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八章教学评价设计
学习辅导八:第八章教学评价设计
一、内容提要
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以下几项内容:教学评价的概念、功能和种类,教学评价的原则和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方法和步骤,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内容,档案评价的方法,多元智能评价的原则。
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对评价的内容、方法和形式的确认,以及对评价活动的设计。1.教学评价的概念、功能和种类
⑴教学评价的概念
评价是价值判断主体在先有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的引导下所进行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在评价活动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价值信念和价值目标会直接影响评价活动的内容、方式,以及对相同内容产生不同的评价结果。教学评价指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综合结果做出科学判定,或给以价值判断。旨在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依据,使教学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有序地达到既定的目标。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评价学又是教育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在教学设计的内涵中,包括了对设计过程、成果进行评价的内容和对教学评价的设计。教学设计的评价是一种系统过程,一种特定的持续性活动,包括确定评价目标,搜集有关资料,描述并分析资料,形成价值判断,做出决策等步骤。教学设计的评价的实质是从结果和过程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给予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设计工作沿着实现预定目标的方向进行。
⑵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学评价的功能分为五方面:诊断功能、改进与形成功能、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又可以简化成四方面:教学功能、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控功能。
⑶教学评价的种类
依照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评价基准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按评价内容的不同,可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按评价功能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2.教学评价的原则和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
⑴教学评价的原则
教学评价应贯彻以下四条原则:客观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指导性原则、整体性原则。
⑵教学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
①评价是教学设计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评价活动不是独立于教学设计过程之外的,而是渗透在教学设计过程之中的,它不仅是一个设计环节,而且贯穿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在时间顺序上并没有严格的限定。教学评价实施的次数和次序是由教学设计的内容、具体过程的需要决定的,与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密切联系。
②评价使教学设计及其成果更趋有效。评价活动可以为教学设计者提供决策信息。决策过程按性质分为两种:一种是初始的决策过程,另一种是优化的决策过程。每一次评价活动都可能发现存在的问题,说明教学设计方案(或教学成果)的状况,为决策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也促使教学设计方案(或教学成果)达到更高的水平层次,更好的适合教学设计活动的价值基准。有了评价环节,教学设计过程就会增加一种重要的内部动力,使教学设计成果达到真正完美。
③评价能调节人的心理因素。教学设计中的评价环节是对设计者的关于工作成果的价值观念进行认同的重要措施,评价活动中表明自己的价值观念被认同的信息,是对他们最直接、最有力的奖赏,能使其在心理上获得成功感和满足的体验。没有评价的教学设计,其工作人员的价值观得不到及时认同,会削弱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教学设计成果形成性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⑴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方法
在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中,主要使用测验、调查和观察三种评价方法。这三种方法在收集资料方面各有特长。例如,测验适宜于收集认知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调查适宜于收集情感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观察适宜于收集动作技能目标的学习成绩资料。此外,调查和观察还经常被用来收集教学过程的各种资料。前者适宜于收集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对教学的反应资料,后者适宜于收集设计成果的使用是否按预先计划进行的资料。
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的基本步骤是:
①向被试者说明须知。开始试用前,应向被试师生说明试用设计成果的有关情况,像试用目的、试用活动程序和试用所需时间,被试者将参与的活动类型及其注意事项,收集哪些资料以供分析用,应该以什么态度和方式做出反应等。
②试用。试用活动一般采用一对
一、小组和班级三种教学组织形式,这样通过评价就可能获得推广的价值。为保证教学过程能重复展开,必须确使这一过程是有一定的方案可遵循的,同时,教师应该保持“教态一致”、教学活动的环境也应尽量避免过分的人为设置,以免造成为试用而试用的气氛。
③观察教学。组织评价人员在适当的地方观察教学过程,并对有关情况做好记录。尤其注意教学有没有背离设计规定的内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以及这些问题的性质和问题间的相关性;教师如何处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课内完成的练习、作业;在教学各阶段中学生的注意力、情绪反应、主动参与性、思维活跃程度等。
④后置测验和问卷调查。前者主要收集学生的学习成绩资料;后者主要收集有关人员对教学过程的意见。测验题和问卷表可以分别印制,也可以都印在一起。这项活动通常紧接着教学设计方案试行后马上进行。如果要了解试用后对知识的保持情况,收集成绩资料的测验可适当推延一段时间进行。
⑤归纳和分析资料。根据需要将资料制成图表,以便于分析。制成图表后,评价者应对资料作一次初步分析:用各类数据与评价标准作比较,考察各种现象的相互关系。经过分析,可能会发现一些重要问题,随即应对它们尝试解释,并通过恰当的途径证实自己的解释。这种趋势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悖时,将予以特别关注做出说明。如果有困难,可以用这些问题咨询有专家(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学科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或与被试师生进行个别面谈或集体座谈。这些访谈的目的是让各方人士对初步分析结果和改进意见加以证实。当受到激烈批评时,应耐心冷静,使所有被访者都能毫无保留地谈出意见。最后,可将访谈结果与初步分析结果综合起来,对评价资料作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如果有必要,在此基础上酝酿修改教学设计方案。
⑥报告评价结果。把试用和评价的有关情况和结论形成书面报告,报告以简明扼要为宜,具体资料如各种数据、访谈记录、分析说明等可以作为附件。评价报告的内容包括:设计成果的名称和宗旨、使用的范围和对象、试用的要求和过程、评价的项目和结果、修改的建议和措施、参评者的名单和职务,以及评价的时间等。
4.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评价内容
⑴学习过程的评价内容
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业绩等做出评价。评价方法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涉及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反思、学习方法、学生个性化发展等。
⑵学习结果的评价内容
结果评价主要是针对学习目标的评价。它被用于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拔划分等级、检验学习活动和教学方案、说明教学效果与价值等的评价。结果评价包括技能测试、书面测试、成绩认定等方面的内容。
5.档案评价的方法
⑴指导学生建立档案袋
档案袋包含3种类型分袋:第一种,产品档案袋,旨在收集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第二种,过程档案袋,主要反应学生的努力过程;第三种,进步档案袋,通过比较学生不同时期的同类作品,判断学生的进步。
按照不同的成果建档案袋,档案袋可以分为最佳成果型、精选成果型和过程成果型3种分袋:第一种,精选成果型分袋中的内容,用于说明广泛的学生成果。它要求学生提交他们感到最困难的成果例证,其时间往往要持续一年以上,使之成为深刻反映学生成长的概要和高度揭示学生一般成绩的证据。第二种,过程成果型分袋中的内容,用于保存发展性成果的证据,它要求学生一步一步地检查他们在一定领域中取得进步的成果。同样地,提交内容的类目也许由教师确定,但学生仍负责收集必要的成果。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成为他们自己成果和进步的积极评定者。第三种,最佳成果型分袋中包括各学科选入档案袋的内容:一是语言艺术,即一系列写作类型的最佳作品—说明的、创作的(诗歌、戏剧、短篇故事)、报刊的(报告、专栏作品、评论)、广告副本、讽刺作品或幽默┈等等。二是科学,即学生做的最佳实验室成果—开发的最佳原创假设;对教师提出的科学问题的最佳解决;对科学问题阐明自己主张的最佳论文(用那些能在科学家的讨论会上展示的风格写成);对科学杂志或期刊上的文章做的最佳评论;从学生长时间的实验中所做的最佳记录或日记。三是社会研究,即学生写的最佳历史研究论文;学生参与的一定量的最佳争议和讨论;学生提出的最佳原创历史理论;关于历史问题的最佳议论短文;关于当前事件的最佳评论;对学生所读历史传记的最佳评论。四是数学,即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最佳解答;学生开发出的最佳原创数学理论;对数学期刊的最佳评论或学生写的数学家传记;对问题解决的最佳描写(描写问题解决的过程);学生探究过的数学理念的一张照片、图解或概念图。
学生档案袋的设计内容也可以是对学生课内学习情况记录和课外学习情况记录。课内学习情况记录有:实验观察记录袋(包括课外)、小组(学生)评议袋,教师对我的评议袋、特殊表现袋等分类袋。课外学习情况记录包括课外科学资料的收集袋,课外学习活动的情况记载袋,采集实验物品的情况袋、课外新发现袋等分类袋。
档案袋可以按一定标准细分为专门的分袋,指导学生建立袋中袋,把情况资料分门别类地放入各个分袋中。要做到分门别类,便于今后的查找、分析。档案袋的用途主要有:一是展示,即用课外阅读档案袋展示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收获,反映他们的进步。这个收获可以是学生读书时的摘录、感受、反思,甚至是一幅画、一个剪贴等等。二是形成性的评价,即以档案袋记录家长、教师、同学、自己对课外阅读的评价,记录学生的成长,激励学生的进步。
⑵制作评价表
为配合档案评价,应该制定每月(或单元)的评价表。评价的内容可以分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表》、《知识技能评价表》、《探究评价表》等类型。
⑶教师课堂教学活动要与档案评价挂钩
应该保证(或实现)课堂教学活动与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紧密结合,使师生便于评价、乐于评价,促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动机、兴趣,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学习自信心。教学中可以采用的相关方法有:一是观察与轶事记录法,即教师将观察到的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对反映学生超常表现、创意、独特的见解等要及时记录在案。二是测验与考试要改变以往的知识为主的书面考试方式,注意新情境的运用。针对不同的要求,采用口试、书面考试,现场操作等方法,着重检查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课后纪录,归入学生个人成长记录袋。三是设计评价定量表,既教师根据学生某一活动的表现,直接对其结果作出评定。它可以是描述性的,也可以是程度或等级,表册形式可根据需要设计。四是作业法,考查学生平时作业的完成情况。五是互评法,在学习小组内,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是一个动态过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和评价方案。
⑷以月或半学期、学期为阶段,开展档案袋交流展示会
经常召开档案袋的交流展示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的收获,介绍自己档案袋中的作品,然后由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给每一个学生已展露才华的机会。
实施档案评价的原则包括:科学性、现实性、多元化、易于操作性和全面性。
6.多元智能评价的原则
多元智能评价的五条指导原则:第一条,评价应是长期的。学习档案是一种可以对学生作品长期观察的有效工具,可以鼓励学生对学习作持续的反省。第二条,评价是多维方式的。可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和教师评价;除等级或分数之外,应使用描述性的评语,兼顾认知、情意和技能的评价。第三条,评价为教学提供信息,让学生、家长和教师了解被评价者哪些方面表现很好,哪些方面需再加强。第四条,重视非正式评价。教师可利用简易的检验表记录学生平日的生活表现,也可举行讨论会让学生评论作品的好坏。第五条,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教师应提供让学生管理自己的学习并评价自己的成就。
二、自测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教学评价旨在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工作提供可靠(),使教学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有序地达到既定的目标。
2.教学评价指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及其综合结果做出科学(),或给以价值判断。
3.课堂教学活动中,持有不同的课堂()观,就会形成不同的课堂教学和评价,产生不同的教学评价结果。
4.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活动实质上就是教师深层的()思想的具体化和现实化。
5.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在于没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把教学评价本身当作()与终结。
6.总结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的评价活动,总体上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教师和学生不重视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二是质不高,许多课堂教学评价仅局限于简单的陈述性知识的再现。
7.教学设计的评价不同于一般的(),因为进行评价不但涉及测验法的使用,像调查法和观察法等也都是重要的评价工具,而且测验仅是评价的客观依据之一,评价包括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等进行价值判断。
8.教学评价的功能分为五方面:()功能、改进与形成功能、区分优良和分等鉴定功能、激励功能和导向功能。
9.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评价()的不同,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自身评价。
10.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评价()的不同,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1.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照评价分析方法的不同,又可分为()评价和定量评价。
12.依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作不同的划分。按评价()的不同,可分为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13.教学设计的形成性评价通常包括:制定评价计划、选择评价()、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归纳和分析资料、报告评价结果等几项工作。
14.在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中,主要使用测验、()和观察三种评价方法。
15.在新的评价理念中,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搜集信息、分析信息的(),其目的是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完善,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16.学习评价的改革,就是要改变那种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做法,而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特别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发展。
17.过程性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态度、价值观、业绩等做出评价。评价方法是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采用多样的、开放式的评价方法。
18.档案袋是学习的(),主要包括学生的作品,以及学生对这些作品的反省。这些材料由学生与工作组成员一起来收集,集中反映学生预期目标进步的过程。
19.档案袋的用途主要有:一是展示,展示学生的收获和进步;二是()性的评价。
20.学习目标的评价是()最为普遍使用的评价方法,常被用于说明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拔划分等级、检验学习活动和教学方案、说明教学效果与价值等。
21.小学生的成绩认定采用“等级+()”的方式给予评价,将评价结果记入学生成长档案,并通过“家校联系卡”反馈给学生家长。
22.多元智能理论评价观带给人们的启示是:()应全面反映教育现象和课堂教学现象的真实情况,为改进教育和课堂教学实践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23.教学评价的指标是对于教学目标的分类目标的细化编目,具有标准(准则)性和()性。
二、单选题
1.()指教育评价的第一个时期。即自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的八十多年,教育测量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考试的定量化、客观化与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2.()指教育评价的第二个时期。即20世纪30年代—50年代,泰勒(R· Tyler)提出了以教育目标为核心的教育评价原理,即教育评价的泰勒原理,把教育评价与教育测量区分开来。
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3.()指教育评价的第三个时期。即20世纪50—70年代,以布卢姆为主的教育家,提出了对教育目标进行评价的问题。学者们把1967年界定为美国教育评价发展的转折点。
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4.()指教育评价的第四个时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这一时期,非常关注评价结果的认同问题和评价过程,强调评价过程中评价给予个体更多的被认可机会。因此,又称为“个体化评价时期”。
A.“心理测验时期”
B.“目标中心时期”
C.“标准研制时期”
D.“结果认同时期”
5.“发展以观察法为重点,采取多样化方法的评价;改变过去那种以记忆为中心的考试,发展成为以创造性及问题意识为中心的评价;改变过去那种只由教师进行的评价,提倡由学生进行的自我评价;重视评价对个体发展的建构作用等。”这是()。
A.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现代人才评价的基本思想
B.19世纪中叶起到20世纪3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C.20世纪30年代—5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D.20世纪50—70年代评价的基本思想
6.()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本学科的态度、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程度、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情况、完成书面作业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A.语文
B.数学
C.美术
D.体育
7.()课程的过程性评价重在考查学生在平时学习中的参与合作意识、实践行为。特别是参与语文性质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如在各级刊物上发表作品,在校内语文性活动中的表现,以及其他语文性的合作实践活动、完成作业情况等。
A.数学
B.语文
C.美术
D.体育
8.()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包括学生日常学习中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动手操作能力、勇于探索精神、收集整理素材能力、在探究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等。
A.数学
B.语文
C.生物
D.体育
9.()课程的过程性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学习态度、行为表现与合作精神,如学生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在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自信心、情绪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等。
A.数学
B.语文
C.美术
D.体育
三、简答
1.自身评价(或自我评价)
2.诊断性评价
3.形成性评价
4.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5.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
6.简答学习评价改革的主要内容?
7.试用设计成果和收集资料有哪些基本步骤?
8.试分析按照不同的成果建档案袋的方式和内容
9.为使课堂教学活动与档案评价挂钩,教师可以采用那些方法?
10.简答对学习目标评价的认识
11.简答多元智能评价的五条指导原则
12.实施档案评价的原则
四、论述题
1.试述评价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与作用
2.试述教学常规检查的评价体系改革
五、实践题
1.试编写一份档案袋评价的方案
2.试编写一份教学设计成果的形成性评价的方案
第七章网上自测习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采集 2.媒体 3.非线性 4.仿真 5.流程 6.表达 7.局限
8.系统 9.流程 10.模拟 11.协作 12.书写 13.设疑
14.情境 15.学生
二、单选题
1.A 2.A 3.B 4.C 5.C 6.A
三、简答题 1.现代教学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形式主要有: ①基于视听媒体技术的教学形式 ②基于卫星通信技术的远程教学形式 ③基于多媒体计算机的教学形式 ④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形式
⑤基于计算机仿真技术的“虚拟现实”教学形式 2.现代教学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主要有:
⑴从微观上讲,教学媒体有助于传递教学信息标准化,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有效的运用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方法;
⑵从中观上讲,教学媒体的应用方式灵活多变、既可以用于学校的教学活动,又可以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将大大改进学校教学条件和学习环境,推动学校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进行;
⑶从宏观上讲,教学媒体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业余学习和终身教育提供物质条件,影响传统教师、学校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和角色发生改变,并将推动教育内容结构、教育组织结构和教育方式结构的深刻变化。3.⑴固定性:指教学媒体可以纪录和储存信息,在需要时可以再现出来。如印刷品将文字符号固定在书本上,电子媒体将语言、文字、图像经过声、光、电、磁讯号间转换,固定在磁带或磁盘上。⑵扩散性:指教学媒体可以将各类符号形态的信息传送出一定距离,并在更大的范围内再现信息。如卫星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可以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同时使用三颗同步卫星可以覆盖整个地球),并在瞬息之间将信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诺大的世界范围的联系变成像在一个“村落”中,有人将它比喻为“地球村”。
⑶重复性:指教学媒体可以重复使用,或生成复制品,而且再现信息的质量稳定、可靠、不失真。
⑷组合性:指媒体之间可以组合使用,相互促进、发挥各自的优势,提高传播信息的质量。如声画同步幻灯、交互视频系统(计算机与光盘或录像机的结合)等。⑸工具性:教学媒体是人们获得信息、制作信息、传递信息的一种工具。
⑹从属性:既使是功能强大的现代化教学媒体,它依然是由人所创造,受人操纵的,与人相比,教学媒体处于从属的地位。教学媒体能够扩展或模仿教师的部分行为,而教学媒体却不能替代教师与学生间的言语和情感交流,只是人精心设计、制作的产品。
⑺能动性:指教学媒体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离开人的活动独立起作用。例如,录像教材可以传送预先录制好的教师授课实况,基于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的交互教学为学习者提供一定的教学情境和学习机会。4.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媒体的依据一般采用以下5条。⑴教学目标 ⑵教学活动内容 ⑶教学对象 ⑷资源环境条件
⑸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5.⑴多媒体(Multimedia)不是多种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指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或管理技术),把语音处理技术、图像处理技术、视听技术组合在一起。多媒体可以把语音信号、图像信号先通过模拟转换成统一的数字信号,再对它们进行存储、加工、显示。使用多媒体的交互功能可以方便地查询、检索、编辑、管理、获取、制作及应用信息和开展多种学与教的活动。
⑵超文本(Hypertext)是一种模拟人的联想思维方式连接信息的技术。超文本可以把多种信息以非线性的组织、呈现方式构成特殊的学习资源。超文本非线性结构中的多种媒体不仅包含具有纯文本的信息对象,还包含图形、图像、表格等静态的非文字信息对象。
⑶超媒体(Hypermedia)是在超文本和多媒体基础上的综合,代表着一种多媒体化的非线性的信息结构,所以,一般认为,超媒体=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超文本和多媒体的关系如图所示。
6.⑴虚拟真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是由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而人为生成的一种交互式人工环境。这种人工环境是一种让人有身临其境真实感的虚拟世界。⑵一般倾向于将虚拟真实作为一种技术来看待。但是不可否认,虚拟真实也具备承载信息的功能,因此,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媒体。与传统影视媒体比较,传统影视媒体只能按照录制的顺序播放,参与者不可改变其播放顺序,缺乏交互性;而虚拟真实使参与者可以自己控制体验的进程和顺序,可以挑选自己感兴趣的环节而略过其他部分。
⑶进入虚拟真实通常需要戴上一个特殊的头盔(head-mounted display),它可以使你对多媒体计算机和仿真技术结合的虚拟人工环境产生一种强烈的幻觉,使得置身其中的人仿佛进入到虚拟的真实世界中,并对其真实性丝毫不产生怀疑。为了和虚拟环境进行交互,还需要戴上一副数据手套—这使穿戴者不仅能感知而且能操作虚拟世界中的各种对象。7.教育家戴尔将媒体提供的学习经验进行排列,形成金字塔状——“经验之塔”,由下而上分为11种层次。“塔”的最低层的内容提供的学习经验最直观、具体,逐层上升直接感觉的程度越来越下降,趋向抽象的程度越来越高。其理论要点如下:
⑴最底层的经验最具体,越往上越抽象,各种教学活动可以依据其经验的具体程度,排成一个序列。
⑵教学活动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过渡到抽象。
⑶教育不能停留在获得具体经验阶段,而必须向抽象化阶段发展,把具体的经验普遍化,上升到概念。
⑷在教育教学中,应该尽量采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来提供具体直观的经验,从而获得更好的抽象,位于经验之塔中层的视听教具比用语言、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为具体的、易于理解的经验,又能打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
⑸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直接经验看得过重,使教育过于具体化,而忽视达到普遍化的充分理解。8.⑴算法型媒体选择的基本思想是尽可能选择低价、高功能的教学媒体,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⑵同时假定,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认识程度,通过不同的媒体方式传送,所需的信息量是相同的,这是因为信息的多少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根据上述基本思想,可以用媒体选择决策模型图所示的模型来表示媒体的最优选择区和可选择区。
9.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丰富多彩、功能各异的教学媒体中选择哪一种或哪几种的组合才最为合适、最为有效呢?这是是教学设计中的策略问题之一。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选择媒体的依据一般采用以下5条。⑴教学目标 ⑵教学活动内容 ⑶教学对象 ⑷资源环境条件
⑸教学媒体自身的特性 10.
注意具有下列和教学媒体设计密切相关的特性:
⑴选择性。注意有高度的选择性,人们一次只能注意到环境中的一小部分,而且其中被看得清楚的只是视野中的中心部分。因此在用各种媒体呈现教学信息时,应当突出主题,突出最主要的特征
⑵新颖性。刺激物的新颖性容易成为注意的对象,据此,媒体设计中为了引起学习者注意并不需要完全使用新的刺激,只要前后刺激有明显的对比和差异即可引起注意。如某段文字有闪烁或下划线;言语中改变音量或音调;屏幕中开窗口、画箭头、加边框......等等。但运用新颖性手段时,切忌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新颖性手段本身,而应设法引向学习内容。⑶简洁性。简洁的呈现易于集中注意,为此,在画面中应尽量删除无关的背景和多余的细节。如无必要尽可删除,类似于使用奥卡姆剃刀规则(the rule of Ockham` s razor)。⑷适中性。难易程度适中的刺激较易引起注意。太简单的内容,学习者往往不屑一顾;太困难的内容,学习者则倾向于回避,这两种情况均难以吸引注意。
⑸期望性。学习者的期望可以对注意产生强烈影响。在呈现要教的内容之前,先提出教学目标或提出亟待解决的问题,能使学习者对后来呈现的刺激产生期望,引起注意,并对后来呈现的刺激留下较深的印象。11.知觉具有下列和教学媒体设计密切相关的特征:
⑴整体性。这是知觉的基本特征之一。知觉对象是由许多部分组成的,但学习者并不把对象感知为许多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感知为一个统一的、有意义的整体。无组织的刺激是难以理解和记忆的,媒体设计者必须对呈现的内容加以精心组织,以减轻学习者信息加工的负担。将欲呈现的一系列步骤标上序号,按照逻辑次序、因果关系或层级结构呈现复合对象的各个组成部分等,这些都是组织呈现内容的常用方法。
⑵相对性。知觉不能用绝对值表示,只能通过比较来衡量。在设计媒体的呈现方式时必须考虑知觉的这种特性。
⑶对比性。当两种事物的属性难以区分时,应将它们放在一起呈现,而不是分开。并在画面上用不同的颜色、字体或符号标出它们的不同点;或是将细微的差别加以放大,这些均有利于知觉的对比,从而能帮助学习者更好地辨别。12.记忆具有下列和媒体设计有关的特性:
⑴组块性。组块是心理学家乔治.米勒提出的记忆单位,•具有不同的认知结构的学习者在记忆同一事物时所用组块的内容不同。学习者总是把当前呈现的信息内容划分为适合自己记忆的组块。因此教学媒体设计者,应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预估出该学习者对当前教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并据此对欲呈现的媒体内容预先进行组块。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大大减轻学习者的学习负担并提高学习质量。组块的方法可以是空间分组、时间分段或根据有关概念进行语义分类(认知结构不同,对同一事物进行语义分类的方法可以完全不同)。
⑵有限性。大量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证明,人类的短时记忆容量是7±2个组块,因而是有限的;但是同样的知识内容(例如一组概念或规则)只要改变组块的形式就有可能大大扩充短时记忆的有限容量。记忆的这种特征对媒体设计的启示是:一次呈现的学习项目一般应限于7±2个,而5个项目是最可靠的(可适合所有学习者的记忆容量);当遇到步骤繁多,例如有20个步骤(大大超过7±2)的复杂过程时,可将20个步骤依照其中的逻辑关系或内在联系,将该过程先分为4个分别包含5个相关步骤的组(改变组块形式),即把原来需要呈现20个较小的组块改为呈现4个较大的组块,每个较大的组块中由于只含5个步骤而且在语义上有某种关联,不会造成记忆上的困难。这样,通过改变组块的形式,就把原来超出短时记忆容量因而很难记忆的问题,变成了容易记忆的问题。13.教学媒体设计者应考虑概念形成过程的下列规律: ⑴从实例出发而不要从定义出发。在学术著作中关于概念的叙述一般是按名称→定义→属性→实例的顺序;但是在教材和教学软件中对概念的学习则应相反,即按实例→属性→定义→名称的顺序,因为只有从实例出发才能从中确定共同属性,才有可能帮助学习者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
⑵既要使用正例,也要使用反例。光有正例不能使学习者较深刻地了解概念的全部属性,只有通过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比较才能较完整地、确切地掌握一个概念。
⑶应使用和正例相近的反例。所谓和正例相近,是指反例中有某些属性和正例有相似之处,而这些正是学习者难以辨别容易引起混淆之处。使用与正例相近的反例,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使学习者获得确切的概念。
⑷列出属性表比直接用文字定义概念有效。由于属性表层次分明所以能加深学习者的印象,而冗长的文字表达则容易使人感到厌烦而遗忘。14.协作学习设计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⑴要建立协商群体。协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多个个体组成一个群体,互相帮助,共同学习。在这样的群体中,学生们共同探索、考察各种理论、观点、信仰和假说,进行协商和辩论,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因此,形成一个协商群体在协作学习中非常重要。如果协商者之间基础相差悬殊,则无法进行协商,协作学习自然失败。所以,一定要构建一个层次相当的协商群体,以达到互相启发、促进的作用。⑵教师提出问题要具有可争论性。在整个协作学习过程中由教师组织引导,讨论的问题由教师提出,学生们围绕这个问题进行辩论组织协商,最终解决对问题分歧看法,达成共识,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如果问题是已经存在真理或本身无意义可言,则学生根本毋须讨论,亦不值得协作。由此可见,教师提出问题的可争论性的重要性。⑶学习过程可控,讲究学习效率。协作学习是在学习者共同讨论协商基础上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但是如果出现离题诡辩等现象,应及时制止,引导返回到主题上来。在学习过程中要讲究效率,如果一旦讨论失控,即可能发生吹牛皮侃大山的现象,也就达不到协作学习的目的。15.创设情境可采用以下几类:(1)问题情境(2)真实情境(3)模拟真实情境(4)合作性教学情境
(5)具有网络学习资源的情境 16.教学活动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要考虑以下关系:
(1)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情境的创设是为了帮助学习者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不同类型的内容需要不同的表现手段与表现方式,要求不同的学习方法。同时,不同的情境类型在不同类型的内容的学习中所起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像提供丰富学习资源的学习情境宜于不良结构的学科内容。从教学内容的类型上分,学习情境的创设宜用于知识的学习,还常用于启发学生思维、渲染环境气氛等。
(2)情境创设与学习者特征的关系。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结构上的意义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情境的创设要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的知识、技能、考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态度、考虑学习者的年龄和心理发展特征。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创设符合学习者的认识发展规律的情境,创设适合不同学习者特征的多样情境。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同化与顺应,从而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3)情境创设与客观现实条件的关系,既情境创设的可行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创设中,强调创设尽可能实在的真实情境。因为,真实的情境接近学生的生活体验,真实的任务使学生能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主人翁感,也容易启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情境的多样性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并且在完成任务中表达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教学最优化是教学活动的理想目标,良好的情境创设是达到理想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情境创设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尤其是客观现实,要考虑是否准备了条件和可行性。
四、论述题 1.教学媒体的具体使用方法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为了保证完成教学目的,提供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和更高的效率,有以下原则需遵循: ⑴教学性原则。这是使用教学媒体最基本的原则,教师选择或设计媒体的目的是为教学活动服务,用于传输教学内容和满足学生学习的多种需要,如果不是因为教学目的和教学活动需要,再漂亮的媒体也不能有助于教学,不存在使用的价值。
⑵标准性原则。教学媒体中涉及的媒体种类繁多,各种媒体又有很多种格式,为正确选择和应用他们,教师选择时应该遵循一定的标准。例如,国家教育部最近出台了网络教学资源标准。选择和设计相关教学媒体时,就要依照标准进行,这是有效使用教学媒体的基本保证。⑶技术性原则。在遵循教学媒体资源标准的前提下,应尽量采用最新的技术,使教学媒体更有效地传送教学信息。例如,当前网络教学采用的流媒体技术、新的压缩技术、扩展标记语言技术和矢量图形技术等,不仅能提高效果、扩充内容,还能减少占用的网络资源。
⑷艺术性原则。在满足教学性、技术性的前提下,还应满足艺术性的原则。例如,网页设计的简洁明快、色彩搭配合理;使用技术合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动机和兴趣;分类科学新颖、内容组织精巧、案例引人入胜等。⑸实时性原则。许多新教学媒体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随时更新,传播最新的教学信息和学习活动的发展情况,这为教育教学活动和学习活动都提供了更大的利益和发展的空间。例如,利用网络教学媒体可以随时将最新信息发布于网上供学生选择,并且提供师生、同学之间实时的多向交流机会。⑹参与性原则。许多新教学媒体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和充分的交互活动条件,使得教师和学生在参与教学活动方面可以得到更多机会和更大操作空间。例如,使用语音教室或使用多媒体教室,可以增加教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别指导、同学之间的交流和按照个人进度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使用网络教学媒体,可以要求学生更多参与教学活动、发表观点,提出设计建议,以及起监督、评价作用等。
⑺整合性原则。由于教学内容丰富,往往一种媒体很难表现教学内容,需要使用多种媒体组合,共同完成教学内容的传递。同时,有效的整合可以获得“整体大于分部之和”的功能,实现“最优化的”效果。⑻目标控制原则。教学目标是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的指导思想,它不仅规定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指导学生对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吸收,而且还控制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例如,外语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语法规则和要求学生能就某个情境进行会话,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前者往往通过文字讲解并辅以各种实例来帮助学生形成语法概念;后者则往往通过反映实际情境的动画和语声使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掌握正确的言语技能。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不同的媒体类型和媒体内容的选择。若不遵守这一原则,效果将会适得其反。⑼内容符合原则。学科内容不同,适用的教学媒体也不同;即使同一学科,各章节的内容不一样,对教学媒体的要求也不一样。例如,语文学科教学中,散文和小说体裁的文章最好通过能提供活动影像的媒体来讲解,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加深对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的理解。对于数理学科中的某些定理和法则,由于概念比较抽象,最好通过动画过程把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展现出来(或把微观的、不易观察的过程加以放大)以帮助学生对定理和规律的掌握。同是化学学科,在讲解化学反应时最好用动画一步步模拟反应的过程;而在讲解分子式、分子结构以及元素周期表等内容时则以图形或图表的配合为宜。总之,对教学媒体的选用和设计应以符合教学内容为原则。⑽对象适应原则。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很大差别,教学媒体的设计必须与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相适应,否则不会有理想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教学媒体的选择或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段的认知特点,绝不能用某种固定的模式。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各学科媒体设计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实施形象化教学,以适应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图式,因而应多采用图形、动画和音乐之类的媒体使图、文、声并茂;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则要把重点放在如何帮助学生完成由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因而这一阶段的形象化教学可适当减少;在中学阶段则应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念,学会运用语言符号去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2.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人类社会活动,因此,用于实施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学媒体对其教学特性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一种教学媒体,其教学特性可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⑴可适应性
教学媒体的可适应性有三个方面的要求:对教学情境的适应性、对学习者特征的适应性、对学习任务的适应性。①对教学情境的适应性。教学媒体对教学情境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对教学媒体的选择要由教学活动在何种教学情境中进行的形式来决定。例如,为集体授课而选择媒体,人们会选择那些展示教学信息范围较大的媒体,如扩音、幻灯、投影、多媒体投影、电视录像等;而用于小组学习的媒体其传播信息的范围应与小组人数、教学场所的大小相适应;对于远距离教学,人们只能选择诸如无线电广播、电视广播、网络之类的教学媒体;而对于自学系统,人们可选择收录机、复读机、微型幻灯等便于携带、操作简单、经久耐用的媒体;对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情境,可选择那些表现力强且有特殊时空特性的媒体。例如,人们可以选择电视录像、电影媒体,利用它们的慢放、快放功能来展示一些特殊的技能动作,以利学习者的学习理解与模仿。
②对学习者特征的适应性。对不同的学习者特征,教学媒体具有不同的适应性。同样是班级授课,小学低年级学生与中学高年级学生以及成人教育是有很大区别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由于抽象思维的水平远不及中学高年级学生,因此在选择媒体时,我们应首先考虑那些直观性强、表现手法简单明了、图像画面对比度大、易于分别事物的主要与次要部分之类的媒体。如幻灯、投影、模型、录音、图片等;而对于成人教育,由于成人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选择媒体时可考虑那些表现手法较复杂、展示教学信息连续性强的媒体。如电视录像媒体、电影媒体、语言实验室教学系统等。而对自学的学习环境来说,人们选择媒体时,更应特别注意学习者的年龄特征与能力大小,对低龄的学习者由于对媒体应用能力的限制,人们只能提供一些简单的媒体(操作简单、价格低廉的媒体)供其使用学习。而对年长的学习者(如成人或中学高年级的学生、大学的学生)则可使用较贵重、操作较复杂、功能较强的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电视录像系统、高档录音机、笔记本电脑、网络教学系统等。
③对学习任务的适应性。人们应该考虑根据任务的类型而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对认知类的学习任务可选择动画、图片模型、超媒体、多媒体计算机交互课件等教学媒体开展教学,即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对于情感类的教学内容,人们应该选用表现手法多样、艺术性和感染力强的媒体,这样的教学有可能对学习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和情感上的震撼力,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像人们可以选择电视录像、电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课件、影碟(VCD、DVD、MP3等)、数字音响等;对于技能训练类的教学,人们应选用电视录像、电影、人工智能、虚拟环境、模拟训练器等表现手法丰富,具有时空突破功能的教学媒体。⑵可利用性
教学媒体的可利用性主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教师利用媒体时,操作控制的难易程度;
②学习者对媒体使用时的参与程度以及学习者本人的操作难易程度; ③学习场所、办学单位提供利用该媒体的难易、方便程度。
在选择媒体时,首先应考虑教师对该媒体的利用能力,如果教师的操作控制能力较强,媒体的应用水平较高,则人们可选择一些功能较全、价格较贵、操作较复杂的媒体。如果教师对媒体应用能力较差,选择了操作较复杂的高档媒体,则上课应用媒体时,教师可能出现操作失控,直接影响正常教学进度的进行,反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反作用。
根据学习者对媒体的利用能力,合理选择媒体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例如,在班级授课或小组学习的情况下,要考虑在媒体利用时学习者的参与程度,注意该媒体是否适宜于学生的操作?是否适宜于师生、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而对于个别化的教学,应注意学生自行操作利用媒体的难易程度。如果学生暂时不会使用该媒体,就应考虑学生学会使用该媒体所花的时间与精力。
对教学场所或办学单位是否能有效方便地提供可利用的教学媒体,也是选择利用媒体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在某多媒体阶梯教室上课,该教室已经配备了多媒体投影机、银幕、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等设施,无须再从别处搬来幻灯机或投影仪,直接利用已经具备的幻灯机,播放教学幻灯片或投影仪演示教学投影片。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就应考虑到所利用的媒体是否是信手可得,或通过简单的准备过程即可利用,而不应考虑那些学校环境中无法准备与实现的媒体。⑶低成本性
媒体的利用除了考虑上述因素外,还应注意它的低成本性,该特性主要从两方面进行认识: ①媒体的购置、安装与制作成本; ②媒体利用时的使用成本。
如果在进行某种教学内容的教学时,有多种媒体可供选择利用,则首选的应该是那些能达到同样教学效果而购置与安装成本较低的媒体设备(即价格不太昂贵的那些)。一般情况下,这样的媒体操作比较简单,连带的操作可靠性也较强,而与这些硬件设备相配套的软件材料的购置或制作成本有可能也低。例如,在教学时需要提供一幅静止的彩色画面,考虑到成本与效果,人们应选择幻灯、投影或挂图,而不必选择录像、电影等手段,理由是除了硬件设备的价格差别很大以外,软件制作的成本相差也较大,而教学效果并不与成本成正比。其次,考虑媒体使用成本问题时,如果挂图与录像这两类媒体具备相同的教学效果,则应该选择使用成本更低的挂图手段,而不选择需要消耗电能的录像媒体。⑷高效能性
任何一种媒体,在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的时候,都有它的特殊功能和效果,没有一种媒体对任何一种教学情境,任何特征的学习者都相当适合,都能发挥最优的教学功能与效果。因此,对具体的教学环境、教学形式和学习任务,以及具体特征的学习者,要区别不同情况,选择那些能够充分发挥优势、功能独特、效果良好的教学媒体。一般情况下,高效能应该与前三个因素一起考虑。特别是成本因素,要求与功效因素综合考虑,贯彻“低成本、高效能”的媒体选择原则,优化教学环境。
第二篇:教学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设计
课结束时,教师对本内容和目标完成情况加以总结后,让学生在评价表中进行自我评价(知识评价、态度评价),以及同桌进行互评。课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出评价反馈,并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不断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
具体的评价内容包括:知识掌握情况:知道了光的三种现象。知识应用:会结合生活实例,知道其原因。
表现情况:认真思考,课堂上发言,表现积极。
学习方法:对其他类似性质的教学内容,能够迁移学法。
教学方面: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目标完成情况、教学效果等。(1)学生自评表:
知道了光的三种现象 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知道了现实中各个实例是光的哪种现象 知道□ 基本知道□ 不知道□
掌握了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 掌握□ 基本掌握□ 没掌握□
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很好□ 好□ 待改进□
积极表达自己的意见 很好□ 好□ 待改进□
(2)同桌学习互评表
同桌姓名:
等次:优、良、中、差
积极参与实验研究的分析,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她)踊跃参与 表现积极,举手发言
他(她)的意见总是对我很有帮助 他她经常鼓励/督促我
我对他(她)的表现满意程度(3)教师评价表
全体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中参与教学 非常好()很好()一般(教法的安排是否恰当
非常好()很好()一般(学生思维活跃,积极主动发言
非常好()很好()一般(教学目标完成情况如何
非常好()很好()一般(学生在学习中有愉悦的体验,每一名学生是否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 非常好(()一般()
学生对本节课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非常好()很好()一般(学生学习本节课还存在的问题:
想法:
学生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很好))
第三篇:怎么评价教学设计
篇一:如何评价教学设计的好坏
如何评价教学设计的好坏
对教学设计的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常规教学活动。评价的直接目的有两方面:一是对课堂教学的优劣作出鉴定,二是对课堂教学成败的原因作出评析,帮助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高教学认识。经常开展评课,有利于教学问题准确诊断、正确决策和引导,有利于激励教师苦练内功、加快知识更新、优化教学艺术,有助于教师间相互学习、切磋技艺、交流经验。评课对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评课方法:
1、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一堂课好坏的主要尺度。所以,评课首先要评教学目标。首先,从教学目标制订来看,要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全面,指能从知识、能力、思想情感等几个方面来确定;具体,指知识目标要有量化要求,能力、思想情感目标要有明确要求,体现学科特点;适宜,指确定的教学目标,能以大纲为指导,体现年段、年级、单元教材特点,符合学生年龄实际和认识规律,难易适度。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都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要看课堂上是否尽快地接触重点内容,重点内容的教学时间是否得到保证,重点知识和技能是否得到巩固和强化。
2、评教材处理。评析老师一节课上的好与坏,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
制定和落实,还要看授课者对教材的组织和处理。我们在评析教师一节课时,既要看教师知识教授得是否准确、科学,更要注意分析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要看,教学目的的确定是否明确、全面,有针对性、导向性。教学重点是否把握准确,教学过程是否做到突出重点。教学难点是否把握准确并得到突破。教材的组织、处理是否精心。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必然、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教材系统转化为教学系统。
3、评教学程序
教学目标要在教学程序中完成,教学目标能不能实现要看教师教学程序的设计和运作。因此,评课就必须要对教学程序做出评析。教学程序评析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看教学思路设计
1.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脉络和主线,它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两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来的。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怎样衔接过渡,怎样安排详略,怎样安排讲练等。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设计是多种多样的。为此,我们评教学思路,一是要看教学思路设计,符合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符合不符合学生实际;二是要看教学思路的设计,是不是有一定的独创性,能不能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三是看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是不是清晰;四是看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我们平时听课,有时看到有些老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程度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教学思路不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实际等造成的。所以评课,必须注重对教学思路的评析。(2)看课堂结构安排
教学思路与课堂结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思路,是侧重教材处理,反映教师课堂教学纵向教学脉络;而课堂结构,则侧重教法设计,反映教学横向的层次和环节。它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各部分的确立,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顺序和时间分配。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课堂结构的不同,也会产生不同的课堂效果。可见课堂结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通常,一节好课的结构是: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评教师教学基本功
教学基本功,是教师上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评课,还要看教师的教学基本功。通常,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
(2)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
(3)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 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
(4)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熟练程度。有的还要看在课堂上,教师对实验的演示时机、位置把握得当,照顾到全体学生。课上演示和实验操作熟练准确,并达到良好效果。
端正教学思想、严肃教学态度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教学基本功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所谓教学基本功,笼统地讲,是指教师从事教学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教学只要是有准备、有计划地进行,就必然存在一定的基本阶段和格局的顺序,存在一定的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师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优化课堂教学,可以从两个方面衡量:一是体现启发性原则。因为它主张的是意义学习,反对机械学习,这是现代教学模式的一个起码标准。二是体现目标性原则,即模式的选择要与教学目标要求相符。
②教学组织能力。模式的选择只决定教学的基本形式和框架,而要使教学过程“活”起来,关键要看有效的教学组织。教学组织分为教与学的组织,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组织。对于课堂教学组织,目前尤其要注重学生学的组织。因为学生的“学”未组织起来,教学活动就不可能按照既定的目标进入“状态”,教学目标就不可能较好地达成。③教授行为策略。教授行为策略主要是指课堂提问的策略、处理学生回答问题的策略、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提示信息的策略(包括板书、演示、视听方法等)、收集和处理信息的策略、引出见解的策略、作出结论的策略等等。孔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中讲“道而弗牵,开而弗达”,以及西方古代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等,都强调在启发引导和作出解答上,要把握“火候”,讲究教授行为策略。教师的教授行为策略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教学组织的效果。并且,教师只有讲究教授行为策略,教学工作才可能达到艺术般的高度,给人以艺术般的享受。要特别提出来的是,有些课堂教学自始至终一问一答,热热闹闹,问题频繁而肤浅,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这种看似“启发式”教学的“有序”开展,其实不仅不能真正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还将导致学生日后更大、更深刻的思维混乱。
④教学机智与表现力。教学机智即教学活动中的应变力和即时组织力,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能否因势利导而又使教学活动不越轨。教学表现力即教师运用各种教学工具的能力,它包括语言表达力、情感表达力及运用教学仪器设备的操作能力等。教师只有做到身心一体化的表达,教学要求和教学影响才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可以说,这是教师的“演技”。
⑤理论功底与知识面:教师的理论功底,一方面表现在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科学、实用,另一方面表现在课后自己说课的理性分析,能否据理“自圆其说”。教师的知识面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根据当时的教学需要,信手拈来相关知识充实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课堂教学更加丰满。教师表现知识面广,还有利于“博学多才”形象的建立,为教师多增添几份教学魅力。
篇二: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评价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评价教学设计的好坏,一般应该看教学过程中是否强调了下面四个基本要素,是否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 这四个基本要素是: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局部和环节,又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首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调控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2.学习特征
分析教学对象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3对教学资源的分析 4 对教学评价的分析。
此点必须周密考虑,做出评价设计。做到确定评价对象和目的明确,评价内容和目标必须具体,制定出评价标准。还要充分的获取定性,定量的资料,最后进行价值评判。
三个主要问题:
1.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
2.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3检查和评价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节好课的特征必须照顾到教学的十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选择课题和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性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专门研究了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1、诊断功能
2、激励功能
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定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这是因为,较高的评价能给教师。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即使评价较低,也能催人深思,激起师生奋进的情绪,起到推动和督促作用。3.调控功能
评价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知道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从而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教师据此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指导;学生据此变更学习策略、改
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学评价有利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得到反馈调节的可控系统,使教学效果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4.教学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数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产生飞跃。如测验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它要求学生事先对教材进行复习,巩固和整合已学到的知识技能,事后对试题进行分析,又可以确认、澄清和纠正—些观念。另外,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水平的前提下,将有关学习内容用测试题形式呈现,使题目包含某些有意义的启示,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额的学习经验或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评价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评价教学设计好坏应看是否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从原来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地位的转变是将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课、被动接收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两方面转变所引起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
2、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
传统的教学结构模式,形式单一,只重知识的传递,只能使学生处于机械训练,被动参与之中。新课标下课堂教学应由传统的教授学生记诵什么,思考什么,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交往、如何发现,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使数学生活化;从实践中“做”数学,使数学活动化;在游戏中“玩”数学,使数学趣味化。
3、课堂教学过程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过程是逻辑分析—讲解说明式的进程,它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导致课堂气氛窒息,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活动的空间,丧失了自己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新课程下的教学过程,应是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教学情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理解知识,发现知识,并通过有意义建构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从而获得新知。
4、课堂教学评价的改变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侧重于终结性评价,而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更侧重于形式性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要关注他们在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篇三:如何评价课程教学设计
如何评价课程教学设计
摘要: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员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课程教学设计为教员展示其才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评价课程教学设计一定要有整体思路,掌握好“评”的角度,用系统、整体的观点和科学的方法组织实施。既要评方案本身,也要考察设计思想,还要进行必要的延伸,以期达到以评促建、重在引导的目的。
关键词:课程;教学;设计;评价
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员实施课程教学前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对教学组织实施活动的整体筹划。对教员来讲,课程教学设计最能体现教员创造性劳动的成果,是教员教学能力的综合体现。如何评价课程教学设计,对于促进课程教学设计工作的开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对评价课程教学设计的整体把握
(一)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员个体劳动成果的结晶
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员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进行的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从实施主体来讲,可以是教员个体来完成,也可以由一定范围内的教员群体来完成,比如,教研室、教研组等。但是无论谁来完成,都不应该强调形式上的完全一致性。从教学活动的本质来讲,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对立统一,在教学活动中,教员处于主导地位,这种主导地位的实施反映了教员的教学理念、价值取向、行为习惯、教学风格、个性等。这种追求必然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上。正因为如此,同一门课程,不同的设计者,会有不同的设计方案。作为评价者,不应拿一把尺子来衡量设计的好与差,优与劣。(二)课程教学设计是教员在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准备活动
理念指导行动。以什么样的教学理念从事教学设计,不仅反映设计者的教育理论素养,也决定着能否设计出符合时代特点,适应学员认知需要的教学实施方案。因此,设计者在实施教学设计时应首先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并且贯彻设计始终。以学员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理论重要的观点,教是为了学,教服务于学是我们实施教学设计应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教学设计的根本目的是使学习者达成预期的学习目标。
第四篇:教学设计及评价
资料三: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及评价
一、有效地理教学方法的评价标准
1、教学方法选择适当,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灵活,各种方法配合得当。
2、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三方面结合自然,并运用启发式完成以上教学目的。
3、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与学生主体地位的形成有机结合,体现正确的教学思想。
4、课堂教学符合地理教学原则,体现地理学科特点。
5、教学效率高,效果明显。
6、有效的地理教学方法是反映教师功底、检验教师教学能力和特长的方法。
二、设计地理教学方法的一般步骤
1、钻研教材是设计教法的基础。
——钻研地理课程标准
——钻研教材的科学内容和内部联系
——钻研教材中的“双基”构成及重点、难点和关键 ——钻研教材的层次结构
——认真钻研插图、插画、表格、注释、作业
2、分析学生是设计教法的依据。
3、安排教法的实施细则。
4、确定总体的教学方法结构。
三、钻研地理教材的步骤及范围
1、熟悉教材:通读教材,深入掌握章节教材的知识内容,熟知教材体系与组成结构,理解有关地理概念及原理,理清知识系统与层次,确定教材的重点、难点,对教材中的文字、图象、作业等都认真体会,这是钻研教材的第一步,作到一个“懂”字。
2、分析教材:
① 分析概念,掌握其内涵、外延与应用。
② 分析重点、难点,掌握教材的深度广度及层次。③ 分析内部结构,掌握知识系统。
④ 分析知识联系,认识局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⑤ 分析知识的性质,确定教学目的。
3、组织教材:
组织教材要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章节教材内容、学生认识规律等理清教材层次,编好纲目,作到重点突出,把握关键,使教材条理化、系统化。其原则是:依主次决定取舍,依难易定祥略;补充不喧宾夺主,删减不遗漏重点,丰富充实不致臃肿繁杂,简化合并不致干巴空洞;调整顺序要适当,其中叙述或分撒说明处理要慎重,集中不孤立,分散不割裂;对前后顺序安排也要多思考,既不机械重复又不致逻辑混乱,作到一个“活”字。
四、教案的内容
1、教材的章节课题:公开课或研究课的教案还应该注明教科书全名、出版年月、章节页次,授课班级。
2、教学目的:包括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思想教育三方面的具体目的。资料三:教材分析和教学设计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4、课的类型:即本节课的基本教学任务,如综合课、学习新教材课、练习课、复习课等。
5、教学方法:本节课在组织方法和认识方法方拟采用的具体方法。
6、地理教具:本节课使用的教具名称,如教学挂图、模型、仪器、电化教学手段等。
7、教学过程:为教案的核心部分,包括本节课师生活动方案和知识内容,一般从引入新课开始,以教学环节为单元,每部分包括讲授提纲,教法运用,承转小节,师生主要活动,最后到巩固新教材环节。
8、作业及要求:所布置作业的主要内容或所在的课本页次及思考练习题号。
9、课后分析:即教案实施后的简单小结。
五、地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
1、组织教学
2、检查与复习
3、引入新课
4、学习新教材
5、巩固新教材
6、布置作业。
六、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认真备课
2、教学语言要准确
3、充分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4、讲授的内容宜具体形象,联系旧知
5、讲授过程中要结合板书与直观教具
观摩课的评议
(一)听课记录的整理
说明是否达到教学目的 指出教者的主要优缺点 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二)教者的自我分析
简述备课思路及教学设计 说明执行教案的实际过程 检查教学效果
(三)评议人员发言的基本要求
相互交换意见,提高评议质量 要有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
与人为善,不强加于人,发言要有根据 要熟悉地理教材,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第五篇: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教学设计成果评价
一、教学设计方案
整个教学设计方案格式规范、清晰。具体来讲:
1.概述部分清楚地说明了该课的年级、主要的内容,以及该课学习内容的特征和上课的时间,但缺少教材版本的信息。
2.设计者从学生的角度分析学习目标,操作性强。
3.针对本课所要求的学习内容,设计者简单分析了学习者已具备一些知识基础,同时也说明了学习者对本课所采用的活动的态度;学习者特征分析比较清晰。
4.设计者虽然列出了本课所要采用的教学策略,但不够详细,没有很好地说明具体怎么开展活动的方法,以及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策略。
5.对于整个教学过程部分,有如下优缺点: 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较为流畅;
运用各种策略使得识字变得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课文的基础上扩展阅读,以及最后一环节的创新写作,都对课标起着拓展和深化的作用,使得学生的眼界开阔、思维活跃;
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写得过于简单,从而导致无法预料到实际教学开展情况,无法判断师生的实际活动,这个课在教学设计流程图中较好地反映了教学过程的详细情况,建议再描述得详细一些。
整个教学设计方案除缺少媒体选择和教学评价两部分内容。
二、课件
1.内容基本能够辅助教师教和学生学,利用形象的图片直观地说明尾巴长短,利于学生的理解。
2.界面设计不够美观,尤其是一些背景比较花哨,干扰文字,在大屏幕投影下,学生可能很难看清楚。
教学设计成果《In the fast food》评价
优点:
1. 教学内容部分对课的教材、知识背景、教学内容、课时安排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清晰、明了。
2. 对整课的设计理念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师牢牢把握以言语交际为中心的外语教学思想。
3. 从知识、能力、方法等角度来描述学习目标,清晰明了,可操作性强。
4. 综合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卡片、实物、黑板等多种媒体,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言语交际活动,突出发展学生的听说能力,体现出英语教学的基本特色。5. 教学过程部分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进行了清晰的说明,教学环节连贯、目标清晰,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思想,有利于本课教学目标的落实。
6. 以课件为主的多媒体资源呈现了本课所需的视听材料,体现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不足:
教学设计方案中没有说明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分析和教学评价也没有单独说明,课件资源没有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