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动量定理》。
本章引入动量这个新概念并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动量定理》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学生有根据加速度来分析力和运动的知识准备,利用2004年1月4日美国航天局的“勇气号”探测器着陆火星的图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物理现象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点上,从而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 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撞击、打击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充分发挥图片、录像和演示实验的作用,符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其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也适用于变力情况;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会用动量定理计算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使学生掌握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及确切含义,解释有关现象 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
关键:先规定正方向,合力的冲量的方向和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一致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实验导入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究新知。
(二)研习新课
1、动量定理
2、用动量定理解释导语中的现象
3、动量定理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2)
(四)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动量定理,可得到冲量的求解方法
2、动量定理是力学问题中的一条重要定理
3、要注意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五)作业P7 练习二(3)(4)
六、板书设计
1.内容: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的变化 2.表达式:Ftmvmv=ΔP
①矢量式:I合的方向与ΔP的方向相同
②因果式:合力的冲量是使物体动量变化的原因
动量的改变是合力在时间上积累的效果
③适用于变力
④单位等效,不混用1kgm/s=1N·s 3.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明确运动过程,确定初末状态 ③受力分析 ④规定正方向
⑤计算初末动量及合力的冲量 ⑥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解。
第二篇: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任务分析
“动量定理”一节是学生学习了动量、冲量、牛顿第二定律,以及运动学公式基础之上,以日常生活现象为依托,运用由特殊到一般的科学抽象法,得出动量定理的实质.它是进一步学习“动量守恒定律”的基础,所以这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动量定理的导出,以及动量定理的应用.二、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
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学习新知识前,教师必须了解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这有利于学生实现新旧知识的联系.学习“动量定理”这一节应具备的基础知识:掌握动量,冲量基本概念,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等.高中生思维方式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教学中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为此,教学中可以为学生呈现出生动直观的实验现象,列举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有关现象,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任务分析与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②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动量定理用于变力.③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对动量定理的探究,尝试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认识物理模型在物理学中的应用.②通过动量定理的定量讨论,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有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②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团队意识.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能够通过物理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利用旧知识得出新结论,是探究物理的基本方法,所以在本节教学中,要把动量定理的导出定为本节教学重点.高一学生的思维具有单一性,定势性,他们以前学习过动能定理,因为动能定理不涉及方向.受动能定理的影响,他们普遍会感到动量定理的矢量性有些困难.所以把本节课难点定为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五、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探究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事件1 通过图片,视频,应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一组图片.事件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视图首先想到的是力对物体作用了一段距离,没有想过同时力对物体也作用了一段时间.教师回放,让学生体会铅球的抛出过程,以及物体下落的过程确实力需要作用一段时间,此时教师提问:物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时候可能有些学生想物体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动能发生了变化,物体的动量发生了变化.教学设计说明 事件1中,笔者选取了几个力作用力相对较长的例子,与传统的碰撞,打击类例子作用时间较长的例子不同,笔者认为,采用作用时间较长的例子更容易让学生体味出力作用时间的效果,再次,笔者选取的三个例子都是初动量与末动量方向相同的例子,初学者更容易接受,综合以上两点也更容易帮助学生从实际现象抽象为物理模型,从而为“动量定理”的导出作准备.(2)建立模型,导出公式
事件3 教师播放几副视图时,让学生近一步观察比较各个实验现象.事件4 抛铅球的过程中,推冰块的过程中,物体下落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物体都要受到合外力的用,这样可以把问题抽象为F合作用到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上,此图可以投影到屏幕上.事件5 动量定理的导出――教师引导学生,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受力F合作用必定满足牛顿第二定律,(此公式亦投影到屏幕上)再次引导学生:由运动学公式导出F合=ma.教学设计说明 观察日常生活现象,由物理现象建立物理模型,运用物理知识得出结论,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3)分析公式,突破难点
事件6 师生共同讨论公式的物理意义,等式左边为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式右边第一项是物体末状态的动量,第二项是初状态的动量,即等式右面是物体动量的改变量.师生达成共识: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这样事件2中的问题就迎刃而解.即力对时间的作用效果将导致物体动量改变.事件7 突破难点,再次回放抛铅球,推冰块,下落的物体的例子,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物体合外力冲量的方向,再找出物体动量改变量的方向,比较二者发现它们的方向是相同的.此时教师再放几个别的视图,使学生观察到与已有经验矛盾的结果,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时候教师再仔细的引导学生分析足球受合外力冲量的方向以及足球动量改变量的方向,发现它们也是同方向的,所以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物体动量改变量的方向与合外力冲量的方向相同.事件8 在幻灯片上放一段生活中的场景,两只鸡蛋从相同的高度下落,一个落到海绵上,一个落到硬板上.利用做好的视频,分析鸡蛋从接触海绵到海绵压缩到最大位置,海绵的形变不断发生变化,这样大部分学生意识到鸡蛋和海绵的作用力是变力,自然得到动量定理也适用于变力,此时教师再强调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教学设计说明 从分析动量定理公式的物理意义,到强调动量定理的矢量性以及强调动量定理使用于变力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笔者认为从事件7中说明动量定理可以解决一些变力问题,事件8中又分析了碰撞过程的作用力,即作用力是变力,这样学生就自然地想到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4)动量定理的应用
事件9 观察生活中的例子,当用锤子订钉子的时候,锤子的速度很小时,钉子不能进入木版,当锤子速度很大时,钉子进入木版,试用动量定理让学生解释这是为什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作出点评.事件10 利用做好的动画,让学生观察飞机撞鸟事件,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鸟能够撞坏飞机?
事件11 教师指导学生让学生分组讨论是为什么.事件12 各个小组达成共识,选出代表回答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事件13 教师对学生最后讨论的结果给予点评,提出表扬,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事件14 让学生思考课本中的例题,教师引导学生解答.事件15 把锤子钉钉子的题目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考虑并且计算.事件16 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此题,并且启发学生得出结论.事件17 让学生讨论课本中的几幅插图,并且说明其中的道理.事件18 教师提问学生,学生解答.教师给予肯定,提出表扬.教学设计说明 物理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以致用,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现象,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事件19 布置作业
Ⅰ.质量为m的铁块在空中下落,从开始下落到沉入水底需时间是t1,物体从接触水面到沉入水底时间为t2,设物体进入水中的阻力恒为f,求物体沉入水底的速度.Ⅱ.科技小论文: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观察汽车和摩托车等交通工具,都有什么样的安全措施,应用你学习的知识,尤其是动量定理加以分析.实现从物理到生活,从理论到实践.教学设计说明 笔者之所以设计第一个题目,因为关于动量定理的应用大多数题目都应用“外力对物体冲量的总合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而用“合外力对物体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相对较少,显然此题用“外力对物体冲量的总合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较为简单,即用“mgt1-ft2=mvt-mv0”因为全程中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是变力,不好直接求出.六、总评
物理新课程提倡科学探究,应该根据知识的特点,采取突出重点的教学方式.由于“动量定理”是规律性教学,结合本节知识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本教学设计中,着重突出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动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建立模型、导出公式、以及运用公式等几个探究要素;重视将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强调学生学习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七、板书设计
板书、板画的直观性、全面性和系统性较强,在黑板上停留的时间较长,对学生视觉的刺激作用明显.教学中将整块黑板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主板书写概念、规律、图、以及公式的推倒过程等.一部分为副板书,用来画草图,解答例题等.
第三篇:《动量定理》教学设计(最终版)
《动量定理》教学设计
物理组魏然丽
一、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物理第二册(人教版)第一章第二节《动量定理》。
本章引入动量这个新概念并结合牛顿第二定律推导出《动量定理》。《动量定理》侧重于力在时间上的累积效果。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新的途径,尤其是打击和碰撞的问题。这一章可视为牛顿力学的进一步展开,为力学的重点章。
《动量定理》为本章第二节,是第一节《动量和冲量》的继续,同时又为第三节《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所以《动量定理》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动量定理》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
学生有根据加速度来分析力和运动的知识准备,利用2004年1月4日美国航天局的“勇气号”探测器着陆火星的图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把物理现象自然过渡到新知识点上,从而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 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
撞击、打击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充分发挥图片、录像和演示实验的作用,符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动量定理的确切含义,知道其表达式,知道动量定理也适用
于变力情况;能从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导出动量定理的表达式;会用动量定理解释有关现象;会用动量定理计算一些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用动量定理解释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使学生掌握应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参与科技
活动的热情,有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生活的意识。
(二)重点、难点、关键
重点:动量定理的推导及确切含义,解释有关现象 难点:动量定理的矢量性
关键:先规定正方向,合力的冲量的方向和动量变化量的方向一致
四、设计理念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引导→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教师合理、有效的引导下进行高效率学习,以充分体现探究的过程和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为此本人在下面的三方面进行了尝试。
五、教学流程设计 教学方法
应用实验导入法、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讨论来探究动量定理。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实验导入法,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探究新知。
(二)研习新课
1、动量定理
2、用动量定理解释导语中的现象
3、动量定理的应用
(三)课堂练习:课后练习(1)(2)
(四)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动量定理,可得到冲量的求解方法
2、动量定理是力学问题中的一条重要定理
3、要注意用动量定理解题的方法和步骤。
(五)作业P7练习二(3)(4)
六、板书设计
1.内容:物体所受合力的冲量等于物体的动量的变化 2.表达式:Ftmvmv=ΔP
①矢量式:I合的方向与ΔP的方向相同
②因果式:合力的冲量是使物体动量变化的原因
动量的改变是合力在时间上积累的效果
③适用于变力
④单位等效,不混用1kgm/s=1N·s3.步骤: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明确运动过程,确定初末状态 ③受力分析 ④规定正方向
⑤计算初末动量及合力的冲量 ⑥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解。
第四篇:教学设计:动量定理
动量定理
教学目标:
1、明确动量、冲量的概念
2、掌握动量定理并能进行相应的计算
3、能运用动量定理解释相关生活现象
教学重点
教学重难点:
1、动量、冲量的理解。
2、从特殊的恒力到变力情况动量定理的推导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大家都有见过玩具汽车(四驱车)
问1:如果有一辆玩具小汽车高速撞向你,你会害怕吗? 问2:可如果换成一辆普通的汽车呢? 总结性问题:为什么?
普通汽车质量大得多,撞击的效果强得多。过渡:那是不是质量小的物体,撞击的效果都微不足道呢? 一颗小小的子弹,从枪膛里
射出,打到身上,造成的损害效果也是致命的。
总结:实际上,运动物体的撞击效果,是通过力来实现的。
问3:那为什么普通汽车的撞击力会比玩具车大得多?
——质量大
那又为什么子弹的撞击力足以对人体造成致命伤害呢?
——速度大。
总结性问题:那运动物体的速度、质量和撞击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
我们用一道例题,来体验一下。
一、开门见山,动量定理。
例一:有一个质量为m的物块,初速度为v0,施加水平衡力F后,物体做匀减速运动,经过t时间速度减小为vt,水平面光滑,求恒力F的大小。
(得动量定理的表达式)
Ft=mvt-mv0=mΔv
讲解:
在实际情况中,F即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用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由此可见,合外力F与物体的质量m、速度变化量Δv、外力作用的时间t都有关系。
问4:现在大家可以根据这个式子,解释之前的两个例子了吗?
——撞击时,在一定的时间内,人体和运动物体发生力的相互作用使得其速度发生变化。
(定性解释,不必细讲)
总结:这个式子,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动量的概念及理解。
师:由此可见,描述一个物体运动的强弱,不仅需要速度v,还涉及到其本身的质量m,故在物理学中,我们就引入动量这个概念,来量度运动的强弱。
即:P=mv
师:mv0为初动量、mvt为末动量。
问5:根据这个表达式,可以得到关于动量的什么信息呢?
1、状态参量(描述运动物体的某个状态,对应瞬时速度、时刻、位置)
2、矢量(与瞬时速度同向)
3、动量之间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4、单位:kg m/s
例题加深动量的理解: 例二:
光滑水平面上有个质量m=0.1的小球,以6m/s的初速度向右运动
Q1:做什么运动?
Q2:小球的动量P0为多少?(大小、方向、用由向线段表示)
运动过程中,碰到了一个障碍物后仍以原来大小的速度往回运动。
Q3:此时的速度v’应表示为?
Q4:此时动量P’为多少?(大小、方向、由向线段表示、颜色区别于P0)
Q5:碰撞前后,动量的变化量ΔP为多少?(由向线段)
Q6:动量的变化量ΔP和速度的变化量ΔV有什么关系?
问6:区别与动量,你怎么理解动量的变化量呢?
1、过程量
2、矢量
3、ΔP=mΔV
三、冲量的概念及理解。
过渡: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物体的动量发生了变化。问7:那是什么引起了动量的变化呢? ——力F 问8:那动量变化的多少除了跟力有关,还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时间t
师:在物理学中,为了描述动量变化的原因,我们就引入冲量的概念。
即:I=Ft 问9:类比于动量,你们是怎么理解冲量的呢?
1、物理意义:冲量是力对时间的累积效果,过程量。
2、矢量,由力的方向决定。
3、单位:N*s(量纲分析法,推出N*s和kg*m/s等同)
四、总结动量定理 师: Ft=mvt-mv0
就是今天我们的学习内容,动量定理。
问10:你们怎么理解动量定理中的因果关系呢? 什么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
两个物体发生撞击时,他们之间的力是?——相互的
力产生加速度——加速度使得物体的速度发生变化——物体的动量随之变化。
实例说明动量定理:两个鸡蛋,跟别落入空烧杯和装了水的烧杯中。
(或用:弹簧、砝码、细绳)
问11:你们能解释其中原因吗?
——鸡蛋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变化量为定值,冲量变化量为定值。
——空烧杯的作用力使鸡蛋在极短时间内动量减小为零,故作用力较大,鸡蛋破。
——水的作用可以延长动量减为零的时间,作用力较小,鸡蛋没有破。
师:生产、生活中与动量定理有关的物理现象。
1、运送易碎物品用柔软材料包装
2、汽车的安全气囊
3、装修地板装工人的榔头是用木头做的4、起重机的吊钩上装有缓冲弹簧
5、跳高时在下落处垫海绵
6、跳远时要跳在沙坑里
7、钉钉子使用铁锤而不是木槌
总结:在碰撞的生活实例中,我们想要得到较大的作用力,就要缩短力的作用时间;要减小作用力,就要延长力的作用时间。
五、理解动量定理
1、F:恒定不变的合外力
2、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的区别:
a、动量P和能量EK: P为矢量,有方向;Ek为标量,没有方向。
b、冲量和功的区别:
I为力对时间的累计效果;W为力对位移的累计效果。
eg:某物体在和外力F的作用下减速为零
则有Ft=mv-0
FL=1/2mv2-0。
在F的阻碍下可以持续运动t时间;能持续运动L位移。
第五篇: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方案(模版)
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方案
作者: 收集于网络
动量定理的教学设计方案
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由实验导入课题,由实验来分析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用具:海绵垫、鸡蛋、橡皮、纸带、细线、铁锤等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做好演示实验,设计适当的具有启发性问题指导点拨
2、观察并亲自动手实验、讨论、分析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鸡蛋从一米多高的地方落到海绵垫,鸡蛋没有打坡,为什么呢?由此切入动量定理的推导.
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恒力作用下,经过时间t,速度由v变为,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1)
而加速度 ……(2)
由(1)、(2)两式得
或写为
即合外力的冲量等于物体动量的改变
强调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1、定理反映了合外力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原因.
2、动量定理公式中的F是研究对象所受的包括重力在内的所有外力的合力,它可以是恒力,也可以是变力,如果是变力,此时所得的力是平均合外力.
3、动量定理公式中的F·t是合外力的冲量,是使研究对象动量发生变化的原因,在所研究的物理过程中,如作用在物体上的各个外力作用时间相同,求合外力的冲量可先求所有力的合外力,再乘以时间,也可以求出各个力的冲量再按矢量运算法则求所有力的会冲量,如果作用在被研究对象上的各个外力的作用时间不同,就只能先求每个外力在相应时间内的冲量,然后再求所受外力冲量的矢量和.
4、动量定理公式中的 或,是所研究对象的动量的改变量,公式中的“-”号是运算符号,与正方向的选取无关.
5、是矢量式,在应用动量定理时,应该遵循矢量运算的平行四边形定则,也可以采用正交分解法,将矢量运算转为代数运算.
6、动量定理说明合外力的冲量与研究对象的动量增量的数值相同,方向一致,单位等效.合外力的冲量是物体动量变化的原因,但不能认为合外力的冲量就是动量的增量.
7、动量定理不仅适用于宏观低速物体,对微观现象和高速运动仍然适用.
二、分析例题
【例1】一个质量为0.18kg的垒球,以25m/s的水平速度飞向球棒,被球棒打击后,反向水平飞回,速度的大小为45m/s,设球棒与垒球的作用时间为0.01s,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有多大?
分析:球棒对垒球的作用力是变力,力的作用时间很短.在这个短时间内,力的大小先是急剧地增大,然后又急剧地减小为零,在冲击、碰撞一类问题中,相互作用的时间很短,力的变化都具有这个特点.动量定理适用于变力,因此,可以用动量定理求球棒对垒球的平均作用力.
由题中所给的量可以算出垒球的初动量和末动量,由动量定理即可求出垒球所受的平均作用力.
例题详解见书.
【例2】如图所示,用0.5kg的铁锤钉钉子,打击时铁锤的速度为4rn/s,打击后铁锤的速度变为零,设打击时间为0.01s
1、不计铁锤的重量,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是多大?
2、考虑铁锤的重量,铁锤打钉子的平均作用力是多大?
3、你分析一下,在计算铁锤钉钉子的平均作用力时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计铁锤的重量.
分析(如图)以铁锤为研究对象,受到重力和铁钉弹力的作用,碰撞前,铁锤动量,碰撞后,铁锤动量为零.
根据动量定量,取向下为正方向列式,可求解
解答过程略.
归纳小结:应用动量定理的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进行受力分析,确定全部外力及作用时间
3、找出物体的初末状态并确定相应的动量
4、选正方向,并给每个力的冲量和初末动量带上正负号,以表示和正方向同向或反向
5、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求解 提示学生注意:
1、定理中Ft是合外力的冲量,并且要把这个冲量与受到这个冲量的物体动量变化对应起来.
2、物体的初末态速度应是相对同一参考系(通常取地面为参考系)
3、各量应统一用国际单位求解.
4、在重力与平均作用力相比很小的情况下,可以不考虑重力的冲量,而可忽略重力. 【例3】设在演示实验中,鸡蛋从1m高处自由下落到海绵垫上,若从鸡蛋接触软垫到陷至最低点经历的时间为0.2s,则这段时间内软垫对鸡蛋的平均作用力多大?分析鸡蛋受力情况,强调重力不能忽略,得出鸡蛋受到软垫的平均作用力很小. 应用举例:
请同学根据动量定理解释例2和例3中作用力大小为什么相差很大,结合教材内容分析讨论.
结论:当动量的变化一定时,缩短力的作用时间可增大作用力,延长力的作用时间可减小作用力.
三、学生活动:[小实验]纸带压在橡皮下面,放在水平桌面上,缓慢拉动和迅速抽动纸带,观察哪种情况下纸带更容易抽出.
继续学生实验,用细线拴住铁块,缓慢或迅速向上提起细线,观察哪种情况下细线易断.
用动量定理对上述两个实验结果进行解释.
继续提问:茶杯排在石头上立即摔碎,掉在软垫上不易摔碎等现象,用动量定理解释.
四、总结、扩展
1、对于大小、方向都不变的恒力,它们冲量可以用 计算,若F是变力,但在某段时间内方向不变,大小随时间均匀变化,可用平均力 求出在时间t内的冲量,根据动量定理,通过求 间接求出变力冲量.
2、用动量定理解题时,“合外力的冲量”可改为“外力冲量的矢量和”.同时应明确哪段时间内的冲量以及对应时间内动量的变化.
3、冲量和动量的变化量都是过程量,适当的确定初末状态可使解题过程简化.
4、动量定理是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推出的,如涉及到力与作用时间的问题应优选动量定理解题.
5、根据动量定理 可知,即牛顿第二定律又可理解为物体所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物体动量的变化率.
6、合外力的冲量也可以用F—t图像所围成的面积求出,或用 求出.
五、板书设计 动量定理
一、动量定理
1、内容:
2、表达式:
3、对动量定理的理解
(1)定理反映了合外力冲量与物体动量变化的关系
(2)定理表达式是矢量式
(3)定理的适用条件
(a)无论物体所受力是恒力还是变力
(b)无论各个力的作用时间是否一致
(c)无论轨迹是直线还是曲线
4、应用动量定理解题步骤
(1)确定研究对象
(2)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合外力及作用时间
(3)找出物体的初末状态并确定相应的动量
(4)选定正方向,并给每个力的冲量和初末动动量带上正负号
(5)根据动量定理列方程求解并讨论
二、应用举例
1、增大作用力
当 一定时,减少力的作用时间
2、减小作用力
当 一定时,增大力的作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