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中的真菌 教学设计
生活中的真菌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资料,认识生活中真菌有哪些,它们与人类有什么样的关系。
2.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3.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在什么条件下容易发霉的假设。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和交流设计实验的方案。
科学知识目标:
能够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教学重点:
通过搜集资料、交流整理资料等活动感悟真菌的多样性,以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学难点:
设计食物在什么环境下容易发霉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了解、搜集可食用真菌的资料、图片或实物,调查其营养价值作用等。
实验材料:
正在发霉的食物、放大镜、蒸发皿。
教学方法(方式)与学习方法:
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组合作学习:观察、讨论、探究
教学手段: 在学生交流、汇报中采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重点,在小组讨论中不断完善实验设计,完成教学难点。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菌的种类
(1)直接导入(板书课题)
(2)交流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教师先出示交流提示,学生明白后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真菌的种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点评:谈话导入亲切自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进课堂。小组内学生展示、交流资料,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一下子就能调动起来,此环节可以培养学生整理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还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和归纳概括的能力。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图、文、声刺激多种感官,能让学生对于真菌这一类微生物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二)探究霉菌,发现新知
1.食物发霉
(1)认识霉菌
(2)小组合作观察霉菌的特点。首先,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然后小组观察,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学生展示,教师总结。
【点评:此环节用桔子图片提问,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还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进学生之间的情感。】
2.预设食物发霉的条件
(1)学生猜想霉菌的生存可能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假设:食物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呢?在什么样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教师随机展示 容易发霉
不容易发霉
温度高(30℃左右)
温度低
潮湿(有水)
干燥
【点评:这一环节能够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猜想、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a、思路指导
引导学生用交叉连线的方法先组合出实验条件。
即①温度高(30℃左右)、潮湿(有水);②温度高(30℃左右)、干燥;
③温度低、潮湿(有水);
④温度低、干燥。
b、建立抽象实验模型
分析①与②,③与④有什么相同点,构建两组实验模型即:
环境
已发霉物品
温度高(30℃左右):
潮湿(有水)
干燥
低温
潮湿(有水)
干燥
分析两组实验的特点,确认为对比实验,进而引领学生分析两组对比实验中可变的条件和不变的条件,形成抽象实验模型。
c、设计具体的实验模型
①学生尽可能地设计多种高温、低温的实验环境,多种发霉的物品。教师要提醒学生一组实验中发霉的物品应相同。
②在讨论的基础上写出具体的实验方案。
③汇报交流各组的实验方案,并完善实验方案。
④提出实验要求和课下的观察要求。【点评:教师再指导学生从猜想入手设计实验,利用箭头交合法得出了四组实验条件;再利用分析比较法构建了两组抽象的实验模型;最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法,联系实际设计出了具体的两组对比实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注重了学生分析推理等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设计实验方案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三)小结本课
小结:同学们在今天不仅学得积极主动还很会动脑筋,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下认真组装实验模型按照要求用心观察实验现象并做好记录,看哪一个组在下次的活动课上表现得最为出色。实验之余,请同学们再完成一个小小的任务——搜集食品保鲜的方法。
第二篇: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精选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精选5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1教学设计思想:
本课力图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和了解真菌。通过活动1培养学生观察与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活动2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活动,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现象、实验结论、表达交流等过程,让学生们再次体验探究中的乐趣。
教学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4.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设计和结果。
1.能够知道真菌是既不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一类生物。
2.能够有根据地说明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1.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措施,并说明理由。
2.能描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食品保鲜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能大胆设计一种新颖的食品保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探究活动,感悟真菌特别是食用真菌的种类多样以及与人们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相结合的互动教学法。
教学媒体:
多媒体设备,有关真菌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课
谈话:漫步在雨后茂密的森林中,我们在树干的底部或朽木上会发现一些形似小伞的蘑菇;在阴湿的环境中,我们还会发现一些食物上长有“长毛”,这些都是真菌。今天就让我们来认识这些真菌吧!
(二)新课教学
活动1:可以食用的真菌
1.出示一些关于真菌的图片。
提问:你们认识它们吗?它们分别是什么形状和颜色的呢?
2.学生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的认识理解。
3.教师介绍所出示的真菌的相关知识。
4.调查:
我们在生活中食用过那些真菌?它们又分别具有那些营养呢?
5.学生讨论,并记录在书本P28中间的《记录卡》上。
6.汇报:你们认为真菌有那些不同的特点呢?
7.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的.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呢?
活动2:食物发霉
1.谈话:除了蘑菇、木耳等大型真菌以外,一些食物、衣物上长出的霉菌也属于真菌,让我们来观察它们有哪些特点?
2.观察发霉的馒头,将观察现象记录下来。
思考: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
3.设计实验。
(1)假设:食物在XXX条件下容易发霉。
(2)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假设。
(3)实验并记录。
(4)结论:
食物发霉的条件是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4.讨论:怎样才能防止食物的发霉?为什么?
拓展活动:食品保鲜
1.以生活中的某一种食物的保鲜的方法,观察它从过去到现在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这些方法有那些优点和缺点?
2.学生汇报并介绍对细菌和生活的一种危害?
板书设计:
第六课 生活中的真菌
1.常见的真菌
银耳、灵芝、香菇、金针菇等。
2.食物发霉的条件
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通过青霉、曲霉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等认识真菌的主要特征。
3、描述真菌的生殖方式。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青霉、曲霉及新鲜蘑菇的形态,提高观察能力。
2、通过制作孢子印,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模拟实验,提高探究合作能力。
(三)情感目标:
正确认识作为分解者的真菌,理解真菌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教学难点
1、怎样识别青霉和曲霉。
2、真菌的繁殖方式。
3、如何制作孢子印。
教学方法
观察法、模拟实验法、实验法、合作交流、资源共享法。
教具准备
1、教师准备:
(1)提前组织部分学生亲手培养蘑菇和霉菌。
(2)课件
(3)学生分组实验用的剪刀、烧杯、放大镜。
2、学生准备:
(1)部分同学培养蘑菇和霉菌。
(2)各种颜色的纸片。
(3)查找一些有关真菌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首先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这几幅图片。在和谐、优美的自然中,有各种类型的生物分别做着自己的贡献,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着大自然的平衡。它们分别是生产者、消费者,还有一类是什么呢?
学生:还有一类是分解者——细菌和真菌。
教师:前面我们刚刚学习了细菌,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真菌。
2、提出问题
展示课题:第三节真菌
教师:对于真菌,你想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
有部分同学亲手培养了一些真菌,还收集了一些资料,今天我们一起来资源共享!
3、创设情境,展开新课
展示自己培养的蘑菇和霉菌。
教师:蘑菇用我们的肉眼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属于一类大型真菌;桌面上的霉菌就不同了,它们比较微小,属于一类较小的真菌。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还有很多,你认识它们吗?它们与人类的关系如何?
1、展示各种各样的真菌图片
观看、认识、讨论交流
教师:其中,很多蘑菇的营养价值很高,例如我们可以食用的有?有的药用价值很高,例如?是否所有的真菌都是有益的?由此,你还能联想到生活中还有哪些真菌?
2、根据学生的回答可以通过链接展示图片
收集资料突出的同学上台展示一些野生蘑菇的图片,资源共享分析蘑菇的生活环境
刚才我们研究的都
是日常生活中称为蘑菇的一些大型真菌,对于微小的霉菌,我们如何识别它们呢?
3、青霉、曲霉的异同点
观察,比较青霉、曲霉颜色上的不同。
放大观察,比较青霉、曲霉形态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师:通过不同点,我们可以区分青霉和曲霉;而它们的相同点反映了所有多细胞真菌的主要特征:大多数真菌是多细胞的,菌体由菌丝组成,生有许多孢子。
它们的细胞结构怎样?
链接真菌细胞和植物细胞的比较图。
学生:观察比较细胞结构有什么不同?判断真菌的营养方式如何?
教师:真菌细胞不断地从周围吸取有机物,形成许多菌丝,当长到一定的时期,就会在菌丝顶端产生许多孢子。孢子有什么作用?
模拟自然:探究真菌的生殖方式
一起来活动:模拟自然界的风吹和震动,把装有霉菌的塑料袋放在手里,拍打几下,传给下一个同学,依次传给小组内的多个同学,然后观察塑料袋的内壁上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发现:塑料袋内弥漫着许多孢子,有许多粘附在塑料袋的内壁上。
孢子多而轻,容易被风吹散,在自然界,空气中到处弥漫着真菌的孢子,一旦遇到合适的环境,就会萌发长出各种各样的真菌。例如,霉菌的孢子萌发长处霉菌,蘑菇的孢子萌发就会长处蘑菇。你想知道蘑菇的孢子生长在什么地方吗?观察孢子印的颜色和形态,了解不同的蘑菇孢子的颜色排列形态不同。
当我们把这些孢子收集起来,散到一定的培养基上,就会栽培出蘑菇来。想知道蘑菇孢子的萌发过程吗?请我班培养蘑菇的小专家介绍蘑菇的成长日记。
[回顾与整理]
1、各种各样的真菌
2、真菌的生殖
[练习与应用]1、2
[探索与实践]
1、想进一步了解蘑菇的营养与美食吗?据真菌的营养保健作用设计美食方法。
2、你想自己栽培蘑菇吗?请与栽培过蘑菇的同学交流。
编写思路 :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在前面的教学中,同学们已经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类,但是由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比较直观,学习起来比较容易,而分解者一般都是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用肉眼比较难看清,所以比较抽象,也比较难学。新教材提倡宏观与微观结合起来学习,本节课是这一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观察并认识常见的真菌;
3、描述真菌的营养方式和繁殖形式;
4、了解食用菌养殖的一般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2、难点:真菌的主要特征、真菌的营养和繁殖方式。
课前准备
1、有关真菌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用面包、柑橘培养的真菌
3、常见的食用菌
教学设计
学习内容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导入:生长中的真菌录像
观看录像
提供录像资料,引导学生产生兴趣
认识真菌的细胞结构特征
观察青霉或曲霉的菌丝,尝试分辨两种菌丝;观察酵母菌的图片,总结真菌细胞结构的共同特征
提供资料,指导学生观察、比较
认识真菌的营养方式
观察发霉的食物,解释霉菌的营养方式
提供实物资料,指导学生观察
认识真菌的繁殖方式
观察图片,解释霉菌的营繁殖方式
提供图片资料,指导学生观察
认识常见的食用菌,巩固对真菌主要特征的理解
辨别各种常见的食用菌,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征和繁殖方式
提供图片和实物资料,知道学生观察和分析
孢子印的制作和食用菌的栽培
操作
提供资料,指导学生操作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了细菌,在生物界里,还有一种菌类,它的样子和细菌有很大差别,这就是真菌。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经常被我们忽视的生物吧:(放录像)
学生:观看录像。
主要教学过程:
教师:从录像中我们可以看到:构成真菌的躯体的主要是什么结构?
学生:菌丝。
教师:真菌的菌丝长得都一样吗?(指导学生观察根霉和青霉)
学生:不一样,有的透明,有的是绿色的,有的是黑色的。
教师:虽然菌丝的结构不一样,构成菌丝的细胞结构却是一样的,让我们比较一下构成霉菌菌丝的细胞和细菌的细胞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细胞核。
教师:对,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但没有叶绿体。另外,霉菌还是多细胞的生物,而细菌的每个细胞都是单独的生命体。不过,也有单细胞的真菌,例如酵母菌。(示图片)它虽然是单细胞生命,但是它的细胞结构也是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而不具有叶绿体,所以也是真菌。
教师:摸一摸真菌菌丝扎进面包
(柑橘)的地方,和没长霉的地方比较,有什么感觉?
学生:很软。
教师:这是为什么?录像里是怎么说的?
学生:菌丝分泌的物质将面包(柑橘)分解了。
教师:可见,真菌也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教师:为什么菌丝的颜色不同呢?我们放大看一下(展示图片)。
学生:是菌丝顶端一个个小圆球的颜色不同。
教师:这些小圆球也是一个个细胞,不过它们和构成菌丝的细胞不同,这些细胞可以随空气散放到各处,一旦遇到适宜的条件,每个细胞都可以发育成一个新的霉菌个体。这些细胞就叫孢子。总结霉菌的繁殖方式。
学生:孢子繁殖。
教师:除了酵母菌和霉菌以外,你还知道其他的真菌吗?
学生:蘑菇。
教师:让我们认识一下各种好吃的蘑菇(展示实物和图片)
学生:积极发言,分辨香菇、口蘑、木耳等;
教师:为什么说蘑菇是真菌?你能从这张图片中寻找出支持蘑菇属于真菌的证据吗?(出示图片)
学生:(观察图片并回答)多细胞的,也是由菌丝构成的,也有孢子,也有细胞壁、细胞核等。
教师:(播放蘑菇孢子散放的录像)不同种类蘑菇的孢子形状和排列方式是不一样的,可以通过孢子印来观察(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
教师:蘑菇也是由孢子繁殖的,我们收集蘑菇的孢子,不也就能繁殖蘑菇了吗?确实可以。但是等待孢子萌发实在太慢了,我们有更节省时间的方法(指导学生操作或提供资料让感兴趣的学生课后操作)
学生:选择制作孢子印或食用菌栽培。
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课程开始时播放的一段录像。对于真菌的结构,学生们最不容易理解的就是“菌丝”的概念。由于菌丝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的器官、组织相差很远,在缺乏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就很难产生深刻的理解。另一位老师为我提供的这段录像,非常生动形象,极好地解决了这个难点。让我感叹:如果能有适宜的教学资源,学生的收获会更多,教师讲起课也更省时省力。
收集课程资源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这段录像的获得是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但也是由于我每时每刻都注意收集才能将它很好地保存下来。曾经听到一个故事:“有人向一位刚上完一节出色的公开课的特级教师提问:‘您准备这节课用了多少时间?’这位教师回答:‘要说时间短,我准备了十五分钟,要说时间长,我准备了一辈子。’”我觉得每一位有志于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老师都应当如此。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4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能力目标:
1、运用制作及观察青霉、曲霉临时装片的技能。
2、运用制作孢子印的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参观当地的食用菌养殖场,体验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2、通过真菌和人类关系的认识,体验从正反两方面辩证地看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
3、观察能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
1、运用制作及观察青霉、曲霉临时装片的技能的培养
2、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图示法、实验法
四、教学准备
用橘皮、馒头、面包片培养青霉和曲霉,新鲜的蘑菇,几种食用或药用真菌,制作有关青霉、曲霉、蘑菇和酵母菌的结构CAI课件,制作孢子印,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器材,制作孢子印的实验器材,一袋酵母,一个发酵的苹果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学生熟悉常见的真菌,展开话题,使学生进入“菌”的探究学习)
师出示各种大型真菌: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很多东西,大家看你认识这都是什么吗?
生托起盘子介绍自己认识的各种真菌
师:你最熟悉的其中的什么?
生:蘑菇。
师:你吃过或者听说过哪种蘑菇?
生介绍自己吃过的蘑菇
(二)新授:
1、探究蘑菇
(课间由班长带领学生在校园采蘑菇,上课交流收获。由此探究出蘑菇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方式,产生新的疑问:蘑菇是怎么繁殖的?通过制作孢子印,对孢子的看、摸、拍、等探究,认识蘑菇的繁殖方式。通过参观蘑菇大棚的视频,使学生了解蘑菇的养殖过程和方法。通过蘑菇的营养价值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区分食用蘑菇和毒蘑菇,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师:那么你采过蘑菇吗?
课前我布置了班长带领一些同学到校园里采蘑菇,收获如何呢?
班长:没采到
师:你们到哪儿去采的?
班长:草丛里
师:为什么到那里去采?
班长:以前下雨后,同学在那里见过蘑菇
师:请见过蘑菇的同学说说那里的环境?
生:阴暗、潮湿、落叶比较多
师:为什么现在那里没有蘑菇了呢?大家能帮忙分析一下吗?
生:这几天比较干燥
生:气温太低
师:分析得很好,现在大家能总结一下蘑菇的生活环境吗?
生:温暖、阴暗、潮湿、有机物比较丰富的地方
师:同学们根据蘑菇的生活环境,你能不能推测出蘑菇的营养方式?
生:它靠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应该属于异养
师:我们吃的蘑菇大多是种植的还是野生的?
生:种植的师:那种蘑菇是种种子吗?
生:种孢子
师:孢子是什么样的呢?你见过吗?
生:没见过,太小了
师:我们可以通过制作蘑菇的孢子印来认识它们,这是老师制作的孢子印(出示孢子印),想做一个吗?你面前就有蘑菇、剪刀、培养皿里有纸,我们可以边学边做。
屏幕显示蘑菇的结构图
师:我们看到的蘑菇是蘑菇的地上部分,叫子实体,由菌盖和菌柄构成,菌盖的背面是菌褶,里面有大量孢子。我们用剪刀将菌柄剪去,将菌盖扣到培养皿里的白纸上,再扣上烧杯,就可以了。
师:做好了就别再动了,下课后带走,明天你就可以看到美丽的孢子印了。
你为什么要用扣上烧杯?
生:孢子太小,别让风吹走
师:你面前有老师提前制作好的孢子印,拿起来,能看到什么?
生:有一圈白粉一样的东西
师:这里面就有大量的孢子。一个蘑菇能产生这么多孢子,那么蘑菇是单细胞的还是多细胞的?
生:多细胞的师:你摸一摸孢子什么感觉?
生交流
师:拍一拍,孢子不见了,咱们刚才帮蘑菇传播后代了,现在教室里就有了大量的蘑菇孢子,过几天,你们就可以在教室里采蘑菇了。
生:不可能
师:为什么?
生:蘑菇是长在温暖潮湿、有机物丰富的环境中,教室没有它们生存的环境。
师:哦,教室里采不到蘑菇了,那么我们想收获蘑菇,还是去一下蘑菇大棚吧。
屏幕显示学生兴趣小组参观蘑菇大棚的视频,介绍蘑菇的养殖方法。
师:现在知道蘑菇是怎么种植的了吗?
老师从蘑菇大棚带来了几个蘑菇棒,里面已经有大量的菌丝,送给没有采到蘑菇的小组,请他们细心培育。
师:蘑菇,被称为21世纪的健康食品,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应该多吃点。,有利于大家的生长发育。
毒蘑菇
过渡:是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食用呢?
生:毒蘑菇不能食用
师点击图片:这是一些毒蘑菇。专家建议,不熟悉的野生蘑菇最好不要采摘食用,小心中毒。
2、探究霉菌
(通过展示观察发霉的食物,思考生活中物品发霉的现象,探究霉菌的生活环境和营养方式。按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观察的步骤,由宏观观察到微观观察霉菌,边观察边质疑,逐步探究霉菌的形态、结构、生殖方式,并区分青霉和曲霉。)
过渡
师展示带来的发霉的橘子和面包:老师还给大家带了些橘子和面包,但没保存好。
生:长毛了,发霉了
师:这些毛我称它为什么?
生:霉菌
师:这些霉菌靠什么生活呢?
生:分解橘子、馒头里的有机物生活
师:它们的营养方式是?
生:异养
师:霉菌长什么样?下面你可以仔细观察你桌上的霉菌,可以利用放大镜。
学生观察
师将两种霉菌放在投影仪上,放大,显示。
师: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疑问?
生:橘子上的霉菌是绿色,面包上的霉菌是黑色还有的是黄色。
师趁机介绍长在橘子上的是青霉,长在面包上的是曲霉。
生:橘子上的霉菌下面是白色,上面是绿色
生:它是一丝一丝的师:生物学上叫它菌丝,也就是说霉菌是由由菌丝构成生:上面有小黑点,小黑点是什么?
生:为什么下面的毛是白色,上面是绿色?
师:小黑点与生殖有关,你猜是什么呢?
生:孢子
师:你看到的青霉是绿色,其实就是因为它的孢子是绿色的,下面的菌丝是白色的。
曲霉是黑色的或黄色的,也是因为它的孢子是黑色的或者褐色的。
师:你还有什么疑问?
生:菌丝里面是什么样?
生:孢子是什么样的?
生:青霉和曲霉有什么区别?
师:要知道答案,我们需要借助———显微镜,将霉菌做成装片来观察。联系前面我们做过的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我们该怎么制作霉菌装片呢?
生讨论交流:擦片、滴水、取材(用牙签挑取)、盖片。
师点击屏幕,显示制片步骤,提示取材该注意问题。
师:下面就继续我们的发现之旅吧,这个组先观察青霉,这个组先观察曲霉。
生分组实验,师巡回指导。
师分别将一个制作效果好的.装片置于显微投影仪上展示。
然后引导学生交流他们在显微镜下的发现。
学生到屏幕前上指出自己的发现:
1、青霉的菌丝是多细胞的。
2、青霉的细胞中有细胞核。
3。有很多散落的孢子
4.它们顶端的孢子排列的象个扫帚。
另一组学生指出自己的发现:
1、曲霉的菌丝是多细胞的。
2、曲霉的细胞中有细胞核。
3。有很多散落的孢子。
4.它们顶端的孢子排列成放射状。
师边总结边板书:也就是说青霉曲霉都是多细胞的,细胞中有真正的细胞核。
(如果学生制作的装片效果好,应该能看出青霉和曲霉的孢子排列的形状不同,学生指出后,教师可以直接归纳青霉和曲霉的区别。如果制片效果不好,学生看不出孢子的排列,就屏幕显示教师显微拍摄的青霉、曲霉的孢子排列图片,学生区分)
3、探究酵母菌
(由生活中的现象,推测出酵母菌的营养方式。通过观察显微镜下的酵母菌照片,探究酵母菌的结构和生殖)
过渡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种菌,(出示酵母)这里面有什么菌?
生:酵母菌
师:我们家里做什么的时候用到它?
生:做馒头
师:还有什么要用到它?
打开装苹果的塑料袋,生闻。
师:什么味?
生:酒味,酿酒用到它。
师:那你能不能推测出它的营养方式?
生:异养
师:想不想看看酵母菌的庐山真面目?
生:想
屏幕显示教师拍摄的酵母菌在显微镜下的照片
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交流自己的发现:有的学生能发现酵母菌是单细胞的,有的说是多细胞的。
师给予表扬:你们观察得很仔细。
屏幕显示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的图片
师:酵母菌的确是单细胞生物,两个长在一起是一个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师补充:酵母菌在条件适宜时进行出芽生殖,在环境营养缺乏时进行孢子生殖
我们再将它们放大,注意观察它的结构。
4、探究真菌的特征
(通过比较酵母菌和细菌,探究出二者的不同,并通过比较蘑菇、霉菌、酵母菌,进一步归纳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师:酵母菌与我们上节课讲的细菌有什么不同呢?点击图片
大家将它们的特点,填写在你的导学提纲上的表格里,进行比较。
生填写完后,在投影仪上展示,并归纳出它们的不同
师:它们虽然都是单细胞的,名字都带菌字,是不是同一类?
生:不是
师:我们今天探究的这三种菌类,酵母菌、霉菌、蘑菇,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点?
生:有
师:哪些共同特点?
生交流
师:所以它们属于同一种菌类?
生:真菌
师:刚才同学们归纳的就是真菌的特征
点击屏幕出现真菌的特征
(三)学以致用:
木耳、银耳、灵芝等为什么都是真菌?
生交流
(四)延伸:
师:课堂上的我们观察用的馒头橘子课后怎么处理?
生:扔垃圾箱里
师:扔掉后它们变成了什么?生:无机物
师:谁的功劳?
生:真菌和细菌
师:真菌除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的重要角色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
(五)盘点收获:
生交流收获和遗憾之处,教师进行鼓励。
(六)作业设计:
1、有一种堪比黄金的中药,冬虫夏草,到底是虫还是草呢?课后查阅资料,下节课交流。
2、课外实践: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养殖食用菌。
板书设计:
真菌
蘑菇霉菌酵母菌
营养方式:异养异养异养
生殖方式:孢子孢子出芽生殖或孢子生殖
结构特点:多细胞菌丝,多细胞,有细胞核单细胞,有细胞核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5一、教学目标
1、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2、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的特点。
3、学会用放大镜观察青霉和曲霉的形态结构,培养观察能力。
4、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
1、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生命活动的特点。
2、观察能力的训练。
难点:真菌生殖方式的特点。
三、课前准备
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I课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的传播。
学生:复习七年级上册有关单细胞生物的内容中酵母菌的结构;查阅有关真菌的知识;制作孢子印。
四、课时分配
一课时
五、教学设计
第三节真菌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的角度来认识真菌作用。播放CAI课件,关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的地内容。
各种各样的真菌学生根据观看的课件内容,并观察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大搜集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观察与思考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讨论: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共同点?2、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容易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的特点?提供长有长霉的面包和长有长霉的水果。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分们的形态结构。
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学生回忆,结合新知识说出单细胞真菌的结构。出示酵母菌的插图,与学生共同了解有关酵母菌的知识。
真菌的繁殖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鲜蘑菇的孢子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真菌是通过什么来繁殖后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了解真拉塔基亚的繁殖特点有什么意义呢?
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孢子的传播过程。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章所学知识,了解一些食用菌养殖的过程和方法。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孢子的传播过程”。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第三篇:《生活中的真菌》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反思
一、说教材
本节课的《生活中的真菌》是冀教版科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第6课。本课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识和了解真菌。本节课由活动一“可食用的真菌”、活动二“食物发霉”和拓展活动“食品保鲜”三部分内容组成。
二、说教法
《生活中的真菌》科普性比较强,容易使课堂教学变成知识点的堆砌,从而显得枯燥乏味。所以应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常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采用的教学策略是:遵循从理性到感性的认知规律,创设媒体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在情境学习中讨论研究, 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参与到活动中来,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在活动中理解知识,在活动中应用技能,在活动中解决问题。
基于本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总之,本节课我根据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认知规律,采用直观教学和活动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由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要研究的问题,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以学法为重心,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主动地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力求使学生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让学生在探究中培养能力和素养,并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整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精神,预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能顺利达成。
《生活中的真菌》教学设计
西邹中心校 王鹏
一、教学目的要求: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
3、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4、能够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二、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三、教学重点:设计实验证实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a、调查吃过冬菇的情况。b、问:冬菇属于哪一类的植物?
c、调查有哪些食用真菌、商店或超市中的真菌制品。
2、学习新课: A、可以食用的真菌 活动目标
(1)、能通过观察描述各种蘑菇的外部形态特征。
(2)、能通过多种渠道调查发现可食用真菌对人类健康的好处。(3)、能够有根据地说明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活动过程:
(1)、把自己带的食用真菌进行观察。
(2)、引导学生明确真菌是一类既不 属于植物也不属于动物的生物。
(3)、组织学生认真观察收集到的食用真菌的图片或实物,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和生活环境。
(4)、交流——对有关食用真菌的营养及作用的资料交流、分析、记录活动。此时,可让学生阅读不同真菌制品的商品标签,或从健康、医学杂志中甚至是一些食谱中获得相关内容,培养学生从收集到的相关资料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参考教师用书中背景资料和拓展知识部分的内容。
(5)、讨论——为什么说食用真菌是宝贵的生物资源 B、食物发霉 活动目标
(1)、能利用简单工具进行正确观察并记录使食物发霉的真菌的形态特点。
(2)、能根据生活经验提出食物容易在什么环境条件下发霉的假设。(3)、能够设计实验证实自己的假设。(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实验结果。
(5)、能提出防止食物或衣物发霉的措施,并对其说明理由。活动过程:
(1)、食物和农物发霉的现象虽然很常见,但要马上拿来观察有时又不太可能。因此,上本课前十天左右教师就要设法收集发霉的物品,甚至创造条件有意让一些食物或衣物发霉,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适当的观察材料,又可以为指导学生设计实验提供依据。
(2)、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再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将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真实记录下来。
(3)、组织学生的交流活动,适时提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食物容易发霉”这一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发霉的条件进行有根据的大胆假设。
(4)、引导学生选择一种自己认为最有可能的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如研究环境的干燥与阴湿的影响时,要保持其他条件不变。(5)、鼓励学生在课下切实完成自己的实验,并找时问让大家交流研究成果,展示观察记录(可以绘画或拍照),分析原因,发霉的条件:在潮湿阴暗、不通风、温暖的条件下易发霉。
C、食品保鲜 活动目标
(1)、能调查一种食品保鲜方法的优点和缺点。
(2)、能描述技术和设备的发展和应用有助于食品保鲜和牛活质量的提高。
3、能大胆设计一种新颖的食品保鲜方法。
4、能与小组其他同学交流自己没计的方法。
5、能客观地评价别人和自己的设计。活动过程:
1、介绍——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分析保鲜过程中用到哪些技术和设备,比较不同阶段各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教材中以鱼的保鲜为例,也可以选择其他食品的保鲜。
2、鼓励学生根据本课及上一课的经验,设计一种未来的保鲜技术。为使学生的设计真正实用,一定要让学生切实知道保鲜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D、小结:
E、作业:对家里吃剩的菜进行保鲜
第四篇:真菌教学设计汇总
《真菌》教学设计
范县第一初级中学 张爱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真菌。2.说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运用对比的方法找到真菌区别于植物和细菌的特征。2.尝试将观察到的特征用科学的语言进行描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进一步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 真菌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难点
利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和霉菌,总结归纳真菌的结构特点。
四、教学准备
教师:各种真菌的图片,以菌治虫的视频,真菌孢子繁殖的视频。学生:发霉的橘子、面包片、食用的蘑菇、放大镜。(生物材料放在封口的透明塑料袋中)
五、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教师:先请大家来看一段视频(播放视频《蝗虫被分解》),天呐!这只蝗虫怎么了?(学生纷纷提出猜想,教师对其中有创造力的想法和正确的想法给予鼓励。)
教师解释:其实事情的开端仅仅是一粒肉眼看不到的小“尘埃”落在了它的身上,这可不是普通的灰尘,而是一种真菌的孢子。【设计意图】
用简短而精彩的视频资料,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2.教师提问:对于真菌你们了解些什么?你能用最精炼的词语说说你所知道的真菌吗?(教师将学生提到的关键词简要记录在副板书上)
【设计意图】
用这样自由发言的形式对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快速地检测,无论对错都简要记录,然后在学习过本节知识后让学生对自己原有的认识进行审视和修正。
(二)真菌的形态
1.过渡:同学们对真菌的了解不少,但这些都是正确的吗?我们先来看看真菌到底长什么样子。
2.实物观察: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材料──发霉的橘子、面包、蘑菇,用放大镜进行观察,尝试用语言描述它们的形态特征。(提示不能将塑料袋打开,可以用手撕取少许进行深入观察)3.显微镜观察:引导学生取一滴发酵馒头的溶解液,滴碘液观察酵母菌,用镊子在发霉馒头上取少许霉菌涂在载玻片中央的水滴中,观察青霉的孢子和透明的菌丝。强调取材一定要少,否则堆在一起不透光,不易观察。
4.图片:教师通过PPT补充各种形态的真菌,并对图片进行简要介绍(图片是实物还是模式图,是显微图还是原图等)。(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真菌形态差异很大为什么说它们都是真菌?)
【设计意图】
1.展示形态各异的真菌让学生感性地认识生物的多样性。2.形态不同但是却属于同一个大的类群,说明它们还是有相同的地方,让学生感受辩证地思考问题。
(三)真菌的结构特征
1.教师:如果我们不能直接从外部的形态找到这几种真菌的共同特征时你还有什么办法?(引导学生说出从细胞结构和生活方式上寻找共同点。)
2.教师给出几种典型真菌的细胞结构示意图和生活方式相关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尝试着从图和文字中提取信息。)3.教师对学生提取到的信息进行总结记录在板书中。
4.教师提出进一步思考的问题:真菌是植物吗?和细菌有什么不同?教师用PPT出示植物和细菌的细胞模式图、营养方式、生态系统组成等相关资料辅助学生进行对比,找到三者间的异同。(学生回忆植物和细菌的形态结构特征和营养方式,并与真菌进行对比。)5.得出结论:真菌有真正的细胞核,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因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是异养型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是分解者。
【设计意图】
子曰:温故而知新。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让学生回忆旧知识,进行横向的对比。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学会构建知识网络,找到知识间的关联。另一方面,比较是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对于学生思维的成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四)真菌的繁殖
1.过渡:还记得刚刚上课时我们看到的那只蝗虫吗?真菌是怎样把它化为乌有的?是一个真菌在起作用吗?
2.出示霉菌的菌落,它们是怎样繁殖的?播放视频,风力作用下大量飘散的孢子和雨滴落后喷射出的孢子。补充说明:现在大家知道为什么我要求你们把带来的生物材料放在密封的塑料袋中了吗?提出问题:孢子要想萌发需要什么条件?(学生回忆蕨类植物孢子萌发的条件进行知识迁移,体会借助雨水力量进行繁殖的生物设计之巧妙。)
(五)生活中的真菌
1.过渡: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么多关于真菌的知识,它们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常见。2.出示图片:冬虫夏草,灵芝,葡萄酒,酱豆腐(腐乳),馒头(面包)、青霉素等,以菌治虫的方法及其优势。出示另一组图片:发霉的食物,补充说明(不用图片)可能引发的一些疾病。3.引导学生从中归纳在出真菌和人类的关系。【设计意图】
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永远是双刃剑,让学生认识到我们需要和其他生物建立和谐的关系。
4.布置作业:制作孢子印痕
(六)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回忆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课本64页练习题的第4题进行本章的小结。
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学以致用,请学生结合课本的练习第3题,查阅资料,制定“养殖食用菌”的方案。
六、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我认为这节课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在课程开始时播放的一段录像。其实收集课程资源是一个要长期坚持的过程。这段录像的获得是一个很偶然的机缘,但也是由于我每时每刻都注意收集才能将它很好地保存下来。曾经听到一个故事:“有人向一位刚上完一节出色的公开课的特级教师提问:‘您准备这节课用了多少时间?’这位教师回答:‘要说时间短,我准备了十五分钟,要说时间长,我准备了一辈子。’” 我觉得每一位有志于不断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老师都应当如此。2.学生资源是一个有待开发且不可忽视的教学资源。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针对这一点非常重视,教学环节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学习的主体。利用学生的自身感受、生活经验进行学习,拉近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的距离。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根据常见的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再设计实验的方法步骤,并通过实验结论得出指导生活实践的好方法。
4.对于真菌的结构,学生们最不容易理解的就是“菌丝”的概念。由于菌丝和我们熟悉的动植物的器官、组织相差很远,在缺乏感性认识的情况下,就很难产生深刻的理解。如果能通过多媒体教学,将会非常生动形象,极好的解决这个难点,学生收获会更多,教师讲起课也更省力。
第五篇:真菌的教学设计
《真菌》教学设计
作者: 王凤莲(初中生物
贵州安顺初中生物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5 / 189 发表日期:
2011-11-05 21:10:33 在教学中写好教学设计与反思将对我们以后的教学工作有非常大的进步。
教材分析:
教材在讲述真菌主要特征时,改变以往单纯介绍真菌知识做法,侧重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讨论来认识真菌的形态结构。为了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本节最后利用练习题来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出真菌的主要特征。本节内容还提供了多种活动素材,制作孢子印。
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对真菌的生活条件有了一些简单的认识,能够明白生中一些现象与真菌作用有关。关于真菌的结构,学生大多数没有观察过,但是又比较感兴趣。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和组织好相关的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又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日常生活中各种各样真菌的了解,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2.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真菌,说出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列举法,认识各种各样的真菌,再通过观察与思考级学生讨论等形式,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乐于观注身边的生物,增强保护生物的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真菌以及它们的生命活动特点,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青霉和曲霉在形态方面的异同,霉菌和蘑菇的营养方式。
课前准备:
教师用橘皮,馒头,面包片来培养青霉和曲霉,为每个小组提供长有长霉的水果和 长有长霉的面包。制作有关青霉曲霉和蘑菇结构的CAl课件,指导学生制作孢子印,制作模型模拟孢子传播。学生制作孢子印。
课时分配: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组织教学,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活动:播放Cal课件,着重展现各种各样的真菌,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维,导入本节课内容。
2.学生活动:认真观看课件,生机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从生物圈角度来认识真菌的作用。
二.各种各样的真菌:
1.教师活动: 出示提供实物标本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参与学生讨论,及时
评价和鼓励学生从日常生活和课本外获取信息的能力。
2.学生活动: 学生根据观看课件内容,并观察到实物标本,结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见识以及自己搜集到的资料,相互交流自己对真菌的了解
三.观察与思考: 1 教师活动:给学生提供长有霉菌的水果和长有霉菌的面包(或课前向学生介绍青霉和曲霉的培养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实践)利用观察与思考活动,引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的顺序观察这些真菌。同时让学生观察青霉和曲霉以及蘑菇的结构图,了解他们的形态结构。
2.学生活动:放大镜观察培养皿中养好的青霉和曲霉,注意看它们的形态和颜色。观察新鲜蘑菇的形态,最后分组讨论下列各题:
(1)青霉和曲霉在形态和颜色上有什么不同?
(2)在何时何地可以采到蘑菇?这说明了什么?
(3)霉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们的营养方式有什么相同点?
3.教师活动:指导小组长汇报讨论结果,教师适时予以鼓励,并集体订正小结答案。
四.真菌的繁殖:
1.教师活动: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新蘑菇孢子印,指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真菌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繁殖后代的?
(2)真菌的孢子在什么样环境下才能发育成新个体?
(3)了解真菌的繁殖特点有什么意义? 2..学生活动:观察自己在课前制作的孢子印,进一步了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态及作用,从而了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3.教师活动:带领学生做模拟实验“孢子传播过程”与学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真菌的繁殖方式。
4.学生活动:通过模拟实验体验孢子传播过程。
5.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
(1)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
(2)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发育成新的个体。
(3)体内没有叶绿体,营养方式是异养。
6.学生活动: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本节所学的知识,了解食用菌的养殖方法及一些注意事项。
我在教学本文时的成功与不足之处在于:
1、正确的理解了教材,把握住了这篇文章在所在单元的地位以及重难点。有示意图和动画课件。
2、能够根据学情选择教法,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的确定抓住了要点,符合课标要求,三维目标明确。每课时完成哪些环节有明确计划。
4、教学流程的安排有逻辑性,由浅入深,各个环节有目标任务,能体现教学目标。教师预设问题能抓住知识重难点,具体有代表性。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显出来,给予学生探讨问题的时间不充分,学生发言后,学生互评没有激发起来,并且在教学设计中,没有预设各个环节所用时间,所以在课堂上教学节奏较为随意,第二课时时间较紧。这是今后要注意的问题。
5、课堂教学上,能够运用表情、语气、语调等提示学生知识的重点之处,以及通过它们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兴趣等。但教学语言不够丰富、生动,未能将文中的“悲壮美”描述到极致。
6、在教学本文时,熟练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学生观看动画视频斑羚飞渡的情景,为课堂教学创设了悲壮的氛围,同时视频也让学生形象的感受斑羚的牺牲精神和团队精神,这个环节是本课教学的亮点。
7、“问题探究”这一环节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比较成功。
当然还有不足的地方:课堂上不能和学生融为一体,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启发学生学习的方法还有一定的欠缺。我想通过下面的方法,效果可能要好些:
(1)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现象引出对真菌的认识。(2)通过学生用放大镜动手观察实物标本,总结出真菌的主要特征,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增强热爱生物的情感。
(3)通过制作蘑菇孢子印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这些都是自己今后值得重视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