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球的卫星:月球》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地球的卫星——月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对于本单元宇宙的认识也始于月球。本课是一节运用已有资料理解科学进行自主探究的教学。面对这样的非动手实验的科学课,教材上提供的信息(文字资料)是很有限的,教师该怎么备课?我想一要通读教材──补充教材的“空白点”。比如本课教材上仅仅介绍了各个时期人类探索月球的观测工具及一些基本数据,而各个时期人类的发现,还有“人类留在月球上的第一个足迹”的背景资料等都是教材的“空白点”。教师只有在课前从网络、书籍上广泛阅读有关月球的资料,才能游刃有余地指导学生整理资料、认识月球,甚至在信息产生冲突时及时判断信息的正误并进行引导。
二、学情分析
温家宝总理说:“一个仰望星空的民族,是大有希望的民族。” 正因为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对“星空”的关注,才使得我们国家的空间技术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我们周围天文爱好者好像不多,教材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乐趣,更希望学生能成为天文爱好者。之前,学生对月球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尤其是一些喜欢看课外书,喜欢天文地理的学生,但他们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不成章法。通过本课的教学,通过汇报与交流活动,希望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课前的资料搜集准备工作很重要。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月球任何一方面的图文资料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而我则收集了更多的图片、视频资料,专题资料网站,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补充介绍,以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月球在学生来看并不十分神秘的背景下,我们的教学要走向哪里?教材的编排意图是引导学生在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活动中建构起“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在不断改进,对月球的认识不断深入、丰富,同时还有很多的疑惑期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的观念。因此,本课的重点不是让学生掌握多少月球知识,而是让学生体验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这也是新教材与以往教材《月球》一课的根本区别。学生的知识储备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们的教学起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网络、,书籍等中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课堂交流等活动,初步认识月球的一般情况,了解人类对月球的不断探索历程。学会制作“我的月球卡”。
能力目标:经历运用多种途径收集有关信息,并按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整理的过程。
情感目标:从人类探索月球的艰辛历程中,体会到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对宇宙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能关注我国升空探测技术的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主题。
1、教师:2007年10月24日18时5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将“嫦娥一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让我们一起乘坐“腾讯号”直播船进行“嫦娥”探月序曲--绕月之旅吧!学生观看这段视频后,交流感想。
2、教师小结:在全国人民热切的期盼中,在世界各国关注的目光里,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进入环月工作轨道并传回月面图像,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的奔月梦想。
3、谈话: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星球,人们仰望夜空,月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秘密。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师生共同观看了“嫦娥”发射、绕月的3D网页,提升了学生对我国升空探测技术发展的关注和民族的自豪感。接着师生交流、提示、评价,简要小结,引入月球主题的探究。同学们观看“嫦娥一号”发射的壮观现场和变轨迹后可以产生壮观的立体感觉,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与听觉感官,同时也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学生探索无穷宇宙奥秘的欲望和兴趣,这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对提高学习效果非常重要。
(二)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讨论后回答。教师适时地梳理板书: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2、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3、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
4、教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5、师生交流:中国、美国登月情况的比较。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图为美国宇航员登月的资料图片
2009年3月1日16时13分10秒,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
教师预设:霸主美国:综合实力第一、技术全面成熟、实现了登月梦。
崛起的中国:跨出第一步。月球探测刚起步,和美俄差距还比较大。停留在探月中“绕”的阶段;日本“月亮女神”始于1999年,“嫦娥工程”启动于2004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原总指挥黄春平:在资金到位、项目按时启动等理想条件下,中国完全有能力在15年内将载人航天器送往月球。
[设计意图]在这样一个比较中,让学生知道──我们在发展,但是,我们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的。让六年级的孩子对客观事实有全面的认识,对他们的发展意义更大一些。学生们也从电视上看到“嫦娥撞月”的新闻都异常的兴奋,特别激动。
(三)制作我的“月球卡”
1、教师:课前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学生:小组内先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设计意图]在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开展全班的成果交流,一来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实现学生的资源共享,放大学生的探究结果,感受探究带来的乐趣。二来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从而实现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三来可以给每一位同学足够的施展空间,同时也能使学习的氛围变得轻松和活泼起来。
4、教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
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
月球面向地球的一面(正面)表面特征是具有广阔的因大规模熔岩流而变得平坦的海域。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只要在地球上,就无法看到月球的背面。月球背面的密度稍小,几乎没有称得上是海的地形。三是月球的地形
这是1972年美国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地球途中拍摄的月球照片
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设计意图]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科学课教学也需要为学生今后的自主探究学习做示范,最终要培养科学的思维。这里制作月球资料卡作记录,再对照资料上提供的前人研究成果,在后面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去证实或证伪,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更加有利。
(四)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运动——地形——距离——温度——登月
第二篇:《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科学
3、课时:1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百度搜索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和有关月球的资料。
二、教学课题
1、掌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利用百度搜索: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3、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信息。
4、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科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一课。【教材分析】
本课首先是让学生了解“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在茫茫宇宙的无数天体中,月球只是一个小天体,但是,它又是距离地球最近、与人类关系非常密切的星球。其次是制作我的“月球卡”。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搜集月球的运动、体积大小、表面特征等有关资料,制作成“月球卡”,来了解月球的基础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对月球形成一个概
括性的认识------月球在诸多方面的特征都与地球不同。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学习,让学生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并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百度汉字和网址搜索并整理资料的能力。【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掌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百度搜索: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教学重点】
利用百度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我的“月球卡”。【教学难点】
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四、学生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基本形成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的能力。随着电脑的普及,很多学生都会使用电脑。根据这个特点,让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并不难。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怎样利用百度文字搜索和网址来查找资料并进行筛选整理。从而培养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学习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搜集资料法 分析整理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同学们,地球有一个形影不离的朋友,它每天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动,你们知道它是谁吗?(月球)对,它就是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地球的卫星—月球)
二、探究:
1.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师:自古以来人们对月球就有着美好的向往,人们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在探月过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课件出示问题: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师: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们可以结合课本46页的图和同桌说一说。
指名说,课件出示。
师:从远古开始,人们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炭等来作观月记录。(肉眼观察)
师:到了17世纪,伽利略发明了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月球。(天文望远镜)
师:后来又有了无人探测器近距离对月球进行科学探测。(探测飞行器)
师:1969年7月,美国的“阿波罗11号”载人飞船成功地在月球上着陆,人类探索的脚印终于印在了月球的表面。(登月考察)
讨论:从这些观测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有什么想说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师:在探索月球的历史长河中,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此时,你想对这些探索月球的人们说些什么?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2.制作我的“月球卡”
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指名汇报。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播放录像)师:下面请大家根据收集的情况,制作我们的月球卡吧。同学们可以参照课本47页的形式去制作,也可以自己设计,只要是能把你要研究的重点问题写清楚,让别人能看明白就行了。学生制作,指名展示。
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利用卡片的形式,能让我们清楚记清我们要掌握的知识。我希望你们把今天所学的制作记录卡的方法运用到所有的学科中。
三、总结
师:今天我们走进了月球,了解了月球,大家又有哪些收获? 其实月球有奥秘还有很多,只要你不断追求,相信你一定能发现月球更多的奥秘,发现宇宙越来越多的奥秘。
四、练习题(附表)
五、板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
第三篇:《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运动;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自古以来,人们就不断地改进观测工具,去探索和认识月球。
2.过程与方法
了解有关月球的一些基本情况;知道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能与同伴一起交流和探讨一些有关月球的资料;能根据资料的特征整理制作自己的“月球卡”;在讨论交流中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并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评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宇宙浓厚的探究兴趣,并体会科学的进步和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教学准备】
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课件、视频、书籍等;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动画:人类登月、认识月球、月球概况
视频:月球的形成 图片:月球
1、月球2
【教学过程】
1.导入
(1)对有关月亮的歌曲。和有关月亮的诗歌。讲有关月亮的故事、传说。
(2)关于月球,你们还知道些什么?
(3)引导语: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出示课题:地球的卫星——月球。
(4)引导语: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这个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不断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
2.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阅读教材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有什么变化和发展?说说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可以分为哪些阶段?
教师板书:肉眼观察 望远镜观察 无人月球探测飞行器 人类登上月球
(2)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3)讨论:你们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进步过程中,知道了什么?
(4)你们还知道其他的观察月球的工具吗?
(5)观看课件。
3.交流有关月球的其他信息。
(1)交流(简要介绍)课前搜集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2)教师要求学生们把交流内容按月球的运动、月球的基本数据、月球的地形特点、月球的其他情况进行简单的分类。
(3)小组内将课前搜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
(4)对于交流中出现的信息冲突,讨论其在哪些地方出现了信息差异?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4.制作“月球卡”。
(1)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思考自己的“月球卡”如何去设计?
(2)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构思。
(3)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4)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5.拓展延伸
●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四篇: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地球的卫星──月球》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理念
科学素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学生是一个国家潜在的人力资源,科学素养,应该从小培养。
月球是离地球最近的天体,作为地球的卫星,人类自古以来一直没有停止对它的探索,而且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六年级科学下册《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教学设计中应该体现“科学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中心”这一基本理念,让学生在信息交流、讨论中培养科学能力和科学素养,并能体验从中的乐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科学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基本形成了动手实验、自主探索的能力。
教材通过一系列活动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乐趣。他们对月球的认识并不是空白的,可能是从书本上获得的也可能是从网络上获得的,但他们对月球的认识仅限于此不够系统。通过本课的教学,将学生们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在这里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课堂的资料搜集准备。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而我则教师收集了更多的图片、视频资料,专题资料网站,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小结,补充介绍,以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一课,单元的内容采用由近及远渐进式来观察认识周围的天体,主要通过月球——太阳——太阳系——星座——星系——宇宙的顺序来学习。本课分为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 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人类不仅有对月球的幻想和向往,也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索,教材中的几组图片反映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认识过程。从远古时期的用肉眼观察月球,用石头、木炭等作观月记录,到伽利略发明望远镜并用它来观察月球;从无人探测器近距离对月球进行科学考察,到人类利用飞船登月进行实地探测与实验。第二部分 我的“月球卡”
让学生们课前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记录在月球卡上,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这是一个信息交流的活动,一个知识不断扩展的过程,应该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一场“头脑风暴”。学生制作“月球卡”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积累的过程,还应该是一个收集信息、表达与交流、争论和辨析、追根溯源的过程,这也就是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2、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能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2)、理解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教学策略:
通过书本、网络、询问、电视等途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师生共同分析资料,交流合作掌握本课的内容。
学具准备
有关月球的书籍、记录卡片 教具准备
有关月球的多媒体资 教学流程 创设情境直观操作分析归纳巧设练习整理归纳 激发兴趣 深化认识 强化问题 制作卡片 拓展应用
教学过程:
一、情景创设,引入主题。
1、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地球有一个卫星,那就是月球。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你能不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一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吴刚伐桂》》、《嫦娥奔月》、等故事;《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
评价:让学生讲述故事,这就是让学生给自己信心,应当给予表扬,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索兴趣。
2、从这些故事和古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月球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星球,月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秘密。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二、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一)自主学习,阅读文本“人类对月球的探索”。
1、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图片的主要内容。
2、请同学们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发生了哪些变化?(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3、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些什么,大家讨论一下?
4、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来听听。
(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师生交流:中国、美国登月情况的比较。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奥尔德林乘“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登上月球,实现了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图为美国宇航员登月的资料图片.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落于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预定撞击点。
2010年10月1日下午18时59分57秒,中国探月二期工程先导星“嫦娥二号”在西昌点火升空,准确入轨,赴月球拍摄月球表面影象、获取极区表面数据,为嫦娥三号在月球软着陆做准备。
教师:霸主美国:综合实力第一、技术全面成熟、实现了登月梦。我们伟大的中国刚刚跨出第一步虽然我们和美俄差距还比较大,还停留在探月中“绕”的阶段;我国“嫦娥工程”启动于2004年。虽然起步很晚但是正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运载火箭系统原总指挥黄春平:在资金到位、项目按时启动等理想条件下,中国完全有能力在15年内将载人航天器送往月球。(这部分主要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让学生懂得没有祖国的强大,就没有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
评价: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我们虽然跟发达国家还是有差距。但是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伟大的祖国对于月球的探索会上不会输给别的国家。也让六年级的孩子对客观事实有全面的认识,对他们的发展意义更大一些。
对学生交流我国的登月计划和情况时对于说出我国的情况时应当给予赞扬。
三、制作我的“月球卡”
1、教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先组内交流展示一下
(要求:交流时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2、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小组学习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实现学生的资源共享;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懂得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更学会倾听、尊重他人的意见,同时也能使学习的氛围变得轻松和活泼起来。)
3、从大家收集汇报的信息主题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一)是月球的运动
月球约一个农历月绕地球运行一周,而每小时相对背景星空移动半度,即与月面的视直径相若。与其他卫星不同,月球的轨道平面较接近黄道面,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面附近。
(二)是月球的基本数据
月球的年龄大约也是46亿年,它与地球形影相随,关系密切。月球也有壳、幔、核等分层结构。最外层的月壳平均厚度约为60-65公里。月壳下面到1000公里深度是月幔,它占了月球的大部分体积。月幔下面是月核,月核的温度约为1000度,很可能是熔融状态的。月球直径约3476公里,是地球的3/11。体积只有地球的1/49,质量约7350亿亿吨,相当于地球质量的1/81,月面的重力差不多相当于地球重力的1/6。
(三)是月球的地形
月球上面有阴暗的部分和明亮的区域。早期的天文学家在观察月球时,以为发暗的地区都有海水覆盖,因此把它们称为“ 海 ”。著名的有云海、湿海、静海等。而明亮的部分是山脉,那里层峦叠嶂,山脉纵横,到处都是星罗棋布的环形山。位于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295公里,可以把整个海南岛装进去。最深的山是牛顿环形山,深达8788米。除了环形山,月面上也有普通的山脉。高山和深谷叠现,别有一番风光。
月球的正面永远向着地球。另一方面,除了在月面边沿附近的区域因天秤动而间中可见以外,月球的背面绝大部分不能从地球看见。在没有探测器的年代,月球的背面一直是个未知的世界。
月球背面的一大特色是它几乎没有月海这种较暗的月面特征。而当探测器运行至月球背面时,它将无法与地球直接通讯。
(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苏联的月球2号于1959年9月撞击月球,是首个登陆月球的探测器,而美国的阿波罗11号则于1969年7月成功登陆月球,航天员尼尔·阿姆斯特朗和巴兹·奥尔德林成为历史上最早登陆月球的人类。法国小说家儒勒·凡尔纳的1865年小说《从地球到月球》则是人类出现最早有关登陆月球的概念之一。中国月球探测工程是指2003年3月由中国国家航天局宣布正式起动的月球探测计划。
这是1972年美国阿波罗17号宇宙飞船在返回地球途中拍摄的月球照片
4、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科学课教学和别的学科一样也需要为学生今后的自主探究学习做示范,所以制作月球资料卡作记录时可以对照资料上提供的前人研究成果,这样为后面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设计实验去证实或证伪,对于学生形成科学思维更加有利。
五、整理拓展知识。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已经多多少少知道一些月球方面的知识,本节课还有一些月球方面的知识没有解决,回去后自己继续收集研究月球知识,同时注意每天晚上观察月亮的变化情况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1.地球的卫星——月球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月球的运动 月球的地形 月球的数据 月球的其他
围地公转 月海 自转 环形山
教学反思: 一、六年级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属于高年级的但是对月球的认知还只是停留在表象上,所以本节课通过对月球的认识----这是在同学们课前收集关于月球的资料中有了初步的认识。让学生通过交流现有的认识和资料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修正一些已有的想法和前概念。通过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人类对月球的探索是历经了几千年的,是一个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不断进步,人类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伟大精神,而且通过学习向学生指出,人类对月球的认识还没有终止,因为人类对宇宙的探索的没有止境的。
二、学习在合作中才能更有效。《科学课程标准》倡导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科学学习的主要途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得解放手脚、张扬个性的机会。在小组交流阶段中,时间的安排是比较合理的,能充分给予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时间、空间,学生能在活动中有个性化的展示、制作和交流。科学课堂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主要阵地,教师只有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才能让学生有较好的发展。
三、适当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更加投入学习中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方法可以是多元的、灵活的。适当的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如眼神、微笑、点头、掌声、大拇指、各种丰富的表情等。教师评价的语言要丰富,可以将预设和随机语有机的结合,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巧妙应对,独特创新的进行评价,激发学生问出和答出漂漂亮亮的问题。当学生展示了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时,及时追问“你从哪里搜集到的这方面的资料?”回答“课本资料库”时,评价“你能提前并超前预习,获得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值得同学们学习。”“你能上网查找资料。”“你能从课外书上找到月球的信息,你读的书真多.”或者微笑着竖起大拇指。这样的评价发挥了教学评价的定向功能,具有指引航向的方向标作用。通过评价目标、指标体系的指引,可以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为教师和学生指明教与学的奋斗目标。让评价激发人的动机,改进人的行为,激发人们向更高的目标发展。激励,是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有了激励,人的心理和生理就得到满足,就调动了积极性。
第五篇:地球的卫星月球
3-1
地球的卫星——月球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过程与方法:
1、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
2、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
3、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学生思考后回答: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它不停地围绕着地球运动,是地球的卫星。)
2、有关月球的诗歌、神话故事有许多,谁能背一首诗或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请几位同学讲故事或者背诗:《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等故事;《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静夜思》(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从军行》(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3、谈话:从这些故事和诗歌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自古以来,人们就特别关注月球。那么,月球到底有哪些奥秘,人们又是怎样去探索认识月球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地球的卫星——月球》。(板书课题)
4、阅读课本第46页中的插图,说说在探索月球的历程中,人类观察月球的工具和手段发生了哪些变化?
(梳理板书: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5、讨论:从这些工具的发展过程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6、师:对这些工具,你有没有补充的内容,说给大家听听。
7、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于月球的认识是怎样发展的?
(预设:人类探月的技术与工具越来越先进;人类对月球的数据勘测越来越精确;人类对月球奥妙的了解越来越多;人类对月球的疑惑也越来越多。)
二、制作我的“月球卡”
1、师:课前让大家收集了有关月球的信息,你们收集到了月球哪些方面的信息?
2、小组内将课前收集的月球资料按照教师给定的方法进行交流和分类整理,教师巡视指导。(要求:轮流发言;发言者要说明信息的来源;有冲突的地方要记下来,然后分类整理。)
3、各组派一名代表,汇报交流本组收集到的信息。
4、师:从刚才汇报的情况看,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月球的运动;二是月球的基本情况和相关数据;三是月球的地形;四是有关人类登月的故事。
5、下面请大家根据各组交流的情况,完成月球基本信息卡的制作,将有关的信息填写在活动记录中。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中的“月球卡”制作,根据自己或小组内的月球资料,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6、小结:通过制作“月球卡”,我们发现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很多方面与地球不同。
三、拓展延伸
1、在课外进行“月球卡”的展示评价活动。
2、在讨论中产生的分歧是否已经解决? 请大家课后继续搜集更多的有关月球的资料。
板书设计:
1、地球的卫星——月球
一、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肉眼观察——天文望远镜——探测飞行器——登月考察
二、制作月球卡:
月球的运动、基本数据、地形特点、人类登月故事等