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19-05-12 23:33: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范文)》。

第一篇:《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范文)

《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4.分析李白诗歌的特点,初步了解对比、夸张的表现手法,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重点

目标3和4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1课时

一、导入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由以上诗篇导入李白诗二首。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天宝元年(742),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弃官而去,晚年漂泊东南一带,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2.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是诗人“填之以申己意”之作。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置酒会友,本是人生快事,诗人却恰逢“怀才不遇”之际,于是借酒浇愁,一吐心中不平之气。

4.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5.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6.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

三、探究鉴赏

1.诗歌本来是表现诗人“愁”的情感,为什么写黄河?

明确:黄河水自天倾泻,激浪奔腾,势不可当,在形象上与诗人汹涌喷发的感情是相似的。诗人寄情于雄伟奔放的黄河,也借黄河把自己的精神性格映现出来。

2.三、四两句诗表面上看是慨叹光阴迅速,人生易老。但李白在《日出入行》中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落怨于秋天”“万物兴歇皆自然”。对于生老病死的规律李白是坦然面对的,可见,李白“悲”的不仅是“白发”,还有什么呢?(提示:结合背景思考)

明确:叹息人生短暂,而年华虚度,未能建立功业。如果说前两句借黄河之水象征性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状态,那么三、四句则点出了感情激浪因何而起。两组长句揭示了感情矛盾的核心。诗人的情绪是悲伤的。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人生短暂,功业未成,有无限的悲感压在心头,那么遇到得意的时候就应该努力排遣,尽情欢乐。可是,李白得意吗?他被排挤出长安达八年之久,足见他是不得意的,那么这里的“得意”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里的得意是适性、快意的意思,是指遇到岑夫子、丹丘生这样的好朋友,言谈和思想活动都处于自由解放的状态。遇到这样快意的场合,便可以把苦恼暂时抛在一边,借助酒力舒展一下身心。

诗人用“须”从正面肯定、强调;紧接着又通过“莫使„„空„„”构成双重否定,进一步加重语气,把诗人要饮酒、要尽欢的欲望,表现得极其强烈,诗人的情绪也由悲伤变成了欢乐,这里的欢乐是脱下精神负担的自我拼搏。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卸下精神负担后,想到的是什么?

明确:仍然执著地想到用世,并且达到了自信的程度。李白在人生面前既有被动的一面,又有主动的一面。社会的不公平,使他功业无成,但是他生性豪爽,虽悲也有推开悲伤的得意之时,他天生高材,虽悲也不失自信。当他意识到自己具有反抗社会的能量时,就要大张旗鼓地尽情饮酒,尽情欢乐。只有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会有这样快意的抒发。

教师总结:诗歌进行到这里,诗人的情绪由悲伤到欢乐进而尽情地饮酒。以上可作为诗歌的第一部分。

5.“岑夫子,丹丘生,将尽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人与朋友尽情饮酒,但并不是单纯的饮酒,在酒酣气足中评说社会与人生。这三句写席间劝酒,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6.“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首先把矛头指向富贵。他鄙视那些排挤贤能的贵族,诗人自己就是被贵族排挤出长安的。借鄙视权贵来抒发自己被排挤的愤激之情,并且由自己想到了古代的圣贤在贤愚颠倒的社会里也是备受冷淡的,当今之世难道还应再效法吗?那些饮者倒往往能惊世骇俗、千古留名。诗人把圣贤和饮者对举,是否定圣贤吗?

明确:不是,是对圣贤的惋惜和不平,是对荒唐社会的嘲讽。诗人的情绪又由欢乐变为愤激。

7.“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为了给饮者壮声色,诗人拉上了曹植,曹植曾经在平乐观与宾客狂饮,美酒一斗,价值十千,恣意欢谑。李白以曹植作为效法对象,劝主人莫愁钱少,把宝马、轻裘典当出去,作为酒资,去买酒狂饮。这样狂饮的目的是为了“销万古愁”。结合全诗,谈谈如何理解“万古愁”?

明确:以怀才不遇为中心,把整个古代史上才智之士未得舒展抱负的愤郁都囊括在内,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的“悲”。诗人要通过饮酒把“万古愁”销尽,表现出一种狂放的情绪。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诗人的情绪又由狂放转回到愁苦。

8.归纳诗歌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明确:⑴主题:李白在诗中通过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以及与朋友痛饮共醉的描写,表达对自己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概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豪迈。⑵艺术表现手法:夸张、比兴、反衬、用典,直抒胸臆。

四、小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愤激──狂放──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五、课后作业

1.请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谈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提示:政治遭遇;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2.背诵全诗。

第2课时

一、导入

由前一课所学李白诗歌直接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作为诗体,是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3.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4.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5.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雄伟的意境,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本诗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结构】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1层:入梦缘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2层: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3层: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探究鉴赏

1.第一段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第一段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用五岳、天台山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像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这是入梦之由。

3.第二段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明确:⑴梦到剡溪:清幽寂静。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⑵著屐登山:壮美奇绝。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⑶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⑷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飘飘欲仙的李白。⑸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这不也是诗人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4.第三段“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5.“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抚慰心灵。

6.“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⑴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⑵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四、小结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也有出于诗人的人生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夸张。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五、梳理积累 1.通假字

列缺霹雳──列,同“裂”,分裂。2.实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梦游。天姥连天向天横──横,直插。仙之人兮列如麻──列,排列。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伺候,侍奉。3.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依据。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鼓,打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侍奉。云青青兮欲雨──雨,下雨。⑵名词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东南,向东南。訇然中开──中,从中间。古来万事东流水──东,向东。⑶使动用法

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惊,使„„惊。

六、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2.预习下一课。

第二篇:李白诗二首

《李白诗二首》教案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疏通诗歌文意,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掌握这两首诗的艺术特色,进而了解李白诗歌的风格和特点。

3.诵读、体味、欣赏这两首诗。

二、学习重点:

掌握关于“诗仙”李白的基本文学常识。

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体会李白诗歌的写作特点。

三、学习难点:

体会“月亮”这个意象在李白笔下呈现出的丰富意境。

四、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总第23课时)

要点: 步骤:

一、作者生平

1.作者图片及其他图像资料(可参见本课PPT)

2.作者生平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有“诗仙”美誉,也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他一生壮游天下,特立独行,诗风豪逸浪漫,有《李太白集》。

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生于碎叶城(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少时随父客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使。从二十五岁起离川,壮游天下,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其间曾任唐玄宗翰林供奉。

二、作者作品(可引导学生回忆)

1.作品概述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被誉为“诗仙”。在李白流传下来的九百多首诗中,有对封建权贵的轻蔑的鲜明表现,有对当时民生疾苦的反映和对政治黑暗的揭露和抨击,也有对祖国壮丽山川的赞美。他的诗风豪迈瑰丽,想象丰富,语言清晰明快,音律和谐多变,是古典浪漫主义诗歌的颠峰作品。除本课诗二首外,李白代表作还有《静夜思》、《早发白帝城》、《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丁都护歌》、《秋浦歌》、《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

2.重点作品

2.1五言绝句:《静夜思》(图见PPT)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2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图见PPT)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3七言绝句:《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4七言律诗:《登金陵凤凰台》:(图见PPT)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凤凰台上曾有凤凰翔游,凤凰飞去了,而今凤凰台空,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着。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贵族早已进入坟墓。三山矗立在天边,若隐若现。白鹭把江水分为两道。浮云总是遮蔽日月,不能回到长安,内心沉痛忧郁。

2.5歌行体:《蜀道难》

三、导入

在中国文学史上,“酒”与诗结了不解之缘。比如大家都非常熟悉的曹孟德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范仲淹的“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等等。

那么,李白是如何使他的酒和他的诗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又有怎样的感情倾注于其中呢?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诗来走近李白。这就是他的《将进酒》

四、背景简介

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诗人离开长安已达八年之久。当时,他跟好朋友岑勋应邀住在嵩山的另一位友人元丹丘家做客。三个好朋友登高饮宴,借酒放歌,抒发情怀。

五、解题

将,读qiāng,“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六、朗读课文。

七、诗歌鉴赏: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作者一开始就将我们拉到了奔腾咆哮的黄河岸边,黄河之水一泻千里,大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气魄。同学们,当大家看到这么气势磅礴的黄河的时候会感到心情怎么样?

——激动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作者为什么从江水想到了人生?

——人生和江水一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江水的流逝正像一个人生命在时间的轨迹上慢慢流逝一样,一去不返。人生是短促的,那么李白又把这种原本就短促的人生写得更加不可把握了,“朝如青丝暮成雪”。早上还是“青丝”,傍晚就青丝成雪,如果说前一句将我们拉到了一个大的空间中,那么这一句就让我们在时间的一去不返中体味人生。实际上,这一句中有一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那就是——悲。

由对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由衷赞叹变成了对人生苦短的悲壮情怀。

人生真是很短暂的,那么如何面对这种短暂的人生呢? 李白选择的方法是纵酒狂歌。李白毕竟是一位豪放的诗人,在下文他用一句话就把这种悲的感情逆转过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读完这一句,我们会发现作者用其中两个字明确的表达了他的感情: “欢”和“乐”。

在这里有一种心态让诗人感到欢乐这种心态是——自信。

哪一句?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读着这几句诗,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狂傲不羁的李白在明月之下与朋友推杯换盏、把酒言欢。人生高兴的时候就应当及时行乐,不要辜负了清风明月,金樽美酒,不要时时刻刻都想着功名呀、事业呀、理想呀,有才干总会得到老天给予的使命,该来的总有一天会到来,就像金钱一样,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就是本诗的第一次感情变化,由原来的悲壮转成了欢快。

李白在酒中渐渐的找回了自我,在酒酣耳热之际,他呼朋唤友侃侃而谈“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他不仅自己喝,还劝他的朋友喝。这里也就点明了“将进酒”的这个题目的意思,劝酒歌。

他的情感由原来的欢乐变得狂放起来。

这就是诗歌中的第二次感情变化:由欢快转为狂放。

行文至此,诗人的狂放甚至使他忘记了这是在写诗,“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这样的生活化的诗句非但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粗俗,相反,我们仿佛从这里见到了一个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人。

那么李白的这一去劝酒歌里谈到了什么呢?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李白刚刚展露头角时就曾写下“事成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作为一个儒生,他有着强烈的实现理想和抱负的愿望,然而,这首诗写成之时他却已经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李白只能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他说“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这分明是得不到重用的一种——愤慨。

接下来,“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作者在愤慨之余,想到了陈王曹植,想到在陈王的宴席上,那些圣贤之才放怀壮饮的豪情。

自己就像曹植一样备受排挤,有志难展,所以他说“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既是对陈王昔时宴饮的倾慕,更是对现实遭遇的愤恨与控诉。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三次感情变化:由狂放转为愤恨。

然而愤恨之情刚刚显露,诗人又回到了酒中。“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这些很多人苦苦追求的东西到了李白这里却抵不过一碗美酒,在李白的眼中充满着鄙视之情。

“呼儿将出换美酒”正是诗人豪放之情的再一次彰显。这种彰显使我们又看到了那个高唱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的李白,看到了那个“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李白,看到了那个“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看到了一个用激情和豪放的浓墨重彩写成的大写的李白。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四次感情变化:由愤恨再转回到狂放,而这种狂放比刚才的还要狂,是一种癫狂。

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

“酒尽兴来”,原本是应当高兴的时候,然而这种愁为什么不消反长了呢?刚才说过“五花马,千金裘,呼尔将出换美酒”是诗人的欢快的弦紧紧地绷了起来,然而这种欢快却只能用酒来麻醉,甚至这种短暂的欢乐也被“愁”这股力量一触即断,在恣酒欢乐中诗人猛然发现,“愁”就像一个影子一样无时无刻不在跟随着他。

这就出现了本首诗中的第五次感情变化:由癫狂转回到愁苦。

从悲壮到欢快到狂放到愤恨再到癫狂再回到愁苦,这就是本诗的情感脉络。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狂放——愤恨——癫狂——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呢?请同学们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

1.政治遭遇(诗人李白的政治梦想与诗人的秉性、情趣、个性的人格)

2.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李白的身上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白毕生的追求,是李白的一个梦,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李白面前时,他的梦碎了,于是,他开始纵酒,他开始狂歌,开始了永远没有尽头的愁苦。文中他以圣贤自称,以喝酒排解内心的苦闷,以纵酒来对抗现实的龌龊,以精神的旷达来张扬自己的个性。因为他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恣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

3.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他内心深处所期望的不是在现世规则之下对他人的控制,而是扔掉规则对宇宙万物的掌握。或者说,他最想做的不是可做之事,而是不可完成之事。他因“不可完成”而豪情万丈,也由于相同的缘故而倍受打击。

李白是诗人,是酒仙。诗人的思维是穿越今古的罗盘,承前一千年,启后一千年。诗人摇摆的身躯不羁于长安城内的莺歌曼舞,犀利的目光明亮于唐代以后悠悠千载。诗人放荡的思绪飘荡于崇山峻岭之间,游弋于碧波万倾之中,面对无人理解的苦恼、伤楚、迷顿,还不如“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来得潇洒自在。即使是酩酊大醉,忘记昨天今天和明天,把历史当作下酒菜,裹卷在酒杯中颓然而废,只在某个月夜轻轻叹息一声,吟起“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就是李白,这就是那个把包罗万象的躯体释放于长天大地的李白,这就是那个醉出一个诗仙,洒出千古诗章的李白。

八、翻译

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再也没有回来。

你没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白发。

年轻时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喻意青春短暂)(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和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

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主人呀,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 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第二课时(总第24课时)要点: 步骤:

一.写作背景: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又作《陪侍御叔华登楼歌》。这首诗是天宝末年(755年)李白在宣城饯别秘书省校书郎李云所作。宣州,今安徽宣城。谢朓楼,又名谢公楼或北楼。相传为南朝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唐时重建。校书叔云,或即李云。李云,又名华,李白的族叔,是当时著名的散文家,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十一年任监察御史。为官刚直清正,不畏权贵。

这首诗是在李云行至宣城与李白相遇并同登谢朓楼时,李白为之饯行而作。李白此时正在宣城隐居,自天宝三载(744年)离别长安,已近十年。十年中,虽然他高言放世,访名山,受道箓,但内心深处却无时不在祈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由于与李云相知甚深,故而能与饯别席上倾吐心曲,挥洒愤激。全诗辞语慷慨豪放,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激烈愤懑。既表达了诗人的自信与抱负,也有诗人对理想的向往与追求。

二.诗文赏析:

1)诗歌朗读欣赏(参见PPT,该声音文件包括两首诗,此处可听第一首)。

2)诗歌朗读(请学生读)。

3)诗文分析

(1)释诗:

抛弃我而去的昨日的时光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日的时光令人极为烦忧。长风万里吹送着南归的秋雁,面对此景,正好可以登上高楼开怀酣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你与我也都满怀逸兴,遨游的神思像要腾空飞上高高的青天,摘取那皎洁的明月。然而每当想起人生的际遇,就忧从中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人生在世竟然如此不称心如意,还不如明天就披散了头发,乘一只小舟在江湖之上自在地漂流。

(2)诗意赏析:

诗旨在以蓬莱文章比李云,以小谢清发自喻。借送别以赞对方,惜其生不称世。充分体现了诗人豪放坦率的性格和怀才不遇却无可奈何的心态。结构上的大跨度跳跃与诗人的情感变化相一致。

①(弃我去者„„多烦忧)

全诗以唱叹起调,从杳远处领脉,感慨去日苦多。开首二句,以两个长达11字的长句发端,不写叙别,不写楼,却直抒郁结,道出心中烦忧。“弃”字,“不可留”字,备极悲愤;然而所苦为何?并不接说,却由“昨日”引起“今日”之“乱”,之“烦忧”,定下一诗基调:今而忆昨,由昨及今,无非是乱丝一般,摆不去,脱不开的烦恼与愁忧。

②(长风万里„„酣高楼)

诗至此,昨日之愁虽还是悬念,但它加深了今日之忧——离别之忧,则已可知,于是由昨今双起而侧注于今日,顺势转入登楼送别之事。“长风”句突作转折,从苦闷中转到爽朗壮阔的境界,展开了一幅秋空送雁图,借景抒情。一 “送”,一“酣”,点出了“饯别”的主题。长风万里,秋雁高翔,行人也将离去,此情此景,正可于百尺楼头,一醉方休!这景象虽有送别的惋惜,但色调是高朗的。“酣高楼”是一诗关锁,既收束上文,说明诗人似受到秋景感召,努力振作,想以浩然一饮,消去长愁,又乘兴借醉,引发下文之逸兴。

③(蓬莱文章„„览明月)

“蓬莱”二句,先笔分两面,切题面的叔侄关系,说校书叔文章老成,远追两汉蓬莱东观,得建安风骨;自己则正如建楼之谢朓,诗文清新秀发。这样写出登楼引发的感慨,也是李白与族叔李云酒酣耳热之后谈话的中心。表达了对他对理想的追求,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文艺观。“中间”两字更可注意,使这两个比拟在由汉以来文学史的长河中展开,紧密关连,因而由分而合。更说今人古人逸兴同怀,壮思远飞,可共上青天揽取明月。至此,在历史的纵深感中,由“酣高楼”生发的酒兴似已高到了极致,先前的烦忧在青天揽月的想象中,似已烟消云散。

④(抽刀断水„„弄扁舟)

但是,这逸兴正如来得如此突然那样,它去得也如此迅疾,而愁思,却重又猛然袭来。末四句抒写感慨,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不免烦忧苦闷,只好在“弄扁舟” 中去寻求寄托。诗人忽以“抽刀断水水更流”作垫衬,比喻“举杯消愁愁更愁”,“举杯”字回应“酣高楼”,将飞越天外的想象拉回到送别的现实,而此时想消也消不去的烦愁却加倍地深重了,以至不禁发出了“人生在世不称意”的浩叹。于是,所谓“昨日”之愁的悬念解开了,原来都为“不称意”;中间一节铺张逸兴的用意也明白了,原来所以不称意者,都为高才绝世而反为时世久久所“弃”。也许诗人这时想起了陶渊明的箴言:“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他要追回在京华尘世间失去的自我,明朝起解冠泛舟,浮游江湖,在自然的怀抱中得到真正的解脱。这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慨。

(3)艺术特色

本诗是李白自然与豪放和谐结合的歌行体的代表作。如前所述,李白作此诗时离别长安已近十年。此时正在宣城隐居,十年中,虽高言放世,但内心深处无时不在企望着再度奉召,一展其“王霸”之图。但十年竟成蹉跎,这就是他深重的“昨日愁”。但李白言愁,从来不肯以低调出之,而总是以狂放的形态——往往是借酒宣泄,愁苦与狂放的交战,使他的诗如歌如诉,情感跌宕起伏,表现出一系列个性特征:

首先是结构的大起大落而一气呵成。本诗写的是“今日”饯别,但不泥于题目,却以“今日”为中心,前由“昨日”遥遥领起,末以“明朝”迢迢而去。在这一主脉中,又间以两处似断而续的跳跃。“长风”两句入题,突如其来,是以景物的感召,空间运神,由抑而扬。“欲上青天”后,戛然而断,却是借醉中人意态,落到更深的愁苦中去。扬而又抑后,更从第二次的低谷中振起,发为“明朝”之高唱,便有一种冲决一切的气魄。

同时他又在愁思中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长风万里”、“高楼”,仙气氤氲的蓬莱,“清新秀发”的“小谢”,乃至一洗无垢的清天明月。这就使愁思中流荡有一股清越之气。

全诗艺术结构腾挪跌宕,起落无端,断续无迹。诗人的情绪在自然流水的无情与借酒消愁的无奈中达到了高潮。悲怆的乐曲中贯注了诗人豪迈慷慨的情怀,在忧愤苦闷中又有诗人的调适与排遣。诗歌语言豪放自然,音律和谐统一。“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句,是千百年来描摹愁绪的名句。

第三篇:李白诗二首教案

《李白诗二首》教案

一、李白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的秦安县),隋朝末年其先祖因罪住在中亚细亚。李白的家世和出生地学术界说法不一。一说李白就诞生在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碎叶城(今吉而吉斯共和国托克马克附近),五岁时随父迁到四川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李白早年在蜀中度过。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相信道教,有超脱尘俗的思想;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他性情豪放,喜爱纵横家的作风,爱好任侠之事,轻视财货。他的父亲是个富商。李白二十五岁开始漫游全国,走过湖北,江西,河南,山东等地。

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天宝元年(742),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

其文,叹曰:“子谪仙人也。”荐于明皇,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的大志无法实现。李白性格傲岸不训,也不能忍受“摧眉折腰事权贵”的生活。他蔑视权贵,曾在诗中写道:“天子唤来不上朝”,传说他喝醉酒,曾在玄宗面前使高力士给他脱靴。高力士认为这是很大的耻辱,就摘取李白诗句激怒杨贵妃。玄宗每次让李白做官,杨贵妃就加以阻止。李白知道玄宗的亲信对他有意见,于是恳求还家。玄宗赐给他财物,放他离开。他任翰林学士不满两年,即辞官离京。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

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他仍然关心国事,希望重获朝廷任用。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次年分手后未再会面。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应邀入永王李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族叔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李白已经去世。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文宗时,下诏李白的诗歌与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云。著有《李太白全集》。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和艺术

(一)主要思想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彩。

1、关心国事,希望为国立功,不满黑暗现实。

《古风》59首是其代表作品。其中第一首开宗明义,以继承《诗经》“风雅”的传统自任,鲜明地显示了关心现实的创作精神。《远别离》、《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等篇,表现了他对权奸当道、国运濒危的忧虑。

安史乱起,他参与李璘幕府,企图杀敌报国,收复两京,“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赠张相镐》),“南风一扫胡尘静,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其十一)。这种热烈的爱国感情至老不衰。在流放回来后,他还因安史之乱未平而“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在《临终歌》中,他对自己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感到非常遗憾,把自己经作“中天摧折”的大鹏鸟。

2、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宿五松山下荀媪家》、《丁都护歌》、《秋浦歌》“炉火照天地”,分别描绘了农民、船夫、矿工的生活,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关怀。

3、李白 “一生好入名山游”(《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写下不少描绘自然风景的诗篇。他喜爱、歌颂高山大川。

他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等,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另外一些诗篇,像《秋登宣城谢朓北楼》、《独坐敬亭山》、《清溪行》,则善于刻画幽静的景象,清新隽永,风格接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4、李白还有不少歌唱爱情和友谊的诗篇,有的写得真挚动人。

他歌颂“愿同尘与灰”(《长干行》)那种热烈纯真的爱情。其乐府诗篇,常常从女子怀人的角度来表达委婉深挚的爱情。

还有若干寄赠、怀念妻室的诗,像《大堤曲》、《寄远十二首》中的多数篇章等,感情也颇为深挚。李白投赠友人的作品数量很多,佳篇不少。其中有的诗表现了鲜明的政治态度,像《鸣皋歌送岑征君》、《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内容与《古风》等诗息息相通。更多的是表现日常送别、相思之感,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赠汪伦》等等,感情深挚,形象鲜明,具有强感染力量。

(二)艺术特色:

李白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是善于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的比喻、丰富的想象、自由解放的体裁和朴素优美的语言来表现他热烈奔放的思想感情,总体风格是:感情奔放,想象瑰丽,变化无端,结构纵横跳跃,句式长短错落,形成了雄奇飘逸的风格。

另外他的散文具有清新明朗,奔放流畅的特点。

1、李白诗歌中大量采用夸张手法和生动的比喻。他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刻画他长安政治活动失败后深广的忧思,是广泛流传的名句。

他如“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写自己的怀才不遇;“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写仕途艰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写朋友间的深厚友谊等,都以鲜明突出的形象打动读者。

2、李白诗歌的想象是很丰富和惊人的。他的“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西京》)、“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都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对长安和诗友的怀念。《梁甫吟》、《古风》“西上莲花山”分别通过幻想方式来表现自己的长安受到谗毁和安史叛军对中原地区的蹂躪;《远别离》更通过迷离惝恍的传说来表现对唐玄宗后期政局的隐忧;它们都显得形象鲜明,寓意深刻。《蜀道难》、《梦游天姥吟》则借助于神话传说,构造出色彩缤纷、惊心动魄的境界。对《蜀道难》、《远别离》等篇章,前人评为“奇之又奇”(殷璠《河岳英灵集》),“变幻错缩,窃冥昏默”(胡应麟《诗薮》),正揭示了其诗想象丰富奇幻、语句纵横变化的特色。

三、《宣州谢朓楼》分析

1、解题

参见P402注解②

这是诗人写给其族叔李云的一首饯别诗。题目告知了饯别的地点和对象。请大家对照注解,把这首诗朗读一遍,领会其诗意。

诗人在写这首诗前,已经在宣州一带漫游多年。长期的飘泊流浪,人生的失意与落寞,长期堆积在心中,无法排遣。终于,借着鉴别族叔李云的酒兴,李白将深埋于内心的悲愁情怀一股脑儿地抒发了出来。

2、诗意

离我而去的是昨天,昨天不会再停留 让我心烦的是今天,今天心里多烦忧 秋风送爽大雁飞,叔侄畅饮在高楼 尊叔文章风骨卓然、刚健豪迈 晚辈诗歌有谢脁遗风,热情澎湃

你我皆有超逸志向和青天揽月的豪情 无奈心中的失意如难以斩断的江水 想借酒消愁岂料忧愁更多

唉,今生今世如若不能称心如意

不如翌日就披头散发,乘一叶扁舟,浪迹天涯

3、主旨

通过饯别赠言,抒写了思想矛盾:一方面对未来充满期待,另一方面又精神苦闷,心中烦忧难以排解,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羁的个性。

4、写作特点

(1)结构大起大落

与诗抒写的波澜跌宕的复杂情感相一致。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审视: 从感情收放的角度看,表现为:

抑——扬——抑——扬

从感情的内涵上说,表现为:

烦忧——爽朗——愁苦——激愤

具体来看:前两句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两个长句排比而下,破空而来,一气呵成,直接抒发心头郁闷。表现诗人的痛苦烦忧不可遏止,显示了李白诗歌起笔惊人的独特风格。(如《将进酒》也是如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由两个“君不见”开篇,一写黄河,从空间上写出了黄河奔流的气势;二写人生,从时间上写出了人生的短暂。写黄河,是用一去不复返的河水来比喻易逝的人生,写人生,是以与天地共存的黄河,反衬命若朝露的人生的短暂,起笔惊人,有一股震慑人心的艺术表现力量。)

三四句: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切中饯别正题,突然从极度苦闷中转入辽阔开朗的境界,如同由“乌云密布”转为“风和日丽”,意在说明,与好友欢饮,暂且忘却了痛苦而置身于一个欢乐世界(结构上属过渡)

五六七八“四句”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痛快淋漓地抒写豪情逸兴,诗人的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乐观自信可谓溢于言表,将前面的烦忧郁闷一扫而光。九十两句: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写严酷的现实,使诗人的情绪由快乐的顶峰一下子跌落进痛苦的深渊。尽管他想借酒浇愁,但忧愁却如楼下江中之水绵绵不绝,难以用刀斩断。

在此种情况下,作者用“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诗句,来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激愤之情。

由此可见,诗的结构跌宕起伏,富于变化。这种抑扬的交替变化,对表达了诗人的复杂思想感情起到了重要作用。

(2)运用一系列亮色调的意象,使全诗显示出一种清越之美

本诗主要是抒写愁思的,却使用了大量明丽的意象,如“长风万里”、“高楼”,仙气弥漫的蓬莱,“清新秀发”的“小谢”,以及一尘不染的青天明月,不仅使愁思中流荡着一股清越之气,也有利于抒发诗人虽情绪低落但并不颓废的豪迈慷慨的情怀,表现了李白浪漫主义诗人的特有气质。

四、《月下独酌》赏析(P402)

1、解题

李白的这首《月下独酌》,一般都认为写于长安时期,即天宝二、三年(743、744)间。那时胸怀壮志的李白被唐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翰林:始于唐代的皇帝的文学侍从官)。但许多人都妒贤嫉能,对他大加排挤、谗毁;玄宗也只是让他侍宴陪酒,并没有重用他的意思。所以,他感到很孤独、愤懑,乃以酒销愁,写下了四首五言古诗《月下独酌》,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2、主旨

通过“月”、“影”两个典型意象,抒写了难耐的孤独与寂寞。

3、诗意

在鲜花盛开的春夜,置一壶老酒,没有亲近的人陪伴,孤独地自斟自饮。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自己的影子,凑成三人。

月不懂我饮酒的情,影子也不懂我的心,只是机械地随着我的身体移动变幻。唉,暂时就与月、影相伴吧,当行乐时就行乐,可别辜负了大好的春光哦。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但愿能永远与月影交游,相约在浩瀚的星空自由翱翔。

4、内容层次

诗可分成两层看。前半部分写自己的孤单寂寞。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一、二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边赏花边饮酒本是一宗乐事,但诗人认为这时没有朋友相伴,独酌独饮终觉兴致索然。至此一转,“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诗人突然想到一个摆脱孤独的办法,那就是举杯仰头邀明月,低头又看到自己的影子,岂不是成了三人共饮!但随之又一转,“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虽然凑足了三个人,可是月亮并不会饮酒,影子只会随着诗人移动,还是免不了自酌自饮,还是未能解除孤独。

下半一部分写同月、影相伴,歌舞痛饮,则是转向了另一种旷达、洒脱的精神境界。“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既无人来共饮,又不甘心辜负了大好春光,那就得暂且与月亮相伴,再带上自己的影子,趁着美丽的春色来开怀畅饮吧。这时诗人已进入醉酒状态,忘记了孤独,开始沉浸在欢乐之中。“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诗人放声歌唱,月亮似乎也被感动得在天上缓缓地徘徊;诗人婆娑起舞,影子也紧跟着他不停地摇摆。这时诗人已忘掉怀才不遇的孤单寂寞,已忘掉遭人毁谤的愤慨不平。下面诗情一转“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突然想到眼前的这种愉悦只能是暂时的,酒醉之后便会各自分散,也就是月亮西沉了,影子消失了。结尾二句又一转“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十分珍惜与明月以及身影间那种摈弃世俗之情的纯洁友谊,所以最后与他们约定永远在广袤的云汉间一同遨游。

5、结语

由于当权者不能识才用才,由于自己的政治理想和耿介言行不被人理解,致使诗人觉得孤立无援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孤独感。所以,读这首诗时我们应当看到,从表面上说,诗人是在写酒兴醉态,而其内里却饱含着对现实社会的憎恶与愤懑。诗中写与月、影同处,更反衬出诗人的寂寞孤单,而“行乐须及春”,邀月携影,高歌起舞,则正体现了李白那种豪放通达的性格。

艺术上看,情感充沛纯真,语言流畅自然,是其主要特色。

五、“研习与思考”(P403)

1.李白是创作歌行体和乐府诗的能手。在这两种诗歌体裁中,李白独特的艺术个性得以充分展露。试将《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与他的乐府诗名篇《将进酒》相比较,看看两者在风格、气势、感情、语言等方面有什么相似之处。

补白: 李白的歌行体有何特点?

李白的歌行体与乐府诗的界限不大容易划清,一般将李白古诗中以歌、行、吟、谣等为题的诗篇作为其歌行体的代表作。它表现出两个特点:其

一、抒情意味浓烈,诗人以主观情感和意向作为轴心展开篇章,驰骋想象,虚实相间,笔势大开大合。其

二、完全打破诗歌一切固有格式,不仅感情一气直下,而且既不讲平仄,也不求对仗,以句式的长短变化和音节的错落来显示诗歌回旋振荡的节奏旋律,造成诗的气势突出诗的力度,呈现出飘逸豪迈的诗歌风貌。

答:风格:浪慢豪放,浮想联翩; 气势:壮大奔放,气势磅礴; 感情:粗犷而多变,真切而浓重; 语言:色泽明朗,自由奔放。

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两句一写“愁”,一写“独”,但诗人对“愁”没有正面落笔,对“独”更是没有明言,在这里诗人采用的是一种怎样的写作手法?

答:反衬手法。写“愁”以消解言之,写“独”以相伴为托,均由反面切入,愈显其情之深之切,正所谓“以乐景写哀”之法。

3.月亮是中国诗人吟咏最多的意象之一,它在李白笔下呈现出丰富的意境,寄托了深厚的感情。李白写到月亮的诗歌多达近三百首,请从李白的诗歌中再找出几首描写月亮的作品来阅读,写一篇名为“李白诗中的月亮意象”的小论文。

答:目的在于由意象入手鉴赏古典诗词。

第四篇:李白诗二首赏析

作 品:李白诗二首赏析教学设计 作 者:李俏枝 学 科:语文职 称:中学一级单 位:湖北省襄阳市手 机:邮 编:

24中 *** 441002

李白诗二首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2、引导学生鉴赏诗歌中比、兴、用典等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准确解读诗句、文辞的思路及方法 教学难点:

诗歌中艺术手法的品析、赏鉴 教学用时:2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点拨、学生合作探究、质疑问难、拓展提升 教学流程

第 一 课 时

教学任务

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南陵别儿童入京》的赏析 教学步骤

一、学生初读全诗,感知大意 方法引领:

1、读诗题

(设疑)师问:从题目中可获知哪些信息?

明确:抓住关键词“别”和“入京”可知诗题的含义是“在南陵辞别妻儿到长安”

问2:看到这个题目后心中会产生哪些疑问? ①诗人为什么要“入京”,什么时候“入京”? ②诗歌会写与家人告别的情景吗? ③诗人“入京”时的心情如何? „„

2、带着上述疑问读诗歌正文。

三、品读全诗,赏析艺术手法

启发提问:

1、全诗虽未直接写自己高兴的心情,但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欢快喜悦的气氛,这种气氛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场景描写,在叙事中抒情。诗人描写从归家到离家,有头有尾,这是一种直陈其事的“赋”体写法。

启发点拨:

1、诗人在后半部分抒写自己内心活动时,不是平铺直叙,而是巧妙自然地展现了内心世界的波澜起伏,这是跌宕手法。

点拨

2、诗文9-10句运用的是什么手法?有何效果? 明确:此处运用“比”“兴”或“用典”,抒发感情含蓄、饱满。

小结:诗人匠心独运,在抒发感情时,不是一条大道通到底,而是由表及里,有曲折,有起伏,一层层把感情推向顶点。犹如波澜起伏,一波未平,又生一波,使感情酝蓄得更为强烈,最后喷发而出。全诗跌宕多姿,感情表现既真挚又鲜明。

第 二 课 时

教学任务:

学生自主赏析《上李邕》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李白满怀高兴、得意之情抒写的《南陵别儿童入京》,这节课请大家用所学方法自主赏析他的另一首诗《上李邕》。

二、流程安排:

自主赏析(牛刀小试)

1、读题设疑

①李邕是谁?②为什么要“上李邕”

此步目的:引导学生借助教材中提供的资料来把握诗文大意。

第五篇:《诗二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联系资料体会情感,关注标点、关键词,感受作者内心变化,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诗。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内心的变化后感情朗读。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人问:诗是什么?诗是文字的吟诵,诗是思绪的流淌。而体会文字的温度,感受思绪的变化最好的方法就是读诗。这节课,我们就来读诗二首。(板书课题)

二、聚焦朗读

1、先来读第一首《望大陆》,大家自己先读一读。

2、指名朗读 师评价:读得正确、流利

从这首诗中你感到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思念 痛苦 渴望 师:作者如此的思念,恨不得一步跨过海峡,我们心中不禁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不回去呢?

(出示资料)联系资料(板书)会让我们有更多的发现。学生读资料后解疑。

3、a 试着体会作者的情感(板书)来读一读这首诗。生读毕,师引导:我最喜欢的就是这句——(永不能忘),不是简单的不能忘,而是永远不能忘怀。这个永字表达了作者心中强烈的思念,所以要突出关键词语(板书),这首诗中仅是这一个关键词语吗?读读看。

关键词语:葬:生前没有实现夙愿,死后,我也要望着我的祖国。望:作者大半辈子的孤苦伶仃,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归,将所有的思念都化作这望中。

师:同学们对这首诗的感受越来越深了,再读一读这首诗,要注意关键词。指读

师:我们一说突出关键词往往想到重读,你看他的处理(举例)还可以轻读来突出,慢读,缓读。b师:同学们,(或者你们有没有听出他读的每句诗调有点不一样?也就是作者情感的变化)你们看,每句诗作者的感情一样吗?

把我葬在高山上吧,这样我就可以看见我的祖国——生读

可是大陆看不见啊,我泪流满面——生读

把我葬在高山上吧,我就可以看见我的故乡——生读

故乡也看不见啊,永远不能忘记——生读

我的祖国啊,天地一片苍茫——生读 埋在山上的我,将永远属于我的祖国——生读 师:我们平时所说的抑扬顿挫(板书),就是表现了作者内心的变化。指名读

师范读:我跟他的读法不同,但都表达了我们心中的情感。读出真感情才是真朗读。带着你的真感情我们齐读一遍。生齐读

c(音乐起)读着读着,我们仿佛看见于老先生正站在高山之上,风吹乱了他的满头白发。就这样望着,望着。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的眼睛呢?这双眼睛望着大陆,望着故乡,还会望什么呢? 写话练习:葬我于高山上兮,_____;

____不可见兮,______!指三人,按顺序配乐读后男女生分读。

三、迁移运用

《望大陆》是于老的乡愁,李白的眼中,乡愁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台湾作家余光中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1、自己读 2、同是思念,同是期盼,这两首诗读起来的感觉一样吗?如果说《望大陆》是波涛澎湃的大海,《乡愁》则是——小溪。《望大陆》直抒胸臆,情激山河,《乡愁》更像一个游子在向我们倾吐思念,诉说衷肠。3、指读,大家提出指导意见后分组读。

四、独立实践

自选一首你喜欢的,读给大家听(板书关注标点或在前,看情况)。

五、总结:

师:同学们觉得读诗也好,读文也好,这几点(结合板书)哪个最重要?关注标点、突出词语、抑扬顿挫都是朗读技巧,朗读需要技巧,但在情感的前提下,没有了情感的符号是空洞的,没有了情感的词语是没有温度的,没有了情感的抑扬顿挫是做作的。希望同学们能够喜欢朗读,爱上朗读,将朗读进行到底!

下载《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李白诗二首(样例5)

    《李白诗二首》 《春夜洛城闻笛》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写作背景、体裁,结合诗文的写作背景领会诗中所表现的那种崇高的思乡之情和离别之情。......

    《诗二首》的教学设计

    目标: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体会诗文中所表达的诗人的理想和情感。情感:教育学生树立人生的理想。重、难点:朗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具:课件教法:资助探......

    教学设计 散文诗二首

    7* 散文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以培养语感。 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 情感、......

    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二首之《望岳》《春望》教学设计 新源六中 汤春华 教学目标: 1、 理解《望岳》《春望》的深刻内涵、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2、 通过比较,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及人格。......

    李白诗二首 基本教案[共五篇]

    李白诗二首教案 《送友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李白送别诗的特色,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②熟背全诗2.过程与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赏析法3.情感态度价......

    革命烈士诗二首的教学设计

    革命烈士诗二首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趣 (一)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前赴后继,......

    7、散文诗二首 教学设计

    7、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掌握散文诗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两首散文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3、熟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重点:准确领悟......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合集5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