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菌的教学设计
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
《真菌》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三节《真菌》。本章第一节内容是《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第二节内容是《细菌》,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真菌分布十分广泛的概念,并通过细菌的学习了解微生物一些特点。但是对于真菌区别于细菌的特点,真菌是怎样生活的这些问题却模糊不清。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可以在心中明确真菌这一类型生物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班级为初二,初二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课外知识也较丰富。所以本节教学充分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入手,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在师生互助,生生互动中不断的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三、设计思路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A、了解各种食用真菌的形态,识记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
B、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霉菌和新鲜蘑菇及蘑菇的营养菌丝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和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探究、汇报探究结果等活动,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能力,团结与互助精神,认同真菌在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科学知识和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说出蘑菇和霉菌的营养方式,描述霉菌的形态结构。
重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认识常见真菌。
3、教学方法
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述法
4、学法指导
小组合作
四、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CAI:介绍哈尔滨的中央大街,引出位于中央大街上的饭店“吴氏涮蘑坊”,进而引导学生回想生活,引入蘑菇,导入真菌课题。
欣赏中央大街美景
创设情景,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哈尔滨的美景,并巧妙的导入新课
展示生活中常见真菌
在已有生活经验上,辨认真菌。
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上达到知识的顺向迁移和正迁移。
用“问题广角”形式激发学生提问,将学生对真菌感兴趣的问题录入电脑展示在大屏幕上。
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
由学生自己提出不同梯度的问题,让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体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角色转变。营造开放的教学模式,将课堂还给学生。
梳理问题,从认识真菌结构方面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小组合作,结合“观察指导”动手实验,认真观察,思考。
培养学生观察、发现、表达、合作能力。体现自主合作的精神。
适时引导,创设教学情景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思考有关真菌的营养方式的问题。
观察发霉食品里的营养菌丝和蘑菇培养基中的营养菌丝,想到真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
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引发思考,由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来解决问题。
步步深入,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孢子释放的模拟实验,引导学生解决真菌繁殖方式的问题。
观察思考,想到真菌是靠孢子来繁殖自己的,说出孢子适于繁殖的种种好处。通过多媒体展示,观察孢子的释放过程,确认蘑菇的繁殖过程。了解菌盖没有张开的蘑菇营养价值高,学会如何购买蘑菇。
畅想思维空间。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将知识回归生活。
生活帖士,结合学生提出有关真菌联系生活的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青霉素的发明,以及生活中乱用青霉素的现象,呼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慎用和合理使用青霉素。
听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习科学家细心观察及积极探索的精神。
讨论不能滥用抗生素的原因。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回归生活,感悟人生。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通过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认识食用菌给我国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结合古田县的具体情况,积极思考为其设计一条致富之路。同学间相互表达观点,讨论辩论。
让学生感到学以致用,学有所长,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热情。
科学家的箴言,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弗莱名的两句话结束本节课教学。
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中大家一起诵读这两句人生格言,产生共鸣。
情感升华
【教学反思】
新课程倡导我们“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本着这一理念,我打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广角”的形式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创设了多种教学情景,让学生通过动手、观察、思考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节课注重探究性学习,将探究精神贯穿课的始终。
文 章 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j.Co m 相关教案:
莲山课件
原文地址:http://
第二篇:真菌教学设计汇总
《真菌》教学设计
范县第一初级中学 张爱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真菌。2.说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找到真菌区别于植物和细菌的特征。2.尝试将观察到的特征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真菌的图片,以菌治虫的视频,真菌孢子繁殖的视频。学生:发霉的橘子、面包片、食用的蘑菇、放大镜。(生物材料放在封口的透明塑料袋中)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蝗虫被分解》),天呐!这只蝗虫怎么了?(学生纷纷提出猜想,教师对其中有创造力的想法和正确的想法给予鼓励。)
教师解释:其实事情的开端仅仅是一粒肉眼看不到的小“尘埃”落在了它的身上,这可不是普通的灰尘,而是一种真菌的孢子。【设计意图】
用简短而精彩的视频资料,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教师提问:对于真菌你们了解些什么?你能用最精炼的词语说说你所知道的真菌吗?(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关键词简要记录在副板书上)
【设计意图】
用这样自由发言的形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快速地检测,无论对错都简要记录,然后在学习过本节知识后让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审视和修正。
(二)真菌的形态
1.过渡:同学们对真菌的了解不少,但这些都是正确的吗?我们先来看看真菌到底长什么样子。
2.实物观察: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材料──发霉的橘子、面包、蘑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尝试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提示不能将塑料袋打开,可以用手撕取少许进行深入观察)3.显微镜观察:引导学生取一滴发酵馒头的溶解液,滴碘液观察酵母菌,用镊子在发霉馒头上取少许霉菌涂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观察青霉的孢子和透明的菌丝。强调取材一定要少,否则堆在一起不透光,不易观察。
4.图片:教师通过PPT补充各种形态的真菌,并对图片进行简要介绍(图片是实物还是模式图,是显微图还是原图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真菌形态差异很大为什么说它们都是真菌?)
【设计意图】
1.展示形态各异的真菌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2.形态不同但是却属于同一个大的类群,说明它们还是有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感受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真菌的结构特征
1.教师:如果我们不能直接从外部的形态找到这几种真菌的共同特征时你还有什么办法?(引导学生说出从细胞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寻找共同点。)
2.教师给出几种典型真菌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和生活方式相关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尝试着从图和文字中提取信息。)3.教师对学生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总结记录在板书中。
4.教师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真菌是植物吗?和细菌有什么不同?教师用PPT出示植物和细菌的细胞模式图、营养方式、生态系统组成等相关资料辅助学生进行对比,找到三者间的异同。(学生回忆植物和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并与真菌进行对比。)5.得出结论: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因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设计意图】
子曰: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进行横向的对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找到知识间的关联。另一方面,比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对于学生思维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真菌的繁殖
1.过渡:还记得刚刚上课时我们看到的那只蝗虫吗?真菌是怎样把它化为乌有的?是一个真菌在起作用吗?
2.出示霉菌的菌落,它们是怎样繁殖的?播放视频,风力作用下大量飘散的孢子和雨滴落后喷射出的孢子。补充说明: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我要求你们把带来的生物材料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了吗?提出问题:孢子要想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忆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条件进行知识迁移,体会借助雨水力量进行繁殖的生物设计之巧妙。)
(五)生活中的真菌
1.过渡: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真菌的知识,它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2.出示图片:冬虫夏草,灵芝,葡萄酒,酱豆腐(腐乳),馒头(面包)、青霉素等,以菌治虫的方法及其优势。出示另一组图片:发霉的食物,补充说明(不用图片)可能引发的一些疾病。3.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在出真菌和人类的关系。【设计意图】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永远是双刃剑,让学生认识到我们需要和其他生物建立和谐的关系。
4.布置作业:制作孢子印痕
(六)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回忆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课本64页练习题的第4题进行本章的小结。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请学生结合课本的练习第3题,查阅资料,制定“养殖食用菌”的方案。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我认为这节课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课程开始时播放的一段录像。其实收集课程资源是一个要长期坚持的过程。这段录像的获得是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但也是由于我每时每刻都注意收集才能将它很好地保存下来。曾经听到一个故事:“有人向一位刚上完一节出色的公开课的特级教师提问:‘您准备这节课用了多少时间?’这位教师回答:‘要说时间短,我准备了十五分钟,要说时间长,我准备了一辈子。’” 我觉得每一位有志于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老师都应当如此。2.学生资源是一个有待开发且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一点非常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学生的自身感受、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拉近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距离。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常见的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再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通过实验结论得出指导生活实践的好方法。
4.对于真菌的结构,学生们最不容易理解的就是“菌丝”的概念。由于菌丝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的器官、组织相差很远,在缺乏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就很难产生深刻的理解。如果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将会非常生动形象,极好的解决这个难点,学生收获会更多,教师讲起课也更省力。
第三篇:真菌的教学设计
《真菌》教学设计
作者: 王凤莲(初中生物
贵州安顺初中生物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5 / 189 发表日期:
2011-11-05 21:10:33 在教学中写好教学设计与反思将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有非常大的进步。
教材分析:
教材在讲述真菌主要特征时,改变以往单纯介绍真菌知识做法,侧重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讨论来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为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本节最后利用练习题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出真菌的主要特征。本节内容还提供了多种活动素材,制作孢子印。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真菌的生活条件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能够明白生中一些现象与真菌作用有关。关于真菌的结构,学生大多数没有观察过,但是又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和组织好相关的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真菌的了解,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举法,认识各种各样的真菌,再通过观察与思考级学生讨论等形式,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乐于观注身边的生物,增强保护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的生命活动特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青霉和曲霉在形态方面的异同,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水果和 长有长霉的面包。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l课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传播。学生制作孢子印。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活动:播放Cal课件,着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内容。
2.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角度来认识真菌的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真菌:
1.教师活动: 出示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
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2.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观看课件内容,并观察到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三.观察与思考: 1 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长有霉菌的水果和长有霉菌的面包(或课前向学生介绍青霉和曲霉的培养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实践)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他们的形态结构。
2.学生活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最后分组讨论下列各题:
(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2)在何时何地可以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点?
3.教师活动:指导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予以鼓励,并集体订正小结答案。
四.真菌的繁殖:
1.教师活动: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蘑菇孢子印,指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真菌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繁殖后代的?
(2)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3)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有什么意义? 2..学生活动: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孢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3.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孢子传播过程”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
4.学生活动: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孢子传播过程。
5.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1)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2)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发育成新的个体。
(3)体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
6.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了解食用菌的养殖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项。
我在教学本文时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于:
1、正确的理解了教材,把握住了这篇文章在所在单元的地位以及重难点。有示意图和动画课件。
2、能够根据学情选择教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的确定抓住了要点,符合课标要求,三维目标明确。每课时完成哪些环节有明确计划。
4、教学流程的安排有逻辑性,由浅入深,各个环节有目标任务,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师预设问题能抓住知识重难点,具体有代表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显出来,给予学生探讨问题的时间不充分,学生发言后,学生互评没有激发起来,并且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预设各个环节所用时间,所以在课堂上教学节奏较为随意,第二课时时间较紧。这是今后要注意的问题。
5、课堂教学上,能够运用表情、语气、语调等提示学生知识的重点之处,以及通过它们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等。但教学语言不够丰富、生动,未能将文中的“悲壮美”描述到极致。
6、在教学本文时,熟练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观看动画视频斑羚飞渡的情景,为课堂教学创设了悲壮的氛围,同时视频也让学生形象的感受斑羚的牺牲精神和团队精神,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亮点。
7、“问题探究”这一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比较成功。
当然还有不足的地方:课堂上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启发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有一定的欠缺。我想通过下面的方法,效果可能要好些:
(1)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出对真菌的认识。(2)通过学生用放大镜动手观察实物标本,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增强热爱生物的情感。
(3)通过制作蘑菇孢子印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这些都是自己今后值得重视的地方。
第四篇:真菌一课的教学设计
《真菌》一课的教学设计
一、案例背景
去年11月,根据教研室领导安排,所有教研员讲一节公开课。我已经10多年没有上过初中的生物课了,因此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精心准备了一节课,上完之后,效果不太理想。我把当时准备的课堂案例汇报一下,请专家和同仁批评指正!
二、设计思路
真菌这部分内容是初中生命科学基础教学内容,教师以教材为载体,通过教学活动的设计,努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同时能真正提升自身的生命科学探究能力,尤其是提高理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教材内容穿针引线,通过几则恰当的教学活动:辅以实验、多媒体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获取感性认识,解惑释疑,突破知识的难点,提高对微观生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其形态、结构和功能的描述、归纳、表述能力,学会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思维训练中主要运用聚合抽象训练法和生疑提问训练法,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将学习内容与生活联系,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生活、知识和应用中,体会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
三、教材分析
本教学设计是济南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第二单元《生物的类群》第三章的内容。教材主要介绍了真菌中的三类: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与繁殖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对教材的授课内容重新进行了整合,在此之前进行了细菌的教学。在本节课中关于腐生做了弱化处理,腐生会在后面的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中做详细的比较讨论学习。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对真菌的认识停留在模糊的感性认识阶段上,教材包含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①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②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熟练并正确使用显微镜、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在活动中提高探究能力:发现问题,解释现象等增强收集、利用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唯物主义思想,树立健康的卫生习惯,能够学以致用;体会学习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
教学重点: 对酵母菌、霉菌的观察;学以致用学习观念的形成;
提高动手、观察能力。教学难点: 1.用观察微观生物的方法认识它们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生殖方式,运用科学语言描述其形态结构。
2.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比较不同菌类的异同, 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
四、学情分析
在在前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菌,对微生物类群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在植物与动物类群的学习中,学生已进行了生物的营养方式的学习,这为本节的教学打下了基础。同时学生在生活中,对于真菌中的部分种类都有过接触与了解,藉此,师生对话可以顺利展开。教学过程中,本着“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原则,创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大量联系生活现实,通过学生调查生活中真菌的展示增加课堂的知识内容量,观察酵母菌、霉菌的结构等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另一方面学生质疑、实验观察、讨论归纳等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过程中辅以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获得感性认识,解惑释疑,降低知识的难度,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生活、知识和应用中,体会生物科学知识的价值,不断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全面培养学生。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以实验、图片、视频等为载体,通过层层设疑,引导学生学会选择工具,使用恰当方法仔细观察微观生物,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并进入深入思考。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念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对真菌中的某些生物或多或少存在着感性认识,因此教学中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学生描述生活中对于真菌的认识,切入课题。然后以实验等活进行,在教师引导下以学生为本地探究式教学,通过观察与思考,依次了解真菌中主要三个类群的生物的细胞结构、营养方式、繁殖等方面的特征,在此基础上由学生自主归纳真菌的主要特征;并引导学生互动,用科学、明确、简洁的语言,完善对真菌的描述及归纳总结的语句;藉此活动过程同时,也在了解真菌特征的基础上,使学生能体验真菌的多样性,并能对真菌与人类、自然界的关系进行思考。
六、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准备:
实验用具:放大镜、显微镜、解剖针、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纱布等。实验材料:
1.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黑根霉;
2.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黑根霉的面包和长有青霉的水果; 3.准备几种食用或药用真菌; 4.青霉、黑根霉的永久玻片等; 5.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1.调查生活中的真菌。
2.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
(二)创设情境导入:播放视频、学生看视频。引出本节课所学内容 《真菌》,同时还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生活体验:由各小组展示收集的食用大型真菌。并回忆小学科学学过的有关蘑菇的知识。提出问题:
1.它们与我们前面学过的病毒和细菌有什么不同?你还知道哪些真菌? 2.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怎样繁殖后代? 3.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4.你还想知道哪些有关真菌的知识?
多媒体课件展示常见的大型真菌,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蘑菇资料,参与学生讨论。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过渡:梳理有关问题,要了解真菌应该从认识真菌结构方面的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
(四)实验探究:观察酵母菌和霉菌(分组实验)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骤及注意事项等。
1.观察酵母菌:给学生出示实验室里的一些培养液(酵母菌),在准备实验时不小心把标签能掉了,不知道是细菌还是酵母菌,请学生进行鉴别,并给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①你是否想通过自己的鉴别得出结果呢? ②你能描述出他们的结构吗?
③你能把它和刚刚学过的细菌的结构进行比较吗?
如此设计可以让学生在一进入课堂就带着好奇心和神秘感,并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结论,同时也让学生对旧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对显微镜的使用也有了进一步的熟练。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以后,很自然的就总结出细菌和酵母菌的区别在于酵母菌的结构微小,有真正的细胞核,从而引出“真菌”(字面意思:有真正细胞核的菌)。但是有的学生也会提出问题:真菌都是像酵母菌这样单细胞的吗?还有没有多细胞的呢?这样的主动置疑,让学生又有了探究的欲望。
2.观察青霉菌、黑根霉
这时,我就出示准备好的发霉的面包和橘皮,还可以用一些发霉的、长毛的衣服和皮鞋,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将规律从广泛的观察中归纳提炼出来,在生活现象中探究科学,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获知的过程。学生们看到这些东西就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自己就知道了这些生活中很不起眼的生物也是真菌,而且也知道了他们是青霉、黑根霉。我又问学生想不想看看他们的结构呢?好奇心又形成了,学生马上想通过自己观察,获得知识,同时我给他们提出了实验中要注意的问题和新的问题:
①你可以自己选择观察的方法,比如用放大镜观察、制作临时装片等。②这些真菌和你熟悉的酵母菌有什么不同点? ③他们和酵母菌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 对于一些层次比较高的同学可以进一步的观察衣服上的毛霉,提高他们对生物实验的兴趣,同时也让学生明白要学会用生物的方法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现象。将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动手制片的兴奋迁移到对真菌形态结构上的探究上,强调了教学中的重点。借此深化了学生动手操作和使用显微镜技能。随后同学们就实验过程中的经验、心得进行了交流,培养了学生科学实验中的合作态度。使学生对知识的获取有一个坚实的直观基础。同时在屏幕上显示教材的结构图,将对真菌的观察提高到细胞结构的微观层次上。
(五)感受获知
在真菌中除了这些需要借助显微镜观察到的种类外,请问同学们:蘑菇和木耳是真菌吗?它们同酵母菌和霉菌有什么相同之处吗?这时我设计了一个动手的实验:学生动手撕平菇,观察蘑菇密生的菌丝,获得形象的认知,同时在大屏幕上出示蘑菇的结构图,让学生感受到菌丝在大型真菌中的存在。这时再结合青霉和曲霉、酵母菌的结构图,让学生自己整合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真菌的生命活动是本课的难点。为使学生的学习能够很好的进入这一部分,我让学生看了一段录象,然后设计了如下的问题:
①青霉、黑根霉为什么通常生活在一些食品和水果中呢? ②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萌发呢? ③他们又是靠什么方式来繁殖自己的呢?
这样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真菌要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要是靠孢子来繁殖的,利用一段自然界中真菌生长的录像,水到渠成的解决了异养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对学生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学生联想到了勤洗手,常洗头,注意个人以及环境卫生等实际问题。深化了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态度,较好的树立了学生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总结。(时间如果允许,可以播放视频)
(六)盘点收获: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总结。最后老师总结比较病毒、细菌和真菌的异同。(多媒体课件)
(七)当堂检测:
最后,播放视频给学生观看,让学生体会到真菌在我们生物圈中的种类繁多,更深刻的体验到生物的多样性,但是我们却能把多种多样的生物归纳出最基本的生物特征和生物规律性。那么真菌对我们人类和生物有什么作用呢?它的存在给我们带来的是喜还是忧呢?这在学生新奇的表情中留下了更多的好奇心,也为下一章的学习打下了伏笔。
七、反思与总结
从已经实践效果看,设定的教学目标基本适合绝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教学方式适合学生的年龄认知特点,选用的视频、图片、阅读等材料适当,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设想。
1、在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三维教学目标,目标比较具体、适切,针对性较强,具有操作性和可测性。
2、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通过动手培养霉菌,学会简单的微生物培养方法的同时真切体验到真菌无处不在。在后续的课堂观察实验中,更多地培养了学生在实验中认真观察,科学描述,比较归纳等科学素养。
3、在教学中,教师避免了通过简单的讲授让学生获得新知,而是结合教材载体,层层设疑,引起一系类师生、生生互动对话。在一系列有梯度的探究与思考的过程中学生归纳出真菌的特征,并以此为基础思考真菌与人类的关系。有效思考带来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4、在教学过程中图片、视频等学习载体针对性强,均有较高的有效性,不可替代性。
5、在学生课堂观察霉菌的实验中,教师提醒学生不要把鼻子等凑近霉菌时,若学生提出:为什么不能凑太近时,教师需把握好这一良好的教学契机,可以提醒学生推测可能的不利原因。
6、教学目标与达成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对学生了解不够,如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水平,学生的兴趣爱好等,教师不知道或了解很少。比如本节课,我认为学生应该很熟练的使用显微镜,结果上课发现大多数学生不会使用显微镜,我只好再讲解和示范。其结果可想而知。
对教学中生成性问题的思考:产生问题应该值得教师关注,首先肯定学生的思考,一般更多地引导学生从寻求答案的途径去发挥学生在课堂后的讨论、探索,呵护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和学科兴趣。
第五篇:第二节 食用真菌 教学设计
第二节 食用真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性目标
了解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
(二)技能性目标
通过观察蘑菇的形态、颜色,继续培养观察能力;通过概括真菌的主要特征,培养分析综合能力。
(三)情感性目标
通过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继续树立生物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观点;通过了解真菌与人类的关系;继续学会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分析事物;初步建立合理开发利用真菌资源的价值观。
重点、难点分析
1.蘑菇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是本节的重点知识。
通过学习蘑菇的形态结构及营养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蘑菇与酵母菌、霉菌虽然形态差异显著,但它们细胞基本结构、营养方式都相同,同属于真菌。2.真菌的主要特征及对自然界的意义和与人类的关系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之二:
真菌是生物界的一大类群,种类很多。了解真菌的主要特征,有助于认识生物界的全貌。同时真菌与人类关系十分密切,了解这些知识,利于人们合理利用开发真菌资源,对控制其有害的一面十分必要。而了解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对以后学习生态学知识也是必须的。
3.在本节的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观察新鲜蘑菇。如何培养好新鲜蘑菇,以便于学生观察,是本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之一,因为在接种过程中很容易被污染。另外,新鲜蘑菇不易保存。
4.如何鉴别毒蘑菇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之二,因为目前很难简单概括毒蘑菇普遍存在的主要特征。
实践训练:培养新鲜蘑菇 创新训练:观察蘑菇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课前准备 买一些新鲜磨菇,放在培养皿中,上课时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
或课前布置好,让学生上课时从家中带些干、鲜蘑菇来。
(二)教学过程
1.关于蘑菇形态结构方面的教学
指导学生观察新鲜蘑菇的颜色,外部形态。注意:观察蘑菇的孢子,要把它放在白纸上。另外,最好让学生在放大镜下观察。轻敲一下菌盖,看一下白纸上是否有孢于落下,孢子的颜色如何?接着让学生把菌盖、菌柄分开并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指导学生边动手边认识蘑菇子实体的各部分名称。讲清蘑菇的子实体较大,所以是个体较大的真菌。子实体也是由菌丝构成的,蘑菇的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最后通过实物和插图总结:
蘑菇的形态像一把张开的伞,其结构包括子实体(地上部分,由菌盖、菌柄构成)和伸进土壤中的菌丝组成。
2.蘑菇的营养方式
让学生与酵母和青霉、曲霉进行比较。相同点:细胞内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都腐生生活。(蘑菇是靠地下部分的菌丝吸收养分的,地下部分的菌丝为营养菌丝)。
3.蘑菇的生殖方式
让学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菌盖下面的菌褶,并观察成熟蘑菇的孢子。孢子的颜色呈褐色,可随风飘散,落到环境适宜的地方,孢子就可萌发出菌丝,而后从菌丝上生出子实体。
4.关于蘑菇与人类的关系的教学
让学生进行讨论,说出作为健康食品,它对人类的益处。另外,蘑菇的药用价值有哪些?对于学生的回答有不全面之处给予补充。如:蘑菇提取物对肝病、白细胞减少症、诱生干扰素、溶解胆固醇、抗癌、冠心病、高血压等预防和治序方面的作用。蘑菇已成为开发天然药物资源的新领域,已被列为当代重要的健康食品之一。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今天,利用废物生产蘑菇开发新的蛋白资源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入,蘑菇在我们的生活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特别强调:有些蘑菇是有毒的,没有统一、简易、确切的鉴别方法。采到的不能识别的蘑菇,不要随便食用。
补充一些其它食用菌的知识,用谈话法让学生说出他们所知道的其它食用菌,并让学生辨认一下书前面的彩图中的食用菌。
5.关于真菌的主要特征和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及与人类的关系
指导学生联系前面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讨论,让学生比较酵母菌、霉菌、蘑菇有哪些共同的地方,而后归纳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1)细胞内具有真正的细胞核。(2)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孢子生殖;(3)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为异养。真菌对自然界的意义与细菌相同,对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起重要作用。6.出示食用真菌的文本资料加深同学们对食用真菌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