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会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自主探索初步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
归纳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谈话。
师:同学们,你们有大课间活动吗?有什么项目?有没有小朋友喜欢跳绳和踢毽子的?(学生自由发言)
2、自主提问。
课件出示教材第55页例1情境图,你能从图中获取哪些数学信息?(学生自由说)追问: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
生回答:(1)跳绳的有多少人?
(2)参加活动的女生有多少人?(3)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3、导入新课。
师:在过去的学习中,我们进行过很多的加法运算,你知道在加法运算里有哪些基本规律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加法中的运算规律。(板书课题:加法运算律)
二、探究新知
1、加法交换律。
(1)提出问题:求跳绳的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计算?
(2)列式解答: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45(人)或17+28=45(人)(3)观察发现。
提问:这两道算式都是求什么的人数?结果都是多少?再观察算式,说说它们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这两道算式都是求跳绳的总人数,加数相同,得数也一样,只不过是把两个加数的位置调换了一下。
引导: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将这两道算式连起来呢?(等号)师板书:28+17=17+28(4)照样子写一写。
师:你能再写几个这样的算式吗?(学生写写)(5)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出这种规律。
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有什么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学生在各自的练习本上表示规律后,投影展示并交流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6)教学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
明确:如果用字母a、b分别表示两个加数,上面的规律可以写成: a+b=b+a 教师指出:两个数相加,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
2、加法结合律。
(1)课件出示问题:跳绳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巡视,并指名两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2)汇报交流。
法一:先算出跳绳的有多少人。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17+23)= 45+23 =28+40 = 68(人)=68(人)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不同算式的计算结果。
追问:这两道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可以把它写成等式吗?怎样写?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28+17)+23=28+(17+23)(3)探索规律。
①出示下面两道算式,让学生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等号吗?(45+25)+16○45+(25+16)(39+18)+22○39+(18+22)
②组织观察:比较上面的三组算式,和同学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得出:每组两个算式中的三个加数相同。
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追问:如果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个加数,这个规律可以怎样表示? 师板书:(a+b)+c=a+(b+c)
小结: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就是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
三、练习巩固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一练”。
让学生说说每个等式各运用了什么运算律及判断的依据。师重点强调第三小题既交换了位置,又改变了运算顺序,所以该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2、完成 “练习九”第1题。
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最后一小题,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3、完成“练习九”第2题。
这种验算方法在以前学过,通过这几题的练习加深学生的认识,明确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进行验算。
4、完成“练习九”第3题。
让学生通过计算和观察、比较,进一步认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计算,并说说每组中两题的联系。
比较每组中的两题,说说哪一题计算起来更加简便。明确可以利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还有哪些疑问?
【教材简析与说明】:
《加法运算律》是苏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六单元第1课时的内容,这部分内容看似简单,却是后面的运算律的铺垫,因此学好这个内容至关重要。在加法运算律的教学中,教材首先创设操场上跳绳和踢毽子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探究新知的欲望。其次鼓励学生算法多样化,得出不同的解题方法,进而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比较归纳得出加法的运算律。在探索规律时,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认知特点。在初步发现加法交换律时,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再统一用字母表示,既尊重了学生,又能很好地让学生接受字母表示的方法。最后教材出示了一些练习,突出重难点,层次分明,形式多样,及时巩固了所学的加法运算律。
第二篇: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46~ 48页例
1、例2的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懂得用字母表示的意义。2.通过经历对加法运算定律的探究、发现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3.在学生学习加法运算定律的过程中,培养其数学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的意识。【教学重难点】理解和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探究加法结合律
1.出示情景图:三年级89人,二年级96人,一年级104人,问题是:3个年级共有学生多少人?
2.教师:该怎样列式? 89+96+104 3.教师:请同学们再想想该怎样计算?(1)学生独立思考。(2)(2)分组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谁代表你们这组说一说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1:我们先计算89+96算出二、三年级共有185人,再用185+104算出3个年级一共有289人。
学生2:我们先计算96+104算出一、二共有200人,再用89+200算出3个年级一共有289人。教师:同学们的方法都正确,下面请你们在书上完成“填一填”。4.学生填空后对答案。
5.引导归纳。教师:从上面两组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那么左、右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教师:对,能写成一个等式,89+96+104=89+(96+104)。教师:你们的发现是不是适合其他算式,请自己举例验证。如果适合,请用一个等式表示。教师:看来,你们的发现都适合三个数相加的情况。恭喜同学们又发现了加法的一个运算定律。为了简便易记我们需要几个字母表示? 学生分组用字母表示。汇报并板书:(a+b)+c=a+(b+c)。教师:想给这个定律起什么名? 教师:同学们起的名字都很好,我们就按约定俗成的叫法,把它称作加法结合律吧。学生齐读加法结合律,(a+b)+c=a+(b+c)。
6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教科书上第46、47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把书上的重点句勾画出来理解并记忆。
二、巩固规律1.第47页,课堂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填空,再集体评讲。2.第48页,课堂练习第2题。(1)理解题意。(2)学生独立完成。(3)集体校对。
(4)问:136+89+64与 89+(136+64)用等号相连的依据是什么?3.练习九第1题。独立完成,集体评讲校对答案。
四、全课小结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教师:结合律是加法运算。
(板书:加法运算律)它们在计算中怎样应用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三篇: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教科书第7册第56—58页。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通过对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决,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
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教学准备:配套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同学们都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吧,来说说都喜欢哪些体育项目?
一、观察主题图,提出问题
同学们,气候渐渐转凉了,学校又要组织大家进行冬锻比赛了,冬锻比赛中有些什么项目呢?看,同学们正在紧张训练呢!电脑出示情境图,提问:从这张图片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几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以课件出示: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设计意图:紧扣教材中的主题图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指出图中所含的数学信息,并从中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数学眼光看待事物的能力,同时也为后续的探究学习提供了基本素材。
二、教学加法交换律 1.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头列式,教师板书:28+17 17+28 2.观察两个算式:这两个算式都是来求出参加跳绳的人数,猜猜看结果可能会怎样?(相等)3.学生计算,媒体演示,用等号连接。4.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交流后板书: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
5,老师也从这个等式发现了一个规律出示:交换28和17的位置,和不变。6.比较老师和你们的两个发现,哪一个发现肯定是正确的?为什么? 7.交流得出:老师的发现是通过计算证明了的,而你们的发现到底正确不正确还不知道,暂且就把这个发现看做是我们的猜想?(板书:猜想?)既然是猜想就需要我们去验证(板书),同学们想想看,我们可以怎样来验证呢? 8.学生交流后得出:可以再举一些例子。
9.让学生再举例说一说,追问:现在我们有了几个这样的等式,能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就正确了呢?(学生说还不能)10.追问:到底要举多少个例子才能证明我们的猜想呢?(足够多)11.达成共识:每个人举3个例子,整个班级就有一百多个例子,这样就比较多了。
12.学生自主举例,并且交流。
在交流的过程中,强调一定要把两边的结果计算了以后才能写上等号。
13.从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来看,都能够证明“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不变”这个猜想。有没有找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结果发生变化的例子? 14.用语言文字叙说比较麻烦,大家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图形、字母等把发现的规律表示出来呢?在自备本上试着写一写。
教师巡视,让部分学生上台展示创意,并让学生解释说明。
展示后教师小结:看来,用符号、字母等表示就是简单!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字母a、b来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作a+b=b+a。
设计意图:教师顺应学生的学情,当学生感觉到用言语表述规律显得麻烦、不便时,教师及时让学生采用 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规律表示出来,很适合学生的“胃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15.小结、揭题:刚才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通过列式计算,发现了规律,又自由列举了很多例子来验证了规律,最后探索出了一条重要规律。其实在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律(板书课题“运算律”)。我们刚才发现的加法中的这条规律叫做加法交换律(板书:加法交换律),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a+b=b+a表示。
三、学习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出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这一个问题,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2.列式计算,得出等式。(1)指名回答,板书:28+17+23 第一步先求什么?(参加跳绳的人数)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可给28+17添上括号,也就表示先算前两个数的和,再和第三个数相加,我们一起算一算结果是多少?(68人)(2)还是这个式子28+17+23(板书),如果要先算参加活动的女生人数应该怎么办?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添上括号:28+(17+23)。
添上括号后表示先算后两个数的和,再跟第一个数相加,结果又是多少呢?我们一起算算结果又是多少?。(68人)(3)比较答案,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
3.请同学们观察比较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 4.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交流。
5.小结:从刚才同学的交流中发现,要用语言来表述这个发现,好像有一定的困难,那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学到的方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你的发现呢? 6.交流得出:(a+b)+c=a+(b+c)7.这也是我们的发现,同学们想想看,怎样来证明我们的猜想呢? 8.让学生举例交流。
9、比较发现,举出的例子都能够证明我们的这个发现是正确的。
设计意图:根据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要淡化规律的表述,让学生体会字母表示规律的好处。教师选择恰当的时机,在学生感到用语言表述比较困难的时候,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直接用宇母表示加法结合律,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律的优越性。
10.教师揭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学的第二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板书:加法结合律)。如果用字母表示就是——学生齐读字母公式。
三、巩固练习
1.下面各题中分别运用了什么运算律?以手势进行判断,用手掌代表加法交换律,拳头代表加法结合律。
82+0=0+82 47+(30+8)=(47+30)+8(84+68)+32=84+(68+32)75+(48+25)=(75+25)+48(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第4小题是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2.填空练习。
(45+36)+64=45+(□十□)560+(140+70)=(560+□)+ □ 18+(24+□)=(18+□)+32(18+□)+b=18+(a+□)小结:看来运算律真有用,可以使计算变得很方便,大家把加起来是100的两个数放到一起先加,这可真是个好办法。
3.老师这里有两行树叶,上面都有数字,哪两片树叶上的数的和是100,请把他们连起来。
想一想:什么样的两个数加起来会是100?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时,灵活运用教材上的练习题。第一个练习让学生用手势答题,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第四小题中的等式同时综合运用了两种运算律”这一教学难点,加深学生体验。第二个练习让学生进行计算,通过比较计算速度的快慢,让学生感受到运用加法运算律的优越性,并结合第三个练习题渗透了简算方法的指导,为后续的加法简便运算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找到这些规律的?教师:是啊,运用这些方式能够找到一些运算中的秘密,这些方法在数学中的用处非常大。
设计意图:全课总结,让学生梳理本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并回顾学习方法,旨在通过反思来促进学生对新知的整体建构,同时也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第四篇: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参与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学会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律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初步培养归纳、推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参与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使学生参与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出运算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喜欢体育活动吗?谁来说说你最喜欢哪些体育活动? 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提出问题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预设)①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②参加活动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③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④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三、探索加法交换律: 1.观察
师: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参加跳绳的一共有多少人? 能口头列式吗?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举例
师:你能举出像这样的例子吗?
3、找共性
师:仔细观察这几组等式,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又有什么不同点?
4、概括
师:从这些例子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谁来说一说?
5、验证
师: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了位置,和都不变呢?从刚才这几个算式中得到的结论,只能是一个猜想,要验证这个猜想,就要举更多的例子进行验证。现在就请同学们举例,举出的例子越多越好。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谁来汇报,你举了什么例子进行验证的? 像这样的例子举得完吗?(举不完)那你能不能举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相等”的情况呢?(不能)
四、归纳总结
看来举了这么多的例子都验证我们的发现是正确的。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6、用字母表示交换律
师: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表示出来吗? 师:大家说的都很好,你比较喜欢哪一种表示方法?“a+b=b+a”
7、用途
师:加法交换律是我们的老朋友了,想一想,什么时候曾经用过它?——加法验算。
8、总结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共同经历了“举例——找共性——概括——验证”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发现了规律。这整个过程,就是归纳法。它是数学上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师:下面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来探究加法运算中的另一个规律。
五、探索加法结合律 1.在情境中感受规律
师:刚才通过解决第一个问题,我们得到了加法交换律,现在我们再来研究第二个问题“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你们会列综合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 师:谁来说说?怎么列式的?
板书出:(28+17)+23 = 28+(17+23)观察比较这两个算式。
2.感知众多案例,积累感性认识。
老师这里还有两道算式,注意看!(屏示:(3+6)+4 = 3+(6+4)、(5+9)+1 = 5+(9+1))根据研究方法,我们举出了这些例子,接下来我们应该进行哪一步?
3、找共性,概括规律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组等式,在小组内进行讨论。4.举例验证。
你能不能再多举些例子来验证? 这样的例子能举完吗?有没有同学举出的例子左右两边和不相同的?
六、归纳总结 5.归纳加法结合律。
看来,我们的发现不只是巧合,三个数相加确实有规律!规律就是: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三个数相加;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
师:这个规律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一个运算律——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也可以用字母来表示:(a+b)+c=a+(b+c)
七、比较两个运算律
师:刚才我们一起用归纳法探究出了加法中的两个运算规律,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比较一下这两个运算规律,它们有什么相同
之处和不同之处?
八、趣味练习,拓展提高
师:接下来,我们就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1.你能把得数相同的算式连一连吗?
(1)72+16 A.(75+25)+48
(2)45+(88+12)B.16+72
(3)75+(48+25)C.(45+88)+12 2.你能在方框内填出合适的数吗?(45+36)+64=45+(36+□)560+(140+70)=(560+□)+□ 18+(c+□)=(18+□)+a
九、全课总结
师: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 28+17=17+28 归纳法 …… 举例
a+b=b+a 找共性 概括
验证
加法结合律
28+17)+23=28+(17+23)(a+b)+c=a+(b+c)(
第五篇: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加法运算律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内容: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1、教材p56~58例题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归纳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进行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分析概括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直接导入。
1、开门见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运算律”。
2、看:(运算)我们学过哪些运算? “律”指什么?那今天我们要研究什么?
3、想想,今天会研究哪一种运算的规律?为什么先研究加法?(一年级先认识加法)从几步计算研究?(一步)
4、好,我们就从简单的入手,先研究简单的,再研究复杂的,好吗?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一)、研究加法交换律。
1、出示书本情境图引入。仔细看图,你能提一个最简单的用加法计算的一步问题吗? 预设:跳绳的有多少人? 女生有多少人?
2、解决问题,初步感知。怎样列式?
28+17=45(人)17+28=45(人)17+23=40(人)23+17=40(人)观察第一组两个算式,你发现什么?引导板书:28+17=17+28 那第二组两个算式呢?板书:17+23=23+17
3、引发猜想,举例验证。
问:是不是所有的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呢? 既然是猜想就需要验证,怎样来验证?(板书:猜想验证)
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举例验证猜想。学生写等式。然后交流算式,初步感知规律。
4、观察等式,发现规律。
问:观察这些等式,说说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小结:两个加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它们的和不变。
5、引导学生探索加法交换律的表达方式。
①教师提出:能不能用一个等式来表示我们发现的规律?同桌讨论。汇报:
预设1:我们用数字(文字)表示 2:我们用符号表示 3:我们用字母表示
②比较表示的不同方式,提出用字母表示发现的规律比较简洁。出示板书:a+b=b+a 指出:这样的规律就是加法交换律。(板书)想一想,以前学习中什么地方用过它?
引入:简单的研究过了,下面我们要研究稍微复杂一点的,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问题呢?
(二)研究加法结合律。
1、再次出现主题图。
研究:参加活动的一共有多少人?
学生列式后,板书等式:(28+17)+23=28+(17+23)
观察比较上面算式,思考:等式左右两边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丰富表象,初构规律。
完成书上的两组算式,再次比较等式左右两边的“变”与“不变。问: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验证,确认规律。
学生小组合作,进一步举例验证规律。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它们的和不变。得出加法结合律,尝试用字母表示:板书(a+b)+c=a+(b+c)
(三)比较两种运算律的异同。
说说两种运算律不同点是什么?相同点是什么?
三、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完成第2题,重点让学生说说后面两题两个数结合了有什么好处。
2、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重点讲第4个是交换和结合律一起使用。
3、比一比,谁算得快。完成第三题。
4、拓展560+(140+70)=(□+□)+□(64+□)+27=64+(□+27)71+68+□
你认为□里填什么数会使你的计算简便?怎样简便计算?
5、游戏:找朋友。
(1)哪两个同学手上的树叶的和是100?
(2)同桌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个同学马上说出一个与它的和是整百、整千的数。
四、全课总结,引申知识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是怎样获得这些知识的?那么在减法、乘法、除法中,有没有这样的规律呢?课后大家可以继续研究。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律》这一节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接触过加法的验算和口算等方面的知识,对此有较多的感性认识,这是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基础。在这节课中,我有意识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经历运算律的发现过程,让学生在“观察、发现、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数学学习方法中学会学习。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做得较成功的有以下几点: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求知。
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对学习素材的兴趣,现实的问题情境、有趣的数学游戏容易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所以上课伊始,我以学生身边熟悉的:跳绳、踢毽子为教学的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需要,为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创设了良好的氛围。先让学生观察情境图,从图上获得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导入既吸引了学生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能马上提出一些问题,为后面的探究学习做好了铺垫。通过情境,组织学生认真观察,分析根据提供的信息来选择所提问题有联系的条件进行分析、计算,使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律产生和形成的过程。
二、注重策略方法,指导自主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一开始学习加法交换律时,让学生通过参与学习活动得出观察、发现、猜想、验证、结论这一学习方法。并应用这一方法去学习加法结合律。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去探究加法的结合律,合理地构建知识。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就等于拿到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猜测中产生举例验证的心理需求。在学生根据问题情境得28+17=45、17+28=45之后,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相等。我适时提出这样的猜想:“是不是任意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都相等呢?”学生不敢肯定,有了举例验证的内在需求。二是注意让学生在交流共享中充实学习材料,增强结论的可靠性。课上的时间有限,学生的独立举例是很有限的,我通过让学生同桌合作,共同举例,达到资源共享,丰富了学习材料和数学事实,知识的归纳顺理成章。三是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学生思维的浪花又一次激起,有的用图形表示:△+○=○+△,有的用文字表示:甲数+乙数=乙数+甲数,也有的用字母表示:a+b=b+a。这样的思维方式既是对加法交换律的概括与提升,又能发展符号感。
三、及时评价、鼓励。
在课堂上我及时评价总结,肯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捕捉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闪光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
当然,一节课下来也有不少遗憾。在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准确把握好每一个孩子,驾驭课堂的能力还不够。整节课,由于新授部份花的时间较多,显得有些拖沓,有些细节引导还不是很到位,还需要加强,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挖掘,不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