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长方形的教学设计微课

时间:2019-05-12 23:08: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长方形的教学设计微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长方形的教学设计微课》。

第一篇:认识长方形的教学设计微课

认识长方形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四边形的认识》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

2、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积极参加数学活动,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的过程,知道猜测的结论需要验证,并会用不同的方法验证。教学难点:

知道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教具准备: 长方形、直尺、课件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回顾旧知 出示课件

师:同学们,这是什么?这幅图中有哪些图形组成?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 师:这些图形你喜欢哪个?为什么?

生1:我喜欢长方形,因为长方形在生活中用的比较多。生2:我喜欢正方形,他方方正正,比较规则。……… 师:同学们请看,(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老师手里的这张纸是什么形状的? 生:长方形。

师:刘老师喜欢长方形。谁能说说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1: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桌子的面是长方形的,门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玻璃的面是长方形 ………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看一看,数一数,认识长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师:好,请把你课前准备的长方形拿出来,数一数他有几条边?几个角?

学生先自已数,然后数给同桌的同学看 师:谁来说一说,长方形有几条边?有几个角? 生1: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边指边说)生2: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边指边说)(2)引导学生充分观察手中长方形的纸,猜想长方形的边和角可能有什么特征。

师:通过刚才数,我们发现了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同学们,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边和角,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仔细观察再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1:长方形有两条边比较长,有两条边比较短 生2:长方形对边可能相等。

生3:长方形的4个角可能都是直角。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的非常仔细,通过观察,很多同学说,长方形的对边可能相等,4个角可能都是直角,他们的说法对吗?(课件出示学生猜想的内容)生:对。

师:数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不能轻易下结论,咱们得验证一下。同桌合作,验证结论

师:同学们,你们采用什么方法验证的?通过刚才的验证,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验证的结果和验证的方法)生1::我是用尺子量出来的,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2:我是用三角尺的直角比的,发现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生3:我是对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教师多找了几名学生充分的说。

师:你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验证,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谁来说说,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师:好,我们一起说一遍,长方形的特征是?

生:长方形的特征是: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三、巩固练习

师:看第一题,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为什么?

生:图1和图3是长方形,图2不是长方形因为它的对边不相等,4个角不都是直角。师:第二题判断。

(1)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长方形。(2)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3)有一个角不是直角的四边形肯定不是长方形。师:动手操作题

从这个长方形中怎样剪一个正方形?怎么剪正方形最大?

四、归纳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 设计意图:

数学知识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就是掌握前人经验,进而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长方形的认识一课,为让学生理解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知识点,我并不是直接将这一知识结果告诉学生,而是采用了观察、猜测、验证的方法,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首先让学生观察手中的长方形的纸,猜一猜长方形可能有什么特点,学生猜想长方形的4个角可能都是直角,对边可能相等。那这一猜想是否正确呢,接着让学生动手验证。学生通过同桌合作,用尺子量一量,把长方形的纸折一折,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等多种方式进行验证,从而证实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的结论是正确的。最后,教师总结,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是长方形的特征。使学生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第二篇:教学设计 长方形认识

教学目标:

1.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经历探索长方形的过程。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使学生自主探究长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长方形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

课件,剪刀,长方形纸片 一条绳 直角三角板 直尺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我们先找一找藏在教室里的数学知识,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

师:想一想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生:长方形有四个直角,有四条边。

师:长方形的图形里藏着许多秘密,想不想发现它?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板书:长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观察猜想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猜想一下长方形有什么特点?

生1:长方形有4条边。

生2:长方形相对的边都相等。

生3:长方形有4个角,4个角都是直角。

生4:长方形有2条长边,两条短边。

师根据生回答板书:长方形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2)验证特征。

师: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对长方形的了解,那么这些猜想究竟对不对呢?想不想亲自验证一下。

师:你想用什么方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生:我想用剪刀剪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角。

生:我想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生:我想用小尺量一量的方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下面我们在小组内动手操作,交流自己的做法,先来看合作要求。幻灯出示合作要求。

师:下面的时间就交给你们了。

(学生活动)

师:刚才同学们猜想出长方形对边相等,哪个小组同学愿意汇报。

生1:大家看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上下两条边是相等的。

生2:我是用数一数的方法知道了长方形有4条边,有4个角。

生3:我是用小尺量一量的方法得出上下两边一样长,左右两边一样长。

生4:我是用直角三角板来验证4个角都是直角。

生5:我是用直尺先量出一个角得出结论是直角,然后对折再对折,这样得出4个角都是直角。

生6:我是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

(师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齐读: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三、认识长和宽

师:刚才同学们猜想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两条短边,请你指出手中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

师: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节课,谁知道数学书给 他们起了什么名字?

师板书:长 宽

师:那它有几个长?几个宽?

师:请你指出教室里长方形的长和宽。

四、学中做

(1)出示课件练习(说一说)

(2)出示页练一练(课件出示)

(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3)选图测量并记录

(学生活动,集体订正)

第三篇:《长方形的周长》微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

《长方形的周长》微课教学设计

讲授者:合作市一小 王彩娟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长方形的周长》。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巩固应用周长的含义,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周长的计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推理、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生活中的数感。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长方形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的周长。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教具学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今天王老师带你们学习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周长》的第二课时《长方形的周长》。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吗?请同学们跟我一起回忆周长的概念(课件出示周长概念),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朋友过生日,给他准备了一张卡片(课件出示图片),我们可以看到,这张卡片正好是我们熟悉的图形,是什么图形?对!长方形,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这个长方形是一个封闭图形,老师想要在这个卡片的周围放上一圈红色丝带,你能帮老师算一算,到底需要多长的丝带吗?对!计算丝带的长度其实就是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二、正文讲解

1、方法一: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有什么方法可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吗?嗯,没错我们首先要知道每条边的长度,这个长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分别是5cm,3cm,5cm,3cm,长方形中较长的边叫做长,较短的边叫做宽,因为长方形的周长就是长方形四条边的总和,所以依次把四条边直接加起来就得到长方形的周长了,长+宽+长+宽,带入数字是5+3+5+3=16cm。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

2、方法二:噢,我们知道长方形的特征是对边相等,我们可以利用乘法来计算,因为长方形的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所以长×2+宽×2=长方形的周长,代入数字是5×2+3×2=16cm。

3、方法三:除了上面两种方法外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对,长方形里面有两组相同的长加宽,我们可以请谁来帮忙呢?我们可以请小括号来帮忙,长方形的周长=(长+宽)乘以几呢?对,×2因为有2组(长+宽),代入数字是(5+3)×2=16cm。

4、小结 三种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16cm,这三种方法你都想到了吗?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简便?对比以上三种方法我们会发现,方法三是最为简便的,所以在以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时,方法三是应用最多的。

三、课堂小结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你学会了吗?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到此结束,谢谢聆听!再见!

四、板书设计

长方形的周长

方法一:5+3+5+3=16(厘米)方法二:5×2+3×2=16(厘米)

方法三:(5+3)×2=16(厘米)

教学反思:

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展开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课堂是一面镜子,它会折射出课堂教学中的完美和不足,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地认识与实践,虽不完美,但同样具有一处独特而真实的探索意义,让我们共同在认识中实践,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第四篇:微课认识比喻句教学设计

认识比喻句

教学目标:

1、学习得体、贴切地说好比喻句。

2、在活动中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明确比喻句的基本结构,作用及应注意的问题。

3、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觉性,培养学生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难点:掌握比喻句的基本知识,学会说好比喻句。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1、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2、彩虹挂在雨后的天空。

同学们,这两个句子,你喜欢哪一句呢?为什么?

二、深入探究

1、是的,像第一句这样的句子可以更好的表达思想感情,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我们将这样的句子称为比喻句。

比喻,俗称打比方。简单点说,就是把一个物体或人比喻成另一个物体。

它是利用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之间的某种相似来进行说明或描写。

2、练习: 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写了哪两样事物?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寻找共同点:月儿和小船是两种不同的事物,但它们有共同之处,都是弯弯的,而且两头尖。所以这个句子是比喻句。

3、一般来说,一个比喻句包括三个部分:本体、喻体、比喻词。通常把被比的事物叫作本体,把拿来作比的事物叫作喻体,把用来联系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词叫作比喻词。

4、练习:

(1)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这个句子中的本体是弯弯的月儿,喻体是小船,比喻词是像。(2)孔雀那美丽的尾巴抖动着,像一把五彩洒金的大扇子。这句话中的本体是(),喻体是(),比喻词是()。(3)判断下面两个句子是不是比喻句,并说出理由。a、妹妹急得像要哭了。b、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

分析:妹妹急得像要哭了。这个句子的比喻词是像,本体是妹妹,但没有喻体,所以不是比喻句。

分析:小女孩像她妈妈一样美。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应该是不同类别的,而这个句子中小女孩和妈妈是同一个类别的,都是人,不构成比喻句。

三、小结

通过比较,我们应该更清楚地明确比喻句具备以下两个特点:(1)句中有本体、喻体、比喻词三个部分。

(2)句中的本体、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种类的事物,而且有相似之处,存在着比喻关系。

第五篇:认识排比句微课教学设计

认识排比句微课教学设计

一、微课程信息主题名称:认识排比句

二、选题意图: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总之,排比的行文琅琅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引导学生认识理解运用排比句,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而且能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此微课程在学生学习《荷花》时,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概括出排比句的特点作用,并进行语言运用实践。

三、内容来源: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

四、适用对象:小学三年级

五、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荷花》一课,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概括出排比句的特点作用。

2、能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一个具体场景。

六、教学用途:

√课前预习√课中讲解或活动 □课后辅导 □其他学习

《荷花》一课时,利用微课程引导学生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概括出排比句的特点作用并能运用排比句式描写一个具体场景。

七、微课程设计教学过程:

(一)导语同学们,读了《荷花》一课后,相信北国天山景色的特点,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这些特点的呢?、(屏幕出示)请你默读下面的句子,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赏析句段,概括排比句的特点及作用

(把上面句子中相同的字用粉色标出)

是的,作者运用了三个相同的句式描写了花海“五彩缤纷”的特点。

(屏幕出示)像这样把三个或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在一起,就叫做排比。作者为什么要用排比的形式来描写呢?认真朗读,感受一下。感觉到了吧,用了排比,景物的描写更生动,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你能说说这个排比句还有什么独特之处吗?对,你观察得真仔细!这个排比句中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我们都知道,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那你知道,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比喻之外,还能用什么修辞手法呢?我们来看这样一个排比句:(屏幕出示)难道友谊不是你哭泣时一句轻声地安慰吗?难道友谊不是你劳累时的一杯清茶吗?难道友谊不是雨天为你撑起的一把伞吗? ……你发现了什么?(屏幕出示)

对,这个排比句它的每个句子都是一个反问句。也就是在排比句中除了能用上比喻之外,还能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其实,拟人、设问的修辞也可以运用到排比句中。排比句只是一个架子,在这个框架内可以填充各种各样的内容。

如果能在排比句中再运用了多种修辞,那么文章就会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结合课文中的句段,赏析排比句。(三)拓展运用:

认识了排比句,那你会写吗?相信你能把下面的“排比句+比喻句”补充完整。(屏幕出示)仿写句子: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书籍如同。书籍。通过任务单的形式,引导学生去运用排比句

四、结语(屏幕出示)在习作中,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用排比写景,可将景物描写得细致入微,能收到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之效。运用排比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运用排比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

因此我们在习作中一定要多运用这种表达方法。课后,你可以练习运用排比+其他修辞的形式表现秋天的景象。总结概括,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习作实践。把、设计亮点:

1、了解语言表达特点“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七月的天山》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七月天山的秀丽风景。在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要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来感悟和体会七月天山不同寻常的美。所以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文字写出七月的天山的特点的就应成为研读的重点。本微课程就从课文的语言风格入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分析概括出其特点,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2、注重语言的实践运用本微课程在学习时让学生阅读文本,体会排比句的特点。为了让学生真正掌握排比句的修辞方法,教师设计了一个补充题作为支架,帮助学生仿写排比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拓展。

3、力求画面简单实用本微课程在技术上采用了常见的ppt和录屏工具,在设计时,教师只求简洁与实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讲解语言的设计上力求精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下载认识长方形的教学设计微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长方形的教学设计微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人民币 微课教学设计

    认 识 人 民 币 微课教学设计 焦东路小学 姚玲玲 认 识 人 民 币 微课教学设计 焦东路小学 姚玲玲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长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长方形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 副本专题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书 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一课时 P36页例题1 P37页想想做做2、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

    认识长方形正方形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正定县南牛学区东杨庄小学张丽苹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0~32页。 教学目标: 1.在动手描,分类的活动中,经历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这部分知识也是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

    《长方形及正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微课教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微课教学设计 工作坊:城东数3 学校:西宁市中庄小学 所属学科: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 讲授内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教师姓名......

    《圆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

    《圆的认识》微课教学设计 本节微课是华东师大版教科书九年级下册的内容,学生在小学时已经对圆有了初步的感知,能够判断出哪些物体是圆形的,本节课的教学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来......

    认识人民币微课教学设计(5篇)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油田小学郎玉英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购物买衣服课本P12-1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结合购物情境,认识各种大面额的人民币及其换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