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最终5篇)

时间:2019-05-13 23:03: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第一篇: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1.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

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

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

2.1933年《女子月刊》以《理想爱人》为标题发起一次征文,下表是对这次征文内容的整理。下列对图表的解读正确的是

A.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

B.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反映了战争年代特定的审美观

C.男性对爱人普遍要求无摩登虚荣习气,说明当时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 D.男女择偶标准都有对爱情忠诚,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

3.在1929年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兴国土地法》中,把1928年制定的《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的内容,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下政府所有”。这一转变说明了 A.当时党内“左”倾思想的泛滥 B.共产党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C.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尚未成熟 D.根据地的革命形势日趋严峻

4.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表明,华南地区的雇农和半雇农占了农村人口的60%~90%,他们除了将年产庄稼的40%~60%交作地租外,还要替佃主交纳正常的地税和附加税——附加税为正常地税的35%~350%不等。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这段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晚清时期中国南方农民的贫困问题

B.“平均地权”思想提出的社会根源 C.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 D.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

5.从1931年开始,南京民政府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在不触动地主根本利益的前提下,推广“温和的土地革命”,即“合作制”,使当地的农村合作社得到空前发展。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 A.积极贯彻执行新三民主义

B.旨在实现耕者有其田 C.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

D.工作重心转向了农村

6.1935年10月,陈云在向共产国际的报告中写道:此次会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这说明A.中共开始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B.红军已粉碎国民党的围剿 C.中共建立了完整的领导核心D.红军完成了北上抗日的战略转移 7.据陈云手稿记载,遵义会议作出了四项决定:

据此判断,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确定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

B.使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 8.“我们是无产阶级的军队!”“红军是抗日的武装!”“蒋介石是卖国贼!”“打倒国民党政府!”“工人组织起来,改良待遇!工人农民加入红军实行土地革命!”某一历史时期这些宣传标语口号

A.服务于红军战略转移的需要

B.已摆脱"左倾"路线的束缚 C.突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D.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9.农会是国民革命时期中共领导建立的农村基层民主政权。1927年中共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农会”的口号,这是对传统乡村社会政治关系的有力冲击。它推翻了地主阶级政府,成为新的政权形式。这说明当时

A.国内形势变化导致苹命性质变化

B.土地革命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乡村民众政治追求高于经济诉求

D.中共注重政权建构动员农民革命

10.下面是红军长征途中留下的一些遗存图片。当时有歌谣唱到:“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标语指方向。红军走了留哪样?留下话儿暖心肠!”对中国共产党而言,这类刻画在当时起到的作用是

A.介绍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B.播撒了持续革命的火种 C.彻底摆脱左倾思想影响

D.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

11.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职工运动议决案》指出:“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以乡村农民之胜利为依据,推翻反革命政权,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材料表明当时中共中央

A.确定了土地革命的方针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摆脱了共产国际的影响

D.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12.美国记者斯诺根据在延安采访的资料,于1937年10月在英国出版了《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介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在西方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广为流传。这反映出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初步形成 B.国共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 C.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 D.长征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

13.近代,上海《申报》曾登载了一则新闻:“东路总司令部电军事机关称,瑞金、古城、会昌间有残匪五万余人,经我东北两路军压迫,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但我军布置周密,不置漏网。”这则新闻可以间接佐证

A.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开始 B.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长征

C.武汉会战失利,抗日进入相持阶段 D.北伐胜利进军,成功消灭北洋军阀

14.毛泽东曾说:“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那个时期找们不大讲孙中山,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如同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一样。”毛泽东的这段话反映了

A.三民主义的内容存在局限性

B.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不符 C.国共两党的革命领导权之争

D.中共更加重视对革命道路的探索

15.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来抓。这表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

A.对中国革命的目标认识摸糊

B.从时局出发做出了正确决策 C.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

D.摒弃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16.2011年大陆出版的《中华民国史》中,对蒋介石追随孙中山,推倒北洋军阀,尤其是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应有的肯定。但对他发动政变、导致国共关系破裂,以及内外政策的保守性和个人独裁,抗战胜利后违背民意、发动内战的责任,也予以充分的揭露和批评。这体现了作者的()

A.文明史观 B.整体史观 C.革命史观 D.唯物史观 17.下图中A、B、C、D四种描述准确的是

A.处毛泽东放弃了革命领导权,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从瑞金开始战略转移 B.处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决定的进军方向是湖南四川地区

C.处召开的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D.处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了 18.魏巍在《地球上的红飘带》中说:地球上曾经有过一条红飘带。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在瑞金城外。他所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

B.南昌起义

C.红军长征

D.解放战争

19.1934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黎平会议,经过激烈的争论,政治局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决定放弃在湘西地区与红二、六军团会合并创立根据地的原定计划,而认为应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川黔边区挺进,黎平会议的决议

A.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使中共确定移师陕北的战略方针 C.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

D.使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

20.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革命思溯风起云涌的年代,有学者通过对北平人力车夫的调查显示,这些生活在底层的无产者居然有半数不赞成革命,而他们正是革命要解放的对象。这种状况表明 A.革命脱离中国社会实际

B.底层民众普遍排斥革命

C.近代改良思想影响广泛

D.革命运动缺乏社会基础

21.按照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的逻辑顺序,下表空白处应该填入的是

A.南昌起义

B.抗日战争时期 C.遵义会议

D.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22.毛泽东指出:“(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于是改变原来前委的领导人……湘南特委提出的‘一切工厂归工人’的口号,也宣传得很普遍。”毛泽东的这一说法 A.反映了湖南特委的“左”倾错误

B.体现了党中央实事求是的作风 C.旨在维护湘南特委的正确方针 D.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3.1928年2月,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提出:“故今后本党在民众中,其目的为建设的组织、建设的宣传、建设的训练,不特共产党之方法应彻底湔除,即本党青年党员之幼稚行为,亦须根本纠正。”这反映了国民党

A.力图维护一党独裁 B.全力围剿工农红军 C.推进国民经济建设 D.与共产党争夺民众

24.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负责人瞿秋白说:“为彻底实现土地革命,工人阶级就不能不领导着农民根本推翻中国的资产阶级,因为中国资产阶级根本上与剥削农民的豪绅地主相混合。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他的这一认识 A.模糊了民主革命的性质

B.破坏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团结

C.扩大了革命斗争的范围

D.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25.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主张“组织有计划、有秩序的战略退却,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毛泽东这一主张反映了

A.民族矛盾的冲突加剧 B.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C.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 D.红军长征战略的正确

26.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关门主义是党内的主要危险”,规定将“工农共和国”改为“人民共和国”。上述大调整的背景是()A.内外时局的变化B.国共关系的变化C.土地革命的完成 D.长征的完全胜利 27.周恩来曾回忆说:“讲到中国革命的性质,今天似乎是老生常谈了……可是在六大(1928年)时,这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当时无论从莫斯科中山大学或从西欧回来的同志又都轻视理论,所以对革命的性质问题搞不清。”这表明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A.尚未确立明确的革命目标 B.受到共产国际的强烈影响

C.正确认识到农村根据地的地位 D.已逐渐克服教条主义倾向

28.比较下列两幅图,分析正确的是()

A.两次事件的发生都因中国共产党的“左”倾错误而导致 B.两次事件的发生都因国外的反动势力干预而发生 C.“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共两党的合作仍在继续

D.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阶级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延安地区延川县第三乡321户阶级成分表

资料来源:杨英杰《延川县禹居区三乡的阶级关系及人民生活》,《共产党人》第3期 注释:“知识分子”是小学教师。

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表格进行历史阐释。(要求: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高三历史寝前练

(十三)参考答案

30.(12分)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阅读下面两幅地图

从两幅地图中提取两项中国革命形势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 参考答案

1.A【解析】1928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对农村革命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材料中的措施主要是为打破国民党对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故A正确;“建立了赤白贸易线”“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与“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无关,排除B;CD与材料无关。

2.A【解析】从材料看出,革命精神被列入择偶标准,反映了当时知识青年的革命激情,故A正确;男女双方都要求爱人身体强健,并非战争的需要,排除B;“要求无摩登虚荣习气”说明比较务实,是由当时经济落后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并非是坚守质朴的优良传统,排除C;材料为当选征文的数据分析,不能说明婚姻自由成为主流,排除D。

3.B【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共开展土地革命的情况,符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期的国情,材料无法体现“左”倾思想开始泛滥,A错误;由“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权所有”到“归兴国上农兵代表会议下政府所有”体现了对共产党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故B正确;CD材料无法体现。4.C【解析】1920年成立国际联盟,清朝1912年灭亡,故A时间不符合题意;“平均地权”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的内容,是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的纲领,故B时间不符合题意;

“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指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进行土地革命的必要性,故C正确;“农民被剥削到了极限,只有一场革命能解救他们”反映反封建的必要性,抗战时期,抗日是主题,调查不可能抗战时期的,1945年,联合国取代国际联盟,因此,D时间不符题意。

【名师点睛】紧扣关键信息“国际联盟的一份调查”,知道国际联盟存在的时间(1920---1945年)。

5.C【解析】根据材料文字“从1931年开始”“在红军较为活跃的湖北、江西、福建等省份推行农村合作运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国民政府抵制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A、B、D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和题意,均排除。

6.A【解析】根据“撤换了‘靠铅笔指挥的战略家’,推选毛泽东同志担任领导”判断是遵义会议,结束了李德博古的错误的军事指挥权,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事上的领导地位。“目前,我们党在新的情况下能够自己提出新的任务”表明中共开始由幼稚走向了成熟,故A正确;B不符合史实;C材料无法体现;D与材料无关,排除。

7.D【解析】根据材料文字“毛泽东同志选为常委”可知,A项表述不符合题意,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1945年的中共七大上,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遵义会议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无关,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根据材料文字“取消‘三人团’(博古、李德、周恩来),仍由最高军事首长朱德、周恩来为军事指挥者”可知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D项表述符合题意,D正确。【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红军、党、国家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主要是纠正了军事指挥上的“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本题容易错选A,注意“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确定了毛泽东的最高领导地位”区别。

8.A【解析】根据材料“红军是抗日的武装!”、“蒋介石是卖国贼!”、“打倒国民党政府!”可以判断出此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为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暂时还未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可以排除C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是否摆脱“左倾”路线,所以B项错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产物,所以D项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以判断出此为红军长征时期的宣传标语,因此选择A项。

点睛:根据标语可以判断出时间范围在日本侵略中国之后,即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1935年华北事变之前,与长征的时间符合。标语内容上体现了抗日反蒋,宣传红军,这都符合红军长征的需要。

9.D【解析】从材料来看,共产党在国民革命时期格外注重开展农民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国民革命运动共产党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推翻地主阶级政府建立新政权,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误,此时的革命性质依旧是反帝反封建;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突出这种比较。

10.B【解析】根据“留下标语指方向”“留下话儿暖心肠”“实行耕者有其田”说明红军所到之处进行革命宣传,播撒下革命的火种,故B正确;A不能准确反映材料信息,排除;材料无法体现“彻底摆脱左倾思想影响”,排除C;从“实行耕者有其田”“当红军才是白色士兵的出路”看出此时中共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同国民党反动派斗争,工作重心没有转移,排除D。

11.B【解析】根据“工人阶级应该时刻准备能领导并参加武装暴动”“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反映中共中央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故B正确;C不符合史实;D不符合材料“而建立革命平民的民权的城市政府”,排除D。

12.C【解析】材料与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共实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转变无关,排除AB;由“《红星照耀中国》一书,详尽介绍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和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无私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在西方引起轰动,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而广为流传”,看出长征扩大了党和红军的影响,故C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际社会的有力支持”,排除D。13.B【解析】首先我们先看材料中涉及的地点:瑞金、古城、会昌。这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的根据地,所以“残匪”指的就是红军。再根据“有突围而走赣西、退窜鄂川模样”可以看出这指的是红军被迫长征的史实,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战略状况不对,此时是国民党处于优势地位,所以不是解放战争中后期;C选项错误,本题与日本无关;D选项错误,此题没有涉及到北伐战争的内容。

14.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毛泽东思想。根据“大革命失败以后,官逼民反,共产党被‘逼上梁山’”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大革命失败与三民主义的局限性无关,故排除A;根据所学内容可知三民主义与中共的革命目标存在相符之处,故排除B;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就不再存在革命领导权的争夺,故排除C;根据“不把孙中山丢开自己就站不起来”可知此时的中共注重对革命道路的探索,故选D。

15.C【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1930年2月,中国发生大规模的军阀混战,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乘机提出把组织工人政治罢工、组织地方起义、组织兵变、扩大红军等作为革命的中心策略、迫切任务来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敌强我弱,这说明当时的中共中央领导人对革命形势的估计明显错误,故C正确。中国革命的目标仍然是反帝反封,故A排除。材料体现了错误的决策,故B排除。材料未涉及“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故D排除。

16.D【解析】根据材料关于对蒋介石的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和认识,即能够体现出作者所持的史观是唯物史观。可知,ABC三项明显不正确,排除。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D。考点:史学理论与研究·历史史观·唯物史观;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近代中国革命家和政治家·蒋介石

17.D【解析】D处为甘肃会宁,三大红军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开始。故答案为D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排除A项;B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排除B项;长征途中的毛儿盖会议决定左右两路军迅速执行北上的发展计划,排除C项。18.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从材料中“一头连着黄土高原,一头连着瑞金城外”即一头连在陕北,一头连在江西,故C项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通过魏巍的著作《地球上的红飘带》考查红军长征的路线,题目设计较为新颖。

关于红军长征的原因、历史意义和长征精神的内涵等内容也应要求学生掌握。

19.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采纳了毛泽东的建议就是肯定了毛泽东的建议,也就为新领导集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移师川黔边区而非陕北,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内的核心地位是遵义会议而非黎平会议,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中国革命道路出现了重大转折是进军井冈山而非黎平会议,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0.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强调了当时中国的革命缺乏群众基础、缺乏社会基础,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当时中国必须革命,革命符合当时国情而非脱离中国社会实际,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半数”不赞成革命说明并不是普遍排斥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革命而非改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1.D【解析】图示中的二级标题应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阶段,三级标题为具体内容即包含的重大事件;依据时序,在国民革命时期后应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而工农武装割据、红军长征又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要求,排除ABC项。

22.A【解析】从材料中的“(湘南特委)批评我们太右,烧杀太少,没有执行所谓‘使小资产变成无产,然后强迫他们革命’的政策”来看,湘南特委实行的是打击面过大的“左”倾路线。故答案为A项。这种做法不是实事求是的表现,排除B项;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这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3.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国民党通过加强思想控制来维护一党独裁,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1928年2月尚未开始全力围剿工农红军,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经济建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加强对民众思想的控制而非与共产党争夺民众,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24.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国革命要推翻豪绅地主阶级,便不能不同时推翻资产阶级”,瞿秋白的这一认识将民主革命的斗争指向资产阶级,扩大了革命斗争的范围。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材料并未说明瞿秋白仍然认为只能进行民主革命;土地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不包括资产阶级,排除B项;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是从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材料所述与此无关,排除D项。

25.B【解析】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后,国民党已经转变为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而中国共产党则依然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国内阶级矛盾加剧,A项错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从而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 “把从城市的退却和向农村的进攻巧妙地结合起来,使革命在更为广泛而深刻的阶级基础上向敌人展开了新的进攻”是强调革命方向、革命道路的调整,并未涉及到掌握武装的重要性及长征等问题,C、D两项错误,排除。

26.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为了适应变化的形势,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中国共产党把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故答案选A。口号更改主要是国际时局的变化,排除B;1929年4月制定了兴国《土地法》;7月通过了《土地问题决议案》,标志中国土地革命基本完成,排除C;长征的完全胜利于1936年,排除D。27.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中共二大已经确立了民主革命的目标和纲领,所以A不正确;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已经逐渐克服教条主义,都是在井冈山的斗争时期,材料无从体现,所以C、D不正确;依据材料“从莫斯科回来的同志轻视理论”,以及1928年在苏联境内召开的中共六大,主要是为了总结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教训,可以得出大革命深受共产国际影响这一结论,所以选B。

28.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图片信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长征”等,本题实际上考查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相关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项“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是陈独秀右倾错误所致;BD两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史实,排除BD。进一步可知,C项表述客观,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破裂是之后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政变,C项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29.土地革命后,该乡阶级成分的变化体现了该地区社会的进步。具体表现为:农村劳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工商业获得发展;教育事业取得进步。这一变化出现的表明: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土地革命路线;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使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陕甘宁边区政府注重根据地的建设。30.

(12分,任答两项即可)

信息1:在区域分布上,中国革命的中心从南方转移到北方。(3分)说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共被迫实施战略转移。(3分)

信息2:在革命性质上,由国内革命战争向民族解放战争转变(3分)说明:随着日本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分)信息3:在国共关系上,由对抗走向合作(3分)

说明:随着日本侵华,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3分)

第二篇:国共十年对峙教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教案与反思

【新课讲授】

(一)南昌起义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人民进行了极端残酷的镇压,为挽救革命和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这场起义势在必然,就是我们接下来要讲的南昌起义。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结合练习册,理清南昌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意义,1.原因:大革命失败使中共认识到必须掌握武装力量 2.经过:时间、地点、结果、起义后部队的去向

3.意义:①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这些重要成就正是在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基础上获得的。

【问题探究】:南昌起义夺取了南昌这个城市,最终南昌起义的余部去了什么地方?这说明了什么?

答案:一部分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后于1928年4月与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在井冈山会师。另一部分进入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最终起义军余部都转入农村。说明大城市敌人统治力量强大,革命力量逐渐转入农村。

(二)土地革命 导入本目:南昌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的反抗和探索还在继续,从1927至1936年中共开辟、扩大、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红色政权,与国民党政权形成对峙的局面。

(1)、八七会议(党中央的决策指示)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清八七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会议内容和影响,并完成相应的学案练习。

时间、地点:1927年在武汉

会议内容:1.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3.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会议影响:给正处于思想紊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2)、秋收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实践探索)要求学生阅读教材,理清秋收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问题探究】:从秋收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答案:由城市转向农村(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升理论,更促发展)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弄清“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内容、作用

1、思想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2、作用:使根据地不断扩大,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与南京国民政府对峙。(引导学生回忆大革命失败时,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解释课题的涵义)展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动态示意图。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弄清前三次反“围剿”斗争的领导者和成果;红色政权建立的时间、地点、政权名称领导者等 【问题探究】:

1.从1927年“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到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中国共产党探索出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以争取革命的胜利?

答案: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要发动农民的力量?如何发动农民?

答案:原因:①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受封建剥削深,生活困苦,有革命要求。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②广大农村敌人统治力量薄弱,易于中共力量的发展壮大。

发动农民:中共通过开展土地革命,使农民获得土地,在政治经济上翻了身,从而激发了革命热情。

(三)红军长征

导入本目:中共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的扩大,使国民党十分恐慌,发动了一次又一次“围剿”,前四次反“围剿”都取得了成功,但第五次失败了。为什么?中共该怎么办?

1.长征的原因:(学生阅读材料归纳原因): ①“左”倾错误的推行 ②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2、长征的经过: 长征初期的挫折

遵义会议的召开:1935、1 背景: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②长征初期的挫折和损失 内容::①在军事上:纠正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②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①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②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③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问题探究】:

为什么遵义会议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答案:

1、在军事上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2、在组织上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3、长征的胜利及意义(学生阅读教材相应内容)

红军长征出发的地方——江西瑞金、长征出发前的红军、渡过泸定桥、爬过夹金山、超过水草地……

【问题探究】:什么是长征精神? 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胆略;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革命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六、本课小结:

1927至1936年在国共对峙的这十年里,中共经历了哪几次危机?又是如何转危为安?

答:一次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使中共力量遭到严重削弱。中共召开八七会议,发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将工作重心由城市转移 到农村,开辟出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第二次危机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共被迫战略转移,长征初期又遭受严重挫折,在长征途中中共召开了遵义会议,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纠正了王明“左”错误在中央的领导,重新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领导,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此红军长征逐步走向胜利。

第三篇:国共十年对峙限时训练

淮滨高中2017—2018学年上期高一历史限时训练

国共十年对峙

组题人:王进磊使用时间:12月13日

姓名:学号:班级:

1.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因为它表明中共: A、排除了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干扰

B、开始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重大问题 C、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D、找到了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正确途径 2.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同志说:“„„哎!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对“孵出小鸡”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B、找到井冈山的革命道路 C、遵义会议的召开

D、长征胜利完成

3.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4.“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这是毛泽东的诗词,写于1928年秋。据此推断该诗词是

A.《沁园春•长沙》 B.《清平乐•六盘山》 C.《西江月•井冈山》 D.《忆秦娥•娄山关》

5.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八七”会议召开 B.遵义会议召开

C.中央红军到达陕北 D.红一、二、四方面军甘肃会师

6.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通告,提出“扩大红军的总策略是要建立在集中农民武装,扩大红军向着中心城市发展,以与工人斗争汇合之整个基础上”;同时,又提出“打破游击战争中之上山倾向、保守观念、分散政策等农民意识和土匪倾向”。本通告提出的总策略()

A.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的反映B.客观反映了当时的革命形势 C.完善了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D.带有“左”倾冒险主义的倾向

7.以下词组分别代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中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按其所反映历史事件的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遵义定决策 ﹣﹣﹣五四起风雷﹣﹣﹣﹣辽沈开决战﹣﹣﹣﹣﹣卢沟燃烽火 B.五四起风雷﹣﹣﹣﹣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辽沈开决战 C.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辽沈开决战 D.辽沈开决战﹣﹣﹣﹣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 8.“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到,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

A.俄国革命道路符合中国实际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吿失败

C.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D.党内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 9.八七会议为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新的出路”是指 A.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B.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确立毛泽东的正确领导地位 D.进行长征,实行战略转移

10.歌曲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歌能证史”,以下都是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传唱甚广的歌曲,按反映的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十送红军》: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雨(里格)绵绵,(介支个)秋风寒 ②《国民革命歌》: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民革命,齐奋斗,齐奋斗

③《解放区的天》: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

④《毕业歌》: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听吧,满耳是大众的嗟伤!看吧,一年年国土的沦丧!A.②①④③ B.②①③④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11.1931年,共产国际发表文章称:蒋介石“调动了南京政府的三十万装备精良的部队„„而和它对峙的是毛泽东和朱德领导的只有六、七万人的红军几个军和几万名装备很差的游击队”,但是,“中国红军经受住了最困难的考验”。这表明共产国际()A.给予中国革命全面支持 B.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 C.认为国民革命有所发展 D.认同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12.“红色旅游”是指以接受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的旅游活动。下列各项主题中,符合“黔北黔西红色旅游区”的是()

A.开天辟地,中共创立 B.武装起义,八一建军 C.战略转移,万里长征 D.战略反攻,挺进中原

13.“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拒绝了只能依靠城市无产阶级进行革命这一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原则。”以下史实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参加了中共“一大” B.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 C.开创农村革命根据地 D.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

14.1930年6月,中共中央提出:“中国革命猛烈发展,已接近直接革命形势”,“现在已经是积极准备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建立全国革命政权的时候了。”这一判断()A.正确分析了中国的国情B.完全符合中国革命发展的进程 C.高估了中国的革命形势D.促成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建立

15.毛泽东著名的词句“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抒发了博大的胸襟和远大抱负。这首《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的陕北。毛泽东写这首词时正值()A.工农革命军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中共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成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C.中央红军胜利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D.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16.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开展国民革命B.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C.开辟“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D.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7.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基本内容不包括()A.武装斗争 B.土地革命 C.根据地建设 D.统一战线

18.1928年5月,党中央通过《对湖南工作决议案》仍然重复3月10日关于举行湘鄂赣粤四省大规模暴动的指示精神,强调衡阳和郴州是“打通湘粤大道”、“连接广东”举行湖南暴动的中心。这主要说明()

A.中国革命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B.中央存在“左”倾盲动主义错误 C.土地革命的开展中共得到农民支持D.中国革命大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19.“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与“舵手一易齐桨橹”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遵义会议的召开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线的建立

C.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D.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20.经过长征之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与蒋介石集团的地缘矛盾明显缓解,在中日民族矛盾日渐加剧的情况下,出现了国共两党和平共处乃至联合抗战的可能性,所以说当时国内政治格局和国共政策的所有变化都与长征带来的地缘变化有关。这说明长征()A.消除了国共两党的分歧和矛盾 B.是国共走向合作的根本保障 C.有利于国共合作抗日的实现 D.为中国革命保存了革命主力

21.习近平同志在中共十八大的报告上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又是正确的。”——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也不是先占城市而后去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说明第一个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指的是什么?(6分)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背景。(4分)

(3)从中说说你对中国“走什么路”问题有什么认识?(4分)

22.参加过遵义会议的伍修权同志曾回忆起当年开会时的情景:“„„会议开始还是由博古主持,他坐在一张长条桌子中间的位置上„„在报告中,他为自己的错误辩解。„„毛主席稍后作了重要发言。„„批驳了博古为自己作辩护的观点。毛主席的发言反映了大家的共同想法和正确意见,受到王稼祥、张闻天、朱德、周恩来等与会绝大多数同志的热烈拥护。„„会上直接被批判的是博古。批判博古,实际上就是批判李德。因此,会议一开始,李德的处境就很狼狈,别人都是围着长桌子坐的,他却坐在会议室的门口,„„完全象是处在被告席的地位上。别人发言时,我把发言的内容一一翻译给李德听,他一边听一边不断地抽烟,一支接一支地抽,垂头丧气,神情十分沮丧。” 读了这段材料,请你想一想:

(1)博古和李德在遵义会议上为什么会遭到党内大多数同志的批判?(2分)

(2)在批判了博古和李德的错误后,遵义会议作出了什么重要决定?(4分)

第四篇:国共的十年对峙学案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程标准】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事,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

【学习流程】

一、南昌起义:1927.8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总结南昌起义的背景、经过、意义。1.背景:

2.准备: 3.经过: 4.意义:

二、土地革命: 问题2:土地革命的方针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1.“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方针的确定(1)召开:(2)内容:(3)意义:

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即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阅读:毛泽东:《西江月·秋收起义》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2.湘赣边秋收起义(1)时间:(2)领导人:

起义受挫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进攻中心城市的挫败中吸取教训,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时间:

实践活动:毛泽东率领工农红军到达井冈山地区。他领导井冈山军民,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经过近半年的努力,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军队和湘南的工农武装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巩固和扩大了井冈山根据地。

4.土地革命

阅读教材自主探究:(1)内容:

(2)意义

在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进行经济建设,巩固了红色政权。1928年——1930年,毛泽东相继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内容:(2)意义:

(3)作用:

核心突破:“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基地三者密切结合。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无产阶级只有正确地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才能使自己在农村获得坚实的群众基础,使革命战争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力、物力资源,才能形成坚强的工农联盟。没有土地革命,不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就不能发动广大农民参加革命,武装斗争就会失去群众的支援,根据地就不能巩固;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没有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就失去了保障;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没有根据地,土地革命就没有根基,武装斗争就会失去依托。这三者相辅相成,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6.红军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1)时间:(2)标志: 法制建设: 定都: 性质:

三、红军长征: 1.原因:“左”倾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时间:1934.10~1936.10 3.重大事件:(以红一方面军为例)(1)突破封锁线:(2)遵义会议: 时间: 内容: 意义:

(3)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师:1935.10,红1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

(4)会宁会师:1936.10,红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4.长征胜利的意义:

【合作探究】红军长征的精神有哪些? 课堂练习:

1.农村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打土豪,分田地 ②兴修水利 ③开展大生产运动 ④兴办工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的基本原则是 A.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允许土地买卖,B.没收地主和富农土地分给农民,不允许土地买卖 C.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使用权 D.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3.民主革命时期的标语宣传了党的政策,播撒了革命火种。右图的宣传标语应出现于

A.国民革命时期

B.土地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针对党内“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著述,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毛泽东所说的红色政权,最先建立的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川陕革命根据地 D.川陕甘革命根据地 5.“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形成于

A.国民革命时期(1924-1927年)

B.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C.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

D.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年)6.193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中国政治形势的中心任务是与反革命的决死斗争。两个政权的尖锐对立,是目前中国政治生活的核心。推翻国民政府是胜利地进行民族革命战争的先决条件。”这表明

A.当时中国政治的基本特征是国共两党的对峙 B.决议正确提示了阶级斗争和民族革命的关系 C.决议提出的“中心任务”是符合客观实际的 D.此时中日民族矛盾尚未激化,处于缓和状态

7.“八七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多次发动了以夺取大城市为目标的武装起义,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A.在城市拥有强大革命的力量

B.尚未找到正确的革命道路

C.受王明“左”倾错误的影响

D.还未认识到农民是革命的主力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1936)

请回答:

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依据是什么?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第15课、国共的使年对峙(参考答案)

一、南昌起义:1927.8

1、背景:

①国民大革命失败的教训:认识到掌握武装力量的重要性,认为应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以革命的武装力量反抗反革命的武装力量。

②中共中央的改组:1927年7月,中共中央进行了改组,陈独秀被停止了总书记的职务,由张国涛、李维汉、周恩来、李立

三、张太雷组成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

2、准备:成立前敌委员会,组织掌握武装力量

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起义,并组成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负责领导这次起义。

中共在南昌掌握的革命武装:总兵力约2万人。叶挺的第11军第24师、第4军第25师;贺龙的第20军,朱德的第3军军官教导团和公安局的两个保安队。

3、经过:南昌起义成功、南下受挫,兵分两路转移。(1)南昌起义成功:

这次起义仍用国民党左派名义号召革命的指示精神,发表了国民党左派《中央委员宣言》,揭露蒋、汪背叛革命的种种罪行,表达了拥护孙中山“三大政策”和继续反对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斗争决心。

(2)南下广东受挫:(3)兵分两路转移:

4、意义: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问题1:十大元帅中有几人参加过南昌起义?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朱德等10位功勋卓著的解放军领导人被授予元帅军衔。其中有7人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过南昌起义。他们是:朱德、贺龙、聂荣臻、刘伯承、陈毅、叶剑英、林彪。

二、土地革命:

问题2:土地革命的方针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这次会议的重要内容有哪些?会议的召开有何意义?

1、“八七会议”——土地革命方针的确定(1)召开:1927年、湖北汉口(2)内容:

①清算错误:清算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②确定方针: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③决定起义:决定秋收时节在湘赣边界发动起义。

(3)意义:这次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中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前进方向。但这次会议没有注意防止正在滋长的“左”倾错误,导致后来发展成为危害极大的“左”倾错误。

八七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是一个转折点,即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

2、湘赣边秋收起义 时间: 领导人:

起义受挫后,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进攻中心城市的挫败中吸取教训,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进军。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3、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27年10月)

4、土地革命

内容和意义:略。

5、“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1)内容: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

(2)意义: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指明了实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具体途径。

(3)作用:促成了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在十几个省,革命武装力量达到十万人。

6、红军粉碎三次反革命“围剿”:

7、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成立(1)时间:1931年冬

(2)标志: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法制建设:制定宪法大纲。定都:瑞金。

(3)性质:是工农民主政权;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境内存在着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政权。

三、红军长征:

1、原因:“左”倾错误领导,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时间:1934.10~1936.10

3、重大事件:(以红一方面军为例)(1)突破封锁线:(2)遵义会议: 时间:1935年1月

内容:①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的“左”倾军事路线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②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会后进行分工,由张闻天负党的总责,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四渡赤水——巧渡金沙——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吴起镇会师:1935.10,红1方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

(4)会宁会师:1936.10,红一、二、四方面军大会师,标志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4、长征胜利的意义:

(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成为激励党和人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3)红军长征一结束,革命新局面就开始了。【合作探究】红军长征的精神有哪些? 长征精神的主要内涵:

①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 ②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 ③重于求实,独立自主的创新精神; ④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而长征精神所包含的大无畏气概和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精神,正是对井冈山精神的进一步发展和弘扬。

【参考答案】

1——7

C D BBBAB

二、答案要点:

城市领导农村的革命道路;

依据是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各地同时尖锐化; 不正确;

理由: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的半殖民半封建国家,各地区的社会矛盾内容不一,激化程度也不同;国内外反动派实力巨大;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基于这些客观事实,中国革命欲求胜利,必须走工农联盟的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因此材料一的观点是错误的。

第五篇: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教案公开课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工农武装割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五次反“围剿”、长征、遵义会议、三大主力红军会师等史实。

(2)正确理解南昌起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遵义会议在中国共产党史上的作用;

(3)探究南昌起义的背景——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引导学生探究,培养分析能力。(2)使用视频、图片、材料、动态地图等材料,使学生更直观地感悟历史,了解历史,并为其探究提供背景。

(3)设计探究活动“合作探究长征精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面对重大事件时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

(2)让学生知道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通过探究活动感受长征精神,认识其对个人、中国乃至世界的意义。教学重难点:重点:南昌起义,红军长征

难点:工农武装割据,遵义会议

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视频、图片、动态地图、文字等材料,增强教学直观性、生动性;设计合作探究活动“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1:巩固知识导入新课

我们上一节课学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什么事件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五四运动)随着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工人运动中,认识到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于是开始了与国民党合作。国共合作后,开始了什么?(国民大革命)国民大革命虽然轰轰烈烈,但最终归于失败,失败原因是什么?(敌人强大,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共产党年幼,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那么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中,中国共产党人吸取的惨痛教训是什么?(必须掌握军队)

于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创建军队,探索中国革命的新出路。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带着问题,我们一起走进国共十年对峙历史中。导入新课2:利用视频《飞夺泸定桥》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先请大家欣赏一个电影片段,看完后请大家回答这是什么历史事件?

飞夺泸定桥,抢渡大渡河,长征途中。长征发生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个时期除了长征,还发生了什么重要事件?它们对中国革命又有什么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学习。

导入新课3:运用《十送红军》导入。

课前放,上课后提问学生这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长征)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它发生什么时期?这个时期还发生了什么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打出本课的知识要点:南昌起义、土地革命、红军长征。(PPT)新课进行时:

一、南昌起义

我们前面说过,学习一个历史事件,我们要学习它的背景、时间、地点、过程、结果、意义、影响。南昌起义我们也要了解这几个方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0页,找一找南昌起义的背景。(打出PPT)同时,自己板书: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2、经过

3、意义

1、背景

提问学生之后总结。(一个同学说后,总结一下,如不完整,再请同学补充)通过前面学习,我们知道国共合作后,开始了国民大革命,然而1927年国民党右派叛变了革命,是谁叛变了革命?(蒋介石、汪精卫)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那么共产党从大革命血的教训中吸取了教训:掌握军队。于是,中国共产党准备起义,并做了准备工作。主要有哪些?

改组中央,成立指挥部——前敌委员会,把共产党人控制点武装集中到南昌(敌人兵力薄弱),一切准备就绪,于是起义爆发。

2、过程

请同学们欣赏《南昌起义》视频,找一找时间、地点、人物、概况和意义。播放《南昌起义》片段

时间:1927.8.1(齐答)

人物: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提问个别学生)

概况:成功占领南昌,之后南下,途中受阻,兵分两路,一路由朱德、陈毅率领,转战湘南,坚持斗争;另一部分进入广东海陆丰,与当地农民军会合。

3、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武装夺权的开始。

衔接过渡:如何才能使中国革命走向成功呢?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新探索,这就是土地革命。

二、土地革命

这一目包含三个问题:八七会议(1个会议)、秋收起义(1个起义)、工农武装割据思想(1个思想)。

1、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虽然成功了,但这时共产党内部的右倾错误还未清算,于是召开了八七会议。(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71页,找一找会议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同时板书)

1)时间:1927.8.7 2)地点:汉口

3)内容:清算了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确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 决定秋收时节发动武装起义。

4)意义:给处于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党指名了方向(——土地革命)。

2、秋收起义

请同学们欣赏《秋收起义》片段,看看秋收起义的时间、领导人、地点、结果和影响。(播放《秋收起义》,同时板书)

1)时间:1927.9 2)领导:毛泽东等 3)地点:湘赣边界

4)结果:目标城市长沙受阻,放弃长沙,改向山区。

5)影响: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井冈山就成为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后来成为燎原之势。(为纪念,新中国在1980年发行的百元钞票的背景图案就是井冈山的五指峰)

过渡衔接:再领导武装起义、建设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的实践的同时,毛泽东也在进行着理论上的探索,及时总结了井冈山斗争的经验,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1)武装斗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反围剿

刚才我们学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有哪些?(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前提和保证。武装斗争取胜以后,要进行土地革命。

2)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反封建剥削。

影响:农民革命积极性高涨(政治上翻身、经济上分得土地)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土地革命就不能充分发动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那么武装斗争就得不到广大群众支持,根据地就不能巩固和发展。

3)根据地建设:

①经济建设:领导军民进行工农业建设,发展生产,粉碎了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巩固了红色政权。

②根据地发展: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到1930年夏,全国建立起大小十几块农村根据地,分布十几省,革命武装力量十万人。

打出《农村根据地示意图》

问:大多分布在哪儿?两省或几省交界、山区或农村边界。

Why?这些地方是国民党武装力量薄弱之处,有利于发展。

③政权建设:1931年冬,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制定宪法大纲,定都瑞金(江西),选举毛泽东为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朱德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基地、立足点,没有它,武装斗争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土地革命也没了阵地。

小结: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的,这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党人吸取以往革命斗争经验、教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的结果,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个伟大的创新。

过渡衔接: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迅速发展,使国民党十分惶恐,于是从1930年10月起,蒋介石向根据地发动了“围剿”。当然中国共产党不在任由宰割,而是以武装斗争相对,即进行“反围剿”。

毛泽东、朱德领导红军成功粉碎前三次“围剿”。第四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已被剥夺了领导权,但周恩来抵制了王明的错误指令,取得了胜利。第五次反“围剿”没能成功,于是红军被迫开始战略转移——踏上长征路。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根本原因:“左“倾错误

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经过:1934年10月开始

瑞金

1935年1月

遵义会议

1935年10月

陕北吴起镇会师

1936年10月

三大主力红军(红

一、红

二、红四)甘肃会宁胜利会师 打出《长征动态图》,边演示边讲

1934年10月,中央机关和红军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之后穿过了敌人四道封锁线,短短三个月,损失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处于危险中。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我们来看一下遵义会议会址,正是这个会议,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召开背景:时间:1935.1

地点:贵州遵义

内容:(1)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左”倾军事路线错误

(2)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3)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4)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1)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定了以毛

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2)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

自己的路线、方针、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

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飞跃大渡河、爬雪山过草地,以超乎寻常的毅力,成功地渡过了天险,巧妙冲破敌人围追堵截,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当地红军会和。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结束。最后点出三个点:开始,遵义会议,胜利结束

3、意义:(1)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打出材料、分析、提问)

(2)保存了经过千锤百炼的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精神——保存精神。

(3)传播火种,铸就了长征精神

长征结束,革命新局面开始。

四、探究活动:

合作探究:“长征精神”

请欣赏《七律·长征》诗朗诵或歌朗诵。同时阅读《红军长征——人类历史的奇迹》,并结合今天所学知识,以及你自己的知识储备,来探究“长征精神”对个人、中国、世界的影响。

要求:以前后三排为一组,分组讨论,之后每组形成结果,派一名代表发言。

学生讨论回答

总结:长征不仅对中国而且对世界、人类都影响深远,主要在于其精神。结合大家所说,我想长征精神是把国家和民族利益看得高于一切,理想高于天,不怕吃苦,独立自主,患难与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精神。长征精神是我国乃至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国家需要它,而且我们生活中每个人也都需要它。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打出PPT中的课堂小结)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年,又称土地革命时期,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同代表工人农民阶级利益的共产党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这一时期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自1931年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后开始上升,于1935年上升为主要矛盾。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第15课 国共的十年对峙

一、南昌起义

1、背景

2、过程

3、意义

二、土地革命

1、八七会议

2、秋收起义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三、红军长征

1、原因

2、经过

3、意义

教学反思:

这次课可以说,一次比一次有一些进步。当然,这与组内老师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本课介绍了国共十年对峙,贯穿着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所作的努力。牵涉内容多,要在一节课时间内讲清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红军长征等知识点,同时要让学生理解“工农武装割据”这个中国独创性的思想。因此采用了视频片段来介绍两次起义,让学生以历史感,同时又记忆清晰。

本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一个升华,也应该渗透其中,因此设计了“合作探究长征精神”,给学生教材或听诗朗诵《七律·长征》,然后分小组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本次公开课较以前来说,是一次较大进步,教学环节完整,也有探究,对学生回答表示了评价、鼓励、赞扬。

主要说说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导入有些长。(本想课前放《十送红军》,但因前一节下课较晚,因此歌曲欣赏上课时还在放,自己犹豫了一下,也没能决定中途暂停,导致导入过长)

2、提问学生需点名字,不能一排排的,要掌握班内所有同学情况,建立每个学生的档案。

3、上课时,要关注全体学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4、面带微笑,抑扬顿挫,语速适中,教育机智需加强,单独提问要有所难度,提问时,让学生有所思考。

作为一个新教师,要在工作中多思考,多学习,多锻炼,要脚踏实地,少说多做,争取使自己尽快成长。

就像自己鼓励学生那样鼓励自己: 步步高!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高中生,他们正处于接近成年,所以我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他们,所以,我要努力他们展示最优秀的一面!

下载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15课 国共十年对峙(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