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历史 必修一 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学设计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知识点拨
(一)知识网络
(二)历史解析
中国共产党如何逐步走向成熟
十年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大趋势是从错误走向正确、从城市走向农村、从幼稚走向成熟。革命斗争经历了两次低潮(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的失利)和两次高潮(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以后)。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形成了第一代党的领导集体。
首先,中国共产党从大革命的惨痛教训中,开始认识到武装斗争的重要性,并以三大武装起义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其次,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出神入化的毛泽东军事思想。其主要内容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避敌主力,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再次,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俄国十月革命走的是一条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当时由于受共产国际和“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三大武装起义走的仍然是城市中心的革命道路,企图夺取中心城市。在挫折面前,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最后,中国共产党对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有了深刻认识。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这个当时中国最大的国情决定,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因此中国共产党开展了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取得了三重效果:彻底废除了革命根据地的封建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激发了广大农民参加革命的热情。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上述重大理论问题基本上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索的结果。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逐渐由幼稚走向成熟。遵义会议以前,中国共产党非“左”即右,如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尤其是王明的“左”倾思想对中国革命危害巨大。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干预的情况下,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来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问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二、学习自评
(一)知识掌握
1.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武装起义是()
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2.中国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的原因是()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B.“左”倾错误在中央占统治地位
C.蒋介石的兵力强大
D.红军要转移到陕北根据地
3.八七会议前后,中共多次发动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这表明中共()
A.在城市拥有强大的革命力量 B.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受王明“左”倾路线影响
D.还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动力
(二)能力提高
1.从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得到的最主要认识是()
A.必须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
B.中国革命的敌人异常强大
C.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D.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2.下列关于遵义会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正确领导
B.彻底清算了王明“左”倾错误路线
C.在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和红军
D.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3.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是中共政治上日益成熟的十年。“成熟”表现在()
①探索出一条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 ②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战无不胜 ③多次纠正机会主义错误,使革命转危为安
A. ①②③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
(三)延伸拓展
1.我国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分布在南方的最主要原因是()
A.北伐战争的影响
B.北方是军阀统治的中心
C.近代革命是从南方开始的 D.红军的领导人主要是南方人
2.毛泽东说:“如果不帮助农民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就不能组成中国革命最强大的队伍而推翻帝国主义的统治。”对这一论断的正确理解是()
①民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封建地主阶级 ②民主革命的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是互相关联的 ③农民反帝反封建的态度最坚决,是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力量 ④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是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时,选举的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是()
A.毛泽东 B.陈独秀 C.王明 D.博古
(四)模拟练习
1.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发生的变化有()
①活动中心从南转向北 ②自身发展从幼稚走向成熟 ③工作重心从城市走向农村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③
2.遵义会议之所以是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因为这次会议()
A.使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取消了李德、博古的军事指挥权
C.开始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
D.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
3.中国共产党领导土地革命的主要目的是()
A.变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B.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进攻与经济封锁
C.动员广大农民支持革命,参加革命,反对国民党反动派
D.扩大中共在农村中的影响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根本的改变,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引自《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引自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形成的依据是什么?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2)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依据是什么?材料二主张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依据是什么?
(3)你怎样看待这两条道路?
5.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引自《毛泽东选集》第2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中国革命的道路具有什么特征?
(2)毛泽东为什么要选择井冈山作为革命根据地
三、能力拓展
(一)学法指导
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
获取历史信息,可以通过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包括一些文字、实物和口头资料,有的是由当事人亲身经历的,有的是由同时代或者距离那个时代较近的人记录下来的,都属于比较直接的证据,如原始文件、档案、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或其他遗存实物等。如我们要研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情况,毛泽东所写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就是第一手资料。与第一手资料相比,第二手资料大部分是后人间接记载的,如后人撰写的历史著作、教科书等,都是比较间接的证据。
了解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区别的目的,在于能够比较恰当地应用它们。例如,我们在了解某一件事情时,应尽量利用第一手资料,因为它们更接近事情的真实面貌。但是,有时寻找第一手资料十分困难,或者根本不可能找到,我们只有利用第二手资料,它们对我们了解事情真相也是很有帮助的。
(二)例题解析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引自毛泽东1927年作的一首词)这首词赞颂的是()
A.上海工人起义 B.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广州起义
解析:本题答案为C。这是一道材料性选择题,其中“1927年”“军叫工农革命”“秋收时节”是关键词。根据教材相关知识,不难判断出这是指秋收起义。
(三)自展才华
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而且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那么,你能谈谈什么是长征精神吗?
四、相关信息
(一)历史随笔
毛泽东的智慧
伟大的人物必有非凡的智慧。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的雄才大略、神机妙算令人叹服,而其折射的智慧之光,至今仍熠熠生辉。
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基本上处于弱势地位。敌强我弱的客观环境使毛泽东更多地以智谋与敌人周旋,而不是死打硬拼。毛泽东摸索出许多巧计良方,如避实击虚,先打弱敌;示南形北,声东击西;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游击战、运动战;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宽待俘虏,瓦解敌军;等等。这些战略战术的灵活运用,保存了自己,消灭了敌人,积小胜为大胜,最终打败
了敌人。
毛泽东之所以智慧出众、胆识超群,不仅是因为他个人具有突出的聪明才智和意志品质,更重要的是他找到了获得智慧的正确方法。毛泽东曾说:“凡是忧愁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调查研究。”“我是靠总结经验吃饭的。”这便是毛泽东提出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他的经验之谈。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这八个字看似简单,实则奥妙无穷。它从方法论的高度解决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感性与理性、个人与群众、历史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有了这个方法,毛泽东就突破了个人才智、阅历的局限,而步入一个无限广阔的天地。在这个天地里,他向实践寻求答案,向群众寻求方法,向历史寻求借鉴,开掘了无穷无尽、永不枯竭的智慧源泉。
(二)学术前沿
关于长征的原因
我们通常将长征的原因归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直接导致了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作战的失败”,红军才被迫长征。近年来,有学者指出,这只是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其根本原因则是当时中国国内政治形势出现变化。其一,国民党新军阀统治在全国确立,蒋家王朝“大一统”局面出现,使中央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存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消失,红军只有转移方能生存下去。其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逐步深入人心,红军和革命根据地日益发展壮大,直接危及到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所以蒋介石必定会调动全国兵力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围剿”。为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红军必须转移。其三,九一八事变后,中共及其领导下的红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北上抗日”的战略目标,不得不相应调整政策,实施转移。长征是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而国民党当局继续奉行“攘外必先安内”反动政策的现实矛盾中,被迫实施的“一个国家的迁移”。
(三)书目网址
1.陈荣华、何有良:《中央苏区史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2.茅家琦:《中国现代争鸣录──事件篇》,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年
3.王金铻、陈瑞云:《中国现代政治史(1919—1949)》,黑龙江人民出
版社,1990年
第二篇:国共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与反思
【新课讲授】
(一)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这场起义势在必然,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南昌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练习册,理清南昌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1.原因:大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2.经过:时间、地点、结果、起义后部队的去向
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这些重要成就正是在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基础上获得的。
【问题探究】:南昌起义夺取了南昌这个城市,最终南昌起义的余部去了什么地方?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后于1928年4月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最终起义军余部都转入农村。说明大城市敌人统治力量强大,革命力量逐渐转入农村。
(二)土地革命 导入本目: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反抗和探索还在继续,从1927至1936年中共开辟、扩大、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1)、八七会议(党中央的决策指示)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清八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和影响,并完成相应的学案练习。
时间、地点:1927年在武汉
会议内容: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会议影响: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探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问题探究】: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答案:由城市转向农村(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升理论,更促发展)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弄清“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作用
1、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作用: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引导学生回忆大革命失败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解释课题的涵义)展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动态示意图。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弄清前三次反“围剿”斗争的领导者和成果;红色政权建立的时间、地点、政权名称领导者等 【问题探究】:
1.从1927年“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到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以争取革命的胜利?
答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发动农民的力量?如何发动农民?
答案:原因:①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受封建剥削深,生活困苦,有革命要求。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②广大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易于中共力量的发展壮大。
发动农民:中共通过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从而激发了革命热情。
(三)红军长征
导入本目: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的扩大,使国民党十分恐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成功,但第五次失败了。为什么?中共该怎么办?
1.长征的原因:(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推行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的经过: 长征初期的挫折
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1 背景: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②长征初期的挫折和损失 内容::①在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问题探究】:
为什么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答案:
1、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
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江西瑞金、长征出发前的红军、渡过泸定桥、爬过夹金山、超过水草地……
【问题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革命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六、本课小结:
1927至1936年在国共对峙的这十年里,中共经历了哪几次危机?又是如何转危为安?
答: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使中共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 到农村,开辟出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第二次危机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被迫战略转移,长征初期又遭受严重挫折,在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左”错误在中央的领导,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此红军长征逐步走向胜利。
第三篇:《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杨静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学设计--杨静
【教材分析】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国内阶级关系发生变化,出现了国共对峙的局面。中国革命的领导任务落在了共产党的肩上,中国革命的任务变成了反对国民党反对派的反动统治。从共产党这一方面来说,共产党进行了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并且把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国民党则是对共产党的根据地进行了“围剿”。中国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被迫进行了长征,最后到达陕北,保存了革命的火种,对中国以后的革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探究欲望强烈,也具备了独立思考能力和初步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和高度,需要老师引导。因此在教学中变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创设情境,融史于情。运用创设情景、小组讨论、谈话等言语互动的方式,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历史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设计思路】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在新的课程标准理念下,从以前的备课依靠大纲,到今天的依靠课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整合不同的课程资源;从而转变教师的个人观念,更好地实施新的课程改革。1.遵循新教材编写原则,即注重历史演变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力求体现学生主体对教学的需要。突出三个结合: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的结合、个体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思想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2)掌握红军长征的背景,理解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由此探究党的革命路线正确与否对革命的重要性。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师生对话中循循善诱,引导学生不断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实质的理解。(2)通过一些历史材料、历史地图,为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提供历史背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尤其是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如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国共产党能够根据自己的能力,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等史实。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深刻认识毛泽东思想在中国革命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进一步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教学重点】武装起义;遵义会议;红军长征的意义 【教学难点】中国为什么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遵义会议 【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比较法、分析法、演示法。【教学资源】多媒体平台。【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说起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同学们一定都不陌生。如果我记得不错的话,《西游记》的第十回是《三打白骨精》。到了一个地方,唐僧师徒又饿了,孙悟空又得给师傅找食吃去,但又怕师傅被妖精加害,遂用金箍棒嗤嗤拉拉在地上画了个圈,让唐僧师徒老实地坐在里面,不要随便出来。否则,恐怕就要有危险。孙悟空走了以后,白骨精果然来了,见孙悟空不在,心想这真是千载难逢的良机,就伸出魔爪恶狠狠地要抓唐僧。没想到孙悟空画的圈一被白骨精的手触及,马上放出万道金光,把白骨精毫不留情地挡在了外面。一看来硬的不行,白骨精才另辟蹊径,一再变化,与孙悟空斗法的。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画圈,我们说他这是在割,割了之后说圈内是他们师徒的势力范围,这叫据,合起来就是割据。为了保护唐僧,孙悟空搞过割据,过了不知多少年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把孙悟空的传统发扬光大,在国民党统治区内割了一个更大的圈子,而且据为己有,进行“工农武装割据”。以此而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可以说是“孙悟空”再世。要想知道个中详情,就要学习这课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情景创设〗: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中共则在逆境中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探索革命新的出路„„
问题探究:.列举1927年8月~9月中共为反抗国民党的屠杀而采取了哪些具体的行动? 南昌起义、八七会议、湘赣边秋收起义
一、南昌起义 问题探究:上节课,我们知道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了。那么中国共产党应该从大革命的失败中吸取哪些教训?
(让学生看课本第70页,老师适当提示:共产党有没有军队?领导权在谁手上?)大革命失败的教训:(1)没有自己的武装(2)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问题探究:那时中国共产党应该怎么做呢?(学生回答:武装起义、建立军队)
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最后决定首先在哪里进行武装起义呢?为什么?(学生看课本,回答问题)
【填一填】让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填好表格: 南昌起义 时间 领导者 结果
直接: 最终:
意义
(设计目的:通过谈话法、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理解南昌起义的背景,了解其基本内容)二 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确定革命方针)
问题探究:八七会议又是如何纠正大革命中的错误并指明革命的方向?
(学生回答,老师点拨:
1、纠正右倾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设计目的:理解八七会议的内容和意义)(2)湘赣边秋收起义
【叙述】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但是结果是怎么样呢?(学生回答:受挫了,失败了)小组合作探究】南昌起义成功后,按预定计划南下广州,遭到敌人封堵,损失严重。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中共既然已经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为什么还是连遭失败呢?中国共产党应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讨论,派代表回答,老师点拨总结)
原因:学习苏联革命的经验,走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不适合中国情。
问题解决:毛泽东在秋收起义后分析当时的形势,决定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湘赣边农村进军。他带领队伍到达了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设计目的: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革命道路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更好地理解为什么要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理论的来源。)
过渡:好的如果我们把“孙悟空”指代:中国共产党,而“孙悟空”画圈指:“工农武装割据”。那么我们已经知道了 “孙悟空”画圈之原因。即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的失败,证明通过在城市里进行武装斗争来取得革命胜利这条道路走不通,只有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革命才有可取得胜利。
那么为什么能画圈:农村敌人力量薄弱;有共产党领导;群众支持;有一支红军队伍;国民党新军阀混战,无暇围剿红军
下面我们来看“孙悟空”画圈之概况
【图片展示】井冈山会师,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情况。
【情景体验】假如你是一位记者,在1927—1931年来到井冈山地区,会看到什么场景?(设计目的:让学生扮演角色“身入其境”感知历史。)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本课难点)
【小组合作探究】1.毛泽东在什么情况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2.这一思想包括哪些基本内涵?应如何理解?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相互讨论,派代表回答,老师点拨总结)
1.毛泽东鉴于以城市为中心开展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中国国情和革命的需要 2.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土地革命 ——基本内容(2)根据地建设 ——战略基地(3)武装斗争 ——主要形式 【材料分析】阅读以下材料: 1930年江西永丰兴国土地调查情况
阶级成分 所占人口 所占土地比 地主、富农 6% 80% 中农 20% 15% 贫农 60% 5% 雇农、手工业者 14% 0% 回答问题:表格内容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 如何取得农民的支持?
(学生回答:地主拥有大量的土地,占人口多数的农民却无地或少地;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问题探究:请同学讲讲土地革命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
意义: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了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设计目的:理解当时革命根据地的基本情况,农民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认识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革命的必然性)
【图片展示】毛泽东书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问题探究:井冈星火,成燎原之势充分说明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确。那么“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结合课本,老师适当进行提示)1.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
2、粉碎敌人四次“围剿”
3、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设计目的:通过教师层层深入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孙悟空”画圈之评价: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
【图片展示】“毛主席万岁”的宣传画 问题探究: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毛泽东为毛主席的呢?
【叙述】1931年,中华苏维埃在江西瑞金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决定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制定了宪法大纲,定都瑞金,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大会主持人任弼时在会上第一次称呼毛泽东为“毛主席”。从此,人们开始称毛泽东为毛主席了。
(设计目的: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切入,在解释问题的同时学习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的内容,效果良好。)
〖情景创设〗随着红军和广大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蒋介石感到不安,继1930年的三次围剿失败后,又于1932年5月和1933年9月分别发动了第四次和第五次围剿。在革命的危急关头,中共自身犯下了致命的错误„„那么究竟是什么错误呢,它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呢?下面我们看
三、红军长征
根据教材概括当时中共中央犯下怎样的错误,导致了什么严重的后果? “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共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1.原因:“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问题探究: 根据教材有关内容,指出材料二中中共在遵义会议上是如何全力纠正自身的错误,有何重大意义?
(1)内容:①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2)意义:生死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转折:遵义会议 问题探究:长征胜利的意义 3.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2)红军长征播下的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
〖情景创设〗长征是一次伟大的创举,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它不仅给我们留下了强渡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等鲜活的画面,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即长征精神。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视频材料: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
文字材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经历了人类难以想像的艰难险阻。红军缺少粮食,弹药匮乏,吃的是草根,咽的是树皮,头上有飞机轰炸,前后有敌军的围追堵截,就是在这种困难情况下,红军打败了数十万国民党军,走出了雪山草地,翻越了高山峻岭,实现了三大主力大会师,踏上抗日救国道路。
长征精神:追求真理、不怕牺牲的精神;坚韧不拔、不曲不挠的精神;积极向上、乐观自信的精神;放眼全局、重点突破的精神等等 【课堂小结】
1927年,国共两党由昔日的合作关系走向了对峙的道路,国民党反动派大肆屠杀中共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共则在逆境中奋起,决然以武装起义的枪声回答反动派的暴政,并在武装的斗争中找到一条正确的革命道路,即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国民党反动派又对革命地进行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企图将红色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共则相应采取了各种措施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此后,国民党又发动了第五次围剿,这时中共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被迫实行长征,最终粉碎了国民党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课后反思】
本课知识内容较多,历史线索比较清晰,教给学生理清线索的能力更为重要。本课分析较透,某些内容稍细。
时间把握较好,教学操作体现了教学设计。
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较好,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是很好,有待改进。
第四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南昌起义的相关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和影响。
(2)认识“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提出和作用、三次反“围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等的基本史实,归纳总结中共在1927至1936年工作重心实现了怎样的转移、探索出了怎样的新的革命道路,分析中共成功探索的原因。
(3)认识红军长征的历程,遵义会议的召开,分析长征的原因和胜利意义,分析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和意义,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大革命失败的史实,分析南昌起义的背景,结合现实分析南昌起义的影响,使学生学会联系的学习方法,将前后发生的事物联系起来,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分析事物发生的因果关系。
(2)引导学生疏理由八七会议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基本史实,理清中共在这一阶段抗争探索的足迹,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深刻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
(3)联系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分析长征的原因和遵义会议召开的原因,联系后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分析长征和遵义会议的意义,培养学生联系历
史,对比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 不懈努力,艰苦探索,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一次次使革命转危为安,妥善处理党内的分歧,开始独立自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要问题。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重点与难点 重点
南昌起义的历史地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和实践、遵义会议、长征的意义
难点
南昌起义的背景、国共对峙局面的形成、遵义会议的意义,理清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反抗和探索斗争的线索及成功之处。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塔坐落在南昌市中心的人民广场南端,它是1977年为纪念八一南昌起义50周年而建立的。塔的正北面是夜间也元帅题写的“八一南昌起义纪念堂”九个大字。下嵌“八一南昌起义简介”的花岗岩石碑。塔顶由直立的石雕步枪和用红色花岗岩拼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组成。那么南昌起义在中国革命进程中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呢?
新课讲授
(一)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这场起义势在必然,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南昌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练习册,理清南昌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1.原因:大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2.经过:时间、地点、结果、起义后部队的去向 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这些重要成就正是在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基础上获得的。
【问题探究】:南昌起义夺取了南昌这个城市,最终南昌起义的余部去了什么地方?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后于1928年4月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最终起义军余部都转入农村。说明大城市敌人统治力量强大,革命力量逐渐转入农村。
(二)土地革命
导入本目: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反抗和探索还在继续,从1927至1936年中共开辟、扩大、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1)、八七会议(党中央的决策指示)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清八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和影响,并完成相应的学案练习。
时间、地点:1927年在武汉
会议内容: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会议影响: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探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
【问题探究】: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答案:由城市转向农村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升理论,更促发展)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弄清“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作用
1、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作用: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引导学生回忆大革命失败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解释课题的涵义)
展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动态示意图。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弄清前三次反“围剿”斗争的领导者和成果;红色政权建立的时间、地点、政权名称领导者等
【问题探究】
1.从1927年“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到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以争取革命的胜利?
答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发动农民的力量?如何发动农民?
答案:原因:①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受封建剥削深,生活困苦,有革命要求。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②广大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易于中共力量的发展壮大。
发动农民:中共通过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从而激发了革命热情。
(三)红军长征
导入本目: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的扩大,使国民党十分恐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成功,但第五次失败了。为什么?中共该怎么办?
1.长征的原因:(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推行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的经过: 长征初期的挫折
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1 背景: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②长征初期的挫折和损失
内容::①在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问题探究】:
为什么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答案:
1、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
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江西瑞金、长征出发前的红军、渡过泸定桥、爬过夹金山、超过水草地„„
【问题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革命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本课小结:
1927至1936年在国共对峙的这十年里,中共经历了哪几次危机?又是如何转危为安?
答: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使中共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出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第二次危机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被迫战略转移,长征初期又遭受严重挫折,在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左”错误在中央的领导,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此红军长征逐步走向胜利。
板书设计
(一)南昌起义 1.原因:
2.经过:时间、地点、结果 3.意义:
(二)土地革命 一、八七会议
二、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
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四、反“围剿”斗争和红色政权的建立
(三)红军长征 1.长征的原因: 2.长征的经过:
遵义会议的召开:时间、背景、内容、意义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
第五篇:国共十年对峙限时训练
淮滨高中2017—2018学年上期高一历史限时训练
国共十年对峙
组题人:王进磊使用时间:12月13日
姓名:学号:班级:
1.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中共: A、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
B、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途径 2.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长征胜利完成
3.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4.“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泽东的诗词,写于1928年秋。据此推断该诗词是
A.《沁园春•长沙》 B.《清平乐•六盘山》 C.《西江月•井冈山》 D.《忆秦娥•娄山关》
5.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八七”会议召开 B.遵义会议召开
C.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D.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师
6.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本通告提出的总策略()
A.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反映B.客观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带有“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
7.以下词组分别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按其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辽沈开决战﹣﹣﹣﹣﹣卢沟燃烽火 B.五四起风雷﹣﹣﹣﹣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辽沈开决战 C.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辽沈开决战 D.辽沈开决战﹣﹣﹣﹣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 8.“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到,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吿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9.八七会议为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指 A.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B.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 D.进行长征,实行战略转移
10.歌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歌能证史”,以下都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唱甚广的歌曲,按反映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②《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③《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④《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11.1931年,共产国际发表文章称:蒋介石“调动了南京政府的三十万装备精良的部队„„而和它对峙的是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只有六、七万人的红军几个军和几万名装备很差的游击队”,但是,“中国红军经受住了最困难的考验”。这表明共产国际()A.给予中国革命全面支持 B.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 C.认为国民革命有所发展 D.认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12.“红色旅游”是指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的是()
A.开天辟地,中共创立 B.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C.战略转移,万里长征 D.战略反攻,挺进中原
13.“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以下史实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参加了中共“一大” B.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 C.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D.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14.193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中国革命猛烈发展,已接近直接革命形势”,“现在已经是积极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建立全国革命政权的时候了。”这一判断()A.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B.完全符合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 C.高估了中国的革命形势D.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15.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抱负。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的陕北。毛泽东写这首词时正值()A.工农革命军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D.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6.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B.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不包括()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根据地建设 D.统一战线
18.1928年5月,党中央通过《对湖南工作决议案》仍然重复3月10日关于举行湘鄂赣粤四省大规模暴动的指示精神,强调衡阳和郴州是“打通湘粤大道”、“连接广东”举行湖南暴动的中心。这主要说明()
A.中国革命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B.中央存在“左”倾盲动主义错误 C.土地革命的开展中共得到农民支持D.中国革命大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19.“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与“舵手一易齐桨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遵义会议的召开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线的建立
C.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D.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0.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这说明长征()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21.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大的报告上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又是正确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也不是先占城市而后去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说明第一个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背景。(4分)
(3)从中说说你对中国“走什么路”问题有什么认识?(4分)
22.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言。„„批驳了博古为自己作辩护的观点。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象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 读了这段材料,请你想一想:
(1)博古和李德在遵义会议上为什么会遭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2分)
(2)在批判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后,遵义会议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