课。
特点一,教师掌握了文本的最基本、最深透、最前沿的教学意义,对文本进行了深透的教学解读,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
特点二,教师来用的是主题式教学方式,策堂上没有任何同小说欣赏无关的问题,知词语的整理、课文的朗读等;整个课堂主题集中,目标指向明确,没有任何分枝又叶,教学目标的落成非常明确。
特点三,教师高水平的课堂评价,是这节课的又一大亮点。对学生的每一发言,老师的点评总是非常到位,评价的语言丰富,又穿播了对文本的分析与欣赏,使学生心悦诚服。】
第二篇:余映潮 我的叔叔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与评点(余映潮)余映潮/执教葛亦虹/整理、评点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评:课始开宗明义,直奔主题,没有任何赘言,去时前流行之弊,行简洁明了之风】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 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声说同意)
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
师: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啊!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铺垫”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作用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
师: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评:学生的发言有些困难老师总结了学生的发言,在总结的过程中给学生诠释了课文两部分的具体作用,内容易懂易学记得全国高考试题曾经考过这样的题目:《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介绍李小二的作用是什么?答案:引出人物,制造悬念从日常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来看,对课文两部分具体作用的展示及诠释对学生而言意义深远】
师:接下去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 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
(生齐声朗读)
师: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学生看书、思考,大约5分钟)
生1: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我”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贼”、“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
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生2:我欣赏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生3:我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有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师:对,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评:学生的发言比较零碎,往往说不到点子上,老师的总结能够把学生的发言非常巧妙地引到小说欣赏的内容上称呼表现人物的性格、景物描写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等等文学欣赏的内容出现在老师的点评语中,让学生大开眼界】
生4:我想说,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
师:对,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层递
生5:我也想说“对比”,菲利浦夫妇在金钱面前态度前后变化非常大,他们在船长面前彬彬有礼,而对于勒却非常差,避之不及
师:菲利浦和船长交谈是讨好式的,由远的地方开始谈;菲利浦夫妇谈到于勒,则是暴怒、生气
生6:我想说说船长,他是个重要的人物船长不认识于勒,还背后骂于勒,说他是老流氓
师: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不可能确认,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见于勒的地位卑微、遭遇悲惨亲人又不认他,更悲惨
生7:我要说“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第20段中我的父亲“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很菲利浦的心理活动后来菲利浦不相信那个卖牡蛎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师:很好!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
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啊!
生8:我要说的话题是“千姿百态的说”文中“低声地说”、“吞吞吐吐地说”,还有船长“冷冷地说”,也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还有“在心里默念”、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都是为了人物的心理,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们形态各异,但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都一样紧张
师: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这就是若瑟夫的“看” 生9:我要说的是若瑟夫眼中的“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我”的叔叔穷苦的形象
师:若瑟夫两看“于勒”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前面一处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评:在老师的自然而和缓的引导下,学生的思维趋于活跃,欣赏课文也相对“专业”,看问题的视角也不再单一他们谈论船长的形象、若瑟夫的“看”、父母的神态等等,比完成第一步的学习任务时,有了较大的进步】
师:好的八个话题的讨论就到这里为止老师来总结一下: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屏幕显示:
1.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2.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3.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4.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5.欣赏短篇小说丰富表现的手法
师:这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来展开故事情节作者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儿童的眼晴里、耳朵里来表现是有深刻的含义的毕竟成人世界情与儿童世界不一样,成人、儿童为人处事也不一样
小说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来展开故事情节,长篇小说的场才景可以转移,短篇小说的场景常常要在一个地方《孔乙己》的故事场景只是一个小柜台,《社戏》的场景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看戏的地方——船上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大起大落的:父亲第一次发现于勒时是不相信的;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能确定;到船长那里打听,确认了面前的就是于勒这其中的情节就有“波澜”
于勒和菲利浦的性格都很生动
对比、衬托等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在针对这篇小说讨论了一个大话题、八个小话题后,老师再一次对欣赏小说作了全面的总结,使学生在45分钟时间里学习到了一学期都学习不到的欣赏小说的知识课堂容量非常大,学生的学习却显得轻松,这就是我们的大师上课的特点】
【总评:这是一节文学欣赏讨论课
特点一,教师掌握了文本的最基本、最深透、最前沿的教学意义,对文本进行了深透的教学解读,并且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自如
特点二,教师采用的是主题式教学方式,课堂上没有任何同小说欣赏无关的问题,如词语的整理、课文的朗读等;整个课堂主题集中,目标指向明确,没有任何分枝叉叶,教学目标的落成非常明确
特点三,教师高水平的课堂评价,是这节课的又一大亮点对学生的每一发言,老师的点评总是非常到位,评价的语言丰富,又穿插了对文本的分析与欣赏,使学生心悦诚服】
第三篇:我的叔叔于勒——余映潮课堂实录
余映潮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实录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大家先看看作家作品简介。屏幕展示莫泊桑及作品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已久,尤其是短篇小说,使它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篇小说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学生朗读)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的贪钱,把钱看的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他他用了一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的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运用了“对比”,“我”的父母前面一部分中对叔叔的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无意。
师:他也用了一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说到全文分为两个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以后是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说同意)
师:前面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
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角度、从故事发展角度,再来讨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鞋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鞋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师:他说到了故事情节: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很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师:是啊,旅行非常重要,“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的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第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屏幕显示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
师:小说里的家庭很穷啊!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是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期盼、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如果于勒在这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说的“铺垫”。于勒的心事我们家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了气氛。这是第一部分的作用。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设置场景祥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
师:设置一个场景,讲故事集中表现在船上的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祥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普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约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师:接下来我们完成第二个人物。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
1、于勒的称呼欣赏。
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3、说说“约瑟夫”的看。
4、文中景物描写欣赏。
5、千姿百态的“说”
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
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8、船长形象欣赏
((生齐声朗读)
师:活动的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学生看书、思考,大约5分钟)
生1:我欣赏文中有关于“于勒”的称呼。课文前部分谢了对于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我”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为“贼”、“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感觉丢脸。唯一没有改变称呼的是“我”约瑟夫,他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命运的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普夫妇的为人。而约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生2:我欣赏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里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是后来是“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吆喝人物联系起来。
生3:我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师:对,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生4:我想说,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师:对,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层递。
生5:我也想说对比,菲利普夫妇在金钱面前态度前后变化非常大,他们在船长面前彬彬有礼,而对于勒却非常差,避之不及。
师:菲利普和船长交谈是讨好式的,由远的地方开始交谈:菲利普夫妇谈到于勒,则是暴怒、生气。
生6:我想说说船长,他是哥重要的人物。船长不认识于勒,还在背后骂于勒是老流氓。
师: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不可能确认,于勒是船上的年老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见于勒的地位卑微、遭遇悲惨。亲人不认他,更悲惨。
生7:我要说说“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第20段中我的父亲”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的表现出了菲利普夫妇的心理活动。后来菲利普夫妇不相信卖牡蛎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里,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师:很好!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地绝望啊!
生9:我要说的是“千姿百态的说“。文中”低声地说“”、“吞吞吐吐地说”,还有船长“冷冷地说”,也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还有“在心里默念”、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都是为了人物的心理,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他们形态各异,但是表现人物的心里都是一样紧张。
师: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这就是约瑟夫的“看”。我要说的是约瑟夫眼中的“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我”的叔叔穷苦的形象。
师:约瑟夫两看“于勒”。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前面一出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约瑟夫两次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向导约瑟夫不仅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这篇小说是通过约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
师:好的。八个话题的讨论就到这里为止。老师总结一下:说说短篇小说的
欣赏。
屏幕显示:
1、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
2、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
3、欣赏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
4、欣赏短篇小说不同的人物性格
5、欣赏短篇小说丰富的表现手法
师:这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来展开故事情节。作者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儿童的眼睛里、耳朵里来表现是有深刻的含义的。毕竟成人世界与儿童世界不一样,成人、儿童为人处事也不一样。
小说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来展开故事情节,长篇小说的场景可以转移,短篇小说的场景要在一个地方。《孔乙己》的故事场景只是一个校柜台,《社戏》的场景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看戏的地方——船上。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大起大落的:父亲第一次发现于勒时是不相信;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能确定;到船长那里打听,确认了面前的就是于勒。这其中的情节就有“波澜”。
于勒和菲利普的性格都很生动。对比、衬托等等首发的运用,使文章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生动。今天的可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
第四篇:余映潮老师《三峡》教学实录与评点
时间:2007年11月3日
地点:淄博市临淄实验中学
师:上课。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看大屏幕,一起来读一下,三峡风光,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三峡风光,美不胜收,作者笔下的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令人不禁也想有一次三峡之旅。
师:我们今天的三峡之旅就是品读《三峡》。
(屏幕显示:郦道元《三峡》执教:余映潮)
师:看咱们今天的学习任务,四个任务。
(屏幕显示:识字、朗读、听记、欣赏)
师:谈到识字的问题,咱们也应有一些比一般的方法更有乐趣的识字方法。我不知道你们在预习这一课的时候,在认识《三峡》这一课字词的时候用了什么方法没有?哪位同学能告诉我呢?你是怎样认识《三峡》这篇课文的生字难词的?哪位同学来讲一下?
生: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师:你怎样认识它的,用什么方法认识它的?
生:这两个词写出了三峡的特点。
师:现在不是分析句子,这个字你怎么认它?用什么方法没有?好,老师今天告诉你们一种特别的方法。让我们结合课文来“识字”。
(屏幕显示:识字)
师:看老师的建议。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
(屏幕显示,生读)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
师:这就是结合课文来认字,找一找吧。带“山”旁的字,带“氵”旁的字,对比较难的,要把它们圈下来。
(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
师:把老师圈的和你自己圈的对一下,一起读一读,我读标题,你们读下面内容。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巴东三峡 峡:两山夹水的地方。
重岩叠嶂 嶂:zhàng,高耸如屏障的山峰。岩: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绝巘怪柏 巘:yǎn,极高的山峰。清荣峻茂 峻:jùn,高而陡峭。
师:注意“岩”字,这里指巨石凸起形成的山峰,一般说山上的大石头叫岩,这里指山峰。带“山”旁的字能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景物方面的魅力,继续来: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读。
(屏幕显示,生齐读)
沿溯阻绝 沿:顺流而下;溯:sù逆流而上。素湍绿潭 湍:tuān,急流的水。
悬泉瀑布 瀑:从河床陡坡或悬崖倾泻而下的水流。飞漱其间 漱:shù,冲荡。林寒涧肃 涧:此指峡谷。猿鸣三声泪沾裳 沾:浸湿。师:同学们读的是“猿鸣三声泪沾裳(shāng)”,“裳”这个字我建议大家读cháng,这个shāng字你们如果查新华字典,是没有这个音的。衣裳的“裳”读轻声,不读yīshāng。cháng是古人穿的一种裙子,古人的裙子和我们现在的裙子不一样,就用一块布在腰下面围一下,男女都穿这样的裙子。所以这个字读cháng,猿鸣三声泪沾裳(cháng)。好,带“氵”的字也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三峡景物方面的魅力。好,下面我们来读课文。
(屏幕显示:朗读)
(生朗读课文)
师:好,我听了。朗读有什么要求?起码来讲要读出文章的音乐之美。《三峡》的语句是很漂亮的,我们要读出文言课文的味道。怎么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呢?怎么使我们朗读具有音乐之美?老师教给你们三种方法:第一,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第二,读出四字词语的节拍,你看,你们刚才四字词语的节拍没有读出来;第三,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节奏、拖音、节拍、顿音都是音乐术语,把这个问题处理好我们朗读就有音乐之美了。(屏幕显示)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
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
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师:先看第一个提示: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这个拖音能读出来,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听一下。
(屏幕显示)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
至于/夏水襄陵
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虽/乘奔御风
则/素湍绿潭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
(生根据教师范读内容的停顿做笔记)
师:好,一起来试一下,注意领起词的短暂拖音,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次就有味道了,继续来,既要读好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又要读好四字词语的节拍,节拍主要就是二二节拍。你们听。
(屏幕显示)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师:四个字两两一个节奏,你们再来朗读一遍。注意刚才领起词的拖音的长度还不够,如果稍微夸张一点,你就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了。这一遍朗读既要读好拖音,又要读好四个词语的节拍。读起来。
(生齐读课文)
师:这一遍味道也读出来了,继续来。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你们看: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清荣峻茂” 四个字要读开,顿一顿,为什么呢?因为写的是四种事物,水清,树荣,山峻,草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最后一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情感要读出来,“泪—沾—裳”三个字之间要顿一下。好,我们把三、四段两段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课文三、四段。
师:有点意味了,再把第四段来一遍。
(生齐读第四段)
师:这个“泪沾裳”意味还没出来,再试。
生读: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味道读出来了。好。我们的朗读训练就进行到这里,请注意朗读这篇课文的三种技巧。
师:下面就动笔听记。
(屏幕显示:听记)
师:听什么,记什么?课文中所没有的注释的意思,边听边记。第一个字,“自三峡七百里中”的“自”:在,从,在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这个“自”是“如果”的意思,如果不是亭午夜分的时候。“至于夏水襄陵”,陵:丘陵,小山头,小山包。“或王命急宣”,或:偶或、有时。“虽乘奔御风”,虽:即使、纵然。御:驾着、驾驭。“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一般翻译为“认为”,不认为有这么快,不认为它快。我认为在这里最直接的意思是“如”,不如它快。不以疾也,不如它快。“良多趣味”,很多的趣味,确实有趣味。“林寒涧肃”,肃:寂静。“空谷传响”,响:指回声。
(屏幕显示)(教师根据屏幕讲解,学生做笔记)
自:在,从自非:如果不是
陵:丘陵或:偶或
虽:纵然,即使御:驾着
以:觉得,认为良:甚,很;的确
肃:寂静响:指“回声”
师:下面根据老师给大家介绍的课文中没有注释的字再加上课文注释先把第一段翻译一下,各自做各自的,开始说起来。
(学生自读、翻译第一段)
师:说完了看屏幕,看你说的和老师写的大致意思是不是一样,读一下:
(屏幕显示,生齐读)
在三峡七百里中,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没有一点中断的地方,层层叠叠的高峰,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和半夜,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
师:现在埋头读、译第二段,要说出声音来。
(生自学翻译第二段)
师:好,再看屏幕,读起来。
(屏幕显示,生齐读)
在夏天水涨,江水漫上小山包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船只都被阻断。偶或皇上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有时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达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多里,即使骑着飞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师:继续读。
生:(屏幕显示)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师:第四段又要埋头读起来。
(生自学翻译第四段)
师:好,看屏幕,读起来。
生:(屏幕显示)每到初晴的时候或下霜的早晨,树林清凉山涧寂静。常有高处的猿猴在拉长声音鸣叫,连续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渔歌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师:好啊,下面的任务就是解决第三段品读的问题。
(屏幕显示:欣赏)
师:怎么欣赏?老师指导:用精段品读的方法品味课文的美点。美点是什么呢?就是表达美好的那一个地方。看话题:我们一起来发现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就是品味它的表达之美在哪里。我们要每个字每一句地去分析。比如说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动态?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静态?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仰视?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俯视?有的是不是写白色?有的是不是写绿色?还有动静之美、色彩之美、高下之美、线条之美,很多很多的美,我们都可以去发现。好,开始在课文旁写上你的批语,欣赏这一段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下来。
(生读课文,做旁批)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讲给你的同桌听一下。
(师生交流)
师:好,让我们一起欣赏你对课文的欣赏,哪位同学先来发言?
生1:第三段主要写春天和冬天的景色,两处互为对比,写出春天是绿色的,冬天是白色的,写出了三峡的秀丽。
师:秀美,秀丽。但是,不是说春天是绿色的,冬天是白色的。这是总说春冬之时景物的特点。
生2:第三段是景物描写,生动描写三峡风光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
师:你这是从总的方面来说的。我们说的是“美点”,哪一点写得好呢?
生3:第三段写“素湍绿潭”,写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潭水,写出了颜色之美。
师:色彩之美出来了,白色的急流,绿色的深潭。除了颜色外,还有形态之美吧,湍是急流,潭是平静的水,四个字写得多美。
生4:“悬泉瀑布,飞溯其间”,写出三峡的瀑布动态之美。
师:“悬泉瀑布”,高处的瀑布飞流下来了,还有一个字再品味一下,“飞”字用得美不美?
生4:美。
师:怎么美呢?
生4:写出它的快。
师:写出了速度,还有力度。“悬泉瀑布,飞溯其间”,每一个字都值得品味。
生5:“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影子,写出了它的静态之美。
师:绿色的深潭倒映着景物的影子,是不是?这样很恰切。
生6: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写出了树的怪异景象,还写瀑布很高,飞流直下。
师:“悬泉瀑布”,写出了山的“高”,“飞漱其间”写出瀑布泻落的动态之美,还有一个“怪柏”的“怪”还可以欣赏。
生7:“怪柏”的“怪”写出形态比较奇异。
师:姿态之美,千姿百态而且形状怪异。我体会这个“怪”字,为什么说“绝巘多生怪柏”呢?为什么用“怪”字?我分析,“绝巘”是很高很高的山,很高很高的山上风速是很大的,在常年大风的吹袭之下,柏的形状一定很怪。因为不是很正常地生长,所以作者用了“怪”字。
生8:“清荣峻茂”四个字从四个方面写了三峡春冬之时的雄奇风光。
师:语言非常地精炼。
生9:回清倒影和悬泉瀑布,一个是回旋的清波,另一个是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两个对比写出了线条的美。
师:都是写水的,但有高下之分,有形态之分,有色彩之分,且作者写这两处景物,观察视角不同,一个往低处看,一个往高处看,八个字写出了这么丰富的角度。
师:好,老师给大家小结一下,这一段文字我们怎么欣赏?
首先看到的是层次美,美在层次的清晰。先点时令,“春冬之时”是总写时令。然后写江水, 然后写山岩,最后总说一句“清荣峻茂,良多趣味”,这其实是对前面景物的总说。总起——分写——总说,层次清晰,情景交融。
美在景物的摄取。就像摄影师一样摄影景物的一角,有山,有水,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之中还有声音;“回清倒影”中“回清”这里面也有声音,这是暗写声音。
美在视角的变化。从俯视的角度写的是素湍绿潭,从仰视的角度写了悬泉瀑布。
美在线条的组合。这个线条需要我们去想象,回旋的清波,是圆的弧线;高山矗立,很峻峭,是直线。怪柏是奇异的曲线,飞瀑跌落是很漂亮的长长的弧线。
美在景物的映衬。本来写潭水就够了,再写倒影,景物的层次就增加了;写山,写山顶就够了,山顶上还有怪柏;写山就够了,但山上还有瀑布。瀑布和山映衬,绝巘和怪柏映衬,倒影和绿潭映衬,这所有的景物都互相映衬。
美在语言的秀丽。“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就很秀丽。
美在语言的生动。“回清倒影”“飞漱”,还有“怪柏”,都很生动。
美在语言的精练。特别“清”“荣”“峻”“茂”四个字给我们概括出了不同景物的美点。
短短的一篇文章,就这么多美点让我们欣赏,让我们品析。
师:现在我们还要完成一个任务,请大家看屏幕。(屏幕显示)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
师:“连绵的群山”后面,老师在这儿打了省略号,请你们将省略号变成五个字,连绵的群山,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其实就是让你们把课文中写的三峡的景点用五个字表现出来。你们可以说“高耸的峭壁”,可以说“回旋的清波”,注意每个人说一处而且不和人家重复。
(学生思考)
师:好,现在请坐在中间的一组同学来说,每个同学说五个字出来,准备好了没有?
生1:飞流的瀑布。
师:飞流的瀑布。“飞泻的瀑布”好一点。
生2:白色的急流。
师:嗯。
生3:怪异的柏树。
生4:回旋的清波。
生5:秀丽的山峰。
生6:清澈的流水。
生7:碧绿的深潭。
生8:倒悬的瀑布。
生9:良多的趣味。
师笑:“良多的趣味”它不是写景,它是总说。
师:还有怪柏没说,还有其它的说法吗?
师:我把大家的说法加上老师的说法形成一篇短文,我们一起欣赏,读起来。
(屏幕显示,生齐读)
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连绵的群山,雄伟的屏障,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雪白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苍翠的怪柏,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示着三峡的奇美景象。
师:大家是不是有了一次美好的三峡之旅?好吧,下课。
生:老师再见。
师:再见,谢谢大家!
(实录整理:孙娄中学杨秀雯 王翠霞)
评点:
余老师这次的《三峡》教学尽脱前人窠臼,全是自家新意,别开生面,别有洞天。
听余老师上课,就好比游览三峡一样,眼前全是未见之景,耳畔尽是未闻之声,美景不断,惊喜不断,绝无重复、熟悉的感觉,心中全是新鲜、新奇,只让人惊喜、赞叹不已。而他就是这次游程的导游。“路”由老师指引,“景”全在自己游览、欣赏、品味。
识字环节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应有之意,大部分老师在各种公开课中都是让学生读一读,或写一写,走马观花,匆匆而过,有这一环节即可,不敢逗留,其主要原因在于识字环节的设计太难出新意,而余老师的识字处理却奇兵突起,让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他充分抓住了本文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生字多的特点,让学生试一试趣味识字的方法,在文中找一找,圈一圈带“山”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带“氵”旁的字和它们的意思,因为所谓“峡”就是“两山夹水的地方”。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顿感新鲜好奇,好玩而又疑窦丛生,“这是要干什么?”待一静下心去看文字,发现果然带“山”字旁和“水”字旁的竟有这么多字,于是整个识字环节趣味倍增。
朗读教学效果显著,教室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听课者)都深深领略到了此文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的过程之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由衷地敬佩余老师朗读指导之精妙,这种精妙表现在训练角度的出奇制胜,同样也是让人大开眼界。他抓住了古文朗读的关键所在:节奏、拖音、节拍和顿音,并针对本文特点分三步进行朗读指导:领起词的短暂拖音,四字词语的节拍,特别地方的顿音。如此循序渐进,使得学生的朗读渐入佳境。同时,余老师的朗读示范之美也对本环节的成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文章结尾,余老师读“泪—沾—裳—”三个字时一字一顿,一字一感慨,可谓一唱三叹,意境深远。
《三峡》的语言并非明白如话,因此让学生理解文意应该是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之一,进一步讲,离开了疏通文意,必将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雾里看花之感,导致整个课堂教学的失败。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里既指导学生疏通了文意,又让学生的翻译古文的能力有了切实的提高呢?这颇需思量。
对于这个问题,余老师使用了简洁朴实的三个步骤就使得难题迎刃而解。
首先,对于超出初中学生理解能力而书中又没有给注释的词语,余老师直接给了学生准确地解释,如“自非”“虽”等词语,即学生进行了“听记”。
其次,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结合注释独立地翻译文章,学生理解、翻译文言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最后,由屏幕展示准确的译文,使得学生能够明辨正误,纠正自己翻译得不太准确的地方,真正疏通文意。
“听记”的细节设计别出心裁,使得学生疏通文意快捷有效。既提高了翻译古文的能力,又为下一个“欣赏”环节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
《三峡》乃美文,故“欣赏”环节至关重要。那么,文章共四段,欣赏哪一段呢?显然不能四面出击。于是余老师为学生圈定了精彩的第三段。然而欣赏文章的角度五花八门,对于缺乏自主欣赏能力的学生而言又应从哪个角度入手呢?我们请看余老师在“欣赏”环节的过渡语:
“老师指导:用精段品读的方法品味课文的美点。美点是什么呢?就是美好的那一地方。看话题:我们一起来发现第三段文字的表达之美,就是品味它的表达之美在哪里。我们要每个字每一句地去分析。比如说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动态?有的字是不是写出了一种静态?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仰视?有的字是不是表现了俯视?有的是不是写白色?有的是不是写绿色?还有动静之美、色彩之美、高下之美、线条之美,很多很多的美,我们都可以去发现。好,开始在课文旁写上你的批语,欣赏这一段的一点之美,哪个地方你觉得它美把它记下来。”
我想,这个自然而然随机生成的点拨对这个“欣赏”环节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讲一节课好比写一篇文章,课的结尾如何才能精彩起来呢?余老师的又一奇招是在课文教学收束时把《三峡》变成了一首散文诗。
我想这样做的好处有三:
首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次优雅的训练。
其次,本环节针对全文,弥补了“欣赏”环节没有着眼全篇之“不足”,有了本环节可谓点面结合。
第三,让学生带着对三峡的无限憧憬和美的想象走出课堂。
总之,在老师精心设计的丰富的活动之中,学生们的活动是充分的、丰富多彩的。学生进行了趣味盎然的识字,卓有成效的朗读,简单易行的翻译,精美独到的赏析。在这些活动中,学生的听课是陶醉的,朗读是充分的,思考是深入的,表达是优美的,受益是无穷的。
可以说,本课例是余氏板块式教学的典范之作,是美文美教的经典,值得我们多角度去赏析、探讨、学习。
第五篇:余映潮教学实录
余映潮《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
师:今天我们学习《我的叔叔于勒》,请同学们读作家作品简介。
屏幕显示莫泊桑简介:
莫泊桑(1850—1893),法国著名作家。许多作品流传久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一生》《漂亮朋友》等;中短篇小说代表作有《羊脂球》《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等。
(生朗读)
师:《我的叔叔于勒》是一篇写亲情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的文章,是一篇写金钱与人的关系的文章。这是一篇经久不衰的经典之作。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有两个任务。第一个任务是,讨论一个大话题;第二个任务是,讨论八个小话题。
师: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大家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让我们来讨论一个大话题: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学生看课文沉思、默想四分钟)
师:好,请把你的见解说给大家听。
生1: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两部分,1—19段是第一部分,20段以后是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用来为第二部分铺垫,衬托第二部分,体现出“我”的父母非常贪钱,把钱看得非常重要,对有钱的叔叔和没钱的叔叔的态度截然不同。
师:她用了个术语:“铺垫”,好!前面这一部分起烘托作用,后面这一部分集中地表现人物。
生2:课文中用了“对比”的手法,“我”的父母在前一部分中对叔叔是盼望、赞美,后面见了叔叔却理也不理,这把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暴露得一览无遗。
师:他也用了个术语“对比”。前面部分是急切的盼望、永久的盼望,后面部分是避之不及。鲜明的对比。刚才生1同学说到全文分为两部分,1—19为第一部分,20段以后为第二部分。大家同意吗?
(学生齐声说同意)
师:前面第一部分,用这两位同学说法的是对比、铺垫。那么,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请同学们从欣赏的角度、从小说的角度、从表现人物的角度、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再来议论一下。
生3:我觉得第一部分写故事的起因、发展,第二部分写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师:他说到了故事的情节: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生4:我觉得“哲尔赛岛旅行”非常重要,它和“我二姐的婚事”是有联系的。
师:“旅行”非常重要,是啊,“哲尔赛岛旅行”引出了全文故事情节发生最重要的地点——船上,船上的情景。
师:我们来看看第一部分在全文中的作用。
屏幕显示:
叙说家境引出人物制造悬念烘托气氛
师:小说里的家庭是很穷的家庭啊!生活过得十分拮据,所以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一个作用是“叙说家境”,不少写家庭的小说,开始都这样写;“引出人物”,引出我的叔叔于勒,这个引出不是直接的描写,而是通过人物的盼望、人物的话语引出人物;因此也就“制造了悬念”,“我”的父亲永远重复着不改变的话:如果于勒在这只船上,该是多么令人惊喜啊!我们就会想:于勒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制造了悬念,也就烘托了气氛,就是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铺垫”。于勒的信是我们的福音书,“我们家“甚至想用于勒的钱来做好多好多的事,于是就烘托出了气氛。这是第一部分的主要作用。
师:下面我们来谈谈第二部分的作用。
屏幕显示:
设置场景详写故事表现人物推出高潮
师:设置一个场景,将故事集中地表现在船上相遇,设置了一只船,然后详写这个故事,在故事中表现人物,不仅表现菲利浦夫妇、表现于勒,还表现若瑟夫,后一部分一定是故事的高潮、结局。
师:接下去我们完成第二个任务。让我们把目光放在第二部分“船上相遇”上。先齐读屏幕上的内容:
让我们讨论八个小话题:1.于勒的“称呼”欣赏2. 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3.说说若瑟夫的“看”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5.千姿百态的“说”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8.船长形象欣赏
(生齐声朗读)
师:活动方式:每位同学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请拿起手中的笔,边看、边画、边想。
(学生看书、思考,大约5分钟)
生1:我欣赏的是文中关于“于勒”的称呼。课文前部分写了对于勒的称呼,他有钱时,“我”的父母对他的称呼非常亲密,后部分称他“贼”、“流氓”,是因为他穷了,形象不好,让他们丢脸。唯一没有改变于勒称呼的是若瑟夫,他是个涉世不深的孩子,他并不知道金钱是什么,他只知道亲情是多么美好!他一直称呼于勒“亲叔叔”。
师:人物的称呼表现了人物的命运变化,对人物“称呼”的变化表现了人物的性格,“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有良心的人”到“一个穷鬼、一个流氓”,既表现出于勒的身世、命运和遭遇,也表现出菲利浦夫妇的为人。而若瑟夫则表现出对叔叔的同情。原来,称呼的变化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
生2:我欣赏景物描写。课文开头写“我们”的船只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后来“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突出了人物心理的变化。
师:起先是“平静的海面”,但后来是“紫色的阴影”,太沉重了,紫色的阴影笼罩着人物的心理。平静的海面——快活的旅行——紫色的阴影,景物描写为人物服务,欣赏小说要欣赏小说中的景物描写,欣赏景物要和人物联系起来。
生3:我欣赏“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起先我们全家都十分盼望于勒会在船上,没有想到于勒果然就在船上,这就是巧合。
师:对,文学作品中,很多故事情节的发展都靠巧合,巧合是小说的大技巧。本故事设置了一个场景——船上,“我们”一家人巧遇于勒的地方,没有这只船,这个巧合就不可能发生。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生4:我想说,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对比。
师:对,两次景物描写形成了层递。
生5:我也想说“对比”,菲利浦夫妇在金钱面前态度前后变化非常大,他们在船长面前彬彬有礼,而对于勒却非常差,避之不及。
师:菲利浦和船长交谈是讨好式的,由远的地方开始谈;菲利浦夫妇谈到于勒,则是暴怒、生气。
生6:我想说说船长,他是个重要的人物。船长不认识于勒,还背后骂于勒,说他是老流氓。
师:没有船长,于勒的身份不可能确认,于勒是船上的年老的水手,而船长却不知道自己的水手姓什么,可见于勒的地位卑微、遭遇悲惨。亲人又不认他,更悲惨。
生7:我要说“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第20段中我的父亲“忽然不安起来”,“不安”这个词语很微妙地表现出了很菲利浦的心理活动。后来菲利浦不相信那个卖牡蛎的酒鬼就是自己的弟弟,表现出脸色煞白、两眼发直,表现出近乎绝望的心理,这一系列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人物的性格。
师:很好!人物的神态描写一定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你看父亲神色煞白、两眼发直、神色狼狈,母亲突然暴怒,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人物的神态变化上,让我们感到他们是多么地不安,多么地愤怒,多么绝望啊!
生8:我要说的话题是“千姿百态的说”。文中“低声地说”、“吞吞吐吐地说”,还有船长“冷冷地说”,也写出人物的心理变化。
师:(引导学生一起说)还有“在心里默念”、父亲“结结巴巴”地说,都是为了人物的心理,都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欣赏人物的语言还可以欣赏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们形态各异,但表现出人物的心理都一样紧张。
师:课文第一部分写于勒都是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第二部分写于勒一刹那间出现了,而这时的描写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完成、来进行的:这就是若瑟夫的“看”。
生9:我要说的是若瑟夫眼中的“于勒”:“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双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写出“我”的叔叔穷苦的形象。
师:若瑟夫两看“于勒”。青年时的于勒是浪荡子,中年时的于勒很富裕,老年时的“于勒”穷途潦倒。前面一处写到“我端详了一下那个人,他又老又脏,满脸皱纹”,这里又写到“他又老又穷苦”,通过若瑟夫两看“我的叔叔于勒”,让我们想到若瑟夫不仅看到“我”的叔叔于勒,同样也看到“我”的爸爸妈妈在亲情之前的表现。这篇小说是通过若瑟夫的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有时用第一人称,有时用第三人称,是从儿童的视角来表达的。
师:好的。八个话题的讨论就到这里为止。老师来总结一下:说说短篇小说的欣赏。
屏幕显示:
1.欣赏短篇小说展开故事的视角2.欣赏短篇小说设置活动的场景3.欣赏短篇小说波澜起伏的情节4.欣赏短篇小说不同人物的性格5.欣赏短篇小说丰富表现的手法
师:这篇小说通过儿童的视角展开故事情节,鲁迅先生的《孔乙己》也是通过一个酒店小伙计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来展开故事情节。作者把故事情节安排在一个儿童的眼晴里、耳朵里来表现是有深刻的含义的。毕竟成人世界情与儿童世界不一样,成人、儿童为人处事也不一样。
小说一定要在特定的场景来展开故事情节,长篇小说的场景可以转移,短篇小说的场景常常要在一个地方。《孔乙己》的故事场景只是一个小柜台,《社戏》的场景一个是在家里,一个是在看戏的地方——船上。
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大起大落的:父亲第一次发现于勒时是不相信的;母亲去看,母亲看了,还不能确定;到船长那里打听,确认了面前的就是于勒。这其中的情节就有“波澜”。
于勒和菲利浦的性格都很生动。
对比、衬托等等手法的运用,使文章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故事情节更加生动。
今天的课到此结束,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