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教学人生之二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人生之二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就是构思教案。包含教学目标、学习内容、活动板块、重点细节、时间限定、练习设计、效果检测等多个因素。
教学设计是教学思路的直接反应,是为课堂内容所设计的教学流程。一节课如何开始,怎样一步一步有目标地往前走,怎样升华结束讲课,都属教学设计范畴。
教学设计的总目标是,扎实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听说读写”能力,培育语文素养水平。低年级的设计重点是词句读写训练,中年级的设计重点是段落读写训练,高年级的设计重点是篇章读写训练。
好的教学设计是思路清晰有序,教学活动有张有弛小步轻迈,使学生处于紧张积极的乐观状态中;好的教学设计重点是面向全体,注重学情差异,关注个别学生,方法科学灵活。
多年前,我提出了“读进去,写出来”的教学设计主张。认为“读进去”和“写出来”是语言文字学习的完整周期,读写训练是带动语文素养的重要枢纽。
“读进去”由三个角度构成:理解内容、探秘写法、品味语言,主导方向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基本规律。
“写出来”有三个层次:在“写”中积累“他语言”(文章语言);在“写”中转化形成“我语言”(学生自我语言);在“写”中建构相对完整的“我语言”体系。
自然地,教学设计能力也只有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得以提升。
例1:《鲁班和橹板》的课例设计(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第一板块:填空阅读,走进课文内容。
1.用幻灯出示含有“□”的文章,学生边读课文边补充。
2.用一句话说说鲁班是个怎样的人。
第二板块:选读课文,按顺序描述橹板。
仔细观察插图上的“橹板”,选用课文语言,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说一说。
第三板块:拓展内容,想象“鲁班再次坐船”的情景,根据括号提示,把话写具体。
1.有一天,鲁班坐船回家,看到老艄公――(补充摇船动作)
2.有一天,鲁班坐船回家,看到老艄公把橹板安在船尾,摇啊摇,嗬,橹板――(怎么拨水?船如何前行?)
3.有一天,鲁班坐船回家,看到老艄公把橹板安在船尾,摇啊摇,嗬,橹板的下半截就像鸭子的蹼,在往船后拨水,那船就轻快地向前滑行。(补充形容水声的词语,填写橹板摇动的声音。)
4.有一天,鲁班坐船回家,看到老艄公把橹板安在船尾,摇啊摇,嗬,橹板的下半截就像鸭子的蹼在往船后拨水,“哗啦哗啦”“吱扭吱扭”,那船就轻快地向前滑行。
岸边的一群鸭子――(怎么叫?怎么下水?鸭子怎么在河里游水?像什么?)
这个教学设计的创意是,巧设语言训练的空间,把学生始终置于思维训练中。
第一板块是填空阅读。教师出示课文之前有意省略关键词语用“□”代替,使得朗读产生障碍,必须填充“□”后,才可能继续读下去。为了填充“□”,学生会想出很多近义词语,并结合上下文比较选用,其效果相当于多次阅读。
朗读一遍课文后,可再创设一个思维活动: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描述图中的橹板,将刚学到的课文语言运用起来。描述时还要运用比喻,思维难度不小,但有插图辅助,学生还是可以完成。
第三板块的说话训练,是多句子组成的句群。其中有人物鲁班、实物橹板、动物鸭子以及情景中的水声、叫声的描写。组合内容多了,教学过程表现为逐层递进,有小步轻迈之美。
例2:《智烧敌舰》的教学设计(沪教版三年级)
学习活动一:选角度读课文,用关键词概括课文内容。
1.第一遍朗读,关注希腊人“惊慌失措”“欣喜若狂”的内容,再用这两个词语概括本文内容。
2.第二遍朗读,关注罗马帝国“乘虚而入”“焦头烂额”的内容,再用这两个词语概括本文内容。
教师小结:从某个角度选用课文中相关词语,可以概括出文章内容。
学习活动二:课中比读,学习细节描写。
1.教师小讲座:有些课文,对同一内容进行多次描写,每处描写都是细节,细节之间相互比对,贯穿成某一主线。赏析每一个比对点上的表达内涵,就能感悟到细节描写的微妙之处。这个读法叫课中比读。
2.品读课文中描写罗马军舰的四处细节,用两字作标题。并形成板书:
①基础(细节:敌舰材质)
智烧 ②距离(细节:大敌当前)
③火势(细节:风助火势)
④结果(细节:焦头烂额)
3.品读课文中描写阿基米德的四处细节,用两字做标题,并形成板书:
出场(细节:大声喊叫)
阿基 组织(细节:镜子全拿来)
米德 指挥(细节:对准布帆)
揭秘(细节:聚焦阳光)
教师小结:罗马帝国军舰和阿基米德的对比描写说明以弱胜强,突出“智胜”的特点。
学习活动三:尝试细节描写。
1.根据文章结尾内容,以希腊人“惊慌失措”或“欣喜若狂”为题,从动作、语言、神情等方面作细节描写,在讨论中形成提纲:
老人(细节:绝望)
惊慌失措 妇女(细节:慌张)
孩子(细节:惊恐)
老人(细节:欣慰)
欣喜若狂 妇女(细节:喜极)
孩子(细节:雀跃)
2.选择其中一个内容,学习细节描写。
这则教学设计的优点是,用课文教语文,内容简洁,训练扎实。具体来说:
一是教了朗读技巧。引导学生选择某个角度进入朗读,要求带上“发现”的眼睛去理解关键词,再连接词语概述文章内容,是高效的阅读方式。如果学生能养成习惯,就能获得检索资料的能力,就能在单位时间里获得最有效的信息。这样的朗读设计,比起那些空泛的“读懂读顺,有感情地读……”要实在得多。
二是贯穿了细节描写的训练。先是用“小讲座”说明细节特点,再是通过品析“敌舰”和“阿基米德”两条主线上的细节内容,懂得细节描写的角度和主题意义。然后再回到课文,以“希腊人老妇少”为对象,学习细节描写。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第二篇:《人生》教学设计
《人生》教学设计
www.xiexiebang.com
整体感知:《人生》是丹麦文学批评家勃兰克斯的散文。它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积累词语,掌握“瞻望、攫取、增益、臆测、馈赠、乐此不疲”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勃兰克斯及其创作成就。
能力目标
.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3.写一段比喻性文字,训练文字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
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
教学重点:
.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学以致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探明主旨;深入研讨,问题探究: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学生说出关于人生的名言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勃兰克斯把人生比作高塔。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克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答案。
二、学生交流关于作者的资料,教师补充(出示)
勃兰克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词语。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
攫取:掠夺。
臆测:主观的推测。
馈赠:赠送。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
2.学生交流初读的感受。
同桌之间交流读文的感受。
教师总结:看来,中外语言表述的差异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障碍,不过只要我们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不难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的。
四、理清思路,探明主旨
.提问: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文学欣赏从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大家对生活的亲身体验和感悟,会对人生作出不同的诠释。
2.归纳概括描述的四个场面。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小组:第一个场面是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
第二小组:第二个场面描述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小组:第三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小组:第四个场面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教师小结:作者描写了人类攀登高塔的共同情景,及几种人在各种不同领域中奋斗、劳作的场景。这样看来,作者把“人生”理解为“奋斗”和“劳作”。
3.分析三类人的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念。
学生按刚才的小组讨论交流,不同的是第一小组体会“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教师随机点拨。
成果展示:
第二小组:挖掘坑道的人,他们的内心世界复杂而简单。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我们认为他们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
第三小组:征服广阔领域的人,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他们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
第四小组:在工场劳作的人,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他们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之类的人。
第一小组:从他们刚才的分析概括中,我们感觉到作者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教师小结:分析讨论至此,我想大家已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念和人生观,那就是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更有意义,更为光彩。
五、深入研讨,问题探究
.难句释疑。
教师提问:刚才我们整体把握,探明了主旨,但有没有理解得还不透彻的难句。请摘选出来,互相讨论交流。
成果展示:
“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
“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
“那像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
教师小结:这是开放性的问题,看法见解不必拘泥于一致,大家只要能各抒己见,自圆其说就可以了。
2.写法探究
提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便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明确: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六、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面对苍穹,叩问心头,人生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屈原吟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表明他坚贞的志向,曹操横槊赋诗“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以发其人生苦短的慨叹。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请写一段有深意的文字。
成果展示:
对于远古的人,它是一部扑朔迷离的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皆成沧海桑田,神话注解。
对于政治家,它是一局下不完的棋。雄关危塞,龙楼凤阁;阿房宫冷,铜雀名荒,古今多少事,都在棋盘中。
对于文学家来说,它是万宏不息的鸿篇巨制。楚辞汉赋,关曲曹梦;李杜诗歌,韩柳,皆成绝版经典,千古传唱。
对于农民来说,它是一方凝重的田园。暮云春树,沧桑几度;春耕夏耘,汗滴干土,赢得稻花飘香,粮粟盈仓。
对于学子,它是一曲寒窗数载,苦读成名的歌。悬梁刺股,映雪囊萤;凿壁偷光,程门立雪,换来金榜题名,振国兴邦。
七、课堂小结
冰心说,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但不流动的一定会成为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长成参天大树,但不生长的种子一定会成为空壳。活着,是生命的一种形式,珍惜才是对生命最有价值的修饰,珍惜自己,你就能挟卷滚滚沙石,快乐勇敢地奔流,投进大海温馨博大的怀抱;珍惜自己,你就会从地下破土而出,长成一棵小树,听到黄莺的歌唱。人生是寂寞的,犹如寂然无声的荒野;人生是永恒的,犹如奔流不息的逝水;人生也是辉煌的,如果我们轰轰烈烈地走过一生。让我们走好每一步!
八、布置作业
.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人生》教学设计
《人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
3.理解作者爱惜生命的情感,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教学重点
1.概述四个场面,三大人群,培养概括提炼,分析归纳的能力。
2.学习以小见大的写法。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爱惜生命的情感,学会选择自己的人生。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导入新课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重要著作有《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二、自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读准字音,掌握字形,理解词义
鲑鱼()停滞()馈赠()攫取():夺取
臆测():主观推测 瞻望():敬仰并寄予希望
乐此不疲:很快乐的做某件事不感到疲倦。
2.作者依次写了那四个场面来展现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1)学生概述四个场面(2)幻灯片展示四个场面 3.理清层次
攀登高塔(1-4)挖掘坑道(5-6)攫取领地(7)工场劳作(8-9)
三、合作交流
研讨探究
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有什么样的特点?各具备什么样的精神?是指什么样的一类人?你可以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吗?
学法指导
仔细朗读有关内容,找出关键词语、句子,然后归纳,连缀成句。
挖掘地下坑道的人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不屈不挠、顽强奋斗,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从事研究工作,进行较为抽象的脑力劳动,也就是像阿基米德那样的科学家。
在工场中劳作的人们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刻苦勤奋、吃苦耐劳
技术工人、工艺师、设计师、发明家,像爱迪生、张衡、毕升等。
作者描述这些人群,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作者想借此来肯定或赞扬对时光的珍惜,对生命的热爱,赞扬勤于劳作的精神,辛苦探索的精神,勇敢倔强的精神……
作者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 群,便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这叫什么写法? 按说还可以描写更多的人的生活场景。作者只是举例性作简单概述,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的人生志向。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
四、拓展延伸
人生是什么?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把人生比作什么?请用“人生像___________”的句式说一句话。
五、作业 .学了本文你认为你的人生应该怎样过?谈谈你的想法。.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
第四篇:《人生》教学设计
《人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理解课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文中作者深挚的感情,理解作者对人生做出的富有哲理性的概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学习通篇为喻,进行说理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分析概括四个场面,三大人群,体验揣摩人生意义;
2、学习虚拟情景,进行说理的写法,深入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教学难点
1、揣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珍爱的情感,及让一生过得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
2、延伸拓展,指导学生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生命和人生,进行写作训练。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同学们,人生是什么?成长中的你们或许已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曾经用他们的生命和智慧诠释着人生。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萨拉说:“生命是一条美丽而曲折的幽径。”我们该如何攀登自己的人生高峰呢?勃兰兑斯的《人生》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宝贵的启迪。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勃兰兑斯,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在哥本哈根大学攻读法律、哲学、美学,受黑格尔影响较深。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在法国结识了泰纳。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评论了拿破仑称帝前后到1848年法、德、英6个主要文学流派的作家。巨著基本上运用泰纳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因素决定论来研究文学发展史,同时也注重作家的生平和心理状态。1890年出版,轰动了丹麦思想界也受到教会的猛烈攻击。重要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
国印象记》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积累字词。多媒体显示:(1)生字注音:
陷阱(jǐng)瞭望(liào)瞻望(zhān)撒旦(sā)攫取(jué)充沛(pèi)鲑鱼(guī)停滞(zhì)臆测(yì)馈赠(kuì)(2)词语释义: 瞭望:登高远望。
瞻望:往远处看,往将来看。攫取:掠夺。充沛:充足而旺盛。增益:增加,增添。
停滞: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臆测:主观的推测。馈赠:赠送(礼品)。
赏心悦目:指因欣赏美好的情景而心情舒畅。
乐此不疲:因喜欢做某件事而不知疲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2、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全文按所描写的场面自然地分为四个部分。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组,每个组负责概述一个场面,由小组代表发言。)
第一个场面(1~4):描述人类攀登高塔的情景。人的生命历程有攀登就必然有摔落,这是对立统一的。但最初的攀登是年轻时的生活经历,心理感受是新鲜的,带着留恋,带着对未来的希望;再后来攀登就艰难许多,缺乏新鲜感,不再留恋什么。说明人类生命表现形式尽管千差万别,但其中又有共同性和必然性。
第二个场面(5~6):描述一些人深入挖掘,探寻地下坑道的情景。他们渴望去探索许多世纪以来前人所挖掘的坑道,在寻找坑道深处埋藏的矿物,并乐此不疲,非常快乐。
第三个场面(7):描述一些人在广阔的领域开拓进取,开疆辟土,征服人群的情景。主要运用简练的笔法,描写他们的性格和情态,辛劳和勇敢。
第四个场面(8~9):描述一些人在工场劳作的情景。他们的工作是那样琐碎、微小,但他们是那样专心、细致、勤奋,工场不大,但生活的空间很大。
3、学生进行组内讨论交流,把握主旨。多媒体显示:
1、本文一开头作者把人生比做什么?你认为这样的比喻恰当吗?为什么?
2、作者还将人生比作地洞、广阔领域、工场,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它们分别指哪类人,这些人具有什么特点。
3、作者在描述这些人群时,肯定或赞扬了什么精神?
4、作者写作本文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自主发言,鼓励发表独特的见解,进行“个性化表达”。)明确:
(1)文章开头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这样的比喻非常恰当,因为人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了成长奋斗的历程,每前进一步,就好像爬上了一个台阶。我们在攀登最初几级阶梯时,是比较轻松快乐的。但越往上,攀登的难度就会越大,或是体力不支或意志不坚定使然。人生确实如同爬山,“无限风光在险峰”,高塔的顶端肯定能看到最美的风景。马克思也说过,只有不畏劳苦,不断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2)地洞里挖掘的人,指的是从事研究工作,像阿基米德这样的科学家、脑力工作者。他们有忧伤有快乐,甚至还有幼稚的幻想,他们的内心世界既复杂又简单。就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他们为了工作,为了事业而忘却生命。
征服广阔领域的人,指的是军事家、政治家之类的人,像恺撒大帝、秦始皇等。他们有宽阔的视野,丰富的经验,有征服欲,爱冒险,爱生命,精力充沛。头脑活跃,是属于开拓进取的人。
在工场劳作的人,指那些发明家、工艺师、设计师等普通的劳动者。他们虽然工作琐碎,但持之以恒,或许会成为熟练的技术工人,或许会成为大师级别的人。要想成为后者,除了有天赋的才能以外,还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超常的忍耐力和辛勤的劳动。
(3)作者想借此来肯定对时光珍惜,热爱生命的人,赞扬他们勤于劳作、辛苦探索、勇敢倔强的精神。
(4)作者写作本文旨在告诉我们要珍爱生命,树立远大的志向和坚定的信念,让生命焕发光彩,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四、研读探究
1、难句释疑。
(指名让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文段,并找出不理解的语句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多媒体显示难句示例:
(1)“越往上走,攀登越困难了,而且目光已不大能区别事物,它们看起来似乎都是相同的。”为什么说都是相同的?
明确:“往上走”意味着年龄的增长,越老经历的事越多,所以见到各种事物都“似曾
相识”。作者对老年人的看法过于片面,事实上老年人生活积累丰富了,能更容易区别事物,看清事物的本质,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也更加珍惜生命,留恋生命。黑格尔就说过:“同样一句话,出自老年人之口要比出自年轻人之口厚重百倍。”
(2)“从精神上来说,他们是停留在同一个地方。”这话是什么意思?
明确:人们随年事的增高,自身在许多方面会有很多改变,但是性格、志趣、品质总是很难或很少改变的。这里的“精神”应指性格之类的东西。
(3)“那像是一只可爱的手在转动沙漏计,从而延缓了它的转动。”“一只可爱的手”指什么?沙漏计为什么会延缓转动?
明确:根据上文“当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可以判断“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当然,也可以从另外方面理解,“一只可爱的手”是指“一切亲切的思想给他以馈赠”这种情况。至于沙漏计延缓转动,也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说他“没有时间去察看放在角落里的计时沙漏计”,全神贯注以致忘记了时间,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一是说他在有生之年做了很多很多事,别人需要很长时间做的事,他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做完了,收获甚丰,过得充实,所以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4)“当死神临近时,他们会像阿基米德在临死前那样提出请求:‘不要弄乱我画的圆圈’”,这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这写出了阿基米德为了科学,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它告诉我们,想要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就必须全身心投入到某一件事情中,深入挖掘,不断开拓,为了劳作、为了事业甚至可以忘却生命。
2、写法探究: 多媒体显示思考题:
课文在写法和构思方面有什么特色?请结合文章内容简单分析。
明确:作者只虚写四种场景,三大人群,突出这几种人的特点和优秀品质,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理解和人生志向,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即通过个别展现一般,寓深刻的道理于一系列形象之中。
五、延伸拓展
人生是什么?或许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你会对人生发出怎样的感慨呢?会把人生比作什么呢?请仿照课文,运用形象的比喻抒写你心中的人生。
(小组交流,每组选出一、二篇进行朗读、评价。)
六、课堂总结
《人生》一文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以“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为喻,从不同的角度、视野,描述人的生命旅程的不同境况,表达了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和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表达了他对生命珍爱的情感以及让一生过得更有意义的信念和志向。文章夹叙夹议,寓深刻的哲理于一系列形象中,写得含蓄蕴藉,耐人寻味,给人以启迪鼓舞。
七、布置作业
1.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概括较为丰富的人生。2.思考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第五篇:《人生寓言(节选)》教学设计
《人生寓言(节选)》教学设计范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生寓言(节选)》教学设计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生寓言节选》教学设计1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导入
通过学生谈自己对“什么是寓言”的理解,导入新课。
二、教学过程
(一)出示目标
1、整体感知,初步把握寓言内容。
2、学习归纳寓意的方法。
3、联系实际学会正确对待荣辱,正确选择人生。
(二)检查预习(生字注音解释)
嬉戏(xī)禀告(bng)厄运(è)
慧心佛教用语,指能够领悟佛理的心。这里泛指智慧。
慷慨不吝啬。
闲适清闲安逸。
审美欣赏、领会事物和艺术品的美。
风韵优美的姿态神情
得失之患生怕失去个人利益的忧虑心情。
(三)整体感知,概括寓意
1、朗读
2、复述
3、精缩内容
4、概括寓意
5、请学生当一次老师,按照出示学习方法总结出第二则寓言的寓意。
(四)研读与赏析
1、《白兔和月亮》在情节上有两次转折,你能找出来吗?
2、白兔得到月亮前后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心态,你能用文中的两个成语概括吗?
3、白兔得到月亮后必然会产生得失之患吗?有无得失之患的关键在哪里?
4、这则寓言提到人类,含有什么意味?
5、白兔为什么请求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
6、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后来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7、落难之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规律吗?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坚韧的意志?
(五)体验与反思
1、有人认为,《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与其拥有,不如没有。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2、学过《落难的王子》后,如果你遭遇了厄运你会怎么做?
(六)拓展与延伸
展开你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白兔请求诸神之王撤销慷慨决定时的情景及对话。
(七)课堂小结
《白兔和月亮》: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落难的王子》: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八)布置作业
写一则寓言,题目自拟
要求:1、符合寓言的文体特点2、200字左右
三、板书设计:
白兔和月亮
赏月心旷神怡
得月惊喜万分
守月得失之患
还月心旷神怡
教学反思: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完成了授课任务。要求学生按照四步法概括寓意的目标基本实现,并通过体验与反思达到了德育目标的要求,实现了知识的拓展与延伸。学生掌握情况较好。
不足之处在于:教学过程虽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但只是在框架上的体现,也就是说有了新课改的“形”,还没有上升到“神”。对于“如何将课堂教学与课件使用相结合?”这一问题没有作深入思考,以至于教师不能离开操作台进行课堂教学,限制了教师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同时,在“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以及“如何评价、鼓励学生?”等问题上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学习、探讨。
《人生寓言节选》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生词的释义读懂文章内容。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初步领会寓言的含义。
3、学生在讨论与思考中对这两则寓言能有一些自己的思考。
【教学过程】
《白兔与月亮》
审美 风韵 慷慨 闲适 金窖
险象迭生 得失之患 慧心未泯
1、兔的心情为什么会有前后的变化?
(白兔和月亮的关系不同:欣赏──拥有。)
2、为什么能够“拥有”,反而不快乐?能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得失之患。)
3、请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我们要能够发现和欣赏对象的美,就不可抱一种占有的态度。)
在生活中,什么是你的“月亮”,你又应该如何去对待你的“月亮”?
请你仿照课文的样式,仿写一则寓言(在理解寓意的基础上可加入自己的感悟)。
《落难的王子》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当我们面对“不测风云”、“旦夕祸福”时,应该怎么想,怎么做呢?相信大家在学了这则寓言后,应该有了自己的选择。
多愁善感 禀告 厄运 突如其来 行乞 正色
寓言里的王子落难时,他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请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文字。
(做:逃出虎口,流落异国他乡,靠行乞度日。)
(说:“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至于死,就更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课文第一节)
(遭受了厄运;后一种。)
1、请用简短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因为最低限度,生命本能会迫使你正视和迎战灾难,不让自己被灾难打倒。)
2、请思考:在寓言里,如果没有“厄运”,王子的想法和命运会是怎样?
那么你认为,这样的“厄运”,对王子来说,是好还是坏?
3、在文中,“天哪,太可怕了……”出现几次?有什么作用?
(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厄运”吗?你是怎么对待的?是逃避还是勇敢面对?联系课文,请写出你的感受。
《人生寓言节选》教学设计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从白兔的生活体验、落难王子的命运,感悟人生,辩证地对待财富与不幸。
2、结合已有知识,探究寓言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积累准确、形象的语言,复述课文。
2、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把握对人生的态度、对待人生的际遇。
教学重点:
1、掌握寓言的特点。
2、理解《白兔和月亮》、《落难王子》这两则寓言的寓意。
教学难点:
1、使学生通过学习,树立良好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表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应该听说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成语吧,这个成语从一则寓言故事中得来,大体是这样的:
战国时期,长城附近住着一个老头,养了很多马,名叫赛翁。有一天,不知什么原因,他家的一匹马逃走了。乡亲们纷纷跑来安慰他。老头却十分平静地说:“没关系,丢失好马虽然是一大损失,但没准会变成一件好事呢?”过了一段时间,那匹马奇迹般地跑回来了,并且还带回来一匹北方匈奴的良马。乡亲们又纷纷前来道贺。这时,老头又意味深长地说:“白白得了一匹好马,不一定是什么福气,也许惹出什么麻烦来。”他有个酷爱骑马的儿子,天天骑着良马出去玩,有一天不小心从马上掉下来把腿摔断了。左邻右舍又来探望、安慰他。这时老头又说:“没什么,腿摔断了却保住性命,或许是福气呢?”一年后,北方匈奴入侵塞内,青壮男丁都被抓去当兵,十有八九都死于战场,而这个年轻人却因为摔断了腿未上前线,保全了一条性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祸和福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有时候坏事能变成好事。当我们受到挫折或遭遇不幸时,常会用“塞翁失马”来安慰自己或别人。
刚才我们讲的是一则寓言故事,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寓言吗?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一般结构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的。西方的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等,中国的寓言故事有不少保存在《庄子》、《韩非子》等作品中。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著名作家周国平的两篇寓言。
二、整体感知
1.走近作者
周国平,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博士、研究员,其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能从他的文字中收获智慧和超然,主要作品有《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安静》等。
2.课文导语
生阅读导语
师:寓言由一个故事和寓意组成,故事仿佛是身体,寓意则是灵魂,学习寓言最重要的是领会蕴含于故事中的寓意。那么寓意如何去领会呢?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找对比,找变化,看故事发生前后主人公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为何而产生?回答好这两个问题,用心体会两则寓言的寓意。
3.初读课文
师:现在我们就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这两则寓言,首先齐读《白兔和月亮》。
三、内容研讨一
师:读过一遍课文,我们来考虑这样几个问题:
1、第一、四段对白兔的心情用了对比的方法进行描写,请从这两段中,找出四个构成鲜明对比的四字词语。说说兔子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为什么不编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寓意。
明确:
1、无忧无虑,心旷神怡;紧张不安,心痛如割。
2、月亮是何等珍贵的物品,而青草是如此平凡。天空可以泰然拥有月亮,而白兔虽有赏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实在不配拥有月亮,所以如此紧张不安。虽是诸神之王的赏赐,也是非分之财。
3、拥有非分之财并过分看重财富,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四、内容探讨二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下一则寓言《落难的王子》,请同学们先把课文齐读一遍。
师:我们一起来探讨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天哪,太可怕了!这事落到我头上,我可受不了!”两句和“天哪,太可怕了……”分别出自哪几个人之口,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2、王子的性格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为什么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请在文中划出本文的主旨句,概括寓意。
明确:
1、王子、我、其他人;对比写出人世间没有不能承受的苦难。
2、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遭遇厄运后历尽苦难的磨炼,性格坚强起来了,所以能够顽强地面对厄运。
3、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头上,谁都得受着,而且都受得了——只要他不死。
寓意:厄运能使脆弱的人变得坚强起来。
五、活动体验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两则寓言来准备两个课本剧,《白兔和月亮》结尾处说“兔子去拜见诸神之王”请同学们前后相互合作,扮演拜见时的情景。《落难的王子》一则一人演王子,一人演路人,准备好之后上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