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二首》的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10:3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诗二首》的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诗二首》的教学设计》。

第一篇:《诗二首》的教学设计

目标:

知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力:体会诗文中所表达的诗人的理想和情感。

情感:教育学生树立人生的理想。

重、难点:朗读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课件

教法:资助探究、品读。

流程:

一、组织教学

二、激情导入,板书课题

三、诵读课文,把握节奏。

1.把全诗读通顺。

2.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3.品读诗句,体会诗情

引导学生抓住诗中关键诗句,玩味体会。

四、再读诗歌、抒发豪情。

让学生用自己的朗诵,把诗人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五、拓展诵读,升华情感

六、迁移练习

七、仿写练笔,试着仿照课文的写法,写几句诗,表达自己的理想。

第二篇:杜甫诗二首教学设计

杜甫诗二首之《望岳》《春望》教学设计

新源六中 汤春华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岳》《春望》的深刻内涵、体会诗人的丰富情感。

2、通过比较,感受诗人的伟大情怀及人格。教学重难点:目标1、2

一、导入

——话说一位很有抱负的青年--杜甫在24岁时科考进士失利,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考落榜。怎么办,杜甫想,我还年轻啊,还有资本。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这么决定了,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杜甫决定到齐赵一带漫游,看看一直心之向往的五岳之岱宗——泰山。来到泰山脚下,远远望去,内心澎湃,激动不已。杜甫想啊,不写点什么都对不起自己的才华。于是大笔一挥,《望岳》就横空出世,而且名绝千古。

二、整体感知、品读赏析

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指名读,纠正、齐读)教师读第一句“岱宗夫如何?”,全班接读。纠正字音,标示停顿。PPT1

2、二读、读出仰慕向往之情。(诗中景)

诗人仰之弥高,神往已久的泰山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请结合课下注释描述描述。

3、三读,读一读你最欣赏的诗句,做点赏析。(提示:从一字一词一句、修辞手法等角度说说你欣赏的原因。)

4、四读,体悟感情。“一切景语皆情语”,面对如此雄奇壮美秀丽的泰山,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教师小结:在这里我们望到的不仅仅是杜甫登泰山之志,同样也望到了杜甫在抒发豪气盈胸、意气奋发的自信满满,兼济天下的人生之志。

5、试背、诵读(齐背)大声齐背《望岳》,读出诗人的意气风发、豪情满怀。

三、设疑过渡导入

在时间的长河里跋涉,杜甫在他人生的45岁的坐标轴上,实现了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兼济天下的报负了吗?他的这首《春望》会给我们做出解答。

按照学习前一首诗的方法读一读这首诗。

1、一读,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2、二读,读出诗意,读出诗人所望之景。

3、三读、读出诗味,读一读让你感触特别深的诗句。

4、四读,读出诗情,读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忧国、感时、伤民、思家、悲己,怎一个愁字了得的诗人。

两首诗的情感天壤之别,到底发生了什么?

写作背景链接: 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占了长安,杜甫听到肃宗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只身去灵武投奔肃宗他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虏,带到长安。次年,诗人睹物神伤,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高度熔铸在40个字的《春望》之中。

5、再次朗读,感受中年杜甫心中深沉的悲痛

6、全班齐背《春望》

教师总结:杜甫的个人命运随国运的兴衰发生变化,但两个时期的他,心中始终不变的是对国家的不离不弃,对个人理想的不离不弃。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亦兼济天下”,杜甫无论身处何处,身在何时,内心都始终坚守着他“兼济天下”的理想,“守望”着国家。

四、拓展体悟

当我们再去读“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时”,杜甫的豪情壮志我们懂了;去读“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时,他的忧国思亲我们也懂了;再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时,他的旷世情怀我们也能懂。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圣:人格最高尚、智慧最高尚的人。杜甫,他是一个有情的人,读他的诗,你句句能感受到他对国家、对人民命运的含情悲苦。他是一个有才的人,读他的诗,你字字能感受到他的灼灼才气,语不惊人死不休。带着对历史的追忆,对诗人的敬意,我们一起再来背诵这两首诗。

五、作业布置

1、默写两首诗。

2、积累阅读杜甫诗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岳阳楼》

板书设计:

守望

兼济天下

《望岳》

《春望》 眼望:巍峨泰山

破败城池 心望:人生顶峰

国家复兴

建功立业

亲人团聚

反思:

第三篇:教学设计 散文诗二首

7* 散文诗二首

知识与技能

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以培养语感。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中遇到疑难语句或意蕴丰富的形象,可以采用质疑讨论的方法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诵读中,体会文中浓浓的母子情。

重点

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难点

体会散文诗的写作特色。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1.歌曲《烛光里的妈妈》。2.作者冰心的简介。3.课文录音。

4.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5.PPT演示文稿。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一首母爱的颂歌。母爱是世上最伟大、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它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同学们,当你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时,你是否想过应该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母亲的爱呢?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

二、作者简介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生于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富有哲学和文学艺术修养的家庭,13岁即能创作长诗和颂歌体诗集。泰戈尔是具有巨大世界影响的作家。他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代表作有《新月集》和《飞鸟集》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先确定一下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例句:

(1)“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孩子的调皮、快乐)(2)“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母亲的焦急惦念)(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母亲的嗔怪、担忧、焦虑和欣喜)(4)“‘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孩子的淘气、撒娇和对母亲的爱恋)2.小组赛读,每组代表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朗读。3.齐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四、课文精读 1.《金色花》写了“我”和妈妈的哪几次嬉戏? 三次嬉戏: 母亲做祷告时,“我”开放花瓣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我”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去牛棚时,“我”和她开玩笑,恢复原形。2.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可爱、活泼淘气、孝顺机灵、天性善良。

母亲:关爱孩子、沉静安详、善良慈爱、有修养、有生活情调、有虔诚的信仰。3.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他不图妈妈夸奖,但求妈妈生活得更加温馨。所以他只是撒娇,就是为了瞒着妈妈。

4.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当妈妈一整天都找不到儿子,那种惶急的心情肯定与时俱增,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责怪孩子,但责怪中透出的是至真的母爱。

5.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一是印度人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人们喜爱花儿,花儿也惠及人们,正可以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五、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总写“我”想变成金色花的愿望及目的。第二部分(第4~9自然段):三次嬉戏场面。母亲祷告时,悄悄开花散发香气。母亲读书时,将影子投在书页上。母亲寻找时,恢复原形跳到母亲面前。

六、文章主旨

《金色花》用充满童真的想象,细腻地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又稍带顽皮的心理,含蓄巧妙地表达了他与妈妈难舍难分的感情,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七、写作特点 1.富有童趣。

《金色花》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上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是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顿时,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跃然纸上。最后一句又将孩子的调皮描写得淋漓尽致。

2.清新隽永。

纵观全诗,没有华丽刻意的辞藻,所用都只是平常语句,但却丝毫没有给读者苍白贫乏之感。相反,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更好地表现了作品的主旨。

3.意蕴深刻。

《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八、布置作业

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首诗对应作业部分。

九、板书设计

开放花瓣散香气色三次嬉戏投影子在书页上 花求妈妈讲故事母子对话:母子情深金 捉迷藏:看妈妈工作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泰戈尔的《金色花》,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一篇关于母爱的文章,看看作家冰心是如何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依恋的。

二、作者简介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集有《寄小读者》《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

三、整体感知

1.老师示范朗读,学生圈点勾画,把握文章大意。

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抵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2.理清结构层次。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四、课文精读

1.园里莲花有很多,作者选择了其中两朵来写,这里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衬托两朵莲花,一白一红,一谢一安然,以白衬红,更突出表现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的庇荫下的幸福。

2.文章写莲,先作平平淡淡的叙述,“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作者先作平平淡淡的铺垫,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人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的以花喻人埋下伏笔。由父亲的朋友送的莲花引出下文九年前在家中院子看到的红莲,引入自然。有八年未看到莲花,但却对九年前看到的莲花记忆犹新,说明莲花给自己的印象深刻。

3.作者在风雨中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怎样的?红莲呢?作者的心境又是如何变化的呢?

一看红莲 心情:烦闷

环境:繁杂的雨声 浓阴的天 红莲:开满 亭亭

“一切景语皆情语”,写白莲的凋谢,恰是自己心境的刻画。写红莲由菡萏到盛开,观察细腻。红莲首次登场。

二看红莲

心情:不适意 徘徊

环境:雷声作了 雨愈下愈大 红莲:左右攲斜 无依无靠 三看红莲

心情:不宁的心绪散尽 感动 环境:雨肆意地下着

红莲:在大荷叶的覆盖下 不摇动

由荷叶保护荷花自然联想到母亲对女儿的爱护,联想丰富,文章结尾,升华主题。4.“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心中的雨点”?

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字里行间充溢着对母亲炽烈的感激、爱恋和赞美之情。这样讴歌母爱,联想丰富,自然贴切,新颖独特。“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5.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美文,试从写景、意境、感情三个方面进行赏析。文章美在三处:一是场景美。描绘了一幅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动场景。二是意境美。作者被美景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幻化出“荷叶母亲”如诗如画的美好形象。三是情感美。母爱是纯洁的,总是在你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你慰藉和力量;母亲是无私的,她将永远罩临着你,伴随你一生。

五、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第二部分(第3~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六、文章主旨

《荷叶·母亲》通过描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联想到母亲的呵护及关爱,从而使荷叶母亲的形象美好又伟大,抒发了对母爱由衷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七、布置作业

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首诗对应作业部分。

八、板书设计 忆故乡莲花——莲花初绽——引出回忆

荷叶·母亲歌颂母爱 雨打红莲——心神不宁赏雨中莲花荷叶护莲——心情释然

本课教学,由于两首散文诗都有很强的抒情成分,因此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语言文字的表现力、熟悉文章内容。这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第四篇:《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范文)

《李白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2.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

4.分析李白诗歌的特点,初步了解对比、夸张的表现手法,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重点

目标3和4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1课时

一、导入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气,青莲居士谪仙人。”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余光中《寻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由以上诗篇导入李白诗二首。

二、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他的家世和出生地至今还是个谜。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天宝元年(742),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弃官而去,晚年漂泊东南一带,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2.解题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的曲名。将,“请”“愿”的意思。“将进酒”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李白的这首诗是借用乐府旧题,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3.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是诗人“填之以申己意”之作。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做客,三人登高宴饮。置酒会友,本是人生快事,诗人却恰逢“怀才不遇”之际,于是借酒浇愁,一吐心中不平之气。

4.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5.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6.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

三、探究鉴赏

1.诗歌本来是表现诗人“愁”的情感,为什么写黄河?

明确:黄河水自天倾泻,激浪奔腾,势不可当,在形象上与诗人汹涌喷发的感情是相似的。诗人寄情于雄伟奔放的黄河,也借黄河把自己的精神性格映现出来。

2.三、四两句诗表面上看是慨叹光阴迅速,人生易老。但李白在《日出入行》中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落怨于秋天”“万物兴歇皆自然”。对于生老病死的规律李白是坦然面对的,可见,李白“悲”的不仅是“白发”,还有什么呢?(提示:结合背景思考)

明确:叹息人生短暂,而年华虚度,未能建立功业。如果说前两句借黄河之水象征性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状态,那么三、四句则点出了感情激浪因何而起。两组长句揭示了感情矛盾的核心。诗人的情绪是悲伤的。

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既然人生短暂,功业未成,有无限的悲感压在心头,那么遇到得意的时候就应该努力排遣,尽情欢乐。可是,李白得意吗?他被排挤出长安达八年之久,足见他是不得意的,那么这里的“得意”应该如何理解?

明确:这里的得意是适性、快意的意思,是指遇到岑夫子、丹丘生这样的好朋友,言谈和思想活动都处于自由解放的状态。遇到这样快意的场合,便可以把苦恼暂时抛在一边,借助酒力舒展一下身心。

诗人用“须”从正面肯定、强调;紧接着又通过“莫使„„空„„”构成双重否定,进一步加重语气,把诗人要饮酒、要尽欢的欲望,表现得极其强烈,诗人的情绪也由悲伤变成了欢乐,这里的欢乐是脱下精神负担的自我拼搏。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诗人卸下精神负担后,想到的是什么?

明确:仍然执著地想到用世,并且达到了自信的程度。李白在人生面前既有被动的一面,又有主动的一面。社会的不公平,使他功业无成,但是他生性豪爽,虽悲也有推开悲伤的得意之时,他天生高材,虽悲也不失自信。当他意识到自己具有反抗社会的能量时,就要大张旗鼓地尽情饮酒,尽情欢乐。只有拥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才会有这样快意的抒发。

教师总结:诗歌进行到这里,诗人的情绪由悲伤到欢乐进而尽情地饮酒。以上可作为诗歌的第一部分。

5.“岑夫子,丹丘生,将尽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人与朋友尽情饮酒,但并不是单纯的饮酒,在酒酣气足中评说社会与人生。这三句写席间劝酒,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6.“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诗人首先把矛头指向富贵。他鄙视那些排挤贤能的贵族,诗人自己就是被贵族排挤出长安的。借鄙视权贵来抒发自己被排挤的愤激之情,并且由自己想到了古代的圣贤在贤愚颠倒的社会里也是备受冷淡的,当今之世难道还应再效法吗?那些饮者倒往往能惊世骇俗、千古留名。诗人把圣贤和饮者对举,是否定圣贤吗?

明确:不是,是对圣贤的惋惜和不平,是对荒唐社会的嘲讽。诗人的情绪又由欢乐变为愤激。

7.“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为了给饮者壮声色,诗人拉上了曹植,曹植曾经在平乐观与宾客狂饮,美酒一斗,价值十千,恣意欢谑。李白以曹植作为效法对象,劝主人莫愁钱少,把宝马、轻裘典当出去,作为酒资,去买酒狂饮。这样狂饮的目的是为了“销万古愁”。结合全诗,谈谈如何理解“万古愁”?

明确:以怀才不遇为中心,把整个古代史上才智之士未得舒展抱负的愤郁都囊括在内,在结构上照应了开头的“悲”。诗人要通过饮酒把“万古愁”销尽,表现出一种狂放的情绪。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所以他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写道“与尔同销万古愁”。这种“愁”不再是一时一刻的,而是“万古愁”。诗人的情绪又由狂放转回到愁苦。

8.归纳诗歌的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

明确:⑴主题:李白在诗中通过对时光流逝的慨叹以及与朋友痛饮共醉的描写,表达对自己仕途失意、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概和“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与豪迈。⑵艺术表现手法:夸张、比兴、反衬、用典,直抒胸臆。

四、小结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壮──欢乐──愤激──狂放──愁苦。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

五、课后作业

1.请结合背景,结合你所了解的李白,谈谈这万古的愁从何而来。(提示:政治遭遇;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对绝对自由的向往与现实性的矛盾)

2.背诵全诗。

第2课时

一、导入

由前一课所学李白诗歌直接导入本课。

二、整体感知 1.解题

“吟”本指吟咏,即作诗。作为诗体,是乐府歌行体的一种。“留别”,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所以整个题目的意思就是用梦游天姥的诗向朋友话别。梦游是借“别”表明自己的态度与意向。

旧诗分“古体”和“近体”,始于唐朝。唐人把当时新出现的格律诗称为近体诗,把产生于唐以前较少格律限制的称为古体诗。后来人们袭用唐人的说法。《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

2.写作背景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太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他将由东鲁(在今山东)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所以也题作《梦游天姥山别鲁东诸公》。

3.学生听读诗歌,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诗歌。4.学生诵读诗歌,注意诗歌意象、意境,培养语感。5.教师点拨难句,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大意。

明确:《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诗歌中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雄伟的意境,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本诗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歌结构】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1层:入梦缘由:天姥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入梦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第2层:梦游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天仙境──梦醒若失。由现实转入梦境:“我欲因之梦吴越”。由梦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3层:出梦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三、探究鉴赏

1.第一段前四句诗写了什么?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什么要从瀛洲写起? 明确:写天姥山的神秘飘渺、迷离恍惚。以瀛洲来陪衬天姥(侧面描写)。天姥山像传说中的瀛洲一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第一段后四句诗写了什么?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写天姥山的高峻、雄伟。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用五岳、天台山来衬托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用“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两句说明其高大无比。再以天台作陪衬,说天台之高“一万八千丈”,但在天姥面前却显得十分矮小,好像要拜倒在它的脚下。这样高大雄伟的天姥山,这样美丽的大自然,怎能不引起诗人梦游之念呢?这是入梦之由。

3.第二段是诗的主体部分。可划分为梦到剡溪、著屐登山、夜间景象、神仙洞府、梦境消失五个层次,请概括景物的特点以及李白心情的变化。

明确:⑴梦到剡溪:清幽寂静。飘然快意春风得意的李白,踌躇满志兴高采烈的李白。⑵著屐登山:壮美奇绝。陶醉的乐而忘返的李白。⑶夜间景象:离奇险怪。迷惘震惊苦闷抑郁的李白。⑷神仙洞府:壮丽辉煌美妙无比。飘飘欲仙的李白。⑸梦境消失(过渡句,写面对现实的无限痛苦):更加失落惆怅郁闷的李白。

梦游天姥的历程与作者寻梦长安的经历何其相似。这不也是诗人人生历程的写照吗?满怀理想,苦苦追寻,始达目的,但曲终人散,终归沉寂。但这里更是作者新的理想追求,山川的俊美,仙境的奇妙,神人的自在,都深深吸引了作者,引发作者深沉的思考:什么才是人生的至境?什么才是真正的追求?一个梦境即如是美好,那么真的名山大川呢?真的神仙洞府呢?

4.第三段“世间行乐亦如此”中的“此”指什么?

明确:指上节所写的梦境如烟,瞬息即散。这表明了作者陷入重重矛盾后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和伤感情绪。“世间”两句,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矛盾里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

5.“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与深沉感慨,这同时也表明,浪迹山水,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寻仙问道,正是为了抚慰心灵。

6.“且放”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一方面,放鹿青崖、骑访名山反映了诗人与现实的对立,对恶势力决不妥协;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诗人放达的情怀和逃避现实的消极态度。

7.“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两句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性格?在全诗起什么作用?

明确:⑴傲岸性格,表现了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⑵是“诗眼”,起了揭示主题的作用。

四、小结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它的主体部分(“云青青兮欲雨„„仙之人兮列如麻”)是关于神仙世界的描写;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于世外的幻想,他之所以向往这个世界,是因为他厌恶眼前的黑暗的现实世界。这一点,诗人在诗尾有明确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才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追求个性解放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李白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在这首诗里也表现得很明显。一是丰富的想象。通过梦境的描绘,借助仙界的出现,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诗中所写的,是梦游而不是真游,却又以现实为基础。天姥山神仙的出现,是作者对美好世界的反映。诗人的想象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吸取了《楚辞》及一些神话故事中的内容与艺术特点;也有出于诗人的人生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于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二是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的放大事物,而是融合着诗人美好的感情,如诗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传说中的瀛洲与现实生活中的天姥比,以神奇的梦境与丑恶的现实比,以光明与黑暗对比。写天姥的高而且大“连天向天横”“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的夸张。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概括主题:通过描写梦境,反映了作者政治上不得意,写出了诗人憎恨封建现实、追求自由乐土的理想,表达了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五、梳理积累 1.通假字

列缺霹雳──列,同“裂”,分裂。2.实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梦,梦游。天姥连天向天横──横,直插。仙之人兮列如麻──列,排列。须行即骑访名山──须,等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伺候,侍奉。3.古今异义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实在。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我欲因之梦吴越──因,依据。4.词类活用 ⑴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鼓,打鼓。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事,侍奉。云青青兮欲雨──雨,下雨。⑵名词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东南,向东南。訇然中开──中,从中间。古来万事东流水──东,向东。⑶使动用法

栗深林兮惊层巅──栗,使„„战栗;惊,使„„惊。

六、课后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诗。2.预习下一课。

第五篇:革命烈士诗二首的教学设计

革命烈士诗二首的教学设计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趣

(一)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革命烈士诗二首》,就是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

(二)板书课题:18 革命烈士诗二首,齐读。

(三)板书:《囚歌》、(四)理解课题。

1.从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五)简介作者生平。

1.《囚歌》的作者是叶挺。叶挺是广东惠阳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国飞机失事遇难。《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二、朗读诗歌,体会意境

(一)学习《囚歌》。

1.你说我填,交流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2.教师范读《囚歌》,请同学们认真听范读时的语气、节奏和感情。

3.学生学习范读,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诗的意思和感情。

4.自读课文,提出疑问,尝试解决。

①为什么“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这里的“人”和“狗”各指的是什么?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②“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爬”字有什么含义?

“一个声音”指国民党反动派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的声音。“爬”就是让革命者屈膝投降,当叛徒。

指导朗读:“一个声音......给你自由!”这句是敌人对革命者的诈骗,“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朗读时要读出虚伪、轻浮,声音拖长些,表现出敌人的阴险狡猾。

③作者为什么渴望自由?

(从“渴望”一词看出作者对自由的迫切希望。因为革命者有了自由,便可以投入人民革命的洪流;有了自由,就可以更有力地参加埋葬蒋家王朝的战斗。

④他深深知道的是什么?

(作者深深知道“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指导朗读“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这句时,反问的语气要坚定、有力、高昂。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

⑤“地下的烈火”、“活棺材”各指的是什么?

(“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力量。“活棺材”指囚禁革命 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社会。)

⑥“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指导朗读:“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指名读,齐读。

5.语言实践:说话练习: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

从“敌人怎么样”和“我怎么样”两个方面来概括诗的主要内容。

下载《诗二首》的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诗二首》的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7、散文诗二首 教学设计

    7、散文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掌握散文诗的朗读技巧,继续提高朗读能力。 2、学习和借鉴两首散文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真情的写法。 3、熟读背诵两首诗。 教学重点:准确领悟......

    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教学设计诗二首

    22.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2、理解诗中联想和想象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象的能力。3、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追......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合集5篇)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分别借纸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想象能力和欣赏能力,背诵冰心的《......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学设计)(五篇范例)

    31革命烈士诗二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棺、叛、乾、坤、罕”,会写“囚、躯、棺、叛、逆、颠、罕”。 2、理解诗中部分词语的含义或作用,进而读懂全诗。使学生体会诗歌精练......

    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共5篇)

    《现代诗二首》 -------《我微笑着走向生活》 教学设计韩凤萍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查阅字典,会认、会写本课“坦”、“崎岖”、“翔......

    《中国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合集五篇)

    《中国现代诗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了解冯至和穆旦两位诗人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两首诗的内涵。 二、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区分现代诗与传统诗歌的不同表......

    课时1-革命烈士诗二首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的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自由”、“自白”等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 2、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3、在读懂课......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学反思

    《革命烈士诗二首》教学反思《革命烈士诗二首》是西师版教材第五单元第二篇课文,主题是感悟动人心魄的美好情怀。其中一首是叶挺同志写的《囚歌》,一首是蓝蒂裕写的《耕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